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罗辑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罗辑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高罗辑思维

篇1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逻辑思维能力能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一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的关系比较密切,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学习数学等学科比较容易。实际上,逻辑思维能力对学好其他学科也有很大的帮助。具备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维会比较清晰,不但关注事物现象,对问题的本质会有比较深入的看法,其思考方式也会变得比较严密。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掌握好的学习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开展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二)逻辑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 <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应该会学习、会思考,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能够很快的适应社会和环境。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我们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

(1)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2)指导学生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教师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

(3)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4)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函数时,可将函数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能产生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如果我们能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例如:求函数y=sinx+x∈(0,π)的最小值。老师:令sinx=t,y=t+≥2=4,y=sinx+,的最小值为4。老师这样做对吗?

学生甲:老师,我认为不对。步骤上忽视了范围0

老师:非常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学生乙:只加上范围也不行,应注上等号成立的条件t=即t=2与0

(三)利用一题多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直线y=kx与圆C:x2+y2-6x-4y+10=0 相交于两个不同点A、B。当k取不同实数时,求AB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设P(x,y),圆心 C(3,2)。由题意知为直角三角形 OAC。OC2=PC2+OP2,即(x-3)2-(y-2)2+x2+y2=32+22 整理得: x2+y2-3x-2y=0,AB中点P的轨迹方程为 x2+y2-3x-2y=0(在圆C内的部分)。

解法二:设P(x,y),圆心C(3,2),由题意知CPOP ,整理得: x2+y2-3x-2y=0 (在圆C内的部分)。KCP・K=-1即=1

点评:此两种解法充分利用了圆中的垂径定理这一性质的挖掘。

解法三:设A(x1,y1),B(x1,y1),P(x,y)则2x= x1+x2 ,2y= y1+y2

有:(x12+y12)-6x1-4y1+10=0(x22+y22)-6x2-4y2+10=0

①-②得:(x12-x22)+(y12-y22 )-6(x1-x2)-4(y1-y2 )=0

即:2x(x1-x2)+2y(y12-y22 )-6(x1-x2)-4(y1-y2 )=0

又 x1≠x2

=-K

又y=kx

x2+y2-3x-2y=0,即(在圆C内的部分)。

点评:此种解法充分展现出中点弦问题中的“点差法”的广泛应用。

一题多解,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

(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其它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之后的练习应进一步加深、拓展、发散。

中学数学教材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叙述的。数学中的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作出示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内容创业大热,资本涌动。内容创业者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归结为: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和社群互动,以专业能力影响用户的消费决策,而优质内容最终将沉淀为IP。

这些内容创业者的商业变现面临着会员增值、广告收入、开店卖货三种选择。

会员增值是让用户为情怀买单,广告费收入关联粉丝数增长,这两条路都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围绕粉丝、用户的需求,让更多的用户变成客户,让更多的客户持续购买――这条大道上,“罗辑思维”“凯叔讲故事”“吴晓波频道”“文怡家常菜”“年糕妈妈”“全能爸爸”等已是先行者。

卖货难在哪?

如果想要像电商那样销售实体产品,供货链、电商运营、仓储物流是通过卖货变现需要逾越的门槛。

结合公众号的用户属性,卖货的第一步是打通选品、货期、品控、入仓、上架、审单、打单、分单、拣选、出库校验、打包、称重、快递交付、物流跟踪、售后维权等诸多环节,这样盈利和用户体验才有保障。

先行者的经验解读

1.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是“All In出爆款”的代表。它的知识类虚拟产品销售地点是App“得到”,实体产品通过“有赞”在微信上开店销售。

它的运营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脱口秀节目到公众号积累粉丝,到推广“得到”,再到开设天猫旗舰店,整个运营节奏随着粉丝体量和业务模式的变化而快速迭代。

它卖得最出名的商品――书籍,是如何销售的?

首先由罗胖做书评,通过解读和提炼书本概要的方式引起粉丝对书籍的兴趣,进而促进销售。每周五是“罗辑思维”销售的高峰。

具体的销售流程是:当天的内容语音―当天的图文―书评―图文内容广告―下单成交。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罗辑思维区别于一般销售方式的地方在于,罗胖对于每日语音内容的产出决定了当天回复关键字的粉丝的精准度,再通过其独到的书籍简评角度引起粉丝对书籍的兴趣,进而在粉丝有需求的时候给到购买入口进行下单。

在需要对某一款书籍做主要推荐时,“罗辑思维”会在公众号的一级菜单、店铺首页广告、商品关联推荐等处做强势引导,直达主推商品页面,缩短交易联调,全力打造爆品。

“罗辑思维”的产品选择要求也比较高,无论是产品包装、质量还是附加价值,都是同品类中性价比较高的。所以但凡“罗辑思维”主推的产品,总能达到惊人的销售业绩。

2.文怡家常菜

“文怡家常菜”是美食畅销书作家、美食节目主持人文怡的自媒体账号,除内容之外,也会推荐质优价廉的产品。

文怡的公众号是订阅号,所以可以每天群发一次,分享一些和美食有关的内容。“文怡家常菜”与“罗辑思维”的最大区别就是,平时只做分享,固定在周三进行产品销售,使粉丝不会感觉到特别浓重的销售氛围。大部分的销售产品并非自行生产,所以有些时候到了周三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品进行销售,就会改为内容分享。

它的销售方式也非常简单,通过主图文直接推送的方式向粉丝告知本期销售的产品是什么。文怡曾说,每款产品都会经过她的长期使用并觉得不错,才会推荐给她的粉丝购买。在图文中,文怡会如实描述这款产品的卖点,比如外观、工艺、特色功能、使用体验等,帮助粉丝了解产品。

如果遇到特别受欢迎的产品,文怡也会开启返场销售模式。比如此前卖的砧板,一经推广便受到了粉丝热捧,所以文怡在后续推送中又对此产品进行了推荐,依然卖得异常火爆。

3.凯叔讲故事

“凯叔讲故事”是一个专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微信公众号。“凯叔”名叫王凯,原央视节目主持人,辞职成为一名自媒体人。

它是早期拥有特殊接口的订阅号之一。和“罗辑思维”不同的是,“凯叔讲故事”的推送更为直接。它拥有微信公众号的“商品消息”接口,可直接通过该接口群发有赞商城的微页面,粉丝可直达商品购买页面购买。“凯叔讲故事”的自定义菜单放置了明显的商品购买入口,便于粉丝选购商品或进行订单查询。

这样较短的成交链条,能够让粉丝拥有较好的购物体验,因为每多一步操作都有可能让自媒体错失一个优质的订单。

4.年糕妈妈

“年糕妈妈”是一个原创育儿心得分享公众号,一站式解决宝宝的睡眠、喂养、早教、健康等问题,有超过100万妈妈用户关注。

它的特点是多渠道协作。运营方有两个公众号:“年糕妈妈”是认证订阅号,平时用于育儿知识;另一个“糕妈优选”是认证服务号,交易基本都集中在这个号上面。

篇3

如何设计开放规则让社员参与社群日常运营中,是摆在品牌社群运营者面前的最大问题,从内容、活动和增值服务这3方面下手是目前运营较为成功的品牌社群的常规做法。

难题1:社群内容

著名人类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RobinDunbar)教授提出过“150定律”,即著名的“邓巴数字”。邓巴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而精确交往深入跟踪交往的人数为20人左右。该定律认为,这是由人的大脑新皮层的应对能力决定的。

现在很多社群(特指基于IM产品)动辄数百人,已经产生了信息过载的现象。一个二三十人的私密小群每天的信息量并不比一个两三百人的大群少多少,至少量级上面差不了太多。前者可以轻松每几百条,后者顶多就千来条。归根结底都是在向我们阐述社群内容在社群中的重要地位。

群内互动量越多,人均信息量越低

吴晓波在一次演讲中也说到运营好社群有三点是运营者必须注意的:

1、做有态度的内容,聚集起人气与共鸣。

2、要做圈层化互动,让社群产生大规模的互动,可以帮助创业者价值得到反馈。

3、从共享中互利。每个人在社群中是一个获利者,也是一个贡献者。通过共享和互利,让这个社群变得更加长久。

因为产生了有态度的内容,让社群中爆发大规模的互动圈层效应,最终点燃社群成员的共享激情,从而使得社群实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内容是一切社群活动的核心驱动因素。

社群内容的主要来源:

1、品牌方针对产品、活动的推广文章;

2、群成员的转发文章;

品牌社群中的内容,其价值在于:

1、活跃群内气氛;

2、引起讨论、交流;

3、社群成员所在公司的内容推广需求;

案例速览

罗辑思维在社群内容上的变迁也值得细细思量,但是从操作上还有一定难度。初期,逻辑思维更多的是以80、90后时代的年轻人为用户主题的内容在初期体验的以"U盘化生存""人格魅力体""互联网思维"等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定义,引起了一场思维革新的社群运动。

80、90后人群是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人群,罗辑思维以读书求知为主要的内容出发点是完全符合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当下生活的一种生存需求,依托节目自身知识的加工能力,在传达观点和正能量上促进了社群的裂变式发展。以移动互联网新式社交为出发点,集合相同认知的人群,在助人的同时也完成了第一次的品牌背书。

罗辑思维在实行付费制度后,也从之前的知识社群开始变成了商业社群。同时它的内容方向也有了相应转变。销售《罗辑实验》的图书包、罗辑思维全国巡讲、李冰冰黄晓明任泉"StarVC"、雕爷徒弟、柳传志柳桃,这一系列具备鲜明的商业化特征的企业经济顺势开启。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内容和活动的相辅相成进行商业化的变现。

难题2:社群活动

除了上面提到在内容层面力求打通社群成员和社群、社群成员之间的强关系以外。社群活动是另一个可以充分调动社群成员参与积极性的项目。

社群活动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从线上的角度说,品牌社群更多的是以线上分享为主,辅助发红包、开放社员自主组织线下活动的权限。邀请一些可以作为分享嘉宾的朋友,在群内和大家互动,最后形成一份书面内容分发给群成员。这是最简单的一个线上分享形式。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分享之前的预热、分享过程中的环节把控、秩序把控,以及会后的群成员反馈。

另外线上的分享也可以细分为话题分享和干货分享。所谓话题分享,即需要一个人作为话题发起者,然后再品牌社群内开启无差别集体讨论,每个人都可以是分享者;干货分享,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分享者为主,分享人针对特定主题集中阐明观点,群内其他成员在适当时间提出个人问题或观点,由主讲人进行解答。

在线下部分,品牌社群可以组织的活动就更加丰富了。比如可以做线下分享、带大家做一些轻量的户外活动、探宝游戏、体育运动等。线下和线上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更好的将虚拟的弱关系转变成现实的强关系。社群没有线下活动,社群成员很难了解彼此,自然不愿意在群内释放自己。

其他可以参考的社群活动

1、众包、众筹:分工协作,高效率完成一项大家相对普遍感兴趣,但存在一定难度的社群活动;

2、聚会:类似江小白、逻辑思维,社群成员将将弱关系转为强关系,从而增强社群成员粘性。是提高社群活跃度的有效方式之一;

3、接龙:开展例如红包接龙等轻量游戏项目,策划活动在品牌社群内引起传播。

案例速览

STC是专注于为一线营销从业者提供专业知识分享平台的社群组织。STC每月都举办相关主题的线下沙龙活动,并邀请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嘉宾作为现场分享人,同时为了辅助线下活动,我们也会在线上专门开辟出入口让更多的不能来参加现场活动的朋友找到和来到现场同等感受的直播通道。

在线下活动中,将线上的粉丝调动起来,从而在线下让粉丝之间相互熟悉,同时也能让粉丝更好的认同STC的品牌价值,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STC的行列。

同时STC也通过众包的方式完成国内第一本由社会化营销者撰写的新书《连接——移动社交时代的营销新规则》。该书完全由社群成员完成,大家参与新书的创作、校对等全流程工作;联合秀米众筹微信编辑器;成立STC研究中心;网罗金牌技术合作伙伴等方式充分调动社群成员参与积极性。并通过每周优质内容,达到内容和活动对品牌的正面推动作用。

难题3:提供增值服务

社群除了常规的内容和活动之外,还需要有一些可以提升品牌社群整体价值的衍生产品——增值产品或服务。

增值服务的另一种说法可能大家会觉得更加熟悉,那就是福利。大家都玩过的发红包算是一种福利,同样也是社群的增值服务之一,但是这种初级的增值服务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说的直白些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发红包,品牌社群如果经常在高一些非常初级的增值服务,势必将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

那么问题来了,品牌社群应该怎么开发一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移植到品牌社群中呢?

在探讨社群运营之前,需要明确我们应该选择QQ群还是微信群作为品牌社群的主阵地。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二者的不同之处,从而为品牌决策提供必要指向性。

另外微信群的使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在移动端,而QQ群的使用场景则更多集中在PC端,这就表明QQ群在内容呈现的可追溯性要优于微信群,也更容易形成沉淀。

案例速览

我们来看一下“和秋叶一起学PPT“学习社群在增值服务究竟给社群成员提供了哪些有益尝试。

由于社群是以学习为主要目的,在群规设置上,秋叶规定了三点:

1、入群要编号;

2、入群全体禁言;

3、修改字体字号和颜色,便于和老师发言区分。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调这是学习答疑群,不是交友群,从定位上圈定社群提供给成员的服务仅限于学习。对于爱学习的人,秋叶提供了两个福利。

1、群里有编号LS(老师)开头的人负责答疑,你有问题,可以通过QQ小窗回复,这样也避免了刷屏;

2、第二我们每周五安排人进行话题分享,话题分享我们都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学员参与一次体验很好,就认可这种福利。

除了小窗答疑,定期周五分享外,秋叶还做了三件事情:

1、组织群员参加我们发起的微活动,比如在2014年,我们邀请大家参加一页纸PPT大赛,在2015年,我们每周开展一次#群殴PPT#的动手活动,动手优秀的人还给打赏。

2、定期通报一些干货,比如京东有赠书券活动,比如有一些精彩的好文章,我们通过群告诉大家,这些东西大家通过群获知并不反感。

篇4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生活律动;转换成本;网络效应;用户孵化器

一、遵循用户生活律动:把握信息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新媒体格局下,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接收海量信息的可能,但没有办法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制的扩大。在有限的24小时中,网络用户的时间被无限地分割,更加破碎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只有遵循用户的生活律动,掌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顺应用户时间安排:减少无效推送

从r间维度来说,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在用户可以接受信息的时间发送信息。否则,该信息产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它的阅读意义,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媒体信息产品推送的时间点和推送形式的选择,需要信息产品运营者根据目标用户的大致情况来决定,也可以由用户主动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以罗辑思维公众号为例,在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语音信息产品,约耗费用户60秒的时间,随后用户可以根据关键字提示获得相应的推文。罗辑思维经过多少用户研究后决定这样的推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时间的把握绝非任意为之。如果罗辑思维的信息推送情况与其核心用户生活律动不同,就很难与用户对接。如果其用户在相应的时间段不选择点开其内容,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他信息所淹没;或在一定时间翻阅多条信息,其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多条信息同时冲击用户的感官,会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阻,难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情况属于无效推送或低效推送,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增强累积效应

新媒体用户的不同活动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分布在每个活动上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区间。如何利用用户的活动时间间隔和分布在媒体平台上的时间,将用户吸引到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上,是新媒体信息产品运营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媒体信息产品到达用户受众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会减弱媒体信息产品的影响力。用户接触媒体信息产品的时间间隔,就是用户遗忘该产品信息,选择其他媒体信息产品的时段。提高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用户接触其他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可能性。适当地提高信息更新频率,提高用户接收该媒体信息产品的机率,可以加深用户对其产品的认知度。

但媒体信息更新的频率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媒体用户的信息承载上限。过高频率的信息推送,会使信息产品成为冗余信息。一方面,信息过量会超出用户承载力,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信息更新过快会增加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影响信息质量,会消耗媒体的传播资源,增加运营负担。新媒体信息产品的推送量,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控,否则会影响到新媒体平台信息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效果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接收到媒体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达到用户接收信息兴趣的饱和点。保持适当的信息推送量,既可以对用户起到“适度侵扰”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地激发用户对平台信息的兴趣。

二、媒体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媒体运营资源和传播力

(一)整合媒体资源:最大限度让利用户

核心竞争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就是全方位的“利他”,[1]做到利益让渡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就必须让自身具有足够的可整合性资源,实现媒体运营结构化和信息产品微创新化。新媒体运营,应具有一种极致思维,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并不断地实现微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利用户。

但单个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较小,所拥有的媒体产品、用户的资源局限性较大。媒体平合,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自由流通,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避免单独运营过程中的不可抗拒性风险。媒体联合可以促使媒体间的资源重新整合,扩大运营资本、市场份额,扩展业务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媒体间的人力资源相互流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媒体业务的创新性也会随之增强,但媒体联合如何实现结构性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

媒体联合会使各个媒体间的业务结构和人力、物力、财力相互融合,以达到组拳出击的效果。但媒体联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有效联合,如果其中结构不合理,会给各个媒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媒体联合的不合理结构组成,会影响整个媒体联合价值链的运行。庞大的联合体,不仅不利于共同进步,而且会相互掣肘,制约原本良好的单个媒体运营机制。因此,媒体联合运营,只有使相互间的配合结构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出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降低成本并更多地让利用户。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只有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同。

(二)扩大媒体辐射范围:建设新媒体用户孵化器[2]

不同媒体平台有其各自的用户辐射范围,但媒体间的用户群具有相互交织性,同时符合多种运营媒体的用户定位。风格不同但用户群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伙伴培养新的用户群。对于全媒体运营格局的运营者来说,其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为彼此培养潜在用户,实现用户的流转和共享。而且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在某种媒体关系链的建构条件下,媒体用户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单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媒体之间及其用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具稳定性。

具有利益共享关系的媒体平台,既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者,也可以是同一运营者运营的媒体平台矩阵。针对不同运营者的媒体平台,建立在合作关系下的用户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各自的用户享用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3]针对同一运营者来说,不同媒体平台可以形成一个媒体矩阵,这些媒体不仅包括新媒体平台,也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矩阵中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他媒体平台培养用户,成为媒体用户的孵化器。矩阵媒体之间,可以为其他平台培养用户,作为媒体孵化器,既可以是完全盈利的媒体平台,也可以依靠价值交叉补贴[4]来维持自身运转,从盈利总额中获得利润的平衡。在矩阵平台中,不同的媒体平台处于整个运营环节的不同位置,为整个运营价值链的流动付出各自的努力。媒体矩阵中的不盈利媒体平台,不是真的不盈利,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获取价值,其经济价值会在媒体运营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得到补偿。

总之,媒体联合实现资源之间的自由流通,在整个媒体运营的关系网中,可以更多地让利用户。德鲁克提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因此,媒体联合资源共享、结构化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信息产品。媒体用户从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成为提高媒体用户黏性的关键点。

三、挖掘用户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转换成本”

(一)利用虚拟关系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分享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分享特性,可以有效现250定律[6]的价值。将媒体的运营与用户的社交关系结合起来,将信息产品的价值附加于用户社交需求之中,利用网络效应[7]来实现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的无限增值。社交媒体中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为了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感,网民也会有些许的从众行为。因此,将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结合,更能发挥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利用网民的社交关系网络,塑造新媒体平台品牌形象,扩大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新媒体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性。但未来主义者保罗・萨弗[8]指出社交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与梅特卡夫定律[9]完全相反的结果,即社会网络的价值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减小。 社交网络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在于其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内部的稳定性。邓巴数字150[10]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所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范围有限。社交媒体时代,邓巴数字已经超出了150定律,150N时代[11]已经到来。但网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交媒体算扩大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其社交网络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社交分层的具体人员构成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分层本身保持不变。[12]因此,社交关系链中存在一定的僵尸数字,即有一部分人际关系处于冻结状态或阶段性冻结状态。

社交网络系统有效信息趋于一个特定的值,[13]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才能发挥网络用户的网络效应。但盲目的贪图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流量,并不能有效发挥社交网络的价值。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流量而引流,过多地引流反而会降低流量转化率。因此,在适当地控制做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聚合作用,保持新媒体用户虚拟社交网络的规模,增强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二)利用社交情感诉求: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运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转换成本”,来提高用户黏性。“转换成本”,指新媒体用户离开平台或放弃信息产品时,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损失。[14]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会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的成本。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舍弃这些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也决定用户将抛弃其以往的付出,并且舍弃付出可能带来的收获。在这些“转换成本”影响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用户付出的社交成本和培养的习惯。因此,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转换成本”,增强用户粘性,就必须注重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并且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角色,甚至更能满足网民的社交需求。网络社交关系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其社群的文化相似性、归属感、信任感更强。在社交媒体聚合过程中,用户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情感。因此,针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提高用户黏性,可以更加侧重于感性因素。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信息产品和平台运营赋予社交价值,就能更有效地构建媒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赋予信息产品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用户承载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负担。媒体信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新媒体用户流失也很严重,用户的稳定性较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很难维持用户长期的忠诚度。新媒体引流量屡创新高,但流量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新媒体运营,需要更多地将用户吸引在自己的信息产品上,使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账号矩阵和媒体之间的联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空间辐射范围,将各自的用户群体交叉影响,无限放大其影响范围;努力塑造新媒体用户孵化器,培养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加强用户对新媒体品牌的各方面认知。

新媒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运营者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利用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将新媒体用户变为自己的传播渠道,把媒体产品分享给社交网络中的人。当用户社交网络中的资源都在使用某一新媒体产品时,新媒体用户要放弃这一媒体的使用,就会承担巨大的转换成本。新媒体运营主体之间,具有可相互整合的资源。新媒体相互联动共享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媒体用户的平台“转换成本”,是提高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释:

[1][5]孙正源.当德鲁克遇见稻盛和夫[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11.

[2]曹雪琴.浅谈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5.

[3]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13.

[4]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29.

[6]李原.墨菲定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杜,2013:239-240.

[7][14]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5-37、128-130.

[8][9]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6.

[10]定国.朋友圈里神秘的邓巴数字[N].深圳特区报,2015-10-20.

[11]杜修平.150N时代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435-438.

[12]安贾娜・阿胡贾,曹.朋友圈真能无限大? [J].国际公关,2016(4):18.

[13]王洪伟,任豪.社交网络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于节点强度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5):693-701.

篇5

关键词:人文素养;独立思考;文学

在十七大报告里,总书记就曾明确提出过“人文”一词,他表示“人文”是与我们的独立人格、价值、个性甚至命运休戚相关的,因此,在大学,这个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完善最关键的人生阶段,坚定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针势在必行。学者陈寅恪用一生的坚持和不屈守住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守住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港湾。而今,乘着互联网风浪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似乎失落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精髓所在。究其原因,到底是何种因素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呢?面对这一愈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高校又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以改善现状?

一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深层原因

首先,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体现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其核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即指的是高校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左右,进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信息膨胀的功利主义社会里,人们为了快速得到结果省掉思考过程。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中,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和资讯裹挟着前行。大学生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博闻强记,快餐知识开始悄然盛行。微信上很火的公众号“罗辑思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将很多的现象和书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剥茧抽丝,最后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写成文章。让人的阅读体验非常的舒适,同时又觉得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但是当学生们在四处卖弄从“罗辑思维”上看来的各种思想时,大家忽略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就是这个思想并不是自己的,我们只是在一步一步沦为了一个知识的储存器。当然,这还仅仅是缺乏独立思考一个“积极视角”的消极影响,缺乏独立思考一个更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是,它培养了这个时代众多的美分和愤青。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小就被教导“不懂的东西就背下来”,填鸭式教学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带来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无法辨明是非。可偏偏这个时代又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网络舆论、新闻自媒体,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难保良莠不齐,居心不良之人企图通过网络散播谣言,煽动民情,而热血的、想要改变社会的这代青年人,很容易成为负面言论的受害者。此外,盲从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极度不清晰。中国的大学生总是四处在问别人,以后该做什么、从事怎样的工作。因为自己的游移不定又很容易被洗脑。这一系列行为背后的本质原因就是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知道如何在席卷而来的互联网+和金融浪潮里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不知道如何向外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每个职业对于人才特质的诉求,以及它们本身的优势劣势,也不知道如何从哲学的角度向内剖析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资源的丰富造成了我们对外界很强的依赖性,而没办法通过思考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二探索大陆高校人文素养培养的发展道路

(一)具有人文领域的基本素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学习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还是艺术学的学生,都应该对于经典的文学名著、哲学典籍有所涉猎和理解。这无关乎学科,而应该是一名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原因有二,其一,文学经典区别于流行畅销类书籍一个最大的地方在于,它是时间为我们挑选出来的珍贵礼物,它的思想、内容曾经在岁月长河里经过漫长的洗礼、打磨、筛选,到了今天依然历久弥新,那必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价值。其二,阅读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我们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书籍没有视频那么一目了然,相对的,也拥有更加广阔的信息量,关于知识、关于内容,它好像告诉你了,又好像没告诉你,参得几分真知,全凭个人领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书籍中参得自己的人生,悟出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也许现实中无法行走的那么多山河和土地,我们可以在书中阅览,这份见过大山大海的智慧可以带给我们一份从容和淡定。当阅读到达一定的水平和层次时,人的内心会变得更加的平和而不易怒,发现很多以前过不去的坎和解不开的结,放在漫漫人生长河中,也许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也许在这个功利主义日益强盛的时代,谈悲天悯人会有人不屑一顾。但笔者始终相信,无论世界怎么乱,我们还是要守住自己的内心,要有一份自己坚定的信仰。这份信仰不一定要是宗教,而是我们心中击不垮的希望、坚持与底线。大学应该教给学生的一件重要的事是,弄懂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想单纯说名、说利,大家都不认可这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不同人心里自有不同的想法,我无意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却想说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至少不应违背初衷,至少要有些财富、地位无法交换的东西,至少要可以昂首挺胸的说,对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竭尽全力了。悲天悯人,不是软弱,而是一份崇高的坚守。

(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式。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学生日常实践活动中,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的了解到国情发展,树立服务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利用课余、暑假实践开展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学生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受到熏陶,能够增强大局观,以及养成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高校要积极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能够深化认识,更好地感悟社会的变化。高校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的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优良学风,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环境中不断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校人文环境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坚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网络、广播、海报等传播形式进行校园文化宣传。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形成浓郁的校园风气。高校要联合政府、社会等共同加强对校园周边文化娱乐的管理,能够取缔干扰学校正常运行的娱乐场所。及时的处理侵害学生基本权益的事件。为学生稳定发展以及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政策建议

(一)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改革一浪高过一浪,中央下发的条条文件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史无前例挑战。但就其改革成果来看,我们却不得不说当新潮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新瓶装旧酒”不是我们想要的,前卫的思想固然重要,它是引领我们变革方向的关键之所在,但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加重要,改革不是“一口气吃成胖子”,他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我们稳扎稳打的走好每一步。

(二)开展人文素养培训相关必修类科目

提出课程培训开发的确是老话重提,相信很多人会说在大部分高校,相关课程的设计早已列入安排,可我今天重点想说明的,是关于课程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何能够让这些课程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笔者曾在台湾东华大学进行过一段时期的参访学习,鉴于一直对于人文素养培训的兴趣,特地旁听了东华大学“英语文学名著选读”这门课程,获得了很多课程实践方面的有益经验。每节课课程的开始老师会给同学们讲一些百度百科上没有的关于作品作者的奇闻佚事,吸引起大家对于作者、作品的兴趣。同时,这些关于作者的故事和经历又会渗透在作品里给人以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其次,在学习完每一个作品之后,老师会给同学留半小时的课堂讨论时间,4人一组。这样的讨论在大陆其实也很普遍,但由于学生自身的惰性,这种讨论经常流于形式。然而在东华借鉴到促进学生达到讨论目的的活动是,老师会布置作业,要求每人整理小组讨论的结果,不同人的思想看法,强迫大家在交流中集中注意力,并获得新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积极性有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另外,老师在阅读中一直强调,提问学生的是“你喜不喜欢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似乎与大陆对于阅读理解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在大陆的阅读教育中,问的是“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大陆的教育一直想要一个标准答案,但阅读应该是一件主观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的事情。常问学生是否喜欢,进行启发式思考,而不是用标准的框架给阅读这件事本身施加太大压力,在我看来是大陆人文素养教育培养需要加强和提高的部分。最后,老师会在每周课程中闲聊一些一周来国内外文坛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大事小事,让学生们渐渐培养起对于文学本身的兴趣,在之后遇到相关信息时有意无意的多投入一些关注,把文学和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有益的联结,可以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时,都能过一种诗意的生活。对于这一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中,笔者认为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老师本身的文学素养对于课程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文素养这一主观存在的培养,应采用启发式而非灌输式的理念,让学生自己通过对作品、书籍好恶偏好的判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潜移默化的耳濡目染增强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对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进步有益的人。

参考文献

[1]陈明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88-191.

[2]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2):156-158.

[3]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44-46.

[4]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5]张国阳.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141-144.

[6]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2):37-40.

篇6

陈功雄博士、教授,是我国编有最多合唱歌辑的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也是我国作专题演讲场次最多的台湾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历经四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创立了《爱和乐全能全脑教育》,曾在全国二十六个省市和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作过专题演讲。

学习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是要学习“如何再学习”,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这里要介绍的一种方法,就是“爱”和“乐”,既可以念成“爱”和“乐”(音乐的“乐”),也可以念成“爱”和“乐”(快乐的“乐”)。念成“爱”和“乐”(yuè)的时候,就是我本人实践、研究了四十年的教育方法与生活方式;念成“爱”和“乐”(lè)的时候,则是将来教育的最终目标。

“爱和乐”,即以“尊敬的爱”培育人类、善待自己;以“美好的乐”活化右脑、美化人生。左脑是语言的脑,以“爱”的语言来强化左脑;右脑是音乐脑,以美好的“乐”来活化、开启右脑。不少家长对“爱”的语言已经有所了解,我今天主要介绍经典音乐对儿童大脑潜能开发的作用。

经典美乐的神奇作用

大脑科学的研究表明:音乐的波动能以生物电的形式影响人的记忆神经元,使大脑神经元上的突触数增加,轴突变粗,从而改变大脑进行信息交换和加强思维能力的物质基础。因此,美好的音乐能给大脑一个良好的思维基础,使人的性情和智力得到优化。

人在幼儿时期,耳朵是非常灵敏的。世界上有多少种声音,他的心灵和脑神经就能产生多少种应对的方法,所以越丰富的声音就越能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 因此,如果能让孩子以经典音乐“配乐”学习,就会有不少神奇的效果。

首先,孩子能养成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或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音乐有掩蔽性,可以阻挡外来声音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它信号的传递,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

其次,音乐声波本身能对脑神经元的修复进行有益的补偿。它是一种美的信息,能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使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良好情绪可以焕发精神,刺激智力活动的进展。

在有经典音乐配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这样的新水平:孩子在认真思考问题时,可能根本没有听到音乐,虽然它是那样悠扬地在耳边流淌过。当孩子渐渐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时,就会有一种美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并不妨碍思考或写作。再隔一会儿,孩子感觉不到音乐了,也听不见其他的声音,只知道大脑正在思考问题,思路也很开阔。当思考停下来时,又会听到音乐。再思考时,又会出现上面提示过的过程。最后,思考和写作有了结果,人也不感觉累。这是因为,在孩子的思考过程中,音乐正在为他的大脑做“音乐体操”。

很多经典音乐都是有格式、有规则、组织严密的艺术圣品。在听赏经典音乐的过程中,它给大脑以规范性的影响,使孩子在音乐声波中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体充满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脑充满活力。(通过有节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与大自然一起和谐地振动,同时开发出自己的潜能。)

什么是最好的幼教音乐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选择出一些音乐波动大多在60~80拍/分的经典曲目。经过严格的脑波检测,可以发现,脉搏、心脏和音乐合拍,可使右脑达到和谐的状态,同频产生的共鸣共振能开发大脑、激发潜能、协调身心,长期听赏将使孩子达到开启右脑、活化右脑的目的。

音乐不是一点一滴的传授,而是一种环境对人的陶冶。人的听觉神经在幼儿时期已发展到60%到80%,所以在幼儿时期应该尽量让孩子多听适合的经典音乐,只要听上一定次数,就会终生不忘,深入到他心灵深处。

篇7

一、抓住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在一堂课上,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进行教学,同样,学生练习时也要有练习的重点,要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动脑筋,在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关键上下功夫。例如在教学“倍数应用题”时,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都要进行练习,找出谁是谁的倍数,而如何计算和计算结果是几倍则是次要的。

二、练习要有层次性

练习的层次性必须注意从新知识的巩固,新知识的比较,新知识的引申等方面考虑;练习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有阶梯。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做为练习,来显示练习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长方形的长是7.8米,宽是5.2米,求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第二层次: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比长短2.4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第三层次:量出教师指定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第四层次:一个长方形长20米,宽2米,能剪成几个长为5米,宽为2米的小长方形?

以上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要让学生练习在易混易错处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收集、积累学生的错题,让学生在辨析中掌握知识,形成深刻印象,寻找错误的根源,以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例如四则混合运算:(1)0.5×2÷0.5×2,学生经常错算成0.5×2÷(0.5×2),(2)8.1-8.1÷生会错算成(8.1-8.1)÷9。又如第十册数学讲到分数意义时,学生容易错的题是:将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每份占几分之几?

四、练习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思维,是练习的重要功能。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几种思维的训练,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罗辑思维能力。例如:用1、2、3、4四个数字卡片,可以排成几个个位分别是1、2、3、4的四位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练习说明:要求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卡片,按座位分成4组,同组的同学个位都排相同的,排好后连接起来,还要说出你是怎么想的)。最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把这24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第一组:4321>4231>3421>3241>2431>2341

第二M:4321>4132>3412>3142>1432>1342

第三组:4213>4123>2413>2143>1423>1243

第四组:3214>3124>2314>2134>1324>1234

又如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练习:

(1)一楼到三楼要用1.5分钟,照这样计算,他从一楼到五楼要用几分钟?

(2)一只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行33千米,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船在顺水时行2.5小时的路程,逆水返回时要用多少时间?

五、练习要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知识基础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设计适应好、中、差三种学生的习题,使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中游跟得上,下游丢不了,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下游学生完全按照分数的基本性质做题,而让中游生做这样的题目:“一个分数是1/7,分子增加1,分母增加7,分数的大小怎样变化?”因为学生很容易受分数的基本性质里头的“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这些字眼的影响,思想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如果让下游的学生做这样的题目,一下子难以马上回答出来。还可以设计一些更难的题目让优生思考、解答。

六、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设计一些系统的练习

练习不能单独、孤立地设计,而要考虑到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新学到的知识能纳入已学的旧知识体系中去,不会使知识枯燥无味。例如在讲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设计一组这样的练习题:

1.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1.2米,高是0.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有一个三角形,底是1.2米,高是0.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有一个梯形,下底是1.2米,高是0.8米,当它的上底是0.4米时,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它的上底是1.2米时,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假设它的上底为0,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七、灵活变换练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8

关于社群的构建是否成功,在杨子看来少不三点核心思想:

1、社群创建者个人品牌的影响力是否足够大。

2、社群创建者或社群管理者能否持续为群成员提供价值原创内容,能否持续为群成员解决问题。

3、社群是否能持续保持一定的活跃性,是否能构建一个良好的社群激励制度。

以上是杨子目前对一个社群创建必要具备的三个核心观点,如持有不同观点的朋友或有更多更好观点的朋友欢迎吐槽留言。对于以上杨子所提出的三个观点今天就不于此细细分享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玩转学习型社群的九大方法:

本文只针对线上社群运营进行讨论,不讨论线下操盘细节。下面我将9方面跟大家具体的讨论我设计的线上学习型社群体系以及操作步骤。

1、如何迅速让大家互相熟悉,降低沟通成本

在入群的时候,需要每个人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

职位、行业、个人发展路径;

个人擅长领域(渠道资源整合、策划、文案、交互设计、思维能力等);

个人诉求(跨界信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大家关注的热点、产品运营的技术问题、理念指导、求职、招聘等);

个人爱好(便于线下活动的开展),这块还有很多细节可以阐述。

这一步其实很多群主可能在做,信息也不算详细。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群主都没有将这些信息共享,而只是占为己有。我认为,在社群运营初期,这些信息必须得共享,让大家彼此都能够产生了解,便于立马找到合适的人去解决问题。

具体共享的方式就是:种子用户阶段,信息完全共享,后期随着群规模的扩大,可以把姓名和公司给略去,由群主保管。这样的好处就是即使把这个名单给泄露出去,也不会造成人员流失,也不会造成大家的隐私泄露,而且反而更容易吸引别人加入。

2、如何激励内容分享者

社群的文化就是人人都是人人的老师,大家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解决而不仅仅依赖大咖。那当一个人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别人为什么要来解决你这个问题,别人为什么要主动分享,仅仅靠奉献的精神、虚荣心是不持久的,所以要设立一个激励制度。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分享者每周评选一次最佳分享的前几名,给予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分为两种:群成员自发打赏,群基金固定打赏。群内需要养成为知识付费的文化理念,愿意分享高质量内容的人值得给他奖励。(具体的排名方案就不详述)

群基金怎么来?当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在入群的时候每个人收200作为入群门槛,500个人就是10万元,这10万元就用做社群基金,分为52周花完,每周的奖励额度就是近2000,这奖励额度足够刺激大家的参与欲望。物质奖励是基础,精神奖励以及其他附加价值奖励另说。不过始终要记住,物质激励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

3、如何激励社群组织者

一个里面再多大牛如果社群不能运作起来,那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群运营组织者至关重要。一般的社群都是群主来组织,或者招募一些全职人员管理,甚至是义工。这种方式对于社群的持续不具有持续性,社群运营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的活儿。社群的运营者本身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但是群成员都是有工作的人,所以要给社群运营着足够的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社群的运营不能总指望大家抱着奉献精神。

我所设想的制度就是,钱永远都是最简单粗暴搞笑的方式,这个钱不需要由群主出。直接采用众筹供养群管的方式。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共享经济又不是代表着免费,不是靠的牺牲和奉献。500人的社群每人每个月缴纳10元社群运营费,那么一年总共就有6万的社群运营管理费,这费用足够养活一个全职员工。

群管采取轮值制度,想参与的可以直接报名,按报名先后顺序进行轮值。6万元按周结算,每周就是1100多元,这金额足够刺激一个人把事情给做好,而且对于大家的代价又不算太大。

群管工作职责:群管要负责从开始的需求整理,根据群友资料库找到合适的人进行沟通,在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促使对方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要将解决方案具体化,有深度。

然后在每周一次问题解答的时候,做好活动预热,让大家踊跃参与。最后将产生的内容去除无效信息整理成标准化文件给全员共享,节省大家的时间,提高大家价值获取的效率。

群管的KPI:必须得给群管设置KPI,KPI主要指标就是参与回答的人数,以及内容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足够让群管把这个事情做好。

4、如何提高群员质量,不断吸引优秀的人

社群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群友的质量,以及他们的分享主动积极性。社群初期门槛就只是收费。后期就需要不断的招募高质量的人,那如何招募高质量的人呢?我们就得给这些人提供两个入群方式,这里我要提到的一个数字是52。

比如入群费用是200元,那么当群人数到了52个的时候,周奖励金额就是200元了。这个时候我们搜集群内一些问题让其他圈子的人参与答题,并且告诉对方,你可以随便挑一个问题参与解决,如果解决了问题并且获得最佳方案,你就得到入群的奖励。如果他不是最佳方案,那么可以告诉他,入群的门槛是200元,你可以一起参与学习交流。

牛人喜欢跟高手切磋,如果他获得最佳解答,那么对于群友而言这也是巨大的福利,所获得奖励正好冲抵入群费用。如果没有获得最佳方案,那么他因为社群里面的牛人而认可社群的价值,最终可能会选择加入。(我瞎歪歪的,我又不是牛人)

5、作为一个菜鸟发起者如何迅速扩展群规模

靠制度以及自己苦心经营决定着社群是否优秀,但是只有大咖才能让这个社群变得卓越。因为大咖可以一呼百应,而屌丝只能一个个慢慢去说服。而且社群到了后期,因为大咖处于主导地位,作为一个灵魂人物可以镇得住场子,提高大家的凝聚力。

所以在初期阶段先寻找第一批种子用户,验证模式的可行性,然后努力去说服大咖让他参与主导。菜鸟是很难扛此大旗的,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量力而行。哪怕为别人做嫁衣对自己的反而是最有力的,而且本身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社群本身就应该是分享而不是占有。

想扩展群规模还需要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推荐吸引别人加入。人人都喊着要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但是市面上基本上所有的社群本质上还是在为自己服务的。人都是自私的,你在为自己服务那又如何激发所有人建设社群的积极性呢。具体如何调动所有人推广的积极性我这次就不说了,想了解的可以私聊。

6、社群价值延伸

在社群运营成功之后,可以产生很多附加价值。对于那些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的人,获奖的让你,需要做好信息记录,建立人才储备库。可以给他们提供资源对接的服务,反正他们需要什么就尽量满足他们。这也是这样的社群必须由大咖主导的意义所在。

所有人在里面的作答可以整理成档案,这样的档案对于人才招聘意义重大,传统的简历式招聘方式如果配上这些档案,将会帮助企业更好的招聘合适的人才。

社群内的原创内容最后可以整理出书,拔高社群的高度,在每个章节标注内容的创造者,给内容创造者名和利。

7、建立高效的沟通制度

问题发起者需要将自己的诉求,背景详细信息写在word上提前几天仍群里面,让大家有充分时间思考。形式不限,最重要的就是把问题阐述清楚。

解答问题的人把解答的方法以及思路详细的写在word上,放在群里。然后由群管进行统一整理协调。大家可以针对这些比较完整的问题以及方案展开讨论,防止话题偏题,提高沟通效率。在话题讨论结束之后,群管负责再将整个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提炼整理,最后跟大家进行共享。防止大家为了看信息要不断的进行爬楼,浪费大量的时间。

套路只是为了沟通更加方便,千万不能变成教条的制度,一切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沟通效率,创造价值为根本目的。

8、在社群内各方价值闭环:

大咖:

吸粉吸粉再吸粉

提高自己分析的留存度以及粘性

强化自己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洞察能力

吸取一些优秀的idea

去发现目前大家最普遍的问题,寻找最接地气的研究方向

寻找优秀的员工

寻找优秀的项目进行投资,或者投资对接

通过解答可以看到自己的方案的操作反馈,不断检验自己的理论

可以针对大家普遍的问题,定制化一些培训活动

(上面都是我歪歪的,我又不是大咖,我怎么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参与分享者:

物质激励

形象以及能力的展示,得到大家认可,塑造个人魅力

潜在的商业合作机会

提出问题者:

解决自己实际的问题

找到自己需要的牛人资源

默默无闻的人:

围观别人优秀的idea自己跟着成长

获得牛人资源

群管理员:

物质激励

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围观别人优秀的idea自己跟着成长

做一个事情得彻彻底底的想清楚社群里面所有人的价值诉求,不要总搞一些你以为的价值去糊弄人家,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人都是聪明自私的。

9、我所设计的社群体系优势

线下随便参加一个活动可能就要一两百,但是我们只要出200就可以享受全年的优质内容。一年有52周,我们每周都可以看到很多牛逼的方案,并且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得到解决,各方价值诉求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

由于给社群运营者足够的激励,所以在流程上可以极大的提高所有人的沟通效率,问题解决的效率。这点对于大咖来尤其重要。

市面上学习型社群乱收费,动辄好几千,收的钱完全占为己有,并且也提供不了实质的帮助。我想说,你们怎么好意思,这是在透支自己的品牌哎,以前的成绩也不能一直拿来当饭吃啊。而我设计的收费制度最终完全回到群员,给创造价值的人应有的鼓励。

那有人会问,别人做不好,你凭什么能做好呢?我只想说,这就是我要做这个事情的理由。网红大咖宁有种乎?大咖之所以能成为大咖,就是因为在他默默无闻的时候做成了一般人搞不定的事情。

篇9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整合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73

On the Integration and Effectiv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Knowledge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YU Xueshen

(Kunshan Shipai Middle School, Kunshan, Jiangsu 215312)

Abstract With China's continuous education curriculum rectification,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with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changes, how to integrate chemical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link up,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relevant personne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good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and effective convergence,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to provide relevant education personnel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integration; thinking

在初中的学习生涯中有一门新的课程――化学。怎样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趣,是当前教育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依据多年经验实践得知,开展好化学教学的前提在于做好衔接工作,将这门学科和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联系到一起,看似简单,实际蕴藏着很多的内容,需要相关教育人员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法,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1 做好心理上的衔接

化W并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缜密的罗辑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观察的能力才可以学好这门学科,初中化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更加应该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且引起一定的兴趣。化学这门课程在刚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需要将学生心中的疑问打消,并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讲授《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文中,对学生们说道:“同学们,其实身边处处都有化学的影子,比如铁锅可以将饭菜做好,吸烟有害健康等,这些都是化学,而我们每天吸入呼入的气体也属于化学的一名成员,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家中都会看到不同的变化,如果学好了化学这门课程,就可以知道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发痒或红肿怎么处理?为什么剧烈运动后,感觉全身酸痛?这些都是化学现象。化学是一门神奇的课程,跟我一起去探索把!”教师通过将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分享给学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拉近化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将学生心中的疑惑打消,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谓是一举两得。

2 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2.1 跟“物理”衔接

当前有诸多地方在中考中采取物理、化学合卷的方式进行考试,显而易见物理和化学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物理比化学课程开设的时间早一些,这样教师就可以将学习过的物理知识来贯通新的知识,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初中教学中物理与化学这两门课程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学生来讲都很奇妙,其中一些知识点物理和化学也相互贯通,所以做好这两门课程的衔接很重要,如果衔接做得好,可以让学生能够将物理和化学中的知识点相互印证,共同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具体的掌握课程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性质活泼的氧气》一文中,教师只是简单的介绍氧气与不同物质接触以后出现不同的反应现象会使学生感觉到突兀,假如可以从物理的角度来讲述,例如说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物理所学习到有关铁的性质、颜色等,然后再过度到铁生锈的原因、铁和氧气之间燃烧所产生的现象等,那么就会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的用以往学过的知识贯通了新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氧气属于性质活泼的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的探索,就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化学领域,提高教学质量。

2.2 跟语文等文科类学科衔接

学科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点,以往教学中容易被忽视,或者被弱化,初中各学科的相互衔接能够让课堂更生动,也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相互贯通,从而让化学的教学工作能够更有效,比如化学老师可以将化学和语文等有关学科进行合理的衔接,这表面上看是不相关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语文、英语中所描写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属于很好的读物。例如教师在讲《溶液的酸碱性》一文中,可以事先讲一个关于化学方面的文章,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来讲述酸和碱的反应,让学生可以思考着花朵为什么这么艳丽呢?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教师讲授通过讲述化学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这样的互动,将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扩大,增强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学习化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2.3 跟小学的“科学”衔接

对于初中生来说,小学学过的知识点还记忆犹新,或者对小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还存有疑问,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和答案,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小学的某个知识点进行衔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其实在小学科学中学生们就开始接触了化学,由于考虑到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没有深入的讲解,但是却充满着趣味,倘若教育人员将学校学科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初中化学中,和初中化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困难,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化学变得生动愉悦,充满了乐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燃烧与灭火》一文中,可以将学生在小学中学到有关神舟飞船的知识和这节课内容巧妙的联系起来,教师可以事先做好相应的课件,将课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尝试引导学生回想起神舟飞船上天的情景,让学生们讨论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今天所学习的《燃烧与灭火》引入其中,使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燃烧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们觉得学习化学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又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将以前的疑问进行解答,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4 让衔接知识问题化

让学生脑海里产生问题,并带着问题来学习某个知识点,是提升教学效果最好的方式,在对知识进行衔接的过程中,还应该让知识朝着问题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心中存在的疑问提出来。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是建立在知识与概念的基础上的,缺少了质疑精神,学生就无法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例如什么样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什么样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充分了解并且能够进行区分的,中和反应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可以解决很多生产与生活中的难题,在学生主动提问的同时,教师也能间接的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加以了解,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帮助。更好的促进了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这对于当前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2.5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课体现了更强的探究性、开放性、趣味性和综合性。教学中,做好每个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可以先讲解观察要点,再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实验装置的作用、操作方法的目的;也可以边演示、边观察、边分析,以此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实验DD发现问题DD提出问题或假设DD分析问题或现象DD解决或解释问题,有效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通过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让这种反应现象让学生能够更生动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寻规律,结合书本的理论化加以印证,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真正的领会。

3 做好思维方式的衔接

守恒法是物理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思维方法,这为解决许多物理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许多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而化难为易。同样在化学变化中,也有守恒情况,我们将其与物理的守恒法相衔接,就能迅速解决元素守恒、电子守恒、质量守恒等问题。

而政治学科讲究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将政治这种思维方法衔接过来,让学生把化学实验作为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立足于用实验来学习化学的思维方式。化学一开始概念比较多,而准确把握好这些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借助直观性强、现象鲜明的实验是将抽象的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形成能力的一很好的方式。

此外,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过程朝着外显化的方向发展,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出声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在对慢速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采用外显化的方式可以进一步的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且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例如在学习红磷燃烧这一化学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先为学生做出示范,将红磷燃烧的过程展现出来的同时,教师还要解释这其中所蕴含的原理,这样就将具体的思维过程显现了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找出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重点学习。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大家一起对困惑之处进行探讨,也有效的促进了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的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情感体验。

4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世界上无论哪种事物都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相关教育人员不应当仅仅只学习化学,而是将目光放长远一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作为一名教育人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和各个学科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具有灵动性,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将教学质量加以提升,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宏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6(10).

[2] 陆政标.初中化学如何开展愉快教学[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10).

[3] 卢巍.“鲁教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特点分析[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4(14).

篇10

关键词:高师教育;教师角色;教师培养模式

Abstract:From the system of tak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as teachers to closed normal education, then to the system of teacher certificate, we can see that the change of teacher education models not only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eachers'social roles, but also implies the change of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there is always an interac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model and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 Nowadays the new teachers'social roles have been taking the place of the traditional roles, the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ew model of teacher training, find out the new function, using the market-oriented thinking to replace the plan-oriented thinking.

Key words: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s'role; teacher training model

教师培养模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高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如何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师素质,一直是高师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国家实施开放性的教师培养模式之后,高等师范院校在与综合性大学竞争中如何重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重新让社会认可自己的独特价值,彰显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特性,是师范院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从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变迁与高师教育之间互动的角度,分析二者在现阶段的关系及前景。

一、历史考察:制度化过程中的均衡与变迁

在历史上,我国的师范教育和教师培养模式经历了一个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从本土的松散培养到域外制度引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范教育的变革始终与社会对教师要求的变化紧密相关。

在近代的西方教育制度引入之前的漫长历史中,我国虽然没有专门的培养师资的机构,但是教师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官师合一”的西周时期。[1]“西周时期实行政教合一,官师一体,官师化择优聘请。”[2]教师的专门化与教师培养机构的缺失并没有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反教育系统呈现出长久的松散而自足均衡状态。至清末,非制度化的教师培养体系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整体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冲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没有作好准备之前,被迫进行全面的引进。教师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均衡状态被打破,这种均衡的破坏以专门的教师培养机构的设立和相应的专门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的形成为标志,也是国家在教师培养方面由松散转向制度化的国家干预的开始。国家干预教师培养以“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的创设和以《科学教育学讲义》为教材的教育学课的开讲为开端”,[3]“1902年8月颁布的《壬寅学制》中得以行政上的确定,并且在课程表上有了《教育学》的科目。”[4]此后,中国近代高师教育正式建制化,在课程设置上也在教育学之后,出现心理学、教育制度、教育政令机关、实验心理学、学校卫生、儿童研究、教育演习等多种学科。这种课程设置与专门机构的出现,与取消科举制后“以吏为师”教师培养体系的分崩离析是紧密联系的,它确立了新的教师群体形象,也标志着在形式上建立起了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间的互动和均衡。

分析清末时期中国高师的建制和初具雏形的近代教师培养模式与“以吏为师”模式的更替,不计其效果如何,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看,后发外生型的中国正处于自给自足教师培养体系破碎与制度化培养体系引进的阶段,旧的均衡已经被打破,高师教育机构的诞生就是以打破旧教师培养体系的均衡状态和创立新的均衡为其使命的。

在民国建立以后,这种非均衡状态仍然持续,新的均衡使命也不能完成。由于社会对教师要求的标准模糊以及政治动乱与经济的颓废,整个高师教育反而更显得复杂与无序,基本上只在行政层面进行立法与修补,而在实践的层面上仍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在维持中国的教师培养。比如,高师教育“整个课程设置基本上沿袭了清末的仿照日本的做法,但是由于抵制日货等运动的影响与任教育总长期间对德国大学制度的推崇,在整个高师教育上以北京高等师范为典型,基本上以德国为范例。”[5]此后,又是学习美国。但是这些改革与变动都没有能够从中国当时的教育实际情况出发,也没能很好地研究中国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加强了高师体制与课程设置复杂性的时候,并未能对改进教师培养模式有实质性的效果,非均衡状态持续着。

建国之后,全面借鉴苏联,在政治经济制度得到统一的前提下,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之间得到了强制性的制度化均衡。1951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会议确定了在巩固的基础上发展各级师范学校,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方针。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师范院校独立设置,原设于各综合大学中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归并于师范学院。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形成了以高师教育与中师教育相结合的封闭式的教师培养模式,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在国家行政力量的统一安排下实现了形式上的均衡。

但是,这种均衡只是形式上的,在改革开放之后,教育体制铁板一块的状态开始松动,这种形式上的一致与现实需要的多样化产生了矛盾。尤其在20世纪末,随着中等师范体制的消失而出现的空缺和由此引起的对高师教育质量的担忧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新的不均衡状态出现了。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不均衡状态的再现是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的内发式改革,完全不同于清末被动的均衡状态的破灭。

二、现状中的均衡诉求:价值标准的更替与新需要的呈现

随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升格与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政策的出台,师范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已经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并且国家的各种政策都在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鼓励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形成。维持高师教育的原有价值标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高师教育活动面对新的教师培养模式,需要寻找新的价值标准以实现与教师培养模式互动的均衡。但是,这种均衡的诉求需要考虑新的教师需求的冲击,并能以市场竞争的思维来把握自身的内在价值。

一方面,教师培养体制由封闭走向开放,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在根本上对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的相对均衡式的互动造成了冲击。1996年12月全国第五次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00年,全国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5%和80%。从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来看,“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5.9%,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5%”。[6]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已于2000年6月23日由教育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资格制度也已经全面展开。可见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中等师范的升级与专有分配领域特权的丧失,宏观上高师教育的大环境已经完全改变,它不再处于一个封闭的、与其他类型高校完全不同的小生态圈中,而是进入更大的社会生态圈中。这种复杂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前单一的均质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也完全不同。在完全不同于计划体制的新体制中,如何面对压力重新树立起合理的内在价值标准以适应新教师培养模式的需求是高师教育所有改革的基点。

另一方面,新体制中的新的市场需要也进一步说明了高师教育与教师培养之间的非均衡,而均衡的实现要从市场的思维出发。随着环境的改变,社会对高师毕业生的需要也下降了。原来只能由师范院校提供的人力资源现在可以有多种选择。这种变化不仅是一种体制上的改变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宽松,而且显示出了教师培养市场的一种本质性的变化。它说明“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匮乏的情况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教师的培养将由注重数量阶段转入注重质量阶段,一方面是加强高一级院校对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逐渐达到完全由高等院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但完全由现存的独立师范院校来培养,首先在数量上就满足不了,同时,原有封闭的教师培养方式的种种弊端又难以保证其靠自身的力量来提高质量”。[7]从新的视角来看待高师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不能把培养教师认为是一种无偿的活动,而应将它从计划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领域,以交换的眼光来看待供求关系。“很明显,尽管教师教育领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商品交换领域,但也存在着人才的供求关系:高等师范院校或其他院校是教师教育的供给者,而政府、幼儿园、中小学校以及愿意从事教师教育的人们是教师教育的需求者。这种供求关系的调节和展开,在计划经济时代是靠政府的行政指令或行政计划安排的,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不能再简单地靠政府维持,应主要靠利益来驱动。”[8]显然,教师培养与供给的市场已经不再是专属的,而且市场对教师的需求标准也开始变化,高师教育必须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质量标准,以市场竞争的思维代替计划安排的思维。

转贴于 同时,只要把握住了新的价值与需求的本质,高师教育就能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在与社会对教师培养的需求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因为任何一种新的市场信息的出现既是对旧的生产标准的淘汰,同时更是一种新的生产标准产生的契机,在这个崭新的市场中,高师院校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对高师院校而言,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在全新的生态圈中找到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比如,从目前来看,在教师培养的市场上,社会现在需要更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因为在数量已经基本上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必然要求质量的提升。“由于对教育研究的重视,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研究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希望研究人员有较高的学历。不少城市中学教研室都开始引进具有硕士学历的研究人员,层次更高的学校或研究部门自不待言。”[9]高师院校也已经以全新的“3+1”或者“4+2”培养模式来应对教师培养的新需求,同时也意味着要加大培养硕士的规模,包括全日制的培养与在职教师的进修。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中小学更需要的是研究型的教师,即具有良好教育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的教师。高师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保持原有的优势的同时,加强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与科学性程度,加强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联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教师。也只有如此,高师教育才能进入到这个新的发展空间当中。

三、发展分析:新教师角色与高师教育的定位

要实现新世纪教师培养模式的成功转换与高师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更新,需要对原有的高师教育的各个方面有完整的认识,同时必须正确把握信息社会的本质,重新认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知识观与教师的社会角色。高师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其意义必须重新加以解释,新的教师角色定位也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教师社会角色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以旧的教师观来理解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改革,而且这种变化直接塑造了新的教师形象与能力要求。“从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变化看,教师角色经历了三次变化:第一次是道德本位阶段,教师是一种教化的形象;第二次是知识本位阶段,教师是教书匠的形象;第三次是现在,正进入人本发展阶段,教师是专家形象。”[10]当代教师的形象注定了教师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新趋势,在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当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1.教师职业的高学历化;2.教师教育的专业化;3.教师资格的制度化。”[11]这些更高素质要求与专业化要求,是信息社会对高师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要指望学生吸收所需的全部信息已不再可能。我们必须使学生具备丰富自己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复杂的社会里明辨方向的应变能力”。[12]新的知识增长方式使得人们对教师的社会角色期望产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教书匠,也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的专家,其首要任务与技能应该是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如何分辨信息、获取有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我们评价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可能是这位教师能有效地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现在则不够了,还要加上能教给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所传播的知识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合法性基础。现在,知识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更。“知识不再是绝对真理的同义词。根据新的知识观,知识不再是客观现实的简单反映,而是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的解释……知识作为对现实的解释意味着不同知识体系对现实的不同解释,隐含着作用于现实的不同方式,也意味着不同的知识体系作为理解世界的工具同时存在着的有效性和局限性。”[13]如果说以前教师所传授的以教科书为中介的知识代表了时代的真理或学科的最根本内容的话,那么,在知识传播与生产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的现代,教师所传播的知识不一定就是真理,只是众多渠道中的一种信息而已。“过去,学生一般被迫接受学校传授给他们的东西,在教学语言、内容或安排方面都是如此。今天,公众越来越认为在有关教学组织安排的决定方面,他们有权发表意见。”[14](136)这要求教师的素质结构要能满足新任务的要求,对高师院校而言,在强调学术性水平的同时,必须重视教育科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之间新的整合。“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14](135)信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显然超出了以往的高师教育目标,高师教育必须重新确定自己的基本功能。要么增加新的功能以适应教师素质更新的要求,要么固守旧有的功能。选择后者,社会将把培养满足信息社会要求的合格教师的任务分配给其他高等师资培养机构,综合性大学将尝试增加新的功能,承担起这一任务,而高师教育机构将因为定位失误被淘汰出教师培养的队伍。这显然是高师院校所不愿看到的。

在教师角色变更与开放式培养体系的条件下,高师教育需要建立起一种与教师培养的新耦合关系,高师教育对于教师培养体系的意识必须从计划时代的伴奏者角色过渡到能彰显出自己独特价值的独奏者的角色,不以知识传播者的素质结构去要求师范生,而是要他们能帮助学生成为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的人,引导学生的人格而非塑造学生的人格。只有做到这一点,在与综合性大学的竞争中,高师教育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其独特的社会形象,与教师培养模式的互动也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社会对教育要求日益苛求的年代,“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困难的职业之一,而且其复杂性和流动性还在不断增长”。[15]“教师必须用新的观点看待他们的工作,教师的传统作用──传道,授业,解惑──只是他们现在诸多工作中的三个方面。”[16]这些变化在说明了教师社会地位不再是一种稳定的概念,需要新的理解与阐释的同时,也说明了高师院校必须走出原有的模式,在教师培养的竞争中突出自己的个性。既要体现与综合性大学不同的内涵,又要看清楚与其他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教师教育机构的不同的办学目标,尤其是重点师范大学要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逐步形成以培养、培训研究生层次的中小学教师为主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同时建设高水平、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推进教师教育的终身化,最终实现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良好互动。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

[2]张燕镜.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1.

[3]交通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Z].上海:1937交通大学自刊,1937.33.

[4]陈学恂.中国近代学制资料史(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62.

[5]陈学恂.中国近代学制资料史(第三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588.

[6]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000626.

[7]时伟.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体系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2):18—22.

[8]黄崴.建立市场为取向的多元开放型教师教育体制[J].现代教育论丛,2001,(2):46—49.

[9]熊川武.台湾和香港以及大陆(或内地)部分教育学院系本科教学计划之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56—61.

[10]谈松华.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的制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5):30—32.

[11]崔允漷.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45—50.

[1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14.

[13]王红宇.新的知识观与课程观[DB/OL]sq.k12.com.cn/~chuyinga/huanbao/lunwen/12.htm.

[1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财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