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目标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管理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管理目标

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目标

0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通晓财务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财务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理财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几乎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虽然各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均安排有校内、校外两个实践环节,但财务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大多因缺少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材而不得不以会计专业的实习内容所取代。至于校外实践,则由于多种原因,其实习的内容也很难做到与投资、筹资乃至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等财务问题相关。为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如何突出“专业特点”已成为困扰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道难题。

1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情况看,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理论教学中穿插一些案例,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目的。这一形式的优点是对学生学习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但该方法效果依赖教师与学生之间准备、配合程度,特别是案例题材的选择,目前收集能反映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特点、有针对性、体现时代特征的案例比较困难,此外还存在案例过大过小的问题,复杂案例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案例过小则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二是课内实验。首先任课教师按照财务管理各阶段内容设计实验内容,学生每4~6人组成实验小组,通过学生团队、任课教师辅导的方式完成实验项目,这种形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任课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财务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改进下一阶段教学。这一实验形式优点是可以使学生掌握每一阶段学习中难点和重点,循序渐进,不足之处在于不能使学生系统性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三是综合实验。综合实验也可以称之为课程设计,是在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后集中1~2周的时间进行系统性操练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通过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知识要点,做到把专业知识和企业实务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对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2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

2.1软件目标财务管理实验室的软件建设目标包括:实验内容系统化、实验手段信息化、实验组织科学化。

①实验内容系统化。在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财务实验内容的系统化问题,财务管理知识体系是相互关联的,在财务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按顺序、分层次编排。对于主干课程,在设计实验内容时,应该基本上都涵盖到,只有实验内容的设置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财务知识体系。②实验手段信息化。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给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教育教学手段的进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手段,推动高校教学信息化进程,是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变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以信息化实验基本设施建设为基础,统筹规划、多层互动、加大投入、创新制度、分步实施等措施,将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实验室实验手段的信息化建设。③实验组织科学化。现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效率与公平,效率是任何个人和组织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财务管理实验室,实验效率的高低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财务管理实验室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实验组织是否遵循科学化的原则。对于财务实验流程、财务实验进度、财务实验内容安排和财务实验教学方法等,都要进行科学的研究,最终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内容和方式。

2.2硬件目标财务管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目标包括:实验模式多元化、实验资源公共化、实验测评自动化。超级秘书网

①实验模式多元化。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人才培养模式也将适应时展,进入模式多元化阶段。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充分考虑到实验模式的多元化问题。例如可以构建多媒体财务实验、远程财务实验和个性化财务实验等。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应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全程展示主要环节的讲解。通过计算机网络,学生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上网端口,就可以随时随地完成财务实验教学,基本上实现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开放式实验模式。传统的财务实验教学,由老师指定相应的实验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就可以实现财务实验个性化视频点播,能更好的按照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完成财务实验。②实验资源公共化。财务管理实验室工作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财务实验资源的公共化,任何个人和社会团体都可以通过财务管理实验室来继承财务文化的遗产,学习当代财务文化知识。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有的财务资源和财务实验手段都通过多种模式和手段展示在特定的网站上,任何读者或用户只要能上网,并且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自行完成财务实验。同时,通过网络手段,读者或用户可以任意组成团队,利用共享的实验资源,共同协作完成某项具体的财务实验。③实验过程自动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传统财务管理实验室的概念已经开始向网络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概念转变。人们在进行人工实验纠错、提示、测评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实验纠错、提示、测评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在进行实验纠错、提示自动化之前,要有每一步的标准答案和规范程序;在进行实验测评自动化之前,应该考虑针对原有财务实验制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测评手段,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先进的软件技术进行严谨的财务实验纠错、提示、测评的技术实践。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 系部 目标管理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和外延式的拓展,但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办学水平的必然提升,教育思想观念、办学特色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迫切需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加以解决。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管理_始汲取“目标管理”的思想并付诸实践,以此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整体办学水平。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一所创办十余年的独立学院,在教育部提出地方高校应朝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向时,学院积极响应,并于2012年启动,2013年、2014年度连续两年对学院内部进行了系(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文章以2014年考核结果为主要讨论对象。

一、指标体系――突出教学的主体中心地位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4年度系(部)目标管理指标体系是在2013年试运行基础上修改而来,考核指标分为综合和专项两大类。2014年度的综合考核大类中,本科教学指标的考核比占到了70%,分数达到了56分,重点突出了它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中心地位。从2014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学院的教学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见表1)。

表1 2014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二、考核方式――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横向与纵向比较结合

目标考核比较的是综合实力,但由于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各系(部)获奖机会多少、开展工作难易程度等),更需要根据差异性制订相关考核目标,所以横纵结合的考核更能体现各系部的实际能力。

(二)定性与定量结合

定量考核是加强学院目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在开展目标考核时,将重点放在定性分析上。借此机会,邀请校外不同层次院校的专家对原始材料进行评审,对各系(部)的工作进行评审,并将评估专家意见反馈到各系(部)。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各种校内可能存在的不公正因素的干扰,提高考核结果的权威性,另一方面通过专家指导、评价和反馈,给下一年度整改指明方向,使考核的过程成为提高的过程。

(三)学校组织与系(部)共同参与结合

目标管理是偏重结果的管理,易导致简单化、形式化。目标管理虽有学校组织,但不能缺少相关各方的共同参与。在考核主体对客体“多指导、常沟通、勤反馈”的同时,着重加强各教学单位的自我管理。各职能部门、各系(部)共同参与考核指标的制订,扩大考核主体,强化目标管理中的过程管理,增强考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工作实效――促进学院工作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科技处(原高教所)在年初分解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各系(部)再根据指标要求具体安排好当年度的工作。从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考核的成果看,对学院工作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一)教学方面

1.专业与课程建设。(1)人才培养方案较大幅度地减少了课内教学总学分,增加了实践总学分,专业定位比较准确。(2)专业建设成效:当年度,学院已建有省级重点培育专业1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5个;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专业2个,新增专业2个。(3)课程建设:2014年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校级精品课程6门,新立项课程4门。申报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教材建设规划与选用。

各系(部)重视教材建设,制定的教材规划科学合理,在教材选用上严格把关,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优质教材,并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学院倡导教师针对专业特色、学生实际编写教材,信息系、城建系、外语系、管理系、基础教学部教师积极进行教材编写,主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共11本。

2.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各系(部)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并且加强教研室建设,注重发挥各教研室的工作职能,把教研活动作为一个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平台。各教研室按教研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将其常规化,结合专业教学特点,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培养、人才培养计划修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等活动,教研活动质量比较往年有明显提高。

3.教学管理。总体来讲,每月各(部)系领导都会深入课堂听课,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的各种材料(如公开课、系组织的讲课比赛),而且会亲自召开学生座谈会,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注重整改与落实;基于各系(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学生满意度较高;各系(部)试卷管理工作已进入常态化、规范化、成效化。每学期开学初我院督导专家从命题质量和阅卷质量两方面对期未试卷进行专项抽查,整体情况较好。

4.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系、化工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可供其他系(部)参考学习。其他系(部)的质量监控体系较之2013年提供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有很大进步。2014年石油系、信息系、外语系、机械系部分教师出现教学事故,影响该项考核得分。希望在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年无教学事故发生,教学质量监控做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5.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从2014年我院教学督导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的专项检查结果看,不管是各系均分还是全院均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都比2013年有明显提高。从全院来看,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工作量比较饱满,工科类专业大多经过认真的计算、或设计与绘图、或实验、或编程与调试等过程,学生实践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论文的评审、评阅意见较往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答辩渐显规范。

存在的问题较明显。如毕业设计任务书不明确具体,甚至是错误的任务书;部分审查意见与评阅意见非老师亲笔所写;对毕业设计的成绩缺少评定细则;个别专业一名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太多,精力和时间必然不够,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和效果等。

6.实践教学。(1)实验开出率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化工系、基础部、城建系较好,均达到A级。石油系实验开出率未达到100%,主要原因在于长江大学石油学科相关学院搬到武汉校区,我院相应实验室未建设,集中表现在勘工专业的部分实验。信息系、机械系因专业限制,针对小知识点的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较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不高,建议以后可开发设计一些创新性实验,结合多类知R点的综合性实验,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2)实习、课程设计。化工系、信息系完成情况较好,计划、总结材料齐全,内容完备,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全年基本无变更。其次为机械系、管理系,这两个系(部)按要求落实实践教学任务,计划、总结资料较齐全,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全年变更较少。石油系、城建系在本年度变更情况较多,部分变更未提前申请,在实习、课设任务落实方面有待加强管理,如能提前做好沟通和准备工作,这样就能避免因临时突况导致任务过多地被变更调整。

(3)实验、课设、实习实训管理。通过学院近几年不断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实验、课设、实习实训工作稳中有序,逐步提升,各系(部)在规范性管理上比以往有所进步。实验开出率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比情况较好,个别系(部)仍需加强。实习、课设任务安排情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落实难问题。

(4)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大多数系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到位,管理资料完善。部分系根据本系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文件。如化工系、信息系等制订了本单位的实施细则或办法。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的格式规范,资料齐全,装订整齐。但全院均分却从2013年的82.14分下降到79.29分,需引起重视。

较欠缺的地方表现在各单位和专业的毕业设计工作总结上,虽有,但多数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整,不能对今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未作认真分析和评价。

7.其他指标。近几年学院不断加强质量工程建设,与2015年相比,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显著,省级精品课程申报上有了突破;专业建设有了新的发展,现有2个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新增专业2个,申报新专业1个(待批);重点培育专业成绩喜人,从无到省级两项、院级两项。学科竞赛获奖单位中机械系以明显优势稳拿第一,是比较好的学习典型。

(二)科研方面

在具体系(部)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中,指标权重达到24分,充分体现了学院及各系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发现了指标体系中的一些不足,比如说:论文方面,作为一所朝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大学,青年教师在学院占多数,能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特别是文科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存在一定的难度,和理工科的专业目标值存在一定差距;在个性指标上,如果设定10分为上限,没有量化标准设置分值则存在不合理性。

综上所述,对于应用技术型的本科高校来说,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技术型高校,教学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科研工作,科研能带动教师教学工作的长足进展,从而说明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分离。

通过学院目标管理考核,能够促进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齐头并进,带动教师自身的成长,不仅仅是完成好学年度的教学工作,更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参与科研,发挥科研的能动性,这就充分说明在新建应用技术型高校开展目标管理考核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篇3

【关键词】 目标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目标―作业成本管理

现行成本管理存在很多弊端,使得管理者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同时也无法满足价值管理的需要,因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探索新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一、目标成本管理理论的特点及评价

(一)目标成本管理理论的特点

目标成本管理是目标管理与成本管理的统一,它的特点是由目标管理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它具有以下特点:

1.以人为本的现代成本管理

人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没有人的积极性,任何管理工作都不可能搞好。以人为本的成本管理是目标成本管理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2.封闭的严密的管理过程

在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确定目标,层层分解”;“实施目标,监控考绩”;“评定目标,奖惩兑现”,这三大环节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封闭的成本管理体系。该体系为目标成本管理取得高效能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3.未来型成本管理

该理论要求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控制指标,把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企业未来成本的降低上,围绕成本的降低扎扎实实地开展成本经营工作,通过对成本发生和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

(二)对目标成本管理的评价

1.目标成本管理的优点

(1)有助于企业实现经营总目标并提高经济效益。目标成本管理的日常成本管理工作始终围绕实现目标利润这个核心任务,有助于企业实现经营总目标并提高经济效益。

(2)便于实现产品成本形成全过程的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扩大了产品成本管理的范围,将成本管理的管理范围扩大到了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的几乎整个价值链过程当中。

(3)有利于成本目标和成本计划的落实和实现,以及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和责任制的不断完善。

2.目标成本管理的缺陷

(1)成本改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设计、生产、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项作业,这些作业对目标成本的最终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目标成本法对这些作业的控制显的不足。

(2)目标成本管理法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成本分析法,按产品成本的实际数与计划数比较分析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且较多地注重对变动费用的分析。由于制造费用的分解采用的分配标准往往比较单一,成本分析的对象本身不准确,所以不利于管理。

(3)目标成本管理中责任中心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的,它最大的局限体现在忽视了许多不属于单一职能部门但又具有联系和同质性费用的责任归属。

二、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的特点及评价

(一)作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总体来看,作业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为管理的重点,深入进行作业分析,通过辨别不必要作业、分析重点作业、将本企业作业与先进水平比较、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溯本求源,寻找持续改善的机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成本计算为基础,作业成本计算对作业及其成本进行追踪和动态反映,为作业成本管理提供明细的、动态的信息。

3.作业成本管理以作业成本控制为核心,它把作业观点引入责任会计,对传统标准成本制度和预算制度进行了改进。

(二)对作业成本管理的评价

1.ABC/ABM的优点

(1)在成本计算上ABC采用多种成本库,然后选择不同的成本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采用单一分配标准对产品成本的扭曲。

(2)该成本管理模式强调成本动因的分析,揭示了资源耗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指明了深入到作业水平进行成本控制的途径,从而有利于消除一切可能形成的浪费,全面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整体的经济效益。

(3)通过对作业这一中介的分析,可以发现什么引起作业,作业实施的效果怎样,这样可以从过程角度来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有利于企业全面的分析在特定产品、顾客或服务上的成本,从而更好地用于决策。

2.ABC/ABM的缺陷

(1)该成本管理思想虽然深入到企业的作业层次,但它仍属于内向型管理,未能将成本管理扩大到企业的外部领域,这种内向性特征在竞争环境下难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及长期获利能力。

(2)ABM主张在空间层面进行成本管理,忽视了时间层面及相应的时间成本,使其难以从长期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成本管理,难以系统地实施成本控制活动,尤其是无法揭示成本与价值创造之间的联系。

(3)ABC法计算产品成本方面仍受传统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对于维持性作业成本的分摊由于缺乏与成本标的的直接因果关系,而采用主观的分配方法,并且在成本动因的选择上也将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都可能导致成本不够准确。

三、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的互补性

(一)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的相同点

1.竞争优势导向性的市场属性

作业成本法以市场上竞争对手为标杆,专注于作业成本动因寻求降低成本的对策。而目标成本法设定目标成本意味着低成本战略的确立,实现目标成本的过程则是低成本战略以集中方式具体落实的过程。因此,两种方法都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都立足于竞争优势导向的企业战略,市场化是两者的核心。

2.思想特征本质一致的过程属性

两种方法都突破了传统产品成本管理的静态特征,而发展成为动态业务过程的管理。作业成本法的重点是作业链间的连接关系和成本动因,侧重于业务过程的空间形态为其实施对象。而目标成本法着眼于业务过程的时间阶段来展开,它在产品样式未定型的阶段就全面地和深入到产品观念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剔除了大部分的成本不利因素。

(二)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的互补性

通过对以上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的评价研究,能够总结出两者除了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外,也存在局限性,从而在成本管理模式的改进方面留下了空间。

首先,目标成本的市场性是其主要优点所在,但长期以来,目标成本管理的责任成本核算与生产成本核算难以找到良好的结合点,因为责任成本是按内部单位、部门进行界定的,而生产成本则以成本项目按生产工艺过程积累,两者很难吻合。而在作业成本会计中,作业实质上就是一种责任中心,作业成本也是一种责任成本,作业这种责任中心是与生产工艺过程紧密结合的。由此,通过作业成本的计算,既达到责任成本控制成本的目的,又实现了财务会计核算、监督成本的职能。

其次,目标成本管理能按照市场需求,在产品开始生产前确定目标成本,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思想,但在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面不是很得力。作业成本管理与目标成本管理正好相反,因其深入到作业层次,因此在事中、事后控制方面做得较好,事前控制方面有所欠缺。

最后,作业成本管理计量成本高,限制了其迅速推广,而目标成本管理使用的标准成本制度简便易行,通过建立作业层次的标准成本体系,能够降低作业成本管理的推行成本。

四、目标―作业成本管理集成模式构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作为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两种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两者有其互补的基础和可能,那么必然可以找到一种两者相互集合的模式,目标―作业成本管理集合模式如图1所示。

此模式由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两部分组成,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包括目标成本确定、制订目标成本计划和对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落实;作业成本管理过程包括成本分析与改进、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核算分析考核等,两者通过成本分析与改进将目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落实到作业层次,以此来控制作业成本,用作业分析与考核的结果修正目标成本计划,使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该图的小虚线框为目标成本管理部分,大虚线框为作业成本管理部分,两者重叠部分为两者集合部分,现将该模式主要内容描述如下:

1.确定市场许容成本

市场许容成本是市场所允许的、具有竞争力的成本,通常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形式得到,但是企业确定的市场许容成本不是企业最终的目标成本,而应当通过成本分析与改进,得到更具竞争力的目标成本。

2.成本分析与改进

结合作业成本预算的结果,通过价值工程与价值链分析,对成本进行分析,发现降低成本的途径,最终对市场许容成本进行改进,得到目标成本。

3.目标成本计划

通过市场需求、企业经营战略和成本分析及作业分析结果反馈的信息综合制订的。主要包括目标成本的确定和分解以及成本计划的编制等等。

4.作业成本计算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存在诸多不足,本集合模式采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产品成本,利用作业成本法,可以计算出具体某项作业发生的实际成本,将此成本数据与目标作业成本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有利于不利差异,从而为作业成本的分析与考核提供数据。

5.成本分析与反馈

包括产品成本分析和作业成本分析并反馈,可以运用差异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反馈,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6.成本控制

其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面向设计的成本控制。通过分析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工艺成本和成本动因,来确定最终的设计和工艺方案,达到预防性成本控制的目的;另一方面为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对企业生产销售过程的成本进行成本控制。

五、结论

新的成本管理体系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信息,同时也输出必要的成本信息给企业外部使用者。可以很好的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支持,当然本系统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宋文彪.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8):184-185.

篇4

论文摘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提高市场效率是证券市场管理的一般目标,是证券市场本身的特征对监管所提出的然要求。

我国理论界认为,“证券市场管理的基夺目怀是:统一管理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调节证券市场上资金供求的平衡,维持证券市场的基本稳定;统一管理证券的发行与上市公司,为投资者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有关信息;统一管理证券机构,包括证券经营机构与证券服务机构,创造一个公正、廉洁、有序、高效的证券业;严格监督和管理汪券交易,防止证券交易中的垄断、欺诈等不正当行为,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我们认为,上述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所谓证券市场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指证券市场监管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和对此进行评价的基本标准。这一标准具有客观普遍性,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市场条件下,证券市场管理的具体目标可能会有昕侧重,但证券市场管理的基本目标则是统一的。无论是成熟的证券市场还是不成熟的证券市场其监管的最终目的部必须符合市场本身的客观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证券市场管理的堪本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够有效地解决经济主体的外部性问题、垄断所造成的效率损失问题、信息不对称所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增长问题、收入及公平分配问题,等等。上述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既为政玎于介入市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同时也为政府介入市场的范围和作用提出了限制条件。也就是说,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控制是有选择性的,对于有些市场比如完全竞争市场政府就没有必要介入和干预。

证券是对资本的高度抽象化,证券市场本身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使得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监管具有客观必然性和极端重要。

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交易速度极怯,交易价格变化莫测,交易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问内完成大规模的价值转手,取得巨大的利润或损失,市场风险之高不言而喻。同时证券场的风险具有强烈的“多米诺”效应,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l929年美国股市的大崩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以及上个世纪末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即竞争的不充分性,如垄断、不对称的信息、交易成本、歧视等所造成的对市场竞争的妨碍和限制。

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刷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完全排除了竞争,虽然不同证券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就某一证券而言,发行者必然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具有典型的卖方市场特征。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市场交易价格,导致证券价格扭曲,从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的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是一种“淮公共物品”,获取信息的代价往往是昂贵的,而信息的收益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收益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乇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闲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二是信息的不对称。大部分证券投资者对证券发行者真实情况的了解程度既比不上某些与发行者有特殊关系的少数投资者,更比不上发行者自身。因此,在证券市场上既存在着发行者和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又存在着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此种情况,使得大部分投资者处于不利的地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三是信息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信息在证券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购买证券,投资者看重的是证券在未来的赢利能力,预期或对未来的预测对于证券价格的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决定投资者预期的最主要因素是信息,通过隐瞒信息和制造虚假信息就可以起到控制价格的作用。同时,由于隐瞒信息和制造虚假信息的经济成本很低,而取得的收益又非常巨大,使得隐瞒信息和制造虚假信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上市公司和个别投资者,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就可能只披露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隐瞒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制造虚假信息。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证券市场具有极大的负外部性和不完全性,虽然负外部性或不完全性在任何市场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和不完全性同其他市场相比不仅表现得更为强烈,影响更为严重,而且仅仅依靠市场本身也根本无法解决。比如,从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来吞,由于个别行为主体和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使得证劵市场的负外部性,不能象其他市场那样通过证收“庇古税”加以补偿,所以政府必须对证劵市场实行比其他市场更严格的监管和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限制和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刊影响。

提高市场效率

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也是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竹的基本目标,当然,从较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也是为了提高市场效率,但是二者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仍然是有所区别的。从证券市场效率的角度来看,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是为了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提高证券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

一般而言,证券市场的效率可以分为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两个方面。证券市场的内在效率即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已反映了证券市场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效率。市场的交易成个是市场内在效率的集中体现,具体来看,市场的交易成本可以分解为市场的交易费用、市场的流动性、市场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品种非常复杂,市场上市的证券几乎包括了听有的行业,来自许多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要降低交易费用,必须对交易场所、交易时间、交易方式进行统一,可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几乎是不叮能的。如果听任市场进行调节,必将会友大增加证券市场的交易费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还可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增强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的流动性是最重要的交易成本,市场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市场紧度(证券的交易价格与有效价格的偏离程度)、市场深度(当前价格水平上的交易数量)和市场弹性(成交价格一以从正常状态随机扩散之后重新回到有效价格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的流动性好包含以下三个特征成交量大,价格的振幅小,最价一旦失衡,市场会很快回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由于证券市场虚拟资本的性质和高收益、高以险的特征,使得证券价格的变化直接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和预期的影响,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下仅不能够白动调节供给和需求,‘灾现均衡,而比还会进一步加剧供求的不平衡状态,追涨杀跌这一投资者的个人理性将会导致整个市场的集体的非理性。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干预,证券价格将出现非理性的暴涨暴跌,这将极友地损害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性。

篇5

【关键词】 利润表项目;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和谐会计;《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近年来,笔者聚焦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问题,结合《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多年教学经验倾力研究,终有所获,以期为会计明晰化进程,为和谐会计献计献策。

一、透视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

综观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透视其理,笔者发现如下等式化关系:

(一)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多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1.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2.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营业收入项目、营业成本项目不再区分主营、兼营,以日常活动统而计之,得其全貌。

(二)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多个明细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1.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2.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营业外支出”明细科目结转前对应数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单独列示来自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来自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单独列示固定资产处置损失、无形资产处置损失、其他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会计人理应重视其对投资者本期收益的重要影响,更好地为投资者权益保值增值服务。

(三)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异名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异名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贷或-借

――结转前)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

其一,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公允价值基础得以彰显: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结转前为贷方发生额,则属于收入要素;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结转前为借方发生额,则属于费用要素。

其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存在会税差异:税法强调据实列支,一般不得调整计税基础,不承认新会计准则体系持有期价值变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六条)。

其三,公允价值变动不一定计入利润表,影响多期的应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下的资本公积项目。

(四)部分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

本期金额=上项+/-影响因素项目(大类项目――每股收益除外)

本期金额=净利润/∑对应股数(每股收益)

本期金额=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其他表内数字)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大类项目存在据上项而得的勾稽关系:在上项基础上,加或减影响因素项目金额即可。营业收入(扣除日常活动费用)营业利润(考虑非日常活动收支)利润总额(考虑上交所得税)净利润(考虑投资者股数)每股收益(尽显本期收益与投资者的直接利益关系)。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利润表上,每股收益本期金额由净利润除以对应股数而得,基本每股收益股数不加权,稀释每股收益股数以时间或价格为权数。

除了前述种种规律,其他利润表项目本期金额与对应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一致:

(1)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税金及附加”

(2)销售费用=“销售费用”

(3)管理费用=“管理费用”

(4)财务费用=“财务费用”

(5)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

(6)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贷或-借――结转前)

(7)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

(8)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支出”

(9)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

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类似,若投资收益项目结转前为贷方发生额,则属于收入要素;若投资收益结转前为借方发生额,则属于费用要素。

二、剖析利润表项目、损益类会计科目与“本年利润”科目之微妙关系

(一)“本年利润”对应科目一览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投资收益”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为净收益,则为收入要素;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投资收益”科目结转前发生额为净损失,则为费用要素。两种不同情形分别结转“本年利润”科目贷方或借方。

(二)“本年利润”不得对应的科目分析

历经多年摸索,笔者发现,“本年利润”科目不得对应资产类会计科目;一旦对应,则必有逃避缴纳税款等风险。

例如:

借:本年利润

贷:预付账款

剖析上述会计分录的经济实质,令人汗颜:一方面,预付账款不见了,但人家并未付出劳务或者交货,投资者的资产流失了;另一方面,应纳税所得额莫名其妙地减少了(会计利润乃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基数),逃避缴纳税款之实竟源自一笔简单的会计分录,风险非常大。

(三)损益类会计科目与会计流程分析

1.透视制造业会计流程

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等主营业务成本等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透视服务业会计流程

劳务成本等主营业务成本等本年利润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透视会计流程则可看清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巧妙关联:无论是制造业购料、生产、完工,还是服务业成本归集,结转本期成本才进入利润表核算领域,结转本年利润,才可以知道本年盈亏,进而结转未分配利润方知投资者投资企业以来到如今赚还是赔(不考虑每年分红所得的累计赚赔)。

三、利润面面观――剖析利润的种种实质

(一)利得、损失与利润

1.利润=收入-费用+计入损益的利得-计入损益的损失

2.利润包括:部分利得+部分损失

3.利润=收入-费用+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会计的基本分类仍为六大会计要素,利得、损失隐身于利润要素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之中,并非新的会计要素。利得、损失可能与利润表有关系,也可能与利润表无关系。

(二)利润会税差异

1.会计利润调整查账征收之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实施条例》第九条)。

2.税法亏损概念――可税前弥补亏损(《实施条例》第十条)。

3.会计亏损概念――利润总额为负、实际亏损(《应用指南》附录4103)。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实务里无法无视会计与税务差异,需要具有会税差异意识。

(三)表间勾稽关系

1.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期初数+利润表中的净利润

=利润分配数+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期末数

2.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净利润

这里,需要提醒会计人注意的是,脑海里表间勾稽关系的烙印只有清晰可见,才能不误事。

四、利润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等式化关系一览表(见表1)

【参考文献】

篇6

一、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

韩东屏(2002)从人的生活质量入手,提出富裕、和谐、自由堪称人类社会的三大终极价值目标。富裕强调的是人生存需要的满足,宏观上体现为社会的经济增长;和谐强调的是人在安全感、归宿感和尊重感方面需要的满足,宏观上体现为社会的公平;而自由强调的则是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宏观上体现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由。富裕能为和谐与自由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和谐能为经济增长(即富裕)和自我实现(即自由)提供有序的社会环境,而自由则既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又能为社会和谐注入旺盛的活力。但是,这三大目标分别代表了人类不能相互替代的不同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三大目标难以相容或难以同步实现。因而,在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而人类生活水平又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经过对无数次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人类社会最终为了效率而舍弃和谐和自由,选择“富裕优先”,即选择了传统社会发展模式。在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发展蜕变为经济增长,财富、财富的增长成了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逻辑也相应蜕变为,只要物质财富增加了,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公正、教育进步等问题也随之自然而然地解决。而实际上采用“富裕优先”的社会终极价值目标实现策略,就意味着一切都围绕能带来富裕的效率或效益旋转,效率、效益是最被看重的价值,而平等和自由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作为能达到效率或富裕的手段才被需要。亚当・斯密(1776)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第一次用经济学的方法证明了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为如何导致整个社会财富增长的社会经济机制,从而提出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然、和谐的经济。因此,在“富裕优先”社会终极价值目标实现策略的逻辑框架内,市场经济体制也自然成了社会经济体制的不二选择。过去一百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也见证了这种观点。在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下,作为社会微观经济细胞的企业,很自然将追逐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因为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年代,财务资本成为了吸附其它资本的磁场,没有了财务资本尤其是权益资本,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当企业变成了股东的企业,企业的财务目标也就粹化为追逐利润而投入财务资本的业主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从利润最大化演变到每股收益最大化,再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其实质都是财务资本所有者单边主导下的利润最大化。这些不同形式的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增加私人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社会物质财富达到最大化。然而,这种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看,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快速集聚,一方面自然资源急速枯竭,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另一方面,社会大多数的物质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和谐,也阻碍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从微观的角度看,企业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以财务数据来核算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等),占用了并未以财务数据来核算的社会成本(如空气等),而且部分企业还产生相当大的“负外部性”的社会产品(如二氧化碳、工业垃圾等)。尤其是当企业产生的“负外部性”的社会产品越来越大,足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时,社会发展模式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则成为一种必然。

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目标

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以“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为哲学基础,以生态自然观为根本指导,蕴含了发展主体之间的平等和发展要素之间的协调。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法律环境方面,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日益明显,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通过立法或签订国际性条约,对企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可循环材料和清洁生产工艺的选择、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和交易安排、排污权制度安排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管制,在实现全球性节能减排目标方面达成越来越多的一致。社会资本的产权界限随着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日益明晰化,社会公共利益对企业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经济环境方面,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不断加剧,区域性和全球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各类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不断建立,各国不断增强经济领域的平等合作,积极消除贸易壁垒,加强人才、技术交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金融市场环境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查时采纳赤道原则,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等各类生态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享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作用越来越强劲,使得全球经济发生根本性变化,知识因素更高程度地溶入经济活动,知识取向不断增强,产品与服务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对知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时,知识开始起着与资金同样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具有专门知识资本的企业员工,作为稀缺资源的拥有者,和财务资本的拥有者一样,通过经济契约,参与到企业剩余收益的分配中来。同时,原来与企业无关的公共利益,也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企业的行为如果损害了这些公共利益,将会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总之,随着环境的变化,不管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且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主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企业的财务目标也必须作出动态调整以适应这种巨大的变化。首先,企业财务目标中的价值标准必须由会计学中的价值向生态经济学中的价值调整。企业价值应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收益的基础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标准与生态价值标准保持根本一致,要求企业在保持其周围环境期末的生态平衡状况与期初一样好的基础上来增加企业财富,而非纯粹传统会计学上的收益。这一价值标准体现了当今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的重要特征,符合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其次,企业财务应保持均衡增长速度,在发展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生产废物。再者,企业在确定财务目标时,不仅要考虑与企业订有明确经济契约的股东、债权人、经理和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的利益,还要考虑与企业订有隐性契约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相关者的利益,包括权益资本所有者、知识资本所有者和社会资本的利益。否则,企业会因为员工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丧失核心竞争力,或因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演进为基于权益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上的企业价值均衡化。财务资本是企业价值均衡化的物质基础,知识资本是企业价值均衡化的智力基础,社会资本是企业价值均衡化的约束条件,三者共同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均衡化。企业价值均衡化的实质在于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企业与各利益团体利益的平衡。

当然,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企业本质上仍是一种盈利性组织,盈利也是企业的基本特征。但是,企业的盈利只有在其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才是正当的和合乎道德的。盈利只不过表明了公司善用资源,成功地向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服务,对具有这种社会价值的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回馈给它的就是盈利。正如贝利(A.A.Berle)早在1954年所指出的,事实已经表明企业的活动是遵循着一种逐渐显现出来的社会学的和政治的规律,并且要适合时代的各种社会需要。企业不仅仅对股东负有信托责任,还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负有信托责任,其应在满足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前提下追求股东追求合理化的价值。在企业与社会的契约中,社会有责任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提权保护、公正的司法与执法、可靠的信用体系、合理的税负等。

参考文献:

[1]韩东屏:《社会终极价值目标的确立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策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篇7

关键词:油田企业;目标利润;预算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影响,油田企业效益下滑的压力空前加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转型与革新,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油田企业也不例外。在此双重背景下,为提高油田企业的效益,以油田区块为基本对象,建立起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及启示

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模式主要是对目标利润导向下的预算管理和以区块为基础的油藏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国外油田企业对经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变革是同步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国外油田企业开始应用油藏经营管理理论。国内对油藏经营管理的引进则是近十几年才开始的,国内学者石启新等(2001)根据油藏经营管理理论,提出应将油田企业管理的立足点下沉到区块,将生产管理与成本、效益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着油田开采难度的日益加大,效益对油田企业来说变得愈加重要,研究者们对油田区块效益的重视逐步加强。

三、目标利润导向下油田区块投入产出分析

(一)油田区块产出分析。根据油田区块的开发规律,油田区块的产量一般分为老井自然产量、新井产量以及措施产量,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例进行预测,其过程如下:

(二)油田区块投入情况分析。油田区块的成本投入主要由区块操作成本、折旧、期间费用以及投资三部分组成。

1、区块操作成本分析。根据成本性态分析,区块的操作成本主要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构成:

区块操作成本=区块变动成本+区块固定成本=区块吨油变动操作成本×区块产量+区块固定操作成本

区块操作成本中固定操作成本和变动操作成本。其中区块固定操作成本基本保持不变;区块产量可根据产出分析得到;所以对区块操作成本的分析主要是对区块的吨油变动操作成本进行分析和预测。

2、期间费用分析。相比其它行业,油田企业的初期投入较大,因此折旧等期间费用在成本中占比重较大,同样运用灰色预测以及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油田区块的折旧等期间费用进行分析,其方法同产量分析类似。

3、投资分析。根据油藏经营管理理论,油田区块的投资根据油藏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且与区块产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灰色预测对区块吨油投资额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油田区块的总投资额:

总投资额=吨油投资额×区块产量

(三)油田区块效益分析。根据油田区块油气生产成本的构成,区块效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产量:主要包括老井自然产量、措施产量和新井产量三部分,可根据产出分析得到。2、收入=产量×油价。3、区块操作成本=区块变动成本+区块固定成本=区块吨油变动操作成本×区块产量+固定操作成本。4、营业税金及附加=资源税+石油特别收益金+其他税金及附加。5、区块贡献毛益=收入―区块操作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6、期间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各项费用。7、利润=营业利润―期间费用―勘探费用等其它费用。8、吨油利润=利润÷产量

四、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目标利润导向下油田区块预算管理的事前编制

1、利润预算的编制。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区块预算管理模式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对区块的总利润、总产量按照结构产量的标准在不同单元进行分配,并核算各个单元的利润、成本、产量情况,分别形成目标利润、目标成本以及目标产量。

2、产量及工作量预算的编制。将区块的产量根据利润最大化的标准在不同单元进行分配。

工作量预算主要包括实物工作量预算和业务工作量预算,首先根据不同的作业,按照产量预算的结果,确定实物工作量指标,并对区块的实物工作量指标进行统计,得出相应的实物工作量预算;而业务工作量预算则主要结合区块的地质特点,产量、生产工艺特点等,通过技术测定进行相应的业务工作量预算的编制。

3、成本预算的编制。区块成本的预算首先要对各项费用要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费用要素,采取适当的预算编制方法。

(1)生产性成本预算编制。对于生产性成本,是区块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费用要素主要分为材料费、燃料费、人工成本、电费、水费以及其他费用等。生产性成本费用受产量和作业工作量的影响较大,所以应在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进行预算的编制。确定区块各单元的作业,根据成本动因分析编制各个作业的成本,并进行汇总核算。

(2)非生产性成本预算编制。非生产性成本主要指折旧、摊销、分摊费用以及期间费用等,其中折旧、摊销由于每年变化不大,可以参照往前期间的数据,通过一定的分析修正,进行预算的编制。

(二)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的事中管理。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的事中管理主要是对区块预算的执行情况的监督,是对预算的动态的监控过程。事中管理通过以月、季度为单位对预算的分析调整,形成连续、动态的预算执行模式,从而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和生产的合理性。

(三)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的事后分析。油田区块的事后分析主要是对区块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以利润为主要指标分析各区块的预算的执行情况,找出高效与低效区块,针对性地分析其高效或低效的原因,找出生产过程中的产出不足与投入冗余,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意见。

五、结论

本文将目标利润与区块预算管理相结合,构建了目标利润导向下的油田区块预算管理模式,改变了油田企业传统的以量定产的生产方式,减少了低油价下产量、成本、效益之间的矛盾,为油田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保障,同时提升了区块生命周期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焦熠堂.试论油气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09

篇8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目标实现

企业档案信息安全是企业存亡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进入到企业内部管理当中,传统的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企业对于档案信息的需求。目前,大多数企业已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和档案管理。企业通过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目标的构建,寻找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以期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档案信息使用性,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

一、企业档案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而言,最基础的是企业档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管理。所以说,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构建是基于对企业信息完整性、全面性的采集上。

首先,企业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无差别式采集。

其次,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同管理系统相协同,发挥人的柔性,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使档案信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最终,使档案信息化管理达到系统化目标。

另一方面,系统要拥有对档案信息进行甄别的能力,例如将具有长远意义的信息进行归档并永久保存成电子档案,对具有短暂性的档案信息进行临时保存。严格对档案信息进行性质分类加工存储,为档案信息的有效输出作贡献,确保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提升信息的质量,为企业技术和未来发展提供精确的信息依据。

二、企业档案信息的输出使用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最终目的即其使用目的在于促使企业能够高效地输出相关档案信息,增加企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所以,企业档案信息的输出功能构建对于系统整体构建具有关键性意义。因此,在系统构建中要注意提高信息输出的形式多样性、速度的便捷高效。

(一)开发档案信息电子借阅形式,增加信息输出的形式。企业通过设置档案信息网址,对可公开的档案信息展示在公开网站上,由此传递给使用者;而对每个企业发展中的机密信息,则通过设置用户权限来限制其传播。电子档案信息借阅形式的开发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是减轻了企业纸质档案信息的借阅地区局限性。其次是改变了纸质档案一次只能借阅给一人的数量局限性。然后通过无人数量限制借阅提升了企业档案信息的借阅量。最后使企业内部相关人员能够及时、高效地得到相关档案信息,同时增加外界人士对于企业文化的认知感、认同感。

(二)主动展示企业档案信息,宣传档案信息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通过创新技术手段,主动向外展示档案信息,如开展企业文化展示会、在招聘时进进行宣讲等,展示的主要内容是档案信息的结构和重要性。通过企业历史发展和具体事例说明档案信息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借此机会将企业的相关档案信息公开传递,提升企业文化传播性。

(三)提升档案信息的服务功能,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企业档案信息主要是对信息的服务功能,即对使用者提供咨询服务功能,这一功能的开发不仅节约使用者的查询时间,还提高档案信息系统的信息服务质量。当代生活节奏日益变快,档案信息的使用者越来越强调效率,通过档案信息的咨询服务功能,能够摆脱展示和电子借阅的缺陷,得到更为人性化的答案。而对提供咨询信息的企业服务人员来说,拥有丰富的档案知识至关重要,需要拥有适当使用档案信息的私密性信息和公开性信息的职业素质。

三、企业档案信息的反馈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长久生存在于企业档案信息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在此循环圈中首先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其次是对档案信息的输出使用,并借此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产生新的档案信息。最终,系统再进行新的信息采集、加工。综上,企业档案信息的反馈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长远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一)反馈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同样地,反馈信息的采集最重要的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电子档案借阅者和借阅情况的分析;对借阅者借阅感受的直接访问等都是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举措。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使用者的使用效果和对档案部门的建议是信息加工的重要指向。

(二)反馈信息的处理。由于反馈信息主要由档案信息使用者的感受、意见和使用产生的效益组成,其目的在于引导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反馈信息中档案信息使用者的感受应受到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根据档案信息系统存在问题,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系统的服务职能。

(三)加强反馈信息与企业内部的联系。档案信息是企业生产管理的理论依据,加强反馈信息同企业内部的联系,促使企业内部对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意见和建议更改档案信息不符合企业内部发展的部分,提高档案信息对经典信息资料的宣传力度,从而实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目标。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企业档案信息的采集、输出和反馈三个流程的分析,研究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目标的实现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得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目标实现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目标达成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张玫.浅析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目标的实现[J].黑龙江档案,2012(02):37.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目标管理;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在建筑工程之不断的应用目标管理,不但能够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控制,还能提高施工企业单位的社会竞争力。利用目标管理能够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的有效设计,针对某些关键的施工工序和特殊的施工工序,利用目标管理能够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来进行施工,还能有效的防止问题的发生,明确施工的方向,所以说目标管理在建筑行业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标管理的运用和实施原则进行了一定的阐述,分析研究了建筑施工中目标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目标管理的应用。

一、目标管理的运用和实施原则

(一)目标管理的运用原则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无论是施工人员、管理人员还是其他参与人员都对建筑工程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施工人员方面,需要充分的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大程度的为建筑工程发挥自身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施工人员的操作,尽量避免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因为操作失误造成的质量和安全事故。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建筑人员施工技术水平的培训,通过管理人员的合理管理来实现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为了更好的实现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应该成立完善的管理小组,在企业领导的带领下,完成对质量总目标的制定,对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合理及时的解决,合理的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等等进行调动,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在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使施工人员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责任意识的教导,强化施工人员对质量的认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的培训工作,减少因为施工人员的技术问题带来的失误等等。通过对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管理能够实现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控制,实现最终的质量目标。

建筑工程的整体情况是根据招标方进行制定的,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中,需要根据招标方的要求来进行,尽量满足招标方的各方面需求。建筑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加强对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性能方面的保障,保证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对建筑物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对建筑物的各项功能进行充分细致的考虑,从而满足建筑物的每项功能都能切实为使用者带来便利。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时候应该认识到使用者的重要性,以此来进行合理的目标管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中,投入的资金基本上都是具有充足性和较强流动性的,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应该合理的利用这些资金,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把好质量关,防止在施工完成之后出现质量问题。为了防止出现上述问题,应该加强施工质量管理的预防工作,认识到质量问题预防的重要性,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提前的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来进行预防,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建筑工程中人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也有着很关键的作用。为了减少这方面的影响,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施工参与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施工参与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加上对施工参与人员的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二)目标管理的实施原则

目标管理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处于一种较为流行的状态,有着特点鲜明和方向性明确的特点,通过确定的合理的目标,为团队提供凝聚力,进而使得团队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虽然目标管理有着很多的优点,但是具体的进行实施却是有着一定的难度的,为了更好的实施目标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就是对目标管理的科学合理的制定,指定的管理目标不能脱离施工企业的技术实力,在经过对现状和施工投资等方面严格的考核和预算之后在进行目标的制定,不能出现盲目的制定,尽量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管理目标,使得目标管理失去意义。

其次就是严格的控制施工成本,很多的管理都是追求着最终的结果,而往往忽略了施工的过程,使得管理人员减少了对某些施工组成的关注,比如施工成本。管理人员没有对施工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使得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出现某些困难的时候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进行解决,进而使得施工成本不断增加。所以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加强对目标管理的施工成本的控制,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思考,严格的控制施工成本,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建筑工程施工。

再次就是应该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督察力度,虽然人们在经过培训之后明显的提高了自身的技术能力素质,加上对施工质量的自觉的控制,使得施工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仍然还是会出现质量问题,所以应该提高施工质量的督查力度。通过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与督察,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制定的管理目标向对应。

最后就是严格的考核评估,考核评估是对目标达成和项目完成与否的重要过程和体现。在进行考核评估和对建筑工程施工进行验收的时候,要求相应的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执行能力,通过对目标管理的方案或者是项目管理的目标进行了解和参考,严格的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成果进行考核,最终做出详细明了的结论。得出结论之后,对施工过程中每个参与人员的施工贡献进行考核分析,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或者个人进行表扬,可以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而对建筑施工中出现较大失误和其他影响甚至拖慢整个施工进度的团队和个人进行一定的处罚,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奖罚分明。

二、目标管理的基本方法

(一)基础与前提

建筑工程的尸体只来那个和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要求很大程度上受到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的影响。管理人员通过对质量目标的制定,来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为了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安全性,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养,保证质量目标的正常完成。

在进行目标管理的制定时,为了实现目标的全面计划,需要管理人员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的整理,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施工的各种条件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全面合理的实现质量目标的管理,通过对工程参与人员的教育,提高建筑工程施工中目标管理的重视,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工作、应该怎么做等等。

(二)目标分解与层次管理

在制定质量的总目标之后,需要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通过一步一步的完成来实现总目标的达标。将总目标分解之后合理的分配到施工的各个相关部门,各个部门再将这些分解之后的目标传达到每个施工参与人员。通过合理的对目标进行分解,使得相关部门和施工参与人员能够各有所职,实现责任到人,方便质量的管理控制。利用这种详细的分配,能够调动施工参与人员的工作热情。

目标管理的层次管理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层次管理能够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单位能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能力和自身的情况,并据此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使得目标管理更好的进行。

三、目标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一)目标管理促进建筑工程施工的发展

目标管理能够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对建筑施工企业单位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单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有一定的立足之地。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在实现建筑企业单位的施工目标的基础上对经营规模进行扩展,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积极的运用目标管理就是一项合理的方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运用目标管理能够对出现的大部分各种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有效的提高施工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施工企业单位的竞争力大大加强。

(二)目标管理的应用

建筑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使得目标管理在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会出现操作繁琐的现象。总的来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确立合理的经济责任制等等,都是目标管理需要注意的地方。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进行目标管理的时候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性的认知,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提高施工人员的潜力和工作热情,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从而最大化的提高施工人员的作用。在实际的建筑施工组织中,应该对各个施工人员的基本技术素质进行了解,根据了解的情况对施工人员的工作位置进行分配,进而有效的保证施工进度。建筑施工设备和材料的管理也能对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通过对建筑施工中需要的各种消耗和经费进行详细的计算,控制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利用最优的成本完成更高质量的建筑工程,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为了使得目标管理能够更合理的应用到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可以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落实。

(三)目标管理对施工质量的控制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运用目标管理能够实现对质量的控制。针对具体的施工情况来对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合理的制定,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经费的情况,更加合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继续宁保证,实现预定的质量目标。为了更好的实现质量目标的管理,需要合理的进行施工组织,运用正确的施工技术。在此之前,需要和投标者进行详细的交谈,对管理目标进行共同的制定,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制定的质量目标进行对比,能够明确的进行质量的控制。

(四)目标管理促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科学技术也被不断的根据建筑施工进行设计,能够更好的实现建筑施工,面对新型的科学技术,利用目标管理能够对这些科学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充分的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通过对这些科学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实现对建筑施工的质量的控制。

结语

近年来,目标管理在不断的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通过对目标管理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控制,通过对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的管理,能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单位的社会竞争力。通过目标管理,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合理的控制施工进度,使得施工能够实现预定的目标,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玉香,张朝. 浅析目标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2:457-458.

[2]廖威. 安全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与措施[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4:384.

[3]李家玲. 计划管理与目标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 中外企业家,2014,03:63-64.

[4]蒋兴刚,王百岳,吴华校. 浅析全过程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 门窗,2014,05:85+89.

[5]卢茜,邱浩斌. 探析精细化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 门窗,2014,11:286.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目标市场;营销管理;战略研究

1 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的定义

流通企业的营销属于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相对于实体产品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服务产品的性质、特性和提供方式上。菲利普・科特勒给服务所下的定义: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本质上无形的任何行动或利益,并且不会导致任何所有权的产生。它的生产可能与某种物质产品相联系,也可能毫无联系。一般来说,企业对市场的供给可以从纯商品延伸到另一个极端纯服务。

2 中小企业目标市场服务营销的类型

(1)纯有形商品。此类供应主要是有形物品,如盐、肥皂或火柴等,不附带明显的服务。

(2)伴随服务的有形商品。如汽车,汽车制造商在销售汽车本身时,由于汽车技术的复杂性,制造商必须同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配送、维修保养等服务。

(3)混合型。此类供应包含有相同部分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餐馆既提供食品,又提供服务。

(4)伴随少量产品的服务。此类供应由一项主要服务和附加服务及辅助物品所组成。例如,航空乘客购买的是运输的服务,同时也包含了某些有形物品,像食物、饮料。

(5)纯服务。

此类供应主要是提供服务。例如教育、理发、洗熨衣物等等。

3 开展服务营销的方式

3.1 有形展示

在产品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常常借助一些抽象的联想来表现自己的产品。如可口可乐公司塑造的青春、健康的形象,而七喜给人的感觉是明快和活泼。然而,服务的无形性的特征,代表着服务本身就是抽象的、不可触及的,这就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造成一种障碍,企业在推广自己的服务时,定位自己的服务时找不到一种准确的、固定的方式。这使得生产者必须将服务这种产品“实体化”。这就是我们说的无形服务的“有形展示”。

(1)服务人员的外貌,特别是接待人员、客户经理的容貌、声音、语言,会对顾客的感觉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顾客往往对某些服务人员的外表有特殊的愿望。例如,保安人员的外表应能使顾客产生安全感。

(2)服务人员的服装,不仅应该便于服务人员工作,而且应能增强顾客的信任感和舒适感。

(3)服务人员使用的销售资料。服务企业的工作人员经常随身携带的服务工具、宣传小册子,广告传单、录像带、CD等宣传资料,向客户说明服务项目和服务范围。有时服务企业还会向客户赠送销售资料,以便客户今后与本企业联系。服务企业向重要客户赠送的礼品也属于这类有形展示。强化有形展示的管理,努力借助有形的元素来改善服务质量,树立独特的服务企业形象,无疑对服务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2 开展服务创新

服务是独特产品,企业靠服务取胜,应该注意不要把服务变成一种大众商品,那样的服务企业不具备竞争优势。然而服务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创新一定要具有新的策略和措施。服务的创新是一种超越。例如企业经常使用的800免费电话服务,由于开始使用时竞争对手没有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独特性,提供这种服务的企业投入成本不高而获利丰厚。时间不久,竟争对手都使用了这种服务,企业失去独特性,由此而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小。提供服务的企业一定要与众不同,所提供的服务一定要有独创性。这些独创性可以是拥有独特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人才资本。 这些无形资产形成的竟争优势是不易被其他企业复制和拥有的,因而这些企业会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服务营销创新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而且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4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4.1 创立阶段的应用

当某人想要创业时,界定新企业所处的行业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对现有的市场进行分析,接着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对市场进行细分,然后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确定应该进入的行业和市场。但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之前,必须有一个远景规划和确定目标,尤其对于将要创立一个公司的企业主,没有规划将会变得毫无头绪,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①远景规划对要进入的市场范围确定要窄,集中是企业成功的秘密武器,通过市场细分集中于特定需求,使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在目标市场上分开来,才能使创立小企业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②远景规划不能对要进入的市场范围确定过窄,要能打开一定的市场,即明确细分市场,要能使企业有成长的可能,并能发挥它的潜能。

4.2 生存阶段的应用

随着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后的发展,客户与所提品和服务的增加,企业应从客户的角度经常核实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的变化,这有助于企业随时发现和跟踪客户的需求,进而进一步对市场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资源细分市场,找出自己的优势目标市场,在激烈的商战中获得生存。此外,对几个接近的竞争者也需不断地分析,列出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这样根据关键任务来评估绩效,表明必要的管理活动,以确定最佳的经营领域。在进行行业评价中,一般采用行业关键生存要素评价矩阵。

4.3 发展阶段的应用

(1)经营环境的分析。当企业创立成功并具备了生存能力之后,必须对自己的经营环境重新进行审视,通过市场细分,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与远景目标。企业本身竞争力的决定性指标是企业是否能满足细分市场中顾客的多种需求。而对于这一指标的衡量则主要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①产品/服务;②价格;③促销;④渠道。

(2)竞争者状况SWOT分析。竟争者的综合对比过程,应该始终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这种对比分析方式也称为SWOT分析。来自竞争者的对于企业的机会和威胁(O/T)是指能够影响企业前途的外部竞争和挑战。中小企业应该对于机会和威胁十分重视和敏感,为此必须时刻关注竞争者的目标和策略变化,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带有某种方向和趋势的结论,从中发现针对本企业的机会和威胁。中小企业在认识到来自竞争者的机会和威胁的基础上,还应该辨认企业在与竟争者就市场机会争夺或就威胁展开抵抗方面的优势与劣势(S/W),中小企业在进行SWOT分析时,关键是将威胁、机会与优势和劣势,围绕着逐一罗列出来,通过这种有条件的系统归类,并加以一定的科学分析,可以将企业与竞争者比较而出现的问题显现出来。

5 中小流通企业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5.1 竞争以服务质量为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市场供求格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并相对过剩的宽松局面,市场竞争也由争夺资源转变为以争夺需求为主的价格竞争。众多企业纷纷采取“降价销售”、“让利销售”、“折价优惠”等办法吸引顾客。虽然打折降价刺激了一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事实证明,仅靠它来促进销售增长,已不切合实际。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同类商品的质量差距缩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对消费者来说,在商品品质趋同,价格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增加的价值只能是周到、实在、方便的服务。因此,服务竞争就成为企业竟争的主要内容。美国哈佛商业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再次光顾的顾客比初次登门的人可能为公司带来85%的利润,而吸引他们再来的因素,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质量,最后才是价格”。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竟争必将取代商品竟争和价格竞争,而成为21世纪企业竞争的一张王牌。

5.2 加强商业道德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然而,要使市场竞争有序,就必须重视商业道德建设。商业道德作为商业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和经营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其特定内容是以“诚”和“真”表现出来的。诚和真在商业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商人优秀的品德;良好的服务;货真价实的商品;买卖双方融洽的人际关系。但是,日前一些企业利欲熏心,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许多商家口头上喊“顾客第一”、“顾客是上帝”,实际上把消费者当作欺骗的对象,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在计量上缺斤少两,搞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78.4%的消费者受到商业欺诈行为的损害。从市场上所提供的服务状态来看,服务质量虽然比前几年有些好转,但低质量服务,不合格服务,甚至欺诈服务,还是相当多的。因此,开展服务营销,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加强商业道德的建设。

5.3 创立商业服务品牌

服务品牌是商业服务发展的产物,也是商业竞争的延续。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品牌忠诚度、形象信任度,以及销售服务的满意度,就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迫使商业企业不得不重视服务品牌的创建。服务品牌是企业在商品流通,服务领域提供销售、服务中形成的独特的服务模式,是被社会或消费者所认可和信赖的业务技能、接待艺术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其特征主要体现于智能型的销售技能、市场型的接待方式、情感型的服务艺术。由于服务品牌是在以顾客满意为宗旨的具体服务中提炼而成的,要经过从规范服务――承诺服务――优质服务――品牌服务,这样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一个服务品牌的创立,可以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商业企业要创立服务品牌,必须坚持不懈开展服务营销,脚踏实地提高服务质量,通过服务营销营造优质服务、特色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创立服务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经贸委,2004年商品供求情况,国家经贸委官方网站,200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