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风险防范的研究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院会计 内部审计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控制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不仅给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机遇,也增加了医院内部审计的各种风险,也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经营管理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医院内部审计风险,改善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已经成为当期医院审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历史不是很久,与相对健全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相比,内部审计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这不仅会很难约束和规范医院审计工作人员的各种行为,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是非常不利的,不利于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和审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组织结构不健全
健全的组织结构是确保医院审计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很多医院由于受制于传统经营管理观念的影响,在组织建设和人员配备上不愿意做过大的经济投入,反而限制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加了医院经营管理的成本,甚至造成亏损的问题,这与医院没有及时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独立性有很大的关系。
(三)审计内容和审计范围相对狭窄
从整体上,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医院已经意识到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但是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却相对狭窄,主要还是停留在医院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层面上,对医院审计项目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缺乏深入的分析。例如,在物资采购的审计环节,审计内容主要集中在合同是否完整,支付金额是否与发票、合同保持一致等,而忽视了采购数量、采购价格的合理性,对决算的执行、专项经费的管理等审计内容则是很少涉及。
三、医院内部审计风险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很多医院的领导由于自身的综合知识水平不高,对内部审计工作不能够完全明白其真正的意义,在思想上对审计工作不够重视,甚至将其划归检察部门或者财务部门的一个下属部门,未能将内部审计工作真正纳入到医院的管理体系当中,无法保证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和职能的发挥,增加了医院内部审计的风险。
(二)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由于我国医院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审计能力较低,有的审计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没有掌握正确的审计方法,经常对审计结果做出错误的判断,增加了审计风险。此外,有的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平相差甚远,不仅无法保证医院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甚至会有意做出违背医院整体利益的事情,不利于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三)内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不够科学
由于虚假的会计信息经常会被大量的掺杂在审计对象当中,因此医院审计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否则将很难保证医院内部审计的效果。例如,有的医院在审计工程中以“个别”推断“整体”,导致了审计结果产生偏差;有的医院采取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方法,过分强调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增加了审计风险;有的医院则是没有严格遵守审计程序,简化审计流程等。
(四)未能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由于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经常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因此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很难自主的开展各项工作,对于审计后的各项处理决定很难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进而很难实现预期的审计质量目标,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医院的内部审计风险。
(五)医院内部审计面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随着医院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医院的内部审计面变得更具多样性和广泛性,如果医院的审计部门没有及时的做出调整,也就很难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容易出现审计面上的疏忽和漏洞,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防范与控制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审计意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医院的领导和审计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审计意识,增强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把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和要求,加强审计工作的精心组织、认真谋划和有效领导。
(二)提高内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我国医院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需要重视对内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工作,提高内审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规范性,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对此,医院一方面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实现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和完善,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最快掌握最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理论,增强内审人员在不同审计项目中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风险防控意识,努力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应用型”审计人才。
(三)加强医院审计制度建设
随着医院经济管理活动的不断丰富,以及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的不断变化,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当中,这时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于内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和不足进行及时的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审计工作中的各种漏洞,提高医院的审计工作管理水平。例如,医院要加强《审计人员执法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审计人员回避制度》、《审计执法公示制度》、《审计执法责任制度》等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为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监督与评价
为了确保各项审计制度和措施的有效贯彻与执行,还必须加强审计监督与评价工作,从审计纪律上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对此,要严格规范审计纪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考核结果要直接与审计人员的绩效挂钩,调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自觉遵守各项管理规定的主动性。此外,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各种违反廉政纪律的行为,要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五、结语
总之,针对我国医院在内部审计中出现的审计风险问题,医院领导及其审计部门一定要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保持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使其不受医院整体环境的影响,并且要不断完善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医院审计工作的公平与公正,促进医院综合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盖彦芳. 浅谈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 中国经贸, 2011(24): 269-270.
[2] 李瑞实, 魏蜂培. 浅析风险导向审计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 中国总会计师, 2012(5): 107-108.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 风险 防范 监督
1 概述
工程审计是对工程建设活动实施有效监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工程造价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依据相关法规和法律,对建设项目所花费的各项费用进行的监督与审核。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它是一种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的效益性、合法性、真实性实施检查、公证和评价的监督活动。加强工程造价审计与监督,可以保证投资项目造价的准确性、真实性与编制方法的合法性。工程造价审计是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它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审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做好它能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工程造价审计日趋重视,先后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或改善我国工程造价审计水平,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国的工程建设存在着较大的投资膨胀现象,从而产生施工工期延长、索赔变多、工程造价变高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必须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措施,从而确保工程造价处在合适的范围之内。而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为了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必须要加强并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
2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种类
注重并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是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工程造价审计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目前我国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存在较大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受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审计内容、审计技术、审计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按照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成因,在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2.1 审计单位内部缺乏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管理体制不健全带来的审计风险。在审计之前,部分审计人员没有把调查、查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做充分,没能把审计资料进行及时的整理、收集和归档,没执行三级审核制度,没能做好审计记录等,这些都可能是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发生的诱导因素。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在实际操作工程中,部分内控制度执行力度明显不够,多数是为了应付外部检查,这都会给工程造价审计带来风险。
2.2 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会增加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部分审计人员的工程审计业务技能不高,执业经验缺乏,一般而言,知识面广、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降低审计风险。部分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欠缺、工作责任心不强,有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知情不报或视而不见,这也会给工程造价审计带来风险。基层审计机关的专业审计人员缺乏,大多人员充当多面手,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审计人员往往会较难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这些会带来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2.3 工程造价审计方法欠合理,工程造价计价规范不断修改,施工方与建设方利益冲突,增加了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审计主要依赖送审资料,偏重于事后审计,部分业主报审的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不合法,对有关工程造价的设计变更不及时报审和签证,从而导致工程造价审计的结果与工程实际造价存在较大偏差,这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审计的工作质量。通常,施工方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建设方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双方会对合同及相关签证的理解不一致,从而导致审计方对问题作出错误的认识与计算。这些都会带来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3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由于我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我国经济、科技、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的工程造价审计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同时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大量存在。近年来,工程造价审计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且我国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目前我国在工程造价审计方面仍存在许多风险。要想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必须要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大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宣传,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风险防范等相关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相关主管单位要鼓励先进,对职业道德败坏者要进行惩罚,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光辉事迹等方式来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通过专业、政治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工程造价审计队伍除了要配备必要的财会审计专业人员,还要把部分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进来,从而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要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业务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2 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审计项目的质量检查力度。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进程,充分调动广大审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健全审计过错追究制度与执法责任制度。建立并完善审计质量的检查制、工程合同审签制度、主复审制度、送审资料承诺制、对审计审计情况全面汇报制、集体审定制、考核制等相关制度体系。规范化的制度是提高工程造价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证。
3.3 提高工程造价审计全过程的风险防范意识,利用社会审计技术与人力资源要谨慎,加强对工程造价审计考核力度,加强管理控制与协调。工程造价审计相比其他审计项目风险更大,因此,在进行工程造价审计时,要认真仔细。建立有关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审计的管理制度,对委托审计的工程造价项目,一定要加强对其监督,并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责任,且在正式委托前,要对拟聘请对象的诚信度、技术力量、执业资质等情况做详细调查。把审计结论的准确性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并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现场管理人员取得有效沟通,以取得最真实有效的现场施工信息,从而进行相应审计风险的防范。
4 结束语
综述所述,工程造价审计是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它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是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工程造价审计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审计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及时了解有关的新法规、新工艺,努力学习先进施工管理办法,掌握相关的政策与业务知识,经常深入现场,获取原始工程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审计经验,从而及时发现并加以防范各种潜在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提高我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武.浅谈工程造价审计风险[J].财会研究,2008,(03):70-71.
[2]曾爱民.浅谈高等学校基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规避对策[J].建筑经济,2011,(04):20-21.
[3]张玲,柯贤辉,周庆丰.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8,34(16):237-238.
篇3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行业
审计风险评估是风险审计模式中最重要的方法,审计风险颁在审计的全过程。而审计风险又具有比较突出的特点。本文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浅析审计风险的特点。
一、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在审计发展的过程中,审计模式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模式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了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但是还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模式,在审计过程和审计方法上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当前的审计工作还是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即通过样本情况分析总体特点,但样本不能涵盖全体的所有情况,所以会有一定的误差。而且即使采用全面审计方法,也会因为审计人员的素质、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造成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出入。因此审计工作总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只要这些风险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
二、审计风险的全面性
由于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加上引起审计风险因素的多样性,并且有些很难明确具体的成因,因此审计活动都要面对不同的审计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往往存在审计的全过程,这就造成了审计风险的全面性,还由于每个具体的风险类型背后的成因也是多样和普遍的,风险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任何环节都会产生审计误差,会对总体审计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对各种审计风险采取相对的控制措施,以降低总体审计风险水平。
三、 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前提条件,审计机构如果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责任,也就没有审计风险之说了。即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但没有导致严重损失,此时是不需要承担审计责任的。但是如果这种审计责任不为人们所接受,即使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将来它在审计过程中逐渐显示出来,审计人员还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所以说审计风险存在一定的潜在性。
四、 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有些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无意中犯的错,或者与特殊情况有关,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在不经意间犯了错并承担了审计风险。因此审计风险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我们也十分有必要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偶然性,因为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会有意识的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以有效地控制总体审计风险。但是,如果审计人员因利益关系而故意出具不恰当地审计报告,由此产生的责任并不是我们这里所谈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故意的错误行为不属于风险控制范畴,其行为本身触犯了法律,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五、 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篇4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与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目前来说,工程造价这个名词已不再陌生,然而在工程造价管理界对此有不同的定义。可是在工程造价管理的经济过程中,不应该出现一词多义混用的现状。在建筑市场尤其是建筑产品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来说应该研究产品特有的规律。然而我国工程项目出现与建筑市场规范需求相违背的现象真是屡见不鲜,如“三算三超”。由此,如何提高工程造价审计质量已成为拭目以待的事情了。
一、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种类
做好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重要前提是注重并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防范,在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对相关的审计风险防范是必须的。目前有很大的风险存在于我国工程造价审计领域,因为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被审计的内容,审计工作采取的技术以及审计环境等多个方面。按照成因,工程的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由于审计单位缺乏内部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或者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审计之前,可能存在部分的审计人员不能充分把调查和查证等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审计资料没有进行及时整理和收集及归档,或者没有执行三级审核的制度,或没做好审计的记录等情况,这些都可能诱导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发生。由于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不能规范管理工程项目,实际操作中,执行力度显得非常不够,很多情况是应付外部的检查,这都是给工程的造价审计带来较大风险的因素。
2、增加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另一种原因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较低。由于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而且缺乏执业经验。一般情况下,审计人员知识面要广、经验要丰富,这样有利于降低审计的风险。还有的审计人员由于欠缺职业道德、责任心不强,对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发现的问题可能知情不报或者是视而不见,这给工程造价的审计也会带来风险。另外,基层的审计机关缺乏人员,大多数人员工作任务较多,遇到复杂问题,不够专业的审计人员较难做出一些合理的、准确的判断,工程的造价审计的风险就会增加。
3、增加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还与工程造价审计的方法有关。如果实际方法不合理,需要对工程造价计价的规范进行不断修改,很容易发生施工方和建设方的利益冲突。目前在我国,工程造价的审计依赖于送审的资料,经常是事后的审计。如果业主资料不够完整,或者不真实、合法,不能及时的对工程造价设计进行变更的报审和签证,也会导致审计的结果和实际造价出现较大的偏差,从而影响工程造价的审计工作质量。因为,一般情况下,施工方是想得到较高的利益,建设方又是为了尽量的把建设成本降低,所以,双方在合同和相关的签证上出现不一致的理解,就会导致审计方对出现的问题作出一些错误认识和计算。
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
1、建立健全相关的造价审计制度
首要任务是要对造价文书进行充分的确定,完善造价审计文书在司法和财政工作部门的鉴定程序,确定造价文书在鉴定系统中所拥有的法律地位,这是对工程项目造价审计的制度性规范;其次,要明确工程造价与成本管理制度,工程项目部门与造价审计部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全方位配合,建立和健全有关工程项目建设与工程造价审计结合的制度管理,明确每一个施工流程中的建筑支出与成本分析,明确造价审计中所负有的责任情况,强化对造价审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第三,是要完善造价审计制度在建筑施工方面的运行机制,以造价审计与成本控制二者紧密结合,并对造价审计问题在具体工程成本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方法进行科学界定,充分约束不规范的回宫成本管理手段,降低造价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成本。
2、提高工程造价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程造价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建立一支复合型工程造价审计队伍是确保工程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首先,继续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合理地规避审计风险;其次,工程造价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最后,必须具有一批年轻的、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工程审计人员,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
3、创新造价审计的工作方式
革新工程造价审计方式方法,提高审计效率,用更科学合理、更利于防范风险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鉴于工程造价确定的特点和近年来审计工作新趋势,工程造价审计在审计方法上,应当突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做到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职能。还要善于总结经验,加强行业间工作交流,研究工作中的难题,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推广先进审计方法。
4、加强行业规范化建设
完善的行业规范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健全,可以降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约束工程建设的不合理行为。首先,完善工程建设行业规范。明确的、合理的、有效的工程建设行业规范,可以使得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不但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监督和企业之间的监督,同时更加有利于审计部门对工程建设企业的审计监督;其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对工程建设的最大外在约束力,能够确保企业在工程建设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降低审计风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5、完善审计主体内部运行机制
它能够保证审计主体的各项工作有序、合理、科学地进行,更加有利于不断修正审计主体自身存在的不合理状况。完善此机制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不断完善现有的审计制度。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审计规章制度,建设科学的.合理的新的审计制度,才能在新情况、新问题出现的时候找到合理的依据;其次,做好审计质量检查工作。
6、规范审计报告的完整性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终止的书面说明,能够指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工程造价问题。但一般的审计报告只是单纯注重报告审计结果,而不标明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建议和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对于其他审计工作的借鉴意义不大,更加不利于改正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因此必须首先完善审计报告书写制度。审计报告书写制度能够规范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对于其他审计工作有借鉴意义;其次,把切实有用的信息纳入审计报告中来,这样不但可以帮助防范审计风险,还可以促进其他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
结束语
总之,工程造价审计是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复杂、综合的过程,它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是做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工程造价审计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相关风险的防范。审计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及时了解有关的新法规、新工艺,努力学习先进施工管理办法,掌握相关的政策与业务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审计经验,从而及时发现并加以防范各种潜在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提高我国工程造价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刚.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分析及对策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7).
篇5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界定
研究众多关于权威机构和学者关于现代审计的定义我们发现,一般认为审计就是一种发现审计对象偏差的过程(相对于审计标准而言),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审计环境、审计技术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必然有一些偏差是难以发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审计风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审计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客观存在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迫使审计理论和实务界不得不研究新的审计思路和模式来应对这种挑战,这就导致了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模式的出现。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经历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个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以被审计单位的交易活动为基础,从具体业务的角度判断是否存在重要错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及经营风险为基础,首先“自上而下”形成针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预期,而后再根据预期“自下而上”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对风险预期进行验证的过程。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企业生存环境入手,更强调从宏观的角度去了解和分析审计风险,从而对审计风险的把握更加全面、准确、深刻。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风险内涵非常广泛,既包括与企业内部环境有关的风险(如行业风险、法律风险以及监管风险等),也包括与企业外部环境有关的风险(如经营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等),但是就审计活动本身而言,不可能――当然也没有必要对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所有风险逐一进行识别和评估,只需要对与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有关的风险给予足够的关注即可达到目的。当然,就被审计单位自身而言,不会任由各种风险随意去蚕食、侵蚀其肌体,它会在尽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来增强免疫力,防范各种风险,这样,有一部分重大错报风险通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免疫机制被化解了,剩余的重大错报风险(简称剩余风险)才是审计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剩余风险通常是审计人员要关注的审计风险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进一步审计程序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验证这种风险的存在及其影响。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模型通常表述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来,审计风险是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就财务报表的审计人员来说,重大错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风险,审计人员无法改变这种风险的大小,但是要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并且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通常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根据审计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确定的,这样,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会直接影响检查风险的大小,进而对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选择,最终决定审计成本的高低――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作为一种有偿性的经营活动,审计成本对其意义非常重大。由此可见,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审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别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方面。
检查风险指对于财务报表中既已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由于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当等原因而未能将其有效发现的风险,这通常与审计人员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能力和水平有关,也与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追求审计效率的动机有关。
笔者认为,在构成审计风险的这两种因素中,从模型本身来看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实践中,二者有很大的不同:(1)由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控制风险分别属于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因此对其采取的应对措施完全不同,对重大错报风险需要“识透”,而对检查风险需要做到“严控”;(2)由于可接受检查风险确定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风险评估程序是先行程序,因此,风险评估程序在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中至关重要,其执行的效果会对后续程序产生直接影响;(3)检查风险主要取决于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质量,是整个审计过程的重心,耗用的审计资源最多,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控制
由于在审计风险模型中,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性质不同,因此,要控制好审计风险,需要根据二者不同的特点,分别加以控制。
1.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的控制
(1)正确区分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根据重大错报风险影响范围的不同,审计人员在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时通常将其分为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对于不同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因此,正确划分两种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2)准确界定剩余风险的范围。由于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风险范围非常广泛,审计人员无法对其一一作出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对经过过滤以后的剩余风险的评估,因此如何正确界定剩余风险是进行重大错报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
2.针对检查风险的控制措施
检查风险是在实施实质性程序进行取证的过程中产生的,对检查风险的控制也就是对合理取证过程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防范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是否正确是对审计程序运用是否恰当的全面诠释,是对审计人员技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需要审计人员合理选择每一个审计程序。
(2)全面贯彻对各个环节的审计质量控制措施。审计质量控制是确保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认真贯彻质量控制措施,才能确保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10年修订版)[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煤矿;工程审计;风险控制
“工程审计”指的就是审计人员在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新型设计技术手段,对整个工程的投资过程实施监督并指导企业做出较为合理的审计方案,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最后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报告的总的过程。在经济市场中,煤矿企业运行投入较大,发展较为迅速,故此,加大对煤矿工程的管控力度就显得颇为重要。下文主要探讨了煤矿工程的审计风险。
1煤矿工程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1.1缺乏良好的工程审计环境。从内部环境来说,煤矿企业审计人员不遵循相关审计规章、程序,企业在监管审计人员方面也存在不足,这些都会造成一定的审计风险;从外部环境来讲,煤矿企业在现代经济市场中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有一些企业甚至会因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坐视审计信息不准确、失真,失去了审计工作的意义,导致审计风险频发。
1.2工程审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当前许多煤矿企业并未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审计机构与企业的纪检机构、管理机构合并;业务上由上级审计机关时刻提点,行政上直接由企业领导管理。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发挥监督、检查、评价企业投资项目的职能与作用。这种情形导致的最直接情况就是加大了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企业领导过多干涉到工程的管理环节中,极有可能未经调研就立项,甚至还会出现连设计图纸都没有就已经开始施工,致使工程项目方案缺乏实用性、经济性以及科学性。
1.3工程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从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两方面来讲,工程审计人员都会造成审计风险概率增加。审计人员无论是在个人作风方面还是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情况,都会给整个工程造成严重的打击。煤矿企业工程项目繁琐复杂,工作涉及范围较广,这就需要相关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需要涉猎法律、施工、设计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审计人员只有同时具备以上两种要求,才能拥有较为专业的审计技能,才能确保审计风险的规避概率。但事实上,煤矿企业的在职工程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整体偏低。
2煤矿工程防范审计风险的策略探究
2.1在企业内部营造优质的审计工作环境。1)建立并不断完善员工自律章程。煤矿企业工程审计人员都要严格遵守煤矿工程所制定的制度与章程,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具有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在工程审计中保证做到尊重事实,公开、公正、客观,不得有所隐瞒,有失公允,确保审计结论能够有理可依、有迹可循,切实发挥工程审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尽量降低或者避免工程审计风险。除此之外,工程审计人员要做好对造价信息资料的实践累积,构建较为完善的造价信息存储库,能够在审计工作中充分运用历史工程造价信息数据进行快速对比以及判断。构建并不断完善员工自律章程,审计人员自身也要重视学习,不断拓宽审计方面的知识面,勇于在审计实践工作中创新,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注意经常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式,形成规范化的工程审计工作流程,切实提升煤矿企业工程审计效率。2)改进工程审计风险防范体系。煤矿企业要重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并加大对工程审计复核工作的执行力度。工程审计复核工作不仅有助于及时解决所遇到的审计问题,进行合理化、科学化处理,同时还能够减少甚至避免一些人为原因造成的审计误差,提高工程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与此同时,还应该在煤矿企业内部建立审计回避制度。工程审计回避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审计人员与煤矿工程负责人。这是因为工程审计人员与煤矿工程负责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故此,在工程审计时,制定审计回避就显得相当重要且有意义。企业审计人员都要按照规章制度展开审计工作,承担相应的审计风险。如此,不仅能够大大节约工作时间,还能够无形中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概率。
2.2适当拓宽工程审计的范围,合理控制企业内部财经。制度基础审计的出现,使得煤矿工程审计事业有了质的飞跃,在企业管理与经营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可见一斑。故此,煤矿企业应该在实施制度基础审计的同时,对煤矿企业内部经济控制进行实质性的监督与检查,进一步明确整个工程审计的着重点、大致工作方向以及审计的方法,将审计工作的针对性、特性落到实处,确保审计工作的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如此,就能在确保工程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内控水平。
2.3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审计队伍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工程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甚至会直接影响工程审计风险的程度。相关的工程审计技能知识以及煤矿工程专业性知识都会直接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及风险规避概率。故此,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能够对防范工程审计风险起到一定的作用。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审计队伍的构建,是当前煤矿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从专业技能知识、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三方面着手。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层次的工程审计人员,定期从专业技能、审计理论两方面进行在职培训以及函授学习。审计人员自身也要重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及时更新相关审计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法规政策,积极适应现代化大背景下煤矿企业的高速发展节奏,做好工程审计工作。
3结语
在煤矿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好工程审计工作,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力度,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岳建宾 单位: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邯郸云驾岭矿
参考文献:
篇7
>>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研究 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管理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问题分析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探析 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与对策分析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分析 关于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意义 对于中国审计公告制度的思考 高校审计公告制度构建的设想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审计风险研究 地方审计机关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议 国家审计公告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风险防范视角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 浅析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理论根源和现状 稳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相关思考 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及其效应分析 审计公告与国家审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总结归纳审计署2007-2011年审计公告。
参考文献
[1]乔兰.我国审计公告制度浅析[J].经济师,2009(1).
[2]张立民,聂新军.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政府审计公告制度[J].中山大学学报,2006,46(2).
[3]陆东辉.浅论审计公告制度的必要性[J].上海会计,2003(8).
[4]徐荣华.谈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公告制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6).
[5]赵保卿,王苹芝.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及其效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27(5).
[6]郭华.构建和谐社会与阳光政府的制度创新[J].闽江学院学报,2006,27(1).
[7]王炳林.关于政府职能和角色的思考[J].新视野,2008(2).
[8]赵春丽.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民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7(4).
篇8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风险;控制
审计工作食欲风险并存的,国家审计也是如此,现代社会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对国家审计工作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风险是这一工作开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国家审计风险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必须对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提升国家审计部门的权威性,也促进审计工作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一、国家审计风险的特点分析
国家审计风险在具备一般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可控性及潜在性的特点之外,还具备几个特有的风险特点,比如损失的多重性、影响的长久性、控制的艰巨性等特点。国家审计风险产生之后,其损失的涉及范围既包含审计部门,也可能会包含有政府部门,通常也会对经济领域之外的政治领域造成损失,这是其风险多重性的体现。国家审计出现的风险形式是多样的,风险带来的危害影响时间也是长久的并且不会轻易的消除这种影响,比如审计风险能够损坏审计部门的形象,然后会通过一些渠道进行传播,成为人们的谈资,审计部门的形象的重新树立也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就是审计风险影响上的长久性。另外,造成国家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在审计主体及客体中都普遍存在,审计主体如果存在意识上的错误,就很容易产生审计风险,而审计客体倘若出现瞒报、漏报信息的情况,审计人员据此提出审计意见及得出结论,也会产生审计风险,这些风险类型都是不容易进行控制的。
二、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国家审计体制不完善,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法律法规不能包含整个经济生活内容,所以产生审计风险是必然的,一些法律法规之间还有不统一、不协调的问题,给国家审计的依法办事增加了难度。在现有的经济制度之下非国有经济有着充分的发展潜力,接下来国家审计的前进方向及审计重点也会发生转变。国家审计体制现行的是行政模式,其在审计部门的工作开展中缺乏执行力,造成国家行政部门在进行监督活动时会出现执行权方面的限制。另外,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较强,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需要处于政治立场上去客观、公正、独立的开展工作,并具备一定的抗压性。现阶段,国家审计资源缺乏,审计人员不能及时进行在职培训,有的甚至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在知识及经验上都很缺乏,对金融、保险等行业的经营特点等都不了解。使得审计人员自身的能力与审计工作的要求不相符,从而造成了审计工作的结果和审计标准存在较大差异。2.国家审计管理方面的问题。现阶段国家审计的运行状况、行为方式与成长需求都产生了改变,如果继续采用原有的审计价值理念去审视审计对象,就容易出现审计风险。当审计结果出现错误的时候,审计人员就会被追究责任。这就表明,社会与审计工作中存在审计责任认知方面的差别,这种不同会增加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在国家审计工作中,审计部门和财政部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一些地区的审计部门的运行经费不能得到保障,存在的财政上的缺口就会用审计处罚的收入去弥补,这样就会对审计人员解决问题的公正性造成不良影响。其内部的管理机构也通常缺乏实际作用,很少有完善的权力上的监督与制衡机制。被审企业会出现做假账的情况,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按照错误的信息就会出现判断上的错误,从而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决策也是错误的。
三、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分析
根据分析可知审计风险控制流程如图一:根据上述描述可知,针对审计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分先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完善国家审计各项制度,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防范国家审计风险有很大帮助,建立合理的执法监督机制,才能确保审计执法的严肃性,使依法审计得到真正的落实。推动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需要快速促进审计法规制度的完善,推动审计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制定全面细致的行业制度,提升制度规范的可操作性,减少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偏差,有效的避免风险的产生。建立健全相关的国家审计规范及审计制度,促进《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法规的尽快完善,使得国家审计工作得到有效的约束,明确审计工作中各项责任。审计人员造成的审计错误应该按照具体情况去承担相应责任,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国家审计人员在知识及专业素质上还有待提高,应该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形成科学、严格的培训制度,使其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熟悉新的知识与技能,拓展其知识与能力范畴。对审计工作中的考核与晋升机制进行完善,为审计人员更加积极的开展工作提供前进的动力。2.改革审计技术,强化审计的独立性。国家审计部门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审计职能与风险意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利于防止出现审计不当的行为,实现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另外,还需要重视对审计人才的储备与培养,重视在培训中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实现问题的及时解决。现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审计对象也更加复杂化,因此审计技术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完善,应积极开发与应用新的审计软件,提高计算机审计的工作效率,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实现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将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使得各方利益都不受损害。在国家审计中,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去开展工作,加强审计部门监督职权的法律约束力。
四、结语
国家审计工作中存在较为复杂的风险问题,对风险进行分析与控制,既需要审计部门及人员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实施国家审计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从审计工作的不同层面着手,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并且在审计前后都需要做好相关的控制监督工作,出现问题就应该立即纠正,将审计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柏徐.论国家审计风险的控制[D].暨南大学,2006.
[2]刘文铭.探讨国家审计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3:11+13.
[3]王会金,尹平.论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策略[J].审计研究,2000,02:28-34+27.
篇9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内部审计;指导;运用
一、什么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产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主要标志是: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对审计风险准则进行了修订,并执行新的风险导向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我国在2006年2月对审计准则进行大幅度调整,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降低信息风险为根本目的,以控制审计业务风险为中心,以降低审计风险为根本途径,以经营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审计思路的一种审计方法。
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审计方法实质上仍然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延伸,它从分析客户会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着手,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了企业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这一方法更科学、更有效。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摒弃了传统审计简化主义的认知模式,代之以复杂系统的认知模式,并引入战略管理分析工具。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方法是系统理论所指导的复杂系统认知模式。审计要有效地把握会计报表的错报风险,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着手分析,对战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必须将企业置于广泛的经济网络中进行系统分析。从方法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它运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手段,对会计报表错报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要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通过经营风险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并结合重要性的判断,归纳和判断整个会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三、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解
内部审计下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第一种观点认为,把社会审计中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内部审计就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即内部审计人员立足于对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行为的一种审计方法。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自始至终都关注企业风险(不是审计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企业风险为中心做审计报告,协助企业管理风险。
而从第二种观点的描述上看,所谓的“风险”不是单纯意义的“审计风险”,在更大意义上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企业风险。由此可见,此时的内部审计已经成为结合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审计计划与公司最高层的风险战略连接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当前的风险分析确保其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内部审计重点不再是测试控制,而是确认风险及测试管理风险。用这种观点来界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会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相背。
笔者认为,在现有准则下,以第一种观点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比较恰当,而第二种观点与其说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不如说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作用。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及其实施
我们姑且不去定论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定义,但是在内部审计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又是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一)内部审计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随着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向服务管理职能的转变,企业需要内部审计对整体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提供有效的审计监督和建设性评价,以帮助企业控制风险,实现目标。因此,内部审计不应停留在传统审计模式上,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关口前移,充分发挥预警性作用。综上所述,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1、准确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从分析风险入手,准确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在审计准备阶段,就加大防范力度,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性测试的结果,充分关注被审单位的特殊风险,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最小程度,确保内部审计能够发现业务经营活动中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存在的风险隐患,达到实现防范风险的目的。
2、以《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指导,执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使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程序之间协调一致,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一是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针对可能影响风险评估的基础,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项目。二是编制审计方案时,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三是确定审计范围时,要考虑并反映整个企业的战略性计划目标,每年对审计范围进行一次评估,以反映最新战略和方针。四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查找其中的疏漏和薄弱环节。五是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六是以风险大小作为确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
3、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从宏观上对风险进行评估, 但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微观层面的操作风险。因此,应继续实施内部控制测试,并分析重点,实施实质性测试。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阶段中,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关键,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应结合重大风险各因素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以实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在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的同时,强化企业风险管理。
4、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确定标准内部控制的模型,并经常调整、完善,以提高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效率及其准确性。二要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提高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扩展分析的范围。三要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抽样,避免人工抽样检查的不足,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四要构建完整的审计信息系统,推进风险导向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内部审计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措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为适应企业经营高风险的特点而产生的,同时也是为量化审计风险、减轻审计责任、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审计方法。为加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运用,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新模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内部审计更加关心的问题主要是:控制风险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控制是否先进有效,控制风险有多大,是否影响管理当局的决策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审计环境要求审计人员应通过与企业管理层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2、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因此,内部审计在转变目标定位,树立管理理念的同时,更要重视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以确保审计建议的落实。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对企业而言,需要界定风险范围、理顺风险责任、建立风险模型和风险防范机制,这就是要靠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走出一条迎接风险、化解风险之路。因此要求内审人员都应懂得风险语言,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提高内审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度,以风险为导向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五、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必然发展趋势,既是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坚持开展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检查、评价和报告,促进企业改进管理、实现目标和增加价值,无疑是企业内部的一种最好资源。在实践中,尚无完整的模式可参照执行,即使有关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准则出台后,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内部审计师在现阶段,应首先接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执行过程中,将风险评估贯穿审计的全过程,不断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将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可接受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文成,王有良.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审计创新研究[J].会计师,2009,(06).
[2]聂海斌.风险导向审计在应用中的问题及完善[J].当代经济,2009,(16).
[3]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M].大连出版社,2009.
[4]汪文文.论新形势下的风险导向审计[J].经济研究导刊,2009,(04).
篇10
【关键词】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 成因 防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注册会计师被处罚的案件也越来越多,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广大注册会计师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证券市场上案件频发,多次给注册会计师带来惨重损失,甚至行业诚信也因此受到严重质疑。例如:2013年4月27日,因未勤勉尽责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被中国证监会没收业务收入并被处以罚款、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被给予警告并被处以罚款,随后该所的证券服务业务许可也被撤销;2013年5月10日,中国证监会透露对万福生科案的调查结果,认定中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程序缺失、审计报告虚假记载,拟对该所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罚款、撤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对签字会计师处以罚款且终身市场禁入。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但都彰显了不断加大的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执业本身具有的风险性特点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决定了我们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其成因,进而探讨一些防范风险的对策与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指出,鉴证业务风险是指在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提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鉴证业务风险通常体现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鉴证对象信息在鉴证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一定的审计程序、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了解、研究它,对其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控制检查风险,进而将总体审计风险控制在预定的水平之内。
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因素包含很多方面,但从其性质来看,主要包括客观环境因素和注册会计师主观因素。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环境因素
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是与注册会计师自身无直接联系、而主要受客观环境影响的因素。
1.法律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必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目前,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规定。
2.审计对象日益复杂化和审计内容日益广泛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在不断提高,会计处理方法也更加复杂。另外,会计舞弊花样不断翻新,使审计对象更加复杂。这不仅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也扩大了审计范围,增加了许多新的审计内容,加大了审计风险。
3.社会公众对审计结论依赖程度的提高和审计意见影响的扩大。随着企业股份化的深入、经营业务的延伸,会计报表的使用人群不断扩大。注册会计师以其审计地位的超然独立性,日益得到社会认可。报表使用者特别是外部使用者希望通过审计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决策风险。行业因此得以迅速发展,但是,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加大,审计风险同时随之扩大。
4.注册会计师所采用审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面对内容广泛、形式复杂的经济活动,现代审计使用详细审计技术已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注册会计师选用了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等多种非详细审计方法。这些审计程序或方法本身就是以一定的审计风险为前提的。非详细审计技术的应用,使审计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是说,这种技术本身便蕴含着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是指与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从业经验、执业态度等直接相关的因素。
1.注册会计师知识深广度、专业胜任能力及执业经验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种类日益增多、涉及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为其服务的会计行为日趋复杂。会计信息系统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走向繁琐。这不仅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要不断提高,对注册会计师知识深广度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知识升华为专业能力本身又是一个十分主观的转化过程,执业经验在审计工作中显得更加重要。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讲,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执业经验总是有限的,这也将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2.注册会计师对待风险的执业谨慎性差异。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由于谨慎性缺乏明确的标准,对待同一风险就可能因人而异。这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
3.现实的社会生存压力对执业行为的影响。受现行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分配制度限制,大部分注册会计师是作为打工者受雇于事务所,不符合事务所“人合”公司的本质特征。面对巨大社会生存压力和较低的收入水平,风险意识防线受到冲击,造成很大的风险隐患。
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在现代审计技术框架下,从根本上避免审计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却可以探索一些途径来控制审计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防范
我们从改善执业环境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两个方面来探讨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与途径。
(一)改善执业环境
1.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更加明确地界定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应承担和不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区分注册会计师应承担与不应承担法律责任的对象、损失范围及责任程度,防止承担责任的被人为扩大。
2.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争取公众更多理解。应适当地向公众宣传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特征,使其意识到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只能是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缩小审计期望差距,合理界定公众意识中注册会计师责任范围。
3.落实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强化质量控制。2010年7月21日,财政部、工商总局印发了《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要求大型、鼓励中型会计师事务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目前已有大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改制成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但是更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并未进行改制,且该规定没有涵盖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下一步应加快落实改制要求,适时扩大适用范围。同时,通过落实合伙人对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对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施加压力,促使其加强内部治理、强化质量控制。
(二)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
1.做好签约风险评估,慎选客户,把好降低审计风险第一关。签约质量能够决定审计是否进入会计假账误区,签约风险直接影响注册会计师执业整体风险。签约前,注册会计师应适当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做好风险评估,谨慎选择客户;并通过不断积累签约风险评估经验,逐步完善签约风险评估制度,规范签约风险评估行为,从制度上保证签约风险最小化。
2.通过规范注册会计师在重要项目上的职业判断,尽可能降低因个人偏好所引致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不同情况下的职业判断选择标准作出具体规定,以使本所职业判断趋同,形成自身的执业风格,减少因个人偏好导致的审计风险。
3.严格地推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执业质量控制。针对目前三级复核流于形式、部分专业判断屈从于其他压力的现象,有必要重申严格执行三级复核程序,杜绝人为因素对已实现审计成果的影响,切实保证复核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2010.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