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形式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师和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开展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手段的综合使用和穿插安排,多以竞赛和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以调动其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被动跟着练"向"积极自主练"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唤醒和良好态度体验的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一种愉悦、宽松、合作、奋进的学习锻炼氛围,并力求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灵活化、实效化和人格化,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2]。
2建立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评价工作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一般包括初始评价、形成期评价和终结期评价。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能及时反应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另外,课程考核应改变以往以竞技项目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方法,考核内容应以全面反映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考核中应将教学效果的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有机结合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体育课考核中形式应多样化,增强开放性、实用性、可选择性及个体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课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真实,才能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创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与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了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体育。
4关注学生的运动情感体验
篇2
为了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打破体育教学传统模式的这种沉闷局面,我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摸索,设计改革了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我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为内容服务,改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在更加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得到更好的身心锻炼,以增强体质。为此,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入了解学生对上体育课的兴趣要求和每个人的个性及天资的差异,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作了初步改革。其方法是:教师示范讲解某个动作时,不强调学生机械地排列成整齐的队形,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周围自然站立,并且边讲解、边示范。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自然练习。学生练习时,由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模仿能力不同,最后的效果也不会相同,所以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结合,互帮互学,做得好的同学可自由运动,随时指点暂时差一点的同学。这样,由原来的机械组合,变为按情趣自由结合,成为小群体活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和传统教学形式、方法相比,层次多、方向宽、变化大,结构新颖,效果显著。如在进行投掷铅球教学时,教师先讲解动作要领,当学生们初步掌握了徒手动作后,就让他们在教师指定的区域内,自由结合成几个小组,进行自由练习,学生有的掷、有的拾、有的审查动作要领,人人情绪高,个个兴高采烈,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这样做,学生解除了思想顾虑和不必要的约束,他们互帮互学,情绪高涨,练习认真。教师来回巡视,分别指导,待学生基本上掌握技能后,就吹哨集合,分析典型错误动作出现的原因,指出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并让动作较正确的学生出来示范,使原来掌握不好的同学及时纠正。结果全体学生都正确掌握了投掷要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是:
(1)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能较好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团结友爱,并形成了自我检查、纠正动作的能力。例如,在分腿腾越(山羊)教学中,各小组注意互相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在“助跑节奏”“起跑力度”“腾空高度”“推手快慢”“髋关节是否前送”“落地时是否轻松抬头”等动作上相互提示补充,学生练习非常带劲,大大促进了学习进度,促进了动作要领的掌握。
(2)能充分改善师生双边关系,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由于这种组织形式,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巡回在学生之间,与学生同活动,共练习,亲密无间,形如家人,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也充分发挥出学生各自特长,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动作技能。如在掷铅球教学中,有的同学喜欢背向滑步掷,而有的喜欢侧向滑步掷。教师根据他们各自情况,耐心地分别指导,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掷铅球的滑步动作要领。
(3)这种组织形式,能充分发挥小群体的骨干作用。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充分发挥了“小先生”的作用,同时也可节省组织教学时间,有利于提高课堂练习密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教学效果显著,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由于该组织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自觉地进行练习。在相互学习、相互指点的情况下,有利于纠正错误动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这种改革,绝不是“放羊式”的教学。因为这种形式是学生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练习,是在有效控制下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因而它不是“放羊式”的。
篇3
一、兴趣小组的锻炼形式
每周两节体育课,其中一节课参照教学大纲,根据地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教给学生应有的动作技能、技术。另一节课则以兴趣小组为锻炼单位进行自我锻炼。
1、兴趣锻炼小组的组织
教师在学期开始首先向全班同学作动员,讲解兴趣锻炼小组的意义和作用,并根据本校的场地,器材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几个有实用价值的锻炼项目。例如:田径、篮球……。如果众多的学生偏向选择一项,例如:男同学都想打篮球,教师要做好说服动员,适当调整,等待下一轮次。每小组要选派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具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学生任组长,教师按照不同的项目确定每组的人数,兴趣锻炼小组一个月左右轮转一次,以使每个人都能轮流参加各种项目的练习。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或课间巡回时给学生以理论和技术的指导,学生可在这节课中尽情地与本兴趣小组的伙伴进行自由练习和小型比赛。
2、兴趣锻炼小组的练习形式。
建立兴趣小组前,我首先在班上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趋向进行了初步调查。基本确定了四个兴趣小组:篮球、田径、足球和武术。在人数分配上,足球小组1 4人或16人为宜,便于比赛。篮球小组人数为双数,超过10人分两个小组(半场比赛适宜)。武术小组人数可以不受限制,人数过多,可以分两小组。每小组由1--2名同学任小组长。准备活动全班同学在教师的统一带领下进行,准备活动完毕,分组活动,并由老师讲解练习要领,以及练习的程序。以后,由小组长带领到指定的场地练习。学生练习的范围不能太大,一定要在老师的视野范围内。活动前,小组长要根据本组的活动内容,有侧重的再做几节专门练习,例如:武术小组的同学要多拉韧带,篮球小组拉一拉肩关节等。前一部分时间练习基本功,例如,篮球小组练习传球、运球等,最后一部分时间进行分级教学比赛或自由练习。课的结束部分统一做放松练习,并应简单小结各练习小组的情况。
二、建立兴趣小组练习的几点收益
在试行兴趣练习小组的过程中,本人感到有以下几点收益:
1、符合学生的心里需要
目前在一些体育先进的国家,例如美国、日本,体育课都是学生自己进行锻炼,教师只是巡回指导。目前,每周两节体育课都是按大纲的要求进行,形式过于刻板,学生围着教师转,而有的项目学生并不喜爱。而兴趣锻炼小组,教材内容少,学生感兴趣,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锻炼。现在大纲教材球类项目只有篮球是规定教材,而现在的青少年对足
球、排球越来越感兴趣,比赛和练习可以交错进行,有效地提高了课的强度和运动量。
兴趣锻炼小组还注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练习中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独立练习的能力。
2、有益于学生增强体质
这种兴趣锻炼小组可以大大地增加课堂上有效的练习时间,比平时的体育课量和密度都要大,而且学生的练习情绪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在自己的兴趣驱使下,自觉自愿地练习,不把上课当作一种负担,练习中,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帮助,课堂气氛活跃,关系融洽,对增强学生身体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3、有利于区别对待
教师在兴趣锻炼小组安排时,可把素质好的同学分在一个组,体质弱,素质差的同学分在另一个小组,练习基本功时可以一帮一,比赛时又可分开。教师在布置练习任务时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男女同学可分开练习,有利于调动女生的积极性,这些比常规教学都要好得多。
4、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
体育教学也应象其它学科一样,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尤其体育,要做到终身受益,必须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使得学生离开学校以后都能运用在校期间学到的体育锻炼的方法从事自我身体锻炼。
传统的体育课完全按照老师的安排和规定的教学任务进行练习,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生动活泼地进行自身的锻炼。而兴趣锻炼小组是学生自由化的练习,学生练习的方式是主动的,不仅复习巩固了教师教授的内容,同时也做到了能灵活运用,因此对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兴趣锻炼小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组织兴趣小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组织兴趣锻炼小组要考虑到学校的场地,设备和器材情况,兼顾学生的兴趣,建立几个兴趣小组。一般以一学年为一周期循环较好。确定的项目都应是课堂教学中已经教授的运动项目,学生在自我锻炼中,实质上是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的动作技能和技术。没有教过的难度较大的动作,最好劝学生不要做,以免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以后纠正困难。
2、力求区别对待
组织兴趣锻炼小组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尽可能把运动能力大致相同的编为一组,以便在锻炼中做到“旗鼓相当”,有利于教学比赛和相互合作练习。
3、重视骨干同学的培养和使用
教师要利用课余之时,训练和培养体育骨干同学。首先使他们树立责任心和荣誉感。教师要把兴趣小组的教学计划,教学意图事先告诉他们,请他们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带领本组成员锻炼,教师则加强巡回指导、督促。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骨干同学不仅要进行表扬,而且在学校评比优秀班干部时要积极推荐。
4、认真备课、有的放矢
教师要认真备课,每一个兴趣锻炼小组要有教学计划。安排每次课练习时要求目的明确,一轮结束后对每一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作为期末体育成绩评定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加强自我锻炼的自觉性。
篇4
一、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快乐体育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1、快乐体育教学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乐体育在教学方法上,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进行独立创造留有余地,强调教学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单纯灌输、学生机械重复的教法,侧重于采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运动动机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同时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运动锻炼身体、增加体质的方法。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技术语言的运用上要考虑趣味性的因素;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环境的优化,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引导学生增加体育意识和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2、快乐体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为人活动提供动力,他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会给学习带来很大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当学生对练习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当教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勇敢顽强地完成。当对学生某些练习不敢兴趣时,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做教师布置的练习时,会出现不在乎、随便、马虎。这样经常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动作质量,应当注意的是还会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例如:在练习站立式起跑接加速时,由于大部分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简单、易学,学习态度不认真,在跑道上练习时就出现动作衔接不自然,脚底打滑,甚至用力过猛摔倒在跑道上,手、脚挫伤。新颖的事物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
3、快乐体育中的情景创设有助于课堂教学
布置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与上课场地,创设一种适宜的自然情景,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在怡然自乐的情感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场地、设备、器材的新颖别致的选择与布置,使学生感到教学场地的优美、新鲜、一进入这样的教学场地,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提高,活动欲望增加,有跃跃欲试之感,一上课就能积极投入。
4、快乐体育教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游戏教学是快乐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组织形式有趣,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能结合课的主题使每一体育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锻炼身体,提高素质。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适当贯穿带有竞赛性的游戏项目来配合教学,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提高练习次数,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二、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2、利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心理上进行运动的“减负”。
3、选择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低年级教学可采用童话形式,把儿童非常熟识和喜爱的小猫、小兔、小狗、猴子、小鸡、小蜜蜂等编成故事内容进行教学。
4、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5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
(1)教学的组织与教法相结合.组织与教法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中,为了尽可能地给全体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从来就不可能使教法和组织分开,即基本上不存在有如运动训练课中的“单兵练习”现象,而是“整体”使用教法,即组织教法.(2)练习法与恢复法相结合.恢复法是指利用适宜性休息的形式,使学生从疲劳状态恢复到正常的手段.恢复法是基于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当前对体育教学过程系统的认识而提出的.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给学生以一定的身心刺激,使学生承担一定的身体负荷.学生通过对身体负荷的适应,就此提高机体能力,增强体质.这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3)练习法与保护法、帮助法相结合.保护法与帮助法的运用是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预防运动性创伤的重要的安全措施.在练习中,正确运用保护法与帮助法,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身体负担,消除顾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利于尽快建立动作概念.(4)教、学、练相结合.教、学、练相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我们经常提到的多感官刺激与身体体验相结合基本上也是对此而言.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法,使教、学、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体育课教学的密度,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一定的意义.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
(1)以学校德育工作为主线,以体育课为阵地,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可用于德育的事例.这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老师怎样用于引导学生.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证明,良好的榜样对人一生的成长的具有“奠基”作用.以榜样为师,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引导.广泛开展向杰出人物、先进人物、优秀运动员学习的活动,激励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而奋斗.(2)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3)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的习惯.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他们同学之间应如何交往,使其懂得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4)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挫折、失败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途径
学科的德育多以说教为主,多数运用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等方法.由于初中学生好动,喜欢体育活动,他们的个性、行为、爱好和意志品质等都能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1)以身立教进行德育教育.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阵地,教之道,德为先.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只能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通过引导、教育逐渐培养与完善起来,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结果.根据德育的社会性和影响性这一特点,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身立教.体育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接近、观察、了解教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技术、技能上做学生的表率,而且要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2)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如在跳箱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跳箱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篇6
一、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二、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2.优化课程进程。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课外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三、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篇7
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
1.忽视特殊群体体育教育
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形式,大部分是与正常学生在一起进行自主活动,他们大多希望自己能和正常学生一样,融入活动中。特殊群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特殊群体学生因为身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他们偶尔参加体育活动,也有些为了改善或弥补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增加体能,这部分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他们常常对集体活动有自卑感、畏惧感,把自己封闭起来。调查表明,很多高校为了便于体育教学开展,经常让特殊群体学生免修或与其他同学练习相同的项目而不考核没有针对性的为特殊群体开设适宜课程。
2.参与项目、方式少
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一些非剧烈性轻体力的活动,比如:保健课、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太极拳、体育舞蹈等。而在这些项目中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走)所占比例较大,因为这些活动非常普及,且占场地器材少,运动量、运动负荷相对较小,因而在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特殊群体的学生都愿意参加。调查发现具有良好保健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缺乏专门的体育保健教师;其二是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没有得到院校应有的重视,所以这些体育活动没能在高校很好的开展。
二、完善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
1.分层次教学,满足特殊群体学生健身需要
对待特殊群体学生的教学要与以往体育课程重结论、轻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一致性,忽视个体需要的教学模式相比,应有所不同和区别对待。当代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快乐体育将替代“模式化”体育教学,各种有氧健身活动取代体能训练等等,精选重视体育健身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削减繁、难的陈旧的内容。每个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内容后,可根据需要在拓展新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学校传统等)选择拓展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灵活性的内容安排,改变了所谓“吃不饱”、“吃不了”或“吃得无知无味”的状况,能让学生精力充沛、劲头十足的进行练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境界,充分满足体育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2.教学中要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宣传
体育特殊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健身方法、手段的选择的科学性上还存在着误区,据有关研究报道,有79.1%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知道要做准备活动,85.7%的学生运动后不知道要进行放松活动,87.2%的学生认为只要在锻炼中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就能达到健身的效果;对多大的运动量和强度最为适宜,如何判断、控制运动量和强度,61.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以上数据表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对怎样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了解得甚少,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科学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的讲解,提高体育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理论知识水平,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与手段。同时,还要大力宣传体育锻炼对健康水平的积极影响,使学生明白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其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体育健身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
3.根据不同群体学生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教学是从个体差异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针对性强,可优化教学,它可利用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及形式,解决一切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的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处方,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教学模式,摆脱了学生早已厌倦的竞技化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能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个体,由于体制上存在的差异,其体育锻炼的目的、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也是各不相同的,体型肥胖者需要通过体育课改善自己的体格形态,减轻身体负担,提高健康水平;身体瘦弱者需要通过体育课的锻炼达到增进健康、强健体魄的目的;体质差多病者及先天性疾病者则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一些康复性体育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从而起到改善体质状况、提高健康水平;运动能力低下者则需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人档案,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并加以实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4.合理评价,激励特殊群体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考试评价只是评定学生的最后的成绩,不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不能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全面的评价。这种“终结式”的评价体制,其弊端是没有体现个体差异,不利于特殊群体的进步。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成绩考核与评价,既要客观反映特殊群体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又要考虑特殊群体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首先是一种教育评价,即必须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评价,使其能反映出学生的各种变化,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鼓励特殊群体学生持续不断的向新的目标迈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激励性、注意评价的及时性、评价的启发性;及时对进步快、成绩提高快的学生给予评价和鼓励,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并令其帮助其他学生练习,在此情况下更能激发其他特殊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信心,培养终生体育意识。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在平时的各种表现,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所提高,就应给予合格。改变以往“终结式”的评价体制,这样能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在艰苦的锻炼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使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运动欲望,积极健身,提高其健康水平。
5.促进体育健身专长的形成,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健身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健身的前提,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身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的体育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从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更新,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健身,以全面发展体能,掌握体育健身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传授,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也要教会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知道“怎么学”。传授运动技能的途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要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并通过反复练习,使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教材和运用教材等几个阶段融合贯通,达到思维与练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掌握运动技能。从而使特殊群体的学生也养成体育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三、建议
1.每位体育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高校在进行技能教育的同时,切不能忽视特殊群体。
2.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以科学的、健康的观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健身意识,对特殊群体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要注意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嗜好,杜绝恶习、陋习,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心健康。
篇8
关键词:快乐体育;教育性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34-02
一、快乐体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意义
1.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康的身体教育和健全的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的核心是把全面育人视为体育教学的归宿,把终身体育视为自身的目标。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独具的乐趣,强调兴趣和创造性学习。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直接目标手段。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真正的精神丰富、知识广博、体格健壮于一体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快乐体育以研究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需要为出发点,使其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愿望的需要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
2.教学的教育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思想上,还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1]。这就是说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来进行,而教学必然要进行教育,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也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只有当科学不仅作用于智力,而且还作用于心灵和情感时,它才会发生真正的教育影响,如果教学完全不影响情感,那么这种教学就缺乏教育性”[2]。当前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都还没有对教育性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与教学严重分离的现象是不可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
3.快乐体育教育论认为,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快乐体育思想的实践必然引起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体育教育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自觉主动为前提才可能获得成功。快乐体育思想改变了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它倡导从情感入手,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情并重的人格教育;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法与发现式学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真正把运动的肉体沉醉和学习的心灵感知融为一体。
二、快乐体育方法论要素特点
1.快乐体育的方法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使学习过程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和成功的。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质、个性和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主动学习、愉快发展是快乐体育方法论的主要特征。快乐体育的深层心理成功感立足尊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激情。体育教学应该本身就是快乐的、具有吸引力的。
2.快乐体育教学中的增力评价和快乐体验。形成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是即时的教学反馈,形成性评价要即时准确,激励性评价要适时并保持较高的频率,要有效实用。快乐的技能成功体验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体育活动独具的乐趣,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其体验兴趣和体验要求,做到知情交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强调非同步化教学、因材施教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3.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是最基本的原则。将教学活动置于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使其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快,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在快乐中获得发展,培育学生生活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最终实现提高全民族体育论理素养这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三、转变体育价值观念,实施快乐体育,实现体育教育性教学
1.认识观念的转变。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的目的:一是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三是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技能;四是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在教学中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和分析错误动作,使其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体育教学不仅是为了健康和娱乐,而是为了人的一身受益;不仅是让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生存以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力。比如说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游泳,这就是人的生存技能教学。
2.教师观念的转变。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教育作用;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个人精神世界是否紧密地融为一体”[3]。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其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掌握当代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并能熟练运用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应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的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对体育需要。人们的生活需要健康的体魄,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良好健康状态的复合型人才。
3.教材观念的转变。首先,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体育教材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必须相符。把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纳入教学,让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避免像当前的大、中、小各级学校的教学内容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出现简单低水平重复。其次,教学应反映体育科学的知识结构,加强基础理论的比重,增加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文史等学科知识。增加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知识层次感。最后,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建立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
4.快乐体育的实施程度就是体育教学的教育性程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会产生深刻的感受,从感受产生行动的原则和方式,这就是教育者进行教育的依据,有了这个依据才能决定在他们的心灵中播种什么。这是教育性教学的基础工作。遗憾的是许多教育者不懂这个道理,也不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角落,而恰恰又是建立性格最重要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在青年的心灵深处保持着你们不能入侵的角落,在这个角落中尽管有你们的暴戾,这个心灵还是悄悄地活着、梦想着、希望着,而且拟订着各种计划,并一有机会就尝试实施,而如果它们成功的话,恰恰在你们不能入侵的这块地方建立起一种性格来”[1]。学生心灵保持的这块地方正是教育应当进入的角落,只有了解它梦想的、希望的计划,教育才有实施的依据。
5.真正称得上“教育性的教学”,要体现在学生的德行中。这种教学的明显标志是看其能否促进学生智力的、精神的活动,能否使德行变得高尚,能否提高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分清什么是道德上正确的,什么是道德上错误的,而且能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别人一样看待自己,就像了解特殊从属于一般一样,他会把自己置于自己的那种评价中,这就是修养的自然起点,其本身是脆弱的,不坚定的,但通过教学可以得到强化”[1]。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任何学科的教育性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伦理修养,而且有利于教师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Z].
[2] [俄]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学说[Z].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Z].
Department of Hainan University Sports
NI Si-gui
(Hainan University,PE Department,Haikou 570228,China)
篇9
体育教学学习兴趣中学生 体育兴趣是一种主观的认识观念,它体现了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客观情绪状态以及对体育活动的主观认知和参加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内在动力,同时也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还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导能力。所以,对中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激发,不仅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也是一项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否有体育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运动主动性与积极性。据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分析表明,如果能够成功激发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学生便会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积极锻炼,最终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与运动能力。
一、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一)教材内容编排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成长阶段,他们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娱乐竞争等方面的项目有着较强的兴趣,如果可以把握这点,便可以充分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一般体育课上,中学生对球类课的兴趣明显大于其它项目的体育活动,并且研究表明,球类运动可以有效展现中学生的自我个性,在培养中学生的灵敏性、协调能力、弹跳水平、速度力量等各个方面有着显著效果,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促进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在教师教学方面起着良好作用。
据中学生学习兴趣调查分析,中学生对新颖事物的好奇是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良好催化剂,当中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求知了解的兴趣时,便是他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动力。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求制定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教材。一般而言,教材浅薄,则无法引起中学生的好奇兴趣,而教材若是过深,则会挫伤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是新旧内容搭配不适,教学内容较多,就会造成学生学习难度过大,在中学生学习方面产生负担,从而使学生无法掌握主动学习,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激励与培养学习兴趣的目标是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学方式是否合适,也与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的教法态度、课堂组织等方面都对中学生是否产生体育课兴趣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保持课堂教学的变化、新奇,教学内容的刺激、对比等都是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其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相对而言,呆板、单调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聊、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想要激励与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加强对体育课教学的改进。
(三)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与态度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培养责任,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必须要保持良好的教学形象,在着装、精神风貌等方面都需要有着积极良好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风格习惯,精神状态达到感染学生的作用。试想,倘若课堂上教师衣着不整,讲学过程无精打采,那么学生还有可能保持学习注意力,保障学习精神吗?
就教师方面而言,除了保持良好的教学风貌,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中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与世界观的成型时期,对外在影响有着过于敏感的反应。如果教师对个别同学采取批评训斥的态度,就易使学生产生过分紧张、被动甚至压抑的心态。譬如,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布置学生的锻炼目标,如果无法达成便会施处罚,那么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便会心存顾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教学效果自然无法保证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其学习效果,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殊性,在他们的身心发展时期很容易出现消极心理的负面状态,因此体育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作用,发挥中学生的积极性,保障其身心发展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保证学习效率。
二、激励中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与建议
(一)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
体育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中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学生的兴趣与理想的有机结合,统一社会现实与学生思想的发展,将其理想、人生价值、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联系,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各种教育方式的综合使用,有效提高中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丰富活动感情、增强锻炼意志,在内心深处自然地产生对体育的真心热爱。
(二)改进教学方式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中学生的活泼性格,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讲、练结合,在适当的讲解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锻炼。丰富教学形式的活泼性,趣味性以及竞争性。同时,教师在备课时也应依据教材与中学生的特点丰富教学内容,积极诱导学生主动练习,增强学习热情。
(三)教师的积极影响
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教学工作中达到言行文明,衣冠整洁的规范。同时需要严于律己,不得在教学工作中做出对学生有着负面影响的行为。在生活中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鼓励学生,使其对体育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根据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需要进行有着针对性的教学,可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多方面地对中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激发,从而达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中,应以活动练习为主要方式,补充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以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为根本,充分激励与培养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恒俭.激发体育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0,(51).
篇10
关键词:开放性;体育教学;创新能力;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25-01
《体育》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出炉,新的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兴起,对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既是一场机遇,又是挑战。将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探究将是体育教育的主要手段,有效地教学将是体育教育的核心,怎样才能达到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实施素质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来开设这门课程呢?怎样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创设好的环境,让教师与学生平等,让学生主动地以学习和态度参与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人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选择教学内容的策略
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满足学生好奇,探究体验,甚至“冒险”的心理,体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内容的实践性
在体育课中,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要具有实践意义,也就是能适应学生在社会发展的教材,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强度的锻炼项目才能在运动中很好地完成心理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精选一些能适应学生主体条件和各地方特点的教材,加强教材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的实践性,降低体育教材的难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信心。
2、内容的开放性
在内容上的开放性是要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项目,自由编组,自主学习与锻炼,还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寓于追求新意的空间。
3、内容的趣味性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抓住这一特点,寓娱乐于教学寓趣味于教学,用游戏来主导,使教材内容游戏化,溶娱乐、趣味、学习、教学为一体,在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要求下,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媒体借助法
计算机发挥多种媒体结合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利用图片、文字、动画、声音创设情境,提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引导学生思维分析,形成创意见解,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利用CAI所创设的情境、信息更为丰富形象,学生更为乐意接受。
2、自编自导法
体育课在准备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在一定掌握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创编的规律,以及生理要求等,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创编游戏或编排健美操、舞蹈等。
3、游戏竞赛法
体育内容有很多是以游戏竞赛的形式组织的。它是由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对抗性和直观性,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游戏可以增大大家朝气蓬勃、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发展学生思、判断、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养成活泼、愉快和乐观的情绪。
4、尝试练习法
尝试练习就是学生根据自己认知水平对所学动作技术的认识进行互相讨论,根据讨论结果设计不同的方法手段自己去尝试练习。
三、教学环境的讲究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教育的民主性,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不是机械的灌输式活动,或者是学生的模仿过程,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1、新颖的场景设计
学生对体育教学认识的倾向和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与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不同,它具有空间大,活动强,转移频和室外上课等特点。
2、良好的师生关系
- 上一篇:乡村振兴工作建议
- 下一篇: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