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前言
众所周知,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劳动力的竞争,即在单位时间内劳动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故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企业招聘人才之首选。那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将如何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重要内容。体育课程肩负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的职责。从体育课程出发,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锻炼好身体的同时更好更快的掌握专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终极任务;同时实现发展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是奠定学生快速掌握专门技能的基础,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专门技术的进度。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是高职院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较高专业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基础课程;它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与专业劳动准备素质的融合,实现体育教学课程与学生专业的“零距离”对接,从而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概念的定义
(一)劳动准备素质
劳动准备素质:简单的说就是劳动时应具备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身体条件是指在劳动时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心理素质是指在任何劳动环境中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道德品质是指在劳动时应有的敢于吃苦耐劳和团队的团结协作与敬业精神。
(二)零距离
所谓“零距离”,即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完全吻合,这个吻合,不仅吻合在专业对接上,而且是不论任何岗位所需要劳动准备素质,就是学校要培养的。从而,达到毕业生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用,顶用就能创造财富的目的。
(三)课程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四大要素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现在人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找人难”和“找活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尽管我们可以归纳出诸多原因,但是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诸如“要有几年实践经验”、“要有敬业精神”等并不太高的要求看,无疑是针对当前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存在的“爱岗敬业不足”、“动手能力不强”、“职业意识不深”、“忠诚企业不够”等现象(在企业里常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生味儿”、 “脚不生根”等通俗的语言来形容此类现象),而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各企业竞争的人才焦点,而后相继出现的抬高就业的门槛,实际上是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同一性”水平上,因为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紧密联系。在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同时,根据目前所学专业的特点传授与其未来第一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应有具备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对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价值
随着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和技术形式的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技术的进步丝毫没有降低对劳动者体力方面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身体能力和技能训练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故而高职院校实现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价值显露无疑:1、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看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编制锻炼计划;它的特色是根据劳动者的职业劳动特点选择运动项目,编制个人锻炼计划;2、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技能目标看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从事未来职业相关技能能力;3、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身体健康目标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保健知识及运动技能知识;它的特色是劳动者学会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基础保健知识和运动知识;4、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目标看主要是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它的特色是劳动者改善身体机能,促进与职业相关的心理调解能力;5、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看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适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社会职业适应能力。
(二)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众所皆知,随着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和技术形式的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技术的进步丝毫没有降低对劳动者体力方面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训练,以及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专业劳动准备素质 “零距离” 对接,既适应了社会发展,也要满足了学生对专业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实现了学生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从中观层面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
从表1可知,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以接轨企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实现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对接,各高职业院校即可依据各院校的结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未来社会需求和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安排合理的体育课程,如资源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开发以及土地测量方面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而且所要的身体素质以耐力素质为主,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可以长跑、登山和定向越野等有利于发展耐力素质的体育项目为主;旅游学院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气质、形象和体力服务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导游等工作,体育课程可设置礼仪、形体、登山、户外拓展等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为主。从而以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用,顶用就能创造财富的终极培养目标。
故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对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
(四)从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
本课题组成员对九江市某高职院校300名学生进行了题为“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必要性”的随机性调查,回收问卷280份,有效问卷275份,其中选择“非常必要”的19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18%,选择“没必要”的5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91%,觉得“无所谓”的3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0.91%,具体数据如表2:
依据表2 从可以看出,赞成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占到调查总人数的70.18%,这说明二者的对接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即从学生个人愿望出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不仅满足了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其身体健康;同时满足了体育课程与专业对口发展的社会需要。因此,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对接不仅仅实现了学生掌握一至两门运动技能的终身体育目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达到与专业对口的身体素质要求,为学生学习扎实的专项技能奠定较充分的身体条件,从而为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热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体现了体育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潜在价值,实现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编制锻炼计划)、运动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身体健康目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保健知识及运动技能知识)、心理健康目标(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目标(提高学生体育适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社会职业适应能力);(二)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三)从中观层面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四)从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
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 对接,是必要的、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满足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人愿望,也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现实需求,为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2]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6.
[3]周敏,周国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实用性设置分析——以扬州高职院校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15):126.
篇2
【关键词】形体训练;公共体育舞蹈课;艺术修养
一、前言
形体训练作为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公共体育舞蹈教学效果,满足舞蹈学生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形体训练与公共体育舞蹈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从不同方面对形体训练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能够为日后提升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意义。
二、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主要是指人们通过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措施,展开对自身身体的锻炼,以实现对体形的维持和保持。形体训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加以阐述。广义的形体训练主要是指,只要包含形体在内的动作,各种样式的动作均可以称为形体训练,例如服务行业中的送菜、迎宾等动作,都属于广义形体训练中的一种方式。狭义的形体训练主要是指形体美的训练,通过不同的形体动作,实现对身体形态美的保持训练。社会对于形体训练的理解,一般采用狭义的形体美训练,该狭义的形体训练主旨更能够符合多数训练者的意愿。多数的训练者都是以能够实现对身体形态美的塑造为主。
三、形体与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关系
(一)形体训练是公共体育舞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体训练在发展进程中,与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形体训练是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体育舞蹈是近年来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新兴的一种健身方式。公共体育舞蹈开展过程中,将舞蹈、音乐以及形体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属于一种人体运动艺术,将艺术、教育以及体育三者结为一体。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在开展过程中,致力于将肢体语言和人体的舞姿充分展现出来,凸显出特有的艺术风格,此为公共体育舞蹈课程教学下的美特征。
通常情况下,在高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过程中,无论是舞蹈教师、舞蹈设备还是学生,都具备了相应的舞蹈课开设的基础条件,但是受理论教材内容匮乏的影响,公共体育舞蹈课的开展仍存在相应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中有关形体训练部分的知识相对较少。通过对形体训练相关内容的增设,并以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为指导,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形体与姿态的塑造,为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公共舞蹈课是开展形体训练的重要依据
形体训练与公共舞蹈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形体训练是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在其是开展形体训练的重要依据。形体训练通过对训练者姿态、形体的演示和训练,能够使训练者的气质与形体逐渐形成完美的统一,使其在训练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形体魅力,从而促进训练者形体的发展。形体训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具有专业的舞蹈训练课程,而是在公共舞蹈课程开展基础上,容纳于公共舞蹈课程之内的一项锻炼内容。
通常情况下,掌握公共体育舞蹈技术和技巧的重要手段,便能展开对形体的基本训练。通过形体训练,充分改善自身的身体形态,使训练者的身体更加具有柔软性和控制性,从而为体育舞蹈技巧的训练和展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形体训练是公共舞蹈课程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公共舞蹈课程则是开展形体训练的重要依据。
四、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作用研究
(一)形体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的控制力
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其能够充分提升学生身体的控制力。通常情况下,体育舞蹈课程在开展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舞蹈动作的步伐、肢体动作的准确性与和谐性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公共舞蹈课程在训练过程中,要求训练者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控制能力。姿态的控制能力极大程度上决定训练者的动作是否优美。因此训练者要从不同方面提升其自身对身体和姿态的控制能力。比如,在华尔兹公共体育舞蹈练习中,若一人在舞蹈中出现耸肩膀的现象,而另一人在舞蹈中则以沉肩的形式出现,二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后者的优势明显更强些。由此能够看出,对于姿态优美与否的评判,主要表现为其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而对训练者展开形体训练,能够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实现对其自身身体的控制。比如在形体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实现身体及躯干的平衡,加强对学生腿部的控制能力,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指导学生对舞蹈姿态进行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的控制力。
(二)形体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体现为其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一般而言,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实际上就是将体育向舞蹈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音乐和舞蹈修养是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艺术化的具体表现。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不仅是要从公共体育舞蹈角度上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主要是由于形体训练能够不同程度地提升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并使其形体保持一定的美感,从侧面突出学生形体的气质,凸显出其文艺性的艺术修养。
音乐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中,不仅是公共体育舞蹈的灵魂,同时也是形体训练的灵魂。音乐传达出的思想感情能够使学生在开展形体训练时,将其情感融入训练中,并以形体舞蹈的形式再现出来,具有一定的表现性艺术气质。与此同时,通过形体训练,学生能够实现对情感的深刻表达,提升鉴赏能力,为其艺术修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形体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柔韧性
柔韧性是公共体育舞蹈课学生练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身体具有足够的柔韧性,才能够在舞蹈训练过程中,随心所欲地通过舞蹈抒发自己的情感。公共体育舞蹈开展过程中,要求舞蹈的动作幅度要相对较大,给人以舒展和大方的感觉,而舞蹈动作幅度的大小与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具有极大的关系。
柔韧性不仅是提高学生舞体姿态的基础,同时也是在舞蹈中增加其他幅度动作的前提。对学生开展形体训练,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比如在对学生开展形体训练时,根据学生当前的身体柔韧程度,适当对学生的劈叉动作、压肩动作以及拉肩动作等进行指导。按时定期开展形体训练,能够通过长期性的形体训练,使学生的形体逐渐活动,充分提高学生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在增强学生肌肉力量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大动作的幅度性和稳定性。此外,长期的形体练习也能够提升学生肌肉的协调能力,使其舞蹈动作更加规范,柔韧性更好。
(四)形体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从某种角度而言,公共体育舞蹈是一项具有观赏性的项目,其在艺术表现中主要是针对公共体育舞者的个人表现能力的体现。因此,公共体育舞蹈要求学生在训练时要具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表现力,才能够充分带动整个形体训练的运动过程。
公共w育舞蹈的表现力,主要是依据舞者舞蹈动作完成的优美性程度,因此应在公共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形体训练。对学生开展定期的形体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具有一定的平衡控制能力,提升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使学生能够在舞蹈过程中发挥出多姿多样的舞蹈姿态,将内在的美丽和外在的气质充分结合到一起。教师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舞蹈艺术氛围中,有效培养自身的优雅气质,从而为其表现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公共体育舞蹈训练中加入相应的形体训练,能够使学生发挥优雅气质的同时,充分将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凸显出来,从而促进公共体育舞蹈的发展。由此可见,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中的作用也体现为能够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五、结语
就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而言,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发展,对提升舞者的身体控制能力和艺术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但受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导致诸多的民众对于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形体训练认知能力较低,限制了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形体训练和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然后从身体控制力、艺术修养、身体柔韧性以及表现力等方面展开对形体训练重要性的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日后提升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中英语课程;必要性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61-02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早已是普遍现象。随着教学现代化设备的不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乃至教学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高中英语课程也并非没有坏处,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种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地位。
首先,由于多媒体是融合了文本、图像、声音等形式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因此多媒体教学具有视觉、听觉互动的特点。而英语学科是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融入了大量的有关国内外的文化信息,需要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传递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课堂中精神集中,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因而多媒体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其次,多媒体的视听因素适合于各种不同风格的学习者,能够为学习者创造出一个内容信息量丰富、实践性较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多媒体的引入也对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了以前教师简单依赖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促使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创造,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授方式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者和参与者,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虽然多媒体在辅助高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多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多媒体容纳的信息量大,学生虽然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开拓了视野,但是对重要信息的取舍难以把握。其次,多媒体的运用虽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有些课件制作出来界面十分漂亮,采用的动画效果也十分多,在课件中插入的图片、声音等也相应较多,这不仅无助于教学效果,而且过多的声音、图片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的教学环境。最后,在多媒体的使用中,有些教师掌握不好多媒体制作技术,多是把教材上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只是进行了由黑板到幻灯片的简单转换,没有把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且很多老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并不熟练,过分要求他们熟练掌握这种教学手段只会导致时间、精力的浪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真正提高,从而变成一种事倍功半的徒劳。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现代科技提高,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而英语作为高中教学的主要学科,对英语的学习需要教师创造相应的语境,因此借助多媒体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授课方式。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就能够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提高,但在运用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辅助教学,既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也不能忽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
首先,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所向,这是由多媒体的特点决定的。多媒体具有交互性,这种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仅听得见,还能看得到,更可以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多媒体还具有形象、直观性特点,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结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有了动态的展示,形象的解说比起教师枯燥的讲解更能够让学生感兴趣。多媒体还具备了处理信息多样性的特点,可将各种原声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录像等资料进行合成加工处理,为学生英语学习创造出一个原声的环境,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多媒体辅助高中英语教学是语言自然习得过程的需要。由于高中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言语操练的教学情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凭口授、手写,难以实现真实语言环境的创造,学生学习的是哑巴英语,但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要是综合型的英语人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引入,为学生们更贴近真实的英语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使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而不是作茧自缚,让教学消弭于多媒体的炫技当中。多媒体教学最终的作用是在于促进高中英语课程教学更好地施行,达到更好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因而,我们在课前制作相关课件时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烂熟于心,做到即便不运用多媒体教学也能使教学生动活泼。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多样的课程设计,并适当融入精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既不失去教学的真正目的——讲授知识,又能丰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篇4
1. 劳动后不宜立刻洗澡 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造成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晕厥。
2. 发烧时不宜洗澡 当人的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会增加20%,身体比较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3. 血压过低时不宜洗澡 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以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发生虚脱。
4. 酒后不宜洗澡 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会导致头晕、眼花、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5. 饱餐后和饥饿时不宜洗澡 饱餐后洗澡,皮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饥饿时洗澡易造成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刘小军)
女性性冷淡与缺铁有关
女性性冷淡指女性的性反应受到抑制,亦称性感麻痹。在正常女性的性反应中,的敏感性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在不同的情况下女性的强度和时间有很大差异,但不管性刺激的位置和形式如何,其基本生理过程是一致的。
生活中的某些经历会损害女性达到的能力。如男女之间的强烈冲突,或者受到男人冷落,经历创伤事件,受到调戏,尤其是不愉快的首次体验等都可能让女性确信性是一种狂暴的攻击行为。
男性和夫妇间关系障碍是使女性达不到的常见原因。除此,一些身体瘦弱的育龄女性出现性冷淡,其中很大原因是因为患有常见的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之所以会引起性冷淡,是因为血液中的铁元素影响上皮细胞的营养状况,患缺铁性贫血的女性,阴道和外阴黏膜容易呈萎缩状,时会感到不适甚至疼痛。久而久之自然减退。
育龄女性出现贫血应及时治疗,血红蛋白在100克/升以下,就应该服铁剂和加强营养,尽快改善病情,以防止出现持续性性冷淡。(张大伟)
40℃温水洗澡最解乏
经过一天的辛劳,很多人回家倒头就睡。这样不但体力恢复不过来,反而更容易腰酸背痛。此时不妨好好洗个澡,解乏的效果最好。
早淋浴晚泡澡。早晨起来最适合淋浴,这样可以唤醒身心,让人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如果晚上感到疲劳,可在晚饭后1小时、睡前1~2小时泡个澡。这样能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让人精力充沛。
没有条件泡澡,可以调大淋浴水流,利用水柱的力量刺激身体,放松肌肉。如果是运动后的疲乏,应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后洗,否则会使心率加快,血液大量流向皮肤,造成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严重时还会虚脱。
一般来说,人体内温度是40℃,因此用40℃的温水洗澡消除疲惫效果最好。假如水温过高,消耗的热量多,反而会让人更难受。水温过低,血管收缩,也不易消除疲劳。热天可以适当调低水温,不低于35℃即可。
每次洗15分钟最佳。洗得时间久了,会觉得浑身无力。疲劳与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有关。有研究显示,剧烈运动后,洗30~50分钟,乳酸浓度可恢复到疲劳前的水平。一般的上班族或轻微劳动者,洗澡15分钟,乳酸浓度就恢复正常水平了。(肖文华)
十种小病要警惕
1. 睡觉流口水 可能是因为神经调节障碍引起的。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除此,口腔卫生不好、牙周病等也会出现流口水。
2. 脚有些肿 脚肿往往是由静脉栓塞引起的,不及时看医生可能导致下肢浮肿,甚至引发肺栓塞。
3. 视力减退 视力明显下降,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可能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4. 瘢痕变化 如烧伤或外伤后的瘢痕疙瘩,或慢性皮炎等,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变化,应该警惕有皮肤癌的可能。
5. 眼睑下垂 眼皮越来越厚重,忽然有些下垂。“重症肌无力”的先兆就是缓慢发生的眼睑下垂。先是一只眼,后是另一只眼,早晨轻,晚上重,一天之内有明显的变化。
6. 视觉彩圈 在看灯光时,灯光周围出现彩圈。它预示着你可能患上了闭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可以导致失明的眼病,早期症状是出现虹视。
7. “吃货”隐患 突然胃口大开,体重却减轻了,排尿量也随着喝水次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多。应警惕“食欲大增”背后可能是糖尿病。
8. 突然胃疼 患过胃病,所以这次竟把心脏病的先兆当成了胃疼。心脏病引起的胃痛很少会出现绞痛和剧痛,压痛也不常有。
9. 美人痣变化 痣在变成恶性黑色素瘤时,有这样一些警报:痣在近时期内迅速增大;痣表面出现糜烂甚至发生破溃且有瘙痒感;痣周围原先平坦无异,新近出现小黑点、卫星结节状组织,或肿大且伴黑色。
10. 手心出汗 年轻人或女性的手心会发热,但还有可能是得了慢性肾盂肾炎。这种病的前期一般有持续性或间歇性手心发热、出汗,或伴有全身发热。
(陈晨)
近八成癌症是吃出来的
研究显示,湖南60%左右的口腔癌患者和吃槟榔有关。癌症在陕西省则呈现地域化特点,陕北高发的癌症是胃癌,研究表明这和当地居民习惯吃腌制酸菜和大量饮酒有关。陕南多发的则是食管癌,这跟当地居民多吃麻辣烫等习惯有关。
专家提示:77%的癌症跟生活习惯有关,所以提醒人们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腌制食品 在致癌食品中,腌制食品居首位,如腌制的酸菜、咸鱼、咸蛋等。
油炸食品 经过高温煎炸后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多环芳烃。如油煎饼、臭豆腐、油条等。重复使用的油也含致癌物。
烧烤类食品 如烤牛羊肉、烤乳猪等都含有致癌物质。尤其是轻微烤焦的部位。
霉变食品 黄曲霉素是当今发现的最强烈的致癌物,医学界认为,黄曲霉素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一些肝癌高发区,人们常食豆腐乳、豆瓣酱等,这类食品会产生黄曲霉素。另外,受潮后发霉的米面、花生米等食品也会产生致癌物质。
高温食品 如陕南地区,因为多吃火锅、麻辣烫等高温食品,所以食管癌多发。火锅底料中含有大量调料,多次煮烫也会产生黄曲霉素。
隔夜食品 首先是微生物繁殖,会导致食物变质;其次是亚硝酸盐增多,有致癌风险。如隔夜熟白菜和酸菜就会产生亚硝酸盐。
吃肉多吃菜少 肉类食物热量高,会破坏人体肠道的内环境,导致肿瘤多发。(杨洋)
小动作改善便秘
便秘是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症状。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0%的人曾有过便秘,尤其是老年人、孕妇和小孩的发生率最高,许多人为此痛苦万分。
正常人摄入食物,经消化与吸收到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约需要24~48小时,若超过这个时间,即可视为便秘。
因食物和个人饮食及排便习惯不同,间隔时间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讲,每日排便一次为正常。也有人2~3天排便一次,还有4~5天甚至更长时间排便一次却不感觉排便困难的。
便秘是指排便不顺畅,包括粪便干燥排不出和粪便不干也难以排出两种情况。当排便间隔延长,伴有大便干燥硬结,排出困难,排便后有便意不尽,腹部胀满,头昏乏力等痛苦症状时,才称为便秘。
清晨小动作轻松改善便秘。
两足分立略比肩宽,两膝微屈,上身保持正直,两手叉腰,目视前方,肩膀放松,呼吸自然,然后开始“转腰”。做的时候注意以小腹部的转动为主,以肚脐为轴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平转。转腰时动作宜和缓、连贯。
由于腹部对应的是小肠、大肠等器官,因此转腰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吸收,进而起到改善便秘的作用。注意,初练时运动次数不要过多,每天早晨正反方向各转三五十圈即可。然后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慢慢增加转动圈数。圈数可增至200~300圈,时间为15分钟左右。
(周慧)
小事情让你减寿十年/刘小军等
1. 起床先叠被 人体本是个污染源,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体会排出大量汗液,汗液中的水分及很多化学物质会被被子吸收,如不让其散发出去,立即叠被,易使被子受潮及受化学物质污染。
2. 如厕看报 坐在马桶上读书看报,会延长排便时间,造成充血,从而引起痔疮发作。
3. 饭后即睡 供氧量随之减少,易引起心口灼热及消化不良,还会发胖。
4. 空腹吃糖 会妨碍蛋白质的吸收,影响人体各种正常机能,使人体变得衰弱。
5. 留胡子 胡子能吸附有害物质,留有胡子的人吸入的空气,污染指数是普通空气的4.2倍。留胡子再抽烟污染指数将高达普通空气的50倍。
6. 跷二郎腿 会使腿部血流不畅,影响健康。如果是静脉瘤、关节炎、神经痛、静脉血栓患者,跷腿会使病情更加严重。
7. 眯眼看东西、揉擦眼睛
眯眼看东西,眼角易出现鱼尾状皱纹。习惯性眯眼还可使眼肌疲劳、眼花头疼。
8. 强忍小便 会造成急性膀胱炎,出现尿频、尿疼、小腹胀疼等症状。有憋尿习惯的人患膀胱炎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5倍。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 情感因素 融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26-01
随着新课改内容的不断落实,小学体育教学逐步强调科学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入高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情感融入教学方式就是典型、科学且高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将情感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提升体育学习效率的目的。鉴于此,以下探究了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情感融入教学方式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教师自身的情感
小学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意识到,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表率作用,同时具备较强的职责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教学专业性,以身作则,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到感染。教师强化自身的情感主要方式是积极融入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习惯,在c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善于聆听,多鼓励和表扬,少批评,强化师生间的感情,让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平等且亲密。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那么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体会和想法进行斟酌,通过合理的方式予以解答,力求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同时体会体育课程的意义,而后还要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表扬和鼓励,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事情的能力。另外,当生活中遇到压力或是诸多不顺心的事情时,体育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道德素养,教师在进行课程之前先剔除自身的负面情绪,以免不良情绪给学生带来消极心理,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课程的情感
体育课程不仅要将各类运动项目的技巧以及动作要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重要意义,并逐渐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师不仅要将课程的要点和重点凸显到教学中,还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体育课程的重要,热爱体育,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情感。例如,教师在体育课前几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如进行拔河比赛等,在愉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感,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小游戏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组织学生玩“丢手绢”“跳房子”“九宫格”等,这样的游戏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相契合,教师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予以指引,避免出现矛盾现象,对一些小问题和小矛盾进行合理的协调,引导学生形成乐于竞技的心态,在竞技中体会快乐,在游戏中培养完善的人格,最终实现体育强身健体、体育育人的目的。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具有爱玩和好动的特性,传统体育教学通过强制性的方式让学生完成体育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体育教学的心理。体育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学习环境,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体育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予以适宜的引导以及鼓励,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如在跳远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弹跳要领,导致学生在跳远训练的过程中出现抵触心理,基于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当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完成每一个动作,鼓励学生认真揣摩动作要领,教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运用标准的肢体动作为学生做好引导示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与体育教师加强情感交流,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体会体育教学内容,从中感受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逐渐爱上体育锻炼,最终实现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目的。
篇6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23
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分析
1.缺乏情感文化
体育文化的作用非常大,它可以将身体运动能量发挥到极致,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弱化了情感价值,其中包括体育对学生责任感、诚信、合作等方面的引导,一味只是机械化教学,课程缺乏情感,也未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2.课程内容技术性过强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比较偏重技术性,即一味注重提高身体机能或改善功能,忽视了体育文化对人的社会属性的培养,甚至掩盖了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完美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在当今时代,跆拳道越来越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学习跆拳道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因为跆拳道注重礼仪,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社会品质。
3.缺乏应有的文化解释和认同
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大多以身体运动为核心,缺乏应有的文化解释与认同。对于体育教材,学生基本没有翻阅,只是在体育课程上反复练习,如此一来,学生不能积极学习体育文化。
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1.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现阶段,高校学生存在诸多情感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情感淡漠、孤独、自卑、抑郁等,进而导致各类恶性事件的发生,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体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其中包含多种情感,它可以促使学生建立积极情感态度,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因此,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需重视情感教育。具体来讲,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固定思维――体育课程就是身体锻炼、比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同时养成竞争、合作、不放弃等多种品质。
2.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
当今,文化强国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其核心价值体系在于集体人格的铸造,其中包含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等内容。高校学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其精神面貌、精神状态等均会影响文化强国的建设,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需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如培养百折不饶的品质、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3.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礼仪之邦。但是,目前高校学生仍存在诸多不合乎礼仪的行为、语言等。比如,不尊敬长辈、网络语言暴力、“某某到此一游”的留名等,行为和语言缺乏规范。
当前,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一味引进、模仿新的方法和模式,同时过分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美其名曰“顺应民意”,进而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化功能弱化,甚至缺失。但实际上,任何体育活动、项目均蕴含着礼仪教育。比如,跆拳道的鞠躬礼、武术的抱拳礼等。
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在体育课程建设中,高校需重视技能、规则的教育,指导学生遵循规则;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认真讲解,促使学生认识到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不管是在体育运动方面,还是日常行为中,均要有素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存在文化缺失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缺乏情感文化、内容技术性过强、缺乏应有的文化解释和认同。基于此,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即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而有效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评价机制;分析;作用
课程评价机制作为一种对于教学的考察以及检验,对于教育教学有着较大的促进性,可见合理必要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建立十分关键。根据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大面积的缺乏合理有效的评级机制,对于教学的限制性显而易见。本文为了探究小学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的思路,首先对于建立评价机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小学体育课程评价机制建立必要性分析
(一)规范小学体育课程开展形式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课程在小学教学中广泛的开展,其开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学生的促进意义不言而喻。如何提升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规范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形式,是一种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措施。首先,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小学体育课程有着错误的认识,课程开展以后,对于教学成果考察的方式或许简单,甚至不考察,使得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没有体现[1]。其次,小学体育课程不进行严格的课程评价,又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使得学生甚至老师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大大限制了体育课程的作用发挥。综上所述,建立合理的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对于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很强的促进意义,能够规范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这也体现了评价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二)对于学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建立了小学体育课程评价机制,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优势。其一,体育教学形式规范化,课程开展更加合理科学,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得到显著加强,这对学生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其二,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作为一种教学成果的检验方式[2],对于学生学习体育,起到了一种无形的督促作用,这种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体育教学成果将较为容易的实现。其三,从课程体系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体育教学的完善,使得整个的小学数学体系完善,这对于学生整体的知识层面的建立十分有利。综上,可见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积极推进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
二、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思路分析
(一)确保合理性的原则
首先小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合理,即要确保合理性的原则,换句话说所建立的课程评价机制一定要合理,所谓合理性主要有着以下层面的体现。首先,合理的选取体育课程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来综合反映整体的课程水平,指标的选取要经过慎重的研究与思考,重点考察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3],以及学生体育课程的参与程度。其次,合理性还体现在评价机制的能够综合的在整体层面进行反映并且反映的情况是符合实际的。总的来说,评价机制建立的过程就是首先选取指标,例如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水平,参与程度等,然后将这些指标进行量化,然后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即每种指标对于结果影响的重要程度,然后进行在最终结果的评价。
(二)确保综合性的原则
小学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要确保综合性的原则,简单来说,确保综合性的原则就是要综合地评价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能力以及表现,得到最为综合最为合理的评价。综合的首要的体现就是指标的选取一定的全面[4],能够综合地反映出学生的课程能力,即指标的选取要丰富。确保综合性原则,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权重的确定,对于权重的确定一定要综合分析,要在整体的层面分析每一种指标对于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对于权重的确定,一定要结合实际以及多方面的意见,重点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进行确定,对于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要做到积极的优化。
(三)确保促进性的原则
小学体育课程中进行评价机制的建立,其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的发展,因此建立的评价的思路层面一定要突出促进性的原则,即评价机制的建立要体现出其对于体育教学的促进意义。首先在指标的选取层面,一定要选取学生的参与程度指标,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在另一个方面,评价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合理评判,其目的就是首先使学生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只有不断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评级机制的建立的作用[5]。
三、结语
本文探究小学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首先分析小学体育课程评价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基于建立评价机制必要性的基础,对于评价机制的建立的主要思路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是复杂的,本文重点研究在思路层面的分析,对于评价机制的建立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课程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应当进行积极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阳,王利娜,梁永华.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评价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2):78-79.
[2]刘亚萍,罗平.体育教学中多元评价机制构建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0(6):113-114.
[3]罗平,谭宝明.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33-34.
[4]陈龙珍.谈体育选项教学评价机制的弊端[J].考试周刊,2009(20):144-145.
篇8
摘 要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具体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几点常见因素,即:课堂常规的建设情况、课堂活动的组织情况以及课后反思的开展情况三点,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助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几点对策与建议,即:重视课堂常规的科学化建设、重视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加强课后教学反思等三点,希望能够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体育 新课程
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问题已经成为了小学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才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与提升,也成为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常见因素
(一)课堂常规的建设情况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课堂常规,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通常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下来的经验,也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程序性工作,与其他社会工作岗位上的程序性工作具有同样的意义和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任何教师却忽略了培育良好的课堂常规的重要性,例如:部分体育任课教师自我要求不高,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过于随意,不能以身作则,普遍存在接听手机、收发短信、聊天或者是随意离开上课地点等问题;再如:由于受学校师资队伍情况的影响,部分任课教师课时量安排过多,但是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光是教学任务就已经疲于应对了,常常就因此放低了对常规习惯的要求,并没有意识到课堂常规的重要性,以至于影响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一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1.教学内容的安排
随着近些年新课程的实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等问题已经逐渐得到了众多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小学体育任课教师的关注。实际上,在一节小学体育教学课中学生的学习和注意力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符合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注意规律,会对课堂教学的效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与否也是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其应有的关注。
2.教学方法的应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兴趣仍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且普遍存在活泼好动、兴趣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优势等特征。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他们都更喜欢丰富、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尤其是以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等形式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对于单调、重复或者是活动内容过于单一的体育学习内容则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如果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时,选择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往往就会使得所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过于无趣和单调,并因此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再加上新课程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的宗旨和最为核心的理念,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就是这一理念和宗旨的重要体现之一,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符合新课程中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放在首要地位的要求,也就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后反思的开展情况
新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而课后反思,不但能够更好的指导后续的教学实践,还能够促进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确保教学相长的实现。所以说,能否及时、科学的进行课后反思也是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只有及时、科学的对课堂教学中的自己的授课情况、学生的表现情况以及教学的成效等进行反思,才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形成越来越清晰的思路,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课堂常规的科学化建设
通过上文的分析,已经明确了体育课堂常规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和构建良好课堂教学常规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常规的培育和建设问题也逐渐得到了众多体育教育人士的重视与关注,我国部分省市的教育局甚至已经开始着手探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制定和落实问题,例如:广东省广州市区教育局就对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为了充分发挥课堂常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要重视课堂常规的科学化建设工作。而在具体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培养和建设工作时,则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1.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前提
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也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前提,没有“安全”作保障和前提,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还是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无从谈起。这一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玩耍,且相对来说,自律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如果不关注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极易出现各种不符合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危险行为,并引发安全事故。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工作时,首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明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哪些行为是危险的、是被禁止的,并让学生明白一旦做出类似的行为将会导致怎么的后果,让学生明白体育课堂教学中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遵守课堂常规相关要求的必要性。
2.相关要求的明确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基础
要开展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工作,让建设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明确小学体育课堂建设的相关要求和内容,这是开展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基础。具体来说,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课前常规。例如:在着装上要宽松舒适,不能带有坚硬物品;要听清楚集队要求和集队地点,听从体委的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集队;做好见习生的安排工作等等;二是,课中常规。例如:按照要求准时到达上课地点上课;明确学习的任务和学习的内容;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等等;三是,课后常规。例如:开展科学合理的学习点评;做好放松活动;及时归还教学器材;做好见习生和学困生的教育与引导等等。只有从以上几个环节入手,切实的将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3.任课教师的熏陶是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建设的关键
要想实现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良好培育和有效构建,任课教师的以身作则、躬身示范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培育和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在上课期间杜绝一切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行为,以严谨的态度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和自觉性。
(二)重视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
1.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与否是影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就要注意遵循教学规律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水平会达到高峰,而在课堂教学的中后部分学生的意志力水平会达到高峰,而在课堂教学的后半部分学生的情绪则会达到高峰。根据小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这一规律,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体育任课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的前半部分安排开展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在课程教学的后半部分则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竞争性和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小游戏或者是体育小竞赛,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起到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意抓住主教材与辅助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好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之间的合理搭配,以确保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最大限度的促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科学应用教学方法
要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顺利提升,就必须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科学的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根据上文所分析的小学生直接兴趣起主导作用、兴趣不稳定、喜爱以游戏和竞赛形式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及无意注意占优势等特点,可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一定要注意趣味化和儿童化的要求。
其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趣味化”的要求,指的是应尽可能的选择能够激发小学生直接兴趣,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单一、呆板、重复的枯燥练习。例如:可以应用兴趣教学法来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工作,通过各种直观的比喻、形象的模仿、新颖美观的教学场地设计、优美的配乐以及不断变化练习的位置等多种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调动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儿童化”的要求,指的则是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小学生仍然处于儿童的范畴,多数学生仍然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的,而且普遍喜欢各种以游戏和竞赛等形式组织的活动,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就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类似口诀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耐久跑教学时,如果简单的要求学生围着运动场跑圈,很多学生都会因为活动的方式过于枯燥和乏味而产生消极抵触情绪。但是,如果任课教师采用游戏教学法,组织开展“寻宝比赛”,结合现代国际越野比赛的形式,在学生熟悉的校园中设计出安全合理的路线让学生去寻宝,看哪组学生最先跑到目的地寻到宝藏,就会比枯燥的让学生直接绕着跑圈,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中主动性的发挥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加强课后教学反思
在开展课后教学反思时,体育任课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调查、个人体会以及录像和同伴互助和组内研讨等多种方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测,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搭配运用。而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时,不但要注意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要注意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并进行总结、归类与记录,以此来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通过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要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必须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迟永传.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2] 孙岩,郭晓娇,刘超.中小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7).
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教育;全面素质
一、素质教育的具体定义
正如民间通俗概括的那样,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方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与注重教学硬性效果的传统教育模式不同,素质教育重视每个学生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个性塑造、物理意义上的身体健康、心理人格健全健康等全面发展。
二、当今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状况
在新课改进程逐渐深化的今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提高,对我国学生长期综合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状况仍存在许多问题。
1.体育教学时长不足
许多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应试教育水平,尤其是初中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中考录取率对于学生和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体育并不在中考中占有有效分数,因此,许多体育课被迫“让位”。有些地方体育课经常被考试主课挪用占用,体育教学时长不足。
2.师资队伍与硬件建设不足
很多学校在挑选文化课教师时精挑细选,再三考核,但是对于体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却相对宽松,导致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传统观念认为,体育教学的难度远不如文化课难度,体育老师只要能够示范标准的体育动作,能管住学生,就可以了,这是非常不正确的看法。体育老师的教学水平高低与否,对于学生的课程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之相对的,许多学校对于体育器材的采购也不重视,这进一步限制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3.教学模式枯燥单调
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陈旧、单调、死板、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上体育课最大的盼头就是自由活动时间的玩耍,这样根本无法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4.对于体育重要性的意识不足
体育意识不足指的不仅仅是学校对于体育教学重要性的意识不足,也包括学生自身对体育重要性意识的不足。初中阶段文化课学习压力增大,尤其是初三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将学习生活的重心转向文化素质教育,轻视了体育素质教育的重
要性。
三、体育素质教育的意义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优秀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去为理想目标而奋斗。体育素质教育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舒缓学习压力,增强精力与集中力,能促进文化课学习效果效率的提高。在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运动增强意志力,获得自信心,增强自主能力,促进学生拼搏精神的养成,锻炼学生应对挫折与困难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日后长期发展与人格塑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学校体育建设
硬件上,优化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及时补充体育教学所需器具,同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考虑增加专用的体育空间,比如篮球馆等各类球馆、游泳馆、田径场等。软件上,要提高学校体育教师水平,除了提高教师招收的门槛条件,严加考核,对于现存教师团队,要积极开展培训进修,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学习,学习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鼓励他们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道德教育。
2.优化体育课程模式
采用更多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与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率。比如,针对男生和女生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
3.培育正确的体育意识
对于教师来说,除了体育老师自身要重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我教学水平,学校也要向文化课老师强调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同时制定相关制度,杜绝体育课被文化课占用的冲突。对于学生来说,要用科学的理论知识,使其明白体育的重要性,增强其体育意识,使其重视体育素质教育的参与。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素质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必须重视初中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如何完善初中体育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林.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
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策略;增强体质
小学体育教学是对孩子身体锻炼的启蒙,因此对日后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目前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小学体育的重视力度,但是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此笔者就以下问题谈谈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和应对策略。
一、教师不负责,放任式教学模式
相对于其他教师而言,小学体育教师可以说比较轻松,学生对体育课都很青睐,没有繁琐的数学公式,没有难懂的古诗背诵,也没有听不懂的外语听力练习,可以完全放松地玩耍。这是教师的失职,没有对学生实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产生了误解,把体育课完全当成了放松课,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生的不积极,对身体素质的冷漠
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受到家长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把学习搞好就万事大吉,并未意识到增强体质的重要性,殊不知很多人熬了十几年读到大学身体却垮掉了。现在小学生上体育课就盼望着解散,男生总体来说还好,体育课打打篮球,踢踢足球,就是简单的双杠也可以锻炼紧张的身体,可是女生一般都是聊天谈心,很少有锻炼的,课上的准备活动有时还偷懒,找各种借口逃避,使得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三、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乃至取消
学校活动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语数外教师补课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学生有事请假会选择体育课的时间……体育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也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
四、应对策略
1.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在快乐中学习锻炼。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特征,喜欢接触新事物,希望不断地尝试新的挑战。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多为孩子们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比如老鹰抓小鸡,香蕉苹果大鸭梨,警察抓小偷等小游戏,在简单的跑跑跳跳之中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增强体质,丰富学生的课堂,这种游戏教学不失为一种上好的策略。
2.学生要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把自己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只有主观上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才能把自己的潜能充分释放。
3.学校建立制度保障体育课堂的规范化实施。
4.开展体育竞技比赛。通过激烈的比赛会分出一定的结果,同时也会产生双赢的效果。赢者会更加热爱体育,失败者会发现自己体能方面的不足,加强体育锻炼迎头赶上。
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应对策略,改变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是长久的、巨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策略使小学体育教学水平越来越提高,使学生增强体质,实现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达,张廷凯.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8(2).
- 上一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
- 下一篇:工艺美术研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