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改革的重点

篇1

关键词:农村 重点中学 高中 化学改革 探究

一、巧妙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先决条件

教师备好课是高效率教学的前提工作。首先教师应该全面的调查各个学校的化学教材资料,然后总结自己所需要的模式,这样就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意识。从高中生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最基本的课程,也是发展研究所需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用设置视图的方法,如可以总结归纳些周期性结构材料的理论元素,以学习化学作为一个起点,使用推理。提供一些实验证据和分析,这样的方法可以整合教育的内容,从而作为演绎的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的学习概念就是总结物质的分类方法。因此,如果知识的内容相同的新老课本,他们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却是截然不同的。这主要是对教育的需求的改变,它要求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化学。高中化学??课程,一般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它在同一个物质层面的约束力与知识相结合,按照标准等级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精神。创新学习过程和教学设计,使学生学习到化学知识的精髓,更自由和充分的理解知识内容。要抛弃旧思想、旧习惯、旧的教育模式。用更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模式,这样会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高中学生化学的基础起点各不相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差异。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探明了这一点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因此教师想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要建立在初中的知识基础上,还要注意处理初中和高中知识内容的连接,要把现有的知识作为之后教学的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时,注重以理解性的教学为主,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技能和知识上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学生要试图去理解新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化学材料的研究要深入,如果不充分融合初高中化学知识,将容易导致学生知识负担的增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降低。所以教师也应该熟悉初中新课程的体系,从而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搜集丰富的教材,挖掘新课程、教材内的一些信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基础和核心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就要严格的从材料上发掘和研究,并有效利用合理的教材,创造性地教育学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可以减轻学校里教师的压力。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教师要把握好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的改革要有严格的标准课程。实现丰富的学习之间的互动作用,利用有效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设计。在课堂上要深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适应教育过程中的多样化。

实践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可能会以各种方式出现。所以说改善教育质量是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教育和研究的形式可以通过合作研究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交流的时候,要有一些灵感、想法的交流。教师要在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改善教育策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为学生优化改善练习,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育。为了促进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教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为辅来提高整体的素质。学校应该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课堂,考虑到这点我们的教育应建立全面的教育系统。

二、高中化学需要科学的教学观

科学的教育观,就是要求我们这是必要的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自信心和创造力,学生要能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的主动性,以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如果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总是在被压迫的学习,会造成心理上的郁郁寡欢,这样反而会浪费时间,学习效率也会很低。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在主观上积极的学习。如果课堂上的教学很枯燥无味,教师只关注课本上的规则定理,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课程成效反而会不好。新课程是要求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新课程还要求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科学的教育观,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可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发展,减少学习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的学习情绪,也就为学生创造了宽松舒适学习环境。在发展的前提下,共创和谐。当学生的主观进取的意识被唤醒,就能产生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化学的试验教学

课程改革强调探究性学习和化学实验教学的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最重要的是观察和思考。学生探索各种实验活动,以揭示化学科学的秘密。通过不同的实验探索,得出不同的结论。实验化学能更好地反映新课程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强调能探究性学习,带着问题学习。这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充分的自。即:学生以独立的方式、独立的想法进行独立的研究,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自己总结规律定理。通过探索研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并能在实验中找出问题和矛盾。实验性化学教育在整个化学教程中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准确的、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察分析能力,最终综合性的解决问题,更好将知识的内在联系起来,深化知识的系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不同的需求和重点就要有不同类型的实验。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生物 教法学法

高中推行新课程改革几年来,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现谈谈自己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一点体会。

1.全国统一的 “一标”

高中课程改革后教材趋于多元化,一本教材统领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为此教育部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学科统一制定了各省市必须严格按照执行的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对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均有相关的说明和要求。课程改革要求一个地区(省市)必须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认真全面学习本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科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解读,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用好“课标”服务于教学。

2.高中新教材与旧教材的不同

以人教社生物学科教材为例,旧教材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的学习是分成了必修上、下册和选修全册共三本教材的学习内容。而新教材是把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生物学知识分成了六个模块,其中必修三个模块,即必修1《公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选修三个模块,即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旧教材侧重于学科本位的思想,以至于还有很多地方存在与学生认知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不相符合的情况,如有些内容仍显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体现出生物科技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编写多采用注入式写法,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不显著等。这些都不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新版教材在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筛选和编排内容,恰当地确定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较好的实现了学科体系、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有效统一。教材在《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生命系统的视角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新版教材正是从生命系统的视角,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通过生命系统自身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由于教材的三个模块(必修)涉及不同层次上生物学的知识,核心主题不同,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观点等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生命系统这个大框架下又分为三个子系统。

三个必修模块选择的都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理解科学的本质、过程和方法,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中的应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点是增加了许多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新教材每一章节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这就是“本节聚焦”。通过本节聚焦,教材很清楚地告诉学生这一小节中我们要干什么,具体应把握到什么程度,都一目了然。每一节知识里都有让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内容――“思考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新教材的编排更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教师的教法不同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为基础,以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教学方法呈现出如下的趋势和特点:①教学方法的启发性,②教学方法的“学法化”倾向,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研究化、实践化和体验化,④教学方法综合化和多样性,⑤教学方法主体化和个性化,⑥教学方法现代化,⑦教学方法心理化倾向。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合理运用教学原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犹如两条不断流淌的小溪,两条溪流的交汇点,就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共鸣点。

4.学生的学法不同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15-01

过去的教材依据专业美术基础的认识,曾长期将明暗调子素描写生的环境写生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又将图案作为工艺的基础和从专业美术教学中选择各方面的基础拼凑作为美术教学内容。但这些所谓的基础和学生差距太远,尤其调子素描和写生色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是学不会这些基础的,更何况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从事美术专业工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应多注重启发式教学,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把美术和生活相连接。

根据新教材的改革我从三方面入手进行课堂实践,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在生活当中的存在。

一 从欣赏课到现实生活

新课程教材的第一页,都是展示的一幅绘画作品。首先在作品内容来看都能反应出与生活有直接联系,但美术作品是一种对生活的升华,而不是一种纯粹性的照搬,能帮助学生认清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之处,并摆正了美术创作者在学生中的地位,并不是单单从一个人的外表追求个性、异类或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例如《捣练图》它描绘的是一个劳动场面,展示了唐朝时期,人们所使用的丝绸是怎样产生的,但绝对不是照搬而是重点突出人物的动态和神态以体现绘画的艺术效果,而从现实生活角度又有直接联系。所以说欣赏课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从外表也就是画的内容来看,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入手,但可先让同学们了解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根据时代背景分析画面内容,从而以一种引导的方法,促使学生对画的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根据课本讲解分析各形象所含的意义,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残酷。所以无论采用怎样的绘画手法,都要从生活内容出发去体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 绘画课的实际应用

在教材中《手绘线条图形的表达》是绘画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量各行各业的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图例展示,使学生明确学习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同时丰富的图例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地建立了美术与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例如:《生物学家手绘的玉米生长过程图》、《军事侦察示意图》起到了欣赏作用,也充分表明了绘画课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再如《用手绘线条立体图形表达的广告》、《多用柜的设计》、《建筑设计构想图》等等,都是与现实生活是直接联系的,所以要不断的体现到实际运用当中。这说明绘画课在课程的安排上抛弃了以前绘画为基础的目的而把它引入到生活当中。

三 动手制作课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在日常生活当中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略显不足,而用制作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感到做完一件小制作以后的收获和喜悦。例如《生动地小泥人》这节课在材料上讲,泥是随处可见的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多或少的准备材料,但在性质上泥并不被一些同学所吸引,特别是女同学在课堂上兴趣并不高涨,但这一点要详细纠正,把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传授给他们,并通过民间的艺术作品入手,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可贵性,并让他们通过回忆童年的丰富生活来留住最后一次童年的回忆,来提起同学们的兴趣。例如还有《大家动手制条龙》这节课。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炎黄子孙的民族之魂,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同学们也经常讨论龙的形象或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等等,对龙的知识了解不足所以更容易激发兴趣。以龙的起源也就是图腾崇拜来引导学生到生活当中,了解龙的躯体是怎么组成的,龙这一形象并不是单单为了美观,从另一方面讲是人的一种心理寄托,然后讲解龙的制作过程,也可再联想到生活当中的舞龙、赛龙舟、放龙形风筝等活动看自己制作的是否生动,从而达到引向生活的目的。

四 校内实践课为美术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

《策划一次校园活动》一课的学习过程是把美术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到校园活动实践之中,把以往单纯学习技法的课程变成在实践中学、在活动中学的课程。把以往课业中单一的美术设计与技法,变成探索综合性知识和解决多项问题的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人合作。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以达到《美术课标准》中提出的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体和共同的原理。在本节课的安排上又给了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锻炼的机会。

新课改课程内容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喜爱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在学习方式上则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为主,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反馈信息等活动中,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模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生活和美术是相连的,我们周边的环境与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给我们加快了生活的节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丽的色彩。我相信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美术教育事业会不断发出奇光异彩。

篇4

文/韦巍

摘要:本文分析了展示学生风采、切磋电工技能的中职电工技能大赛反映出的电工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电工课程教学的改革模式等解决问题之道。

关键词 :中职电工技能大赛?电工课程改革?教学突破

为了深化中职电工课程教学改革,展示学生电工技能,教育部每年都会举办中职院校电工技能大赛。它为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提出时代的要求,也为电工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电工技能大赛反映出的教学问题

透过电工技能大赛这面客观的镜子,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能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电工技能大赛暴露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知识面狭窄。具体表现为书本外的专业知识匮乏,导致理论部分丢分严重。第二,临场经验少,导致竞赛中过于紧张,影响正常发挥。第三,综合能力薄弱,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遇到综合性的难题无从下手。

2.电工技能大赛折射出电工课程教学的诸多不足

第一,课堂教学缺乏互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长期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第二,教师教学过程中容易偏重于教的传授,忽略学生学的过程,造成教师苦、学生累的困境。第三,电工课程教学和技能大赛的知识点没有很好的衔接。竞赛的知识学生平时接触不多,难度相当大。

二、电工技能大赛意义的深度透析

1.实操教学取论灌输,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模式转变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制约了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难以符合社会需要。而技能大赛着重考核实操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竞赛训练也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教学目标。参加训练的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体验成功与挫折,激发学习兴趣。

2.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技能大赛促进教学内容调整

目前笔者学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做得还不够彻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而技能大赛则体现实用性原则,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全面考核学生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化教学,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技能大赛引领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理念,促进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形成“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共识。

4.与行业企业融合,技能大赛促进校企合作

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对接作用,引用行业发最前沿技术和标准,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指导教师自然会与企业联系,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

三、电工课程改革的思路

1.以明确教学目的为指南

中职学校的教学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原则,电工专业教师可根据大赛的目标和要求,以竞赛题目为剖析对象,让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技能大赛和课堂教学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改变“重考试、轻运用”的理念,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宗旨。

2.以改进教学方法为重点

(1)公平民主。学生喜欢不摆架子、幽默风趣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中营造“轻松活泼、民主公平”的氛围,以协商的方式设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活动,赋予学生参与权,提高学生对电工课程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和上进心。

(2)互动学习。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学生的个性展示和教学的互动交流相辅相成,教学中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要将团队协作、技能交流等因素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个性活动和团队合作活动的统一。

(3)竞赛课堂。每一节课可以设置10分钟的个人或小组成果展示,教师或者学生充当评委,提问打分,突出的成果给予表扬,给予学生成就感和信心,学生在快乐比赛中充实在参与中,成长在互动中。

3.以改革教学评价为突破

为了形成“竞赛、教学、教研”的校园氛围,中职院校应该健全竞赛奖励机制:健全学生奖励,竞赛成绩可以折算为学分,提高竞赛奖金;健全教师奖励机制,竞赛指导教师可以减少工作量,指导获奖给予大力表扬和丰厚奖金。

中职学生参加电工技能大赛,是学生赛场的角逐和竞技,也是教师教学的交流和切磋。教学是一门艺术和技术,教无定法,但是贵在得法。中职教师应该以技能大赛为教学参考,不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不断探索适合当前学生又有特色的电工教学课改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篇5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化学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要不断的思索如何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从而快乐的学习。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干的所在。下面我就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教学,给出我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中国五千年的教学一直是学生跟着老师走的,只有老师观念的转变,学生才有可能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增强素质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其终生不断跟上时展的步伐。新课程提出了三大学习方式,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接受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只能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相应的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针对部分教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认识上的不足,还无法脱离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需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

同时,不同的情境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要求的操作策略也不相同,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了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下,成为教学工作的监督者,促进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同时,也增强对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顺利展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用化学将学生带进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实生活中,化学与社会 、环境 、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所学内容与社会 、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化学的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好奇,从而轻松愉快的获得知识。 如在讲甲醛的用途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网上热议的“甲醛蔬菜”事件;在讲蛋白质性质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比如:浓度为75%酒精可以用来杀菌消毒的原因,松花蛋制作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等。、在学习有机化合物时,介绍汽油 柴油的价格涨幅与环境污染问题等,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是一种探究性活动,是有效实施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而必要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将课本结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在实验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如将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学生会根据已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强弱律的有关知识得出:钠与氧化性较强的铜离子反应的结论;,而实际的实验过程却是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从而分析其中的原因,这样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条件,注意启发引导,做学生的引导者、鼓励着、支持者。

三、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

根据化学学科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这样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往教学中,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通常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如“科学史话”、“实验探究”、“资料卡片”等,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师生去选择。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应该是导演,只有主角理解了导演的想法,将自己融入故事情节中,才能演出精彩的电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的思考,这样才能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 。四、应该健全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现阶段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依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标准这就会使得教师依然把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题海战术依然是教师的“法宝” 许多学校甚至出现课堂上讲新课程,作业做老习题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建立更多评价体系,加大学生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的比重。

篇6

摘 要 本人于2012年8月22日参加培训,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文件规定,将于2012年秋季开学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从8月22日至9月1日,这就意味着在短短的十天之内我们要完成今年的新高一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十天,时间之紧迫,压力之巨大,形势之严峻,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压力。

根据本次培训内容,针对体育学科,主要在兴趣特长类类别下的体育及健康教育、休闲生活此三方面的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对本人认为存在障碍及所需克服的困难加以论述。

关键词 普通高中 课程改革 兴趣特长类 体育教师。

一、 问题:面对当前的高中教育现状,兴趣特长类课程开设与巨大的高考压力之间的矛盾。

兴趣特长类课程开设必定受到校方和家长的阻力。先来看一下同样作为选修类课程中的四大类课程分别所具有的与高考相关的特点。

(一) 知识拓展类:主要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等9个学科的内容的知识拓展、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而这些科目都是高考科目,所以知识拓展类课程不存在于高考压力之间的矛盾。

(二) 职业技能类:主要内容为生活技能、职业技术、地方经济。该类课程开设对于不同学生层次的普通高中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要一分为二看待:对于一个高考本科上线率高的学校,此类课程开设将面临与高考压力之间的矛盾,应为他不能为该校的本科上线率服务。而对于一个高考三类(专科)上线率为重点的学校来说,此类课程为该校的高考上线率服务了,也为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后的职业性向,专业兴趣奠定了基础,所以该类课程在学校就不存在于高考压力之间的矛盾。

(三) 兴趣特长类:主要为体育类、艺术类、健康教育类、休闲生活类、知识应用类。此类课程开设面临尴尬境地,此类课程虽然深受广大学生喜爱,但该类课程内容不能为高考起到直接的帮助作用,在学生有限的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涯,校方、家长势必不同意让学生在该类课程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校方、家长不看好,而学生又喜欢使得该类课程处于尴尬之地。与高考压力之间的矛盾最大。

(四) 社会实践类:课程包括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内容。此类课程的内容在深化课程改革之前已经普遍存在于各个普通高中,过去只是以学校统一组织的形式开展活动,比如春游、军训等。深化课改之后只是变成了学分认定的方式,所以该类课程变化不大。

建议:分析了四大类课程与高考压力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兴趣特长类存在的矛盾是最大的。所以该类课程开设如果能够做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校高考,那么兴趣特长类课程开设在当前会比较顺利。根据目前高考制度与体育学科的关系,个人认为把体育高考训练及警校公安类的学生的体能训练作为兴趣特长类体能训练的科目开课有实际可行的意义。

二、 问题:教师自身专业专项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兴趣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类(体能类、形体类、民族民间体育类、新兴运动类),健康教育类,休闲生活类,相比课改之前大大提升了课程内容的宽度和广度、深度。这对我们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专项水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普通高中的专职体育教师绝大多数是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在大学学习的内容基本为:田径、体操、三大球、两小球、网球、游泳、健美操。而这些项目除了网球跟游泳之外已经是现在高中《体育与健康》必修12学分中的学习内容,网球游泳开设很大程度上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

建议: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全面提升自己专业专项能力。改变原来“一专多能”的局面,扩大自己在未接触过的体育项目的学习、技能的掌握、传授方法的掌握,把不会的、未接触过的变成“能”的。对自己已经在大学学过的项目再次进行深入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一专多能”中“专”的项目,并且把以前“多能”中的一项或者几项转变为“专”的。朝着“多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三、问题:资源和场地的障碍。

兴趣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类(体能类、形体类、民族民间体育类、新兴运动类),健康教育类,休闲生活类,以上三类是比较适合我们体育教师去开发的课程,虽然粗粗一看有很丰富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项目很少。

(一)学生喜欢,适合高中阶段的学生。

(二)场地器材条件比较容易达到。

(三)确保安全。

(四)学生学有所长之后有一定的展示平台。

建议:根据目前的普通高中的场地基本配备:400米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乒羽房、室内外体操器械。所以要找到适合的项目开设兴趣特长类课程,体育教师必须团结协作、集思广益,通过网络、书籍、访谈等各种渠道,充分挖掘、收集课程资源,再根据学校条件、师资力量去选择适合高中阶段学生,符合当前价值主流的项目进行课程开发。另外作为学校方面,必须从财力上大力支持体育教师在体育选修课开设过程中遇到的经费问题。

篇7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的全面实施,使学校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下几点感想,特介绍给大家关于新课程的特点

1.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传统教育因过分重视课程的现代化与结构化,而导致教育流于主智主义和科学主义,忽略了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强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教学型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课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实践表明:课程的呈现若能做到生动活泼而有趣,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乐于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的顺利进行。否则,尽管课程编订有实用价值,但过于生涩艰深,则不易引起学习动机,难达到课程的预期目标。新课程重视学生个体需要的满足,提倡人文化的陶冶,处处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在最合理的环境下学习,是当今新课程强调课程人性化的具体表现。

2.力求课程的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信息爆炸及知识技术的迅速推陈出新,传统的靠背诵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为了适应快速的变迁,人们在学校除了学得基本知识外,更需要有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生活挑战及工作所需的能力。正如英国哲学家怀德海认为的教育中的任务不是把死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的脑子中去,而是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使儿童通过树木而见森林。

3.注重课程的整合化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新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它要求每一年级的教育课程一贯性的纵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或衔接上的不良,也要求同年级各科课程内容的横的联系,使课程的架构周延完整,对内容难易多寡相称合理,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同时,随着文理科相互渗透日益深入,边缘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注重通才教育,使学生具备文理科知识学习的基本能力;此外,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也在整合之列,提倡两者要相互兼顾,不能偏废。因为正式课程或显性课程虽是可预期的计划性学习,但是,若能兼顾没有预期而却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隐性课程或潜在课程的学习,则教育效果将会更好。

4.实行课程的弹性化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 特点 关系 改革 造价软件 造价员

《建筑工程概预算》是我校建筑工程系各个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地域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教好这门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现有的学生特点

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成绩普遍偏低,甚至有些是低于线下几十分进来的,这些同学大都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对学习的兴趣不高,上课的积极性不强,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配合兴趣较低,来课堂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辅导员或老师的点名或学校的检查。

2、现有的教学特点

因为系中的教学资源有限,老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很大情况下,为了安全起见,大多老师都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扮演讲解者的角色,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没有结合本地区的现行定额及取费程序,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造成教学空洞、乏味,结果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仍然不会使用当地的建筑工程定额。

3、建筑工程概预算与前导课程的关系

建筑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与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施工图实例讲解、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建筑施工组织设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必须学好与之相关的各门课程,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具备这种良好的基础,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实行的“2+1”教学模式,导致很多课程是同步学习,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这些前导课程中缺乏足够的基础知识,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难度。难点之一便突出地表现于识读施工图、设计文件方面。解决了识图这一关,编制预算会顺利很多。

4、改革的目标

使学生熟悉编制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造价软件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不断钻研、自我创新的能力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这门课程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

5、改革的方法:

5.1 收集图纸

由于我们现在《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所用的教材都是外省编制的,课本上相关的例题所讲的施工图预算计量方法通常是按照全国统一定额的计量方法来讲解,而套用的定额是参照外省的定额,不符合地域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以系为单位,向设计单位收集一些适合于教学所用的简易但又具有代表性的图纸,例如:门卫、低层的小型教学楼、办公楼等,然后由任课老师统一进行预算编制,作为教学指导学习用工具。

5.2 理论知识简要介绍

关于工程造价的理论知识,在学生听来相当无趣,所以上课时他们要么不来,要么就是在课堂睡觉玩手机,而仅仅一句我听不懂就把老师打发了。所以争对这些与基本建设相关的知识、工程造价费用的组成我们大可以作简单的介绍,利用四分之一学时就可以,而把重点放在一般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这一章节上。

5.3 与造价软件相结合

与造价软件公司,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与造价软件发行公司,比如广联达、晨曦、鲁班等常用造价软件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在讲一般土建工程施工图预算这一章节时,我们就可以把课程安排在机房上课,由老师根据造价软件的应用,教会学生编制施工图预算。具体安排如下:

首先:根据造价软件在福建省的应用情况,我们可以安装《广联达计价软件》或《晨曦清单计价》,教会学生按专业建立工程项目台账,学习建筑面积计算规则,学习《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05版)当中对于一般土建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规定。

其次,根据我们收集的工程施工图,先让学生熟悉整套图纸(从设计说明开始到结构施工图),大概需四个课时。

然后,计算工程量,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定额顺序(从土石方工程到脚手架工程)学习工程量计算规则,结合图纸,计算工程量,并按照《福建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中的定额计价编制要求,编制分部分项工程定额计价。

最后,编制工程造价文件的工程概况说明,报价封面,将工程预算书导出EXCEL表格,打印,装订。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可以让学生体会整个工程报价书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以及实践操作和软件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工作增加一个就业方向,而且能够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和广联达或晨曦造价软件的合作,组织相应的一些计算工程量或编制工程造价比赛,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一些培训工作。

6、与造价员资格考试相结合

造价员资格考试,可以落实学生的“双证书”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创造条件。学校要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参加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发给执业资格证书,即可从事建筑工程预算文件的编制和审查工作,切实保证学生“出校能上岗”,增强其在就业中的竞争力。造价员资格考试,学生除了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熟练掌握对建筑工程的分项工程列项、计算工程量、套价和综合费的正确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预算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芸. 《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韩景玮,,马丹丁.论《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篇9

论文摘要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验课教师充分地认识到现有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不足。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本文围绕这个主题,从实验的内容、仪器和设备、教学的方法入手,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1 新课程改革的科学实验与原教材实验的对比

(1)新课标教材无论从实验的内容、呈现形式,还是对实验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实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转变。

(2)新课程中的实验和以老教材中的实验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比以往更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进行实验,从身边的事物中理解科学。第二,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学习的知识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第三,改变以往的实验课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第四,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从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激励他们探究的兴趣。

(3)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方案,强化了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处理分析等等。

2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国家不少专家学者和广大科学教师对中学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科学教学改革也正在紧密锣鼓地进行着。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不少中学学校的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理论。(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予以改革。

3 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3.1 实验课教师观念的改革

以往的教师总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把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数据处理等等,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其实不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主思考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这种教学观念应该予以改革。

在实验课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学会将学习的任务逐步转交给学生,最终在有效的引导下,学生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耐心。同时要有精心的设计,又要保持自然,不能让学生觉得很“做作”。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教师要向学生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各种行为,如提出问题、操作技巧、自我反思、合作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良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直到学生展现出他们独立的实验能力为止。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听听学生的问题与想法,适时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讨论、示范、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工作。新课程的实施,又为教师创造性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信息瞬息万变,要求教师学会批判、选择、加工,现有的科学实验理论与方法不能照搬,必须经过教师个性化加工,才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实验课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实验的方案,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新课程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我们要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普通科学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

3.3 培养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习惯,促进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目前有很多中学的实验室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实验教师也配备不足,导致很多实验不能正常开设。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的实验教学,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导致科学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可通过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但学生做课外实验的习惯并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培养、逐渐养成的。要培养学生这种习惯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方法,具体是:对学生要做好动员工作,与学生家长也要沟通到位,还要取得社会的信任,而最重要的是提供的实验素材一定要科学合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养成了做课外实验的兴趣,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学习方法也会得到改进。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3.4 科学实验课教学资源的改革

科学实验需要利用教科处以外的资源。除了充分地利用学校内的实验设施、图书馆资料等实验资源以外,还要寻求更多实验资源的帮助。(1)发挥校外科研人员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2)重视利用校外自然物质资源。(3)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丰富的实验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仅仅通过互联网,人们就几乎可以获得大部分想要的信息。当然,因特网只是众多媒体中的一种,只要有心,总是可以得到有用的实验资源的。

3.5 实验教师自身素质和培训体系的改革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资历,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设计、改进、自制教具的科研实践能力;不仅能讲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所以,每一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通过学习,不断地更新、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既要学有所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既要有理论家分析、综合、雄辩之才,又要有艺术家想象、概括、表演之才。同时各地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定期对在职的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其他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但针对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对较少。可以针对科学教师在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技巧、改进实验等方面进行培训,还可以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给广大教师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相互促进。

4 总结

要完成改革老式的实验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想有效地改革,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改革,认识现有观念的局限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构建和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其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的质量观。在改革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田明丽.基于现代教学论的普通物理实验教学模式[J].物理实验,2000,20(12):22-23.

篇10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教学

教师要搞好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总目标,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正确把握教学评价等。下面就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并与同行交流。

一、转变教育思想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只要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培养出四化建设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议议”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理,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也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幢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脱离不开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陈旧,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现行教材编者的用心良苦,突出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旨在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自觉学习,教学方法应该体现这个意图;现行教材知识面广,伸缩性大,目的是要面向全体,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中一定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上述种种,宏观上属教学方法的范畴,教学中非如此不可,当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应该是百花开放,各显其能。但是,具体教法不能与基本教学原则相违背,否则又会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比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较强的能力受益终身,而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知道即可,对过深的科学道理的理解,今后随年龄增长和知识积累,自然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