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实验室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实验室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绩效工资 高职院校 管理制度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职业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我们过多的从精神层面给与教师职业肯定的同时,我们发现教师职业的性质并没有随着这种口号式的激励而改变,社会地位也没有随着这种口号而提升。当我们在过分强调奉献的同时,忽然发现教师也是人,而且也是一个“理性人”,他们也应该有自身的利益追求。事实上,基础教育战线绩效工资的全面实施,的确在改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看法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也更加凸显。但是,基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支持并不是某一类教育能够解决的,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合力的科学使用,才能满足整个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实施绩效工资也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调动高等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要研究高等院校绩效工资的实施办法。而就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布局来讲,我国的高等教育又分为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两类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式上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对教师的管理方式也就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着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以及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管理制度应该和其他的教育机构有所不同。当前,高等院校正在逐步的实现绩效工资。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建立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呢?

一、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意义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Merit pay)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Appraisal related pay),是以职工被聘上岗为基本条件,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确定岗位等级,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 一般情况下,绩效工资由四部份组成:基本工资,年龄工资,岗位工资,奖励工资。绩效工资的基本特征是将员工的薪酬收入与个人业绩挂钩。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实行绩效工资主要有如下的意义:

1. 真正在高职院校内部贯彻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教育机构,有着与企业不同的特征。企业的员工的劳动,可以通过产品等直观因素进行评价,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对教师的劳动成果,很难用直接的测量手段进行评价。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职院校工资分配的平均主义现象严重。工龄,职称是整个薪酬体系设计的最主要因素,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并没有真正的实现实质上的公平,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劳动,教师敬业精神主要的依靠就是职业道德素质。但是,职业道德素质本身是自律的,没有外在的强制力,而且也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很难对教师队伍整体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绩效工资的实施,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设计合理、科学的薪酬体系,可以让优秀人才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真正的实现按劳分配,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 在高职院校实行严格的、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可以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教师的最终业绩标准是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既是教师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接受社会的检验。高职院校以科研业绩、教学业绩为基础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可以不断地激励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积极从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践性,保证知识传授的前沿性,最终保证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3. 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有利于提升高职教师的团队精神和高职院校的品牌形象,增大高职院校的凝聚力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要全面保证教学质量都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有效的工资激励制度,不仅可以促使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且也可以通过事业、经济两因素留住人才,从而形成稳定的教师团队,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合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团队合作意识,扩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宣传自身的品牌形象。

二、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顺利实施,对于深化分配改革,调节收入差距,理顺分配关系,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绩效工资对于事业单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绩效工资改革的时间并不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而且绩效工资工资制度本身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缺点,因此,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 高职院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体系。这是绩效工资发挥作用的前提,如果劳动强度和岗位任务过高,教师无论怎样都达不到岗位的工作目标,绩效工资就没有意义。如果工作任务和劳动强度过低,不需要特别的努力就能完成工作任务,绩效工资就会失去它的激励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制度的设计,必须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好制度设计的“度”。

2. 努力防止绩效工资实施后的负面影响。绩效工资鼓励员工之间的合理竞争,但用得不好的话,可能会破坏教师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因此,要经常做教师之间的沟通工作;绩效工资鼓励教师追求高绩效,但是教师的高绩效有时可能和学校的利益、发展目标,也就是组织的利益不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师对学校的组织认同感,以学校的利益为重;此外,个别教师还可能为了追求自身的高绩效而损害服务对象的利益。例如,个别教师为了完成自身的科研任务,而不愿意承担应当承担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注意各种任务之间的平衡,不能过分的强调某一方面。

三、结合高职院校绩效工资改革,创新教师管理

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师的合理管理,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因此,高职教师的基本理念必须正确。高职院校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特别强调服务能力建设,因此,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建设。而要鼓励教师走出校门,首先必需承认教师合理自利行为的正当性。教师既是“道德人”也是“经济人”,教师职业既应该履行自身对社会的道德承诺,也应该有自身的利益追求,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鼓励教师走向社会,不仅可以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且可以真正的让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让教师深入企业锻炼,可以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好的从事实践课的教学。总之,在绩效工资背景下对教师进行管理形式应该更加灵活,目标应该更加明确。对管理者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公正:

1. 待遇公平公正

绩效工资的实施,是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追求实质的公平,但是这种实质的公平和形式的公平是存在矛盾的。而且,公平的内涵远不止工资,对待教师,经济上要公平,政治上更要公平。无论是入党提干、评职评先、进修学习,乃至会议上的表扬、批评,都要以无私的眼光对待每一位教师。不可任人唯亲,随心所欲。

2. 使用公正

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不仅要利益驱动,还需要事业驱动,因此在对教师的使用上必须要公平公正,要根据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和能力状况,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

3. 情感公正

情感公正是加强教师对组织认同感的重要方面。由于绩效工资在数量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教师情感上的疏离,而这种疏离必然会影响到组织的公平感,一旦这种公平感丧失,教师就不会履行对组织的承诺,就会产生离职的意愿,破坏教师之间的信任,从而失去对组织的满意度。

篇2

关键字:统筹流域管理区域管理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度探讨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缓解水资源危机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 、水土流失严重 、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西部水少,沿海水多。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如今,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而且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近一半河段和九成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环境的恶化,破坏了生态系统,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成为实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然而,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与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与思考

1、适应国情、基于水情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社会各界对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反响热烈,认为这是适应中国国情、基于中国水情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与此同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偏低,水体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突出瓶颈,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水资源自然禀赋的客观制约,也有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推波助澜;既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直接影响,也有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落实的深层原因。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这不仅是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2、三条红线——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涵。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涵是“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三条红线是互为支撑、相互关联、具有逻辑关系的一个整体,体现了配置、节约、保护并重的理念。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要求妥善处理好流域内人与水的关系,合理分配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加强全流域取用水总量的管理,实现流域供需平衡;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要求处理好流域内管理主体和管理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强化水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科学实施严格的取水管理和定额管理;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要求处理好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水体功能为主导,加强水量、水质、水生态的监控,从水质浓度和排污总量两方面保护水体,切实保证水体功能的良好发挥。

3、黄河水资源保护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的角色与担当。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继 2002 水法之后,又一次在国家层面上且有直接对应关系的重要发展机遇。黄河水资源保护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快速提升流域层面的监管能力,从而全面带动整个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黄河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要当好主角和配角两个角色。一是当好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的主角,其三大主要任务是: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二是当好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的配角,配合水调局做好相关工作。

4、黄河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黄河水资源问题是中国水资源问题的缩影,上述提到的各类突出问题,在黄河流域不仅都有,而且都很凸显。因此,在黄河流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基于对黄河治理开发的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以及黄河治理开发对管理制度、体系和实施的需要,“最严格的流域管理制度”核心构成,即: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河道管理制度、最严格的水土流失监督监测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将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以及更艰巨的工作任务。李国英主任在关于如何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制度的论述中指出,要建立黄河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并提出了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提升水资源监测能力、完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快速处置机制等 4 项具体要求,为水资源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2、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3、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与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结束语:

要从全局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国庆;仲秋;黄涛珍;丁守森;我国水资源政府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6年04期

篇3

关键词:相关人群;急救知识;技能;考核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是指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急救处理。一般来说,院前急救主要有医师、护士以及司机等主要成员,由此组成的急救小组是急救的核心,而心肺复苏急救更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工作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衡量着急救的水平[1]。同时,院前急救也是急救链中的重要环节,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病时,能否第一时间予以科学救治,是这场生死之战的决胜关键。我国由于院前急救起步较晚,一些相关医学专业人员的急救理论和技术操作素质尚属于低水平,普通老百姓也因受教育程度、地理环境、年龄层次的不同掌握急救知识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此次调查研究就是在对相关人群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后,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来提高群众、相关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院前急救水平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救互救的效果和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意抽选暨阳社区居民20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居民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0例,专科学历30例,高中学历20例,初中及以下学历30例,平均年龄38.8岁。实验组100例居民中男性38例,女性62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8例,专科学历40例,高中学历2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17例,平均年龄34岁。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

1.2方法 2014年1月10日分别对社区居民和医学院校的两组人员(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天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上午8∶00~11∶00,下午2∶00~4∶00,共12学时。培训内容:从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入手,循序渐进:①与急救医疗机构联系的方法(如何拨打120电话);②初级心肺复苏技术: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③创伤四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④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烧烫伤等的急救常识。实验组北苑社区居民和医学院校中的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逐一进行了考核打分登记,对照组中没有。实验组的人员在2014年5月和9月还进行了一次相同内容的培训考核打分,对照组人员没有参加培训。在2014年12月对两组人群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大测验,大摸底。

1.3结论 实验组人员急救知识测验平均得分81.5分,而对照组人员平均得分60.8分,结果显示:只有对相关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不定期进行多次培训考核打分,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并学以致用。

2 分析相关人群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不足的原因

2.1群众对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意识不够 有很多群众认为救护伤员是医护人员的事,与己无关。部分社区居民认为学习急救知识难度大,即使掌握了也不能保证救活被救者,而且还有可能承担实施操作带来的后果,因此不愿学,学了也不愿去“救”。

2.2医护师资力量不够 目前我国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模式,专业、高水准急救医护人员较少,且都是兼职培训的志愿,大部分都在单位一线参加“倒班”,没有建立专门的医护师资人员和队伍。

2.3培训方法和内容有待加强 目前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较少涉及如其它中毒、中暑、灾害事故、常见急症的家庭急救等知识,培训内容与方法相对单一片面。

2.4国家对院前急救事业重视不够 现在全国普遍存在急救人员配备少,抢救设备数量不够,监护型救护车少,经费投入不足,使之应急工作能力跟不上需求,造成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较低。

3 讨论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急救意识 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群众、相关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工作,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通过报刊、杂志、宣传栏、发放自救互救常识手册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急救普及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3.2加强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制度化,完善机制 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出台相关人群院前急救培训和复训制度,并将培训成绩与特殊人群的岗位入职、升职挂钩。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设立专款专用制度。完善的制度对提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意义重大[2]。

3.3建立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器材 依托院校、红十会、急救中心等建立培训基地,添置相关急救教学器材,为落实培训制度提供保障。

3.4建立统一可行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培训模式[3-4]。尝试将复训落实在一些相关人群如:警察、司机、消防人员、老师、救生员、导游等人群。

3.5改进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教材 完善和修订急救知识培训教材,内容要全面,以便科学、规范地做好培训工作。适当简化培训方法,因人施教,使非专业人员易于接受、理解、记忆,增加受训人员学习兴趣,降低培训难度,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3.6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施救 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急救法规,通过法律保护公民拥有急救的权利与义务,每个公民都可以义务参与救护工作。法律还应对急救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范围给予相应规定。同时将急救法规内容纳入急救知识培训中,增强施救者的法律意识,避免因惧怕承担责任而放弃施救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宗毅,刘风.开展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11):321-322.

[2]向英陆洲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6):94-96.

篇4

1.组织师生按时返校情况。教职员工是否及时到岗,学生是否按时返校。

2.落实学生资助政策情况。是否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是否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3.实验室及实习、实训保障情况。高校实验室、实习场所及其设施设备配置是否符合教学需要,运行维护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职业院校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情况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条件是否满足教学计划需要,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双师型”教师是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4.后勤保障情况。学校网络、多媒体设备、教学终端等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及生活设施设备是否经过检修维护,饮食、住宿、水电暖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是否到位。寄宿制学校是否实现一人一床。

5.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是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落实资金,是否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是否落实高职生均拨款制度,是否采取措施保障今年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12000元。

6.开学主题教育活动情况。是否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7年修订)》,做到上墙、入屏,并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和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教育活动以及安全防范主题教育活动。高校是否做好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

二、校舍安全管理

7.校舍隐患排查情况。是否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将排查信息录入全国中小学校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消除所有D级危房。是否建立高校危旧房屋排查整治台账,对D级危房是否及时封存并落实拆除措施。

三、食品饮水安全与卫生防疫管理

8.食品与饮水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不断完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食堂就餐环境。学校食堂食品采购环节、运输环节、储存环节、加工环节等是否存在卫生和安全隐患。自备水源、二次供水及直饮水设施、食堂蓄水池等是否清洁、消毒,是否进行水质检测。

四、校车安全管理

9.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是否制定《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省级校车服务方案,校车管理机构及协调工作机制是否健全。

10.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和校车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存在使用拼装车、报废车、未取得校车使用许可车辆接送学生,以及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人员驾驶校车、超速、超员、不按许可路线行驶等违法行为。是否按照要求设置校车站点,校车运营是否按照要求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门口道路是否设置警示牌、减震带。是否针对不同季节交通安全特点,完善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开展事故逃生演练和应急处置演练。

五、校园安全管理

11.学校“三防”建设落实情况。学校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保卫人员情况是否报县(区)教育、公安部门备案,是否建立完善门卫管理制度。学校是否设置围墙或其他实体屏障,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是否配齐必要的安全防护、应急处置装备,校园重点部位及学校大门外一定区域内是否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装置,寄宿制校园是否设专职宿舍管理员,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12.重点领域治理情况。是否按照要求切实加强学生预防溺水事故的宣传教育。是否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维持好高峰时段学生上下楼秩序。是否强化校园消防安全防控,进行电器火灾综合治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和器材配置及完好有效情况,组织开展消防演练和应急疏散演练。

13.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情况。是否落实反恐怖工作责任制要求,强化反恐防范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清缴恐怖音视频,完善反恐防范工作预案,强化应急处突工作准备,加强网络安全和舆情引导,确保高校安全稳定。是否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构建由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组成的三级联动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实验室全生产周期安全运行机制,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开展实验室重大危险源专项定期检查,开展实验室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实验室安全年度报告制度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14.防范非法入侵校园导致学生伤亡情况。各地各校是否制定健全舆情信息分析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排查化解联动处置机制和工作责任制,是否加强安全保卫工作队伍建设,是否定期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工作,是否经常性对师生开展法治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反警示教育。

15.校园欺凌和暴力治理情况。是否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是否建立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制度和工作机制,是否制定完善安全预警快速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

16.校园周边综合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警校联动机制是否建立,校园周边公安机关高峰勤务、“护学岗”和群防群治机制是否健全,校园周边警务室民警是否经常到校沟通联系、指导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经常协调有关部门对校园及周边治安乱点和重点隐患进行专项排查整改,非法出版物、网吧、娱乐场所、危险玩具销售整治,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篇5

在理工科的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占据重要地位,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教育方式[1]。化学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场所,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科学高效的实验室管理才能够促使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2]。同时,实验室管理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实验教学任务能够高效、有序完成的关键,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与保障,也是反映高校管理水平,验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3]。现阶段高校实验室的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也是导致当前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因素[4]。因此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基于传统原因,许多高校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对实验教学相对不够重视,对实验室的管理也不够上心。首先,实验室管理的关键在管理人员,很多高校缺少专职的实验管理与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工作许多时候由专任教师兼任,或者管理工作由临时人员过渡,因此管理时间精力有限,对实验室工作业务不熟练,实验室管理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导致实验室管理不够科学与细致。同时实验室管理处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边缘地位,对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工作人员各自为政,学校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

(2)对实验室管理缺乏创新意识

实验室管理思维落后,缺乏创新。而实验室管理能够紧跟时展、科学进步的前提是具有创新意识,缺少创新意识是现如今实验教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5]。

(3)缺少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缺少科学的实验室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标准,或者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教师的经验与兴趣,不同实验室的管理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室管理比较散漫。同时,没有定期对实验室存在问题进行排查,多是在发生了状况后再去处理,而临时解决问题又容易耽误教学进度,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实验后的卫生及整理工作不够及时,实验垃圾的处理不够规范。

(4)药品管理不够规范

实验药品的管理是关乎实验室的安全以及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药品摆放不够科学会增加实验准备的工作量;没有及时检查过期药品会增加垃圾处理成本;脱落标签没能够及时标记会浪费药品资源;实验药品的订购不够科学,会导致化学药品积压或是不足的情况。

(5)?O备维护使用不到位。

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实验等是以实验仪器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课程。实验仪器维护不到位,容易加速实验设备损坏;实验设备损坏,若没有及时维修或者报废,会影响实验课程的安排;实验设备没有及时更新换代会影响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会出现因实验设备长期不用而导致损坏的现象。

(6)实验室文化建设被忽略

许多高校往往忽略了对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而实验室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凝练学校精神、营造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打造学校品牌,因此实验室的文化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6]。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验室的管理中,采用了一些方法规避或改进。

(1)提高对专职试验管理岗位的重视程度

专职实验管理人员是保证实验教学更好进行的前提,加强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视首先体现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排及业务提升上,采用专职人员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通过学习、培训、讨论等方式等提升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优化专职人员的工资绩效考核方式,增加竞争性考核;另外,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晋升机制,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责任感。

(2)加大实验室管理的创新力度

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实验室进行管理改革的前提与基础,应该勇于进行管理改革的尝试,活跃思维,大胆实践。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管理方式的创新,结合科技发展及信息技术,使用监测传感技术对实验室进行监控,重点加强对水电气等的实时监控;其次根据实验教学的改革,积极从事实验室管理改革。

(3)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安全与卫生意识

结合实验室特点,制定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并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及实验学生进行培训,使实验室管理制度能够很好的落实。落实安全责任意识,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检查,排查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做预防性的准备;建立应急机制,定期举行实验室的火灾演习等安全演练活动,提高教师同学的安全意识与危机处理能力。规范对实验后的卫生与整理工作,定期举行大扫除,对实验室垃圾及时处理。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的考核与检查力度。

(4)加强药品监督管理

首先要规范实验药品的摆放规律;其次,对脱落标签及时标记,对过期药品及时处理;另外科学订购实验药瓶。建议学院建立化学药品临时储备库,让专门人员管理,实验准备人员根据实验需要提前领取,实验课程完毕后清理掉实验室内的化学药品,降低药品浪费,减少药品库存。

(5)加强对实验室仪器的管理

增加实验室管理人员对仪器设备的维护知识,加强对实验仪器的维护,减少实验设备损坏;同时,对已经损坏的设备及时维修或报废,根据教学需求对实验设备及时补充及更新换代,确保科研仪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正常使用;另外,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可以购买能够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扩大对学生实验室仪器的开放力度,将学生实验仪器不仅用于教学,也投入到学生毕业设计、专业竞赛及科学研究中。

(6)重视实验室文化建设

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优化实验室布局,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讲究仪器设备摆设,保持室内外干净整洁,使实验室成为校园的活络地带而不是最偏僻幽静的地方。完善信息化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果。

篇6

关键词:专业实验室;新编制体系;运行模式;统一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09-02

专业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实践性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学校新编制体系调整要求,各专业系整合所属教研室子实验室,成立新的系级专业实验室。新成立实验室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其职能发挥、管理运行上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正确认识实验室在院校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研究新编制体系下实验室特点及管理运行模式,对发挥好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职能具有重要作用。

一、实验室在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实验室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地。实验是教学的继续和延伸,也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实验,强化日常教学中习得的理论知识,主动探究未知,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再认识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地。开好经典实验,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深入结合,深刻掌握基本原理、定理或定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有利于启迪学生在将来认识自然中发现客观规律。开好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实验室是助力各类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工作,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对科研人员,实验研究在对理论研究验证与深化的同时,能够促进新现象、新问题的发现;对于研究生,可以深化研究领域,为毕业课题提供实验环境;对本科生而言,实验教学有利于深化理论知识,扩充知识面,增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增强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维修能力。

3.实验室为科研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不能设想他是靠读书、靠知识积累就能做到的,必须要进行深入实践。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并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实验室正是承担实践工作与实验的重要平台。从全国“985”、“211”高校整体建设情况看,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经费转化为实验室建设经费。从这个角度来看,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培育科技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摇篮和基本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硬件条件对于科研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实验环境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力保障。

二、系实验室在新编制运行下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组成复杂,管理人员不足。新编制体系调整下,系级专业实验室由原若干个子实验室组成,按功能可区分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几大不同类别,不管在数量上还是分类上,都比较复杂。另外,在人员组成上,新成立实验室的教师来源广泛,且数量不多,相对于数量、功能众多的实验室来说,管理力量明显不足。

2.使用人员繁杂,使用时间不确定。实验室使用人员复杂,既包括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学生,也包括学校从事科研工作的老师,同时对其他兄弟院校开放。在使用过程中,承担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时间相对固定,但周期较长;其他人员使用时间相对较短,但时间分散,且不确定,并对实验设备使用前准备要求较高,增加了实验室管理运行的工作量。

3.管理人员对实验室了解不够,缺乏管理经验。实验室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以前各子实验室所属单位,但只了解部分子实验室的管理及仪器使用,对其他子实验室具体承担的任务、使用对象并不了解,且对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不清楚,不能满足所有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同时,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管理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对管理制度缺乏了解和研究,管理经验相对缺乏,在实验室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新编制下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几点探索

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为了促进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安全运行,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验室承担的主要任务和使用特点,有区别地制定各类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1)教学型实验室管理。教学型实验室管理,需要突出实验老师职责和实验学生职责,分别配套制定《实验室老师职责》和《实验室学生职责》,以明确实验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在承担任务上,要以实验教学任务为牵引,根据实验课程的特点,在服从学计划的前提下,在学期初,由各实验老师根据期班教学进度计划,自主安排实验教学时间,统一配置实验资源。

(2)科研型实验室管理。科研型实验室管理,需要重点关注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室使用人员技能素质。实验室管理人员,要能够准确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为实验者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准确的参考数据。本校实验室使用人员,作为前期实验室建设的主要负责人或参与者,对实验室功用、实验设备与仪器性能、参数较为了解,在使用管理上主要是进一步规范使用程序,明确使用责任;对需要长期使用的,可以明确要求做好实验室的维护工作与日常管理工作。

(3)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日常管理包括实验室使用、维护和经费管理。在使用维护上,应该为各子实验室、实验仪器配备《实验室使用登记本》、《实验室设备(仪器)使用、维修登记本》,以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充分了解实验设备的保养维修情况。在经费管理上,应该在确保实验室正常维持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按实际需求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以确保实验室的持续发展和满足改(扩)建调研需求。

2.依据使用人员特点,探索开放式管理。作为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的使用,最基本的首先是满足实验教学任务需要。其次,是保证本校科研工作需要。在满足前两者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验室建设的已有条件、其他人员的工作需要,适度进行开放,以使实验室效用得到最大化发挥。同时,还根据院校特点,部分老师、研究生由于工作需要,对某一实验室持续使用时间较长,在不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统一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委托管理形式,既增加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益,也大大减轻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发挥校园网普及优势,探索预约机制。校园网的普及,使同一院校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因此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探索网上预约、电话预约机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闲散时间,既可以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益,也可以促进对实验工作感兴趣的老师、学生对实验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实验室的功用得到宣传,更好地满足实验室在院校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和实现科研创新的助推作用。

四、结束语

通过对实验室在院校发展中重要作用的分析,指出实验室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各类人才成长和科学研究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本校编制体制调整,针对大学专业实验室在新编制体系下的不足,积极探索在新编制体系下,基于统一管理条件下的大学专业实验室管理运行模式研究,提出通过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依据使用人员特点,探索开放式管理;发挥校园网普及优势,探索预约机制三方面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可更好地发挥出大学专业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职能。

参考文献:

[1]金伟,李阳,等.实验室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A].第九次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227-228.

[2]张义.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8(3):105-106.

[3]赵跃民.实验室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1-4.

[4]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4.

[5]王红梅.关于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5):99-100.

篇7

HSE管理体系集各国同行业管理经验之大成,是一种先进、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模式,突出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1],强调人员的健康、安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对安全生产具有很??的指导作用。在石油系统内推广实施该管理模式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化学实验室的性质与石油石化企业内的实验室存在相似性,因此化学实验室在安全管理方面可以借鉴HSE管理体系的方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合理、规范的制度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作,高校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全面制定、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做到让师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要按照化学实验室的不同类别制定危险化学品、放射源、生物、剧毒物品、设备设施等的安全管理制度。各院系应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特点制定院系级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或使用注意事项,实现层级管理和专业管理相结合。

2.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

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院系主管领导、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学生的安全管理责任,明确职责。做到“凡事有人负责”,杜绝“谁都管,谁都不管”或者“根本没人管”的现象出现。

3.做好风险识别评价,提供安全防控依据

风险识别是一切安全管理的基础。安全管理部门每年应当至少定期组织一次实验室风险识别评价工作,辨识化学实验室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制定目标指标、编制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措施、监视测量等。最后将各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培训、通知、文件下发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让师生和有关人员做到提前预防,心中有数。

4.制定安全管理方案,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向

要针对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存放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场所缺少必要的警示标记、缺少火灾报警系统及存在的其他问题,制定预防措施或管理方案。对需要整改的安全隐患按照“5W1H”的原则采取措施,即应在管理方案中指出为了达到实验室安全要求要采取的一系列手段,明确为什么(why)做、谁(who)来做、什么时间(when)做、在哪(where)做和怎么(how)做,做到方案有针对性、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对实验室的安全使用方案进行策划,避免发生事故。

5.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首先,高校要制订安全培训计划,为学生开设专门安全知识培训以及应急逃生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其次,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入实验室前和教职员工上岗前的必修课进行培训。最后,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校内论坛、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普及安全和救护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实验室安全隐患。

篇8

关键词:成人教育;计算机;实验室管理

一、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与计算机配件等资源的管理

实验室硬件资源的管理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现有设备的使用管理、设备的维护保养、废旧设备的再利用。计算机实验室的硬件资源数量较大、项目繁杂、贵重物品较多。要做到不光要利用好,而且保证物品不被损坏、数量不出现丢失,这样就给管理带来了一些困难。在对现有设备的使用上,计算机实验室的每件物品不管大小、贵重都要认真填写清单,包括产地、价格、数量等条目,以便及时核对。要做到责任到人,即所说的谁负责的东西,由谁来保管好;谁值班,由谁来保管好的原则。这样有了责任心,设备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坏和丢失现象。在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上,要经常性地对现有设备进行常规检查。检查的重点在机器是否能正常运转、出现问题的及时处理、线路是否畅通、是否达到安全指标,做到对每次检查结果做记录,心中有数,不断积累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基础。另外,实验人员可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专业建设的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建设,做到保证能满足教学计划,又不造成资源浪费。当然也不可避免实验室新老计算机并存的局面,如果一味的紧跟计算机发展潮流,把过时的旧机器完全淘汰,既浪费也不现实。应该把落后但仍有使用价值的计算机集中安排到一个实验室内,供计算机基础内容的学习,可以安装一些简单的操作软件,比如汉字输入等,让那些对计算机还比较生疏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练习,也可以将其放入硬件实验室供学生实验;对一些安装要求比较高的实验项目,则应尽量安排在硬件配置比较高的计算机实验室中,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既能满足教学计划,保证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合理配制。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非常繁杂,不仅涉及对实验教师、实验室人员、学生的管理,还涉及对固定资产、实验耗材、实验文件、仪器设备等的管理。在对设备的管理上要做到专人负责,对于各种设备的性能指标、环境参数要做到心中有数,建立一套完整的设备技术档案。对设备的故障及时检修,并认真做好登记,使机房设备始终保持在最佳工作状态。在人员管理方面要责任到人、明确目标、明确职责,确保各种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以达到机房管理的最终目的,为教学服务,为上机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

制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保证制度能长久、有效、充分地发挥作用,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前提。我院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先后制定了《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实验中心主要职责》《实验中心值班工作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学生上机操作守则》等。有了这些规章制度,不同的人员都能依照其相对应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这样,即使是人流多、任务重,机房仍然能井然有序,从而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实验室管理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实验室的建设、管理与维护,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管理质量,因此,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员队伍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是完成实验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1 要加强实验人员队伍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充分认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端正服务育人的态度,爱岗敬业。2 合理分工,明确任务,把实验室工作进行量化分析,根据工作,灵活地确定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3 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快,主管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安排进修与学习,为实验人员创造高新知识技术的学习机会,学习他人的先进管理手段,提高专业水平。4 为稳定实验队伍,留住高水平实验员,应给予适当政策支持,如在职称评定等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对稳定实验室队伍很有必要。

四、实验室微机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由于成人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公共实验室,承担学校所有专业、所有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和计算机专业课的实验,因此计算机实验室开放时间长,使用人数多,尤其是使用时间在三年以上的微机,故障率明显增高;另外由于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大都连接着Internet,而且大部分学生经常自带U盘、MIB等外接设备到计算机实验室使用,都很容易使计算机感染各种病毒,使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严重的还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还有少数不自觉遵守纪律的学生会恶意更改或损坏系统文件,致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及崩溃,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耗费很长时间去安装系统及应用软件,因此,必须采取一些较好的方法来使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可采用了以下方法:制作一台母机,选择一台无故障完好的计算机来制作母机,对硬盘进行合理分区,C盘不宜过小,并且最后需对其加以保护。其他盘则开放给学生读写;定期根据实验室使用情况使用母机对整个机房进行网络拷贝来实现系统恢复;作好硬件备件工作;做好计算机使用与维修日志登记。

篇9

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总则中,明确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易制爆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方针,易制爆化学品使用单位应当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安全条件,并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岗位安全责任制度。由于国家对易制爆化学品的生产和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任何使用单位在购买该类化学品前都必须向当地公安部门进行统一备案,使用单位必须确定主要负责人,全面部署和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我国一些高校内,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负责人直接由分管副校长或相关领导担任,国资部门或保卫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负责各项工作的部署开展。在此基础上,负责人与各基层实验室签订安全责任书,管理和安全责任由领用人具体承担,做到了化学品与责任人的一一对应。加强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制定的根本目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是对易制爆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加强,能够从制度规范上有效指导和约束相关工作的合理性、合法性,从而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校园内外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校园环境。

2储存条件和领用程序

在理工类高校,易制爆化学品一般由学校安全管理机构或化学药品仓库统一进行采购、储存和发放,对于仓库的储存条件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按照确保安全的原则,规划适当区域专门设置化学药品仓库,并委托具备资质条件的机构对其进行安全评价。仓库应当专门划出区域单独存放易制爆化学品,根据储存的种类和危险特性,设置相应的通讯报警、通风调温、防火防爆、防腐防雷、防盗等安全措施,并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仓库管理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具备化学品管理的基本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对于入库的易制爆化学品,必须有两人以上专人管理建立台帐。台帐应当保留采购化学品时的原始审批单据并保持两年以上备查。易制爆化学品的领用人,必须是本校在编教职员工,在领用时,需签订易制爆化学品使用承诺,承诺领用的药品只用于本单位教学和科研,绝不用于制造危险品或其他非法行为,在从化学品领出开始直至使用完后空瓶处理期间,承担其管理责任。而领用人所在的教研室和院系,则承担化学品管理的监督责任。因此,易制爆化学品的领用审批,需由领用者本人提出申请,经教研室负责人、院系分管领导及药品仓库代表签字批准后,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并汇总报送公安部门备案,方可登记领用。此外,易制爆化学品中同属于爆炸品的药品,如高氯酸铵、二硝基(苯)酚[干的或含水<15%]等,应逐步纳入学校爆炸品管理体系,遵照公安部门对爆炸品管理规定执行。

3使用和回收处理过程

易制爆化学品在使用阶段的管理,存在多种复杂及不确定性因素。首先,使用者多为学生,对于易制爆化学品的使用并不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做好实验前安全教育的同时,药品负责人需要全面负责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并做好指导和监督。其次,根据公安部门要求,易制爆化学品在实验室内必须储存于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药品柜内,上锁并由专人管理。由于规定出台不久,需要逐步落实药品的储存管理条件,学校在为各实验室配置专用药品柜的同时,应当在管理规定中明确符合标准的储存条件。对于如硝酸等具有金属腐蚀性的化学品,应专门配置防腐通风设备;对于高氯酸盐、硝基类化合物等本身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化学品,应单独配置隔离防爆措施;对于镁粉、铝粉等大量使用的袋装化学品,必要时应设置专用储藏间,并配备防火、防爆措施。由于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大,化学品种类多,管理分散,还应当对易制爆化学品单独建立使用登记制度。该登记制度包含了领用审批、储存台帐、使用记录和空瓶回收等一系列登记手续,一方面,建立了实验室内易制爆化学品的进出台帐,另一方面,也对使用过程起到监控作用,便于药品负责人日常管理。为了避免易制爆化学品在社会上的无序流动,管理制度还应禁止本单位化学品对外进行借用、转让。对于从化学药品仓库以外任何单位领取或借用的易制爆化学品,在进入校园后,也应当同时纳入本校易制爆化学品的管理,对储存、使用等行为进行登记。为了防止易制爆化学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遗失、丢弃,防止同一化学品在单个实验室内的存量过大,高校在统一进行化学品空瓶处理时,应当对易制爆化学品空瓶单独进行登记。化学药品仓库根据各单位提出的化学品使用计划,确定各药品责任人领取易制爆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将空瓶的登记应与领用登记相对应,定期回收易制爆化学品空瓶,能够有效约束药品责任人做好化学品的管理工作。此外,由于易制爆化学品的残液和废液同样具有危险性,实验室内应做好分类回收工作,确保化学品不流入公共污水系统,高校在统一处理该类废液时也应提前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防止发生事故或污染。

4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由于易制爆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毒性、腐蚀性等多种危险性,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如有不慎,极易发生化学灼伤、中毒、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为了快速、有序、高效的做好教学、科研及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需要制定专门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事故的应急指挥小组和应急救援专业组由易制爆化学品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承担危险性分析及事故分析预测、应急救援响应、预防与预警、现场恢复与事故调查等职责。对于易制爆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针对存放点开展安全检查,能够不断优化“人防、物防、技防”;对于大量使用易制爆化学品的实验,应贯彻落实安全性评审制度,在实验前开展安全性评审;定期组织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能够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在事故发生后,认真做好总结和善后工作,能够对现有管理制度提出客观评定,并给予修改和完善。

5小结

篇10

关键词 建设需求 设施建设 装备仪器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90

0 引言

部件实验是兵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新装备不断列装部队,我院承担的作战部队装甲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任务不断增多,为了更好完成培训任务,提高装备教学效果,部队各个层次的培训对象都需要进行从系统到部件的实装检测、拆装、修理以及试验操作。学员不仅应该掌握炮身、炮闩、高低机、方向机和反后坐装置等火炮部件的结构、原理,还应具备对这些装备部件的检测、修理等相关技术的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并且只有在武器部件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完成火炮总体、武器系统方面知识的学习。

目前我院武器部件构造专修室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装备水平,教学手段也比较落后,与装甲车辆武器系统的迅猛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以院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提出的任务为目标,依托新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训教学,紧密结合我室实际,紧紧围绕提高新装备教学效果这个中心,以车载武器装备系统的发展为重点,在原有的火炮部件检测与维修教室的基础之上,建立为一个以新装备武器部件为主、加强信息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武器部件构造维修专修室。

1 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需要长期投资建设。目前本院还没有针对包含各型新装备武器系统部件的完整的教学实验场所,为了使实践教学条件发生根本的变化,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全面的改造。改造过程中本着自主研发为主购置为辅,能自主研发的绝不购买的原则。这样既能节省经费,使其投到更适合的地方,又能锻炼教员队伍,提高教员的业务水平。其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研制反后坐装置综合试验台。反后坐装置综合试验台的研制实现基于型号试验到基于能力试验的转变,由以往单一型号火炮反后座装置试验改进为同时满足多型号的反后座装置的修后试验。该试验台以液压元件作为动力输出,可以完成反后座装置的强度试验、密封试验、拉力磨合试验,并满足其拆装要求。

(2)研制瞄准机综合试验台。通过采用齿轮传动、传感器技术,研制通用的、综合的试验台,能够完成各种型号坦克与装甲车辆的瞄准机的检测与修后试验,包括空回量试验、打滑力矩试验、手轮力试验和加载过载试验。试验台主要由方向机适配装置、高低机适配装置、手轮力测试装置、空回量测试装置、打滑力矩测试装置及测试控制等单元组成。

(3)制作部件拆装、展示台架。实现各部件“检测―拆装―鉴定―维修―试验”流水作业程序化。制作炮尾、瞄准机、反后座装置拆装台架,其余火炮部件的展台台架,主要供实习和部件拆装、维修教学使用。

(4)开发信息化教学手段。为辅助实装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查阅收集各重点型号武器系统零部件图纸,利用相关三维模型软件开发部件数字化库系统,为武器系统部件原理构造多媒体教学和其它仿真试验奠定基础。在数字化库基础上,开发研制主要型号火炮部件构造、原理、使用、维修、检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并链接在校园网上,供学员自主学习和复习教学内容。

(5)制作挂图。为提高装备教学效果,制作主要型号武器系统部件的原理结构挂图以及检测、修理作业流程图。

(6)购置修理通用工具、各种型号武器系统中修工具以及工具柜等。

实验室可完成各型装甲装备火炮系统部件实装教学;通过利用装备实物和教学挂图完成火炮系统部件中炮闩、瞄准机、反后座装置、炮塔座圈、机枪的构造原理及检测、拆装、修理的理论教学;进行火炮与自动武器部件的检测、修理训练;利用相关试验台、仪器完成反后坐装置的检测、故障诊断及修后试验,完成各种火炮瞄准机的检测、故障诊断及修后试验;并为装甲车辆武器系统应用等方向的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教学、科研环境。

2 装备仪器的管理及管理制度的建立

对仪器设备特别是装备的管理,要实行统一登记,专人管理的制度,同时,还实现物卡人一体的制度,做到每台(件)仪器设备的管理落实到人。授课教员以及使用人员要负责该设备使用时的管理,设备管理人员负责该设备的日常管理,除此之外所有使用人员包括设备管理人员都要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定期进行维护,以保证设备100%的完好率,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采取措施,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为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而开放制度。在规定教学时间外的任何时间,学生都可以预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室开放,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水平。实行对教员的科研全面开发的制度,教员可以利用实验室对科研技术的支持,利用配备的装备和设备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院系的效益,而且还有利于学术的研究和论文的发表,提高学术水平。实行对整个学院全面开发的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装备的利用率,对提高实验室的知名度也有很大帮助。在对实装设备进行操作和实验的过程中会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事故,因此要严格按照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进行。必要时要保证每次都有专人陪同。

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保障,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制定并不断的完善。通过制定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制,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装备使用、原材料购买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制度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条理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

3 总结

建成后的专修室将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设施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将是一个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适合装备技术发展和各个层次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教室。可以进行各种火炮各大部件构造原理的多媒体教学与实验研讨,同时可开展武器系统检测等多种实验。它既能满足每年的保障技术人才培训任务,保障培训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的需要,也能满足本科以及研究生等课程的教学需要,可以进行反后坐装置静态参数检测、反后坐装置修复后各种试验、瞄准机参数检测及磨合试验等实验,也能为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课题研究以及进行装甲车辆武器应用等方向的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教学、科研环境。并力争把它建设成为火炮部件论证、研究、测试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拓宽坦克武器学科专业口径,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教学配套设施,并且为装备改造以及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22(B1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