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电算化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会计电算化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会计电算化的问题

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它对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1、控制方式由单一制度控制转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原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如编制科目、凭证汇总表、总账、明细账核对等,在电算化中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其部分内部控制功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平衡检查等功能均由计算机完成。但是由于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职能,如果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加之人们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复性,使得失效控制可能长期不被发现,那么系统在特定方面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就较大。

2、控制对象由以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的共同控制。在手工会计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对象、工作情况、信息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等,企业的经济业务均记录于纸张之上,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但是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业务数据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使会计核算无纸化,数据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修改数据不留痕迹,这就有必要加强对计算机控制及操作人员的控制。

3、交易授权发生变化。批准授权控制是一种基础的内部控制,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具有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大部分业务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而审查、复核等控制也相应被削弱。

4、加大了控制差错、舞弊、犯罪的难度。在手工系统中,发生差错往往是个别现象,而且由于数据处理分散于多个部门、多个人员,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往往可以在下一个环节中发现并改正。而计算机系统的突出特点是其处理和存储的集中化、高速化,使得其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往往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使得多种文件账簿失真,另外现实中如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浏览其他部门文件和数据,从而使机密数据被泄漏,因此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所以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发现计算机差错、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二、建立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

1、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设置必须同组织控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三种不相容职务应相互分离、互不管理。

2、严格系统日常操作控制。系统日常操作控制包括对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输出控制、数据通讯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业务发生控制即程序检查,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反映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等;数据输入输出控制首先应对凭证进行控制,做到对凭证的审核、矾制、输入、传递、保管五个方面的控制,如在记账时必须先审后记,自制凭证必须经过会计主管签章才能生效,输入的数据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才能录入,输出的纸介质的会计资料应由专人进行核对,凭证的传递要严密签收手续,以保证输入的完整性;数据通讯控制是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需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泄密等事故的发生;对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如需要调用、检索、文件的修改、更新等,都应附有调用通知书、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等。

3、严格系统维护控制。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主要包括硬件维护控制和软件维护控制。硬件维护控制主要包活定期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要及时进行故障分析并做好记录。而软件维护控制包括正确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和完善性维护。在软件修改、升级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

4、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应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双套保管,并逐渐向完全新型磁介质载体过渡。档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档案内部管理制度来实现,一般包括:存档须由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签章;采取各种安全保证措施,如备份软盘应贴上保护标签并存放在安全、防潮的地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档案丢失等。

5、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在会计电算化中;由于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因而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公司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帐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帐表处理应及时调整;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和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篇2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审计机关如何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时展的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输入了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归集、存储、分析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由于在电子计算机应用中,对会计数据来源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而且数据在处理过程中能始终得到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不[,!]统一、易出错、易遗漏等问题,可以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

(三) 促进会计队伍的素质提高

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掌握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以便适应工作要求并争取主动;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工作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可以提供许多学习新知识的时间,可以使会计人员有接受脱产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必然逐步提高整体会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但由于各地区,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导致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不平衡,通常是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效益越好的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计算机对会计工作的帮助越大。

三、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审计机关如何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

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强审计工作电算化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后于会计电算化。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运作。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也必须要求审计标准和准则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首先,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的步伐,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其次,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实现我国审计进一步适应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好基础。第三,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做出明确性的规定。

3.完善审计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履行的经济检查、评价及监督的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不难看出,电算化下的审计除了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及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使审计面临着在与传统会计条件下不同的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的内容。

4.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 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电算化 会计系统 内部控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083-01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须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资金都比较大,而且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所以会给单位的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机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必须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2、符合标准和规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是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单位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3、人员培训。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该包括让这些人了解系统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4、系统转换。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须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单位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人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单位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实用性。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单位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等。

1、组织机构设置。单位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单位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职责划分。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单位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职务轮换制度。

3、上机管理。单位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单位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单位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4、档案管理。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单位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另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

5、设备管理。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放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单位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

1、业务发生控制。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等。

2、数据输入控制。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

3、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等。文件包括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件是否被病毒等。

4、渝出控制。数据输出控制是单位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35-02

引言

会计电算化是主要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会计账务上的简称,也就是利用计算机代替会计人员,进行记账、结账、报账以及对会计账务数据进行宏观分析,统计,决策的系统性过程。总的来说,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成为管理学科、计算机学科、信息学科、会计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型实用技术科学。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已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已逐渐成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和研究。在分析总结中国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促进中国会计电算化研究的取得更大进展。

一、新时期会计电算化工作出现的问题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不够

中国的会计电算化起步比较晚,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有一些会计人员还没有认识到电算化的重要性。实际上,有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并不重视,领导也没有强制命令实施。目前大部分企业都采用会计电算化,但是他们只是用电算化进行简单的记账、结账、核算的会计账务处理。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只是使用财务软件中的核算功能,很少企业使用关于决策和管理的软件,更别说使用ERP系统。会计电算化虽然在用,但是却没有使用管理会计电算化,这也不是完整的会计电算化。这就导致关于分析、统计、预算、决策的工作需要其他人员来完成,这也就加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另外,企业会计人员并没有树立一个全新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意识,这样的会计电算化不能及时的提供有关企业决策和管理的统计分析信息,也就没有充分的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的缺乏

会计电算化在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会计电算化虽然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但是会计电算化却需要计算机维护人员、系统操作人员的参与。也就是说计算机专业人士,系统维护人员炙手可热、必不可少。但是,该类新型人才很少存在。只有企业的会计人员更新知识,同事掌握计算机和会计这两个学科的知识才可以应对问题。在实际企业实践中,一些会计人员经过了计算机培训,拿到了证书,但是仍旧不能解决问题,其原因是现在的计算机教材都是以前计算机的教材,知识陈旧,跟不上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培训不具有实用性。另外,年轻的会计人员虽然计算机知识娴熟,但是会计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强,不能很好的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结合起来,也会阻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此外,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需要严格的程序和规则,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然后组织相关人员监督实施,一定要做到有章可循,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正常运转。

(三)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不高

财务数据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机密之一,它涵盖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重要信息,一旦泄露,将对企业的信誉、形象造成巨大影响。尽管财务数据的保密性如此重要,但是财务软件的研发企业很少关注此类软件的安保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到会计功能与财务制度的匹配上。同时,软件研发企业应该关注到会计档案的收集、保管、使用方面,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会计电算化服务。

(四)财务政策方面的不足

中国的会计电算化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中国的电算化方面的法律大部分是沿着传统会计的规则制定的,并没有结合计算机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相关法律的确实也就造成了出现问题时的无法可依,不能做好监督管理,以至于会计电算化不能很好的运行和发展。在一些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甚至阻碍电算化的发展。例如,在软件开发上,中国法律规定要按照统一参数开发等细节规定,这就束缚了财务软件的自由发展。另外,关于会计电算化犯罪制裁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仅仅凭借《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已经难以满足对计算机高科技犯罪的控制和制裁。因此,当务之急,制定有关会计电算化的相关专业型法律是很有必要的。

(五)会计电算化软件通用性不强

目前市场上的会计软件数量很多,各种软件的水平、效果性能参差不齐。有一些重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喜欢购买最贵的、最新的财务软件,他们盲目的购买产品,却没有把企业的情况和软件的实用性、通用性结合起来,有的软件对操作人员要求高,有的运行成本昂贵,有的软件初始设置参数难度大,最后反而不能使用该软件,浪费了金钱和时间。每一个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不一样,那么财务分析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这就不利于同业之间有关参数指标的比较,特别是当企业面临重组并购时,当两个企业使用不同的财务软件时,财务软件的通用性不足这个缺点需要将财务数据需要重新录入,增加了工作量。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

若要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顺利实施,必须改变认识和转变观念。企业管理者应该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得到有力的支持及保障。设置专门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岗位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工作规划和实施效果上。另外,会计电算化的基础工作也不能懈怠,包括会计账务核算、计算机技术、网络的正常运行等各项工作。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中,企业应该制定完整的核算制度、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配备会计电算化所必须的各种网络设备、计算机硬件设备等基础设备。同时,确保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也很重要,以便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培养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中国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努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是我们应对人才紧俏的当务之急。培训的人员应包括系统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设计人员等等。对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培训,要从多个方面、多个渠道进行。首先,各高等院校应按照企业的需求,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战略,更多地培养既会使用的会计知识,又能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应加大力度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定期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使会计人员能够深入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原理,熟练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会计人员自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做到爱岗敬业,孜孜以求,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以满足时代要求。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保密性

财务数据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机密,这是绝对不可泄露的。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的保密工作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护好计算机的程序和数据,防止财务数据的丢失。防止计算机的外在干扰,比如加大防盗、防火、防水的相关设备资金投入。其次,逐渐完善电脑黑客、病毒的防范,以提防不法人员的恶意行为。要对信息资料进行备份,以免丢失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建立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职能分离制度,操作员、系统维护员、数据管理员合理分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防止的事件发生。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对会计信息资源的窃取,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加以防范,比如身份认证、授权、信息加密、防火墙技术。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政策法规的建设

国家的会计规范化管理是通过实行会计准则和具体准则进行的。在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才能规范会计核算行为。那么加强法制法规的建设,必然是会计电算化走上规范化的主要途径。要想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更好的运行,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以充分发挥电算化系统的作用。研究人员应该关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研究,比如,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电算化系统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等等。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重点关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行效果,使电算化进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法律法规,对会计电算化出现的新问题及时的补充、完善。

(五)增强财务软件的通用性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环境下,行业的发展寻求规范化发展,软件行业也是如此。会计软件的生产要求规范化管理,同时,软件包含着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版权问题受到极大重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交易也受到极大关注和保护。财务软件已经成为每个企业正常经营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都希望能获得质量和服务较好的产品,这将成为企业软实力的一部分。这个行业的市场竞争,都会在规范化的市场模式化进行,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竞争。中国软件行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增强处理多国语言和躲过货币的能力,逐渐和国际接轨。财务软件行业应该在坚持中国会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开发出全球通用型的会计软件,不断使中国的会计软件行业在国际上获得竞争力。

结论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企业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统计、企业管理等方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的企业应该把会计电算化成功的运用到企业管理和决策当中。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已是会计核算变革的必然趋势,未来在企业管理当中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断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总结问题并提出对策,是会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只有合理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技术,才能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使中国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企业会计是以经济学领域所说的货币为主要计量形式,使企业在法律的框架下获得经济利益。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企业会计理解成为企业提供一种经济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企业在做出一系列的决定。传统的企业会计工作是预测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资金,决策资金的用途,控制资金的上下限,分析企业的经济发展。这些工作无比琐碎与繁杂,需要用到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效率也比较低。可是,企业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学的下属学科即可以发挥会计应有的工作水准,还具备更强竞争力的优势。会计电算化的核心是利用高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嵌入会计软件,然后指挥计算机设备快速准确的完成以往人力手工会计操作的工作。纵观整个世界的大发展,任何效率低下的事物都会被取代。企业会计电算化融合了企业会计的高度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信息应用,这无疑为企业带来了效率,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可以更加迅速的成长起来。企业会计电算化也非常利于企业的客户,客户不需要担心企业工作效率的低下,从而浪费了各种资源。

二、客户视角下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双面性质的。虽然企业会计电算化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客户的视角下,它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企业会计电算化安全性问题。

客户视角下企业会计电算化第一个问题就是其安全性。一些企业采用了会计电算化,但是却没有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传统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已经习惯了手工记账,对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对于会计电算化是一知半解的。这就导致了,当工作人员进行完会计数据计算机处理后,并不懂得会计计算机的保密工作,这使得其安全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一些客户的投资资金资料很容易被人偷窥和窃取,这种会计电算化安全性问题让客户的隐私难以得到保障。

2.企业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薄弱问题。

客户非常注重企业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可是这也是某些企业所出现的问题。因为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管理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过硬的会计型人才,还需要懂得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只有计算机系统的运转正常,企业会计工作才能如实开展。可是根据一些企业客户的反映,企业会计电算化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松散的管理使得其基础管理非常薄弱,无法满足客户对于企业会计电算化精致工作的要求。

3.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问题。

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更新换代是极其快速的。但是在客户的视角下,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着软件更新速度慢的问题。一些企业只注重外表的更新,计算机硬件更换频繁,但是处于会计工程的核心软件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导致了企业会计工作和高层次电算化软件下所处理的会计工作有很大的差距。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问题还造成了企业固定资金、自动化转账和查询功能不能存在“无缝连接”的障碍。在讲究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这些问题让一些客户对某些企业会计电算化望而却步。

4.对会计电算化认识偏差。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在一些人看来,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所以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三、应对措施

企业会计电算化出现了这些问题,就要寻找应对措施去解决它。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客户更加的信赖企业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电算化取得了客户的信任才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解决问题时,要站在客户的视角下,寻找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才是根本之道。

1.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安全性的应对措施。

企业会计电算化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就要避开闲杂人员的视线,不让计算机在记录账本等专业性工作中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在录入客户财务信息时使用企业专用代码,建立工作日志记录工作时间。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还要树立与会计知识相关的法律内容,一旦发生了安全性问题,及时寻找帮助,不可隐瞒篡改信息,让客户的损失加剧。

2.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薄弱问题的应对措施。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一整套的科学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管理问题。建立健全责任人制度,在会计信息输入时,要处理好客户的数据,不得马虎大意。出了问题直接寻找企业会计电算化相对应的工作人员,还要建立“三权分立”的管理体系,工作人员互不干扰,但可以互相监督。

3.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问题的应对措施。

企业要根据客户的反应,实时的选择专业的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还要根据会计工作的内容,对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升级。软件的升级可以让会计数据达到总部与客户之间的异地快速传递,使会计工作达到质的飞跃。企业还可以与计算机高校、经济学院联手打造企业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创新,让软件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

4.更新认识,转变观念。

在认识上要明确“会计电算化”是指一个过程,而不是目标。要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同时还要注意到,会计电算化应面向管理。在信息时代,只有推进计算机在会计中的深层次应用管理会计全面电算化,才能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会计要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分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程度。所以,目前财务软件需要实现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

四、结语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农村会计电算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村会计的工作效率,是农村会计核算方法的一大进步。由于会计工作的繁杂程度大,传统的核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会计的工作需求。所以引进和发展农村会计电算化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本文通过对农村会计电算化目前所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与探讨,得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村会计电算化;困难;对策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一直保有高度的重视,尽最大的努力为农村会计工作人员提供更方面的服务,目前来说,对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加强改革,是农村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改革内容。近些年来,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好,会计电算化技术大大减轻了会计工作者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农村会计电算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一、农村会计电算化目前所存在的困难

(一)农村对于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落后

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文化、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对于会计电算化技术不能达到应有的重视。农村很多领导认为会计电算化无非就是利用计算机帮助会计进行工作,在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认为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这样传统顽固的思想大大限制了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使落后的更加落后,贫穷的依然贫穷。

(二)会计电算化所应用的软件不够全面

目前来说,会计电算化软件所面对的市场主要还是城市中的会计工作者。这导致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模式不能完全的符合农村会计的工作需求,大大降低了农村会计使用率。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缺陷也间接的限制了农村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不能高效的帮助农村会计进行工作,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会计电算化在维修方面有很大困难

受农村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影响,对于农村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维护和修理具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像城市一样及时的进行维护。这样会使农村会计电算化产生厌烦的心理,认为还不如人工直接进行工作方便,使会计电算化不能得到广泛的肯定,制约了会计电算化在农村的发展。

(四)农村会计使用计算机熟练度过低

农村会计自身使用计算机的熟练程度过低也导致了他们不善于去使用会计电算化技术。对计算机使用的不熟练,不仅仅会降低工作人员使用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兴趣,还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甚至于会造成工作错误。这些都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在农村的大力发展,无法有效的提高农村会计的工作效率,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面对困难,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增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宣传,提高群众意识

增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宣传程度,可以使农村的领导真正意识到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意识到科技的发展会真正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带来福音。加深农村对会计电算化的了解,使他们能够真正了解到会计电算化不仅可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正确率,还能减轻会计的工作压力,理清工作头绪,不必被繁杂的工作弄的手忙脚乱。使农村会计能够具有现代化的想法和技术,进而更好的为工作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二)国家应该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完善

面对会计电算化不能够完全符合农村会计工作要求的局面,国家应该大力扶持会计电算化的技术发展,使其可以进行全面的完善。针对具有不同需求的客户,能够提供不同的技术服务,以达到真正的会计电算化技术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进行定期的会计电算化技术培训

农村会计工作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技术使用熟练程度较低也是阻碍其在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农村应该加强针对性训练,对于会计工作人员开展定期的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培训工作,为日后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做出努力。同时应该要求农村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确保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质量。

(四)完善关于会计方面的制度

应该加快完善会计方面制度的步伐,使会计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加快对会计方面制度的完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岗位制度,使工作可以彻底的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应该设立关于会计电算化安全制度的设立,使农村会计电算化技术更具安全性,增强群众对会计电算化的信任程度,促进农村会计电算化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而使农村经济也得到更好的长久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村应该持有先进的学习态度。加强对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学习,对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进行普及性的培训,使人们可以保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同时还应该定期加强对农村会计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使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更加熟练的使用该技术完成工作,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工作的错误率。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完善关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系统安全问题,使人们对会计电算化的信任程度更高,使用起来更加放心,从而促进农村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提高农村会计的工作效率,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作者:夏文军 单位:射阳县合德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罗国兴.农村会计电算化现存问题与对策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277

[2]方丽,茌亭亭,钱震.新农村建设村级财务核算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以扬州市农村村级财务核算为例[J].商,2013,06:98-99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问题 对策

一、会计电算化简述

1、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个单位中对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这里所指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某单位或某企业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会计工作办法,它是会计电算化在日常会计工作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应用,概括的说,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相关会计软件,完成企业相关的会计工作。它完全可以在各种现代计算机设备上替代我国传统手工会计完成或在传统手工会计核算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任务。

会计电算化的这个“化”字,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会计电算化属于人与电脑相结合的系统,他的基本构成包括一般的会计人员、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要素,它的主要核心部分就是功能完善的会计软件资源部分。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与定点开发阶段;第二阶段: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阶段;第三阶段: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不断成熟阶段;第四阶段:会计电算化软件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阶段。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健全

手工财务处理的不少企业由受过计算机培训的主管会计人员兼任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由于有关人员不能按系统的要求设置,使得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同时,一旦记账凭证出错,将直接导致账表出错。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都由机内凭证提出数据,即使篡改了计算机储存的凭证数据、单从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中难以发现问题。特别是业务量大的单位,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2、电算化软件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缺乏对传统手工模式的改造,对会计信息系统设置和调整不够。第二、数据格式千差万别,兼容性差;由于各软件公司相互缺乏交流和沟通,自然也就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很难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流。第三、系统内部衔接较差

第四、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第五、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3、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2)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培训没有系统性。(3)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

4、存在的安全性风险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会成本风险,第二、技术风险,第三、政策制度风险,第四、社会风险,第五、网络环境下的风险;在网络会计电算化工作中,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极易破坏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数据文件和应用软件,使数据文件突然出现不明真象的丢失,以及应用软件无法正常工作。

5、重视计算机的因素,忽视会计人员的因素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在会计电算化中,计算机是主要因素,财会人员是次要因素。认为电算化会计取代传统型会计,即可取代会计人员的算账、报账等工作等。此外,外部环境也促成了这一现象,为了对付这样的达标和检查,各单位不断地提高计算机档次,但却缺乏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关于会计电算化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

电子商务、网络会计、网络财务已进入会计电算化领域,但是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首先,许多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我国企业要使会计电算化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核算效率,推动会计电算化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中,多数单位缺乏对手工系统进行充分分析的意识,很多企业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2、建立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

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强化安全、保密措施,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实行保障控制。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要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另外,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进修。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对于加强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非常关键的,在现实中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对于会计内部信息系统的保密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各方面着手:第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控制。第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第三、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安全控制。第四、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安全控制。第五、会计信息系统的病毒的防范与控制。

4、加强对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相应的提高了。好的企业会计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也已从以下几点来考虑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第一、及时调整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第二、对在岗会计人员进行进修和培训,第三、组织进行不定期的相关业务考试与考核。

参考文献:

[1]苗芳.高校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篇8

    一、各种各样的宣传和发动

    为推动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使其能够适合我国国情健康地发展,财政部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下大力气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发动,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向全国普及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等。

    1991年,由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中国财政杂志社《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北京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会计电算化知识普及有奖读书活动”,历时六个月,推动会计电算化知识普及和提高,增进广大财会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共收到答卷7088份。

    1994年9月21日到9月25日,由财政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会计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会计电算化成果展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举行。参展单位共100多个,观众达数百万人次,是检阅我国会计电算化丰硕成果的一次盛会。参展单位既有管理会计电算化的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实际应用的基层单位,也有为会计电算化服务的软件、硬件公司和从事会计电算化科研、教学的单位。展览会比较集中展示了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管理单位和部门的丰硕成果。为了推广这些成果,鼓励先进,展览会组委会组织了“会计电算化事业贡献奖和鼓励奖”评奖活动。山东省财政厅、广州市财政局、上海市财政局、万能公司、用友公司、远方公司、安易公司等16家单位获得贡献奖。大连市财政局、金蝶公司等获得鼓励奖。展览会上,中国会计学会中青年会计电算化分会同时举办了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10名会计电算化专家报告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展览会上鉴定的财务软件销售合同200多万元,意向性协议2000多万元。

    从这次展览会的全面胜利召开并取得丰硕成果来看,我国企事业单位已经普遍意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财务软件的设计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这次展览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国外的财务软件公司正凭借自己雄厚实力虎视眈眈的紧盯着中国巨大的财务软件市场。

    1995年3月15日,中国会计学会中青会计电算化分会与计算机世界报在在北京联合召开《财务软件技术发展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我国财务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的问题,从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财务软件功能和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于提高财务软件的质量,不断进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同年11月24日,财政部会计司组织向全国推荐的安易、万能、华正、用友等15个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教学软件和6本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教材。

    1996年4月北京召开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核算型”财务软件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我国“管理型”财务软件,并就开发和运用“管理型”财务软件中的各个方面提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会后一些财务软件专业公司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都为开发和应用“管理型”财务软件投入了一些力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99年4月在深圳召开了有各省市财政部门管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同志参加的会议,会上提出了财政部和各省市财政厅(局)不再组织商品化财务软件的评审和替代手工记账验收等建议,并形成了“关于改进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意见”。会后,进一步酝酿和建立在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管理体制,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向规范化、制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政策与法规

    作为财务软件管理部门,财政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会计电算化作出了政策指导和支持。1987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国营企业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工作中若干财务问题的规定》,文件规定:“凡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需要购置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应尽量先用企业发展基金解决,确有困难的,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对单个系统价值在5万元以下,可分项摊入生产成本。”在当时国营企业成本支出管理严格,计算机价格又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这一规定无疑对于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88年在上海召开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议,对制定各省(市)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规划、实施对财务软件的评审等工作作了统一部署。随后,又把会计电算化列入我国“会计改革纲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次会议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988年8月在吉林市召开了“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注3,会上提出了实现财务软件通用化的几项措施。后来实践证明这套方案是可行的,不久按这些方案开发设计出了一批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的通用化财务软件,并相继成立了几百家专门开发与营销商品化财务软件的专业公司,形成了庞大的财务软件市场,促进了我国财务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1990年,财政部正式成立了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我国企事业单位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同时,必须使用通过财政部门评审的软件。由于境外软件的本地化偏弱,因而要通过评审并不容易,这无形中就形成一个壁垒,这也在一定程度给了我国财务软件一个成长壮大的时间。「注2

    1994年,财政部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对培训、长远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要求。「注4

    2000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新《会计法》,更是对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各企业单位使用财务软件提供了法律依据。

    以上这些政策、法规的推出,都在社会舆论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推动力,为财务软件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契机和较好的外部环境。

    同样,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从1989年起,财政部先后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1989年)、《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1990年)、《关于加强对通过财政部评审的商品和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通知》(1991年)、《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规则》(1994年)、《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4年)等法规。这些法规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非常快,使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常处于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形势发展需要的情形,管理制度也就面临着经常修改与变换的过程。

    三、大力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

    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离不开大量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会计电算化人才,大致可以分为管理型人才、操作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1994年5月,财政部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中、高三级培训计划。拟到2000年,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初级培训,有10%—15%接受中级培训,5%接受高级培训。在财政部文件的指导下,各地的培训工作发展迅速。1995年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大连、哈尔滨、沈阳、深圳、广州、宁波、武汉、成都等各市财政局共审批电算化培训点215个,培训会计人员17万。「注5

    在对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培训方面,主要由财政部会计司牵头举办。例如1995年4月由财政部会计司和全国财政干部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第三次会计电算化管理人才培训班。同年12月,会计司又在重庆市召开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座谈会,对电算化审计方面的知识、各地开展会计电算化的情况和经验、会计电算化培训具体做法以及今后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计划和任务等进行了学习和交流。

    同时,为了使各地的电算化培训规范化,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共14条,对会计电算化培训的具体实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随后,财政部会计司又公布推荐了会计电算化初级培训上机实习教学软件,包括安易、万能、华正、用友、润嘉、益和、四方、金蝶、华兴、远方、新星、汇理等共15个财务软件。

    截止1998年年底,我国1200万会计人员中已经有200万人接受了比较正规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事实证明,通过培训和发放会计电算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形式使得大多数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了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无疑对加快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四、会计电算化资料的出版

    自1990年以来,财政部为了便于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和使有关人员了解和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法规制度、理论动态、工作规划、实践经验、国外信息等以及为帮助广大的会计人员全面理解和掌握财政部1989年65号文件及1990、1991年有关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的补充规定的精神实质,由会计事务管理司分别编写了《会计电算化资料选编》第1、2辑、《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讲解》和《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等书。

    同时,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委员会工作组为了系统介绍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的方法、步骤、组织程序等,推动这项工作更好的开展,并且让广大的会计人员更好的了解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工作,也于1992年7月编写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方法与实践》。

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数据安全;人员素质。

会计电算化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传统的记账、算账,以及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控制的过程。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化、规范化,免去了许多手工重复劳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而且易于核算出财务分析所需的一些复杂数据指标,并且能够保证数据的精度和广度。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会计由单一的核算职能向融合分析、预测、决策、控制的管理职能转变的进程。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会计电算化迅速普及,但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会计电算化发展初期侧重核算职能,随着发展的深入,逐步过渡到“管理型”和“决策型”职能阶段,当今与企业整体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相统一的erp阶段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但现阶段,我国的企业中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较少,采用erp的企业就更少。我国现在企业电算化的发展阶段距离会计电算化的最终功能实现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完善的会计电算化不仅肩负着记账、算账、登帐等基本工作,而且还应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帮助经营者借助更加准确的财务指标做出正确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我国仅仅是初步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总体来说尚处于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账务处理系统以输入记账凭证开始,经过计算机处理,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但只局限在财务会计范畴,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不密切,较少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这种情况下,大量的财务分析工作仍需要手工操作,费时费力。

2、政策、法规尚待完善。

我国财政部在1994年相继颁布《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文件,但由于规章的级别和执法力度不够,致使相当部分的会计人员根本就不知道法规的具体内容,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监管条例和专门的监管部门。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高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犯罪也逐渐显现,如何防范和规治这种高科技、新技术新型犯罪成为我国普及电算化进程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制定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法律法规,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有规范,有监督,有惩处,使之早日纳入法制轨道。

3、操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涉及计算机学、管理学、会计学、信息学多个学科的应用技术,对实际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既要有良好的会计素养,深刻理解电算化软件处理账务的原理,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上岗的。他们年龄结构偏高,往往对会计业务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接受较慢,对软件的掌握仅停留在简单操作阶段。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常常会束手无策,就更难涉及进一步的系统分析、设计、维护等复杂的工作了。所以要想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省时高效的优点,就不仅要培养操作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软件维护、分析技能,培养会计、计算机跨领域的“双精”人才。

4、安全、保密性差。

现今的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大多还存在一些漏洞,致使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较差。众所周知,财务数据是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窃取它或将威胁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程序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保密隐患。数据库技术的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财务数据。目前市面上的软件制造企业真正着力于研究数据保密、防盗窃问题的厂家寥寥无几。一般意义上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

我国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保护存在隐患,缺乏操作记录功能,当问题出现不利于追究责任。

5、网络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已经取得初步进展,比方说企业已可以实现网上报税,申报信息通过ic卡无纸化传递,但仍要看到,企业和企业之间无法联网,企业与财政、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的联网也尚需完善。可以说,建立一套服务于企业,惠及全社会的财务信息传输网络,提高数据的及时性,节约中转成本,成为当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对策探讨。

1、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电算化会计是一套关于会计信息处理的有机系统,电算化软件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需要相配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准确,充分发挥电算化信息处理的优点。有关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电算化管理经验和规则条例,加大对会计电算化监管制度的研究,尽早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富于操作性、实用性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障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的管理制度应包括: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度、电算化系统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系统会计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针对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地补充和完善相关法规。通过准则类法规规范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使会计电算化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重视电算化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培养一大批懂财务并精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学校教育和岗位培训上双管齐下。对于学校教育中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往往存在学时较少,课程安排过于基本,软件单一的问题。学生学完课程后,往往只掌握了一些日常业务的简单操作,稍显复杂的业务处理或软件的一些高级功能就知之甚少了。可见,要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发挥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锻炼学生们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管理分析数据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核算操作。对于正在从事着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应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短期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来适应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3、加强安全、保密性。

加强安全、保密性,从外部来看,需要会计软件生产企业在开发设计新软件的同时加强对数据保护模块的研究;从内部来看,需要企业自身加强财务安全意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岗位责任。

第二,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

第三,从电算化网络软件的设计入手,增加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

第四,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为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行纸质档案和新型载体档案双套保管,并逐渐向完全保管新型磁介质载体过渡。

第五,强化审计线索制。

第六,建立进入网络环境的权限制。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

第七,建立机房管理限制。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制定计算机机房管理规定,制定机房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

4、实现网络化财务信息管理(1)传送数据网络化。

企业可以将公布财务或审计报告等工作直接借助于网络平台实施,节约成本,便捷高效。

(2)实现企业会计电算信息系统的网络化。

随着财务软件技术的深入开发,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的大部分会计电算化系统必将渐渐地从单项环境过渡到网络化的环境中来。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使企业的数据资料在网络上可以选择与其他企业的财会数据资料实现共享。

(3)将企业的资金账户与系统挂钩实现网上收支。

企业可以将局部网定向到银行的账户上,在网上直接进行资金的划拨和收支,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便于开展电子商务。

5、加强软件的友好性和易用性。

考虑到会计人员的年龄结构、素质层次多样,为了使会计软件更加易于操作、易于学习,就需要软件开发人员能够设身处地为使用会计软件的从业人员考虑,使开发出来的会计软件界面亲和、易懂易用。如“采用自动转账凭证生成模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谓自动转账凭证生成模块,就是会计软件系统根据收、付、转和汇总凭证的格式,事先设置好摘要栏、借贷方科目、金额栏(借或贷)以及金额的计算方法,当会计人员把每一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输入系统时,系统自动生成所需的记账凭证。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报表数据源真实可靠。

自九十年代至今,我国会计电算化高速普及,但摆在当前的问题是,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相比,无论是人员的素质还是相应的监管、操作规范都没有配套地跟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我们应抓住机会,与时俱进,深刻认识会计电算化现存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更加高效的财务处理系统,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张雪松。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师,2009,(01)。

篇10

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模式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会计电算化让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做账中解放出来,而会计信息化开始促使工作人员学习如何应用会计信息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与精准度。本文将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作出论述与分析,从而探讨出如何促进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转变

会计电算化是在会计领域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核算企业的会计要素以及财务收支等变化的一种信息操作系统,为会计工作实现“无纸化”办公打下了基础。而会计信息化则是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构建全新的会计工作模式,实现会计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从而极大程度提升会计信息资源的应用效率。

一、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电算化的职能转变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普遍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作为一种从原来的手工做账模式分离出来的财务核算工具。一般而言会计电算化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所设置的科目不同,ERP系统主要负责管理,对会计业务的操作流程实行溯源查询以及实时监控。而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围绕会计核算展开的,汇总与统计会计信息的系统,它容易忽略企业的经营模式与管理需求[1]。由此为了确保企业的决策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就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改进,让其能够将价值流动过程真实的反映出来。

(二)安全性与时效性较差

虽然电算化系统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并自动生成财务报表,省去了很多人力与物力成本,但是仍然需要会计人员先要手工键入相关的数据信息,这种方式的效率也比较低,导致决策性与管理作用不强。另外会计电算化是建立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因此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需要有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安全性来做担保[2]。但是就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的处理系统依然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影响着系统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三)专业人才缺乏

21世纪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技能、有经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时代所需要的主力军。因为会计电算化应用起来较为多样与复杂,综合性较高,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技术。但从会计电算化人才构成层次来看,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并没有完全掌握会计信息化的知识与应用技能,职业道德素养较为低下,工作经验短暂,无法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汇总分析与有效的处理。而企业也缺乏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即使开展培训工作,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培训目的与内容,从而致使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不高。

二、促使会计电算化向着会计信息化的转变

(一)企业应提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会计信息化作为未来会计工作发展的主流方向,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革新观念,提高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积极促进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保证又好又快地完成有效的过度。首先,企业的经营管理着要对转变过程作出全面的分析[3]。其次要给予支持与配合,加强会计信息化观念的教育,让所有员工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宣传,为会计信息化的展开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另外企业还可以借助一些社会活动来激发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化的关注。

(二)加强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会计化信息比会计电算化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因为工作人员要从传统的、简单的处理会计信息的方式转变到对信息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应用上来。作为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推动者,会计人员的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对其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会计人员需要考取相应的会计证书,并经过严谨的考核才能参与工作。同时企业还要对新员工和老员工展开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培训。对于新员工应当加强对岗位基础知识与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训,以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上岗操作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对于老员工,企业应当定期挑选几名员工到国外或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以此来掌握更精深的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4]。在会计内部实行同岗位“一带一”师徒制,从而加快新员工的成长,不让任何一个员工落后,从整体上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信息化水平。

(三)推动会计信息与企业信息的统一,实现两者一体化建设

企业应当在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为会计信息化的推进提供良好的企业环境。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信息化观念的宣传与引导,利用信息及时,实现快速收集与整理会计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不同层次的会计数据,从而充分发挥出最大化的财务管理功能。此外还要不断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软件,从而帮助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转型[5]。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中最主要的问题,在研发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过程中,企业也要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安全防控技术系统,来避免计算机遭受病毒、黑客的入侵,防止客户资源被窃取,商业秘密遭到泄露。

三、结束语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化势必成为主流,从而弥补传统模式下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不足。理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落实好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企业要明确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目标,从而不断优化整个会计信息化系统,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向存忠.关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221.

[2]杨彬.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4,04:128-129.

[3]郭李春.关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可行性分析[J].财会学习,2016,23:96-97.

[4]王鹤臻,王延福.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的问题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12:159-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