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步骤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步骤

篇1

【关键词】脑缺血;脑梗塞;颈动脉疾病;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

本研究旨在揭示CCCI与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并探讨脑血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便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寻找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CCCI患者(CCCI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54~75岁,平均(62.3±1.3)岁,合并高血压患者10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10例。CCCI诊断标准:①头晕、头痛等自觉症状;②有支持脑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一、体征;③未见大脑的局灶神经体征;④CT或MRI无血管性器质性脑改变;⑤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上述自觉症状;⑥年龄大于60岁;⑦脑部循环确认血流低下。选择同期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脑梗死患者(脑梗死对照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48~80岁,平均(67.3±5.1)岁,均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并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合并高血压病者26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18例。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47~79岁。平均(60.91±3.2)岁,既往无脑血管病史及其危险因素,无头晕史,颅脑CT或MRI检查未见异常。3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伴随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测 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LT-HDI3500型和菲利蒲G60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周围血管探头频率为10HZ,充分暴露颈部。沿胸乳突肌外缘纵切检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至分叉处探测颈内动脉,纵切检查后将探头旋转90°,沿血管走行横向扫查,测量值指标包括:①CCA内径,于CCA分叉前2cm测量;②ICA内径,距分叉膨大部后1cm处测量;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血管腔内膜界面的前缘至中膜-外膜界面前缘的垂直距离,在此处及其前后1cm处测5次,计算平均厚度IMT。IMT增厚指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后壁的最大IMT≥1.0mm或分叉部后壁的最大IMT>1.0mm;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形态、大小和回声的特点;⑤估计管腔狭窄程度,狭窄程度=狭窄处的最小内径或彩色血流宽度/狭窄远端最大内径或彩色血流宽度×100

1.3经颅多普勒(TCD)检测 采用2.0 MHZ脉冲波经眶窗、颞窗和枕窗分别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随即自动显示及打印所得频谱、血管收缩期峰血流速度/拼搏冠军峰血流速度、舒张期末峰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峰流速度/舒张期峰流速度,经CCA压迫实验对检测的相关动脉进行鉴别,频谱形态类似直角三角形。S1高尖,S2圆钝,S1>S2,上升支陡直,下降支延缓,波形光滑完整,频窗清晰者为正常频谱,其他为异常频谱。血流速度正常值参考北京宣武医院同年龄组正常参考值。血流速度大于正常30为增高,平均血流速度低于15为降低,将TCD检测表现为频谱异常并有血流速度阶段性增高和血流速度异常。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必须具备下述2条标准:①平均血流速度>120cm/s;②在高血流速度频谱内部观察所形成的特征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如涡流和血管杂音。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完全随机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P

2结果

2.1颈动脉超声检查 CCCI组检查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6例78处;以软斑及扁平斑维多,多发生于BIF及cca;颈动脉狭窄11例。脑梗死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1例132处;以软斑及扁平斑为多,多发生于CCA及BIF;颈动脉狭窄24例。正常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例14处,以软斑及硬斑为多,多发生于CCA及BIF;颈动脉狭窄2例,

2.2 TCD检查 在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波检查后,CCCI组有40例、正常对照组有30例、脑梗死对照组有27例同时进行了TCD检查。CCCI组和脑梗死对照组血流速度异常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篇2

Zhou Pingfeng; Zeng Weijia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州 510545)

(Southern China Business Colleg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545,China)

摘要: 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的引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所有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观点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Abstract: Research learning needs rational leads. Rousseau's naturalistic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research learning; Dewey's "five-step approach" makes the research study from the conceptual level to practical level; Rogers's humanistic theory thinks that the research study indicate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Luna's structural theory provides all the forms for the research study; Suchomlinski’s idea of "enable students to conduct independent mental" reveals the essential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study.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心理学 教育学 基础

Key words: research learning;Psychology;Pedagogy;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12-02

0引言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科学地实施高校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的引领,否则会落入“盲动”的误区。鉴于此,本文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

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

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爱弥儿》是他写下的最勇敢和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这本小说通过论述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的教育过程,提倡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人生来具有自由、理性和良心的秉赋,顺乎天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并实现善良的社会,故教育应受天性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他的教育主张被视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杜威也认为,卢梭的关于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根据儿童的需要以便发现什么是天赋的能力的主张,是现代一切为教育进步所做的努力的基调。也就是说,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人天生具有研究的欲望,教师应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研究的机会。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们所强调的各种主张,都源于卢梭的观点。由此可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

2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杜威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学理论对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他重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推崇科学实验的方法并运用于教学法研究,提出“教学五步骤”。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是杜威教学方法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杜威认为,教学的步骤必须依据思维的步骤。他把思维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点所在的位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根据思维的五个步骤。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活动;②在这个情境的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③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④有条不紊地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⑤通过应用来检验观念,使观念意义明确,是否有效。由此可见,教学五步骤使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者自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使教学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了学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因而,教学五步骤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了一大步。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至今魅力不减。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在今天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罗杰斯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人学会学习。他强调,“教人”比“教书”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得以产生课堂气氛。通过教育环境气氛的不断改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罗杰斯还指出,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学习的决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学习的目标着眼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退居第二位。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自由讨论,自由研究。学习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做,学生个体提供自己的学业进展的证据,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评价表示关心的反馈。自律是学生学习达到目标的条件,学生把自律者看成自己的一份责任,无需外加的纪律。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张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教育的首位,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4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所有的形式

布鲁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认为具备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的知识更重要;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布鲁纳提出了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的“发现法”。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中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中而不是在被动的灌输中加速认知结构的个、发展和改变。强调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布鲁纳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为此,布鲁纳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条教学原则。①支持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以解决一项重要的任务或问题;②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的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他们作为激发学习的基础;④鼓励各种想法进行尝试;⑤提供机会并支持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由此可知,建构主义教学一般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组成,建构主义学习论所倡导的学习包容了研究性学习所含盖的所有形式。

5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观点,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前苏联的伟大教育家,和谐教育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中心,从这一中心出发,引出了他一系列教学论上新颖观点,其中“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最引人注目。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明确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不是消极的掌握,而是去获取,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如果学生的抽象的概念、结论、判断是他们在研究和分析周围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品质――即不仅通过直接观察,而且以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和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①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见解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分析、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独立的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心理学和教育学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在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从学习的内容来看,研究性学习提倡从学生理念来看,研究性学习是个体独特学习方式的体现,应该在遵循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来实施研究性学习。

注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特别是文学和历史)的教学时都能熟练地运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法。在这些学科方面,让学生进行独立工作的可能性是很多的,只是要正确地利用这种可能性,”“研究性的学习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可运用”等等.

李月英.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01,(5).

参考文献:

[1]陈德琥.现代学习方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黄希庭.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来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一种策略。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个层面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在学习活动中是相辅相成、结伴而行的。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我们过去过多地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视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二、准备充分,讲究方法

1.知识准备,选择课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往往缺乏感性认识,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性质、目标、实施步骤和基本研究方法等,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初步认识和概括了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开展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把与生活紧密联系、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2.制定方案,实施研究。课题确立后,需要组建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自由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组成若干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课题小组要制订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构思和具体安排,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问题、步骤程序、基本方法和活动安排等。研究方案一定要科学、具体、可行,操作性要强,避免空洞、盲目和随意。

三、方向明确,提高兴趣

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接触的信息是多渠道、多层面的。因此,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思想品德课能真正把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切实就他们所关心的诸如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形势变化、重大时政新闻等现实问题给以令人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切实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适应当代中学生的“变”、“新”的要求,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共同去探究问题,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四、思考全面,注意问题

1.走“研究性学习”之路,并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虽然关注的是问题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筛选、归纳和整理,但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尽快获得新知。

2.在学习形式上,应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智能优势,让学生自由选择最佳学习方式,不拘一格,不硬性要求学生按照传统做法去做,鼓励学生要敢于打破陈规,大胆实践新的做法,如独学、对学、群学等形式均可采用。

3.在指导方式上,运用“师生互导、生生互导”的多向互动指导方式。教师应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道或研讨、或考察、或走访、或调查,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同行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各种灵感和智慧的火花。

篇4

1.1自读课本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理课本进行自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课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掌握,应当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导入,即对所要学习的地理新课进行导入,启迪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施中,可选用提出设问的方式,对本节的中心内容进行发问,也可利用地理图片创设情境的做法,让学生在轻松的辨认中接受新课,当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新课的内容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导入等。第二步,进行导学提纲的展示。结合本节将要学习的地理课本内容,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进行读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的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确保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分散精力,并鼓励他们通过自读尝试解决问题,完善对地理内容的理解。第三步,理书,也就是对所在章节的内容进行结构和内容层次的归纳,对其先后的学习顺序进行理顺,又要考虑到从什么角度去进行这些问题的阐述等,并进行标记。通过此三步骤,为后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

1.2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过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地理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引导探究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地理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地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地理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地理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据此自主地进行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以“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一课为例,具体的实施如下:首先,展示探究材料。近年来,受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甲烷气体的浓度从1750到2013年上升了约1.5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约31%,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4℃~0.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约0.5%,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4~5.8℃。其次,确定研究主题。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进行:①分析资料,对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联系进行探讨;②探讨全球变暖对河南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影响;③分组探究全球变暖原因;④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再次,讨论解决问题。在地理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单独思考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相互的完善补充,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完整性,如对问题②,高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对思考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较为全面的答案:全球变暖后,促使世界范围内的干湿状况和降水发生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最后,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结尾阶段,教师应当进行拓展学习,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鼓励学生为其缓解献计献策,并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拓展,倡导绿色消费,坚持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1.3优化小结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尾声阶段,教师应当将本节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用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将其进行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小结,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并让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机会,延伸了课堂研究性学习,因为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这种延伸可促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更进一步学习。

2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 协作式学习网络环境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门必修课程。它强调对所学习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目的是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解决实际问题。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共享资源,可以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可以便捷地记录和展示学习过程,教学管理、评价反馈可以更为积极,资源和教学组织也可以更为灵活。但如何恰当合理地运用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服务,以及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当一个怎样的作用,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首先,把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整合于研究工作性学习,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丰富资源和技术支持:(1)提供网上信息资源。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以大量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作为基础,而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恰好提高了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图书馆、电子报刊等所有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2)提供信息处理工具。研究性学习包括一个对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类汇总等,使之获得知识,以现规律,提交成果等。(3)提供互动交流工具。网络等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沟通交流和有力工具。而合作研讨在研究工作性学习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计算机网络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专家等的跨时空的交流,扩展思想的广度。利用网络,还可以实现学生的网上远程协作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4)作为管理监控工具。研究性学习必须有有效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评价。信息技术可以对学习活动的规划设计,搜集和保留关于学习过程和效果的信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测评、反馈和建议,并在必要时有针对性干预和控制。

基于网络的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是我们所倡导。那么,什么是协作学习呢?协作学习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在协作学习中,学生借助他人(同小组的人或老师)的帮助,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并利用网络等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协作式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五个步骤:1、确定任务,2、制定小组计划,3、协作研究,4、成果汇总,5、最终评价。协作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利用网络环境可以开展校际协作学习、校际交流学习、校际合作学习、Think Quset、Web-Quset等。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校际协作学习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学习任务。(2)确定协作学习的对象。(3)制定学习计划。(4)制作上传学习活动成果的白板等。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工作性学习有三个要素:网上资源是研究工作性学习的重要知识源泉;工具软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网络平台是合作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式研究工作性学习班也要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创造一个网络协作的环境,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

篇6

关键词: 阅读能力 研究性学习 如何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面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生产过程日益智能化的挑战,现代社会急需创新人才。而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发展。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小学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但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然而,“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传统观念至今影响着一些教师,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仍然在某些课堂上盛行,小学阅读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你不想学,我让你学;你不会学,我逼你学;我让你学什么,你就学什么;我让你怎么学,你就怎么学”的状况,使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在未来社会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要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新大纲中就指出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而“主动研究”正是学生逐步理解获取阅读知识,形成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小学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要经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运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一系列对问题的研究过程。也就是说,阅读中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主动研究”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敢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到经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到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既是理解课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前提,无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释义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释义

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因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或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

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5.研究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实施方法

根据学习的一般结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分为定向、行动和反馈三个环节,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结构体系。具体如下:

(一)定向环节

从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强调以下几点: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激活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教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4.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只要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形成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同时,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也都需要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锻炼和培养。

(二)实施环节

以落实阅读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1.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2.确定内容

(1)开放性。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义、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才能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研究课题下,学生既可以从“课题”的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段落大意”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从“抓重点句”出发来确定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效果表达等,至于研究步骤,完全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方法可以从“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分工―合作研究”中选择,效果表达也可以从“现场演示、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中自行选择。

(2)探究性。探究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常不是由教师“灌输”现成的经验、方法,让学生来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例如,在关于“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的问题中,可以由教师介绍因看书速度慢导致效率不高的例子引出,也可以由学生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再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加以实践。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课题和阅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着眼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在学生学习阅读的间接经验的同时,要提供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如前面提到的“怎样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在学生通过研究习得了经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就应当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再研究,使他们在强化方法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逐步形成了全面参与的心理趋向。

3.组织形式

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这是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4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一周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全班集体讨论。全班学生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学生们在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

4.一般步骤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

(三)反馈环节

从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完成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小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较少,兴趣点容易转换,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原则进行:

(1) 实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得好不好”。

(2) 阶段性原则。对于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查阅资料、访问、展示三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

(3) 多元性原则。对于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有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他方面获得鼓励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每次课题组活动中,既可以要求组长为组员打分,也可以叫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

(4) 激励性原则。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化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 发展性原则。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他们往往会经历一个由陌生到逐渐熟悉的过程,他们所研究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入佳境。因此,评价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较高的水平,前面几次应以鼓励参与为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练成读的能力。做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佳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研究性学习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7

研究性学习方式因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全员参与,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特征,与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相适应,因而受到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

一、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我认为,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初可以以小实验,小文献,小调查为突破口,在课堂内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探究基础,可以选取探究过程的某一环节进行重点突破.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初步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养成多角度研究和探索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内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问题的切入口一定要小,质疑与讨论一定要充分深入.这类课题中实验验证模式有:高一第一章小结---漫谈二氧化碳,氯气与金属反应的实验改进,氯水中漂白成分的探索,氯气与氯化氢溶解性的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比较,二氧化硫和酸雨(调查研究和实验验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生活中的铝,铁及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课)等。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实验探索与单元认知结构建构方法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应不断引入,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要求更高.如碱金属单元,可以划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这一单元相应实验的探索,然后利用一定课时,让学生讨论,归纳,形成单元知识的认知网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教师除了选择有关课题在课内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外,应积极帮助学生捕捉思维的灵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抓住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的问题,安排一定的课内外时间及时展开研究,充分体现开放性,主体性特点.

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

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的开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只是一个咨询者,一个合作伙伴,不能过多地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更不能代替他们做研究,因为学生才是研究活动真正的主人.

在化学基础型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上各个步骤不一定全部具备,在自主探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探究的基础及本次研究的目标,内容,课时安排,作适当的选择和调整,可以简化有些环节,确保主要目标的顺利完成.在研究性活动开展初期,教师还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某些步骤的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及时掌握各步骤的研究方法,为今后全过程研究打好基础.

三、案例:氯化氢和氯气的溶解性比较

研究物质有许多方法,模型方法,还有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在化学学习中一般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步骤一般为:体验或观察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并进行讨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在课堂中进行研究,我们一般把重点放在方案设计与讨论这一环节.今天我们将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探究并比较氯化氢和氯气的溶解性。

实验演示:分别将集满氯气和氯化氢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水中,观察现象.

共同讨论分析实验原理:氯化氢和氯气的溶解性差异---引起 试管内外气压差的差异---导致 压入水的速度和水量的差异---根据 水的速度和水量大小,定性描述或比较两者的溶解性的差异.(设置情境,引起认知冲突)

桌上提供了少量仪器(也可以采用其他的仪器或材料),大家以小组形式,相互合作,根据溶解性实验的原理和对比实验的要求,尽可能多的设计方案,并讨论如何控制好实验的关键点.

学生小组长组织好探究活动并作好分工.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更多,哪个组的方案更有创意,哪个组的表达能力更强.(提出并表征问题)

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并递交集体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质疑,讨论与评价.

学生的方案有:(分别在容器中收集氯气和氯化氢进行对比实验)

(1)简易的喷泉实验

(2)定量实验(控制水量和实验时间,滴管内预先吸满等量的水)

(3)直接对比(滴管内预先吸满等量的水)

(4)仪器变形实验(滴管内预先吸满等量的水)

选择1—2个简易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讨论归纳:

1,上述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创新的思路:如何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如简易的喷泉实验等).如何把定性实验改为定量实验(如针筒实验等).如果不采用水的流速和量来观察,能否采用其他的方式(如仪器的变形等)来观察现象.

2,上述对比实验的关键.

3,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创新的方法.

篇8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实践 创新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SGH10095)。西安文理学院教育改革项目(08C001)。

前 言

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与堆积,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之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成为充满现代思维和智慧且具有扎实基础和强劲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研究性学习是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综合实践课程板块的一项内容,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21世纪的今天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师资。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充分调研、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在数学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传统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普遍存在的学习方式。而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现实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完成专题研究的学习活动。说通俗点,就是“学生做课题”。我们所进行的正是这种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其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态度和社会使命感。它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类型,强调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交流协作。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且成长很快,由于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肯定,也成为教育改革的亮点、热点和难点。

研究性学习实践方案

我们具体采用“专题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育学》、《数学解题研究》等课程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立题。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与学生充分研讨,制订出合理、科学、适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性课题。并针对每一个课题写出了课题价值判断、课题推行步骤。②查找资料。学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充分调研、搜集资料。③研究讨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本课题,探讨出初步结论。④形成报告。学生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一份较为规范的研究报告。⑤成果交流。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文献资料的检索、筛选、归类;研究问题的切入点,方法,思路等等。教师只有给学生适时地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才能使学生永葆研究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也是保证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

实践总结与反思

通过“专题研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与应用知识和技能,多方面思考、研究并解决问题,使其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得到强化与巩固,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使其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不断提高。在终身教育思潮和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学习,亲自实践,自主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独特个性和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尊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发现和欣赏他人优点,形成团队协作意识;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自然与社会问题,培养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学生的回访,学生普遍认为,研究性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最大变化是:①挖掘了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②沟通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③收集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④培养了实事求是、尊重他人想法的科学态度;⑤获得了亲身参与科研的情感体验。

当然,实践的同时也产生出一些新问题,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怎样做才能够给学生以积极有效的指导,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彭贤智.高师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3,(4):53-57.

[2]李子建,等.研究性学习实施论纲[J].课程・教材・教法,2004,(3):22-31.

篇9

摘要:该文主要介绍计算机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优势,并分析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对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8-7997-02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Learning in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

HUANG Shu-qin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China)

Abstra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ecessary and the advantage in computer teaching, and analyzes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attention items. It is significant to computer teaching innovation.

Key words: project learning;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mode

传统的“讲解,演示,上机操作”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模拟操作,这种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性,没有充分体现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就未能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对此需要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研究性学习正是适合这种要求的一种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灵活性强,自主性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1 计算机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及优势

计算机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明显的优势,我们从计算机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上来分析其共性。

1.1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知识更新快是其一大特点。计算机软硬件发展迅速,学到的知识可能也很快就会过时,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要不断的学习。

2)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盲点较多,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

3) 计算机学科操作性强,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使学生感觉像过眼烟云,不能消化吸收,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4) 它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尤其与数学、电子科学联系紧密,知识点多。

计算机课程特点决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理想,需要进行改革。

1.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

开放性是指学生研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不是固定的;自主性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完全自主的决定学习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实践性是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性是指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

1.3 计算机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在的计算机课程采用的教学方式理论课多是“课件+多媒体”,即“讲解+演示”,实验课堂即上机练习,这种形式使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课堂上讲的内容,上机练习时往往不知所措,出现理论课和实验课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而采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完全自主的操纵每一步,对每一步都要动脑去思考,去探索,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校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有极大帮助。所以鉴于当前传统计算机教学方式的缺陷和当前高校的培养目标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具有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的主要使用工具是计算机,这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有力工具,学生借助于图书馆的电子资料和电子期刊数据库,网络等途径可以方便的搜索、收集、整理所需的资料。计算机教育水平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紧密,可以说,计算机课程教育水平提高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手段也提高了,反之亦然。另外,计算机课程涉及的学科较多,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所以说,对计算机课程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可行性较强。

1.4 计算机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计算机课程的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两者之间有相通性。首先,就实践性而言,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而计算机学科操作性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自主性,而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计算机课程采用研究性学习有明显优势,效果会更好。

2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2.1 学习目标的设置

研究性学习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和探索精神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素质。

2.2 课题设置

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特点设置课题。课题可以由学生自己设置,也可以有老师命题。当然,由学生命题的要由老师把关,考核课题的可行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课题的设置要有区别。例如擅长理论推导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算法的课题,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课程比较适合;编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结合社会应用,进行软件开发的课题;艺术修养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方面的课题。总之,设置的课题要针对不同学生,难度适中。

2.3 实施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以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和主动性。课题定好后,最好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遇到问题,共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首先明确课题的预期目标和成果形式,制定实施方案,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法。确定任务和方案后,查阅搜集资料,对资料整合。对课题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形成结论性成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监督和引导作用。可以定时召开课题进展报告会,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方向偏差和催促没有积极投入课题研究中的学生。也可以采取其它形式,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2.4 结果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应该多元化,一是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有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二是评价的要素要多元化,可以考虑知识运用能力评价、探究能力评价、分析思考能力评价、综合表达能力评价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单纯靠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三是评价的时间更要注重整个研究过程,而不仅仅是最后。例如在课题设定阶段,考察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考察知识的获取情况、能力的培养情况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题完成后,汇报,交流阶段考察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改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培养科学探索精神的催化剂。

3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而是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作用已经不是传统方式中的中心主体,由传统学生学习的控制者,知识的仲裁者、实施者转换为决策者,引导者,设计者,评价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教师素质的提高。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似乎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其实不然,教师要具备因材设定课题的能力,具备课题方向的引导能力,要对整个课题牵涉的学科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对课题前沿问题要充分了解。这些都要求老师不断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

3) 加强教师的监督作用。由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是网络,网络方便、快捷,同时也有更多的诱惑,教师要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监督,正确引导。

4) 课题内容要考证可行性。设定的课题特别是学生设定的课题一定认真审查可行性,否则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会半途而废,影响课程的学习,达不到预期学习效果。

4 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范围有两种:一是课堂教学,另外一个是课外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有教师使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必将引起各学科教师应用这种模式,这对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林士敏. 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48-149.

[2] 王亚娟,王兰.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J]. 现代教育,2007(1):104-105.

[3] 程明,崔健,葛亚平. 研究性学习在高校计算机课堂中的应用[J]. 中国成人教育, 2006(6):164-165.

[4] 顾娟. 在计算机教学中探索研究性学习[J]. 职教论坛,2005(11).

篇10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新方法、新途径、新探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日渐受到教育者们的青睐。近年来,部分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性学习尚未有完整体系,且还没有完全普及,仍然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以找出更佳的开展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学;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学习框架,以某一特定的课题为研究学习对象,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主要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作为一门具有时效性、实践性、思想性的学科,适宜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值得一提的是,高中生们在早前的学习生涯中已经积累出不少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团体合作的意识也有所增强,若政治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在教学中,必会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就从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出发,来分析一下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途径。

一、高中政治课题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在广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不少教师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只注重课本知识内容的传授,很少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政治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因而学生就被禁锢在狭小的课本内容范围内,缺少机会张开思考的翅膀。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堂也会随之索然无味,达不到政治课智育、德育的教育目标。

正所谓教育要“知行合一”,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考试中拿高分,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习如何正确运用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的层面上升到行动的层面,让学生的所学在实践中得到体现。

二、高中政治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开展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有一个好的问题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下去,毕竟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转化为研究性课题。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步骤大概包括:学习教材,提出问题并选定课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

1.学习教材。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课题选定的载体。只有在学习了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启发学生对相关的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研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述;用画表格的方式清晰地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充分利用教学模具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学的形式有很多,但都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为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2.提出问题并选定课题。在这个步骤当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而作为高中政治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要贯彻政治教学的理念,善于引导学生从政治学科,时事热点,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确定恰当的研究课题。例如在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国粹京剧的传统演绎方式和现代创新演绎的转化,突出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成果。接着让学生浏览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相关信息。然后便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京剧的创新体现了什么精神?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问题转化为固定的课题进行研究,但更好的是学生从视频或者课文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中引申出更有价值的课题。

3.进行研究。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实践性的环节,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大概流程就是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让学生通过思考,找资料,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交流,课外实践等活动,主动去开展研究学习、寻找结论。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拟定的课题自行商量,制定出相关的学习方案。该学习方案还要具体,详细,行之有效,要求包括研究策略、研究内容、研究时间地点、研究方法等。

其次,制定好学习方案后就要身体力行地去践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并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适当的时候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或个人经验,以协助学生顺利开展研究活动。继续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课为例,倘若学生要研究戏剧的传承与创新的课题,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到当地的文化局搜集相关的信息,了解当地戏剧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体味其中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另外,假如发现当地的戏剧文化有衰落的趋势,学生们还可以呈上有价值的建议书,重振家乡戏剧的辉煌。经过这一系列的时间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亲身感受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了解创新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实践的兴趣,激起浓厚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爱乡之情。

4.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结论是学生对本次研究成果的最终成果,通过把零星的研究资料归纳、概括、总结成具有逻辑性的文字,这也是教师评价的有效根据。在这一过程,教师应该以鼓励、肯定为主,激励学生努力实践的行为,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当然,倘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应善意提醒,以求得更好地进步,继而使学生对本次研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弥补不足。

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在广泛推及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政治教师要做好“引路人”的作用,从旁辅助学生独立思考、亲身实践,适当时候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最终培养出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瑞香.浅谈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新学习的对策[J].理论园地,2011(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