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逻辑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自己逻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 )11-196-01
引言: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逻辑思维较强,那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切中要害,抓住重点,看清事物的本质,在短时间内便能够将问题解决,然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人来说在解决问题上不能够抓住要害,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拖泥带水,致使最终解决了问题,但是效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往往是越早培养效果越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逻辑思维取决于先天性,但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也能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产生影响,故在小学阶段对于教师来说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加容易,在处理事务和学习上能够更容易。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相信读者们在摘要和引言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弱或许不太容易看出,同时其带来的好处也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当学生进入到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社会后渐渐的便会发现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与逻辑思维能力弱的学生之间相差了很多,在同样的环境中,有的学生一眼便能够看穿事物的本质,一眼看出问题的答案,而有些学生拼命挣扎到最后终究还是前功尽弃,可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师的重视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是极强的,只要教师说什么大多数都学生都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很少的学生会将其放置在一边不予理会,对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便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教师来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只要教师能够对其进行重视,那么想要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教师在小学阶段中就类似是学生的父母,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相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会是非常容易的。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开始做之前制定相应的方案,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能够提高后期的工作效率,教师在教学前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制定一个适当的方案,如此教师在之后教学的过程中便有迹可循,在什么时候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有一个大体的概念,不至于出现当头一棒的情况,此外对于教师来说制定相应的方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效率,对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务。
(三)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好玩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上课无精打采,一下课就兴高采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开放自己的思维,尽可能的展现自己,对此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放松自己[1]。
(四)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
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是什么技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往往是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对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尽最大力量让学生知道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有多大,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意识到培养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如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上才能够更加容易[2]。
(五)告知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后需要做的事便是让学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管什么样的事务只有主动才能够换来最大的收益,对此对于教师来说要让学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才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师尽可能多的安排一些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
最后对于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的安排一些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学生来说益处都是非常大的,教师能够减轻一定的负担,学生也在学习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务,对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中更加容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去培养的能力,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或者是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有目的性的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微课程 地理逻辑思维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6-02
高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感慨地理上课听得懂,但到具体问题不会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地理概念,原理性知识掌握不牢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知识体系的建构不完整。但这些不足又很难解决。因为高中地理课时有限,加上学生不管是地理知识还是地理思维能力都很欠缺,许多教师采取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深刻的体会。但如果把时间让给学生,学生能利用好吗?班级那么多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哪怕再细分为小组,也总有学生比较被动。教师又如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结果呢?这确是一大难题。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程”教育模式,也许是解决这难题的一大助力。微课程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和互动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那么如何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
一、还原生活,针对个体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教师平时应多关注收集生活中有趣,有用的话题资料,利用摄像机、照相机、手机、电脑和麦克风等将它结合地理知识以视频方式呈现,使之成为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和简单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利用与现实问题有联系的情景针对学生个体来展开学习活动。由于这些地理知识被碎片化后投射到有针对性的现实生活问题,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通过眼、耳、口和脑的调动,学生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提取知识,而是会有探索的热情,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处理气候与农业区位选择的关系,传统教学一般是通过介绍各农作物的分布与气候分布,结合活动题1要求学生利用图文资料说明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难以引发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结果2013年福建省质监文科综合地理37第⑵小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从“亚热带能种热带水果说明它比同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要高”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导致不必要的失分。部分学生直接就认为蒸发量大,却不理解蒸发大和“优质水果”之间的关系。
有鉴于此,我们可如下设计:按照教学目标将气候要素细化为气温、降水、光照、水热配合条件和气象灾害等小目标。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别设计不同教学类型(讲授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或探究学习型等),有针对性地创设不同的情景来启发学生。如补充东北大米的特点,导入“南方盛产稻米,但为什么人们喜欢买东北大米?”这样的问题情境往往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模拟和预测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
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过程,归纳共性和规律,综合概括出地理特征等的思维活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有一条脉络。这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但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鼓励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微课程强调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对应内容学习。学习过程遵循这种原则,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地理逻辑思维的进行。
故而微课程的设计,教师应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按照不同的学情,模拟和预测学生的反应,将地理知识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以小环节形式呈现出来,使之符合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清晰地显示知识脉络,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不能漫无目的或缺乏条理的,而是要有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参考。哪里出现问题,就指导学生针对那一个方面再进行探究学习。学生对知识有了自身的体会和感悟,演绎派生出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从教师处获得“告知式”的解析。另外还可在实施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补充。虽然学习时间放给学生自主,教师要掌握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步骤。利用好微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更可及时反馈学生各环节学习效果和地理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人教版必修3探究西北地区沙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可引导学生建立如下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去滚动学习对应部分的知识内容。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的联系。虽然微课程知识以碎片化方式呈现,但教师可运用思维技巧,把若干地理概念或事物赋予巧妙的联系,使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获得新的理解。但这其中一定要注意紧紧抓住“微”的特点,小目标、小体系、小内容。一旦什么都收入其中就失去了微课程的优势,教师也就很难操作了。
三、利用微课程教学类型的多样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提高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目前微课程开发的教学类型主要有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演示型、联系型、实验型、表演型、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和探究学习型等。同一地理知识要点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或不同的需要制作成不同教学类型的微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可以提高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下面就以讲授型、问答型和启发型三种最易与传统授课混淆的微课程教学类型为例,挖掘它们不一样的作用。
讲授型微课程主要是教师主讲,系统授课,能高效率地系统传授知识。它和传统的讲授型授课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讲授型课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变成“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而微课程由于知识碎片化且生活化和趣味化,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时的一种需求,不仅可以回避上述的弊端,而且可以模仿教师的思维,提高学生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对地理事物的表述也会更加准确、精炼。问答型微课程不是简单的教师问教师答,或者根据学生可能的问题教师答,而是以问题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自问和解决问题。教师结合地理知识提出一个真实性的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鼓励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不断优化自主学习。对于问题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究和解决。教师以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教会他们运用思维规律来提问。启发型微课程从个体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可先创设一种与地理知识符合的情境,再让学生感悟;也可一步一步地精练归纳,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或者设置两个地理事物、现象,在比较分析中一步一步地掌握学习内容等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实际上每一种教学类型在微课程的体现都有不同的作用,运用得好是可以很有针对性地促进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人教版必修2为了理解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征,其一可以采用启发式微课程。以“鲁尔区的兴衰治(复兴)为明线,区位优势区位因素的变化扬长避短为暗线。”明线为暗线服务,设置一系列的微课程内容,建立一种逻辑关系逐步启发学生。其二制作问答型微课程。教师巧设问题,与学生思想进行交锋,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将知识、原理渗透到情景问题中。
现代的生活已进入了“微时代”,“微课程”应“微”而生。教师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等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课堂中或者课外时间选择性地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并不是面向全体直接讲授知识内容,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地辅导等引导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一经出现,迅速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起来。而高中地理教学的宗旨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这两者的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如何利用微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希望我们教师可以在生活的细节中,去追思解决问题;去发现和生成,让自己从执行者转变成为研究者和开发者,在有趣的、简单化的研究开发中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更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 23(5):31-35.
篇3
1.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应该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创新,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实训的比重,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不是一味的讲解。学校可以在业余活动中增设播音主持、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方面的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学生说话、演讲、辩论等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训练,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合理的利用教材,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并提供合理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去说、去讲,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表达的活动中不断的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2.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思维训练
表达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的能力,语言的表达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做铺垫,而且还要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性、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表达的逻辑性是在学习、生活中一不断地培养的。恰当的、合理的表达能力是离不开灵活的、明确的逻辑思维的。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写作、即兴演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层次要明确、条理要清晰、重点要突出。教师还可以设立意境、创作环境等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训练,更易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此外,教师可以给定词语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说话训练,学生既增加了语言信息的储备。又锻炼了学生快速选词造句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
3、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
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想真正地得到培养,必须进行实际训练。中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进行实地训练,帮助他们在实际场境中进行训练,培养他们如何进行较好的表达。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问答能力等等,只有实地的、真实情境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害羞、紧张等心理。让学生打开心扉去表达自己。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适应现阶段与将来生活的需要。
4、让学生认识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
篇4
【关键词】地理能力地理教学培养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一节课下来,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解决一些地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主要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进行地理能力的培养。何谓地理能力,它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地理能力包涵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记忆能力
地理教学的内容极为广泛,由一系列的地名、物产、数据、事象和概念所组成,如何将这些广泛的内容记忆下来,历来是学生最为烦恼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反映,由于缺乏方法,但为应付考试,往往只能死记硬背,考完即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记忆科学的规律,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使之获得牢固的知识,为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要结合地理知识的特点,教给学生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他们能自如地运用这些方法,达到提高地理记忆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到中国行政区划时,要记住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轮廓形状,很多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可以教学生用歌词记忆法和趣味记忆法进行记忆,把它们的轮廓形状与一些动物或其它物体形状联系起来,使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二、地理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们智力总体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往往是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前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现象和事物。为了形象生动地帮助他们形成各种地理事象的概念,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观察活动,如对星空、天气、地型、植被、土壤、河流、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观察。通过这些活动,旨在发展学生全面、独立的观察能力,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在讲世界地理时,适当地指导学生观察天体(如观察日食和月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感知宇宙星空的奇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求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地理想象能力
地理课教学涉及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概念、形象及演变规律等地理要素,而且这些地理要素不会独立存在,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比如“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地球上昼夜更替、时差、日差、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地球怎么样转、转到什么方向、处在什么位置时候。这些现象跟着怎么样发生变化……要理清俩者的关系,真正理解掌握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想象能力,尤其是空间想象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太空,进行空间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课堂内容。也只有这样不断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学生才能形成一定的地理想象能力,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性的思维打下基础。
四、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是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能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去分析所碰到的地理问题,解释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是发展学生智能的中心问题,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使地理思维具有综合性,因而,发展学生分析、综合以及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成为地理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必须给学生理清地理事象的因果关系,并针对不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或由因导果、或由果索因,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五、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特点是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它们是新发明、新发现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地理教学中,要诱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新见解。哥白尼提出“日心说”,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李四光建构“陆相成油”理论等等例子,正雄辩地说明地理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所在。
地理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敢于吃螃蟹的精神。只有想发明创造,才有可能去发明创造。对新发现不敏感的人,往往走到了真理的跟前也无法抓住它。具备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中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综上所述,地理能力包括了地理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地理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解决一些地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对传统地理教学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选拔学生,发现人才不仅要看一个人现在掌握了什么掌握了多少,而且要着重看其潜在能力如何,可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进一步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能。由此,更有必要把智能培养的要求,明确地纳入日常地理教学之中,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必须清楚地认识这一点,并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娜.在地理课堂中渗透新课程理念.快乐阅读.20129(9期)(66)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技巧;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与教学技能息息相关,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原有的教学理论,通过系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到知识。在教学技能里,很好地应用不同的方法也是教学技巧的一种,它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巧在教学技能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以让教学创新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教学技能中的教学技巧是始终困扰年轻教师的难题,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想尽周折想突破数学教学,但都只是小有成绩,没有几位教师能够让自己的教学技巧大众化,成为让教学受益的经验。如何提升教学技能的教学技巧,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让学生受益才是解决教学技巧的关键。
二、数学问题情境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提问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数据材料和背景分析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对于知识的渴求度也在逐渐增加,所以对于教学技巧也要求非常高。培养高中学生的情境学习和培养教师的情境教学,在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中产生顿悟,让学生在自己思索中逐渐找到方法,这样他们在遇到同样难题的时候就能够迎刃而解。这种情境课堂教学技巧让数学变得非常活跃,让学生能够懂得科学学习的力量,这种教学思维模式不仅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其它的科目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经常考虑的话题是“如何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教学技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显得更为重要,这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时刻追求的培养方式。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基本数学能力技巧之一,也是现代数学教师教学素质的核心体现。因此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大根本任务。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时常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授课前潜心研究数学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学基础
高中数学教学的任务很重,但是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数学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教学,而且还得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基础,多汲取自身之外的数学知识,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技巧有所提升。
只有数学教师的知识丰富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才能把知识通过不同的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师不能每天只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看一些课外书籍来充实自己。
如何补充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基础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寻找最新的高中数学知识资源补充自己。这是现代教学中最便利的方式之一,也是未来教育教学中肯定会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次,教师可借鉴前沿数学教学中的论文撰述,通过数学教育名家的教学技巧和数学知识让自己的数学知识丰富起来,让自己在数学知识的海洋里掌握技巧。最后,在课堂中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快速的思维和教师丰富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这样也可以让教师学到知识,寻求到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
五、结论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思维能力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 加强并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门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数学规律就是在生产生活中不断被发现的。因此,新课标才一直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创设不同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又如一年级小学生初学数的大小比较。是用小鸡小鸭学具,一一对比。如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对第二只小鸭,……直到第六只小鸡没有小鸭对比了,就叫小鸡比小鸭多1只。又如二年级小学生学习“同样多”这个概念也是用学具红花和黄花,学生先摆5朵红花、再摆和红花一样多的5朵黄花,这样就把“同样多”这个数学概念,通过演示(手),思维(脑),形成概念,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比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效果好,印象深、记忆牢。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思维。
3 对近似的知识和概念加以对比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4 在平时的学习与训练中强调观察
篇7
关键词:衔接障碍;解决衔接障碍;高中数学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63-01
升学进入高中学习,对数学一下就有很多人感到很不适应,面对许多学习障碍和挑战,要么感到困惑,要么不知所措。一般情况下,一学期下来,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或已"麻木"或已"无所谓"了,甚至开始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说不是迫于高考的要求和教师的及时引导,厌学数学的人将有增无减。所以,如何使学生顺利、自然、快捷地完成初高中的数学学习衔接,是至关重要的。高中数学相对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更是一件难事了。现对此试着浅谈我的几点见解:
1.形成衔接障碍的主要因素
1.1基础知识、技能等方面不够扎实。高中数学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初中数学教学针对升学考试要求进行,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探索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所需独立条件的个数,在已知二次函数图像上的三点的坐标等方面内容不再作探究了,这样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本训练也不能到位;又如初中对函数和平面几何等内容的新课学习,时间不够,学生感到困难。带着这样的阴影学生,上高中碰到函数和立体几何等内容的学习时,就感到恐惧,尚未学习已先产生了畏难情绪。
1.2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要求。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数学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需要进行调整和更新,否则就不能适应学习要求。思维已逐步从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初中教学不太关注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忽视对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比较热衷于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来掌握解题方法,如对初中二次函数的学习尤为明显。
1.3学习数学缺乏兴趣和意志。通过升学考试选拔,跨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拔尖的相对较集中,在同学中数学成绩不再占有绝对优势,优越感和自豪感的下降,又得不到老师及时的呵护,从而不少人丧失了信心。在衔接过程中,难免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有的学习情感脆弱,有的意志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还有一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初升高,经过一年(甚至几个月的努力)就能如愿以尝,进入高中后想先玩一段时间,最后再努力考大学,对高中学习的难度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面临突如其来的困难,心理准备及承受力不够,所以,一进高中学习就感到很不适应,随着学习的深入,自然出现较大障碍。
2.解决衔接障碍的几点见解
2.1科学教施,转变观念调整方式。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与以往课程标准、教材相比,教学研究的范畴发生了变化,教学目标也作了调整,教学内容改动更大,教材的编排顺序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新的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的内容变化和新课程的理念,领会课程改革的实质;操作中要明了知识点的分布及其不同的要求,掌握教学的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要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要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知识的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从而科学施教。
2.2做好衔接,把好知识的切入。数学学习的关键是“思考”,学会了思考问题,才具备了学好数学的可能性,其核心是“理解”,所谓理解就是将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成为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部矛盾是学生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原有认识水平和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差异。如:初中对二次函数的研究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会求一个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方程,顶点坐标,最大(小)值,粗略地画出该二次函数的图象就可以了。但二次函数是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一种很重要的内容,与代数,几何知识综合较多,同时应有于各种数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换思想都利用二次函数作为载体,展现得最为充分。因此,知识点的切入是关键。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思维
职校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数学课堂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一下。
一、以旧引新
高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衔接非常紧密,往往已学过的知识构成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的学习垫基铺路。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找准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的旧知识,使学生知道该新知识是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而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旧知识的固定认识延续到与新知识的连接点,再转移到新知识的伸长点,由浅入深,很快理解新知识。
在讲解常系数非齐次线形微分方程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密切注意其解的结构。联系上一节常系数齐次线形微分方程的三种解的情况,从而确定非齐次方程特解中 k的取值,这样一来,再往后讲解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联系生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枯燥的数字、符号、抽象的概念、公式、反复的计算练习,学生不易理解,很难提起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力做到数学课程生活化,努力为学生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技能,能够优化生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不只在课堂里,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由心底滋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要使数学和生活真正地联系在一起,就要培养学生生活数学化的意识。我们必须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走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
三、敢于猜想
高职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训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猜测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猜想作为一种直觉思维,学生在解答数学知识时首先要对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进而猜测出解答数学知识的原理推断出问题的结论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所以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求解常系数齐次线形微分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方程的特点猜测出方程的解,通过代入方程式得出特征根r就是方程的解。学生通过对方程式大胆的猜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由此可见高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测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突出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充当保姆型或管家型的角色转变为充当导演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并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习风格指导、学习策略指导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使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数学思维的过程,把数学教学作为一个再发现、在创造的过程,教师应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讨论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相互争论,启发对方。
五、联系专业
学以致用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让数学走进专业。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会极大地提高我学好数学的自觉性。学好高等数学不能只学数学知识,还应努力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尤其是数学模型的意识。高等数学充分体现了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学生应通过高等数学这一载体很好地体验这些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当你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你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用价值,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努力树立数学观念,并提高对数学的悟性。
事实证明,只有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才能产生主动寻求数学知识的欲望,进而开辟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教师如果能加强这方面的指导,那必定能够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从而开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优质课
每一位年轻教师都有上“优质课”的经历,课堂教学效果优质高效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需求与期望。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实现优质目标,甚至有时候的“优质课”往往并不“优”。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上好初中数学优质课呢?怎样实现“优质课”的“优”化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优质课。
一、意义解析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有上优质课的设想,都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化,使新课改理念得以体现。数学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优质课就是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一种重要途径。所谓优质课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然而,在课堂教学层面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课程理念的理解、领悟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
二、策略分享
1.选好课题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在选择讲课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情,初中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逻辑思维还不是很强,因此很多认为数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教科书比较枯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注意选择的内容的深度和长度,课程的进度;还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讲课的内容,是善于表演型的,还是理智型的,还是善于设计型的,善于捕捉细节型的。
2.设好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师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充分了解之后才实施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广泛的阅读专业书籍,最好是自己订阅数学的核心期刊的杂志,根据笔者最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核心期刊的文章都是全国的有新思想、新理念的顶尖级的教师的教育心得,教学实录,教学经验,广泛的阅读他们的文章,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上好数学优质课的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客观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学生,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比如笔者所选的课题为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首先,笔者确定自己的教学理念:多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成为真正学习数学知识的主人。鉴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最后通过自己的反复修改,和教研组同仁的提议,最后确定了这样的具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导课:通过优雅的音乐配乐展示了生活中的精美三角形的图片,从神秘悠久的古代金字塔;到彰显个性的现代建筑,到翱翔天空的三角滑翔翼等图片,贴近学生生活的导课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重难点突破:《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以下活动:活动一:(动手摆一摆)拿出教具盒中的塑料棒,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探究所摆三角形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小组内经过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亲自试验的机会,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从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的重难点,形成本节课的亮点。联系生活实践:学习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们学以致用,这样也能使学生养成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与我们紧密联系的观念。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设计了这样了的习题:“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冒着生命危险斜穿马路,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吗?”笔者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问题分析
篇10
论文摘要:从“理工类”与“艺术类”这两方面分析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一)“理工类”与“艺术类”教学模式的差异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综合性专业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理工类”与“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缺陷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长期的中学文理分科教学的模式导致理科学生长于逻辑推理而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而文科的学生虽然长于形象思维能力及实践创新但缺乏必要的数理常识。
同时,师资结构也是存在差异的,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同。而且“理工类”与“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缺陷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必然会造成他们对于老师教学的不适应。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这种创新能力在以后艺术设计学上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弊端。
(二)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艺术设计(理工类)的理论课过多
对于理工类的艺术设计的学生,专业课在必修课的比例中占了不到百分之二十。而其中能算得上实践的课少之又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他们自己亲身体会,总结其中的规律,深入思考,并在其过程中去设计、去创新更能学到知识。
二、艺术设计学生学习现状
我把艺术设计学生的现状分“理工类”和“艺术类”两种状况来分析。
(一)“艺术类”艺术设计学生学习现状
艺术类学生因为长期受艺术的熏陶,所以突出感性思维。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很好。但是,文化课的知识相对薄弱,所以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相对缺乏一些。在设计上体现在,外观一般都很好看,有特色,但是没有考虑过工艺问题,一般比较难应用于实践,或是成本过高。
(二)“理工类”艺术设计学生学习现状
1、理工类艺术设计学生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活动能力不强。
理工类学生一般文化基础相当好,但是缺乏实践,甚至于已经失去了自主动手的能力。所以,他们一般都思维模式固定,动手能力不高,自主创新最多也只是纸上谈兵。
2、理工类艺术设计学生理性较强但思想不够活跃。
理工类学生一般都逻辑性很强,但因此被一些条条框框给限定住了。但是艺术设计不光需要理性的知识,有时候也需要丰富的想像。从丰富的想象中抽离出有用的部分去创新,而这些正是理工类学生缺少的。
三、针对以上现状提出解决办法
(一)如何解决“理工类”与“艺术类”教学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的能力,严密分析的能力,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最大。
“理工类”与“艺术类”的教学模式的差异正是由于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的。这是已有的现状。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从教学方法入手。如果我们像莱文说的。更多地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也许可以缓解这个问题。在大学,学生们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他们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更需要知道如何自主地思考,扩展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把“理工类”与“艺术类”学生放在一起培养教学。这样也可以让他们互相了解自己之不足、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艺术类”学生可以开阔“理工类”学生的思维,“理工类”学生可以让“艺术类”学生的思考更有条理。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二)倡导师生参与教学管理
一是让教师加入对学生的管理。可以让老师当班主任,以便时时了解学生的状况,知道自己的教学有哪方面的不足,加以改进。而对于学生,有了老师的管理和提点,对于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主的学习和思考都有好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
二是让学生自己加入对于学生的管理。学生们自己最知道他们不足的方面,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局部调整。而且,学生们进行管理,通过学生自己组织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营造自主学习创新的氛围,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实践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思维朝多方向扩散,提出各种可能的设想、得出多种方案。如我们在设计一个手柄的时候考虑其各种手握的方式,再对握法作进一步分析,定下外型,最后做出模型,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等方法,或者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
我们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设计问题,并想出解决方法。如日常中有哪些不好的设计,如何去改进。为什么有些门人们不知道如何打开,从而出现被困住的尴尬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