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

篇1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教育;东北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5-0096-03

Features of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normal category)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Qiang,FANG Zhi-jun,HE Jin-p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Normal Category)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re set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who adapt to the need for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guid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s to become independent learners with knowledge, experience, cap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to become high caliber professionalized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o like to serve basic education and hav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capability”.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composed of such 4 modules as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and graduation thesis, highlight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aesthetical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humanity and science of general curriculum education, refining basic and main courses in specialized education, guiding series specialized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specifying the occupational orientation of the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curriculum program;basic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课程计划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创建于1948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体育系科之一,被誉为中国体育教师培养的“摇篮”。近十几年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面向基础教育战线,培养大批技术动作规范、教学技能扎实的优秀体育师资。2007年9月体育教育专业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2011年4月27日东北师范大学2007级“师魂先锋队”全体18名免费师范生,以《总理,我们准备好了!》为题,给国务院总理写信,汇报了4年来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总理在信上做出重要批示:“读了同学们的信,深受感动。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确实准备好了。”经过4年免费(2011年修订为“公费”)师范生教育得出的成果和经验,2011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对本科课程计划(师范类)进行了修订,现将有关课程修订的理念、目标和课程体系等特色加以整理,旨在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篇2

2012年10月16日至17日,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主办,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承办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论坛在南京召开。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会员单位,全国24个省4个直辖市国家示范学校校长、示范办负责人和重点专业建设负责人25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

在大会的集中论坛上,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尹伟民同志从江苏职教实现三个转变介绍国示范校建设的基础状况,总结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主要举措。他指出,江苏省先后三批58所中等职业学校入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比重为全国第一,这是江苏职业教育实践三个转变的结果,即实现“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转变、实现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到全面发展的转变、实现重视学生由阶段性发展到终身发展的转变。尹处长还通报了江苏省国示范校建设四条主要举措。一是建立示范校多维度辐射机制。二是探索完善协作会管理体制。三是构建四级建设质量监测平台。四是启动省级数字化资源建设。

本次大会设立了新兴产业类、现代服务类、工程技术类和其他专业类四个小组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代表,结合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经验作了主题发言。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在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进行改革创新,确定“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师生参与企业项目,改革教学模式,形成长效机制”的建设理念,提出并确立了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江苏省扬州商业学校在中餐烹饪专业构建了“春秋轮换、工学交替”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项目引导,任务引领”式课程建设模式,构建了“分层培训、分段提高、分级强化”的师资培养模式,尝试“5S”企业化管理和“双百分”的实训管理模式,实施“联合协作,集成研发”的专业研发模式;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建筑专业为龙头,以电子、信息、环境和机电专业为两翼,以实训为保障,以产学研一体化为试点,以中德职业教育的全面接触为主线,追求“内涵求规模、质量求数量”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双元培养”“终身教育”“职教富民”三大办学特色;开封市卫生学校以口腔技能大赛制度研发为突破口,定期举办口腔技能大赛,“以赛促练,以练促改”,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各分论坛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交流效果显著,成功搭建多方对话交流平台,为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董潇潇 报道)

篇3

关键词 机电平台 机电课程体系 实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23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Group System Based on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Take Xinjia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as an example

YE Jianfeng

(Xin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Urumqi, Xinjiang 831401)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technology training to change the corresponding personnel, especially traffic colleges, how to establish the wide field of electromechanical platform as the bas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various related professional resources, promote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promo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Taiwan based machine level. Combined with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Xinjiang rail transit specialty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key project of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system of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latform is carried out.

Keywords electromechanical platform; electromechanical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system

0 引言

改革_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猛,机电技术应用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几乎涉及了各行各业,而交通职业教育在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专业格局过程中,往往忽略对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和重视,在基础技术的传承和推进上面临薄弱的境地。但随着现代工业4.0的发展,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面临深刻变革,机电技术在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紧紧围绕综合交通的框架和体系,合理设置机电专业及专业群,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机电专业在交通类院校中起到基础性、平台型、交替发展的作用。根据全国现有的交通类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急需机电专业群的建设作出探讨。

1 机电专业建设理念及规划

1.1 建设理念

机电类专业发展将以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紧贴市场需求,整合社会资源与教学资源,为综合交通事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1.2 专业规划

一要针对西部,面向中亚、西亚、南亚,积极调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掌握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综合交通运输领域。以及地方经济对技术技能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以此作为设置专业的主要依据;二要客观分析学校可调动和拓展资源的可行性,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进行深入分析;三要准确定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以满足解决生产一线问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四要紧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水平。

因此,综合整体考虑,学院的机电平台类专业中长期专业设置规划如表1、2所示。

2 课程体系建设与评价

2.1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目标实现的一种直接方式,目前大多采用企业调研、专家座谈、课程开发会等过程来开展,表象上看非常贴合于实际的工作场景当中,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技术的时效性问题,现场的工作技能要求是否符合3-4年后的发展趋势;二是过于就技术谈技术,容易从本位出发,导致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过于广泛,因此,设计1个平台课程,做好平台课程的建设工作,是关系专业群的教育质量。这个平台课程是根据所面向的所有专业共性和特点开发,具有基础性,变革型弱,适应长期的技术技能要求,可加大力度建设。

依据课程平台建设的理念,开发机械基础平台课程、电工电子平台课程、自动化平台课程。如图1、2、3所示。

2.2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在平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每个新开发专业必须建立在平台课程体系之上。专业核心课程贴近工作岗位实际,岗位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例如城市轨道交通机电专业,根据岗位任务分析,得出8大岗位要求,又根据岗位要求,设计屏蔽门、电梯维护、车站集控系统操作与维护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如图4所示。

3 机电专业实训平台建设

3.1 平_实践条件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设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同样分为平台时间条件和专业岗位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平台实验实训条件根据三大平台课程为根本依据,以理论实践一体化建设为理念,建设机械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自动化实训中心。如图5、6、7所示。

若能较快完成机电基础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将有力的推动机电基础平台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专业的发展,只要任何建立在机电一体化上的专业,都能快速介入并取得成效,机电类专业须往电气,控制方向发展,以配合轨道类专业的建设,因此,有了机电基础实验实训条件的支持后,其他新建专业只需建立专业特征实训条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和功能单一。

3.2 专业实训基地

完成机电的中长期规划后,依据建立的课程体系,在机电实训平台上,开展相应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机电类专业岗位驱动型实训室。以下以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为例说明,建立以下专业方向实验实训条件,如图8所示。

其中,信号基础设备实训室和轨旁设备实训室,由理实一体教室的方式来建设,配线室与通信基础实训室需进行详细设计,室外练功场需联合工程技术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联合建设,满足轨道类专业所有室外作业的需求,ATC综合训练及ATP、ATO的训练可与运营专业建立地铁模拟沙盘来完成建设需求,运营专业的技能训练大部分都可以使用控制专业的实验设备完成。该实训结构基本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实训需求,若要举办铁道通信信号类专业,需要再根据场地实际进行优化,联合工程、车辆、运营等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进行建设,在此方面,仍然要进一步进行探讨研究。

4 结束语

总之,机电专业在交通类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背景下,各专业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愈发明显,只有不断推进专业体系的优化,充分认识机电类课程和实训平台的重要性,加强对课程、实训实验条件、师资等各方面的建设,才能打好特色专业的基础,专业办学才不会脱离职业教育的特性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宗旨。同时这样的研究应是多方面的,在后续的研究中,仍要在实践中对各专业的课程融合、实训资源共享、资源库建设及训练项目开发等方面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洁,唐育正.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5):39-40.

[2] 黎川林,林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装备制造技术,2010(6).

篇4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28

The Exploration and Setup of Course System with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ZHANG Yu

(School of Mechatronics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By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the undergraduate catalog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we had carried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setup of course system with transporta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original speciality and backbone subject and the advantages of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is reforma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vehicle engineering discipline, ship construction and the manufacture industry of railway vehicl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terprise for talents, the course setup can provid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for the students by building the featur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by amending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lan.

Key words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teaching reform

1 背景

2012年以前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被归类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于材料类专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目录按照学科分类,结合我国国情设置专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归类到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二级学科专业通常包含三个方向:模具、焊接、铸造。①借此新版本科目录调整之际,我校将机械设计制造的模具方向进行调整,同时以白车身焊装和船舶建造为特色增设了焊接工程与技术方向,合并后成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针对该新专业,我校构建了符合重庆交通大学“交通特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课程体系、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2 现状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调整开设的专业。十多年来,国内各有关院校相继制订了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实践证明,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为原来老专业课程的增减,有机整合力度不够,学生们觉得专业课程太多太杂,而用人单位又觉得学生们缺乏工程知识、动手能力差,与毕业后的使用要求有距离。②③④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其专业具有不同于其它相关专业的特点:对材料学以及工程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要求掌握得比机械类专业要高;另一方面,对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比其它材料专业要求更多。因此,我国有的高校把该专业归属到机械学院,有的高校把该专业归属到材料学院。

目前,我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类型可分为三种:⑤(1)综合型。以原有专业为基础,整合出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再另外增设一些具有共性的专业基础课程。虽然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拓宽,然而受学时的限制,授课内容的深度得不到保障。(2)机械类。课程设置向机械类专业倾斜,只保留最基本的材料成型加工课程。此类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培养的学生在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3)材料类。课程设置更侧重材料学。此类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培养的学生,材料以及成型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

重庆市内高校如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也开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但是以上高校该专业都开设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而不是开设在机械工程学院。因此,课程设置偏重材料学科,对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较为欠缺。然而,从学生的就业去向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毕业生大都是在机械制造行业就业,因此加强其机械方面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正因为如此,在众多业内人士的呼吁下,教育部2012本科目录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归类到机械一级学科下。

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由于不在机械学院,因此与机械和车辆等学科的接合比较欠缺。而重庆交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归属在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与机械和车辆学科接合紧密,并将逐步向船舶建造以及轻轨车辆制造延伸,因此本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发展交通特色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3 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定位是立足重庆、面向全国,在金属塑性成形、高分子材料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等领域,本着服务重庆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汽车摩托车、轨道车辆、船舶等制造业的需求,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

建立交通特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我校交通行业背景,结合船舶制造发展船舶焊接,设立焊接工程与技术课程群;结合车辆工程发展汽车制造,设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群。

交通特色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本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依托,以车辆工程和船舶建造为特色,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学科和师资的优势,将机械工程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很好地进行了结合,有显著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在2012以前的我校专业设置中,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的一个方向,机械设计、机械制造以及造化方面的课程偏多,学生在机械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较强。但是在教育部2012新本科目录中,模具设计与制造被归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课就不再沿用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基础课,而是与材控专业下的另一个方向“焊接工程与技术”进行整合,对机械类与材料类基础课的平台课程进行了建设。

(2)加强工程实践能力。除实习和课程设计以外,增设工程材料基础实验、模具结构与加工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等材料类平台实验,其中工程材料基础实验安排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铁碳合金平衡组织观察实验、钢的热处理实验和碳钢热处理后的基本组织鉴别实验等实验内容。模具结构与加工实验安排了冲压模具拆装实验、金属板材冲裁加工实验、注射模具拆装实验、塑料的注射成型、模具零件的电加工实验等实验内容。由于模具行业经常需要处理复杂曲面的模具型腔,因此常常需要使用三维扫描和逆向建模等技术,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了三维逆向扫描的实验和熔融沉积快速成型实验。

(3)注重计算机技术与材料成型加工技术有机结合开设计算机在材料成型中的应用、聚合物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与分析、CAD/CAM技术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现代工程意识和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其应用计算机科学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⑥⑦为了能够分析模具强度,有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弹性有限元的知识,能够使用ANSYS软件进行强度分析;另外,由于工程问题往往具有参数多,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为了找到最佳方案需要对参数进行优化,因此需要学生具备最优化方面的知识。考虑到上述两因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包含有限元、最优化和可靠性三方面的内容。

(4)突出交通特色。面向我校优势学科车辆工程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进行了汽车制造所需基本知识的相关课程设置,例如“车身结构与设计”和“汽车覆盖件成形技术”,设置了船舶建造工程相关的课程以及轻轨车辆制造所需技术的相关课程。考虑到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趋势,特别开设了“车身轻量化材料”,主要向学生介绍当前在车身中应用越来越多的高强钢、铝合金和镁合金等先进材料。

(5)紧跟时代先进技术。据用人单位反映,当前很多高校的课程内容已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陈旧。因此,将当前制造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例如热冲压、渐进成形技术等进行梳理进而开设相应的课程。特色课程有“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特种塑性成形技术”。

(6)服务地方经济。根据重庆市政府出台的“重庆市十二五工业振兴计划”,未来重庆市将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因此,根据当前企业急需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4 结束语

本专业要求学生最终达到具有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自动化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加工、材料成型过程自动控制、材料成型工艺设计以及成形装备设计等领域从事技术应用与开发、设计与制造、生产组织与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修改与完善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方案,其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保留传统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方面的课程,同时增加特色工程技术类课程,体现了该学科与本校优势学科车辆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的融合,有效地突出学校的交通特色;此外,课程体系还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能力,拓宽未来的就业领域。

注释

① 郭建,徐向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实践.中国冶金教育,2012(2):26-29.

② 徐峰,冯小朋,夏鹏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色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30-31.

③ 陈丁桂,陈文哲,陈胤.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91-92.

④ 范钧,王雷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动态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4):203-204.

⑤ 戴晓元,寇丽丽,华熳煜.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科技创新导报,2010(12):173.

篇5

关键词:专业特色 双语教学与实践 《昆虫生理生化》 教学改革研究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环境的变幻,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同时对人才、知识的需求呈现出多元性。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新举措,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双语教学对教学体系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素质教育的提高,创新意识的更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加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善,最大限度体现了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对人才知识结构进行了优化,将人才的培养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体系[1];强化了专业教育思想,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教育对象更接近学科发展的前沿,时刻把握住时展的脉搏。

一、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06年《昆虫生理生化》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最初主要采用“双段推进式”教学模式,即安排的课程从绪论开始,按章节逐步提高英语授课的比例。前期的“渗透阶段”,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授课比例以5~10%递增,逐章减少中文、增加英语的授课内容,直至最后两章全部进入英语授课。这种循序渐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2]。在前几章,要求学生主要弄懂一些常用的专业术语,简单的生理生化知识。比如,在绪论部分只要求学生掌握昆虫的基本生活史,egg(卵)larvae(幼虫)pupae(蛹)(nymph,蝻) moth(蛾);弄懂昆虫生理的系统专业术语的表达,如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 血液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of the hemolymph)呼吸系统(Respiration system)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排泄系统(Excretion system)感觉系统(Sensory system)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生殖系统(Reproduction system)。进入“整合阶段”后,主要围绕系统逐章增加英语比例,在各章节精讲体壁、肌肉与运动以及相关的生化进程,如信息化合物、生殖的生化过程,滞育和免疫的生化反应及其分子机制。要点和难点务求融会贯通,需要反复细讲,不遗漏任何疑点,同时结合学科前沿,将正在研究的内容作为课堂讨论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双段推进式”教学模式再进一步探讨摸索“互动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3]。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授课对象,而是讨论学习的主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探究式教学[4]。角色的变换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极大地推动作用,感觉课堂的上课难度大了,但压力反而小了。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修改教学方案,设定双语教学的层次体系。面对的学生还处于一年级二学期,英语水平和听说能力正在逐步的提高之中,将教学重点、精讲的内容通过实验、反复讲解的形式务求弄懂弄通。同时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把以往的泛讲改为精讲,突出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实施过程遵循互动式教学模式,制定好教学目标,设定好双语教学讲授的内容和互动部分的内容,分头并进,相辅相成(图1)。

二、双语教学的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讲授开始前,务必让学生弄懂每次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即每章节的重点。往往重点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多个相关联的问题,采用启发式引导。这种刨根问底式的方法运用恰当能起到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比如“昆虫的滞育”的讲解,先结合专业特色把教学目标板书出来,即生产实际中家蚕的饲养,实现即时孵化以及蚕种保护等技术措施的理论根据。然后问学生why……,when……,how……,and which……, 具体问题如蚕卵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卵色?蚕卵为什么会滞育(why)?什么时候滞育(when)?生产上用种时要用什么办法解除滞育?解除滞育的机制是什么(how)?牵涉到哪些生理生化进程(which)?整个教学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当这些疑问全部解答完毕,发现教学目标已经达到。“激素与生长发育”一章从来都是家蚕等昆虫生理生化的教学重点,课前准备两支养蚕生产上常用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在讲解完毕基本的理论之后,询问学生生产上使用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对蚕茧产量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图1 《昆虫生理生化》双语教学的层次体系的设计

理论课的讲授从来都是抽象的,但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之具体化,做到通俗易懂。例如,在讲授“神经生理”这一章时,通过课文插图,仔细讲解神经的传导过程及乙酰胆碱酯酶在化学传导中的作用,并以家蚕为例讲解家蚕中毒的缘由,及昆虫产生抗药性的机制等。比如信息化合物,生殖及其生物化学这两章内容牵涉到家蚕的制种过程,通过家蚕的“逆风搜寻(upwind searching)”行为,让学生明白雌蚕蛾通过尾部的诱惑腺释放出雌性激素,而雄蚕蛾即通过头部触角探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其灵敏度非常之高;一个嗅觉感受器神经元对一个家蚕醇分子就有一次受体反应(receptor response),雄蚕蛾触角上17,000个嗅觉感受器神经元的50%用于探测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当空气中有200个家蚕醇分子与嗅觉感受器神经元产生受体反应,雄蚕蛾就能“逆风搜寻”雌蛾。这一行为也涉及昆虫的感觉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G耦联蛋白信号传导途径在《昆虫生理生化》双语教材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5],“昆虫激素”一章蜕皮激素合成的级联反应中牵涉到促前胸腺激素(PTTH)与前胸腺表面受体的结合,引发细胞cAMP的增加,调节胞内Ca2+浓度,启动蛋白激酶原b转化成活性蛋白激酶a,促进蜕皮激素的合成。“昆虫感觉系统”中,化学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耦联到G蛋白,促使G蛋白亚基Gα从Gβγ亚基解离,引发下游的效应器蛋白互作,使昆虫产生趋避、咬食等行为;视觉级联同样涉及G蛋白,促使视红紫质向变视紫红质的循环;此外,Na+/K+离子通道,Ca2+通道,昆虫信息化合物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都与G耦联蛋白相关。因此,把握好知识点的讲授非常重要,将G蛋白耦联系统精讲之后,很多昆虫生理生化的基本过程逐步清晰,许多困惑迎刃而解。

三、密切联系实际,与特色专业建设相结合

栽桑养蚕作为一个传统产业,经过了几千年中华文明发展时期的洗礼,历久不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政清民和还是战乱纷飞,衣食住行无不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古人“男耕女织”,不遗余力发展蚕桑。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至今仍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如家蚕的血液型脓病(Nuclear polyhedral virus)的防治,微粒子孢子(Nosema bombycis)的感染,在许多昆虫中都能检测得到; 特别是微粒子的交叉传染能在野外昆虫中检测到许多变种,给蚕种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从昆虫生理角度去理解,将一些“古老”的谜题和一些现代的技术措施相结合,作为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座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蚕学专业在发展历程中也经过了波澜壮阔的辉煌。最早在岭南大学开设专业课程,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华南蚕业的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鼎盛时期教职工人数也达到四五十人,广东蚕桑产业也达到了国内领先的地位。然而市场的变幻,地区经济的发展制约了蚕桑的发展势头,近几年广东蚕丝业下滑导致了行业发展的停滞。目前,蚕学也仅仅作为学校的保留专业传承着蚕桑文化。稳定蚕桑师资和技术队伍,推动华南地区特有的热带亚热带特色蚕桑生产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蚕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课程的设置应市场而生,亦面向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学科的发展需要与课程的设置有所偏差时,无疑应该结合生产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昆虫生理生化》双语课程因此具备了专业特色的特殊要求,即联系生产实际,进一步结合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四、注重教学实效,与国际接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昆虫生理生化》双语课的教学经历了初期多媒体教学的探讨摸索阶段,逐步形成有网络课件、实验同步,到实行双语教学改革、有双语教材支撑的阶段;通过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实践,循序渐进式的引导使学生适应英语教学环境,进行英语双语思维[6],总结出最利于学生掌握的教学法,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不断完善昆虫生理生化双语课程教学网站,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对学习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和练习;改善考核方式,以学生获取知识最大量为目标。

积极参加相关昆虫学国际会议,摄取知识精化。课题组人员开展教学科研能力强,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言或听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昆虫学专家的精彩讲座,并注重凝练学科发展趋势,在课堂上注意结合学科前沿的关键问题进行讲解,与学生一起在课堂课外就相关学科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不断改革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在长期的教学第一线实践中,结合学科前沿讲授新进展,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趋势,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教学相长,提升双语课的教学水平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之一,目前已广为教师采用,需克服过于依赖和认识不足等双极思维模式。正确使用多媒体不仅提高课堂可传授的知识量,更加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实施启发式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达到教学目的。2005级蚕学实施双语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分数段在70-90之间较多,并有部分超过90分的优秀等级学生。当然,考试成绩只是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要建立一套双语教学的评估体系则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7~8]。

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双语教学改革内容。强调双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突出课程重点,利用思考题、网络课件实施课外环节的互动;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充分理解并强调教与学、师与生的依赖感、责任感。实施新的教学法,成效突出。学生对双语教学适应性更好,更加能把握好知识点、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在毕业论文和毕业后的工作中应用科技英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分三个阶段、三个层次推进,这就是导入阶段的简单渗透层次、发展阶段的整合层次和成熟阶段的双语英语思维层次。教学方案的设计即分阶段推进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理论的结合。

十年磨一剑,《昆虫生理生化》双语课程的发展,妥当地结合了本专业的特色需求,得到了学生和同行教师的一致好评,并获得2012年度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一作者获得2012年度全国教学改革“优秀教师”称号,教学团队获得华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与此同时,双语教材的顺利出版,相信可以推动双语教学水平的更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福裕,王向东,徐强,等,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6(1):42-46。

[2] 李文楚,吕建秋,钟仰进,等,双语教学在《昆虫生理生化》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J]。2007,科学研究月刊(香港),31(7):102-104。(年度优秀论文,《中国教育改革论丛》转载,蒋少昀主编,西苑出版社,2012.9.北京)。

[3] 李文楚,吕建秋,钟仰进,等,互动式多媒体教学在《昆虫生理生化》双语教学中的应用”。2010,科技创新导报[J],26:144。

[4] 彭 伟,张露芳,詹 燕。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语课程教学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7(3):101-104。

[5] 李文楚主编,昆虫生理生化双语教材[M]。现代教育出版社,北京,2013。

[6] 黄海艳。思维方式的培养:双语教学的关键[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30-32。

篇6

【关键词】 体育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专业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的“精英模式”,而是取而代之的“大众化模式”。这种转变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改变,那么,体育类院校作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从现今的培养机制来看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研究体育类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色专业和体育课程方案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为优化体育院校应用人才培养机制提供理论性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安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图书馆以及网络资源,对相关专著、期刊等学术资料和最新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寻找课题相关的研究材料,以获取重要的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法。向西安体育学院各系体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体育系和运动系各20人,武术系和社体系各10人,经管系、传媒系、人体系和艺术系各5人,共80名体育教师。收回8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100%。

(3)数理统计法。把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研究材料通过Excel2003进行描述统计处理,通过分类整理,得出观点。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学院定位不够清楚

分类不清楚,定位不够明确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众多高校都竞相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从学校所包含的学科属性分析,只有33.75%的教师认为西安体育学院属于单科性院校,有46.25%的教师认为属于多科性院校,甚至有20.00%的教师认为属于综合性院校。

国内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比较倾向于2002年武书连提出的分法,将各类大学累计的科研得分百分比从70%降到黄金分割点61.8%;用三个黄金分割点将我国本科大学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种类型。调查发现,只有47.50%的教师认为西安体育学院属于教学型高校,38.75%的教师认为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甚至有13.75%的教师认为属于研究教学型高校。这说明学校教师对自己所在院校的定位并不是十分清楚,西安体育学院应该属于教学型。

2、培养目标上显现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

体育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应体现出体育教育重视的不仅是教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同时要为学生构建体育运动知识进行创新和运动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

调查发现,仅有28.75%的人认为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的运动能力是比较好的水平,不太好的占到18.75%,而运动能力一般的竟然占到45.00%。并且毕业生所获得的运动能力的运动技术规范性也不够理想,认为学生运动技术规范性比较好和一般的相当,但是都不超过40%,而认为运动技术规范性不太好的竟然占到21.25%。而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则是最差的情况,41.25%的教师认为其教学能力一般,而教学能力不太好的达到26.25%。可见,体育类毕业生的应用能力远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3、特色专业的优势资源在逐渐弱化

学校准确定位后就是要突出其办学特色。2013年西安体育学院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统计中显示,学院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三个级别的特色专业建设点,涉及到学院的运动系、健康系、武术系、艺术系、经管系、传媒系和社体系7个系。

调查发现,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学院把与体育相关性较大的专业培养成特色专业。100.00%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应该把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成特色专业。其次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92.50%,87.50%和86.25%。然后是休闲体育专业、运动康复专业和舞蹈专业,都超过了60%以上。其他专业都在50%以下,特别是2006年以后开办的新专业,许多专业成为学院特色专业的支持率都在10%以下。

把体育教师所期望的特色专业与西安体育学院2013年统计的特色专业相比较发现,呼声比较高的,且与体育相关性高的专业与体育教师的期望是一致的,如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但是体育教师所期望的舞蹈专业和运动康复专业并不在特色专业之列。

把学院培养的体育类专业毕业生与其他院校培养的体育类毕业生进行应用能力比较发现,培养的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并不是很理想。无论是从毕业生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规范性,还是教学能力方面差不多的比例最高,32.50%的教师认为体育院校毕业生的运动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好一点;而在毕业生的运动技术规范性和教学能力方面所占比例排在第二位的是差一点。另外,从体育教师对学院目前特色专业发展的特点认知上看,51.25%的教师认为学院特色专业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弱化,还有31.25%的教师认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发展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说明,西安体育学院的特色专业教育资源无论是与原来相比、还是与其它院校的体育类专业相比较,特色专业资源都呈现出弱化现象。

4、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设置课程,理论知识比重过大

我国体育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选择的,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西安体育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三段”式结构。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例,2013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规定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条件,修外本专业所规定的课程与环节,达到170学分,其中必修课116学分,选修课3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0学分,通过技能素质测试,准予毕业。

课程结构包含公共课(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根据体育课程的性质来分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都属于理论知识课。专业课是实践课,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实践教学活动包括第二课堂活动、校内外毕业实习、专业实践与社会调查、科研训练、毕业设计(论文)和技能素质测试。课程方案要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选修课学分加起来等于24学分。这24学分可以从56学分中进行选取,而这56学分大部分是理论性课程,根据体育教育转业学生以往选修的课程来分析,理论性课程要稍多于实践性课程。

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的比例大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而且通识课的比例竟然占到19.41%,是比较高的。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会影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发展,对体育教育教学应用型人才中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5、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1)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衔接不够。体育类应用型人才教育课程的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没有得到较好的有机整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如此以来,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空泛,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更难达到通过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能力了。调查中发现,只有7.50%的老师准确理解了说课和模拟上课技能的区别。有26.25%的老师认为说课就是模拟上课,有40.00%的人认为说课就是讲理论课。

另外,西安体育学院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在体育类专业院校,教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老师往往分属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别。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各个老师都是围绕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进行教学,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教学联系和配合几乎没有,这样不利于优化体育教育资源,应该通过有效整合各科教师资源,达到优化最佳教学校果。

(2)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衔接不够。西安体育学院7个体育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在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俱乐部等机构的教学能力。调查发现,93.75%的老师认为目前学院主要是依靠毕业实习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但是毕业实习在第六学期,利用10周的时间来完成能够承担起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的教学能力,显然是不够的。60.00%的老师认为通过专业课教学老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这显然是要让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观察任课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的。但在调查中发现,51.25%的教师认为在专业课传授学生运动技术过程中,对培养学生体育教学能力作用不太大,还有36.25%的教师认为作用一般。

三、研究结论

部分教师对学院定位不够清楚,从学院学科属性上有的老师认为属于综合性院校,从办学规模上有的老师认为属于教学研究型院校。

培养目标上显现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体育教师对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规范性和教学能力评价不太高。

体育教师更倾向于学院把与体育相关性较大的专业培养成特色专业。有40%左右的老师认为体育类专业毕业生无论是从运动能力、运动技术规范性,还是教学能力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毕业生差不多。有51.25%的教师认为学院特色专业的教育资源在不断的弱化。

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设置课程,理论知识比重过大,这对于培养体育类毕业生的教学、训练、管理和服务能力是不利的。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衔接不够,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衔接不够这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庄严.建设应用刑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1.

[2] 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201-210.

[3] 刘孝龙.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管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6.

[4] 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8)30.

[5]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17.

[6] 谭璐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1.

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体育;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07-02 随着体育成为世界各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与重要载体,体育英语也凸现出其重要性。为适应社会体育英语人才需求,我国自2002年以来,相继有16所体育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着重培养体育英语人才。英语与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就体育英语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开展了大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凝练获取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实际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摆脱英语语言学科的束缚,难以实现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的教育要求,存在着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体育英语特色不明显;课时分配侧重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训练,较少加强体育。

英语运用技能的培养;专业选修课方向体现不出体育英语,且选修课程太少,大多选修课成了必修课;学生不能对体育运动项目术语进行正确的翻译与分析。追其原因,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其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难以实现“英语+体育”的教育目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浓厚,造成学生身在体育院校,而对体育不了解,更不要说将所学的外语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体育领域内。相关研究证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对照外国语大学教学计划,达不到培养高级英语人才的目标,对照体育学院教学计划,又谈不到培养从事体育工作的技能[1]。为此,本文以培养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为教育目标,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实践运用验证其有效性,为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思路与帮助。

一、完善建立彰显体育英语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办学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来看,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与单科外语学院以及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略势,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要找准“英语+体育”的结合点,也就是基于体育领域外语人才的需求,培养能够在体育领域各行各业去谋职的语言水平较高的体育英语人才,说起来容易,但真正找准这个切入点是很难的。多年来,以建立英语语言文学和体育学知识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立足将英语专业(体育方向)建设成为多个体育英语运动项目,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则,将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且掌握体育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国际体育交流、体育管理、体育服务、体育信息、体育新闻等相关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获取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体育院校体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体育英语专业处于管理科学、体育科学、教育科学与英语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点上,专业结构为集管理、体育、教育与英语等为一体的复合性结构,具有专业的交叉性与边缘性,英语专业的特色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字“复合型”,具体地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的“复合型”能力,它是外语类专业的共性,也是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未来专业发展中的立足之本,二是专业方向的“复合型”能力,它是构建和突显我院英语专业特色的关键所在。我们围绕学院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这个中心工作,遵循“英语知识在体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原则,设置宽阔的课程平台,从大的体育学角度将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体育专业课程、英语专业课程)、体育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体育英语专业板块选修课程(主选与副选)四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即通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主专业方向选修与副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建立“复合应用型”体育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复合型”,还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某一个领域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

1.构建“打通基础、层次分流、重点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无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修订,其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体育领域的外语人才需求,根据这种需求变化来确定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以传统外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界限,在立足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基础上,增设必要的体育方方面面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实施层次分流,因材施教,培养具有适应传统外语就业岗位以及体育领域的体育外语人才.建立层次明确、彰显特色的选修课程群.专业选修方向与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学生事业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明确各课程群的课程名称和教学基本要求,同时要突出重点课程。另外,对课程学时数、开课学期合理分配与设置,使之相互贯通,形成互补救教育功效.体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1)公共必修课程:学院规定的课程,同时增加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等体育类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一些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体育类知识课程,拓宽学生知识结构,为进一步学习体育英语技能,奠定素质基础。

(3)专业必修课程:设置高级英语、语言学概况、高级翻译等英语语言学课程以及体育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加之一些英美体育报刊选读、体育英语高级视听、体育解说英语、运动项目英语等体育英语类课程。

(4)体育英语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设定英语语言文学和实用体育英语两个方向,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群的熏陶,提高发展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构建立足课堂、内化渗透、技能转化的外语教学模式。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以及学生汲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传授外语知识与技能与体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突破口是做好教学全过程的整体设计,构建外语知识传承与体育知识学习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外语技能转化为体育领域运用技能的教学模式。这种立足外语专业教育内化渗透培养的教学模式,不仅包含了外语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同时也突出了体育外语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专业技能向就业技能的转化,有利于依托专业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功效。建立与外语教育机构、新闻机构、体育项目中心以及体育产业服务单位的实践联系,分别发挥其英语专业优势,形成“学习、实践、服务”一体化专业实习模式,磨炼实践技能,提我院外语专业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取得很大的成绩[3]。

3.增设体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1)增设体育学科与运动项目课程。增加体育知识、技能和实用体育英语方面的课程.对于这个问题,实际操作起来很难,方方面面的因素与困难,增加多了,影响专业课程总学时数,而且减少一些专业课程学时,师资又不易协调。为此,必须找准这个结合点和切入点,遵循学生身体状况、学院发展特色和体育与体育产业领域的地域人才需求。初步开设高尔夫、网球、体育舞蹈、足、篮、排等项目必修课。主要介绍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河北民间武术等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规则与裁判法和赛事流程,能够对项目专业术语进行翻译,能够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具备能在该项目领域进行服务交流工作的能力,课程要求是采用双语教学,同时与学期开设的运动项目教学相匹配,要求学生掌握从事赛事服务、经营管理、文献翻译等基本知识与技巧.课程开设要求是第一学年讲解足球英语、篮球英语、排球英语和武术英语。另外,第一二学年开设高尔夫球英语、网球英语.根据实际需求考虑开设一些必要的体育知识讲座,包括体育产业学、体育赛事、体育新闻学、体育情报与翻译、体育健身、体育健身方法与指导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同时,大三时增设高级视听说和体育项目专选与实践,在学时分配上要考虑学院的特色。(2)增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依据外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取向以及就业的需求,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类课程,包括职业规划、就业形势与制度、就业准备、择业技巧与方法、创业指导等课程。

三、实践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经过从2010级以来的实践检验,其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类特色课程的设置结合了我院专业特色发展,高尔夫球和网球,同时,也结合了体育运动项目市场运做所需要的体育英语人才。

2.同步教学模式的设置,学生可以对一些疑难问题,通过不同课程得以解决。对于体育知识方面的在体育课程中来学习,关于项目英语方面的问题,可在项目英语课程中找到答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师观念认识、体育项目英语授课技能、教材建设等问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依然影响着教师,体现在对体育项目英语课上什么?如何上?重点提高学生哪方面英语技能?思路不是太清楚,而且创新意识差,依然延续着传统英语教学的思路。大多教师都是单一英语学科毕业的,没有运动经历,缺乏对运动项目规律、基础知识和规则的了解与体会,在内容讲解上缺乏深度,缺之系统性,容易形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情况。教材始终制约与影响体育运动项目英语的因素之一。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编写与尝试,但依然没有经过认定的材。

综上所述,体育产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呼唤着体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性地进行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使体育院校英语毕业生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实用英语理论的价值观念,深入研究“英语与体育”两大学科相融合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体育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贻刚.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90-93.

[2]河北体育学院教务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河北体育学院,2010,(7).

[3]李雷,刘振忠.体育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1):49-51.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育;实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中职体育教学迎来了花开烂漫的春天。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职业院校依旧存在着体育教学不受重视、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健康第一”“服务就业”“以人为本”等理念成为职业体育教学空谈的口号,很大程度影响了新形势下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开展个性鲜明的职业学校特色体育教学,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需求。

一、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1.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长期以来,中职体育教学并没有自己的特色教学目标,而是使用或套用普通中学的教材,使职业体育教育出现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等问题,不但影响了职业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终身锻炼”等第一目标的落实,更忽视了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目标,使职业体育教学逐渐沦为“镜花水月”,未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的提出,职业体育教育逐步上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体育教师依旧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促进职业技术人才“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往往流于形式,这正是当前职业体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

2.体育教育没有凸显职业化特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为职业学校开展特色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广大职中生而言,他们未来就业大多从事一线技术工作,必须具备充足的体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由于长期从事某一专业,职中生在就业后必须具备预防职业病的专项知识,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同样是职业体育教育必须具备的内容。然而,尽管目前各类中职院校的《体育与健康》有很多版本,但教学内容却主要围绕在篮球、足球、羽毛球、田径等传统项目,这些内容与小学、初中体育课堂上的内容并没有太多差别,并没有依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作出必要的调整,从而欠缺了“服务就业”的针对性,很难在今后的职业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开展特色体育教学已经迫在眉睫。

3.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较为落后

当前的职中生大多处于个性发展较为迅速的青春期,他们大多精力充沛,渴望独立,对未来充满向往。但与之矛盾的是,由于大部分职中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自信和自控能力,他们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怕苦怕累、适应能力差、厌学等现象,因此,职业特色教育必须改变以往的陈旧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活泼多样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然而,当前的职业体育教育大多依旧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方法单一无趣,让很多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体育的兴趣。由此可知,全方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努力创新才是今后中职体育教学的必要出路。

4.体育课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固化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推进体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对于职业体育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目前的体育评价体系依旧沿用了传统的技能性评价模式,只关注期末体育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只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达标,而忽略了学生在情感价值观、身心健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只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却忽略了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未能实现教学评价与职业体育教学改革的同步发展,不利于提高职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终身锻炼”意识的养成,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当今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瓶颈,严重影响了职业体育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学校特色体育教学的有关建议

1.体育教学应注重身心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①这句话道出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更需要较强的职业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强化学生体能训练的同时,教师必须关注德育目标的渗透,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进行接力跑这一技能训练时,教师不妨采用“抢救伤员”接力游戏的活动形式,将普通的接力跑转化为有趣的游戏,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技能训练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促进职业特色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长此以往,体育教学将会为职中生的全面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职业体育教学应强化职业特色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服务就业”的特色,有意识的依据专业特色为学生设置不同的运动项目,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体能保障,有助于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能力,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例如,文秘专业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形象具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不妨有的放矢地为学生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气质,并通过排球、乒乓球、篮球等项目强化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腕的力量,为今后的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以后从事护理、烹饪等站立型工作的学生,教师则应通过下蹲起立、太极拳、健身跑等项目,帮助学生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身体素养。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做好职业保健教育,有意识地增加相关职业与健康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保健手段,有效预防职业疾病的发生。

3.体育教学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体育教学承载着“健康第一”的基本教学任务,又具有“服务就业”的自我特色,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职业院校教育专业的多样性,建立基础课与特长课齐头并进的课程模式。其中基础课以发展学生基本体能、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主要面向教学过程中的全体学生。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适当创新,将实用技能训练与健身、休闲等项目巧妙结合,为学生创建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传统的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精彩的NBA比赛,增加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并结合“传球”“接力”“对抗赛”等游戏形式,将枯燥的技能训练化为快乐的活动。而特长课则可以依据学生的专业特色有效展开,主要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动性。在特长课中,除了常用的游戏形式和教学竞赛等模式,教师不妨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跆拳道、街舞、滑板等休闲体育运动,多方面开拓学生技能训练的途径,使整个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灵活,富有个性。

4.确立多元化的新课程评价体系

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大多依旧沿用传统的量化评价模式,没有充分兼顾到学生体质差异、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使学生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因此,确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非常必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从出勤、作业、课堂训练参与性、学习态度等方面,实现学习过程的动态化考核,同时为了突出职业体育教学“服务就业”的特色,教师不妨设立专业技能考核、心理健康考核等辅助评价体系,创设更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具体的考核方式上则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学生评价、小组互评等模式,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力求科学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使整个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转化为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应有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职业学校特色体育教学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摸索、创新。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之下,我们的职业体育教学终将迎来辉煌的明天,我们的职中生也将在特色体育教学中获得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苗.中等职业学校体育选项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1,(8).

[2]陈学勇.让中职体育教学凸显特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

[3]叶会乐.略谈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课程设计[J].教育观察,2010,(6).

篇9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满足大众健身市场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置的新兴专业。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开创了全国的先河。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成为体育学的5个基本专业之一。经过这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社会体育专业在布点范围、招生规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材编写及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范围和招生数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的第二大专业。但是,社会体育专业毕竟是新兴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研究,以期找准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定位,为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2 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2.1 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本质的思考

本质是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面貌和发展的根本性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顾名思义,也就是指“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学”的五个专业之一,应该干些什么,它与其他四个专业相比,其专业特色在哪里?关于这个问题,我国相关专家、学者是众说纷纭,并列出大量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营销及社会体育管理三类培养方向上,最大的就业市场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和社会服务[1]。并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体育指导员从2001年8月开始进入中国职业分类体系,说明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已不是业余和兼职,而是一份职业。根据《全民健身纲要》第二期工程的要求,到2005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要达到35万。但是从1993年中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以来,1996年中国仅有6万人获得了技术等级,每7000多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只能得到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这巨大的空缺需要高校培养众多合格的社会体育人才去填补[2]。

也有学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短时期内在群众性健身领域中不可能设立专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这些指导员也大多是由兼职或业余志愿者队伍组成,日本、德国也是如此。

即使是全民健身活动领域也是如此,没有相关政策做保证,也就不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还是在体育产业领域[3]。并认为,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能从一种固定的职业角度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定位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是各具特色的,而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健身技能指导人才是需要量最大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4]

其实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宏观目标讨论到此基本上已经有结果了,无外乎是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方面的专业人士,为我国社会体育工作更好地开展奠定基础。但关键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市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及资源优势,这使得各地市社会体育开展状况各具特色。所以,所有的学校也不可能“千人一面”,都培养同样的人才。那么,如何结合本省、本地区甚至本学校、本系的特色进行目标设置应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定位应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确定培养类型和课程设置的关键,它决定着专业的发展方向。1998年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这段话中,我们很难界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到底是要干什么的,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经营者、教学者还是科研者?似乎都不是,而是要培养“组织”、“管理”、“经营”、“教学”、“科研”全才。

而每个专业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要求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全能的话,势必会造成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知识浅而不专,这样的人毕业后走向社会也很难从事专业工作。所以,这样的定位显然过于笼统和不具操作性。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需要,掌握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经营开发、技术指导以及科研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基层社区、体育辅导站、各级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相关单位从事运动健身指导、运动健身保健咨询以及社会体育事业的经营管理或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与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所差无几,基本上是直接照搬过来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很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应该是能管理、能经营、能科研又能指导别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若论知识掌握,比不上体育管理专业和体育经济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目标和运动训练专业提出的“培养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的培养目标相比,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显得笼统宽泛,目标不够具体,方向不突出,特色不明显而失位,这也是造成院系领导、任课教师困惑不清,学生迷茫不明的主要原因[5]。在此,可以借鉴韩国某些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韩国各高校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比较具体、明确。如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中学师资与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从事运动和休闲指导,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健康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提高公众健康水平,进行健康问题研究和健康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等[6]。

所以,学者程杰认为:“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不明确是制约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学者刘平江认为:“经营管理为主,社会体育指导为辅,他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关系”[7]。学者马维平等人则认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为社会培养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技能指导型”高级专门人才。[3]”也就是说,每所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要想有所发展,且发展得好,必须找准专业立足点,并使其具体化,才具可操作性,否则的话会出现学生就业与培养目标不相一致的现象。#p#分页标题#e#

2.3 目标定位要考虑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一个产品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和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营销环境和一定的营销方案下,由特定的消费者群购买的总数量。在经济发展中,需求起着主导的地位,但有社会需求不等于一定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源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立足点[8]。有专家认为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健身技能指导人才是需要量最大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福建师大学者林向阳等(2003年)通过调查也得出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前两位的人才是体育器材公司的营销人员和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开发管理人员,同时提出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9]。

有研究表明:湖南经营性健身健美俱乐部平均每县(市、区)有2.37个,每个俱乐部平均有从业人员5.56个,这些场所的业主和从业人员主要是来自体育教育类毕业生和退役运动员,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健身健美的指导能力,但他们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则相对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体育专业培训[10]。这就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了依据。

以广东省为例,一份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群众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把需要更高层次的体育锻炼指导者排在第一位。

广州影响社区体育健身因素的问卷调查中,居前两位的分别是“场地设施不足”、“缺乏体育锻炼指导者”。可以说,体育锻炼指导者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科学、合理健身的重要制约因素[2]。所以,在完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该考虑市场需求。

2.4 目标定位要突出专业特色、学校特色

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场所。有特色,才会有优势;有优势,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6]。所以社会体育专业要想办好,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及专业特色。同时又要结合学校特色或本系师资各方面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学者对我国14所代表性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及培养特色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与上述学校相比,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同于上海师大等学校,也就是说,我院也是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学训练、俱乐部健身指导人员的。但是,我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设置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率高达60%,不相同的课程主要是人体生理学、伤害事故处理与急救、体育概论、社会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竞赛组织与编排,而这些课程似乎很难让学生达到“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学与训练、康乐部健身指导”的培养目标;而且其培养模式也基本同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基本上我系的大部分学生也是被安排到河南省各中小学进行实习,这样的实习安排根本显示不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也与我国创建社会体育专业的初衷相悖。

2.5 目标要突出实践教育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服务于社会的,那就应该具备一些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制定其目标是就应该突出实践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目标设置,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或积极利用已有资源,为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多亲自参与一些社会调查、组办赛事、社区指导等体育活动,才能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所得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接受社会的检验与认同,理论知识与技能才能升华为真才实学,否则的话会造成部分学生“校内一条龙、校外一条虫”的后果[5]。

我系学生现在是第七学期的前10周进行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学生进学校进行实习。除了毕业实习外,也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或个人独立进行的社会实践,如进行社会调查、参与一定的体育管理或群体体育活动等,但这种实习形式主义太强。

3 结语

篇10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方向 方向设置

引言

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我国的人口素质,尤其取决于高级人才质量。人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发展史证明,有什么样的专业方向设置体系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专业方向设置的建构是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既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21世纪,究竟应该构建何种课程体系,才能切实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1.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设置的原则

1.1体育教育规律原则

分类本身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规律。不同目的、不同出发点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因此,首先要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并能够适应和满足应用对象的需求。人才培养有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都有自身的规律性。对于本科应是专业面宽些,奠定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基础,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知识面,也有利于更高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次,在体系结构上要层次清晰,口径适宜,界定明确。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有民族特色,然而这些各具民族特色的项目有些是同一类体育项目。另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繁多,不可能都成为体育院校教学的内容,也不能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成大而全的“大杂烩”,要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布局,有的放矢。

因此,我们在设置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时,就应考虑专业口径问题,使专业面不至于过窄、过细或者过宽、过粗,利于兼顾专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增强就业的可选择余地。

1.2可持续发展原则

满足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社会需求有长远需求与近期需求之分。高等院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而且要考虑社会长远需求。在这个问题上,狭窄短视的实用主义与完全脱离的理想主义都是不可取的。人才市场的变化很快,人才培养的周期却较长,一个新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若干年努力才能办好,设置之后又不能轻易停办。假如没有经过科学的人才市场预测,轻易决定设置专业方向,将会陷入被动。在一定时期社会对某些专门性人才的需求总量和结构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对人才需求也存在结构性差异。因此,新设专业方向一定要以未来可持续发展作为决策前提。

一劳永逸,还会引起专业内容上的变化。所以,必须遵循动态原则把握专业方向的设置,才能使专业方向设置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掌握专业方向设置的主动权。

1.4兼顾办学条件原则

从理论上讲,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当然是为适应社会的需求,但必须考虑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如专业教师队伍的配置,专业建设所需的场地、设备等客观物质条件,这不是短期内可以办到的。社会急需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开设一批相关专业,缓解这些专门性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只要社会需求,则不管是否具备条件都可以开设新专业方向。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设置

纵观当今社会,社会对所需人才结构、层次、培养模式、数量及质量已有新的要求,人才向多层次、复合型方向发展。高等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本质不同,又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学校的专业设置。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要通过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实现,要遵循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及办学规律协调一致的原则,形成和发展专业的优势和特色[4]。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设置要反映出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对专门人才规格的需求谈专业及方向的设置,办学就失去了基本依据。因此,研究、预测社会需求及其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提出并形成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科学指导思想:坚持改革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专业方向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符合实际需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动态需要,又要考虑人才就业的需要,还要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有利于学科发展,同时突出重点,以创新求发展,形成专业特色。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过渡,培养的人才模式从“单一专业型”向“多科复合型”,“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变,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5]。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新专业在高校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设置,旨在不断完善、改进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适应高速度、快节奏日趋激烈竞争的现代化社会,从而全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翠兰.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体系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100-104.

[2]倪依克,赵苏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3,24(1):25-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