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03 04:2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教育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多对舞蹈、美术等艺术方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1.2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2.提高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
2.1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多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原本枯燥的幼儿心理教育学这门课增加趣味性。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新的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幼儿的思想,比如通过播放ppt,播放小视频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寻找到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点。多给学生做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小测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2积极参加幼儿教育实践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应多与幼儿打交道,从而充分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一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对于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关中职学校可以在暑假开展义务的幼儿支教活动,让每一位幼教专业的学生充分融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锻炼自己与孩子交往和相处的能力,无形中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多与孩子交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
2.3转变思维模式,实现全面发展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教学心理学这门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不能只顾生搬硬套,而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问题,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幼教专业的学生,我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了解幼教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如今对课程的掌握水平在自己今后的就业中都会体现出来,相信在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必定能对这门课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3.结语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10-0064-02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课堂操练是《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的一个环节。用 Authorware制成课件,学生可直接在电脑平台的学生端上演练,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像在玩游戏一样,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教师制作这类课件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案例讲解,到解决实际问题,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将知识穿成串、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熟悉几何画板、CAD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CAD把所学内容绘制知识流程图或思维导图,鼠标一动,图形立现,效果相当好。这种有形的图形是十分系统的、清晰的,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巩固。
2.化抽象为直观。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概念、观点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概念、观点,只有靠强化记忆来掌握概念、观点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在讲授“什么是情绪与情感?”这个内容时,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事先设计四个(喜、怒、哀、惧)Flas,或借助QQ系统中的表情图片。并根据直观画面进行生动地讲解(或学生即兴表演)。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图画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如在讲授“幼儿情绪情感的特点”时,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幼儿情绪与情感控制力差。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授儿童心理发展的“三大学习理论”时,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各项比较项目:理论代表人物、来自国家、实验名称和理论观点,输入 Excel表格;或用CAD设计各项比较项目,然后进行排列。这样,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对比学习,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幼儿教育心理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问题、多角度理解问题的机会,开阔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视野。比如在讲授“什么是性格?”这个内容时,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视频片段“西游记”,把学生引进一个鲜活的情境之中,并提出探究问题:“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们去西天取经过程中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源,搜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雷锋、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红楼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四个人物形象等等),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性格的表现形式,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这样,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 ,在“我的发现”网页、博客中列举出性格的表现形式。这样,学生对“什么是性格”就能更好理解和巩固了。
当然,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优化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课程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整合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鼓励;赏识
花朵需要阳光的温暖和照耀,幼苗需要雨露的滋润和灌溉,而孩子呢最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什么?那就是老师的鼓励和鼓励。也许只是教师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简单的抚摸,都能让孩子感到满足,给他很大的帮助。孩子从出生到六、七岁,其各种感知能力及创造行为一直在不断发展。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总是试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触摸去发现周围的世界,并从中寻找乐趣。如果他们的行为受到压制或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鼓励,他们的创造性心理就不易得到发展,孩子的创造力也就无从培养,积极的心态也将受到影响。
一、鼓励和赞赏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有人曾对一组世界级运动员进行了调查,要求他们说出早期对他们的成功影响最大的是什么。95%的运动员回答:“是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教师对儿童真诚无私的鼓励,赞赏是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最佳手段,是培养师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成功的桥梁,是教师工作的最高艺术。
(一)鼓励和赞赏可使孩子情绪饱满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许多东西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贮存越是充实情绪就越高涨,行为也就越好,他才能感觉到自己处于最佳状态。” 尤其在实际幼儿教育在感受颇深。
(二)鼓励和赞赏可以强化自信和勇气
前苏联教育学家索络维契克指出:“童年时代受人喜欢的孩子,从小就觉得是善良聪明的,因此才受人喜爱,于是他也就尽力使自己的行为成名副其实而造就自己,成为有自信心的人。因此,人的品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信和社会公正的评价。老师如果能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成绩册中写上鼓励和赞赏的话,无疑会使他们这些优良的品德在愉悦满足中不断强化,更有前进的动力。
(三)赞赏和鼓励可增进师生的情感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师对学生真诚无私地赞赏和尊重,更会加深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和尊敬,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适时鼓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去观察发现,仔细的研究与思考,如何去鼓励学生,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要发现鼓励学生的有效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入地了解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花时间去找到这种不同处。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地认识,而不是终日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从根本上鼓励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培养出学习优秀,心理健康的好学生。爱是孩子们成长的一切,正确的鼓励也是一种爱的体现表扬的方式要“实虚”适度,对孩子的评价应该是公正、准确的。但是,表扬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多功能手段,在具体运用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许有一点儿“虚”内容。这里的“虚”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事实的适度夸张。例如,孩子纯粹是因为好玩,挥着扫帚在院中“扫地”。爸爸妈妈明知如此也不必道破,应及时表扬他爱劳动的行为。这种夸张有利无害,因为它既是对孩子正确行为的鼓励,又可以让孩子知道,劳动是一种美德。第二,是对孩子将来的期望。例如孩子的美术作业并不好,幼儿园老师每次要求孩子们作画,孩子总有自卑感。爸爸妈妈可以这样说:“你现在还没掌握方法,以后只要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去画,鼓励会画得很好,再加把油!”这种鼓励尽管超越现实,但对孩子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表扬中“虚实”的程度。为此,在含有虚内容的表扬中,应该注意三点:一要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二要不脱离实际;三要给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鼓励和赞赏的过程中的作法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讲“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可见鼓励的作用对教育孩子有多么重要。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种场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和才能,成为人生的胜利者,但在生活发现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做呢?
(一)当发现孩子进步时要及时的给予鼓励
每天孩子们在游戏、玩耍、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做得好,有时做得差,当他们做的好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老师要及时的发现,并积极的给予鼓励,因为这样孩子才能对做过的事情加深印象并有助于继续提高。如: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平常做事情拖拖拉拉,丢三落四,喜欢自言自语的和小动物说话,不会和朋友交流。有一次,我看到她捏了一些海洋动物非常好看,就赶紧拿来相机给她拍照,并且告诉她:她爱动脑筋、做得与众不同,老师非常赞赏她。通过老师的不断鼓励,激励了这个小朋友,也给了她自信,现在她已是我们班的画画小能手了,而且她的说话声音也大了。所以,对孩子及时的鼓励和鼓励,能促进孩子健康的发展,有时还能够从一个方面的进步带动其他方面的提高!
(二)当发现孩子自卑时要及时的给予鼓励
另一个小朋友平时是一个非常调皮,好动的孩子,有一段时间,他情绪非常低落,总是不愿意在幼儿园睡午觉。一天,他刚来就问我:“老师我刚刚自己把一个‘小毛毛’咽进去了,会不会死啊?”我赶紧的安慰他“不会有事的!”可他还是一个劲的哭,最后,通过和他交流,我终于知道原来他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会,妈妈爸爸和老师都不喜欢他了。这个看似只会调皮的孩子,也会有小心眼的时候,原来他非常关注老师和家长对他的评价和态度,所以感到自卑和无助。在以后我就经常鼓励他,现在孩子不在自卑,变得自信快乐起来了。所以,老师的鼓励鼓励是有魔力的,它能使孩子变得更加乐观自信;使孩子不怕挫折勇往直前;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三) 学会让孩子自我激励和赞赏
每个孩子都希望在自己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激励,但是事情的最终发展还是要靠内因起作用的,所以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不要将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要学会自我激励。 孩子的行为大部分是通过激励产生的,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孩子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他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到达成功的顶峰。自我激励会鼓舞孩子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它能激励孩子将热情、情绪、习惯、态度等调动起来,促进孩子的发展。在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激励,让孩子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潜能,走向成功。 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就要经常教育孩子学会自我激励,让孩子感到脆弱和遇到挫折的时候,自己激励自己,给自己信心和勇气,增加成功的砝码。
篇4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育 教育成效 美术素养
幼儿美术教育主要分为绘画、手工、欣赏三大组成部分,教师要通过美术教育让幼儿进一步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提高幼儿美术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强化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与优化的过程中接受美的教育。
一、强化欣赏美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美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重视欣赏教育。美术欣赏就是指导幼儿运用自己的一些基础经验,进一步感受与体验美术作品,从而实现美的感悟这样的目标。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实际组织教学活动,开阔幼儿艺术视野。
1.运用讲解分析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幼儿年龄较小,在对幼儿进行欣赏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发挥讲解的主导作用,让幼儿对作品的意境与主题加深理解,达到“人画合一”的境界。如在教学《大碗岛的星期天》内容时,我要求幼儿开展想象,将自己想象成为作品中的人: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哦,舒服啊……旁边有一些人……通过这样的讲解与引导,让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他们对作品的感悟进入到更深的层次,以此来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力。
2.运用师生互动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课堂中具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过程,尤其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学《水族馆里的游泳者》内容时,我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观察感悟,然后将自己不清楚的地方提出来,老师予以解答或是由其他幼儿补充回答,有幼儿问:“绿色是水草吗?”“中间的是人吗?”老师注意解释,让幼儿加深了对作品的了解,提高了鉴赏能力。
3.运用观察比较提高幼儿感悟能力。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运用题材不同内容进行观察比较引导,或者相似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有助于幼儿增强对美的感悟能力。例如我就尝试运用色彩明快、饱满奔放的作品与色彩朴素、婉约清新的一些作品进行比较教学,让幼儿来观察分析两幅作品之间具有怎样的不同之处。幼儿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都能够说出一些观点,如颜色好看、图案复杂等,通过这样的手段有效提高了幼儿的感悟能力。
二、强化发现美的教育,让孩子接触到美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美,而且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发掘学习生活中美的因素,让幼儿感受到美的无处不在,尤其是通过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与美的事物亲密接触,增强美的享受。
1.引导幼儿热情观察自然。在生活中,有许多美的元素,如艳丽的色彩,协调的搭配。我在美术教育中,充分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让幼儿走出课堂教学的限制,走出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到生活中感受美。如教室前面就是小区的大花园,为了让幼儿增加美的接触感知体验,我将幼儿带进花园,细致观察,幼儿在鲜花、小草、大树之间呼吸新鲜空气,感悟着自然赋予的美景,我再加以引导:“哪些花儿漂亮?为什么?小草的颜色好看么?”等等,提升幼儿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感知体验,让幼儿充分接触到美。
2.引导幼儿热情观察生活。在幼儿学习生活环境中也有许多美好的资源,教师要加以整合利用,引导幼儿进一步感悟,提高对美的发现能力。例如,我引导幼儿观察班级里面最好看的景物与色彩,幼儿兴趣盎然,纷纷细心观察教室环境,踊跃发言,有幼儿认为桌布色彩明快,有幼儿认为花瓶摆放位置与教室布置较为搭配,也有幼儿认为墙壁的粉红色彩感觉温暖,等等。通过引导幼儿观察生活环境,帮助幼儿加深了对色彩、布置等方面的感受能力,提高了幼儿对美的发掘能力。
3.引导幼儿热情观察同学。幼儿每天穿着的各种色彩艳丽、式样丰富的衣服也是我发掘的美育资源之一。我一方面引导幼儿观察同学身上衣服的颜色,并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颜色,另一方面进行深化与提升,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衣服颜色搭配之间的协调问题,让幼儿对于色彩搭配具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幼儿对色彩搭配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
三、强化创造美的教育,让孩子创作出美
幼儿美术教育要全面完成提升幼儿美术鉴赏感悟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目标,教师要充分运用手工、绘画等表现途径,对幼儿进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提高幼儿对美进行内化吸收并表达出来的能力,提升美术素养。
1.提高绘画想象空间。在指导幼儿进行绘画的教学环节,我一方面按照教材内容要求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放飞幼儿的思维,让幼儿具有想象的艺术空间,鼓励幼儿创新,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如在指导幼儿绘画“我的家庭”主题内容的时候,我要求幼儿不局限于家中现有的家具和电器,大胆思维,融入丰富的想象内容。有的幼儿甚至在自己房顶上加上了飞船,在家中设计了机器人,这样的活动有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艺术美与想象美的完美统一。
2.注重手工表现手法。手工制作也是表现艺术美的重要途径,我在指导幼儿开展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对作品融入美的因素。如在教幼儿折纸的时候,我要求幼儿对作品进行丰富的命名活动,一艘小船、一朵花儿,不仅是一幅美术作品,而且是幼儿一个梦想的寄托,一份心愿的祝福,指导幼儿创造美、表现美,有效提升了幼儿的美术素养。
篇5
1.了解学生是赏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赏识教育的“赏”,是建立在对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只有仔细了解每个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才能真正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挖掘其积极的潜能,因此,我对幼师专业所有学生做了充分的调查,将学生的基本情况整理成册,学生有了变化,将情况及时充实其中,从而在教学中能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如我发现有一名母亲去世不久的学生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而当日恰逢其生日,于是,我提前几分钟走进教室,号召全班学生同唱一首《祝你生日快乐》的歌,让全班每一位学生对该生说一句祝福生日快乐的话,最后,我总结说:“今天是某同学的生日,我们全体教师和同学都是你的亲人,再一次祝你生日快乐,学习进步!”歌声,祝福声,像一股股甘泉,滋润了这名学生干涸的心田,这名学生在多方关爱下,振作精神,重新融入到班集体,融入到学校快乐学习的生活中。
2.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赏识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动态观察和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的特殊性,制定出灵活的,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的措施,使教学过程变成每个学生都能分享的受赏识的过程,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情况,让字迹俊秀的学生“多爬黑板”,让善表达的学生口头回答,让善于跳的学生跳,让善于唱的学生唱,让能画画的同学去画,总之,每个学生都要找到闪光点,扬长避短,提升学生自信。我对学生讲,从心理学上说,根据相似性原理,合理进行社会比较,我们不要横向比较,我们要和自己的过去比,今天我学会了什么技能,今天我懂得了什么道理,每天一点点收获,每天就有一点点的进步,怎么幸福我们怎么比,怎么能提高自信就怎么比,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你一定能成功!
3.评价评估方式是师生共赏劳动成果的过程
过去评价评估学生的方式是考试,按照成绩大小排出名次,这样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按大纲要求,我让学生找出评价、评估考核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从品德、纪律、技能、知识等方面模拟考题,我最后进行整合,形成既符合大纲要求,又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多层次、立体式评估考核的方法,使考试变成师生共赏劳动成果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信心充电的过程,也解除了师生的考试压力,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进而激发了教师对赏识教育的热情。
4.帮助学生学会赏识和赏识别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提出,尊重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尊重、满足、赏识是人类的本性和共情,这就要求我们与朝夕相处的学生一起营造一种良好的赏识氛围,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是讲心灵故事,得出温馨提示;二是心灵体验,分组讨论;三是自我剖析,了解自己;四是拓展训练,以自信心训练“戴高帽”等为主题开展活动。“戴高帽”的具体内容是,把全班学生按7人一组分为若干组,全组同学围成一个圈,先由一名同学坐在圈中间,每个组的每名学生按次序每个发言,只说这名同学的优点和长处,然后依次每个同学都要轮完,组长总结每名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教师最后总结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既能科学地、乐观地以一种平常心接受赏识,从别人的赏识中得到动力,又能善于发现其他同学的闪光点,能动地、由衷地赏识别人,又能及时地、勇敢地将自己推介出去,主动求“赏”,从而形成一种互赏互学,互相激励的良好机制。
5.赏识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澄清赏识教育中易被混淆的问题,是赏识教育规范化的需要,一是赏识教育不是掩过饰非的溺爱教育。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的缺点、错误,应该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法,不是抱怨和冷嘲挖苦,而是在澄清是非的同时,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关爱,多肯定优点,使他们明辨是非、轻装前进。二是赏识教育是一种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是立足于对人的发展和生命个体的关爱和尊重,更多的欣赏、肯定别人是教育的秘诀,对学生而言,这种对主题意识的鼓舞、激励和唤醒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
总之,赏识需要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来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成长的环境,将我们的爱我们的希望化作春风细雨去润物无声。
赏识教育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它要求我们将它贯穿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幼儿;教育;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并茂、音视频兼具、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方式,也对现代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幼儿园教育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在幼儿终生学习中起着奠基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幼儿教育教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幼儿教育新发展。
1借力信息技术,促教师素质提升
教师是幼儿教育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对于提升幼儿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升。1.1改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助于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从传统灌输式教学中转变出来,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教师将围绕幼儿主体素质的发展,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挖掘幼儿学习潜能,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1.2培养教师自我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为全园师幼搭建学习平台,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发展,也将促进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发展。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培养教师自我学习能力,将自我学习内化为一种内在需求。
2借力信息技术,促家园合作深化
目前,家园合作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促进家园深度合作,发挥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的促进作用。2.1拓展家园互动平台:传统家园互动形式单一,往往是家长会、幼儿园开放日、家访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将有效拓展家园互动平台,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例如家校通、幼儿园网页平台等进行家园互动。微媒体时代下,家园互动平台更加便捷化,教师与家长可以借助智能手机构建家园互动微平台,例如QQ群、微信圈等进行互动,既可以是群体互动,也可以是个别化交流,拓展了家园互动平台。2.2优化家园信息互动: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家园信息互动,提升家园互动的效应。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对家长幼儿教育知识输出。目前,幼儿园家长综合素质层次不齐,不少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幼儿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信息输出,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其次,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信息。幼儿园教师只能对幼儿在园表现实现有效的掌控,幼儿园在家表现难以把握,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将促进家长与教师互动,使教师掌握全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对幼儿实施教育。
3借力信息技术,促教学方式转变
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优化知识呈现方式,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使幼儿园教学更加贴近幼儿学情。3.1优化知识呈现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而且能够融声音、视频等多位为一体。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知识输出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贴近幼儿形象思维丰富的优势,弥补幼儿抽象思维不足的劣势,从而提升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2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资源,通过适度的拓展,丰富课堂容量,拓展幼儿园的视野。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比较薄弱,往往是一本教材,缺乏拓展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幼儿的视野立体起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提升幼儿园课堂教学效率。
4借力信息技术,促学习方式转变
现代教育要求突出幼儿主体地位,而幼儿主体地位的实现又具体落实在幼儿学习方式转变。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学习方式转变。4.1丰富幼儿学习方式: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目前不少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主要是采用教师示范教学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丰富幼儿学习方式,幼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模仿。例如,幼儿园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引导,幼儿可以边观看、边学习、边实践,丰富幼儿学习认知方式。4.2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幼儿园阶段是幼儿良好习惯与兴趣养成的关键阶段,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教师通过开发一些寓教于乐的微视频、微课或者多媒体课件等,引导幼儿在家长引领与陪同下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自身终身素质,丰富幼儿园教学资源,优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幼儿教育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赵爱凤.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和思考[C].2014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篇7
一、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就像小苗之于大树,小苗的茁壮健康与否,为将来它是否能长成有用之才埋下伏笔。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家庭、婴幼儿教育机构也开始认识到幼儿时期的教育重要性。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少家庭父母们通过电脑下载幼儿教育节目、购买相关育儿书籍,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贴心”地为孩子报名各种智力开发班,笔者就曾在一个幼儿智力开发机构中,见到了一个刚刚6个月大的“学生”。
应该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让孩子将来比同龄孩子更容易成才、成功呢?笔者的一些走访和调研反映,不少原本自信开朗的孩子在经过这样“魔鬼”训练之后,出现了自闭、自卑的性格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了叛逆心理。学校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各种智力开发培训班和幼儿园,让孩子通过各种类目繁多的智力开发活动和练习,但这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目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这样的一些教育机构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家长们中间也是好评如潮,但笔者对这样的教育方式表示担忧。
二、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问题
目前幼儿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方面,一是学校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一时期家长决定着幼儿的教育质量。有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幼儿所接触的家庭教育也是千差万别。有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乐观开朗、文明礼貌;而一些家庭不和睦、父母性格暴躁的家庭,动辄就对孩子连打带骂,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不利于将来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其次是学校方面,有很长一段时期,“应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深入人心,虽然目前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但考试体制仍偏重于卷面考试,这就迫使学校为了保证考试升学的水平而纷纷重视应试教育,疏于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学生在面对各种身心压力和烦恼疑惑时,不知道如何疏导和排遣。这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很容易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三、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方法
通过上述对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现在和问题的分析,下面笔者来谈谈幼儿教育的方法。基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教育问题起着决定的影响,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方法的阐述。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体现着一个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所以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不可少。在和谐家庭氛围下的幼儿,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有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反之,心理则是病态的、阴暗的、忧郁的、对生活毫无希望的;心态不同,他们对待社会上的人、事、物,态度都会不同。首先,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其次,家长要积极学习相关的育儿书籍和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书籍,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于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做到相亲相爱,互敬互助,给幼儿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幸福的家庭。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影响孩子的关键环节主要有教材内容和教师引导两个因素。教材是幼儿学习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孩子接触到的学习对象,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严格把控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甄别,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可行、健康,适合学生,切实确保孩子可以在教材上接触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校应当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突出德育教育,使其与不断变化着的幼儿教育任务相匹配。
第三,教师因素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看法,对于回答好的同学,要不吝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妥善的办法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有爱心的教育环境中,在有鼓励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健忠;;幼儿教师及家长对幼儿健康关心程度的调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Z1期
[2]李灵;刘伟伟;;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11期
篇8
关键词: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143-01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新的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智力、知识等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等心理素质。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心理素质教育观念
虽然相关政策文件已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受传统重知识、轻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幼儿园和家长并没有对幼儿开展实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尽快转变教育观念,并根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原则、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途径,促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同时,家长也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把家庭教育作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明确指出:幼儿早期的心理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是一种具有自发吸收力的心理,这种心理不断自发地按照其自身的本性自己的尺度。自己的机制将周围环境的一切信息筛选加工,固结于自己的心理世界。既然幼儿早期的心理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就要重视幼儿早期心理发展的特点,自觉地维护幼儿的主观自我意识!
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由于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性格,智力潜能也不尽相同,有的幼儿先天聪慧,口齿伶俐,有的幼儿活泼开朗,爱好广泛,有的幼儿则孤僻保守,不善言谈,教师应细心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用心接纳每一个幼儿。让幼儿感受到爱,关心和呵护,作为教师也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当中,并要预防幼儿抵触情绪的产生。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家长的个性、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行为有重大影响。所以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里健康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各尽其职,注重恰当的教育方式
1、家长方面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接触最多的场所,家长和老师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家长应努力追求合理积极的教养方式,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放任、溺爱、过分保护或者对幼儿的行为、交往活动做出种种限制,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只会导致幼儿各种消极心理的产生,如自私、易发脾气,太过依从成人而缺乏主观能动性。同样,家长自身也要做好榜样作用,如果家长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敌意、自制力差、与人不友好等,必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地通过言行表现出来,因此,家一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家庭生活氛围。
2、教师方面
幼儿教师同样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幼儿有较长时间是在幼儿园中度过,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他们对幼儿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其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协调的行为、适度的反应、较强的意志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正确表达和调节情绪,自觉抵制与纠正幼儿不健康的各种行为。要不断丰富幼儿的心理卫生知识。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安排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营造公正活跃的班级气氛。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克服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的倾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注重表扬和激励
根据各班幼儿不同的心理表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对儿童进行的心理卫生教育,通过表扬,激励等手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就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符合教育者所预期的认识或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的过程!表扬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活动中被教师广泛地接受和采用!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表扬奖励是把双刃剑,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消除其不良行为,强化其优秀品质的形成;适当的表扬奖励则有碍其优良品质的形成,甚至还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质!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金华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杜代章:大力加强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工作[J].学前教育研究,1985(25)
篇9
文章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当前我国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幼儿园、教师、家庭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努力树立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社会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等。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5〕(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心理课; 幼儿; 辅导理念; 辅导目标; 素材; 形式;
2012年, 由钟志农老师主编的《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出版, 在丛书中钟老师带领我们解构了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不同阶段孩子适合的活动主题, 也让我们的心理活动课有了整体框架与方案。但多数孩子的上学时代是从幼儿园开始, 那么幼儿园的孩子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吗?
当我们去翻开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心中就会有答案:幼儿园的孩子也适合上心理课。《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健康领域中的两个维度目标 (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适应能力) 以及社会领域中的六个维度目标 (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和我们的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框架是相符合的。所以, 如果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孩子们来聊这些话题,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的一次幼儿心理活动课评比中发现, 若要在幼儿园更好地落实心理活动课, 我们还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的准备。
一、辅导理念的把握
理念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想的, 怎么认识的, 怎么思考的。理念统领着设计, 统领着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 简单地说, 就是在设计心理辅导课之前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我要上什么?我要上的内容学生需要吗?我要上的内容和我接触的这个学生群体相适宜吗?
面对第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知道答案, 就到学生那里去寻找。去观察学生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者事情, 如果学生们遇到的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了困扰或者以他们自身能力不能很好应对, 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心理课的出发点。
在此次评比中, 一节以“第一次”为主题的活动课, 通过讲述小女孩第一次独自上街买东西而让学生有所思考。但这节课听下来, 我不清楚老师是想把上课重心放在情绪体验上还是独立做事的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上。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频繁提及各类情绪, 但上课内容更多是放在成功体验上, 这很明显的就是上课之前主题范围的把握不清, 不知道到底要上什么。
“看得见的情绪”课上, 教师的整体主题思路是清晰的, 但是在具体的概念操作上还有待商榷。在上课过程中, 老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嫉妒:“嫉妒是指别人拥有的东西而你没有, 这时候你就会非常的生气、难过、郁闷。”而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的话, 其实会发现, 当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没有时, 还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情绪体验, 即“羡慕”, 而非一定是“嫉妒”。羡慕和嫉妒之间的心理成分是不一样的, 而且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心理课我们强调体验, 但也有一部分重要功能是认知,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认识要恰当, 不要误导。
“第一次”和“看得见的情绪”这两节课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第三个问题。在“第一次”这节课上, 老师在上课一开始便询问学生第一次做一件事时是否害怕和紧张, 之后又玩了一个活动“挑战十厘米宽独木桥”, 询问学生感受, 而大班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不害怕很开心”,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个很尴尬的事情:老师的预设和孩子们的现场生成答案是不一致的。在“看得见的情绪”课上, 老师请学生把各类情绪的表情画出来, 包括嫉妒。但当老师刚说出口时孩子们马上的反应就是“老师, 嫉妒我画不来”, 而且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再次提到不会画, 而老师都没有给予指导。所以, 当我们去呈现上课内容时, 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个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在哪个层次上。同样的心理主题在不同阶段都可以上, 但不同阶段的内容层次、内容难易、内容范围是不同的。
在此次上课中, 很多老师都把主题放在了情绪上, 有害怕、有开心、有生气、有嫉妒。在情绪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把情绪分成初级情绪 (存在于人和其他动物身上共有的) 和次级情绪 (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而后期形成的) 。初级情绪包括喜、怒、哀、惧、惊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惊奇) , 我们可以在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上明显传达出来, 而次级情绪更多体现在内心层面上, 所以学生很难直接表达出来。另外, 虽然我们的很多老师把上课主题放在情绪上, 但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们内心情绪感受的关注很少, 更多在乎的是成效, 孩子们即使有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进行情绪表达。所以,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在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说“我不知道怎么画嫉妒”。
二、辅导目标的澄清
上课之前, 明确该阶段孩子的上课需要, 确保上课的内容和这个阶段孩子相符, 那么上课的主题也就确定下来了。之后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辅导目标。辅导目标简单说就是希望这节课结束后达到什么效果。在这次评比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要求老师上课之前上交一份教案, 但是教案中没有一个人描述辅导目标, 上来就是辅导设计, 我们需要通过他们的辅导设计来推测他们上课的辅导目标。
一个好的辅导目标有三个原则:辅导目标明确且清晰, 辅导目标集中, 辅导目标可操作。在此次评比中, 让人对辅导目标有深刻印象的是这两节课:一节是“想变勇敢吗?”, 一节是“我不怕”。两节课题目不一样, 但上课主题与内容完全一致, 讲述的是学生生活中害怕的内容。“想变勇敢吗?”一课上, 教师询问学生生活中害怕的事情, 并想出变勇敢的方法;而“我不怕”一课则把害怕的情景直接聚焦在孩子们害怕晚上独自一个人睡觉上, 而且通过情景设置加上音效配合, 学生有很直接的感受, 之后教师和学生交流有哪些办法可以让自己能一个人睡觉, 更加勇敢。
比较发现, “想变勇敢吗?”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广而宽、泛而浅, 而“我不怕”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小而深、精而炼, 后者的辅导目标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同样是以“害怕”为主题, 不同阶段害怕的情景会不一样, 幼儿阶段怕黑、怕鬼, 到了高中阶段怕考试、怕演讲, 而且不同阶段我们教授学生的应对方法不一, 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懂得害怕背后隐藏的积极意义。
此外, 一个好的辅导课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和尝试什么”。一节“小熊笑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开心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并教会孩子们如何能够开心地欢笑;一节“小兔别害羞”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样的表现是害羞, 并引导孩子们如何从害羞变得在交往中更加主动;一节“我不怕”让孩子们感受害怕后的身体反应, 并学会如何克服自己的害怕。所以, 这三节课都完成了一定的辅导目标。
三、辅导素材和辅导形式的选择
在一个完整的辅导课程中, 我们经常引用很多素材来帮助我们呈现问题情境, 而素材选用过程一定要慎重。在一节“消气商店”的课上, 老师引用了“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 邀请孩子们一起商量减肥的办法。如果老师上课之前对这个素材有所思考的话, 就会发现这个素材放在大班孩子们身上是不适宜的。且在这节课中老师不间断同时使用三个素材“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熊大哥拳击比赛失败而生气”“小红帽和朋友吵架而生气”, 三个素材案例相似, 让人感觉课堂过于累赘, 问题多而又没有解决情境中主人公的根本问题。如果可以深度解决一个适合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问题情境, 其效果将会更好。
在上辅导课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选用一定的活动形式让课堂更加有效, 例如经典AB剧, 让学生做出两种答案中的一种选择。在“第一次”的课上, 老师就使用了这个活动形式。AB剧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 但它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自我思考能力并做出独立判断而非盲从,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形式是否适合幼儿阶段。
不同阶段的孩子适合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不同的:小学阶段以游戏为主, 初中阶段是游戏讨论结合, 高中阶段以讨论为主。按照这个的逻辑, 在幼儿阶段, 应用更多的活动形式应该是游戏辅导。比如“在看得见的情绪”一课上, 老师一开始教孩子们玩类似抢位置的鳄鱼岛游戏, 让孩子们直接体验情绪, 这样的环节设计比“想变勇敢”和“我不怕”的直接询问效果会更好, 因为孩子们直接在互动中增强了感受。
在“小兔别害羞”中, 老师让孩子们自己随机挑选一个手指玩偶贴贴在手指上, 并在配乐下玩“找个朋友碰一碰”的游戏, 孩子们很开心, 因为游戏的设置和孩子们的年龄段是相符的, 既暖心又可爱。所以, 活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年龄阶段特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 如果活动形式给孩子们带来误解, 那还不如干脆不要选择使用。一节“猜猜我有多爱你”课中, 老师请孩子们伸开双手比谁的爱更多, 告诉学生“谁的手伸得长谁的爱就更多”。但是孩子的身体条件本身就不同, 有人手长有人手短, 是不能拿来比较的。活动不只是为了活动, 活动一定是为了活动目标而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