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研究性学习材料

篇1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 生活化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实施与贯彻研究性学习,是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的重点。研究性学习课堂有着自己的一般性规律,那么在高中数学这门具体的学科中如何体现,如何落到实处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要关注的问题。下面我就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与大家分享。

一、数学学科特性中一般研究性学习规律的体现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的研究,而不是老师的研究。当然诚如很多一线教师所理解的那样,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也要研究,在研究中提升。我们说教学相长是肯定的,在教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也必然会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同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位置颠倒,学生就很难做好研究性学习,教师也很难培养出有研究特性的学生或人才。由此可见所有的课堂都具备这样的特质,那么数学课堂也不例外,只是学科不同而已,具体体现不同而已。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转换与推理,才能生成新的知识与新的推理结果,否则就很难做到数理逻辑的推导,数学学习就会陷入迷局。也就是说数学学习必须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才算是真正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发挥。为此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生活化情境材料,这里所说的生活化的情境材料一定要是学生可以理解的或是学生在生活经验中经历过的,千万不能用自己杜撰的无中生有的材料糊弄学生,否则,教师的信用会受到怀疑,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我们课堂上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能够激起学生兴趣或是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创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思维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而在现实中很多一线教师对数学研究性材料的生活化存在着抵制与认识上的误区,他们会产生疑问:数学还可以生活化吗?那样的话,是不是数学的庸俗化?其实这不仅不是数学的庸俗化,而且是对数学的升华,因为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原则性的阐释。

2.研究性材料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针对这些原始性的材料,我们不仅要从生活中提炼,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思考得来。其最终的回归点应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无论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怎么样,我们都要做到把自己对数学研究性学习材料的获得途径教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学习的基本方式,从而为其后来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最重要的思维逻辑基础。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教育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评价影响,让很多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走向了教育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偏离了逻辑的评价,陷入了结果性的终极性的、功利性的评价。为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教学本身,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评价。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08-02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

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1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和反馈。

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构建起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学生自主建构的方式、速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这种认知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要努力去消灭它,而要努力地利用它,因为这种差异之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很强的互补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按自己的认知方式主动建构。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建构起一些知识,同时有些知识学生不能很顺利地构建起来。不同的学生建构起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和反馈,通过资源共享,检查、落实教学目标。交流、评价和反馈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三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

2 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3 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篇3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实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它特别注意学生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具体环境中将知识经验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内部表述。这样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适宜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通常只有课本,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活动受到了局限。为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创设研究性学习环境时,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学习材料,该材料包括教材、实验、增设实验、有关问题的背景知识和模拟微观世界的动画等。因此研究本课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可行性。

教育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包括许多方面,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有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教和学生学如何有机的统一起来呢?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环境:学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甚至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构建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应尽可能与知识应用的实际情景接近。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究过程,提供问题的原形,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在学生学习“铝及其化合物”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年春节期间,某学生发现氢气球非常畅销。今年春节将至,他想通过卖氢气球赚钱,然后将赚的钱寄往“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没有很多的钱买氢气钢瓶,经过校方允许,他利用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设备制取氢气。实验室只有相同质量的铁、镁、铝以及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请你们帮他设计较合理的途径制取氢气,以及制氢气球时,在实验设计中必须注意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模拟现实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懂得铁、镁、铝、水、盐酸、氢氧化钠等物质,哪些反应能放出氢气,并能够计算出相同质量下那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最多,还要根据成本核算出哪种方案最经济,最终做出决策。方案确定后,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制氢气球。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而且还渗透了德育教育--因为赚钱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样,在一定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了和谐统一,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落实,因而确立此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我现在从事高二化学教学,分别教实验班、生物班、普通班。高二化学学习已经完成了高一阶段的初高中衔接任务。距离高考还有两年时间,在这个年级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使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今后的推广和利用。

二、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12期中,每期都有一块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化学教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课堂的认识与实践”、“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化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案例分析”、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2*年已有好多课题,探讨得非常清晰,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要创造适宜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因此确立本课题,对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布莱恩.霍尔姆斯是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认为比较教育的任务就是探讨解决教育问题的各种方法,即问题解决法。他在综合了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和波尔普的假设演义法与问题解决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法,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法,主张研究应当从问题入手。我对此理论应用到化学教学中的理解为,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对于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新教师不教师不开设学生的自由,再比如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不要求统一的课程标准等,但是在国内目前的教育制度和历史背景下,我们不能照般国外的一些东西,必须要研究适合与目前国情下的教育,而国内在此块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步,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起到了与国际接轨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教学实践研究法、过程研究法、社会实践研究法究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历史背景,法国、美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类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发现学习和学会学习等的区别与联系。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关系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和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化学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本课题从实践上研究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

3、调查研究。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于20*年10月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一2班和4班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20*年12月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三年级的生物1班和生物3班再次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根据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本课题探讨了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要求和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可行性课题。

4、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对*年至20*年高考试题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5、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模式和方法研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研究,研究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6、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展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张家口市创新大奖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习作。

四、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

1、查阅资料,自主确定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指导理论。

2、填写《张家口市市教育科学一般研究项目申请书》,课题申报、课题审批。

3、进行研究性学习文献检索,筛选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宝贵的经验,进行文献研究。

4、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研讨,进行理论研究。

5、撰写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二)课题核心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5月)

1、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进行问卷研究。

2、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究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指导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选题意向表》、《课题申请表》、《课题研讨表》、《课题文献检索表》、《课题实验活动记录表》、《课题实践活动记载表》、《课题自我评价表》、《课题结题登记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和汇报演讲,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

4、利用原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再次进行问卷研究。

5、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两次开展“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演讲会和“高中化学兴趣实验探索”实验表演,进行社会实践研究。

6、组织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摄影图片,参加张家口四中开展的“创新大奖赛”和兴趣实验小组。

7、搜集*年以来的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筛选并分析整理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

8、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探索经验,形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撰写研究成果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

9、归类、梳理、撰写中期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阶段性成果汇报阶段(20*年10月——20*年12月)

1、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总结研究成果,编辑《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汇报和《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3、请张家口市市教科所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并获二等奖。

五、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在具体操作过程程序上,我们首先要对《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进行解读和体会。再根据张市四中的学生实际情况,做出选题的指导意见。例如在“原电池原理及运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过程,是先学习体会《课标》,《课标》中课程化学(2)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实验:用生活中材料制作简易的电池,③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在《课标》选修课程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变。②调查市场上常见的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课标》的理念下,结合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增加设计了,①不同金属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②干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③实验室模拟氢氧燃料电池的实验探讨,④铅蓄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⑤可充电镉、镍电池的结构及原理的研究等课题。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通过课题的开发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全班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几个课题组。分工协作进行开题论证,设计方案,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到最后完成课题的结题。

2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有效地创造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要体现以实验为特征的化学学科特点,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以实验探究为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课标》没有单独对化学实验提出内容标准,但整个“内容标准”中却始终建议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探究是学习过程和方式的主线。因此,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能有效地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现行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实验比例还是太少,为了多让学生动手参与探究,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我们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问题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一般是“验证性”,改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究性”一般程序是:实验观察提出。例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中,我推荐了一个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同的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课题要求:了解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内外电路的电子流动方向。对比不同材料构成的电池的性能差异。学会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学生尝试用铁、铜、锌、铝、镁、石墨等电极材料在硫酸、盐酸、硝酸、醋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氯化钠等不同的溶液中进行实验,对比它们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其中在镁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和铜与浓硝酸构成的两种原电池中,电池的电流方向与其它的原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的电流方向相反,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负极和正极形成的本质原因及确定方法。

〈2〉扩充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教材内容安排的基础性学生实验,它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规范地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强化所学到的知识。”这类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履行预习-实验(操作)-总结(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对它的实验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设计实验-搜集资料-动手实验-找出实验结果,来完成分组实验。例如在高二“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最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去做,首先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所有的制取氨气的方法,如用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等不同的铵盐和碱石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生石灰等进行实验,或用浓氨水和不同的碱进行实验来制氨气。通过产生氨气的速度和体积等全面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用什么方法测量氨气的体积是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是一个考验。经过研究,学生较好地设计出用量气装置装四氯化碳或苯来测定氨气的体积的方法。

〈3〉拓展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器材和试剂完成的实验,或称为“家庭小实验”。这类实验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但教材中这类实验还是太少。我们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拓展,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二是开放实验室,三是开展校外(家庭)实验。一般经过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个体探究-小

组讨论-完成实验-作出评价的过程。例如,学生针对近年在市面上出现了特殊颜色的玫瑰花-蓝色妖姬的事例,在“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家庭小实验“改变花的颜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鲜花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喜爱种花的同学们在家中用不同种类的鲜花作实验,然后进一步把鲜花、叶片、果皮研碎,用市售白酒提取液制取指示剂。

3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开展过程,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老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学会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例如:通过“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除了硅,我们还有什么?”“生命与DNA”等课题的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关于纳米材料、计算机技术、生物化学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了化学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拓宽了知识视野。

4关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感受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

在《课标》的理念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要注意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过程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中,我们设计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表,用于学生自己、学生之间、课题组及指导老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重在参与、重在合作,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再如“蓄电池的原理及运用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没有完成预期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对他们的课题小组,依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虽然没有得出预期的结论,但他们认真地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6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过程管理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编制了研究性过程管理系列表,,其中包括: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外出活动记载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讨、实验活动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在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化学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我们指导学生侧重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及将要学习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点出发选择课题,通过选题意向表的填写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然后开始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表。其次,对学生的研讨活动、实验活动、外出调查活动进行统计、审查和指导管理。并填写相应的表格。第三,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后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设计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篇4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 方法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笔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2.2准确定位新增加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这些新增内容,不少教师普遍感到难教。一方面,这些新增内容不像老教材内容那样轻车熟道,另一方面,对新增内容的标准把握不透。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了例如,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密度、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切线的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少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又如,欧拉公式内容,应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欧拉公式的过程以及对欧拉公式证明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关注学生对拓扑变换的形象和直观的理解.例如,把拓扑变换理解为橡皮变换,不要引导学生追求拓扑变换形式化的定义应注重对拓扑思想方法的介绍。

2.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丁实际生活。新课程中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现实,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同时,新课程中更强调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广泛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处处留意数学,时时用数学”的意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2.4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

         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关于讲授教学法的研究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应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

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 “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人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

         2、准确定位新增加的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新增内容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它具有时代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把握标准进行教学。例如,对导数内容,不应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几个求导公式,进行简单求导训练,而应该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进行实例了解。例如,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速度、加速度、切线的斜率等反映导数应用的实例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变化率都可以用导数来描述,要避免过量的形式化的过程练习。

篇6

一、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疑点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质疑:1.疑问式引疑。2.自学式引疑。3.悬念式引疑。4.图解式引疑。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多问老师、同学。只有这样勤于质疑才会提高质疑的水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加强数学应用的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研究性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课题的选择可以从提供的参考课题中选取,也可以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重视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其价值要远远超过解几道数学题。我觉得仅仅利用好这几个研究性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应从教材的例习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合理选材、组材,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多组织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式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

四、让学生学会总结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实践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感性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论

1.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数学教学内容的现实生活背景,使学生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具有的特点,又要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简单的判断”. 从中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课程理念.

2. 国内外与数学教学生活化相关的教育理论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提倡“从做中学”,强调教育要联系生活,要使教育具有重建新生活的意义;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有用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强调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从生活的现实出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可见数学生活化的教育理论源远流长.

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 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数学自身的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古老的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近代和现代的数学知识同样源于生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有利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焕发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

长期以来,在以应对高考为主要目的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学科的逻辑结构,数学教学脱离现实生活,数学课堂单调枯燥,缺乏生动的教学情境,缺乏生活气息,缺乏激情和乐趣.教师只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很少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实际应用,学生不知道数学知识从哪里来,又能到哪里去,这种状况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阻碍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只有倡导生活化的课堂,把数学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创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3. 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很多高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一方面,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难懂,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认为自己的基础太差了,即使努力也无济于事;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看不到数学的其他用处,体会不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几乎成了存在于高中学生中的普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过于抽象,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数学的严谨与逻辑,而忽视了数学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把生活情境、生活素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把教材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课堂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教学和生活相结合,创设有效的生活化数学课堂. 教师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者. 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系统性强,与实际生活联系太少. 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融入数学,让数学走近生活. 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留意生活中每一个可转变为数学教育的实例,注重收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才能设计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数学教学. 可见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1. 在教材使用中挖掘生活化的学习资料,把现实生活引入数学课堂

高中数学新课程在教材编写别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特别是高中数学课本每一章的开头,教材都提供了本章内容的背景材料,教材中还穿插了供学生阅读的短文. 这些材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亲身体验的生活资源在教材中也比比皆是. 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的要求把教学内容生活化,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 在教学设计中挖掘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再现生活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在教学设计中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如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等问题或设计相关的游戏活动;函数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出租车的收费与所走路程的关系,家用小汽车的综合费用与使用时间的关系等,让学生在解决这些现实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篇8

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等原因,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表现在语文基本功差、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不足、写作能力薄弱、缺乏创造力等多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要科学施教,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落实“双基”教学

农村高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课堂教学只是草草了事,而过分强调阅读训练和写作积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书山题海的枯燥训练之中,这种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毫无素养可言。

语文教师要落实语文“双基”教学,以语文课本为载体,培养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积累、分析、感悟、想象的能力,促成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独立的阅读和鉴赏古今中外的诗词名篇,让学生感悟到语文学习的挑战和乐趣,形成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二、树立“大语文”学习观

叶圣陶先生最早倡导“大语文”教育观,他主张语文能力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和教科书,还要发展到课堂外和其他书本。这也是培养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进而指导学生开展“大语文”学习。

其一、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与课本紧密相关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积极组织开展“校园广播”、办黑板报、组织校园文学社等校园文化活动;多学科渗透的学语文;在家庭、社会中学语文等。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既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语文。

其二、要改变教师“单打独唱”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持久的语文学习热情,改变“教师讲----学生学”的单一学习模式,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

其三、要改变单一的用分数论高低的单一评价模式,语文学习材料的广泛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多彩性,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学习收获,只有采取多元评价的手段,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农村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开展好了,不仅不会影响高考,而且对语文教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克服应试教育、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其实,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就在我们身边,教材、社会热点、“三农”问题、多学科的渗透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只要语文教师循序渐进、科学指导,让学生获得探究过程的愉悦,激发出学生创造的欲望,就能达到学以致用、一箭双雕的功效。

四、重视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农村中学的学生如果不重视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先培养其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扮演好“导演”的角色。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营造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如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常规的课堂学习等,处处都蕴含着 “创新” 的契机。

(二)教给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如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引导学生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进行“多向”思考。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有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它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所以“陋”在这一语境中的解释应是“粗浅”而非“粗俗”。

(三)激励运用。

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不断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环境,激励学生将创新思维运用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如:结合自身特点开展高效记忆,鼓励学生课堂大胆质疑,追求课后练习答案多元化,开展语文课文小创造、小发明,开展课文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13-02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开放型、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而且强调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思考。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和要求,近年来江苏化学高考题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已经在江苏高考试题中有了比较明确的体现,主要体现在:1、考察学生对新情境材料的理解能力,2、考察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3、考察学习材料的处理与分析的能力,4、突出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与化学教学不应分割开来,应该融为一体,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的主渠道,而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性学习。

1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

1.1 问题探究模式:问题型研究性学习是最常用的方法。在课题引入时,教师如何创设鲜明、生动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研究心理,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意深入研究激发新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形成综合治理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问题探究模式的流程

1.2 模式的实施过程:

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心中的相关记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②自主探究,分析问题:传统的化学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演示、分析、讲解、呈现知识,学生只要观察、听讲和记忆,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类似的情景。这种将知识发生过程简化,只保留它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的做法,既不利于思维的训练又体现不出 “思维的过程”的功能,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采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仔细去探究、去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应用。当学生经过探究、实践形成正确的可信的结论时,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适度地设计一组问题系列,让学生合作交流,在发生、发展中加深真理的认识,在应用过程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问题解决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评价,优胜劣汰,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与规律等方面的结论,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理解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训练的情况适时予以点拨、引导和启发,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概括归纳,把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④实际应用、深化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去,以体会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⑤回顾反思,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理顺问题解决思维通道,对知识进行整理、对规律进行总结,并对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自已的观点。从问题的解决中反思自己,找出属于“方法”的知识,对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作出评价。如对“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水的成分”问题作出多角度的探讨,激发新问题,使探究活动所涉的层次不断提升。

2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范例

下面以苏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的教学中有关“氯气与水的反应、氯水的成分”内容的探究教学设计为例,做粗浅的讨论、分析。

问题探究活动设计:

设计和组织的学习活动过程如下:

2.1 观察与思考。观察氯气通入水的实验(有尾气处理装置)。从观察到的现象看,你认为氯气能溶于水吗?说说你的理由。

2.2 问题与实验。你能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氯气能溶于水吗?交流、讨论所提出的实验设计。

若学生提出了可行的实验方案,教师提出必要的改进意见后演示并进行评价。若学生未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观察教师设计的实验:用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再抽取20mL水,振荡,观察发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说明现象,推理,得出结论。

2.3 小结,提出新的讨论问题。80mL氯气与20mL水,振荡,得到的溶液小于100mL,说明氯气能溶于水。得到的溶液称为氯水。可以闻到氯水有氯气的气味。氯水是否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氯气与水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2.4 根据同学的猜测、讨论,教师做简要归纳。并请学生观察如下实验,进一步思考、讨论问题3的答案。把一小片干燥的红色布条,分成三段,分别置与氯气、氯水、水中,观察发生的变化。

2.5 讨论小结,提出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实验证明氯水含有能使红色颜料褪色的物质,而氯气和水都不会使红色颜料褪色。这种物质是氯水中存在的新物质。可见氯水并不是溶解在水中的氯气和水这两种物质的简单混合物。人们研究得知,氯气溶解于水时,部分氯气可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称为次氯酸(HClO)的物质:Cl2 + H2O === HCl+ HClO 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有漂白作用,可以漂白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氯水中存在的盐酸吗?和同学们讨论你的实验设想。

2.6 归纳讨论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所提出的可行的下列实验:用石蕊试剂或用pH试纸检验氯水是否有酸性;试验氯水与碳酸氢钠溶液或锌粒的作用;试验氯水与硝酸银溶液的作用。

2.7 实验小结、质疑。正如大家从实验中发现的,氯水与硝酸银溶液作用生成白色氯化银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氯离子。氯水与碳酸氢钠溶液有气体析出,可见氯水呈酸性。这两个实验可以说明氯水中存在的盐酸。

同学们也发现,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氯水,溶液变红后却褪色了;用pH试纸测氯水,也发现试纸颜色变化有异常,锌和氯水反应放出气体的现象不太明显。该怎样解释这些现象?能依据这些否定氯水中存在的盐酸的结论吗?请大家讨论。

2.8 我这里有一装满氯水的烧瓶,倒置在水槽中,放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顶部有气体出现,现在把装置放到阳光下,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还能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并发表你的看法。

2.9 讨论小结。正如大家从实验观察中发现的,氯水中的HClO不稳定,能分解生成气体。进一步研究可以知道分解放出的是氧气,次氯酸转化为盐酸:2HClO == 2HCl + O2,光照可以加速它的分解。

3 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

问题探究不能只强调通过做科学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技能,忽视通过学科学来促进学生建构科学知识,实现概念转变。“问题探究”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不单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用做科学的方式学习,要有利于实现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领悟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本质。

问题探究活动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活动,探究方法强调动手操作,重视资料分析归纳的过程,重视实证和经验,但不能替代获得新概念或知识的所有方法。如果不顾学生的水平和基础,事事都要探究,或者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问题的研究,要求他们进行超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包含科学探究的各种要素的繁难的探究学习,只能让教师本人和学生都对科学探究产生畏惧,不可能也不现实。如果探究活动中就一些学生无法用实验、归纳、推理得到结论的问题,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牵强附会的解释、“推理”,糊弄出结论来,不可避免地会让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方法产生误解。设想,如果让学生从氯水能使红色布条褪色,直接“推理”得出其中含有次氯酸的结论来,再由此推出氯气和水发生的反应,还有“科学”可言吗?

要帮助学生在问题探究学习活动中领悟到科学是探究自然界的思考方式和探究方式。科学知识是人们在探究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用真实证据验证假说,得出的结论。科学只有不断的质疑、验证,探究,才能逐渐逼近真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232-01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课程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学习方式、能力、技能和态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和学习方式是相辅相成、交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对于现代教学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生物教学有了新的要求,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授课技巧,巧妙组织教学内容,积极运用情感资源,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

2.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生物教材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生物老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教师应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着手,不断加强自身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注重实践教学和加强自身素养。同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

2.2变革学习方式,倡导"互动合作、自主学习"模式 。"互动合作、自主学习"模式首先强调的是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启发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彻底地改变学生在接受性学习中的旁观地位,人人都是参与者。其次,由于探究小组对学习材料的学习,所获得的认识有高有低,有的完整,有的片面,有的甚至还是错误的,此时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的概念有比较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所以组织讨论和评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再次,"互动合作、自主学习"模式特别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个性等方面的教育成果,而这些都是以潜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隐性知识,不像显性知识那样容易编码和传递,因此在进行集体讨论和评价时,要引导学生作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多用延迟评价和积极评价.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少年学生。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5种,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价值的需要。在讨论中,为了小组的成功,学生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摆依据,做实验,谈看法,学生通过利用环境解决问题获得了内在的满足感,这比在接受性学习中回答教师所提问题而获得的外部奖励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这样也在主观上促进了学生素养的自我完善。

2.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是否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是学生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思考潜能,在学生由"存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推理并获取新知,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现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这是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与讲解,学生默默无声地被动听讲与记录"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做"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并不是将所有与该实验有关的内容作详细、全面和透彻的讲解,而是只给同学们说明科学家在做此实验时的探究思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通过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科学探索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2.4注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实验思维是实验课培养的重要目标,而探究实验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条件把教材中较为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训练的同时实现了探究方法和探究思维的训练。例如,在"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一节中,如果按照教材设置为验证性实验,很多能力较强的学生实验速度很快,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得到实验结果。转换成探究性实验后,我没有事先告诉学生桌面上样品的成分,而是告诉他们在三份液体样品中分别有稀蛋清、葡萄汁、淀粉溶液,要求他们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实验思维,先用双缩脲试剂把稀蛋清与其他两种糖类分开,再用斐林试剂把葡萄汁和淀粉溶液区分开。这对于刚开始高中生物实验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事实证明,把验证性实验转换为探究性实验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参考文献:

[1]任显芬.高中生物教学发法探讨[J].2009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