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观的知识观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教学观的知识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教学观的知识观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育

学校是一个重视人才教育的地方,那么什么是人才教育呢?人才教育不仅指的是学生必修课程的知识学习,更包括了人文素质的培养。现在许多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普遍低,类似于复旦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重庆某所高校学生为报复舍友进行偷窃事件,广西师范大学女生为情跳楼事件,成都某学院两个男生与人争执错手打死他人事件,从名牌大学到普通二本学校,无论两种类型的教学实力如何,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上的教育都是欠缺的。所以,当代对学生的培养更加要注意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犯罪在近年来,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归根究底是人文素养的缺陷。

一、语文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存有的不足

1.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存有出入

现在的许多学校,传授国学的老师都认为,只要简单的将书本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然而,这样做只是培养了一群只能纸上谈兵的学生,而不是真真正正懂得文学,懂得语言,懂得人文的学生。国学教师们没有把国学真正的趣味之处显示出来,试问,情感丰富、意气风发的学生,天之骄子,会愿意在背诵中消磨吗?还是更愿意在自己的黄金屋中畅游,欣赏自己的颜如玉呢?

2.考核评估形式单调,缺少人文常识

国内考核制的教育形式,导致许多学生追求分数以求获得荣誉,而不是真正的具备把学科上的知识运用到自身并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所以,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大家都把多余的时间用在了能够提高分数并与考试相关的书籍上。甚至出现了学生在图书馆找不到中外名著及好的文学作品的情况。这种考核形式的单调,使学生没有渠道去培养自己的学科兴趣,也无法增加人文素养的培养。

3.学生缺乏民族精神

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我国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我相信,这句话,每一个学生都耳濡目染,都能朗朗上口。可是,究竟有多少人懂得呢?民族精神是与自身的人文素养息息相关的,正是由于民族精神的缺陷,人文素养的培养才出现了难题。如果学生们自己有更好的追求,学会了勤劳,学会了自强不息,那么不用学校和他人主动提供资源,他们也会去寻找。因为,这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命,再也无法忍受缺席。

4.学生缺少基本的信仰追求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三千钺甲可吞吴”项羽之所以能够破釜沉舟,在于他有做天下霸主的雄心。而秦二世断送江山,也不过是自己的贪逸享乐,他自己根本不想做一个明君。诚然,这只是历史,但是,还有借鉴可取之处。如果我们的学生们能有更好的信仰和追求,不会不注重自己的素质,那么就不会抵触国学了。

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改进策略

1.变更语文材料及定位

国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学会赏鉴,写作,翻译文言,研究古文,创作诗歌,更是要求能够从中品味人生,提高心灵素养,人文情怀。所以,现代国学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需求,改革材料势在必行。编者一定要注意结合时事,寻找以前的有着同样主题思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赏析。然后,在授课中,引出时事。

2.变更传统教学形式,创新授课方式

传统教学是老师们自己写提纲,然后按照考试大纲,结合自己的提纲给学生讲课。讲的散乱,没有条理,只是一味地重复几个知识点。现在,应该让学生来写提纲,让他们相互授学,这样不仅因为新鲜感提高兴趣,更加因为不想出丑的想法而努力做好。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除了改变传统你教我学的方式,还可以让课堂多元化,比如:根据书中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主题思想演讲比赛,给课文写续文,再以抽签的方式选取出来朗诵并猜出作者。

3.变革创新和学生沟通的方式

二三十年前,学生与老师之间,只有学校的相处时间。而现在不同,微信,qq,微博,博客等多种交流工具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方式。脸皮薄的学生便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去沟通,去学习。老师们也应该去适应这样的交流方式,用上新型的聊天软件去和学生交流。

4.在阅读中培育人文素养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一致的思想,性格。同一件事自然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遨游,在书籍的咀嚼中唇齿留香。阅读不仅可以拓展视野,更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文素养。

5.用写作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

每一个爱好国学的人,都会有一个美丽的梦想,那就是写出一个让自己,让他人为之称赞的作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作品是就是只有一层薄薄的纱衣包裹的心。让学生平时练习写作不一定要布置为书面作业,也可以采用大家做游戏的方式。一轮确定一个主题,每到一个人,自己做一句诗。没做出的,要求讲个有意义的故事。

三、结语

语文教学需要注入新鲜活力,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对学生和授课教师的要求。积极改革,注意与实际相互结合,让学生既能发展兴趣,也能学好专业,更能增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石雯丽.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1(09):12-13.

[2]王兴芬.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的思考与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1(08):09-10.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44-01

一、中职课堂教学缺乏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从很小开始便解除英语、学习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也不断宣传西方文化,导致学生越来越了解西方文化,更有甚者,出现了崇洋的现象。长期以往,学生们只了解西方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抛之脑后,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在校园里我们经常看见学生们模仿外国人染上一头金色的头发;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阅读外文书籍和外文电影,对我国文学嗤之以鼻。这些西方的文化虽然有一定的优秀之处,但也有很多糟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重,与同学、老师关系淡漠,缺乏合作意识。

二、中职课堂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1、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能够引导人积极向上。中职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就要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在中职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及文学修养。

2、能够弘扬我国传统美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沉淀,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有着传统美德,教人积极向善。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教导学生更多的文化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精神基础。

3、 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

课堂教学重视渗透我国传统文化,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因为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让学生们不仅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掌握课程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三、中职课堂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与方法

中职课堂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采取丰富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文化平等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课堂中渗透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注意中西文化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充分将课本内容联系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西方文化同时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例如,讲述西方国家的节日时,可以同时讲述我国的节日,并且以故事的形式讲述节日的来由。教师向学生们讲述我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们自主进行分析和比较,充分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理解并且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树立语言文化平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再例如,进行单词dragon的学习时,在中国它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我国的祖先,我们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但是在西方国家,它是不详的象征,是邪恶的存在。对比两种文化理解后,可以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差异,并且举一反三,提高语言的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2、寻找并拓展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虽然目前我国的教材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教师可以将课本中提到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细节放大,并且加以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义、仁、礼、智等丰富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备课内容的准备时,可以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对这些内容加以延伸和发散,进行科学细致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并且从中获得丰富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例如我国文学大家鲁迅、等人的作品,并且针对这些书籍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我国传统文化博物馆,充分了解我国文化内涵;另外,还可以观看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英文电影,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待我国传统文化,思考我国的文化内涵。

4、信息技术的运用,直观的展示我国传统文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课件、光盘以及网络等资源,进行中英文资料的学习和对比,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便于学生的理解,这些方式都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及语言的交际能力。

5、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引导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自身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丰富自我的文化修养。教师本身掌握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文化知识,向学生系统的讲解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博大精深,不仅有着优美的文学知识,同时还有着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礼义廉耻。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中职课堂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导学生们进行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钢琴 教学 现代观念 原则 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就给现代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在一定情境下人际之间的协作活动来实现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这种教学理念意味着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观把学习看成是知识从外到内的输入,从而低估了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差异性,在教学中也表现出过于简单化的倾向,这些教学观念上的偏差导致了许多消极的后果。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学生要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并不是外界直接刺激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形成的。

一、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习的主动性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习的主动性原则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定位发生了改变,它认为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刺激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成自身的知识意义。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自觉意识,使学生更有效地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这种师生角色的转变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同步进行的操作过程,学生也不必沿着相同的学习路径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将取决于自身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习的情境性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习的情境性原则对于建构知识意义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认为学习知识应该依赖于具体的情境,教师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创设情境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山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建构和整合当前的新知识,并且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资源来达到自己学习的目的,这种学习模式不会使学生再受到严格的控制和支配,相反却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因素。

三、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习的协作性原则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学习的协作性原则是建构知识意义的重要手段,它认为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中来实现的,并且以自主建构知识信息的呈现方式来完成的,协作形式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不仅依赖于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同伴之间的共同探讨与准确理解,使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会话”是协作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它是学生与他人之间通过会话交流的形式来商讨学习的计划和内容,因此,协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会话交流的过程。协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智慧成果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活动。

四、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了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中国钢琴教学体系长期受到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的价值取向使师生关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上,教师成为了教学环节的中心,而学生则成为了接受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的被动者。现代教育理论以强大的态势不仅促进了当代教育的变革发展,而且也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因此,将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钢琴教学实践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育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对现代钢琴教学观念的影响,可以改变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从而不断地拓展和丰富钢琴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首先,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我们转变钢琴教学中的传统师生关系。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直是推崇教师的绝对权威,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直接影响着现代教育,传统的价值取向在数千年以来已经泛化到教育中的许多方面。传统的权威化价值取向使人们只重视教师“教”的作用,而忽略学生“学”的过程,这种在钢琴教学中背离现代教育思想的现象,就是传统价值取向中的教师权威性影响现代师生意识的具体体现。这种教学思维模式对现代钢琴教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给人才培养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因素,难以培养有个性、有造诣的钢琴艺术人才。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学习演奏技能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应该成为理解钢琴作品和掌握钢琴技能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钢琴教学环节的中心和主体,改变以往钢琴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绝对权威的状况。

其次,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我们消除钢琴教学中的传统狭隘理念。我国教育中的传统狭隘理念主要体现在“忠孝”尊师观上,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始于周代为调节家庭内部关系的道德法则,这种传统理念是建立在对血缘和等级的崇尚与服从。我国学生一般比较尊重教师和崇尚教师的学术权威,但是,由于中国的“忠孝”尊师观中又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等级色彩的传统理念,因此,这种尊师观是狭隘的。在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尊师观中,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待钢琴教师的态度,一般来说,有些学生只尊重自己的钢琴教师,并不太尊重其他钢琴教师,这种尊师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我国传统“忠孝”思想的影响。此外,在现代尊师观中也带有浓重的等级色彩,有些学生甚至对钢琴教师的尊重程度与教师所在的学校和岗位及职称有关。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狭隘的传统理念难以形成人际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在这种狭隘的传统理念支配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夜郎自大或妄自菲薄的心理倾向,使学生难以实现与周围人际之间的协作、会话等交互式学习模式,也使许多学习资源、学术资源难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因而导致了专业学习的学术封闭状态,这种情况不利于现代钢琴教学的健康发展。在钢琴教学中应该广泛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通过探讨和商榷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对钢琴作品的综合分析,这种协作学习模式应该贯穿于整个的钢琴教学过程,这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我们要创设灵活多样的钢琴教学形式。创设情境是钢琴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成功地创设情境能够使钢琴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钢琴教学中的创设情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创设与演奏曲目所蕴含的音乐情境。在钢琴教学中运用想象思维把教师的教学语言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并且以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来感悟钢琴演奏中所要表达的音乐内涵。钢琴教学中的想象思维以音乐联想为媒介,把想象思维和感知觉心理进行整合,用以启发学生进入某种演奏状态。教师要运用准确、恰当的描绘和比喻,引导学生理解与感知某种钢琴演奏的技术方法,深刻感悟与体会钢琴作品的音乐情境。(二)创设与演出环境所相似的演奏情境。钢琴教学最终应该以学生能够登台演奏为目的,而舞台紧张心理则是一直困扰学生难以顺利登台演奏的重要问题,这里除了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以外,更主要的是与中国传统师生“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有着直接关系。为了克服这种演奏中的紧张心理反应,教师应该设法创设登台演奏的情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种模拟的情境下获得锻炼,逐渐消除登台演奏的紧张心理现象,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应该多组织小组课、公开课和演出实践等形式,使学生经常能够处于模拟舞台演奏的感觉,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演奏的经验与体会,这是一种克服舞台紧张心理的有效方法。

结语

现代教育理论对于当代各种教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见解,它也冲击着我国钢琴教学中传统的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影响着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情境教学等教育理念,对我国现代钢琴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因此,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应是钢琴教学体系中由思维观念到操作方式的转变过程。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因素;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27-02

现代化教学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技术,通过教学双方在教学环境中的合作互动,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教学实践活动。现代化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含着诸多要素。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事关现代化教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为了推动现代化教学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现代化教学的成效,有必要对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的若干关系加以论述、探究和剖析。

一、正确处理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观念的关系

教学观念是人们对教学功能、过程、规律、行为等等方面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人们的教学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以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但是,更新教学观念不是更新所有的教学观念,而是更新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被证明是错误的教学观念。有些教学观念比如“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等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不管在什么样的教学环境下都是有效的,是教学的真谛,我们就应该把这样一类的教学观念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有些教学观念,比如韩愈提出的“传道、授业、解惑”,其本来的内涵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只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内涵、新的科学涵义,这些教学观念同样能在教学中发挥积极意义;有些教学观念,比如“死记硬背”、“满堂灌”、“师道尊严”、“题海战术”等,因为它们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或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教学思想就应当加以更新,或用正确的教学观念取代。所以,教学观念虽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不都是错误的,一些传统教学观念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后仍然熠熠生辉,因为它们是教学规律的反映;而一些现代教学观念也不都是正确的,一些所谓的现代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没有正确地反映教学规律也会被很快淘汰。现代教学观念一般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扬弃、补充、完善和提高,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大力发扬适应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观念,不断改革和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

二、正确看待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各类知识大量涌现,知识的激增使人们产生了知识贬值的感觉,好像知识已经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了,尤其在当前,在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以及创新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对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益处,但是,同时这也使得一些人模糊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一些人从原来的“重知轻能”的极端,走向了“重能轻知”的另一极端。强调培养人的能力,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因为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学生能力、丰富学生情感、形成学生人生积极态度的基础。“无知必然无能”。能力是蕴藏在知识之中的,是在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没有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加利福尼亚大学前校长克尔(Kerr,1972)曾指出:“知识是社会的中心,现在有更多的人和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它。”他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知识的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由此可见,知识对于人类而言依然重要。因此,现代教学论提出的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要金子不如要点金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提法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得出知识不重要的结论,因为要“点金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金子”;同样,如果没有“鱼”、不认识“鱼”,那么仅有捕鱼方法的“渔”又有何用?因此,不能把“学会”与“会学”对立起来,不能因为信息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

三、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支配着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致使教学效率不高。现代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强调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率才能大幅度提高。但是,我们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和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能塑造学生的性格与品行;不仅能指导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更能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会更大,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会更高,教师的主导作用会更加明显。所以,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既要突出学生主动活泼地学,又要强调教师积极有效地教,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和学的双边相得益彰,形成和谐的局面。

四、正确看待和运用双语教学

当前,双语教学作为改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被普遍标榜和推广。许多院校甚至把是否实行“双语教学”作为衡量院校教学实力、院校与国际接轨程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不顾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而对双语教学进行统一要求,似乎不用“双语”进行教学,就不能成为高质量的教学。应该说“双语教学”开辟了教学的新途径。对一些院校和一些学科专业来说,“双语教学”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仅仅是针对部分院校和部分学科专业而言的,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教学方式的采用主要取决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就双语教学而言,是否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学科专业、学生的英语程度等方面。华南师范大学柯森教授认为,以英语作为媒介语言进行教学,要求教材、师资、社会语言环境等多方面的配合,以现有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真正双语教学的院校屈指可数。就目前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而言,不敢说外语对他们没有一点作用,但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实在缺乏运用外语的环境。因此,我们认为,在对这类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外语师资充裕、课时充足、外语教学环境优越的话,当然需要通过双语教学来培养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外语的能力,但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具备,那就没必要实行双语教学,否则,将导致劳而无功的结局。相反,对于医科类、理工类、科技类院校的一些教学以及院校中的研究生教学,双语教学不仅需要而且十分必要。因此,对于院校而言,双语教学是否必要主要看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学科专业等,要根据每个院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现代化教学工程是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间的关系。教师在接受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对传统教学活动中的优秀部分加以继承和发扬,而不能全盘否定,只有这样,现代化教学工程才能高质量地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义遒.中国文化传统与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4,(2).

篇5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代的教学观念截然相反,导致运用教学手段的方式不同。

1.传统教学观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确定学习的本质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教师通过板书,把教材的重点内容经过信息加工,结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收这些信息。在这种教学观念下,教师需要把所教学科的知识理解透彻,通俗易懂地把课程内容讲解出来,并且通过后期的不断强化,使学生遇到相同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公式与方法解决。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只要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老师需要具备的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就可以打造出一个精彩的课堂。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观、教学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教师教授学生的就是知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在向学生传授大量信息,学生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把对这部分信息的理解转化成有用的东西,进而消化为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受到教材的限制。二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各不相同,偶尔会出现偏差,导致学生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的。三是由于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除了从教师、教材、黑板和一些教学器具中获得相关信息外,缺乏知识的拓展,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发展思维受到限制,缺少创造力。

2.现代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代教学的最新理念是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成为主动构建知识、加工信息的主体。在现代教学观念中,教师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成为指导者、参与者和学习者。根据课程的内容,利用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资料,创设生活情境,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各自搜寻资料,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向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等,把学生带进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愿意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实施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手段的运用决定整个教学过程,包括采用什么教学方法、策略。

1.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堂上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教材单一,提高教材质量能够强化教学效果。大量的板书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枯燥,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粉笔的粉尘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掌握教材内容,通过粉笔在黑板上向学生呈现和讲解的内容决定传统教学的整个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2]。

2.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的实施

科技的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已经包含了所有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的技术,使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化。

(1)电子白板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电子白板问世,完全可以替代黑板。“白板教学”,与传统黑板的“一擦即没”相比,电子白板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随时调用电脑中存储的课堂教学资料,不必再担心板书的内容无法重现;与“电脑+投影仪”相比,电子白板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自如地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并随时保存更新电子教案。同时,电子白板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投影屏幕上只能是“一成不变”的显示内容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除以上优点之外,电子白板更加环保,有效保护了师生的身体健康。

(2)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标志性教学手段的出现,集电视、电影、广播于一体,教学过程中需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对于面临的生活的实际问题,可到广阔的互联网中寻找答案,并且把自己的心得或者所习得的知识分享出来,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及辨别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教学手段

1.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手段无非是一支粉笔、一张黑板,运用得好与坏,主要取决于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足,这些资料需要学校购置大量的专业书籍或者教师去书城购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财力。由于地区的差异,很多资料教师很难找到或者买到。如果没有大量的参考资料做支撑,只靠一本教材为学生讲解肯定是不成功的。教学反思参与的人员较少,教师不容易拓展授课思路,消除和改正自己的教学弊端。

2.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反思

计算机互联网集电视、广播、电影于一身,微博和教学互动网站的出现,能让教师的授课过程呈现给广大同行和学生,拓宽教师与同行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面,教师之间通过把微博上呈现出来的好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日志记录下来作为借鉴,在这一个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因为每个人的表现方法和设计思路不一样,应该把好的部分吸取与自己的课程整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每一节课的内容可以与学生分享,体现师生的平等性,学生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教师打破原有固定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心理的内部需求,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便使课程和教法越来越成熟。

篇6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思想政治 教学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高中教学中至关重要,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确定,急需思想政治课的引导,使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开设目的是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培养中高中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高中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可是,教师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多数采用强迫记忆的方式,导致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教师处于强势主导的地位,高中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高中生的学习感受得不到尊重,在这种状态下教学,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都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怎样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中生全面均衡的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应该如何改革,实现高中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为高中生的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高中生的差异,提高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老师对高中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高中生的成绩,衡量高中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高中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的高低。由于这种不正确的评价标准,导致我们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出现偏差,过于强调高中生的知识性结果也就是学习成绩,导致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仅限于简单的知识记忆这种单一状态。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教学初衷,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并不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的能力,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高中生思维和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堂结构的改革,阻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对高中生的能力培养的要求。

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必须以尊重高中生的差异为前提的。传统教学中,不承认高中生的差异,试图把不同的高中生培养成一样的人,这种培养方式有悖高中生的发展和成长规律,是错误的。我们应该看到高中生的发展差异,尊重高中生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以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地对高中生开展分组分类教学,对高中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高中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高中生都能在对思想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获得提高,让每个高中生都能获得知识发展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尊重高中生的差异基础上的积极表现。高中生有了兴趣,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时候,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实现学习上质的突破。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高中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比较枯燥的,高中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如何让思想政治知识发挥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对高中生的成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怎样强化教学效果,给予高中生更好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建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引导高中生进行情景化教学,让高中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体会学到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高中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高中生的学习效果显著每一个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的,高中生学习了这样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回到实际生活中应用,才能让高中生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高中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会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深信不疑,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高中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也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知识,而且对自己平生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强了高中生与课堂的黏着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 中小学管理 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 “五段教学法”

传统课堂教学指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课堂教学形式就是大家熟知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段教学法”。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存在诸多弊端,成为当前中小学推进新课改的障碍。本文欲就其存在的诸多弊端做如下梳理。

一、教学思想上,传统课堂教学是“主知主义”、“教师中心”,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主知主义”培养学生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忽略人的全面发展,“教师中心”则忽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依教育心理学观点,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以致“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低水平的。为此,联系实际,或借助直观、形象,或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就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嘛。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过程至关重要。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的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追问、评判、创造知识的“好学生”、“书袋子”。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夸美纽斯指斥中世纪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恩格斯批评英国的爱北斐特中学“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批评旧的教育“摧残人才、摧残青年”,使学生“越读越蠢”,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二、教学目标上,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目标实现轻学生个性发展。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是学习的结果,而知识掌握、能力形成过程才是学习本身。学生的大脑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知识是用来思维的元素,知识是种子,思维是耕种,只有把知识用思维耕种到大脑里的时候,知识才能变成力量,否则就是无用的垃圾在大脑里堆积。盲目追求知识掌握、追求升学率,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为考试而教,学生只为考试而学,严重违背教育本质规律。当然,千改万改,知识不能改,实现认知目标的确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但在新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除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发展。

三、教学程式上,传统课堂教学重学轻用,重预设轻生成,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不重视知识运用,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就是按教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课堂就是教师展示设计好的教案。传统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教什么”,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限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专家判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扮演着“执行者”、“传声筒”的角色。教师不是“用教科书教”,而是“教教科书”。师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老师精心钻研的是教法,而不是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的学法。课堂上,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会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课堂教学中,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批评指责多,鼓励表扬少。

四、教学主体上,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案展开教学活动,当学生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学生普遍反映学习不幸福,这样的状态不被教育者关注、理解;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分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知识内在的追求、爱好。传统课堂使孩子失去许多宝贵东西:失去主动学习习惯,变得低能;失去积极的人生态度,变得惰性;失去梦想激情,变得麻木呆板;失去天真活泼、开朗乐观的品质,变得少年老成。

篇8

关键词: 电工学 多媒体教学 传统教学

电工学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1],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电工电子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电工学课程知识覆盖面广,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学习电工学课程,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电工学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1.1电工学课程中有大量图形,黑板上手绘这些图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显示效果不理想,方式也不灵活。

1.2挂图、实物演示等传统教学的辅助方式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比如制作麻烦,费时费力,不便修改,大小一般只适用小的课堂演示,在实际操作上有诸多不便。

1.3在电工学课程中有大量前后关联的知识,教学时还可能需要对前面课程的内容进行回顾,用黑板画图,难以在前面和当前学习的内容之间切换。

1.4电工学课程既有较抽象的理论分析,又有较具体的实践应用。传统的板书对理论分析不够直观形象,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形成对电工学难学的思想障碍。课程在教学中有相当的难度。

2.电工学的多媒体教学实践

多媒体技术拓宽了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直观、动态、交互性强。教师可以利用FLASH、EDA等软件在备课时制作出教学内容素材,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出电子教案。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不局限于理论内容,而且能够灵活调用仿真、实验、电子设计,使教学理论和实践浑然一体,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抽象的,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后小结时也可以调用各种电子素材,达到传统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彻底地从传统板书绘图中解脱出来,节约大量时间,而且可以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增大课堂上信息交流量。

下面结合几个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来说明。

2.1把微观抽象的概念直观形象化

电工学的很多知识都是微观的,PN结的形成、PN结的单向导电性、晶体管和场效应管内部载流子运动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理论。现在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学生就可以直观看到那些微观动态的变化过程,过去复杂的问题就会变得容易理解。以晶体管内部载流子运动的动画演示为例。初始状态如图1所示,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发射区向基区不断扩散电子,如图2所示进入基区的电子少部分与基区的空穴复合,形成电流IBE,如图3所示多数扩散到集电结形成ICE,如图4所示。通过动态演示,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一目了然。

2.2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晶体管放大电路部分,静态工作点的选择,饱和失真、截止失真的原因和结果等问题,学生都感到很难理解。以固定式偏置电路为例(图略),当电路加上变化的输入信号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图5、图6、图7都可以按这样的内在逻辑关系:“原理电路―直流通路―特性曲线―直流负载线―作图―静态工作点;原理电路―交流通路―特性曲线―动态负载线―静态工作点―作图―动态性能”,动态地呈现出来。各点的瞬时电流、电压围绕着静态工作点变化的情况,都是在直流信号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交流信号。当静态工作点Q大约选择在交流负载线的中心位置时,放大电路没有非线性失真,如图5所示。若Q点设置过高,晶体管进入饱和区工作,造成饱和失真,如图6所示。若Q点设置过低,晶体管进入截止区工作,造成截止失真,如图7所示。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把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能让凌乱复杂的思路条理化、形象化、具体化。

2.3让虚拟实验进入课堂教学

传统的实验在实验室才可以进行,现在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通过一些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参数设置和仿真,对数据和图形的分析处理都能很快完成,让虚拟实验进入课堂教学,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的仿真实验为例,如图8所示。利用鼠标和键盘,可以很灵活地改变输入电压U值,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上新学的理论,以加深理解。

2.4让课堂教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想[2]、科研思想、工程经验物化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而真正地实现: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结合,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活动结合,使学生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创新研究。

实践己经证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为师生间直观、清晰、高效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条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工具。

3.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并无矛盾,它仍能表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师依然可把握整体的教学效果,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层层铺垫,设置悬念,因为是面授,加深印象的肢体语言仍可发挥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多媒体教学有许多突出优势,但存在单位学时信息量大与学生消化能力之间的矛盾。因此目前还不能完全以软件来取代老师的作用。只有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相辅相成,才是提高电工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4.结语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现代教学方式,它无疑有许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必将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避免。因此,对多媒体教学,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优势而看不到它的缺点,也不能因为它有缺点而排斥它。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长避短,把它同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使它真正成为高校现代化教学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秦曾煌.电工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2]白宝成.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物理通报,2007,7:35-37.

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以皮亚杰为杰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必须通过学习者学习观念的转变来实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观念的转变。学习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相同的课堂下,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理解能力、思维、认知能力、经验等多种因素为基础来理解授课内容。不同的学生对教师教授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千差万别的,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真正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学习者的经验和背景。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建构主义在教学的各要素如:教学模式、方法、目标、教师和学生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观点。与传统教学观比,建构主义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倡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出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以“学习为中心”,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教师有分寸地运用对话、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握好教与学的尺度,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积极建构成为自己个人知识。

(三)建构主义课程观

基于上述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改变,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要紧紧围绕培养激发学生思维,营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掌握各类知识和信息并整合为自己的个人知识。相对于传统的以文本教材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来看,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学会自己获取知识信息并合理利用。

(四)建构主义知识观

正如杜威所说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维果茨基也认为“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那么他们不会对所学习的概念有深切的理解,只是记忆了些符号”。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生活背景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构有益的知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对比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讲授内容。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善于交流、从问题的不同角度考虑分析,重视让学生亲自实践和体验,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提供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1.学生学习地位的改变

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学习,新时期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社会需求为核心。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质疑,敏锐地发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2.教学过程的改变

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训练型”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想象力。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打破标准划一、内容一致的教学定式,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为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二)学习环境的改变

有效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功的,知识也是在一定环境中掌握的。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适宜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对学习内容主动构建的时间和空间,收集相关资料,达到对所学内容一定的认知,在平等友善的环境中,真正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最大限度的理解和互动。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

(三)评价方法的改变

以往的教学对学生的考查以期末考试来进行终结性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有片面性。建构主义主张进行多元的评价方法,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终结评价,既有师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满足了学生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提升了责任心的培养。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发,培养和谐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极富人文性的教育理论,适于学生对知识灵活、广阔、深刻地理解。充分尊重学生因种种原因造成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同情况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构建和灵活运用,肯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非常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在强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探究式和对话式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彰显个性,思维活跃,创造力得到充分的激发。

【参考文献】

[1]宛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篇10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课 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要求,打破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次授课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形成既有重点又有难点、前后理论知识相互联系同时又具独立性的主题模块式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对“马原”进行专题式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继承和超越,又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教”与“学”的矛盾

传统教学坚持以知识为本位,其关键在于强化知识,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它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马原”在教学方法上整体上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学计划走,围绕教材转,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锁定在课堂上”,这种模式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讲授、灌输重要的知识,学生就像个“大缸”,这种教学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识能力和知识经验,没有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样的“学”其实就是“死学”。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真正体现“马原”尊重人,相信人的深层本意,造成了“教”和“学”的困境。

专题式教学打破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再照本宣科地把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在理解教材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把握原理整体性,突出重点,又能通过讨论、自主阅读、参观见学等实践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们设计了一个专题:半坡实践教学,在正式参观之前在半坡博物馆前就实践观和历史观问题进行了辅导和设置了思考题,然后请讲解员实地讲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这就使“教”和“学”能动的和谐统一起来。

2解决了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按照“新方案”,“马原”课程压缩了学时。从教材的内容看,理论性强,比较枯燥,同时,教学内容多,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且知识点多,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学习任务,师生压力都很大。怎么解决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这是很多承担“马原”课程的教师要积极面对的问题。显然,增加课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承担“马原”课程的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专题式教学整合了教学内容,对若干个问题和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既结合了传统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用专题的“点”,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又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彰显了课程改革的优势,化解了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解决了“马原”课教师知识结构专业性不足与教学内容整体性要求高的矛盾

对于教师而言,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其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因素,承担“马原”课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专业素质突显了“马原”课的理论魅力和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方案”实施以来,具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承担“马原”这门课程。分配教学任务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难题。一个教师若承担自己所研究的部分内容,那么就可能忽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把这“一整块钢”变成三个部分的简单累加,就不能真正掌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性。一个教师若承担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尽快提高他们自身的知识素质,掌握这门课的内容,这将对他们是个极大的考验。在开展专题式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集体备课,加强不同知识背景教师的学习和交流,对于每一个专题,都设计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重难点以及相关案例,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克服了原有学科的一些局限性和弥补了不足,而且通过授课,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4解决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与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矛盾

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与能力以及精神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个人主观能动性发挥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教育对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思想实际问题是“马原”课程的重要任务。我们的教育对象“95后”的大学生呈现出以下特点:时代感强,却功利性倾向明显;个性突出,但耐挫折力能力较差;自信张扬,却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易接受新事物,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笔者在从事“马原”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马原”课的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兴趣,他们厌恶和排斥简单的理论灌输,更倾向于主动探讨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去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95后”的大学生启示我们:“马原”必须在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艺术化、教学过程情感化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提高“马原”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赋予他们更广阔的自由选择空间,才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式教学,就是针对现实需要而进行专题性研究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历史观部分,讲解专题“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人口”部分的相关内容,可结合热点问题“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进行讲解,增强学生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是我们进行课程设计的重要一环。我们只有坚持在学中教,在教中学,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