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方案

篇1

关键词:中专 精细化 教学管理 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28-02

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也就是计划、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价。六大管理内容相辅相成,彼此关联,密不可分,且包含独立的子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由规范化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就必须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参照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六大管理内容,建立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1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

1.1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精髓化.精致化和规律化

精髓化是把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核心,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律制定规章制度和计划,精致化是按照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实施疏密有致的管理方法,以贯彻落实教学管理的各项内容;规律化是体现教学质量管理的严格制度和规范,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指导方针和具体解决方案,是检验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标尺。

1.2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现管理的全面、全员和全过程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化,细分对象、细分岗位、细化环节。管理的全面是指教学质量管理的范围全面、内容全面和方法全面。范围包括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到教师教学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操作方法和流程;方法包括检查和评估、绩效考核等方面。

全员是指参加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广泛而全面。全过程是指教学精细化质量管理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包含教学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管理、控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的全过程。通过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有关质量问题的宣传教育,使学校全体职工都关心和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

2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需要不断地循环进行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成效。计划主要是应用现代的预测技术,预测市场对学生质量的要求,经过对预测信息的分析研究,以此来确定质量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案;实施是根据预定的质量管理目标,经过优选的质量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质量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方案的实施情况,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成果,并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总结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并且将本次循环中寻找出的问题转入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3 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3.1 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学期教学实施计划、下达教学任务书、编制授课进度计划、编制课程表等多个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由上到下包含学校计划(目标)管理专业计划(目标)课程计划(目标)管理课题计划(目标)管理。学校计划(目标)主要包括学校近期、中期、长期的专业设置及教学目标、层次等,如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它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纲领。各专业要按照总体目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专业课程开设计划,确定专业应知、应会目标,充分体现文化课为技术基础课服务,技术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达到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发展中够用和实用。同时,课程的开设力求模块化,减少课程开设门数,自主开发精品专业课程。课程计划(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教学基本文件之一。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编制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含编制说明、教学周期顺序、教学章节、教学课题、教学内容、授课时数、学生应知、应会目标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准备、作业安排等)。因此,任课教师要熟悉所教课程的整本教材内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课程知识点,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计划(目标)是教学计划(目标)的最末单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课题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任课教师课程学期授课计划制定后,由教研组讨论,教研组长、专业科科长签字,于开课前的一个学期结束前一周送教务科审核汇总,报教学副校长批准后执行。

3.2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和生产实习教学管理。第一,在理论教学过程管理中,要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子计划(目标)分项管理和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包括教学计划的修正)。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职责,按照教学计划(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如随机听课检查、教学进度检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抽考、学生问卷、座谈会等),随时掌握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及的出现的问题,做好每个课题计划(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对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专业科每月检查一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检查、督导及听课过程中随机抽查,并把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后报送教学副校长审阅。

第二,实习教学管理是中专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薄弱环节,主要与管理理念和实习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关。长期以来,我国实习教师队伍不键全,职称比例、学历比例、人员比例等结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得不到彻底解决,加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甚至达不到规范管理的要求。而中专学校学生专业技能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制定教师学期、学年技能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自我技能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同时,管理人员要从课题实习计划、实习教案人手,加强实习教学过程检查。实习教师要按照课题培养目标示范操作、讲解、辅导和讲评,对每位学生每个实习课题实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汇入平时实习成绩。

第三,生产实习过程管理也应从专业实习计划开始。学校专业课教师应走出校门,到企业调研,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签订学生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协议,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修改专业教学度进和课程计划,同时定期派教师到

学生实习单位进行指导、调研、锻炼等,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实行定师傅、定课题、定期轮换制度,把学生在企业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要依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设备来完成。因此,专业科一方面要抓好教师管理,对每个教师提出不同阶段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专业目标对实习设备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充分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3.3 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

学生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评定学生成绩,检查教学质量,研究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成绩考核应坚持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采用百分制评定,主要采取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进行,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要建立课程试题库。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总结性考核的方法。可采用课堂理论考试(笔试、闭卷)、技能考评、实践操作、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一般情况下,课程平时成绩可占30%~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70%;实验课考核成绩计入课程平时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专业课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以50%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考查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性考核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平时课堂提问、作业、实际操作和平时测验等采集学生学习成绩。

3.4 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管理和使用教务科、教研督导室、专业科应通过常规教学检查、师生座谈会、听课等形式建立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毕业生调查、与用人单位座谈等形式建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质量的信息反馈网络,通过各种层次的教学评估(包括社会评价)收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办学效益的反馈信息。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收集整理的各种信息要以纪要或报告等形式,及时报教务科和教学副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修订教学计划和目标,改进教学实施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篇2

1.1实验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基础化学实验运行一般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总结三个步骤。大多数的学校应用化学专业实验也是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充其量在实验内容上贴近实际生产,其运行机制还是实验室的模式,远达不到实际生产的模拟,不能给与学生实际生产的经验。

1.2考核制度的问题基础实验的考核制度重点强调学生的操作准确度,实验效果,纪律性等方面。专业实验和基础实验有极大地不同,基础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居多,而专业实验侧重于创新性。如果仅仅参照基础实验的考核制度,则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精细化工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

精细化工企业是生产精细化学工业品的企业。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目前涉及到的领域有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新领域[7-9]。由于精细化工企业的原料、设备和生产工艺的特殊性,使企业管理的难度远大于一般企业。其详细的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设备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工艺管理,安全和环保管理五个部分。各个管理步骤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科学性和严密性,同时对经济效益的产生有较大影响。精细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对于制定切合实际生产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管理制度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3精细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在应用化学专业实验中的应用

3.1实验管理制度方面的改进借鉴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在仪器药品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产品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制定详细的制度。使专业实验室在硬件管理(仪器设备、原材料等方面)和软件管理方面(各项生产、安全管理制度)都能与企业对接。结合实际从实验纪律、仪器药品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产品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教师行为职责等六个方面制定专业实验室管理细则,把化工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推行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使专业实验室内形成浓厚的生产氛围,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管理制度的改进包括:(1)实验纪律:模拟企业打卡制度,明确上下班时间;实验(工作)服制度,强调着装整洁。实验过程模拟实际生产过程的基本纪律要求。(2)仪器药品管理:强调学生作为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学生在具体实验操作之间必须熟悉实验过程中每一种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毒性以及应急措施。对于仪器,要严格操作程序,操作标准,施行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对于实验室的所有设备都要有具体的负责人,都要有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3)实验过程管理:模拟班组长制度,施行细致化,分层次管理。对于每一个实验及其操作过程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标准和安全措施。同时班组长对实验过程进行质量监控。(4)实验产品质量管理:以实际生产过程的各项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确保产品各项指标符合实际生产要求。(5)安全管理:首先确定班组长安全负责制,制定包括水电气安全、仪器安全操作、药品安全管理、实验过程安全管理制度。对于实际的实验,制定实验安全操作规定以及实验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确保每一个实验环节的安全管理。(6)教师行为职责:和基础化学实验不同,在专业实验中,教师不再充当指导作用,而是充任引导者、监督者、安全员、裁判员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改进实验;监督学生相互间的协作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个人的实验操作表现;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实验室财产安全,判定学生的实验成果。

3.2实验运行机制方面的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全面模拟实际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在专业实验中,除了基本的实验外,以某一实际产品研发为主组成研发团队进行产品开发。整个实验内容不再仅局限于实验室里,包括市场调研,配方研制,配方优化,成本核算、产品检验等各个环节,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生产、营销、研发能力。市场调研要求学生详细地对某个感兴趣的精细化工产品进行产品价格、产品销路、市场前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进而确定该产品是否具有研究开发的价值,据此写出调研报告。配方研制要求学生对该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文献调研,确定该产品的基本配方,继而提交研究计划和团队人员组成方案。配方优化和成本核算则要求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对产品配方进行优化,提高产品性能的同时兼顾成本核算。产品检验环节则依据该产品的各项国家标准进行严格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市场要求。

3.3考核制度的改进在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考核中,探索制定全新的专业实验成绩考核模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生产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实验过程的每一步,制定严格的质量考核标准。强调过程管理和步骤考核,不再局限于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整个考核兼顾实验运行的每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中每个团队成员的表现。同时实验考核以产品的性能及成本为关键目标,促使学生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鼓励学生利用研发的产品进行创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精细化工;管理系统

精细化学工业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简称“精细化工”。精细化学品具有下列特点,即品种多,更新换代快、产量小、大多以间歇方式生产、具有功能性或使用性、产品质量要求高、商品性强、技术密集高、设备投资较小、附加价值率高等。精细化工大体可归纳为医药、农药、合成染料、有机颜料等40多个行业和门类[1]。精细化工行业属于传统工业类别,从这一视角上来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紧随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构建出属于其自身的管理系统。精细化工行业可以从人才、技术以及信息的角度出发,构建出较为全面的系统模型,通过这些管理系统的支持,精细化工行业能够为我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说,精细化工行业所构建出的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契合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节约能源并和现阶段的高新技术相互融合,进而有效地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

1以人才管理系统为基础

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以人才管理系统为基础,优化人才培训管理过程,同时需要增强人才的绩效考核,以此提高行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1.1优化人才培训管理

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优化其自身人才培训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助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建设管理系统时,精细化工行业需要从人才培训的角度出发,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精细化工企业可以优先针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明确工作职能,同时精细化工企业也需要对企业在职人员定期展开全员培训。精细化工企业可以采用补习、进修、考察的方式有计划地完成培养和训练,以此帮助员工适应新要求下新的工作职能。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精细化工企业应当从组织、工作和个人三个方面多维度地对员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组织分析主要是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工作分析指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能力。个人分析是将员工现有的水平与预期未来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进行比照,以此参设两者之间的差距,方便后期精细化工企业制定严格的培训规划来弥补两者的差值。综上所述,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优化人才队伍的培训管理,通过对新员工以及全体员工进行培训管理的方式来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养。

1.2加强人才绩效考核

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绩效考核。人才绩效考核是建立在上文所述的人才培训的基础上,人才培训能够保障精细化工企业的员工掌握相对应的工作知识和技能,而人才绩效考核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现阶段,精细化工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人才绩效考核制度,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精细化工企业需要成立人才绩效考核办公室,制定《绩效目标责任书》,规定精细化工企业员工在一段时间内的绩效目标[2]。之后绩效考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需要将企业员工的月度评估结果与《绩效目标责任书》中规定的绩效目标进行对比评估,形成考核结果。考核结果的形式为奖励、惩罚、表扬、批评的一种或几种。在这一过程中,考核结果要形成书面材料,由企业的经理部保存作为面谈考核之用,绩效考核结果需由总经理批准执行,经批准的绩效考核结果由人才考核办公室于次日公布。精细化工企业需要积极约谈绩效不达标的工作人员,排查工作人员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同时针对绩效完成度较低的员工,企业也需要及时给予惩罚。面对绩效完成度较好的员工,企业要予以奖励,通过奖金或奖品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的人才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能够让精细化工企业的员工保持工作激情,并在月度绩效考核中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2以技术管理系统为核心

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建立技术管理系统,以纳米技术、合成技术以及流体技术为核心,构建出一整套完整的技术应用管理体系。

2.1精细化工纳米技术

在目前精细化工行业需要应用纳米技术来构建适合的技术管理系统。对于精细化工行业来说,应用高新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行业工作效率。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极高的应用前景,因此精细化工行业需要应用好纳米技术,提高行业的工作效率。应用纳米技术需要对纳米材料开展研究。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这些特性使材料具备优秀的力学性能。在这些化工生产中,纳米材料可以用作纳米聚合物来制造高强度重量比的泡沫材料、透明绝缘材料、高强纤维等[3]。除此之外,在精细化工中纳米材料还可以被用来制作成纳米日用化工,包括纳米色素、纳米感光胶片等,这些纳米材料为人们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另外,纳米材料还可当做粘合剂、密封胶涂料、高效助燃剂、贮氢材料以及催化剂等,这些不同的纳米材料涉及不同的纳米技术,精细化工行业已经和纳米技术息息相关。因此精细化工行业可以从多元纳米材料的角度上出发,优化其自身的纳米技术管理过程,以此来形成更为高效的纳米技术应用方案。

2.2精细化工合成技术

在可持续发展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对合成技术进行管理,精细化工行业需要有效地应用合成技术来展开日常生产。合成技术的核心是电化学反应,精细化工中的合成技术在电子转移的基础下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无污染。合成技术是精细化工技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点,它能够推动有机化学生产技术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精细化工中的合成技术的典型代表就是SPE法,它主要用与隔离精细化工电化学反应的场所,借助电解室有效促进电离子的反应运动,在这一过程中,SPE法可以用来电解反应物。值得注意的是,应用SPE法所展开的精细化工生产往往不会产生副反应,而且这一方法所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重复利用,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合成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2.3精细化工流体技术

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加强其自身流体技术的管理。流体技术完全满足精细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一技术的核心是超临界,因此流体技术也被称作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精细化工行业中,流体技术可以被用来完成诸多难以完成的生产活动,同时流体技术可以完成一些正常情况下很难进行的化学反应。目前流体技术在精细化工行业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萃取、有机合成等多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流体技术的超临界性特点既能够提高精细化工行业的生产效率,又可在精细化工行业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改变反应的温度、压强,分离出精细化工生产的产物,促使流体技术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构建精细化工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流体技术的管理。

3以信息管理系统为媒介

在可持续发展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的管理系统需要以信息管理为媒介,严格意义上来说,合理的信息管理能够保障精细化工行业信息流通的有效性。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精细化工行业可以应用AI技术赋能行业的信息转型,同时,精细化工行业还可以应用SaaS平台来有效地进行信息公示。

3.1AI赋能精细化工信息转型

在可持续发展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可以应用AI技术展开行业的信息化转型。相关的精细化工企业可以研发AI数大脑,据以此来有效地将AI技术融合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去。在这一过程中,AI技术可以为精细化工行业提供融合IoT(物联网)、AI技术(人工智能)以及OR为一体的人工智能整体运行方案。精细化工行业可以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大脑分析平台(MAI)、智能制造管理平台(MES)、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SCADA)、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双体系设备管理系统(EMS)。其中数据大脑分析平台能够有效地对精细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产出更为高效的生产方案。另外,智能制造管理平台可以应用AI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来替代人力展开机械化的化工生产过程。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能够有效地抓取网络上的精细化工生产数据,帮助工程师进行产品分析。另外实验室管理系统以及双体系设备管理系统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精细化工企业完成产品的研发以及生产过程。这样一来通过全系列智能化AI技术的支持,精细化工行业能够实现其自身的智能化数字信息转型过程。

3.2SaaS平台赋能精细化工信息公示

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鼓励企业应用好对外信息公示平台,以此将企业的生产信息有针对性地公示给群众。在这一过程中,精细化工企业可以应用SaaS平台将其自身的企业信息进行登记。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能够为社会大众所熟知,社会大众和企业之间就能够形成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所谓的SaaS指的是软件即服务,通过SaaS平台的支持,精细化工企业可以有效地适应现阶段的市场发展需求,人们也能够在平台上对企业提出发展意见和建议。企业可以有效地吸纳有用意见,完善其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如此一来,通过平台的支持精细化工企业就完成了其自身的信息公示过程。

4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需求下,精细化工行业需要建立起相对应的人才管理系统、技术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在三方面管理系统的支持下,精细化工行业能够培养出诸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同时这些不同的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精细化工行业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在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下,不同的管理系统能够推动精细化工行业应用好现阶段的高新技术,以此提高行业发展动能,相信在未来我国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质量能够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李盼盼.精细化工中化工技术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22,48(01):93-95.

[2]封豆豆,吴成志,陈必新.某精细化工园区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21,35(05):935-942.

篇4

 

依据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立足天津,辐射环渤海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笔者就工商管理专业改革目标设计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做了初步探索。

 

一、改革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教学改革目标是:由传统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者和未来的经理人。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教学改革争取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及教学手段上实现大突破,逐步构建起与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强调领导力、创造力和执行力的训练。上述目标,将成为培养方案以及授课模式改革的中心出发点。

 

二、改革内容

 

(一)构建并完善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工商管理专业,我们计划采取分方向建班方式,主要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具体方向,固定教室,采取小班型研讨式、案例型授课模式,探索应用型“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分模块设计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精选必修课、特色组合选修课、模拟实验(实训)课和自主实践课等。在课程设计及安排上,突出几个重点应用方向:一是外语的总体水平及听说训练;二是计算机实用技能训练;三是管理研究方法的训练;四是管理案例分析能力训练;五是毕业设计和创业计划能力。

 

(二)实施课程体系配套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拟在课程体系上做如下配套改革:

 

1. 选修课程设计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导向。课程设计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满足学生出口的需要。为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考研或后续学习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各方向至少要开设一门采用研讨式或双师制授课的研究导向的选修课程。学生选择研究导向选修课程,可以规划未来考研专业或者辅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如有(独立或与教师联名,参照学院的科研期刊奖励划分),可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奖励。

 

2. 推进研讨式和案例式教学实验。在课程属性上,除了必修和选修之外,还要体现研究型和应用型的多种需求,并相机采用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研讨式和案例式主导授课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侧重于研究型,一个侧重于应用型。拟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设计中实施本科生研究型(考研生)和就业型两个导向,全方位开展上述教学改革与实验。同时,我们也将就考评方式进行相应创新和改革,争取实现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有机结合(如平时和期末各占50%),也将通过实验室建设来支撑考试条件和考试手段。

 

3. 增加专业涵养类课程。增设一些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如心理学、文学欣赏、国学修养、孙子兵法等,增厚学科底蕴和涵养。这些课程应该尽可能往前面学期安排,避免和专业课选修冲突。此外,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素质构成,目前在我系是缺项。可在教学方案调整中增设心理学此类课程,依托人力资源专业方向,发展心理学相关实验与测评课程,或与校外心理咨询机构联合,或者成立专门机构,开辟面向本科生的心理测评、辅导和咨询体系。

 

4. 将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实践课程是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包含实验课程但不局限于此。在新的方案设计中,尝试将课外活动和课程结合起来,作为“弹性学分”设置。如把《招聘也测评》课程与学生模拟招聘大赛结合起来,把《创业管理》课程与学生参与创业大赛结合起来,并取得相应晋级成绩可以免修此课,并获得此课程学分。同时,也可学习其他院校经验,开设横向或纵向课题的自主实践课程选修,将课程与老师的科研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对此种课程预留弹性学分。如工商管理的创业课程主线(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方案大赛-经营决策模拟);人力资源的就业训练主线(就业指导(测评)课程-模拟招聘大赛-就业模拟实验)这样的课程安排和弹性学分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主和有效的安排学习计划,整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将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学习、社会实践和就业招聘、社会服务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三)实施教学管理配套改革

 

1. 加强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研讨式与案例的有效保障。一些课程平时成绩占60-70%,进行过程考核的实验。

 

2. 创新考试方式。平时成绩可扩大比例至50-70%,期末采取题库式计算机随机抽题考试。专业选修课程,在平时过程考核的基础上,期末可以采取课程论文答辩、口试等多种考核方式。

 

3. 推动专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生成。由各专业汇同学院发展本科生实习基地,打造多种产学研结合模式。

 

三、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采取分段能力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子系统。

 

“分段能力培养”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主要是:入校初期阶段的各种校园社团活动能力;低年级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中期的情景分析和专业实践能力;后期的专题研究和社会实践能力。除此之外,还配有“不同载体平台”系列活动:主要有课堂案例训练、实验室模拟、社会调查、基地实习等。

 

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我们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安排:

 

1. 校内实践活动。如在学生大三、大四定期进行案例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实践活动,由企业赞助进行。

 

2. 课堂案例训练。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课后小组按理学习和课堂讨论发言,进入到形成性考核体系中去。

 

3. 社会调查活动。结合教师科研,可定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学生也可以独立策划调查活动。

 

4. 企业实习锻炼。利用假期,到实习基地进行企业实习,每个学生在大三学年度,要至少两次走进实习企业学习锻炼。合作企业要给每名学生配置实习导师,并指导实习过程。学生实习结束,要有实习报告备案。

 

5. 就业实训。利用我系实验条件,进行各种类型的实训。

 

6. 毕业设计研究。鼓励学生以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进行案例研究和实证性研究。

 

未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以工商管理综合实验中心为依托,包括软硬件两个层面。在硬件方面,将建设以下内容:

 

1. 案例研究中心。建设“案例教学与讨论中心”、“精品课堂录播中心”和“学术沙龙讨论与活动中心”,主要功能有:案例教学、小班型实验课、人力资源色彩教室、精品课堂或案例课堂录播、计算机网络考试等。

 

2. 综合实验室。建设“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主要功能有:企业运营管理沙盘模拟,ERP系统操作训练,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实验等。

 

在软件方面,将采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两个方向等工商管理范畴的实验和实训软件,包括微软ERP实验室、用友等 工商管理实训基地等。

篇5

化工行业是一个充满知识与能力的挑战,又需要严谨态度、高素质的行业。近几年,化工行业屡屡暴露出安全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职业素养在教育中的缺失或者说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不对称的情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担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任。通过专业调研和校企专家讨论与论证,确立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精细化工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小试、优化与放大、生产与车间管理、质量控制与分析检测等专业知识,具备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小试及数据处理、放大试验与优化、生产过程的工艺控制等能力,具有良好的安全环保和成本意识,能胜任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技术员、产品化验员、品管员和研发助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实用有机技术”课程特点,其职业素养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树立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经济生产的意识;培养学生真实记录实验数据,规范书写实验报告的职业习惯。从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清洁生产、安全生产、6S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根据课程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科学分析重构课堂

1.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并重选择教学项目依据“实用有机技术”课程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专业教师通过科学分析,选取职业活动的典型案例、有代表性的岗位操作项目,作为教学的载体。进行单元设计、编制工作页时,应将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由于项目不同,虽然职业素养培养方向一致,但表现形式各有特点,每一个教学项目除了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外,还要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做出具体的要求。以工业乙醇的蒸馏单元教学项目为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见表1。2.职业素养培养要尊重科学规律,循序渐进,螺旋式递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需要认识、消化、吸收的过程。职业素养作为行为规范和内涵更是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与养成。高职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包含丰富的内容,由众多子素养构成,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精细化工技术专业通过各门课程之间“往复并螺旋式递升”方式培养职业素养,“实用有机技术”课程在职业素养培养上同知识与能力培养同步,结合项目教学,实施“训学同步,重复巩固,逐渐递进”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双师共育是职业素养培养的保证

职业素养来源于职业岗位,最终要为工作岗位服务。引入本行业当地知名企业的专家与专业教师一起进行双师授课,专业可以很好地把握授课内容与难易程度、进行课堂有序管理等,企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树立职业信心。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教师了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情况与需求状况,特别是本行业知名企业以及当地的知名企业情况,平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企业文化知识,如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用工情况、企业的规章制度、相应岗位的岗位责任制、企业的管理模式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与企业相关的知识不仅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还能确定自己的定位以及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不足。例如,目前很多学校实训室管理都开始运用6S管理模式,着装规范要求学生进入实训室一律穿实验服,长发束起,穿平跟鞋但不得穿凉鞋。而很多学生起初并不以为然,当看到企业教师动作娴熟地盘发、带工作帽、穿实验服,做实验准备的时候,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配以企业相关制度的讲述以及身边穿着规范避免伤害的案例,授课效果良好。双师合作授课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项目企业化,该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弥补校内教师企业生产工艺、分析检测、生产管理等实践经验的不足,切实保证项目化课程设计的有效实施,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有利。与此同时,还可以把企业里一线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必要性,新员工、新徒弟的职业素养培养技巧和实践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

四、科学的考核方式方法是职业素养持续融于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

科学有效的考核方法使教学相长,有利于职业素养长期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而对于职业素养,更多地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此职业素养考核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不能单凭印象,要细化条目。目前高职教学班级人数普遍在40人左右,考核内容要有代表性、可操作性且不能太复杂,以免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压力。“实用有机技术”课程职业素养考核要融于教学项目平时考核中(见表2)。

五、总结与讨论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实用有机技术”课程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习惯、实验用品用前检查用后清理归位、实验记录规范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共育”,企业教师聘用和按时上课难,区域内相关知名企业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技术管理人员工作忙碌,上班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另外,企业有一些出差和临时任务安排,临时性调停课较多,建议建立企业教师资源库并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二是班级人数过多(40人),一名教师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精神高度紧张,一旦有突发事件就更手忙脚乱,建议条件许可的条件下进行小班化授课。

总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改革牵涉方方面面,无论有多少困难,高职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将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协同发展、齐头并进,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抓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最终实现职业素养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李晓敏 单位:浙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临江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1.基本框架。

通过对滁州市及周边地区化工行业的深入探索和市场广泛调研,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分设为化学检验、化工生产技术、化工仪表自动化和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等多个方向,其专业核心课程的选择与设置即与此相衔接。其中,《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旨在加强专业基础,配套的分析检验专业实验旨在强调实验技能的提高;《流体输送与传热》和《传质与分离技术》课程(原《化工原理》)强调化工基本原理的分析和化工单元操作技能的培养;《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突出化工仪表及化工自动控制系统在化工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化工工艺》课程旨在拓展专业适应面,重在工艺过程的分析与工艺参数的整定;《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以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为重点,保留鲜明的化工行业特色。

2.基本关系。

《工业分析技术》是基础,《流体输送与传热》是强化,《传质与分离技术》是提高,《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主导,《化工工艺》是细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是深入。以此为前提,在制定2013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突显了核心课程的专业地位;综合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与整合了课程体系;考虑课程之间的先后排序,新构了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

二、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

1.工业分析技术。

《工业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上的具体应用,与新时期“双证书”教育这一新的“双证融通”的高职教育模式相对接,[4]与“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衔接,其对化学综合知识(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整体应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第一、二学期已开设过《基础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包含《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前提下,适当加大了实践学时所占的比例,使得实践与理论学时的比例达到2∶1,不断强化学生分析检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同时,在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加强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流体输送与传热。

《流体输送与传热》与《传质与分离技术》本身就是原《化工原理》课程的优化与整合,原《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推导过程繁琐,理论性过强,工程实例不足,经过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之后,整合后的这两门课程均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优化,将原《化工原理》中课堂授课部分和实验部分整合为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同时,增加了化工仿真实训,并将原课程设计部分有机地融入其中,用以模拟实际工业生产过程,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地引领学生进入生产性实习的环节。《流体输送与传热》在《物理化学》、《化工制图》和《化工机械基础》等前续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在第三学期,按照项目化教学的需要,其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控制在1∶1左右,理论学时稍多,以便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之初,充分掌握必要的化工基本原理和主要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构造与操作原理等知识。

3.传质与分离技术。

《传质与分离技术》作为原《化工原理》的下半部分,紧随《流体输送与传热》课程之后,开设在第四学期,以“简单化”(讲清基本原理、避开繁琐的数学推导,简化教学过程)和“具体化”(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有效关联,并与其他核心课程有机融合)为根本宗旨,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5]强调技能的训练,因此,其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控制在1∶2左右,实践学时稍多,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原则。通过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也是核心课程群中教学内容整合最大的一门课程。过去以纯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严重脱节,理论讲解抽象,学生学习被动,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后,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行为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施行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综合考评方法。通过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仪表自动化”赛项对接的CS2000型过程控制系统设备的全面投入使用,对典型化工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进行选择与整合,通过对过程控制系统的操作与参数整定,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能力。

5.化工工艺。

《化工工艺》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群中的一门核心课程,与其他多门核心课程存在明显的交叉和互通之处,亟须进一步互相优化与整合。其理论知识部分优化的方向在于:通过与《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对接,精简理论知识点,针对典型化工生产过程,重点分析其工艺流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化工工艺仿真软件,细化与整合实践内容,通过对典型工艺过程的分析与工艺参数的整定,加深学生对“工艺流程”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拓展学生的专业适应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全面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精细化工生产技术。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作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行业特色鲜明,内容繁杂,知识面宽,要求学生掌握典型精细化学品生产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对化工生产设备、化工单元操作、化工工艺流程等知识点又有较高的要求。为此,本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基础化学》、《化工机械基础》和《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等相关课程的配套与支撑。通过这些课程之间的优化与整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对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生产过程为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开放精细化工实训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配套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践与推行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依托中央财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本着贴近生产、淡化理论重实践、绿色环保低碳的建设理念,配套新建了化工仿真实训室和精馏实训室。

1.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

通过化工仿真实训室的建设,满足了大型分析仪器仿真实训、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化工工艺仿真实训、化工自动化基本控制单元仿真实训,以及化学检验工、化工总控工、化工仪表自动化等技能大赛仿真操作的要求,极大地丰富了本专业的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

2.对接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大赛。

通过与“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的对接,新建了精馏实训室,引进了全套新型精馏操作实训装置。该装置是化工单元操作实训最接近化工生产的理想设备,不仅满足了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即可实现流体流动、流体输送和精馏单元操作的实训任务,同时也可用于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考试(实践部分),服务于职业技能大赛,亦可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之用。

四、改革成效

1.加强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在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下,通过核心课程,以及相互之间的优化与整合,突显了核心课程的专业地位,衔接了课程之间的关系,优化了课程体系。

2.创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上,秉承“简单化”、“具体化”的宗旨,淡化理论重实践,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为依据,创新与完善课程内容,构建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工学交替的教学做一体,形成“实训环境职场化,教师学生角色化,实训内容工作过程化,专业技能培养递进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五化”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3.改进教学组织方式,强化工程意识。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采取“三个相结合”,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常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采用了包括参观企业、企业调研、工厂见习、案例教学、策划方案、开展实训、开放实验室、小组讨论、专业讲座等多种形式作为补充,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4.培养职业素质,拓宽就业面。

篇7

关键词:生物实验;现状;改革;管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课程开展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急切诉求。学生在生物课上,通过亲身实验,学习到生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助于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几乎每个学校都建有生物实验室,生物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实验室对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大意义。在新时期,如何创新生物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改善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生物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

1.学校领导对生物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的忽视

部分学校领导对生物实验不以为然,认为教师能引领学生去实验室动手实验自然是好,但不去动手实验也无妨。时代快速地发生着变化,但学校领导的观念仍然停留在以前,只看重升学率,而对生物实验是否进行这些细节不加过问。认为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来检查,被迫修建的。完全不顾生物实验室对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作用。陈旧的观念得不到改变,自然也就影响了生物实验室管理的加强以及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

2.实验室建设存在城乡差异,实际应用性差

实验室的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表现在农村教学资源紧缺,单从生物这门课上来说,农村生物实验室的器材不完善,器材数量少、器材受损严重、器材陈旧等情况也随处可见,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城市的教学资源呈现出较好的局面,生物实验室里的器材相对完善,器材更新也较为频繁。但像实验室里的标本、模型等也仅限于让学生看看,无法实际操作。乡村与城市的生物实验室都受到实际应用性问题的困扰。

3.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足

生物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操作失误,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受伤等情况的发生。因此,生物有专业、牢固的知识非常必要。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的生物老师专业水平不高,在农村中学,这个弊端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多为兼职老师,编制也存在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法

1.领导转变固有思维

学校领导要坚持贯彻“十二五”计划的教育理念,转变固有思维。督促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实验室管理,把实验室管理纳入章程,任命相关部门把实验室的管理做到科学化、精细化,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对陈旧的实验器材要及时更换、损坏的器材要及时清点登记。给实验室配备专业的生物教师,并且对生物老师的教学质量制定出硬性的考核标准。

2.改变管理方式

把实验教学纳入教师期末考核的范围,对学校实验器材给予及时补贴,尤其是易碎、易损耗的器材。农村学校要在向国家财政申请补贴的同时,也要自力更生,从其他方面获得资助与补贴,完善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制度,从器材和资金量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和增加器材的实用性。

3.生物教师的专业化

专业的生物教师是提高生物实验质量的保证,是实验室必须配备的人员。学校要提高生物教师的入校执教门槛,要尽最大努力避免不专业生物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加强学校生物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组织学校生物教师定期外出进修、学习,拓宽生物教师对外交流的平台。

篇8

依托江苏高校“应用化学”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对基础化学实验改革,就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实验教学手段的丰富、实验考核机制的改变及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等主题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

品牌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改革

为了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江苏省于2015年正式启动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1]。江苏省通过注重统筹协同、分类建设、机制创新、标杆引领及全面推进等举措认真抓好工程实施[1]。通过学校申报、初审、专家评审、综合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被遴选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点,成为江苏省唯一一个以“应用化学”为专业名称的品牌专业建设点。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办学基础扎实,自2010年以来,先后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专业,获批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而“应用化学”专业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获批,有效的促进教学改革,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发挥品牌专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受师范类院校传统实验教学的影响,原有的由教师讲解演示实验,学生模仿并按部就班完成实验的模式已难以符合应用化学专业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也与江苏高校“应用化学”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基础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是实验性环节的首要一环,我们必须加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增强品牌专业的标杆引领作用,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将常规基础化学实验包含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及仪器分析实验等整合为基础化学实验(I-III),各阶段教学环节均为80学时,整个教学环节合计240学时。基础化学实验I主要包含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22.5%,设计性实验2.5%,综合性实验75%。基础化学实验II以有机化学实验为主,其中验证性、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比例分别为17.7%、2.6%和79.7%。基础化学实验III主要以物理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组成,其中验证性、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比例分别为53%、4%和43%。充足的课时有效的保证了实验的开出量,有效训练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经典实验得到保留,保证了基础化学实验依然是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理念、巩固化学知识的必经阶段。不同阶段的实验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训练目的[2]。化学化工行业中所遵循的严格操作,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传统观念始终依然重要,基础化学实验所拥有的经典的,好的东西要值得保留。我们将原有的部分验证性实验内容进行丰富,融合一定的综合性、探索性和拓展性,保证了从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合理过渡,同时使基础化学实验所强调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在保证“三基”教学的基础之上,增加应用性、地方特色性的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是地方学院的发展之路,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石化产业、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重点基地已经落户盐城,其中化工产业已成为盐城市第二大支柱产业。目前盐城市建立的环保科技城在2015年成为苏北唯一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十大环保产业园区之一。以适应就业需求为目的的实验内容的增加,使《基础化学实验》的开设与生产实际、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需求等密切联系的。例如将基础化学实验I中所规定的水质分析,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等设计到水的实验增设专题实验,以盐城环保产业园具体实例为实验内容,并在基础化学实验III中进一步强化,对“水质分析”过程中所涉及到从采样到开出检验报告这一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训练,将单一的基础实验作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优化,形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的应用性实验。在无机材料的制备实验中,以电极材料的制备实验为专题实验之一,结合盐城新能源汽车产业,了解化学储能技术,对学生进行无机材料行业的前沿知识。在开设基础化学实验II的过程中,依据落户盐城的化学合成药物、海洋药物合成、精细化学品等重点化工产业产品的制备为背景,设置专题实验,培养学生独立的实验技能,为江苏沿海化工服务。基础化学实验III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注重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到具体实验报告的一次性完成,加强和增加学生利用计算机对化学绘图和数据处理等分析数据及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能力的培养。

2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丰富实验教学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目前已经证明该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3]。根据案例教学所具有的故事性、新颖性、时效性及背景清晰等具体特征,依次以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方案设计、讨论应用、归纳总结五个阶段实施具体教学过程[4]。例如在基础化学实验III中“有机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实验”,看似一个普通的仪器分析为主的实验,其实不然。该课题可以以环境或食品污染,食品安全及质量检验为课题的研究背景,设置问题情境,抛出问题。例如酱油、食醋、碳酸饮料等所含苯甲酸或山梨酸等食品添加剂的测定问题,同学们查阅文献,从了解苯甲酸及山梨酸在合格食品中标准含量要求、分子结构及电子能级轨道信息、标准溶液的配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器的使用、测量数据的处理等方面设计方案,讨论具体应用,然后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器的基本部件构造及作用、测量中具体吸光值的控制范围、所测物质的电子跃迁图及吸光度的加和性等问题进行探讨,归纳总结,进而探讨掌握此类实验技术对现代人类生活的提高的重要性,将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目前,基础化学实验I-III具有校级网络课程平台,专任教师将实验教学内容细化成相对较完整且相互关联的知识单元,将具体仪器使用及实验操作录制成录像,在网络课程平台开放,开发多媒体模拟实验,同时将实验预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学生通过网上预习答题熟悉实验内容,并将答题成绩计入课程考核。为适应时展,在基础化学实验III的教学中,创建与江苏省21世纪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示范教材《物理化学实验》配套的,适用于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手机教学网站。采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技术将实验原理、、仪器试剂、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点视频化,将网站内容嵌入其教学平台,共享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开展“一月一赛”,以化学技能比赛检验学生化学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要求学生所修的169个学分中,有6个学分必须通过创新创业的形式获得。在基础化学实验I-III教学过程中组织竞赛,将竞赛成绩换算成具体的学分,该学分纳入创新创业学分,从而提高化学专业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基础化学实验I教学中融入竞赛中经常涉及到的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质表征的基本操作、物质量的分析与测定中定量分析等内容,基础化学实验II中融入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部分,基础化学实验III部分融入化合物物理常数的测定等技术技能。这一举措,不但完善了实验教学知识体系,而且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具体教学效果在大赛中得到体现。我院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连续在近三届的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获一等奖,连续在近三届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化学实验竞赛,有效的促进基础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3改变实验考核机制

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办法以能力考核为主,成绩均由平时成绩+期末考查成绩组成。基础化学实验I的平时成绩由出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堂讨论等成绩构成,占60%,期末考查成绩占40%,由考查操作(70%)和考查报告(30%)两部分构成。基础化学实验II依然采用平时成绩(60%)+期末考查成绩(40%)组成。期末考查成绩采用实验操作和理论闭卷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实验开设上学期采用实验操作、完成考查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实验开设下学期采用采用实验操作和理论闭卷笔试考核方法。基础化学实验III采用平时实验及实验报告成绩占70%,期末闭卷考试试卷成绩占30%。通过对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的科学性得到体现,考核的内容更加全面合理。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的增加,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合理设计实验过程,认真撰写实验报告,熟练规范实验操作等等,严谨的实验工作作风得以形成。而对基础化学实验II,III中重要的知识点及具体在化学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原理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期末笔试测验,按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总成绩。通过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平均成绩提高25%,优秀和良好率得到保证,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

高效合理的实验室管理能够在化学实验教学和化学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5]。原有的基础化学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实验室管理人员与从事实验课程教学的内容各司其责,彼此缺少约束力;实验准备人员未参与整个实验课程教学过程,造成教师与实验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不到位;有些基础化学实验设计仪器较多,上课老师变换频繁,造成仪器损坏得不到及时修理,上下学期衔接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对原有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首先,成立基础化学实验室管理机构,独立于各教研室,建立起独立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相对固定实验任课老师,原则上三年不动,避免以教研室课时分配为由频繁调换任课老师,教师全程参与实验室管理与维护,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式。这样任课老师相对固定,教师投入到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增加对实验仪器管理、维修及更新的熟悉程度,教师也会总结实验教学经验,有利于教师申报完成实验教改项目及撰写实验教改文章;其次,将实验室根据教学内容分类,每个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避免仪器的随意搬动,使每个实验室形成一定的特色。例如,基础化学实验III实验室根据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光学技术、表面与胶体化学等教学内容分类规划实验室,拥有热化学室、蒸汽压测定室、气相色谱室、光分析室、表面胶体与电解质分析室、电分析室、微结构分析室、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室及红外分光光度室等。每一个实验室承担的教学项目明确,清晰。以表面胶体与电解质分析室为例,具体承担了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电离常数、电势-pH曲线的测定、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胶体的制备和电泳、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及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等7个实验。每个实验室有1~2位老师具体负责,将实验室管理、仪器维护等折算成教师工作,与年终绩效挂钩。另外,为促进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允许管理该实验的专任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从众多科研项目中筛选获取部分实验项目,形成学生选做实验项目,纳入基础化学实验项目开放平台,供学生选择,每个项目限定人数,将该类创新实验作为基础化学实验的延伸,同时学生的成绩计入基础化学实验实验考核成绩。

5结束语

在江苏高校“应用化学”品牌专业的建设背景下,基础化学实验课程通过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手段、改变实验考核机制及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等途径,为完成品牌专业建设一流实验平台服务于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王彦卿 张红梅 顾云兰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健.江苏省高校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展望[J].江苏高教,2015,5:6-8.

[2]王仁国,赵茂俊,张云松,等.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反思[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32-134.

[3]伍小云,张嘉杰,李中皇,等.案例教学法在药物设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6,44(17):192-193.

[4]綦旭良.案例教学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2):22-24.

篇9

【关键词】实验项目卡 实验教学 信息化 课程建设

传统的实验项目卡(片)是为课堂实验教学服务的,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班级人数、时间、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循环方式等[1-3],信息简洁便于档案管理,实验项目卡作为实验教学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实验教学的规范化起到重要作用[4-5]。随着实验教学管理实行计算机化及网络化,如何有效地发挥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效能,即如何将实验教学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与实验室管理,对教学管理理念及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等基于质量管理的层次管理理念,探讨以实验项目为基层管理核心,在传统实验项目卡管理的基础上,使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成为实验项目相关信息的提供者和责任人,通过自行编辑上传与随时更新,不断丰富与实验项目有关的内容,使实验课程教学的宏观管理与实验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相结合,对实验课程的建设管理及教学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实验教学信息综合管理的必要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物理实验中心为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物理实验中心目前承担着6门实验课程,包括面向全校本科专业及留学生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必修)、《大学物理综合实验》(公选);面向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开设的《普通物理实验》(必修);面向理科实验班开设的《基础物理实验》(必修);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现代物理技术实验》(必修)、《传感与检测技术实验》(必修)。涉及到的实验项目总数为62项,已全部纳入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其中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有关的实验项目运行程度最为繁重。自2000年基于校园网络实行开放式的物理实验教学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2006年迎接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物理实验中心在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规范化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6]。近年来,随着物理实验中心建设的发展,以及实验教学改革和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及课程质量工程建设的实施,大量的与实验课程相关的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需要进行更新、收集、归纳及高效的统一管理。由于原自主开发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主要以服务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而开发,系统结构单一,主要用于学生预约、在线学习及成绩管理等;尽管后续加进了一些其它实验课程的信息及相关的规范化管理资料,但建立的资料和文件、数据及系统资源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不能发挥其应有效力,已难以适应实验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

二、基于实验项目卡的实验教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从2010年开始,在学校立项的教改项目《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信息化与规范化管理研究》支持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物理实验中心开发了基于实验项目卡的实验教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引入质量管理思想,形成以实验项目管理为核心的规范化实验教学管理模式;采用新的系统框架,通过新建、整合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资料与文件,优化系统资源,实现信息的远程管理等,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有助于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实验室管理经验的保存,也有助于这些经验的传承。

基于实验项目卡的实验教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实验项目管理系统;(2)远程实验数据处理系统;(3)档案文件管理系统;(4)公告系统;(5)留言系统;(6)主页系统;(7)后台管理系统。其中,实验项目管理系统是其核心,既涉及到每个实验项目所用仪器设备、备选仪器、设备调节要点、设备易发故障汇总、故障维修方案与方法、实验样品的配制方法、配件与耗材等实验室管理信息;同时涉及到每个实验项目的电子教案、实验要求、实验项目教学要点与难点、预习指南、学生常见问题及解答、规范的实验报告模式、相似实验项目信息、实验方法或技术的拓展应用、实验现象的深度分析、评分标准、科技论文等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每位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均可以通过普通管理员的身份登录系统进行实验项目相关内容的管理,将相关实验项目的资料以图片、多媒体、word文档等格式上传到档案文件管理系统,并可以对已上传资料进行删改;系统管理员则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远程管理实验课程的总实验项目信息,数据库维护等,系统的组成结构见图1。

基于实验项目卡的实验教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架构,基于ASP+Access技术开发,具有三层结构体系,包括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层。对用户而言,用户界面层为最上层,该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向用户的输出,但并不负责解释其含义,有时出于效率考虑,会对用户的输入进行合法性验证,这一层通常用前端工具开发(如ASP);业务逻辑层是连接用户界面层和数据库层的纽带,它建立实际的数据库连接,根据用户的请求生成SQL语句检索或更新数据库,并把结果返回给用户端,这一层通常以动态链接库(DLL)的形式存在并注册到服务器的注册表中,它与客户端通讯的接口符合某一特定的组件标准(如COM),可以用任何支持这种标准的工具开发;数据库层则负责实际的数据存储和检索,其架构形式见图2。

三、结束语

通过以实验项目管理为核心建立规范化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以丰富实验项目相关内容为出发点,让与实验教学有关的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通过基于实验项目卡的实验教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方便、直接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其效果是使学生即可以通过实验教材对相关实验项目有所了解,还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有助于优秀的实验室管理经验的保存与传承,从而达到实验室的管理更加规范及实验教学效果更加高效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秦昌明, 王红, 赵玉珂. 网络化实验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鸡西大学学报. 2010, 10(2): 68-69

[2]王业田. 以评估为契机, 推进实验室管理规范化[J].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 29(增刊): 104-106

[3]朱桂兰. 做好高校实验室基本信息统计工作的实践与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1): 123-125

[4]晏同清, 周建刚. 运用实验项目卡推动实验室管理[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1): 107-108+113

篇10

大数据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特性

大数据是指数据容量大到超出传统数据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的能力,同时,大数据由量变引起质变,需要创新思维模式和处理方式,能带来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能力、流程优化能力。大数据的内涵决定其具有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特性。

加速金融脱媒。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体系内扮演者信息中介的角色,在充斥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中,规范着一种金融秩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媒介正成为低效率和高成本的制造者,传统金融体系的脱媒化趋势愈演愈烈。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具有“4V”的特点:一是数据存储容量巨大(vo l ume),大数据以ZB为统计单位;二是数据类型众多(variety),包括结构型数据也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非结构性数据;三是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单位数据价值度比较低;四是处理数据的速度要求非常快(velocity),时效性强,智能分析能力强。以第三方支付、余额宝、P2P和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优势,使得金融市场几乎达到没有金融中介的状态,成本更加低廉、效率更高,严重削弱商业银行在传统体系内的金融中介作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以大数据应用为前提,转变以往依赖网点规模和人员数量扩张的中介运营模式,深刻领会大数据的理论和精髓,创新“去中介化”的价值创造方式。

改变信息创造方式。信息处理方式是商业银行运营的核心技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首先体现在信息创造方式的改变。大数据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处理中,主要体现在各种算法,执行自动、高速、网络化运算,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能有效降低现实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大数据分析方法是统计方法而非计量方法,侧重于全样数据而非样本数据,分析中寻找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分析结果为概率而非精确度。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网贷业务,发放信贷最重要是信息处理,网贷平台通过搜索引擎对互联网用户在进行网上支付或购物时留下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和筛选,然后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利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和信用模型进行信用评级。阿里小贷是这方面的开拓者,基于其自有电商平台,用户数据和信息很容易获得,利用云计算和信用模型评估信用状况,贷后风险管理通过阿里小贷的后台管理完成,分析贷款跟进速度、滞留状况和违约情况。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信息创造方式的改变,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需构造高效、高价值、低成本、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创造方式。

拓展客户界定范围。大数据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客户的服务范围,能兼顾大客户和“长尾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一般遵循“二八定律”进行客户服务,即主要关注20%的重要客户,往往忽略80%的普通客户。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更具有个性化、碎片化、大数量、分散化的特点,“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颠覆,只要产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广,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足够大,足以与那些少数热销产品相匹敌甚至更大。但是,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决定其具有高服务成本,信息处理处于劣势,技术水平不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使其难以服务“长尾市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体现在运用大数据的价值和创造力服务于更智慧、更高需求的客户,能迎合互联网时代金融需求的新变化。通过对客户的浏览行为及地理位置轨迹、POS等终端、各种APP软件等大数据的清洗、整合和分析,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相关因素,快速形成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洞察力,拓清并预测未来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客户、定位市场、创新产品设计。

提高灵活性且简化运营流程。通过大数据应用,商业银行能构建适应性强的核心银行业系统来创建灵活敏捷的银行业环境。通过对业务、运营和技术做出调整,银行将能够使用行为模式识别技术,来满足规章制度与风险控制需求,同时提高服务水平及客户满意度。这种敏捷的运营模式将允许银行快速实施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客户关系、提高灵活性。使用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能够推出模块化的商业服务来规范业务流程,组成这些商业服务的通用数据、业务规则及流程均可快速配置,创新简化的运营流程提高客户赢取率,增加每一位客户收入,降低运营成本,消除阻碍商业洞察力的因素,从而利用信息来提高竞争力。例如一家顶级的欧洲跨国银行实施大数据核心系统转型计划,分析从制造到产品和服务分配的整条价值链,将调查结果与业务模式进行比较,针对选定的重点领域提高经营利润,在6年时间内,这家银行已将成本收入比从50%降低至30%。

优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优势,可以识别并且全面管理企业中的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运营风险、名誉风险和IT风险等。基于大数据应用的风险管理,能形成新型风险洞察力,通过构建风险视图,实施风险调整值管理,借此提高经营效力与财务业绩,并从客户赢取率、产品定价到执行标准以及商业战略的执行中受益。为此,商业银行通过部署大数据平台,给整个财务、风险及合规部门提供系统的、可靠的、实时的信息,从而使得这些部门可以利用高级分析与情境分析工具砟D馔蹲史缦铡⒀沽Σ馐浴⒎缦栈乇ā⒆时痉峙浼氨ǜ嬷谱鳎最后将风险分析结果完全集成到管理信息系统中,以便及时做出明智决策。借由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把整个解决方案实施到监管、业务流程和系统中,以实现在风险与预期收益间取得均衡。

思路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驱动战略为指引,以“智慧银行”建设为目标,遵循“数据――信息――商业智能――价值”的转型路径,以“实验―改进”为方法论,辅以风险控制体系(如图2),创建有机处理繁杂数据,高效配置金融资源,敏锐洞察并引领客户需求高度智能化的新型金融业态,使得产品更具个性化,营销更具精准化,管理更加数据化,服务更加人性化、风控更加高效化。商业银行为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组织结及流程、人员、技术和数据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也积累了相关经验,但是,面对数字化的战略转型,还需要系统性的思维,从体系建设上进行谋划和部署。

策略

创建大数据应用战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驱动力。商业银行创建大数据应用战略主要包括:获取、分析、应用和评估四个步骤。第一,商业银行大数据获取首先要解决数据类型问题,除了用户交易信息、统计数据、财务报告、信用分析等结构化数据外,大数据时代,更应强化基于网页浏览、网络社交、网络交易等行为数据,基于心理活动、情感表达等的动机数据,基于设备传感、手机位置等的机器数据。其次,要拓展数据获取来源,一方面,要积极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数据平台融合;另一方面,要与专业数据公司及移动终端设备、传感器网络合作,形成一体化的数据供应链体系。第二,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上,要建设“数据仓库”概念,提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水平。对经过梳理整合后的关键海量数据进行持续实时处理,建设数据仓库项目,建立数据管控体系,搭建基础数据平台。第三,把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在全方位的经营管理中,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析,跟踪和聚类等深度挖掘和分析,构建全面的大数据应用视图,将结果应用到信息战略制定、管理模式调整、营销模式创新、产品结构优化等方面。第四,把商业银行大数据评估作为价值判断,对数据数据质量、分析方法、应用效果以及收益与风险进行全方位考察,把评估结果作为完善和提升大数据应用战略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