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20年,XX镇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农业生产受损严重,为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根据《关于转发的通知》(X农工办[2020]X号),根据生产实际,就XX镇深入推进农业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特制定工作方案。
一、主要任务
(一)全面摸排,细化工作方案
全面真实准确调查受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自救,要高度重视在地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并提前谋划秋种。各村(社区)要结合这次灾情,注重长远,与发展一村一品结合,与发展集体经济相结合,制定工作方案。
(二)分类指导,开展生产自救
指导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自救。种植业方面,对因灾绝收田块,实行农作物补种、改种。对水淹和受涝渍尚能恢复生长的农作物、果园以及扶贫产业园,加强肥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养殖业方面做好设施修复、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和安全生产。
(三)强化服务,扶持新型主体
重点要加强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通过座谈和实地查看方式,在做好恢复生产的同时,引导与帮助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安排好下一步的生产以及产业转化升级,并多方面争取政策支持。
二、保障措施
镇成立农业减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领导组,组长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分管负责人担任,领导组下设种植业、养殖业、产业扶贫、园区指导组。农技人员结合生产自救开展包村联户,加强科技示范户、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指导。
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确定专人负责,主动开展工作。
附件1:
XX镇农业减灾救灾和灾后
恢复生产领导组
组 长: XX
副组长: XX
成 员: XX
领导组下设:种植业指导组 XX
养殖业指导组 XX
篇2
超前谋划部署,及早制定防治工作方案
年初,市农委为全面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组织召开由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心)负责人参加的专项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工作任务,提出了重点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的监控、防治工作,要求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随即全面深入展开。
准确预测预报,指导科学病虫害防治
市农委根据农作物病虫害活动状态、气象条件和实地调查情况等综合因素,组织技术人员及时中期、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提供了科学指导。3月21日,市农委根据各测报点数据、相关气象条件、历史工作资料等综合分析,向全市“2011年吉林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起到了较好的宣传发动作用。4月28日,根据水稻育苗期间的天气特点及农民育苗时存在的共性问题,了“关于做好水稻立枯病防治工作的通知”。6月21日,根据测报点提供的信息和实地调查,在粘虫低龄期及时了“我市部分农田发生一代粘虫为害”的指导简报,引起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得这一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的害虫得到及时控制。7月6日,根据水稻二化螟的发育进度,适时了“积极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准备工作”的指导简报。此外,市农委还在病虫害发生期间,把周报与即时上报相结合,将调查结果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为指导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召开现场会,实施大面积统防统治
为加快推进全市城区生物防螟工作,指导农民掌握正确施放赤眼蜂蜂卡,7月5日,市农委在船营区大绥河镇柴家村,组织召开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虫现场会,来自昌邑区、船营区、龙潭区、丰满区等四个城区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和近百名农民代表参加现场会,全市生物防螟工作正式启动。全市68个乡镇的285万亩进行了赤眼蜂防螟,平均防效达到70%以上,挽回虫害粮食产量损失率7%左右。7月中旬,市农委组织各县(市、区)农技推广人员,会同农祥专业技术合作社,在昌邑区孤店子镇举办了稻瘟病防治现场会,会上展示了WPH-62型低空无人直升机喷施药剂,农技人员向农民群众详细讲解了稻瘟病严重危害性、稻瘟病的防治关键时期、开展统一防治的根本原因和有效方法,为打好稻瘟病防治硬仗奠定了基础。
篇3
根据《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区2021年一季度强一产促增长工作方案及各市2021年第一季度各行业增长计划目标的通知》(桂农厅发〔2021〕21号)精神,为全力推动我市农业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的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现将钦州市2021年一季度强一产促增长工作方案及各县区2021年第一产业各行业增长计划目标下达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确保目标的完成。
一、2021年奋斗目标
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各产业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1.1%、11.7%、20.1%、17.1%。按照2020年各产业占比为基数进行测算,要实现2021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的奋战目标,农林牧渔各产业需完成以下目标任务:农业(种植业)产值力争增长6%以上、林业产值力争增长5.5%以上、畜牧业产值增长10%以上、渔业产值增长5.5%以上(见附件1)。
(一)农业(种植业)
1.粮食产量保稳略增。2021年,要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目标任务,并力争在2020年基础上略有增长。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83.3万亩;产量 92.5万吨、增0.4%。
2.蔬菜产量增长6%。2021年力争全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 137.94万亩、增长3.76%;产量210.9万吨(其中食用菌产量0.3万吨)、增长6.02%。
3.水果产量增长12%。2021年力争全年全市水果产量253.34万吨、增长12%。
4.糖料蔗、茶叶、中药材、花生、桑蚕等经济作物产量综合增长3%。
(二)林业
5.林业产值增长5.5%。力争2021年林业总产值达32亿元,增长5.5%。其中力争林业采伐量321万立方米,增长5.5%。力争全年全市造林面积8.95万亩。
(三)畜牧业
6.猪肉产量增长33.04%。力争2021年全市生猪出栏143万头,同比增长26.13%;猪肉产量11.77万吨,同比增长33.04%。
7.禽肉产量增长0.44%。力争2021年全市家禽出栏稳定在1.3亿羽,同比增长3.3%;禽肉产量20.96万吨,同比增长0.44%。
8.牛肉羊肉产量增长5.97%。力争2021年全市肉牛、肉羊分别出栏6.87万头、8.1万只;牛肉羊肉产量达到0.865万吨,同比增长5.97%。
(四)渔业
9.水产品产量增长5.5%。力争2021年全年全市水产品产量60.04万吨、增长5.5%。
二、2021年第一季度奋斗目标
聚焦我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以“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奋斗姿态,全力以赴打好春季农业开门红硬仗,通过加倍努力奋战,力争2021 年一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长6%以上,为推动全市经济运行良好开局贡献力量。经测算,为支撑2021年全市一季度一产增加值增长6%,全市农牧渔业总产值需增长6%以上(见附件3)。
(一)农业(种植业)
1.蔬菜产量增长5.04%。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蔬菜产量要达到66.26万吨、增长5.04%。
2.园林水果产量增长12.8%。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园林水果产量要达到27.4万吨、增长12.8%。
3.茶叶产量增长8.14%。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茶叶产量要达到0.23万吨,增长8.14%。
4.中药材产量增长3.77%。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中药材产量要达到0.40万吨、增长3.77%。
(二)林业
5.林业产值增长5.5%。全市林业木材采伐量95万立方米,造林面积5.1万亩。
(三)畜牧业
6.猪肉产量增长82.27%。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生猪存栏138万头,出栏46万头、同比增长64.93%,猪肉产量4.18万吨、同比增长82.27%。
7.禽肉产量增长1.32%。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家禽出栏2846万羽,产量5.28万吨、同比增长1.32%。
8.牛肉羊肉产量增长12.91%。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肉牛、肉羊分别出栏2万头、1.8万只,牛肉羊肉产量达到0.223万吨,同比增长12.91%。
(四)渔业
9.水产品产量增长10%。力争2021年第一季度全市水产品产量要达到9.38万吨,增长10%,产值13.06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奋战一季度、加力开新局。全力抓好春耕备耕,保障春季农业生产物资稳定供应,加强春季农作物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和农业防灾减灾。加强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及时组织种子、肥料、农药、农膜、农机具等农资调运,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把好农资源头关、市场准入关和产品质量关。提前做好农业机械的检修维护工作,确保足量供应、运输畅通、及时到位。抢修、疏通农业灌溉干(支)渠,保障灌区春季农业生产用水。要强化措施落实,防止耕地“非粮化”,不误农时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突出抓好早稻种植面积的落实,着力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水利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二) 加快生猪产能恢复。继续开展生猪生产恢复发展行动,千方百计稳定肉蛋奶生产。重点抓好782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的生产。推动五祥黄桐岭种猪场、益豚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钦州市融和农牧公司14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等一季度投产。力争一季度生猪存栏138万头、出栏46万头以上。加大畜禽销售力度。(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三)加快发展渔业生产。扩大深水抗风浪网箱等生态养殖,一季度完成新建 35 个深水抗风浪网箱,力争新增 32 个圆型池投产养殖。加强节假日水产品运输流通保障。力争一季度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 10%。(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四)抓好园林水果生产。优化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工作,提高优质品种比例;推广密闭园改造、果园机械,完善果园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荔枝蛀蒂虫灯光驱避技术、水果套袋技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广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设施设备,提高商品质量水平,努力拓展流通渠道,促进大宗水果顺产顺销。
(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五)抓好糖业生产。抓紧糖料蔗砍收进度,及时兑现蔗款,抓紧开展糖料蔗春耕种植及宿根蔗管护。积极引导制糖企业开展下榨季订单农业工作,实施蔗渣综合利用,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双高”办、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六)抓好林业生产。配合实施广西油茶“双千”计划,推动壮大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实行林业综合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指导林化工企业开展工作,做好林产品产销售对接。(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林业局等相关单位配合)
(七)及时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各县区要紧紧围绕指导性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要尽快将本县区的各行业生产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到乡镇(街道)、到村到户,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确保以镇保县、以县保市,加强一季度指标任务尤其是早稻面积的监测调度,确保完成早稻插秧任务,确保以季保年,完满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八)科学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应对春旱、春涝、倒春寒、冰雹等有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加强抗灾技术推广应用,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要完善重大病虫疫情应急预案和田间监测网点,针对今年可能发生病虫灾害,加强监测预警演练,及时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全力抓好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强化非洲猪瘟防控措施,严格规范地报告疫情,做好疫情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加强冬春季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确保不暴发重大水产养殖病害。(各县区人民政府牵头负责,市农业农村局、应急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粮食生产党政同责和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强化政治责任感、增强政治敏感度,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组织好、落实好。采取领导包片挂点的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积极宣传和落实各种惠农强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要认真分析研究疫情防控期间春季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农业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农产品产销形势研判预警、信息、矛盾调解等工作,确保春季农业生产顺利推进,巩固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提升农业服务水平。要提高政治站位,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压实责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积极组织机耕、机防、机收服务,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延前伸后,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进一步做好产销衔接,促进龙头企业、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贡献。
篇4
为了快速、有效地发展农业保险工作,就必须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1]。着眼于农业风险的管理控制,实现最大程度的防灾减损的目标,可以为保险公司建立基于GIS技术的农业保险系统。在农业保险中建立GIS系统,主要是为农保公司提供防灾减速的决策支持和为农户提供相关的农业服务,可以对农业的灾害预测提供分析和预测,从而可以使农户提前防灾,降低灾害损失。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对空间数据的各种处理功能以及在农业气象灾害的模型研究和应用,可以为农业灾害的研究和系统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综合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集成方法,构建GIS辅助巨灾保险风险管理系统,主要通过运用GIS技术集成农业保险灾情预测、农业保险防灾减损预案以及农业保险损失评估等模型,并实时、动态地接收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提供的目标监测信息,为农业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单的巨灾风险评估预警服务和防灾减损决策支持服务。
1GIS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现状
在国外,GIS技术起步早且很快得到应用。在20世纪70年代,GIS技术就已经开始应用在农业信息管理中;90年代后,GIS技术已经在农业系统的仿真、统计分析、土地评价、灾害预测等方面广泛应用,现在已经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并建立了多种与农业相关的灾害模型。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已将GIS与DSS、GPS、RS等高新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综合各种技术的优势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有机结合,通过RS与作物的生长模型相结合,可对作物的灾害和灾情进行动态监测和预估。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说明GIS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发展为农业保险中最关注的灾害预估、农业灾情监测提供强大的基础和依据。
在国内,GIS技术的应用研究较晚,发展也较缓慢,只是在一些预测和分析工具上有应用。在农业领域中主要用于气候资源上,从最开始的绘制气候起源分布图和一些基础数据的空间查询,目前已发展到图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其中专题图和地理数据叠加的分析在GIS的技术应用和保险行业的应用中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前,GIS技术在农业气象的灾害评估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主要是利用GIS的特性,对历史数据的模型演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灾害发生的一些基本规律、空间分布等,为防灾减灾提供分析依据和对策。在国内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系统案例,如通过气候分析和环境影响评判等方法设计出的安徽省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测评系统[2]。通过历史的洪灾发生频率以及影响洪灾危害的一些因子,利用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得出了每个影响因子的灾害影响程度和栅格图层,并再次对其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应用于湖北省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价[3]。马军等通过结合GPS、GIS、GSM和GPRS技术,构建了保险查勘车监控调度系统,通过集成地理分析,实现了对查勘车的实时监控、定位和通讯等,就近调度和历史回放等功能都已实现,有效克服了传统人工调度的缺点[4]。
2GIS在农业保险中的作用
我国也有一些GIS技术在农业保险的相关理论的方法的研究,但是功能仍只局限在规划数据的图形化显示、管理及简单的气象模型分析,并没有对农业保险的各项业务工作进行深度地分析,也没有相关辅助决策的支持。在农业占据很大地位的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也在逐步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各个主要环节,深入地进行GIS应用及开发,并有效整合农业防灾减损、综合服务的资源,为农业防灾减损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通过深入分析,GIS在农业保险中主要可以用于信息管理、统计分析、模型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
2.1信息管理
2.1.1承保管理。承保管理应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和保单信息管理,通过与承保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在地图上直观地展示。
2.1.2理赔管理。将出险查勘的理赔数据通过与理赔系统对接,实现案件信息实时在地图上直观展示,并能对赔付率、第一现场查勘率等指标进行统计。
2.1.3经营管理。出险发生后,及时调度相关保险机构人员查勘,利用模型计算出出险地与保险机构距离情况,查勘面积(或数量)情况、派出查勘员的数量和级别、使用的交通工具情况等在系统中都能够直观地显示,并测算出该次查勘所需费用,并与实际报销费用进行核对,防止多次报销的情况发生。
2.1.4灾害区划管理。自然灾害区划是减轻自然灾害的基础,目的是了解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灾害发生的强度、频度与规模。减灾区划是在自然灾害区划的基础上开展规划,为国土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自然灾害保险等提供依据。
2.1.5专题图管理。根据各个机构管理区域、销售业绩、投保面积、投保种类、保费金额、理赔金额等信息和受灾的统计数据,综合分析其内在关系,可制作出销售业绩变化曲线图、投保金额变化图、理赔金额变化曲线图、投保面积分布图、投保率分布图和受灾种类分布图、受灾程度分布图、受灾概率分布图等专题图层,为公司管理、综合评定业绩变化和分析保险业务信息提供依据和便利。
2.2统计分析
2.2.1空间统计。空间统计提供对特定对象数据进行归纳与统计,通过对特定对象数据数值型字段进行计数、求平均数、累加、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求取值范围、求标准差、求方差等内容,满足和实现统计需求。
2.2.2绘制保险费率图及灾种损失率图。根据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各灾种的活动规律及不同区域内保险标的的抗灾性能,可以对不同的保险费率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以往不同灾种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可编制不同灾种的损失率分布图。
2.2.3编制风险分布图及区域危险等级划分。在获得有关地域空间和自然灾害的信息后,可以分析出不同地理区域以及不同灾种的历史分布情况,编制风险分布图,并根据某一区域内灾种发生的历史情况分析找出灾种的发生规律。另外还可以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危险等级划分。
2.2.4空间缓冲区分析。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从而预测可能产生的损失,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程度挽回受灾主体、保险公司及政府的损失。
2.3模型分析和决策支持
2.3.1模型分析。在采集足够多的数据样本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分析等科学方法,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根据不同地理区域内各灾种的活动规律及不同区域内特定标的的抗灾性能,对不同的特定标的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以往不同灾种所造成的损失情况,编制不同灾种的损失率分布图,在获得有关地域空间和自然灾害的信息后,分析不同地理区域以及不同灾种的历史分布情况,编制风险分布图,并根据某一区域内灾难发生的历史情况,可分析出灾难的发生规律,建立分析模型。另外,还可以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危险等级划分,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
2.3.2承保决策支持。实时统计承保量,并直观展示位置、历史损失情况、风险状况、风险指数等,为承保提供依据。商业险可以决定是否承保、承保费率;政策险可以准确确定承保量,避免漏报、多报情况发生。
2.3.3理赔决策支持。对出险标的的品种、出险位置、损失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和展示,并建立损失预测模型,辅助查勘定损工作。可以将损失模型测算结果与报损数据进行比较,防止多报;在出险发生后可以及时调度相关保险机构人员进行查勘。
2.3.4防灾减损决策支持。根据损失预测模型,结合测试地区的防灾条件,预测保险标的未来损失发生的位置、概率及规模,并给出防灾减损工作方案,建立预警方式。
3农业保险GIS平台
系统采用ESRI的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在数据库中可以存储各种空间、时间相关的数据和数据规则。通过ArcSDE来完成海量空间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采用ArcMap对地图进行处理,可以作为系统的地理依据,以辅助决策农业保险。GIS平台在农业保险的具体应用体现在多方面,如图1所示。农业保险GIS应用系统定位为辅助支撑平台系统,其总体设计为辅助支撑平台确定整体框架和结构,是GIS系统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是与核心业务系统对接和展示的基础平台。在总体设计方案指导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不但要使系统开发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得以实现,而且要使所设计的系统达到优化[5]。根据保险公司对GIS信息系统的基本需求,以及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特殊需要,设计方案可分为2大核心子系统:即业务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保险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GIS可以与GPS及其他动态数据采集系统高效集成;同时,GIS也可以方便地与各种视频系统、多媒体数据集成。该系统通过建设监测站点,结合运用有关部门卫星遥感数据、无人飞机航拍数据以及GPS实测数据,采集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土壤状况、农作物种植情况、水利基础设施分布情况,以及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利用不同时期自然灾害的专题数据,形成矢量数据库,输入GIS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利用GPS测量系统获取灾情发生区域的动态数据,将遥感影像(遥感时空数据库)、图形图像(地理空间数据和GPS获取的动态观测数据)以及保险公司提供的其他信息,经过校正和标准化后叠加在一起,使基础灾害信息和空间信息分层表现在图层上,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灾情动态监测、交互查询、动态更新,建立损失评估模型,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估,根据损失评估结果辅助涉农中小企业进行防灾减损决策。其建设内容如图3所示。
系统采用B/S+C/S+M/S相结合的系统模式并支持灵活扩展,其中C/S部分侧重于系统数据维护、专业性分析,B/S模式侧重于信息的查询统计和分析。M/S模式为移动式平台,结合手机端GPS与拍照、录像功能,可以为现场查勘理赔提供定位、丈量、信息记录、声音图像记录等大部分内容。系统可通过灵活地扩展,来满足用户各种不同需求。其C/S主界面、B/S区划主界面分别如图4、图5所示。
系统具备较好的完整性,符合损失评估的工作流程,从基础数据处理分析到模型运行以及运算结果输出等自成一体。整个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在模型运行中来自于用户判断、实时输入的内容通过用户和计算机系统反复交互予以实现,因此系统必须具备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灵活的操作性能。系统的接口设计合理,既能保证系统内部各模块之间的数据高效传递,又能实现与外部模块和保险业务系统的动态关联,以利于分散开发的大系统的各部件在统一环境下有机地集成并顺利地运行。强调系统功能的实用性,同时系统还应具备安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易于维护等特点。农业保险分析决策管理系统的建立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组织尤为重要。在系统的设计中,要遵循综合性、标准化、规范化、安全性、面向用户等设计原则。
篇5
根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桂林市委、市政府关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部署,为全力做好我区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我区地质灾害主要特点
秀峰区地处桂林市区西部,辖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山区岩石裸露,裂隙发育,陡壁悬崖,岩溶孤峰、峰林等石山上常有危岩分布,容易形成岩石崩塌;受强降雨影响,地表土层薄、地下水位埋藏浅且水位变幅大、人口密集且工程活动较频繁的孤峰平原等地区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同时,我辖区春夏季节雨量充沛,连续阴雨和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修路、建房、采石等人类活动日益频繁,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事件不断发生,这也是引发辖区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我区2021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一)2021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
预计2021年桂林市年总降雨量1500-2000毫米,与常年相比,偏少1-2成。预计2021年前汛期(4-6月)雨量600-1200毫米,偏多1-2成,局部出现暴雨洪涝的可能性较大。后汛期(7-9月)雨量300-500毫米,偏少1-3成。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2021年汛期降水趋势预测,预计雨量较多的前汛期(4-6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的重要时段;其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尤其台风带来的持续降雨及强降雨的阶段性、局部性,洪涝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因此,我区2021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主要在4~9月。
三、2021年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和重点防护区域
(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
我辖区目前有26个隐患点,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明显集中于山峰陡峭、岩石裸露的地区,目前重要隐患点有:观音峰、大巴山、独秀峰、西山公园、芦笛岩、长海后山、刘三姐景观园、芙蓉山、阳家山等隐患点的危岩威胁着大量居民。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域
1.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区域有:矮山村委、新立村委、桥头村委、甲山村委、唐家村委、官桥村委、飞凤社区、骝马山社区、中隐社区、阳江社区、东华社区。
2.高度监控区域。一是观音峰附近一带,二是西山公园一带,三是机场路大巴山一带,四是长海后山一带,以上区域人口密集、山高坡陡,山体岩石风化严重,岩石破碎,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者强降雨时,易发生地质灾害,山下人口密度较大,因此危害严重,危险性大,为高度监控区域。
3.重点关注区域。独秀峰、芦笛岩景区、西山西峰、刘三姐景观园、桃花山、芙蓉山、掌山、红庙山、巾山、光明山、老庙山、巫山脚山、狮子岩山、阳家山、神山、狮子山、桃竹山、燕山、白面山、扁担山、牯牛山、骝马山由于山体陡峭,岩体风化严重,危害规模(体积)大,对游客、居民人身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当遇到强降雨或者长时间降雨,易发生崩塌,为重点关注区域。
4.对已治理过的危岩也要密切关注。
四、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分解
(一)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保障防灾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协调和指挥。由区长任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局、市公安局秀峰分局、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各街道办事处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疏散命令人由组长负责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办公室主任由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局长担任,各街道办事处、各地质灾害防范区的村组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将责任落实到人,制度落实到位。
(二)各部门职责
1.区教育局:负责督促各学校对危及学校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及险情的巡查、检查和监测。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含教学楼、运动场地、教职工和学生宿舍楼)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并组织实施。
2.区财政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安排、拨付和监督管理;及时筹集调度资金,确保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3.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在建项目地质灾害监督和监管工作;负责辖区道路公路沿线边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城镇建设、建筑设施及农村公路的滑坡、崩塌、塌陷等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并组织实施。
4.区农业农村局:负责生态林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等工作;负责制定设计植被保护、水土保持以及水利设施(含小水电)的崩岸、崩塌、堤坝下沉、渠道垮塌等有关内容的地质灾害防灾方案并组织实施。
5.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负责督促辖区内旅游景区对危及旅游安全和景区内旅游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巡查和监测、治理,当旅游景区发生地质灾害时,及时组织、协调做好人员转移、救助和安置工作。
6.区卫生健康局:发生地质灾害时,负责组织医护、防疫人员、医疗设备及药品等进入灾区,帮助指导灾区防疫消毒和救治伤员,制定地质灾害伤员医疗救护方案并组织实施。
7.区应急局:负责灾情发生后的综合协调,组织指导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矿商贸行业等生产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负责合法经营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因矿业生产活动诱发滑坡、崩塌、采空区塌陷等地质灾害;组织协调因地质灾害需紧急转移灾民的临时安置及灾害期间应急救助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工作,组织指导各街道办事处灾情核查、损失评估工作;管理、分配上级下拨和区本级救灾款物并监督使用。
8.市公安局秀峰分局:负责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制定灾区治安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9.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负责组织辖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规划工作,组织编制秀峰区年度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地质灾害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月报、日报制度,切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负责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撑工作,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迅速赶赴现场开展突发地质灾害调查并进行科学评估和研判,为抢险救灾、处置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二次灾害事故的发生;与水文、地质环境监测部门联合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
10.各街道办事处事处:负责组织协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办事处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方案并报至市自然资源局秀峰分局备案,开展隐患点巡查排查工作,定期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演练活动。发生地质灾害时,应准确上报灾情,及时疏散群众,接受、管理、登记、分配、发放救灾款物,指导灾区开展生产自救活动。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制度
1.落实汛期值班制度。汛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各级要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准确掌握、上报相关信息、妥善处理各种情况,加强上下联络和协调,确保不出现责任事故。
2.落实汛前排查、汛期巡回检查制度。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要加强汛前排查、汛期地质灾害险情巡回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机构及其责任的落实,防治方案、物资、经费、通讯、措施、预防办法等方面的准备及落实情况,制止人为诱发灾害活动,对检查出的问题,要提出处理意见,及时纠正。对检查出的灾情和险情,要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的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动。对直接受重要隐患点威胁的人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计划地进行搬迁避让,确实无法搬迁的,遇强降雨时应组织人员撤离,确保人员生命安全。
3.落实灾情速报制度。严格灾情速报、日报、月报制度,灾情发生后及时按要求上报。
(二)积极宣传,提高防灾避险意识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做到户户清楚、人人明白。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及避险明白卡发放到位,地质灾害警示标牌安放到位,特别是在汛期,要进村入户广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三)全力以赴做好抢险救灾工作
一旦出现灾情,各级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必须立即奔赴现场,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组织抢险救灾;按照全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街道办事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灾害点“防、抢、撤”预案的要求抓好落实,抢险救工作要做到指挥统一、协调有方、措施得力、行动迅速,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妥善安置好灾民生活。
(四)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工作
篇6
关键词 试点 气象现代化 成绩 现状和问题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69
Abstract 26 December 2014, China Meteorological Bureau will be in Henan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take the lead in basically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pilot province, in 2018, take the lead in basically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of Meteorological. Henan pilot since, under the correct leadership of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and achieved stage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d in the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and revealing problem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pilot provinces.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pilot; meteorological; modernization performance; status and problems
0 引言
河南紧抓机遇,以试点为契机,建立了各级政府助推气象现代化的良好政策环境,通过《河南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重大项目,业务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基本建成政府主导、主体多元、覆盖城乡、适应需求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基于深化服务体制改革、基层综改、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等,服务社会化有序推进。
1 试点以来的主要工作成绩
1.1 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良性机制
(1)政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按照中国气象局与省政府联合下发《河南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豫政〔2014〕80号),对照河南省气象现代化21项指标,结合中部试点要求,细化2015-2018年度每年重点建设任务和推进措施,全省所有省辖市、县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政策性文件;全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均组织召开本辖区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出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多地将气象现代化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财政预算,形成了自上而下合力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良好政策环境。
(2)突出重点,强化互联网+气象。制定实施《中部地区试点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方案(2015-2018年)》。坚持信息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提升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坚持互联网+气象发展理念,以为农气象业务现代化助推实现全省气象现代化。
(3)群策群力,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发改、财政等部门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任务,营造多部门齐推共建的良好合作机制。《河南省“十三五”气象现代化发展规划》列入省政府专项规划。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河南省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安排意见的通知(2014-2016年)》(豫发改农经〔2015〕52号)》。认真落实《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气象事业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通知》(豫财农〔2015〕6号)。
(4)注重实效,开展气象现代化专项督查。2015年7月8-15日,省政府下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的通知》(豫政办明电〔2015〕112号),督查工作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组织,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农业厅、气象局4个单位牵头组成4个督察组对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贯彻落实全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会议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一流台站、津补贴落实、工作法治化等内容进行量化考评。
1.2 注重实效,积极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品牌
(1)围绕河南作为全国粮食大省这一优势,着力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将高标准粮田气象科技园融入到当地保障体系中,集中优势力量,突出科技内涵。建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完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系统,在全省39个农业气象观测与试验站、5万亩方以上的高标准粮田及重要设施农业生产区布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强化农气业务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观测智能化、格点精准化、平台规范化、服务社会化”。
(2)加快推进农业气象信息化、集约化建设,改进产品组织,夯实服务云平台。围绕粮食高产创建和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强化鹤壁为农服务成功实践,持续推进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建立了物联网+气象为农气象数据探测、格点化+气象的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积极开展和实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智能终端建设。
(3)围绕互联网+,多元融合植入N+气象的直通式社会化服务,打造为农服务全链条。持续鹤壁气象为农服务成功实践,实现农业气象服务多样化。丰富“三级业务五级服务布局、六大体系支撑、服务业务科研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气象“河南实践”内涵,加强与农信通公司技术合作,进行跨界融合,以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技术为基础,与电商平台对接,推广气象服务手机终端、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建设集气象信息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将气象为农服务产品融入“益农社”服务终端,推动河南粮食生产由“靠天吃饭”向“看天管理”转变。
2 试点以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应势聚力,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
实现气象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豫政63号、80号文件为抓手,明确发改、财政、农业等各部门、各专业领域责任分工,细化发改对重点项目、十三五规划的支持,印发分级落实文件;细化财政对津补贴、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政策要求,印发《进一步落实气象事业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通知》,跟踪督导落实,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协同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合力。
2.2 有为有位,全力做好气象业务服务工作
坚持气象防灾减灾,发挥好公共气象服务的主体地位,有为有位,围绕服务需求,聚焦主攻方向,着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主动适应和服务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平,实现气象现代化。
依靠项目带动,瞄准服务重点,强化粮食核心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持续推进我省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以信息化推动气象为农服务现代化,强化气象为农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农业气象现代化助力实现全省气象现代化。
2.3 量化考评,强化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
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强化监督检查,依据河南省气象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及各级各部门年度行动计划或建设任务,将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气象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中。加强沟通协调、督促检查、通报交流,建立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问责机制,开展对各地、各单位气象现代化建设情况量化评估和结果反馈。
3 河南省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到2018年,基本完成《河南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2014-2020年)》(豫政〔2014〕80号)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以“互联网+”理念推动建立“N+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保障体制,实现气象工作法治化、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2016年以前,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鹤壁等试点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认真落实全国和全省气象局长会议及省委、省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保持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战略定力,继续深化气象改革,加强气象法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强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核心地位,突出创新发展、信息化及智慧气象建设,强化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多出长板,补齐短板。抓住关键,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强力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圆满完成今年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4 关于河南省气象现代化工作的若干思考
继续强化政府主导、项目拉动和改革推动,全面抓好中部试点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方案的落实,全面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
注重能力提升,继续把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的作为核心和重点任务,加强气象观测、预报、服务业务之间的融合与互动,着力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升业务服务能力。
彰显地域特色,着力率先推进农业气象业务现代化,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保障机制化,努力打造可复制、可借鉴的N+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做好“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强化重点项目带动,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水平。
5 小结
到2018年,河南省将在中部率先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基本满足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基本满足国家气象现代化要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成与气象现代化体系相适应的新型气象事业结构;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先进水平,气象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等居全国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国光.以信息化推进气象现代化[J].浙江气象,2015.36(2):1-4.
篇7
1.1编制目的
为了建立和完善强降温天气灾害救助体系,提高灾害发生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灾民生活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凡在我县行政区域内,由于强降温灾害性天气导致冻害、冻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因灾导致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救助应急行动,均按本预案进行。
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4.2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在救灾应急过程中,坚持防抗救灾相结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原则。
1.4.3根据国家救灾工作方针,我县灾害救助实行县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对本辖区所发生灾害分级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协作,社会参与,属地为主的原则。突出重点,按灾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救助,重点解决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
2应急机构及主要职责
2.1县应急指挥部
工作职责:负责做好粮油、肉、蛋、菜、奶等市场供应,满足市场需求,确保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稳定物价,确保社会稳定。
2.1.5煤电供应保障组
组长:
副组长:
工作职责:负责与市供电局、**电网公司等企业协调联系,做好电力供应和煤等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运,确保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用煤。
2.1.6农牧业抗灾救灾组
组长:
副组长:
工作职责:负责加强技术指导,及时安排农技部门深入乡村指导农民加强对在田农作物和畜禽的管理,做好覆盖保温、增施肥料、疫病防治等工作,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加强对受灾群众生产自救的帮扶,减轻受害率,减少灾害损失。
2.1.7气象预报预警组
组长:
副组长:
陆汉良中国联通天等分公司总经理
工作职责:负责监测、预报、预警强降温天气,每日向县政府报告天气变化情况,提出防范措施建议,并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做好防范准备。
3应急准备
3.1资金准备
县民政局协调县财政局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和救灾工作需要,安排县本级强降温天气灾害救济事业费的预算,落实好救灾资金。
3.1.1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因冷冻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3.1.2根据本县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3.2物资准备
3.2.1每年视灾情情况,向自治区、市紧急调运救灾帐篷,购置衣被等救灾物资。
3.2.2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3.2.3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
3.3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3.3.1完善县、乡(镇)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县委、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3.3.2以县应急指挥部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3.4人力资源准备
3.4.1完善各级、各部门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4.2建立健全灾情会商制度。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人才,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3.4.3建立健全与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3.4.4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3.5社会动员准备
3.5.1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3.5.2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3.5.3在已有的社会捐助接收站,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5.4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和宣传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6宣传和演习
3.6.1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3.6.2、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及具体的条件,组织1-2次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4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灾害预警预报
4.1.1根据气象、农业、渔牧等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4.1.2根据灾情预警,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乡(镇)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4.2灾害信息共享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各乡(镇)通报。
4.3灾情信息管理
4.3.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4.3.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4.3.2.1灾情初报。乡(镇)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县民政局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市民政局和自治区民政厅。县民政局在接到乡(镇)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县人民政府和市民政局报告。
4.3.2.2灾情续报。在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县、乡(镇)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民政局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县人民政府和市民政局上报,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4.3.2.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县人民政府和市民政局报告。
4.3.3灾情核定
4.3.3.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气象、农业、渔牧、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4.3.3.2民政等有关部门组织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5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及时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5.1分级响应
5.1.1特大(Ⅰ级)灾害应急响应
5.1.1.1县、乡(镇)人民政府,立即启动本级特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紧急调运救灾物资,迅速组织各村屯群众,开展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收集汇总灾情,在第一时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抄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5.1.1.2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迅速查明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县应急指挥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听取灾情汇报,研究决定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并向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灾情,并请求援助。县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根据县政府的要求,依据规定的职责,立即抽调人员奔赴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5.1.2重大(Ⅱ级)灾害应急响应
5.1.2.1乡(镇)人民政府要迅速了解灾害情况,并按规定立即报县人民政府,同时抄报县有关部门。灾害救助应急指挥进入工作状态,启动大灾应急救助预案,迅速组织各村屯按照预案,开展查灾救灾工作,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妥善安置群众生活。
5.1.2.2县应急指挥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救灾工作,及时向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灾情,并请求援助。确定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查灾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根据指挥部的要求,立即抽调人员奔赴灾区,尽快开展救灾工作。
5.1.3较重(Ⅲ级)灾害应急响应
5.1.3.1县、乡(镇)人民政府应急工作指挥部进入工作状态,启动中小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时了解灾情,上报灾情。迅速组织村屯按照预定方案,安排好灾民生活,做好救灾物资的调集和发放工作。同时向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并提出救援申请。
5.1.3.1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有关部门会议,通报灾情,研究部署救灾工作,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灾情,并抄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争取应急资金。县级有关部门组织工作组赶赴灾区,对灾害损失和群众生活进行核查,并将灾害调查情况及时报县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一汇总。县人民政府视情况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救灾救济工作,并慰问灾民。
5.2启动程序
县应急指挥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县人民政府决定进入应急响应。
5.3响应措施
由县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县应急指挥部实行联合办公,组成紧急救援(综合)组、灾害信息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等抗灾救灾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拨救灾款物。
及时掌握灾情和编报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新闻媒体上。
向社会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
公布接受捐赠单位的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县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5.3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县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6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6.1灾后救助
6.1.1县民政局每年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
6.1.2县民政局组织有关人员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6.1.3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6.1.4以县人民政府名义逐级向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请求拨款,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县财政局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6.1.5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民政局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6.1.6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6.1.7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借粮。
6.1.8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6.2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县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6.2.1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民政局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县民政局在灾情后10日内将全县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自治区民政厅。
6.2.2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县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6.2.3以县人民政府名义逐级向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请求拨款,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县民政局会同县财政局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6.2.4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6.2.5由国土、建设、发改、民政、财政、水利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6.2.6国土、建设、水利、林业等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6.2.7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6.2.8发改、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渔牧、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金融机构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灾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应用防灾减灾新技术。
7附则
7.1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进行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各乡(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篇8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专项活动的安排部署,更好的保护我市生态环境,并减少农业生产对我市环境的不利影响,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农牧业和循环经济为指导,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以集成组装配套技术为手段,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推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着力推行农田清洁生产技术规程,实现农田清洁生产,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防治目标
以防治农业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结合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以及农村庭院环境治理,努力实现粪便、秸秆、生活垃圾及污水变肥料、燃料、饲料,促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源效益;节水、节肥、节能促成生产、生活、生态;实现庭院、田园、交通和水源等公共区域干净,广泛宣传和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参与,共同建设优美家园。
三、防治内容和防治模式
防治内容以减少农药、不合理化肥施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三废”资源化利用水平为重点。防治主要模式:①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②保护性耕作为主的秸秆就地还田资源化利用模式;③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为主的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④节肥、节药、节水、节膜、节能和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的农田清洁生产模式。
四、防治标准与具体做法
(一)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通过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带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厌氧处理、土地消纳等方式,提高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应用能源生态模式,促进家居文明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卫生环境优良化。
具体做法:2009年开始,我市已经实施了沼气项目,项目实施地点为巴润设施农业园区,但因我市气候条件的限制,该项目的效果不是很明显,针对这一问题,计划在技术上改进,寻找突破,若效果依旧不理想 ,将转变方法(如厌氧处理,制作有机肥料等)对人畜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肥料施用科学合理。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控制氮肥用量,稳定磷肥用量,适当增加钾肥用量,针对性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
具体做法:2017-2018年,我市将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一是结合通辽市文件(通农牧土肥字[2017]16号)要求,对我市耕地质量进行摸底调查,2017年10月—2018年4月,土样采集化验,分析我市耕地现状,提出配肥建议;二是2018年4月-10月,在我市甄选两个实验示范田(巴润社区5亩,南郊5亩),开展合理施肥实验示范种植,主要开展新型肥料肥效实验,有机肥环境安全试验等示范种植,为我市今后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提供依据,达到地力提升同时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实施免耕覆盖沃土技术、堆沤发酵或过腹还田等方式处理农作物秸秆。大力推广秸秆覆盖连续免耕技术,鼓励农民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逐步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
具体做法:结合我市现状,鼓励实施秸秆还田及秸秆发酵有机肥等措施,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减少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四)农药科学使用和农药废弃包装及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回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实施专业化防治,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具体做法:结合自治区、通辽市文件要求(内农牧种植发〔2017〕号、通农牧发〔2017〕290号);对我市农药市场进行监管,一是对我市的农药经营者进行培训,二是推行限制农药(高毒限制销售的农药)销售登记制度,要求销售方负责登记购买人的联系方式,购买量和用途等;并对限制农药的经营点控制数量和地域,统一监管,尤其加大对市场禁售农药的监管力度。三是结合我市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对农牧民进行科技培训,指导合理科学施用农药,计划在2018年,甄选140户种植户示范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色板诱虫,灯光诱虫和生物捕食等),降低农药使用率,完成推广应用。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防农田废弃物收集池,将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集中分类收集、统一处理。采取适当资金鼓励的方式,回收原包装,避免农户的随意丢弃,对环境造成污染。
(五)农膜科学合理使用。推广科学使用农膜技术,推广应用,减少白色污染。提高残膜回收比例,降低耕地农膜残留量。
具体做法:1.选定废品收购站作为废弃农膜有偿回收试点;2.禁售不符合新标准农膜(非聚乙烯吹塑膜,标称厚度小于0.01毫米);3.组织宣传引导农民减少农膜使用量。
(六)蔬菜、食用菌温室、大棚管理和废弃物处理。在设施农业生产中,推广绿色环保防控技术,对温室、大棚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力争蔬菜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农药施用量减少 5%以上。减少食用菌产区菌渣、菌袋堆积,开发二次利用,降低食用菌生产的污染。
具体做法:一是鼓励农户在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三诱”技术、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农药使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是结合我市土肥项目,试验利用菌棒废料发酵制作生物有机肥料,减少菌渣堆积,降低污染。三是在设施农业园区设立设施农业废弃无回收站,防治随意丢弃,造成污染。
五、进度安排
根据全市境综合治理的有关要求,制定农业源污染防治专项工作总体进度,总体进度安排如下:
(一)初步防治阶段(2017年10月-12月)
制定方案,落实措施,进入初步实施阶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土样采集、化验工作,了解我市耕地肥力情况;调查摸清农膜使用现状、残膜回收及污染情况;开展农药、农膜科学合理使用工作的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同时开展各类农业源污染防治宣传。
(二)集中防治阶段。(2018年1月-2018年12)
农业污染各项治理工作全面铺开。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进入田间试验建设阶段;建立专项治理示范区,示范推广集成技术、设立农药、化肥包装物及农膜、其他农田废弃物回收试点。
(三)深化防治阶段(2019年-2020年)
认真做好阶段总结,建设完成项目竣工验收,办理决算,完善项目档案,全面总结工作成效和经验并进行查漏补缺。建立农业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和制度。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农牧林业局负责制定工作方案,对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综合管理,明确治理任务,落实细化工作措施,逐级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奖惩,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篇9
(一)自然灾害方面
发生各类自然灾害2起,较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干旱灾害1起,风雹灾害1起,直接经济损失102.35万元。据统计,在此次旱情中,格里坪镇167公顷农作物受灾,约3700人受灾,约1200人存在严重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58万元。在风雹灾情中,84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15公顷,损坏房屋199间,直接经济损失44.35万元。通过强化措施,加大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较好完成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保障了辖区居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二)事故灾难方面
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2起,死亡12人,占全年考核控制指标13人的92.31%,与年10起死亡13人相比,事故起数上升20%,死亡人数下降7.69%。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起,死亡7人,占全年考核控制指标7人的100%,与年6起死亡8人相比,事故起数上升16.67%,死亡人数下降12.5%;煤矿事故4起,死亡4人,超全年考核控制指标1人,与年3起死亡4人相比,事故起数上升33.33%,死亡人数持平;其他事故1起,死亡1人。总体来看,全区安全生产形势运行平稳,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考核指标内,为全区各项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公共卫生方面
全区共调查处理流感疫情1起、流腮疫情1起,水痘疫情3起,均为散发病例,无暴发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未发现鼠疫、人禽流感、SARS、甲型H1N1、不明原因疾病,并完成了规定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等监测任务。共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件3起,中毒人数21人。
(四)社会安全方面
社会治安方面,形成排查研判报告14篇,收集信息349条,预警和处警率达100%,其中处置共31起,876人次。工作方面,全区共接待来信来访340批1623(人)次,其中来信45件,来访295批1578(人)次(集体访87批1251人次)。与年同期相比,总量批次下降了11.92%,人次上升了4.64%。其中来访批次下降了13.24%,人次上升了4.85%(集体访批次上升了1.16%,人次上升了11.1%),来信下降了2.17%。实现全国“两会”和全省“两会”期间“零进京”、“零赴蓉”目标。
二、应对工作总结评估
应急管理工作在全区干部职工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机构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尽力避免、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确保了辖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总体趋势平稳。
(一)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组织完善了应急办机制建设,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动员。区应急办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加快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区各应急指挥部相应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全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牵头、公众配合、预防为主、应对有力、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值守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各部门(单位)均指定了专人负责信息报送工作,做到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及时、准确。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各部门(单位)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了突发事件处理的组织及工作职责、运行机制、应对措施和保障机制。三是加强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值班。为保证及时有效的处置突发事件,各部门均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特别是在重要会议召开、重大节假日前后,实行分组值班制,确保不空岗。
(三)推进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立足于现有的应急救援条件,狠抓应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应急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防震减灾、重大安全事故防范、防火防汛等多支专业应急分队。先后多次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地组织开展了突发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防震减灾应急工作演练、森林防火应急拉动演练等应急演练。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应急救援支队组建方案的通知(攀办发
[]7号)的要求,年10月制定并下发《市应急救援大队组建及实施方案》,整合范围内资源,于年11月组建了应急救援大队,并挂牌投入200多万元完善了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有效提升了全区的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大应急宣传教育,深化群众应急理念
多形式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和科普宣传活动,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10万余份。教育、民政、安监、公安、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等有关部门广泛开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社区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避险等方面的宣传活动,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有效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为进一步磨炼应急队伍,提升防灾救灾能力,普及防灾避险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区应急办根据《市防灾救灾大演练总体方案》要求,及时制定并完善了《市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工作方案》,演练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
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开展面向社区、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强化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二)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常态管理
一是进一步抓好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案体系。二是强化应急工作检查,抓好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长效监管机制。坚持重点下移、关口前移,做好重点领域、重点场所的安全大检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三是进一步规范应急工作流程,建立严密、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反应及时、高效有序,迅速完成命令部署、力量调配、后勤支持、信息报送等应急任务,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危害降至最低。四是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面对危机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能力。
(三)大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培训工作。对应急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应急管理骨干进行应急管理工作培训,指导各街道、镇和区级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培训。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应急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招募、培训等工作。三是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建章立制,理顺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各项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
(四)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应急所需
加强经费保障,配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确保灾害发生后能迅速、集中调拨救灾物资,满足群众生活生产的需要。
四、案例分析
7月12日至7月14日,由于猪肉成本价格提升,猪肉经营户与屠场业主间的利益矛盾纠结,引发绝大部分猪肉经营户停业罢市,造成辖区大部分市场出现猪肉供应一时短缺。区委、区政府迅速就该事件作出反应,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维护猪肉市场正常秩序,保障了各市场猪肉品的正常供应。
(一)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区级相关部门增强政治责任感,一切要从维护稳定、保障民生出发,全力维护猪肉市场正常秩序,保障辖区人民群众有肉吃、吃上放心肉。区政府分管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了解情况,及时召开协调会,紧急安排部署应对工作,确保人民利益得到最大维护。
(二)随时掌握信息,及时启动预案。在确认部分市场当天没有宰杀记录的情况后,区委、区政府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对部分市场进行直销,保证市场猪肉供应,满足市民需求。针对猪肉经营户因猪肉经营成本增加,难以实现稳定合理利润,与屠宰场业主对立情绪大的状况,7月13日上午,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高继兵亲自组织应急、商务、工商、公安、维稳、街道、镇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与屠宰场业主一起集中分析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在汇总收集猪肉经营户诉求意见的基础上,当日形成了4个初步调整方案,安排人员分别到点、到户征求猪肉经营户的意见,力求降低经营户经营成本。
(三)周密部署,维护猪肉市场和社会秩序稳定。一是召开应急专项工作会议。7月13日—14日,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高继兵组织应急、商务、工商、公安、维稳、宣传、街道、镇以及屠场业主等有关负责人,召开了4次应急专项工作会,收集汇总动态情况,透彻分析研究对策,全力维护猪肉市场和社会秩序稳定。二是直面作好思想工作。7月13日中午,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率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与70余户猪肉经营上访户进行了直面对话,听取诉求,稳定情绪,宣讲政策,做好稳控工作;各街道、格里坪镇、工商、商务、各派出所等部门(单位)负责派员,连夜开展点对点、户对户、面对面地对市场业主、经营户的动员维稳工作。三是做好直销储备。河门口星级定点屠宰场按照区委、区政府应急预案要求,根据辖区8个市场大小实际,积极储备生猪存栏,做好市场猪肉直销应急,确保猪肉市场稳定。四是协调落实调整方案。7月14日上午,区委常委、副区长蔡永光,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高继兵亲自带领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与河门口屠场业主、各市场猪肉经营户代表共同协调磋商了猪肉流通销售调整方案,最终促成各猪肉经营户代表与屠场业主达成了一致意见,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屠宰场与猪肉经营户之间的矛盾争端。同时,要求屠宰场务必于当日下午尽快完善协议签订手续,商务部门负责督促跟踪落实,各猪肉经营户要尽快恢复猪肉经营销售秩序,不得再无理取闹。
篇10
眼下已到秋冬农村水利建设的黄金季节。我们组织召开这次全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落实*8年度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动员全省水利系统紧急行动起来,迅速掀起秋冬农村水利建设新。会前,省厅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与省有关部门进行了协商沟通,基本明确了*8年度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投资计划。刚才,昆山、丰县、通州等地作了交流发言,分别介绍了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乡镇水利站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7年度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7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农村水利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加快发展,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7年6月底,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投入工日8450万个,兴建小沟以上建筑物4万座,疏浚县乡河道土方2.3亿立方米、村庄河塘土方2.3亿立方米,新建和改造小型泵站2148座,修复整治圩堤2385公里,新建和改造塘坝1817座。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完成的工程量都超过了上一年度。农村水利建设继续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农村河道疏浚持续突破。全省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的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计划任务,全省共有6545个村实施了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完成整治河塘59077条(个),土方2.33亿立方米,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55%。结合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复垦土地28359万亩,植树造林976万株。共投入资金11.7亿元,投工629万个。县乡河道疏浚完成土方2.3亿立方米,占年度计划的115%。5月下旬,省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财政厅三个部门,对全省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进行了检查验收,并对18个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先进县(市、区)进行了联合表彰。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效益,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热情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二是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扎实推进。今年,省厅审查批复了7个大型灌区改造项目和2个节水示范项目的实施方案;组织审查并批复了13个大型灌区改造和5个节水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与省发展改革委联文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申请列入新一年度国家计划;组织编制了徐州不老河灌区和南通焦港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可研报告,并与省财政厅、开发局联合审查并上报国家开发办、水利部,申请列入新一年度计划。全省近10年持续推进农业大中型灌区改造工程建设,对有效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节约资源,降低农本,增加农民收益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圩区综合治理成效明显。近年来,各地将低洼圩区治理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里下河地区和沂南、沂北圩区的综合治理。今年省级补助2500万元,支持地方完成1073座圩口闸更新改造任务,有效地提升了上述低洼圩区防御雨涝灾害的能力,在今年淮河流域防洪排涝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加快推进。今年,省级落实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补助资金3000万元。各地针对不同的地形特点和水资源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拦蓄径流。全省共修建塘坝1744面,增加蓄水*0万立方米,为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水源保障。今年8月,省人大领导在对徐州市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视察检查时,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五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启动。今年,省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入了农村新五件实事的重要内容,省政府第96次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十一五”要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的工作目标,明确加大了省级财政投入的政策措施。省厅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今年计划安排的工程项目正在抓紧实施。
六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展顺利。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行“民办公助”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去年我省争取国家资金2*万元,省级配套2673万元,在22个县(市)实施以小型灌排泵站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共修建灌溉站143座、机井8眼、塘坝162面、防渗渠道564千米,配套建筑物4310座。今年,我省计划争取中央资金3300万元,省级配套6000万元,进一步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民办公助”的实施范围。
二、全面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再上新台阶
农村水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8年度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改造、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圩区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灌排站改造等七大工程建设,着力提高农村水利的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和水生态保护能力。
*8年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计划完成建设土方5亿立方米,其中,疏浚县乡河道土方2亿立方米,疏浚整治村庄河塘土方1.5亿立方米,解决农村90万以上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配套小沟以上建筑物3.4万座,加高加固圩堤1500千米,新建改造塘坝*0面。
*8年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各地一定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建管结合,创新机制,又好又快地全面完成*8年度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各项任务。这里,我要突出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全力实施农村河道疏浚工程。省委、省政府将农村河道疏浚列为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五件实事的重要内容,制定了五年实施规划,明确了政策措施。经过*6年和*7年两年实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是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的第三年,是完成五年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依据规划,科学安排,加大力度,精心实施。一是要坚持五年疏浚整治的规划目标。认真分解落实年度工作计划,以年度工作计划确保五年规划目标的实现。二是要突出环太湖入湖河道疏浚整治。省委、省政府对全面彻底治理太湖,提出了明确的部署要求。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9年底前,完成环太湖入湖河流的疏浚整治,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环太湖有关市县(市、区)必须抓紧制订工作方案,逐条河道落实治理任务,确保两年内全面完成,有条件的争取在明年全部完成。三是要多渠道落实工程资金。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事关农村生态环境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各级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要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积极运用“一事一议”政策,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四是要切实加强建设管理。全面推进实施方案公示制度、施工招投标制度、土方工程监理制度、群众代表参与竣工验收制度,规范河道疏浚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确保质量和进度。五是要创新河道管理机制。总结两年多来各地的典型实践经验,积极完善政府补助、群众筹资、资源利用相结合的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提高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成果。
(二)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进度。省政府第96次常务会议提出,确保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是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把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的水。会议明确“十一五”期间要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贯彻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职能作用,扎扎实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一要建立专门班子。各级水利部门都要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列入重点工作任务,主要负责同志要投入更多精力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具体抓,农村饮水安全任务较重的市县,要建立专门班子,明确职责和任务,协调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二要科学编制规划。要以县为单位,按照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目标任务,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一定要坚持城乡一体、区域供水、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编制原则,优先安排水源地问题严重的地区,优先发展区域供水条件具备的地区。各地要按照省厅明确的时间要求,抓紧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经市级审查后,报请县(市、区)政府批准,作为指导“十一五”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依据。三要做好年度工程前期工作。严格依据规划方案和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编制年度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并按照规定程序做好报批工作。项目一经审批,就必须严格按照审批的方案和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四要抓紧落实资金筹措方案。三年要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务重,要求高,投资规模大。省政府已经明确了省级资金补助政策,各地要积极会同财政部门提出市县财政补助比例;还要通过运用市场机制,扩大社会资金的投入渠道,保证工程建设需要。五要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建立健全政府监管、专业监理、社会监督、企业负责的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切实保证工程质量。要积??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规范管理使用。要建立项目公示制度,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国家政策、实施范围、资金筹措方案、工程建设标准和财务决算情况等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六要着力创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机制。按照建管结合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机制。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农村乡镇水厂和区域供水之间的关系,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三)要统筹安排农村水利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实施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7年度中央安排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并抓紧做好*8年度项目申报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圩区综合治理工程。里下河地区、洪泽湖周边以及宝应湖、白马湖地区要针对今年洪涝灾害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抓紧实施灾后应急治理的各项工程措施,着力提高圩区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能力。继续抓紧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做到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坚持蓄、引、提、调相结合,实行政府支持、民办公助,充分调动群众自办水源灌溉工程的积极性,提高丘陵山区水资源保障和供给能力。继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今年国家安排我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规模都超过去年。项目所在市、县要抓紧细化实施方案,足额落实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切实做好小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前期工作。全省农村小型灌排泵站面广量大,但老化失修严重,大大削弱了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各地要抓紧做好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的编制工作,为适时启动更新改造工程做好准备。
(四)高度重视乡镇水利站的建设。乡镇水利站是水利系统的最基层组织。长期以来,乡镇水利站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把农村水利站作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年初,在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和*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6个部门《关于印发乡镇机构改革有关问题答复口径的通知》中,都对农村水利站改革明确了基本原则、主要政策。为配合做好扩大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省厅于5月18日召开了全省乡镇水利站改革座谈会,传达贯彻省委、省政府有关乡镇水利站改革的政策精神,对农村水利站改革工作提出具体部署要求。这两年,各地按照省厅提出的要求,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会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全省农村水利站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但必须指出的是,仍有少数县(市、区)对农村水利站改革工作不够重视,甚至在个别乡镇机构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水利站体制至今尚未理顺,经费也未得到有效落实,对全省水利站体制改革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省厅对乡镇水利站的改革早就提出明确要求,各地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理顺体制,核定编制,合理分流人员,落实保障政策。当前,推进农村水利站改革一定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水利站在水利建设、防灾减灾、河湖保护、资源管理、饮水安全、服务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农村水利站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二是组织到位。各级水利部门特别是县一级水利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重点抓,建立专门班子具体负责乡镇水利站的体制改革和今后的管理考核工作,更好地发挥农村水利站的功能作用。三是措施到位。就是要抓住体制、编制、人员分流和财政保障四个重点环节,积极争取政策,抓好改革试点,总结典型经验,形成改革方案,分期分批组织实施,高质量完成农村水利站的改革任务,夯实农村水利发展的基层基础工作。省厅要求各市水利(务)局要及时掌握农村水利站改革的动态,加强与省厅的沟通联系,凡是涉及农村水利站体制、编制等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厅汇报,维护农村水利站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迅速组织秋冬农村水利建设新
*8年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已经明确,各级水利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住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黄金季节,加强宣传发动,抓好典型推动,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迅速掀起全省秋冬农村水利建设新。
(一)要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各地要根据省厅提出的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提出*8年度农村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真正到位。
(二)要多渠道组织水利投入。发展农村水利,关键在投入。农村水利的社会公益性很强,需要各级公共财政加大投入。各地要抓住这几年省级投入增长较快的契机,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盘子,省厅将实行省级补助与地方投入挂钩制度,共同促进地方财政投入增长。要认真落实中央政策明确的农民在农村水利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运用和规范“一事一议”政策,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筹资筹劳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要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工程方案,推广“一土多用”、“一水多用”、“以土换资”的经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扩大农村水利建设的投资渠道。要积极落实“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生产经营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以政府出资为主导,受益农民筹资筹劳为基础、市场化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社会化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的新机制。
(三)要规范建设管理。近几年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加强建设管理,完善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一定要按照“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的要求,抓紧完善项目立项审批制度、建立法人负责制度、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施工合同管理制度、建设监理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运行,真正做到农村水利建设为人民群众办事,对人民群众负责,受人民群众监督,让人民群众满意。
-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区别
- 下一篇:实验室安全环保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