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增加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增加创新意识

篇1

关键词农民收入;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深层政治经济体制创新的一个系统工程,增加农民收入是这个工程中的核心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现代科技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推广,才能真正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1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竞争科技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当前,铜川市耀州区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民在用水、用肥、用种等方面差距较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农产品深加工实现难,农业信息获取难,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农户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市场经济的规模生产,农产品结构单一满足不了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只有创新科技服务方式,贴近基层,引导农业生产,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民增收提供动力源泉[1]。

2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是改变农村科技落后状况的必然选择

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技术有了新的需求,不仅需要种植、养殖技术,而且延伸到加工、贮藏、保鲜、转化等领域;不仅需要高产栽培技术,而且要求优质、无公害、反季节生产等技术。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因受现行体制、农民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传统的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着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技术棚架等问题,使农民科技服务面临许多困难。

2.1服务体制不健全,服务队伍不稳

耀州区农业正处于“政策先导型”向“科技先导型”的转轨时期,农村科技推广体制仍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科技游离于农村经济之外,并未产生第一生产力的效益。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断奶”,科技推广服务工作已无法正常运行,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科技推广人员得不到保障,纷纷离开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另谋生路,导致科技人员严重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对科技人员的需求。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境地。

2.2科技服务功能单一

现在农村对配套的种、养、加工技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十分渴求,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不具备技术综合功能,没有形成网络式的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无法满足农民对技术和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再加上科技人才匮乏,特别是特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农业等专业人才奇缺,农民得不到必要的有效的服务。

2.3科技服务手段落后

农业信息化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农产品产销信息,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耀州区农村信息网站覆盖面还比较小,农民获取信息渠道主要是广播、电视,真正具有时效性、指导性的现代市场信息,大多数农民难以获取,给农民种植、养殖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流通受阻,农民利益受损,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目前科技推广无人员,科技服务不到位,农民增收有困难的状况,科技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更新观念,探索技术服务新方式,开拓技术服务领域,走一条农技推广改革创新之路。

3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

为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需求多样性、综合性、针对性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在原有的技术服务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走出一条以网络为支撑,以试验示范为手段,以示范基地为样板,以科技培训为载休的全方位“服务三农”的新路,满足农民对农业技术的多层次需求,为农民增收提供动力支持。

3.1以网络为支撑,开辟绿色通道

耀州区以农村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利用已有的科技信息网络和农村通讯覆盖资源,搭建共享的科技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开辟便捷的服务通道。首先,开通了农业科技咨询电话。通过电视公布农技中心电话号码,农艺师电话也向全区公开。并设立咨询站,由农技人员坐诊,开展农村咨询服务。对于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由农技宣传车及时到现场查看,现场诊断,对症下药,技物结合,实实在在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其次,利用电视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表现性强的特点,与电视合开办《农业与科技》栏目,结合农业生产及农时季节,编播图文并茂、新颖实用的技术,向农民传递生产技术信息。第三,充分利用自己建立的农业网络,经常上网寻求农产品的供销信息,通过电视向农民,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和产品的供求信息,减少了生产盲目性,增强了生产的主动性[2]。

3.2以试验示范为手段,展示科技魅力

当前,农民因受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变得非常谨慎,一定程度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难、使用难。试验示范则是展示农业科技魅力,取得农民信任的手段之一,因此,耀州区每年都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增产潜力大的新品种、新技术,安排在各乡镇具有科技意识的农民责任田里,使试验田成为农业技术的展示田、观摩田,展示了科技增产的威力,以实事例证影响周围的农民。

3.3以示范基地为样板,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以实施“三个一”工程为载体,开展创建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园活动,加强科技示范,拓宽示范空间。目前,全区已建设科技示范村85个,科技示范园23个,示范基地0.21万hm2。这些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新技术的示范样板和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辐射源。

3.4以科技培训为载体,培育新型农民

只有掌握一技之长,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此,耀州区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普及、科技培训和科技交流,解决群众在生产活动中的技术难题。一是围绕农时季节搞技术培训,全区乡镇、村组建立农资经营网点90多个,以各网点为阵地,由农技专家轮流培训,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宣传农业新技术,推广新产品、新成果。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如户活动。为满足广大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经常组织农、果、畜、蔬、药专家,成立实用技术专家服务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同时自筹资金,送科技书籍,发放技术资料,向农民传经送宝。三是以新型农民培训基地为依托,对全区的科技专业大户、乡土人才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了一批农村科技标兵。通过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造成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智力保障[3,4]。

4参考文献

[1] 李占社.创新科技服务方式促进怀远新农村建设[J].安徽科技,2006(10):25-26.

[2] 李乐,骆东奇,郭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6):38-39,90.

篇2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5-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根本的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究、摸索发现: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创新能力的培养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加大科学探究力度,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细心观察和思考,开启创造性思维,获取创新成果。在物理实验中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不墨守成规,为创新意识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前提。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利用实验原理,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机械的操作。学生对实验理论的推导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加思考,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学生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注重实验探究过程上来,培样创新意识。

要营造良好的实验课堂氛围,首先要有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畅所欲言,有活跃的思维交流,学生才会积极去参加讨论。其次要做好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于实验中的失败或错误,我们要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的实验态度给予充分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受错误和失败的影响,才会更积极地去思考、才能充分展现灵活的思维过程,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2.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加大科学探究力度,激发创新意识。要创新,必须做到对知识的彻底理解。创新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有做到对丰富物理知识的彻底理解,融会贯通,才能有创新的灵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基本原理,了解物理的发展史,增加其物理的相关知识。还可以用物理学家的创新故事去激发和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由电生磁而联想到磁生电,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通过这些故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和思考,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培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创新意识。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启迪创新活动。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拓宽学生思维,开展实验活动和“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以求升华创新意识,总结创新成果。

二、在物理实验中,让学生们多质疑,多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在创新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物理实验中,让学生们细致观察、大胆想象,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实现思维的跳跃。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实验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改变传统实验模式,加强实验中解疑的氛围,多问学生为什么,诱导、启发学生质疑并思考。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

2.增加分组实验,增强创新体验。有不少的演示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及创新力难以得到充分展示。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增加学生的创新体验。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很自然地在获得知识创新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最终改变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基础上,让其形成综合的创新能力才是最终目的。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保持积极心态,以质疑的眼光看世界,用探究的手段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在物理实验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有积极态度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并分析研究实验中异常现象的良好习惯。再次要培养学生创新发现的信心和恒心。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让科学探究实验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有意识地增加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结合实际生活,创设与物理相关的实验课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除了演示和分组实验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倡导创造活动。这样促使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提高能力。

4.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创新。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我们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这不利于实验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为此有必要让实验时间有限自主化。实验时间的有限,是指课程的学时数是一定的,自主化则指每个实验的时间不限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每个实验的时间。这样可以尽量创造条件多做实验,并给出较大的学习和研究空间。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让学生先有创新意识,确立创新思维,最终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基本方法,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全新的21世纪,让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携手培育最有创造力的人才,增加国家竞争力和民族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盛华.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增加研究性实验的探索[J].华夏医学,2007,(2).

[2]张向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杨军,张旭峰,王志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

篇3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沟通和表现的方式,能够发挥一定的视觉传达效应,是集电脑技术和数字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内容。而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对于平面设计的理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世界在呼唤新的设计教育,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设计教育。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意识思维上有创意的过程。没有良好的创新意识,美术平面设计就凸显不出自身的特色,这就直接导致了作者创造不出好的作品。因此,在美术平面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二、目前美术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对于美术平面设计的研究深度不够

学生应在充分学习美术平面设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自身的认识,并通过教师的讲授理解知识。美术平面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并不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学习知识,才能够增强自身的灵感。平面设计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随市场产业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而目前的一些教学理论脱离实践,没有紧跟市场,内容陈旧空泛,导致学生很难及时掌握设计动态信息,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只有对美术平面设计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增加学生对美术平面设计的研究深度。

2.美术平面设计中的教学内容得不到及时更新

美术平面设计的教学要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更新,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从而增加学生认识上的深度和广度。但是,目前美术平面设计的一些教学内容和手段相对陈旧,尤其是理论和专业知识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新的创作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美术教育的质量。这种忽略时展主流的教学意识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很难起到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设计水平的作用,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3.平面设计教学中缺乏个性发展

教师根据课本的知识进行讲授,并按照课程目标分配给学生任务,这种缺乏独特性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尤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有阻碍作用,使其感知事物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抹杀了美术平面设计的独特性和专业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使美术平面设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因此,在美术平面设计教学中增强学生个性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如何在美术平面设计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根据时代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是新兴行业,是顺应了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全球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是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在美术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根据时展潮流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要根据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为知识的传授增加新的乐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其思维方式能够紧跟社会发展和主流意识。

2.加强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的结合

美术平面设计主要在于实践,其实用价值很高,与生活方式紧密联系,这就要培养学生在学好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利用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训练自己的头脑,在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相结合的情况下,增强自身思维方式的训练。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多角度、多方面地搜集信息和资料,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3.增加实践教学

在美术平面设计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平面设计教学中好的创意综合了许多智力劳动,需要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工作的专注思考以及开阔的视野,这就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实践教学在美术平面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术平面设计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教学再到具体实践的过程,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好的所需人才。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电子技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其中创新是其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起步阶段,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快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在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课程中涉及到的常用电子元器件、电路形式、电路分析方法、电路基本概念十分繁多。目前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器件、新应用电路层出不穷,内容还在不断增多。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在过去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少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的讲授,考试偏重知识的记忆性。因此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走出传统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的误区。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和钻研的空间,以此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电子技术课程实践环节中,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设定题目,固定实验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增加新技术讲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动机,利用学生没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使其在独立思考下,发挥想象力、勇于探索、发现、创新,从而创新电子技术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中,改变以往定题目、定要求、定时间的模式,只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的小项目如电子小产品、应用程序、功能电路等,然后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实际应用项目的功能、设计方法、设计思想等是否完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完善或改进,该类型的课程设计没有具体的限制,只有鼓励和促进,因为不管学生完成的程度如何,他都是对现有项目的发展和创新。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两者都不可或缺。我们认为创新意识是基础,而创新能力则是对创新意识的实现,如果只有创新意识而无创新能力,那么就不能对创新进行升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能力的建立,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

1.探讨在本科教育中,结合学生个性能力引入项目培养制,学生自选课题或与教师、同学合作完成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实践能力;2.尝试挑选优秀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在场地、实验仪器等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3.建立层次化、开放式的创新教学体系;对综合性实验,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老师指导下,树立学生主体观,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研究,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4.举办各种电子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比如说电子竞赛等相关活动,作为引导学生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单一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这些知识不是靠课堂单一教学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由此,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环境的建设

在电子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初期的地位居于主导,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由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这就是教师和学生两方的相互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学校需要注意创新环境的建设。结合教学体会,创新环境的建设主要涉及:

1.开设多种可以选修的拓展知识面的课程;2.提供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3.组织各种兴趣小组;4.组织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专题讲座;5.联系科技创业中心,为科技发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寻找突破口。

四、电子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建设

成绩的评定标准通常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传统的考试方法以及以考试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死读书本,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我们要改变过去考试模式单一、成绩评定标准单一的现状,提倡考试方式多样化,不采用标准答案,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新的方法、新的见解。开展非考评学,通过写专题研究、参与科研实践项目、撰写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评分。

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决定这个民族能否进步的标志,也决定着这个民族和国家能否不断地实现经济的发展。求知欲,好奇心,独立性的思维等因素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初中教育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最强烈的阶段,也具备相应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现下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学校的教育也不断地向创新方向发展。初中教育作为学生思维方式的启蒙阶段,也为了满足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框架里挣脱出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将课堂气氛变得受学生欢迎和喜欢。在这个时代潮流的引领下,作为思想品德思想教育基础的初中思想品德学,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已经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现如今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地改革以便适应当下的潮流。改革后的教材没有了以往呆板严谨的编排风格,教材里面引进许多生动活泼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新的教材里分享心得和体会,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同时,21世纪是我国各方面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世纪,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地位不断提高的一个世纪。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和国家的未来,学生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为契机,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开发出自己潜在的创造力,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是他们的动力,因此努力使课堂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有利于加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首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和成功的先导。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的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里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的方式巧妙地引发问题;或者通过灵活、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其次,质疑。“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们不断地提出疑问,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说出来,对于所提的问题,不论正确错误,成熟幼稚,教师都应积极地予以回答,并对其加以表扬。最后,肯定学生们的个性。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任何人的思想都有异于他人的时候,而这个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善于发现他们的个性。鼓励能够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感,给予他们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

教学氛围能够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能够让人更好的接受其他事物。因此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有助于提高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参与。而且,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压力和焦虑都会减到最小,是学习的最好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氛围学生们的心理和身体都能感到舒适,使其更容易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自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把自己的热情融入到学习的大环境中去。音乐,游戏,表演这些情景都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他们会在课堂上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这些情景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要比传统的学习方式强得多。例如在将讲到“团结的力量”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先进行拔河比赛,接着播放《团结就是力量》歌曲,同学们在游戏和歌曲中都能感受到团结这种精神带给人们的激励,豪迈的音乐也能激发同学们的激情。在这些情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里面的内容进行提问。在音乐,游戏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们发散的思维能得以激发,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提高。

2、创造性地思考能够增加课堂的内涵

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们独立的思考。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都能使学生自己深度发掘课堂隐含的内容,这些也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创新意识的方式。教材里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们也应该把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融于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的认识。不断地创新的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社会时事的关注,不至于脱离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在以后进入社会时能够更好的适应。

例如,当下的社会时事思想品德问题都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在关注时事时也能提高创新意识。就当下昆明火车站被袭击一事,教师也能让学生们进行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说出他们的想法,不至于局限于一种思维,他们这样都可以在探索中得到不同的答案。

3、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工具和技术

篇6

创新型教师的理论内涵

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靠自身素质,在变革教育的过程或实践中,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教育规律、教育特点、结构、理论和原理等的高度有组织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1]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

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2],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吸取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的人”。

豪托拉斯则列举了以下九个方面作为创新型教师的条件:(1)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2)建立有助于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人际联系;(3)率直的共同感受;(4)了解学生的能力界限和优点;(5)不是为了支配学生;(6)创造性地宽容学生;(7)不压制集体的意志和个人的意见;(8)探求各种事物的真情;(9)宽容和密切的环境。

对于创新意识的理论研究不单是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培养目标,更是对教师创新意识培养内部动因的探讨。因为只有就教师创新意识的影响因子研究才能发现制约创新意识发展的内部因素,以促进教师创新意识培养的积极发展。

创新意识内部影响因子的分析

1.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其自身角色的认知,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以及对创新教育本身的认同程度。动机水平主要影响创新意识的自然水平,即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动机水平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影响因子,动机的强度直接影响创新意识水平的高低。

2.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被激发的第一产物,创新思维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作用于创新意识,增加教师对于创新行动的满足感,提高教师创新意识的心理动机水平,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3]

3.人格结构

创新型教师的人格结构是指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不仅包括与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而且也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个性特征的总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是保证教师愿意独立、果断、坚定、持续、有效的进行创新教育研究的思想基础。

4.智能结构

教师的智能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部分。智能结构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物质性基础。智能结构是使教师在有创新动机时可以有效采取创新行为的基础保障。智能结构和人格结构一样全面影响创新意识的各种水平,保障创新意识的有效性。

5.反思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4]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为有效的改进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更正思想中对创新意识产生阻碍的不良心理因素,是保证创新活动持续、有效进行的意识过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5] 反思对创新意识起到整体促进作用,及时反馈各个水平存在的问题,水平下降的原因,及时调整创新意识水平,促进创新意识发展。

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1.教育体制应当更加开放

首先,要为“创新教育”谋得广阔的社会心理和价值空间。我们应该抓住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机,通过用人机制,人才市场的充分发育等,为全面的教育,为“创新教育”和“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谋得广阔的社会心理和价值空间。这是新的教育体制的形成、创新意识培养的基本保障。其次,要让各级学校取得更多的办学自。改革和调整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的。反之,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干涉过多,势必会束缚学校的能动发展。换言之,教育主管部门“掌舵”,各学校“划桨”,这应该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其三,要改变衡量学校办学业绩的固有模式。不再根据“学校的物质财力,接受资助及经费,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学生的考分”等来判断学校的教育状况,而应该以“学习者从入学到毕业在知识、能力以及态度等方面产生可以证明的进步”衡量学校办学的业绩。[6]从绩效评价转向综合评价有效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主动创新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2.教育政策应当更加积极

政府的教育决策应该遵循创造性的原则,在不违背决策原则精神和方向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决策得以真正实现。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决策者,在进行教育决策时,应视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需要进行变通。

3.教师培养目标和模式创新

未来人才培养目标应由重专业转向重素质,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智能开发,由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求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应当是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创新教师转变。至于教师培养模式,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的KAQ模式是有代表性的,KAQ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词英文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合并而成。潘教授认为,新经济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已从过去的“只注重教书”向更深层次的注重能力和素质方面转变。KAQ模式从研究未来知识结构特点出发,探讨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复合型创新教师的培养。

4.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育的内容要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代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知识结构,这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都要及时地随时改变, 要求教育内容的创新。

5.学习方式的创新

人类的知识在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急剧增长,不断迅速地更新,加上教育网络化的发展,教学方式都要相应地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非常重要,敢于和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活学活用。只有这样,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我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强势地位,永远超前,不断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

6.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工作是关系教学活动是否有效进行的关键。过去的教学评价只限于对分数的评价,所以,存在着十分片面的错误的导向。要实现新世纪的创新教育,就要形成全面的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教学评价要坚持方向性、科学性、客观性、目的性、启发性、激励性、互补性、针对性、多样性、及时性、综合性、真实性、全面性等。其次,教学评价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课堂教学评价,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二是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三是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应当有五个方面组成:一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评价;二是对教学过程优质化的评价;三是对教学原则科学化的评价;四是对教学方法高效化的评价;五是对教学管理规范化的评价。再次,要重视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哪一个环节搞不好,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教学质量。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进行评价,必须面向整体,有所侧重。第四,要合理组织教学评价,就要坚持内行评价,如果不懂得学科知识,就很难进行评价;坚持全面评价,克服单纯的领导评价;坚持全员评价,老、中、青教师都参加。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结果要及时反溃。

7.适度的激励机制

创新是大胆的开拓与尝试更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甚至对于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冲击。因此创新是一个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的教育性社会活动。为了促使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教育管理机关和学校应当建立适度的激励机制,以促进教师创新意识的构建与提高。

教师的创新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甚至是金钱的,所以适度的建立激励机制可以消除教师的种种顾虑并促使其积极创新,而且适当的激励还可以影响创新意识的动机水平,是一种激发创新意识的诱因,可以大大提高创新的有效性和主动性。通过适度的激励机制还可以使教师的创新成果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了解,有利于创新成果的推广,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创新的社会价值,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民族的创新就必须考虑教育的创新。然而,创新是以创新意识为第一推动力的,所以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就应当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通过外部控制实现内部影响因子的变化,最终促进教师创新意识的主动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 仲执.教师的创新意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318.

[3]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4] L. Valli. Reflective Teacher Education: Cases and critique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100.

篇7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教研组成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认真研究近五年的中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新课标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逐步归纳提炼出自己的一整套思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让每个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成果展示,通过开放课堂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大胆的发表不同的见解,质疑、解疑、讨论、争辩,通过这样一种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基于我校少儿班学生的特点,通过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研究,他们较普通学校的学生表现欲更强,思维更活跃,实践和创新意识更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占领课堂,教师少讲而学生多讲,多动手,多实践,甚至采用“兵教兵”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课堂,而不再只是旁观者。

通过对近五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和考试大纲的认真研究和分析,感觉到中考命题越来越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所以对这些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都要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在教授几何初步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从而自然而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在教授课题学习等内容时,则可以增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通过让学生在母亲节卖花的活动来研究利润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作业和练习是数学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和练习一刀切,根本不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更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教研组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革,除了有针对各层次学生设计的A、B、C档题目,另设计选做题,这种题目不是以往定位的难题,而是能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开放性题目,或是结论开放,答案不唯一;或是一题多解,可以用不同方案、不同策略解决的问题。这样更加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作为非常需要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之培养已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所以,我们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

透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作出探讨的。

1、高中数学教师要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

高中数学侧重于练就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但其较为抽象、枯燥。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数学题目的场景再现,也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愉悦中学习,增进柒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令学生在自主创新中获得提高。

2、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学生针对社会现象经过持续质疑、思考以及求知的过程。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已学数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应用,达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能力以及数学语言的交流能力。创新能力是对学生较高的要求,它不仅要培养学生之创新意识,而且要鼓励其树立目标、信念和毅力等方面的人格品质。另外,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无疑教师是主导地位,根据学生资质对其展开培养,建立良好沟通,创造和谐、民主及平等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它会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教师要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谋划,注意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从学生的细微处的言行展开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实行目标,最后教学反思,这些教学活动全部要围绕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必须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提出各种相异的观点 ,允许学生先存在错误,对其创新行为要全部采取赞赏的立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及勇于提问要大加提倡,学生的问题质量和重要与否是次要的,关键是首先教会学生提问题,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最终培养学生善于提问题。较高层次的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深入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因此,无质疑则无问题产生,也就没有了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没有了素质教育,这是环环相扣的。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中数学的创造思维能力即指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路解决新问题的习惯及其培养。创造思维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及批判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达到:

首先,关注观察力的培养是其前提。仔细观察对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才能开启思维之路。学生在具备观察力的基础上,才会具备创新。高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前,必须首先给定观察的目的,以及在观察中需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唯有如此,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按照的顺序、运用的方法等进行指导。进而,引导学生直接运用直观的教具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观察。之后,最终以书面文字表现出来,这不仅利于学生的分析,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得以提高。

其次,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之想象力。列宁指出:“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将自由赋予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其想象。在教授学生分析某些数学问题时,需要通过辅助线等,这是就需鼓励学生大胆创设,其思维愈敏捷,就愈能锻炼其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通过其分析,验证问题的正确,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与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知识产生于前人的想象元素之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创设场景,增进学生的主体性认识,自主学习。

再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需要借助于发散思维这一途径,它是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依据。它指针对同一源材料展开的最广泛的搜寻不同的答案之思维过程。发散思维与创造能力成正比,高中学生发散思维决定其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途径增加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肯定是高效的,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师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科学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在充分分析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可以培养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突破前人,最终达到实践能力、观察力以及想象力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学需令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增设情景、激发思考等多种教学方案的运用来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新教育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加以渗透、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展其创新能力,不断改善解题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桂枝,齐小军. 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启示[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篇9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175-01

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善于质疑释疑

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人,很难想像他具有多大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个前提。在教学中,我始终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教学风格来使学生兴趣盎然,用新奇的化学故事、化学史、生活中的化学、现代科技新成果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各种类型的实验包括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和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探求欲,在他们浓厚的兴趣中,他们的创造热情也得到了激励。

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要启发学生善于质疑、释疑,学贵有疑,这样才不会使学生一知半解,才能使学生保持恒久的学习动力,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源泉。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过程,分析能力、探究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二、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宽松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的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我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而且遇酸也能变化,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也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我趁机让同学们把书翻到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好好分析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有大半的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了不合适的原因。我及时表扬了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努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不断滋长。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双向思考能力。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地学习,由于思维的定势,形成了习惯性的正向思维模式。换言之,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较弱,遇到一个问题,不会反过来想一想,不会对比联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因为逆向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教学方法力求新颖别致,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利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等,通过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惊讶中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神奇,化学科学的伟大,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实验教学的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保证化学教学目的有效落实。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且在这些实验教学中还发现许多问题。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并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篇10

学生创新意识是在对学科特点、内容产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挖掘和唤起创新意识因素,引导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和愉快的情感,树立主动获取的愿望和深厚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乐学的情境之中。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老师始终注意和学生保持一种朋友似的关系,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交换意见,交流感情,同时老师在讲课的教态、语气上要注意,多用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柔和语气,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建立起团结、合作的氛围,自然就会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气候”和“土壤”,使学生没有陌生感、畏惧感,思想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数学学科产生一种创新的欲望。

善待学生的思维成果。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意见和想法时,如果老师判断,给予支持和鼓励,不但会增强该学生的反应,而且往往会影响到全体同学,使他们勇于表达,进而造成热烈讨论的气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偏离老师预先设计或期望的轨道时,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入老师设计的轨道;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时,老师要及时总结,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如果老师给予轻率的否定、责备,甚至是惩罚,反而会增加学生的挫折感,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而应充分挖掘出其内在的“合理性”,鼓励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反省,逐步体验成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要有了学习数学和知识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老师不应简单地给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施加压力以使学生“被迫地”为老师工作,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有利于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的问题情境。

二、参与学习过程,实现“再创造”

在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动手操作以及动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

注意操作。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中,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为学生“再创造”提供感性材料,这无疑对培养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注重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可能引发创新的欲望。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质疑问题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即使学生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也不要紧,老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要组织学生一直分析解答,从而激发学生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热情。

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余地。学生探索创新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后,应让学生有充分的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比较自由地酝酿的探究时间,从而保证大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巧设作业,延伸创造欲望

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和创造欲,并不断地让学生获得成功,产生新的成就动机,从而形成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拓宽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意识。

基础性练习打好知识基础。

变式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开放性练习创造性。这种练习一般有三种情况:

(1)条件不足或多余。

(2)答案不唯一。

(3)用非常规思路钥匙。

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可以为学生的任性思维活动提供条件。如学完了时、分、秒后,让学生设计乘车时刻表,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