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逻辑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逻辑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逻辑思维能力是正确与合理思考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代表着认知事物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就越透彻,运用就越灵活.数学作为一门结构严谨的科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与推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善于缜密思考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1.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基本方法应该与数学知识并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讲清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外,还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在解题过程中,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同样重要.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在解题过程中拥有相关的洞察力.
2.让学生在感性认知数学的基础上理性地认知数学
高中数学的综合思维不等同于解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虽然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但相对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高中生解题结果的差异性.只有在增强高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重视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以理性形式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能力保证.
2.教学中不能一味突出高中数学的应试性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一味地迎合考试,已经不符合时展的潮流.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1.结合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大都来源于课本,教师在传授课本内容的同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训练.
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表面,只有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在挖掘教材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运用数学理论的基本能力,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3.结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先形成基本的概念,然后通过语言表达让学生意会.基本知识加工过的授课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寻求思维方向,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1)顺向性思维
顺向性思维通常以单一的条件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对待问题只寻求一种解决方案.顺向性思维的学生习惯用概括与推理得出最后的答案.教师在指导顺向性思维学生解题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期待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2)逆向性思维
逆向性思维学生与顺向性思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截然相反,逆向性思维的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喜欢从问题出发,再去寻找相关的已知条件,逆向性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情况下会产生“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系思维方法.对逆向性思维学生的逻辑能力培养,通常情况下是让学生有能力获得更多的已知条件.
(3)横向性思维
横向性思维的学生通常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横向性思维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善于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横向性思维的学生沟通内在知识联系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
(4)散向性思维
篇2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逻辑思维能力
一、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包括思想品德在内的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需的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灵活使用逻辑思维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辩论、坚守基本常识、敢于质疑等。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依据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知识统一性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知识统一性趋势
在当代社会,许多问题的出现,涉及到诸多领域。它绝对不可能依靠一门学科来解决,必须通过综合学科加以解决。因此,应该把所有的学科都视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的方式教授不同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逻辑思维与固有知识相结合的学习,一方面使逻辑思维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另一方面逻辑思维指导下的政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指导下,科学、完整、辩证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开。这一改革,着眼于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改变长期以来一直遵循着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根据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及其结构。其中突出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这一改革的鲜明特征,是课程改革和课程结构方面的重要突破。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
(一)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思维方法的培养
科学认识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又由一般到个别(演绎)的反复过程。
政治课教材的编写采用了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些思维方法的有效资源。这些思维方法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的重要方面。
1、归纳法的培养。
归纳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其基本步骤是: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抽象概括。
2、演绎法的培养。
演绎法是根据一类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也有此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思维方法和推理方式。演绎作为逻辑证明的有效工具,由于它周密的逻辑规则,使得推理明确而严密,反驳确凿而有力,具有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引导学生以此作为逻辑证明工具,必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思想品德课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教学,常常是培养学生演绎思维的有利教学时机。
(二)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一而真正的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1、分析思维方法的培养。
分析方法大体上有四个层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和系统分析,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也是思想品德课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
(1)明确分析内容。
分析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分析事物的各种矛盾,分析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殊性。主要包括: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各个因素、方面、属性等进行分析;导学生对事物或现象在时间发展上进行分析。
(2)掌握分析程序。
大体分为“解剖整体、研究部分、寻找联系”等三个环节。解剖整体,即将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包括空间部分,时间部分,各个方面等)。 研究部分,即深入分析各个部分的特殊本质。如深入分析市场机制的内涵、外延、地位、作用、优点、弱点等。寻找联系,即进一步分析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找出计划与市场的内在联系。
(3)把握分析要点
所谓分析要点,就是部分不同于整体的特点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相互区别或相互联系的特点。它常常是时空的分界点一、状态的突破点、因素的区分点或联系点。寻找合理的分析要点是对整体进行分析的依据,是运用分析方法的关键。
2、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所强调的角度不同,但都是重要的思维方法,“认识了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整体”和“认识了整体才能更好地认识部分”是同一个原则的两个方面,分析思维与综合思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辩证结合,它们的主次关系也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相互转化的。要完整地认识客观事物,是一个反复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的过程,是在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中不断完善的。政治科学科内综合以及政治科、历史科、地理科三科知识的综合,也是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政治课教师应当依据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思维能力,在平常的概念、原理教学和练习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1987年,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修订时,删去了逻辑常识的全部内容。对此,中学语文教学界议论纷纷,语文报刊上也偶有文章评论,主张在中学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教研中,深切地体会到:中学不仅应恢复逻辑常识的教学,而且应该加强和改革这一教学。
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需要
近几年,笔者在教《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时,有意识地改变了过去那种按教材顺序讲解、训练的通常做法,运用了分类、比较、假设、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可比性的文言虚词,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文言虚词,如“之”与“其”、“而”与“则”等等,在词性、作用、含义、句中位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具体感受在文句中把它们互换位置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分析归纳,找同中之异,求异中之同,列出条目,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运用得活。另外,我还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文言文实词的教学,词法句法的教学,标点、翻译的教学,整体阅读的教学和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教学等等方面。在中学语文其它内容的教学中我也作过多次尝试,都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证明了有意识的运用逻辑方法优于常规做法。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与逻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中学语文的基本内容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其实,听、说、读、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和基本手段,而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才是基本内容。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本身就是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是表与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语法是规范遣词造句的尺度,修辞是把话说得好的手段,而逻辑则是各种文字符号和语言现象的实际内容,是各种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得以成立的内在依据。逻辑的东西,只有用逻辑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快速理解、掌握,快速形成能力。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都不能离开逻辑。譬如现代文阅读吧,捕捉和提取明显信息,领悟和明确隐含信息,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段落层次的划分,段意层次以及整篇文章中心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分析归纳、比较假设、判断推理。目前,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是个薄弱环节,历年高考中得分率最低,与社会的发展很不适应。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多数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逻辑常识,思维不上路子,不合最基本的逻辑规则。现代文阅读,所需要具备的最根本能力是理解能力。理解就是思维。正确的理解,要求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进行思维的过程、方法、角度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逻辑常识,没有经过比较严格的逻辑训练,就很难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也就很难有比较高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目前改进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加强学生阅读现代文的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养成正确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阅读现代文的良好习惯。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记叙文与形象思维,议论文与逻辑思维,审题立意与概念判断、分析综合、假设比较,论据论证与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谋篇布局层次结构与种种推理和逻辑方法,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十分密切。十几年来,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历程,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前一时期,不少人很重视写作常识和技能的分项训练,把项目分得很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则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训练。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逐渐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算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章写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不是取决于作者记住了多少名词概念,而是取决于作者对事物事理的认识是否深刻、全面、清晰。认识深刻了,才会立意新颖,表述准确,给人以教益;认识全面了,才能表述准确辩证,避免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认识清晰了,才会文脉贯通,条分缕析,章法精巧,并有较强的文势。认识能力的提高只能来自于严格的思维训练,而严格的思维训练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使学生的思维变成符合逻辑的思维,变成符合思维的规律、规则的思维,正确运用逻辑方法的思维。只有这种逻辑思维训练搞好了,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才有希望再上新档次。
由此看来,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深化中学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使学生熟悉逻辑常识,运用逻辑常识,学会逻辑思维。这样做,看似旁逸斜出,增加了课业负担,实际正好相反,定会使学生学到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搞好中学各科教学的需要、深化中学各科教改的需要
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历史地理、外国语言,都不能离开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不能离开普通逻辑和数理逻辑,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些学科或者是基本内容本身就是一些逻辑常识,或者其框架结构靠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来构建,或者它们与逻辑学有着其它形式的这样或那样的紧密联系。因此,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就应该自觉地运用逻辑常识和方法,进行反复的逻辑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会使各科本来很严密的知识体系变得支离破碎,人为地增加教学难度,降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现在,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的实质是什么?说到底,它是对古今中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扬弃,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体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的由不够自觉到比较自觉、由不够熟练到比较熟练的不断优化。坚持这样做,各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具体过程就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符合学生认识事物、接受新知、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的规律。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各科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积累感性认识,也要形成理性认识,并不断深化,形成系统,不断丰富、发展教学理论,甚至创建更加科学的新教学理论,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导。为此,就必须反复运用逻辑,进行逻辑思维。总之,教法学法的汰劣择优,教学方案教学理论的弃旧更新,都不能离开逻辑。
在中学多科教学教改中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学科的教学本身,还会对其它知识的学习乃至各种领域的活动发生影响,形成“场效应”,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以后再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就容易冲破不科学的思维习惯,比较自觉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定势正效应的良性循环,培养不断改进方法,探求获取新知“捷径”的心理机制。这样,中学的各科教学才能适应时代赋予我们的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需要。
近年来,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学习和运用,这确实是好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理论本身及其运用的过程,都不能不借助于逻辑。否则,也就没有这些理论,更谈不上什么运用了。还有很多教师向心理学求助,这确实也是好的。可是,略作分析,便可知道,心理学主要是解决教学动机问题,启动教学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特别是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而内部心理机制的启动,还必须借助于逻辑。
三、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是深化中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需要
怎样不断深化中学教育改革,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首要的,应明确中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大体来说,主要有两条:一是删去那些脱离实际的陈腐无用的教育内容,增加一些联系实际的有时代气息的有用的教育内容,例如,增加一些适合中学生接受水平的社科理论和科技新成果;二是不断学习、运用、扬弃古今中外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切实提高教育水平。为什么说某些内容是脱离实际的、陈腐无用的而另一些内容是联系实际的、有时代气息的有用的?为什么对它们采取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这个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推理、决策的过程就是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过程。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的不断学习、运用、扬弃,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实质上就是教育主体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以及思维结果等方面所作的不断调整、不断更新和不断优化,使自己在对教育中的许多问题进行思维的时候,能够更正确、更娴熟、更灵活、更有成效地运用逻辑常识和逻辑方法进行逻辑思维。
其实,就是不断深化中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也决定了中学急需恢复和加强逻辑教学。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这早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中学教育改革的指归只能是这一点。教育要对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不能离开逻辑,已无需赘言,就德育来说,先进思想的教育、优良传统的发扬、优秀品质的培养、美好情操的陶冶等等,也都不能离开逻辑。如果离开了概念、判断、推理,也就无从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要想优化德育工作,就必须运用正确的理论、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精神教育学生,通过具体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规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趋优向善,学真学美。其它的,体育,劳动技术教育,不论是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实施,还是效果的检测、工作的改进,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逻辑思维,一刻也不能离开逻辑。我们不能一方面要求学生思维正确、科学、敏捷、创新,一方面却又把学生与专讲思维及其规律的逻辑隔绝起来。
总之,只有恢复和加强逻辑教育,把逻辑常识的教学和运用渗透到各项活动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不但使教师有逻辑头脑,而且使学生也训练出逻辑头脑,我们的中学教育才能上一个大台阶,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新时期的需要,我们的中学教育及其它各项事业也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领世界先进水平。
四、恢复和加强中学逻辑教学的几点设想
1.提高认识,认清意义,确认位置。逻辑是各科的基础,是搞好各科教学的重要工具。逻辑教学的质量关系着整个中学教育的质量。逻辑课是基础课、工具课,它的实用价值是高的。那种认为逻辑教学在中学可有可无的想法是不足取的,有害的。不能设想只把它列入高校的教学内容。现在高校开设逻辑课的的专业是有限的,况且,我国大多数人进入高校学习的愿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能得到满足。随着中学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人进入中学学习则即将变成现实。应该克服浅见,纠正偏见,剔除宿垢,充分认识恢复和加强中学逻辑教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巨大作用。逻辑不应受冷遇,也不应只把它锁在书斋里,而应该把它渗透到中学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广大中学生乃至大多数国民探求新知提高学习和劳动效率的工具。多类中等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把这一工作看作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乃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有力举措。
2.健全机构,充实队伍,制度保证。国家宣明确规定:各级教研和社科研究部门应建立健全专门机构,选派精兵强将,充实和加强逻辑学科的教研力量。中央和省市及高校设所、室,地县设组和专职教研人员。要重视逻辑学科的自身建设,更要研究逻辑常识的普及。还宜明确规定:把熟悉逻辑、熟练进行逻辑思维、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不合这一条件的,应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形式进行补习,并建立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作为保证;把是否认真落实这些规定并取得显著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4
引言
在工程制图教学中渗透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如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定义基本形体,用抽象思维的方法认识组合体中基本体投影视图的封闭线框,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认识组合体的构型设计以达到与美学融合的目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将哲学思维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学习的思维模式,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1基本形体的归纳与演绎
组合体是由若干基本体按一定的相对位置经过叠加(包括相贯)、挖切或两者综合使用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形体。(图略)所示的支座,由圆筒Ⅰ、底板Ⅱ、支架Ⅲ和肋板Ⅳ等4个基本体组合而成。要对组合体结构有更清楚的认识就必须先了解基本形体的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元素,学生的思维都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明确基本形体的定义是至关重要的。
1.1归纳基本形体的定义从组合体中分解出的基本形体除一般的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圆球、圆环(图略)之外,还会有底板、支撑板、弯板、筋板和搭子等其他形体。常见的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圆球、圆环等6种基本形体可将它们归纳为柱、锥、球、环4种,将具有共性的东西进行归纳得到基本形体的定义,依据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原理,基本形体可作如下定义:动平面或称母面沿某一特定导线(直线或曲线)连续运动(平移或旋转)而形成的立体,称为基本形体。
1.2基本形体的演绎由柱、锥、球、环等基本形体可演绎出多种多样的柱、锥、球、环。柱体的形体特征可定义为具有两个全等且相互平行的端面,各侧面均为矩形(根据数学中微积分观点,将柱体的光滑侧面均看作是无数个小矩形组成),且均与端面垂直。根据柱体形体特征的定义可将底板、支撑板、筋板、箱体等均作为柱体,当描述某一柱体时,只要画出其端面形状,再说明其厚度,即可用简单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该柱体的形状,并用其端面形状命名该柱体。如熟悉的长方体是由四棱柱演绎而来的在基本形体的基本特征上也可以衍生出一些次级特征,如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为拉伸特征,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有圆角、倒角等次级特征。
2组合体教学中的抽象思维
从几何学的观点看,任何复杂的立体都可以抽象为组合体,组合体可分解为若干基本体,而基本体的投影视图均为封闭的线框。因此可将组合体中的基本体视图抽象为若干个封闭线框。以图1所示支座为例,其三视图如图4(a)所示。在划分基本体时,可在相交、相切处用双点划线将每个基本体的三视图补画完整,并将它们的三视图分解为封闭的线框。其中圆筒部分抽象出来的封闭线框为Ⅰ所指线框,而底板、支架、肋板部分抽象出来的封闭线框分别为Ⅱ、Ⅲ、Ⅳ所指线框。按照“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原则,每个封闭线框所对应的基本体(b)所示。在划分与解构基本体的过程中,抽象思维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组合体的抽象思维,文献提出了“虚实体”的概念,其中心是:虚实体是假想出来的构造体,用于描述组合体中的孔、洞、槽等空心结构,可通过原基本体减去该构造体得到组合体,(图略),其中VS1、VS2即为虚实体。
3组合体教学中的形象思维
工程制图的核心是“图”,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形象性。形象思维是运用“形象”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客观事物的整体映像。表象是事物的形象(如形状、结构、位置等)。形象思维过程就是表象运动、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形象性、整体性、概括性、跳跃性、情绪性和方向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形象思维在组合体中的应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组合体的构型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组合体构型设计中,当给出某一个视图要构型出组合体的形状时,可运用形象思维先将该视图分解为基本体,然后想象出这些基本体的基本特征,依据组合体的构型原则(以几何体构形为主,具有多样、变异、新颖和独特的特点,体现稳定、平衡、动、静等艺术规则)想象出组合体的形状。当用视图和轴测图表达构型设计的各种组合形体时,必须遵循“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统一与变化”的美学法则,而人的一般形象思维都以“美”作为准绳。图6(a)所示的阀盖,其对称均衡的结构使形体具有平衡、稳定的效果。(b)所示的形体为非对称的组合体,采用适当的形体分布获得了力学与视觉上的平衡感与稳定感。图6(c)所示的火箭构形,线条流畅且富有美感,显得静中有动,有一触即发的感觉。
4组合体教学中的逻辑思维
工程制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但在制图课中不能只过分强调形象思维,而要注意与逻辑思维的互补互用,文献[4]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进行了研究,指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者相互交织,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学生学习制图课程的正确思维方式应该是以逻辑思维为牵引和主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和重点,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来完成。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将逻辑思维运用在组合体教学中,可以使得组合体的构型或作图过程更加清晰、条理化。(a)所示,已知组合体的主视图与俯视图,想象组合体的形状。首先根据基本形体的归纳与演绎、组合体形体分析中的抽象思维可知该组合体为切割型组合体,先用双点划线补全俯视图,通过形象思维可知切割前的基本形体是长方体,在俯视图中把挖切的部分分为Ⅰ、Ⅱ、Ⅲ三个封闭线框,(b)所示。再运用逻辑思维指导构型过程:先分析线框Ⅰ,其俯视图为封闭的矩形,因此可由俯视图中的a点出发,在主视图中寻找对应线框Ⅰ的单循环封闭线框,假定由a′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可得到两个封闭的线框,即a′b′c′j′f′e′d′a′、a′b′e′d′a′,但它们与线框Ⅰ均不满足“长对正”规律,因此它们与线框Ⅰ不匹配。将起始点由a′向d′转移,从d′出发沿着圆弧寻找,前行到e′点不满足“长对正”规律,到f′点才满足与线框Ⅰ“长对正”的规律;由f′点向右前行不满足“长对正”规律,只能从f′点向左前行到h'点,在此又有两个分支,如果走圆弧路线又不能满足“长对正”规律,所以由h′点继续左行至i′点,再到d′点,形成单循环封闭线框d′e′f′i′,与线框Ⅰ完全匹配。由此可确定,线框Ⅰ表达的是个四分之一圆柱,为组合体中的虚实体。挖切该虚实体后所得形体(图略)同理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线框Ⅱ和线框Ⅲ,得挖切所得形体(图略)。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方法
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维教育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主动地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求。
一、在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实施思维教育
首先,应该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要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应该考虑构成一个语文综合素质所包含的基本方面。一个人语文的综合素质是由其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这三方面基本的素质构成。我们知道,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彼此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抓好语言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但语言总和思维密切联系着,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有彼此的交际。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密切相关。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教育的统一。
其次,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教育。因为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教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从思维科学的探究可看出,人的思维可有不同的参照,比如音乐家需要参照旋律来思考,美术家需要参照色彩和线条来思考,但无论怎样,人类主要是参照语言来进行思考的。中小学设立语文学科,就是要学生掌握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接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表达思维结果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因此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叫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发展学生参照语言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
语言学科的特殊功能,又表现为它有比其他学科进行思维教育更有利的条件。首先,语言学科反映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传承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说是中小学各学科共同的责任,而且语文学科涵盖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这些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分析思维、知觉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反映是最全面的。其次,语文学科反映了中外最优秀的思维经验。教科书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反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学生学习语文,就好象在这座人类智慧的百花园中尽情享受着智慧的沐浴。因此,语文学科在思维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有着更有利的条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教育的方法
第一,要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有必须凭借语言这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应和语言的训练相结合。它们结合的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又是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凭借,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听说读写的过程作为语言和思维相结合训练的过程,又善于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性训练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二,要把握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我们应该把握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思维的科学培养和有效的训练。比如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来培养,二是通过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来培养,三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培养,四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来培养。只有把握了这些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的方法,思维教育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的联系来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在语文教育的作用下,中学生的思维由写真人真事的再现性的形象思维向具有文学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这两者的发展是随着从记叙文、说明文向文学作品、议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即“对观察对象的分析综合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对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三级训练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一来,学生由直观到形象再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篇6
一、会计逻辑思维的涵义
会计专业在我国一直是热门专业,其涉及的领域较广。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在学习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会计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会计逻辑思维培养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处理需要大量的逻辑思考。如果思路不清甚至逻辑混乱,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必然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就如同一个在沙漠中迷路的人,在茫茫戈壁中不知所措,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会计逻辑是由会计和逻辑构成的。通俗地说,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律或逻辑规则。会计逻辑思维是按照会计逻辑规律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例如,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操作,对经济业务相关账务处理进行深层次的认识。
二、会计实务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
1.实务教学中逻辑思维运用的必要性
在会计实训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很重要。我校会计专业针对目前的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企业视角的专业建设,引进一款针对各类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而设计的仿真实训平_――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实训,受训者可以熟悉财会及相关业务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这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关键。
2.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实例
在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工作中,逻辑学的运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支票的连续背书业务为例,我国《票据法》规定背书应当连续,违反规定的、不连续的背书会引起票据权利的争议,给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带来不便。
票据背书的连续性,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背书形式上均为有效;背书的记载顺序具有连续性;连续的背书须具有同一性。《票据法》对背书连续性的要求是指前一背书的被背书人是后一背书的背书人。例如,在第一次背书中(A转让给B),背书人为A,被背书人为B;在第二次背书中(B转让给C),背书人为B,被背书人为C;在第三次背书中(C转让给D),背书人为C,被背书人为D。此时,D作为最后持票人,该票据的背书即属连续。如果第一次(A转让给B)的背书中,背书人为A,被背书人为B,而在第二次(B转让给C)的背书中,背书人为C,被背书人为D,则第一次背书与第二次背书发生中断,背书即为不连续。
在具体的实训业务中,学生对背书的概念没有完全弄明白,导致背书人与被背书人在业务操作中的关系混淆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思维及归纳逻辑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增强其处理全盘账务的信心。
情境一(一般的转账支票业务):A企业开出一张支票给B企业。
B企业凭支票办理收款业务(出票人是A,收款人是B),B企业在支票背书人处盖章并注明“委托收款”字样(如图1、图2)。
情境二(背书转让转账支票业务):A企业开出一张支票给B企业,B企业不办理收款业务而转让给C企业。
根据背书连续性的要求,B企业在支票背书人处签章并在被背书人处写上C企业名称后交给C企业,C企业在支票背面第二栏背书人处签章,同时注明“委托收款”的字样(如图3)。
情境三(连续背书业务):A企业开出一张支票给B企业,B企业转让给C企业,C企业转让给D企业。
C企业在支票背书人处签章并在被背书人处写上D企业名称后交给D企业,D企业在支票背面第三栏背书人处签章同时注明“委托收款”的字样。D企业再转让给E企业,以此类推(如图4)。
在具体教学任务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模式分别请学生扮演A、B、C、D企业的出纳人员,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思维及归纳逻辑思维,鼓励其独立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票据转让背书业务中,形式上的背书人就是转让人,其转让时须在背书人处签章;
(2)形式上的被背书人即为受让人,受让人如果要办理收款业务,即应该在背书人处签章同时注明“委托收款”的字样;
(3)第一种形式称为转让背书,第二种形式称为委托收款背书。
在上面的例子中,背书是票据的收款人或持有人在转让票据时,在票据背面签名或书写文句的手续。这一内涵就可以得到背书人与被背书人在这一业务中的关系。运用逻辑学的逻辑法,比如限制和概括、定义、划分等方法,学生能够明确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之间不同的角色关系,以保证在实务操作中不滥用概念,混淆身份。
三、如何培养逻辑思维
会计理论结构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会计逻辑思维主要依靠人的大脑对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加工整理,由表及里,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建构判断,进行推理活动。培养逻辑思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学习逻辑思维的运用需要平和、耐心的心态。学生如果期望过高,当感觉达不到期望时就会变得心浮气躁,进而失去耐性;如果抱有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指望立竿见影,就会忽略思维状态的改善。所以,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如何驾驭逻辑思维并应用于会计实际业务,可以在工作中增添思维或精神的愉悦感。
2.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思维习惯
(1)应当秉承循序渐进的方法。会计学是由会计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基本原理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会计核算业务内容之间存在前后相继的内在联系。在学习会计理论及业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在真正掌握前期内容的前提下再开始后续内容的学习,切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态度,否则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习过程也会变得难以为继。
(2)养成逻辑思维习惯。在实训业务中提高业务能力就应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而良好的逻辑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要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结合具体的思维实际,对会计业务中的综合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由表及里,逐步把握会计理论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建构判断,再进行推理,最终养成经常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习惯。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生活中,学生应多观看演讲或辩论节目;在工作或者学习中,要经常用逻辑的眼光读书或者学习。如此长期坚持,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篇7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对它有了兴趣,便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对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成绩就比较差,可见,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联系。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知识面逐渐拓宽,学习方法与教学方式也有较大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较强,有的学生适应性较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分化。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出现连续学习不能衔接的薄弱环节,跟不上整体学习的进程,导致成绩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明显,有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些慢一些,因此,表现出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因而导致成绩分化。
二、逐步减少学习分化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钻研教材、教法,在备课、授课上下功夫,努力创造学习氛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初始阶段留下深刻印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趣味性和快乐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实行分层教学
后进生学习数学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他们与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等同对待,对数学后进生的教学,只有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起点要低,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其次,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配给各小组学习任务,请他们自己讨论,然后讲解,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纠正,老师做总结评价。再次,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作用与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篇8
一、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
二、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营造学习气氛,激发主体参与的能动性,开发学生逻辑思维
只要能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之产生参与的欲望,产生主动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实践证明,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求知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习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教师给学生的爱有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学生则会由于对教师的爱而迁移到对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适当的激励也有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会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应想法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运用灵活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简而言之,学习兴趣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因而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前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比较就是确定所研究的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比较与分析、综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分析,把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特性区分出来,才有可能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
比较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和法则。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比较。如比较两组物品的个数是同样还是不同样多,哪组多,哪组少。教学计算方法或法则时,通常都要出现不同的算式进行比较。例如,5+1=6,1+5=6;6-1=5,6-5=1;31+15=36,31+50=81等。教学一些概念时,也都要进行比较。如质数和互质数,分数和除法,正比例和反比例,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有关联的易混的应用题要进行比较。如比较乘、除法应用题,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等。
3、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应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丰富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在学生一头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颈;更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比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会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性。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基本规律,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会学生有条不紊、有根有据地说出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步骤,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比如教学高年级应用题时,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如下的解题思路。
求什么――书上找出问题。
要什么――找准两个基本条件,列出基本数量关系式。
缺什么――未知条件。
怎么解――确定解题思路,解题步骤。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法是多方面的。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显然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坚持训练学生独立地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还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篇9
【关键词】授人以渔;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启发;激发
【abstract】"give a man a fish, it is better delegate to fish," as educators, how should we focus on cultivating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ir motivat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its own. with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student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 think that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especially i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ocus on training luo ji-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be really "delegate to fish." mathematical logic tra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think, we should start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learn the basics of playing the basics. second, to observe, to find we are familiar with conditions. thir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rect logic.
【key words】teach one to fish; luo ji-thinking of maths; ability; inspire ;inspire; and guide
众所周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好。那么,在我们的数学尤其是初中数学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力,增强其自身素质,做到“授人以渔呢”?
从事初中教学工作十多年来,发现有很多的初中生不太重视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做数学综合题时往往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从而对数学综合题束手无策,进而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自信心,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那么,引导和培养提高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的重担就落在我们广大教育者的肩上。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心,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尤其在综合复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罗缉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总结,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好基础知识,打好基本功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建房首先打地基”,学习科学知识也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为后盾,学好数学、做数学综合题可以说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要踏踏实实、戒骄戒躁,不得有丝毫的马虎和轻浮,我们的教师要监督和引导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基础知识。
2.注意观察,寻求我们所熟悉的条件
一道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应该如何解答往往不是哪一位教授哪一位导师说怎样就怎样,而是题目本身告诉我们该怎样解答。很多学生不注意审题,抓不到题目当中所给的条件,所以会有“老虎吃天”的感觉,从而对数学综合题产生一种畏惧感,在困难面前不是迎刃而上,而是退缩不前甚至可以说是“逃而避之”。要想不产生畏惧,在困难面前能够迎刃而上,就要求我们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注意审题,在题目当中寻求所熟悉的能够应用的条件。那么,应该如何在题目中寻找解题的条件呢?实际上,只要我们注意观察,就不难发现在一道道综合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图形信息、所要证明的或者所要解答的结论中,有很多我们所需要的解题信息。
如果我们能准确地抓住题目中的解题信息,将会给自己解决问题带来很大的方便。例如在计算︱x+3︳+︱x+4︳+︱x+5︳+︱x+6︳+︱x+7︳+︱x+8︳求代数式有最小值时的x的取值范围并求出此时代数式的最小值这一题目时,很多同学不知道如何下手而放弃,有少部分同学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而使解题繁琐且易出错。那么,此题的要点在哪里呢?实际上,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注意到题目当中出现了很多的绝对值,再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与绝对值的关系加以启发,结合数轴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他们就可以很容易找到了关键所在。再如把1、2、3、4、5、6、7、8、9九个数字填入表中,使纵横斜线上每三个数字和都想等。我们只要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到九个数与图形的对称性,就能够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3.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
我们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同学们就能通过细致的观察,不难发现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图形特点甚至所要解答或证明的结论中有很多信息和所学过的基础知识或做过的练习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就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在解题中由“老虎吃天”变成“迎刃而解”了。
注意观察题目信息,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是解数学题尤其是数学综合题的关键。例如题目:三角形abc中,ab=6,ac=8,中线ad=5,求tg∠cad。在此题目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到的题目信息有:①三条线段长分别为6,8 ,5;②ad是中线;③d是中点;④所求是三角函数。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到正确的解题方法,这就形成了正确的逻辑思维。由数据6、8、5可以联想到勾股数6、8、10或3、4、5;由中线ad联想常用辅助线延长中线取相等;根据中点d推想做常用辅助线中位线;从所求解的是三角函数可以设想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些都是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由此,可以得到多种解题方法。
3.1延长ad到f ,使df=ad,连接bf 或连接cf ,由数据6、8、10得到直角三角形,从而解得tg∠cad.
3.2取ab或ac中点m ,连接dm ,根据数据3、4、5得到直角三角形,进而解得tg∠cad.
篇10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逻辑思维 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 上一篇:新闻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区别
- 下一篇: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