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将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考核、教师体育教学质量的评定和经常的教学测评工作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系统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上看,都是一个由众多的局部系统构成完整的控制系统。因而,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也要对自己施教的情况进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是教师教学情况的一面镜子,是对教师情况的一种反馈。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连贯的过程,所以对教学情况的检查和考核也应该与平时的经常性教学测评工作结合起来。
2. 逐步形成一个“综合测评系统”,取代传统的简单测评系统。传统的体育教学测评多以单项运动成绩为主,这种考核只考虑体育教学是一项完成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健身教育,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多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探索建立一个适合于现代体育教学的综合测评指标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各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的考核成绩,又包括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技评成绩与学生的社会适应,生理、心理的调节,体育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逐渐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质量检查测评系统。传统的对教师教学质量检查,偏重于对教学负荷的测评和课内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而现代教学质量测评,正在向重视建立包括课的准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组织教法的运用、运动负荷的安排、教学效果的检查、课外辅导以及与这些直接有关的教学目标的确定等在内的综合测评系统转移。
3. 采用现代化的测评手段进行精确、有效和快速的测评。遥控心率计、多功能电子秒表、电动节拍器、录相以及其它先进器械等开始在体育教学综合测评中运用。计算机的运用,也为综合考核的复杂计分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由于综合测评给教师带来的巨大工作量。
篇2
关键词 普通高中 体育教学 教学特点 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是高中阶段的一分支,不像职业高中那样注重技术性,而普通高中是强调专业文化性的高中。在普通高中里,学生不但要学习基础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等),而且还要学习各类文化知识课程。普通高中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就是因为是重点培养文化性和专业性的人才。在中学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与职业高中的有着类似的一面,也有其本身特殊性的一面。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特殊一面主要是因为它所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的方面的差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普通高中的体育教育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特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来对其教育对象进行培养和教育。
一、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特点
1.1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任务方面
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健身意识,也要培养竞争意识和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比较侧重于田径。田径的乐趣在于利用走、跑、跳、投等动作,实现自己从未体验过的速度高度远度和难度,从中享受身体和心理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此外,体操和武术也是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两个运动项目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培养和增强了学生身体灵活性。笔者在教授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根据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原则,加上考虑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在一年级时,以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二年级时,以体操和武术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意识。在三年级时,以球类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综合素质.这样使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1.2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很强专业取向
因为普通高中的教学是面向大学的,所以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必须使教育面向学生未来的方向,把体育教学和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培养。这样的话,不但能调动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体育的感兴趣,而且还能提高普通高中的文化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里,体育都不太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是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养,轻视了体育教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更要重视把体育教学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形成普通高中色的体育教育模式,在普通高中让体育这门课程起到应有的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2.1增加多种运动项目,以增加美的教育。
在普通高中中,体育教学不仅要以锻炼身体、竞技排名为目的,也要注重以让多数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为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优雅的坐、立、行、走等身体基本姿势,将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能力展现自己美的姿态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普通高中中,开设瑜伽、健美这些体育内容不但可以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仪态,而且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运动全身,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脱颖而出。
2.2丰富授课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参加体育课程。
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都没有明确规定体育课程的内容。导致老师和学生的态度也比较懈怠,经常以“自由活动”为内容,发挥不了锻炼身体和丰富技能的作用。如果,可以开设羽毛球、篮球,足球,轮滑等富有趣味性和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加上开设素质拓展性的这种以团队协作达成目标为内容的新兴运动,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勇于拼搏的思想品德,以丰富授课内容和提高学生兴趣。
2.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技术引入教学。
目前,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技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有效且生动的教学辅助方式。其实在体育教学中,现代技术同样也有其用武之地,譬如,在遇到不宜运动的天气或室内必修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看相关的比赛录像,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运动项目教学视频,再结合教师现场授教,把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不适合进行户外锻炼的体育课时,经常会被取消。如果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就可以继续体育课程,给师生都带来方便。
篇3
【关键词】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 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下面本人就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1.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优秀道德品质的主题很多,有爱国、勇敢、团结等。我们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指定相关的内容以及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学到这些优良的品质。例如: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对学生介绍运动员积极备战,刻苦训练的感人事迹,通过观看多媒体感受运动员的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还可以以奥运为主题,在课内开展一次小型的“奥运会”,让学生在比赛中学到不怕失败,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可以学习那些奥运明星,如姚明、刘翔等。学习他们的爱国,助困,不服输的精神,作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榜样。
2.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3. 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4.注重榜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应注意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师生间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勇于吃苦耐劳,不怕苦累,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和寒冷,工作认真负责,准备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做,示范认真规范,尽量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练习时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耐心帮助落后的同学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教育 特点 途径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1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特点
1.1 基础性。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必要的个性因素的参与,体育学习就失去了基础的中介。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必须以心理为先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重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学力的形成,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广泛性。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后者仅着眼于心理健康或针对学生的某种心理缺失来进行辅导或训练。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在内容上更具广泛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智力教育等。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教师和同学的激励引导、自我调节等多种形式,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3 整体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的整体活动,体育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技能知识,而且还有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心理也产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未受控制的情况下,既可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也可向消极的方面变化。不利于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劣化。由此,体育教师要具有心理教育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尚的师德风范,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接受到教师整体的良好教育。
1.4 渗透性。体育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教育载体的教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心理信息,如球类项目富有集体对抗性,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心理品质。
2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途径
2.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此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赖的心理关系,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都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这样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2.3 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学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主要的方法有: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即确立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②组织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加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提高交往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③恰当安排游戏,合理组织竞赛,通过公平竞争,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耐挫能力。
2.4 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鼓励、追求进步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
参考文献
1 张仁贵.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2001(6)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发展;快乐体育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的开展,许多观赏性,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悄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进行体育教学。如:体育舞蹈、抖空竹、轮滑等等,一些鲜活的生命力吸引着学生的目光与热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操与锻炼兴趣。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通过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模式为自己的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学方法要兴趣化和游戏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利于学生成长。体育课堂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日益在发挥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成为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能很好的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的身体练习形式,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游戏的刺激竞争性促进学生个性的积极发展,从体育游戏的规则性和公平性中去塑造学生的功德意识和规范意识。学生个性正处于发展完善时期,其有个性的学生,利用游戏的规则性和公平性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功德意识和规范意识。从参与到游戏活动开始,学生就被要求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并受游戏组织者控制,他们自觉地意识到违反规则和阻碍规则公平性的后果,在规则的处罚与奖励制度中,他们自觉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懂得了严守规则的重要性。如“路人与交警”游戏中,“路人”必须按照“交警”的手势和一定的“交通规则”穿过马路,违反了“交通规则”就会被惩罚,甚至取消参加活动的资格,在“禁止参加”和“继续参加”之间他们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游戏中养成了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体育游戏的参与,使学生在特殊的教育中受到了震动,利于学生在今后生活中功德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深化。
二、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快乐体育教学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教学理论认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比如,学生在练习“双脚起跳与双脚落地”的过程,首先要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老师组织学生做个小游戏模仿各种小动物跳跃,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歌舞音乐中作出跳跃的基本动作。学生能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双脚起跳与双脚落地”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发学生思维与拓展学生能力过程中体验创新、合作、成功时 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进入角色,教师在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适当提示来达到教学目的。游戏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另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低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6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 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 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 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 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 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 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 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 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 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 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 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能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 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 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 、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篇7
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有机结合
体育游戏由于具有趣味性强的特点,深受学生的喜欢。它弥补了农村中小学因场地、器材、师资不足的缺陷,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它能满足学生对娱乐的需求且简单易行、易于操作。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游戏的内容应与教材紧密相连。比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喊数抱团”游戏既可锻炼学生的快速跑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快速启动及反应能力;“徒手接力”既可锻炼学生的快速跑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速度耐力;男女生同距两次口令追逐跑(即在同一起跑线上两次口令先女后男追逐跑),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长江黄河”“穿越封锁线”等游戏都可用作快速跑教学的内容,并适当设置奖惩,这样更能适应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斗志。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简单的健身作用,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术技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游戏进行创编,把教材融入游戏当中,再加以精心的教学组织和安排,使学生在充分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锻炼技能,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比如:在完成运球、跳投、传接球教学后,篮球8字变向运球――后转身运球――急停跳投――双手胸前传接球接力游戏,可以使学生在游戏娱乐的同时熟练掌握和提高运球、急停跳投、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又如:在完成前后滚翻、支撑跳跃、立定跳远的教学后,助跑――支撑跳跃(山羊)――立定跳远――兔子跳――前滚翻交叉腿接后滚翻的游戏,同样对熟练和掌握技术、提高技能,有着与单一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效果。
根据农村学校条件合理增补教学内容
多数农村学校有简易田径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简易的场地设计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在发展跑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变向跑、短距离跑、跨越障碍跑等趣味性项目。这些内容都可以用简易的场地进行;跳跃项目中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自制简易的器材(跳绳等);关于投掷的教学内容过去通常是投铅球、铁饼,我们可以改革成投掷“手榴弹”(矿泉水瓶灌沙子)或沙包投准。这些项目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
如果学校有空地,体育教师还可以自制排球场、足球场。找两根竹竿,中间系上橡皮筋,来代替排球网和足球门。如果学校没有球类用品,也可以买一些儿童玩具球,价格比较低,并且比较轻,很适合年龄小的学生来进行练习。
结合农村自然资源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农村学校的体育受到场地、器材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按照体育教材上的要求上好所有相关受器材场地制约的课程。可是农村学校也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体质较好,而且非常喜欢体育活动。农村学校校外场地宽广,可以充分利用环境的优势,如“高高的大山”“潺潺的河水”开展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好地方。山区可以开设爬山项目,爬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它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设计成游戏形式或组织团队比赛,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有河流、湖泊的地区,老师可以开设水上逃生课(如在水中的漂浮、救生和求生),有利于提高学生遇险时的生存能力,真正跟日常生活相连,让学生终身受益。平原地区,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放风筝,要求学生自制风筝,锻炼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学生亲身体验,能够体验到成功。冬天冰天雪地是北方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学校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条件设计不同情境的冰雪体育运动教学项目。在情境中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又能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课堂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重要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锻炼价值和教育作用。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区域特色,制订出接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方式及民族习俗的体育教学内容,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普及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形成独特的体育教学特色。如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蒙古族的布木格、搏克、击石球、掼跤;满族的拽包、夹包、跳马、老鹞子捉小鸡;朝鲜族的秋千、跳板、拔河、打陀螺。如山东地区的踢毽子、滚铁环、跳房子、踩高跷。这些项目跟各地农村群众的日常活动联系紧密,不但能激起学生们的强烈兴趣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是很好的健身项目。如果能将当地民间特色的传统体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将是独具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展民族特色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农村学生对当地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能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篇8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特点 小学体育 教学方法
21世纪对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的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然而,很多教师和家长对体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提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小学阶段是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学校的开端,很多儿童由于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对按部就班的校园生活感到不能适应。这时候,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在他们心中相当于权威的存在,他们对教师有着天生的依赖和服从心理,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小学生的向师性。作为小学教师,要珍惜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对不能适应校园生活的学生多关心和帮助,在关爱学生中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发生感情的迁移,由喜欢这位教师到喜欢该教师教授的学科。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在平时多关爱学生,用童真的心和欣赏的眼观与学生相处,在教学中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会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和谐。
(二)以直接动机为主。小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是直接动机,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能力培养间接动机。而直接动机的培养,一方面是由学生的兴趣爱好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供班级群体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并从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加以培养,让学生养成几种体育运动技能,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创新,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把体育教学蕴藏在游戏活动内,让学生在玩乐中锻炼身体素质。
(三)兴趣的不稳定性。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是这种好奇心不易长久保持,尤其是当教学模式固化、游戏活动单一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抓住时机,通过有效地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使学生能有一时的不稳定的兴趣培养成稳定的、长久的爱好。广泛的体育运动爱好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较高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性格,让学生在阳光运动中爱上运用,体会体育学习的快乐。
二、根据小学生心理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教学要创设适当的情境。课堂教学主要是关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这类教学教师要做到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的运动结合,设计具体的运动情境,通过教师亲身的动作示范,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运动视频等,提高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积累。根据小学生喜欢童话的特点,教师还可以把体育教学放入童话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在讲授武术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电影功夫熊猫的片段,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体会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和伟大魅力。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由于小学体育教材中的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案例,比如,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体育与保健》这本书中就列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保健知识与例子,教师通过扩展这些例子,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小学生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有时会带给教师很多启发,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新课标提倡要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活动等环节时,要制造机会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比如,通过学习小组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体育运动活动。比如,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给学生以跑步技能的训练为主,自行设计有趣的活动。有的学生受到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的启发,设计了撕铭牌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然意犹未尽,而且该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跑步能力,又锻炼学生近身擒拿术的能力。教师有时候适当把课堂教给学生,也会在学生充满创意的活动中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教学效果。
(三)课外教学要设计有趣的活动。很多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往往直接进行动作技能的示范和讲解,用单一的肢体运动训练学生的体育技能,这种过分直奔主题,不考虑学生兴趣和需要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相当枯燥乏味,因而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教师在设计课外教学活动时,要避免用成人思维代替学生思考,过分成人化、模式化的体育课堂既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乐趣,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适当投其所好,使体育课堂充满乐趣。比如,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设计竞争游戏,像拔河比赛、单脚跳等活动,通过竞争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教师还应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根据个人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比如,认虻难生一般喜欢不太激烈的活动,性格开朗的同学喜欢有表现力的活动,像篮球、足球、击剑等,女生则喜欢温和的运动项目,像跳舞、跳绳、健身等。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要善于总结,激励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进行体育锻炼。
篇9
关键词: 选择型体育教学模式 特点 运行设计过程
现阶段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结构、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较为落后,特别是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一直以来,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近年来,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被逐渐应用到体育教学中――选择型体育教学模式。选择型体育教学模式是将众多的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组成固定体育课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进行有选择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并且按计划完成体育教学过程,达到使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一、选择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1.内容全面
这种体育教学方式有丰富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它不仅全面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而且使不同能力的学生的潜能获得了更大的发挥。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水平和技术技能的基础去参加学习,很多在某些运动中有良好基础的学生可以直接接受高层次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习的知识内容在深度和广度大为提高。
2.动机明确
在选择型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得较为明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对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和体育技能基础水平的评价结果来选择学习内容,因此学生会对体育学习过程有比较高的期望,希望获得丰富的和实用的体育锻炼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增强,就会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兴趣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这项运动。选择型学习过程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知识与兴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学习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知识寓于兴趣之中,使知识得到延伸与升华。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一定是他喜爱的,自己认为一定能学好的,在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下“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会得到较好的贯彻与实施。
4.比较性学习
在这种具有多种教学内容的学习模式下,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不同的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每一位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技能,它包括运动技能、教法、口才、驾驭课堂的能力、知识面等。学生通过参与不同教师的课程可以学习不同教师的优点,同时也激励了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每一位教师的内在素质不尽相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完整人格素质的发展。学生选择教师,促进了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提高,教师与学生共同影响,消除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单方面影响学生的弊端。
二、选择型体育教学的运行设计过程
1.确立学习计划阶段
确立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目标、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和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去确立教学计划。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多年的体育教学成功经验基础上并对过去体育教学的精髓加以提炼而形成的。新模式的教学计划要突出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乐趣,使体育学习的内容切合学生锻炼身体的需求,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为最终目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娱乐性强的运动项目如球类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体操与舞蹈(健美操、交谊舞、迪斯科、街舞、舍宾等)作为主要项目,对于娱乐性不强并且在锻炼身体方面不能作为主要方式的项目应尽量减少计划或不作为教学计划。教师应把具体的学习内容编制成单个体育课形式,对单个体育课的内容要进行说明,以使学生能够了解课程的具体情况。比如将篮球运动的知识与内容进行分解,组成若干单个的课程,如篮球的投篮课:重点学习篮球运动中各种投篮的动作要领和适应时机,包括内容:原地投篮、行进间投篮、跳起投篮、补篮等,使学生对于投篮的技术进行有目的的重点学习,如此能使体育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增强,改变过去按照教科书的一定顺序的“机械式”学习。
2.反馈信息阶段
将教学计划公布以后,学生根据教学计划选择自己的体育课学习内容并将信息反馈到体育教学部门,体育教师将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获得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全面信息。整个过程包括:(1)学生根据教学计划提交学习申请。(2)教师对学习同一内容学生的分组编排。(3)体育教学部门确立学期教学内容。(4)确立任课教师及准备相应的教学器材。(5)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初步评估。(6)将初步评估结果保存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3.实施课堂教学阶段
此教学阶段主要是通过体育课来完成学生对具体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都要围绕中心学习内容来实施,各种教学方法体现整个教学的目的性,各种练习方法体现合理性、趣味性、多样性。将同一运动项目的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组进行三级划分,即初级、中级、高级,使同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种进度的教学中进行学习,本课程学习结束时在水平上达到升级标准的学生可进入更高级的层次学习,杜绝不同水平学生学习同一内容造成的学习资源的浪费,学生在此形势下的学习动力会大大增强,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教学评价阶段
选择型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要改变以往的“素质+专项=分数”的简单评价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评价:
(1)最终评价与过程评价相接合。选择制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要注意对体育教学的过程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学信息迅速地反馈给教师,以不断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同时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使体育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2)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接合。绝对评价是对学生体育学习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它包括各项身体素质的指标、各项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等。但由于学生在身高、体重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要以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增加值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来评价,这样的评价会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更为客观、公正。(3)评价内容与学习内容相接合。选择型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是相对固定的,评价方法也会较以往教学的评价内容更接近学习内容,使评价真正做到客观真实。(4)全面评价与技能评价相接合。体育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培养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才能俱佳、身心健康,并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在进行体育评价的过程中将全面评价作为重要指标与技能评价相接合,能够使评价真正贯彻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
5.总结修订计划阶段
篇10
关键词:学困生、关爱、心理特点、意志品质、个性、教育。
一、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兴趣仅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需求上。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内涵。
2、缺乏自主:由于生理原因,导致体育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感觉不到体育的乐趣,只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努力不够,体育效果不明显,得不到成功的快乐,感觉不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3、意志品质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毅力和斗志,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探索精神,忧心重重,担心练习中会出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不愿勤奋努力,知难而退,以静制动。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控力差。
二、转化“学困生”的一些教学策略
减轻“学困生”心理压力,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公民。可进行如下尝试: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典型事例教育法。“学困生”在自卑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平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恶劣”行为。只不过是他们为寻求表现自我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采用案例教育,针对差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们不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诱导启发他们,为他们保留了“面子”,可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差生”的自尊,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自我评价法。多数“学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否定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是非不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给集体、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自我剖析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分析自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容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行为激励法。“学困生”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少对所处的环境实施积极的影响,难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自我感觉他是一个失败者。采用体会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挥其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采用此种方法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抓住教育的时机,润物细无声,促其转化。
2、注重教学行为的转变
强调进步,合理评价,降低期望:“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与一般学生相比的确存在差异,与好学生相比就越发显得不如人,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认为自己的无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他们对自己丧失了学习信心,很容易地放弃任何努力。教师应该根据他原有水平,确定他所能达到的目标。善于发现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对他们身上不起眼的变化都要有意去扩大并强调其进步,帮助他们重建失去的自尊感和成功感。
把握时机,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学困生”的某些不足,穷追猛打,期望他马上就能改进提高,致使大家注意力都对准了“学困生”不足的方面,这给他们很大伤害,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有好的表现了,于是他们依旧一副我行我素,毫不在乎、无关紧要的样子,而教师也越发恨铁不成钢,使得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矛盾亦更加尖锐,每当教师在冲动下训斥学生时,应提醒自己是否给学生以伤害,是否另有途径?其实,退让一步海阔天空;冷静撤离避开冲突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一段冷却期后,掌握时机,再行教育。
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的关心,耐心帮助。应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希望工程”,帮助“学困生”搞好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本人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关爱是教师组织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宗旨;转化是教师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途径。时代要求教师富有更多的能力、更高的技能、更丰富的学识、更能适应各个体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