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格教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课程 本科教学改革 物流管理课程 视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63-02
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逐渐习惯于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因此,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以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其中包括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思考、随堂练习及学生成绩、教师答疑等辅教学资源。将微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使本科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够更多地对知识和案例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课堂讨论,从而改变以往主要由教师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区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其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一 微课程教学理念概述
微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流媒体为主要形式,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精心的信息化教学为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活动。因此,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的特征有:
1.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微课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含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图片和视频)、学生的反馈意见、学生成绩、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类型多样、教学主题鲜明和教学结构紧凑。
2.教学资源容量小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同时教学视频的总容量一般不要过大,以便于下载保存到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使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实现移动学习,便于师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学习状况检查、探讨学习心得和答疑等。
3.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教学设计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或疑点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堂要求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4.教学时间短
微课的时长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一般为5~8分钟,相对于传统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微课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迅速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物流管理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1.物流管理课程开设的背景
物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物流是随商品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物流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离不开现代物流管理活动。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生产、制造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全球化、生产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企业近年来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物流开始受到重视,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上,因此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策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得和加工能力更弱。学生仅仅局限于从有限的课本内容上获得物流方面的知识,对新观念、新方法了解太少,也很少与同行进行交流。
物流管理课程作为本科生物流管理的专业导论课程及核心课程,由于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物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课程的教学难度也相应地有所提升,要求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以及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物流管理理念,并能灵活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是教学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3.将微课程理念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之所以适合采用微课程教学理论,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物流管理和实际应用联系非常紧密,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使得本科大学生普遍感到课堂知识的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目前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物流管理的网页、图片和视频,这些资源是分散的,虽然当代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和知识,但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所以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使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整理最新的物流管理知识点以及案例,辅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物流管理的动向,理解物流管理中的一系列概念,微课程就为这样的教学需求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第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本科生的时间更加碎片化,因此本科生的教学可以通过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占领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通过微课程教学使得学生利用很少的时间掌握关键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三,大量的国内外物流管理相关案例和知识点适合以微课程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国内外物流管理教材有很多,而且基本上每部教材都提供一些案例,尤其是国外原版教材,或者是一些中文译本教材,具有非常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案例。这些都是物流管理课堂微课程教学的源泉。
三 物流管理微课程开发的方法
1.课程内容规划
为了规避重复和无序开发课程,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对微课程内容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形成规范和体系,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课程内容规划是微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一线物流行业专家和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员,共同确定物流管理课程的知识点脉络,为了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需要在征求专家意见后课程内容规划。
2.微课内容开发
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建设为了能确保其质量,一般要经过宣传、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审核、在线报送、评价反馈等环节。其建设模式分为“征集评审式”和“项目开发式”两种,前者是面向教师个人,而后者是面向学校和机构。
3.教学平台建设
微课资源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载体和基础是微课平台。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研究和应用的功能模块,从而一站式完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教学过程。
4.交流应用
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向广大师生推荐和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主要通过专家点评、集中展播和共享交流等方式。推进基于微课的网上教研新模式的形成,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微课库”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
四 结束语
目前,运用到本科高校教学中的微课程还比较少,将微课程理念引入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微课录制的软件工具的使用。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微课制作的过程中,通过熟练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篇2
关键词:“微课”理念;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157-02
1 微课教学的优势及特点
1.1 微课教学特点
微课教学模式具有许多特点,首先它的教学时间较短,一般的微课教学在五到十五分钟之间,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的琐碎时间,使学生在休息之余也可以观看微课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微课教学的内容也较为集中, 微课教学都是针对特定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总结,这种集中性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重点,还可以针对重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效率。最后微课教学的形式也比较丰富,微课教学主要包括录制教学视频、展示教学案例以及呈现教学素材,这种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完整的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师更为清楚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2 微课教学优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微课”教学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平台,随着微课开始融入教学课堂,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区别于以往的传统电子课件,微课主要以视频为学习载体,围绕某一专业课题展开精彩的教学活动,它可以营造出半结构化的知识环境,将微课融入到教学课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教学空间,加之微课风格的多种多样,可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2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难度较大
高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功底普遍较低,而计算机教程的专业性较强,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抽象思维,这样才可以真正领会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因此,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计算机的教学难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易受挫,甚至出现厌烦学习的行为,导致高职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明显低下。
2.2 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便是模式陈旧,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愿听讲,课堂气氛较为低沉。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采用教师讲解与演示同时进行的方法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讲。同时,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也使教师难以了解整体的学习现状,演示过程中,学生也很难长时间观看,甚至忘记主要的学习步骤,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3 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主要以实际应用为主,操作性很强,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受师资力量影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配套设施仍不健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操作要求。同时多数学生选择高职院校主要是为了尽快取得毕业证,造成了院校注重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却缺乏基本的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2.4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是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难度。由于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功底不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掌握的比较熟练,而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打字功能也不会,这就导致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花费更大精力传授,学生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这样不但加大了教学难度,还一定程度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3 “微课”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将“微课“教学应用到高职计算机教学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势,确保学生可以轻松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因此,我们应研究探讨如何将微课运用到计算中,从而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
3.1 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之前,首先应认真选择微课的教学内容,应遵循少、精原则,将结构完整的重难知识点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才可以真正保证微课内容的全面性,使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充分了解章节的重点掌握知识。其次,还应设置微课的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微课教学才会得以顺利进行,设置目标时应实事求是,不可盲目夸大,确保学生知识水平与实际能力的双重提升。最后还应设计紧凑合理的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思考,它要求设计的教学过程应该富有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教学素材也应多样化,保证学生可以由图像、声音、文字等各方面了解所学知识。
3.2 微课的制作
首先应准备微课制作工具,主要包括PPT、耳麦、录制过程中使用的软件以及其他计算机设备等,制作微课之前应准备好这些工具并调试正常。其次还应积极搜集微课的制作材料,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及时整理分类,确定需要呈现的时间及顺序。此外还应重点制作PPT最后,还应进行微课录制,录制之前应调试合适音量,然后打开制作软件,调整屏幕进行录制工作。录制内容应应生动有趣,避免只出现枯燥乏味的PPT展示内容。同时还应确保录制内容避免出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同的灌输现象,可以在录制过程中提出相应问题或者上传配套的测试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录制完成后还应调整整体的画面质量,确保欢快、明亮的色调。
3.3 微课的使用
首先,高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将微课使用于传统的辅助教学过程,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互动,课堂的趣味性较少。因此,教学过程中如若遇到重难点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微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对仍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节省更多精力放于实践中,还可以确保学生更为充分的掌握教学内容。其次,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应下发下节课堂的微课内容,督促学生课下学习,做好课前预习。最后,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将微课内容发于网上,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在学生之间传递教学知识。这样不但是计算机本专业同学可以学习知识,其他专业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进行学习,提高了校内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模式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微课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外,还可以制定自身的个性化方案,为教师展示自身才能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平台,使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简单有效。最终,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有效性的同时,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邵华.微课理念引导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成人教育,2014(5).
[2] 苏丹.微课和高职英语教学的整合路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篇3
1.理念缺失的表现形式
在实际高中田径教学结构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高中并没有对体育教学给予必要的重视,只有部分经济条件比较不错的学校才会为田径教学设立独立的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设备,保证完整的教学环境,而多数学校田径教学只是单纯的“活动课”不仅没有体现田径精神,对于学生的实际田径教学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学机制,这就造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1]。其二,多数高中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的运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比较落后,若是没有建立有效的教学机制,就会导致学生过度浪费体力,却没有实现自身体育能力的升级,长此以往,学生由于学习成效不明显,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教学机制中的恶性循环。其三,多数高中在田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重视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实际操作,这对于学生更好的内化相应的田径教学没有益处。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田径水平差异进行有效的评估,相应目标设置和学生的差异较大,就违背了个体差异化素质升级的初衷。另外,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十分重要,教师只有掌握田径教学和竞技田径之间的教学区别,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田径能力的同时,有效的建立相应的田径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理念运行的现实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清晰的认知实际的教学现状,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有效转型,但是教师要优化相应的理念,建立有效的项目分析机制,并且进一步从实际教学结构上进行有效的理念升级。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建立相应教学行为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基本诉求为基准。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同时的项目升级,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理念为基本的教学结构转型。在实际的田径教学过程中,由于会出现大量的重复性教学以及重复性操作,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建立相应的针对性指导,教师要在了解基本学情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差异化教学机制,保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相应的了解,并且在实际的田径教学结构中积极的拓展教学思路,真正实现学生为本理念的运行[2]。
二、高中田径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改进措施分析
1.优化相应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指导相应教学行为的升级,教师要充分认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从思想意识上对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践行。只有将高中田径体育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保证教师对整体教学机制和结构进行实际的推进。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师要提升对于田径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拓展有效的教学措施,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保证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体育能力能真正有所助益,并且,教师要建立差异化教学模式,针对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升级训练,而对于体育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运行热情,并且建立适应其发展的阶段性田径目标,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效的建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架构[3]。另一方面,学校要给予田径教育足够的重视,不仅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器械,也要保证学生的基本体育需求得到满足,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从根本上推动整体田径体育教学项目的优化升级。
2.优化“以学生为本”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机制中,教师只是一味的强调相应的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效果,没有对学生的真正诉求进行有效的关注,就导致学生对田径教学没有建立有效的认知。在运行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田径体育能力进行有效的升级,也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疏导和教育,保证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优化的过程中,也受到体育精神的影响,建立更加坚韧的意志品质。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宽思路,建立有效的趣味性教学,保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和教师建立更加有效的互动,只有实现教学教育模式的更新,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落实。教师可以在田径体育课程中创新的使用新型教学方法,利用小组教学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小组建立,并且在建立小组的过程中充分考量学生的体育能力差异,保证在满足学生学习诉求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差异化发展。
3.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才能保证学生有效的完成自身学习行为的纠偏,在建立田径体育能力评估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的使用统一化的标准,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相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项目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并且集中建立有效的评价内容,保证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到真实的还原。另外,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多应用正向的评价模式,以鼓励为主,丰富评价选择和评价项目,将评价结构建立的更加具有针对性。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不仅能提升学生对于自己的认知,也能一定程度上建立学生对田径课程学习的期待。
教师在对学生的田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集中升级学生内化相应理论知识的能力,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体育技能的升级措施,真正促进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升级,满足学生基本学习诉求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要集中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健康学习”“有效的呈现多元化的学习和评价模式”等都是基本的教学要求,高中田径体育教学只有满足能力指标的升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中学生体育素质的优化。
篇4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习者主体 主动性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人的思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客观知识与自身主体交互内化,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涉及学习者有意识的获得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转化和评价这一认知过程,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倡的教学“应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较吻合,即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是对大学英语后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后续阶段课程,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学生的实用性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为目的。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习者需具有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分为两部分: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语言知识主要指语法、语音、构词等;而交际技能则指实现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听、说、写、读。我国多数大专院校学生基本上具备了第一种语言能力,而缺少的则是交际技能的培养。实现这一交际技能目标需要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手段加以实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例如,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
但在实际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某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灵活加以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引入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索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通过协作学习,在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有影响力或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如果是随机进入教学,则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通过老师事先精心的教学设计或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中通过表达、询问、交流、协商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习得语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个性化”,更适应于高年级学生,是解决教学低效问题的途径之一,更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基础教育(大学一、二年级)过后的提高阶段(即三、四年级)的教学要求。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高年级学生更加重视英语学习的实践和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高年级英语学习者自我素质提高、为将来就业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手段加以实现。
因此在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是对院校高年级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管理模式、教学形式、可行性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年级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需求,能够为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其他英语课程提供设想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杨翠萍.刘鸣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J].外语界.2004.(3):49-54.
[2]程鑫.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观.综合观与真实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S1):220.
[3]李耸.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144-147.
篇5
关键词:微课;设计;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教学应用软件推陈出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1]
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下载使用的微课也非常多,笔者在收集、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发现众多微课资源良莠不齐,在运用与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本文就微课的设计、制作及使用谈谈看法.
1 微课设计与制作
高中的微课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仍存在的困惑及疑难问题进行设计制作的视频.短小而精彩的微n适应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对新鲜又感兴趣的事物的学习往往是迫切、深刻的.微课可以实现让学生在课前、课后通过对微课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或与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反复地研究,从疑惑到认识,从理解到掌握的过程.因此,对微课的设计、制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1 微课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
物理学中的概念与规律的叙述都是精练、准确的,实验研究过程及对结论的推理论证过程都是严格、周密的.在传统物理教学中对概念与规律的阐述本就应该科学严谨,更何况微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中,不断重复地观看、学习与研究.这就要求在微课设计制作中,不仅所讲述的内容要符合科学原理,用词更要准确、严谨,表达清晰不能含糊.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口误”,在微课中绝不能出现.例如讲磁场的概念时,应当说“磁体与通电导线周围空间存在磁场”,而不应说成“磁体与通电导线周围空间叫做磁场”.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应当说万有引力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不应说成“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中学物理是由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与规律为基础与主干,若在微课的制作中表达不清,用词不当,就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误导.如果概念不清,更谈不上掌握物理规律,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某一章节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
1.2 微课选题的吸引性、延伸性
1.2.1 微课选题的独特性、吸引性
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它把任务式教学模式转变为驱动式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地选择内容进行学习.一节好的微课,不仅要时间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生动有趣,要从大量课程资源中凸显出来,它的选题还需具有独特性,符合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例如,重力与万有引力是学生常常混淆的概念.在高一年《重力》这一节中,对重力的产生原因,应当说“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应说成“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因为后者是指万有引力.上课时老师常常只是点到为止,但是对两种说法的区别学生一直无法理解,对两个概念是否真的有不同总是将信将疑.到了高一下学期学习《万有引力天体运动》这一章,学生沉睡在记忆深处的问题被唤醒,同时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万有引力与重力只是说法上的不同,还是本质上有区别?它们的大小、方向一样吗?两者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同,还是有时相等,有时不等?面对大量的问题,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因此微课《重力与万有引力一样吗》就应运而生.在该微课中针对学生的疑问设计了几个问题:①万有引力与重力的产生原因一样吗?②在地球表面上两者的方向相同吗?③在地球表面上两者的大小相同吗?④绕地球旋转的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与重力一样吗?对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处理与分析问题的激情被激发,教师只需稍加点拔与引导,问题的解决就水到渠成.这正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2. 2 微课选题的延伸性、拓展性
对学生原有问题的答疑、解惑,并不是随着微课设计制作、学生完成观看而完结.实践中发现,学生的问题会像滚动的雪球,随着他们学习、了解的知识的增加而膨胀.如学生在看完微课《重力与万有引力一样吗》之后又提出:既然在地球表面上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高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那为什么还要提出“重力”的概念?重力场与引力场一样吗?是不是在地球周围才讲重力场?……这里有一些的问题可能超出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是不适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的,但又不能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应该对问题加以引导与利用.这使后期微课的制作不仅仅是解决课堂问题、课内知识,还要注意知识的挖掘与延伸.
对上面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可以再做一个微课,简述人们对地球的认识是从惯性系到非惯性系的发展过程,同时人们对竖直悬挂物的受力分析的认识也是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的转变.让学生了解重力与万有引力提出的背景及用途,同时了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探索历程.为了加深学生对“重力、万有引力和向心力”的与区别,还可以再制作微课《赤道上物体、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飘”起来》等,使学生对天体运动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又能把物理知识加以应用,也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至于对“重力场”“引力场”的概念要涉及大学物理知识,不宜过度拓展,但我们可以在微课最后附上相关书目或网址,提供参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基础不同,对教学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对同一知识内容的微课,也应该设置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与内容延伸,形成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可以让不同需求的学生自行选择,让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1.3 微课设计的逻辑性、系统性
物理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实验、探索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物理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数学性和逻辑性.其理论框架类似于几何学的公理化系统,每个物理定律固然与实验相联系,但奇妙的是,众多的物理定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定律与定律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2]
微课呈现的是特定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及内容,微课教学时间短,内容较少,知识点呈碎片化,但它却能涉及到物理学的各个角落.教师不能抛开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把每一个微课孤立起来,而要把具体的微课内容放在学科系统或知识结构中加以衡量.[3]
例如在“牛顿运动三定律”系列微课设计时,就不能把三个定律的微课教学内容分别孤立起来,让学生学完之后即不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产生背景,也不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动力学地位,更不了解三个定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错误认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是在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状态.教师要把每个定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认真研究,又要把三个微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成为一个有逻辑联系的整体.
由于教学时间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背景不可能有过多的介绍,利用微课《牛顿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人类生存发展过程对有关力学问题的研究与应用,及对经典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把微课作为课前学习的资源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清楚,对亚里士多德运动理论的检验与修正是经典力学的重要起点;牛顿力学是对伽利略、惠更斯、笛卡儿等人工作的继承,他把前人思考的相对独立的规律进行联系,[4]是物理界中一次理论的大综合.
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微课设计中,在标题、内容或者总结部分都可以突出每条定律各自的地位及相互间的联系.牛顿第一定律是基础,它奠定了整个牛顿力学的基石,定义了两个概念――惯性和力,指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抵抗运动状态改度的性质),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定性的指出惯性和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牛顿第二定律是核心,它是在第一定律基础上进一步定量研究物体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是实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补充,它是确定力的性质的定律,是独立于第一、第二定律之外的,又是对第一、第二定律的重要补充――它使动力学的研究对象不限于单个质点,而且还能够用于多个质点或者不能视为质点的物体……它指出了自然界物体运动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5]
在微课设计中注重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避免学生在碎片化的微课学习中形成“堆砌式”的知识结构,而是形成“树状式”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
2 微课使用的局限性
微课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不是传统教学的替代.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交互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交谈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大部分微课是教师根据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制作的,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针对学生反馈的新问题再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短时间内又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微课,问题的反馈与解决将会脱节.而且根据老师自身思考所设计的微课,和师生间直接相互碰撞交流对比,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教的肢体语言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它以表情、仪态、语气的运用,常常比语言传递更多的信息.课堂上教师有时辅以手势(如讲解“右手螺旋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有时需要模拟(如讲解“扭秤实验”时,绷直身体,举起右手臂放水平,让身体扭转来模拟“悬绳的扭转”与“力矩平衡)、有时给予规范(作图时,一手拿着三角板,一手拿粉笔,边说边画),这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间传递的不只是物理知识,还有教师的风格、气质,物理学习中规范、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思维方法与过程,及物理学科引人入胜的魅力.学生追求科学的乐趣,及对科学的学习态度,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微课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教学的补充,所以微课的使用需要一个度的把握,不能作为教学的替代.
虽然不是所有的教学形式都适合微课,但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优越性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其发展空间还很大,在开发和使用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实践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 2:5-15.
[2]张立新.物理学中的演绎逻辑.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J],2013,29(5):63-64.
[3]许国梁,束炳如.中学物理教学教法[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6
关键词 微课 微视频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核心,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形式多样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本身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有着紧密关系。因此,“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能体现其特征及价值。
1“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微课”特点
(1)短小精悍,方便使用。“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按照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更能让学生接受知识。“微课”的容量小,一般在50M以内,常见格式为flv、H5网页格式,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微课”是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考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简洁,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教学中的知识点。
(3)教学资源“情境化”。“微课”实现了教学视频化,微视频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刺激学生听觉、视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4)具有交互性。“微课”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微课”设计中,可以通过“概念导入―授课视频―巩固测验―练结”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交互,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3“微课”理论依据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简单是教师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习者,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微课”正是通过微视频、微课件、微教案的方式,创造教学情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
3.2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微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移动学习、“泛化学习”,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3.3教学最优化理论
尤・康・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是指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微课”应用于教学符合教学最优化理论。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4.1教学导入“情境化”
“微课”实现了教学视频化,微视频集成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刺激学生听觉、视觉,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信息技术《形状补间动画》时,教师通过加工《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给视频添加卡通人物、添加字幕、添加教师的配音。这样学生观看了后,对学习flas产生兴趣,迫不及待的想要尝试。此时,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追求成就感,开始进入新课,制作形状补间动画。这样,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4.2转变教师角色,开展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学生自主去发现,教师负责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第11课《编辑主页―插入图文》这一课内容时,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插入图片,制作导航栏两个知识点,制作了两个微视频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可反复观看视频,直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4.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微课的推广与应用,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从案例设计、微课专业软件使用、PPT制作的技巧以及制作过程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微课”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5“微课”制作方法
5.1单播式“微课”录制方法
单播式微课录制方法具有单一视频格式呈现,单一学习路径的特征。目前主要方法有“录屏软件+PPT+教师的声音录制”、“摄像机+屏幕PPT演示+教师讲授”等模式。具体做法,首先撰写微教案,准备教学素材。其次,用ppt演示教学中的知识点,然后用录屏软件或摄像机录制教学过程,讲解教学中的技术操作步骤。最后,录制声音文件,进行整合,形成作品。
5.2交互式的“微课”录制方法
交互式微课以网页动画和视频多格式呈现,通过点击、拖拽、选择、填写、反馈等操作形式,完成教学内容,及时测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具体方法如下图所示: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时,“微”概念已经占据我们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合格学生。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篇7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微格教学 教学技能
一、引言
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进行教师教育的主要机构,承担着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任务,为我国基础教育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教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坚实后盾 。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受关注,我国高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近十年内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而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为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于2011年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等10个方面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强调指出“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这些指导性意见为数学教育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微格教学及其应用
微格教学是在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爱伦(D.W.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W.Eve)首先开发设立的。他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微格教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首先在北京教育学院展开了学习研究,并进行了实践。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并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微格教学作为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方法,很快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微格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扩展到中等师范学校、许多中小学和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如2007年福建师范大学将微格教学纳入“福建师范大学2007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各学院设置以微格教学为基本方式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技能”。
由于师范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教学实习,要像教师一样到课堂上去授课,指导教师提出比较多的意见要求他们立即改正,而师范生对教学没有直观感受,他们往往记不起自己上课的全过程,因而难以进行客观的自我表现评估和改进。微格教学则由师范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间,并用摄像机记录教学过程,以便课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的要求,我们在高师数学教育课程中引进了微格教学。并按照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对高师数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与实验,使理论探索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结合新形势的要求,提出了更加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我校高师数学教育中技能训练的新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数学教学意识、教学研究能力及反思能力的培养;结合我校实际对微格教学训练的流程进行了研究;结合当地教学现状对微格教学训练内容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给出了微格教学的训练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使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得到革新,并为其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但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也是教学难点之一,特别是对于准教师而言更难把握。为此我们经常以概念课为例,围绕着某一实践课题让学生进行试教,教师根据教学录像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实例,让试教学生回顾自己的教学设计,阐明教学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其他同学根据这一实践课题设计的方案,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理性认识,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把数学教育理论的新认知,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新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重新构建高师生的数学教育理念,并形成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经过努力,我们的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学院学生在河南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中有多人次获得一等奖及二等奖。
三、结束语
正在推行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它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因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和基本设想,最终是靠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实现的。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其实践能力的高低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知识面宽、专业基础扎实、有深度,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并有较强实践能力;这就对我们高师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职前教师,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高师数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等问题应是我们永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启泉,崔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荣静娴,钱舍. 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叶雪梅. 数学微格教学 [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6]汪振海,张东慧.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00(3):51-56.
篇8
关键词:微格系统;多媒体系统;教学;应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体育教学也正经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迈向现代化.最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在提高教师教学技巧和技能方面引起普遍关注[1].这项技术的影响已在各种形式的教育广泛认为体育课中出现以微格系统和多媒体系统为代表的科技含量非常高的高科技设备[2].引领学生改变着对传统体育课的思维模式,作为教师面对高科技的装备首先要熟悉使用方法,进而要对不同的群体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
1微格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1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Microtenching),直译为“微型教学”或“微观教学”,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培训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Microtenching的创始人之一艾伦(DwightAllen)教授将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1.2微格教学的特点
1.2.1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好
微格教学教案的编写、教学实践、反馈与评价、完善教案、再次实践将教学的理论完整具体体现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提高了受试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真正从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中受益.
1.2.2目的明确
每一次的微格课堂,首先要确定训练的内容,而且不能过多,只是特定的一到两项,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准备教案,设计教法,然后进行实践,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次实践,完善设定的教学技能.
1.2.3易控制,反馈全面
微格教学课堂,涉及的人数少(5—10人),时间短(10—15分钟),减少了环境的影响,设备详细的记录下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可通过录像进行自评、互评,以及指导教师单独评价.1.2.4教学实践压力小,创新课堂微格教学课堂,听众是同学或同事,减少了教学压力,同时也是新的教学技能的实践基地.
2多媒体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2.1多媒体系统的概念
多媒体(Multimedia),它由media和multi两部分组成.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它是两个媒体;声音和图像,或者用现在的术语:音响和电视.
2.2多媒体系统的特点
2.2.1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接触的是抽象的技术动作,仅凭教师的讲解示范,难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样的技术动作,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会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统一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2通过清晰的视觉刺激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学生通过感官获取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反馈提高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许多结构复杂的技术需瞬间完成,而往往需要学生对这一动作有一个清晰的感知.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体育教学则可达到此目的,它能够展示给学生不同难度,不同规格的分解示范,便于学生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如背越式跳高的空中过杆动作的学习,学生对于过杆时的身体状态无法把握,教师可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来模拟其全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观察.这样的教学动作准确,规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兴趣.
2.2.3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我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单单是课上,课下时间占到了很大一部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自我探究,自我思考,对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微格教学系统与多媒体教学系统辨析
3.1两个教学系统对比分析
3.1.1两个系统相同点
从表1对比分析看出:两个系统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说明两个系统都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并引入课堂的教学行为,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元素为教学服务.
3.1.2两个系统不同点
3.1.2.1在八项比较内容中除了一项相同(课堂条件)外,其余七项均不相同,其中微格系统针对的群体是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它培训的是教学技能,是在“微课堂”中进行,时间短,练习的内容只有一道亮相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手段.而多媒体系统针对的是普通生的“大课堂”,培训的体育课要求的学习内容,时间较长.
3.1.2.2评价方法的要求不同
体育微格课堂完整的教学技能评价包括:语言技能、口令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控制技能,每项教学技能都包含具体的评价内容,如语言技能的评价内容包括:吐字清晰、发音准确、声音宏亮、表达流畅、准确、精炼、生动形象、体态语言运用恰当等,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微格课堂的录制以后,要对照表格进行自评,互评,以及指导教师总结性评价,并且教案修改后再次录制,通过不断的评价和反馈,最终掌握特定的教学技能.而多媒体课堂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评价过程,主要是通过观看录像,幻灯,或者为学生录制录像片段,对照录像由指导教师对不同的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指导或纠误,课下学生也可以对网络平台上自己的录像片段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微格系统作为一个专业培训师范生或在职教师的平台,具有特殊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一方面,评价方法仍然不够系统,微格系统只能对教师进行课堂评价,而实际教师的工作仅仅依靠课堂评价是不够完整的.另一方面,评价环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里面既有东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也包括微格课堂能否普及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微格系统适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及在职教师,在传统的普通学生的体育课中适用值得商榷.
4.1.2多媒体系统在现代体育教学活动中已经比较普及,运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多媒体系统更能够使学生将课上、课下、教师指导、自我练习形成有机结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的交流,尤其是针对不同学生练习中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区别对待.
4.2建议
4.2.1微格系统与多媒体系统都是现代化的教学平台,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需要注意两者的区别,不能混淆,否则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甚至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4.2.2微格系统与多媒体系统虽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不能忽视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合理运用现代化的“装备”,并发挥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在“教书”的同时完成还要“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emeshA.Microteaching,anefficienttechniqueforlearningeffectiveteaching.JResMedSci.2013Feb;18(2):158-63.
〔2〕ShiozawaT,HirtB,CelebiN,etal.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atechnicalanddidacticaltrainingprogramforstudenttutorsinthedissectioncourse.AnnAnat.2010;192(6):355-60.
〔3〕SinghT.Microteachingrevisited.NatlMedJIndia.2011;24(6):363-4.
〔4〕BhosaleUA,YegnanarayanR,YadavGE.Attitude,perceptionandfeedbackofsecondyearmedicalstudentsonteaching-learningmethodologyandevaluationmeth-odsinpharmacology:Aquestionnaire-basedstudy.NigerMedJ.2013;54(1):33-9.
〔5〕PopovichNG,KatzNL.Amicroteachingexercisetodevelopperformance-basedabilitiesinpharmacystu-dents.AmJPharmEduc.2009;73(4):73.
〔6〕王皋华.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5-121.
篇9
关键词:高中物理;微格教学法;教学技能
物理教学法课是让学生熟知"物理教学"理论,掌握教学技能。物理微格教学是结合物理学特征展开的专培训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法"。其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物理教学技能",经训练让学生在极短时间掌握各种基本教学手段。目前,微格教学法于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还较鲜见,下正就此进行阐述。
1.物理"微格教学法"特征
当下"微格教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对教学技能的认知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教学法'试教'模式"的"整体、模糊"性,引入"现代哲学"及科学的"实证分析"手段,提出教学技能即为"有机整体",亦可"分解"、"控制"展开"强化训练"与"操作"[1]。于高中物理"微格教学"的特点将课堂"教学技能"划分为:"物理知识、讲解、提问、导入、实验、强化、板书、组织、应变、电教"十项技能,分别进行强化训练。微格教学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物理"微格教学法"程序
2.1 事前学习与编写教案
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微格教学",物理概念及定律皆较抽象,在学习微格教学法前,有必要事前学习"物理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类"、"教材研究"、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课堂教学"观察手段","教学评价"与"学生特征"等。
若想施行物理微格教学,需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培训,课堂教学分为微格教学法十项教学技能展开强化练习,一次集中训练(1~2)个技能。确定培训技能后,学生选取适宜教学内容,依拟定的教学目标编写教案。教案包含:物理教学法的事前学习编写教案教学实践反馈评价修订教案教学实践(看右图)。
2.2 微格教学法的实践
①高中物理微格教学实践设计。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学法"理论"与"物理知识"及"教学实践"相结合,创设微格教学方案。此时期教师关键强调: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意义;灌输启发式教学理念;微格教学目标设计务必周密、全面,具有"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同时,又需涵盖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于原有基础经教学皆有提升。灌输教学法理论,重点强调高中物理教学基本"作用与要求",各教学法的"特点、要求"及其综合应用、优化处理。物理微格教学表演,此为操练时期。教师在此时期,对微格教学实验的"教态、实验的表演、讲解、对话、板书"等重要因素展开指导。经过充分准备,依微格教学方案,学生展开"实验教学",并将教学状况摄像[2]。②微格教学实践的"演示实验",是依教学要求"教师表演"、"学生观察"的课堂实验。演示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广泛,为学习"物理教学法课"务必掌握的。讲解演示实验课时,教师首先对演示实验的"作用、操作及表演"根本要求进行理论指导,并对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演示实验分为"学生选取教师所提供的演示实验进行微格教学表演"与"演示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展开微格教学表演"二类。③准确记录。角色扮演之时,以录像手段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展开记录,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
2.3 反馈评价及修改教案
后馈评价:①回放录像。"角色扮演"后回放录像,以便被培训者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此时需"教师、学生、评论者与指导教师共同观摩,对"被培训者"达到的培训程度进行剖析。②自我研究。观摩录像后,"教师角色"需展开自我剖析。研究教学实践时设定目标是否实现,培训的"教学技能"学生掌握与否。③讨论评价。"指导教师"及"评价者"针对学生角色需由各自立场进行讨论评价,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由"物理教学法"特点出发,主要评价角度:其一,高中物理微格教学"目的拟定"合适于否?符合大纲要求吗?符合"实际教学内容"吗?教学过程是否贯穿教学目的进行?达到教学目的没?其二,高中物理教学基本要求。比如,评议"演示实验"教学需分析是否符合其"保证成功"、"简易便利"、"现象清晰"等根本要求,同时需考虑演示的同时是否具有"启发思维、观察能力"等作用。其三,高中物理微格教学的"表演技能技巧",主要评议"仪表"、"教态"、"语言表达"、"板书"、"板画"等。修改教案:学生依"自我研究讨论评价"所指出的问题进行教案修改。
3.结论
高中物理微格教学法让学生看到自身的缺点及不足,自身的认识印象更加深刻,利于缺点的改正。学生看自己的教学录象会和老师教课方式进行对比,能较客观的估量自身教学水准,清楚懂得改进方向。学生因对自身水平的了解,在日后的实践教学中,对自身教学手段展开改进,授课水平提升快,实习时备受老师与学生好评。高中物理微格教学法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篇10
信息化传统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教育界学者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从未中断。多年来我国教育行业课堂教学模式从未改变,我们把它叫做传统教学模式;近几年新起的短时间视频教学模式,我们把它叫做微课堂教学模式;还有一种人们未曾熟知的教学模式,我们叫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苛,那么用于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也需随之改变。因此,有必要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探索出一种能够满足信息时代人才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传统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人们对不同类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称谓”,下面对三种课堂教学模式加以界定,并分析各自特征。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1972年,美国乔以斯威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定义教学模式为“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师和其它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范永波(2001)认为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指出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我国学者对教学模式有很多探讨,也提出了很多教学模式,但综合看,都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对课堂组织、管理、控制的主导地位。笔者通过大量收集、阅读文献资料发现,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中提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举不胜举,但尚未有学者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做明确、完整的界定。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以来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该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参与课堂,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某种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传统课堂教学发展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有其必然原因,首先,几千年教学传统的延续使教师和学生潜意识无条件传承和认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该教学规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规模;第三,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人格的培养。
二是固有的不合理性。首先,不利于因材施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班级授课,一般50人左右为一个班,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传授相同的教学内容,然而这部分学生的潜力、个性、才能未必相同,这不利于单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不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机会少,易产生听觉疲劳,课堂效果差。第三,受时间、空间、规模的限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需要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由教师向学生授课,还受到教学环境和规模的限制,学生离开了这样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就无法接受同样的课程学习机会。
(二)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微课”的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应该说是个“舶来品”。我国首创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教育局胡铁生,他于2011年指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机会结合体。”之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也对“微课”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胡铁生也不断修改自己对“微课”的定义,另外我国学者对“微课”概念的研究仍在持续。虽然对“微课”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调整,但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的是定义中核心的几个关键词,即视频呈现、简短完整、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学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微课”是按照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简短的教学视频呈现,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完整设计与制作,能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一种生长型网络教学资源。
微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突破时空限制。“微课”以简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就具有可转移的特性,学习者可以接受到转移来的微视频展开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是网络共享性。“微课”呈现的微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共享给大众,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通过观看“微课”的形式学习微课程。
三是教学主题明确性。一个“微课”讲授一个知识点,教师的教学主题、学习目标和对象清晰明确,重难点突出。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翻转课堂”又称“颠倒课堂”或“翻转课堂”,最早应用于美国。2011年加拿大《环球时报》将“翻转课堂”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至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西方教学。同年该教学模式传入我国,并迅速在学术界掀起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研究颇丰,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传统课堂的颠覆,即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教师下发的课程知识点视频并完成任务单,课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咨询交流问题,形成课堂知识点内化,课后学生可以再通过课程视频对知识点进行巩固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征:
一是因材施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范围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视频和任务,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主学习的进度,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二是教学相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她)们不再单纯的需要备好课、做好教案等,还需要将需要传达的知识点录制成高质量的“微视频”,并设计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选择学习。
三是角色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学生角色由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两者角色的转变更好的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化时代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科学技术的限制,融合达到的教学环境,只能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课的形式完成教学,这种模式持续了很久,人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似乎已不再适应现代学生、学校、社会、国家等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工具诱发学生排斥传统课堂
现阶段,手机、MP3、MP4、平板电脑等信息化工具充斥着教学课堂,传统的教学课堂很难吸引住思维活跃的学生,他们易于沉溺于手机游戏等“魔咒”,说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二)信息化时代促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技术信息化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有效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三)多媒体技术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添加了关于知识点的图片、声音等新原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视觉、听觉优势克服了传统课堂易疲劳、教学手段单一等缺陷,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
(四)网络平台为课堂教学带来挑战
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广泛运用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挑战。就教师方面而言,网络上无数教学名师的视频课程,无数教育机构的优秀课程,使教师们压力山大,一怕自己课堂不能吸引学生,二怕自己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就学生方面而言,面对互联网上众多的课程好似琳琅满目的商品,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三、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缺点比较
通过以上对传统、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综合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笔者认为传统课堂较微课堂和翻转课堂有其固有的不可替代性,微课堂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内容通过短视频课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翻转课堂则将课外、课中进行了翻转,并将教师学生角色进行了翻转。具体比较见表1-1.四、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学术界众多学者热衷于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趋势。黄晓龙、张世禄(2008)传统课堂需引进网络教学,实现网络教学优势向教学实效的转化,最终形成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陈兵(2006)、曹群英、江华珍(2009)提出网络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林莹莹(2014)提出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陈会源(201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指出该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形成,学者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越来越现代化,结合大量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课堂教学模式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融合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复合型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保留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情感交流等优势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情,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敏捷.翻转课堂模式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
-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