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9 14:2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行知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3、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最驳假话,不说诳话。我们必须拿着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5、陶行知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指“专一”)“集”(指“搜集”)“钻”(指“钻进去”)“剖”(指“解剖”、“分析”)“韧”(指“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7、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8、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9、大众是长进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的长进,才能教大众。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莲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来的警告。只有不断地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
10、爱满天下。
11、一、要诚实无欺;二、要谦和有礼;三、要自觉纪律;四、要手脑并用;五、要整洁卫生;六、要正确敏捷;七、要力求进步;八、要负责做事;九、要自助助人;十、要勇于为公;十一、要坚韧沉着;十二、要有始有终。
12、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13、我们研究学问,非只为增加一点个人的幸福,目的总是要改造社会。
14、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15、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1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17、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18、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9、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20、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21、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22、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23、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24、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25、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26、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27、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
28、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29、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30、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31、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
32、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33、我们必定要努力把年富力强的人民赶紧的培植起,使他们个个读书明理。并愿为国鞠躬尽瘁。
34、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
3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6、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37、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自己在民主作风上精进不已,才能以身作则,宏收教化流行之效。
38、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39、我希望大家把儿童健康当作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
40、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41、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以培植其做国民的能力。
42、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43、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44、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45、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46、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47、生活即教育。
48、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传下来的观念,都最看重读书,看重读书人,但还未以不读书,不读书的人为可耻。须知看重读书与以不读书为可耻是两件事。现在急需造成一种舆论,以不读书为可耻。——陶行知
49、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50、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51、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5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5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54、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55、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胆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六)消极方面,肃清形式、教条、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56、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7、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58、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59、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60、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61、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62、以教人者教己。为教而学。
6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6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65、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66、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67、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6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乐之感情。
69、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70、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
71、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这种教育是没有地方能抄袭得来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客观情形继续不断的把它研究出来。而且,这种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否则不得前进。
7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3、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74、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7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陶行知
76、社会即学校。
77、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
78、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79、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80、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了。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81、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幸福而办的教育。
82、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83、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8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85、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
86、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87、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88、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89、教育是立国之本。
篇2
【关键词】陶行知 孔子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50-01
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教学做合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上的创见。这不仅仅是陶行知教学实践的总结,也不仅仅是学习西方教育理论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延伸,甚至可以说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方法的继承和发扬。
一、孔子的因材施教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在几千年前的孔子那里,因材施教并未形成方法论意义上的教育理念,但孔子在教育中实践了“因材施教”却是事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的因材施教都是在社会实践——即孔子及其弟子为政行仁的过程中进行的,也就是面对具体情况提出的具体思路、具体方法。
比如,子路和冉有在从政的过程中都遇到了意志与行动的关系的困惑: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1]
面对同一个困惑,孔子的解决方法迥然相异。对子路的回答是:有爸爸哥哥活着,怎么能听到就干起来?对冉有的回答是很干脆的:听到就要干起来。当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就这个矛盾的现象询问老师的时候,孔子回答: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1]
因为子路平日胆量太大,易莽撞行事,所以要压压他;因为冉有平日做事爱思前想后,易退缩,所以要鼓励他。应当说,这一做法不是哲学研究上的恰当方法,却是教育上的恰当方法。
当然,孔子的这种情况有那个时代的贵族教育遗风的因素影响,而到了二十世纪,陶行知作为一位具有现代眼光的教育家,将这一思路总结成“生活教育”。这是对传统因材施教思路的发展,也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方法的基础。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2]
对这一教育观念,陶行知特别强调:“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络”(《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2]这就把孔子针对弟子扬长避短的因材施教方法扩展了,全面化了。而且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2]
所以,生活教育又是教学做合一的基础。
二、教育的目的性不同
孔子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思路上,有着明显的目的指向。正如朱维铮先生所言,“他的目的在于造就君子”。[3]孔子的学校有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见《论语?先进》)。德行、文学,指可做贵族教师的人才;政事、言语,指可做诸侯臣僚的人才,朱维铮先生总结称:“这种分科教育法,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化”。[3]
所以,孔子在向仲弓释仁的时候称要: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1]
这是叮嘱仲弓为人行事要严肃认真,小心谨慎。从仲弓平日考虑事情周到的个性看(可参看《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相关条目),孔子是希望发展其长处。而对同样“问仁”的司马牛,孔子却答称:
仁者,其言也訒(《论语?颜渊》)。[1]
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言,这是专门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缺点而说,所以孔子是希望规避他的短处。
对于“仁”这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这种解释从哲学上看无论如何都是含糊不清的,却都符合传统的中庸思想。所以自汉以后中国的儒家教育培养的大都为附庸权势的官僚文人。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在这一层次上却相反,是要摆脱掉这几千年来的恶劣传统。为此,他提出了“活的教育”。“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比如教育儿童:“普通儿童之特性,大多都富于好奇心。当他还不知道说话和走路的时候,他时常手舞足蹈的,跃跃欲有所试的样儿,忙个不歇。这可就是他的好奇心了”(《活的教育》)。[4]
教育中满足好奇心,就是对创造性的培养。这在陶行知解说“教学做合一”的论述中更清楚明了:
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有行动,有思想,有新价值之产生……这是做,这是教学做合一之做(《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2]
因此,“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2]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重点培养的不是什么政治人才,甚至专业人才,而是创造性的人才;但反过来这又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这作为中国教育思想在二十世纪的一大飞跃、一大创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17、123~124
2 《陶行知全集》第2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8~290、633
篇3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陶行知是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篇4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中西教育思想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一)乡土文化背景。陶行知博大的儒学底蕴、徽州独有的厚重文化是在他特有的家庭熏陶和故乡侵染下孕育的。陶行知父亲曾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晚清秀才,母亲勤俭持家、好学求真,因为生活条件所限,陶行知的启蒙教育由他父亲在家中完成,但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熏陶,才培养出了陶行知毕生教育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工农大众所喜爱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乡徽州不仅仅是著名的徽商的故里,更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传承千年,陶行知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徽州人学风极佳,这造就了陶行知治学的良好习惯;徽州人重视教育,注重从小抓起,这也深深影响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徽州人乡土观念很重,成功的商人往往回乡资助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成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徽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对陶行知将教育作为毕生事业的思想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政治经济背景。陶行知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均将改变落后状况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事业之上,陶行知正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这个时期中国采用旧式教育的方式方法,陶行知自身的求学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是无法“救国”的。唯有让教育走向大多数的平民,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才能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
(三)我国近代落后的幼儿教育现实。我国近代的幼儿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刚刚开始,但是学习的内容、方式,不是照搬日本的幼儿教育,就是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文化渗透。民国以后,虽然政府提出要加强幼儿教育,但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国内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靠一些私人的资助和提倡,或是教会办学。后,新式教育开始在国内兴起,但是农村幼儿教育仍几乎为零。于是,陶行知提出并亲自实践建设中国的、平民的、乡土的、省钱的幼儿教育。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期。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对于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幼儿教育法,都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也关注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并期待针对国内落后的教育状况,以“教育”实现救国。
(二)发展期。1926年开始,陶行知发表了多篇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这一时期的陶行知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开始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将女子幼儿教育和农村幼儿教育看做未来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切实保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加大对平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实践期。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成立幼儿师范学院,并且在他的奔走努力下,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成立。陶行知强调要将生活材料用于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方法。后来在他以及一些幼儿教育先驱者的努力下,以陶行知具体鲜明幼儿教育思想为目标的幼儿园纷纷建立,给当时的中国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1.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强调对人的教育要从小做起,重视人格的培养;强调儿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尊重儿童的人权,培养和鼓励儿童创造性的思维。2.在中国普及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改变过去忽视幼儿教育的思想和态度;要改变办园的方式方法,普及农村幼儿教育,普及女子幼儿教育;要改变教师的培养制度,形成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3.要创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篇5
陶行知身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时代,从小在私塾启蒙,深受孔、孟思想和朱熹、王阳明等中国古代先哲的影响;后又就读于教会学校,1914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精华,又对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实验主义哲学有所吸收和扬弃。“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特别是在对待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教与学与做的关系问题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1]陶行知青年时期就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改名为“陶知行”。但陶行知并没有拜倒在王阳明的脚下,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把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统一观翻了“半个筋斗”,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认为行动是思想的母亲,有行动才能激发思想,有新思想才能产生新价值。有了学问,不去进行实践,只“知”而不行,只满足于书本知识,不在社会实践中去获取新知,终难以有所创造。陶行知留学美国期间,师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完全照搬杜威的教育理论,而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把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变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大自然和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再局限于学校的高墙之内。陶行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做”与“行”的重要性,他把王阳明和杜威的学说都翻了“半个筋斗”,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出发点,从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体系。
二、现代性的思想特质
(一)开放式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学校教育要从生活出发,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都要服从于生活,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实施教育。陶行知这里所说的“生活”,已经不仅仅是杜威所指的儿童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生活。陶行知主张学生要通过直接接触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真正的知识,把学习和社会生活互相融合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不能与社会相隔离,学习也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学生的学习必须放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进行,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发现,才能获得真知。陶行知提倡“森林式”的教育。要让学生像出笼的鸟一样,在社会的“森林”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成长,打开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一切隔阂与壁垒。“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到处是生活,也就到处有教育,城市、乡村、工厂、集市……整个社会都是人民大众接受教育的地方。因为“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除了以社会生活为教育的内容,还强调要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来办教育。“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教育是人生的需要,要以文明进步的生活改造愚昧落后的生活,进而改造社会人生,使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这种开放式的大教育观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延伸到大自然里去,让学生像出笼之鸟一样获得解放,还他们自由的天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开放式教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观。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质。陶行知强调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教育的真正宗旨。他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还要教人做人;学生也不应该只是读书,还要学会如何做人。人本主义教学观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生个性、人格、潜能的发展。教师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人格、情感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兴趣的培育,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健康心理和创造能力的人。教育的人本性就是要发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出发,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改变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状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陶行知重视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要接近学生,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相师互学”,言传身教,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守的规距,教师要“躬亲共守”。教师要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在人格上、地位上与老师是平等的,能够平等交流,民主协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真正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生活出发,强调社会教育的作用,积极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学习,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获得“活”的知识,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的人才。
(三)“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观。“教学做合一”是实施生活教育的唯一途经。“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了人生普遍的现象。”[2](P650)陶行知认为“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不只是要劳力,也要劳心。也就是说,“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教育就是要让人学会生活的“真本领”,能够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现实的问题,“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生活本领和实践能力,对改造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活动要“活”。陶行知主张知行统一,行是知之始。人的认识不仅来源于课堂和书本,还来源于各种实践活动,从“活动”中获得的“亲知”往往是最宝贵的知识积累。“活动教学”的价值,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结合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确定相适应的活动主题,以社会调查、科学实验、设计制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新知,有所领悟和发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师生互动。教师并非只是在课堂上讲解教材,传授书本知识,还要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活动教学”,沟通学校和社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活”。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教材的内容往往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我们不能只是机械地运用教材,更不能使教材成为束缚师生手脚的桎梏。要灵活运用教材,有教材而不唯教材,引入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以来自现实生活的鲜活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乡土教材、实践教材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单一、刻板为多样、形象。要建立起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活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三)教学方法要“活”。陶行知提倡“活的教育”,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像水中鱼、林中鸟一样,各尽其能地发挥所长,不断成长进步。教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主张“先生的责任在不教,而在教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具有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经。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只有求知欲强、会学习的人才能具备创新精神,才能有创造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输,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只能死记硬背,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也累,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活力。客观来讲,素质教育就是要不但教给学生以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愿学、会学,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一个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懂得自主学习的人,终将落后于时代。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以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师生交流互动,实现教与学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质疑、解疑、评议、总结,在探索、体验、交流中感受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独立思考。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延伸课堂教学,实现课内外结合,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阅读、学习研讨以及小设计、小实验、小制作等独立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
篇6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陶行知是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篇7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应试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活动,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陶行知在教学中总结了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讨论。
一、构建生活化语文教学环境
陶行知在生活化教学理论中曾提到,一切教育应以日常生活为中心,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没有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是缺乏吸引力的教学内容。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活中的每个事物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要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的前提是要构建生活化语文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结构,使原有封闭的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开放的、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内容,使教学环境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活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从而将课堂移动到生活中的每个情境,也让生活中的每个环境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素材来源。
二、将生活资源运用到日常语文教学课堂上
语文的教学内容多以贴近生活具有感染力的文章为主,这些文章在给学生提供语言素材的基础上也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进一步形成。陶行知在日常语文教学方法上主张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日常语文教学中,将生活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活学活用,解放学生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和思维定式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和想象空间,让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当中思想得到无限延伸。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为课堂提供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资源影像资料搬到课堂上,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利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进行语文教学,让教学“活”起来,让日常教学的内容和生活充分结合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课堂,在生活和教学内容的交融中提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篇8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33页
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陶行知还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陶先生注意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适时对他的学生,对他生活周围的人进行教育。正如课文《放飞蜻蜓》中所叙:“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如此小事,也许别人并不经意,但在教育大家的眼里,生活就是一部教科书,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自己有责任成为这个社会上传授知识,培养品德,传播文明的一名教员。于是“他停下脚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读到这里,我又想起先生对于“社会即学校”的阐述:“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做师生。”
二、捧着一颗心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样的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陶行知全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正是他为人类、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一颗心,一颗无私奉献、至诚至爱之心。
陶先生用心去教育,用爱去教育。在放飞蜻蜓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他那颗炙热的爱心。当他发现孩子在捉蜻蜓,“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抚摸着小辫子,爱生之情跃然纸上。接着,又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从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到讲蜻蜓尾巴的作用,眼睛的结构等,在不知不觉中,不但使孩子认识了蜻蜓,而且喜欢上了蜻蜓,更让孩子感受到他那慈父般的和蔼可亲的为人态度,平易近人的人格风范。这既是一堂生动的科普实践课,更是一堂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课。在帮助孩子认识了蜻蜓吃什么之后,“陶先生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商量”,陶先生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顺利地保护了蜻蜓;“还给”,陶行知让翠贞亲手放了蜻蜓。陶行知把生动的语言教育转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里没有空洞地说教,没有大声地训斥,也没有独断专行,而是民主地与孩子交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可谓关爱备至,春风化雨。他爱孩子,爱自然,珍爱一切生命。陶先生在为孩子们讲蜻蜓尾巴的作用时,“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生怕弄伤蜻蜓。细微的动作,亲切的话语,无不透视出一个教育家的博大爱心!这不能不使人想到陶先生常说的四个字“爱满天下”。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原载1929年《乡教丛讯》
篇9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之先生,读罢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我想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使你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知识传播等都较好地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效果,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1人格、2学问、3方法。即:一个要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水平。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夫子曾说过样的话“仁者爱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你首先要爱你的学生,教师爱学生是无选择的,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被动的、压抑的。
学生尊敬和爱戴我们教师的条件又是什么呢?除了上面讲到的“人格”、“学问”、“方法”以外,还应该加上“关爱”,即:关心爱护学生。
在教育行为中,教育管理学生,要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前提。从一定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力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按照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我们做教师的给予我们学生的是关爱、是亲和,学生会回报我们教师疏远与冷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亲和力,你怎么能要求学生走近你、亲和你呢?ソ逃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有这样的定论: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能够激发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够唤醒人的爱心。相反,充满仇恨、冷漠的环境却会诱发人产生邪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疏远、丧失爱心。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方法得当,方法的选择要因学生而异,即所谓因材施教是也。切不可千人一面,逮住一种方法就认为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未免简单、幼稚。要不断地观察学生、走近学生,研究学生、直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说理要动之以情,管理要晓之以理。
要达到以上目的,我们做教师的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外,更重要地要拥有一颗爱心。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之心,一颗关爱学生成长的仁爱之心。像陶行之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打心底把教师工作视为一份崇高的事业来追求,每时每刻都对这份事业打心底倾注我们对它的爱,那么,教育——这座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明大厦,就一定会建造得更加宏伟、壮观。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灵光之中。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许许多多误区,主管部门、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都是一样:唯分数论学生,唯分数论教师,唯分数论学校等等,大家都在感叹教育难办,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大家都非常清楚,但是大家都不照着去做!
我一直在思考,当前的学校教育究竟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呢?还是扼杀人才的机械运动?静下心来读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原来老先生上个世纪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啦!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有三个,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看了这个理论后,我深有感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好好地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获得可贵的直接经验。在园,要让幼儿多操作、多探索,多发现,不要抹杀任何一个可以让孩子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要鼓励幼儿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体验生活。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陶行知先生说:
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幼儿,既是幼儿的师长,又是幼儿的朋友。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有利于幼儿快乐成长。对教材的二度创作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是指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向上、进取的氛围。如:
在幼儿念儿歌的时候常常有拖音的现象,老师提出要求不能拖音时,幼儿的儿歌念的又赶,很是没有节奏。于是我和学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创新思维,采用呱呱板、宝高积木、碰铃、拍手等方法给儿歌打节奏。一下一下,幼儿在念儿歌时的拖音现象减少了。陶行知先生提出:
处处是创造之地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幼儿通过 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 五步思维法,使幼儿在 做中学 这样使幼儿在顺利完成动作的同时,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和谐统一。在科学活动《省力的轮子》一课中,教材要求用带轮子的箱子搬运书报等物,考虑到幼儿人数多,书报准备较多不易准备,于是改变策略让幼儿两两为伴,先提问:
小伙伴是否能将对方抱起。由幼儿假设出各种答案。然后幼儿相互抱。最后再请幼儿用带轮子的小车,一个幼儿坐车上,一个幼儿推小车,相互交换游戏。在这节课上,幼儿学习的都很愉快,同时也能很形象的了解到轮子的省力作用。我从陶行知先生那得到了六件法宝,那就是:
篇10
一、从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中寻找素质教育的重心
早在1922年初,陶行知就指出:“中国教育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普及。”[1]争取在中国实现普及教育,这是陶行知一生最大的心愿,也是他毕生从事教育实践及其教育思想体系的中心。陶行知一生在旧中国不断地探索改造旧教育和创造新教育,历经艰辛,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在全国普及教育这个理想成为现实。
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从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到社会大学,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大众教育一直到民主教育,他都始终不渝地以普及教育为己任。特别是名扬四海、蜚声中外的“小先生制”,陶行知把小先生作为在穷国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小先生制”已经普及到全国23个省、市,在国际上影响也很大。1936年8月,在伦敦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届年会上,陶行知作了《中国救亡运动与小先生普及大众教育运动实践情况》的报告,受到各国与会代表的赞扬,认为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剥削被压迫民族普及大众教育的好办法。印度、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代表特别重视,特意邀请陶行知去他们国家演讲“小先生”的经验。
陶行知特别重视基础教育,早在留学美国期间,他就很重视学习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等人的幼儿教育思想,而且对国外幼儿教育事业予以极大的关注。他认为教育要唤起民众,必须从启蒙开始,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2]他强调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3]
陶行知为什么如此重视基础教育呢?原因很简单,基础教育是一种普及性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不容忽略的,它在促进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就昭示我们,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其重心应该放在基础教育阶段。因为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石。
二、从陶行知的献身教育思想看教师的自我塑造
素质教育最终要依靠广大教师来落实,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及知识水平,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非常强调教师的重要性,他在《古庙敲钟录》一文中说:“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4]陶行知不仅是一个教育理论家,而且是一个教育实践家。他的崇高人格、渊博学识、关心学生、平易近人的品质,实为当今教师教师楷模。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炼出教师的自我塑造要求: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陶行知也强调正人必先正己,注重“以人教人”,注意以身作则。他曾说过教师要严于律己,使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5]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之所以能够取得相当高的成就,之所以能够桃李满天下,直到如今仍流风遗韵不绝,都与他以身作则、“以人教人”密切相关。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才能如丝丝春雨滋润幼苗,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2.精于业务,好学不倦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是传授知识给学生,如不精于业务或不懂业务,则教不好课。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6]每一个教师,都要切实掌握所授学科的知识技能,并要逐步达到精通的地步。陶行知认为,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他指出:“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矣。”[7]只有博识多闻,上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做到问一答十,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更具说服力。
在学习方面,教师也必须责无旁贷地给学生做出好学、勤学的榜样。教师更有责任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
3.关心学生,诲人不倦
1926年,陶行知在《我之学校观》一文结束语中说:“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8]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诲人不倦,教好自己的学生。陶行知奉行的是“爱满天下”的宗旨,他说:“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而不是武力。”[9]在他看来,爱是一种力量,高尚纯洁的师生关系,更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崇高的师爱还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不以家庭门第、穿戴面貌取人。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就属于这一类。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进一步把爱生与为民族培养人才之幼苗联系起来。陶行知在重庆为难童所办的育才学校就是一例。如有一次,育才学校在重庆保育院招生时,有一位患癞痢头而有音乐才能的孩子因正患疟疾发烧而未能参加考试,陶行知得知后,亲自写信给该院院长,请他派人把这孩子送到学校就读音乐组,充分体现了其惜才、爱才之心。
师爱还体现在整个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如在教学中,教师应本着虚心和谦逊的精神,对学生的提问,自己不懂就不要装懂,切忌故弄玄虚或避而不答。陶行知曾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10]
4.勇于创新,进行科研
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写道:“人生为一大事来,丈夫志在探新地。”这正是他自己开拓、探索和创造精神的极好写照,他一生对教育理论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探索和创造,并撰写了大量论著。新时代的教师也应该由知识型向科研型转变,素质教育迫切需要科研型的教师。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师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前沿,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广大教师一定要把教学实践同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做一名科研型教师。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作用和地位,时时注意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处处讲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毕生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行,以及他的较为全面的有关教师如何加强道德修养的见解,都是极其宝贵、有待我们认真学习并付诸实践的道德资源。
三、从陶行知强调“手脑并用”的观点看培养素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陶行知有一首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11]他主张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劳力基础上劳心,培养社会发展实际所需要的人才。陶行知强调必须培养“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提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生活力丰富不丰富”。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间,不是只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片面追求升学率。要更好地培养千百万各行各业的、有生活力的、有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劳动者。要丰富课外活动,增设兴趣小组,让学生自我组织,广泛参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培养其个性特长。
注释:
[1][2][3][5][7]《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卷,第408、83、136、576、67页
[4][10][11]《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三卷,第31、482、521页
[6]《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四卷,第633页
[8]《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五卷,第7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