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空间文化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空间文化设计

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空间;空间文化

随着现代化都市营造进程的加剧,文化内涵的审美旨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如何营造都市环境中的空间文化已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亟待研究的课题。现代都市环境中的空间文化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元性,其审美发展的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与空间文化营造、现代生活模式与生态环境的共融、空间文化的主题化趋势日益明显等。同时,空间文化的设计业已成为基于传承底蕴和创新式思维的多元化定位,它以特有的空间设计、文脉和隐喻,实现了人自体与社会阶层及生存空间三因素相互作用的都市环境生态系统。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空间文化营造

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生产物质的满足,还有空闲之余的精神享受。因此,就会产生在追求物质生存功能价值的同时追求精神价值的文化内涵。这两者的关系是在矛盾中统一的。对于精神空间文化的营造,不同风情地域的人文生活都具有各自特点,就某一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就可以看出其设计的功能美感与形式美感的统一。环境艺术是人创造自身生存环境的一种主观行为,这种主观行为属于有意识设计的范畴。

环境艺术的主角——建筑与空间会在人们心理情绪中产生某种反应,其中存在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建筑形式美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及其大小)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及其度量),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一座建筑物的美学效果与这些形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相应的形势却是来自于空间文化的影响。在都市生活中,建筑本身就是地域空间文化的标志。

巴西利亚是巴西新首都,位于海拔1200米的两河交汇之处。1956年政府决定迁都,并选定这个地点。1957年进行国际竞赛,巴西建筑师科斯塔(Lucio Costa)的规划中奖。他的规划设计思想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雅典的理论原则,但也追求一定的文化主题。他强调的巴西利亚是整个规划构思是“模拟人体躯干”,并以此作为主轴,在这一主轴上布置政府机构建筑群,其中心则是著名的“三权广场”;另一轴线上主要布置了城市居住区,呈弧形两翼,两条轴线交叉点是作为心脏的4层大平台,这里是全城重要交通枢纽和公共中心。巴西利亚的平面象一架喷气式飞机。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上充分体现人车分离和高速化。城市环境和大片绿化、水面都凸显巴西本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融合。自然、社会和人的三大系统因素在这座新城展现出崭新的面貌,现代环境艺术在这个案例中体现出都市空间文化的有意识创造。赞扬者们认为“巴西利亚是意志坚强的行动,城市规划在这里得到了最高的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注重生态文化的融合过程,更重视突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心理需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对现代文化生活的质量和现状的负责,通过设计来改变现状,来融合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可见,随着人们对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在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得到相应的精神文化享受,空间文化的设计将成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

二、现代生活模式与生态环境的共融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和信息革命的进展,环境艺术设计更多的受现代生活模式的影响。然而,现代工业生产也在强烈地干预着自然地生态环境,逼迫生态系统难以共存和循环。设计师在保证高科技文明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结合本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创造出更多体现生态文明特征和本土习俗的空间文化。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的瑞士馆,被一层神奇的红色“幕帷”包裹,这层帷幕不仅可以自然降解,还会随风发光。穿过帷幕,瑞士馆的缆车还将带着参观者渐渐升到瑞士馆的馆顶,完成一次从瑞士城市到乡村的美好旅行。乘坐缆车参观游览这种动静结合的形式能让人感受到城乡之间的互动。参观者不仅可以领略瑞士城市文明,还将在瑞士馆顶欣赏到瑞士典型乡村风光——海蒂故乡的绿色欧蓍草和蒲公英。从空中俯瞰瑞士馆,其轮廓是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的轮廓。瑞士馆总面积为4000平方米,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设计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充分展现了如何开创性地结合自然和高科技元素。它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展馆设计强调了对比,设计人员运用中国的阴阳原理,将缆车作为游戏的元素纳入到设计之中,带着乘客从负荷沉重的城市升入馆顶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世界。记者了解到,缆车每小时能运载3500人,每辆缆车可乘坐4人。缆车设有遮雨蓬,在雨天也能正常运营。

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美不在功能本身,它体现在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的统一中,因此,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传承以及空间文化的营造,“在功能上达到了完备、完善、完美的要求,能适应和满足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就是体现了功能美的产品” [1]。

三、空间文化的营造

现代文化空间的营造不仅仅是建筑形体、城市景观和环境设置的内容,需要充分考虑都市文明与文化传承问题。都市街道的名称、由来是环境文化的一部分,居住者的社会定位和伦理观也是空间文化的因素,物质生产和精神需求同样是空间文化的内容。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其形式与功能却彰显着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强烈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私有空间还是公共空间,技术的历史与思维的创造都将成为空间文化的属性。

都市环境艺术的设计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各种地域文化和城镇文化等观念正在激烈地分化与融合。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应生的,具有个性的城市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城市需要人们不断创新和设计。如上海这个集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开放的有个性城市,能够融合多种地域文化,并能够吸取外国先进文化,兼收并蓄,奋发向上。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城市,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上海都兼容并包。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开放创新的意识,生机勃勃地屹立于东海之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断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改善和优化人类生存的环境。最完美的环境空间应该既是功能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生存的物质空间,而且能够改善人们的文化空间。正确处理建筑与其所处的城市空间的关系、环境观念——尊重自然环境、历史人文脉络、人本观念——人性化的空间尺度,是我们这个时代空间文化创造的主题。

四、结语

都市环境艺术是空间文化的形态。都市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参考文献】

篇2

1.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工作环境空间的运用

工作环境主要用来为人类的日常工作提供一个稳定的空间,一般的设计要求以简单淡雅为主,这样更能提高工作效率。这一设计原则似乎不太适合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但是我们不能对思维进行固定,对于办公环境的设计,除了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之外,进行独特设计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既能降低长期工作的压力,还可以体现地方特色,例如地方性的政府部门,通过对独特少数民族民间元素的应用,更能体现自己本身的特色。而其他工作环境对于民族元素的应用,更能体现一种归属感,增强一种民族荣誉感,对于提高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休闲娱乐环境中的应用

现代化生活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精神生活的丰富,各种休闲娱乐场所应运而生。休闲场所的主要作用就是供人们进行日常放松。第一:空间环境应该给人一种放松的环境,符合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第二:环境设计应该具有亲和力,使其中的人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加容易进入这种环境中。第三:环境设计还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新鲜感,这种由于未知所带来的新鲜感,更容易引起顾客的兴趣,从而增加其参与的热情。只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休闲娱乐环境才能真正地体现闲与乐的要求,而少数民族的独特民间文化,能很好地体现上述要求。民间文化起源于民间,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充分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向往,更体现了一种热烈的感觉,与休闲娱乐环境所要求的相一致。

3.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商业环境中的应用

商业环境里进行的是商品的消费以及交流,主要发生的是关于商品的交易。随着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色商业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具有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特色商业建筑拔地而起,特别是关于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商品,因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受到了热烈欢迎。这样的环境就需要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吸引消费者,从而提高销售水平。通过将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元素应用到商业环境中,通过商业环境的不断展示,有效促使了民间文化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商品的特性以及环境的文化特点作为民间艺术的符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4.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在展示环境中的应用

展示空间通过对物品的陈列,并且运用特定的手法将展示内容有目的性地展现给观众,这样的环境主要以展示为目的。相对而言,具有长期性质的展览馆、博物馆等能够很好地通过自身展示的内容与当地的民族地域特色相结合,很好地体现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通过对民间艺术的使用,通过专业的展览手段以及技术,通过将展览内容与展品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相结合,很好地升华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提高民族归属感,能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结语

篇3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从当今各地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理念来看,保护和传承民间活态艺术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形式,探索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追寻传统文化遗产的生态之美,探究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特色,已成为一种文化趋势。文章从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民间艺术课程实施的背景与理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入手,阐述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在当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潜在性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

活态 民间艺术 教学现状

一、活态的含义及追寻活态之美的必要性

“活态”本是一个科技名词,是指可钝化金属未形成钝态之前或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由于电位降低而丧失钝态后所发生的活性溶解状态;也指非钝化金属的自然活性溶解状态。我们借用它审视民间艺术的特性,主要着眼于“自然”与“活性”这两个特点。换句话说,民间艺术很重要的一项特征是自然状态下绵绵不绝的生命力。而我们对民间艺术的探究和保护,也正是要对其活态进行把握,使之不致“人亡艺绝”。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要“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而就民间文化而言,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眼下正面临几个亟须重视的问题:第一,掌握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人较少,热衷于民间文化艺术的文化工作者较少。这就使得民间艺术缺乏保护利用、普及弘扬的基本力量。第二,虽然一直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在县级以下尚存在注重申遗形式、轻视遗产保护的现象。一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然已被确立为保护对象,但其境况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第三,随着旅游事业与文化结合的日益紧密,一些地区过于注重商业意识和商业动机,使民间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在演艺活动中受到漠视。以上这些问题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活态进行保护,这样才能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民间艺术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艺术之母,更是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艺术课程在其课程目标定位上,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总体性发展目标,其出发点是帮助学生在各个艺术领域内构建起丰富的内在联系,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形成完整的艺术心理体系。

三、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目前,民间艺术这门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些教师过分注重专业技法的表现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对学生设计理念、专业素质的培养,出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衔接不紧密等现象。然而,当今大学生对民间艺术设计专业能力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因此,急需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来完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构建。在信息全面化和技术现代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使中国大学生的思维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学生忽视中华民族本土艺术的现象。乔晓光在《活态文化》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们缺少了对活着的时间的理解,对活着的文化空间的认知,我们并没有真正拥有由我们自身构筑起来的一个活态文化史,村庄里的智慧仍像没有开发的土地一样在荒野里沉睡着。”

的确,“活着的时间”“活着的文化空间”“活态文化史”,这些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是依然存在于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鲜活的文化事实,它与民间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生生相息。因此,教师在民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中,应重视民间艺术生命的延续和强化。民间艺术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如,庆阳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俗、一地一特色,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形式。

然而,当今的一些高校学生脱离了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了解较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不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和了解本土的民间活态艺术,采用活态方式传承发展,在保护好基本民间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形成民间艺术品牌,引导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壮大,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高校民间艺术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现代化产业转变与应用,提升学生的就业与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这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教学方式。

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 资源开发 立体构建 三维呈现 融合教材 阶段实施 弘扬文化

福州民间美术资源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是为民间美术资源架起通往课堂的桥梁,是衔接认识民间文化的实践活动,使资源有切实的土壤。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资源和文化特色,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老师和学生的需要。”教材多元性是融合不同的地方文化。就福州当地而言,福州民间美术内容较多,如何选择适合的,在教学中可开发的资源需要根据本地区的各方面条件进行研究而加以利用。

一、开发――以立体建构进行课堂的空间设计

本次研究有了理论依据和方法的指导,通过筛选当地美术资源,从教学的可操作性、民间工艺及其过程等方面,寻找平台,在具体实物上了解其构造、材料、色彩、图案、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思路和方案,结合教材确定内容和目标进课堂的开发,全面立体考虑资源的审美价值:

(1)资源课程价值的思考:

文化内涵――传承地域文化(当地特色美术文化资源)

艺术价值――独特审美魅力(材料、色彩、图案)

认识材料――设计选择应用(可展示,以获取,可保留)

(2)结合教学开发资源考虑方面:

避免误区: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越偏越好;

避免问题:盲目、不切实际,要求寻找适合的目标开展设计;

(3)实施内容:容易拾取的身边熟悉资源,掌握开发的可能;

(4)学习走向:任务明确,结合生活、融合教材,多维度应用。

二、立体设计思路明确目标

1.美术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发挥想象力、判断力。新课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是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所以在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传承地域文化――身边特色资源

独特审美魅力――材料、色彩、图案

设计选择材料――可展示,易获取,可保留

2.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高度、宽度、深度的三维度立体空间关系观察、探究、学习、应用等环节为主线,在不断的肯定、怀疑、否定、再肯定循环中完善,在课程标准都要求的三个领域欣赏与评述,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全面构筑福州地域文化立体空间的美为目标。

三、应用――资源进课堂的阶段设计、收获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挖掘资源,寻找定位

本课题选择的资源,以能遮风挡雨的福州民间的“福州三宝”之一的古朴怀旧,精致唯美的“油纸伞”为突破口。一把“油纸伞”集合了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文人墨客之书画和富有中国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收起是一种思念,挂在墙上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因此,以伞文化为平台,从民间资源的具体实物上了解其构造、材料、色彩、图案等方面美的元素;并根据我区各校学习条件差异开展课程前期调查问卷(有中学,中心校,完小和偏远的新成立的中心校)等活动,了解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总体看法,寻求设计课题的创新思路。以下图表显示第一阶段的开展概况。

第二阶段,计划实施,各具特色,传承弘扬

通过整合资源、教材、目标、各校实际情况、接受程度等方面考虑,不断研究课题内容,大胆创新,各有特色;同时对选材、色彩、图案,可展示,可保留等方面做了仔细大量的研究,把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紧密联系,立体建构呈现地域资源特色之美。

篇5

一、民间美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是指百姓在日常生活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美术形式,经由口传身授将当时的审美意识传承延续的艺术,其具有生活适用性、民俗文化性以及艺术审美性的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这也是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此外,民间美术在基层人民中诞生,其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民间美术形态。即使它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以物质的形态出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精神象征。

二、现代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体现,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现代艺术作为当代文化与美学的综合性表达手段,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逐步渗透,所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认识应该是全方位与多角度的。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其主要以体现社会意识而存在,能够将当代社会的审美意识反映出来。现代艺术和民间美术的主要差异在于现代艺术在设计中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并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因此,科技的发展不仅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对象、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还拓展了现代艺术的设计思维。

三、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探讨

1.现代艺术设计源泉来自民间美术

优质的艺术素材常常源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生活经过艺术家的提炼、筛选及润色后就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气息。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其在现代艺术中以源头的形式存在,并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载体,是民间美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则反映出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追求,是民间美术的思想结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就是丰富的民间美术。因此,设计者要不断采纳与吸收民间美术的精髓,从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进而在推动现代艺术发展的同时将中国辉煌灿烂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2.民间美术深化现代艺术设计创造力

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其创作视角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设计方式所具有的开放性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民间美术主要通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民间美术,不但可以培养设计者的想象力,还能探索与发现素材所具有的规律性,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事物,促进思维的发散性。

3.现代艺术设计借鉴与应用民间美术

随着各种现代艺术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中国艺术品逐渐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可以发现,走上国际化道路的艺术品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立足本土文化,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作品的内涵与意义。这在现代艺术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应用中得以体现,这对于创作出更好的现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

4.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共通

在创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艺术理想与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将这些因素融入创作主题,将人民生活的情感接通,融入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心愿。伴随民间美术的广泛应用与现代艺术的设计实践,不论是时间上或是空间上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民间美术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是现代艺术在设计中需要汲取的重要精华。此外,民间美术的设计主题还能充分激发现代艺术在设计选材中的灵感,让民间美术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灵感来源,从而促进两者之间文化内涵的共通。

结语

篇6

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带有象征性和传承性的特征,成为了民族的一个标志,产生于农耕时代的《走马民间故事》,其繁荣的场镇文化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播的摇篮。将《走马民间故事》应用到动漫中,是一种极为创造性的艺术形式,是保存和传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动漫;传统民族元素;走马民间故事

我国的动漫产业由于在某些程度上受到国外一些因素的影响,在设计上也逐渐趋于国际化,为了体现我国的动漫特色,因此在我国的动漫作品中,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民族元素,这样在传播和宣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孩子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深深体会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更能彰显我国动漫作品的特色。可谓一举两得。国外许多的国家也在动漫作品中融入了具有本族特色的民族元素,这也说明民族文化在动漫中的应用,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因此,要想使我国动漫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也必须使动漫设计体现我们特有的民族文化,这样也能推动我国动漫发展。

一、《走马民间故事》:农业时代驿道上的故事

重庆的《走马民间故事》是产生于农耕时代驿道上的故事,其传播的温床就是繁荣的场镇文化,驿道上的故事是草根文化与外来文化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故事,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的走马镇,曾经是古巴国的中心地带,后属巴县辖区。巴人勇猛善战,能歌善舞文明于世,其中春帖、楹联、龙灯、狮舞、车灯、连箫、高跷等民间文化活动源远流长。由于各路客人各自交流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后来逐渐成为以“走马”(赶马)为职业的人群口头创作并传承的民间故事。这些人都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耳濡目染,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外地的民间故事不觉地转化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并且将其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民间故事不仅是农耕时代人们传播见闻见识,道德规范,以及表达信仰的载体,也是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场镇自然成为了传播民间故事的中心。走马镇位于重庆西部的长江河谷丘陵地带的缙云山尾端的山脚,村庄分布在谷间低地,生产活动也相对富有。走马镇车水马空,相对繁华,成为民间戏说,讲故事、评书等活动的中心,走马镇与走马故事共同发展,走马故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故事、神话、传说、笑话、寓言、民间歌谣等,蕴藏着厚重文化信息。2006年,走马镇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民族元素在动漫中的应用

1、民族元素在动漫角色的塑造上的应用

绘画、雕塑、建筑、服饰、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洒脱的书法、生动的水墨画、应物象形的雕塑、宏伟壮观的建筑群等,为动画片提供了许多造型元素。一部成功的动漫作品,必须要求作者充分体现其艺术性,所以创作者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而又全面地要让其故事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民族特征。如国产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充分地运用了夸张的脸谱造型,以及京剧表演中人物的服饰,使其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彰显了民族个性,带给了观众很深的印象。《功夫熊猫》中,选用中国国宝级的动物大熊猫作为动画片的主角,并且完美地将中国的传统功夫与熊猫结合在一起,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从而,我们可以总结出,为了使动漫取得成功,就必须将中国元素充分应用在设计中。

2、民族元素在动漫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优秀的动漫作品,不仅要有特色的动漫造型,精彩的动漫场景也十分重要,因为,突出的场景能够加深观众对动漫的印象。对于动漫场景的设计,一定要更好的烘托出故事情节背景和人物造型,只有二者完美的结合,才能凸显整个动漫的风格。我国的动画片《宝莲灯》,加入了我国壁画和古建筑等特色,该部动画片的场景极具民族特色,与其中的人物造型交相呼应,使其更好的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功夫熊猫》中在片头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中国的剪纸艺术,在场景中表现中国的山水特色,很快地将观众带入了影片的氛围中,也能传达出作者想表达的艺术氛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独特的元素魅力有利于塑造动漫中的场景,这样能够增强影片的效果,使其更具吸引力,还能拉近影片与观众的距离。

3、加强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许多成功的影片,都将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术灵活地结合起来,设计出来的真实而又饱满的人物,都是通过运用三维动画等技术,加深了画面的清晰度,画面表现出来的质感和营造的氛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感,通过建模的技术,让动漫中人物具有更多的真实感,人物中皮肤,毛发等都更近的接近真实的实物。在场景制作上,更是运用高科技的计算,使得画面中的空间具有层次感,可视性和真实性。将二维画面转化成三维画面,将静态呈现出视觉上的动态化,其中的动作也化复杂为简单,更具有画面效果。

三、动漫艺术与民间故事的契合

20世纪初诞生的动漫艺术集合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建筑、戏剧和电影这七大艺术门类。经过大约一百年的发展,动漫艺术开始像人们展现其具有文化传播功能的特性,其完美的表现方式能让动漫具有无限的魅力,还能启发人们的创作思维。动漫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虚拟出来的,它的形象也大多运用夸张的手段进行塑造,更多的是其象征的多具传奇色彩。动漫艺术与电影不同,它并不一味地追求画面的真实性,而是人们通过想象和虚拟重新赋予其生命和意义,也就是说,动漫更多的在于人们的想象力。恰好,民间艺术大多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些都来自于人类的一些信仰或者内心中的美好愿望。民间故事为平凡的生活中增添了许多色彩,民间文学通过偶然、巧合、夸张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因此能将故事的真实性和传奇性能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既能体现生活气息,又能使故事离奇丰富,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动漫与民间故事有着共同的虚拟性和传奇色彩,因此为二者能够良好的契合打下了基础,民间故事给动漫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空间,同时,动漫也更好地对民间故事进行传播。

四、结束语

在以后的动漫设计中,应该要把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更好的应用于其中,而且要与现代技术进行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丰富动画的视觉效果,还能给动漫注入新的活力,巧妙地将传统的民族元素应用到动漫中去,还能给我国动漫发展带来全新的动力,虽然我国动漫还处于不稳定的转型时期,但是这一做法不仅能够促进动漫的发展,还能更好地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杨凡颖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篇7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语言;现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70-02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是一个独立的视觉符号系统,它不是通过表现自然的真实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是用主观意念看待和描述事物,将其观念暗寓其中。这是一种自由的、随意的创作形式,创作时一般不受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全凭主观意识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可以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放在一个画面,也可以把不同空间的东西放在一个画面。这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独特的艺术观和造型观。

现代艺术设计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具有经济性、现社会性、文化性和科技性。我国的艺术设计,最初采取的是 “拿来主义”方式,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追赶世界潮流,纳入国际化轨道。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一、“阴阳”造型形式的应用

“阴阳”的造型形式是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方法,“阴阳”的观念在于其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形式经常在民间剪纸中出现,有阳剪法、阴剪法、阴阳混剪法等。从设计美学的角度看,运用民间剪纸中的阳剪法,可以使形态精简,画面空间协调,实形部分还可进一步修饰,提高设计意味。“阴阳”通俗地讲可理解为“黑白”或“正负形”,黑处显实,白处显虚,无白既是无黑,留白是为显黑。利用正形与负形的互换,在同一平面空间中表现出双重或多重物象。无论是实形还是虚形,都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关键是一个“巧”字。民间剪纸中阴阳形态的利用,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虚实形辩证统一,互为衬托,既增强了表现力,又使图形更趋于完整,以实带虚,以虚带实。从事现代艺术设计,应当懂得虚与实的价值,知其白,守其黑,虚空之处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民间剪纸的造型方法冲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注入了人的情感。

二、“太极”造型形式的应用

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的象征,太极图阴阳合抱,呈现出刚与柔的对比与和谐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美学形态的独特性。太极图整体呈现“S”形,曲线柔美,富有弹性和张力,圆润而优雅,整个图形线条与周围空间自然渗透融合。图形颇具运动感,有一种动态的惯性和延绵不断的活力,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真实而又本能地表现了设计意念。现代设计艺术作品中,太极图是经常用到的典型的民族元素,在实现设计作品实用功能基础上,体现了优雅、生动的艺术效果,将设计作品的审美意境提高到了与民族文化自然交融的高度。太极这种造型形式为设计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对艺术设计的理解与追求。民间美术的精髓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艺术价值。

三、“适形”造型法的应用

在中国民间美术中,适形造型法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民间艺术家从实用的需要出发,在特定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创造与想象力,将不同的属性的形象综合在一起,表现多种寓意和象征,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联想。民间美术中的“共用形”对现代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共用形是指形与形相互借用,部分重合产生的一种造型形式。这种造型方法最早在彩陶纹样中出现,花瓣互相借用、重叠,形成一种共生现象;敦煌藻井图案中的“三兔共耳”是非常著名的共生图形,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成放射旋转状围绕一个中心运动,静中有动,视觉效果非常生动。这种主观性的造型方式反映了民间艺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表达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现代设计中不乏有对共生图形运用的非常好的作品,如日本著名设计家福田繁雄的平面设计作品,巧妙地将男女腿形进行共生,结合正负形,体现了女性腿形的柔美曲线曲线,也衬托出了男性身着西裤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共生图形的特点。视觉形象语言的升华是设计创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设计表现力,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四、“意象”造型法的应用

(一)联想式的意向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经常包含一些写意的东西,正如国画的写意一样,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创造性的联想对现代艺术设计创意也是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极其广阔的拓展空间。设计师在进行创意活动时,可以采用非常规的思考方式,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为设计作品寻找成功的创意。形与意的联想是联想思维的有效途径,形与意是在视觉感性的基础上达到理性的认识,将现代设计图形与民间美术的意向相结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一则洗发水的广告中,女孩的发丝梳成松树的形状,意喻象松树一般万古长青,如此创意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感到亲切,反映出浓厚的民间文化底蕴。

(二)比喻式的意向

设计作品要为大众所接受,情感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将自己的情感活动融入到作品中,通过情感的表达感染受众,只有蕴涵着深厚感情的设计作品,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而情感的表达要靠图形的内涵来表现。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比喻式的意象化造型方法类似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同构”手法。同构图形强调的是独创性,通过比喻对设计元素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不刻意追求其真实性,而是强调图形创意的艺术性和图形的关联性。以另一则化妆品广告为例,众所周知,民间美术图形中的关公、包公的形象一个是红脸,一个是黑脸,两者一般不会被当做化妆品广告的载体。但在这则广告中,设计者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比喻的手法,将两者变成了玉树临风的白面小生,突出了化妆品的美白效果,可谓独具匠心。

(三)象征式的意向

中国民间美术中的象征手法,是展示其内涵的关键的造型因素。其理念就是以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其内涵,具有个性化、情感化、生命化的意象,赋有诗情画意。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师通过中国民间图形来体现吉祥如意的文化意象。比如空中客车在中国的宣传广告,主体形象是一位盖着红盖头的中国新娘,广告语是“是承诺,是结盟,是比翼双飞,还是相伴永恒?空中客车,愿与中国永结同心。”巧妙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用“永结同心”、“比翼双飞”象征空中客车与中国的关系,符合中国的文化内涵,将商业设计与民间文化完美结合,更加能够得到中国老百姓的认可。

现代设计中,图形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与意义是其精髓所在,也是设计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民间美术具有纯朴的风格、独特的个性,赋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造型语言与现代图形设计相契合,对于艺术设计的民族化无疑是一种觉悟和启迪。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是一个独立的视觉符号系统,它不是通过表现自然的真实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而是用主观意念看待和描述事物,将其观念暗寓其中。这是一种自由的、随意的创作形式,创作时一般不受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全凭主观意识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可以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情放在一个画面,也可以把不同空间的东西放在一个画面。这是一种来源于生活的独特的艺术观和造型观。

现代艺术设计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具有经济性、现社会性、文化性和科技性。我国的艺术设计,最初采取的是 “拿来主义”方式,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追赶世界潮流,纳入国际化轨道。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必须走民族化的发展道路。

一、“阴阳”造型形式的应用

“阴阳”的造型形式是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方法,“阴阳”的观念在于其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形式经常在民间剪纸中出现,有阳剪法、阴剪法、阴阳混剪法等。从设计美学的角度看,运用民间剪纸中的阳剪法,可以使形态精简,画面空间协调,实形部分还可进一步修饰,提高设计意味。“阴阳”通俗地讲可理解为“黑白”或“正负形”,黑处显实,白处显虚,无白既是无黑,留白是为显黑。利用正形与负形的互换,在同一平面空间中表现出双重或多重物象。无论是实形还是虚形,都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关键是一个“巧”字。民间剪纸中阴阳形态的利用,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体验,虚实形辩证统一,互为衬托,既增强了表现力,又使图形更趋于完整,以实带虚,以虚带实。从事现代艺术设计,应当懂得虚与实的价值,知其白,守其黑,虚空之处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民间剪纸的造型方法冲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注入了人的情感。

二、“太极”造型形式的应用

太极是中国道家文化的象征,太极图阴阳合抱,呈现出刚与柔的对比与和谐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美学形态的独特性。太极图整体呈现“S”形,曲线柔美,富有弹性和张力,圆润而优雅,整个图形线条与周围空间自然渗透融合。图形颇具运动感,有一种动态的惯性和延绵不断的活力,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真实而又本能地表现了设计意念。现代设计艺术作品中,太极图是经常用到的典型的民族元素,在实现设计作品实用功能基础上,体现了优雅、生动的艺术效果,将设计作品的审美意境提高到了与民族文化自然交融的高度。太极这种造型形式为设计艺术的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促进了对艺术设计的理解与追求。民间美术的精髓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艺术价值。

三、“适形”造型法的应用

在中国民间美术中,适形造型法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民间艺术家从实用的需要出发,在特定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创造与想象力,将不同的属性的形象综合在一起,表现多种寓意和象征,给人以深层次的思考和联想。民间美术中的“共用形”对现代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共用形是指形与形相互借用,部分重合产生的一种造型形式。这种造型方法最早在彩陶纹样中出现,花瓣互相借用、重叠,形成一种共生现象;敦煌藻井图案中的“三兔共耳”是非常著名的共生图形,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耳朵,成放射旋转状围绕一个中心运动,静中有动,视觉效果非常生动。这种主观性的造型方式反映了民间艺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表达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现代设计中不乏有对共生图形运用的非常好的作品,如日本著名设计家福田繁雄的平面设计作品,巧妙地将男女腿形进行共生,结合正负形,体现了女性腿形的柔美曲线曲线,也衬托出了男性身着西裤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共生图形的特点。视觉形象语言的升华是设计创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设计表现力,使设计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四、“意象”造型法的应用

(一)联想式的意向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经常包含一些写意的东西,正如国画的写意一样,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创造性的联想对现代艺术设计创意也是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极其广阔的拓展空间。设计师在进行创意活动时,可以采用非常规的思考方式,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为设计作品寻找成功的创意。形与意的联想是联想思维的有效途径,形与意是在视觉感性的基础上达到理性的认识,将现代设计图形与民间美术的意向相结合,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一则洗发水的广告中,女孩的发丝梳成松树的形状,意喻象松树一般万古长青,如此创意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感到亲切,反映出浓厚的民间文化底蕴。

(二)比喻式的意向

设计作品要为大众所接受,情感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师将自己的情感活动融入到作品中,通过情感的表达感染受众,只有蕴涵着深厚感情的设计作品,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而情感的表达要靠图形的内涵来表现。中国民间美术中的比喻式的意象化造型方法类似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同构”手法。同构图形强调的是独创性,通过比喻对设计元素加以创造性的改造,不刻意追求其真实性,而是强调图形创意的艺术性和图形的关联性。以另一则化妆品广告为例,众所周知,民间美术图形中的关公、包公的形象一个是红脸,一个是黑脸,两者一般不会被当做化妆品广告的载体。但在这则广告中,设计者反其道而行之,采用比喻的手法,将两者变成了玉树临风的白面小生,突出了化妆品的美白效果,可谓独具匠心。

(三)象征式的意向

篇8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现代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发展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篇9

【关键词】 吉祥艺术 符号 平面设计 应用 发展

中华民族独有的吉祥文化,贯穿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从古至今,吉祥纳福是每个老百姓追求祈盼的美好夙愿。从民间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节日、生活用具等处处可见吉祥文化的痕迹。正是这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吉祥文化,印证了我们民族深刻的吉祥观念,并在其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诞生了许多充满美好寓意的吉祥艺术符号,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延伸、进步。同时它也是现代平面设计中广为使用的素材之一,设计师们利用现代设计思维与手法,将吉祥艺术符号融入现代平面设计之中,为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吉祥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将其发扬光大。

吉祥观与吉祥艺术的生成

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中吉祥艺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从原始人们图腾崇拜与信奉神灵的观念中,已经奠定了吉祥观念产生的主题与原型文化,对生命生存的祝福是原始时期已经形成的意识选择。在这其中诞生了许多吉祥艺术表现手法,人们需要借物言志,利用物件来表达对生活、生命的赞美与祈祷,将代表着美好寓意的图案、图符、颜色等元素装饰在生活起居的周围,民间许多古老吉祥艺术逐渐产生与发展。

吉祥艺术符号的概念界定

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由符号组成,是一个符号的世界。对于符号概念的界定:“可以拿来有意义地代替另一事物的东西。”它可以通过人们的听觉、视觉、感受事物对象,人们把这种感受与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并达到约定俗成的认知,这个对象就是代表某个事物的符号。符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音乐、诗歌、数字、字母、图像等。吉祥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由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象征吉祥幸福含义的象征符号,并且成为吉祥文化的主要诠释与表达,它是中华文明中独有的艺术符号,源于老百姓之中,又被世世代代百姓们所信奉、热爱。

吉祥艺术符号的特征

吉祥艺术符号从产生到发展,都受到民族吉祥观念、吉祥心理的影响,在这些艺术符号背后,凝聚了世代劳动人民全部情感与对生命的赞美。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吉祥艺术符号所体现的特征更具有人文精神,具体特征分析表现在:

1.吉祥艺术符号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民间文化的传播者与载体。美国学者苏珊·朗格在有关艺术符号的论述中曾说过:“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喻,一种包括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形象,而艺术符号却是一种诉诸于直接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吉祥艺术符号从诞生时,就已深深烙印上先民们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坚强与勇敢。先民把对生存、繁衍的渴望,通过图腾崇拜、祭祀活动表达出来,并利用身边的事物、植物、动物等物件,来象征这些美好的渴望,逐渐形成独特的具有吉祥含义的艺术符号。例如:在民间常用于婚嫁场合的吉祥符号尤为生动,如莲花的造型,常制作成婚嫁类剪纸。

2.吉祥艺术符号还具有图形隐喻性。符号学家雅格布森提出符号“隐喻”与“转喻”的概念,这一理论推动了符号学发展。吉祥艺术符号大多是图形形式表现,其图形符号隐喻性表现更为突出。在众多吉祥艺术符号中,其具体形象引申出其他内容或形象,是图形隐喻性的反映。而这些图形以外的内容和意义,都是由受众者凭借自己的认知与生活经验实现共鸣。这也就是吉祥艺术符号源于百姓之中,并且约定俗成,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被世代中华人民所喜爱的原因。例如,吉祥艺术符号中,常见的桃子形象,民间认为桃子有长寿安康之意,多用在给老人祝寿、雕刻装饰之中。从古至今,中国人喜爱寿字,而具有图形隐喻性的吉祥符号桃子形象,就引申出了健康长寿之意。

吉祥艺术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民族文化成为现代设计汲取的重要营养,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民族艺术,展示中国风,并在其中注入新时代的新鲜血液。

平面设计指的就是把平面上的各种基本元素进行组合,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这是平面设计的本质内容。吉祥艺术符号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化的多源性日益增多,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应对这样的挑战。吉祥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许多设计师致力于发扬传统文化,吉祥文化元素被越来越多地重视。

篇10

关键词:空间文化;书院;大学校园建设;大学文化构建

阅读一所大学,首先是从校园建筑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空间入手。正如丘吉尔所说的那样:“人塑造了建筑,建筑也塑造了人。”[1]大学的校园空间是大学物质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发挥作用的主要载体,更是大学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动态”建构主体。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的校园空间走向极端的实用主义,“能容纳多少人”成为设计者考虑的第一要素,大学空间的文化品质日渐衰落。在此现实背景下,探寻校园物质实体背后的文化根基成为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的内在根本诉求。阿什比曾对大学做出以下描述:“正如动物与植物般,大学亦是遗传与环境之产物。”[2]大学建筑亦同,其演变路径绝非是各个时代下的节点断裂抑或机械分割,而是表征为一种进化性地生长。在大学这一舶来品尚未进入中国时,书院曾作为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延续了十几个世纪之久。书院与现代大学之联姻始行于21世纪,但绝非历史的偶然抑或大学的心血来潮,两者的联姻是现代大学办学模式的全新探索。[3]虽然书院作为古代中国独特的高等教育机构已经趋于消亡,被西式的现代化大学代替,但其清幽隐逸的山林环境与池亭苑囿的院落景致等折射的空间文化在今天仍闪烁光芒,其传承的优秀文化仍在近现代的大学建设中以各种方式展现着无可取代的魅力。从空间文化视角探究书院这一中国古代之大学形态,在传统与现代、空间与历史的相互碰撞中探寻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间的共时性与相互依赖性,可以为今天的大学校园建设和大学文化构建提供参考。

一、大学空间文化之解析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并不常见,往往是以单音词‘文’和‘化’而独立存在,或连接在词句中表达意思”[4]。“文化”两字合用最早见于《周易》。《周易・贲卦》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在西方,1871年爱德华・泰勒提出文化概念,他将文化视为“包括知识、艺术、道德、信仰在内的复杂整体”[6]。作为一个社会科学范畴的词语,文化无处不在。一方面,文化通过代际的传递和延续实现纵向传承;另一方面,它通过同一时空内文化的输入与交汇实现横向沟通。

文化作为一个抽象化的存在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得以体现,这是基于传统观念下的空间“静止”、“固定性”特征――将空间视为文化承载的“容器”,反映与再现文化。文化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却始终幽幽隐遁于大学的空间环境中。文化绝非是大学的附属品或添味佐料,而是大学的精神与灵魂,大学空间与文化共同构成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而从空间的动态性出发,空间是文化的表现,而非简单的反映。空间与文化是一个相互建构、彼此交融的过程,人类在建构空间的同时也在建构文化,这可称为空间的文化建构性。文化是大学空间发展的内驱力,而大学空间本身具备的文化属性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结晶了的文化”[7]。正如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Lefebvre)所言:“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空间不仅被社会关系生产,空间本身亦可逆地生产着社会关系。”[8]故而,空间不仅是传统“静态”的附属角色,更是“动态”的文化主体,建构空间和建构文化交互发生并相互作用。

大学被认为是“传递高深知识的场所”[9],是各类知识分子进行知识生产、传播的地方。围绕知识进行的活动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基础。从这一角度上看,知识活动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的本质性特征。大学与城市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相互融为一体,因此也不存大学空间,更无从谈起其空间文化。随着大学制度的完善及经济上的更多支持,其活动地点得以固定。作为大学校园,“知识活动”这一本质特征通过两个途径作用于物质化的建筑空间:一是将建筑作为知识活动的媒介,二是将建筑作为知识活动的场所对其施加影响。作为知识活动的媒介,浅层次里,大学空间可以“通过象征手段直接指称某种知识”,文化性是大学空间的内在旨趣;而更深层次里,大学空间更可“作为情景的组成部分,激发活动主体的情感”[10]。大学空间的文化建构彰显了其独特品质,亦反映了大学校园空间与一般城市建筑及空间的区别――文化性与文化建构性是大学空间的本质特征。因此,“对大学空间文化的探索便是对其空间终极价值的研究”[11]。本文所指的大学空间文化是大学校园建筑实体与大学校园历史发展中衍生的系列文化相互建构的一种文化类型。其强调空间文化的“历史性”“建构性”及建筑空间本身的主体作用。而中国书院与被称为“舶来品”的现代大学建筑文化之间并非呈现断裂的绝对对立状态,相反,书院的建筑空间文化可资现代大学的校园建设及大学文化借鉴。

二、中国书院空间文化发展之历史脉络

书院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历经唐至宋的萌芽期、宋明的发展期、清朝的繁荣期,中国书院的空间形态与其组织制度、办学思想、价值追求交互作用,空间形态特点逐渐成型,于宋代建立起“模式化的空间体系”[12]。书院的空间文化不仅是历史继承的产物,更对之后的另一种高等教育形态――学堂产生影响。

第一,萌芽期。历代学者在书院产生的具体问题上认识不一,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书院的起源年代定位于唐代。而在书院出现的具体时间上,邓洪波在稽考史籍的基础上将书院产生的具体时间上溯至唐代初年,以湖南攸县光石山书院、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等民间书院的出现为标志。五代十国时期,中国进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军阀分裂割据局面,但是新生于唐代的书院仍得到士人的关爱,在空间分布上初期书院大多“与僧院、道观三者呈并立之势,但同时又强调其与佛道之间的区别”[13],三者一方面相互区别彰显儒者与释道两家争势抗衡之态,另一方面儒生、道士、和尚又和平共处、切磋学术体现儒释道相互沟通的文化交融之势,这也正是书院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但是这个时期的书院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书院功能的不确定性使书院在空间形态上尚未形成鲜明的特色。

(三)南方、北方书院空间文化之差异

南北书院的空间文化由于地域、气候因素等差异而形成各自的特色。气候上的干旱少雨决定了北方围合的建筑模式更能达到夏季遮荫纳凉,冬季抵御风沙的效果。而南方在地势上较之北方多丘陵,因此也决定了在建筑上更能充分利用地势筑造蜿蜒曲折的院落空间形态。南北两地的书院在空间组合形态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北方书院往往将分栋式四合院落作为其布局方式,南方书院则善于采用毗连式庭院天井格局,在建筑上善于结合地形地貌而灵活多变,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空间组合形式,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南北书院布局上各有千秋,迥异的空间风格也濡染着书院师生的人文风情。南方书院的错落有致使其体现出一步一景的不规则的美感,曲径通幽的空间特征与的历史观贴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人雅士――其情怀诉求的方式上更趋于温婉、柔韧和丝丝入扣。相比于南方毗连式的院落,北方规矩方正的空间文化孕壤下的文人亦具别样的诉求旨趣――刚劲、直率而不鲁莽,深沉却又和平温煦。这亦是南北方书院空间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感染力。讲堂与祭祀的两轴格局是古代书院最重要的规制,而院落则成为书院最基本的空间组织媒介和要素。虽然南方与北方书院在空间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大都遵循整体上的规则性,采用均衡对称的布局方式,左右对称,规矩方正地将各个单体建筑安排在轴线上,同时通过讲堂和祭祀这两条主要的轴线来突出表现书院的使命和功能,使书院师生在治学、修身的同时,浸润、沿袭儒家礼仪,成为儒家文化的学习者、遵从者和传播者。

四、中国书院空间文化之遗风余韵

中国书院的空间形态始终以各种形式贯穿在其后不同形态的教育建筑模式中,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前一阶段的内容,呈现一种一脉相承的包容性生长状态,逐渐演化成为中国大学校园形态的文化特质。这与伯顿・克拉克所说的不谋而合,他说:“大学的涵义与目的可以说是因时、因地而异,大学依靠自身形式和职能适应当地的社会政治环境,同时也通过保持自身的连贯性使自己名实相符地延续着活力。”[24]中国书院与自然环境相符相融,在经历数百年的时间冲刷之后,人们依然仰视它、缅怀它、猜想曾经和它融于一体的那些人的人文情怀。其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实体承载着、延续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达致空间与文化的互生共长――空间既生成了文化,文化也成就了空间,两者间形成“美美与共”的并育格局。

没有一种本质的东西是可以脱离形式的。这就是形式与内容的一致性,也就是人们还在追求形式的原因。书院物质形态与文化间互为建构、彼此驱动的关系模式是传统书院至今仍旧引人遐想的魅力所在,近现代大学的校园设计中仍折射出书院的影子。清末成立的清华学堂选址于“卉木萧疏,泉流映带,清爽高旷”的北京西直门外成府东北清华园,其选址体现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书院模式[25];1928年筹建的武汉大学在校址选择上再现了传统书院中文人用“山水比德”的精神,将其定址于武昌郊区的珞珈山;陈嘉庚在厦门大学的选址上,也体现了传统书院的选址理念对现代大学的影响――厦门大学背山面海,风景绝佳,且依傍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一侧,环境清幽,远离尘嚣。在深层的文化驱动中,中国传统书院追求与天同源同构,这种“相天法地”的传统建筑思想体现在书院的建筑中,便是书院整体形制的规整性与局部的灵活性并育而生。在书院建筑中,错落有致的院落往往能为庄重的讲堂增添几分别样色彩,使整体空间感觉庄重又不失雅致,营造出完美的读书胜境。这样的形态组织模式对于当前大学校园过分注重工具性的实验室建筑、符号化的形象工程等风气或许能起到一定的反思作用。在当下的大学校园建设和大学文化建构中,我们尚能够从沉淀了一千多年的书院中汲取精华。

参考文献:

[1]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40-41.

[10][25] 张奕.教育学视阀下的中国大学建筑[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41,180-186.

[2] Eric Ashby.Ivory Towers in Tomorrow’s World [M].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67.38-39.

[3] 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J].高教探索,2014(6):11-16.

[4] 杨志成.学校文化建设的解构与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4(5):41-44.

[5] 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22.

[6] 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7] 雒建利,吴怡音.大学校园规划中的空间文化建构[J].城市建筑,2007,(2):10-13.

[8] Lefebvre Henri.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Donald[M].NicholsonCSmithOxford,CambrigeMass,Blackwell,1991.152.

[9] 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4.

[11][12]刘万里.大学校园空间的文化性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9,55.

[13][16][21][23]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浙江出版社,1997:58,174,158,434.

[14] 戴金波.中国书院研究的社会文化史视野[J].船山学刊,2013(3):177-178.

[15] 陈晓恬,任磊.中国大学校园形态发展简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8-19.

[17] 薛磊.基于Internet古建筑(厦门南普陀寺)三维展示及虚拟沉浸系统[D].厦门大学.2007:3-11.

[18] 邓洪波.简论南宋书院的六大事业[J].大学教育科学,2005(1):67-70.

[19] 吕凯.关于书院建筑文化与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32-33.

[20] 徐茜,徐丽华.论宋代书院隐性课程之美[J].现代教育论丛,2009(10):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