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改革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校专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预计用20年时间,使毕业生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与学校培养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是因为学校在进行教学定位、课程安排和明确教学目的时没有通过社会调研,无法与社会市场接轨。对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进行综合实际调研,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学,共同培育出合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是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出路。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学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掌握的具体专业知识等相关问题,从中探索出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创新方法。
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技术需要分析
1.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就业及技术需求情况,京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这两个地区的就业需求,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一种亟须的专业技术。该地区计算机技术人才的位置分布决定了该经济增长圈的发展规模及形成模式。京津地区已形成以进京的公路和铁路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发展快圈。特别是一些滨海新区成立之后,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圈发展的核心技术,它在工业、医疗、生活等各种领域成为重要的连接因素。
2.基于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
(1)调查问卷设计。在进行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问卷设计中,主要包含高校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最喜爱的和最感兴趣的方面。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九项内容,对专业技术问题安排了六个内容,对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共设计了三个内容。希望企业用人单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技术进行提问,同时也将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安排到计算机课程改革之中。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了解目前企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某项技术的需求情况、计算机人才竞争重点、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的方面和知识点,进而对教学、实用性、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问卷的选取。本文提供的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京津等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企业用人单位,另一部分为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生。用人单位包含了软件开发单位、计算机游戏设计单位、金融投资单位、大型钢铁冶炼单位、网络销售单位等共33家企业,共有职工837人参数调查,1000人以上大型企业2家,100人以上企业8家,50人以上企业15家,50人以下企业8家。
(3)调查问卷统计。在综合所有调查问卷结果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后,采用Office2013版的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3.统计结果的分析本文的调研结果分析代表了用人单位和学生两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情况,较为全面和客观。对企业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问卷中可以看出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越大型的企业和单位对专业计算机人才需求越走向于高、尖,中、小型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操作性技术人才较为需求。第二,从对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发现,49%的学生都认为现阶段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没有兴趣且脱离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这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三、计算机专业课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目前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以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和就业观念。课程改革就是指对目前课程的意见和看法,必须坚持以学生的根本为课程改革根本,改革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课程改革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更要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用人单位发展要求。课程改革必须要引入多元化理念,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2.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在对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就业和学习结合发展,综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为基础,以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提升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素质。
(2)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改革必须面向用人单位,面向企业需求,面向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之间的矛盾,力求对学生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步,科学制订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老师很少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不知道用人单位常用的计算机技术,没有最新的技术需求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入到教学之中,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高校教学必须要产与学相结合,以满足用人单位用工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毕业后实际的就业工作为背景,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使教学目的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改革与技能创新相结合。创新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担当起不断创新的使命。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创新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具有创新能力,是更加宝贵的课题。因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了解学生性格,注重个性创新。创新是学生的个人素质,在学校中要注重对该能力的培养,了解学生个性的心理状态、掌握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等。实践证明,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才能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及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该项技术的学习兴趣。第二,深化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教学多使用全国统一配发的教材,不能因地、因人施教,现在的社会用人单位和企业越来越讲究实用技术与应用能力,学生再按教材统一学习与考试,就要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必须要舍弃20世纪80年代教学时应用的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不切实际的理论专业课程,加入一些比较流行、应用广泛、学生兴趣大的动画制作、平面制作、多媒体等更加实用且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这样学生既对课程有兴趣,又能在毕业后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创新教学方法。旧的教学方法老套古板,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造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看、动、听结合起来,教师还能边教学边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让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综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否则就不具备足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尽力达到这一要求。从当前计算机专业所设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案例中的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改革核心的步骤有两个:一是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什么;二是如何培养这些素质,采用何种课程模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目前的问题不是寻找一种万能的课程模式,而是探索一套改革的程序,可以引导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参考各种成功模式,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计算机网络方向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缺乏实践经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存在不足等问题。为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高校应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将实证与理论更好地融合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睢丹 张亚利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软件学院安阳学院计算机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2]杨闯,曾毅军,李秀疆,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指导[J].交通职业教育,1999,(5).
篇2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 职业能力 实用性
在今天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各个领域,计算机专业也成为中职院校发展新的增长点。21世纪,培养人才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那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需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加入到课程体系中。为此,我们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思考
1.我们学计算机是为了什么
我们应该明确学是为了“用”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可能是系统的(相对于学科知识来说是不系统的,但相对于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来说又是系统的),也不可能是单科为主的知识,而一定是综合学科的知识,因为要完成一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的知识。
2.我们从哪里学计算机
我们应该明确在“做”中学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学习的主要内容源于企业的生产领域,学习知识的总和基本涵盖生产领域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
3.我们应该怎么样学习计算机课程
学习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应当以行为为导向,主要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由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行为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所需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的设置方向
1.课程编排上应该以实用性为主
现行的课程编排多数是按学科体系内容编排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者认知的规律,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学科顺序编排的。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即将从事职业的要求来说,却是不完整的。这就导致我们很多职校生毕业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行为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应该把课程编排成为一种行动体系课程,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学生认知的规律是循序渐进的,因此,这一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2.应该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很多中等职业院校把课程设置得大而全,初衷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的基础,为学生多渠道就业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多面手。实际却可能使学生失去方向,不知到底该干什么,甚至使学生什么也没学精,什么也没学专,反而什么也干不好。这点应该引起中职院校的高度注意。笔者认为,应该在一年级时夯实基础,在二年级时进行学科的细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不盲从。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有了好的课程体系,还必须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教师思想的改革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思想的改革,是所有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尺度和方法。在对教师的思想进行改革时,可以利用专题研讨、专题讲座、师生座谈、优课评比、示范课观摩等形式从正面引导。
2.学生教育的改革
由于中职学生在行为习惯、纪律、自我约束力等方面较差,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穿插在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做人要比做学问重要。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中,“育人”比“教书”更重要。
3.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的改革
在教学计划方面,要舍弃那些实际教学达不到目标的课程,舍弃现在或是将来不会直接用到的内容,努力与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需求保持同步,不断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引入主流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比如,删除原教学计划中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等专业理论性强又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关系不大的课程,而增加了网站建设、文字录入、flas等应用型课程。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 中专计算机课程改革工作过程课程内容学习情境评价标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推进,促进中专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提高中专生实践能力成了中专生教育的最终目标。中专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中大部分面临就业,如何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如何将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是他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中专计算机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中专生就业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加快中专计算机教学改革是目前中专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新模式,通过模拟创设工作情境,将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学习成果以工作要求进行评价,让中专生在模拟再现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对加快学生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专计算机课程应如何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择课程内容,制订教学方案。
要想让中专生在计算机课程中进行工作体验,就要先改变教学思路。以工作过程为基准的课程改革思路应该是:先根据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整;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制订教学方案并组织学生实施。教学方案要能体现现场工作情况,通过对工作活动及工作过程的分析,以工作岗位标准设置技能要求,并参照模拟工作的职业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相应的课程标准改革。如在讲“MsOffice”的学习与应用时,可以设计如下思路:假设你是某公司办公室文员,为适应工作岗位,要在了解本公司产品制作与设计的前提上,掌握“Word、Excel、Windows”等办公软件的专业知识,并熟练操作,然后将课程标准以工作标准形式列表(详见下表)。
表 《MsOffcie》课程标准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其根本宗旨就是时刻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在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综合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因此,在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创新教育模式时,要始终以活动为教学过程,使教学实施及组织与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相一致,通过模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借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工作气氛,让学生在近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技能、掌握技巧。如在教学“Word”文档的使用时,可以模拟某公司招聘现场,让学生通过“制作自我介绍信”完成求职,具体步骤如下。
1.创设情境,确定任务。
首先重新布置教室,模拟再现一个较为真实的招聘现场,然后通过视频导入学生本节课的任务:制作自我介绍信,完成应聘。同时提出问题:制作一封完整的自我介绍信,应该注重哪些细节?利用问题引导和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期待下一个步骤。
2.指导讲解,制订方案。
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将教师自己制作的一封介绍信进行现场演示,并对内容要点(表格和表格调整)进行概括性讲解,对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进行示范与讲解,让学生在对本课任务有一个明确的了解之后,制订具体的、可行的操作方案。
3.模拟训练,组织实施。
以实际的工作要求为标准,组织学生对制订的学习方案加以实施。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创建一个12行6列的表格;熟练进行表格结构的调整与修改(设置列宽与行高、在表格中填写信息、表格内文字居中等),同时,鼓励他们在掌握基本技能和操作要点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完成任务。
4.展示成果,及时评价。
可以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本人或者所在小组根据“工作要求”对作品进行评价、筛选,找出完成好、质量高的作品,共同讨论,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在共建共享中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评价标准,落实教学反馈。
篇4
我国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三次改革。
1.1997-2004 年计算机普及阶段。1997 年,教育部教高司颁布了 155 号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它确立了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实验室的建设上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进入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成为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各高校基本是按照计算机基础三个层次开展教学,重点是技能的培养。
2.2004 年,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教育部高教司 2006 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 11 条建议,确定了“4个领域×3 个层次”的知识结构总体构架以及“1+X 的课程设置方案”,考虑到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基本要求分为“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并且给出了 6 门典型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以及网络技术与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逐步取代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2009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继承了“白皮书”中“4 个领域×3 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1+X”的课程设置方案等。同时在三个方面做了重要发展:一是充实了上述知识结构的内容,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三是基于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科学地描述各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3.2012 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三轮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批准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 22 个项目。旨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推动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并不是颠覆原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提升和优化,将原有课程中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变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
作为占全国高校 95%以上的地方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迫切需要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探索出合适的改革方案。
2 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容与学生特点、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概论、Windows 基本操作、Office 办公软件三大部分组成。
计算机概论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主要介绍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Office 主要介绍Word、Excel 和Powper Point 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然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经掌握这些内容,有些学生连打字都是问题,这就造成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相符的问题。另外,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然而所开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比较实用性的操作,导致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操作系统不会安装,电脑故障不会处理,常用的硬件和软件不能熟练操作,造成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2、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由于课程内容枯燥,脱离实际应用,同时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部分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开课程热情度不是很高,也不是很重视,上课和上机积极性低,对于布置的作业缺乏自主性和独立完成性。造成的结果是,教师不容易进行教学,学生对很多知识的不熟练,大部分知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地步。
3、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大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采取“老师课堂讲授+学生上机操作”模式,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往往学生上机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教师上课的内容,没有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没有真正做过较为完整的具体性项目。另外,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组装维护过电脑,也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系统,没有真正做过比较实用性的项目。
4、考核方式死板目前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有两种,要么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内容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要么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一些小作业或纯粹的笔试考试。完全脱离了实际应用和等级考试,这些考核形式较为死板,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不符合课程开设的初衷。
3 对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六年来的教学实际经验,对该课程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同时将部分设想已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改革建议如下:
1、使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使课程的内容设置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保证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可增加一些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计算机软件维护,增加一些比较实用性的具体项目的制作。同时要重视办公软件Office 实际应用的练习,可以设计比较实用的课题,比如学生就业简历设计、申请书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书籍排版、企划书设计、课件设计和演讲稿设计等完整的实例。同时要加强考核力度,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认真操作。
2、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因材施教取消原来所有学生一刀切的策略,根据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入学前,对所有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测试,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要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扎实学习,保证不掉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免修,或者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拔高教学。
3、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础上扩充学科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国家认定一个计算机能力测试,原则上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一级水平,但是大部分师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一些误区。要么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为大纲,要么与等级考试完全脱离。
应该这样说,《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和一级考试是紧密相连的,它是一级考试的基础,但内容比一级考试更广泛、更系统、更实用。因此,教师在教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时,必须按该课程的大纲进行教授,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一级考试的内容。在课程的结束时,可以拿出部分课时,让学生再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操作。
篇5
关键字:MOOC+SPOCS;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4-011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个人必须有基本的能力去使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基于这种关系,现在这个社会必须学会计算机这一生存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重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包括在更高义务教育基础必修课程之中,现实的环境要求我们去学会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证书是检验一个人的计算机能力的证明,要更好地开展课程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就像一个学生应该完成所学的课程是一样的。在最近几年发展的时间里,MOOC +SPOCS的发展令人惊喜,社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使得MOOC +SPOCS受到广泛关注,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对MOOC +SPOCS高职计算机改革进行分析。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发展在现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教学状态
高等教育包含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例如,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就是职业与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制度,高等职业教育要求高职学生拥有实战技巧,可以直接走向社会实践,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计算机技术教学过程中也有它的作用,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计算机课程如何实现计算与自动计算关系平衡,自动计算计算系统和程序,该程序是如何编写和执行的并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编程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结构思维、计算与社会自然整合,网络和数字。根据这些观点,这些内容对学生有指导意义。
1.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基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不同名称,教材版本的选择也略有不同,多数学校教授计算机课程基本基于实际的需求,教授这门课程也是出于教学或者就业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是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牢固,而且要学会使用,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拿得出手,这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课程是更基础的,理论是更重要的。它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实战技巧,老师的要求比学生来说更高,在计算机时代科技不断创新,技术映霾磺睿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展的脚步,在教授计算机方式和内容上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学校教学计划中,班级继续压缩,用人单位需要毕业生的知识计算机基础能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在提升学生计算机理论和实战水平的同时,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适应时代的潮流。
1.2 学生学习的特点
各大高职院校各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与风格。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性,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的学习具有以下问题,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内涵普遍较低,这与他们在先前的教育有关,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太强,这往往导致在教师教授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理解进行沟通,但是理论知识会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教学压力。二是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学习,尤其是在几十人的计算机实践课上,教师不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出现玩游戏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缺乏自学能力,往往遇到问题通常需要别人帮助,向老师请教,少有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第三点的学习信息素质不平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异比较大。例如,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曾经学习过VB或C++,甚至参加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了计算机证书,但一些学生在网上与电脑或游戏的接触只有一点,如何教一个班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师要解决问题时间和内容。
2 MOOC+SPOCS 的特点及现状
MOOC+SPOCS是世界领先的高等院校志愿服务机构自身优势显示视频课程,专业MOOC+SPOCS是一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平台使用的人,可以自由学习知识的途径,这非常有利于实现全球教育资源共享,世界各地的人可以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途径。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MOOC+SPOCS作为一种网络在线学习的软件,与传统网络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吗。MOOC+SPOCS正如它的名字,大量的(大规模),正常开放(开放的),在线的(在线),课程(课程)。MOOC+SPOCS是一种真正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但是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小看它的作用它只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MOOC+SPOCS,去支持学校教师工作的一个平台,MOOC+SPOCS强调参与网络学习,简单来说,通过互联网学习。此外,学习内容的设计,MOOC+SPOCS所有使用的是把整划分的一个小视频,学习视频将要求学习者完成测试的问题,如像一个测验,检查学习者的知识,视频通过测试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只有通过当前的学习目标,这个平台才允许学习者继续观看下一个视频,而现实连续课程的内容是与微型课程不同的,连续课程是繁重和困难的,微型课程是简单的。
网络学习主要由超过10分钟的小视频,学习者在使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并且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且,在教学课程评价中,MOOC+SPOCS平台具有很大的优势,除了定量评价外,该系统还可以提供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同时,这个平台可以记录使用者的使用情况,随时可以调取以往学习的记录,进行研究,当课程学习完成后,你可以参加考试,最后拿到证书课程,这是传统的学习书房、传统的网络学习没有的,经过今天的发展,还是未能有效解决师生互动,MOOC+SPOCS它也可以有效地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可以及时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教师也可以实现所需产品的交流。总之,可以说MOOC+SPOCS网络学习,实现了学习的方法补充和升级类型。
3 MOOC+SPOCS 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分析与启示
MOOC+SPOCS由于灵活的学习使用时间,而且参与参与学习使用并没有门槛,由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去开放学习,MOOC+SPOCS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基本兴趣课程,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H是一个机会,这也是一个挑战。此外,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也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MOOC+SPOCS平台的使用可以解决这些缺点,它可以使使用者能够更好地利用时间。对于MOOC+SPOCS,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
MOOC+SPOCS在这种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应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适应,此外,上课人数、教学等问题仍需在现实中面对。MOOC+SPOCS课堂教学的引入,正好解决了实际瓶颈,并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师虽然不能顾及班上所有的学生研究进展,教学情境的平均使用,但基于MOOC+SPOCS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轨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MOOC+SPOCS由于其灵活的学习时间参与,过程中没有门槛,人们可以去打开MOOC+SPOCS计算机应用基础,去学习基本兴趣课程,MOOC+SPOCS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应建立价格标准与评价方法。
MOOC+SPOCS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事实上,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经验,但它需要最有效的教学改革,作为支持,我们应该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只有这样的教师会放弃教学方法,改变原有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愿意了解有利因素的MOOC + Surgical Planning and Orientation Computer System教学平台提高教学的自主性水平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有效。而且,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必需的。
4 结束语
需要结合MOOC+SPOCS平台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在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中形成传统与当代的结合,利用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实现教学目标。并且可以为学生推波助澜,成功完成平台上的学习护航。MOOC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入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好MOOC传统教育与相互学习的关系,实现最大的优势、效率和MOOC+SPOCS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适应性的发展,不能盲目跟风,这与传统的课堂教育不同,从MOOC运营规划和计算机系统定位中获取灵感,以整合如今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结合传统教育优势在MOOC+SPOCS和计算机系统的定位,课程计划和方向的目标,对高职院校教学上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5(13).
[2] 蒋萍.探索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5(3).
[3] 王景禄.浅析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J].电子世界,2014(18).
[4] 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13(7).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程序设计
随着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与普及,十几年来计算机软件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却没有多大的改变,课程教学理念严重滞后于实际需要,教学效果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现在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拥有的优势越来越少,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对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比专业理论知识,他们没有一本、二本的学生全面扎实,比实践操作能力,他们又远不及高职学生。那么独立学院应该培养怎样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呢?学生将来毕业以后,凭借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呢?这是我们老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适应新的形势,我院明确了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定位: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这个培养目标既是从独立学院学生的自身条件出发,又符合当前社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需求。在这个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修订了教学大纲,增加、删除了部分教学内容,并将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存在的问题
已往的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时最难的地方不是掌握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范,而是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范是死的,并且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相比,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范更简单规则。因此,只要学生掌握好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再花费一定的时间掌握某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范,就能用该程序设计语言设计程序,甚至达到精通水平。
具体而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学内容与教材组织过于陈旧;教学目标没有反映新形势的需要。其典型表现在:程序设计方法强调不够,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不足;某些程序设计中重要的概念讲授力度不足,如库与接口、UML建模以及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方法等,学生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2构建程序设计基础培养四阶段课程体系
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现行的课程设计,与普通的一本、二本院校相比相差无几,没有突出独立学院的特点,也没有明确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因此,对独立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迫在眉睫。我院以“计算机导论与C语言程序设计”为公共基础的程序逻辑训练、以“高级程序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以“数据结构”为支持的数据与程序抽象能力培养、以“C++程序设计”贯穿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新理念,并在大三大四高年级开设了Java、Linux、UML建模等程序设计类选修课程,形成了“基础训练+方法培养+提高能力+拓展层面+实践应用”的程序设计教学新模式[1],在强化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提出并实施四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院以课程体系为基础,提出并实施了“基础训练+提高能力+拓展层面+实践运用”的四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3.1基础训练
程序设计基础训练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是大学阶段系统认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的入门课程,通过程序设计的词法、语法及使用方法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体会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在基础训练中,通过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编写程序;通过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训练程序设计中的逻辑思维。
3.2能力提高
程序设计能力提高课程开设在二年级,主要从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一是高级程序设计技术课程,重点学习典型的程序设计方法技术,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技术。二是数据结构课程,通过构造性思维的训练,重点突出数据抽象与程序抽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训练阶段之后能更深入地理解程序设计的概念。
3.3层面拓展
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包括工具类别与应用环境的拓展,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在三、四年级。在具有良好C程序设计能力基础上,展开其他程序设计工具层面,如开设Java、VC++、VB等程序设计类选修课程,增强学生掌握新工具,举一反三的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外市场份额不断增加,熟悉和使用Unix环境已成为计算机软件专业应当掌握的重要技术,开设Unix环境编程和Linux程序设计等课程,将拓展应用环境,提高学生适应新环境的程序设计能力。
3.4实践应用
自2006年以来,我院就加大了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课时比例,实践课时占到总学时的1/2或1/3,每门实践课都单独安排了实践课老师,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在实践课设计中,我们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又注重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把实验自下而上分为知识层、应用层和综合层3个层次。
知识层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和Java程序设计等理论课增设了相应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按软件企业先进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模式,以“项目驱动”进行软件系统开发的实训。应用层重点在于巩固与应用,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或在毕业论文设计中,大部分学生都能使用VC++做系统级深层次应用。综合层则关注综合与创新,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大型的综合性IT比赛,如ITAT、大学生挑战者杯创业大赛等。
3.5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化
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技能培养的重要程度决不亚于知识传授。对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来讲,编程序不难,编好程序不易。质的飞跃来自量的积累、艰苦的磨炼,所以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程序设计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是创造性的艺术,只有提高了科学思维,学会了程序设计的真本领,才会将知识与技术变成能力,应用自如。
3.5.1案例驱动教学:兴趣引导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维灵活但学习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避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呆板,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提升到理论高度,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经过多次教学的探索,总结出重点讲授解题思路、算法设计及编程构思,突出上机训练,在编写程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程序设计中的成果能极大地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兴趣,并达到更加牢靠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好的程序设计案例所采用的程序设计方法教会学生用适当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其思考过程。
3.5.2指导―大运动量实践―反馈训练:加强创造性思维培养
数据结构[2]的学习过程,是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技能培养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知识传授。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习惯算法构造思维方法。针对数据结构技术性与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我们提出并实施了“指导―大运动量实践―反馈训练”教学法。通过作业练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3个环节实现实践过程,前者偏重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后者侧重于软件设计综合训练,促进了专业学生逻辑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5.3项目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通过“项目训练”[3]方法,我们提出课程设计规范要求,突出关键技术要点,贯穿基本技能训练主线,精心设计综合性实验,体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思路。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时进行软件开发综合训练的第一门课,通过选用具有一定实用性的综合题目,采用学生个人进行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问题分析、总体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基本技能和技术的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研究、协作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采用软件工程正规方法进行设计与实现,为专业技能训练奠定了基础。“项目训练”方式将学生引入具体的项目研发,使学生有更多的主动学习机会,培养了科研能力。
3.5.4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创新能力
竞赛等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程序设计能力的舞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已连续3年开展全校“电脑文化节”、“网页设计大赛”、“Flash竞赛”、“计算机知识竞赛”;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数学建模比赛,6人次获国家级奖励,20人次获得省级奖励;学生在程序设计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多项奖励,3人次获ITAT国家级奖,多人次获省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
4结语
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更是迫在眉睫。改革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我们针对软件人才的培养,提出程序设计教学的新模式和以设计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新方法。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新的课程体系通过一种有趣的、面目可亲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程序设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翟玉庆,邓建明. 计算机科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1):31-33.
[2] 耿国华. 数据结构[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志英,宁洪,戴葵. 强化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C]//第七届全国计算机系系主任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7.
Reform of Computer Courses and Training of Software Personnel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LIU Ya, TAN Qian-mao, ZHOU Li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Jinjiang College, Sichuan University, Pengshan 620860, China)
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会议上,公布了由川师基础教学学院编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报告》,《报告》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教育部关于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精神,又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提到计算机文科改革主要由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材建设、题库建立、开发考试系统等方面组成,并对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初步计划和时间有了清晰而深入的安排。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一直以来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次计算机改革的总体思路正是为了提高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真正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因此本次改革提出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增加了Photoshop图形图像软件应用部分内容,并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开设多门应用广泛的计算机选修课程,如3DsMAX、网页设计等选修模块。
笔者是美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专任教师,已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六年。期间,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图形应用等相关课程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对展开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能有一些帮助。
一、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建议
根据计算机课程改革报告的改革思路以及计算机课程改革面临的现状,应将全校各学院有关专业教师组织起来,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特长,为计算机课程改革这项庞大工程共同努力,用集体的智慧促进计算机课程的改革,为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美术学院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美术学院由于专业需要,学院领导历来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应用中图形处理的有关课程,如Photoshop、3DsMAX、Dreamwearver、Flash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美术学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形成了较完善细致的教学体系、成熟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更注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实用性,把软件应用和设计理念相结合,注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实用性人才,而不仅仅是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者。学院每届毕业学生走上社会后都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同时,学院每年在平面、动画方面都设有学院奖来鼓励学生在计算机设计上的实践和创新,学院的“小咸鱼”DV奖也已经开展了6届,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作品,并在学院网站上“学生作品区”进行了展示,这些都是计算机改革中珍贵的资源,因此希望能把美术学院这些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利用起来,参与到本次计算机改革中的教材建设、题库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搭建等方面,充分利用美术学院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应用上的优势。
三、美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建议
1.教材建设。有美术学院教师参与教材中图形图像应用相关章节的编写,把计算机软件操作和艺术设计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图形处理软件教学的特点和难点,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具体特色的计算机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题库建立。有美术学院教师参与图形图像相关内容的练习题库建设,并参与期末考试系统试题题库的建设,使考核试题和社会实际需求更加紧密,更具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3.多媒体辅导视频。可由美术学院图形图像教师参与相关单元视频资源的建设,丰富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时可以有更多选择。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一、现状与危机
2014年春季我们曾在某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分析。共发放问卷150份,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回收121份,有效问卷121份。其中,理工科46人、文史类29人、艺术类18人、其他28人。
通过问卷结果分析可见,121人中有25位学生认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内;53位学生认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应控制在1~3小时;33位学生认为每天使用电脑的时间应控制在3~6小时以内;9位学生人每天撒谎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调查显示拥有电脑的学生使用电脑的次数频率较高,而且这个时间已经超过了健康使用电脑的时间,对身体已经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32%的学生打开电脑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查阅资料,38%的学生上网主要是娱乐、聊天、网上购物,24%是看视频、玩网络游戏,6%选择了其他。可见网络的诱惑力是很大的,就算最初的目的是学习,学生也会顺便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最后一些人会回归到学习工作的目的上来,不过与最初的以学习为目的而购买电脑的学生人数有较大的偏差。
在调查中发现,32%的学生对计算机只有初步了解,只能掌握基本技能,55%的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11%的学生能轻松拿下计算机三级并学习过专业软件,2%的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应对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可见我校大学生对计算机运用的情况可观,但专业性不够强,可能对专业计算机培训还需要加入更大的培训力度。
在调查中发现,39位学生表示学校断网断得太早,12位学生表示学校断网断得太晚,51位学生对未断网时间比较适合,19位学生觉得有时觉得太早有时觉得太晚,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似乎都各执己见,但觉得适中和较早的学生占多数。
在调查中发现,34%的学生后悔投入太多精力,46%的学生觉得还算正常,12%的学生觉得很有效率,14%的学生没在意过这个问题。从中可见,大学生对计算机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并有部分学生觉得上网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并不值得,这就引起我们思考如何去做好规划,妥善处理好学习和上网,提高计算机的有效利用率。
6位学生认为电脑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中的学习资料高度流通,学生可以有效地查获各种信息,能够快捷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获得更多的延伸。20位学生觉得电脑对他们的学习没什么帮助,虽然对学习有些帮助但有时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从而对学习产生一些反作用。94位学生觉得电脑的影响因人而异,1位学生对此并没有看法。
综合分析以上调查结果,结合国内计算机教育发展现状。不难看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几乎国内所有高校不同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把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查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进行考虑,但在广大学生中进行的调研表明这个考核目标基本是失败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常常让人不敢恭维,这些都是计算机教育所面临的危机:
文化层面:因特网的普遍发展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呈现了泛在化、平民化的趋势,成为每个公民生活和社会责任的必知内容。
素质层面:计算机对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日益普及,使很多人未能领会计算与数据的重要性,对于计算机与信息的理解方面存在许多误区。
科学层面:信息化与专业化的结合成为后工业时代的特征,但是很多人将计算机科学等同于计算机编程,淡化了计算机的科学意义,削弱了计算机学科的内涵。
二、分级教学
由于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推广,中学阶段的知识体系难免与大学计算机教育有交集部分,同时长久以来的国内教育不均衡问题导致的地域差异难以克服。大一新生在入校前对计算机知识的认知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有基础很好的,也有基础较差的,有的依然处在“零起点”的阶段,在这样的现状下,高校计算机教育可以采取分级教学的方法:
1.1+X(即1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X门其他计算机课程);1是专业基础要求,即计算机普适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差异化教学手段”。
2.新生到校后,及时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分级考试,依据摸底情况进行分级,对于已经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可以给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免修资格;未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继续组织常规教学活动。
3.建立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情况档案,考虑和组织教学内容,在执行统一的计算机基础层次教学的同时,融入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采取合情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三、构建共享资源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一直不足,仅有的优质资源大都集中在少部分地区的少部分高校之中,而且基本上成为某地区或某高校的专有资源,高校到处“挖人”,以及高校师资“孔雀东南飞”等现象,都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表现。建立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仅能够极大地缓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避免办学资源重复配置,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当今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依然不均,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为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提供了条件,借助于技术手段,教育平等、知识共享、学习参与、终身教育等理念找到了新的落脚点。目前我校主要采用中国人民大学资源共享课程,其基本资源是免费提供的。
篇9
关键词: 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 现状分析 改革建议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早在30多年前,我国各个高校就相继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公共英语课、政治课一样,成为大一新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及具备初级软件开发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提高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30多年来,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逐渐出现新问题,这要求我们用不断发展的眼光,重新认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其日趋完善。
二、我国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文理分科教育制度将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划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由于文科生缺乏数、理、化等课程的系统学习,其思维方式、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会稍微差于理科生。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所有学生都使用统一的教材,忽视了理科生和文科生的差别,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必然会导致课程教学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1.学校领导对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多数高校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仍使用统一的教材,仍未建立起专门的文科计算机实验室,同时也未拥有专业的文科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等,这些说明学校领导还未认识到现行的课程教学体系的不足,未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未构建全新的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2.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激励驱动机制。首先,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严重滞后于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其次,相对于理科生,文科生的相关数理知识欠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导致他们感觉现有课程内容的难度较大,尤其是程序设计等创造性课程内容。此外,分配的课时较少,又不是专业课,学生便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最后,课堂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离。长期以来,文科生往往把自己定位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的提出者和使用者,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操作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即可。缺乏激励驱动机制是阻碍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的致命伤。
3.文科计算机课程教学形式和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单一化。在我国高校中,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通常是大课灌输式教学,即一个教师同时向来自于不同专业的100个甚至300个学生讲授一门课程,虽然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弥补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单一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在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大多数高校偏向于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过于重视文科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对文科生计算机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
三、关于我国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1.为解决文理科学生知识基础、不同专业需求的差异等问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我们应对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重新划分计算机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并将其进行细化和模块化,科学分层后供各个院系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分层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已有部分高校将原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划分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和《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两门课程。基于文科学生是未来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要求的提出者和使用者,以及文科学生数理基础知识薄弱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特点,高校可以开设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一些高校就开设了专门针对文科学生的《VBA在文科专业中的高级应用》课程,相比JAVA、C++等程序设计语言,VBA的语法要求较低,并且学习平台是熟悉的OFFICE,该课程凭较低的技术平台和显著的应用效果很容易被文科生接受。
2.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新定位:与最新技术发展相同步;与不同专业需求相适应;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根据文科学生数理知识基础薄弱、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重新修订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在普及计算机文化的基础上,使文科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概念,拉近与理科生的距离,并不断提高文科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与最新技术发展相同步。根据文科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和专业相结合的网络技术、多媒体及数据库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各个高校应建立文科计算机实验室,文科生可根据自己专业学习需要自主选择计算机实验,将课堂学习和实际动手相结合。
3.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的建设。在总结国外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内高校几十年来的课改成果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高校应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计算机课程群是由多门计算机课程组成的群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其中一门或几门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有关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国内高校已经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如将整个课群体系划分为基础课群、程序课群、软件课群、硬件课群、应用课群等。[1]也有院校将15门计算机公共课划分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群”、“多媒体处理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三大课程群。[2]计算机课程群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换而不断进行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建设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4.建立高校文科计算机课程改革评价机制。课程改革评价机制是整个课程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课程改革和完善的动力,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根据任课教师总结、文科类院系意见反馈及文科学生的评价和建议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改进教学形式,进而实现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10
[ 关键词 ] 计算机基础 教学 改革 思考
一、计算机教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整个世界通过网络的连接已然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电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社会的各行各业。绝大多数的企业办公、作家写作、装饰设计、图片处理等等,样样都离不开电脑。
公共计算机课程是为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软、硬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熟练安装、设置与操作现代典型计算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为将来更好的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现在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和设施在各地的差异性很大,就造成来自不同地方的大一新生原有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讲授初期时,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对于他们来说这门课就成了无味的鸡肋。而有些基础很差的学生,连电脑都没有碰过,这就使得他们即使再认真听讲,还是觉得讲授太快,难以吃透。要靠课下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而且系与系之间的差别也很大,文科学生大多对计算机基础、VFP感兴趣,理科学生大多对VB感兴趣,艺术、体育系学生对FLASH和网页设计课程感兴趣。现今的公共计算机课程难以满足这些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改革势在必行。
三、改革步骤的建议与探讨
1.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计算机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不断有新的知识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们也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计算机知识,传统的知识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职业的要求,现今的计算机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要比小城市的知识更新速度快很多,许多在中小城市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大城市公司对计算机的需要,对一些实用性软件更是闻所未闻,这就给实际的工作带来诸多困难,高校应利用假期时间多组织教师去异地进修、访问学习,以便回来把更多新的,实用性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效地让理论知识与企业需求接轨。
2.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
公共计算机课程授课对象非常广泛,高校中有90%以上是非计算机系学生,他们都要学习公共计算机课,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得,针对不同系别建议开设不同课程,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在这方面改革较早,从2007年就对公共计算机课程进行了改革,大一上学期,针对所有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下学期对文科系学生开设VFP,对理科系学生开设VB,对艺术系和体育系学生开设了FLASH与网页设计,收效显著,学生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计算机实用课程与软件学习正在不断地被加入到公共课的教学中。
3.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要求老师多讲,学生多练。但因授课时间有限,学院方面对课程又有进度要求,就变成了老师多讲,学生少练的实际情况。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文理学院要求所有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即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解例题的方法,有效地把理论知识贯穿到实际应用中。此种方法一经推广,收效显著。案例教学法成功地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一道道鲜活地例题,即便于教师讲授,也便于学生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真正地感觉到学有所得。
4.计算机考试形式地改革
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化,考试形式也要不断地创新。公共计算机考试可采取分阶段考试的形式,把每一学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试的方法改革为每学期三或四次的阶段测试形式,除考试外还要有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表现两部分构成,这就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缺课和不认真听课的现象。最后把学生的平时成绩与阶段测试的平均成绩相结合,得出总评成绩。阶段考试一律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完全实现无纸化考试,传统地答卷式考试形式过于注重考查理论知识,使得一部分学生为应付考试,盲目地死记硬背,很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上机考试就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为求阶段考试的统一性,可使用服务器,实行各机房学生同一时间统一参加考试,要求学生将考试文件夹里的题做好后上传服务器,这样做既可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又便于教师的评分与存档。
总之,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更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秀 姚瑞霞等: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4]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