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防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西北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
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代表地区,西北地域辽阔,属于半干旱自然气候,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繁多,是国家农业经济链中的重要一环。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发达,但同时病虫害危害情况也较为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该病虫害的主要类型:黄萎病、白粉病、叶霉病等。农作物发病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蚜虫、斑潜蝇、白粉虱等。新疆整体降雨量少,因此空气湿度很难控制,这也是大面积病虫害发生的次要原因。
二、病害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
1.空气中传染
新疆设施农业病害发生的原因为:在不同时间段的日光照射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较大,为空气病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病害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湿。所以,可通过开窗换气、膜下滴灌、取暖加温等措施改变设施内的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在较低温度条件下也会发生病害,因此需要加强日光温室内温度与湿度的监控管理。
2.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农业病害的发生,可以在病害频发的区域种植一些具有较强抵抗力的作物,同时人为创造农作物生长的适应条件,降低作物病害发生频率。如果没有抗病性较强的作物品种,可以优先选择一些相对抗病性较强的作物作为代表种植,也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率。采用烟剂、熏蒸剂等剂型对相对密闭环境中的栽培作物防病也有一定作用,在傍晚进行喷雾增加室内湿度,使保护设施密闭一夜,对防病效果较好。
3.土壤传染性病害及防治措施
如果大棚内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并且采用连坐的栽培方式,那么土壤传播病害的可能性就会升高。在病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生态防治,能够有效的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通常用增施有机肥与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人为创造有益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土壤环境。除此之外农作物病害还可以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因此种植过程中需要对土壤进行无菌杀毒,使土壤不具备病害发生与传播的条件。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在夏季进行土壤深翻后曝晒,消毒效果较好。还可以对种子用药剂浸种、干热法、种子包衣等方法消毒。
三、设施蔬菜中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大棚内种植农作物也会受到虫害的影响,室内虫害的主要类型有:菜蚜虫、蔬菜叶螨和棉铃虫。
1.菜蚜防治
可采用天敌控制措施,菜蚜虫的天敌为草蛉与瓢虫,所以可以选择适当增减草蛉与瓢虫的数量,来控制菜蚜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以瓢虫为例,一般情况下,一只瓢虫一天可以吃掉200只左右的蚜虫。所以温室内蚜瓢比例在为200∶1以下,就可控制菜蚜的为害。应用无公害且显效的有效防治技术黄板诱蚜或银灰色反光地膜驱蚜技术诱杀菜蚜。化学防治方面:使用吡虫啉、蚜必治等药剂,要严格按说明控制使用剂量。
2.蔬菜叶螨防治
对叶螨虫对豆瓜类作物的危害较为严重,红蜘蛛应该在5月份以前进行消灭。
农业防治:红蜘蛛越冬的杂草在越冬前彻底清除,深度耕翻土地,将越冬的红蜘蛛压在17~20厘米深处的土下将其杀死。化学防治:使用赛白净、阿维菌素、克螨特等专用杀螨剂。
3.棉铃虫防治
若发现新的虫食痕迹和虫类,通常附有卵和龄幼虫。通过杀虫灯或通过BT生物杀虫剂严密捕杀。虫蛀果要及时摘除,控制虫害的扩大。
四、植物病害植物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与病理性病害。
1.病理性病害与生理性病害的比较从发病特点、与土壤肥力和土壤类型的关系、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三方面比较。
(1)发病特点病理病一般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生理病无发病中心,以散发为多。
(2)与土壤关系病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大多无特殊的关系,但与肥力水平有关,通常有以肥田多发的倾向。生理病与土壤类型、特性有明显的关系,土壤类型不同。发病与正常截然不同,不同肥力的土壤都可发生,但以瘠薄土壤多發。
(3)与天气关系病理病一般以阴霾多湿的天气多发,群体郁蔽时更甚。生理病与地表面湿度关系不大,但土壤长期干旱或渍水,可促发某些生理病。
2.生理性病害发生的原因
农业设备具有固定性和多栽培利用率的特征,所以农业种植人员通常会对自然生理性病害缺少防治措施,从而使蔬菜的生理性病害发生的频率升高。蔬菜生理性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设施地相对较稳定,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种类单一,对种植土地经常性的重复利用,使土壤中的养分缺失严重,氮磷钾比例严重失衡,土壤内部稀有元素减少,不能满足农作物日常生长所需营养需求,因此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威胁。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温度、湿度控制工作管理不到位。
3.生理性病害的表现蔬菜的歪果、裂果、畸形,非病理性的减产。蔬菜的黄化,焦枯,生长衰退,植株生长受抑制等。
4.生理病害的防治方法
植物的生理性病害大多是由于缺素所致,用农药是无法治愈的,只有采取给土壤补足植物所需要的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即实施“全营养施肥”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有些是温度影响的,在温室作物的各个生长时期,严格按照作物所需的温度控制设施内的温度可以防止有些生理病害的发生。
五、结语
总而言之,重视设施农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利用有效的农业管理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日常的监测与管理,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新疆设施农业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农业种植业应该结合科技手段,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实行健康防治技术,既保证农民的成本收益,同时也可以促进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峰,王春景,韩大勇,王力. 浅谈设施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防治[J].西北农业科学,2015(01)33-35.
[2]徐芳.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6(24)182-183.
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34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最基础的项目生产方式之一,设施农业是基于机械化、工程化、工业化手段开展的农业运行模式,它有助于摆脱过去的手动农业存在的不足,为动植物生长提供可以控制的环境,突出土壤在生产中的作用,并降低劳动力投入数量,保证高品质生产。另外,设施农业也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是现代化农业的革命,提高蔬菜产量。然而设施农业的发展却很容易带来病虫害的影响,增加病虫的存活期,影响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根据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如何对蔬菜病虫害加以防治,找到有效的策略提高蔬菜的质量,为百姓提供健康的饮食。
1 设施农业发展带来的病虫害问题
1.1 容易滋生病虫害危险
设施农业的推广,会影响蔬菜生长的气候,造成温度过高、湿度大、通气条件不好等问题,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为病虫提供滋生的土壤,加快他们的繁殖速度。例如引发灰霉病等,造成茄子、黄瓜、辣椒遭遇威胁,降低产量和质量。
1.2 为病虫度过冬季提供场所
冬季气温低、冰冻严重,天气条件差,有助于杀死病虫,为来年夏天蔬菜生长打基础。然而设施农业的利用缩短了蔬菜种植的周期,温度、湿度的变化也为病虫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1.3 增加病虫害的种类
设施农业大面积的生物技术的应用,会改变气候环境、蔬菜的生长条件等,温度、湿度的不同,必然会为病虫出现滋生土壤,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以往没见过的病虫危害,加大治愈的难度。
2 设施农业下蔬菜病虫害防治的有效策略
2.1 选择优良品种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蔬菜病虫害问题,既有生产方式方面的问题,也有作物品种选择方面的不足。如果品种选择不当,那么在后期的管理方面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在设施农业生产首先选择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应该更加注重农作物的抗病性能,让农作物拥有更多的发展优势。
2.2 正确施药
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又一问题就是滥用农药,过度注重农作物产量,加大肥料的施放力度,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而且会对土壤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设施农业生产中,必须把握好肥料的施放度;在病虫害的治理方面,应该正确用药,针对用药不均的现象,可利用药物粉尘进行喷洒的形式能有效治理蔬菜的病虫害。对于容易寄生在土壤中的病虫害,应该采取治理土壤的方式,两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2.3 把握好治理的时机
蔬菜生产与设施化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病虫害危险的出现,虫害种类不同,对空气湿度、温度的要求不同,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治理效果。蔬菜生长的初期,是最容易滋生病虫的时间段。因此,在治理病虫的时候,必须抓住机遇,做好预防工作,找准最佳的撒药时间,在蔬菜还是幼苗的时候就进行喷药,并注重喷洒方式,保证药物均匀,且控制好药物使用数量,在遇到大面积病虫害威胁的时候,更要做好及时治疗,确保实现最好的防治效果,提高蔬菜产量,及时解决病虫危害。
3 结束语
设施农业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实现集中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人员耗费,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农业设施的推广由于会改变蔬菜生长的温度、湿度,改变环境情况,很容易滋生病虫危害。对此,必须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法和手段,选择优良品种,正确进行施药,并掌握好最佳的喷洒时间,确保蔬菜产量的提高,降低病虫危害,为百姓提供健康的蔬菜作物。
参考文献
[1]张留江,李荣博,刘蕴贤.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防治策略[J].天津农业科学,2010(2):149-151.
[2]朱增改,田平素,陈彦龙,白风歧.设施农业发展与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6(3):17-18.
[3]陈向军,全红梅.设施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策略[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9(4):6-8.
篇3
1.1研究方法
能值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系统能量分析先驱OdumHT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它着重于分析系统的整体特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环境资源在生态系统(或者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克服了传统能量分析方法中不同类别能量难以比较和加减的“能质”壁垒问题[1]。因此,能值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2-6]、工业[7]、自然保护区[9]等各生态或生态经济系统[1,10]的评价;以及国家[11-12]、区域[13-14]、城市[15-16]、县域[17]各空间尺度的系统可持续性分析。本研究以广东农业系统为对象,所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有关的官方统计年鉴资料[18-21],部分数据(如有机肥和种子使用量、气象数据等)则来自广东省农业厅土肥总站、种子公司以及广东省气象局的资料。借助能量折算系数[22-26]和太阳能值转换率[1,3-4,14,27]将各种物质、能量换算成对应的能值量,再编制能值投入产出结构表。在此基础上,对系统各能值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相应系统[2,4-5,11,28]进行比较,作为制定资源环境和农业系统持续发展策略的依据。用于能值分析的指标很多,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选择了以下分析指标:净能值产出率(EYR)、能值投资率(EIR)、环境负载率(ELR)、Y*/Y的比值、能值/货币比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ESI)作为对广东农业系统产生效率、经济发展程度、资源环境压力、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和系统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另外,此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较少把农业保险和基础设施建设费包括在能值投入内,但2003年广东农业保险和基本建设投资分别达878和4988万元人民币[18],不容忽略。另外,不同的系统都有其特异性,具体某一系统的生产效率与全球平均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为了能定量地分析和评价具体某个复合系统(例如农业系统)的总体生产力水平与全球平均生产水平的关系。本研究以当前全球平均能值转换率(Tr)计算的农业系统产出总能值量(Y*)及其组成,并以Y*与系统产出的实际能值量(亦即系统能值总投入量Y=T)的比值,作为评价的指标,即:Y*/Y=Y*/TY*/Y的比值可用于量度系统的综合生产效率在全球平均水平中所处的地位。很明显,当Y*/Y小于1时,系统生产效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将处于不利地位,反之,则处于有利地位。
1.2研究区域
广东省是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的省份之一,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km2,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光、热和水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1500~2300h,年太阳总辐射量在4200~5400MJ/m2之间,年均气温约为19℃~24℃,年均降雨量在1300~2500mm之间。广东省农业自从改革开发以来发展迅速,农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85.94亿元跃升到2003年的1908.66亿元;在2003年底,农林牧渔从业人员有1543.41万人。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广东省农业系统投入能值结构分析
广东省农业系统能值总流量为8.13E+22sej,其中可更新环境资源,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值,可更新的有机能值分别占总能值流量的18.76%,1.11%,61.92%,18.21%(表1、表3和表4);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值投入最大,可更新的能值投入(占总投入量的36.97%)居次。而广东省农业系统的年度表土层肥力损失约占总能值投入的1.11%。这反映了广东农业系统的产出不单纯依赖土壤的自然肥力,而主要与辅助能值的投入规模相关。辅助能投入主要为电力、化肥和农业机械投入。对化肥的高度依赖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1370.85kg•hm-2,已接近世界上高用量国家,如新西兰709.5kg•hm-2(同为实物量)两倍的水平[29]。如何提高化肥等辅助能值的利用效率将是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投入系统的可更新环境资源主要是雨水化学能(占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的99.99%)。其单位面积投入年际变化不大,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可更新的有机能值为1.48E+22sej,约占总可更新能值投入的49.25%,在该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主要的能值输入来自人力和畜力(共占所输入有机能值的44.57%),特别是人力(占42.14%)。而人力输入在总能值投入中占7.67%,机械能值输入占总能值投入的4.65%。从比较中,可见该农业系统以传统农业为主,处于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人力为主要动力来源,尚未摆脱传统农业模式。而有机肥投入在有机能值中只占6.75%。可见,自然投入的可更新流量稳定,提高系统可更新资源利用的方向应放到可更新有机能的反馈投入方面。目前广东在这方面还有不足,但人口众多,畜牧业发达,有机肥和农家肥的利用潜力巨大,建议应加大对农家肥的投入,提倡绿肥种植,以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持,为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2广东省农业系统能值产出
由依据国际平均生产力水平(即能值转换率)计算的系统产品能值组成可知,广东省农业系统总能值产出为7.81E+22,农林牧渔业产出能值依次为3.99E+22sej,1.83E+21sej,3.06E+22sej,5.80E+21sej,所占比例分别为51.09%,2.35%,39.13%,7.43%。分析可知,广东农业仍以传统作物种植为主,畜牧业居次,而林业和渔业则有待进一步发展。在农作物产出中,粮食(淀粉类)、糖油和果蔬产出能值分别占21.39%,41.91%,36.34%,反映广东省近年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显著成效(油料、蔬菜和水果产量比前一年依次增长7.3%、5.8%和2.8%[18]),逐渐向多元化种植转变。同时,从经济学供需角度考虑,这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淀粉类粮食的需求减少,更多地向糖油、果蔬等产品消费转移,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畜牧产品(肉类、禽蛋类)的产出比例较大(39.13%),表明了相同的消费趋势。相比之下,林业和渔业产出能值份额较小,有待改善。广东全省大陆海岸线长3368.1km,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km2[21],大陆架渔场广阔,加之珠三角地区水网交错,湿地资源丰富,丘陵地、小集水区底部多有积水,尤其适于基塘水产业的发展。加快渔业、水产业发展有利于巩固广东省蛋白质供应基地地位,改善消费者的食物结构,并且对出口创汇有重要意义。
3能值指标体系
3.1净能值产出率
广东省农业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为1.25(表5),远高于中国农业系统1998年的平均水平(0.27),略高于意大利(1.12)和日本(1.08)1989年的数值。这表明,由于广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条件较优越,农业系统充分利用气候优势,增加复种指数,获得较高的资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广东省农业投入的购买能值较低,无偿利用的环境资源能值较高[5]。但与10年前(1993)的数据相比,变化不大,只略微上升了0.05。表明农业产出虽有所增长,但并未跳出粗放经营发展模式,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是广东省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2能值投资率
广东省农业系统能值投资率为3.12,远低于意大利(8.52)和日本(14.03),也低于国内平均水平(4.93)和1993年(5.11)的水平,仅比1994年海南省农业系统略高(2.33)。由此可见,广东农业系统与发达国家相较,尚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表明广东省农业系统每单位无偿环境资源的利用只相应投入了较少的购买能值。此外,“具有过高净能值产出率的产品在国际交换时处于不利地位”[13]。因为农产品购买者仅支付了人类劳动所付出的代价,而没有为环境资源所作的贡献支付费用。因此,广东省农产品应发展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以避免初始产品出口带来的能值流失。
3.3环境负载率
广东省农业系统的环境负载率为1.7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和日本)的数值,也比国内平均值(2.80)和海南省(2.44)低。表明广东农业系统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不大,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今后加大能值投入的方向是有机能值(有机肥还田和新科技的应用等),以提高系统生产效率。
3.4能值/货币比率
广东农业系统2003年的能值/货币比率为4.26E+12sej•$-1,与1995年中国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的能值/货币比率(8.67E+12sej•$-1)[12]和同期(1995年)的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荷兰等国比值(均在2.50E+12sej•$-1以下)[11]相比,表明广东农业系统的生产效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尚待提高。由于广东省大面积的平原土地较少,多丘陵、湿地,农业机械化应用提高困难,建议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否则农产品(特别是初始产品)出口将造成农业系统的大量能值流失,在国际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Y*与Y的比值(0.96)小于1,表明广东农业系统的生产效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上述观点,即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4结论
(1)广东省农业系统的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和购买能值/总能值比例均低于发达国家对应的指标,而能值/货币比率和净能值产出率则较高。表明广东农业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低发展水平;总体能值投入水平偏低,可进一步加大能值投入。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努力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
二、工作目标
从现在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到*年底,大宗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禽畜、水产品等重点鲜活“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市城区市场农产品抽检合作率达85%以上,乡镇市场抽检合格率达80%以上,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打造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实施步骤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施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底前,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规章和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在市城区和四会市、高要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试点工作,建立“*市农产品质量信息网”。
第二阶段:*年底前,建立市和县(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
第三阶段:*年底前,在市城区和各县(市)区大型农产品市场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全市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示范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四、重点工作
(一)抓好生产过程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1、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采取龙头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以农业主导产品为重点,建设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有代表性的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带动全市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实行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引导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正确、合理使用农药、兽药、生物激素,推广环保生产技术;建立源头生产档案,推行产品包装、标识制度,猪、牛、羊实行耳标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产地质量快速检测站(点),农产品上市前实行自检,从源头上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
2、加快无疫病示范区建设。各地要加快在重点禽畜产区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疫情检测报告体系、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做到防、治、控一齐抓,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卫生。
3、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工作。严格种子(种苗)、农药、兽药、渔药、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继续开展“瘦肉精”和“毒鼠强”等违禁药物的专项整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4、加大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监控工作,治理工业、城市废弃物和畜禽水产养殖等造成的污染,坚决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件,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上述4项工作由农业部门牵头,会同质监、卫生、环保等部门组织实施。
(二)抓好农产品加工环节管理,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
加强农产品加工环境的卫生整治,严禁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违规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严厉查处和打击出售注水肉、病害肉的违法行为,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大力推广农产品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确保保鲜、加工、贮运等各个环节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要求。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建立质量检测站,配置速测仪器,对加工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防止农产品二次污染。
此项工作由经贸部门牵头,会同工商、质监、卫生部门组织实施。
(三)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各项管理制度。
严格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准入条件,坚决取缔无证和违规经营。进入市场经营农产品的摊档、店铺,要查验农产品产地,逐步建立进销货台账、商品销售质量承诺等制度。农产品市场、超市经营者要建立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点),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对上市的农产品进行售前自检,并在市场或超市的显著位置设置检测结果公示牌,每天向消费者公布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为。对经检测证明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重超标的,要作没收销毁处理,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经营者进行处罚。同时追溯农产品来源产地,对生产者给予行政处罚。对守法经营、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记录长期良好的摊档、店铺,授予“放心食品经营店”牌匾,以建立重质量、讲信誉、诚实经营、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经营秩序,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此项工作由工商部门牵头,会同卫生、农业、经贸等部门组织实施。
(四)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两级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省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粤府办[*]98号)精神,到*年底前,建立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8个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点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各地要按粤府办[*]98号文要求,落实检测机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配备检测设备,建立和完善检测工作制度,对本辖区范围内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在市场销售的鲜活农产品实施监督抽样检测。检测工作以快速检测为主,并实行统一仪器、统一检测方法、统一判定标准,以提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要加强对县(市)区、市场(超市)、基地检测站(点)的技术指导,并对各地快速检测超标的农产品进行定量检测验证,为行政执法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各地要建立监督检测信息通报制度。市县(市)区检测机构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检测结果,并视实际情况在新闻媒体公布。
此项工作由农业部门牵头,会同质监部门组织实施。
(五)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实行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制度。各地要以特色和主导产品为对象,引导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开展产品认证工作,规范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管理工作,树立我市农产品安全、优质的良好形象。“十五”期末,全市农业主导产品均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抓好产品认证的同时,要引导农业企业开展GM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ISO14000(环境管理与环境保证)等体系建设和认证,完善农业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农业企业产品标识、质量检测、质量追溯、责任追究等制度,营造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管理,创出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农产品,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此项工作由农业部门牵头,会同质监部门组织实施。
(六)加强标准化技术研究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标准化技术研究是开展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农业标准化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加强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研究,及时了解、收集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标准,密切跟踪贸易国的技术措施,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以我市大宗名优产品为重点,建立起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标准体系,为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标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切实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
此项工作由质监部门牵头,会同农业部门组织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是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实践“*”重要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重视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为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市经贸、农业、卫生、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要求,互相配合,协调联动,共同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多渠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各级政府责无旁贷,要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进一步拓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的筹集渠道,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所需的软、硬件建设和日常工作经费落实到位。
(三)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关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水平。要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树立正面典型,使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树立文明守法经营的观念,自觉执行规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和要求。同时,要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业进行曝光,让消费者了解和识别安全、卫生、环保的农产品,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从而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5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省委八次党代会精神、省市深化加强基层建设年的方案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指示,做好农业建设项目帮扶,带动帮扶村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基层建设年活动。农业帮扶工作目标是:因地制宜,引导和帮助30个帮扶村理清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农业特色增收致富产业,通过项目和技术帮扶活动,使帮扶村农业特色产业初步形成规模,10月底前按要求完成任务。
农业系统帮扶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抓好农业帮扶项目建设,引导帮扶村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二是协助帮扶工作组帮助30个帮扶村制定“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计划,理清发展思路;三是在帮扶村开展好农业科技服务帮扶工作。
二、积极推进农业帮扶项目建设
农业项目帮扶原则:惠农项目抓落实,重点项目抓倾斜,争取项目抓跑办,既定项目抓实施。
1.项目建设
在镇村建设一个畜禽养殖场项目,投资20万元。
2.发展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在建立粮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村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村建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村建立养鸡专业合作社。
三、科学制定帮扶村致富产业发展计划
根据“市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项目帮扶工作重点任务分解”,组织全县农业系统协助驻村帮扶工作组帮助30个帮扶村制定“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计划。一是要把握原则,搞好调研。要本着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着眼于农民增收,坚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等项目主体多元化,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畜则畜,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打造特色农业产业。二是要严格程序,科学规范。县农业局协同驻村帮扶工作队,对帮扶村认真调查摸底,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计划,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逐村确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三是要明确时限,积极推进。按照要求,30个帮扶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计划要在5月底前完成。
四、围绕特色产业抓好科技服务
在推进“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以帮扶村产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帮扶项目为抓手,要充分发挥好自身技术和职能优势,认真谋划、制定2013年《县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工作方案》,组织动员农技人员开展下基层、解难题、送服务活动,一是确定农技联络员,围绕帮扶村特色产业,为每个帮扶村选派一名农技联络员,实行常驻、定向、全程帮扶。二是制定技术帮扶方案。按照规划要求,以畜牧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粮棉油高产创建,经济作物高效种植为重点,每村制定1个技术帮扶方案。三是开展技术培训。借助阳光工程、高产创建、畜禽规模化养殖等项目优势,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形式,以村为单位,开展分期分批、灵活多样的农民技术培训,为帮扶村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顺利开展,农业局成立了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主管副职任副组长,办公室、人事股、农技中心、科教股等股室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农业系统的支持政策和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将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中整治和净化种子市场环境为重点,切实维护种子研育者、生产经营者和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扎实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健康发展。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检打联动、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大对种子企业、种子市场、品种和种子生产基地的监管力度,努力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强化品种管理,严格品种审(引)定制度和不适宜品种退出制度,严格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程序,促进品种种植安全;通过加强种子生产基地监管,规范种子生产者行为,维护正常的种子生产秩序;通过加大种子市场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和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通过贯彻农业部即将出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强化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监管,淘汰不合格种子企业,促进我市种业安全;通过提高种子执法人员的修养和素质,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建立依法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种子管理水平。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农作物品种监管
一是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品种标准样品征集工作的通知》规定,积极配合省种子管理局,做好品种标准样品的征集确认工作;二是严格品种审定(引种许可)制度,杜绝未经审定(引种许可)通过的品种进入生产经营,更不能进入农业生产;三是对在生产使用中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造成生产事故的品种、对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已明显不适应生产实际需要或种性严重退化的品种,按照《省主要农作物品种退出管理办法》要求,予以风险提示或建议退出市场、降低种植风险;四是按照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要求,严厉打击套牌侵权、假冒伪劣、参杂使假等行为,保护品种的知识产权;五是加强对转基因品种的管理;六是推荐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加大对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的宣传力度,主导品种的推广率65%以上。
(二)强化种子基地监管
一是严格种子生产许可制度,严禁无证生产主要农作物种子;认真核查品种的审定及授权情况,严禁生产套牌侵权品种、转基因品种,二是按照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引导种子生产企业向种子生产优势区域集中,并重点核查杂交水稻制种单位的有效资质,要求种子生产规模与种子生产单位实力相匹配,建议杂交水稻制种实行保险制度,降低制种企业和农户风险。三是加强种子生产全过程的跟踪监督管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种子生产档案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并监督企业严格按照种子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种子,协助企业落实花期检查、田间纯度验收等质量控制措施,把关制种质量;协助企业履行种子生产合同,打击自留串种、套购种子和不履行合同的行为,保护制种企业和制种农户的合法权益,维护种子生产秩序。协助企业协调植物检疫机构,按照《植物检疫条例》予以检疫,提高种子的合法性。
(三)强化种子市场监管
一是严格企业市场准入,加强对种子企业的经常性监管,严禁无证(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生产经营农作物种子行为;二是严格商品种子管理,商品种子要符合《种子法》有关品种审定、新品种保护、质量要求、加工包装、标签标注等规定,坚决实行“缺陷种子召回制度”和“问题品种退出机制”。三是加强部门的密切配合,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进一步加大市场检查力度,扩大监管范围,重点查处以水稻、玉米、棉花、油菜及乐平蔬菜等农作物种子为主的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掺杂使假等行为,净化种子市场。四是按照‘转发《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种子价格和质量监管,确保农业生产用种需要的紧急通知》的通知’精神,配合发改委价格监管部门依法加强对种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价格监
(四)强化生产经营企业监管
在2010年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清理的基础上,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继续清理不合格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开展种子企业生产档案、经营档案的监督检查,在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自查基础上,由许可机关对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行抽查,及时通报抽查结果,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或有违法行为的,依法进行查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种子执法,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事关现代农业发展,事关农业粮食安全和农村稳定大局,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市、县(市区)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抓好落实,为加强对全市种子执法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市农业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科室)为成员的种子执法年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农业局要成立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确保全市种子执法年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执法年活动取得更大成效。
(二)加强普法执法。为确保种子执法年活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市、县(市区)农业局要根据执法年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建立考核制度,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通过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广泛宣传种子执法意义、目的、内容和效果,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种子执法年活动的良好舆论环境。通过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狠狠打击种子生产经营的不法行为,营造良好的种子市场秩序。通过加大维权保护力度,切实维护种子研育者、生产经营者和种子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全市种业健康发展和农业生产安全。市农业局将对种子执法年活动各个时期进行检查督导,对于各地开展的种子执法情况将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并在省、市农业信息网进行通报。
(三)明确责任。种子执法,是一项涉及面广、人多、内容杂的复杂工作,事关政府多部门职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各辖区农作物种子监管的主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必须承担辖区农作物种子监管责任,对辖区农作物种子监管工作负责;为了强化种子执法力度,应该争取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牵头定期召开工商、公安、质监、发改委(物价)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动联打作用,依法加大打击力度,切实担负起辖区农作物种子价格和质量监管职责,确保农业生产用种需和种子安全。
五、工作进度安排
2-3月,专题部署种子执法年活动各项工作,下发实施方案;同时对全市早稻和其他作物种子市场开展全面的、不留死角的监督执法检查,市农业局组织对全市重点市场、重点作物、重点品种进行市场抽查。
4-5月,公布春季种子市场抽查结果,执法检查全市中稻及其他作物种子市场,检查早稻种子经营档案,市农业局组织对全市中稻及其他作物种子市场和早稻种子经营档案进行抽查。抽查早稻登记备案情况。
6月,检查全市晚稻种子市场,检查中稻及其他种子经营档案,市农业局组织对全市晚稻种子市场和中稻种子经营档案进行抽查。检查种子生产档案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抽查中稻登记备案情况
7-9月,组织开展秋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抽查全年农作物种子经营档案和登记备案情况。公布秋季种子市场抽查结果和种子经营档案建立健全情况。履行值班制度,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实行首问责任制,为群众释疑解惑,保护群众、树立形象。
10月,冬种种子市场检查,种子案件的整理和结案。
篇7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06
近几年来,我国数以百万计的农民通过短期培训掌握农业实用技术或转岗技能。因此培训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些问题,农民往往觉得浪费时间而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来看,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学历教育和以往培训。学历教育学习时间长,在于掌握理论知识。以往培训大都是短期培训,一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牢牢抓住教学创新点。一是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和培育虽一字之差,理念和内容却有本质区别。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是培育的一个环节;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只有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才能达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二是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采取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大力推行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三是实现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的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培训过程不再是考核的重点,而是将培训过程、产业发展与培训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培育效果的综合指标;四是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培训的创新。在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发网络平台,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
1.1培育对象
从培育对象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成员,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不同于以往的培育对象是文盲、小学到大专文化都有的局面,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培训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1.2培育内容
从培育内容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生产型经营和专业技能型服务为主,培育注重实效及后期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不同于以往理论脱离实践的培训方式。
1.3培育时间
从培训时间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周期为2年半,理论实践时间15天;以往培训时间4~7天,后续指导、电话回访往往都是蜻蜓点水。
1.4培育方式
从培训方式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由国家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农业局为主管部门、财政局监管。授课方式:一是采取现场授课双师互动;二是远程网络授课;三是现场与网络相结合;四是答疑解难视频解说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以往培训大都是以现场授课为主、课件为辅,学员一坐一天,效果较差。
2选择正确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是要求教师根据每次培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组合应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参加培训的教师要不断学习,尽可能掌握让农民易接受的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双师互动教学法等。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各种教学情境,并能达成各种教学目标。
单一使用某种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讲授法,能有效地发挥教师在学员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能比较准确、及时地把知识传给学员,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讲课效果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水平和知识技能,还有学员的听课接受能力,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刺激,学员长时间听讲容易产生听觉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从而影响讲授效果。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实物、录像等,使学员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印象,对理解抽象的东西有帮助,是通过视觉刺激完成的,其局限性是单一使用容易使学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若两者或者多种方法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效果远比单一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没有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和固定的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课堂,因此研究好教育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将教学方法组合应用在一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补充,扬长避短,既能弥补单一教学方法中的局限性,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综合效益,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3.1根据培育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在食用菌专业培训中,外聘食用菌专家教授以食用菌栽培技术为主,专职教师讲授食用菌市场营销、合作社账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为辅,采用双师教学模式培训。由助理教师主持,教授主讲;采用实地参观教学模式,例如木耳挂袋栽培技术和摆袋栽培技术要点讲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问卷式讲解等。
3.2根据培育目标,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及社会服务型的培育目的和目标是有区别的。生产经营型侧重管理和市场操控,可多采用考察及经验交流的形式。专业技能型侧重生产技能的掌握,可多采用理论学习和现场操作训练的形式。社会服务型则是侧重技术和劳务的社会服务,除了理论、操作技能外,还注重协作沟通与保证服务质量,所以实训课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
3.3根据培育时间,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
培训日期应避开农民农忙时间,利用农闲集中理论培训,后续采取一对一、手把手进行跟踪实训指导,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让学员在农忙时节得以把理论应用到实践。
篇8
农业局全体公务员、参公人员和事业人员。
二、学法内容
(一)学习宪法相关知识;
(二)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关知识;
(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关知识;
(四)学习党的十有关民主法治建设相关知识以及中央、省、市、县有关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相关知识;
(五)学习农业、农机、林业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
三、学法方式
采取集中培训、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一)集中培训
以局为单位,邀请法律专业人员、法律顾问、上级法制执法部门领导授课,对全局职工进行集中培训。主要培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依法行政基础知识,宪法、合同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等公共法律及行政执法规定等。
(二)集中学习
以股(站、室)为单位,组织职工进行集中学习。主要学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等。
(三)个人自学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各股(站、室)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认真组织落实好职工学法工作。
(二)各股(站、室)每年组织职工集中学法次数不得少于7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35学时。
(三)各股(站、室)要作好职工集中学法的学习记录,并于每年12月底前将集中学法学习记录交政策法规股考核、备查。
(四)职工个人要作好个人学法学习记录,个人学法学习记录作为法治档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考核与结果运用
(一)建立职工个人法治档案,职工的学法用法守法情况纳入个人法治档案考核内容,个人法治档案与个人年度考核一并存入职工个人档案。
(二)没有集中学法学习记录的部门,其部门职工法治档案考核不合格;没有个人学法学习记录的职工,法治档案考核不合格。
篇9
2、借助招商平台,开展招商活动。今年继续以引进长珠闽等沿海发达地区项目为重点,以引进农业外资项目为突破口,在积极引进省外投资项目的同时,千方百计引进港澳台、东南亚等外资项目,围绕重点项目今年将组织参加省、市在上述地区举办的以下几个重大招商活动。一是组织企业参加(香港)招商活动周;二是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三是中国(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同时积极做好第七届优质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的采购商邀请工作。此外,各地可根据工作需要自行组织参加其它农业招商活动,力争在与客商对接中取得新的成果。
3、强化项目建设,力抓项目推介。项目包装是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今年要重点精选一批新的规模大、具有发展潜力、幅射带动力强、无污染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休闲农业项目,经过精心包装后由我局统一登载至《农业信息网》“开放型农业”栏目和上报省开放办对外宣传推介。
4、抢抓创汇机遇,拓展创汇新路。以强企业、创品牌、建基地为主抓手,一是培育产业龙头,重点抓好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村一品”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出口创汇建设工程,做大农业企业龙头,增强其出口创汇能力;二是支持企业创名牌和出口创汇,重点培育壮大大米、乌鸡、板鸭、生猪、火腿、肉鸡、鮰鱼、无公害蔬菜等我市主导产品品牌,并力争申办企业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以畅通出口渠道,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尤其要抢抓今年日本农产品生产因核幅射污染受限制时机,力争向日本出口更多的优质农产品。三是重点扶持和建立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出口基地,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质量标准认证,不断增加我市农业出口创汇份额。
5、加强考评督查,严格考评制度。能否及时上报各县(市、区)农业招商引资投资项目,是界定是否完成开放型农业任务的重要体现,要求每两个月上报一次农业招商引资进资表,半年上报一次出口创汇情况,并全部实现网上申报,今年凡未及时准确按要求上报本地所引进的招商项目者,不参与评先。今年继续将开放型农业工作列入县(市、区)农业局综合工作目标管理和设立单项奖考核评比,各县(市、区)农业局年底考评分数优秀者将评为先进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同时将评选出若干名先进个人分别在本局表彰和推荐省农业厅表彰。对完成任务突出的局属单位评选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并进行通报表彰。
篇10
我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26日,注册资金3500万元.自开业以来累计发放贷款1.41亿元,累计收回1.25亿元。上年度累计发放贷款1725.3万元,累计收回2204.5万元。其中农牧户占贷款总额的65%,个体工商户及其他行业占贷款总额的35%。根据我县目前的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我公司主要以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为宗旨,按规定我公司最高利率不超过基准利率四倍,最低不低于基准利率的0.9倍,我公司严格遵守小贷公司贷款管理基本制度,按照小贷公司贷款业务流程,井然有序的开展贷款业务。根据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我公司严禁吸收公众存款;严禁组织或参与任何名义、形式的社会集资活动。
1、健全制度,严格贷款管理
我公司首先制定了信贷管理基本制度,贷款业务经营和管理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坚持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其次制定了风险控制制度,把风险防控作为业务经营的首要任务来抓,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适应本公司贷款业务特点的贷款管理制度和机制,强化贷款风险全程管理,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各类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贷款,提高贷款质量。再次制定了贷款营销制度,施行员工营销、外聘人员营销,在各村组设立营销客户经理,通过他们掌握优质的客户资源以便及时给客户提供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2、谨慎操作,严控风险
根据贷款管理制度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严把客户准入关。贷前对客户的人品、行为和经营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对信誉一般者不贷、周围所结识人行为评价一般者不贷和经营业绩一般者不贷。为了增强风险防范,我公司是多伦县首家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小贷公司。贷前通过对贷户个人征信的查询,了解客户在各金融机构中的信用状况,判断对客户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中通过对客户的个人信用状况,担保人信用状况以及担保抵押物状况的严格审查,杜绝风险隐患确保贷款发放无风险。贷后通过按月还息情况、进一步对客户深入了解情况和到期还款情况,确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客户信用档案。经三年多的运营,建立信用档案2600余人,为业务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年来,我公司在业务经营中没有形成一笔贷款风险,保证了资金的良好运营,累计发放贷款1.4亿元,贷款业务700多笔。
3、把握政策方向,积极支持三农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