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的研究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理财的研究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理财的研究目的

篇1

关键词: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目标;会计信息;财务关系

一、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角度的比较

在理论研究上,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是从1953年开始的,当时攻读博士学位的美国会计学家斯朵伯斯将会计目标作为其课题研究的内容,首次将会计目标直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开启了会计目标的理论研究之路。之后在1960年《研究方法论和会计理论构建》的论文中则提到了会计目标研究的重要性。美国会计学会在1966年出版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最早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权威机构。经过了之前的研究,从此奠定了会计学界对于会计目标管理研究的重视,在之后的20年里,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企业而言财务会计目标的作用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者提供能够共享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目标是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中的,对会计管理活动的方向具有决定性和制约性的内容。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不参与企业管理的外部人员与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都十分的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财务会计的经济数据来了解企业的业绩、成本、利润、债务等信息,而外部人员可以通过这些经济数据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

在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中,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为题一直都是理论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理论逐步将注意力从关注企业资本合理分布与有效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的作用而向融资决策、资本预算等方面过渡。到目前为止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先后出现了四种观点,分别是利润最大化原则、股东财富最大化原则、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和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原则。

二、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基本内容角度的比较

在美国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史上出现过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受托责任观,另外一种是决策有用观。这两种观点在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上有着截然不同态度。受托责任观的思想理论系统是在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尤其是股份制公司的产生,使得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这样就在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形成了受托和的关系。受托责任观的观点认为财务会计目标应当是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经营业绩的信息是最能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部分,所以在财务报表当中应当以企业经营业绩及评价为重点,这就是受托责任观的主要观点。而决策有用观的思想以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的据侧有用性日益重要为其发展的基础条件。在这个观点的形成之初是因为美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学派只注重会计数据准确性却忽视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性方面的批评而来的。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应当是以向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企业现金流动信息和企业经营业绩及变动方面的信息都是对企业决策非常有用的信息。目前,决策有用观的管的观点在美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主流的思想观点。

通过上面对财务基本目标的两种观点的叙述,我们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市场环境与美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财务会计目标上也应当有所不同。不但如此,不同的组织形式在财务会计目标上也有着不同之处,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以向委托人报告有关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和旅行结果的责任信息为主,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财务会计目标应当以提供决策者对企业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主。虽然在财务会计目标的内容上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实际情况及不同的组织形式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但是财务会计目标的作用都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者提供能够共享的会计信息,因此在具体内容上应当注重以下方面的体现:

1.财务会计目标内容应当能够为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实施各项经济政策时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国家实现宏观调控,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保障生产与需求的协调具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国家也可以通过企业的会计目标来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

2.财务会计目标要为企业在财产、成本、产品质量方面的管理工作进行决策时的主要参考资料。对于财务会计目标的把握可以企业在制定生产销售、技术创新、投资融资方面的战略发展规划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

3.在财务会计目标上要能够为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经营决策的相关信息,以便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因此财务管理目标的具体内容就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而财务管理活动则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但是长久以来学术界都很难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界定,这也是由于企业是处于一种变化的环境中,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界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是企业财务目标不能准确界定的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模式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内容上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指定生产销售目标等其他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总的反映企业的目标,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

三、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主要特征角度的比较

财务会计目标的作用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者提供能够共享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目标是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中的,对会计管理活动的方向具有决定性和制约性的内容,而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则是由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备程度来决定的。所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是使财务报告的内容能够满足使用者而应当达到的标准。财务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是互相决定的欢喜,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会计质量信息具备的程度决定了财务会计目标能否实现。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

1.明晰性

对于具备一定财会知识的人来说,会计信息应当是容易理解的,这样的话就便于财务人员来研究和了解企业的情况。在会计信息的明晰性上有两个制约因素,一个是使用者的个人的理解能力,另一个就是信息本身的内容上。会计信息要想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应当在明晰性上加以注意。

2.实用性

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人员最企业管理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的重要资料,实用性就是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最高级别,所以信息的内容上应当以实用为主,对于一些用处不大懂额信息也没有提供的必要。

3.关联性

这一点指的是多提供的信息需要与信息使用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具备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够达到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一般认为会计信息的关联性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预测、反馈、及时。

4.准确性

财务会计信息是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的参考资料,这就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了要求,如果提供的信息不能够准确的展示出真实的企业情况,那么不但不能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甚至可能是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以致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5.一致性和可比性

这两个特征是从信息使用的使用角度提出的,在信息使用者使用信息的时候,如果财会人员提供的会计报表本企业其他的时期的信息具有一致性那么会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大大的增加。同样的如果会计报表可以与同行业内其他企业进行比较的话,也同样的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这种可比性强调的是一种在相同时期政策、方法等条件下纵向的比较

6.重点性

这个特征是指会计报表的内容上应当企业的重要的经济情况进行重点的阐释,其他的相对不重要的事项则可以简化或是省略,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这些不重要的事项对使用者在重点经济事项的关注上产生干扰,从而体现出财务报表的重点性体现。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重要和相对不重要的事项的话费还处于一耳光模糊的状态,并没有具备可操作性的划分标准,因此在对重要事项的把握上要与使用者的需要而言的。

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方向而言,整个社会的经济特质、经济模式和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侧重于稳定性、多元性和可操作性

四、财务会计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环境背景角度的比较

在历史发展的条件下,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极其这些环境的变化都对财务会计目标和采取管理目标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会计的发展史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凡事重大的创新与变革都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等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就是所谓的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各种客观条件,在不同的谁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会计环境。会计思想、理论、组织和实务的发展都受到会计环境的影响。对于财务会计目标来说,不同的会计环境下的会计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会计环境中的三类因素中,对会计目标而言生产力环境是影响最大的会计环境的因素,其次是经济环境因素,最后是政治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其他上层建筑。可以说推动财务会计目标发展变化的最主要的力量就是会计环境的变化。

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环境背景可以从系统论的观点上来看,系统论认为环境就是存在于研究系统之外并对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因此可以把财务管理以外的对财务管理系统有影响作用的一切要素系统的总和称之为财务管理的环境,同时财务管理环境也称理财环境。财务管理环境是企业财务管理所必须的条件,它为企业开展财务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财务管理目标环境就需要对财务管理的环境有所了解,这是做好财务工作的首先也是关键的步骤。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政府税收环境和金融环境。

通过上文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在理论、基本内容、主要特征、背景环境四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会计目标的作用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者提供能够共享的会计信息。而财务管理目标是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要想使企业的未来发展得更好,更加突出就要对这两个目标同样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卢永华: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反思[J] .会 计 之友 ,2003,4.

[2]张炎兴:论不同财务报告目标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J].企业经济,2010,1 .

[3]李江雷 任丽丽: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重新构建[J].会计之友,2003年10月.

篇2

关键词:财务工作 科研项目经费 管理方法

科研创新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机构则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我国科研工作迎来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机遇期,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也已势在必行,迫切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为科学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国家对科技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科研单位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科学管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利用现有经费,尽可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财务工作中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主要目标

现代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科研机构的财务管理活动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其最终的效果就是为了实现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在科研机构项目经费日益增长和自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其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如下内容。

(一)预算管理目标

预算是科研院所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依据和标准。目前,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预算管理的水平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部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绩效考核和监管等[2]。在现阶段的科技经费管理中,全面贯彻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管理目标和公共财政的绩效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具体到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中,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预算控制办法,将预算的控制和机构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机构财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明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的主要职责和权限。

(二)成本管理目标

成本支出是指科研活动开展中所支出的所有费用。具体来看,成本支出可以分为资本性和费用性支出两种类型。其中资本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购买、自筹基建等内容,而费用性支出则是包含了行政管理、福利保障等内容。其中科研项目经费属于费用性支出的范畴,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应该符合成本管理的要求[3]。按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划分为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在科研经费使用中充分体现科研项目成本,在保证科研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具体项目的成本。

二、财务工作中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缺乏有效的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控制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两点:

一是缺乏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除了经费预算的不合理之外,还包括预算的模糊,不够精细。在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时,由于项目的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的了解,没有对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引起足够的认识[4]。在申请课题和编制预算时,对项目的各项开支没有进行充分科学论证,缺乏严谨的计量方法和成本核算,还会受到项目申请人主观经验的影响,编制出来的预算大多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力不足。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项目负责人的预算执行意识淡薄,不能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个别项目的支出过于随意化,导致预算与核算出现脱节现象。同时,科研人员虽然是争取科研项目经费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很多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得来的,其所有权应该属于科研人员或者是课题小组,财务部门则无权管理。更严重的是,部分财务人员对这种错误认识持默认态度,没有按照国家的财政制度来执行,导致科研项目经费往往只有很少的部分真正用于项目和课题的研究[5]。

(二)成本核算不健全,会计信息质量有待完善

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即直接、间接和协作研究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各项费用;协作研究费则是指由外单位承担部分协作及加工的费用等。而所谓全成本核算,就是要将科研项目所消耗的资源成本纳入到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中,人力资源成本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农业科研院所对于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核算不够重视,直接费用和协作费用大都可以分别计入项目的科研成本,而对于难以划分项目的间接费用则不会像企业的成本核算那样精确,要么从某个项目中列支,要么从自有资金中列支,造成了单个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不够精确,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报表使用人对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决策。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科研资产管理混乱、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等制度问题,也是当前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财务工作中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

在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进行充分结合。科研项目在经过法定程序的审核批准之后,有一部分预算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无法随意改变的,这部分预算就是刚性预算。实施这一预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为预算审批和执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供保障。正是因为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过审核批准之后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法律效力”,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刚性管理[6]。但与此同时,也应该采取恰当的柔性管理。这是因为预算仅仅是一种预测,科研项目在开展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预算编制是无法完全准确反映出来的。同时,开展预算编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持续发展,所以当发现预算编制的计划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时,就应该采用柔性管理。

(二)增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控制能力

首先,制定完善的预算控制办法,将它和科研机构内部的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其次,在编制科研项目的预算时,可以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并由他们提供专业指导,这样既可以弥补科研人员财务知识的不足,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又能促进科研与财务、预算与核算融为一体,进一步保障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对经费的合理使用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为了确保科研项目预算经费的执行,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对项目中的每一项开支的范围和额度限制进行明确规定。为了有效预防预算超支问题的出现,可以在财务管理系统中使用预算控制功能,对课题项目的每一个预算科目进行金额控制。另外,财务部门还应该给予项目负责人查询经费使用状况的权利,使其能清楚掌握每一项预算的支出和剩余情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可以将纸质查询和互联网查询有效结合,实现财务管理部门与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的互动服务,在实现财务人员参与项目预算管理的同时,也能让项目负责人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的动态。

(三)引入成本核算制度

在引入成本核算制度之后,科研项目在活动中直接支出的相关费用,例如燃料费、材料费等,都可以纳入到科研成本中。对于水电费、固定资产的使用费、实验设备折旧产生的费用、科研人员的薪资待遇等费用,虽然无法进行准确区分,但是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分摊,纳入到科研成本的计算中,减少科研项目支出费用占用的经费比例,并对科研投入和产出经费的比例进行严格控制。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内容一定要排除在科研支出费用的范围之外,保障科研项目的质量,降低项目成本,实现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

(四)不断创新经费管理模式并贯彻落实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来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水平。对科研经费财务信息做到实时动态的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由事后控制转化为事中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化为主动式管理。首先,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转化财务专用系统中的数据,让科研人员可以方便理解这些数据,及时将预算的执行情况向科研人员反馈,实现经费财务管理信息的共享。其次,根据科研管理人员的特殊需求,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系统进行全方位分析,为决策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再次,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系统,促进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有效沟通,在二者之间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将管理制度镶嵌在具体工作流程中,使其不只是一纸空文,切实提高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7]。

另外,进一步建立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切实加强审计监督,也是提高农业科研院所项目经费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红红,孔晓丹.高校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3):125-129.

[2] 赵蔚,王吉艳,李权等.基于审计视角探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12,6(11):49-50.

[3] 陆学文,顾军,何守才等.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8(19):1-5.

[4] 徐奕舒,王春晖,胡志斌.财务管理目标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332-335.

[5] 韩海斌,刘悦,尚建库.对农业科研院所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3(16):33-35.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措施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由于外部大的经济环境和组织内部的结构调整,导致其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形势下,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目标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

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是我国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号)之后,按照财政部的相关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法规和制度。但是,最近几年,由于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在对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监督的检查时发现大多数基本建设项目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职能缺失等。更有甚者导致一些基本建设项目不能按期开工和完成,更谈不上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因此,基本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完工离不开有效的项目财务管理。

(一)现行基本项目财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参照财政部的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对于那些实行独立核算的建设单位,在基建项目管理中应分别独立设置账簿和独立编制相关的会计报表。只有这样才慢慢形成了目前为我们大家所熟知一种局面,那就是基建账簿与事业类账簿分别设立、分别编报。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却并非如此。尤其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财政部所进行的项目改革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事业单位两套账簿独立存在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基本要求,其呈现出来的种种弊端已经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带来严重影响。

众所周知,按照现行的一系列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如果要设置基建账簿,那么在事业单位项目管理中就必然会出现两套报表并存的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一个单位财务报表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例如一个单位的收入、支出、负债和资产等按不同的核算口径分别建于两套账簿之中,那么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很难看明白其中所涉及的种种问题。

1.根据财政部2006年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对基本建设支出的核算主要归口于两个科目:基本建设支出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由此可见现在事业单位现行的两套账簿的核算机制妨碍了事业单位进行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等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2.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事业单位单独设置基建账簿成为其有效规避政府相关部门监督的有效途径之一,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根源。

3.预算编制不精确,预算执行不规范。在现实中,很多单位对待预算编制很不重视。虽然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编制预算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业单位在编制本单位本年度预算时并没有客观地去分析当前的整体状况,只是简单地采取增量的预算方法,在去年的预算基础随便增加一个系数来编制预算。这就使得预算编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越来越严重,致使事业单位无法编制出科学的预算。

(二)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规范,较不重视相关项目资金管理。现实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财会人员知识单一,除财会知识外,很多单位从领导到基层财务人员都很不熟悉新的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更不注重和加强必要的基建知识及财会法规的全面系统学习,造成监督能力不强。导致大部分基建资金被改变用途,不能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到专款专用。

2.在操作中相关的项目设计和概算不能准确核算其项目成本,究其原因是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概算不合理,核算不准确,深度不够。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的操作问题,相关的基建项目预算细化不够,在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时没办法遵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不能按时完成。

3.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相关配套资金不落实。据调查,有些单位根本不熟悉国家相关部门对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要求,没有按照规定去积极的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最后严重影响一些在建项目的建设质量和进度。

4.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落实不到位,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据调查,有些事业单位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聘请过正规的监理公司对其施工进行监督,与基建管理程序严重不符,最终导致基建管理制度没有落实。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

(一)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核算体系的改革

经过多年的发展,把基建账簿并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范围进行统一核算已具备相应的基础。例如,财政部颁发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以下简称《收支分类科目》)。

1.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制度。2012年4月16日,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拉开了大幕。与此相配套,以指导意见为纲领,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收支分类科目》为基础,二者相互衔接,这样我们才能有理由相信基建项目的核算得以制度的保证。

2.事业单位应在实际财务管理中增设相关的基建报表。因为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我们除了需要一些常规报表,还需把基建投资表、基建待摊投资明细表和借款明细表等列入事业单位报表的编报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全面、有效的会计报表。

篇4

关键词:木材加工;原料利用;效率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关税也逐渐降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森工企业也逐渐跻身于国际市场。在林业企业发展过程中,木材加工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是林业企业发展中的一把双刃剑。目前,我国森工企业在加工木材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导致资源极度浪费,也不能够有效的保证林副产品的质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改善木材加工条件,通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采用先进的技术,严格管理其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其生产效率,保证林产品的生产质量。对木材的加工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同时对加工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加大木材原料的利用率,加快我国木材加工业的发展。

1 木材加工业发展概况

1.1 木材加工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导致亚太地区的木材工业产品贸易提前自由化,这里所指的木材工业产品主要包括成品、半成品以及原料,森林以及林产品环境认证正在逐渐被发达国家消费者所认同,欧美的林产品消费、林产品销售以及林产品生产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之中,对于国际林产品市场产生了十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我国将逐渐将关税降低,将非关税贸易壁垒消除,加强经济技术的合作,采取一致性的标准等等,旨在能够逐渐融入到国际市场之中。木材加工是以木材为原料,使用机械或者化学方法进行加工,成品保留木材基本特性的一种加工行业。森林工业中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都是森林采伐运输的后续产业,是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木材加工在我国属于传统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通过积极的探索,将原木和锯材的进口转变为出口,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可持续利用。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人造板生产消费国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改变了国际原木市场格局。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森林资源逐渐枯竭,竞争压力加大,木材原料成本增高。

1.2 目前较前沿的木材加工技术

目前我们在木材加工中,高速切削技术被人们应用的十分广泛。它主要是通过提高刀具、砂轮的转速,来使其加工效果得到改善,让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林业产品的加工制造。虽然这种加工技术的应用效果比较好,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这对刀具的要求十分的苛刻。纳米改性加工技术主要是利用纳米科技对木材原料的基本性能进行优化的一种加工技术。它是将微波处理技术与压力浸渍等方法有机结合提升木材的渗透性,然后尽可能多的使前驱溶液进入木材原体的内部结构中,以木材为原生场所,发生原位反应生成纳米材料后成为新型的复合材料。超声波切割技术是利用工具端面做超声振动通过磨料的机械碰撞作用、磨抛和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工木材的一种技术。超声波切割技术虽然对木材的硬度有所要求,但它依然对木材部件各种形状的加工有很好的适应度。绿色环保加工技术主要是应现代社会环保节能减排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系列新概念加工技术。如木材加工过程中的除尘、除噪振技术以及废旧木材的回收再利用技术。

1.3 木材加工的技术管理

木材加工业的技术管理工作有木材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两方面。木材加工原料技术是专业基础、科技知识和理论实践之间的结合。管理则是根据既定目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措施组织木材原料加工实施技术,并结合行政习惯组织生产技术。为了完善木材加工管理在木材加工中的作用,需要做到:对木材原料加工中机锯的相关设施进行分类和完善,争取确定每个截锯环节的设施。建立健全的木材市场信息体系、木材加工技术咨询体系两大体系;提高木材加工工人的专业素养;实行较为专业性的木材加工责任管理制度。对工作人员技术能力的提高也是技术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针对力工、修理工和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开展有效的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技术水平,同时以技术人员为核心实行合理的再认识。

2 木材加工原料利用率提高措施

2.1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业加工业现代化改革进程中,木材加工是林业产品生产最关键的环节,对产品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利用森林资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原则,不能竭泽而渔,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提高木材加工效果,减少废料。我国充分认识到这种情况,颁布了相关法律强制约束木材加工业的生产加工方式,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对加工精细度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法律手段控制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木材加工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市场活跃度,实现木材加工市场的健康发展,满足林业发展建设实际要求。可通过对国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经验的借鉴,根据林区自身特色选择适用的市场形势,实现木材加工相关内容的综合管理。

2.2 选用木材利用率更高的加工技术

在采取高速切削技术进行木材加工时需要严格要求刀片和导体之间的灵活性和刀具对木材的适应性,刀体的经济性也需要认真考虑。而且在高速切削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重视刀具自身的动力平衡,避免出现安全问题。在高速切削加工实际中,选择合理的加工处理方案是保证其加工质量和安全性的必要措施,不能掉以轻心。在线检测技术使用的带锯上有自控和声控系统,配备激光标准系统数据库检测技术,能够完成木材的信息化、自动化加工。氧化钛纳米体能够明显提高材料硬度;氧化硅纳米体则能够提高木材保温性能;银和铜等金属氧化物纳米体则有着很强的光谱杀菌能力。

2.3 提高认识遵守行业规范原则

加工过程需要遵循量木进锯、综合经营、量质利用的原则,特别在木材加工资金和加工原料成本高,来源不稳时更需要大力推广木材的综合利用。加工企业和政府部门都需要提高认识,认识到林区治危兴林战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让加工企业能够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自觉调整木材加工和木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应该把新型木材的综合利用作为主要发展目标,按照市场需要,有计划、规范化的生产农业、工业、文化设施需用的木制产品原料,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作为林区的经济来源之一。

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木材加工生产过程中木材加工利用率能够明显降低木材用量,在森林资源日益缺乏的当前,这对木材加工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木材加工生产的过程中,提高木材原材料利用率,实现科学化的技术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林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提高了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满足了现代化林业发展发展建设的相关要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的木材加工技术不断出现,木材的利用率也在不断提高,对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学富,姜淑琴.浅谈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与技术管理[J].龙江社会科学,2012(1):93-95.

[2]宋华锋.木材加工原料的利用与技术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3(8):93.

篇5

关键词 财务会计;目标理论;主要观点;立论基础;构建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82-04

财务会计是一种工具,是人造的以提供会计信息为目的的信息系统。但这并非意味着财务会计属于纯主观的范畴,相反地它要受制于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下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也越来越趋于合理。一方面这得益于人们对于财务会计理论的不懈研究,另一方面它也在提醒人们应以客观环境为基础继续丰富和完善财务会计的相关理论。目前,就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体系,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的首要问题。其中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研究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下主流目标理论,梳理和总结出财务会计各目标理论的立论基础,意在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观点透析财务会计的目标理论,相对前瞻性地把握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发展,以期为中国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研究开阔视野。

1 财务会计目标的主要观点概述

目前世界上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观点主要有3种,分别是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和供给需求观。

1.1 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普遍的、动态的社会关系。一个是委托人(principal或accountee);另一个是受托人(accountor)或人(agent)。委托人将资财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保持一致,公司制要求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开,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支付的资源。企业所有者关注的是资产是否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受托方的责任是合理管理和使用被托付的资源,最大可能地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受托方有义务及时、全面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情况来明确自己的责任;委托方则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法律法规、合约等来激励或约束受托方。

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为了真实、有效、公平公正地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会计方式处理上,可靠性胜过相关性;会计报表中的收益表对于使用者来说更为重要;会计人员处于委托者和被委托者的中间位置,有独立客观的角色,不参与资源如何被增值和保值,只受相应会计准则的制约[1-5]。

受托责任观在认识上存在以下局限性:受托责任观主要反映过去发生的经济事项,关注的是企业的历史信息,而难以反映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项;在会计处理上,确定收入使用现实制,计算费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样就不能体现真实性的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受托责任观绝大部分只考虑委托者对信息的需求,而潜在投资者、所有人的利益和要求却不太被关注,因而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受托责任认定两权分离,所有者和被委托者关系十分明确,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但在现实中,经济模式多种多样,经营权、所有权不分开的现象广泛存在,委托方并不总是明确的。

1.2 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渐发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的特鲁彼拉特委员会通过调查取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很多的实证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该委员会在1973年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其基本目标是提供进行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5-11]。投资者进行投资需要有大量安全可靠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必须以服务于决策为目的,需求方向也从传统的对以往经济信息的关注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要求的会计信息量和范围也不断扩大,包括财务信息,也包括非财务信息。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所需要的资源信息,会计报表首先要有有用性,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就是经营决策的基础;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的数量越多越好,不必过分强调这些信息的精确性;会计计量中,选择属性和模式时,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共同存在,以公允价值为主,还倡导物价变动会计模式;会计信息不仅面对所有者和投资者,还面对一些潜在信息需求者,并且在会计报表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同等重要,构成了企业报告的总体,应对其平等对待。

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表现在:有用只是一种主观想法,但是可操作性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自各个方面,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有用性”的需求不同,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要求。而且决策有用观是将各方面理论综合起来,在操作上难度较大;决策有用与审计目标有冲突。审计产生的关键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目标仅仅只是定位于“决策有用”[12-14],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在目前的情况下,资本市场并没有完全发达到随意获取公允价值的信息,此类信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以公允价值计量时,不但难度很大也会为操纵会计数据造成便利;决策有用观侧重于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把握,但当前会计信息主要提供历史数据,是过去交易的事项。如果完全按照决策有用观来规定会计目标,需要进行很大的变革。

1.3 供给需求观

供给需求观认为信息供给和信息需求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供给决定信息需求,是信息的来源;信息供给也受信息供求的约束;信息供给具有主动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引导需求,但信息需求也需要信息供给不断进步。信息需求水平是衡量证券市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需求要求低,市场化的程度及进程就要被影响。只有推动和培育资本市场,规范信息供给,刺激信息使用者对这些新信息使用、研究、验证并发现问题,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供给需求观在认识上同样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会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是无法量化的,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保证供需平衡就成为无稽之谈;财务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只有一方,需求方不仅数目难以确定就连需求对象有时也难以确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供给方需求将难以满足。

由此可见,无论是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还是供给需求观,都有各自的优点、发挥空间和局限性,不能奢望一种方法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2 财务会计目标的立论基础

财务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主观思想,是伴随着人们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作为财务会计目标框架的逻辑起点,它的作用不容小觑。但会计目标的内涵却一直没有固定的看法,针对这个状况,笔者以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为视角,分析财务会计目标的行为,了解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2.1 哲学与财务会计目标

2.1.1 会计理论和物质观。物质和意识是哲学的2个基本范畴,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是世界的本质,世界统一于物质性。唯物主义在会计体系中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客观性。财务会计是一项社会活动,有其反映的对象,而这些对象都是客观存在和物质的,因此客观真实性就是会计计量和确认必须确定的。财务会计目标就是提供信息,使使用者能够做出经济决策,所以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客观,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危害很大[15-22]。因此,会计工作必须从客观实际角度出发,真实客观反映经济事项和交易,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2.1.2 矛盾的对立统一对会计目标理论的影响。世界是由矛盾体组成的,矛盾既特殊,又普遍存在。但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也分主要和次要,因此在使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研究会计目标理论时需要注意2点:一是合理对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都在两者的统一下才能产生,要看到普遍性也要看到特殊性。会计目标体系中,也存在类似的矛盾,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相互依存,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产生什么样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又反作用于会计环境,两者存在辨证的统一。二是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过程的重要原则,会计目标是要为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使用者不同[23-28],需要信息的重点不同。对于人们都在意重视的事项,应该重点披露,次要的事项,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别进行简单披露。

2.1.3 以方法论为基础分析会计目标的主、客观性。会计目标作为一种主观产物,是根据人们的客观需要产生的。对会计目标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分析,可以界定两方面的关系,这对于会计目标研究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一是构建论角度下的会计目标。构建论是一种人文理论,在构建论下,会计目标是作为会计行为抽象特征的社会结构。会计行为主体受这种结构的制约,但是这种结构却能通过会计行为慢慢建立,它使会计目标发生了变化。会计目标和会计行为之间是互动关系,会计目标是主、客观统一的,所以在这对矛盾体中分出主观成分和客观事实,就是现在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会计环境中会计目标的主客观性。会计目标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都要受到客观会计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会计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会计目标主体地位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变化,方式如下:会计环境影响会计目标主体地位,导致主体利益的实现方式发生变化,间接影响主体的行为,最后导致会计目标的变化。

2.2 经济学角度下的财务会计目标

2.2.1 契约维护论。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的本质是在约束条件下的一个生产函数,但新制度的产生也诞生了新的理论分析,例如企业的显著特征是价格机制的替代,企业是契约的联合,企业就是人力和非人力资本的合约[29]。由此可见,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契约联合。财务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的会计核算方法,提供会计信息,进行资源分配,明确各相关人员的责任与权利。进而可以确定支付每个主体的利益;计量主体对于企业资源的投入数量;把其他主体履行约定义务和获取约定利益的情形告知相应的主体;帮助维持一个缔约地位和由占有者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市场,以使主体的辞职或届满不会危及企业的存续;由于多方主体的契约是分期商定的,它向所有参与者提供证实的信息的共同知识,以便进行协商和拟定契约这5个方面帮助建立企业契约[30]。

2.2.2 交易费用理论。根据交易费用理论,可以认为财务会计目标的确立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也就是说为了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应该充分考虑为此所要付出的代价,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在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中所发生的成本分为:实现交易的成本,也就是签订契约,规定权利责任的成本费用;解决契约签订后问题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改变契约和退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从产权角度上说,会计是一种工具,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影响资源分配的工具,所以会计目标就是为企业节约各种实际和潜在的交易费用。

2.2.3 利益相关观点。利益相关是指“没有其支持,组织就无法生存的团体”[31]。根据和企业现时与否的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现实和潜在,就类似潜在和现实的债权人,现实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他们投入资本,取得收益,承担风险。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这些利益相关者,在制定会计目标时,就要考虑他们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利益相关者和产权主体两者辨证统一,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和企业的契约观点是相融合的,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信息的同时也为产权主体参与企业契约节约了交易费用。

2.3 系统论和会计目标理论的关系

系统论是科学的方法论,其具有3个基本观点:一是系统观点,它将一切有机体看做一个系统,从而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二是动态观点,认为一切现象都处于一个积极的活动状态,并体现唯物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的观点;三是等级观点,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作为系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多种目标和特定的功能。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帮助决策人做出经济决策的指南针,是会计系统应该达到的境地。职能是会计系统能够做到的,但在会计环境的影响下,职能相对固定、潜在、稳定,会计目标却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项目职能,就不能提出相应的目标。

在会计目标研究中,根据会计的基础职能――核算,产生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其反映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和信息处理结构,符合经济信息系统论。同时,根据会计的主导职能――控制,还应提出强化经济管理目标,建立科学的会计目标体系。因此,以凭证系统为基础,账务系统为核心,报表系统为落脚点,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控制,并以此提供有用信息和强化经济管理是会计本质和基本职能决定的会计基本目标。基本目标应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实现总目标。参照《会计法》第1条,会计总目标应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中国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

3.1 定位财务会计目标的几点问题

制定中国的财务会计目标,首先要遵循中国的会计环境,除此之外,还有几项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应该真实地按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制定会计目标。若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不相关,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二是会计目标不能只考虑企业过去或现在发生的事项,要向前看,有前瞻性,确定目标时,考虑其未来的发展状况和生存能力。在允许的条件下,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快速做出应对。同时也要努力满足所有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三是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中,尽量与国际准则相协调,按照国际标准来制定中国的会计目标。世界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目标就是框架的逻辑起点,中国也应该遵照国际惯例,对财务会计目标进行严格设计。

3.2 中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思考

不同的会计环境,产生不同的财务会计目标。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中国的市场经济、会计环境状况,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中国的实际会计环境相协调,确定适合中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就是“以决策有用为主,受托责任为辅”。随着“我国2006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这一财务会计目标正在成为现实,但其具体应用将成为中国会计研究者面临的一大问题。

3.2.1 财务会计目标的目的是提供企业决策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而这些决策的内容并不在财务会计目标制定的准则内,所以财务会计目标的信息:一是提供投资和信贷有关信息。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关于投资、信贷的信息。二是提供现金流量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使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能够评估来自股利或利息,以及来自销售、到期债券或借款的清偿等的实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三是企业经济资源,财务报告应当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源的使用分配情况,包括现金的获得、债务清偿使股东获利的能力、资产变现的能力[10-13]。另外,财务报告还应该表达受托者的受托责任,有没有完成预期的经营目标,是资产增值还是保值。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在证券市场上,企业投资者数量增加快速,委托和被委托关系不够清晰,这样的会计环境就要求财务会计信息需要面对的使用者越来越多,不但有现实的,还有潜在的,有利于他们了解企业并做出经济决策。不同的人关注角度不同,但总体来说就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变动以及未来创造价值的潜力,因此决策有用观将渐渐融入中国会计环境,成为最重要的方式。

3.2.2 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会计目标就需要和这种经济环境相交融。法人制度是现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法人制度。法人制度的实质是“确认国家拥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拥有财产的独立法人财产权,使企业在对所有者承担财产保值和增值责任的前提下,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在这种制度下,投资者和企业就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中国的上市公司只占所有企业的一小部分,并且上市了也不是资本完全流通,国家对国企拥有所有权,其对信息的需求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因此,中国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同时要向所有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应的信息。

3.2.3 决策有用观以资本市场为媒介,不仅反映受托责任,还反映企业的风险和机遇。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就是为了让自己能更好的做出经济决策,但现在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全面。一是就中国当前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来看,流通股占少数,公司经营活动并不是以资本市场为主要导向,社会相关人士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来认识了解公司,谈不上决策[22-25]。中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尚不能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全面的信息需求,公司以决策有用观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并不实际。二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各行业中,国有企业在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影响力等方面都处于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制定要先偏向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制度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实际上是帮助国家管理国有企业,担负起会计监管的职能,考核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会计依据。因此,受托责任观仍是当前中国财务会计的主要会计目标。

3.2.4 要获取最大的收益,投资者必须借助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因而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而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将使得投资者有权要求取得信息,经营者也有责任提供信息。而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中,提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好处是可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以及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共同需要。在当代,科技产业和金融业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为公允价值会计创造了客观环境[6-7]。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将来盈利和偿债的能力关注度超过对历史事项的关注,公允价值信息比历史成本信息对于使用者未来的经济决策更具相关性。2006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重新引入是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一大进步,也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正在融合,有利于从根本上比较各国实务操作的异同,使会计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

4 参考文献

[1] 李燕萍.会计环境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7):329-330.

[2] 牛建斌.浅谈财务会计目标定位[J].会计之友,2009(30):11-12.

[3]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 葛家澍,林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 王维虎.中西会计准则比较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5):73-76.

[7] 冯淑萍.2001年会计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J].财务与会计,2001(5):4-6.

[8] 小宋.中国国企改制与产权交易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J].产权导刊,2005(1):42-43.

[9] 王玉红.浅析企业财务会计目标[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257, 254.

[10] 仇荀,王文诩.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思考[J].北方经贸,2009(7):73-74.

[11] 张军,罗云芳,叶江丽.我国会计信息主要使用者及需求探究[J].经济师,2006(12):157,159.

[12] 王莉丽.会计目标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6):18-20.

[13] 韩小平.中德财务会计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2001(7):58-61.

[14] 葛家澍.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5] 刘慧君.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J].会计研究,2005(1):55-60.

[16] 朱小平.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7] 郭道扬.会计大典之会计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8]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9] 朱元午.中国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的中国特色[J].会计研究,2001(1):17-23.

[20] 齐梅,王迎春.中国会计改革模式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8):35-38.

[21] 陈美辰.浅谈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J].大众商务,2010(16):169.

[22] 韩新毓.浅谈财务会计目标与实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619,618.

[23] 徐波.小议财务会计目标[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7):55.

[24] 王德礼.契约维护论――现代会计目标的重构[J].市场论坛,2004(6):58-60.

[25] 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

[26] 宋青苗.财务会计目标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7.

[27] 罗兵.会计目标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28] 徐丽林.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目标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29] 张敏.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55):42-44.

篇6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营口供电公司,辽宁 营口115000)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是国企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市场条件下兴起的财务管理理论,EVA理论对于帮助我国国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EVA理论进行介绍,深入分析EVA理论下国企财务管理目标的利弊,并提出完善我国国企在EVA理论指导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为我国国企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

关键词 ]EVA理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1 引言

作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企规模的不断扩大,盈利效率却不断下滑,基于此,国务院在2006年新的央企经营业绩考核办法,首次在业绩考核体系中加入EVA指标,进一步推进我国国企改革步伐[1]。从剩余收益演变而来,EVA(Economic Value Added)是指企业税后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剩余部分,强调企业营业利润扣除机会成本后的超额收益,是在市场化条件下评价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重要工具。

2 以EVA最大化为我国国企财务管理目标的利弊分析

在在EVA理论下,企业财务管理是以EVA最大化为目标,EVA最大化对我国国企财务管理有利有弊,具体分析如下:

2.1有利影响

首首先,EVA最大化与国企财务管理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以会计净利润为出发点,进而衍生出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等考核指标,企业经营者更多的是控制营业成本、管理费用等实际支付的经营成本,关注会计净利润下权益净利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对于企业资本若用于其他用途可能产生更高回报等潜在机会成本考虑不足。受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发展往往依靠能源、资源、人力等方面的巨大投入,但是国有企业的单位经济效益却不断下滑,企业管理效率低下[2]。在EVA理论下,企业管理者不仅仅需要对日常经营活动中实际支付的成本加以控制,还需要考虑企业资本成本的潜在用途,企业税后利润只有在超过了机会成本的前提下才是真正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表明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资本的潜在用途上做出了最优的选择,提高了企业资本的利用效率,因此,EVA最大化与我国国企财务管理目标保持了高度一致性。其次,EVA最大化与国企财务管理目标具有高度协调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股东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企业与员工利益不一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典型措施是强化监督和激励机制[3]。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中,管理者往往是从股东的立场出发来制定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其效果不尽人意。在EVA理论下,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报酬直接与EVA挂钩,EVA越高,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三者的回报也越高,增强了股东、经营者和员工三者利益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国企财务管理目标的协调性。

2.2不利影响

首首先,EVA理论没有考虑企业的现金流,EVA是在企业会计净利润的基础上扣除企业资本的机会成本,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但是EVA整个理论体系都没有涉及到企业现金流的管理。在企业实际经营中,若企业应收账款等营运资本管理不善,即使企业具有非常高的EVA,也不能代表企业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EVA理论没有考虑企业长期经营目标,EVA关注企业在较短时期内的经营业绩,对于具有长远发展战略企业的经营状况评价不准确,过度重视EVA可能会导致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光[4]。

3 完善我国国企在EVA理论指导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针针对EVA最大化下国企财务管理目标的不足之处,完善我国国企在EVA理论指导下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强化EVA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首首先,国有企业要转变传统只注重会计利润的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认识到EVA理论在帮助国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指导精神,树立EVA财务管理理念,科学设置EVA财务管理部门和岗位,合理安排财务人员负责企业EVA财务管理工作,为EVA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国有企业应当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提升财务人员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积极吸引外部高素质财务人员为本企业服务;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要加大对本企业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行EVA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学习班,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参加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及时更新财务人员知识系统,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同时,国有企业也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3.2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建立EVA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一这方面,国有企业应当充分了解资本市场上本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非上市国有企业可以参照与本企业财务指标类似的上市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来确定本企业的资本成本,在确定资本成本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市场行情、竞争对手状况等因素,制定本企业年度EVA考核目标,并通过层层分解的方式将EVA总体目标落实到各部门和人员,提高EVA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严格执行EVA绩效考核机制,对于实际执行情况与考核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区分其差异是有利差异还是不利差异,深入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落实EVA下的企业绩效考核和激励工作。

3.3完善EVA理论缺陷,综合考虑现金流和长期经营目标

一这方面,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工作,转变传统财务管理工作中过度关注会计净利润的观念,充分认识到企业现金流管理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给企业带来损失的潜在风险,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应收账款、存货等营运资本的管理,提高对国有企业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产权比率、利息保障倍数、长期资本负债率等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的重视,提高国有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认识到EVA理论下对企业长期经营目标的漠视,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综合运用净现值理论、EVA理论以及平衡计分卡等财务管理理论和工具,加强对国有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百分比、产品创新能力、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考核,兼顾国有企业短期经营业绩和长期战略目标。

4 结 语

综纵上所述,EVA最大化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评价指标,一方面给我国国企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指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理论的不足,也给国企财务管理带来的新的挑战。趋利避害,通过强化EVA财务管理理念、建立以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综合考虑现金流和长期经营目标等措施,可以完善我国国企在EVA理论指导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为我国国企的健康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景方. 基于EVA理论的我国国企财务管理目标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2013(18):305.

[2]曹娜娜. 论EVA理论指导下的国企财务管理目标[J]. 现代商业,2013(34):246.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引言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科学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不仅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成效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且能够为企业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如果不能客观评价企业绩效,就无法引导管理者正确管理企业,就无法引导企业持续创造更大的价值”。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基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不同观点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利润是西方微观经济学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有学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应地采用利润、权益净利率、每股收益等反映企业利润的财务指标进行企业绩效评价。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优点是评价指标容易获得,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但是,财务指标无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全貌,也无法反映企业绩效不同的原因。而且,同当时的利润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一样,这些反映企业利润状况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没有考虑风险,只是反映企业的短期业绩,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另外,会计利润指标没有反映股东投入资金的机会成本。

二、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一些学者意识到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不足,提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股东承担企业的剩余风险,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股东是企业的主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应是股东价值最大化。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绩效评价成为股东对作为其人的管理者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对管理者进行激励的依据。在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个财务管理目标下,典型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有股票市价增加值、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记分卡。

(一)股票市价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ed,简称MVA)

股票市价增加值指标只能应用于上市公司。在强势有效市场,股票的市场价格的高低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但在我国这种弱势有效市场,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股票价格的变动不能够客观反映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和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效果。

(二)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

1991年,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Stern—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指标。经济增加值是将企业的营业利润进行了折旧、研发费用、广告支出等多达160多项的调整之后,减去权益资金的资本成本得到的余额。经济增加值用于衡量经营者为股东创造的财富数额。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方法强调了一个理念:权益资金也有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在经营利润超过了所有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财富。经济增加值的优点是考虑了股东投入资金的机会成本。反映企业当期为股东创造的价值。该指标的不足是,经济增加值指标虽然在计算企业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时对企业的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等会低估价值创造数额的企业资本性投资进行调整,防止损害企业管理者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积极性,但该指标并没有鼓励企业进行研发、人才培养等为未来持续创造价值应进行的相关积累。经济增加值绩效评价指标反映企业在一段时间内价值创造的结果,但并没有考虑企业为未来创造价值所作的努力,不能够全面客观的评价企业的绩效。

(三)平衡记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

利润、EVA等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作为结果型的指标没有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不能够用于指导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而且财务指标也不能够反映企业为持续创造价值所作的积累,例如企业为未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可能会降低目前的利润和EVA以增加市场份额。可见,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不利于引导企业持续创造价值。

1992年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提出平衡记分卡战略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根据企业的战略设置绩效评价指标。除了采用传统的财务指标外,还将非财务指标引入企业绩效评价,它围绕着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这四个纬度对企业业绩进行衡量和评价。平衡记分卡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在这四个维度中,企业的员工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生产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以改进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流程,这样才能够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只有赢得客户的满意,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够实现企业的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指标,企业的经营活动效果最终要通过财务指标显现出来,满足客户的需要是企业取得财务绩效的途径。而员工学习与发展从而改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手段。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方法关注顾客价值,并且注重员工的学习与成长,但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提高员工的水平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为股东创造价值。

平衡记分卡引入了非财务指标,运用非财务指标进行企业绩效评价能够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引导企业关注未来的发展。平衡计分卡中的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能够引导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非财务指标的引进使平衡记分卡不仅关注企业当期的财务绩效而且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平衡记分卡的不足是如果企业的战略是错误的,建立在战略基础上的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也必然存在问题。另外,要根据具体的企业战略设置相应的指标体系,不同企业之间的绩效无法进行比较。而且平衡记分卡注重平衡,没有突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点。

三、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目标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20世纪6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发展起来,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组成的契约,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管理者、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社区等。他们都向企业投入了资源,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企业不仅要关注股东利益,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有学者主张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在此背景下,英国的尼利(Neely)教授等人在2002年提出了绩效三棱柱法(Performance Prism),绩效三棱柱法是与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财务管理目标相适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绩效评价方法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设定战略,强调要使利益相关者满意,利益相关者才能够为企业做贡献。企业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明确利益相关者及其需求,企业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必须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获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

按时向债权人归还借款的本金和利息,按时足额的向政府缴纳税款,及时向供应商支付购买原材料的货款,与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企业应该做到的对企业而言最基本的义务和要求。如果企业做不到这些,那么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得到保证,更不要说创造价值最大化了。绩效三棱柱将这些对于企业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放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导致评价指标过多,不能够突出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从而无法引导企业根据不同的价值创造环节所提供的价值贡献分配企业的资源,提升相应的能力。企业创造价值的关键还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运营能力的不断提升,能够持续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绩效三棱柱法根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制订战略,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各不相同(下转第225页)(上接第223页)的,会导致企业的战略不能够突出创造价值这个企业根本的使命。

四、未来展望—创造价值最大化目标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企业是一个由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虽然企业相关各利益方为企业投入了相应的资源,承担了一定风险,但相关各方所承担的风险不同,所享有的权益也应该不同。股东承担了剩余风险也享有剩余权益。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并不排斥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有充分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股东价值最大化才能得以实现。笔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既是创造价值最大化,同时也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当然,在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同时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这样企业才能够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够长久生存,从而持续不断地为股东创造价值。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公司的破产案也体现了不考虑社会公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无法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

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记分卡这两个与股东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相适应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都有各自的不足。企业是在不断的创造价值,绩效评价不仅要看企业目前创造价值所取得的结果,还要考虑企业为未来创造价值所作的积累。企业的所有活动,包括运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创造价值,增加股东财富,目前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不能够引导企业注重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引导企业集中精力关注价值创造,不仅要衡量企业当期创造的价值而且应该评价企业为未来创造价值进行的相关准备,对企业价值创造效果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忠.经济增加值的业绩评价方法应用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1.5.

[2]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著上海博意门咨询有限公司译.战略中心型组织—平衡计分卡的制胜方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

[3]温素彬,黄浩岚.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企业绩效评价—绩效三棱镜的应用案例[J].会计研究,2009.4

篇8

近几年,随着我国能源战略的调整,对于天然气的重视程度日渐突出,相应的对于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对于作者所在单位而言,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也在不断增加。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这些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不少项目存在管理水平较低、成本控制能力较差、管理漏洞明显等问题。要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就必须解决的这些问题。

二、项目建设期间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对于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应该要做到项目前、项目中以及项目结束后的全程管理,而本文主要针对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比较突出的几个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中包括:

第一,对财务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管理观念淡薄。

对于很多工程项目而言,从领导到个人,只重视施工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并没有充分认识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也并未充分意识到财务管理的存在及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弱化了财务的监督作用。

实际上,财务管理制度的作用除了规范企业各项财务工作的流程,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各类相关的活动起到监督作用,大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小到企业活动中的各项采购,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制度的监督。对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财务管理制度而言,由于涉及面广泛,资金的使用也比较复杂,管理制度不完善容易造成项目成本升高的问题,这也正是财务监督作用弱化的表现之一。

第三,企业项目资金不到位,影响工程进度。

对于现在的施工项目而言,拖欠工程款的问题可以说比较普遍,尤其体现在一些小的项目施工单位,对于大的施工单位而言,虽然从长期来看,项目资金的使用问题不大,但是依然也存在着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的问题,有些项目已经启动,但是资金可能还未按时拨付。

第四,资金管理不透明,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

对于大多数工程项目而言,工程进度的结算大多以工程进度统计报表为依据,而项目建设期间往往对这些基础资料不够重视,造成可供参考的工程进度资料给项目的月度和年度结算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数,容易造成腐败等暗中交易,从而使项目的成本控制措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此外,资金管理的不透明还表现在采购标准的制定上,缺乏统一的采购标准也进一步增加了资金的不透明。

三、项目建设期间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可以站在更高层面上对企业下属的各个工程项目进行统一的监管,对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财务管理工作加以改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在企业上下强化财务管理的作用,提高财务管理理念。

对于现代的企业而言,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它是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早已不同于人们传统理解的“账房”了。换句话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第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确保财务的监督作用。

财务管理制度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于工程项目的整个发展过程而言,都应该被纳入到财务管理制度的范畴。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而言,需要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细化预算编制,制定系统的设备物资采购标准,为财务的有效监督提供可靠地参考依据;在制度建立过程中设计跟踪反馈机制,对项目展开的各项资料进行跟踪反馈,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化。

第三,加强企业资金的统筹管理,确保项目资金的正常使用、按时拨付。

很多情况下,一个企业的下属项目不止一个,各自的资金使用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够统筹资金的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很多问题的产生。此外,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使用的问题,还需要企业特别重视良好信誉和形象的建立,并与银行处理好关系,以便应对不时之需。

第四,加强资金管理,强化成本控制。

要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管理,首先就需要根据项目的建设计划合理编制项目的年/月资金收支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通过各个项目资金的统一结算,可以提高企业对内部资金的利用率,解决资金周转和闲置资金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对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掌握,通过不同项目间的对比,可以及时掌握各个项目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强化成本的控制。

篇9

一、供电企业财务预算概述

企业运行过程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统筹、规划并应用企业财务以及非财务资源。而财务预算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拥有详细的计划,才能够对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促使企业运行效率得以提升,为企业的经营降低成本。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同各项业务的开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建立在对业务项目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预算编制的精确性,促使企业运行过程中,预算管理处于高效运行的状态。

因此,现阶段,供电企业应在积极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将业务预算同财务预算进行紧密的结合,加强各个部门日常运行中的沟通效率,为提升财务预算管理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供电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着预算管理功能的不充分发挥等现象。财务部门仅以表面现象的简单分析作为工作重点,预算管理功能严重下降。而财务部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缺少了业务机构的合作,导致实际情况同编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预算管理功能的弱化。

二、项目管理概述

作为一种技术方法,项目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是建立在被接收的管理原则基础之上的,其使用过程中,主要针对企业的相关评估、计划以及控制工作展开,要想实现最初的管理目的,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和预算来执行。而项目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拥有两种途径,分别为重复和持续性以及独特一次性。

项目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拥有自身独特的属性。首先,一次性。这一属性是建立在重复性操作较强的基础上的。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项目本身的起点以及终止点在实施过程中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说没有可以有效借鉴的先例,因此无法产生复制的要求,而正是因为项目管理的这一属性,导致其还拥有独特性的特点;其次,独特性,独特性是每一个不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属性,该项目进行过程中,将会为消费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服务和产品,部分时候,其可能会提供同其他服务以及产品相类似的服务,但是由于使用及产生的时间以及地理方面存在差异,其产生的条件以及功能也会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在积极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其独特性不容忽视;最后,其将导致不可挽回的成果。一次性属性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结果也是一次性的,因此如果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将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从而也说明运行项目的过程中将会存在较大的风险[3]。

三、项目管理在供电企业财务预算中的应用

现阶段,项目管理在供电企业财务预算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项目管理的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当中,分别为供电企业财务预算项目启动、项目计划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当中。

(一)项目管理在供电企业财务预算项目启动中的应用

这一阶段当中,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效分析供电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需求,从而有效确定企业短期和长期经营中的目标,提升其科学性。项目管理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明确这一过程中将要消耗的预算,并在充分了解项目需求的基础上,有效构建预算活动组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不同预算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综合分析以上因素,可以对财务预算目标进行确定,并积极对财务现状在基层单位中的体现进行调查统计,有效收集资产人员资料,充分掌握现阶段的财务情况,总结和统计不同数据的基础上,可以生成有效的定量结果;接下来就是实施有效的处理工作,提升资料的应用价值,促使呈现出了的结论性质得以确定,从而清楚的掌握基层企业运行中的实际资产状况[4]。促使不同基层企业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责任的落实,并在工作中将自身的职能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有效提升供电企业运行效率。

(二)项目管理在供电企业财务预算项目计划中的应用

这一阶段当中,实施项目管理最主要的目标就是确定财务预算的总额,并根据这一内容科学制定详细的计划,提升财务预算科学性。供电集团企业在制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对当年的预算总额向基层的企业进行下发,基层供电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对这些预算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对明细项目在预算支出中的体现进行反复的论证,促使企业经营中的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充分发挥资金的力量;同时,科学的制定预算方案,提升项目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率,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财务部门工作中应将合理性在预算项目中的体现进行充分的分析,并适当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健全。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将工作内容进行充分的细化,促使企业财务预算总额得到充分的明确,并编制详细的预算计划[5]。针对不同的项目来讲,都需要有效估计相关预算资金的应用效率以及使用的时间,同时同基层单位进行有效的落实。

(三)项目管理在供电企业财务预算项目实施中的应用

在这一阶段当中,必须对任务分工进行明确,财务预算工作者应对自身工作内容进行利用,有效综合应用多种财务预算手段,从而完成工作内容。对预算表进行分解,企业财务部门需要将报告形式在财务预算中的体现向基层电力企业进行下达[6]。基层供电企业应及时签订相关的业绩考核责任书,对本年度的工作内容进行明确,从而充分了解预算控制指标在年度财务预算中的体现,基层供电企业应将分解指标有效的下达到单个的班组及工作人员身上,并且促使细化指出在每月以及每个季度当中得以体现,从而促使班组及个人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充分明确自身的责任,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实现供电企业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目标作出巨大的努力[7]。在实施控制手段时,应对实际发生同工作绩效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一旦偏差较大,必须及时采用相应的调整方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客观不可控制因素,如临时开支等内容,此时必须将申请递交到财务部门,经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考虑之后,对这一内容进行确定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社会责任;内蒙古医院;双赢;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机构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更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必须与医院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结合,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能否满足市场化发展的需求,直接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省份,经济相对落后,贫困人口较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简陋,内蒙古医院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所应承受的社会责任更为沉重。为此,我们必须探究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实现社会责任与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双赢。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相关概念

医院财务管理目标是医院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处理财务关系和组合财务活动的根本目的,决定着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和出发点。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医院财务工作的发展方向,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对医院的发展产生不同的结果。科学设置财务管理目标,对实现财务的最优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共分为三类:利润最大化、医院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目标认为医院利润越多则说明医院的财富增加得越多,医院的目标更容易得到实现。医院价值最大化则是在充分考虑时间、风险与报酬的基础上,采用最优的财务结构,促使医院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则是指医院的财务目标应该从更长远、更广泛的角度出发,实现医院利益相关者的财富最大化。这三类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中,只有相关利益最大化不仅考虑了股东、企业员工、顾客等相关方的利益,也考虑了医院的社会责任因素,力求使各方利益达到最大化。相关利益最大化才是适应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合理有效的目标。

二、医院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目标的矛盾与一致性

(一)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矛盾性。医院往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会导致医院的经济负担加重,利润减少。医院要承担社会责任,不可避免要以减少经济利润为代价。如果医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超过了医院的承受能力,则必然会导致医院的亏损,最终可能会导致无法正常经营。

(二)医院财务管理目标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1.医院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展现医院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为医院带来一定的广告效应,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医院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虽然会消耗部分经济利益,但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受益。医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得到员工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及能够为医院创造一个更加适合发展的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2.市场经济体系下,医院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主要取决于市场的自由竞争。在当今医院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要想提高竞争力,不仅仅需要依靠于医院自身的产品服务,还需要得到消费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医院若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就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最终必然会被社会、被消费者所遗弃,无法继续经营。医院在对社会奉献一己之力,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成本,但对医院而言,增加了声誉,这对医院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为实现社会责任与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的双赢,医院必须强化社会责任感,使企业更好地实现财务目标。在医院取得合法权益的同时,必须兼顾各个利益相关人——国家、病人、员工以及整个大社会的利益。

(一)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作为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认证体系,不仅明确了医院的社会责任规范,并且将医院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联合起来,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医院的行为,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在深入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条适合我国医院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使得医院能够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内蒙古医院普遍缺乏一套完整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没有将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方面纳入到医院的评价体系中来,不利于内蒙古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相关部分法律法规的完善。医院承担社会责任必然要支付一定的利润,因此不少所有的医院都能从战略的角度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合理使用符合本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减少法律法规的漏洞,不能给医院违法的可乘之机。对于内蒙服自治区的医院而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很有必要。

(三)加强宣传医院的社会责任,培养“医院公民”意识。医院作为社会的一个单位,应该像每个公民医院,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公民。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医院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宣传,形成鼓励和倡导医院实施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医院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之间并不存在固有的矛盾,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的负担,相反,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更好地实现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为此,应该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实现医院的价值最大化,使得医院的价值得到提升,使得医院与社会都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萍.医院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上(总第340期).

[2]肖艳霞.科学认识和强化医院的社会责任[J].企业活力-企业文化,2008(12).

[3]谢获宝,刘秭宁.医院承担社会责任与实现财务目标的契合过程分析[J].营销,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