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美学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美学;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人们不仅对于生存的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还对于居住、工作的建筑环境和整体美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为建筑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因此,研究建筑设计的美学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1 关于美学的概述

建筑的美学是相对具体的,但由于建筑是庞大的物品,人在建筑中品味的内容也是很多的。有时一块材料的色质,质感,形式能产生美感,有时一种结构形式也能产生美感,有时一个空间形态也能产生美感,有时一种构造也能产生美感,有时整体形式能产生美感,有时立面构图能产生美感,有时建筑外部虚空也能产生美感;有时由于对力的表现能产生美。建筑的内容也能产生美感,建筑的美感是由建筑外部边缘开始对整体形式风格和性格的审美到入口到内部到局部到细部。通过时间这个线索来体验建筑的美感。这些通过形式所承载的对人真善的意义象征,从而给人以超功利、超世俗的人文的理想的联想升华,给人以自由、解放、天堂般的感受而产生美的。

2 传统建筑美学特点

2.1 中国传统建筑的和谐美

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一般都以一定的时代的哲学为基础、建筑美学更是与哲学浑然一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建筑艺术中的集中反映和体现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和谐美。和谐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大量使用的重要语汇。在中国传统各种艺术形态中,建筑最具象化地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意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物化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的审美倾向,决定了传统建筑,不强调单体的突兀诡异、形状样貌,而着重于群体建筑的空间神韵。故中国传统建筑重视整体的有机性,其所展示出的群体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2.2 强调“中”即对称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中,尤以按“中轴”对称均齐的建筑美为突出特点,被称为“中国式的建筑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在空间上的主要特征莫过于对“中”的空间意识的崇尚,从城市的规划布局,到建筑一室的中轴对称,都体现了对“中”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为突出明确的中轴,便产生了对称的、纵深发展的平面组织形式。这种秩序井然的对称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民族特色。

3 中西方现代建筑美学特点分析

3.1 西方现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钢、玻璃、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开始大量运用于建筑,结构科学也有了质的飞跃,古典时期的美学思想开始与时代文脉相矛盾。经过“新艺术运动”、“前卫”、“先锋”等流派的探索,直到1928年德国Bauhaus(包豪斯)的创建,奠定了现代建筑美学的新里程碑。现代建筑美学思想的特点是尊重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基地环境的处理、现代功能的满足、新材料新技术特点的体现、新手法的运用等。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代表人物,他们为现代建筑美学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篇章,如F・L・赖特的落水别墅、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展览馆、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等,这些著名的建筑物所代表的形象都是划时代的杰作。

3.2 中国现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开始与世界接轨,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国门开放所带来的冲击使我国建筑美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大屋顶等开始渐渐退出建筑舞台,西方现代建筑美学思想与中国建筑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中国的建筑发展走入了鼎盛时期。中国建筑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走了不少弯路。一味的吸收国外的建筑美学风格,欧式建筑大量出现,失去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这不符合建筑美学的规律和潮流。

4 新时期建筑设计的美学特点分析

4.1 更加注重形式美

我们说建筑作为一种载体,通过视觉也传递着一种美。历史建筑艺术构图原理讲究的对称、均衡、尺度、比例、对比、微差、节奏、韵律、序列、以及母题、符号、模式语言等等,都是通过某种秩序以达到“多样化统一”的手法和技巧。近现代建筑和城市往往因环境和功能条件而采取无中心的自由格局。各部分的呼应就成为达成秩序的重要因素。在建筑中所有的符号都是表面的、可变的,建筑的美是由建筑所体现出长远的、在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中取得完美平衡的理念产生的。建筑与生活真正的艺术应该存在于简单、真实而充满智慧的处理方式。

4.2 更加注重建筑的功能

功能应该是建筑师最关注的方面,实质上有经验的设计师在考虑功能、布置平面时,脑子中没有不同时考虑空间体型的;反过来也一样。排除不同说法的因素,就可以更好地探讨如何从功能方面突破惯常的观念,达到独创性。

4.3 先进技术的重要作用

建筑作为生活空间与艺术形象的统一体,离不开建筑技术和材料。技术虽然只是构造建筑的手段,确实推动技术是建筑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合理的利用先进技术可以给建筑艺术形象带来生机勃勃的活力和艺术表现力。当代是科学技术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当今人类社会是科技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巨大进步,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互通信息和知识的有无,技术全球化下建筑已经产品化了。

4.4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从总的趋势来说,未来建筑应该向着体现当代人生态智慧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也即“以人为本”成为美学发展的主流。今天应该更多的把建筑美学研究的焦点放在审美主体――人的身上,对准充满意义、无比生动的人的生存和生命活动,加强人文方面研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建筑和建筑的美学内涵。因此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一样,都在于创造一个美的有人性化的社会生活环境。

5 结语

建筑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建筑美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外观显现,可以将它看作一个有机的活性系统、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在各种建筑思潮、审美观念的冲击下,中国建筑师应从中兼收并蓄,充分注重中国建筑的特色,并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真正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篇2

[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平面设计 传统水墨 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78-01

1 传统美学的思想阐释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能够创成,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变化繁复,任何思想的形成,无不是集体人民智慧的结晶。“五举论美”在《国语.楚语上》中较早的提出了什么是美。经历了历朝历代的积累,独具一格的美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渐显现。琳琅满目的传统艺术,上至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古彩斑斓的青铜器、下至笔走龙蛇的书法及道不完的山水画,无一不让人感慨独具一格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批先辈,既是思想家、又是美学家。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的儒家美学崇尚“和”,道家美学则追求“妙”两者共同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协奏曲。

2 传统美学的特点

2.1 意境之美

“意境”即情景交融,表达“情”“意”“理”,树“形”、造“境”、表“神”的有机统一。如绘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表现踏花场景。由此可见,追求某种“韵外之致”的意境,必须通过形神兼备,虚与实的互补。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从有限到无限,从无到有,从而到达“道”。就宋、元山水画来说不难发现山水的描绘重点各不相同,追求的意境自然各不相同。

2.2 以和为美

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在艺术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机能不只在于情感的愉悦,而在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即美”、“协调即美”是鉴别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审美准则。孔子在美学中表述大都强调了对立范畴之间的和谐关系。“乐而不、哀而不伤”“”都在彰显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所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需要我们,使各要素和谐发展。

3 传统美学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迪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进步,随之平面广告设计也越来越多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文化艺术在交流、融合中扩展开来,传统美学传递了传统文化审美观,并与现代平面设计发生交流碰撞,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创作手法、理念创新的借鉴。

3.1 和谐之美启发了现代平面设计

儒家思想的“和”,能够统一矛盾双方,所谓中庸的和谐,注重对称统一、均衡的含蓄美感。另一种则是顺应自然,追寻道法自然的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两种美相互融合,传达了整体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学的整体、和谐意识启发了现代平面设计,使平面设计中相关元素运用恰当如:线条的曲直、疏密,图形的大小,文字的繁简、色彩的明暗等。和谐、协调就是在表达各种事物的最佳状态,一幅图画、设计作品的美就在于它的元素、色彩、文字、排版等方面是否和谐统一。

3.2 气韵追求引领现代平面设计

“气”乃万物具有的内在精神,“韵”则是外在形态追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气韵的艺术表达也就是“传神”。气韵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中,注重设计美观性的同时着重表达内在的精神气质。让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充满活力,让人产生一见倾心的感觉。

4 水墨画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水墨画的创作追求虚实和谐的统一,有作者独到的理解,并存在深刻内在的气韵才能有感染力。任何的艺术形式、思想需要创新迎合大众口味。艺术语言独特的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商业结合应用,让平面设计意蕴更加深厚,体现文化内涵。

4.1 水墨元素的思想表达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通过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使空灵、简约的美表达清晰。传统水墨的美感在传递商业信息的同时,表达了设计师的和谐传统美学审美思想。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说过:“面对水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自己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一个概念,只要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毛笔就有生命力,水墨是有灵性的。”凭借对水墨元素的情有独钟,靳埭强先生的设计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并被大众所熟知。正是他对水墨特有的自然、不拘的特点的独到理解,才让设计作品既有水墨的韵味洒脱,又有现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可见中国传统美学越来越深刻影响我们的设计师,使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舞台。

4.2 水墨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1)水墨元素指导海报设计

由于主题风格诉求不同,需根据不同主题采用不同的水墨表现形式去阐释主题。海报中的水墨应用方式不同,呈现的状态和感染力各不相同。传统美学中的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表现形式结合,突出了海报的唯美优雅与文化内涵。靳埭强先生设计的海报《汉字》系列,通过行云流水的水墨元素与生活常见的物件融合,构成“水”“云”“山”“风”的形态,营造了天人合一、轻松自在的生命真谛。

(2)水墨书法启发文字设计

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形态美、意境美、气韵美被设计师广泛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结合现代设计的时代特、民族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字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巧妙地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元素完美结合。把传统水墨艺术表现形式与运动结合形成曼妙的奔跑的动感十足的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同样结合书法汉字“世”的外形,准确表达世博会“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的理念。可见传统美学宣扬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同样汲取时代精神与平面设计的有机融合,追求和谐统一的发展。

(3)水墨元素指引版式编排

在当下平面设计中,不少版式设计受水墨点线面表现的影响,表现独树一帜的风格。通过文字叠加产生模糊的排列形式,我们称其为“杂音”,这种排列形式往往给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张达利设计的《字非字图非图》这一设计作品,采用手工制作把文字重新排列,形成无法阅读的杂乱中带有秩序的排列形式,构成一幅有趣的图像。水墨书法元素的虚实结合,编排出有张力的版式、书法笔意表达了设计主题。

5 总结

通过对我国传统审美观、传统美学的认识,并发掘传统美学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迪。对传统美学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关系做进一步探究,列举传统水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传递民族特色的同时赋予平面设计更多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当代平面设计师需要根据传统文化素养、审美观点、美学思想选取传统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思潮进行平面设计,并将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巧妙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

参考文献:

[1] 原田进.设计品牌[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8.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现代美学;室内设计;审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除了生理上的要求外,也越来越重视感情生活的审美要求。现代装修公司在室内设计方面除了满足用户实用性的要求外,还在当代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室内设计中融入美学元素,将实用性、安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体现了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1.形态学视角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性。从形态学视角来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间要素,室内设计的基本任务就是将建筑空间合理化,设计者应结合美学理论,以现代审美理论为指导,打破旧的空间形象,积极探索时代技术赋予建筑空间的新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二是色彩要素,研究显示色彩能够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情绪,也能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现代审美观对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除了满足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要求符合时代审美特点。三是装饰要素,装饰是室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丰富多彩的装饰材料能够赋予室内空间不同的风格特点,同时也能体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别。

2.风格特点

美学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构成室内空间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淳朴的自然风格,在室内设计中讲究保持材料的原生态,例如实木家具的使用。二是新颖洒脱的时尚风格,这种风格讲究装饰材料的新潮,并利用现代科技元素,使室内风格显得时尚而前卫,如原色铁板的应用。三是敦实高雅的传统风格,设计中使用的装饰材料比较讲究规矩,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点。四是尊贵奢华的西洋风格,它继承了巴洛克风格中的豪华多变,融合了洛可可中的唯美律动,具有显著的欧美气派。

二、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原则

色彩的运用和搭配是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在颜色的搭配和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色彩的设计不宜超过两种颜色,过多的色彩会给人赘余、杂乱的感觉。二是同一个空间里应注意不同色系的科学搭配,单一的深色系会回让人感觉压抑,而单一的浅色系会让人觉得不够庄重。三是色彩的运用比例也不宜均等,否则容易使颜色互争注意力,最好是能够体现轻重主次的差别。四是颜色选择应与室内空间的采光相适应,若采光充足可选择颜色稍微深沉一点,若采光不足,可选择较为鲜艳明亮的色彩进行调和。五是室内色彩的设计要与家具、地毯、窗帘等相和谐,注意整体的颜色的配合。

2.简约随意的美学思想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在生活上追求的是一种简单随意,复杂的装修和设计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莫名的压力,给本来生活压力就很大的人们的精神层面造成束缚和限制。因此,很多人在现代的设计和装修中打破传统的循规蹈矩,以现代美学为指导,在室内设计中追求简约和随意的风格。例如选择一个形状适宜的茶几来代替餐桌,简单随意又不失美学特点。

3.室内装修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现代居室设计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科学性可以给环境带来一种舒适、安全的感觉,艺术性能够让装饰材料和设备以及结构布局彰显出艺术美。室内设计中,现代美学的渗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心理学、环境学、审美学的综合应用以及新型的高科技设计手段更使现代居室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特点。如简洁素雅的客厅设计能够祛除人们谈话中的凝重感,帮助情感的交流和传达。

4.人文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凸显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室内设计要求用灵活的理念进行处理加工,用美学的思路进行转变,以人的意愿为核心,把新型的艺术效果呈现出来,将死板的装饰转化成带有风土人情的事物。例如,在设计时,把人的多感官视觉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将光、电、热很好地进行结合,将美好事物呈现出来,让人尽情享受自己想要的视觉环境,室内设计也更加注重安全性、舒适性和环境协调性,体现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美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美学思想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因此,室内设计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正步入一个良性轨道。在将来,人们会将更多的新的美学元素和美学风格融入室内设计中,室内设计也将变得越来越细致和人性化,将人们的意识形态完美展现。

参考文献:

[1]沈威.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2]刘肃.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消费导刊,2008(12).

[3]李银峰.浅谈现代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 2009(22).

[4]况艳君.室内设计中的色彩美[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11).

篇4

【关键词】现代美学;构成要素;应用

对我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现代美学中的某些重要概念进行界定,都应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为前提,综合考虑美学的民族性影响以及与外来思想相互融入这两方面内容。为此,我们将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状况归纳如下:前半期对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主要是为启蒙思想,而后半期则是为了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

一、美与美学的概念

美是一种能够唤醒人类的心灵和愉快情感的特质,它体现的是审美对象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一种心理体验。美学,是探析人内心这种特定的情感,分析该情感的形成原因、过程及本质等方面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在这里,本文认为应把握住美的几个基本特征:美,实质上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同样,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是确定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美的客观性,表现为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且来源于客观世界。正是由于美的这种客观属性,使得人类在观察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了某种特定的审美心理以及某种特定的美学规律、标准。例如,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观察并掌握了自然物质材料间存在的各种组合方式和期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归纳出了各种不同的形式美法则,这类法则即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结晶,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

二、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一)现代美学的构成要素

1. 形式美

形式美是对美的形态产生的一种抽象知觉,形式因素(如物体的形、色、声等)既表现为物体的实质性内容,同时也隐藏着某些观念内容。人类可通过其视觉感官来接受形式因素,以及它带来的物质刺激,并从中领会审美的愉悦。例如,某个物体根据一定的组合规律,将其形状、色彩等形式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观察该物体的形式美的同时,也能领会其中的某种情感。

2. 立体美

(1)比例。比例,即事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和局部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一个整体通常都是由多个不同的比例关系构成的。线条可以改变物体原有的比例,其具有竖线加高、横线加宽的特点,也就是垂直线能通过改变物体的比例来获得某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2)韵律。韵律听觉艺术主要是运用韵律来获得和谐的效果。尤其是在版面设计中,韵律感一般会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构件,如文字、图片等根据某种规则排列开来,使整个版面布局能达到统一、平衡的效果。

3. 技术美

技术美通常被运用到现代工业产品中,它通过新材料和先进的加工方式,如电镀、拉丝、抛光等,能有效提高整个产品的质感和美感。巧妙的产品结构,实际上是技术与设计灵感的完美融合,如汽车的飞速、稳定等,都能刺激人类的审美认知及内心的愉悦感受,这些都属于技术美的范围。在科技日益进步的今天,技术美感的实现需要以技术和工业设计美学的发展为支撑。

4. 意象与意境美

意象、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两大重要概念,也是一对内涵与外延都比较广泛的美学概念,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进入现代美学后,美学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不仅被纳入到了西学的认识领域,同时也激发出了其自身独特的传统美学特性。此外,从整体角度来看,现代美学还要求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间的和谐统一,在遵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创造出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与文化。

(二)现代美学的特征

首先,应用性。从古希腊到19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为哲学为主导,基于抽象的哲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不过哲学家们并不等同于艺术家,他们自身缺乏艺术创作的实践经验,哲学家们的理论很难为艺术创作、欣赏提供指导。19世纪以来,美学逐步发展且日益成熟,并同各类艺术创作融合,各领域的美学由此而生。相似地,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初期,美学也开始将眼光放在现实应用方面,很快便形成了设计美学。基于此,现实应用性成为设计美学中最显著的一大特征。

其次,审美性。设计活动是在现实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与其功能性相关的是审美性特征。设计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主要体现为:设计是一种美的“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因此,设计美学中研究的艺术性内容,与视觉美学和造型艺术研究的内容基本相同。从实际应用的层面上分析,设计是将一项计划、设想或方法,运用视觉语言的形式予以呈现。鉴于此,这种视觉语言也拥有艺术化的特征,也能体现出设计美中的某些特征。除符合功能性的基本要求外,审美性也是现代设计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篇5

(1)艺术设计的功能美。在本质上产品实用功能和自身功能美并没必然联系。但是从主体上,实用功能对其审美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功能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其审美的评价,其中表现的东西是具有美感的。功能设计对18世纪以来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功能的错误思想进行了纠正。同时成立了一种简洁,现代的新风格,可对功能结构美进行深入挖掘。

(2)艺术设计的材料美。目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材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是现代文明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新型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材料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现代工业上艺术设计也离不开材料,要深入处理在产品结构及环境设计中,产品在形态,颜色,质感以及肌理方面处理,这样能够显示出新型材料重要特点。在运用较为适当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材料,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满足人类的需求,达到一种美的共享。对于不同材料而言,工艺手段也大不相同。正如常说的材美工巧,对于不同的材料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产品的功能性和美感具有直接影响。对于手工产品而言,需要制造者真正去触摸材料,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性能,整点,质感等。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本身的质地优势。例如在我国典型古代家具中,明式家具是展示出最好质地美的家具之一。对于不同器材,在一些选材,制作方式以及加工技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要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特点,最终达到能够传递更多美的信息,在产品与人类中间让生产和艺术达到高度统一。

(3)技术和功能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开的,而且两者还具有一定的内涵。在审美价值的本质和形态结构上,形态美能够做出明显界定,相对于功能美能够在审美价值的表现方面做出相应界定。通常来讲,美学中技术美在思辨方面更具有操作和应用的性能。随着物质生产和产品文化中对美学的应用。技术美学,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三者,共同作为美学中应用学科。在生产方式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美学在社会和技术存在科学内相互渗透,融合,达到技术和艺术真正统一。美学原理中,技术美学真正达到了物质生产和生活中具体化,又能够在美学上对设计观念进行哲学的总括。技术美学中包含了很多方面,综合体现了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问题,其中还包括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4)艺术设计的科学美。艺术设计中科学美是一种较为独立审美状态,体现了一种理智问题。在形态的角度上对科学美进行思考,其中包括科学伦理美以及科学产品美。在创作学中进行思考,又包括理论创造美和科学实验美。科学方面的美感并不是积极体现在研究成果上的,而最注重还是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美必须经过理智所能够深入体会。这样也表明了科学的独特之美。科学美并不是自然所存在的,更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和感知。在此种美感中,最主要的体现了自然的和谐。无论是在外在还是在内在,均能够享有一种美感,领会更为全面美。科技美也能够作为美感中一种高级形式,在总结出美的规律后,进行创造。在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心理中达到了较高发展阶段。在客观上的,在人类创造的科学发明中,是通过不断发展的,总结出自然规律中的创造的形式与成果。在低碳环保的大形势下,应遵循内外空间条件和自然条件一体化的理念。真正实现设计的科学,专业化。例如北戴河美术馆建筑就深入遵循了这一理念。具体为:

(5)艺术设计的装饰美。艺术源于以装饰成为的标志。在艺术史中,装饰艺术一直在不断前进。在手工创作时代中,一般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形态对产品的外形做出形状上装饰。在工业革命时期,大多数艺术运动都是围绕着装饰及被装饰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在观念上视觉和功能美学上都存在一定的更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装饰艺术是焦躁的艺术形态。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装饰艺术占有重要位置。

二、艺术设计美学的特点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存在这样的看法:主观上,设计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再通过创新使得形成的要求对象及对其进行调整,对观念进行转变成为一种外在的形象和产品。与此同时会需要物质手段和技术,以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创造形式。进行艺术设计的核心是源于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并不是单纯进行欣赏,区别于纯艺术形式。艺术设计是通过一种为人造物实现的,出发点也是“人”。这样的在设计中要尽量满足于人类基本审美的习性,达到艺术和技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设计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艺术本身的设计特殊性和复杂性的,设计美学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艺术集中反映了对现实的审美,并增强了人类自身的审美观。在艺术美学的特征下,将人与自然,现实以及社会进行充分的掌握。美学也是以艺术为中心的,通过艺术对现实和意识的审美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不断深入,这种艺术美学形态也不断深入,丰富起来。

三、结语

篇6

1.1 对设计美学的初步认识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的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和研究艺术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设计是一门以艺术和技术为基础,并在运用中将二者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其中一个独特的分支与传统的美学研究区别很大。因此,它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应用中也有独特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通常讲的设计美学一般指的是设计艺术美学,即与技术美学相通的。设计美学包括俩个部分,即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艺术美感,俩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设计美学的研究以审美和艺术理论为基础。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社会人类对设计需求的产物,而且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美学已经学科化了,它应用范围广泛。设计美学理所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的意义就在于,把已经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美更进一步的融入到审美教育和实际操作中。更好的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1.2对设计美学的探讨与分析

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设计发展是同步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其基本理论的形成;再者,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在审美和艺术理论上。在工业革命之后,经过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生产发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现代人对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实际问题迫使现代设计家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设计介入技术的过程里了。所以从根本上说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重点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的设计美学应运而生。

二、设计美学与服装设计美学的关系

2.1简述二者关系

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服装带给人的艺术之美即“服装美”。设计美学所包括的俩个部分,产品的“设计”和产品所蕴含的“艺术美”的创作,俩者和设计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随处可见。19世纪伟大的设计家布瓦列特,不仅是个厉害的服装设计师,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设计家,他的“抛却紧身胸衣还妇女自由着装”的主张受到妇女的欢迎,他从服装设计入手,将品牌理念融入其中,发展了自己的香水产业,取得了较大成功,从中可见设计美与服装美密切相关。

2.2设计美在服装美中的具体应用

服装是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装美的造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按照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提炼出来的对美的认识,因此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服装的现实生活美是美的第一性,艺术美是美的第二性。艺术美的基础是现实美,同时艺术美也是生活美内容的创造性反映形态之一。服装审美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由于人们的审美过程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审美判断以及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总结,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趣味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美的认识,愿望以及追求,形成了服装审美的特性。服装是人的第二肌肤,因此它的存在价值和美都是作为人体美的一种附庸而体现的。服装只有具体于人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服装美。

服装设计原理:美学的比例,平衡,韵律,加强和协调统一的形式法则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包括,服装的整体和部分的分割比较;服装的整体和部分在量感和动感作用下产生的稳定形式;韵律节奏等重复出现的线条色彩等;突出重点的美学法则;服装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和谐统一;在协调的基础上集中化,体现美感。

服装设计美学主要是研究服装的个性美(服装与着装者的性格以及爱好产生的美);流行美(服装与着装者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内在美(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外在美(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还包括从上述阐述的美中产生的美,例如姿态美;构成美;艺术美;装饰美;化妆美以及实用美。

三、设计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3.1服装中的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设计艺术已经学科化了。服装中的设计美学涉及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功能美:服装的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服装只有穿在人身上才有他的观赏价值。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实用功能是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狭义的使用功能表现为服装的各种机能性,即保暖性透气性散热性安全性和便于活动性。观赏美体现在满足人们社交活动的需要上,体现在服装与人体的结合上。当然观赏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

服装设计中的科学美:服装设计是一种艺术,而艺术与科学往往是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结合使得设计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和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这种科学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科学全面的把握消费群体的需求,设计符合该群体的时装;(二)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人体工程学实在例如技术科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们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三)选择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使设计的效果达到最佳。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新材料的性能,熟练工艺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服装。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通过工艺形式和对材料的处理工艺表现出来。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艺术,在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中,作品绝大多数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反映在工艺形式上主要是指裁剪工艺,制作工艺与装饰工艺的运用相得益彰。同时这种技术美也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独具匠心的创意,并辅以相应的工艺技术与结构处理,是比较容易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的。这三种形式缺一不可。

3.2设计美学对中式服装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各国服装设计师的喜爱。中国元素被应用在很多设计上,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

追溯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式服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其言简意赅的形容。在装饰上多表现为二维设计,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关系;相同;差异

一、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

1、艺术设计美学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先从语法层面上对美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美学”一词是一个名词,而在此之前的“艺术设计”一词可以理解为定语,也就是修饰“美学”的形容词,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这门学科其实是是美学其中一个具体的层面,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美学。我们继续从语法层面上剖析,可以将“艺术”与“设计”分开,那么“艺术”就变成了修饰词,而“设计”表示名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艺术特性的设计。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常常会把它与艺术学、美学等相对综合的大学科相混淆,因此准确深刻地分析其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2、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由于艺术设计美学是研究艺术设计在美学上表现,因此其研究对象与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在传播学中将信息的传播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即信息、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和反馈,转换到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这五部分换一种说法来阐释。信息代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中就是设计的产品,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等内在要求。传播者及设计师本身,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审美意向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受传者及目标消费群体,所有的艺术设计其结果均是面向大众消费的,因此,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挖掘尤为重要。媒介在艺术设计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类别,其中有二维平面设计和三维空间设计等差异。反馈代表了艺术设计结构的最终评价,衡量一个艺术设计产品的好坏,不是靠其艺术特性的高低,也不是靠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是受众的反馈好坏,好的艺术设计品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口碑,这也是艺术设计区分纯艺术的一个本质差异。

二、一般美学概念

1、美是什么?“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追求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可见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使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认为人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对感性的系统认识,因而提出了对认识的深入研究,即人类的感觉。美来源于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事物是美的,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通俗来讲,美是种感觉认识,美学就是对这种感觉认识的研究,对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而对美的认识也是千变万化的。2、一般美学涵盖哪些方面一般美学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如果不涉及系统化的学科内容,我们可以将一切美的东西归为某种美学上的思想。美学所涵盖的方面总结起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学美以及艺术美,当然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美学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优美、崇高的分析,对真善美、丑的对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想象的美。

三、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

1、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艺术设计美学所重点研究的领域范围只针对设计品,围绕一切艺术设计而展开的美学讨论。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美,从这些类别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主要构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是对物质文明的再处理。一般美学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它不仅仅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涉及了包含精神层面在内的艺术美、社会美等等。从他们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对比出其内在的联系,艺术设计美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2、目标群体的对比分析美学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并没有特定的限制,因为具有一般性的审美原则,因而在目标群体的差异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任何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会因为经历不同或者对世界的认知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意向,所以美学的研究并无特定的目的或者功利性,其目标群体就是全部的人,具有广泛性。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综合两种美学的目标群体,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美学目标群体的相同点。艺术设计美学的目标群体对艺术设计美具有限制性的指导意义,因为目标群体的喜好是检验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艺术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目标群体的审美倾向,但是反过来讲,在艺术设计美指导下的设计产品,也会在不同程度对受众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引领着目标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艺术设计美学与其目标群体是互为影响的。3、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到艺术设计美学第一印象就是,它和艺术有关,它就是研究艺术美的,那么它与一般美学类似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形式美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而产生的美。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互通性,但这不意味着艺术设计美就是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或者艺术美的替代品,两者虽然有共性,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领域。

四、结论

篇8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1

广告美学是研究广告中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的学科,是广告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是指导广告创作的基本理论,具有社会使用功能和社会市场价值,广告美学服从美学的基本原理。本文就学习和研究多位学者关于广告美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以期对广告美学的认知更加深化,从而在实践中实现对广告美学多元化、互动化、人文化的理解。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一)广告美学著作方面

王世德教授的《商业文化与广告美学》一书,理论根基深厚,立论高屋建瓴,是我国第一部正面论述商业文化学和广告美学的学术专著, 开拓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思维缜密, 理论性强, 是这本专著的一个鲜明特色。视野广阔,内容丰富,广泛借鉴现代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符号文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是本书的又一大特色。此外, 研究深入细致, 注意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广告和商业的审美规律,也构成了本书的一个特点。作者用了三章的篇幅来具体分析广告和商业中的审美规律, 这是本书的主题部分, 也是本书最有实践价值的部分。

刘泓在《广告美学》一书中认为,广告传播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播现象。面对广告传播的发展,我们显然必须在经济营销、媒介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当中去寻求其美学意义的系统结构及其发展过程。这篇著作在讨论广告美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变迁与广告美学的发展,提出了广告的社会责任与“消费美学”的崭新认识,同时,还分析了印刷广告、电波广告、户外广告、网络广告等美学特点以及广告创意表现与广告审美心理等,并进一步展望了广告发展的当代美学趋势。

张薇编著的《广告美学》里介绍了广告美本质的多维透视、广告主体活动美、广告载体要素的组合美、广告美的价值功能、广告审美心理、广告审美意象的创构、广告的艺术形态学考察、广告美发展的动力学分析等。基础性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恒定性,正是这部分内容构成学科的基础,教材内容反映现实的前沿性发展,实现了教材基础性内容与前沿性内容较好的结合。将前沿性内容融入基础性内容的框架系统中。

(二)广告美学论文方面

宋顺清的《广告美学初探――从美感谈开去》讲述了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因为劳动促进了大脑功能不断优化,从最初的感觉、感知、潜意识,发展到能动脑筋利用、制作、使用生活生产工具,并模仿和辨别自然界及其人类行为,从而产生了喜怒哀乐等等复杂的情感。这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是伴随人们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行为而渐渐的发展变化的。美感是大众认知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美学与心理学是有必定的关联和影响的。

吴志翔在《广告美学:符号的创世纪》里写到:“传媒时代,一切都在迅速地流变。哲学语言被稀释,以最简易、最媚俗的方式被理解和传播。”这是吴志翔这位学者的洞察和感慨。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社会的一切都在快速地发展。符号的隐喻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包括了一种价值上的傲慢和偏见。这种隐喻性最直接地从广告中扩散开来。广告形象是当今时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力符号。大众化的广告传媒把很多变成了可能,它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符号创世纪”运动,所有投身其中的人可以说是“形象设计者”,他们在创造美妙的世界形象。

崔银河的《试论广告美学与受众审美接受》指出,广告就其本身来说有商业化、社会化或公益化信息传播的意图,与此同时也是有着明确的审美价值属性的艺术作品。策划广告的设计者人设计和创作广告作品的同时,也应该将其广告作品的审美切入点考虑其中,这样才会因其广告创意自身的独特而深深地吸引住人们的主义,才能使消费者因为对广告作品的独特而去喜欢上该广告作品,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化。

篇9

关键词:桥梁设计;合理;美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后,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于美有了不同的发现和需要,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也在逐渐改变和提高其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相应的审美理论也进行了更快的更新,使其理论体系也变得更为成熟了。桥梁建筑对于人们而言其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作为交通运输上的构筑物,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种空间艺术结构物或者说是凝固的艺术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现代化生活之中。

1、桥梁的美学设计及相关理论

1.1桥梁基础美学理论

在桥梁美学设计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设计工程师都有不同的理论依据,虽然有所不同,但出发点却基本相同,其目的都是将桥梁设计技术与美学观点相结合。桥梁美学大师唐寰澄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表示三个统一性是桥梁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包括:(1)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或感觉和意识的统一;(2)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或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3)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即造型和功能的一致。唐老的基本观点就是:多样性而保持统一,建筑与人类和谐,结构的合理形式的对称和韵律美化。

1.2 桥梁美学的组成三要素

桥梁美学,从学术的基本属性而言美学形式与相关专业的建筑物、构筑物等相比,有其高度的共性,但是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其美学特点与桥梁基本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可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则能达到工程结构理论与精神审视的高度一致。其基本理论思想就是:在首先满足结构功能要求的同时,将其外观及基本形象做到美化并使其与环境建筑及总体人文氛围相协调。即完成了技术与美的一致性的形成,于桥梁设计过程中产生,在完成桥梁结构的同时也将美感形式得到具体的表达,而实现的过程必不可少的三个基本美学要素是重中之重:“形式美”、“功能美”和“与环境协调美”。一个完美的桥梁作品就达到了三个要素的统一,如青马大桥图一

图一 香港青马大桥

2、桥梁美学的属性

桥梁美学的属性包括了许多具体而客观的属性,例如,其主客观性、相对性、社会性、创造性。其基本客观性一般指是指所探讨的美学不是抽象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其客观性也表现在其表现的结构形态、具体使用的建筑材料、完成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桥梁建筑史上的精品之所以历经多年仍然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使后人为其美感所折服,就是因为美学的客观性在其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桥梁美学的主观性是对桥梁进行审美的具体的人在其审美过程中主观意识发挥了极大作用,美与丑的审判结果除了基本的客观标准外,完全与主观能力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桥梁美学的相对性是指由于时代的变化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基本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外在相同的时代,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及民族和的不同,人们也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尽相同的审美观。桥梁美学的社会性是指也许对于美的认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由于人们毕竟还是都普遍处于大致相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大家的审美标准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3、桥梁美学设计和经济性设计

3.1桥梁美学设计和经济性的统一

我们重视桥梁美学,不意味着不考虑工程造价而单一追求桥梁的造型美、装饰美。从我国的形势来看还有一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较慢,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这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更要首先保证工程质量,保证桥梁的基本使用功能;其次才能考虑美学特点。另外,对于一些功能简单的公路桥,大部分都在荒郊野岭,周围没有人居环境,对其进行美化达不到效果,也就没有必要都去刻意美化了。

设计师如果想达到桥梁设计中美学设计和经济性相一致的最佳效果,我们就要重点从下面三点进行考虑:

(1)跨径与桥型:按照不同地区具体情况来选择跨径与桥型,从实际出发,不盲目照搬照抄样式新颖结构复杂施工困难的新桥型。一定要充分考虑桥址处的周边整体情况,对桥梁需要采用的具体结构形式、何种尺寸的跨径进行综合分析。

(2)装饰:合理恰当的装饰完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不可过分强调装饰这样会对原有的整体美观形式产生较大的损伤,与此同时,不对桥梁进行修饰,按照基本结构建设完毕及投入使用对于一个固定的艺术或是风景而言也是大煞风景的。

(3)城市桥梁、景观桥的美学的附加值:很多修建在城市中或是风景区内的桥梁,可以考虑在原有预算基础上给与加大投资,以保证达到完美的外形、极佳的装饰效果。一般的城市不会过多的建造此种桥梁,从总体造价考虑,桥梁的基本结构施工投资是较大数额的,而为了达到美观效果进行追加的投资于总投资相比,所占比例就很小了,但是所实现的效果和产生的意义却很大。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桥梁的美学设计,要在设计时,注意博采众长,认真钻研,坚持合理的美学设计和经济性相结合,真正实现桥梁的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

3.2工程实例

我国某城市主干路跨江桥,政府已经将该区域定位为人居区域,那么在考虑桥式方案的确定时就要充分考虑到现有景观情况及区域的总体规划,以及周边整体环境,包括景观的合理性,以及协调性。有三个备选方案作为进入备选包括:(1)主桥采用60+110+60米跨度的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2)主桥采用跨度60+110+60米的上承式变截面钢桁-混凝土板连续梁桥;(3)主桥采用跨度为60+110+60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如图二~四

图二、矮塔斜拉桥方案效果图

图三、上承式变截面钢桁-混凝土板连续梁桥方案效果图

图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效果图

对三种方案的造价进行比较可得: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工程造价最低,混凝土矮塔斜拉桥的造价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1.3倍,上承式钢桁-混凝土板连续梁桥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造价的2倍还多,如果单一从工程造价上来考虑,也许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是首选方案,矮塔斜拉桥排在其次,而上承式钢桁-混凝土板连续梁桥应该排除;但是从桥梁美学来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达不到整体区域的美观要求,无法提升环境品质。所以最终考虑到该人居区域的定位,为了使桥梁能够有独特的美观价值,甚至成为该区域的新地标,并对工程造价进行分析,采用了桥梁美学和经济性合理融合的方案―混凝土矮塔斜拉桥方案。

4、结束语

作为一个完美而合理的桥梁设计方案,达到设计者的预计目的的手段与其工程造价没有直接的关系,关键在于前期的合理的方法规划,设计者的设计经济的敏感性,以及美学的设计理念的融合其中。桥梁的建筑作为不同时代桥梁建筑行业的水平与风格的固态凝聚,也反映了设计者的智慧,桥梁美学作为一门复杂而层次多样、角度变化的综合门类,设计过程融汇了桥梁基本功能、桥梁构造设计、桥梁美学表现、使用材料原理研究等相关内容,同时对桥梁所在的地区的社会面貌人文环境都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和表现性,务必做到设计与时展和环境品质相适应。综上,桥梁美学设计人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做到因地制宜还要最大限度地将桥梁建筑的形式美和功能美完整的表现出来,在美化环境景观造福百姓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巩海帆。中国桥梁.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2] 桥梁美观设计。交通科技信息,1990,(1)

篇10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的广东,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本文以现代美学为线索,阐述了现今当代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大众审美;中西交融;华侨文化;开平碉楼建筑

一、中国建筑审美与近代西方建筑美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很强的归纳性。先秦哲学家荀子说:“不全不不足以谓之美。”就是说艺术既要有丰富的、全面的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集中表现生活和自然。中国传统艺术表达方式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表达方式,大至于建筑小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攉取了自然、社会、心理的众多具体事物抽象出一种和谐的平衡,讲究“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造成了中国艺术重性情的特殊风格。中国的传统美学不操纵具体艺术形态的发展方法,却引领着艺术发展的指向。

中国传统建建筑一直都稳定地维持着自身发展规律。但是,在明代,由于对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对建筑材料的使用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建筑技术的进步却没有推进审美的进一步发展,而局限在原有的审美体系中。审美主体渐渐在审美中的重用逐渐独立。到了清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堆砌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使中国传统建筑走向了辉煌后的没落。

在西方由于文艺复兴对人性的解放,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接踵而来的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更使科学技术与文化得以空前发展,其建筑也因此而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文化影响力,为近代建筑美学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同时也给中国传统美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逻辑上的连续性和建筑审美发展态势产生的作用和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的社会审美变化,西方美学并没有从根本上被中国传统美学排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建造师们对建筑风格有了更多的追求,传统建筑形式构成中很多有具有隐喻含义的各种元素被提取出来,与西方偏重自然和写实的造型元素相结合,产生了一种中洋结合,相映生辉的民国初期特有的建筑风格。这种从各种形式语言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建筑语言自由地组合,使所谓的纯粹建筑时代成为过往。西方建筑与中国固有传统风格的结合,同一建筑存在众多符号的形式成为当时较为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融合点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审美的历史转折点,是推动近代中国建筑风格多样化的原动力。

二、开平碉楼建筑的审美特征

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融合的大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我们审美的多样性。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最具代表的儒、道、禅三家,一方面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同时又共同塑造了中国基本的美学价值。儒家美学的“中和”之美,道家美学的“自然”之美,禅宗美学的“彻悟”之美,等都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其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积累形成过程中,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但是,随着时代和国际化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又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本土审美的发展方向。

广东自古作为“南边蛮荒、瘴夷之地”,是中原战时难民的逃难地和失宠士大夫的流放地,人们本来就比较地厌倦封建文化,且历代作为中国主要的通商口岸之一,接触“西洋”更多,所以也更具开放传统,西方的东西,包括美学观念因此也受到了更多的欢迎。随着西方艺术与建筑进入了现代主义阶段,广东也率先步其后尘,从初始的“搬来主义”、“中洋杂交”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近代岭南建筑风格,其中开平碉楼的建筑应属代表之一,在岭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就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象征,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

世界建筑文化遗产开平雕镂是在广东特定的地理区域和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是长期动乱的社会生活和多种文化的综合产物。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后,随着五邑侨乡自身对西方建筑文化的吸纳、融合、演进和发展,西方文化渐渐得到国人的承认和重视,以此为契机,西方各国的建筑形式随着民间传播途径和早期通商渠道进入开平碉楼及周边城镇。在抄袭和模仿过程中逐步创造出当地特有的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最显著的就是建筑材料与技术、各种构图元素以及装饰符号的混杂或融合。现存的碉楼很多建于上世纪20~30年代,已经运用了很多先进的建造技术。在建造中西方文化特征表现为灵活通变的创新型处理手法,主要是对西方建筑的吸纳整合。雕镂的造型千姿百态,有古罗马式、土耳其回教式、欧洲式、十六世纪英国式、德国堡垒式、教堂式、别墅式、庭园式等多种风格建筑(如图1-1),而碉楼内的使用功能依然是传统风格(如图1-2),房内长期居住依然是“中国式的生活”。这些民居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西式的特征下融入传统的装饰元素和手法,有如古代中外建筑最精湛的艺术博览,让人感受特有的艺术魅力。

罗玉明摄于开平碉楼(1-1) 罗玉明摄于开平碉楼(1-2)

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开平碉楼的建筑已经不再仅仅限制于传统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大众审美趣味影响下的开平碉楼建筑已逐步减少设计中的主观意识,不再强调其中的个性理念,而注重其中内在的使用质量,趋于“中西交融”。融入了各自所吸纳的文化、个性等元素,建筑形式被提炼出来,赋予各种隐喻的含义,被用来表达文脉、地域、以及设计者的情趣。它见证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向近代文明发展的进程,是近代西方建筑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对广东侨乡地区产生影响的产物,是建筑审美趋于“中西交融”发展历史的见证。

从哲学的辩证角度来看,社会发展是呈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审美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精神活动与精神依托,从现阶段的审美发展状况来看,审美主体结构主义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建筑审美中的主体已逐渐呈现出群体的特性。

首先,由于科学(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建筑设计风格被迅速的复制和广泛的利用,建筑师本身的个体特征被迅速的符号化从而转化为全球化的群体特征。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已经阻挡不了对人们对外部事物的美观以及对内部进一步的文化要求。最初阶段建筑外观在功能性设计时,更多的是突出建筑外观的色彩变化和形态变化,随后随着人们审美和建筑品质结合层次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建筑外观的需求从建筑的视觉享受开始向文化层面过滤,因此具有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外观开始出现,这些建筑外观带有强烈的文化韵味,比如新古典主义建筑外观设计,将古典文化厚重和浓郁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而欧美原创主义文化风格则是将一些欧美文化特点渗透到建筑元素,信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差异化逐步缩小。

其次,正如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艺术即知觉”,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更多的关注思考自己与各个事物之间彼此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的结果,已不仅仅只是展现设计主体的独创性的发挥。人们对周边事物的审美观念更多的参与到事物现实发展当中。真正地影响着周围事物的外观和内部文化的体现”。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