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环境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环境设计是指针对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加之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设计行业所应对问题的难度,这些都为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困难,而解决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等等。本文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增加了新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巧,并初步设置了“技术科学类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艺术设计史》《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及《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环境生态学》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学的阐释与研究,对新型环境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强调地域性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科学基础》结合“声、光、热”学的相关知识,引入环境设计中可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艺术设计史》重点关注的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理论与方法;《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增加了新型环境观念的内容。
以上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特点充分体现了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但从实际的授课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交叉内容安排不当和相同知识点多次重复
从课程设置来看,技术科学类各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内容,但各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的学习方向应存在一些差异。而从各门课程实际的授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由于安排不当,出现了不同课堂讲授的交叉知识点内容重复或相似现象。
在现有的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大多都涉及到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包括:建筑内表面处理与保温、隔热效果,楼板与隔声吊顶,厅堂音质与装饰材料,室内照明及照明质量,门窗类型及窗温室生态效益,外表面处理及其生态效益,屋顶绿化及施工,玻璃幕墙的应用及室外微气候环境,室外绿地景观与生态效益,雨水花园设计等。这些内容在《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环境设计与理论》等课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所讲授的深浅程度、学习方向并不明确,从而出现课堂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另外,由于是交叉学科,而部分交叉知识点在各课程中安排不当,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知识应用情况较差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很少从技术的层面进行考虑,因此,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就被忽视甚至被忽略了。例如:
1.小型单体建筑设计中,由于对建筑构件认识不够,因此会出现图面表达不够完整或者建筑构件比例、尺度失调的现象;同时,现有的很多节能技术措施也很少在设计中应用。
2.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室外空间的划分(流线、尺度),并通过配置植物、景观小品等提高空间效果,但是,对于植物设置在空旷的场地还是建筑周围或是建筑墙面、屋顶所带的生态效益及施工过程了解不够。
3.室内环境设计中,对各种材料的规格、适用场合较为清楚,但对很多材料的性能(保温、隔热、防潮、隔声)了解不深,设计中也缺乏应用。
另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设计方案中结合技术,尤其对新技术考虑的较少,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现阶段,技术科学类课程基本是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师授课时,大多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最多只能停留在与之相关的概念性的设计上,并不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技术科学类课程的应对策略
环境设计专业是我校艺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其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具备较为宽泛的交叉知识结构及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能将艺术与技术较好融合、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毕业生,能在设计、研究、教学及工程行业从事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甚至超越此目标,使技术科学类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大幅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技术科学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整合与重构课程内容
整合与重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课程间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科内容的重叠与分化,使相关的“技术科学”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知识、技能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得到彰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通过联合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任课教师和指导设计实践的老师,确定多门课程中重复内容、安排不当的交叉知识点、以及设计实践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其进行重构。
(二)更新与改进教材
在目前的教学中,专门针对环境设计或建筑技术的教材很多,但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使用的“环境技术科学”或“景观技术科学”类的教材较为少见。现阶段,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技术类”课程中,大多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供师生使用。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是和建筑相关,且已出版使用多年。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课题组联合各任课教师,根据对课程内容整合和重构后的结果,进行教材的更新与改进。
(三)协调教学中“艺术性”内容与“技术性”内容
我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属艺术类学科。但严格地从学科属性上讲,艺术类学科自身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科学、技术性成分而理工类学科也存在不同层次的艺术性成分这种属性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忽视、被割裂了,从而导致“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对“艺术性”与“技术性”内容的主从、协调、比例关系加以明确,尤其是在“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将“技术性、科学性”内容进一步细化,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设计实践中去。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手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相关知识整合与重构后的教学效果。为保障教学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教学方法也应调整和改进。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以ppt多媒体方式进行,部分实践教学主要以老师命题、讲解,学生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融合艺术与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在部分课程中引入体验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环境科学基础》《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为例。
1.体验教学法——教、做合一,“劳力上劳心”的手脑并用
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为例,部分章节涉及到散水、墙面、屋顶等建筑构件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所用教材中大多是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理解,因此,可以将结构部分的内容弱化,结合学生同期进行的建筑模型课,对这些建筑构件常用的材料、一般的做法、不同的环境中的特殊做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除了追求艺术性的表达外,对这些构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现场教学法——真实看、摸,加深理解
现场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相关场地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观察、分析,甚至动手体验,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从环境设计专业来讲,运用现场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以《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课程为例,开设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建筑及环境设计作品,包括平面的布局、立面的表达。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场教学,通过实际的“看”和“摸”,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对象,可加深其对所讲授知识点的理解。
篇2
关键词:传统建筑匠作;结构;引入式教学;举一反三
传统建筑匠作课程是适用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在环境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理应深入了解传统建筑文化、掌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才能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环境设计。匠作是指工匠技术,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古建筑外表的学习,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传统建筑构件部位的名称、功能作用、构件连接结构、构件尺度选择、构件材料选择和建筑施工工艺等,因此传统建筑匠作是一门工、艺相结合的课程。在目前高等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中,传统建筑匠作课程开设的宗旨是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传统建筑匠作不仅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同时还是一门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过渡的桥梁学科。在当下国家注重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设计的新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本体和室内外空间的了解和深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课程教学中需要以中国传统建筑匠作为主,这样既符合了新形势,也能简便的找到现实案例进行观测。传统建筑匠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单体建筑本体、群体建筑组合、建筑围合空间、以及建筑室内空间中的家具等。通过对于传统建筑匠作的了解和熟悉,让学生能够知道传统建筑匠作的工程关系、传统匠作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关系、传统匠作技术与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关系等,初步树立工、艺结合的专业认识,拓展学生的有关传统建筑方面知识及文化素养,为环境设计打下一个必要的基础。对于传统建筑匠作课程的教学创新点,有如下三方面:
一、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注重学生对于结构的理解
传统建筑匠作在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中也是一门必须课程,对于美术学中的环境设计专业来说,传统建筑匠作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或者说让学生从哪个角度熟悉和深入,是需要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传统建筑匠作对于他们未来的设计起到设计尺度和构造连接确定等有相当的帮助,因此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注重对于传统建筑结构的了解和熟识。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强结构的讲解,从易到难的仔细剖析,布置必要的课堂和课后作业,让学生临摹传统建筑结构,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结构进行临摹,体会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建筑结构特点,从而对于当下的建筑设计能有所创新。临摹练习中要注意体会同一结构在不同时代的构造演变,以便理顺结构的发展脉络。学生通过临摹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材料、工艺所形成的不同效果,分析不同时代、文化、审美下所形成的不同风格,理解不同环境、条件、地域所形成的不同特征;通过临摹,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传统建筑的构成规律、艺术特征、处理技巧;通过临摹,学生能够发现传统建筑结构的传承和发展脉络,并把握传统建筑结构的功能性和精神性,进而从文化史的层面上,理解结构工艺背后的隐性的、深层的文化内涵,才能创造性地发展传统建筑艺术。
二、实际案例和项目引入式教学
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以案例或项目的方式引入,对学生理解传统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案例测量和观看施工现场,能够直观和深入的理解建筑和家具构件的尺度选择,结构连接,工艺要求等。如通过对于淮安市清河区清晏园中的古建筑关帝庙的测量和绘制,就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大木式建筑的构造,以及具体部位构件的位置、材料、尺度、造型和色彩等。这样有利用于学生在今后的环境设计中了解此类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尺度选择。再如通过现代仿古建筑的施工现场的观测和对于工人的咨询学习,能够使得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古建筑匠作的工序、构造特点、工艺要求和材料选择等,增加现实直观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最后可以对比思考现代的和古代的建筑匠作的优劣性,以及现代古建筑设计和匠作施工的设备和材料等条件改变下,如何改进古建筑方案,为以后的设计生涯提供宝贵的经验。案例和项目的引入式教学能使课程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项目的测绘还强调采用传统手绘来绘制古建筑,同时也应用电脑软件加以辅助绘制,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精确性,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通过在理解古建筑结构和匠作的基础上,进行适用性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树立结构设计意识,以适应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在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设计的灵魂在于传承和创新,传统建筑匠作课程也不例外,课程教学内容仅停留在临摹和了解的基础上是不够的,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活跃他们的应变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萌发,要加以呵护、培养,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认识、传承、应变和创新能力。传统建筑匠作教学中的结构和匠作施工部分多为传统的,而学习此内容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为了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得到应用,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多变性创新应用。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根据不同建筑造型和材料等条件,对于传统建筑结构和匠作施工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以更好的符合现有条件和现代施工需要。同时,也为创新型和创意型中国风建筑空间设计提供可行性和可能性经验支撑。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2]徐潜,张克,崔博华.中国传统建筑[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篇3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程序、计算机软件、运用
中国分类号:TU972+1.2
有史以来,人类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使用各种方式表达艺术创作成果。欧洲史前时期,人们在洞窟石壁上使用石器和颜料绘制动物形象和箭头符号;古埃及的雕刻、商周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哥特式建筑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等[1],反映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想象,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材料、媒介来表达艺术设计成果。环境设计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改变环境的创造活动,
现代社会,环境设计的艺术创作过程和创作成果离不开各种计算机软件的运用。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诞生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环境设计行业迅速接纳并消化了这个新生的科学技术,电脑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可以直接参与到设计制作中。21世纪的高科技将人们的想象付诸于现实,计算机软件和设计行业在发展中不断成长,新科技的发展总是推动着环境设计方案的制作水平和制作手段的提高。正是环境设计同现代科技的密切联系使得设计专业凭借科技手段获得炫目的视觉效果,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1.环境设计程序
环境设计的程序包括设计程序和成果制作程序两个概念。设计程序是环境设计从立项到完成的发展过程,分为四大阶段,分别为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评估阶段。[2]其中,设计阶段通过设计的准备、形成到完成,又将其划分为草图设计、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绘制这四个环节。(见图1)成果制作程序则是设计在产生过程中将设计师将方案的理解和灵感通过软件的操作变为二维或三维图形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通常为基础、建模、渲染、后期四个环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在环境设计程序各个环节中,均以计算机软件的表现为主。计算机软件出图以不仅快速且出效果的优势独占鳌头。无论是室内环境设计还是室外环境设计,都有一套既定的设计程序和成果制作程序。每个环节的成果表现,均有计算机软件与其对应。
2.环境设计成果分类与表达
环境设计的成果分为二维平面型和三维空间型。二维平面型成果在室内设计中为平立剖面图、天花吊灯图、电路图、详图及效果图等的表达;在景观设计中则为总平面图、竖向图、放线图及效果图等的表达,三维空间型成果有建筑漫游,模型展示
平面图的出图过程需要经过草图、方案图、最终效果图环节,其对应软件有Auto CAD(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Photo shop(图像处理软件)等,插件有与Auto CAD(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相辅助的各种常用插件,例如面积计算插件;与Photo shop(图像处理软件)相关的则有笔刷插件等。
效果图的出图过程分为建模、渲染、后期这三个部分。包括模型的建立、材质的附着、灯光的使用、渲染器等插件的应用、后期效果制作等。使用的软件有3D Studio Max(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MAYA(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Sketch Up(草图大师)、Photo Shop(图像处理软件)等软件和V-Ray for 3ds Max(V-Ray渲染引擎)、Lumion(实时3D工具)等插件。
建筑漫游的制作过程和效果图较为相似,也包括建模、渲染、后期。建筑漫游和效果图不同的是渲染环节,漫游需要的是动画渲染,后期效果制作中所需要的软件也不尽相同,需要的是处理音频及视频的相关软件。三维建模软件以3D Studio Max(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MAYA(三维建模和动画软件)为主,渲染过程需要的插件为V-Ray for 3ds Max(V-Ray渲染引擎)、Tree Storm及Speed tree(树插件)、RPC(全息贴图)、Forest Pack(森林制作)、Dream Scape(自然景观)等;后期效果的制作则还需要特效校色、剪辑输出、动画特效等环节,使用After Effects(图形视频处理软件)、Premiere(视音频编辑软件)、Combustion(三维视频特效软件)等。
3.结论
好的环境设计作品需要计算机软件赋予其生命力,科技的进步和市场决定了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的状态。环境设计师必须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保持对软件更新的新鲜感,不断的在学习中认识软件,掌握软件,才能保持行业中的竞争力。计算机软件是设计师与设计成果之间的媒介,好的软件需要优秀的设计师来使用,而设计成果也需要不断成长的软件来实现。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环境设计;色彩实验;改革创新
环境设计色彩实验课程旨在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今后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知识贯通起来,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通过色彩训练对几种常用色彩进行搭配与重组,并对其进行设计运用,最终达到环境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一、色彩实验课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基础作用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色彩实验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在室内外设计中,色彩课程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是室内外设计思想的重要体现。运用色彩搭配与创作是创造环境设计空间美感的重要途径。一名优秀的环境设计师能够在艺术设计作品中,运用个人主观意识进行色彩搭配创造,反复地调整色彩运用技法,设计出既能体现创新意识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空间色彩效果,这是设计师主观色彩意识运用能力的体现。
二、环境设计专业色彩课程的实验性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融合了设计与科技,应当走在时代的前沿,培养环境设计人才的创造性思维、文化素养和正确的审美观,并能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从实际出发,从环境设计基础必修课的色彩课程的实验性教学入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从而大胆开拓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创立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与设计作品尽快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环境色彩基础教学体系。
1.环境设计色彩课程的实验性思维开发
现在的艺术专业学生大多是通过艺术类考试进入大学的,但是他们的绘画水平也存在差异性。一些学生为了高考升学学习艺术,缺乏对色彩基本知识的掌握,缺乏创造力与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色彩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每位学生的色彩创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往更深的方向进行探索,达到开发思维、引导创作的教学目标。
2.环境设计色彩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在环境设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与方法。因此,在色彩课程的教学安排上,教师要进行实验性教学的创新设计,通过这门基础课程让学生能够拓展设计思维,提高创作能力,加强对色彩知识的理解,提升色彩表现能力。这样可以为进行环境设计创作的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发展空间。在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艺术系,色彩课程分为室内实验和室外实验两种实验方式,室内教学为60课时,室外教学为60课时。室内色彩实验以色彩写生训练作为主要创作方式,通过室内静物的不同摆放进行水粉画艺术的创新技法表现,目的是通过相对稳定的绘画环境使学生认识到写生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创作方式。通过反复创作,让学生掌握色彩创作的基本原理与绘画技法,学会主观性地选择与处理色彩,进而为环境设计创作打下色彩基础。校外色彩实验课将课程与环境设计专业紧密贯穿起来,进行有关色彩风景的绘画训练。如,带领学生到江西婺源写生实验基地进行色彩风景写生训练,让学生在自然风景中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与绘画创作方式;让学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强化色彩知识,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通过室外的色彩风景写生实验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室外色彩风景写生实验课程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化色彩基础专业课教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色彩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多方面掌握色彩理论知识。环境设计色彩原理在设计中的运用需要多看、多想、多创作、多变化、多组合。因此,色彩写生实验课程的训练目的是为了创作和观念的创新。色彩实践形式是色彩创作实现的形态,既可以是纸上的写生形态,也可以是画布上的写生形态,通过色彩的搭配,用主观色彩进行设计,使学生真正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这些实践性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满足环境设计色彩的需要。
总之,环境设计专业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置上,都应将实验教学作为重点课程。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理念,完善授课方式方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动手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
篇5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缺陷
(一)教学缺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包含了很多的学科,大多数学校在实际教?W中,没有分清所学科目的主次,基本上都是均等授课,没有主次,缺乏重点,也不具备特色性的教学,学生在环境专业设计学习中,只是学到了基本的入门知识,没有机会对某一重点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也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缺乏专业性学习和重点研究。这样就使环境设计专业在对人才培养上没有重点,人才设计能力、技术能力都处于均衡的水平,高、精、尖人才缺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明显不足。
(二)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虽然认识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但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一个科学的定位。过于着急招生,但却没有做好办学准备工作,在专业发展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对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致使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连带的无法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实际效果没有达到。
(三)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
这也是大多数学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大缺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想满足社会实际需要,适应将来的岗位需求,就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能够对立完成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在学校的学习中,不断地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去。但是,对于实际教学来说,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没有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设计灵感展现出来,致使大多数学生空有设计理论,却不能拿出富于个性,打动人心的设计作品,设计能力较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准确定位,抓住重点
在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学校要能够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学校专业发展方向,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准确的定位,选择一个适合的培养方向,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突出教学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与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区别的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例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重点环境设计师,就要有针对性的招生,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设计天分的和设计能力的学生,在重视教学基础的同时,重点发展设计方向的学科,制定科学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具备真正设计能力的人才。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要想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施工工艺、装饰材料、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要把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美学教学、艺术鉴赏、美术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使设计的作品富有艺术性和创新性。例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建筑方面的艺术设计,引导学生鉴赏,对其设计特色、设计风格、创新性和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欣赏,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不断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激发学生创作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把环境设计与艺术结合起来。
(三)注重设计实践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来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作品。例如:学校有针对性的设立相关课题,如:某个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某个室建筑的内设计等等,给出同样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再 给予客观的评价,真正看到学生设计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灵感,在轻松的设计分为中,扩展想象,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作品也更加富于个性,实践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有助于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
篇6
关键词:环境设计;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席卷世界经济浪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迅速崛起,很多城市都大力着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提高经济增长点。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但前景可观, 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已经开始全国性的投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非物质”产业在迅速崛起,可见,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必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环境设计是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是感性的非物质的设计创造。其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强大的“能源”。因此,研究环境设计教学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一、我国环境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世界各个国家、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时间不同,受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的文化背景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国家的地位也大不相同。我国文化创业产业今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仅相当于DGP的2.8%,这样的数值足够证明文化创业产业并没有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与英国、韩国等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2)环境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环境设计专业,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不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环境设计教育也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扩大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催生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了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学生选择环境设计专业,更多的专业骨干投入到环境设计教学当中,更多的学校开设并不断完善环境设计教育体系。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教育机构,汇聚了庞大的环境设计人才队伍,每年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很多院校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其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更大程度的适应了市场需求。比如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的长春建筑学院就以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作为其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在学生接受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能为实习企业提供创意人才支持。
二、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约着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专业开设初期很多院校环境设计教师原本从事建筑学、工艺美术、雕塑等相近专业,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其原有专业相近,甚至一些院校在制定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因人而设”,把学校师资力量较强的专业课设置在环境设计培养方案当中,导致学生接受专业教育不专业、知识量不足、专业引导偏差等问题。
(2)专业投入不足大量的传统授课模式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很多设计院所反映录用的大学生都要接受前期培训,经过一段实践的培训才能正式投入到工作当中。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断档,其实主要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实践教学环节过少造成的。很多院校由于资金投如少,没有校内实习基地,造成实习靠讲、实训靠看的状况。甚至有些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训教学环节,直接将学生推入社会,任其自己找公司实习,处于放任状态,根本没有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让学生多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参加不同规模的专业设计竞赛。
三、发展环境设计教育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有特色的环境设计教育。地域文化拥有者其浓厚的地方色彩,满足人们不同的视觉要求。环境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相比如出一辙的现代设计,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艺术更能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历史教学、艺术教学、地域文化与设计如何融合的专业性教学。
(2)“因校制教”“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因生源录取存在差异,所以培养目标也不同,有研究型的,有应用型的等等。高等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专业设置是各个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环节。各高等院校对其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环境设计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不同与其他专业,每个人对艺术的认识都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与开发学生的指导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艺术特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与适宜的教育。
四、结语
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将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直接途径,从环境设计教育抓起、提高环境设计教学水平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篇7
【关键词】环境设计;多元性;开放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12-02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2012年新增艺术学科中设计学下的一个学科,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专业,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属于一门交叉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重点在于传授公共和私人空间的设计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是如何使室内外空间所共同组成的人居环境具有科学性、宜居性、艺术性等特征。目前,因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飞速扩充,环境设计专业已成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生源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何跟进人类对生存空间环境的发展需求,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开创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环境设计教育新局面的时代需要,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人居空间文化的建设而言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深化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预期目的,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呈现问题的思考,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着手,分析和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特点和性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一角度提出了“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上涨但其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下降现象;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优秀的设计人才却难觅踪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主要原因则与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教学上侧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与实践的相互联系是分不开的。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脱离实践,在专业方案设计上仅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表现,而非着眼于功能上的艺术性考虑。此外,它也从侧面反映了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教育上存在教学认识的片面性,致使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专业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形式性、固定模式性,注重理论知识的空泛讲授而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使专业实践课程流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形成惯性思维,无法按专业培养目标的预期设定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多元性”与“开放性”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科学认识与发展观出发,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单一、孤立的,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而言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其实践教学中更为凸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觉创新意识和自主实践能力,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则是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专业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宽泛性、立体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实现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本身具有宽泛性、立体性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是整个教学计划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整个教学计划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因此设定为必修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色是“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性的自主实地调查使学生同时获得感性和理性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呈现出“四性”特点:学科的交叉性、现实的针对性、考察的目的性和研习的主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设计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挖掘……这些丰富而多元的设计素材及设计内容融入其中,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观察、测量、绘制……加深对实体设计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极大地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日新月异的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决定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集物质与经济高度发展于一体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多元化整合的强信息时代。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不仅要从本专业获取信息,更要从其他各门类、各行业的艺术中广泛汲取丰富营养。因此,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赋予了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求。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重视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接轨,以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以开放全局的的视野积极与社会各界相互交流、相互推进,其目的是汇聚合力,协同育人。此举不仅符合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亦贴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期望,在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共同推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将已学理论与现实进行相关联,在调查实践中培养和提高理论分析现实的洞察能力,培养摸索与探讨改造现实环境不足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其获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则将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能拥有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转向实践,领略知识的延伸性和实践的功能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课堂所学知识。
三、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多元性”与“开放性”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将有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多元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训练过程中,切实了解社会、了解行业,提高自己的实战经验、应用动手能力,于“润物细无声”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粤闽.艺术设计专业采风与考察[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容华明.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大家,2012(12).
[3]陈静敏.环艺专业艺术考察教学[J].文艺争鸣,2010(8).
[4]许丽.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艺术百家,2007(5).
[5]曹国章.环境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艺术百家,2007(5).
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抽象艺术;跨界设计
1什么是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是指对事物的一种简化并提炼抽取出来的艺术,它是由形体、线条、色彩的三种组合表现的。抽象派分为热抽象和冷抽象,其代表人物是康定斯基和蒙得里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具体化某种事物,而采取线条,色块,形状等来构图以表现其内心的活动。
2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1康定斯基热抽象
康定斯基的早期绘画风格分为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野兽主义,在野兽主义阶段,他创作了“构图”、“即兴”、“抒情”等命名的作品,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幅抽象画。1910年创作的《无题》,康定斯基自命为是他的第一幅抽象画。在这幅画中,激荡而自由的线条与色块,形状,波浪线等相互穿插,看起来随意点画,却多而不乱,形散而神不善,通过这些线条,色块表现了作者内心活动。
2.2蒙德里安冷抽象
蒙德里安是荷兰的抽象主义画家,他的艺术被称为“冷抽象艺术”、或“几何抽象”。1913年前的绘画以线条为主,把横线与竖线结合起来构图,形成直角或矩形,并在其中涂以红、黄、蓝三原色和灰色。1917年创立了风格派,充分发挥出他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采用线条,色块构图,创造了新造型主义艺术。在蒙德里安的作品中,具体被抽象化,情感隐喻其中,形成了激荡又理性的画面效果。
3抽象艺术在中国环境设计的跨界现象
3.1家具设计
从红蓝椅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椅子形态可以看出抽象主义对于家具设计的重要革命性的改变。红蓝椅是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家具设计师里特维尔德受《风格》杂志影响而设计的。红蓝椅对包豪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红蓝椅是风格派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3.2建筑方面
“鸟巢”无论从外观察还是从内欣赏,看到的都是一根根钢铁相互编织而成的独特建筑,线成为了面的建筑,把一个具象的鸟巢变成了具有抽象味道的建筑。它坐落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场馆设计如同一个的容器,高地起伏变化的外观缓和了建筑的体量感,并赋予了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鸟巢体育场的空间设计体现出了空前的设计理念,为我国体育馆建设做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3.3园林方面
周谷城先生说,“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就成为历史,在艺术作品中实现,就叫做意境”。意境就是一种神、形、情、理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2007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中,青岛园的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抽象艺术形式在中国当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花园的整体设计是以抽象的方式从色彩、空间与材质体现青岛城市的特色蕴味。抽象互动的线条构图中可以感受到这个海滨城市富有朝气的城市风貌。
4结语
从上述环境设计与应用的抽象艺术,可以看出抽象艺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城市展示其发展水平的关键标志,而抽象的建筑类型又是现代建筑发展的未来趋势。无论是雕塑还是展览空间,非特定的造型都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因此,抽象艺术的意境是抽象艺术形式基本形式的终极目标。[1]在中国,我们的许多抽象艺术作品都在模仿国外,顺应国外抽象艺术的发展趋势,但中国不是没有抽象艺术。例如,我国传统的书法、国画就是很好的一种抽象艺术表现形式。可见,我们缺乏的是一种创新意识。抽象艺术的视觉效果只是其外在表象,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抽象艺术的意境感受。本文期望通过研究抽象艺术在中国的环境设计中的跨界设计,一方面促进抽象艺术与我们生活环境的结合,进一步扩大环境设计的横向发展,另一方面促进人们对抽象艺术的理解,提高国内大众对抽象艺术认识水平的鉴赏能力,丰富我们情感,促使抽象艺术创造的意境感受更加被大众所接受,进而对本国跨界设计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22-02
环境设计专业是由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转变而来。作为新增艺术学门类下的新专业,近年来在“艺考热”和城市景观建设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市场驱动下设置数量大幅增长,范围扩大到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在农林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既有其特殊性,也有一定的优势所在。若一味地照搬纯艺术院校及建筑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身为农林院校中的环境设计教育,如何构架起既能结合艺术设计学科基本特征,又能充分凸显专业办学特点和自身教学优势,且能融入现代设计教学体系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实际问题。
一、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盲目,缺乏特色
在进行环境设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农林院校与其他类高等院校相比存在着特殊性:一是发展时间尚短,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上与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校园多离城市较远,缺乏应有的艺术氛围,与相关院校的教学研讨较少。因此,近年来农林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虽然在办学规模上有了突破,在办学方向、专业特色等方面还未完全自成体系,自身优势特色不明显。
(二)属边缘学科,不受重视
环境设计在农林院校中尚属新兴专业,相较于传统的优势学科或重点专业,重视度不够。一些院校仅把开办环境设计专业当作其完善专业和学科结构的举措,投入教育科研力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薄弱、课程之间衔接不紧、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使得农林院校的专业发展处于边缘且弱势地位,远远滞后于专业艺术院校和一些综合类大学[1]。
二、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是西北地区唯一以环境艺术为特色,将生物、生态理论纳入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的跨学科综合性艺术类专业。该专业涵盖环境景观、公共艺术、公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应用性极强[2]。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以环境艺术设计为方向,以园林为基础,以植物形态设计应用为特点,多学科协同,按照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确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农林植物等学科优势,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教学新思路。
(一)培育特色课程体系
作为一所农林高等院校,确立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教学情况,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针对大多数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缺少对植物题材的运用和深入表达,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强调了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点和倾向性,通过增设、整合、调整课程的方式,形成了包括观赏植物、植物配置与造景、插花与盆景、植物学综合实习等的课程群。其中基础课程中融入1/4的农林课程内容,即在素描、色彩、环境速写等课程上,用表现植物置换习惯上的静物、人物及人物动态和场景;专业基础课27学分中农林类学科知识占15个学分,如观赏植物学、园林艺术等;专业课12.5学分中农林类知识占4学分,如插花与盆景、植物造型应用等,使整个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见表1)。同时在选修课程中按比例推出一部分自然科学、农林类选修课,如环境生态学、园林插花、植物识别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能力结构中加强了对环境设计的自然属性知识培养以及从自然中获取设计元素和形式的能力,也使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表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改革实训、实习环节。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我们归并、整合了相关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的实训和实习内容。在课程中以结合理论学习的实训环节为点,以课程设计、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贯穿学习要点为线,按专业宏观培养目标,安排专业基础认识、专业综合实习形成面。点、线、面相互结合,多元化互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质量。
同时对实习环节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由原来松散和单一的实习形式改革为综合实习模块化,组成了三大综合实习模块项目:(1)以传统园林艺术为主+环境景观的综合实习(I);(2)以居住小区景观+室内空间设计的综合实习(II);(3)以植物识别+园林植物配置的植物学综合实习(III)
篇10
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同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景观设计概论
引言
环境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作为设计艺术学科下的专业,经过多年发展专业范畴逐渐广泛.景观艺术设计亦成为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景观设计概论》课作为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形成学生景观类课题的思维能力与设计技巧的基本专业素质有重要影响.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设计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并且掌握景观平面设计图纸的相关要点及其方法.
1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概论》课程的特点
1.1景观设计学
根据俞孔坚教授在《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一书中对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的定义:“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我们可以看出景观设计学是一门科学的艺术,科学性与综合性强是这门专业的特性.国外的景观设计学专业教育,非常重视多学科的结合,包括生态学、土壤学等自然科学,也包括人类文化学、行为心理学等人文科学,最重要的还必须学习空间设计的基本知识.这种综合性进一步推进了学科发展的多元化.他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专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又包含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而景观设计方向就是对小尺度、特定的、最适合的地方进行详细设计.
1.2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
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正式成为新增的设计学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专业内容的逐渐扩展和专业特性,很多高校展开了以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为主的教学方向.景观设计学与环境设计的主要区别是,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学科更多表现为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而景观设计学是将设计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上.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中涉及的景观设计内容要尽可能的吸收两者的优势,良性发展.结合环境设计的专业特点,将与人的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尺度的城市景观设计作为本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重点.针对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工业化、生态、人文、可持续发展等,结合对场地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综合景观设计要素、艺术创造和审美进行详细的设计,创建一个生态和谐、功能合理、满足视觉和精神需求、赋予人文精神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1.3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概论》课程
《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课程.他同时也是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同一门课程,也因为专业的不同各有其侧重点.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对形成学生景观设计课题的思维能力与设计技巧的基本专业素质有重要影响.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设计方法和审美能力,发挥艺术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用图形来表达设计各个阶段的内容.
2《景观设计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
2.1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一般在艺术院校的《景观设计概论》课程,侧重于史论、基础理论和设计原则的理论讲授,以及为景观设计项目中图形的表现而进行绘图训练.由于学科基础理论课大多是由学校公共课部统一安排,普片设置的是艺术设计各专业通用的艺术理论内容.中外园林史的内容就被安排到了本课程中.园林景观史论的部分通常采用主动式教学,老师在台上讲授过程比较枯燥,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的吸收理论知识.对于设计方法也主要侧重于设计表现的练习,景观设计元素的学习也是停留对元素本身的认知,而史论和设计原则以及表现的连贯性不够强,大部分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无法把图形的信息和设计理念相互结合,甚至还出现学生纯粹是把设计当成绘画来考虑.设计的成果往往不符合场地本身的条件,对于不同人群的需求也显得考虑不周,只是依靠专业的特点在空间的设计把握和平面图形的形式美感上显现出优势.设计缺少科学的依据和理性的思考,只满足视觉享受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根据场地条件进行细化分析、比较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设计建议和策略并完成设计,才是景观设计正确的方法,不能忽略设计前的调研和分析阶段.
2.2专业性质的带来的弱势
环境设计专业属于艺术设计学科,有其优势就是学生具备美术基础,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和较强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创造性,但是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多元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特点的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美术基础,景观设计亦然.他同时也需要科学的方法,逻辑的、严谨的思维方式,即线性的思维方式.而艺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思维方式则习惯于靠形象、情感、突发的灵感来进行创作设计的非线性思维方式.在从美术学习过度到艺术设计的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可能并不适应.尤其是一些美术基础较深的学生更是如此,这就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习掌握方法论,学习转变思维方式,做到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
2.3教学手段不够灵活
在常规的《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基础理论课,我们多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形式,但是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即使多以图片案例来进行形象教学便于学生理解,仍然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的了解、掌握、运用收效不大.设计表现也主要以抄绘设计方案图纸来进行练习,虽然抄绘这种形式是一种不错的练习形式,部分学生也从抄绘中学到了不少表现图形和构图的方法.但这些教学手段还达不到对学生思维方式,调查分析方法的培养.作为一门景观设计的基础课程,我们需要更灵感多样的教学方法.
3课程改革的措施
3.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首先要明确环境设计中该课程的目标,对于之前只满足发挥自我优势和灌输理论的大纲进行相应的修改,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新的教学内容安排有四个重点,第一,古典园林史的授课部分,将重点放在优秀古典园林案例的讲解,将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将造园方法和实际案例相联系;第二,重点讲授现代景观设计的风潮,重点在于分析和学师的作品和世界知名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安排学生对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分析,侧重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案例的分析能力;第三,讲解景观的设计要素,对景观设计中主要的设计要素及如何运用进行实例的讲解;第四,加强了景观设计流程和方法的内容,通过讲授科学设计方法,重点讲解场地考察和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论,并安排教师现场指导场地的调研,培养学生的独立调查场地条件、分析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的能力.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后使学生不仅能对于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方向和前沿思想等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能达到拥有一个独立的、基础的对案例或实际场地等进行调研、分析和评估的方法和能力,为后期设计和设计理念的提出提供依据,从而确定设计理念及与之相应的设计手段和形式;同时规范和锻炼学生将所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综合分析能力.改革后的景观设计元素部分使用了新的分类形式和讲解方法,注重元素的实际运用和设计形式.
3.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挥能动作用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采用了多种多样化的安排,力求圆满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授课形式主要分为基本理论讲授、课堂组织讨论、交流和场地实地调查、分析.其中理论讲授主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对景观的基本知识以及发展历史有大概了解.而课堂组织讨论是教学互动的体现,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针对某些主题或某一现象组织讨论、答题,可以深化学生的课题认识,充分发挥教学互长的积极作用.场地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则是培养了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市场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把课堂教授的观察、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与调查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学生对所调查和分析的景观内容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提交调研报告并逐个上台讲解并回答其他学生的疑问,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性和口头表达能力.
3.3着重理论联系实践的训练设置
本课程虽然是基础理论课程,但作为应用型学科,一切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为了实际运用和操作的.所以为了更好更快速的掌握理论知识,熟悉调研分析方法等,针对课程每个阶段都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1.在学习中国古典园林部分,设置了经典园林案例的分析抄绘和默画考核,训练了学生对于这门新课程的动手能力也进一步了解了案例空间布局、空间尺度、空间流线、主次、秩序等.2.在讲解现代景观著名案例时,安排学生对知名案例进行资料收集,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学习.树立对景观的审美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和学习掌握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结合专业知识给出评论.完成后每位学生在课堂将自己的分析成果介绍给其他同学.3.在学习过景观的设计要素后,让学生到实地中收集设计元素,以手绘的形式配合文字来记录.这让学生了解各种景观元素的意义和形式,并能把想法或概念以图形的形式进行表达,培养学生从立体空间到平面图纸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发挥专业优势.4.通过对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和调研方法的讲解与实际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进行指定场地景观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培养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实际基地的考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设计累课程锻炼学生实地调研能力,让学生知道,任何的设计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图形,设计图纸更不是一张美丽的图画,实地的调研才能为设计带来依据,我们的设计才能站得住脚跟.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科学理性的看待景观设计.
3.4加强课程组的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设计类的课程如果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加强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循序渐进的展开景观设计教学.如在景观设计概论之前中外园林史的必须已经展开,景观设计概论课之后,从尺度较小的私家庭院开始慢慢向公共绿地口袋公园、城市广场、小区景观等设计课题展开,一步步将理论在实践中展开.同时,园林植物及配置课程、生态课程也需要有所跟进.
4结论
作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景观设计概论》课程在整个景观设计课程中起到了先锋作用.课程的结果和收获会直接体现在今后的设计类课程中,决定设计的方向.而此次对于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探索与改革是对之前课程的一次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根据设计前沿的更新、学生的特性的变化等,继续对教学内容、方法、实践的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3.
〔2〕丁园.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周剑云,唐孝祥,侯雅娟.景观建筑形式与纹理[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 上一篇:浮雕技术
- 下一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