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学习心得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皮肤性病学 探究性学习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皮肤性病学是近年来医学上出现的一门分支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属于专业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无论在研究疾病的表现形式、检查诊断方法还是治疗手段等方面,都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很大差异。

从目前来看,皮肤性病学教学存在着授课内容多,且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和一定的复杂性,课时不足等问题。若单纯地依靠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传统模式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一来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适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资源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寻找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实施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和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以实践为途径、以过程体验为重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和尝试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采取直观性、形象化的学习。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学科, 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离不开皮疹的形态学特点,皮疹的性质、形态、分布、排列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绝大多数疾病都有比较特异的皮疹。为了突破皮疹形态这个教学的重难点,离不开直观性、形象化的教学。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学时可以对皮肤性病学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进行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结合多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播放各种图片资源,必要时进行动画展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取代原本枯燥乏味的静态文字描述,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冲击,留下深刻印象,提高记忆效果,同时大大激发初学者的学习兴趣。

开展问题性、任务性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任务性学习实际上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学习的一种必备工具和有效手段,围绕着教师精心挑选的医学问题为中心,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学习过程。

例如,在皮肤性病教学中,教师布置关于银屑病的课题任务,把思路对学生简单说明后,要求学生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对实验研究方案进行设计。学生按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亲身体会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对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并及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再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思,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产生新的认识,理解疾病也比较透彻。实验时,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和图片资料。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按要求撰写科学小论文。在任务性学习模式中,同学们高度参与,积极动手动脑,思维得到拓展,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式学习。采用小组学习模式的一般流程为: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组际交流-集体整理归纳。教师的职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求学生要主动完成课前预习和资料收集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中,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论基本皮损这部分内容时,课堂使用多媒体展示皮损表现,结合若干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

采用小组学习模式时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度”,切忌全盘包办;以分组活动为主时,要兼顾到全班整体,凝结集体智慧,共同重点解决疑难问题;遇到集体障碍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知识,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激励学生形成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甚至是组内竞争。课堂上教师要做到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对学生的疑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小组学习,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在完成梅毒理论课堂学习后,布置学生设计梅毒治疗标准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信息网站和医学网站,如何利用nc2bi.nlm.nih.gov /网站的Genebank数据库查找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广受学生欢迎的。由于角色的转变,学生愿意也乐意去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大胆走上讲台,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展示自我风采。学生的热情参与,使得打造活力课堂,快乐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另外这种类似“答辩”式的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开发了学生的智能,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避免学生抄袭他人,弄虚作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社会实践多样化

为将学生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课后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成立“皮肤性病调研小分队”、“社区服务小分队”、“健康医疗小分队”等社会实践,注重强化见习实习,让学生能通过社会交往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技巧。

三、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切实可行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既可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信息网络的使用,切实加强了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技能的形成,为皮肤性病知识的学习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皮肤性病学教学,能够创造出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能够加速皮肤性病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斌,黄崇本.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医学教育研究专辑),2003,(2).

篇2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信息素养 提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4)信息创新的能力;(5)信息利用的能力;(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好的载体。它以学生做课题为主线,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等各种信息手段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丰富了信息的来源,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校外的整个社会中,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将学生置于广阔的信息海洋,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由驰骋。其次,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信息渠道。通过课堂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学生的信息渠道从教科书、课堂的单一渠道变为多途径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最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信息的选择、甄别、处理和表达,从而提升了其信息素养。

1.研究性课题选题的科学性

选题立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要通过课题的选择与研究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学生的选题立题必须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指向性相一致。实际上,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往往仅从兴趣出发去选择课题,导致选题立题大而空、缺乏层次性,严重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这样就淡化甚至失去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选题立题的指导,使学生所选课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课题选择的渠道有很多,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学科学习、专家报告等活动中发现和选择研究课题。课题选择要经过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定研究方向,从问题朦胧到逐渐清晰集中,从有初步的研究构想到明确研究思路的过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传统的教师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思考,逐渐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就是说教师的作用更接近于导师的作用。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学术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素质,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施。由此看来,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3.使学生始终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过程。从选课题开始,就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为宗旨,教师只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同时,引导学生在自己能研究的范围内选择课题。在信息收集、整理、利用等过程,只是给学生一些方式方法的指导。信息加工再创造、研究结题展示、成果评价,都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辅助、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真实地得到了发挥,他们的信息素养综合素质,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真实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完全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

4.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

研究型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单独的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但是在这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又发挥了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

4.1让计算机成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比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等。熟练地使用这些软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2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个性化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重在参与,都能得到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在学习的起始状态、学习的速度、学习的方式及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适应这些差异,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则能较好地解决此问题,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网上质疑问难。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或解答。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让学生上互联网,在专业网站的BBS上进行问题征解,或在网上寻名师求解难点解法,或查找CAI软件,解决难点,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4.3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是因为:其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广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样性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我们先要求学生对研究课题进行剖析,再让学生带着各自的疑问,在网络上独立搜索、阅读,合理选择、融合有关信息。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更为丰富多样的背景资料(如数据、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就完全能够独立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虽然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综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们在信息面前所表现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和充满灵气、体现创新的独特见地是值得钦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这种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就会得到新的提升,“素质教育进课堂”定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5.充分运用评价功能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课题选择、方案制定、实施步骤和成果形式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而且,学生选择课题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其研究的成果必然也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即使有学生选择同一课题,由于学生知识背景、个性潜质的差异,其研究成果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传统定性定量评价的方式,探索创新一种真正既适应研究性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方式。

一是个性评价。即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学习前的个性特征为参照,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某一个方面的个性发生了变化,就表明学生在这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如某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克服了在众人面前不敢讲话或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的弱点,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就要给予其充分的鼓励、肯定和表彰。

二是综合评价。即以研究性学习课程考核标准评价课题小组,指导教师根据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课题成果等进行全面评价,最后写出研究简评。这样的评价形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创新思维,提高信息素养,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完成探究任务的保障,学生的广泛深入参与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多角度丰富的评价是促进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动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道路上应该继续探索,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每一位参与者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友华.网络环境下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2]汤桂仙.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昆明大学学报,2008,(04).

篇3

【关键词】 新课标;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性学习;原则;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具体地说,这个表述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学生所研究的问题是他们自己去选择和确定的,教师要一改常规,鼓励学生的主动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把立足点转到如何指导学生、点拨学生,而不是把现有知识如何传授给学生。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研究的问题可以来自自然,社会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已有的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帮助学生学会探究,从而做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学生自己的“研究”中发现的,而不是在听取教师讲解或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中实现的。要使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完善,从而使学生发展实践的能力,发展对意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可见,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的原则

研究性课题的开设为中学物理教师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对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1、“趣”是起点

要让学生能自主的进行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喜欢物理、了解物理,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教师应尽力多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是力所能及的、有趣的、有探讨性课题,鼓励学生去研究,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的能力,促使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从而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创”是难点

物理学科注重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的。在物理学科中教师要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创设良好的、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并使学生在这一情境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和活动获得的探究问题,自主地从情境中直观、形象地去学习物理,形成新的物理知识。

3、“勤”是特点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真实或未知情境中勤动手、勤实践、勤动脑、勤交流等来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背景等,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观察等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2]

三、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物理学充满令人兴奋和富有挑战性思想的、与自然界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学科,师生十分乐于彼此进行交流、研讨,这是物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物理知识、技能、发展物理知识的认识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顺应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当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同时,让学生把自己或小组活动等活动中的收获汇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进行思维的碰撞,进行交流和研讨。

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这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的意志力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在这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要承认有些物理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使学生的意志坚定起来。这样不但能使这样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

如何进行交流和研讨?教师首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现物理现象的方法,及时准确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以便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达到对物理问题的认识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注重丰富的、结构良好的基础知识。在交流与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通过交流和研讨一方面加强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迁移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是物理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的机会,为同学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空间,更有利于物理研究性的教学。

总之,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实践意识,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论应用与中学物理教学才能可以真正做到培养“双能”,强化“双基”适应现代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7-161.

[2] 宋贤.研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中的尝试[J].物理教学探讨,2003.1.6.

[3]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J].中小学管理,2001.7-8.46.

篇4

一、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选题过程中的应用

作为一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目前既没有教材、教参,也没有课标及专业教师,国家只颁布了一份指导纲要,出版了一些研究性学习资源包,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将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除了学科教材中提供的学科探究主题外,更多的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生活中所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因此选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始。面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怎样选题,选择什么样的课题进行研究,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选题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也是教师觉得最没有内容辅导的一个阶段,经常会出现学生问题一大堆,但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也不懂得如何将问题转化成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一味地依赖老师给他们课题研究;而教师也是缺乏指导经验,不懂得如何对学生的问题展开有效的指导,普遍认为选题就是学生自己的事,爱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有的学生实在没有课题研究时教师也是随便给一个主题让他们去做,这样就无法达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的能力也很难提高。因此,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结合自己长期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我认为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学生的选题大有帮助。一是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新,了解自己所发现问题的研究价值及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热点及空白点,在了解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我们准确合理的选题及制定研究计划奠定基础;二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别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不受时空的限制,更自由更方便地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收集更多的信息,为自己的科学选题提供更多的依据;三是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现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如果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随时上网查找,通过自学后基本上就可以得以解决,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四是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学会指导学生的一些基本方法,尤其是如何将学生的问题提炼为可供研究的课题,将学生不合理的选题转化为比较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后可以引导学生将选题过大、不符合道德的选题、超过目前研究能力的选题、选题过难、缺乏科学性的选题等转化为有价值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搜集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思想是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尽管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兴趣程度不同、各方面能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是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当我们有了一个主题或研究课题后,就要指导学生开始查阅资料,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或综合应用自己学过的学科知识解决眼前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科的主题探究相对比较简单,一般通过查阅一定的资料就可以解决,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情况就比较复杂,既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大量信息、处理信息,还要分析得出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展示与汇报等,为了提高研究的效率,我们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得到准确的研究结论。

1.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课题研究的数据

信息技术与研究方法的有效结合,可以为我们获取课题研究的数据提供方便,比如,(1)信息技术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调查研究法是目前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对现状问题的研究、比较研究、历史问题的研究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搜集到难以从直接观察中获得的资料,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靠的信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信息技术的手段,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比如:利用网络技术上网查阅资料,可以直接输入关键字,查阅与我们课题研究有关的一些信息,这样比我们到图书馆去查阅纸质文献资料要快捷得多;当我们要进行问卷调查时,可以不像以前那样将印刷好的调查问卷拿到街上去分发,然后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进行人工统计,现在我们只要将设计好的问卷挂在网络上让网友来做,这样不但可以广泛收集到不同群体对问题的看法,提高调查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而且还可以利用软件网上直接统计,减少时间与成本,提高研究效率;在进行访谈时我们也可以适当选择电话访谈、QQ访谈等手段,同样不受时空的限制,提高工作效率。(2)信息技术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一谈到实验,大家很自然就想到理化生实验室,能应用信息技术吗?但大家认真想一想,现代的实验仪器哪些没有整合信息技术,连实验结果都改为直接显示实验数据,减少学生实验过程中读数的人为误差;况且现在探究性实验室的兴起,更为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传感技术、遥感技术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了,不但方便学生的实验,而且可以收集到更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比如有一次学生在进行某区域湿地分布情况及保护的研究时,为了准确了解湿地的面积及分布情况,我们指导学生采用遥感技术来完成,但由于遥感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技术,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因此我们就邀请专业人员为学生指导,教会学生使用相关仪器设备,最后学生掌握了该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它完成了研究,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研究任务,还懂得了遥感技术,学会了设备的使用。

2.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与分析课题研究数据

面对课题研究所获取的大量数据,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软件来处理。(1)处理实地调查获取的图片资料:由于大部分学生不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出现了有的照片曝光不足或过度、取景不符合主题要求等,我们指导学生使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修复,弥补拍照时的一些不足;(2)处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使用答题卡的形式或用excel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处理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使用excel软件或统计学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的实验仪器直接与计算机连接,本身带有软件分析的功能。但是在处理与分析课题研究数据时合理选择软件至关重要,建议在选择前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吸取大家的成功经验,或者上网学习,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这样在选择的过程中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这就是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三、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结交流中的应用

篇5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要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而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即研究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研究性学习属于后一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而使学习的过程甚至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懂思考、评判、应用、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阻力。作为发现学习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者获得了一种可享用终身的丰厚回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思维的科学性原则。培养探究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根本目标。探究思维既然是一种思维形式,就得尊重思维的逻辑思维性和科学性。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概括起来就是:发现问题、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小心求证――解释结论、质疑反思――评价交流、新的发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进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发展探究能力的渐进性原则。科学探究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基本素质,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感悟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所选内容的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又要考虑给予学生的引导适量的问题,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

3.探究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有序原则。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有效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能力和个性的培养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必须努力挖掘师生互动这一老概念的新功能,这应该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突破口。

三、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对探究内容的二次开发,以实现探究的多样性

新课程教材上下两册,仅活动与探究实验就有20多个。如何确定最佳形式来组织探究实验的教学?如何重组内容,从何处契入?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既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照搬,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边设计边实施边修改。这就是对课程的二次开发。

2.注意探究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如果设计的教学形式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条件,就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探究热情,这样的形式就是合理、有效的形式。

3.注意协调课程要求与教学实际间的差异

新课程理念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品质及知识技能获得同步发展。然而,学生们在长期的接受性学习环境下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初三化学新教材与现有的实验设备又严重脱节。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是教学设计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4.注意探究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又指导生活。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实用意识,从而形成和发展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由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情况的实验探究可引申出燃料的充分利用问题;再提供一定的用品,如水、剪刀、烧杯等,由学生自行探究如何将燃烧的蜡烛熄灭,从中找出灭火的原理;继续引导:什么方法灭火最有效?生活中遇到火灾如何灭火?如何逃生?从而避免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忽略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篇6

关键词:高中 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的局面始终未能得以改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这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张肇丰先生在《试论研究性学习》一文中指出,农业社会主要是个别接受式学习,工业社会则是集体接受式学习,而当今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研究性学习是适应当展的最有效学习方法,它更利于培养人的求知意识和创新能力。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加以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知与导向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研究性、拓展性和实践性。它的学习方式有别于传统课堂的灌输式与被动接受式,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是数学研究性学习所重点关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也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导向是开放式、综合性的。它包括课内的、课外的和自我学习方法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不仅仅是教师自己预设提供的,更主要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以兴趣小组为抓手

研究性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兴趣,最大动力是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以自我为权威的教学思想,善于激发学生活力,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注重知识的引导与激发,摒弃灌输与死记。课堂教学的延伸途径是数学兴趣小组,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学习中拓展知识,归类总结,联系现实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学术前沿或学校内外激发思维所产生的问题,提出课题,主动发现问题的切入点,发挥团队合作效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选题宜小不宜大,可以解决一个实际生活问题、进行一项社会调查、研究数理原理的合理性、运用数学推理设计一份产品、搞一次数学兴趣活动、探访数学领域的专家等等。

(二)以教师的学术钻研带动学生研究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厚实的专业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在选题、指导时就会感到困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是组织者、监督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引导者,甚至应该是该课题的前沿研究者。唯如此,教师才会有指导权和发言权。教师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已掌握的最新最有价值的材料来激发并带动学生参与研究,甚至展开师生之间的竞争,这样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推进。

(三)借助专业领域人员的帮助引领研究性学习

选择好研究题目后,学生决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学校,借助专业领域人员的帮助,问题的研究才具有实践价值。反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果真正解决了专业领域的棘手问题,我们的研究将会更加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比如金融问题找银行或证券公司,房产问题找房产公司,人口问题找统计局,车辆交通问题找交警或车管所等等。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

(一)基于教材内容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常规课堂教学也可以融入研究性学习。将教师讲解变成设疑、激趣、探究、讨论、总结的新型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自然、主动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这是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常态方法。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有效学习。

高中数学课本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主要是对某些数学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比如,《集合与逻辑在化学推理题中的深入运用》《银行还款的最佳方式》《物理学中向量的渗透》等,这些课题是建立在学生不满足现状,有较高求知欲的基础上的。这些选题的提出尽量由学生自发完成,而非教师布置下达。

(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加强研究性学习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能活化研究学习资源,提高教学的真实性,提高研究性学习质量。离开社会实践的研究性学习实乃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比如,从社会实践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研究性问题:(1)研究建筑工程“最省问题”。(2)购房贷款方案的确定。(3)对当地近年人口增长情况的调查,给政府提出几点建议。(4)调查当地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预测今后的耕地面积。(5)汽车保有量与城市道路的配置。

总之,高中阶段实施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解决当下教育困境的有力方式,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为载体,以课外兴趣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将彻底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自然情境教学,有益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尚志,高定量主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

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实施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而当前课堂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即向学生灌输软件的操作或工作原理,从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自主探究活动,忽视学生以原有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以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产生推动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教育部 2001 年 4 月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通知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价值理念上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切实感受到使用知识、获得体验的乐趣,从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1]。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我校高一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了研究性学习,经过尝试和探究,总结了实施研究性学习所需的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践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

2.1准备阶段――教材分析、设置问题。教师在此阶段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认真分析本年度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参,理清教材的框架脉络。在开学的第一次课向学生说明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学生有宏观的了解后,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而找到自己的切入点进行自主探究。第二,教师拟定学期伊始的学生信息技术调查表,学生在第一次课上完成该调查表。该调查表的主要目的是获知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对教学安排的建议。

2.2实践阶段――学生选题、自主探究。每一个 45 分钟,教师都希望学生能积极地“动”起来。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呢?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少讲,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局面。教师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类似的情境下知道如何去做,然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自主探究的习惯。另外一方面,换角色讲。教师总是站在讲台上,总是一成不变的教法,时间长了,学生会麻木,甚至会厌烦。学生总是坐着倾听,漠然了倾听以外的事情,体会不到组织课、展示课的乐趣,也感受不到教师的辛苦[2]。师生互换角色,小小的一个变化――教师可以看到学生隐藏着的魅力,深层次地倾听、了解学生的内心,反省自己在备课、授课中的不足;学生体验角色的变换,能够换角度思考问题,收获成就感,刺激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

2.3表达和交流阶段――三条渠道、交叉进行

2.3.1五分钟小知识点。五分钟小知识点,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前三至五分钟,将自己揣摩研究的有关信息技术的小窍门、小建议、小收获等方面的一些小知识点,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通过此种活动,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喜好,理解学生的言行,拓展教师的知识面,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对于授课学生来说,该活动使其跳出了教师狭窄的知识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可度,特别是对于水平稍差的同学来说,能够有机会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非常有益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对于听众同学来说,该活动使其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同学,从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并学会欣赏身边的人。另外,有时听众同学会质疑,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从而有益于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

2.3.2学生展示课。学生通过展示进行整节内容授课的时间为15至30 分钟,一般有1至2名学生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辅助者和学习者。通过此种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准备阶段,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或合作探讨研究的方向及内容,并娴熟地掌握研究的内容,还要制作出令人满意的课件;在展示阶段,学生要用流利的语言将个人思想表达出来,要以平常心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教态要大方、得体。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看似不需要做多少工作,其实则不然,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在许多方面仍然考虑不周,需要老师的鼓励、指导和示范方可比较完美地展示出授课内容,在结尾时,也需要老师进行补充和点评。

2.3.3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简单的让学习者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关键是使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综合性,它的内容和对象不属于某个个体学科,是综合性的,研究的问题也是综合性的问题,必须结合各科知识才能解决。两种新课程体现着相同的教育理念,都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收集、检索、分析、评价与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两者之间进行整合与渗透存在较高的可行性与实践价值[3]。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与以往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相比,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上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课堂也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长此以往,将推动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养成开拓创新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关注社会的洞察力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聂志成.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学习的设计[J]

篇8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确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

篇9

[摘要]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学作为建议者、协助都和倾听者,注重知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关键词] 小学 信息技术课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4.9

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03-01

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获得更多物理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探究性学习这一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本文研究高中物理中如何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运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寻求他人的帮助,并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见解,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认真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平均速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不同的小组分别准备带滑轨的斜面、小木块、金属片、小球、刻度尺、停表以及小车等,教师为小组成员计时,看看哪个小组能够通过合作,又准确又快速地完成实验。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生们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激发创新意识,让物理课堂更加充实。

二、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相结合

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展自学,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还不具备很强的判断分析能力,独立自主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开展相关知识的探究。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同时,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直接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在关键处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以“光的折射和反射”为例,学生们通过筷子入水的影像可以看出,物体在通过不同介质的时候,光会发生折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介质对光的折射有哪些影响?不同的介质,其影响是相同的吗?”带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介质的实验,以此来证实或学生的猜想,让他们有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间。

三、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评价要多维度

合理有效的评价是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的中心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重点就在于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物理知识的能力和相应的创新能力。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创造性地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能力,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展开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交流合作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作综合性的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最后,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知识点的漏洞,形成性评价能够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的漏洞并及时解决,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解决。总之,评价方式的有效性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探究性学习与其他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探究式教学只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共同培养,并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将探究性教学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性W习方式为主,通过恰当运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整体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接着进行小组探究讨论其所含的物理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举例说明。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问题提问法,也有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两者相辅相成,能共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具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