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的历史背景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运动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艺美术运动的历史背景

篇1

关键词:世博会;景观思潮;比较

收稿日期:2011-07-16

作者简介:王 睿(1987―),女,安徽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滨谊(1957―),男,辽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065-04

1 引言

世界博览会是经国际展览局注册或认可、由国家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性大型展示活动。世界博览会发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之间的定期集市。18世纪末,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类似,但是只展不卖,以宣传、展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1791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了首次“只展不卖”的展览会;1798年9月17日~21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共和国工业产品展”是第1个国家展览会;1851年的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是第1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1900年法国巴黎“第5届世界博览会”第1次正式使用“世博会”一词。

世博会已走过150多年的历程,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新创造、新产品的伟大聚会。世博会有一句为世界广泛认同的口号:一切源于世博会。这代表着世博会用它的理念和展示的科技成果,提出了世界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促进了设计思想和成果的传播与交流,刺激了新设计思想的产生和设计实践的发展。

2 研究方法分析

2.1 比较目标

近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发展在早期受到来自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有重要影响的历史运动的推动,与传统的理论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等新的理论思潮相互融合,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元并举的新局面;现代景观设计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关注可持续设计。

世博会作为会展行业中的巨型航母,与众多行业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不同的世博会主题及活动曾对设计思潮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催化作用,并对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对自1851年至今的世博会发展进行整体性、跨越式的研究,尝试将近现代设计思潮发展过程与世博会主题演绎历程充分结合,探讨并总结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世博会作为研究景观设计思潮发展的新载体。

2.2 比较依据

(1)直观性。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是了解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最全面,最直观的窗口。

(2)认可性。世博会展示的是各个国家最认可的东西,因而相对来说是全面的,客观的,是获得大多数人都认可的。

(3)文化性。世博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世博会的历史同时也构成了设计史上的一个剪影。大型展览会的效应始终是推动设计发展的动力之一。

(4)前瞻性。世博会所展示的作品、场馆、园区设计,既是设计作品,也是设计批评的重要平台,为设计师、设计作品与公众之间的对话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敏感的设计师可以从公众对他们的反应看出大众对设计的看法,从而判断出设计走向。

3 世博会与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嬗变

在世博会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综合考虑社会历史背景、世博会主题和活动特点以及设计思潮的演变,可将世博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更新期4个阶段。

3.1 萌芽期

3.1.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851年伦敦世博会――1873年奥利地维也纳世博会,这个时期主要是指从1851年第1届伦敦世博会开始,到19世纪后期(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的一段时期,是世博会发展的雏形期,其发展特征主要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借世博会展示工业革命成就。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伦敦万国工业成就大博览会,其主题为“万国工业”,这是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博会,对19世纪的科学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之后又举办的五届世博会初步奠定了世博会的地位。

3.1.2 世博会与设计思潮

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在1880~1910年间形成了一个设计革命的。这个运动以英国为中心,波及到了不少欧美国家,涉及到了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对后世的现代设计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的主体建筑水晶宫作为第一个运用预制件以及钢结构的大型建筑物,预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会展的物品大多为新的工业产品,由于当时艺术家对这种工业化的恐慌,产生了倡导回到手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运动。1855年巴黎世博会继续着第1届的思路,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铝制品和橡胶等工业化产品,激发了工艺美术运动的继续扩大化。1876年费城世博会让人们意识到美国的工业以及科技发展,正是由于这次博览会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工业化生产趋势以及设计必须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美国设计的简洁实用让公众和设计师恍然大悟,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工艺美术运动起因于对于第一届世博会所展示的无节制的过度装饰和工业化设计的反感,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世博会都是在工艺美术运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3.2 发展期

3.2.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9世纪后期(187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到20世纪前期(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可以看作是世博会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世博会由最初的展示产品,开始走向展示概念;在原有无所不包的展示计划基础上,走向专题表达,把世博会从工业的范畴转向文化的范畴,1939年纽约世博会展示的“民主之城”就是这一转向的突出表现。科技繁荣与呼吁和平是这个时期发展的主旋律,世博会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

3.2.2 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1)新艺术运动(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900年巴黎世博会)。“新艺术”(Art Nouveau)是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建筑、美术及实用艺术的风格。新艺术运动试图从艺术与手工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且吸收了东方的艺术语言,更多地将设计社会化、民主化、大众化的理念加以贯彻和执行。新艺术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启承工艺美术运动的余绪,使是一次承上启下的运动,标志着西方艺术从古典传统迈入到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过渡。如苏格兰艺术家、建筑师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他曾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成员,但后期时以他为代表的“格拉斯哥四人”的设计小组却处处体现了新艺术的特点,甚至有着现代主义的萌芽。麦金托什等人承认机械,在形式上一改莫里斯以来的风格,有着现代主义简约,甚至可以说是机械美学的萌芽。

新艺术运动希望通过装饰的手段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风格,从自然界中归纳出基本的线条,并用它来进行设计,强调曲线装饰。新艺术运动中对于自然式与规则式园林的争论从一个侧面推动了西方园林设计风格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法国、比利时和西班牙作为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889年巴黎世博会、1897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均展示了大量体现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展品,同时这些国家的文化及设计也无不体现着新艺术运动的影响。1900年巴黎世博会展出了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家具、珠宝、器皿、海报、玻璃制品、服装等,正式宣告了新艺术运动在建筑和设计领域发展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新风格,并确立了新艺术运动在当时艺术形态中的领导地位。这届世博会标志了新艺术运动的同时也是尾声的开始。

(2)现代主义(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最积极的贡献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设计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上,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德国馆标志着现代建筑的诞生,同时也成为这届博览会中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作品。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为了突出科学性和现代性,在当时现代主义影响下,大范围的使用现代主义设计,包括钢筋、墙板、吊塔结构和流线型的外观,为现代主义做了最好的诠释。

(3)装饰运动(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装饰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主张采用手工艺和工业化结合的双重手法,把艺术家单纯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法国不仅是装饰艺术的发源地,也是装饰艺术运动的中心。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及现代工艺博览会”开创了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派建筑,把艺术装饰风格推上国际潮流舞台,由此点燃了现代主义信号。之后的几届世博会(1937年巴黎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将装饰运动推向顶峰,美国和法国也成为装饰运动发展的主要国家。

3.2.3 发展总结

在世博会的萌芽期和发展期,大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很少,只有在设计师以及社会精英间进行小范围的讨论,人们很少能够接触到设计前沿方面的知识,而且设计思潮往往是小部分人之间的共识,并不是面向大众的,甚至在设计界之间都没有达成很广泛的共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世博会提供了设计界交流的平台,同时设计师也可以通过公众对于世博展品的反应及评价得到更确切更广泛的参考。这些因为世博会所得到的启发以及参考,使得设计界能够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新的设计思潮。因为前期世博会具有广泛的接受度,这个思潮大多是能够得到共识的,

这一阶段的思潮是统一的,或者说在众多思潮中有主导思想。从设计史来看,新艺术派和工艺美术运动只能算是一种风格或样式运动,它们的局限性在于尚未与机器完全结合,多追求形式,华丽的表面装饰。但这仍不能否认它们对现代设计的启蒙作用。这一阶段设计思潮的发展则是阶段式递进的,世博会对与设计思潮来说是启发式的,两者之间关系密切。

3.3 成熟期

3.3.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太子港世博会――1975日本冲绳世博会为成熟期,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开始重建家园。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到来,表明西欧已经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伴随着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的大飞跃,新的展览格局逐渐完善,世博会发展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期。世界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世博会的主题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3.3.2 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在这一时期,社会以及经济科学都取得了大幅度发展,人们的交流渠道开始变得畅通,很多在两次世界战争中没有机会实现的想法得以实现,设计师的思想在此阶段得到大程度的碰撞。这一时期很少有能取得主导思想的设计思潮。很多设计思潮得以在这段时间内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探讨了很多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的关注点。这段时期是设计思潮的多样化时期,产生了包括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设计思想。

这一时期的世博会的展示设计则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对于技术美学的关注,展示了“技术乐观主义”潮流,如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原子塔曾被称为“地球上最令人震惊的建筑”。这种世博会的发展趋势对设计思潮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式作用,但并不十分明显。

3.4 更新期

3.4.1 世博会主题特点

1982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更新期,随着冷战时期的结束,世界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人类更加关注未来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世博会将关注重点放在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多面临的新的全球性问题,从而解决各国所共同关心的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世博会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筹划和运作。

3.4.2 世博会与景观设计思潮

绿色设计也称生态设计,是指在设计对象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同时,保证对象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

可持续景观是一种在其生命周期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具有审美价值的地表生态系统。可持续景观设计就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实施景观可持续设计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20世纪下半叶人们在重建家园、恢复发展并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角度想到了“自然”,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回应“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一批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成果脱颖而出。

3.4.3 发展总结

在这一阶段,在经历前期的激烈碰撞后,人们达到了共识,设计思潮在经历了大程度的发展之后慢慢进入了螺旋式的小幅度的发展。在经济科学高度发达后,设计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趋向于也成熟和稳定。

世博会从先期的启发式的作用,慢慢发展成为向人们展示最新的设计思潮和发展趋势,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仍较为密切。这是由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设计发展的程度所决定的。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设计师之间、设计师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变得顺畅,世博会由此更多地成为一个展示的舞台。当然,世博会在当代也承担了一些全新的功能,如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明确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切实可行的后续发展规划等(表1)。

表1 世博会与近现代设计思潮嬗变的关系

4 结语

纵观150多年间举办的世博会,无不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每一届世博会无论规模大小,都标志着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早期炫耀国力威慑邻邦的工具,到世界大战前后和冷战时期世界关系的“晴雨表”,再到如今对全球化问题的日益关注,世博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论坛和前沿,世界各国在这里为人类未来的发展集思广益、共谋出路。

每一次成功的世博会都会引起新的设计思潮,而新的设计思潮必定会影响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无论是进步的还是不那么进步的,都是符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选择世博会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反映社会环境和设计思潮的最佳窗口,探究新思潮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进行符合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童 欣.景观设计发展浅析及世博会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7.

[3] 崔 宁.重大城市事件下城市空间再构:以上海世博会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20世纪初,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敏感地了解到新时代的必然性,他们开始结合当时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不再回避机械形式,新材料(如钢铁、玻璃、金属等)的选用,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粹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并以明亮且对比的颜色来描绘。同时,艺术家们的灵感源自远东、中东、希腊、罗马、埃及与玛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图腾,这些元素都成了ArtDeco装饰的素材。他们认为,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和产生于法国,影响到西方各国的“新艺术”运动有一个致命点,就是对现代化和工业化形式抱有否定抵抗的态度。而时代变迁,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势头已经涌出,设计师们采用大量新的装饰动机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这可以作为一条新的艺术领域的探索途径。这种尝试和变化很快普及并流行到欧美一些设计家之间,获得共鸣,尤其在20年代的美国正处繁荣发展,迅猛的吸收着这种新兴市场,自然地为新的设计和艺术风格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这一历史背景下,新的实验便产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重要设计运动――“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这一专业术语,实际所指的不单是一种单纯的设计风格。和“新艺术”运动一样,它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从建筑、家具、陶瓷、玻璃,到纺织、服装、首饰等各方面的设计,力求在维护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使工业产品更加美化。例如,20年代色彩亮丽的爵士图案,到30年代的流线设计;从别致的法国香水瓶设计到美国纽约克莱斯勒大厦,都属于这场运动的产物。不同的产物都有共性,如注重表现材料的质感、光泽;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色彩设计中腔调运用鲜艳的春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华美绚烂的视觉。相对的,这些产物又是一个个具有强烈的、个体的独立性,冲击的色彩和质感的材质为每一个物体灌输了艺术的灵魂。

整个20世纪,很多设计思潮的兴起都和ArtDeco装饰艺术运动有关,可以说,ArtDeco是一场至今尚未结束的艺术运动。他的一次次兴盛都伴随着新一代富裕阶层的诞生,这些新人渴望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当他们不想回归传统,也不愿意陷入冰冷的机械生活中时,ArtDeco就成为一种最佳的艺术语言。故而,ArtDeco装饰主义艺术主要的服务对象依然是社会中的权贵,而并非大众。所以,“装饰主义艺术”是权贵和地位的象征,更具奢华的装饰性。这场艺术的变革,在不断地吸取着各种前人遗留下的艺术风格,在其形式上也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像埃及等古代装饰风格的实用性借鉴。1922年的埃及法老图坦卡门的墓重出天日,大量的出土文物――抽象的几何图形,金属器具的光泽,陶器上的黑白色,古建筑的装饰纹样等等的展出震撼着欧洲的新晋设计师们,这些都是装饰艺术运动所追求的。再如,原始艺术对其的影响更是深远。来自非洲和南美洲的原始部落艺术对于欧洲前卫艺术节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非洲部落舞蹈面具的象征性和夸张性,木雕的明快简练都被吸纳进ArtDeco的美学体系。南美洲玛雅文化中艺术装饰纹样的简练、神秘的精髓都吸引着当时的艺术家、设计师的目光。此外,简单地几何外形也被大量采用。与大工业生产联系比较密切、具有强烈时代的简单几何外形自然就成为20世纪20年代设计师所狂热追求的。这些几何元素的起源依然来自于古埃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古代印第安人文化,这些历史悠久的古城对后来的设计乃至当下都延伸着古老而神秘的意味。常用的几何图案包括有阳光放射型、闪电型、曲折型、重叠箭头型、星星闪烁型、金字塔型等等。

当然,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舞台艺术亦是对这场艺术运动渗透着极大的灵魂影响。20世纪初,舞蹈出现与传统决裂的改革,其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都产生了极大变化,以芭蕾舞为代表的舞台艺术成为现代派舞台艺术的主流,从而影响了时装设计。俄国芭蕾舞剧团曾多次到巴黎演出,在1909年演出的一系列非常前卫的芭蕾舞剧包括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春之祭》《皮德罗什卡》和《蛇舞》等等的表演中,其服装设计都非常前卫,色彩绚丽,大量采用古铜色等重金属颜色和强烈的色彩计划,贴身量制的服装等。这些概念和元素都被运用到了ArtDeco的设计中去。另外一种造成影响的舞台艺术风格是美国爵士乐。爵士乐新鲜、赋有感染力的情调也影响了设计师。美国黑人爵士乐的节奏感和随意性也时刻让设计师喷涌着灵感。在如此强烈混合感染下的艺术变革时期,ArtDeco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色彩系列,其极具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与以往的讲究典雅美学的各种设计风格色彩大相径庭。在以上的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明确体系,特别重视强烈的原色和金属色彩,包括鲜红、鲜黄、鲜蓝、橘红和金属色系列。设计师们在创造色彩的同时,大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一起来共同创造新的形式,为追求单纯简洁,但并非同时期的包豪斯派,一味强调功能性,彻底抛弃装饰,而是主张装饰与功能有机结合。

固然,ArtDeco“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承上启下的运动,它既对“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自然装饰、中世纪复古表示抗议,同时对于单调的工业化风格也加以批评。因此,在装饰趋向上与前两个运动有相似之处,但从承认工业化的角度看,已然不是艺术的延续;它强烈地追求装饰意味,与当时的现代主义运动也有很大区别,但两者却又相互影响。它是“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件的一场衔接,很好地结合艺术的相容点,却也不是简单地重复再现。装饰艺术的装饰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并在后现代主义风格中再次受到重视。

正像如今,将ArtDeco装饰主义风格运用到极致的,是以英美为首的古典建筑体。其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的外立面和内饰方面,注重的是建筑体的形态效果。而在上海城市里也同样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装饰艺术派建筑。但它们大多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大量漂亮的公寓和别墅坐落于法租界,而办公建筑和银行则位于老的公共租界。这无疑对国内艺术的传承而言,弥足珍贵,像东湖宾馆,福州饭店,国际饭店,锦江饭店,沐恩堂等等,都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一大批时尚与摩登的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