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社会工作的含义

篇1

农村建设是利用外部资源来促进村庄内部的发展,加强农民能力的建设是推进村庄内源性发展的关键。农民的能力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彼此促进、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农民能力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内容和基础,另一方面,农民能力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价值所在。

(一)农民能力的含义。农民能力的含义可以概括起来具有较高的技能,熟悉和会用现代农业技术,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具备了这些方面能力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方面会提共内在的推动力。所以,研究如何提高农民能力建设途径及其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民能力建设的意义。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和增强他们的能力。没有科技文化素质武装下的农民,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就会缺乏根本的动力支撑,新农村建设是很难推行的。

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本质、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民能力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的转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一些过去并不显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原有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已很难提共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而政府社会工作人员的非专业化也不利于这些问题的及时化解。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的积极介入可以协助解决这些迫在敏捷的问题,以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实施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可行性。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中指,社会工作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取向,运用各种专业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性职业,它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它一样发挥着这样的作用追寻这样的宗旨,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的前提,而且也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环境。社会工作的特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介入农民能力的建设是社会工作的使命,社会工作是根据社会发展总方向、总政策,运用社会学原理和科学的方法,帮助个人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适应社会,防范社会问题的发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进步的工作。由于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为解决社会问题,为帮助各种弱势群体而努力。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都处于弱势,我国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突出,相对于工业来说,农业在为发展工业长期贡献原始资本之后,目前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城市人口,农民在经济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生活水平、政治参与水平上都处于相对弱势状态。农村的发展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的进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自身发展也承担着促进农村发展与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巨大责任。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民能力建设的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是指本职业独特的、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才能掌握的方法。在进行农民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恰当的使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可以更好的解决农民能力建设的问题。

个案工作方法,进行心理调试与辅导。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会增补农村地区人们以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无人关注的空白。个案工作者会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方法的技巧,帮助农村地区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解决其心理问题及与其相关的社会问题。

调节人际关系矛盾。农村的人际关系有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邻里关系等,这些关系的不和谐会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程。这些不和谐的关系不会整天发生,数量也不多,而且案例之间的差异性大,适合运用个案工作的工作坊有针对性的解决。

小组工作方法为各农民协会或者专业协会提供智力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为这些组织提供培训、信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这些组织的成长也需要更多社会工作者的参与,各种农民协会和专业技术协会的成长必然增加对组织、管理人才的需求。社会工作者会为此提供智力支持,参与政府与组织对农民的培训。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起培训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这一载体将这种培训的结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篇2

关键词:老龄化;空巣老人;养老

“空巢老人”从字面上来看是由“空巢”和“老人”组成。一般来说,“老人”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人,这一概念相对比较明确。对于“空巢”来说,有一定的分歧。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赵芳与许芸在《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一文中大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年人独自居住的家庭。还有一种概念是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李锋清的《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所指出的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后,只剩下老年一代人(单身或夫妇两个人)独自生活的家庭。两种观点主要的不同在于是否把无子女的家庭即丁克家庭也纳入到“空巢家庭”的范围之中。

1、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探究

1.1社会结构的变化

(一)城镇化进程加速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发的现代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空巢家庭增多。农村城镇化使城镇聚集了部分农家子女,导致老人和子女分住农村和城镇两地,而且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分化进程还会加快。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老年人则滞留农村,这种发展趋势的加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空巢老年人家庭比例上升,从而导致了空巢老人的出现。

(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人口高龄化趋势将明显加剧。“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知,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1.2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结构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类型。“核心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又称扩大的核心家庭,是指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是指至少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兄弟姐妹不分家的家庭”。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原来多子女的家庭现象已经变得越来越稀少,特别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成长起来之后,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家庭结构,原有的那种兄弟姐妹在一家生活的家庭已经愈来愈少。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是主干家庭,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发展,核心家庭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家庭向小型化的趋势发展。“《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料表明,我国家庭户的规模仍保持缩小的趋势,家庭户的平均人数由1982年的4.51人降到1990年的3.97人,8年减少11.97%;到1999年.家庭户规模又降为3.58人,1990--1999年的10年间降低了9.82%。从城乡差别来看,1999年我国城镇家庭规模为3.24人,农村家庭规模为3.80人,与1982年相比,城镇家庭减少了O.71人;农村家庭减少了O.77人,农村家庭规模的缩小幅度大于城镇”。

1.3思想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一些思维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青壮年西方思想化的转变,西方思想直接影响着年轻一代,“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束缚已彻底打破。农村年轻子女纷纷外出工作或学习,从而导致了大量农村老年人留守空巢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老年人思想的转变,过去老年人往往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为荣,而如今很多老年人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有些老年人不愿意给子女当“保姆”、带小孩、做家务等。经济上能够独立自主、精神生活较为丰富、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希望独立生活,在晚年拥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有的则是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他们也主动选择“独居”。从而促使了农村空巢老人的进一步加剧。

1.4城乡生活的差异

其实城乡生活的差异也是产生农村空巢老人的又一个原因。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现在许多年青人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对父母的照过多多少少的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对多生子女这样的家庭,既要照过双方的父母,还要照过自己的子女,生活压力很大。所以,对父母的照料难以向过去那样的细心和周到。有的子女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希望自己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这样可以方便照料。但是由于一些农村老人习惯了原有的乡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不适应城市新环境的生活,也不愿意在离开农村到城市去生活。

2、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

农村老人的养老模式有多种选择,有个人自养、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等多种方式。

(1)家庭养老模式。家庭保障在中国农村沿袭已久,一直是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主要途径。然而,许多人对家庭能否继续承担起养老功能表示怀疑。“杨连专指出,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年父母”。

(2)社区养老模式。有人认为,“集体供养方式取决于集体的经济状况,在集体经济被削弱、集体组织涣散的农村地区,集体供养制度难以保证被供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些人认为“虽然我国农村目前尚不具备实行社会化保障的条件,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社区具有互助传统、原有社会保障制度遗留有一定制度基础以及农村社区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在农村建立社区保障模式具有可行性”。

(3)社会养老模式。有人认为,“社会养老保障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对今后一、二十年内要进入老年期的老人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徐勤从农村家庭养老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出发认为从长远来看,应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她认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养老制度的两个方面,一方的削弱应以另一方的增强为前提。在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传统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挑战的形势下,只有发展社会养老才是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4)个人养老模式。穆光宗认为,在农村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到了晚年仍然继续劳动,老年人自养一直是农村养老保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有人认为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使老年期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自养的可能性将随老年人年龄增大而逐渐消失。

3、我国现有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区养老是指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或乡镇组织对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的老年人进行赡养的一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区供养主要是为解决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无生活自理能力“三无”老人以及鳏寡残疾人员的养老问题而建立的“五保”和敬老院保障制度,养老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社区供养方式取决于集体的经济状况,在集体经济被削弱、集体组织涣散的农村地区,集体供养制度难以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社区养老在农村广大地区难以施行。

社会养老是指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依靠全社会成员或者某些经济实体的力量实现养老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机制。然而,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社会养老的时机还不成熟,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社会养老更是难以施行。

个人自养要以充足的经济实力作为保证。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虽然农村老年人仍从事一定农活,但经济收入极其有限。自我养老也面临很大的收入不确定性,难以化解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各种意外风险。

4、现阶段适合的理性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

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考虑,以及上文对几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和三个方面剖析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办法,提出适合于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

(一)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其形式主要有两种: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

“居家养老是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它是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陈军认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基本内容是:劳务养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也不同于社会养老,是两种养老模式的有机结合”。

在居家养老模式中,家庭是养老的主要载体,但它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居家养老"模式相对过去传统的“家庭养老”而言,虽只有一字之差,却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它把社会化的为老服务引入家庭,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创新。“从根本意义上说,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家’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概念,而是既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又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的社会环境”。

(二)居家养老的可行性

(1)居家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超过总人口的1l%以上,今后每年平均还要纯增600万左右。农村地区纯老户(空巢户)占38.3%且呈不断增加之势”。居家养老服务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2)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居家养老是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益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国情,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单靠政府包办养老事业是不现实、行不通的。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政府资助民间力量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购买服务、补贴老人,为农村空巢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化服务,可确保政府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

(3)有效降低社会养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