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2 17: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本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生本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发展呼唤知识经济人才,人才的培养教育,教育的不断创新,培养出更多科技人才。因此,教育改革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观念,进行以生为本进行教育,是当代教育的必由之路。生本教育主要在以下教育理念变革下产生的新事物:
(一)一切为了学生。每个学生在考试压力下争取高分不断努力学习,最后成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生。由于这种严谨的的教学模式体制,学习的需要受到严重的阻碍。学生进入学校更多是为老师,为名誉努力学习,学校教育没有关注到学生真正的需要。相反,生本教育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生本教育理念影响下,教育体现的是学生这一主体,教育更多是学生的自我掌控、批评,这样的结果是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尊重学生。新时代的教育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成长增添更多的色彩。坚持尊重学生的原则,要坚持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主体需要为教育的出发点,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为学生不断成长做出应有的努力。现代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一切按学生的规律进行教育,以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还要为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尊重教育主体的能动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总而言之,要实实在在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三)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现在教育却出现一个误区,教育只是一个人成长、建立事业的一个途径,读书就是为进入高等学府而获得更高的个人成绩。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追求是更高的成绩,教育的指挥棒就是分数。为取得更高成绩,教育围绕考试大纲进行,老师是教育的主导者。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学生的主体性的丧失,学生成为教育的奴隶,教育失去其真正教书育人的作用。要改变这样的教育状况就要实行生本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知道卢梭很早之前就提倡尊重儿童的天性,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好典范。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就要践行这样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高的发展空间,生本教育势在必行。
二、如何贯彻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从教育目的上说。在教育目的上说,就是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目的论,使教育在不断追求个人的身心发展和和谐发展完整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并彰显教育本义,教育的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学生的分数提高,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课程的价值取向由学生学科科目到以人文本的重要转变。
教育目标的转变直接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提出,直接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关注的焦点的是学什么,如何学,学的如何,以学论教,使教育素质目的真正落实到实处。“过程与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探究,勤于动手,感受体验等为突出特点的新型学习方式。无论教育目的如何,关键关于如何落实教育目的,生本教育以生为本,首先在教育目标中有充分体现,不断实现其有效转换。
(二)从教育评价方法上说。新课程强调在教师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动手参与体验,亲身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要求老师不要以简单的讲解去取代学生的亲身体验、思考、发现和创造体验,实现从过程性评价到发展性评价的转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评价是贯穿于日常的教育中,成为课堂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师生调控课堂提供发展性评价的标准。
2、要淡化评比意识,尊重主体评价的多样化。
3、从长远上对评价主体进行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评价。
4、不要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学生和老师的手段,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
(三)从教育资源的利用说。生本教育实现教育从“老师中心论”向“学生中心论”转变,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材,而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当今信息化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在实践中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当下教育改革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最好教学资源。校本教材以其实践真实性和课程的认可度不断吸引学生不断进行学习,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育的有效性。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是根据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开发的,从而为生本教育提供更好的出路,当下,很多学校都进行生本教育的实践,并取得很大的成绩。例如,广州天河华阳小学就把生本教育进行到底,学校以“一切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办学理念,以“以生为本,张扬学生个性”为培养目标。学校于1999年参加广东省教科所主持的“生本教育”实验,时至今日,已发展为六个实验班,尤为重要的是,该校以实验班为龙头,将生本教育理念辐射到了全校各学科、各层面。因此,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在教育领域发扬生本教育的理念。
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并不难,关键是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有效落实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生本教育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向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挑战,实践生本教育的道路必定是非常艰难的。只要不断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生本教育必定可以不断前进,生本教育也必定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的里程碑。生本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定要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生本》
篇2
1 有一种爱叫放手
苹果里的星星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人迪・恩・帕金斯身上。有一天,他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兴奋地向他汇报学到的新东西。儿子郑重其事地拿来一把水果刀和一个苹果,说:“您知道苹果里面藏着什么吗?”做父亲的不以为然:“除了果核还有什么?”这时,儿子便把苹果切成两半。众所周知,通常的切法是从苹果颈部的凸处切到底部的凹处,而他的儿子却横着把苹果一分为二。他刚要批评儿子,儿子却举着切开的苹果说:“看哪,里面有颗星星。”果然,苹果的切面中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个美国人沉默了:他一生中吃过很多的苹果,然而就在举手之间却和再简单不过的发现失之交臂。
这个故事表明,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假如能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会发现更多的精彩!
人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只大手紧抓着一只试图挣脱的小手;饭桌前大人一遍又一遍拽回孩子伸向饭桌的小手;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学生睁着迷蒙的眼睛机械地迎合着老师,大声地喊着对或不对。这就是几乎包揽了孩子一切的教师、家长。
听了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笔者非常震惊,同时更清醒地意识到应该放手,因为教师的爱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让学生已经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我。郭思乐的生本课堂要求教师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自然的本性,让他们做回自己,并且尊重、依赖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才具有着无穷的创造力!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这样一句话:当鞋合脚时,脚就会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就是说脚在忘我地工作。那么教育如果适合学生,学生就会忘记自我,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空前提高。
在生本教育实验校的课堂中,笔者发现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自己是否是被大家认可,是否会被人笑话以及教师想要什么答案,他们完全沉浸在所面对的学习之中,没有任何的牵绊,每个学生都是透明的、纯洁的。
在适宜的环境中,一朵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如何生长就会美丽。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放手,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生长的乐土,让学生自然地生长,笔者相信学生也一样会成为绽放的花朵!
2 做激扬生命的牧者而不是纤夫
一顿丰美的午餐,教师在精心地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端给学生,这就是当前的教育!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水草丰美牧场的牧者。教师如何做好一个牧者?
周日一大早,女儿突然从床上坐起来,瞪大眼睛问道:为什么叫B超而不是叫A超?笔者吓了一跳,还真没有想过,于是让她自己去寻找答案。后来她真的从电脑中找到答案,发现也确实有A超、C超。
由此笔者想到:孩子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或许在课堂上有很多学生面对课堂时有很多的疑问,可教师从来没有给他们说出来的机会,也许真的扼杀了许多个牛顿!
邻居家的小孩上一年级,性格内向,他的妈妈和笔者说起这样一件乐事:这个孩子最近把用完的作业本上带有“甲下”的页都撕下来保存着,而带甲(没有得过甲上)的都扔掉了。为什么?后来大家才明白:这个孩子认为甲下是两个字而甲只是一个字,老师给写两个字不比只给写一个字好吗?
听完这件事笔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教师的评价对一个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有时教师真的不要太吝惜和轻率,对学生一句鼓励、一个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批语,他们都可能会珍藏于心底,也许会成为开启学生心扉向善向美的一把钥匙。
大家知道现在全国闻名的洋思中学(是江苏泰兴的一所农村中学)校长叫蔡林森,他有3个孩子,二子一女,在小学读书时成绩均不理想,大儿子上一年级时还不识数,二儿子上四年级数学考68分后自己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全镇26个没有考上初中的她占了一位。一个小学教师问: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后来蔡林森把他们带到洋思中学,不定资料,也不给补课,让他们每天将内容讲一遍,书本知识日日清、周周清。后来3个孩子都考上大学,有2个还成为留美博士。这件事让笔者看到每个学生都具有的无限的潜力。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那么作为一个牧者,教师应该怎么做?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多一分鼓励,多一分倾听,多一分关注,多一分信任,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等待……教师需要做的很多很多!
3 一起飞翔
生本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处处绽放着教师的智慧。生本实验校的何建芬老师的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的开头,何老师问:来到华阳大家有什么要说的?其中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这屋里是什么空调呀?何老师回答:用你的眼睛观察!这句简单的回答笔者觉得太巧妙了,因为她不仅仅是告诉学生空调在哪里要自己去看,更重要的是她在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要靠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
这节课结尾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为听课的教师留下些什么,先用笔画出来,再描述画的是什么,并说说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最后鼓励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这时,何老师说了这样两句话:用语言表达自己,让爱你的人更爱你,让你爱的人更懂你!多么准确精美的语言,笔者一下就记住了这个老师――何建芬!
陶继新说:人一旦拥有了智慧,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中感悟灵魂的律动!笔者觉得教师需要智慧,那么智慧如何获得?笔者认为就是不断的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就像一首歌中唱的:就让我们一路走一路唱,一起飞翔,一路朝着一样的方向!
篇3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知识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学资源。“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习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习下去。然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学生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对于课堂上讲的新知识,教师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学生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
一、生本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开始时小组合作交流的效率很低,组长调控不到位,学生发言的组织性比较差,存在困难生当旁听,没有参与的意识,依赖组长和优秀生的现象,即便老师极力推动,但是仍有学生不敢发言。学生之间互助、互帮、互教、互学、互补关系没有充分体现。
2.采用分组座位后,学生讨论方便了,但说闲话的机会也更多了。
3.作业如何安排,按照生本的设计,前置性作业是必须做的,在当前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安排作业的内容和时间显得困难重重。每一科都进行生本教育,学生如何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前置作业及课后作业?
4.关于前置作业,无论浅深易难,总是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完成。
二、前置作业中的思考
通过前置作业布置的实验,我有了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详尽地掌握,几乎每堂课我都布置前置性作业,但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学生的前置作业完成质量一次不如一次,学生对前置作业兴趣也没以前高,遇到探究性的问题或查找资料等问题更是难以完成,更可怕的是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的汇报和不良听课习惯。对此,我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了以下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要设计前置作业?②就某一个学科内容而言是否每个课时都要设计前置作业?③过多的前置作业是增负还是减负?④前置作业是否一定在课外完成?⑤如何设计前置作业?
1.前置作业要有趣味性。在前置作业的设置上,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手脑兼动”的能力,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在情境中,可以把课本上的脱离实际的例子转化为和我们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把学生们不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特例甚至是影视作品或游戏形式转化为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学习了二次函数后,对于一定长度的材料,如何使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最大?学习应用题时,如何计算银行储蓄的利息,怎样存款好?在商品买卖中,怎样稳赚钱,怎样托运最省钱?等等。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外的充分研究可以使课内的学习更深入,使课内的交流内容更广泛。
2.前置作业要新颖。我们不一定非要把内容弄得面面俱到,应该是简单而精炼、“少而精”,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的空间,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由“被动教”转化为“主动学”。就学生心理层面而言应该是“接受并喜欢”,千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
3.前置作业要有目的性。目标要明确,也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所谓的“教学目标”。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结果。
4.前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前置作业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我们要通过前置作业把相关知识的话题转交给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研究去探讨,要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除基本知识之外的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有机会把知识面提升并拓展。
5.前置作业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前置作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探讨,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有所提升、有所拓宽,达到愉快吸收知识的境界。要想提升和拓宽,就要考虑到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要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机会去体验学习的乐趣,就需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性。如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性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地探索与研究。学生对新知识的一种探究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进行,或上网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等等,为学习新知识作预备、作铺垫、作指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挖掘教材,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制定出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的前置作业。
6.前置作业的完成要信任学生。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效的方式,就会主动自觉地完成自己的作业任务,达到老师预设的作业目标。学生们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完成,大部分学生制定的复习策略针对性较强,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完成前置作业,都对难题及实践性题目进行了分析,有效地突破,事半功倍,取得的效果也不错。有几位学生还是按照老路子完成前置作业,说明他们学习态度端正,做事一丝不苟,也值得肯定。
篇4
生本教育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并拓展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适应现在社会评价、择才方式的要求,可见,生本教育是值得推广给大家的。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与拓展。
生本教育思想起源
生本教育思想建立在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过去我们也承认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根本性的,几乎没有指向体系本身。如果我们对教育体系进行一番反思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原有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以教师为本的体系,也就是一切服务于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教育体系。郭思乐教授称这种教育为“师本教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传输形态,整个教育是为了教师的教,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教师的好教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好学服务的。在这一教育体系内,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可以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学习的,根本没有条件或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人们也时常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但很多研究表明,两者并不能画上等号,有时候甚至是对立的。对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把过去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因为整个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善于教。这样,就提出了与传统师本教育相区别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是“生”绝不仅仅表述为学生,也有生命、生活等含义。
生本教育思想特点
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不同,有必要简单概括一下生本教育思想的一些特点,这对于人们认识生本教育的精神内涵是有帮助的。我们认为,生本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
生本教育认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以“学习”为基调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3)课后的刨根问底。其中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的内容,更强调学习的方法。比如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以及对别人的质疑提出反驳等。
第三,以“小组合作”为形式
生本教育非常强调学生的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不等,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以“探究”为归旨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与拓展。
生本教育思想主要观点
第一,学生观:起点非零
过去的教育一般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从而导致人们在内心里总是不相信学生,总担心他们这也出错,那也出错,表现在教育上,就是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本应由学生本人完成的学习任务,总是担心学生完成不了似的。生本教育认为,我们对学生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几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如此,我们认为学生有学习的本能和天性,学生的起点绝不为零。遗憾的是,这种本能和天性被许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长期忽视,以至儿童所展露出的这种学习本能和天性有时被人们予以无情地扼杀。生本教育正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尽可能顺应儿童学习的天性,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还教育以本来面目。
第二,教师观:生命的牧者
生本教育教学中,学生当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不是居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而是处于辅地位。整体来说,教师存在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生本教育取代师本教育就是对教师生命活动的最大关注,把教师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像牧者一样,把学生带到水草丰富的地方,让他们吃饱;风暴来了,我们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来了,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等等。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的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导。在这种体系下,教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影响和感染学生,以一种符合人性的态度去解决学生自主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师生关系也从传统的从属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互相创造与提升的关系”,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平等关系。总之,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的代替者。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育生涯变得美好而有意义。
第三、教学观:教皈依学
简单而言,过去的教学可以归结为“我教你”三个字。我们为教师的教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帮助教师制定参考书、组织教师的教学竞赛等,这些工作不能说是无意义的,但过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学,也就忽视学生本身。生本教育明确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人们一直以来所追逐的教育的秘密实际上就隐藏在学生身上,而我们却视而不见。因此,教学要从“教”转变到促进学生的“学”,让学习成为儿童成长的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第四,德育观:儿童美好的学习生活学校的德育要使儿童处于良好的学习生活中,具有个体性、根本性,形成德育自动机制。这就像一条离开水的鱼,除了把它放回到水中之外,无任何办法可以让它和谐自在地发展自己。多年的生本实践表明,生本教育的实施带来了教学氛围的根本改变,形成了最坚实的德育基础。教学氛围由过去的压抑和僵化变为了如今的创造和发展。在这一教学氛围中,学生逐步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文化、热爱学校和同学的习惯,为整个德育及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
篇5
《望晨光之熹微》――郭思乐
人类在不断探索中,对某一事物的研究,养成了一个思维习惯――寻根溯源。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个哲学问题,古今中外,见仁见智。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是要立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认为:“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为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则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等等。对教育的认识,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培养,独立人的自我发展等诸此目的。那么,运用什么模式培养人的思维、创造能力,成为我们积极探索的目标。
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注定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最终走向末路,多模态教育、可视化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成为培养学生成才的成功尝试。但从哲学层面上分析,无论多模态教育还是可视化教育所运用的方式,多是运用信息技术(外力)作用于学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的、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力),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成功教育。生本教育培养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其他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劳动越多,就会收获越多,但秧苗并没有因此增产。后来有人把插秧改为抛秧,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丰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循生物生存规律,不能违背生物的自然生长性。反观我们的传统教育,也存在着此类现象。教师把自己的意志强压给学生,自以为把每节课设计得漂亮,传授给每个学生,就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一种空谈。学生也很难达到教师的期望。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认为,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而不能让儿童去适应教育。只有这样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设计不能仅依据教育者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比如要求学生用听课的办法上完每一节课,就是唯教者意志的设计,而儿童却要通过活动才能长时间的上好课,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才是尊重被教育者的设计。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举过一个最经典的例子: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起来反抗。于是,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美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模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一切,让教育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也才会主动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才会杜绝。学生的学习变为自主、快乐、高效,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将成为一种享受。
篇6
1.静心探求真理念
1.1 多一点对教育的热爱
因为热爱与执着,普通而平凡的事业也会因此而发展到极致。生本教育就是这类鲜活的事例。"假如你命中注定扫街/就要扫得有模有样/一如开朗琪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我们并不一定都要成为杰出的伟人,而作为一个教育人,热爱,是我们最需要的品质,只有热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热爱学生,才能消除职业倦怠感;才能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以儒雅的气质影响学生,以广博知识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1.2 多一份对学生的尊重
教育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人特别是学生的尊重是师生之间交往的基本前提。教师唯有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语文生本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有耐心倾听的习惯,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特别是要能让学习基础稍差或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能积极参与,并不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感受到进步和幸福。
1.3 多一些对语文的阅读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没有阅读的人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和品质。"阅读正改变着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然后知不足",语文教师更应比一般人善于阅读,要沉的下来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广泛而专业的阅读,改变思维方式,为教育创新实践提供正确方向。
2.务实有效重课堂
2.1 主动悦纳生本理念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的生命和发展为本,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强调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发展这一教育核心,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是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生本教育体现了人类对文明教育的追求。生本教育强调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对传统教育主张先教后学的理念是一种颠覆。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学生的学习也就会变的自主?快乐?高效,教师可以"无为而为"?"不教而教",这不就是语文教育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主动顺势而为,才能将工作变成一种享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2.2 努力构建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的课堂应是有效教学的课堂,它包括:高效的课堂?生命的课堂?温暖的课堂?民主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新课标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堂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在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教师要做的很多事都要放在课外。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通过对学生平等无私的爱和平等的师生对话让学生乐意学习语文。其次,要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好课堂。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在组织教学时,要抓住关键?抓本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要理清教学思路,让学生有步骤地学习;教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做到课堂活而不乱,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另外,教师还应善于观察和等待。语文教师不应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师安排学生讨论?展示?点评的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合理安排,提倡师生互动?互相信任?敢于争辩?互相尊重,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2.3 积极探索特色模式
篇7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论 ;教学
一、生本教育之理论篇
生本教育就是教育教学应以生为本。郭思乐教授在阐述他的生本教育时强调:“教育必须转化为学习,学是教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由此可见,生本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个根本的变革,生本教育毫无疑问的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扣住了教育的真谛,它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那么,究竟如何以“生”为本呢?下面几位教师的生本教育体会可能更有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
“生本就是站稳多边的互动空间和学生一起悠悠而行。”
“生本就是站在学生原有的起点和学生一起跨越新的障碍。”
“生本教育课堂,孩子显得强势了,老师勇敢的退了出来,引导孩子学习。”
“生本教育让我体会到了‘一碗水’与‘一桶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帮助孩子找到水的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源源不断的得到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
上面是四位教师在实践生本教育时所产生的认识,由此可知,生本教育具体地说就是:(1)在知识传授上,生本教育更像李小龙的截拳道,正如李小龙在阐释自己的截拳道时说:“截拳是一种思想,它不排除其它拳法,反而会吸纳其他各个拳种的优势。”生本也应该是一种思想,只要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都可为我所用,简单的说它就是一种学习术。(2)在教法上,它要求老师要勇敢的接受挑战,善于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应重视“理”的阐明,“思”的提升,所谓“理不明则学难以达,思不深则学难以彰。”(3)在观念上,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心态,在课堂上应坦率亮出自己的不足,学生也应视老师的不足为正常。(4)在课程评价方面,应更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过程,少一些条条框框。如此之说,那么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生本又是如何实现的呢?下面我以具体的事例来简要阐明数学课堂的生本教学,发表一些浅见,以求共勉。
二、生本教育之教学篇
实例1:我在传授高二下册第十章两个计数原理时,事先我尽量不去阅读教材,我只是根据教课书上给出的两个计数原理的含义,独自想办法用最简单的道理向学生传授两个原理。根据我对两个原理的理解,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请问大家从郧县到十堰怎么走?”有说坐汽车,有说骑摩托,还有说乘坐出租,骑自行车等等,教室一下炸了起来,学生显得异常兴奋。接下来,我顺着学生的热情,共同讨论分类计数原理,然后我又把问题进一步复杂化,我又提出:“那如果我们是从郧县到北京呢?路线是郧县——十堰——襄樊——武汉——北京。其中郧县到十堰有m1种走法,十堰到襄樊有m2种走法,襄樊到武汉有m3种走法,武汉到北京有m4种走法,那总共有多少种走法呢?”提出问题后,我先让学生们自己讨论思考看能否得到结果,最后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把道理阐述清楚,推而广之,得到分步计数原理。
1.备课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第一步,如何备课,备一节什么样的课决定着教师如何在课堂上的教学,而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则决定着我们如何备课,如何传授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备知识才算抓住了备课的要点,注重于传授知识的过程,以知识的得出为主要目标,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所以,我在传授两个原理时,就侧重于对这个“理”的阐述,理清了,一切问题都明白了,也就不怕解决问题了,“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实例2:在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应用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在边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是异面直线A1B与D1B1的公垂线,过M作NQA1B1,垂足为Q,过M作MPA1B1,垂足为P,请确定P、Q的位置?
这个问题其实用线面垂直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如果不用线面垂直这一知识可不可以解决呢?但根据代数几何两大研究数学的方法,我坚信应该没有问题,可我心里也没有底,但我并不先去解决这个问题,目的是我想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上课时,我给同学们讲明,这是我遇到的一个问题,我也没有仔细考虑过,现在我们来共同讨论。首先,我们分析条件得出NQ//A1D1//B1C1,PM//AA1//BB1,然后考虑确定位置,应涉及线段关系,利用平行线性质寻找线段比例关系,结果难以解决,接着,我们又分析公垂线这一条件,寻求垂直关系,得到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寻求线段关系,还是很难解决的,我又提出,根据图形的对称性,可以猜测B1N=A1M,现在问题就是看能否说明B1N=A1M,经过分析后,感到还是难以解决,最后,我又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有两大基本思想,那就是代数法与几何法,在这里我们能不能利用方程的思想设B1N=x,A1M=y,只要利用代数关系式解出x,y或者是利用x,y的关系找到x=y就可以了,这时钟声已响,一节课结束了,我只好把建立x,y的关系的思路给学生指引一下,要他们下去继续思考,第二节课,我把我思考的结果和学生比较,最后,利用图形的对称关系,找到了x=y的关系,问题终于解决了。以后,我发现学生再遇到几何问题时,思维也开阔了,方法也多了起来,也能看懂复杂图形了。
2.教师要善于同学生讨论问题,要备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的课。要把自己的思想,思维方法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到思维的真谛,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篇8
“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核心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传统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生本教育”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感悟,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能把事情做好、有无限的潜能。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三大弊端:一是课上教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课堂的教学活动均按教师的设计展开,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教学内容注重“填”而忽视“趣”的激发,不利于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是背道而驰的。“生本教育”的推出解决了上述问题,提倡教师做课堂上的导演。
生本教育的课堂充满着无限的魅力与活力,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为了在课堂上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要在课下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搜集、整理资料中收获知识,在课堂的展示中享受成就。他们在课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潜能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一、转变传统观念,彻底扭转教学中的“一言堂”模式
传统的“师本”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试图把对知识的理解,甚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都复制到学生头脑中。面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用同一种方式制定同样的考试标准,实施统一标准化教学,但是每个学生在智力、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而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
我在尝试“生本教育”模式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生成,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成长。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转变教学观念,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所学尽快“装到”学生的脑子里去,其心情和愿望是好的,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我们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自己加以正确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起来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要急于求成或是看到学生体会得慢而不自觉地充当了“主讲者”,使课堂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二、具体学习指导,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准备工作
教师突然改变教学模式,学生有时会感到不适应或不理解。因此,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使他们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的教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将全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座位安排在一起,以便合作交流。每组均安排一名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首先对组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尽快了解组员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性格、爱好等情况,每次课前组织组员完成前置作业,课上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感悟,课后检查组员的知识巩固情况。
1.前置作业。上课前布置前置作业,例如现代文阅读,常规的前置作业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词语的音形义及运用、课文主要内容等。组长组织组员自己看书、查资料,尝试着解决问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学知识并试着初步解决问题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抓住本课的“根本”,即本课内容的核心问题。
2.课堂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前置性研究,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课堂学习,将前置作业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组长组织组员展示学习成果及自己的见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引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由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对独到的见解和有争议的发言,只要有利于推动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尤其要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对不爱发言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小组中积极发言。
3.实行奖励机制。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实施,是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因此,调动、鼓励学习小组的积极性,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营造相互赶超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同学之间、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每节课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学习小组给予加分,每周进行评比。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体会学习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毫无反应。生本教育模式与“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一脉相承,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做有困难的,通过小组活动来解决,或者由教师加以引导。课上让学生讲,他们谈收获、谈体会,交流感悟。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这就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例如,《夸父逐日》一课的前置作业是:根据对神话故事及夸父形象的理解,来讲故事、演故事。这项任务激发了学习小组的兴趣,有的学生要讲故事,有的争着演夸父,最后只能由小组长来调控。课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展示,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表演夸父的更是活灵活现,课堂真正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在活动中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课堂设计,实现教学目的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生本教学是教师为学生而设计的主动学习的教学。生本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不需要教师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以学定教”。教师还要着力讲难点、讲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一定要做到精练、精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 生本教育 特点与作用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教学,是以师本教育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可操作性强,容易完成课堂任务,但教师在课堂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忽视了学生用脑和动手的时间,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真正为使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其关注和弘扬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我认为,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构建生本教育模式,数学课堂教学急切呼唤教师要具有生本教育思想。
1.传统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基本上仍然是沿袭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研究。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根本上并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是为教材和教师服务的。所以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的根本原因是由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而造成的。当教师在课堂上自我提问、自我论证时,学生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被动的学习状态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数学课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寄希望于学生学会理论后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初中生则因为知识和自身实际脱节,和社会实践脱节,而没有学习的热情,或学完考完就束之高阁,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
2.生本教育的特点与作用
(1)学习的开放性。生本教育的开放性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开放,而且包括课外的开放。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开放性体现了学习的讨论和交流上。它认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学生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要讨论,只要是学习上需要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讨论的,可以是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讲座,而非师本教育的封闭式把学生当作灌输工具的教学。
(2)学生的自主实践性。生本课堂的教学特点是具备探索性。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材料及学习伙伴的影响下对新知识的结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整合,而非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有节奏地学习,这就体现了课堂的自主实践性,而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是跳跃式或随机式;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实践性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对问题、任务的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上,而不管结论是否正确。
(3)学习的独立与合作性。无论是“先做后学”,或是“先学后教”,都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前期认识,而这个对知识的前期掌握,可以是较为表面的,也可以是深刻的。但无论如何认识都是学习者事先掌握,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已掌握的前期知识会有更为完整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大都离不开与其他个体的交流,这就是认知后期的合作性。生本课堂的教学其实就是这一过程最好的一种后期延续。
(4)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有别于师本教育,生本课堂的教师对于问题或任务的结果不会轻易给出,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过程后自己与伙伴一起归纳、推理和总结得到。正是这样的过程,学生一旦获得正确的结论新旧知识体系便容易完全混为一体,使之成为已有知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当牢固。
3.初中数学教学大胆采用生本教育的方法
(1)严格备课课程。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中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2)实现学生自身的感悟。让学生动手做,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创造性地做,才能使知识内化为他自己的知识。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节的内容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好小刀、萝卜或马铃薯,切成正方体、圆柱、棱柱等物体,用小刀从一定角度去进行截取,通过不断的实践,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如截取正方体,得出截面的形状,还有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四边形(包含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3)让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运用文字、语言、实物、多媒体等途径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实践、验证,并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志凌.高中数学课堂“生本教育”模式初探[J].广东教育,2007,12:64.
[2]肖宽锋.如何实施生本教育[J].科技信息,2008,8:218.
[3]柏庆华,牛江梅.课堂教学的再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6:228.
篇10
3月20号,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岗前培训,在这次培训中,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初步的认识到“生本教育” 那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给我的感受是这样的,把课堂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其实这也正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今天丰宁市的五位名师分别给我们做了指导,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老师;他给我们谈到,目前的教育趋势是生本教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教育。他还谈到18年的高考,即将只是考数学与英语两科,其他科目的考核都在平时,所以,他大力倡导我们这些实习生大胆尝试,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听完五位名师的解说,我感触颇深;虽然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生本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但是要推行生本生本教育,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我所实习的学校是丰宁实验中学,目前正在教高一数学;这里的学生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的基础很薄弱,就连初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甚至分数的加减乘除都要理解好一会儿,要是推行生本教育的教学,能实行得了吗?生本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那对于基础这么薄弱的同学,我有点担心我的课堂实行不了。培训完之后,晚上回到学校,我跟我的指导老师交谈了培训完的感受;他说,目前在我们学校要实行生本教育,还非常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基础的太差,第二是学校实施的力度还不够;所以,我们得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