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体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开展体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开展体育教育

篇1

中职体育教育是我国教学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并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发,因此对于中职体育教育来说,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及时的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中职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中职体育专业与健康的关系

在进行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高效的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质量,需要全面贯彻和执行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标准,对其中富含的各种含义进行全面的解读和理解。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的各个专家学者,本着科学的态度研制的,其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标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突出了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这个课程标准要求中等职业院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通过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体育和健康知识,不断的提高和巩固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学习的方法,通过体育教师科学的、合理的引导,不断增强学生的体制,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的不断成熟和进步,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帮助,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摒弃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的影响能力,满足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从而毕业之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凸显体育教育对中职学生团结合作、运动习惯、心理健康和职业素养、设计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二、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学生的特点分析

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就形成了简单的重复,鉴于当前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教学方式要求不严格以及教学内容在衔接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导致了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与普通中学重复,同时中职体育教学受体育教学的影响较大,在教学过程没有重点突出中职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出中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院校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的体育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在实现基本的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就要求中职教育的教学人员应该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不同程度科学合理的开发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材,使体育教学的质量不断提升。

中职院校的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结构一般在15岁左右,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村地区。中职学校教育注重理论和实践向结合,更加注重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知识技术性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中职院校的毕业生一旦毕业之后,就会直接进入到社会进行工作,与普通高中学生单纯的进行基础文化课教育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需要在心理方面尽快成熟,为了走向工作岗位而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因此,对学生有着某些方面特殊的要求。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加上学生的学习压力基础知识学习压力较小,所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的要求不高,经常逃课、旷课。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高效进行中职体育教育的途径

1.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培养能力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快形成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适应能力为标准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集中体现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身体和运动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参与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专业职业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应该集中重视学生的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顽强的体育运动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凸显体育教学不仅会锻炼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对生活的感悟,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怎么生存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对于中职体育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就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日常的备课、上课,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中职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极限运动、户外运动和人力资源专业方面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职业培训需要的各种职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2.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于中职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面临着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的压力,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需要学生自己及时的解决好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集中体现学生应对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提升学生的各种素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课程的安排,学校应该充分注意到学生素质的提高,要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要让体育专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教学方式上不应该一味的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

式,应该将教学的课堂变得更加的开放,积极在课堂中引入到新鲜的教学模式,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切记不能生搬硬套。例如,在针对不能进行课堂教学的课程内容时,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参与到其他方式的教学组织中,同时还要安排不同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课堂组织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和自身的素质。

3.开展中职学校的体育协会、体育社团活动

发展中职体育协会和学生参与的体育社会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自己的聪明才智,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够积极引导中职院校的学生参与到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参与到不同种类的体育社团中,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举办各种有益的体育运动,在运动举办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和领导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发挥教师的带头作用,吸引更多的教师前来参见。同时,举办各种体育活动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体育学生的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各种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方式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丰富了中职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增加了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参与的能力和意识,增加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起到锻炼学生各种意识的目的。

4.加强体育对外交流的次数

中职学校通过组建队伍到兄弟院校或者社会组织中开展各种比赛和表演赛等模式,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到这些项目和表演的而过程中,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热情,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为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的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及原因; 作用; 渗透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三)缺少意志、毅力。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四)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三、通过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亲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他们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努力达成既定的目标。当既定的目标达成以后,他们会有一份成功的喜悦,这些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充满信心,提升自尊,进而养成珍惜生命、积极进取、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挖掘自我潜力、超越自我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这个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参加不同项目运动时的心理感受,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取得好的成绩。有了信心,他们不仅会在体育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而且也会把这种良好的表现迁移到学习中去,不断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境界,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四)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宣泄与调控情绪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在繁忙紧张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一定的宣泄以求得心理健康最佳方式就是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刺激性、宣泄性等会引起各种情绪变化,因而会产生丰富的情绪的体验,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把心理教育和身体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发挥体育活动改善情绪的效能,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这些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五)通过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也可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所以在体育运动中,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体现出一种社会的情感与责任感。正是因为如此,要让学生在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关爱与尊重运动能力弱的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注意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是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表现,它对体育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实际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个体之间的情绪情感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形成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1.注意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创设某种教学情境,增加一定的运动量和动作难度,创造出一定的课堂心理气氛,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提高教学的感染力,达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促进他们的集体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心。

(二)注意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调节

体育学习中的胆怯与恐惧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和技术水平与练习要求差距较大时,害怕出现事故的胆怯、恐惧心理易产生,反之就很少。所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消除其胆怯、恐惧心理的良策。在体育教学中,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在课堂上注重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知识,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2.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3.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4.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5.尽量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运动的安全性。

6.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减少或消除了。

(三)注意师生之间健康情感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由于体育本身就运动具有广泛性,学生学习兴趣、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也各有不同。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要完成体育教学课的具体要求,师生之间难免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和冲突,这需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处理,促使这一关系能和谐、健康发展。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

1.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信任学生要放首位,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帮助,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真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给学生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间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因受到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每一个班级都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运动信心的,因而运动的积极性也锐减,学习过程也处于被动状态。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互帮互助的教学法,将运动水平、技能高与运动水平、技能次的学生进行分组“配对”练习,教师多在旁边指导和鼓励,实时提供相应的安全保护,让他们分别感受自己优缺点,不仅能较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能较好的融洽师生间的关系,能较好的转化学习动力,克服消极情绪。

2.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要做学生行动上的楷模,要有一种服务精神。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带头做好做到,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是榜样是楷模。只有自己严格要求,才能使学生信服。如夏天的体育户外教学课,教师与学生站立、运动的场所要一致,学生练习时,要加强辅导和保护,决不能因天气原因弃学生而离岗。这样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认为老师都不能吃的苦而转嫁学生头上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应对情绪。

五、结论与建议

篇3

一、教师自身素质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德育教育在体育学科的实施过程中,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师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师应率先垂范,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暴懒散等不良风气在同学们中展现开来,必须在体育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严肃庄重,健康而有朝气。通过良好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渲染,同时也获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

二、德育在体育班管理中的实施

其实对体育考生的管理和其他班级的管理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体育考生纪律松散、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已,他们是可以管理好的。体育班本来就是一个班集体。作为这个班的管理者必须让学生们懂得做事情一定要有目标、有信心,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学生报考体育是想考大学或在相关事业上有所作为,我们组织管理、教学、训练也是为了这一目标。只要抓住这个共同的目标一切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队列训练是加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每个学期初的体育课中,教师要严格开展队列训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在平时训练中的实施

体育生每天都要参加训练,训练的内容无非都是围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这几个方面来开展。训练是苦的、是累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体育生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这种品质是体育能力提高的基础。例如,在田径项目中的长跑1500米或3000米等耐力活动时,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讲清长跑的技术要点、呼吸频率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当学生在运动中出现惰性极点时,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困难,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以及持久的忍耐力。又如,在球类项目的训练中,虽然个人技术重要,但均需要在同伴的良好配合下方能练出水平,教师要注意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相互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敏捷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

四、德育在学生发挥集体力量时的实施

体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精神。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使体育班成为一个健康的、团结的、坚强的集体,并通过这个集体对各个成员进行教育。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就是使学生生活在集体中,依靠集体,通过各种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一次田径测试赛中,我所带的体育班代表学校参加,班里大部分学生个人技术素质都要好于其他对手,但在比赛时却连连失误,摔倒、偷跑等。针对这一状况,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及时提醒同学们要注意:第一,队员不能烦躁,能否得冠军不重要,发挥自己的水平就够了;第二,赶快组织好已经比赛完的队员为下午比赛的成员加油呐喊,场外的作用也不可小看;场内场外应该成为一个团结、坚强的集体。听我这一讲,大家立即行动起来,互相鼓励,同心协力,终于在下午的几个接力项目中大获全胜,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五、德育在室内理论课中的实施

室内理论课是体育课的又一种上课形式,它主要讲授的是跟技术课有关的技术理论及运动规则,是学生获得体育基础知识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利用体育运动史上感人的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时机。从受尽别人的“东亚病夫”到腾空而起的东方巨龙,从在奥运史上零的羞辱到奥运赛场五星红旗频频升起的骄傲,在我们国家,体育运动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写满艰辛血泪、浸透汗水的奋斗历史。体育教师应借助有关奥运赛场上升国旗的一些感人录像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为国争光而奋力拼搏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体育动机和良好的体育观,并引导他们为祖国富强、振兴而发奋学习。

篇4

一、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还应该是一种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指导下,过去的高中体育教学一般偏重于强调学生的机械练习、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与技术传输。而研究性体育教学则是通过对体育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强调教师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开展有效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体育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体育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体育知识,并将学到的体育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体育实践的机会。

这样,研究性学习就不同于以往的体育兴趣小组。以前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常常成立体育兴趣小组,如:篮球兴趣小组、排球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等,但那往往是已经设定了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只有少数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才能参与到规定的体育活动中去。而研究性学习则是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组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自行决定探索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能力,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研究性课题大都采用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背景之中去经历发现问题、确定对问题求解的策略、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检验、论证及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结论。因此要考虑针对不同层次对象,选择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引发他们相互之间(或与教师)的交流的研究类型。一是理论研讨型。如:背越式跳高为什么比俯卧式跳高先进;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最终取得胜利的作用讨论;从CBA到NBA,姚明的价值在哪里,等等。二是实践体验型。如:篮球运球急停跳投技术在综合技术中如何运用的实践;对学生自编健美操的指导;速度耐力练习对促进100米成绩提高实践及分析,等等。三是调查实践型。如:本校学生体质状况与其他学校同年龄体质状况的调查;本县传统体育的特点的调查分析报告;目前社会全民健身活动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的调查报告,等等。

在实际生活中发生或运用的体育功能,往往是一种或几种手段的连续运用的结果,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用运动与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体育运动中的运动与生理、心理之间的相依关系,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也就可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体育研究性学习应该注重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即确定课题;完成体验阶段,即证实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表达交流阶段,即初步交流、得到结果。

在研究性课题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渠道获取知识技术来源,即除了学习书本中涉及的间接技术知识以外,还要广泛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需要培养学生发展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的能力,并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四、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篇5

关键词 探究式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探究性学习的含义及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学习方式,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技巧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有利于了解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是否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方式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点

2.1以问题为中心

问题是认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

主动参与是学生对探究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一种意向和行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探究带来的乐趣,并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2.3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得到发展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个体的独立思考,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都与个体的独立思考紧密相连,在探究性学习中,从形成问题、制定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直至得出结论,学生需要同他人联系,以便对如何建构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得到共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相互沟通,形成尊重、倾听、平等、民主等态度,建立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

2.4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职高生而言,探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由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各阶段中的活动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2.5教师适时的进行有效的指导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自主作用,也要重视教师在学生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是盲目的,他们需要教师的适时有效指导,才能在探究学习中有所收获。

3体育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措施与方法

3.1营造宽松教学氛围,构建良好学习平台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定位于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双方互动,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与学的相结合,为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逐步形成“对话”意识,情感型的教师面对情感型的学生,自然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真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谋求共同发展,为此,我们要创建新型的师生观和学生观。

3.2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这表明了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需要“指导”“引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展现一种平等的伙伴性的师生关系。

3.3注重个性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大部分的体育教师的目光聚集在少数“精英”学生身上,他们的学生观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而探究学习过程是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学习者面临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的,这就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共同协作来完成,而每一个学生又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对于今后培养和塑造他们的优良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3.4运用探究教学方法,尊重激发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体验、在质疑问难中明晰、在观察比较中辨别、思考,在问题解决中体现成功、增强自信、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真理,得到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和习惯。教师作为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成为学生的积极建言者、热心指导者、总结修正者和评价的参与者。

3.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运动兴趣与探究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以及学习目标的完成;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安排都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能否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该重视选择学生化、趣味性、健康价值更突出的运动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强调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对运动更加浓厚的兴趣。

3.6通过自身实践活动探究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改革实质是教与学的转变,是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为幕后的导演,也是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学生成绩的裁判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构建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的转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双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探究未知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自己探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中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体育教师应探索如何根据体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1.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养水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论水平得到更新和提高。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

2.教师要优化课堂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广泛接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把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状况充分暴露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师生交流的时机和过程,创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3.教师要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精选教材,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多关注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他们会因多次练习后仍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失望的情绪,失去练习的兴趣。体育教师要耐心辅导,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以表扬、鼓励为主,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4.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欲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比如,课前先向学生交代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有目的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并让学生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轮流带操;在游戏或比赛时让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总之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5.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体育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解除不良的情绪干扰,积极创造条件,注意和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激趣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进行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喜欢上体育课。

2.互动参与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3.游戏竞赛法

游戏能够满足各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游戏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体育竞赛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形式,学生在比赛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还得服从于规则,既体验了成功,又品尝了失败,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

4.评价鼓励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5.温暖法

当学生面对困难不自信时,当学生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当学生犯了错误却全然不知时,当学生违反游戏与比赛规则时,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循循善诱,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6.心理暗示法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各个阶段心理状态也各不相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督促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M].孙牧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孟绍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M].体育学刊,2003(3).

[5]张立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高职体育;足球课程;球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175-01球感是足球运动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是运动员足球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足球球感提升与增长是需要长时间累积的过程。研究高职体育足球课教学中如何开展球感训练,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球感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足球教学中的球感及球感训练 

足球球感是运动员在进行足球运动过程中自身的分析系统形成的活动体现,其是足球运动员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同时也是球员掌握娴熟控球手段的基础条件。足球球感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累积,反复训练的过程。人进行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都是形成运动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并且在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神经冲动是不可少的[1]。在这一过程中,肌肉运动感觉是形成球感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存在肌肉运动感觉持续的纠正运动中枢而形成另一个新的反应。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球感形成的过程,当这一神经练习得到持续强化且巩固的时候,运动员对球的感应能力也就相对提升了,这一过程充分说明球感是可以经过训练来提升的。因此,在进行体育足球教学训练中教师需要重视球感的训练。在足球球感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始终持续保持健康的思维状态、积极的训练态度,以便能够在训练过程中精准的感受到足球的质量、体积,从而更加灵活的控制足球的反弹、飞行方向等。 

二、高职体育足球课教学中如何开展球感训练 

1.球感训练设计 

根据当前高职学生开展足球运动的心理与兴趣,再结合足球运动规律和不同的持球方式,对高职体育足球课教学中开展球感训练的方法做如下总结:第一,对墙踢地滚球或空中球、停反弹球练习。在距离2-4m的位置,固定环境下连续进行踢、停距离、力量相仿的反弹球有助于集中精神开展练习,持续调整踢、停与缓冲所使用的力度,对于提升控球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2]。连续对着墙踢空中球可以锻炼在控球过程中所使用的力度,以便在持续的练习、调整过程中建立球感。第二,接停力量不同的空中球练习。两人距离3-5米的位置,相互抛空中球,并且适当的调整改变空中球的力量与角度,然后开展左右脚停球的训练。这一练习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对空中来球速度与力量的预知能力,并且可以有针对性的控球力量进行调整,逐渐掌握缓冲理论,将不同重量的来球都停留在自己进行下一动作的位置,持续处于自身控制范围中。第三,进行原地或指定范围中的颠球练习。学生使用正脚面或脚内侧部位开展颠球练习。开展单脚颠球训练,然后进行双替练习,根据掌握状态与水平再有针对的提升难度,开展高低不同的球训练过程转身球训练。在半径为1m的圆圈中开展颠球练习,在颠球过程中如果超出指定的范围即为失败。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接触球的密度,以全面提升学生全身控球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对检查球感的提升情况。 

2.球感训练方法 

高职体育足球课的球感训练不单单要讲究技术,同时还要关注训练方法的使用,尽可能的减少某单一动作的反复练习对大脑皮层的消极作用,可以选择使用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训练方式来实现提升球感的目的[3]。第一,开展循环练习法。将多个球感训练技术动作分为一组,将所有动作分为若干个组,然后开展循环往复练习,以降低长时间练习过程中形成的枯燥感。第二,开展比赛型训练法。组织学生开展比赛,就各个技术动作进行竞赛,以竞争、赞扬、鼓励、引导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进行球感训练的技能。第三,开展奖励性练习方式。根据学生完成球感训练动作的质量与掌握水平来进行评星活动,以激发学生开展球感训练的积极性。第四,开展有趣的游戏训练法。教师可以自编、参考各种足球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过程中完成球感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球感训练注意事项 

高职体育足球课教学过程中开展球感训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球感训练要与基本动作相互融合。正确掌握足球基本技能是提升球感的基本条件,假如学生没有正确的足球技术必然无法建立良好的球感[4]。第二,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在进行球感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步提升要求与标准,同时还需要适当的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感受到趣味性,以便让学生更加轻松、更加投入的开展训练。第三,保持足够的触球训练。球感是基于触球训练,如学生停止触球或少触球,所培养的球感又会之间消失。因此,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足够的触球训练,让脚部的不同位置经常接触不同力量、不同角度的来球,以持续保持良好的球感[5]。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体育足球课教学中开展球感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足球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球感训练技术、使用科学的球感训练方法、注意球感训练中的注意事项,以帮助学生建立足球球感,提高学生的足球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吉才.浅谈加强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球感练习的几个原则[J].新课程(教研),2010,(05);248. 

[2]钱辉.浅谈中学生足球控球技术及能力的训练和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5):51 

篇8

在2007年的时候教育部和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就相应的在全国贯彻了“阳光体育”教学理念,它指的是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强身健体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要求每个学校都要积极地开展体育运动,争取在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中让学生们每天至少都要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并且掌握两种体育技能,这样才能使得他们逐渐地将规律的锻炼行为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以此为他们今后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还必须要不断地深入贯彻阳光教学理念,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积极性,进而使之能够自觉的参与其中。

二、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出发,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阳光教学”理念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求学生们要积极地走出教室、走出家门走向操场,在舒适的大自然环境中沐浴阳光、感受运动给我们身体和心灵带来的乐趣,以此帮助学生们获得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非常关键的快速成长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好玩好动,而且对待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如果学生们没有在这一阶段树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各个学科的学习。而体育锻炼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们的课余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们身体和心灵的双向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应该要合理地利用体育运动来对学生们展开相应的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以此引导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阳光体育”教学理念中受益。例如,传统的体育课堂缺乏了一定的趣味性,学生们在呆板、单一的学习内容中很难提起高度的体育锻炼热情,而且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课前准备动作也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拉伸效果,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更加具有针对性且运动幅度大点的拉伸项目来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前准备活动,如让学生们排成一排双腿接在一起利用趣味扎马步的方式来活动脚腕和膝盖等关节,接着又可以利用甩手臂的方式来活动上肢肌肉群体,这样的活动项目不但有趣而且更具拉伸效果,从而保证学生们做好充足的运动准备工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拉伤。

三、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出发,丰富体育教学资源

学生们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阳光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就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学习出发,通过了解不同学生在性格、爱好和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因为体育课程是没有一定教材作为辅导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在生活中为学生们搜集并开发更多新的教学资源,以此不断丰富体育课堂的学习内容使得他们能够真正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跑步是人们生活中十分普及但是却非常单调、枯燥的运动项目,但同时它也是促进学生强身健体、提高身体机能最有效的项目之一,为了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跑步运动中,教师可以利用“400米接力唱歌比赛”的方式来展开跑步锻炼。即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分别给不同的小组四首歌曲,而跑步的同学必须要在跑步的过程中将该歌曲唱出来,到了接力的时候下一位同学需要猜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才能接过接力棒,以此类推。这样游戏的方式不但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还丰富了跑步锻炼的运动形式,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乐于参与其中。

四、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体育锻炼有单人形式的也有团队合作形式的,单人项目培养的是学生们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而团队合作则培养学生们互帮互助、荣辱与共的体育精神,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单人训练也不能忽视团队合作训练。团队合作的项目十分多,如一些篮球、足球、排球等普遍的球类运动,还有接力赛等田径运动,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学习状态选取合适的教学项目,以此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在参与其中,如与学生们一起打篮球、踢足球等等,进而借助与学生们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方式来推动阳光体育教学的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们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是教师最终的体育教学目标,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们丰富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以此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之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参考文献:

[1]谢春印.深化“阳光体育”教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初中教师,2014,(5).

篇9

一、单人跳、双人跳的练习方法

第一步、单人跳。每人一条小绳,采用交换腿跳或双腿跳。方法有前摇、后摇、前交叉、后交叉。第二步、双人跳。两人一条绳,采用双脚跳。方法分为以下三种:1.一人摇绳另一人从前面或后面跳进同步跳,摇绳方法采用前摇或后摇。2.一人辅助摇绳,一人跳。3.两人站在绳子的里面,由外侧手摇绳子同时跳。

二、跳单长绳的练习方法

跳长绳一般采用双脚跳,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1.从正面一侧依次跳进反面跳出。同学们每次跳相同或不同的数。2.从正面中间两队同时进或依次进,在反面同侧跳出。3.从正面两侧进的“8”字练习。4.从正面进反面出,反面进正面出的“8”字练习。5.从正面一侧依次跳进,同学们可以唱歌或做动作,如手摸地、转圈、拍手等等。

三、跳双长绳的练习方法

1.跳双长绳是跳绳教材中较难练习之一,学生开始练习时很难将两根绳子摇起来,摇绳也就成为跳双长绳首先解决的问题。首先选责任心强,身材较高的、臂力较好的两位学生摇绳,其次选两根等长较粗的长绳(约5~6米线绳较好),方法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摇绳两名学生面对站好,直臂下垂手持两条平行拉直的长绳;第二步:两名学生同侧臂侧平举,另一臂不动,使一根绳高,一根绳低,两绳距离加大;第三步:摇绳时,低绳由外向上后向内向下摇绳,当低绳摇过高绳时,摇高绳臂由处向上摇绳,使绳形成一上下两个椭圆,如此连续进行摇绳;第四步,两人面对面站立,直臂握绳两端,当一根绳摇起向上到高点时,另一根绳由外慢摆向上摇,开始摇绳的幅度较小,以后逐渐加大摇绳的幅度。同学摇绳时,跳绳的学生可观察双绳落地的节奏,待摇绳的同学熟练后就可以跳绳了。

2.选择跳绳的地点、上下绳时机

双绳打到地面的痕迹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初学跳双绳学生跑上跳绳的地点正是在椭圆里。当离学生近的绳在下,远绳在上时,学生可反上绳跑进椭圆进行跳绳,这时就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时机。跳绳的同学眼看着摇绳的同学,当手臂摇至接近圆最低点时跳起连续跳绳。跳双绳节奏比单绳快,练习初期可放慢摇绳的速度。当跳过近端绳后,远端绳恰好在头上,跳绳的学生迅速向异侧跑出绳。学生也可数数,当跳完单数次时(1、3、5等)向异侧跑出绳。

篇10

Abstract: The multi-media English teaching is an inevitable tendency. Its advantages are obvious. However,in the real teaching,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at we can not neglect. We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these roblems and the kickback.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dopt the corresonding 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multi-media English teaching in arts colleges and the positive and assistant role of the multi-media English teaching in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关键词: 艺术院校;多媒体;英语

Key words: art colleges;multimedia;English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59-02

1艺术院校开展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意义

多媒体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发展很快,其优势是显而易见。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融入多媒体优势,通过计算机软件、各种课件以及影视资料等,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及教学质量。因此,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对英语教学意义重大。对于艺术院校而言,多媒体英语教学因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特点更有其特殊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院校进行英语教学会比传统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1.1 采用多媒体教学会使语言输入量增加,并且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因为,因为多媒体教学软件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对教学中的图像,文字等信息进行多媒体处理。这样,会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2 多媒体课件比传统的教学电影、录像和幻灯材料要丰富得多,使用起来方便得多。有的教材自身就配有音像材料,如果使用多媒体的教学会使多媒体课件和教材音像资料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1.3 多媒体教学不仅在课堂上使用,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使用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网络上的学习。学生自行操作计算机,眼睛看着显示屏,耳朵可以听着其中的朗读、对话以及音乐等,能够实现英语信息的表达和人机对话。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网上学习。对于一些问题还可以直接问网络,得到满意的回答。

1.4 事实表明,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或者哪种教材可以适合任何国家、任何年龄或任何水平的学习者。有些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习都很慢。因此对于不同的学习者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可就有很多的教学方法供学习者使用,让他们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英语教学有恶化那多的优点,它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教学内容,对于口语还能用标准的口语进行教学。

1.5 人类是同过各种的感官来获取信息的,有视觉,味觉,听觉等,其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是最明显的。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技术,可以在课堂里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去获取信息。

2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2.1 课件制作无限制,体现不出教学目的,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需要老师在课前精心安排课件设计,去网络上寻找和教材紧密联系的相关资料,进行多媒体的处理,并制作成课件。有些老师将课件做的特别的精致,优美。而有些图画和音像更加刺激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们并不是专心的关注所学的知识,而是把注意力全部分散在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和音像上,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2.2 忽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有的老师甚至完全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在课堂中完全依靠计算机去授课,而忽视在自身的主导地位。他们上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多媒体资料,而不是去备课,上课时他们打开计算机给学生放映教学课件,这样的课堂就像放电影似的。课堂上,计算机成为了教学的主导,而学生只是在被动的跟着计算机学习。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交流,仅仅依靠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使师生关系拉开。由于英语教师完全用计算机代替自己教学,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口语水平得不到施展,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的水平产生怀疑,这样师生关系会产生裂纹,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降低教学效率和质量。甚至有些老师在停电或者电脑故障的时候,就会停止讲课,长期对计算机多媒体的依赖,使这些教师的自身教学技能降低。

2.3 多媒体教学异化为新型的“填鸭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实现高密度、大容量的信息交换。有的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教师在多媒体课件时,加入了大量的教学内容,上课便打开计算机放映课件,这种机械式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灌输教学内容。因为艺术生普遍都有着自身的个性,他们的基础相对平常学生较低,因此必须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各个专业班级的学生水平并不均衡,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因人而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在课上学生只能拼命的做笔记,而很多学生根本不懂所讲的内容,造成老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不了解,学生学不到应学的知识。学生被动的跟着课件去学习,没有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在知识运用上,更是无从实践。这样的多媒体运用,容易使学生因上课疲惫不堪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懈怠和厌倦。新技术使得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异化成了现代化的“填鸭式”教学。

2.4 教师盲目照搬照抄,忽略了备课时利用大学英语教材里的音像资料,而完全依靠自身去设计课件,而课本所配套的课件是全国专家的结晶,他们的弃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使用教材所提供的课件可以规范教学内容,克服教师个体差异。但是,也有部分老师认为这样就可以使英语教学简单化了,不用备课了。上课时带着光盘课件,拷在教室的电脑上,上课时播放即可。也有的老师借用别人的课件直接使用,不加任何修改。事实上,统一制作的电子课件不能顾及到不同高校、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他们的个体差异都很大,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统一使用一个版本的课件,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做不到因材施教。

2.5 适合学生使用和与教材配套的相关软件目前较为缺乏。目前市面上出售的英语学习光盘和软件虽然很多,但与教材配套的却很少且多为封闭式软件,即使用着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改或删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组织教学。所以教师上课所用的大多数课件和供学生复习用的资料都必须自己动手设计,这样一来,不仅费时,且这些内容不可避免地会缺乏系统性。令人欣慰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很多学科都有配套的光盘和课件连同教材一起发放到学生手中,全国统一的英语配套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也应该不远了。

3艺术院校开展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对策

3.1 树立对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正确认识,加强人际交流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教学反馈。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是否顺畅与深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调控与反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笔答作业、观察学生面部表情等方法来及时全面地捕捉和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多媒体英语教学为当代英语教学增加了亮丽的色彩,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功能和特性,使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实现多媒体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

3.2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常规教学相结合在英语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必然的趋势,有的学校甚至把“是否采用电教手段”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于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一味依赖多媒体,完全忽略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使得整堂课的感觉变成了“为了使用多媒体而采用这种方式”,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变成了“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多媒体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勿庸置疑,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后,教师的一部分作用将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它与传统的教学技术起着补充和辅助作用,能达到化简为繁、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恰当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能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否则,如果整堂课只是让学生被动地看屏幕,内容一闪而过,结果是,学生对这节课要掌握什么都摸不着头脑,教学环境虽然是轻松的,而教学效果却令人担忧。

3.3 编写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建议采取的策略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物质产品,它的完善也需要一个过程。

3.3.1 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的质量课件编写除了应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形式活泼之外,对内容本身也应有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课件除去其华丽的外表外,内容存在问题:如有些课件背景知识介绍中,很多内容未作删改就原封不动地套用,学生理解较困难;内容繁多而零乱,缺乏系统性;课文分析深度不够,词汇例句也较过时。对于刚上多媒体课的学生来说,多媒体形式是有吸引力的,但时间久了,一旦熟悉其固定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就高了。

3.3.2 课件编写人员和制作人员应增进沟通没有一些既精通语言教学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任何优秀的英语教学软件的开发都是不可能的。目前,制作课件的计算机人员一般而言对外语教学是没有经验的,而又很少有外语教师擅长设计制作教学软件。这种隔阂使得课件并不能体现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双方的沟通,编写人员应多了解教学软件,而制作人员应经常从外语教师处取得实际教学的反馈信息,共同完善课件。

4结论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并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备受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的青睐。但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艺术类院校的使用中也暴露出许多弊端,甚至产生了不少负面作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认识这一教学模式的利弊,从而在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White, R. V. The ELT Curriculum, Desig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8.

[2]Widdowson, H. G.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蔡定基.基于网络教育与教育管理的两难思辨[J].中国电化教育,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