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建议

篇1

中学体育弱化的原因应该是多元的,择要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观念和思想层面的原因。在一部分中学里,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或不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智育第一的观念和思想导致一部分具备体育素质、渴望成为体育专业人才的学生错过了体育基础教育的最佳时机,使这些学生失去了发展和展现自己最突出特长的机会。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是教师认识不到位,领导不重视,存在体育教育可有可无的观念。

另外,由于体育经费的短缺,导致体育硬件设施少,师资力量薄弱。缺少政策性的规章制度。从理论的角度说,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程的准确表述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都要将增进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但必须明确的是,实现增进学生健康的目的,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的,离开了恰当的、适度的锻炼形式谈健康,就不成为其体育课了。通过运动项目使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不断提高,才是体育教学贯彻健康第一理念的根本途径。其次,体育课理应承载的德育功能被严重削弱。体育教学,不仅在于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学生体质,更是实施德育的一个基本途径,体育教学和活动渗透德育较之其他学科,更具有特殊性。不容置疑,体育是塑造和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而上述种种带有“冒险性”的运动项目,恰恰在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团队意识,造就勇于竞争、不畏艰险、果敢顽强、拼博进取等良好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面对当今大多为独生子女,在网络、溺爱中生长的青少年一代,这种教育更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从深层次来说,体育教学的这种弱化,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出现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还是学校教育思想意识中的重智轻体。同时,也确与“抓安全、防事故”意识有关。由于上述体育项目及户外活动,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安全事故的概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理想”的办法莫过于画地为牢,让学生呆在相对安全的狭小范围内,做些“柔性”的、娱乐性的活动了事,安全是安全了,但体育失去了应有的丰富内涵,学生自身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的拓展机会丧失了,育人功能更大打折扣。

二、强化中学体育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体育安排在学生的正式课程里,就代表了它对学生的重要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起到积极引导作用。体育不应该只是一个让学生自由活动的任务,更应该是一个培养兴趣、技能和强健体魄的课堂。让学生在真正的体育中寻找到乐趣,磨练意志;体会到付出和收获。还可以通过团体的体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观。要使上述内容得以实现,策略的原则应是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学校领导层面,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素质教育,从民族复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政治高度,把体育摆上应有位置,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但不重视体育的学校不是好学校,不重视体育的校长就不是称职的校长。要落实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健全体育安全制度和措施,实现体育和安全工作的无缝隙对接与连动机制,防止重体育就轻安全和重安全就放弃体育两种极端倾向,保证在安全通道中体育教学和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建立农村中学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开展教学评估有利于强化教育质量意识,有利于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有利于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全面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只有评估体系得到有效建立,才能解决教育经费极度短缺这个农村教育瓶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将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和进步。在管理制度这一层面,学校应该实施奖励制度。比如通过制度改善体育教师的待遇,以此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理论角度看,体育工作相对辛苦,学校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评优、评先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职称评定和设置岗位要考虑到体育学科的职称结构。对于贡献大、能力强、素质全面的教师要破格晋升,不拘一格加以重用,使体育教师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学校体育工作多做贡献。

篇2

怎样改变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改变只重知识、智力开发,轻体育教学的观念,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笔者提一些建议。

一 学校场地及体育器材资源短缺

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是推进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物质保障。农村学校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和城市学校相差很远。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资源相当匮乏,师资不足,体育场地和器材紧缺。就于洪区的现状来看,现有42所学校,包括26所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13所中学,其中有一部分是农村学校,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基本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体育器材以老旧器材为主,甚至没有,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体育教育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二 家长重视程度以及学校体育观念落后

体育运动是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也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和教师们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考取高一级学校、重点学校,都极为重视学生考试科目的学习,学校教育主流处于应试学科的教育,从而忽视了学校体育教育在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减少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时间。学校领导对体育课功能的认识仅仅是让学生在操场上跑跳玩乐,只要不出什么事情就可以,这种片面的认识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是极为普遍的。这些观念的相互影响不仅给学校体育的管理、决策和发展都带来很大的阻力,而且也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出现了体育课变其他课的情况,体育课成了考试科目的陪衬,长此以往,学校体育教育很难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

三 体育教师积极性不高

目前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在农村学校任教的体育教师素质也越来越来高,从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现在的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已经不是以往的兼职体育教师所能比的了。但是新教师往往不注重新知识的学习和对自身的锻炼,缺乏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习惯,不重视课堂工作能力的培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教学随意性大。主要表现有:体育课教案的编写不够规范、教学内容不全面、不具体,上课内容与实际不符、实用性较差;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目的、任务、要求、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评分标准以及教学计划、课程的总目标和分段目标了解不够明确;对一些非常规性的体育活动如课间操、课外活动的开展不热心、不积极,没有认真负责起来;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与示范比较好,但是由于学生过多,指导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作术语掌握不准,对于教材上指出重点和关键不能及时地向学生传达等。因为体育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评先、评优、评职称难于有份,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检查落实的制度也不健全,久而久之,形成了“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心理,未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四 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1.学校方面

学校领导要转变教育理念,要提高班主任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纳入到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师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这是解决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政府和学校应适当增加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学校要加强对体育器材的管理,全方位地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改善体育教学条件,给体育教师与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上课环境和学习氛围。同时学校必须保证课间操及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国家规定的学生在校1小时的活动时间。可成立学校体育课外小组,多举办一些体育活动类的比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教师方面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体育教师多参加培训、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体育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体育专业理论及相近学科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建立各种体育知识的框架结构,将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游戏融入到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使体育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不断创新和发展,各级主管部门与学校也要多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稳定体育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地位、待遇、荣誉等,尊重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增强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安心工作。

3.教学内容方面

上好体育课,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是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条件,是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体育教师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体育教学的不同,研究适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把放养式教学改为正规化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应因材施教,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要勤于动脑,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设施有别于城镇学校的特殊性,场地差,器材少,可以适当利用传统体育项目来弥补体育器材匮乏的状况,利用场地的优势来增加一些队形的变换,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物,如围着花坛跑、绕树蛇形慢跑、利用围墙对墙投掷、推隔离墙对抗练习等。这种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既解决了器材的匮乏,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练习热情,运动量也更易于掌握和调整,对培养学生的身体反应和灵活性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将孩子们平时喜欢玩的体育游戏和当地的风俗加以整理,适当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和引导,组织进行一些小型的游戏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一定会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总之,想要改变现有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落后状况,并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事情。但我坚信,只要学校的领导重视,体育教师也重新唤起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体育课堂中去,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雪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3

贵州省思南县三溪初级中学565100

初中体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必修课,它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健身体、锻炼自身的各项机能,更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是至关重要的,针对现在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这一情况,本文根据个人多年体育教学实践体会,就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改革性和创新的建议。

1.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运动教学,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来讲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学生而言,是通过体育达到以下四个目标:①身体的发展。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岗位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对疲劳的抵抗力;②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提高工作劳动的效率,进而提高生活质量;③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提高智力素质;④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能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概括地说就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

2.现行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弊端

中学体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课十分抽象、深奥,并且系统性不强,比如针对初一学生讲人体的ATP、CP、葡萄糖、脂肪氧化供能,似乎为时太早,太深奥。实践课包括队列队形、基本体操、跑、跳、投、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民族传统体育、篮球及韵律体操和舞蹈等。体育课是身体活动课,而身体活动是以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作基础的。学生基础不同,要掌握相同的教学内容,这也成了体育教师的一大难点。另外限于条件,体育实践课受场地影响大,背越式跳高少不了海绵包,篮球教学要有很多的球与球场,遇大风、下雪、落雨、强日光,体育课变更的随意性则更大。教学内容完不成,学生身体得不到锻炼,结果体育课成了学校的“搭头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科学技术应用的程度,而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阶段。体育课必须改革,与之相适应。过去有的教师上课“放羊式”,因为目标太高无法实现,教师心中茫然学生亦然,场地器材条件差,加之天气等原因,体育课一盘散沙。过去考什么练什么,仅仅是为应付教学竞赛和教学检查才上几次考试项目之外的内容,学生学得少、练得也不多。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正处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即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学生身体迅速成长,骨胳肌肉发育很快,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都有较大发展,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反应快易激动,但心脏发育稍滞后于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运动持续能力差,易疲劳。尤其是性机能的迅速发展,体态上出现了新的变化,生理方面的这些突变,引起心理、行为也发生相应变化:第一,由于体内新陈代谢旺盛、精力充沛,充满朝气,活泼好动,喜爱体育运动及竞赛以表现自己;第二,由于身体发育不均衡,加之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所以动作笨拙、别扭、不灵活,而且容易头晕和疲劳,干事情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第三,由于性机能开始成熟,性意识觉醒,开始注意异性,产生好奇心,并且爱表现自己来吸引异性;第四,成人感产生并逐渐对身体形态产生意识,开始评价别人和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心理矛盾更为明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矛盾,反抗性与屈从性的矛盾,理想与挫折的矛盾,这些矛盾使他们表现出偏激或逆反心理,所以应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不可打击其自尊挫伤其人格。

4.游戏法教学是比较适合的方法

游戏是一种遵循很简单的规则让人有很大自由活动余地的运动,可以随意支配动作的难易与数量,比如双人摇绳跳,只不允许踩死跳绳,而进出的方向、跳动的次数均不加限制;“网鱼“游戏规定在一定范围内运动,而跑直线还是折线、曲线,是急停急起还是跑跳结合均不加限制,只要跑动者不被围捕者逮住即可。游戏法特点之一是参加者全体在运动,这保证了练习的密度与强度;二是动作难度自己控制。比如“贴膏布”,速度快与追捕者离得远可以多绕几个圈,速度慢可就近处置;三是在练习中学习,不会作游戏的人,只要参加了一次练习,也就会作这个游戏了,学习效率比单纯的组织学生学要高很多。其基本过程是“练习一学习一练习”,实用性大,练习次数多,而不是学示范动作那样“学习一练习”;四是不同气候不同场地条件下均可作游戏,受外界的限制较小;五是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活跃气氛,提高练习效果;六是可简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比如篮球投篮练习,将球篮降低到2.2米至2.5米高度,学生易于投中,还可练习扣篮,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内容,学生很愿意投入。

体育课中使用游戏法,可以激起学生运动热情;但当学生很活泼时上体育课,又必须集中其注意力并稍抑制其激情,这时可用集中注意力游戏;素质练习很枯燥乏味,可用游戏法进行调节,如追逐跑练奔跑能力、听信号追逐跑练反应速度与动作速度,不同高度的橡皮筋可用来练障碍跑和跳高。结束部分用音乐伴奏跳迪斯科来放松肢体,或用听信号大声笑的游戏放松情绪。

班级体育活动中亦可引入体育游戏,比如跳绳、登山、小群体的竞赛等均可协调学生关系,增强凝聚力。

全校性的拔河比赛,球类比赛,擂台赛,可以促进学校学习气氛的转化,可以扭转后进生,使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提高学习兴趣;健美操、韵律操、体育舞蹈是女生们喜爱的内容,可以促进机体的发展,展示美好的姿势,培养自信心。

业余运动队的选材和训练,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训练是艰苦、枯燥的事情,如果手段不发生变化,极易造成学生伤痛发生和成绩下降,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则既可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又可以调节精神和情感,防止运动损伤。

篇4

1.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设置不合理。在中小学体育课上,学生集合时往往站成四列横队,女生两队在前,男生两队在后。课堂教学分组大多也以此为基础分为四个小组进行,这样就造成了每个小组多则14~15人,少则10~11人的状况。由于人数过多,加上小组内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活动能力等差异过大,容易导致小组内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2)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也符合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不是所有的体育课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如果不需要合作的也合作,就会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如果小组合作占用时间太多,学生个人参加体育练习的时间少,教学效果反而不理想。

(3)缺乏指导,放任自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到有些教师给学生布置完小组合作的指令后认为学生自己能做到,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监控。这种教师游离于各小组活动之外,放羊式的小组合作,教学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的。

(4)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少教师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时,针对的是小组整体,忽略了小组内的个体;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另外,一些教师也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进行评价。

(5)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由于各小组分组活动能力不同,有的小组活动效率较高,较早地完成了任务,也还有的小组刚进入状态,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急着让完成的小组展示汇报,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个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2.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小组人数要合理。小组内人数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4~5人为宜,因为它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可汇集的知识、经验及各种技术技能都相对多些,同时又使每个同学都增大了交流展示的机会。

(2)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教学,比如体操中的技巧、支撑跳跃和单双杠等技术难度高且具有一定安全隐患的技术教学内容就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3)根据需要灵活变换分组。跑、跳、游戏类练习比较适合使用同质分组的形式,使组内成员之间实力基本相当,练习起来相互间差距不大,有利于大家相互竞争、相互比较、共同提高。而技能类练习比较适宜采用异质分组,如武术、健美操、广播操等,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身体和学习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可以向好的学生学习、请教,而做得好的学生在帮助他人提高的过程中也能巩固和提高自身体育技能。

(4)评价机制要全面。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5)教师指导参与要落实。体育教师对教材要充分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的进度,对教学过程进度进行细致的预设。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的分组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篇5

关键词慕课体育教学初中应用优势应用建议

近些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开始不断涌现,慕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大规模在线课程形式。由于慕课具有覆盖人群广、开放性强以及访问学习便利等特点,所以,在出现之后就到了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如今,慕课已经渗透进了包括学校体育教学在内的多个学科门类的教学之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成效。因此,为了促进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本文就从应用优势和应用建议两个方面入手针对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一、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相较于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而言,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任何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先导的,这一点对于学校体育教学而言亦是如此。慕课作为一种新的在线课程形式,不但颠覆了传统的初中体育课程形式,同时也为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例如:慕课中所蕴含的量身定制、订阅传播以及合作学习等教育理念,均为现行的初中体育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引发了学校体育工作者对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层次思考,并由此推进了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实施。

其次,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自学活动提供了便利。一方面,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初中体育教学活动的时空局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时间安排,随时随地地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体育自学活动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慕课不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能够直观、生动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同时还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学生在遇到疑问或者是重难点问题时,可以随时暂停或者是反复播放,直到确信自己已经理解掌握为止,这对于学生课前预习或者是课后复习成效的提升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重构,更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在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课程为纽带进行维系的,这种关系使得体育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相对来说较为单一,而且往往是以任课教师为主导的。但是,在将慕课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之后,慕课的交流平台,使得体育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平等、丰富和多元,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由此得到了重构,使得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了可能。

二、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任何一种课程形式都不是万能的,慕课也不例外,慕课在具备自身独特优势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例如:如果学生的自制力较低,慕课的应用往往就会收效甚微。那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慕课资源时,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规避其不足就成了应用的关键。具体来说,根据慕课的特点和初中体育教学的实际,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慕课资源时,主要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要注意将慕课视频时间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现有的研究表明,初中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课学习的平均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所以,为了确保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质量和成效,体育任课教师在进行慕课的设计或者是选择时,视频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切忌因为时间过长影响学习的有效性。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展示的数字化。与传统纸质教材上静止不动的文字和图片相比、与传统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相比,在进行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慕课不但可以导入与运动技能教学相关的表演片段或比赛片段,同时还可以通过慢速动态图片和语言讲解来直观的展示运动技能的重点与难点,而上述方式实际上就是通过富媒体的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的数字化展示,这种数字化展示的方式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的教学内容生动鲜活起来,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因此,在将慕课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中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富媒体的辅助作用,尽可能实现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展示。

最后,要注意构建慕课学习过程中的监管机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慕课资源时,有针对性的构建学生慕课学习过程中的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以弥补因为学生自制力不强等所带来的问题,是确保慕课在初中体育教学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高校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体育是基础。通过体育锻炼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充沛的精力,为进行德育和智育奠定基础。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弱多病直接影响着学业、工作。2002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于次年在全国高校中推广实施。该纲要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提出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尝试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学校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项目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健康基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改革势在必行,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都是以身体素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学生花许多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掌握和提高,进而出现厌恶上体育课的情况。有的竞技性项目趣味性比较低,健身效果不佳,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锻炼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在社会实践中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的运用。学生毕业后没有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从而导致与体育绝缘,这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发展。

现在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仅体现了体系的完整性,但在开放性和现代性方面做的不够。内容过于死板,不够灵活,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上课,可选择性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需要有所创新。

3 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我们要淡化竞技、注重健身,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是我们以后的努力方向。淡化竞技并不是不要技术,而是把技术和健身完美结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设置教学内容和制定标准时,要淡化竞技,突出健身。例如,结合性别差异、身体条件差异、体质强弱差异,尽力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考核标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才真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如:利用现有器材自行编排既有娱乐性又有健身性的游戏,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能力,其健身作用就有大幅度提高。

3.2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

要想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必须要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通过体育知识和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的传授,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了解,自己明白是否该进行健身锻炼,针对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锻炼,如何做到科学的健身。只有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学生才能真正自觉地、主动地锻炼身体。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面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安排合适的健身、养心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与理论。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具备设计、监督、调节等能力。课程内容要从教育学、营养学、运动人体科学等角度出发,重点传授体育与减肥、运动营养、休闲体育等内容,突出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时代性等特点。体育课程要增加理论课课时数,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和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同时利用课堂上所学的体育知识和方法去知道自己从事科学的健身,改变对体育锻炼的看法,真正喜欢上体育运动,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3.3 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考核评价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往高校体育课程的考核和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立足竞技的角度去考察学生的成绩。以后我们要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手段方面,要从单一的教师评价向师生双向评价方向发展。由原来评价的绝对标准逐渐向绝对与相对标准相结合的方向过渡、发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4 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往往是关键因素。当前,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多渠道的培养出一支与改革相适应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教师队伍。第一,在职在岗培训。通过锦绣、培训以及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等各种途径,形成高规格、多形式的现代化体育教师培训体系。第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的构成要多样化,既要有公共体育教师,也要有接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体育学科学术带头人,同时还要有曾经或正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水平教练员。第三,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调动他们参与教育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务必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篇7

摘 要 本文研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践,通过体育教学课课上指导与课下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教授学生运动疲劳恢复的知识和技能。从整理运动、运动按摩、温水浴、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营养、充足睡眠等方面,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更快、更有效的从运动疲劳中恢复过来,精力旺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运动疲劳

一、前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课程设置中的第五条规定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每周每次两课时,大约100分钟的体育锻炼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远远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要求。增加课时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能在每周有限的运动时间里加大运动强度和频度,因此一周一次的体育教学后的体力恢复问题,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都很重视运动后疲劳消除的问题,运动者们都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加速消除疲劳,人体才能更好的承担新的运动量,从而减少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伤害,更快更好的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改善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消除运动疲劳对体育教学和运动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课后的整理运动

按照体育教学要求每节体育课下课前都要做整理运动,整理运动也叫结束活动或放松运动,它对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恢复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对整理运动认识不清,教师对整理运动缺乏指导,整理运动时间不够等。

在体育教学课中,学生在课上的体育运动时身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并不能随着运动的停止而马上消失。例如:人体在做激烈运动时,能量消耗很大,需要摄取大量的氧,氧气是需要呼吸系统通过肺来摄取的。但在许多运动中,无论呼吸如何加强,也不能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量,所以在剧烈活动时肌肉常常是处于缺氧的状态下工作,尤其是内脏器官在运动突然停止后还要继续工作,来弥补运动时的暂时缺氧。如果在这时候突然停止运动而不做整理活动,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的回流,继而影响心肌输出量,造成一时的脑贫血和和低血压等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学生在剧烈运动后立刻坐在地上,会有头晕恶心等状况出现的原因。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反应,整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其正确的做法是在剧烈运动之后要做深呼吸,使肺的气体交换量增大,使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帮助各器官恢复到安静的状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积极的整理恢复运动,例如:放松式的慢跑或是抬高下肢抖动,促进血液回流,改善血液供给,积极消除体育课上的运动疲劳。

(二)体育教学课后的运动按摩

运动按摩是运动恢复中最有效的方法。运动按摩可以反射性的改善和调节中枢神经的机能,消除疲劳。在运动中堆积在肌肉中的无氧代谢物可以通过按摩尽快的被转化或是尽快地代谢掉。

运动按摩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在课上进行的老师要给示范和指导,在按摩部位、按摩手法、按摩时间、按摩强度等方面给予具体的讲解示范。例如:按摩的顺序要先大面积,再局部;力度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使学生边学习知识边动手进行按摩,按摩可以是自我按摩或是相互按摩。课后按摩,教师应以课后作业的性质予以布置,让运动按摩成为每次运动后的常态。

(三)温水浴

温水浴一般指洗浴水的温度在30到40摄氏度之间。洗浴是清洁全身皮肤最好的方法,同时也能对全身肌肉起到镇静和放松的效果。在一般高校里,大学生洗浴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一般都以淋浴为主,只有在个别院校有水浴按摩和桑拿房等设施。洗浴的时间要有所控制,一般10到30分钟即可,尤其是女生洗浴时间过长会引起头晕、低血糖等不适的症状。

(四)体育教学课后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1.各类维生素的补充

每节体育课的运动量不同,但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都会达到一定的强度,会消耗大量的体能。要尽快恢复体力除了一些外力的物理疗法外,还应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各类维生素能提高人体的耐久力,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而且能快速消除疲劳。例如:维生素C能提高脂肪酶的转化效用,能加速肌肉中磷酸肌酸及糖元的合成并促使血液及肌肉中是乳酸尽快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同时,维生素C能促进机体氧化过程,降低运动时产生的氧债,缩短恢复期。相反,缺乏维生素C可直接导致全身无力,肌肉关节的酸痛,严重时也可造成鼓膜下出血,易骨折等;缺乏维生素B1可发生脚底感觉障碍,腓肠肌压痛、痉挛、下肢无力等。总之,补充维生素不但有利于快速缓解运动疲劳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补充维生素的同时还要加强其他营养物质的补充,例如;糖、脂肪、蛋白质及矿物质。在运动中消耗的物质要有由饮食中补充,所以合理的膳食对增强运动能力和运动后的快速恢复都有很好的作用。

2.营养物质的补充

营养物质的补充往往被学生所忽视,要在食堂里找到补充体力的食品,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提到营养品人们通常会想到蛋白粉、海参、海豹油、蜂王浆、蜂胶、螺旋藻、灵芝、角鲨烯等昂贵的补品,这些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奢华,其实很多日常的食品也能起到补充营养的效果,例如肉类、鸡蛋、牛奶、芦荟、枸杞等。

篇8

一、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气氛的优化,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产生学习兴趣,激发运动热情,产生良好动机,把运动热情与集体荣誉、个人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高中学生来说,积极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魄,还可以增长体育知识、技能,调解情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优化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将推动学生自觉的锻炼,这就是动力效应。优化课堂心理气氛,可看成是一种教育力量。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是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教师对学生一句鼓励或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师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常常被优化的课堂气氛所陶醉,于是自觉进入角色,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心情舒畅,体力充沛,认识清晰,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自觉地、高质量地完成技术动作,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美育功能,提高教学效果

美育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性和感染传导的动情性等特点,其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最真实也最直接,学生也最容易接受。因此,以美育来提高教学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重视。在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包括下几方面:场地器材布置美观——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场地设计美观,器材布局合理,图形新颖,雅观醒目,使学生临场时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态仪表——高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求知欲和模仿性很强,感情丰富,有着追求美的强烈愿望。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是学生的注意中心,也是审美中心,所以教师在课中必须以崭新、美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之中,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更要与课堂气氛协调一致,无论从穿戴到言行,从外表到心灵深处,都应具有教师应有的风度,从而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把对老师亲近羡慕之情转化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讲解示范美——教师授课时,要想让学生静心听讲,成功达到教学目的,就要灵活而熟练地运用讲解技巧。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教师要通过示范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练习动作的过程,准确、熟练、轻快、优美的示范动作,使学生对教师漂亮的技术动作产生一种连锁式的心理反射:由赞叹而钦佩,由钦佩而向往,由向往而理解,由理解而实践。

三、精心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三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而有些体育项目需要学生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提高成绩。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如在耐久跑教学时,如果总是让学生绕着操场一圈一圈的单调乏味地跑,学生练习几次后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耐久跑教学中可采用穿插图形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采用越野跑,走跑交替,有条件还可以采用定向运动方式进行耐久跑练习等。

四、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会表现出个性化特征,这既有先天遗传素质的原因,更有后天教育发展的原因。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所谓“优等生”与“后进生”,其实只是在某些领域的体现,并非绝对的层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特长,并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尽可能地让学生展示他们个性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当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克服,一方面要引导他们作积极的补偿,扬长避短,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激发其对自己的缺陷加以克服的信心。所以,教育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把个别化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协调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发展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真谛所在。

五、正确评价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篇9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是当今比较有效率、有质量、有方式的教学策略体系。《周易。系辞上》中提到了“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就是合作的优点。在实际教学中,它的好处有如下几点:

一、小组划分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形式,首先应把全班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划分的方法是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力)、学习习惯(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和学习心理特点(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和自信心)等。把6~8名个性不同、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特质互补的学习小组,即同组异质。而不同小组的整体状况基本相同,即异组同质。每个学习小组由民主选举出一名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任组长,协同老师统一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小组的划分有利于小组学习过程中各方面都得到优势互补,有利于每个学习小组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社交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可以展开的沟通与交流,过滤出精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让同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才能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三、培养团体精神,锻炼心理素质。

由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集思广益”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建立互帮互学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热情和快乐。每个人都有分工,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合作学习真正能启发自己,帮助别人。

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

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本小组的荣誉负责。因此每个同学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同学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意愿去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篇10

从迁移的内涵上不难理解,迁移包含四个方面的寓意。第一,运用迁移规律者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问题;第二,运用迁移规律者必须在新旧问题当中找出其相关相似相联之处,并且已有解决旧问题的经验;第三,迁移规律的运用不是永远的生搬硬套,它是一种活学活用,要用出新意,用出创新;第四,每一次迁移规律的运用都是一次经验再积累,再升华的过程,只有注意总结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将来再次出现的问题。

迁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广泛现象,而体育教学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因此迁移规律如被科学灵活的加以运用,将在诸多方面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与提高。

第一、运用迁移规律,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去分析、理解、体会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理论、动作熟练地说出、做出。“一个优美娴熟的动作往往就是一个高质量的概括”。

而且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霎那的迁移便是厚积而勃发的霎那飞跃。”例如:学习体操的踺子后空翻动作之后,就十分有助于撑竿跳高的起跳腾空动作特点的形成。“对已有经验的概括越凝炼,实现迁移所需的时间就越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