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服务行业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上半年服务业增长的总体情况明显好于第二产业
按照服务业近似等同于第三产业的统计口径,2013年上半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1123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同比增长8.3%,与一季度服务业增速持平,增速快于GDP和第二产业均达0.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5.3%,较上年同期提高1.8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
首先,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快于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的现象,自2009年以来只出现过两次。除今年上半年外,另一次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重的2009年上半年。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抗逆性较强,相对于第二产业,面对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服务业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往往较为平缓;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长速度放缓的势头往往更为突出,这为服务业的较快增长及其占比的迅速提高创造了条件(见图1、图2)。2013年前6个月,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较上年同期增速降低0.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3%,其中6月份同比实际增长8.9%;增速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其次,按可比价格计算,服务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延续了2012年第一季度以来一路回升的态势(见图1),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持续走低的趋势形成鲜明对照。
第三,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较上年略有降低,特别是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降低的背景下,2013年上半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速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明显上升,较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见表1)。
第四,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已初现端倪。2013年第一季度,服务业一度成为我国三次产业中占GDP比重最大、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在我国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占就业人员的比重早已超过第二产业,并从2011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2012年,服务业占就业人员的比重已达36.1%,超过第一产业占比2.5个百分点。同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的比重已达44.6%,虽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占比,仍略低于第二产业占比(45.3%)。按照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常规趋势,到2015年前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很可能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三次产业中占GDP比重最大、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但是,2013年第一季度,这种结果已经提前出现。在此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8%,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的规模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5.9%),服务业首次成为我国三次产业中增加值规模最大、占GDP比重最高的行业。尽管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到整个上半年,但却寓示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即将来临,提醒我们及早为这种新阶段的稳定到来做好准备。
二、服务业发展:当前的问题和未来的隐忧
(一)下半年服务业需求增速放缓或经营风险加大的问题,在总体上可能呈现加重趋势
受国内外环境影响,服务业外部需求增长低迷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这不仅会严重制约服务业需求的增长,还可能加大服务业企业的经营风险。
201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PMI,在总体上低于2009年以来的历年同期水平(见图3)。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处于2009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自2012年4月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仅有2012年11月和12月两个月略高于10%,分别为10.1%和10.3%,其余12个月一直低于10%。201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3%,其中6月份同比实际增长8.9%。如果没有新的刺激性政策出台,短期内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势头很难有根本性的好转,甚至第二产业增速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这将从需求上形成对服务业增速回升的制约。
进入2013年第二季度以来,我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处于2009年以来同期的历史最低水平(见图4)。2013年6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降低2.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2013年6月份为52.6%,虽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却较上年同期降低3.7个百分点,并在总体上低于2013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水平。据此可见,未来服务业扩张态势也不明显。
自2012年第四季度以来,鼓励厉行节约的宏观政策环境和舆论导向,对国家长期发展的利好效应日趋显现,但对餐饮、住宿、旅游、花卉物流和市场交易等相关服务消费的增长,正在形成较强的短期抑制效应。如在餐饮等领域,越是中高端,增速下滑、经营恶化的问题往往越是突出。
201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明显低于之前的两年。在此基础上,2013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进一步下滑到略高于12%的水平。201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11.9%和9.1%,实际增长9.2%和6.5%,增幅较前三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将通过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形成对服务业增长的制约。
(二)服务业部分行业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粗放经营的问题日趋突出,容易放大服务业发展对资金和资源的需求
近年来,工业或制造业产能过剩、粗放经营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在服务业中,类似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实际上,部分服务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正在迅速凸显,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粗放经营的问题日趋突出。这不仅表现在部分传统、低端服务业领域,在部分新兴服务业甚至高科技服务业中也日趋显现。由此不仅导致部分服务业产能或设施闲置,服务功能单一,产业增长停滞,利润下滑甚至亏损加重,还导致服务业发展中资金和资源利用效率的下降;如由于近年来许多地方物流园区建设热持续升温,有的甚至盲目跟风,借此圈地或占而不建、坐等土地升值后变卖;有些地方借物流园区之名,行商贸经营之实,物流园区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许多地方的物流园区之间,低层次过度竞争严重,导致规划目标难以实现。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物流园区的平均空置率高达60%左右。有些地方的农产品市场,仅能提供物业和产品销售功能,电子交易信息平台建而不用的现象较为常见。至于利用服务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之名,搞商业地产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也不鲜见。
部分服务业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粗放经营的问题,究其原因大致为:一是由于市场规模、社会信用环境等影响,部分新兴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对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潜在需求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实需求;二是部分地区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好大喜功和浮躁情绪过浓,片面重视大企业、大项目的发展和高、新领域的投资,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能力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跟不上,企业家素质更为欠缺,难以有效吸引服务业需求;三是部分地区服务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和区域合作,行政主导倾向较强,市场分析和服务营销薄弱,区域之间服务业同质竞争严重,协同协作、合作发展和市场开拓不足;四是部分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民营经济、社会资本进入限制或“玻璃门”问题突出,导致服务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供求对接错位,服务供给的创新和新兴消费市场、新的消费热点培育滞后;五是片面效仿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加剧了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如有些地方的服务业集聚区甚至物流园区,动辄占地数千亩、数万亩;六是许多服务业项目的规划建设,基于之前经济高速增长下的需求扩张预期,对抑制当前服务需求增长的因素估计不足,导致产能形成之时,正遇需求扩张乏力之日。此外,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滞后,不仅导致许多制造业企业难以将物流、研发等服务外包,制约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服务需求的扩张。
(三)行业、地区和不同类型服务业企业之间分化重组加快,结构性矛盾加剧
从行业之间来看,在服务业部分行业增速减缓,甚至规模萎缩、亏损加重的同时,许多服务业新领域、新热点、新业态扩张迅速;如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网络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9.9%,网络购物带动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的业务量和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64.3%和31.7%,增速远快于服务业一般增速。
从行业内部来看,以住宿、餐饮行业为例,许多地方盲目引进高档酒店项目,导致五星级酒店、国际品牌酒店迅速扩张,泡沫显现;但营业收入、经营利润严重下滑,闲置浪费严重。而安全、舒适、卫生、便捷的经济型酒店和大众化早餐、休闲特色餐饮等大众化民生服务却严重供不应求。许多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服务业,面对物业、能源、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的严重困扰,经营利润严重下滑。许多兼具高收益、高风险特点的现代服务业,由于投资和经营风险缺乏有效的释放途径和分摊机制,加剧融资能力不足。由于资金实力和经营能力的限制,面对融资困难加剧、市场需求增长乏力的宏观背景,许多小微服务企业的发展困难明显加大,有的甚至被迫关门歇业。
服务业的分化重组,也表现在服务业地区发展之间;如在许多服务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服务业发展逆势提速,甚至服务业向中心城市(城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区集中的趋势不断加快,但不少地方服务业发展的萧条萎缩却在加剧。近年来,许多地方创新服务业支持政策亮点频频,但在不少地方服务业发展“政策好,落实难”的问题仍较突出;如虽然国发〔2007〕7号文已经要求“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业逐步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但迄今为止,在许多地方此项政策并没得到有效落实。甚至有些地方通过设置峰谷电价、限制部分服务业车辆入城等措施,加大了服务业企业的运行成本。因为峰谷时间往往是餐饮、市场等服务业的经营高峰时间。
当前,在服务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加剧,还表现在服务业发展与改革政策的选择上,存在着重发展、轻改革,重优惠政策支持、轻体制机制创新的倾向。许多地方各级层次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甚至也存在类似问题。当前,我国服务业改革在总体上严重滞后,与此有密切关系。
三、走向未来的选择:转型发展+分类指导+长短结合
(一)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平等发展、服务业适度优先的方针,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引导方式
鉴于服务业即将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我国三次产业中占GDP比重最大、吸纳就业最多的行业,加快服务业支持政策的转型,实现由工业优先发展向工业与服务业平等发展、服务业适度优先的政策转变已经迫在眉睫。借此,也有利于巩固前述阶段性结构转变的成果。建议加快梳理当前影响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障碍,积极清理对于服务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对于工业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行之有效的支持政策,特别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在充分考虑服务业与工业产业特性差异的基础上,可基于试点试验,鼓励探索在服务业中比照执行的方式;如在从严控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于主要运用高新技术,并为高新技术或技术先进型企业服务的服务类企业,参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也可将国家关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优惠政策,从当前的20个城市扩大到全国,并将优惠期限从2013年12月31日截止进一步扩大到“十二五”末或长期。为鼓励城市功能转型和城镇化发展,对于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转型发展现代生产业,在符合城市规划和服务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的前提下,经有关程序核准后,可不受土地变性限制。鼓励原用地单位通过土地作价入股、租赁经营等方式参与发展现代生产业。进一步加强对“营改增”试点的支持,为营造工业与服务业平等发展的税收环境创造条件。
(二)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分类指导,科学选择对不同类型服务业的支持重点
不同的服务行业或企业之间,往往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有些服务企业属于资产经营型,如租赁业、仓储运输业;多数服务业企业属于轻资产经营型,如文化服务业、工业设计等。有些服务业企业可以更多地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多数现代服务业更强调专业化和个性化。许多新兴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关键制约是培育市场、引导需求;有些高风险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是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许多一般服务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节本降耗增效;有些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化解的关键难题是如何凝聚优质资源和优质要素。今后,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应该更多针对不同类型服务业特点的差异,强化各有侧重、富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突出解决相关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三)加强对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持引导,优先支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改革创新
推进服务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这种改革不仅包括微观层面,也包括宏观层面和区域层面、行业层面。
服务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不是简单的宣传教育就可解决,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试验和推进不同改革方案的比较来解决。因此,加大对服务业改革试点、试验的支持力度,是推进服务业转型发展的治本之道。
当前需要着力推进的服务业改革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一是服务业公共平台、服务业集聚区运行机制的改革试验,借此更好地探索凝聚服务需求和实施服务业设施共享、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方式;二是服务业发展区域统筹和区域合作的试点试验;三是服务业发展中不同类型企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培育区域服务业综合体系的试点试验,完善服务业发展中主导产业、跟随产业、配套产业协调发展和区域综合服务体系的发展机制;四是创新服务业人力资本提升机制,特别是加强服务业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培训的方式;五是服务业放宽准入与完善监管有效结合的改革试验,借此为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平等参与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
- 上一篇:冶金矿山工程设计
- 下一篇: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