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用户化 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2
系统用户化是实现用户与GIS软件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软件使用者通过用户化所提供的便捷有效的途径来调用GIS资源、高效实现GIS功能。
同样,GIS软件也是通过实现用户化来实现用户的功能请求。因此,GIS用户化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GIS的理念和技术都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GIS软件开发人员由开发原本功能单一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软件发展到通用的、可扩展定制GIS软件,再到如今面向特定领域用户的系统。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GIS用户化的理念也由最初的用户界面定制发展到如今的面向特定领域用户的IS设计(包括用户界面、工具软件、数据管理和数据库)。
1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现状分析
GIS用户化在体系上包括测绘生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公众的应用。公众应用包括城市电子地图、房地产信息等应用;行业应用主要是在各行业基础地理信息框架基础上,研制开发出面向本行业用户的各种应用系统:企业应用包括企业物流配送、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应用包括电子政务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如应急事故指挥调度、人口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城市综合防灾与突发事件处置、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旅游资源管理系统等。
图1 用户化现状分析
1.1 资源管理
资源的清查、管理和分析是GIS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也是目前趋于成熟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森林和矿产资源的管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土地资源潜力的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来源的数据和信息有机的汇集在一起,GIS软件能在一个连续无缝方式下管理大型的地理数据库,这种功能强大的数据环境允许集成各种应用,最终用户通过GIS的客户端软件可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显示、统计、制图,以及提供区域多种组合条件的资源分析,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如可以通过地球图形显示某鸟类在全球范围内的迁徙路径,通过GIS分析森林火灾的受灾面积、损失程度等。
1.2 城市规划与管理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通过GIS我们可以实现规划方案设计辅助决策、规划土地管理及划拨、市政道路规划与管理、市政管线规划及管理、城市设计辅助方
案等。
1.3 人口普查与统计
把GIS引入人口普查,极大地推进了人口普查技术的发展,在宏观调控、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分析、专题图制作、分析结果输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用GIS,不但可以提高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更给人口普查工作融入了先进的管理方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数据采集、自动地址编码、数据检查和质量控制、数据汇总统计、查询分析、制作各种专题图、查询分析的结果图,并可通过Internet在网上人口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普查数据的利用率。
1.4 城市应急指挥
解决了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1.5 土地和地籍管理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例如GIS能以三维方式显示城市的建设现状,并提供城市相关的信息分析功能。
1.6 交通与通讯
经济的加速发展和市场的繁荣带来交通运输的空间繁忙和各种车辆的迅速增加,由此带来的交通问题也日益严重。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在道路交通领域实施智能交通系统不仅能大大改善交通问题,而且能改善全球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7 生态与环境
GIS在进行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需求分析
如该文中所论述的,用户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土测绘及教育科技等方面,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需求很强烈。而市场上的成熟软件由于价格过高或功能无法满足用户化需求等原因,致使无法满足部分用户需求,因此GIS用户化开发是必不可少的。GIS用户化常常涉及以下这些方面的需求。
2.1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需求
我国的城市规划成就辉煌,但城市规划的现状却并不总是令人满意;在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中,事故时有发生;城市建设的市场不规范,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交通、土地、水资源、能源、灾害管理和决策的水平急需改善和提高。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广大城市规划师和城市决策者迫切希望能够更完整、准确和全面地把握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动态空间特征。
2.2 GIS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发展和完善,电力、水利、房产、规划、环保、交通、市政、金融、物流、商业等领域的面向应用的GIS用户化的增长大大推动了我国GIS产业的发展。
2.3 培植新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需要
在GIS产业发展的同时,随着GIS用户化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会不可避免地利用其技术与产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的产业部门,例如测绘、地质普查、石油勘探、地籍测量、林业普查、土壤调查、环境调查、水利水文测量等等,都是一些野外工作量大、生产效率低的艰苦行业。利用先进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进行全行业的全面改造,已经客观地摆在了这些行业决策者
面前。
2.4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目标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面对世界经济、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中央及时作出了把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十一五”计划期间乃至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
2.5 电子政务发展的需求
人类正进入信息时代,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一种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正在出现,政府常规的行政管理方式正发生根本的改变。“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和“政府网格化管理”战略的提出,使得“电子政务”工程成为社会信息化最活跃、最受瞩目的领域。
3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利弊分析
用户化给GIS用户和开发者同时带来有利与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其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1)从用户需求出发,建立基于面向特定领域的GIS应用系统可以为用户进行直观的地图显示、方便的数据查询,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空间数据分析和演算,为各领域用户提供规划、管理、研究、决策等方面的解决方案。(2)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建立高度集成的计算机辅助系统。(3)实现了信息共享与互动发展。(4)随着GIS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发展,面向领域的GIS用户化的将会不断深入,GIS用户化将趋于大众化,产业化效益日趋明显。(5)对用户来说,主要的好处是他们可以得到符合其应用领域标准并能严格满足他们特定需求的专业GIS系统平台。对开发者来说,将通用系统和用户化相结合,开发面向中小市场的应用程序在成本上是合算的。
4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理论和技术支撑分析
GIS用户化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理空间认知理论、空间决策理沦、人机交互理论、软件工程理论等等。
地理空间认知是研究了解地球表面各种事物与现象的相互位置、空间分布、依存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是知觉、注意、表象、记忆、学习、思维、语言、概念形成、问题求解、情绪、个性差异等有机联系的信息处理过程。空间决策理论涵盖了对空间决策过程、空间行为决策、空间模型、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等方面的研究。GIS用户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以GIS为代表的3s技术、基于3S技术的海量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空间分析、宽带网络技术、分布对象技术、互操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数据挖掘、空IN辅助决策和可视化技术、软件重用和组件技术、ICASE方法等等。现在国内GIS用户化的技术支持水平一般,需要不断的对各技术在GIS用户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快的推动GIS的发展。
5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特点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的目的是让用户和GIS之间更有效地交流信息,以便GIS尽可能完整地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并让用户参与完成GIS的开发。结合RS,GPS等相关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友好、高效的GIS应用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化具有以下
特点。
(1)GIS用户化:就是基于一个通用GIS系统开发出一个面向特定需求、面向特定应用的GIS系统的过程。目前,主流的开发方式是集成二次开发,如基于ArcObject,MapObject,MapX,Supermap Object等组件包的开发实现;基于ArcIMS,MapXtreme,Supermap IMS等地图服务器的WebGIS等等,这些都是基于一个通用的原型GIS系统针对用户需求而开发出的面向特定应用的GIS系统。(2)GIS用户化涉及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地理信息共享技术以及新型GIS如WebGIS、组件GIS、三维GIS和嵌入式移动GIS等技术。(3)GIS技术有着良好的空间分析、辅助决策、可视化功能,可以让用户更好地理解GIS,有助于用户更好地展开自己的应用。(4)用户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用户可以与开发人员进行交互,并且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所处行业应用背景对GIS应用系统提出用户化需求信息,可以极大地吸引、激发用户的兴趣,从而提高GIS应用系统优势。(5)GIS用户化重点考虑的对象是群体用户、定制用户和特殊用户。(6)GIS用户化是GIS适应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表征。适应GIS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透地通信 甚低频 弹性波 磁通信 矿井 地下
一、透地通信技术概述
地下环境中,电磁干扰大,信道容量小,安装作业难度大。因此提供一种透地深度大、抗干扰能力强、信道容量大、安装较容易的透地通信技术极具实用价值。
早期用于矿井环境的通信技术为有线电话,另一种技术名为“漏泄馈源”(leaky feeder),都需要通过贯穿矿井的有线电缆实现通信。但有线方式存在电源和传输电缆极易被切断的危险,同时电缆必须经常随井下开采面的推进而移动或延伸,随着电缆长度的增加,每隔一段距离需要对信号进行中继放大,成本很高。
到二十世纪初,开始研究采用甚低频电磁波的无线电透地传输机制。早期的无线电透地通信系统仅能实现单向语音通信,干扰噪声大,信道容量低,并且需要配置非常大的环形天线。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透地通信技术在提高通信可靠性方面取得进步,实现了双向通信功能,装置的尺寸也进一步缩小,逐渐开发出成熟的产品。其中以澳大利亚Mine Site Technologies公司的PED系统、美国Transtek公司的TeleMag系统、加拿大Vital Alert公司的Canary系统为代表。
基于弹性波和磁导的透地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技术。
基于弹性波的透地通信技术是新的透地通信技术。相对于甚低频电磁波,弹性波在大地中的传输距离较远,不需要大尺寸天线。弹性波在传输过程中由大地信道的特性决定的多径效应是影响透地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通信技术中的CDMA、OFDM、RAKE接收等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多径传输带来的问题,因此根据弹性波的特性选取适合甚低频弹性波调制的参数或信道编码方式,是这类透地通信技术的研究重点。
磁导透地通信技术以磁场为载体传输信号,通过产生交变磁场,经由铁芯之类的导磁介质将交变磁场传输至远端,实现信息的传递。在挖掘隧道、井下作业等场景下,原本就建设有一些由导磁材料构成的构件,例如铁轨,深井钻探头等,利用这些构件,可以在不额外增加成本的条件下,增加通信链路。这些构件的安装位置、人员接触条件等因素使得不适于利用这些构件来进行导电通信,而磁导通信却不受限于这些条件。基于磁导的透地通信的主要问题在于导磁介质在通信传输过程中引入的噪声和干扰较大,因此去噪和抑制干扰是这项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图1)
从技术细节来看,各个方向各有特点。增加穿透距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近年来呈逐渐下降态势,这是因为基于目前的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穿透距离已达极限。而另一较早开展研究的方向,即天线形状及小型化方面,一直保持着不低的申请量,这是因为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集成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材料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因此天线参数以及芯片尺寸仍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及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近年来透地通信技术的工业应用呈热点态势,中国企业和研究院校对透地通信技术在相关行业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加大了投入。此外,在降噪、降低干扰、增加信道容量方面,申请量保持平稳,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方面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二、透地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分析
2.1透地通信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趋势分析
透地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在1980年以前很少,此后持续增长,自2005年后,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专利产出数量反映了一个国家拥有的原创专利数量,原创专利越多,说明该国在该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越强,技术越先进。
图2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的申请量最大。美国很早就开始透地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技术实力强大,早期由军方部门推动研究,近年来美国的多家公司已研发出多型民用产品,我国也有引进。冷战期间,俄罗斯(前苏联)为与美国对抗,在透地通信技术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但近期缺乏进展。欧洲与日本的申请量比较平稳。
2.2 透地通信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申请分析
中国自2006年后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这与我国近年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以及矿井事故多发有紧密联系。
对在华申请人进行统计分析,约47%的申请来自企业,约42%的申请来自科研院校,来自个人的申请占11%。在华申请人没有代表性的申请人,仅山东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普拉德研究及发展公司相对较多。
以上情况均可以印证,我国在透地通信技术领域的起步较晚,相关专利技术还处于科研阶段,但企业的研发热情很高,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今后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因此透地通信技术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应用前景,专利申请量必将持续快速增加。
参 考 文 献
[1]霍振龙. 透地通信系统的现状和主流技术分析. 工况自动化. 2013,9
[2]郝建军,王凤瑛. 弹性波透地通信分层大地信道的多径特性. 煤炭学报. 2012,4
[3]张君. 超长波透地通信信道建模及弱信号检测算法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6
[4]熊艳荣. 低频透地通信系统机理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篇3
关键词:老王沟铅锌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赤城县老王沟矿区位于河北省赤城县镇宁堡乡5°方向,直距约5km处的老王沟一带,隶属于赤城县镇宁堡乡管辖。2011—2012年矿方委托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七地质队在该区进行了详查工作,主要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有1:2000地形地质测量4.1km2、1:2000水工环地质调查4.1km2、钻探58118.59m、采集样品18232件。通过以上地质勘查手段获取了丰富的地质资料,最终全区圈定矿体81个,矿床规模达中型偏大。
对于该区的成矿理论,详查报告中提及较少,认为是斑岩型,具有品位低,矿床规模大的特点;普查报告认为该区为构造裂隙控矿,岩浆热液型矿床。本人认为该区成矿理论可以用透岩浆成矿理论加以说明,该区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的潜力,建议做进一步工作。
2矿区地质概况
2.1地层
(1)太古界红旗营子群(Ar2h)
太古界红旗营子群主要分布于矿区南部,自下而上分为三层:第一层(Ar2h1)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斜长片麻岩;第二层(Ar2h2)为含石墨黑云斜长片麻岩;第三层(Ar2h3)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大理岩透镜体。片麻理产状:倾向10—35°,倾角50—65°。
(2)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J3Z)
侏罗系张家口组主要分布于矿区北部,不整合于红旗营子群之上。其岩性由上至下主要为灰至灰白色流纹质凝灰岩(J3λη),厚约40-80m。
(3)新生界第四系(Q)
更新统(Q3):主要分布在河床、沟谷两侧,山前坡地。岩性主要为黄土及亚砂土。
全新统(Q4):主要分布于区内河床,沟谷及流中,岩性主要为河卵石、冲积河砂、淤泥及岩石碎块和残坡积堆积物等。
2.2 构造
区域上位于张家口中东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台(中朝准地台Ⅰ2)北缘中段的内蒙台背斜(Ⅱ21),冀北陷断束(Ⅲ22),驿马图—猫峪台凸(Ⅳ24)大地构造单元。
张家口地区内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有三条深断裂在本区域通过并交汇,它们分别是北北东向乌龙沟至上黄旗深断裂,近东西向尚义—平泉深断裂和东西向丰宁—隆化深断裂。均为控岩控矿构造。区内褶皱构造不甚发育,主要有龙关复背斜和茨儿营子向斜。本矿区所在位置南距尚义—平泉深断裂8 km,处于彭家沟火山盆地东部边缘的外侧。区内地质构造以断裂构造、隐爆火山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甚发育。
2.3岩浆岩
区内所出露的岩浆岩均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以酸性岩为主,岩性有花岗岩、石英正长斑岩、煌斑岩、长英质细晶岩体。
3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产出部位主要为石英正长斑岩中上部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中,规模较大,一般为透镜体、囊状、脉状及不规则状展布。根据主要矿体赋存部位,矿化及展布特征等分析,该区主要矿体成因为次火山斑岩型。
本次圈定Ⅰ、Ⅱ两个矿带(即南区为Ⅱ矿带、北区为Ⅰ矿带)共计81个矿体,Ⅰ矿带圈定矿体44个(赋存于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中10个,赋存于石英正长斑岩中28个,赋存于片麻岩中6个),Ⅱ矿带圈定矿体37个(赋存于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中31个,赋存于石英正长斑岩中3个,赋存于片麻岩中3个),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矿体全部赋存于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本次圈定的矿体全部参与资源量估算。
3.2矿石类型及特征
本区矿石自然类型为原生矿(金属硫化物型),工业类型为斑岩型铅锌矿床。矿石结构:①中—粗粒状结构:矿石中的部分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均可见自形~半自形中—粗粒状,其余部分的方铅矿、黄铁矿、闪锌矿均呈它形粒状。②包含结构:在矿石中普遍存在,可见闪锌矿粗大颗粒中包含方铅矿、黄铜矿颗粒;方铅矿颗粒中包含黄铜矿和闪锌矿的微粒;毒砂颗粒中包含有黄铜矿微粒。③交代结构:矿石中偶见铜兰交代方铅矿和黄铜矿的颗粒边缘。
矿石构造:①浸染状构造:在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矿石中的铜、铅、锌金属硫化物和黄铁矿的分布无方向性,较均匀,含量在5~25%,构成此构造。②稀疏浸染状构造:在以石英、钾长石为主的石英正长斑岩中,少量分布着一些铜、铅、锌金属硫化物和黄铁矿,含量小于2%。③团块状构造:在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矿石中的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黄铜矿在局部富集、紧密嵌生,分布无方向,构成团块状构造。
3.3矿石的物质组成
本矿石的矿物种类较少,成分简单。金属矿物为铜、铅、锌的金属硫化物为主,其它矿物少见;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斜长石、钾长石、绢云母。
3.4矿石矿物特征
本矿石的主要有用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和辉银矿、黄铜矿,少量黄铁矿,其特征如下:
(1)方铅矿:呈自形~它形晶粒状,粒度大小不等,集合体粒度相对较粗,主要分布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中,在石英正长斑岩中的方铅矿粒度较细。粒度一般为2.70~0.07mm。方铅矿的分布和石英、绢云母的关系密切,方铅矿富集的部位,以钾长石、石英、绢云母居多,而钾长石含量较多的部位,方铅矿的含量较少,零星分布。方铅矿虽然粗颗粒的较多,但也有呈微细粒包体包含于闪锌矿中,或粗颗粒方铅矿中包含有黄铜矿和闪锌矿。方铅矿与辉银矿、闪锌矿、黄铁矿紧密连生。总之,方铅矿粒度大小不一,富集程度极不均匀,和其它金属硫化物紧密连生,且又呈微细包体包于其它矿物中,使得方铅矿和其它矿物完全解离有一定困难。
(2)闪锌矿:呈它形晶粒状,粒度大小不等,集合体的粒度较粗,单体颗粒分布于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中的闪锌矿粒度较粗,粒度一般为2.00~0.05mm。闪锌矿的分布状态,和其它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的关系同方铅矿,只是闪锌矿中包含了较多的黄铜矿微粒,或被包裹于方铅矿颗粒中。可和方铅矿、毒砂紧密连生。总之,闪锌矿和方铅矿、黄铜矿的关系密切,特别是闪锌矿中包含的黄铜矿微粒,对闪锌矿和黄铜矿的解离有一定影响。
(3)辉银矿:呈粒状,由于嵌布状态不一,可分两种辉银矿。一种是独立矿物产出的辉银矿,粒度一般为0.02~0.16mm,一般与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连生,零星分布;另一种是呈微细粒包体存在于铅锌矿中,粒度一般为0.01~0.06mm,仅见少量的辉银矿矿包含于毒砂中。
(4)黄铜矿:呈它形晶粒状,由于嵌布状态不一,可分两种黄铜矿。一种是独立矿物产出的黄铜矿,粒度一般为0.10~0.07mm,可与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连生,零星分布;另一种是呈微细粒包体存在于闪锌矿中,粒度一般为0.09~0.02mm,仅见少量的黄铜矿包含于毒砂中。包含于闪锌矿中的黄铜矿解离出来有一定的困难。
(5)黄铁矿:呈自形~它形晶粒状,黄铁矿的晶形更好些,粒度一般为0.25~0.03mm,黄铁矿可和方铅矿、黄铜矿连生,并可包含黄铜矿微粒。
3.5围岩及围岩蚀变
区内蚀变主要发育在石英正长斑岩体内、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中、石英正长斑岩岩体与片麻岩的接触带及其周边部,以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为主。黄铁矿化呈浸染状、细脉状;高岭土化、绿泥石化主要见于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中;矽卡岩化则发育于大理岩与石英正长斑岩的接触带中。与矿化密切相关的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等。
4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分析
4.1找矿标志
(1)铁帽及氧化带
铁帽是多金属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因矿石中有时黄铁矿的含量并不高,Pb、Zn硫化物氧化流失甚多,与其伴生的锰矿物氧化后都留下锰帽,因而,锰帽亦可作为找矿标志。
(2)岩浆岩标志
本区的成矿母岩为燕山期晚期石英正长斑岩,而隐爆角砾岩为赋存矿体的主要岩体。
(3)构造标志
“小斑岩体”、老地层与岩浆岩接触带附近、石英正长斑岩岩内及其展布范围内均是区内多金属矿成矿有利场所。
(4)地形标志
负地形往往是由于断裂带、蚀变岩或古采空区所引起的,因而也可作为一个间接找矿标志。
(5)物探异常标志
激电中梯剖面Ms值普遍很高,一般Ms值在20mv/v以上,这样形成较高的异常背景。矿(化)体与物探异常对应关系较好。激电异常指示矿(化)体范围,而剖面测量可指示多金属矿(化)体埋深及产状。
(6)围岩蚀变标志
围岩(角砾状石英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中的高岭土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是寻找铅、锌、银、铜矿的近矿围岩蚀变标志。
4.2矿床成因分析
现结合透岩浆成矿理论对该区矿床成因加以分析说明:笔者认为该区存在近南北构造一条,近东西向构造两天,此三条构造为该区的熔体—流体流通道,红旗营子群片麻岩为岩浆上升的补掳体,超覆在斑岩体之上,地表岀露斑岩体的整体形态类似岩筒,岩体岀露面积约0.4676km2,介于小岩体成大矿的理论值0.01—10km2之间。
①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中存在若干流体富集带(流体库),它们相当于地球物理的高导层和大地构造的滑脱层。在长期的地质演化历史中,这些流体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因而富集了成矿金属。据此,流体富集带又可称为矿源层,斑岩体岩浆热液就是该区的矿源层。
②三条构造热扰动触发了岩浆的发生,后者因浮力趋于向上运动。岩浆离开原位的同时,相邻域的含矿流体将充填岩浆留下的“自由”空间,并透过岩浆向上运动,从而触发更高层位岩石的部分熔融或者溶解通道岩石。这一过程将改善岩浆的通道条件,戏剧性降低岩浆的粘度,使其更容易快速向上运动。
③当岩浆运动速率达到某种临界值时,流体不再与熔体分离,形成熔体-流体流。熔体-流体流的快速运动足以阻止成矿金属的沉淀,在熔体-流体流发生侵位之前,成矿金属不会因平衡过程而丢失大量成矿金属。因此,这样的熔体-流体流是具有成矿潜力的。
④成矿时期一个柱(锥)型剖面中可以存在多个熔体-流体流,其中下部熔体-流体流的运动速率大于上部的熔体-流体流。因此,下部熔体-流体流经过一定时间后可以相继赶上上部的熔体-流体流,汇合成一个总体积更大的新熔体-流体流。但是,熔体-流体流之间不会发生混合作用,而是各自保持孤子状态。
⑤内压力的释放或有效的构造圈闭导致熔体-流体流的侵位。这时,熔体-流体流和熔体-流体发生解耦。具有快速运动能力的岩浆孤子迅速充填通道周边的构造裂隙形成岩墙,并阻止含矿流体的逃逸。活动能力类似的岩浆孤子之间发生混合作用,形成了斑岩体。
⑥岩墙的迅速冷却不仅阻止含矿流体的逃逸,也阻止含矿流体进入,含矿流体集中在厚度较大的岩墙或体积较大的小岩浆体中。
⑦来到地壳浅部的含矿流体可能被封存在岩浆体内,也可能排除岩浆体外,可以根据岩石结构特征判断。该区大部分矿化存在于斑岩体或隐爆角砾岩中,少许存在于片麻岩裂隙中。
⑧流体的相分离一方面导致成矿金属因过饱和而沉淀,另一方面则因溶解度的差别而分异,高温元素分布在岩体内部或接触带,低温元素则远离接触带,甚至喷出地表。
⑨流体丧失的速率与去络合作用、氧化作用、硫化作用的速率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成矿作用发生的位置,有效的圈闭是内生金属成矿作用的关键。
5结论
透岩浆流体成矿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系列有效的找矿标志,利用它们可以合理构建一套有效的找矿工作方法。如多斑斑状结构是成矿潜力的确定性标志,气孔状构造表明岩浆中有流体活动,泄水构造可以指示含矿流体散失的方向。
该区具有小岩体成大矿的潜力,而以往施工钻探深度多为200—300m,建议加密工程进行深部找矿。
参考文献:
[1] 韩海龙,武彦博,张艳鹏,等.河北省赤城县老王沟银、铅锌矿详查地质报告,2012,12;
[2] 罗照华,等.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体制.2010,05,08;
篇4
【关键词】“3S”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考点诠释
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近年考试考查中,该考点呈现材料的方式比较新,并与学科知识联系较为紧密;考查角度比较新,侧重考查考生的比较辨析能力。考题更加重视知识点的纵深,所以想仅从题面上就能看到考点并不容易。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挖掘考点,在平时复习中要多读图看图,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目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单一技术的应用,常常是两种或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本文就该考点作详尽具体的诠释。
一、遥感(RS)
1.定义: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有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
3.遥感的优越性:(1)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2)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4.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1.组成:GPS包括三个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地面上任何一点、任何时刻的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用他们提供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算出地面点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2.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3.应用:(1)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2)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3)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目前GPS广泛的应用于交通、邮电、地矿、建筑、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门和行业。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1.地理信息系统的简要程序:其工作流程由地理空间数据的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等过程构成,即“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2.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1)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分析等功能,可对区域内的地理要素进行精确的分析、评价;(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4)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技术的联系和区别:(1)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等;(2)遥感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像分类等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
篇5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生态适宜性分析,生态敏感性分析
1. 地理信息系统与景观生态学概述
1.1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及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规则组成的系统,能够支持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及显示,并解决复杂的计划及管理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其它信息系统的关键之处是,地理信息系统强调空间实体及其关系,注重空间分析与模拟操作。从技术角度而言,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利用地理学的原理来组织和综合各种不同时序的空间数据集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对空间数据的处理和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其二,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通过时空模型构建,分析地理要素发展的时空变化,为咨询、规划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管理、资源配置、城市规划和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应急响应、地学研究与应用、商业与市场、基础设施管理、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应用等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地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普遍运用,与其自身的特征优势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学空间信息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二是以地学研究和地学决策为目的,以地学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区域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产生高层次高质量的派生信息;三是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获得专门数据的地学分析方法或模型,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快速准确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2 景观生态学研究特点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由德国著名植物学家特罗尔于1939年提出后,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及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时空模型的建立。景观生态学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向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向结合起来,并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及其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空间异质性的管理。
目前,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也就决定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尺度上,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景观的空间格局、优化结构,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的目的。
从上述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特点可以看出,景观生态学研究是建立在大尺度上,空间显性地研究景观格局功能及其动态,这就要求研究者能够处理大规模变化着的空间数据景观生态学这种要求使之必然选择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研究工具。
2.生态适宜性评价原理及实证研究
景观生态学在对区域大尺度上对一系列的生态系统的空间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进行研究,也决定了其必然需要获取对大量的不同时序的空间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景观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这一关键问题,并逐渐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强大的空间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特性,并结合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已达到优化景观空间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景观的目的。
2.1分析原理
生态适宜性分析涵义比较广泛,既可以指区域土地的生态现状及开发条件,也可以指区域或特定的空间其生态环境条件的最适生态利用方向,还可以是规划区内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因素的影响程度(生态因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和程度)。它是土地开发利用适宜程度的依据。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2.2 分析方法
生态适宜性分析多采用叠加分析法,其分析过程(如图1)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明确与适宜性分析相关的因子(一般由参考他人研究凭经验获得因子,也可以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来确定,即德尔菲法确定),确定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及相对重要性,并对每个因子赋以权重;
第二,根据单个因子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针对适宜性评价的目标进行分级,形成单因子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图;
第三,按照每个因子的权重对单个因子的生态适宜性结果进行叠加,获得多因子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
第四,对叠加分析生成的多音字适宜性分析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
2.3 实证研究
在对某湿地公园的生态适宜分析研究过程中,充分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湿地公园生态适宜性分析案例,选取了生态价值因子、地形因子以及人为干扰因子进行评估,并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得三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权重分别为0.5,0.3,0.2;以湿地公园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作为目标,对生态价值、地形以及人为干扰三个因子单独进行分级打分(如表1),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上形成单因子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图(如图1);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块,对三个因子的各自的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按照相应的权重值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生成多因子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如图1)。
3.讨论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GIS;发展;应用;功能
引言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关于土地开发、资源利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传统地理信息管理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作为地理信息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国计民生各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结合长期工作实践,试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应用进行讨论,希望可以对大家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利用效率,更好地开展生产工作有所帮助。
1 地理信息系统情况简述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学科间的隔阂越来越小,学科细化、交叉的现象越来越多。当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与传统地球科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地理信息系统(GIS)就诞生了。该技术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硬件为载体,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地球大气层以下部分或整体为工作对象,通过对地区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储存和处理、显示等功能为人类开展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军事国防、救援抢险等各类社会活动提供信息支持,是人类制定活动方案、进行决策的基础保障。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极高的应用范围,功能丰富,适用性强,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由软硬件多个要素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系统。每个组成单元具有某些功能,彼此联合,协调互动,为地理信息系统(GIS)提供地理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服务,从而辅助人们进行建设规划和工程管理等相关工作。
1.3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特性
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方面具有很突出的技术特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处理能力强,能够对对中地理空间信息予以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空间性和动态性很高。二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根本目的是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通过综合信息进行地理模型构建,从而开展空间分析、要素分析以及动态预测等工作,为更高层次的生产活动提供决策参考。三是该系统籍由电子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平台,对采集的空间数据按照一定标准予以管理、运算、分析、整理和利用,其结果对于人类活动的高效开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效率和水平远远超过传统的地理信息处理手段。
2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IS)具体包括六种基本功能。一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信息的数据采集和编辑工作,不断建设、完善GIS地理信息数据库,最大限度保持其在空间和内容上的完整性。二是对采集到的地理信息按照规定方法与形式进行转换和处理,从而保证数据库中的各类数据都符合对应规则和标准,在内容上和逻辑上保持完整与一致性。三是对采集的地理信息数据源予以管理和储存。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个根本功能就是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在GIS中集成了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所需数据库定义、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数据库操作、通讯功能等各项功能,使之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较为复杂的管理和储存。四是制图功能。GIS通过地理模型来开展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人们活动决策提供参考,而将信息分析整理的结果输出显示给人们,从而实现信息支持服务。各类地图就是GIS进行信息结果数据的一个主要渠道。凭借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GIS可以根据需求提供各类矢量地图或栅格地图。既可以通过全要素地图为用户提供综合性的地理信息服务,也可以通过针对单一地层的地图为用户提供某一方面的具体信息服务。五是可以为客户提供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服务。具体包括拓扑空间查询、缓冲区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地形分析等等。六是二次开发和编程功能。GIS使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为了满足各类业务需求,系统提供了GIS配套的编程功能。用户可以使用这些命令和函数进行编程,从而满足针对自己某一方面的需求。
3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情况介绍
3.1 GIS软硬件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本质上是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分析与运算平台。系统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相关的软、硬件性能水平。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着手进行GIS系统的开发工作,通过提高软硬件质量水平,使GIS向着功能更加完善、性能更加优良、人机交互界面更加友好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GIS的开发侧重点各有不同,体现在 数据结构、集成化和智能化多个方面。
3.2 多媒体GIS
该种类型的GIS是在GIS中引入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丰富的信息传递和显示功能,提高GIS人机界面的亲和力,帮助人们更加方便地使用GIS,也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色彩、声音、色彩、动画等多种途径将GIS的信息更加直观、灵活的展示给人们。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GIS与人们的生活更为紧密,地理信息系统在人类生活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大幅跃进。
4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分析
4.1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GIS是地理信息处理系统,自从GIS开发投入实践以来,其在地理学科的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技术也最为成熟。作为自然学科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借助前人收集、整理的数据和研究成果,连同专题地图提供的数据以及各种遥感数据共同构成了GIS的数据来源。无论开展什么工作,地理信息系统都需要上述三类信息作为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业务的需要,使用具体的流程和方法予以处理。结尾最终通过制图的方式将结果显示出来,并根据这个分析结果对研究对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态势予以评估和分析。
4.2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
社会在不断发展,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变化着。信息技术的发达,赋予了许多事物新的概念。数字地球就是信息技术与地球科学相结合的产物。随之带来了数字环保的出现。数字环保是在EMIS、DE、DE、GPS等技术的基础上所衍生的大型系统工程。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出现,则为数字环保插上了新的翅膀。地理信息系统赋予了数字环保工具更多的功能,在环境制图、专题分析、统计分析表现、空间等值分析、模拟结果表现、信息查询等均已实现了巨大突破,将繁琐、抽象的地理状况以一种生动的方式直接展示给人们,使人们对目标区域的地理情况有着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地认识,从而令决策制定变得更加准确和简单。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规划、监测、影响评价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人类生产生活中日益增多的地理信息需求,地理信息系统凭借强大的信息处理技术和形式各异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全面、细致、深入的地理信息服务。通过GIS的支持,人们在应对各类疑难问题时才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更加正确、准确、适宜的决策。现代企业要充分认识到GIS的巨大优势,充分利用GIS技术的优越特性为自己服务,从而实现经济、安全、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效益最大化,为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GIS 选址 便利店 商圈
[中图分类号] P22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250-1
1概述
便利店,英文简称CVS(Convenience Store)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该业态最早起源于美国,继而衍生出两个分支,即传统型便利店与加油站型便利店。
2便利店选址的相关因素
超市选址应从较大区域的地理与环境分析到小范围的商圈地理分析,综合自然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各方面因素,以确定最终的定位点。在超市选址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应是:
①对自己的目标顾客是否为最方便。
②购物时,是否有利于与周围商店比较和选择。
③区域内是否有足够的购买需求和购买力。
④交通条件的优劣等。
超市的区位选择与人口的密度正相关,人口密度大的地域超市选址的概率就大,而从消费能力来讲人口高度密集的中心城区与城郊相比,超市在中心城区选址的概率更大。消费者克服空间距离的作用所要付出的空间费用或时间费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超市的另一个重要因子。一般随着距超市距离的增加,在该超市购买的家庭数会剧减,特别是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表现的更为明显,因此超市多在交通可达性好的地点布局。
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与发展
1988年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NCGIA)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为了获取、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空间定位数据而建立的计算机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现实世界被表达成一系列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特征至少由空间位置参考信息和非位置信息两个部分组成。
3.1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
地理信息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地理数据的解释。在地理信息中,其位置是通过数据进行标识的,这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他类型信息最显著的标志。
空间数据结构是指适合于计算机系统存储、管理和处理的地学图形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内部数据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两类结构都可用来描述地理实体的点、线、面三种基本类型。
3.2 GIS的特点
3.2.1空间可视化
(1)空间地物轮廓特征的可视化
信息系统是对现实世界的计算机模拟,而地理信息系统则突出了它对现实世界空间关系的模拟。使用我们对于在空间中各事物的状态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
(2)具有空间参照特点的地物专题属性信息的可视化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可视化功能还包括对空间分布的地物的属性信息的图形可视化,这一点是由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来保证的,即GIS实现了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集成管理,并能够完善地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3.2.2空间导向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我们不仅可以纵览研究区域的全域,还可以利用缩放和漫游等GIS所提供的基本功能深入到我们更感兴趣的区域去研究。
3.2.3空间思维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在存贮各地物的空间描述信息的同时,还存贮了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这一特点为进行空间分析提供了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思维,就是要利用GIS数据库中已经存贮的信息,通过GIS的工具(例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生成GIS空间数据库中并求存贮的信息。
4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起源于60年代地理科学的计量革命,现早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它特有的对地理信息(特别是隐含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GIS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包括空间查询与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路径分析、空间插值、统计分类分析等。
4.1空间查询与量算
图形与属性互查是最常用的查询,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按属性信息的要求来查询定位空间位置,称为“属性查图形”;第二类是根据对象的空间位置查询有关属性信息,称为“图形查属性”。空间量算主要包括:几何量算、形状量算、质心量算、距离量算。
4.2缓冲区分析
所谓缓冲区就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从数学的角度看,缓冲区分析的基本思想是给定一个空间对象或集合,确定它们的邻域,邻域的大小由邻域半径R决定。缓冲区分析可以解决公共设施(商场、邮局、银行、医院、学校等)的服务半径,铁路、公路以及航运河道对其所穿过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
4.3叠加分析
叠加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最常用的提取空间隐含信息的手段之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分析是将有关主题层组成的数据层面,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数据层面的操作,其结果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叠加分析不仅包含空间关系的比较,还包含属性关系的比较。空间并是指两层多边形叠加相交后生成的新的多边形层中各多边形的属性项等于原始两多边形的属性项之和;空间交是指两层多边形叠加相交后生成的新的多边形层中各多边形的属性项等于原始两多边形的属性项之差;空间切是指两层多边形叠加相交后生成的新的多边形层,其属性值等于原被切多边形属性值。
4.4网络分析
对地理网络(如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如各种网线、电力线、电话线、供排水管线等)进行地理分析和模型化,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网络分析功能的主要目的。网络分析是运筹学模型中的一个基本模型,它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筹划一项网络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网络分析的主要功能:路径分析、资源分配、连通分析。
篇8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灾害预报
我国属自然灾害频发国家,地质灾害由于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成因复杂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提高国家地质灾害的预防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该技术在城市管理、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等多个领域中都发挥出重要作用,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有效提高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科学性。
1地理信息系统含义和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地球整体或部分表面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归类、运算、分析、处理、储存等操作。在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如图1所示。由众多模块构成的地理信息系统能通过建立空间模型,对地理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复杂动态化的运算预测空间内地理信息[1]。
2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采集功能,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人类对重大地质灾害的预防能力,对保障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2]。加强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国内多个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而言,有助于该部门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制订出更科学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工程技术、遥感技术等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并将信息处理结果、地理分析功能和一般数据库操作进行集成化处理,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信息的动态化处理,对空间模型中各项数据进行更新,并最终达到预防重大地质灾害的目的。
3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1)专题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分析专项目标,具有明确的主题意义,对特定项目的服务质量较好,如在水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2)区域信息系统。该系统是以区为单位,对区域内的数据进行采集,区域的划分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对长江某流域地理信息进行研究等。(3)地理信息系统。与上述两个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多要求和限制。该系统主要是利用图像数字化工具对数据进行查询、分析、探索及储存,还能在用户的要求下对数据进行运算。地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对地球表层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还能对环境资源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3]。
4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4.1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管理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分析和处理区域地理数据完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4],这一功能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点,还能在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中展示历史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等级,帮助地理专家更准确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位置。灾害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如滑坡前缘土体隆起并出现放射性裂缝,护坡前缘坡脚位置多年堵塞的泉水突然复活,动物异常惊恐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区域范围内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进行监测,当发现滑坡灾害的不同征兆后,对滑坡灾害的影响范围、灾害等级等进行科学性测评,并结合测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范策略。
4.2地质灾害危险度划分和评估
地质灾害的类型较多,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壤盐碱化等,各类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且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特点。以往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难以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科学的划分和评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则能使操作人员准确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在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中录入地理信息数据,对地质灾害等级、地质灾害原因和影响范围等进行预测,并为后续类似地质灾害的防控提供参考。相关部门也能利用地质灾害的危险等级制订相应的预防或救灾计划,提高预防或救灾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资源分配不足等问题。
4.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专业系统集成的应用
利用专业系统能有效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提高风险预防的全面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参考,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专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专家知识分析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也能利用专家经验验证地质灾害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对比专家经验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数据,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反向完善,使二者能相互促进。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专业系统集成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地质灾害的动态管理质量。
4.4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受科技水平的限制,以往地质灾害的治理主要以事后治理为主,即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害现场的损失评估采取相应的治理和救灾手段,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并且很多高等级、高强度自然灾害的发生会通常还会诱发其他次生灾害,若未能对其进行准确预测,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事前管理水平。以江西省吉安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例,可利用该系统及时地监测、采集、分析和整理灾情信息,依托灾情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分析地质灾害发生情况,预测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制订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救援部门准备救援物资、组织救援人员、制订救援计划提供参考。吉安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界面图如图2所示。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逐渐成熟,为资源管理、国土规划、地质灾害预防等多个领域都带来了新的技术保障,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科学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能显著提高系统的全面性和准确度,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控水平,提高对地质灾害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运用能力,帮助相关部门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对其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制订科学性更强的救灾计划,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赵子良,石德强,汪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研究:以咸宁市咸安区为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9,33(S1):64-69.
[2]王克峰,李芹.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群测群防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40(11):100-102.
[3]高华晨.滑坡灾害风险分析及其防治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20.
篇9
关键词: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现状 发展趋势 空间地理信息 问题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39-02
海洋地理信息学科理论的不断丰富,为世界各国了解海洋地理环境提供了参考信息,确保地理信息相关问题的高效处理。提高对海洋地理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正确认识,可以为海洋地理环境研究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应构建功能强大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促使海洋地理环境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以快速处理,为海洋地理环境研究工作推进注入活力。同时,地理信息系统(GIS)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也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需要从以下不同方面对该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国家海洋测量局在航海自动化制图中提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海洋数据管理及数据库系统的显示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海洋地理信息三维空间建模分析展开了讨论。随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海洋地理科学家实现了数据模型系统构建,为海洋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以海岸链为基线的全球数据库”的构想。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也逐渐成为了国家的重点研究项目。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球地位及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了海洋带空间研究,并对海洋地理数据进行了分析与管理。当前“海洋渔业遥感信息服务系统技术和示范试验”专题活动的开展,对渔业方面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长期的实践活动总结分析中,发现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共同支持下的GIS能够对空间地理信息进行高效采集、存储、分析与处理等,可以进行三维空间内的可视化研究。因此,构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arin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GIS)中可借助GIS的优势,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深入分析,获取丰富的海洋数据,以便适应海洋科学的发展要求。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构建融合了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测绘学等多种学科,并借助GIS、数据库等技术的作用,扩大了其实际的应用范围。
MGIS是在计算机硬件条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以海底、海面、水体、海岸带及大气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存储、集成、显示和管理,进而作为平台为用户提供综合制图、可视化表达、空间分析、模拟预测及决策辅助等服务,并且结合Web技术可以实现海洋数据和相关MGIS功能的实时共享,逐渐优化了海洋科学发展中各类数据的管理方式。
2 当前MGIS的应用现状分析
2.1 海洋渔业方面的应用分析
在可靠的MGIS系统及软件的支持下,海洋渔业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海洋环境模拟实验室,结合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的优势,促进了海洋渔业发展。相对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国家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下,构建了性能可靠的GIS平台,并采取设置数据库的方式,实现了海洋渔业的生产调度指挥,并在渔业渔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作用下提高了海洋渔业信息采集效率。这些方面的内容,都与MGIS密切相关。
2.2 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应用
为了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获取更多的矿产资源,应注重MGIS空间分析功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合理运用,全面提升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综合管理水平。灵活运用MGIS,可以为海洋资源综合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构建出科学的海洋油气评价模型,确保海洋资源开发作业高效性。同时,结合MGIS的作用注重海洋地理空间遥感信息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构建出可靠的海洋数据库,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质量。
2.3 海洋环境评价与保护方面的应用
海洋地理环境复杂,各种环境因素的客观存在影响着海洋环境评价结果准确性。因此,需要注重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以动态化、可视化的方式增强海洋环境评价结果的合理科学性,并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策略。在MGIS的作用下,可以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并通过设置基础平台的方式实现海洋环境动态分析、三维空间动态模拟分析、流场动态显示等,为灾害预测、海洋环境保护等提供参考信息。
2.4 区域海洋综合管理方面的应用
作为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海洋带的存在丰富了海洋科学的研究内容。针对海洋中包含的丰富矿产及生物资源,运用MGIS可以对蕴藏这些资源的专属经济区进行科学的考察、监测、规划与管理。有利于提升区域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同时,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下可以对海域海图及相应功能的划分、海上石油平台、遥感影像等进行综合管理,为区域海洋综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
3 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缺乏有效的数据,数据异构性突出
虽然海洋探测技术和相关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环境、生物、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数据资料呈指数增长,但是由于海洋面积广阔,这些数据资料往往分布离散,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以往调查获得的许多数据由于精度不够、存储格式不统一、数据字段不足等种种原因无法使用于MGIS,需要挖掘与提取所需的信息,M一步开展大范围的海洋科学调查,同时注意海洋科考数据精度的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科学考察工作开展中需要多种专业设备、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实际的工作开展中往往存在着数据结构标准、存储格式、空间参考标准等不统一,加上海洋数据采集精度、图像分辨率等有所差异,致使海洋数据异构性对MGIS的实际应用造成了影响。
3.2 数据难以进行有效表达,缺乏专业MGIS软件
海洋环境复杂,与其相关的数据和事物难以进行直观、形象的表达,加深陆地测绘中获取的地理信息数据、比例图等难以应用到海洋研究中,影响着相关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加上海洋科学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对其中的要素场未进行合理的组织表达,致使海洋数据表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r,当前构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中经常采用的是传统的GIS软件处理模式,为充分地考虑海洋数据的离散型,加大了海洋三维甚至四维空间数据处理难度,客观地决定了重视专业MGIS软件开发必要性。
3.3 开放性有待增强
由于海洋调查通常都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部分数据在军事、国防建设上也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海洋数据通常保密性较高,但是大部分非保密海洋数据由于所在系统开放性不足及不同系统间构建标准不一等原因无法实现数据和服务的共享,影响了实际的研究工作效率,降低了海洋数据利用效率,造成了相关信息资源浪费。这些内容客观地说明了MGIS系统未来建设中开放性有待增强。
4 未来MGIS的发展趋势分析
4.1 Web技术与MGIS技术的有效结合
由于当前我国拟在MGIS研究中主要依赖于科研机构及政府的相关部门,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造成了海洋信息资源浪费。因此,需要注重Web技术与MGIS技术的有效结合,通过在Web上各类空间数据,确保用户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浏览到这些数据,从而为空间数据高效利用、各类决策制定等提供参考信息,减少MGIS重复建设,保持信息资源利用高效性的同时全面提升MGIS研究水平。
4.2 不同维度M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实现MGIS产业化
相对而言,海洋环境更为特殊,在开展研究工作时需要注重三维空间、四维空间数据使用,并保持这些数据的表达效果良好性。因此,需要注重虚拟现实技术与不同维度MGIS的有效结合,实现虚拟环境中海洋环境的模拟分析,增强海洋数据表达效果,提升对海洋环境研究过程中的整体感知水平,促进MGIS的快速发展。同时,需要结合MGIS产业化的发展趋势,重视其产业化发展,开发出更多的专业MGIS软件,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及科学决策,实现MGIS产业化。
4.3 多学科融合,全球尺度MGIS的有效把握
作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学,MGIS建设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多学科的优势,确保其在测绘、遥感、地理空间分析、管理等方面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未来MGIS建设中应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推动海洋科学的稳定发展。
5 结语
丰富的海洋资源,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强大的GIS技术支持下,MGIS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逐渐应用于海洋各领域。与此同时,当前我国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MGIS)应用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大对这种先进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海洋科学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海龙,马志华.我国海洋渔业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J].海洋通报,2012(1):113-119.
[2] 王会平,王知.海洋地理信息在航运中的运用与发展趋势[J].水运管理,2010(8):4-6.
篇10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测绘;扩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053-02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简单定义为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GIS是地理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为解决各种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经过近50年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起步稍晚于国际水平,但发展迅速,形势喜人。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广电子计算机在测量、制图和遥感领域中的应用。环境遥感资源调查的需求带动,以及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形测图的发展,为GIS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起,198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成立全国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标志着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开始展开。20世纪90年代起,地理信息系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地理信息系统从初步发展时期的研究实验、局部应用走向实用化和生产化,为国民经济重大问题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事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已走向了产业化。
2 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
2.1 数据源
数据对于测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数据采集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个重要功能。从数据来源的类型上看,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可以大致分为原始数据(第一手数据)或处理加工后的数据(第二手数据),另外也可将数据源分为非电子数据和电子数据两类。
第一手数据是指直接采集的数据。传统的绘图野外数据采集工具主要包括三脚架、标尺、罗盘、平板仪、坡度仪、皮尺等,数据采集的结果往往需要记录在纸上,而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的是以全球定位仪、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为代表的现代测量仪器,这些仪器正逐步取代这些传统的数据采集手段。全球定位仪和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可直接与数据记录仪连接,将所测得的大量位置、距离和方位数据储存在数据记录仪内,也可直接存储在便携计算机的硬盘上,这使第一手数据的获取大大简化。第一手数据经解译、编辑和处理后,就变成第二手数据。大多数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数据是第二手数据,它主要包括地图、统计数据报表和影像图等形式。
2.2 数据采集
根据测绘任务的需要,将各种数据源的数据转化为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可以识别的格式并加以利用的过程称为数据采集。地图数字化是许多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都采用的数据采集手段之一。对于大型的测绘项目,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通过扫描技术来使这个过程全部自动化,对于较小的测绘项目,需要手工数字化(如使用数字化板)。属性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地理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键盘来直接输入属性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通常用专业的数据软件单独管理属性数据,包括属性数据的采集。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数字形式的数据资源,从其他各种数据库系统中转人或转出属性数据,将是获取地理信息系统(GIS)属性数据非常重要和必需的手段。
我们知道,地理信息系统(GIS)通常对绘图所需要的地理要素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要素的分类通常体现在对要素属性数据的分类和编码上。对属性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还非常有利于数据交换和共享。
绘图采集后的地理数据经常需要进行编辑和处理,这是因为:一、数据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二、为了便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查询和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生成拓扑关系和新的属性数据等;三、有些数据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四、对于有些特殊的应用或来源于其他系统的数据,有可能需要进行数据格式转换等。现代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供了许多工具来编辑和处理地理数据。
2.4 空间数据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有多种方式管理空间数据。早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基于文件来管理空间数据,特点是针对不同的数据模型开发设计不同格式的文件系统,这种管理模式比较灵活,所以一直还在使用。其缺点是不能管理巨量的数据,且针对属性的查询与管理功能比专业的DBMS弱得多。
对于小型地理信息系统(GIS)项目,把地理信息以简单的文件方式存储就足够了。但是,当数据量很大而且是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数据时,最好使用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来帮助存储、组织和管理空间数据。
2.5 空间数据分析
在经过之前四个阶段的测绘制图预处理之后,地理信息系统(GIS)便对预处理的图形数据进行空间分析计算,通过空间位置和空间物体联系定量描述和研究空间事物。地理信息系统(GIS)中最复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分析功能是结合了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区域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分析和描述空间构成时要综合运用空间统计学、拓扑学等学科。当前,空间分析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现有主要的空间分析方法主要是空间模拟分析,空间模拟分析主要是通过专业化模型对空间实体和关系进行化和抽象,为系统进一步分析操作埋下伏笔。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测绘中的发展展望
相比传统测绘方式,地理信息系统(GIS)有着很多的有点,可以更好的的为测绘工作,但是考虑到未来测绘工作的复杂和难度的增加,地理信息系统(GIS)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数据、模拟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还要提高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地理空间过程演化和预测的能力,以便能够获取较难的数据,可以从整体上保障测绘工作的顺利完成。
不仅如此,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完善,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定位搜索能力以及空间分析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在获取数据后能够更有效的提炼信息,达到空间决策支持和空间模拟的目的。
在未来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空间模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通过有效的组织、调度以及通信、执行职能体系行为。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系统更加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逐步走向数据共享与交互式操作的层面,实现组件式产业化发展。
4 结 语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测绘领域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测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要求,传统测绘方式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务,耗资巨大且效率和精度不高。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于提高测绘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不仅仅为测绘工作提供各种精确数据,而且还能利用其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转化,最终完成测绘目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于测绘领域是一场变革。所以大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测绘领域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谭玉莲.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中的应用[J].现代物业,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