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113-02
当前我国高校注重教研及教学需要的情况下,设置了科研实验室,支持教研及教学。但是,在良好设置科研实验室的同时,还要注意保障科研实验室安全,否则将有可能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就以化学科研实验室来说,化学科研实验室中存有多种化学品,如若化学品存放不合理、实验室清洁不到位、实验室温湿度控制不佳等,很可能引发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1]。所以,为了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化学科研实验室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强化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监督、控制化学科研实验室的方方面面,如此可以保证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
1 化学科研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参考与分析国内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日常应用与维护实际情况,确定化学科研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研实验室安全事故难以预测
化学科研实验室内所开展的大多数实验活动都属于探索性研究,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未知,存在多大程度的危险性也无从知晓,这使得化学科研实验室存在安全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化学科研就是一种探索未知的科研活动,科研人员需要经过不懈努力、多次尝试,逐渐了解化学现象,逐渐得出结论。所以,在化学科研实验室所进行的大多数化学科研项目都是难以预测其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
1.2 未统一管理研究生科研工作
以往,在化学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有指导老师负责带领学生进行化学科研,因为每个指导老师所带学生较多,根本无法在学生进行化学科研中做到面面俱到,正确、规范指导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或安全防范等,加之一些学生的安全意识较低或存在侥幸心理,致使化学科研实验室中偶尔也会出现安全事故。而在今时今日,教育领域注重培养全能型人才的情况下,在化学科研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等,往往开放化学科研实验室。但是因为一些学生相关知识掌握不扎实或基本技能不强,使其在化学科研实验室中难以安全、合理、规范地进行化学研究,容易引发安全事故[2]。总结来说,无论是以往还是现今,化学科研实验室应用过程中都没设定统一管理标准来约束、监管学生,从而加剧了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1.3 实验室调整改造频繁
化学科研实验室调整改造频繁,同样会加大实验室危险性。而综合分析国内一些高校化学科研实验室管理情况,确定有一些高校为了能够更新科研项目或引进人才,加强校内基础建设,如,化学科研实验室的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所造成的线路破坏、通风设施破坏等将成为安全隐患;化学实验室改造中频繁移动化学试剂、仪器设备,也容易使化学品变质或受潮,给实验室带来安全隐患。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项目,积极引用仪器设备,致使实验室内高温高压的仪器设备较多,这同样会加剧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危险性[3]。
1.4 危险化学品种类较多
不同于基础化学实验室,化学科研实验室所存放的高危险性化学品较多,为更好地进行化学科研项目研究提供材料。但因为易燃易爆、强酸强碱等高危险性化学品较多,化学科研实验室必然存在较高的危险性,一旦高危险性化学品爆炸或燃烧,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因为多种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加剧了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危险性。
2 强化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针对化学科研实验室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的情况,强化安全管理,使之能够对实验室进行方方面面的监管与约束,尽量规避安全隐患,必然能够提高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性。那么,如何强化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呢?
2.1 对化学科研实验合理布局安排
针对以往化学科研实验室改造频频,且仪器设施放置不合理的情况,笔者建议重新规划实验室,正确布局与安排,实现化学实验室区域化、规范化、合理化。在布局方面,则是根据实验室功能及实验特征,将实验室划分为实验区、理化分析实验区、化学品存放区、仪器设备区等,如此可以分区域地监管与保护,降低安全隐患存在的可能。针对实验室的安排,首先是考虑仪器及化学品存放、应用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室电线、水管等基础设施的布设。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安排大型仪器设备的放置及各种化学品的存放[4]。
2.2 制定完善的、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
考虑到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较多,且具有一定难度,在制定完善的、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其一,实验室行为规范管理。基于对以往化学科研实验室中学生日常行为,提出规范的、合理的行为管理,如,穿实验服,佩戴防护镜及手套,化学试剂规范应用,化学器皿及时清洗等。
其二,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因为实验室存在较多高危险性化学品,为了避免因化学品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所制定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中应当明确说明化学品从存放、应用、回收等方面的要求[5]。
2.3 强化实验室相关安全教育与培训
针对很多学生安全实验意识不强及科研不规范的情况,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并使其能够规范地进行化学科研项目,提高化学科研实验室的安全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其一,加强化学品、仪器设备规范操作方面的培训。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化学品,正确操作仪器设备,应当开展专项培训活动,重点讲解各种化学品的应用;各种仪器设备的功能及操作等方面内容,强化学生知识水平及基本技能。
其二,强化安全意识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案例培训、情景式培训、安全技能竞赛、安全讲座、安全演练等,不断地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使学生在化学科研过程中能够时刻注意安全操作仪器、安全使用化学品等[6]。
3 结语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诸多高效化学科研实验室均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对此,应当通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合理布局安排实验室、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强化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为使化学科研实验室长期安全应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57-01
医学实验室主要为医学教学服务,保障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运行,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实验,是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基础。目前我国医学实验室在管理模式及理念上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该差距将阻碍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医学实验室应该逐步与国际接轨,引入科学的实验医学管理模式。
1 医学实验室的现状
1.1 医学实验室的设置:随着医学实验室精细分工,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同时也造成医学设备与仪器的使用效率低下。基础医学院一般设有形态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室、免疫学与细胞工程实验室。临床医学实验室除了检验科是临床检验的主体外,临床科室所属实验室或研究科室也在开展临床检验工作,不同隶属关系的实验单元各自为阵地参与临床检验,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
1.2 医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医学实验室现行管理体制是三级管理,存在着争人员、争设备、争资金、争实验室的问题,不利实验室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实验室布点过多,经费投入分散,致使仪器设备配套数不足,实验课过大,学生动手机会少,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新的实验项目难以开展,实验动物也由大改小,由多改少。实验室设置模式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教育资源无法共享,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1.3 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由于多种原因,医学实验室一直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缺少一套必要的管理制度,制约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实验的提高。
2 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2.1 推行医学实验室计量认证管理模式:近几年国内医学实验室的管理者积极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和实验室认可工作,在该工作的实施中,各医院和院校各自为阵的多个中心小实验室模式无疑是阻碍全国质量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和自动化工作流程等工作推进的最大障碍。我国医学实验室应该参照实验室认可管理模式,积极参加医学实验室计量认证管理模式。计量认证管理模式是一种适用于中国的医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其认证费用低廉,管理效率高,可保持医学实验数据的公正、准确与客观。
2.2 培养创新的实验教学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是实验室。实验课应比理论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只有把实验教学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才能使学生透彻理解医学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为从事医疗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过多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一般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估:完善实验教学评估制度和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制度。对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教学时数和大型仪器设备年使用时数,要制定出一套奖惩办法,充分发挥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更新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观念,保留有价值的实验,摒弃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过时项目,按照检测方法学的科学性、先进性实施实验项目归口分类,保证临床检测正常进行。
2.4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条例》等。有关制度内容应该包括:保证实验室管理人员具有履行其职责所需的权利;保证实验判断的独立性和真实性;对影响检验质量的所有管理、执行或验证人员规定其职责、职权和相互关系;由熟悉检验方法和程序、了解检验工作目的以及懂得如何评定检验结果的人员实施监督。
3 医学实验室安全隐患类型与对策
3.1 事故的类型:从大安全系统的角度分析,高校实验室事故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6种类型:①因人员操作不慎、使用不当和粗心大意酿发的人为责任事故;②因仪器设备或各种管线年久失修、老化损坏酿发的设备设施事故;③因自然现象酿发的自然灾害事故;④因心理失常者的恶作剧而引发的侵害事故(如计算机被病毒感染、计算机遭黑客攻击等);⑤因犯罪分子的行为而引发的设备被盗事故;⑥因敌对分子的阴谋而引发的破坏事故和失密事故。
3.2 事故的表现形式: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研究的事故主要是人为责任事故、设备设施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高校实验室里,这些事故表现为:火灾性事故:爆炸性事故:毒害性事故:机电伤人伤人事故:及设备损坏事故等。
3.3 安全隐患管理的对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责任学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制,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认真制定安全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危险化学药品的使用方法等并上墙或上台明示,重视做好实验室安全常识的宣传工作。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在加强安全教育时,应分类进行。对教师,要求把安全知识教育贯穿课程始终,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对使用的化学药品、试剂的使用注意事项,课前就要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实验流程及化学药品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医学实验室,使用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剧毒物品,有的实验要在高温度、高压力或者超低温、真空、强磁、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下或条件下进行,与此同时,高校实验室又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存放在实验室。上述情况表明,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复杂性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和十分紧迫的。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38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生产,重如泰山。做好施工安全管理,不但可以避免企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减少企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还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1.1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
当前,在建筑业时常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重质量、轻安全、最低价中标和包死价工程,从而使得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或完全没有安全管理的施工经费,用于安全生产的经费被忽略。因此就导致施工现场的混乱,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解决办法一是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规定设置安全保障经费。二是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安监机构要严格对安全管理经费的拨付和管理。
1.2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
建设一线人员90%以上的农民工,放下锄头拿砖刀,这些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意识薄弱,违章作业严重,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该培训的人员没有得到培训,特别是新入场工人大多没有受到过安全教育,班前活动没有进行;二是“三类人”、特种作业人员、岗位技能工种、企业三级教育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明显。对策就是严格教育培训,培训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二是对于新录用的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
1.3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这些企业普遍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了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但不能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或生产一线。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得不到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大力支持而使管理薄弱化,对文明工地标准敷衍、应付,特别是对转包和靠挂工程、建设单位的指定分包商,存在着只收管理费而疏于管理的现象。
1.4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
重大危险源是指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且事故损失巨大的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据统计,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深基坑坍塌、触电、机械伤害所造成的伤亡事故占总数的80%以上。一些企业对重大危险源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更没有对多发性事故开展专项治理,致使由此造成的事故有增无减。
1.5安全管理资料和现场管理脱节
一些工地未建立安全管理资料,或建立的安全管理资料不全面针对性不强,工地未按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特别是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项目如深基坑、高大模板、起重吊装等也无安全专项方案,有的先施工后补施工方案,且无总监审批,一些安全资料和现场不符,这些资料只是应付检查,无实际意义。这就要求企业重视安全资料的编制、审批和执行,做到资料和现场相配套,方案指导施工。
1.6应急救援工作重视不够
这就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各部门强化做好应急救援工作的责任感,除了在事故发生后,尽最大努力控制和减少事故损失,还包括事故的预测、预防和报警;二是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和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三是抓紧编制和落实应急救援预案,落实责任、制定措施、物资储备。通过演练、实践及时发现漏洞,进行健全和完善。
1.7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有待加强
一些监理单位对安全责任重视不够,监理人员对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不清楚,安全管理力度不够,即使发现问题也不能彻底整改。对重大危险源不能做到旁站监理,例会教育不提安全。安全管理只停留在方案审批,发一些简单的通知,至于整不整改另当别论。
2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为进一步完善监理监控、企业自控的施工现场安全监管保证体系,应当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建立建筑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和隐患排查的长效机制,防止较大等级以上事故的发生。
2.1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的组织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项目部应分别建立专门机构,明确专门人员,负责本企业及本项目部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应由施工企业直接委派。施工企业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制度,年度内要制定隐患排查治理的计划,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以及消案制度。所建立的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构和应上报建筑工程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并在施工现场张榜公布。
2.2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整治力度
2.2.1项目负责人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必须保证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到位,保证各类施工设备和施工安全防护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保证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到位。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承担直接责任。负责组织施工现场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隐患专项治理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负责组织对安全生产隐患的整改工作。
2.2.2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必须每日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状况进行巡查,并作巡查记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向相关施工班组发隐患整改通知书,同时报工程项目部和监理部。并对安全隐患整改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及时将整改情况上报。负责每日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进行登记,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并将施工现场当日的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情况、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情况及施工设备机具的安全状态报监理部备案。
2.2.3监理项目部在开工前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查,并有审查记录
在落实日常安全监理制度的同时,每周至少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并做安全隐患排查记录。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事故隐患,要求施工单位按规定实施整改,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档案。施工现场监理部必须每日对施工企业项目部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及特殊工种在岗情况及履行职责情况做出记录。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management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view of safety produc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t of relatively strict and feasible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atus quo and the level of safety management, as to avoid the loss, ensure the expected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关键词: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017-04
0 引言
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管理内容之一。安全管理成效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经济效益以及所有参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鉴于此,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应该以工程建设目标为基准,严格按照安全施工标准去检查和衡量每一项施工内容,要善于通过表象深入分析其中的问题、隐患,并及时整改,尽量将隐患“扼杀在摇篮里”,避免使企业因此蒙受经济损失。本文将基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理论深入剖析我国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继而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角度结合实证案例提出一套相对严谨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以改善现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避免损失,确保建筑施工活动取得预期经济效益。
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概论
1.1 建筑安全生产特点
在建筑建设中,其安全生产所具有的特点有:第一,不安全因素较多。在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场地面积以及空间有限,在其中则具有大量的材料、机具以及人员、多层次主体交叉作业情况的存在,则很容易因此导致物体打击等事故的发生;第二,安全管理富于变化。在建筑施工中,工作内容以及场所都处于变化以及动态的过程中,这就要求建筑安全生产能够同该种富于变化的现场环境相适应。同时,在建筑建设中,也将因环境的变化需要做好计划的及时调整,也因此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不安全因素较多。在建筑施工中,不仅存在较强的作业强度,且因多工种交叉作业、受天气影响大、高空作业等存在使现场具有更为复杂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防范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施工作业非标准化情况的存在,将增加施工现场危险因素。在不同的地区,建筑企业在技术装备、资金实力以及技术水平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因此使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了更为复杂的关系以及较多的管理层次,如果仅仅按照单一的手段以及方式进行管理,则很难获得好的管理效果。
1.2 安全管理基本原则
在建筑施工中,要时刻将安全工作放在所有工作中的第一位,并积极强调安全预防,即通过安全工作的提前开展处理防患于未然。在该项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原则有:第一,生产同安全相协调。即将安全融入到生产当中,对生产形成保证以及促进作用。虽然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两者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在最终目标以及管理目标上则需要形成完全的统一;第二,坚持管理目的性。在安全管理这项工作中,其内容就是实现生产过程中环境以及人物的管理,通过对人、物不安全行为以及状态的有效控制实现事故的消除以及避免,进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以及安全;第三,坚持预防为主。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将预防放在第一位,首先要对生产当中不安全因素产生端正认识,消除不安全因素态度,在实际对生产内容进行布置时,则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针对性地做好措施制定;第四,坚持“四全”管理。在工程安全管理这项工作中,其将涉及到生产活动的很多个方面,即包括工程从开工到最终竣工的全过程。对此,在生产当中则需要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第五,加强安全控制。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就是在实现事故提前预防、危险因素消除的基础上实现劳动人员的保护,对此,就需要在工作中加强控制,通过对人与物不安全状态的控制保障施工安全。
2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各项工作也不断完善,其主要成效有:第一,建立了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根据我国安全管理要求,建设部近年来先后颁布了多项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以及调查程序规定等文件,在文件当中明确了要在我国建设起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并初步形成了建筑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第二,开展伤害保险强制执行。根据建筑法当中为职工办理伤害保险相关内容要求,从1998年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展了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在将事故预防同意外伤害保险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促进安全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创建安全达标活动。通过安全达标活动的开展,在实现职工安全意识增强的同时使工程建设安全工作进入到了标准化、科学管理的轨道,且在有效提升工程现场整体防护水平的同时实现安全技术的提升,包括有创建文明工地、全面施工设施、加强卫生要求等等。
在获得成绩的同时,我国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有:
2.1 法律法规方面
虽然近年来我国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在我国建筑市场安全规范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第一,由不同部门以及机构制定法规,包括有行业标准、行政法规、国家法律以及地方法规等,且在内容方面存在较多矛盾以及重复情况,在具体行政管理中也存在依据不一致情况;第二,法律中重罚轻赔现象普遍,弱势群体没有获得较好的保护。即更多强调对安全违规企业的处理,在民工受到伤害时,应当获得多少赔偿却缺少具体的规定;第三,没有做好设计、监理单位以及业主等主体安全责任的规定。在工程建设中,安全事故同施工进度要求、监控监管力度以及图纸设计质量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很多安全事故之所以发生,并非是由于现场施工管理疏漏,而是由于施工前期准备、测绘阶段的缺陷以及安全投入不足所导致的,对此,就需要能够做好不同单位在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法律责任的明确。
2.2 政府监督方面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政府不同部门在相互协调以及相互配合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同部门间职责脱节、多头执法以及职能交叉情况较为严重;第二,安全监督人员素质以及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因缺少专业知识以及安全管理经验并不能够保证监督的合格依法性,不能够以此对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第三,检查流于形式,很多地区领导处于政绩方面的考虑,面对安全事故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漏报、瞒报情况较为严重,不能够及时惩处安全检查当中的违纪违法问题。
2.3 企业管理方面
在现今建筑施工企业当中,其具有较为多元的投资主体以及经济成分特点,并因此使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且现场施工人员在安全防护装备配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生产过程中,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在仅仅重视工程进度的情况下乱干、蛮干情况较为严重,甚至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减少或者取消了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
3 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策略
要做好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首先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流程,再针对建筑施工阶段的关键节点进行重点监管,具体策略如下:
3.1 安全监督管理流程
一般情况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招标阶段的安全监督管理、施工准备阶段的安全监督管理、施工阶段的安全监督管理、竣工验收阶段的安全监督管理。通用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3.2 具体措施
3.2.1 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该工作即在工程建设之前做好整个工程的统筹规划,保证工程建设项目能够在具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更为顺利的完成生产任务。在施工该组织设计当中,施工单位就需要能够对工程的土方开挖、模板、脚手架、起重吊装以及降水等分部分项工程做好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在做好安全验算结果附具、由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第二,做好技术交底。在工程施工前,项目管理人员则需要针对该工程安全施工要求向作业人员以及施工班组做好说明,做好签字手续的履行。交底内容方面,要避免流于形式、口号化,要按照分部分项工程具体情况进行;第三,规范现场施工。在项目工程建设当中,要对文明施工管理引起重视,做好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做好材料堆放场、道路布场以及临时给排水的合理安排,保证生活区同作业区科学分离,做好施工环境的美化。进入现场的人员,需要按照规定做好劳保用品的佩戴,做好现场防火处理,保证具有充足消防器材的配备。
3.2.2 安全教育措施
第一,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在经过考核之后才能够任职,每年需要对作业、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将培训情况记录到其个人档案当中。通过对职工经常性安全生产教育的开展不断提升其安全生产意识以及操作技能,使其在工作当中具有更强的自我保护能力;第二,工程作业人员在进入到新工作岗位之前,需要接受相应的安全生产培训,没有经过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第三,做好安全检查制度的建立完善,在做好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做好下一阶段教育内容确定;第四,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做好教育对象、内容以及时间的记录。
3.2.3 安全管理措施
第一,建立生产保证体系。在工程当中,要将项目经理作为工程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即成立起以项目经理为主,由班组长、施工员以及安全员等参加的组织机构,做好安全管理网络的组成;第二,落实责任制度。在工程施工中,需要逐层做好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的落实,通过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奖罚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制定,做好各自安全管理考核指标的明确;第三,按操作规程作业。在工程施工中,作业人员需要在做好相关技术要领、施工要求掌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操作要点、要求以及程序开展操作,做好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避免对其他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工程方面,要在流水施工以及交叉施工当中做好不同工程间的安全协调,如避免在施工操作、材料搬运中发生碰撞,在垂直交叉作业中出现物体坠落伤害等;第四,实行标准化作业。即根据科学作业标准的制定实现人行为的规范,能够在实现人不安全行为控制的同时减少其施工当中存在的失误;第五,建立应急预案。通过重大事故处理预案的建立最大程度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
4 实证案例
4.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XX大学闵行校西南角(莲花路与东川路交叉口),南侧为单层科研临时用房,北侧为蒋家港。总建筑面积为3448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8559平方米(其中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为2814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921平方米。主体由两栋南北平行布置的板楼组成,南北楼通过东西两侧的裙房连接。南侧为5层的物理类实验室用房。北侧为11层的化学类实验室用房。西侧一层设置洁净实验室(百级)等辅助用房,地下一层西侧设有实验室及冷库。地下一层东侧设置机动停车库。主楼建筑高度50米(室外地坪至女儿墙高度),裙房高度24米。人防工程:位于地下一层东侧,人防总建筑面积3881平方米。
施工过程中存在基坑开挖与支护(基坑局部最深开挖深度达到7米)、高大模板、支撑拆除、塔吊安装和拆除、重型起重机械吊装、卸料平台、脚手架等危险源。
4.2 安全监督管理措施
①认真检查、督促施工单位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工作实施情况,检查施工单位是否进行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施工技术交底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施工教育;②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重点部位如: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起重吊装及安装拆卸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等施工事项应进行跟踪或旁站监理,认真检查其是否违反强制性规定,如有违规应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③在施工现场要做到一管、二定、三检查、四不放过。一管:即要设专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理人员,管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理;二定:即制定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监理生产责任制和技术措施;三检查:即定期检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施工专项方案》技术措施执行情况;四不放过:即麻痹思想不放过、事故苗头不放过、安全漏洞不放过。
4.3 安全监督管理成效
开展安全检查是检验安全监督管理效果的有效途径。按要求,检查评定为“符合”的项数占检查项总数的比例高于70%的,为合格,低于70%的为不合格。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施工现场存在重大隐患,并下发整改通知书,则该项目直接评定为不合格。
工程安全检查结果(见表1)。
经过安全检查发现几处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项目,但合格率均在70%以上,从整体来看不会对整个工程造成损失,只需在后续工作中根据不合格项进行微调即可,并且据表1的检查结果来看,整体上仍然符合安全标准。
5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现今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在上文中,我们对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能够把握好存在问题,以科学措施的应用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忠琪.建筑施工企业员工个体特征因素与安全绩效关系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
[2]汪马成.基于PSO-SVM模型的建筑施工项目安全预警方法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
[3]黄波.青岛市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策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
[4]刘晓云.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D].北京建筑大学,2016.
篇5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支队 涉食犯罪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On Problems for Public Security Organs to Establish
Food Safety Team and Countermeasures
XU Wenqing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 Railway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3005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ood safety problems and frequent, showing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 regulatory system and the regulatory system in the regul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mbat criminal activities involving food, forming a strike force with existing regulatory authorities in some areas of China's public security authorities to establish a food security detachment, directly involved in criminal activities involving food cracked. In this pap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on food safety, food safety and public security organs of detachment may be faced and solutions for analysis, aimed at better regulation of food safety services.
Key words food safety; food safety team; crimes involving food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涉食违法犯罪活动频发,如: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事件、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毒胶囊事件等,这些涉事企业大到在国家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的老牌知名企业,小到家庭作坊,这些涉食违法犯罪活动令人怵目惊心,国人为之惶恐、为之愤怒。①总结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安全犯罪问题逐渐凸显。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食物中毒而需要就医的人数在30万左右,涉及到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涉及的食品种类繁多,样式多样,并且这一数字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大家避免不了,而又热门的话题。
(2)食品安全犯罪社会危害性加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和工业原材料被应用于生产假冒、伪劣食品,致使现在生产的不安全食品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并且这些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成分。相对于传统的制假来说,现在的制假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3)食品安全监管出现漏洞。政府有各种食品监管部门,如:食药、工商、质检、环保等,但是这些单位在监管食品安全的时候往往以罚代管,发现问题多以罚款了事,很少深挖源头进行惩处。这种监管行为很难对制假售价行为造成实质性的打击,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助长了制假售假行为。同时现有各执法部门大多各自为战,因而难以形成打击合力。
1.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制假、售假的手段较以前有较大发展,致使涉食犯罪手段更加隐蔽狡诈,真假难辨。部分不法分子在受到打击之后,并没有消停,而是变换手法和方式,以更加隐蔽方式进行着违法犯罪活动。并且现在的涉食违法犯罪活动,呈现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作案向专业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
2 建立食品安全支队可能面临的问题
2.1 食品种类数量庞大,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带来市场上食品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同时,涉食犯罪分子的手段和水平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隐蔽、狡诈,并且有一种向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此类犯罪行为的侦破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支持,这意味着无形中加大了公安机关侦查工作的难度。因此,公安机关建立食品安全支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弥补支队民警在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欠缺。只有这样,才能支队才能自主、及时的发现涉食犯罪行为,正确的对犯罪现场进行保护和取样。
2.2 公安机关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可能会影响相关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及市场秩序
依法律规定,食品安全信任公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和检验规范的制定、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等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餐饮服务和食品流通活动由工商、质检、药检等部门监督管理。②从这些法律中可以看出,其并没有明确指出公安机关在其中承担的任务,若公安机关成立食品安全犯罪侦查支队后,其执法权未得到正确使用,可能会加重涉食事故发生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甚至还会引起公众对于公安机关权利涉及面太广的不满,从而影响市场经营秩序,还可能会影响其他行政监督部门的正常工作。
2.3 食品生产点多而分散,警力需求量大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是制假、售假的聚集地区,即使在市区内,一些制假窝点也比较隐蔽。支队成立以后,除了处理群众举报案件之外,就是对重点区域进行排查。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公安机关的工作负担,可能难以及时发现涉食安全隐患。同时,在接举报后,可能由于警力不足,造成抓捕不及时,或者使相关犯罪分子流窜、销毁证据等问题。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同级政府和党委对公安机关的领导和监督
由于食品安全侦查支队的建立使得公安机关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参与度加大,同时基于该支队还负有追究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使得公安机关在食品领域的权利增大,为了防止公安机关内部的出现而影响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正常工作的开展,使得加强同级政府和党委对公安机关的领导和监督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加强同级政府和党委对公安机关的领导和监督,才能防止警察权力扩大化,也有利于督促公安机关的执法人员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依法行政,使得该支队作风正气,更具战斗力。
3.2 加强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
面对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食品,鉴别其真伪涉及的知识面广,目前新建立的食品安全支队不具备完成诸多基础性业务的能力。因此,使支队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增强执法人员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认识,为后续公安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保障。加强支队执法人员有关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够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和方式,能够在处置涉食犯罪案件、打击涉食犯罪不法分子时依法行政。同时还可以借助质检、药检部门的力量,为涉食犯罪案件的侦破提供技术支持。
3.3 实行“网格”化监管模式
目前我国涉食犯罪活动多在黑作坊和小企业里发生,多分散在偏僻隐蔽的地区而不易被察觉,同时警力也十分有限。实行“网格”化的监管模式将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网格”化即将辖区分割成网格,将其分别分给固定民警,负责该区域内的日常巡逻、走访、调查等日常任务,有利于民众及时向负责的民警反映情况,一旦某个区域内发生问题可以迅速追究负责民警的责任,最终实现警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对整个辖区无死角式的掌控监管,将有效地遏制和减少涉食犯罪的发生,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3.4 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
如今,严峻的涉食犯罪形势和狡诈、隐蔽的犯罪手段使得公安机关面临空前的打击压力。传统的依靠媒体曝光或食品出现问题后,公安机关才介入调查的模式需要改变。食品安全支队应提高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以防为主”的原则,自主侦查,主动出击,将问题食品消灭在端上餐桌之前,只有这样“以防为主”的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公安机关建立的食品安全支队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刚开始开展工作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在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方式、与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注释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对策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当中,建筑可持续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所接受,而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施工安全管理。建筑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及工期对工程项目进行施工,而做好施工安全管理正好可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缩短工期、减少用材。
一、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 安全管理被忽略
企业都是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从而忽略了许多增值条件,如太过看重利益而以忽略安全问题为代价对企业也是得不偿失。尽管如此,许多企业还是没有理清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没有认真予以重视。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在安全方面没有明细规则来管理,安全管理人员都没有认真对待安全管理,使所谓的安全监管形同虚设,丝毫没有发挥其作用。而有些建筑项目在安全问题上都无章可循,安全制度随意建设,往往墨守成规,直接执行,这就使得该制度与现实发生矛盾,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让其更加错综复杂,杂乱无章。
2、 管理人员自身素养低
我国现有建筑工人的组成部分大多是农民工或学历不高的人,其文化素养都比较低,没有维权意识,同时又缺乏管理知识与专业技能,他们大多数都是直接上岗,无专业培训跟进,也没有佩戴安全装备,从而使得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大大提高。另外,建筑单位对监工的管理强度没有达到,许多工人频繁更换,大多企业的工人都是临时外聘的,随意使用当地人以及外来的民工,没有经过仔细的筛选严查,而他们有没有与单位签署安全保护相关协议,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3、 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建筑工人工作期间,没有配备安全防护用品的现象较为普遍。建筑单位对于工人的基本安全利益,相关保险以及关于安全意识的培训都没有到位。在施工过程中没有进行安全护栏,许多不相关人员都可以来去自由,而相关的施工设备安放不规范,工人劳累多度,加班的现象时有发生,睡眠时间严重不够,导致施工过程事故发生率加大。监管部门又疏忽管理,相关资料文献少,巡视力度不够,一些比较危险的工程都没有进行切实的监控,安全方案以及核查都没有反复对比,使有些环节,监察力度都不够,审查部门,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大提高。
二、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
1、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仅是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还是做好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基础。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生产制度,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安全开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为了安全高效的完成建筑施工生产,不仅包括一系列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还包括安全检查、事故应急处理等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安全责任制,划分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人员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做到人人有责的工作状态,所以,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就会成功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当然,安全制度的建立要和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相符合,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本单位特色的安全制度,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保证安全生产。
2、强化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安全检查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检查,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从而保障施工的安全。所以,施工现场应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安全检查工作,使我们能够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不至于在出现安全事故后才发现安全隐患。同时,我们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检查,不仅可以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还可以使安全生产观深入人心,在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能够及时处理,这样,大幅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
3、设立安全保证机制和预警机制
建筑工程是发生事故风险比较高的一个行业,在安全管理方面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政府工作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力度,相关的建筑单位应该专门的设置安全部门,对人员进行严格的要求,设立安全保证机制和预警机制。
4、加强原材料进场及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
加强原材料进场及施工机械的管理工作,是安全管理人员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极大表现。在每批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安全管理人员有责任核查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质量是否达标、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坚决不允许质量不达标的材料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新的施工设备投入使用之前,安全管理人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交底。施工作业前检验该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转或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都是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5、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安全责任意识
为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素质及其安全意识上能够满足安全施工要求,施工企业在施工人员上岗前需要进行安全施工培训,并且在施工期间也应当不定期或者定期进行安全操作相关培训,从而树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尤其是针对一些技术工,更应当加强其安全操作的规范性。针对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管理工作者,不同于一线工作人员,通过培训主要是令其了解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学习提高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强管理,及时发现施工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操作问题,并对岗位培训考核制度进行落实,加强资格认证制度的审核,对于不符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同时建立起完善的保险制度。针对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则采取意外伤害保险的方式对施工人员予以保护。
6、提供良好的施工条件
施工条件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安全生产的质量,工作者处于相对恶劣条件下工作则非常易于诱发安全事故。所以,应当高度注重这一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夏季作业时,应当避开中午的高温期,在高空作业时,应当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布设防护网,当发生降雨的时候,应当停止施工等等,从而为他们的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施工环境应当选择较为舒适的色彩,使他们工作的时候能够尽量降低他们的眼睛疲劳。除此之外,应当尽可能的降低粉尘、噪声等的影响,以充分确保他们处于较好的条件下工作。
7、 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施工中切实转变生产态度, 从只求进度和效益转向安全生产和进度、效益的和谐统一。必须把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加强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建立由企业和项目部联动的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及使用管理, 根据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资金的使用计划,做到“施工进度、安全先行”,做到安全生产的资金不得挪作他用, 使安全生产得到切实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大对安全生产监控、监测(如施工现场可视化系统)的设备投入,通过监控、监测及时发现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并依据监控、监测的记录,制定预防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不仅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更可能会将整个施工现场变成危险地带。因此,只有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机制、教育培训管理及施工人员、尽可能地减少安全隐患,才能有效地减少施工场地中潜在的危险,从而保证进出施工现场的每个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永奎,王润石. 建设工程安全文化理论研究评述[J]. 工程管理学报. 2015(01)
[2] 段东东,胡长明,简超军,王 刚. 多项目并行施工危险源管理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5(02)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食品安全在全球化的今天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面临食品安全危机的严峻局面。我国也爆出过如“地沟油”、“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有些事件已造成公众危机,降低广大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严重影响政府形象,所以,该如何提高我国政府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已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概述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即严重损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食品事故,该类事件具有多样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需政府采取紧急处理行动避免事态的扩大,为预防和减少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应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维护国家社会持续和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是治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多个层面,如从突发事件的最初预警,分析事故原因,组织解决事故计划,调配相关部门人员及后期群众安抚处理等。上述步骤中后期群众安抚处理是整个应急管理的核心,尤其在事件发生后会逐渐显露突发事件的各种表现形式,所以就要求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对该事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给予解决措施。
二、我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问题
1.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目前多数食品安全危机应急管理所设立的法律缺乏可操作性。如《食品安全法》中虽然规定了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程序、职责等必要内容,然而在规定内容上则缺乏具体的实施实则,较为抽象,尤其严重缺乏应急情况下的行政程序法律规范。通常大部分食品安全危机应急管理的立法忽视了对应急处置权利的控制及因应急权利造成的损伤。此外,没有严格执行现有的食品应急管理法律规范,主要表现为行政不作为、有法不依及执法不严等。如千方百计的隐瞒重大食品安全危机事故的死亡人数,没有及时将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信息公布于众,难以落实和实现法律规定的危机期间公民的基本人权和公民救济的权利。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体系,政府常在发生食品安全危机不是借助法律层面操作,则惯性的采用行政命令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行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应急管理预警机制不完善
食品安全预警是根据食品安全隐患建立的有针对性的功能体系,它包括量化分析、监测、追踪及信息通报,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发出警报,提醒相关管理人员对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早期控制与预防。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个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则是没有科学评估新涌现的食品加工技术及新原料对食品安全危害、影响的风险,仅仅把监管对象局限于已知的有毒有害食品原料。此外,我国的监管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然而各职能部门没有有效整合和统一分析食品安全信息,缺乏足够的信息互通,一定程度上很难发挥其在预警机制中的作用。
3.缺乏信息公开与沟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众获取各类政务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网络,但在信息公开与沟通方面却普遍落后。主要表现在:⑴食品安全信息质量不高,过多的披露政策性信息。⑵缺乏单独的食品安全信息专栏,公众无法获得准确及完整的食品安全信息。⑶缺乏食品安全信息资源检索能力。再加上政府网站缺乏合作协调机制,根本无法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影响信息力度。
三、加强我国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对策
1.加强立法保障,健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我国应根据食品安全危机应急管理的需求和基于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具体有以下方面:首先修改和完善现有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前提建立在遵照法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原则的基础上,使其减少交叉,相互衔接。对于在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在应急管理实践中有效的,但在行政法规中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应根据上述要求逐渐形成法律,进而提高法律效力。其次在立法过程中要维护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要尽快研究分析没有得到规范的盲点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对应急管理的社会环境条件进行改善,以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提高公众的认同度和配合度。
2.加强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建设
应急管理的首要条件为预警,目的在于有效避免和预防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降低危害损失。是预防和应急相结合的管理原则上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管理。首先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要以预警机制为基础,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的开展。其次,政府部门应建立包括预警信息管理、收集及监测的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平台,主要在于向有关部门和消费者通报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3.建立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制度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危机,公众的生命安全则被摆在首位,所以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政府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协调政府、社会力量及公众之间的关系,将社会公众对危机舆论转到正常方向,缓解社会紧张情绪。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应给予全方面和多层次的探究分析。该如何掌控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体现了政府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制定其对策时,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加强立法保障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建设,提高应急管理信息透明度,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食堂 食品安全 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11-03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高校食堂作为一类特殊的餐饮单位,服务对象特殊、开餐时间集中、就餐人数多、经营环境相对封闭,安全性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和校园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如何才能科学高效地进行食品安全管理,降低食堂食品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分析法等研究工具,结合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现状,找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现状
大多数研究认为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形成了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和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1}。(1)行为规范,包括良好卫生规范(GHP)、良好生产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一系列为防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而作出的指导性规范文件,企业依据这些行为规范,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2)危害性分析,主要是指HACCP(Hazard Analysis of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的提出和应用,是一种科学、合理、针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过程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包含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关键限制、确定控制措施、建立纠偏措施、建立验证程序、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七个步骤{2}。(3)风险分析。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风险”即指食品中危害产生某种不良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和该影响的严重性{3}。“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三部分组成{3}。
早在200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我国政府就将风险分析的管理方法逐步应用于食品安全日常管理之中。2011年10月,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承担着我国“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技术支撑任务,填补了我国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机构的空白{4}。
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尚停留在行为规范阶段,甚至有的高校食堂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即食堂食品安全管理者凭借从业经验管理食堂,无食品安全理念和管理意识,管理手段包括:传统的行政命令、思想教育、群众运动等{5}。当然,也有少部分食品安全意识强,具有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高校,能够应用风险分析成品检验和过程控制等管理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二、问题
不难看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与世界先进水平尚存在差距,而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更是远远落后。
1.政府风险分析管理有待提高。一些发达国家早在1996年就将风险分析理论引入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而我国则在13年后的2009年才逐步使用这一理论。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开展,风险管理正在试行,风险交流依次完善,但仍存在问题。
首先,风险评估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很多高校食堂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有待专业评估。例如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多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概率与中毒发生前一天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有关,平均气温低于19.2℃或相对湿度低于60.3%的条件下,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率很小{6}。因此,政府可依托丰富的数据资源,就温湿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性做出评估,如果这种相关性一再被得到验证,政府相关部门就可以据此建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警制度。
其次,风险管理范围较窄,未能推广至生产者。我国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过于依赖抽样和检验的成品管理模式已不适合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与风险分析的过程管理理念不相适应。
第三,风险交流参与主体少。风险交流主要局限在政府部门。但实际上,生产者之间,政府与生产者,政府与消费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乃至媒体、专家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之间都需要风险交流。风险交流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高校食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了解真正的风险点,另一方面,媒体的误报夸大,以讹传讹的伪食品安全事件,造成消费者的过度紧张和恐慌,损害政府和科学家的公信力,还有可能对行业造成经济打击。
2.政府监管理念未推广至高校食堂。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表明,在风险分析基础之上的预防性源头监管、过程监管明显优于事倍功半的终端监管。而现实状况是,政府开展了一定的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但在高校食堂层面,了解“危害分析”、“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的食品安全管理者极少,更不用说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之中。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目前开展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工作大都与食品工业相关,与餐饮行业交叉少,无餐饮业,尤其是高校食堂方面的案例分析,先进的理论理念“不接地气”,高校食堂不能运用其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政府未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通过培训宣传等推广至高校食堂,高校食堂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主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推动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在餐饮行业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3.食堂管理方法落后。首先,危害性分析片面。餐饮服务包含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过程,有多个风险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采购,采购环节累积了上游种植养殖、包装运输、食品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风险,因此,对采购环节的监控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高校食堂采购环节的把关仅停留在索票索证阶段,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需要。
其次,快速检测能力低。有的高校食堂设立了化验室,但化验室仅能开展简单的理化检测及微生物检测,而微生物检测繁琐,耗时长,以细菌总数检测为例,最短需要24小时,而大肠菌群检测最少需要72小时。但餐饮行业具有即食性的特点,当化验结果出来,无论合不合格,就餐师生已经用餐完毕。如果不合格,很有可能在化验结果出来之前,就餐师生已经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因此,原始的微生物检测只能作为食堂加工流程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参考,而不能像食品加工企业一样,通过成品检验,不合格产品不予发货。因此,快速检测对餐饮行业来说,尤为重要。而快速检测设备试剂价格高昂,并不是所有高校食堂都会承担这笔支出。
最后,风险分析工作未开展。现有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对危害性分析的了解都比较片面,更不用说风险分析相关知识,同时更谈不上应用。
三、原因
1.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政府在将“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中时,未能重视生产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将“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融入高校食堂的日常生产经营之中。目前,我国“风险分析”的管理理念仅在政府监管层面得到运用,但说到底,食品生产的最直接的责任人是生产者,如何引导督促生产者生产安全的食品,如何遏制惩罚生产者生产不安全的食品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因此,风险管理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是不合时宜的,更为重要的是将之推广至生产者,发挥生产者的能动性,让生产者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管理,如此才能确保成品食品安全。因此,政府要找好定位,科学设置管理思路和措施,提出要求,生产者执行,将监管力量放在源头,实施过程控制。
2.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造成风险评估范围小,风险交流主体参与少,食品安全管理理念信息普及程度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培训宣传缺乏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首先,食品安全信息专业化强。在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专业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无知之源,“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重点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要将专业术语变成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使大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7}。
其次,政府推广和普及先进管理理念的力度不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很少有有关危害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培训宣传。
最后,政府部门现有风险分析相关信息分散,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查找不便,与一线工作者联系不紧密,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使用相关信息平台,用于指导实际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3.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研究不到位,新技术新方法缺乏,与餐饮各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快速检测方法有待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采购环节以及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以“地沟油”的检测为例,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以目前检测技术而言,仅能做到筛选,准确性不高。而微生物的检测耗时长,现有的快速检测方法同样存在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的另一层意思是已有完备的检测方法,但是由于价格、设备、人员等原因,检验检测工作未能开展。
4.人财物保障不足。当前,高校围绕“培养人”的目标开展工作,重学术轻后勤的现象普遍。这种观念,直接导致高校对后勤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力度不足。尤其在物价上涨、用工成本不断增加,高校食堂办伙成本激增,但为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响应教育部“质量不降、数量不减、价格不涨”的号召,高校食堂利润空间大幅压缩,食堂微利或亏本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经营是各食堂的首要目标。当食堂都不能正常经营的时候,何谈食品安全,更不用说食品安全投入了。加之高校食堂大多职工文化程度低,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缺乏,食品安全管理方法理念的进步任重道远。
四、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分析,笔者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1.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生产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高校食堂经营者对师生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政府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以守法遵章为前提,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社会监督为约束,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有制度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8}。通过经济、政策、市场等各种手段,增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的内在动力。行业协会也要加强管理,规范、引导、督促行业自律,营造食品安全诚信环境,培育食品安全诚信文化{9}。高校食堂内部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将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督促从业人员不断学习食品安全管理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严守职业道德。
2.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政府部门可依托各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专业机构,加强对监督人员、高校行政人员和食品管理人员等的食品安全培训,提高其食品安全重视程度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做好中高职及本科、研究生多层次衔接的学历教育,设置相关职业标准,引导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职业教育,建立人才体系。此外,要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能力建设,整合专家、食品安全公共发言人等各种宣传资源,借助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等交流平台,宣传正确科学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从而推动食品安全管理方法不断进步。
高校食堂自身要建立培训机制,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及普通职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
3.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还可设立统一的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和定时通报、提供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情况和相关的信息资料,增加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方便高校食堂和就餐师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各类预警信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又方便行政机关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管理一线的具体情况,为法律政策的制定打好实践基础;同时,为公众的参与提供必要的条件。
高校食堂要时刻关注政府部门的各类信息,了解先进食品安全管理方法,在食品安全高风险时段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4.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政府加强餐饮行业食品安全规律的系统性研究,加强食品安全隐患的识别能力,指导高校食堂对生产链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并能够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防范。
高校食堂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加强食品安全方面人、财、物的保障。要加强自检体系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设施,增强检测能力。
同时,要主动学习接收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结合餐饮工作实际,给政府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另外通过实践,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分析”管理制度。
五、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者能动性未得到发挥、先进管理理念的培训宣传缺乏、与先进管理理念相匹配的检验检测技术储备不足以及人财物保障不足,因此,笔者提出了建立责任制度,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培训宣传,建立人才体系;加强信息交流,建立统一平台;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保障等建议,以期将先进的“风险分析”管理理念引入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之中,转变管理方法,进行预防性的管理,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
注释;
{1}杨明亮,刘进,彭莹.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3(03):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7341-2009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食品生产企业通用要求,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23811-2009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心介绍.[3-24].http://.cn/Article/Singel.aspx?channelcode=B2957AD28C393252
428FF9F892D1EDE1811F73D8044090E5
{5}刘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基于体制变迁与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0(02):63-78
{6}张磊,穆海振,陆怡,等.上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季节和气候特征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07):330-332
{7}严卫星.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要让老百姓听得懂.[3-25]. http://.cn/Article/News.aspx?id=19D26BB734F1B0D70
332C42CDE41C8FF82630C57C4F767DD
{8}北京市政府.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2011―2015. 2011
{9}国务院.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2012
篇9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食品安全;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065-02
一、问题的提出
食品安全是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即对食品安全进行危机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危机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从“孔雀石绿”事件开始,我们经过苏丹红鸭蛋、三鹿三聚氰胺毒奶、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镉大米、毒豆芽、福喜问题肉等都被爆出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危机已成为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国家的国际影响力造成严重的干扰与威胁。
食品安全危机隐患存在于食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而政府部门管制仍有缺陷与不足,随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在进行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时,能充分发挥其组织决策的高效率、灵活性和独立性,有助于食品安全危机的妥善处理。但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参与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方面还仍有所欠缺,本文就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方面应起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一)事前危机的预警
事前预警是对食品安全危机遏制的重要手段。要将食品安全危机扼杀在萌芽,就必须要进行提前预警,非政府组织能运用专业知识,结合专家学者调查研究与判断确定实际情况,依据事实进行秩序内的调整,做到将不合格食品曝光,对优秀食品企业进行宣传推荐,对于存在较复杂情况的食品安全问题及隐患可对有关政府部门进行上报,以便得到妥善处理。
(二)事中危机处理的协助
沟通作用,即进行信息双向沟通。食品安全直接关系民众生命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政府部门信息延误及推诿将导致民众猜测,易引发社会不安定,而非政府组织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向民众反映危机相关信息,降低政府收集信息的成本,协助政府决策,搭建起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从而避免有关情况的发生。协助作用,即提供公共服务与资源支持。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事件爆发时,各类非政府组织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如对病患进行简单救治,统计现场情况等,此外,聚集民间的社会资本,筹集物资资源,组织民间进行慈善捐助。
(三)事后危机恢复的评估
评估是为了促进合作治理的需要。重大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处理后并不等同于事件已画句号,为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非政府组织应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进行评估,全面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向政府提出专业性的意见报告,同时,非政府组织通过自我评估来增强自身的效能,使非政府组织能够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更好地发挥重大作用。
三、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危机预警不够重视
食品安全危机的发生不是一个简单无征兆的结果,它的发生会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而食品安全危机预警通常是自下而上,由内及外的。在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前,信息渠道都会有信息进行显示,问题就在于对危机信息的提示不够重视,即对危机预警不够重视,如三鹿奶粉事件完全爆发之前,当地的消费者协会已连续接到少数投诉,但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使情况逐步恶化,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后果。
2.危机应急不够主动
通过苏丹红鸭蛋、三鹿三聚氰胺毒奶、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镉大米、毒豆芽、福喜问题肉等事件,不难发现,在这些已发生的食品安全危机中,危机处理主要依赖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显得极其被动,应急行动力低下,有些非政府组织处于观望状态,不知从何下手,或者没有找到很好的参与方式与参与渠道,因此,非政府组织没有主动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危机恢复不够到位
以往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发生后,较少的非政府组织会对危机恢复进行系统的经验总结和表现评估等,有些非政府组织对外宣称会对事件或对自身组织进行评估,但最后并没落实到位,对于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受害的公众也没有进行后续关注。
(二)制约非政府组织参与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原因分析
1.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传统政府管理思维限制了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扮演角色和作用,政府处在主导地位,也没有给予非政府组织足够重视,也没有提供足够的外部发展空间。同时,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非政府组织的主体地位,使得非政府组织缺乏合理参与的路径,地位尴尬。
2.非政府组织缺乏自治
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决策程序、激励机制、财务制度等都不健全,人员老化、财务混乱、管理无序等现象严重。长沙市食品经销商会由于财务管理不规范;未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进行管理等原因导致其被长沙市民政局收缴了商会的印章、财务印鉴、登记证书正本。
3.资源不足
这里的资源不足指资金不足、人力资源不足、组织资源不足。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人力资源缺乏专业人才,整体水平不高,资金短缺造成的留不住人才、开展不了培训等;组织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严重缺乏,缺少国际上的地位和社交关系。
4.社会公信度低下
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迅速,但由于组织自身发展欠成熟,社会公众只对媒体认可程度高的非政府组织了解与信任,对其他一些小规模的专业程度不够的非政府组织不认可,或者由于个别非政府组织的不良行为造成负面影响而失信于民,导致非政府组织整体缺乏社会公信度。
四、非政府组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发展对策分析
(一)提升自治能力
自治能力是指自我治理的能力,对于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最重要的是其管理制度、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的完善。管理制度是一个组织有效运行基本前提,完善管理制度就是完善管理者的选取程序,确立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力,组织的具体决策程序等。监督机制是非政府组织发挥功效的重要保障。当出现偏差时监督机制就要发挥作用,确保组织行为的科学化、合理化、合法化。评估机制则是在危机发生过后产生作用,它不仅可以评估组织自身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的表现,还可以对相关政府部门的表现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以便发现问题进而加以修正和改进。
(二)增强资源储备
资源储备重点在资金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三个方面。对于资金的筹集,非政府组织要注重提高其筹款能力,摆脱资金来源单一的窘境,在争取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的基础上,拓宽筹资渠道,发挥市场主导型筹资的能力。对于人才的储备,非政府组织要吸引人才,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做好人员贮备,尤其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对于组织资源的积累,应加强与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方法等,并重视提高组织自身的国内国际地位。
(三)加强与政府合作
由于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还处于“小政府,大社会”的状态,非政府组织需要加强与政府的互动,得到政府在法律法规、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不仅要发挥其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更应该辅助政府发挥应有的行政效率和执法威慑力,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增强对食品行业的有力监管,健全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此外,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科研合作,通过项目合作、科研咨询等形式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服务。参考文献:
[1]陈彦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14(9):122-126.
篇10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21世纪影响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产业。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疫苗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但由于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涉及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因此应强化生物制药企业的安全意识,提高相关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能力。
(1)加强预防性生物安全管理意识。
思想意识上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工作人员势必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因此,做好生物制药企业从业人员的动态安全管理必须要克服安全管理的无科学性、简单化、形式化。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定、完善、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使规章制度正规化、规范化有效运作。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监督、检查、落实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使人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生物安全生产活动形成自然循环规律。
(2)加强从业人员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培训。
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生理条件及对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例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实验技术环节比较过硬,但是对安全操作和个体防护往往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事故。某病毒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在清理运输箱废弃物时,未按规定戴上手套,因而感染了肝炎病毒。因此,要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使企业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及个体防护技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达到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客观要求。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从事生物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3)建立健全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生物制药企业由于产品不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生物安全的一般要求,参照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转贴于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
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4)加强制药企业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等级需要和标准做好设备选购、验收、安装调试,进行技术培训掌握性能和安全使用要求。进行运行中的所有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的检测、检查、维护、巩固可靠性。建立设备档案,做好设备事故调查分析、严格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报废制度。严格按实验室的等级和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防护装备和用品的使用、管理要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同时也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事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健康还是完善我国经济运行机制都应注重职工的劳动保护,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的经济和技术投入,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5)加强生产环境管理。
生产车间及实验室应定期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ml/m2),作用25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生物制药企业生产废物垃圾的处理。应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严防废物流失、泄漏、扩散。首先应对从事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废物应有专人负责收集、运送、处置。
- 上一篇:高中数学思维怎么培养
- 下一篇: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