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体育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体育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体育素养
一、引言
我们非常关注中学生的体质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家长都全力以赴地培养孩子成才,但是忽略了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培养。知识的积累是不断更新的,而一个好的身体则受用终生。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每天锻炼一小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有很多指标都在下降。随着《山东省2012年和2014年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的颁布,该方案规定2012年山东省将加试体育。该方案的实施让体育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身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家长、孩子开始注重体育课程,并且加强了身体锻炼,体育开始被广泛关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话题。
二、体育素养及其构成
(一)体育素养的概念
《辞海》对“素养”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对“涵养”一词的解释是:“身心方面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可见,素养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在某方面的修养,二是说这种修养是平时养成的。据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素养理解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它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体育,指导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体育素养的构成
体育素养是在长期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含多方面的要素,且内在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构成要素有:
1.健康意识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没有把竞技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列为体育素养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排斥学生掌握一定的竞技运动技能和知识,只是认为应把竞技技能作为健身手段,因而不应也没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素养的必备内容让全体学生掌握。故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素养的基本内容更符合实际,也更符合全民健身的国策要求。
2.体育文化水平
体育文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即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具体地说就是初步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能够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体育锻炼;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功能与价值。体育技能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
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健康素质是运动素质的基础,所谓健康素质即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身体状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使自己具有能够适应从事多种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锻炼、体育比赛等体育行为的正常进行需要相应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体质水平影响体育行为,一般来说,体质太差会导致体育行为的减少。反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比赛等体育行为可以使体质水平得到提高。
4.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取决于文化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个体心理素质和智力等因素。一个具有强烈的体育意识的学生对体育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锻炼动机,成为激发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动力,从而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常年自觉地参加锻炼,终生受益。体育意识,一方面来源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来源于体育实践(体育行为)。全面的体育知识与积极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体育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体育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发展。
判断体育意识的标准:第一,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第二,是否正确认识体育的作用。第三,是否具有对体育正向积极的态度。第四,是否具有主动体育需要和行为倾向。第五,是否具有终身体育意识。
5.体育品德和体育个性
体育品德是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在个体体育行为中的反映。通过体育行为表现出的体育品德也是体育个性的重要方面。
体育个性是一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个体特点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品德和体育技能是体育个性的重要体现。
三、当代中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当前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偏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体育意识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要想在体育方面有成绩就必须以牺牲智育为代价。所以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缺乏整体性,学生虽然认识到体育运动的健身功能,但对许多运动项目的实际价值不甚了解。在学校、院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比赛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仍显不足。
(二)学生的体育素质普遍较低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然而学生的体育能力较低和终身体育意识不强。有部分学生对生理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的掌握程度很不够。另外,有部分学生由于功课繁重,学生会活动和社交活动过多,抽不出时间来锻炼。从健康意识与锻炼习惯的角度看,其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
篇2
根据我国教育部对中学生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当前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明显的走低趋势,现代化学生群体比较依赖电脑,在室内逗留时间较长,在身体多项能力的测试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免疫力、自觉行动能力、体育锻炼意识都有着明显下降,在学习与参与学校集体活动中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全国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特点,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体重明显增加,肥胖病和肥胖体型比例明显递增;第二学生群体的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身体各方面素质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第三身体素质下降,例如在运动方面,各项体育课程的运动动作无法达到标准。
2、改革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及学生的影响
首先优化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动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个性化教学方式,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思路,保证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动力,采取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运动项目。其次,可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思路,展现体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思路,让学生通过观看和现场模仿,提高学习动力,将体育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在体育实践当中。再次,有组织有秩序的完成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师自我的教学动力,提升教师的健康教学思路,坚持体育锻炼,健康人生,快乐教学的心态,使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最后,对学生自身的影响,体育课程的形式向着多样化的角度发展,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体育课程的内容,掌握不同的细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舒适感,对运动节奏的把握更好,激发机体的活力,变得开朗活泼,适应社会的发展。
3、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途径
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思想的反映,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体育锻炼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使学生明确锻炼目的和锻炼方法。
3.1、教学目标优化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体育教学目标的优化,改进教学中关于性别限制,身体素质标准,兴趣爱好的多种目标化优化,掌握学生真实的教学需求,对待男生要增强对抗性的训练目标,对待女生要提高其运动能力与持久能力的锻炼,还要改进学生运动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2、优化教学锻炼方法
现代化体育教学方式是需要结合现代化技术展开教学的,通过辅助实现学生的快速学习。多媒体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锻炼方法,也从多媒体教学方式入手,最初要保证多媒体教学锻炼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确立不同阶段的不同锻炼需求。教师首先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学生们根据多媒体资料将运动锻炼项目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互相结合,拓展性学习,克服模仿不到位的难题,实现自主性学习。
3.3、锻炼效果的优化
针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效果开展优化,教师向学生讲授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运动项目的差异性带给学生的锻炼效果也不同,学生要掌握好预期的锻炼效果,学生优化自我的锻炼方式适当的接受教师建议的锻炼计划,完成锻炼任务,并定期跟踪自我的锻炼成果,寻找运动中的不足与缺陷,并给予改正。我国大部分中学采用传统的锻炼效果检查是授课为主,打分为主,授课的项目内容大致为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项目属于集体项目,以集体协作为前提,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强烈的对抗性。在未来可以增加一些新的运动项目,例如网球,羽毛球,武术,健身操,乒乓球等等,学生们自由选择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检查锻炼效果,以便于更好地提高自我的身体素质。
3.4、优化练习方法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 效果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47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已然成为推进人类社会进步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将学生有效地培养成一个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推动其全面的、均衡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正面临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的强烈挑战,传统体育教学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当中,必须引入多媒体教学。与此同时,快乐锻炼、终身体育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去,针对体育教学效果提出以下交流。
1 组织多样化体育教学,让传统体育教学同多媒体互补
当代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并熟知一定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体育锻炼与创新运动。一项运动技能的传授,需要合格的教师用其专业知识与专业精神进行讲解,不仅有文字说明,也要动作演示,使学生在观察中学到相关知识。而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示范到位,能否静下心来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细心指导与纠正是一个大问题。失败的示范往往会给学生造成较为长久的不良影响,比如不少教师在排课时,往往喜欢讲一些本人擅长的内容。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学生全面体育发展的不足。而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体育教学并不少见。
1.1 教师的年龄影响教材的选择
众所周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体能是会不断下降的,所以人们的动作也会更迟缓,体育老师也不会例外。在体育教学当中,一些上了年纪的体育教师会尽力回避那些技术性及体能要求高的动作,从而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伴随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青年教师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锻炼,根本不能进行一定量的体育运动。这也阻碍了体育教师的教育示范能力的发挥,造成教学方式单一。而这些现象广泛存在于传统体育教学当中。
1.2 多媒体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近些年,很多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一直在探索改进当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路径,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教学效果仍然达不到理想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时生了变化,学生们的需求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现代化的社会就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多媒体的出现不仅可以为理论课程教学提供方便、增强其教学效果,同样也可以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体育课除了在室外,有时也需要在室内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或动作要领,这个时候就会用到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制作画面生动、音乐感十足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室内体育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目前,一遇到下雨天,体育课就会停课,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体育老师可以将要讲解的动作要领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然后学生在教师内就可以真切体会,从而确保学生接受较为丰富的体育知识。另外,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体育动作,教师可以使用动画来向学生展示,这样会保证动作示范得更为准确,同时也可以将动作逐个分解,让学生看得更为仔细。例如,单杠联合动作是一套难度较大的动作,很多体育教师由于年龄、生理的原因已经无法轻松自如地进行动作示范,如果使用多媒体,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了,一方面可以把体操大赛中优美的瞬间播放给学生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把单杠联合的整套动作制成动画,播放给学生看。或者将学校内体育水平比较高的教师的示范动作拍摄下来,插入到课件中,然后播放给学生看。并将动作进行分解、慢放,让学生掌握要领,学生也可以将课件拷贝回去自己反复观看和思考。
2 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1 多接触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
体育教师要通过做到双重身份(既做学生的导师,又做学生的朋友)来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特别是那些自身条件比较差的学生更要倍加关心。做到了这样,就能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2 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技能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通过系统的项目训练,如跑、跳、投等动作来促进学生的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身技能的提高。首先要了解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领会体育教育目的,学习运动理论,二者融合。了解运动与生理,体育规则,同时加以实践整理。多学习自己的专业书籍。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做到标准、优美;同时体育教师要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在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方面要不断更新,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走步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听音乐走、拍手走、前脚掌着地的走、两臂加动作的走等多种形式,消除学生对走步练习的枯燥情绪,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
2.3 提倡快乐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性
篇4
摘 要 快乐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为了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充满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为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构建快乐体育课堂教学的途径做出探讨。
关键词 快乐体育 终身体育 体育课堂教学
一、快乐体育课堂教学,首先需要融入快乐体育思想
快乐体育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的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到自觉进行体育课的目的。快乐体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修养,良好的行为是快乐体育课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首先需要融入快乐体育思想,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去引导学生。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表现要妥善处理,避免事故的出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球类、田径、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通过参与活动过程,使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选用和搭配新颖、实用的教材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原因。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学生产生了厌倦,上体育课的兴趣逐渐消失。“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游戏是人类追求乐趣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自发的,不是在别人强制下进行的,而且游戏的结果是事先不知道的,所以游戏具有很大的魅力。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们厌倦了常规的跑步练习,死板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教师可设计与动物动作相联系,如:青蛙跳远、武术鹰爪、篮板球的猿猴动作;创设情景,如:阅兵仪式练习队列对形等。教师只要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教材的新颖性就得到了具体体现。强调快乐体育教学,不是说以游戏作为教学目的,也不是要使教学走向随意,而是要使师生关系真实、自然的参与和表达出来,使师生都能从中得到乐趣。
三、以快乐为主线,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上体育课,最初往往是从兴趣出发,他们喜欢有兴趣的游戏,喜欢比赛,特别关心自己的成绩,希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练习结果的鼓励和表扬。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努力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活动中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体育教材的搭配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教材应多样化,富有趣味性。在量化指标和教材的难易程度上应符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每节课的教材安排要注意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尽量做到难易搭配,新旧搭配,上下肢搭配,运动负荷大小适宜,枯燥教材和趣味教材,游戏合理穿插。有了学生喜欢的教材内容,有灵活的教法,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创新空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用教师自身的快乐感召学生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饰演具有两面性。教师除了饰演好自身角色外,还必须饰演学生。其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都会给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以教师自身的变化尤为重要。教师愉快的心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游戏,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做优美的动作,学生视教师为同学、朋友,与教师交流,将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告诉教师,这样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同时学生会视教师为最值得信赖的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衷心请教师帮助指导解决困难的途径。因此教师自身的快乐流露,能感召学生,是完成一节快乐体育课的重要条件。
五、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学生喜欢比赛,爱竞争,好刺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适度地运用比赛法,不仅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诱发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但是有比赛必有胜负。胜的一方固然欣喜若狂,但屡战屡败的一边谁都会无精打采。没精神就会厌倦,厌倦便会走神,就会使教学循序凌乱,达不到比赛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使每一组通过努力都有获胜的希望。同时,教师应注意在比赛中,给“常败将军”以机会,比如说调整距离,降低要求等等,使他们也有夺标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他们取得胜利时,要加以表扬,让他们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因走神而扰乱正常的教学进程。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秩序井然,课堂气氛热烈。
六、结语
将快乐引进体育课堂,能使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各种体育技术,完成各项运动动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快乐进入体育课堂是每个体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双基,最终形成快乐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 刘刚.浅析对快乐体育的几点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30):374-375.
篇5
职业运动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国家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主,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对其体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就对未来的各类高职人才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他们不仅仅只是要拥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较强的职业体能。对于一般身体训练的人,生产劳动中只能满足职业工作的一般要求,因为具体专业的身体活动部位基本上是局部的、重复的、固定持续的。如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所从事的各职业专业所需身体部位进行专门的训练,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体能,也能使他们更快地适应生产劳动岗位,提高个人的生产效率。
职业体能训练要同学生所从事的专业技能紧密地结合起来,采取相应的辅助练习。辅助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在一般职业活动态度条件下和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下使用的运动技能。
训练内容:准确性和灵活性练习、手指抓放铅球、哑铃操、五指支撑俯卧撑、注意力游戏等。
进行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基础性的全身性练习,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是人体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他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体长时间工作的重要条件。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而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所以速度素质也是人体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也是决定提高人体长时间工作效率的因素。灵敏素质是指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进行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基础性的全身性素质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有很重要的意义。
职业体能训练还可以采用一些根据职业活动的特点进行改造和专门设计的练习。这些练习并不是简单形式上对劳动动作的模仿,而主要应有针对性地对职业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及相关能力的练习。
“1+1”模式:参照职业学校教学课程,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设置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就安排以职业实用性体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
“2+1”模式:在开设一学年体育选项课(学年制)或“基础课+选项课”(学期制)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三四学期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类似于专业实训课),修学一个学年或1个学分,主要进行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教育。
“3+1”模式:在开设三学期体育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四学期体育选修课(任选)一个学期或1个学分的形式,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教育。
篇6
关键词: 小学体育 教学改革 提高途径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是儿童接受体育感受和体育信息的起点,是人生初始健康和健身的启蒙教育,影响个人一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良好的体育教育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体会到生活与身体的真与美,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因此,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是体育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成。体育教学的任务与目标是进行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及运动教学,课外活动目标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及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身和活跃学生生活、协调人际关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应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学生体育的情趣、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要通过体育达到以下四个目标:身体的发展。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包括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岗位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康复能力,对疲劳的抵抗力;获得良好的运动技能,提高工作劳动效率,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掌握科学的健身养生知识,提高智力素质;培养正确的社会情感,形成民主、公平、竞争的意识,不断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概括地说就是: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
二、新时期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的课程目标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形成健全的人格。
2.精心设计教法,优化课堂结构。
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能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因此,精心设计教法,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取得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教师精心钻研教法,全面考虑教育和教学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3.加强学生目的动机教育,注重意志品质和谐发展。
人的任何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体育运动这一手段来增强体质、愉悦心情,进而掌握一些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基础,并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只有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应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重视,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注重学生意志品质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拓宽教育思路,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体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调剂情绪、娱乐身心、锻炼意志、促进交往、增进友谊。如结合当前实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取得优秀成绩鼓励学生积极运动,增强体质。利用残奥会的感人事件,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讲优秀运动员取得成功的经历,用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坚强意志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4.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为了适应新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教育理论和体育专业知识,而且要加强体育与各学科的横向联系。体育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施教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施教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对教育理论的研究,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及体育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其次必须加强对教学对象身心特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懂得教学对象身心发展规律、教学规律和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基本要求,并善于把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中;再次,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善于把实践中的成功探索上升为理论,总结出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新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施教能力;最后,必须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处理信息、查阅资料、参与教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体育教师特别是小学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向终身体育发展,造就“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红萍.提升我国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对策研究.科学时代,2009.1.
[2]赵慧荣,王占庆.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
[3]王子虎.浅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改革.办公自动化,2009.22.
[4]刘敬群.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
篇7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素养;必要性;途径
一、前言
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使人有一个好的体格来享受生活,更在于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素养是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及参与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体育能力及行为的综合表现,这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与锻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大学生积极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所以,高校应该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教学中心工作来加以重视。
二、认识体育文化素养
1、内涵
所谓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先天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特殊的体育教育影响而产生的后天因素(精神方面)和体育能力等品质所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
2、要素
(1)体育知识:作为意识对体育规律的反映,体育知识是身体从事体育锻炼的心理基础。由体育基础、卫生保健、身体锻炼指导等各方面知识组成。
(2)体育意识:所谓的体育意识是指人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的客观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及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由体育价值、体育与自身关系等相关内容的认识与体验。
(3)体育品德:所谓的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照相关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道德在体育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4)体育行为:所谓的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更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及体育绩效等。
(5)体育技能:所谓的体育技能是指人在意识支配下,借助身体表现外在的动作系统。包括运动技能、娱乐技能及体育审美技能等。
(6)体育个性:所谓的体育个性是指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稳定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具体包括需要、兴趣、性格及能力等。
三、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
1、体育人文素质相对匮乏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及评价等方面知识非常有限。
2、体育品德普遍不高
很多大学生在竞赛中好胜心过强,无视规则,甚至会产生与体育道德相背离的种种偏激行为。
3、体育个性未得到充分展现
大学生的锻炼方式趋向于大众潮流,大都跟随同学、朋友的喜好选择锻炼,其体育个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4、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目前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其下降幅度最明显。
四、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目前的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所必备的个人品质的积淀。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体育知识是基础,而运动技能是重点,作为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上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五、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创新,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积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帮助大学生在愉悦中体验体育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效能。
2、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一系列信息有机融合,并通过计算机的处理与控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与交互性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施体育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快地掌握并提高技术技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需要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体育俱乐部”及“个性发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及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并将其作为健身手段,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最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4、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
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理性层面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即对体育知识的合理应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及体育能力。
5、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也会改变一个人,人的文化素养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塑造,反过来而言,提高人的体育文化素养也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所以,各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该氛围一旦形成,则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个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熏陶,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风气,有助于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6、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归根结底还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所以,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并通过一系列在职培训,加强高校间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相适应。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作为与社会体育的对接点,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及习惯不仅可以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效果,同时也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借助在职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着力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及习惯。
【参考文献】
[1] 秦翠萍,赵勇.论体育文化素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2] 胡素霞.体育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6).
[3] 张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2.
[4] 于霞.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
[5] 周海浪,黄伯钢.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06.
[6] 别怡.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研究[J].高校管理,2009.
[7] 王洋,贾振佳. 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6).
[8] 李贤彪,夏志琴.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
篇8
1.体育的德育价值
体育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形式价值、精神价值、科学素质价值和审美价值等四个领域。第一,在体育的德育形式价值方面。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在形成过程中所依托的方式,这个方式主要体现在思想方面,同时也在很深程度上体现着德育发展的思维轨迹。体育的德育形式价值还可以体现在促进对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体现在唤起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以及培养“公平竞争”的现代社会意识等几个方面。第二,体育的德育精神价值。新课程改革后,体育教育过程不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三基”的一个简单过程,体育教育逐步开始寻找和实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新目标。体育的德育精神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勇敢的性格和努力拼搏的精神;(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主动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务实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第三,体育的德育科学素质价值方面。这要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认识体育和真诚地对待他人,以及科学合理地对待身边的环境,做到科学地摄取营养物质等。体育的德育科学素质价值包括坚忍不拔的求真信念、养成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强化“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塑造自主的主体意识、培养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第四,体育的德育审美价值。德育审美价值是人的道德美从现实与理想有机结合的最终产物。体育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展现道德气质美、张扬道德人格美和体验人性尊严美。其中,在张扬道德人格美方面,体育比赛中的聪明机巧、举止高雅、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等都是人格魅力的体现。
2.学校体育教学的德育特点
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应该充分认清在学校体育中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应该把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放到重要的位置,丰富其内容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校体育的育人效果。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多样的德育的机会和空间。学校体育工作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运动比赛等三大环节,不同的学校体育组成部分和运动项目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能够较全面地培养意志品质。第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更容易感染学生。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当然学生经常把体育教师当作学校和交流的知己。这就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利前提。在各项体育比赛中,也有利于把情感和品格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一定环境和教育力量。第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体育比赛中的规则、规程等规范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判断基础上的人为约定,这种规范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道德标准,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第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培养需要精心设计。首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明确思想品行教育目标,如对学生集体主义、遵纪守法等教育目标提出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其次,制定教学计划将训练、项目、时间安排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为一体。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应用学校体育中的德育,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校体育的德育也需要在教学中、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的优势
1.体育教学时间的长期性是强化德育的保障
学校体育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连续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始终在发挥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的长期性使得德育内容可能变得更加具体和完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把培养学生的德育和体育教学有机地、和谐地、系统地统一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的德育行为在教学活动中直接学习和感染及体验。
2.体育教学是德育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有较大的差异和区别,体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开放性、社会性等特点。所谓动态性,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性,能够让学生的身心直接参与,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开放性指外界环境的干扰、多变和复杂性,这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机会。比如,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接受与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这不仅是对学生自己进行教育,而且还对学生个体与集体进行协调教育,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供了条件和机会。同时,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并通过体育比赛规则及裁判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遵守规则的自律性,公平竞争的意识。
3.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
首先,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竞争性。体育的娱乐趣味性使得更多的学生自愿地参与到过程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的一种需求。体育竞争性符合了许多学生比赛的热情和好胜的心理。其次,体育运动中还蕴涵着表现美和塑造美。比如,体育有促进肌体生长发育的作用,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状况,等等。参加体育可使男生体格健壮,女生体型匀称。另外,体育能促进人体机能的提高,使人思维敏捷。除此之外,进行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和途径
1.注重体育活动中实施德育的原则
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一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好的效果。因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体育课教育中,要注重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内化性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3)整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4)差异性原则。学校体育教育中德育应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基本素质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凸显学生的个性品质;(5)系统性原则。体育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德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渗透信息更加深刻。
2.丰富和完善体育活动中德育的内容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做人方面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容易忽略对学生在做人方面的教育,致使课堂上经常出现违纪现象等。因此,体育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会做人,才是对责任的升华。现代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和关心社会。其次,合作精神教育。通过集体项目的学习和竞赛,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与他人团结,善于合作的成功机会就更大。教师通过集体游戏、体育竞赛等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再次,奋斗精神教育。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讲述一些艰苦奋斗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才会实现人的价值。如通过耐力跑、障碍跑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敢于冒险的品质。与此同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要抓住各种适宜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让学生了解世界体育发展史、体育文化等。除此之外,是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期望焦点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是确定心理健康的内容;二是加强对学生挫折教育;三是注意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除此之外,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变得顽强、沉着、开朗、热情等。
3.结合室外课各种不同的教材实施德育
在学习中长跑教材中;其实质在于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教师对学生加以鼓励,使之在思想上明朗起来,遇到的困难视为对自己的挑战,信心倍增。在学习篮球、排球等集体运动项目时,教师往往是先讲后示范,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术后,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分组训练和比赛,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脱离集体也就失去了成功。体育教学中,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识,进而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使学生明白道德纪律,法制的教育。同时,进行体育课考试的时候实施德育,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反对弄虚装假的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德。除此之外,根据各种教材的特点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如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跳跃: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投掷:培养果断、顽强的意志;技巧:培养学生机智、克服困难等品质。
4.培养体育教学中课堂德育的班级“感应”机制
教育不单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影响,也是环境气氛在进行教育。所谓的班级“感应”机制,主要表现班群动力和情感动力方面。首先,班群动力是多数学生在相互影响过程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态度和认识。体育课中的班群风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道德面貌发生变化,不健康的受到制约。班群中的舆论建立,可引起学生在是非、善恶面前让大家进行积极的道德选择,调节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道德动力。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己。教师的仪表和教态是学生的榜样。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再次,情感动力。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的教与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夏思永.体育教学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没有取得最终的实效,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多数高校的改革力度不够,过分重视文化成绩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体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化,没有变更实际的内容,不能获得一定的教学实效。而高校的教育,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等的人才,需要从体育教学的专业角度出发,切实地解决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为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提供高效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1.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1.1体育教学的创新理念不足
在体育教学的改革中,高校的体育教学并没有达到新时期的教改要求,与时代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改革需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其体制的改善才能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偏向于为高校的教学的学科知识学习服务,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是简单地教授给学生一些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树立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进行终身体育学习的思想。现代的体育教育理念注重对终身锻炼和终身受益的思想拓展,但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与此差距较大,缺乏严重的改革创新理念。
1.2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够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很多的高校的体育教师严重缺乏,导致体育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更不能与其他专业相比。一般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本身就缺乏,体育学科中的教师人才更加少。而且,因为学校的建设经费的不到位,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师直接从专业课老师中抽调出来,兼职体育课的教学,并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学知识,而且没有及时的学习更新知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1.3体育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
在很多的普通高校,对于体育课只是强调体育技术以及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专业性的体育理论知识讲解,导致在学生的实际体育操作中出现一些不标准的动作。而且,在很多的高校,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技术操作中涉及到一部分而已。有时候,体育课遭遇阴雨天气,室外活动不能开展,体育教师才会临时安排讲解体育专业知识严重制约了体育专业知识的正常教学。体育理论的不系统,不连贯,缺乏内容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学生就不易理解,没有发挥内容的实效性。
2.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高校的体育教育是个重要的课程,为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出现的诸多问题,需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1坚持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在我国现代的教育中,已经逐步普及了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理念。学校的体育教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因而在高校教育中,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深化,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满足不同技术水平、不同体育兴趣爱好以及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有用的竞技项目纳入教材重点教学的部分,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改进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的有序开展,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体育价值,起到增强学生体育兴趣的目的。同时,体育教学需要将体育专业理论和实际的操练相结合,明确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制,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身心的良好发展。
2.2提高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水平,提高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
在开展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体育技能,才能不断适应现今的体育教学压力。在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师的任务量特别大,而且一些高校扩招后,增加很多的体育课程,需要教师也及时地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从而可以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同时,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教师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师较强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视,建立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开展,并将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纳入教师的考核中,促进体育教师加强自身体育专业知识的储备,并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
2.3加强体育文化的构建,完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学生重视体育知识和技能对自身身心素质建设的影响,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学习态度。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成才。高校重视体育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的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塑造。在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要结合学生的体育习惯和技能锻炼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基础。
结束语: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一定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提高师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体育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引导学生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二十一世纪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竞技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的转轨,提出了学校体育必须社会化,而学校体育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创建体育俱乐部,通过本校体育俱乐部的创建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说明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自身的健康水平、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体育是我国惭民体育的基础,提高民族的身体素质、文体素质、心理和品德素质有深远的意义。二十一世纪的学校体育应该如何发展,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竞技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转轨.学校体育社会化,是二十一世纪学校体育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受应试教育影响,目前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所意识不强。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多,学生的现代意识增强.逐步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从而对体育运动选择的自由度也增大了。学生已经厌倦课外活动中教师唱主角的传统模式和固定的运动项目.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苛不主,每次课外活动,最多三分之二的学生在锻炼.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在闲坐.聊天。
为了与社会接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最好方法,就是走体育社会化之路。(所谓学校体育社会化,在组织上是指发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作用,实现学校、社会形象、家庭体育的一体化构建。)我校体育组认为,要实现体育社会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改革传统的课外活动模式,创建体育俱乐部。
2、创建步骤
我校汲取了社会上职业俱乐部的某些管理办法和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开始了体育俱乐部的创建工作。
2.1宣传发动
利用广播、闭路电视、黑板报及各项活动.宣传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目的:与社会接轨,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校内和双休日、署寒假体育锻炼的质量。
2.2学生报名
根据我校场地器材情况,我们推出了10个项目: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报名,学生报名率达100 %。经过统计调整成立了高一、高二、高三、初中四个分俱乐部。 转贴于
2.3健全机构,组织活动
我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由竞赛活动部、教练部、总务工作部、教研工作部和社会活动部组成。各部有自己的职责,各俱乐分部名单公布之后,由学生自己推选队长,各个项目都有体育教师或其他教师或专业人员担任教练。根据各俱乐部的项目特点、活动计划,由体育组统一安排活动场地。每次活动场地基本固定,如遇比赛等特殊情况,再由体育组统一协调。活动进间基本上在每周两次的体育活动课上,双休日由各自的教练或队长组织大家进行训练或比赛。
2.4经费来源
会费收入、捐赠、政府资助、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收人、其它合法收人。
2.5宏观调控
俱乐部的经费只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发展事业的经费开资。俱乐部的财管管理制度按国家规定的管理办法执行,由体委、体总财务部门派人兼管。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合法、真实、准确、完全.以利监督。
3、初见成效
我校体育俱乐部经过近一个学期实践,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虽然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投人时间减少了,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已经增强,参加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多,再也看不到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的学生在闲坐、聊天的现象了,运动场上到处是开开心心地锻炼的学生,除了规定的活动课以外,在午后、放学后,特别是双休日,运动场内到处都能看到学生锻炼的身影。上学期还利用双休日成功地组织了高一“新星杯”足球比赛和调一“妙光杯”篮球比赛。校篮球提高班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篮球比赛,取得了理想的名次。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的乐趣之一,体育锻炼已逐步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
3.2有效地推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由于俱乐部活动都是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安排,自行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3有利于学校体育经费筹集的多元化
体育俱乐部的创建,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解决了一定的资金问题,会费、募集的经费收人为学校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