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

篇1

一、借助自我学习开展课前有效准备

课前环节往往是许多教师忽略的内容,没有花大力气在课前下功夫,结果课堂教学中往往面临着效率低下的问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对语文教学工作同样如此,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可以让教学活动前延,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课前自我学习的明确要求,以及强化方式方法指导,让课前的自我学习为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扎实基础。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在每一课内容的学习之前都充分研究基础知识、文学常识,以及其中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如写作手法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活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有效提高掌握的效果,而且对存在的困惑能够有针对性听讲,和同学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笔者还强化了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不得法事倍而功半,预习运用得当则事半功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语文预习技巧的提炼,如三步预习法,要求学生一读二思三写,读是通过反复阅,把握其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思是对照预习思考题想方设法查找答案、独立思考,做就是做一做各种习题,以及将自己认为的难点摘记下来。

二、借助讨论探究钻研教学重点难点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将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难点问题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虽然灌输给学生标准的答案,也有可能应试得分较高,但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而言帮助甚微。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不仅自己认真思考,而且还要和同学之间进行分析交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为了满足这样的目标,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主要通过两个路径进行,一方面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提供思考题,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小组的同学一起来讨论每一个问题的准确答案。这是小组探究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既认真思考也相互交流讨论,整个课堂可以营造出民主包容开放的氛围。另一方面,笔者还针对难点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观点,鼓励他们通过争论辨析的方法来刨根问底,寻找问题的真实答案,这也是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法的重要切入点。

三、借助空间拓展活跃教学氛围效果

语文教学一定不能以狭隘的思维组织开展。在教学空间这一方面,教师如果局限于课堂,就会陷入无法迅速提升的怪圈。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空间的有效拓展,让学生跳出教室学语文,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工作。首先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的乡土资源,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增加生动因素,如结合本地区一些民俗文化、手工艺产业等乡土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后开展调查研究,搜集与此相关的大量素材,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探究。有了学生身边的这些资源,只要稍加发掘利用,就可以成为生动素材,写作出来的文章清新爽目,给人以一种亲切感。其次,兴趣小组活动也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爱好组织一些研究活动,如演讲训练、文学社团等等,这些方面都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习的薄弱环节组织专门研究,大家畅谈技巧方法,旨在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技巧、提高效。

四、借助竞争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动力

竞争可以产生动力,竞争性的氛围能够让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思想态势,使积极上进成为班级语文学习的主旋律。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计与精心组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竞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班级开展了分层级学习竞赛活动,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不同层级,将学生编为ABC三个竞赛组,每一组里面学生都是处于同一层面。大家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既比赛考试成绩,也比赛平时各种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能力的考核情况,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竞争状态,大家你追我赶。特别是同一层面的学生之间竞争更具可塑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提供便利。教师还可以组织演讲比赛、默写比赛,包括文学知识抢答赛等形式内容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巩固理解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竞争的存在,时刻感受到我不认真学习就会被其他同学超越这样的紧迫感。

篇2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篮球教学;运动赛季

一、运动教育模式解读

(一)概念

运动教育模式(SE)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师西登托普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育教学理论。具体来说,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椋阂匝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采用游戏形式、比赛形式、直接指导形式、合作学习形式以及伙伴学习形式,构建体育教学的新体系,以达到“用运动指导教学,融运动于教学”的目标。基于运动教育模式,体育课程的教学通常以真实比赛、小组活动、伙伴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高度模拟真实的运动竞赛,情境效应十足。

(二)特征

1986年,西登托普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归纳为7个方面,分别为:运动季、团队小组合作、教学竞赛、不同角色扮演与责任承担、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分享、运动庆祝活动。由上述特征可知,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存在鲜明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运动季、教学竞赛、运动庆祝活动等方面,在运动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整个体育教学将以比赛进行贯穿,例如:对抗竞赛、循环竞赛、学期联赛等,学生也将以分组的形式,承担记分员、教练为、运动员等职责。

二、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一)教学目标

在中学篮球教学中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构建运动竞赛式、游戏活动式篮球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更为真实的运动体验,激发他们的篮球学习积极性;②在为期一个运动赛季的学习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投篮、运球等技术动作,提升命中率,培养小组合作意识;③通过公平、公开的教学比赛,增进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培养他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首先,引入运动季的教学理念。在为期一个学期的篮球教学中,教师按照运动教育模式的理念,将教学周分为季前赛期、季中赛期和季后赛期,分阶段展开运动竞赛式教学。季前赛期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篮球基本常识介绍,小组划分,投篮技术教学、角色分配、赛程制度。季中赛期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篮球技战术培训、组内比赛、角色适应、合作学习。季后赛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各小组比赛晋级、经验交流、保存比赛记录、总结评价、庆祝活动。

其次,贯穿多元运动模式教学方法。为充分体现运动教育模式的渗透性,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游戏比赛法、直接指导法、合作学习法、伙伴学习法等策略,展开综合性教学实践。以游戏比赛法为例,教师为各个小组制定具体的游戏比赛规则,各小组同学通过投篮游戏、运球游戏体验篮球学习的快乐,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伙伴学习法,则需要教师引导各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赛季比赛的胜利,去提升整体的篮球运动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再次,采用量化教学评价方式。为检验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效性,教师应采用前测和后测对比的方式,引入具体的量化指标,对整个教学效果展开评价。具体的实践过程为:在学期开始前,对教学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投篮命中率、小组合作能力等进行前测,在运用教育模式实践结束后,对学生的上述指标进行后测,并将前测与后测数据进行对比,以体现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实效性。

(三)教学总结

应用运用教育模式,我在所教授的15级班级中展开了教学试验,结果发现:试验班级学生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具体来说,前测统计中,实验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分值为3.42分,投篮命中率为45%,小组合作能力分值为4.65分;而后测数据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分值增长为7.62分,投篮命中率提升为75%,小组合作能力分值为8.12分。由此可见,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组织篮球教学,确实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教学优化反思

(一)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展开教学

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中学篮球教学,经过试验研究,确实能够对学生的篮球综合素养提升起到显著地作用,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各级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大力应用该种教学法。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运动教育模式毕竟是外来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结合学情、生情、教情,根据学生的运动特点,对篮球教学的场地器材、规则进行变通,使之符合我国中学生篮球学习的规律,以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教师素养:提升自我,敢于实践

在运动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且与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相比,运动教学模式有着其特殊性,先进性,因此,为充分达到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加强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学习,通过网络资源、课余培训等途径,强化自我对运动教育模式概念、特征、教学适用性等方面理论知识的认知,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篮球教学实践中,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还能够优化中学篮球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双向效应。

(三)学校管理:保障课时,强化监督

为进一步优化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学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各级中学的教学管理者应首先为体育课提供更多的教学时间,只有在保障课时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设计和组织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可通过增加选修课的形式,充分利用下午下课后的时间,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篮球运动教育模式实践。此外,在教学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还应该制定系统的量化考评指标,注重日常的教学质量监督,以保证运动教育模式的效果能够在篮球教学中落到实处。

四、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各级中学体育教师应在篮球教学中多用、多想、多完善运动教育模式,以此不断提升中学篮球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让运动教育模式能够在中学篮球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林晓虹.合作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9)53-55.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 1—0 培养模式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市场需求与学校供给的错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过去定位在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体育师资,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入学儿童数量逐年下降,在很多农村地区学校不得不逐级进行合并,随之而来的是体育师资的饱和,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民众对运动与健康的诉求确越来越高,休闲运动这一阳光产业吸引来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加入,市场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供给出现了剪刀差。

1.2学生需求与学校培养的错位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正在经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已经步入成年,就业的危机意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自我价值追求使大部分学生对自我发展都有了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对于学生不同的目标诉求,一旦学校沿用过去一刀切的培养模式,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学校的教学要求便会发生矛盾。

1.3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的错位

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具体到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则解决的是专才、通才还是复合型人才或其他人才的问题,培养目标确定了,接下来是解决通过什么培养方法、途径达到目标的问题,过去,我们往往先设定专业,确定了培养目标,再根据师资力量设定课程和培养方案。目标和过程缺乏详细和成熟的论证。

2“1一0”培养模式理念及实施

2.1“1一0”培养模式的理念

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在不断摸索学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地方高师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提出“1—0”分类分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的差异教育思想,为最广大的学生提供最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2.1 1一0培养模式概念

“1”:指对学生“纵向发展”的教育教学,意即深入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继续深造的优势,纵向培养使其成为研究型、科研型体育人才考取研究生。

“—”:指对学生“横向发展”的教育教学,意即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特长,拓宽知识视野和各方面能力,横向培养使其获得双专业、多职业资格证书。

“0”:指“内涵充实”的教育教学,对部分成绩低的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与基本技能教育,使其圆满完成学业,学有一计之长。

2.2 1—0培养模式的实施

项目启动于2010年9月,分别在牡丹江师范学院09、10级体育教育的学生中进行应用,经过3年多时间的跟踪实验,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教学问题:

一是以“1—0”分类分层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问题。构建纵向提高、横向发展、内涵充实的“1—0”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从师技能强的体育人才。通过深入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继续深造的优势,加强基本功训练与基本技能教育,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特长,拓宽知识视野和各方面能力,以此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是运用协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解决学生能力发展协同促进和综合提高问题。由于学生的能力结构的动态性和能力层次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现有能力内容和能力水平进行培养,以促进其不同培育目标的教学、训练、科研能力的协同发展和提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素质、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分层分类实施培养,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是搭建制度平台,解决模式实施中的保障性问题。“1—0”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由体育科学学院院长亲自挂帅,副院长分块管理;组织特长各异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方面的训练;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教学、训练、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学校领导给予了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1—0”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搭建了制度平台。

3 “1—0”培养模式的效果

在近两年实施“1—0”培养模式培育地方高师拔尖体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通过以教学为先导,以科研为动力,以训练为中介,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建设了3个实习实训基地,搭建3个平台,组建3支研究团队,全面提升了地方高师体育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1—0”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成果已被5所高校采用,反响良好。

一是解决了高师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中对不同基础、不同目标导向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问题。做到了分类分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了对体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是解决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学生在对于不同目标的培养模糊的问题。以不同培养目标的教学为先导,将分类分层的训练、科研寓于教学过程之中,分类分层次的对体育人才进行培养,改变现有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结构,全面提高地方高师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是解决了人才培养手段及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的问题。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档案”,记录学生的不同能力的学习成长历程及发展和变化的轨迹。

篇4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151-02

一、实践教学理论及应用价值

(一)实践教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实践教学,其实就是学习者在实践教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最终所能够获得的成效都是比较有价值的,这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价值也会得到充分的体现。20世纪60年代,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也穿插了户外学习模式,在学生户外实践的基础上,他们的态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也会出现一定的程度的改变,这在当时美国的教育事业中,特别在教育信息的重建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针对教育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美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而国内学者则将这种意义重大的实践教学模式概念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而且还将其充分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经验。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1.培养学习积极性

很长时间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在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有着主动性,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够充分地应用到实践中去。而实践教学方法的最基本要求是需要学生应该主动去探索知识,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出问题所在,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和锻炼,使学生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而与此同时,学习的实用性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加强,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

2.亲身经历,增强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充分的理论知识,但是也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让自己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感受到学习知识对自己所产生的重要性,将教学模式的被动性转变为主动性,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不再出现死记硬背的情况,而是会在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到实践过程中。

3.应用学习

在传统学习模式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根本不能得到实际性的解决。认为学习只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而最终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相应的运用,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运用,那么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对知识的记忆力也会越来越弱。而应用学习则能够使学生的知识量更加丰富。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那些具有很强思维能力的人,对于问题的发现总是比较敏感的,而且也能够找到比较适合的解决方法,当前,社会注重实用性的人才,学生的思考能力就成为重点培养的目标,而对于实践学习法而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考是必备的,在思考的前提下,使学生在离开情境之后,还能够不断地回味和反思。

(三)实践教学应用

通过实践,可以得到更多的真理,而且所获得的成果也会得到一定的创新,在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实现更多的体验,这样的话,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逐渐转变,教学效果更为有效,这种教学方法是从单一化逐渐转变为多元化,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模式,逐渐在课堂上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教学活动也就从“教”逐渐转变为“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所以,实践教学的价值就能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从根本的角度上来分析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属于固化的,在这种模式中,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而将知识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的主导学习能力更加强烈,在学生主动性的前提下,使教学成果得到一定的优化。当前,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两部分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当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在相应活动的前提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设计

在市场营销专业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实践性,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有更高的要求。站在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前提下来看,人才工作经验成为主要招聘的条件。所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主要就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

鉴于该专业学生积累经验需要较长时间,校外实践时间和环境备受限制等原因,为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理论须与实践结合。为此,笔者提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方案,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突出重点,强化课程的内在关联,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知识体系。

在理论教学中要及时辅以实践教学,其理论核心课程与实训课程形成对应关系,时间上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顺序,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求,有效地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培训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

想要将实践培训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就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所设计的培训工程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教师团队的质量要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培训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尤为重要的。

(一)教学任务设计

设计教学任务,其主要目的就是可以使教学计划的完成更加全面和完整,而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教学内容中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设计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是实用解决方案所借鉴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使实践训练达到最佳的效果。实践性是市场营销实践培训内容的必备条件,而培训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观察;(2)调查研究,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功能、具体任务和基本操作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和了解;(3)总结分析,针对调查得出的相关内容,要更深一步地分析和交流,对在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总结,认真地检验实践培训所获得的效果。

(二)校企联合导师制

校企联合导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实训的方案规划和计划与实际条件相符合,而导师的专业性也应该引起重视,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当前,还是有很多教师的市场营销实践经验不够充足,这样的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建立“校企联合导师”培训机制,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很有必要的,从而使实践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平怡.浅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 王晟.关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1,(9).

[3] 王丰国.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7).

[4] 杨莹.如何构建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篇5

关键词:高品质高中;文化承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26-04

当前,普通高中存在着严重的“单质化”现象,应转型“单质化”的普通高中为办学质量、内涵、文化、特色的“高品质”教育集合体。由此,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也就成为办高品质高中的时代诉求。而优质特色发展,不仅是解决“单质化”的有效办法,更是实现高品质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应然选择。我们认为,文化作为高品质高中的“顶层设计”,文化承创是走向优质特色的关键所在。

江苏省震泽中学于1923年创立于太湖南岸的震泽古镇,在9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六易校名,三迁校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07年9月,学校易地新建,整体迁址于区政府所在地办学。作为一所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县域知名重点高中,如何在新校区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延展办学特色、铸造教育品牌,进而创生新型学校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质特色发展,是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文化,而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实现优质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提高办学品位、克服“单质化”“同质化”的必由之路。由此,问题之肯綮在于如何全面剖析学校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理性思考优质特色发展的维度与路径,推进高品质文化、高品质师生、高品质课程、高品质教学的校本实践,以彰显优质,强化特色。

爬梳剔抉:本质触及高品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根柢原乡”

高品质高中,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在教育价值上,更加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在教育质量观上,更加关注人的全面而多样发展;在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在教育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政策引导和思想引领……[1]

所谓优质学校,一定是以“先进理念”引领的现代学校,是注重学生“和谐发展”的高质量学校,是“勇于创新”的个性化学校,是不断“自我超越”的成长型学校。而特色发展,首要是文化特色,核心是基于优势学科所形成的特色课程体系。基于此,当我们思考以什么样的道路走向优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探讨优质与特色的整合之道。所以,高品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既是一种以优质和特色为追求的发展方式、发展策略和发展状态,又是一种发展过程、发展能力和发展文化,而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2]

就路径选择而言,基于优质特色发展打造高品质高中,首先是文化梳理、理念引领,即在梳理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把学校优质特色发展这一目标融入学校精神,成为学校“底色”,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变成支撑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气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思想和主张,这种主张既要符合教育基本的规律,又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特的理解。其次是师生成长、素养提升,即通过激发师生“生命生长”的内生能量,涵养其个体发展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借助“发展人”的过程来助推学校的“高品质发展”。第三是完善课程,建构体系,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交融的体系,形成领先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第四是优化教学、特色发展,教学是否优质是学校是否优质的关键变量。一是要持续改进教师的教,其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学;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全发展。概言之,一所优质特色发展的高品质高中应至少具备“高品质文化”“高品质师生”“高品质课程”“高品质教学”等要素。

共融共生:承创文化的高品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实践

(一)厘清文}纲要,系统谋划高品质文化的优质发展

继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让学校文化拥有根基,接上历史地气;创新,让学校文化持续发展,注入时代元素。梳理江苏省震泽中学90多年办学历史,我们发现:震中传统文化中具有“诚朴育英”的风骨,她鲜明地表征了我校“树诚笃之风,造朴茂之才”的办学目标。我们认为,这就是震中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是需要继承与弘扬的“合理内核”。基于此,我们便将震中传统文化表述为“诚朴育英的县中文化”。

在全面梳理校史、厘清文脉的基础上,我们以办现代学术性高品质高中为目标,系统谋划学校文化建设,制定了《江苏省震泽中学文化建设大纲(2011―2015年)》(简称《大纲》)。《大纲》确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扬弃震中传统文化,厘清办学思想,创生学校精神,建构理念文化,使之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并最终形成精神文化统领下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体系,进而使精神文化理念化、制度建设人本化、校园环境人文化、师生活动课程化。具体说来,通过3―5年的持续努力,重点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一是建构以学校精神、办学愿景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文化体系,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二是培育3―5个有品位、有影响的品牌活动项目,并使之课程化。三是建成一批内涵丰富、格调典雅、主题鲜明、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四是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民主、人本规范、和谐高效的制度文化。

(二)激发内生能量,着力涵养高品质师生的核心素养

艾伦・布兰克斯坦指出,优质学校必须拒绝失败和确保师生都能取得成功,只有让师生都获得成功的学校才是真正的优质学校。[3]由此,高品质高中的核心要义与终极追求即在高品质文化引领下,激发师生内生能量,涵养其核心素养体系,进而锻造一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教学业务精良,努力奉献的高品质教师团队和“学创俱能、知行合一”“内外兼修、身心两健”的“全面发展”的高品质学生队伍。

针对新校启用后的新老教师教学合作、校本管理、特色建设等问题,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启用了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建设。通过制定共同体相关章程,用模式概念促成其文化力与领导力合力生成;通过课题研究、专家报告、名师指导、专题研讨、听课观摩、网上交流、资源共享等共同体互动互学形式,促进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课程改革实验及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共同提高。

旨在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4]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自发组建了30余个学生社团(见表1),成立了学生会社团部,还为各个社团聘请了指导教师,并在活动时间、活动场所、活动器材、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强化课程建设,全面推进高品质课程的特色发展

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比照“江苏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有关“课程设置”的相应调整,在厘清“诚朴育英的县中文化”文化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现状与教学实际,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等高品质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我们不断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力求在扩大教与学双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前瞻教学改革:

一是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建设综合化、多样化。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梳理整合学科知识体系,明晰必修课程基础性知识要求,适当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各学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选修课程,形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

二是增设选修课程,实现课程内容菜单式、可选择。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类课程资源,大力开发门类齐全的选修课程(见表2)。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比例不超过60%,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比例不少于10%。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修,走班上课,定时间、定地点常态开展教学。

按照上述思路,结合我校实际,学校整体课程框架如下(见表3):

(四)创新发展范式,依托“晓庵天文”的高品质教学培育核心素养

一所高品质高中不能满足于给学生统一的课程与教学,而应不断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要求。[5]江苏省震泽中学创办于太湖南岸的震泽古镇,毗邻清代著名天文学家王晓庵纪念馆。“晓庵天文”是学校的一项传统特色项目。30多年的天文观测是从学校传统里生发出来的特色办学闪光点,是校本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枝。得天独厚的天文资源、独树一帜的天文设施、领的人才资源、匠心独运的天文活动为学校藉由江苏省“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实施高品质教学,推进全人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6]

“晓庵天文”,主要以天文学相关课程内容的模型建构、情境创设和内容拓展为载体,以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重点,推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努力使其成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多元发展的高品质“立体课堂”,成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专业成长的高品质“发展中心”,成为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高品质“展示窗口”。

一是基于学情校情分析,以“晓庵天文”高品质的教学内容导引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情校情分析不仅决定着课堂教学能否实现由教向学的转换,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素养内涵能否实现多元化、个性化。我们的做法是:基于又不拘囿于“晓庵天文”课程的框架,通过制定课程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双向细目表”、课程学习基础与核心素养达成的“困难分析表”,帮助教师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关联、课程学习性向与素养基础,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组织与方法的指导。我们尝试开展“鼓励挑战性的晓庵天文课程内容学习”,以高品质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学习的热忱与潜能,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是变革教学组织形态,以“晓庵天文”高品质的教学形式“私人订制”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方案。进入互联网时代,好的课堂应变身“私人订制”的学习中心,满足每个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让学生像淘宝购物一样选课上课。此类教学,以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实现了对教学本身的超越,实现了教学向“教学+”转变。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大脑是不同的,其认知、策略、情感几个部分也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行动和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多元的状态、多元的组合。“晓庵天文”高品质的教学形式充分考虑个体不同的需求,使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能适合这套教学设计,即通用教学设计。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江苏省震泽中学基于文化承创探索高品质高中教学改革,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供了一个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4][5][6]朱卫国.努力办高品质的高中[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1).

[2]徐月新.文化承创视阈下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探析――以“活泼泼地”教育为例[J].生活教育,2016(9).

[3]艾伦・布兰克斯坦.创建优质学校的6个原则[M].林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High-Quality Senior Middle School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XU Yue-xin

(Wujiang District Bureau of Education, Suzhou 2152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