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实施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的实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的实施

篇1

关键词:新课标;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辽宁省从2003年9月开始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这是对原有应试教育条件下的体育课程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是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2004年开始新课标在全国中小学普及,几年来的实施,和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比较,实施效果一直倍受人们 关注,对于小城市的中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了解分析,本人仅对朝阳市内各中学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依据《课程标准》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朝阳市各个中学体育教师(20名),其中男教师16名,女教师4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法规文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设施查阅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为本文提供依据和方法论。

1.2.2访谈法:在朝阳各中学进行调查访谈,其中和来自不同学校的20名体育教师进行沟通,深刻了解到各个学校的体育实施情况,为本次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对新课程的认识程度及态度

对新课程有个清晰的认识,是新课程顺利进行实施的首要条件。那么朝阳各所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是怎样的呢?在实地的访谈中听到一位老师说:“近年来实行新的课程改革我是知道的,但具体我们的体育教学到底是怎么改的,说实话我也是说不清楚的,教材上怎么说我尽量怎么去做。”不能说我们老师就代表了所有的体育老师,但至少有一部分体育教师确实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内容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原因可能是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平时较忙没有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杂志、资料或学校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书籍。据了解,学校即使有新课标培训,有些体育教师也是为了应付差事去听听,大部分时间是在走形式,培训结束最多也就是写个感受而已。他们对新课标的了解主要通过观摩本市搞的几次公开课或是学校的录像带,从中学到一些零碎的、不够系统的具体做法。

2.2新课标实施状况及效果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那么这种学习方式在朝阳市各个中学是否实施呢?通过听课、访谈,我们认识目前朝阳室内的中学有个别年轻教师在逐渐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纪律好、整齐划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强调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观念。在教学中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有一时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动脑的学习,有的教师还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通过自己的身教影响学生。这些老师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够体现人性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存在表面化的理解,追求形式。大部分体育教师的体育课还是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效果死板,没有创新,学生没有得到“解放”。

2.3问题与影响因素

2.3.1条件与影响因素

目前有一部分体育教师还不能够很好的了解新的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实地调查与听课,有不少教师认为新课标理念新,但意识超越现实条件,仅凭教师操作困难是非常大的,有时会因为课时不够或学校场地器材的限制,无法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进行体育课。由于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的限制,体育课上课的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课的内容即使不与其他老师冲突的话也都无法保证器材的分配,更何况要求上课质量?还有学校的场地是四百米田径场,有时最多20几个班的学生一起上课,无法分配场地的界限,发挥不出来某些教师的特长,也就影响了体育课的上课效果。

2.3.2教师自身问题

教师自身学科知识、技术、技能欠缺,同时缺乏创新和反思。教师是教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但就朝阳各中学代表的体育教师来说,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体育教师自身学科、知识、技术、技能还不够完全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在很多方面存在教学技能差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只有一个专长。同时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缺乏理论层次,教学的创新和反思。老教师经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学,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这些教学经验大部分集中在“如何传授固有的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这些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加以改进与创新,面对新课程强调的体育教学,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无法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没有使教材内容与学生生存,生活相关技术,技能息息相关。因此建议对体育教师应该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必要的知识、技术。(如:韵律操、舞蹈、民族传统体育等的)技能培训,多一些现场观摩和点评并指导教师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2.3.3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基层学校,体育课被深深地打上了“副课”,部分领导还不能清晰地认识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体育课程改革没有全新的思考和认识,而是避轻就重,极力关注那些所谓的“大学科”。同时,一些领导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依然如故,想当然或依据的依然是自己学生时代的体验。当他们看到体育教师们带领学生愉快的上课时,一些领导竟说“这上的什么课?课堂纪律太差了,乱哄哄地。扰乱了教师的上课方向,殊不知,行散而神不散,以快乐体育为目的的教学。由于主观上的漠视,加上其他工作头绪较多,校长,主任不能经常组织下去检查、听课,促进体育教师的课改工作,甚至于在一些课改现场会、课改展示会上也难觅体育课的踪迹。一部分教师参与课改是被动的,这种状况给了他们得过且过,继续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的机会,体育教学出现了“反弹”现象。

3结论与建议

3.1.1近年来,实验中学的体育教师逐渐体现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但实施效果不明显,多数教师离《课程标准》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场地器材的限制,还有学校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大大影响了体育课的学习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体发展,不利于新课程的健康实施。

3.1.2部分教师自身技术水平,理论知识水平不足。由于多年的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一半以上教师感觉较难适应新课程。

3.2建议

3.2.1解决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适当的增加各中学的体育课时、体育器材的配备。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按照开足《体育》课,增加体育课时的新课标要求,呼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想方设法增加体育课时问题,合理配置体育师资,确保体育教师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加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提高工作,保障新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教材也是保证各项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要想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标准,学校的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等必须能够满足体育课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量,学校公用经费要按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坚强中学体育设施和器材配备,以确保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与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过程,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充实的条件。

3.2.2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强化新课标的理念,部分教师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自身教学中不断改善和创新。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新的理念、措施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教师要主动加强理论学习,阅读、摘抄有关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使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服务于教学。进修培训,主动学习,不应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自我心理的渴望,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体育教师也应不断学习,走终身学习之路。

体育教师还要认真地备好课,适当参考别人的优秀课件与教案,根据学校、学生与教师的实际取舍或充实相关内容,同时,在课后一定要有教学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么有进步。有教学反思才会有教学艺术的提升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3.2.3学校体育课一定要引起学校政府和学校相关领导的重视,不要单一的强调那些重要的“大学科”,而忽视了中学的体育课。体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体魄下才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校领导应该重视起体育教学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体育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了解教改动态,学习其他兄弟县、市、区体育课改的先进经验。校内适当的组织一些体育公开课,提高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发挥部分体育教师的特长。

参考文献:

【1】 秦海燕,当前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实施的现状及问题【J】.山东体育科技,2006(2)

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分流教学;外招生;暨南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1-0049-04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gr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 for 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 by the Jinan University

NIU Li-shu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ents separated teaching mode implemented on trial by the Jinan University in 2001, by adjust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s,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urriculum system, the author has perfected a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ode for 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 and realized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orientated and major emphasized” teaching objective for 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 Via nearly 8 years of experiment and explor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ulti-element quality view, by basing the major means on the “technical type” curriculum teaching, basing the overall reform objective on “Separate Teaching, Inspire Emotion, Value Innovation, Boost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structure, enhancing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focusing on “knowledge, culture and health” featur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sic knowledge, basic skills and basic methods”, such an educational objective a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by inspiring their thoughts is realized, and th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 are comprehensively enhanced.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eparated teaching;foreign students admitted;Jinan University

作为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学生有内地学生、港澳台学生、华人华侨学生和留学生,如何兼顾内、外招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一直是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1高校外招学生体育课程构建的指导思想

构建高校外招学生体育课程模式,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外招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需要、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学校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体现民族文化性、突出国际统一性、丰富时尚流行性为主体,以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1.1民族文化性

中国需要引进西方体育项目与相关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世界也需要从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不断汲取养分。“华人华侨”、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来中国大陆的重要目的就是被灿烂古老的中华文化所吸引,为了学习是华民族文化。因此,“华人华侨”、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体育课程构建应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这条主线之中。

1.2国际统一性

秉承学校办学传统,贯彻“为侨服务”的思想,遵循“面向世界,应用为主”的教学要求,就是要求外招学生的课程构建与国际接轨,突出职业倾向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程体系设计时应考虑到那些在世界范围内普及性极高的运动项目,使得外招学生在这些项目中培养兴趣,发挥特长,从而使之能作为“共同语言”同在校的中国大学生进行交流,达到他们学习语言、了解中国的目的。同时,由于这些项目浓厚的趣味性、激烈的对抗性、有益的健身性,能更多地吸引广大外招学生参与。

1.3新兴流行性

由于外招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一些新兴运动项目颇为风行,所以我们将目光转向国际,引进一些国际流行,同时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兴运动项目。这不仅丰富了我们体育课程内容,也有利于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世界接轨。

2外招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整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5个领域目标是适应大中小学的普遍性目标,单靠普遍性目标来指导某一特定学生群体的体育课程目标导向是不完善的,只有制定特定学生群体的体育课程的特定目标,并把它和普遍性目标结合起来才是改革的成功之道[2]。由此可见高校外招学生的体育课程目标应包含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3]。高校外招生体育课程特殊目标有3个:

1)与生活相结合,为适应社会服务。

学生进入大学后,意味着进入了从学校转向社会,从学生转化为劳动者的最后一个交接站,他们面临着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体育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通过体育学习,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所以,体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便成为一个更为突出的价值取向。

2)与个体特长相结合,为专业发展服务。

对外招学生体育课程目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要关注他们已经形成了的稳定的爱好和专长。在处理基础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时,一定要把培养和维护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放在重要位置上,以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我校外招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体育爱好和专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继续发展他们的长处,还有利于我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梯队建设,巩固暨南大学传统体育强校的地位[4]。

3)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为中外体育交流服务。

外招学生报考暨大的重要目的就是来学习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注重外招学生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是我校体育课程的特色。

3外招学生体育课程的构建

暨南大学最早于1990年就开始了公共体育课选项课教学,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就进行选项课教学,每年选一次,共两年2个学分,开设了17项运动项目,内、外招学生同时选课,共同上课。随着学校的发展,外招学生的增多,这种体育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对外招学生体育教育的针对性差,不能满足外招学生的需求,专长得不到发挥。因此,从2002年开始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推行内、外招学生相对分流教学,对外招学生体育课程实行课内外一体化的“T”型结构模式(见图1)。

3.1理论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将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求课程结构必须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体现多元化的结构特征等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思路[5-6]。

3.2课内外一体化“T”型结构的内涵

课内外一体化,就是在坚持常规体育课的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并将课外体育情况按一定比例或学分置换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课内外一体化过程是兼顾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相互促进而设计的,如学生想发展哪一方面的特长或学习一个运动项目,可以沿着必修课(统选课)-必修课(选项课)-选修课-单项俱乐部-竞技训练队的纵向路线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横向宽度上开设了17门选项课程和9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使体育课程既有纵向深度,又有横向宽度,体现出“T”型结构,充分满足了外招生个性体育学习的需求[7-8]。

3.3课程结构的构建

1)课程类型突出学生纵向发展的延续性。根据暨南大学外招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大学一年级设置体育普修课,为必修课程。每学期36学时,1学分,两个学期共2学分。体育普修课程是基础体育课程,是针对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大学这一特殊阶段身体素质普遍较差而开设的课程。二年级开设选项体育课,为必修课程,两个学期各36学时,共2学分。三、四年级专门为外招学生开设了体育选修课程,为了满足外招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与学校其它公共选修课一起供学生选修,4个学期选修72个学时,2学分,学生所获的学分记入选修学分。除必修和选修课程外,还把俱乐部活动和竞技体育训练也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中,是纵向深度教学的最高形式。俱乐部和高水平训练队开设8个学期,每学期需至少完成36学时,记1学分,所得学分与三、四年级选修课进行置换。

2)课程内容强调学生横向发展的丰富性。一年级开设普修课主要是为了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主要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两个部分,理论课包括健康教育(运动处方理论、营养与健康保健理论、简单急救措施)、裁判、竞赛组织等内容。实践部分包括田径(定向运动)、体操和太极拳等内容。从二年级开始实行选项课,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学科科学规律的认识水平,形成健康的体育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促进个性发展,形成个人体育专长。为此,开设了17门选项课。三、四年级阶段,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开设武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跆拳道、高尔夫、象棋、桥牌等选修项目,促进外招生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单项俱乐部和高水平运动队属于课外体育训练形式,为实现大学生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选择了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篮球、排球、游泳、武术、散打、跆拳道、街舞、象棋、桥牌13个单项俱乐部供学生选择,同时根据学校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学生也可以自己报名选拔参加学校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武术训练队。

3)组织实施形式反映学生的自主性。一年级普修课按照行政班级进行分班教学,一个教学班为40人;二年级选项课实行“三自主”网上选择课程;三、四年级选修课仍实行学生网上选课,但选修时间必须以学年为单位,也就是说每个选修体育课程的学生要按年度选择课程;单项俱乐部和高水平运动队是课外进行的独立训练活动,参加的学生可以在8个学期的任何一个学期开始,每完成36个学时相当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获得学分与选修课程置换。

4)“三评”评价体系丰富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内涵。根据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建立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将教师评价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我校构建外招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在构建评价体系时遵守淡化甄别、选拔功能的原则,强化激励、发展功能目标的实现,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内容。并依此,我们构建了外招生“三评”评价体系,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评”体系改变了传统终结性单一评价体系的弊端,并将学习的过程、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体系,体现了师生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复合型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优势。“三评”体系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体育活动更加关注;互评拉近了同学间、不同专业间的距离,加强了交流;教师评价不只是考查学生对所学技术掌握的情况,更多的注重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的心理素质、临场发挥、团队精神、场上作风、协调性、节奏感、熟练程度、表现力等等。“三评”体系不仅丰富了评价内容,而且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4实施效果

自2002年以来,外招学生体育课程模式经过了8年的建设与实践,就教学效果和外招生对体育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我们对2002、2006级外招生共计11 000人(其中男生6 500人,女生4 500人)通过网络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学生不仅满意度较高,而且学生健康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1)外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外招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成绩超过全国大学生平均指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平均得分325分,合格率96%;2002级外招学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3~2006三个学年合格率分别是98.60%、99.21%、99.67%,2006级在2006~2008三个学年合格率分别是98.72%、99.54%、99.82%,整体水平呈递增趋势。

2)外招学生对实施体育课程“分流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学生对“分流教学”外招学生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效果满意度高,男女学生分别达到96.89%、95.65%。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尤其选修课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喜欢的学生达到93.55%。

3)外招学生的运动竞赛成绩有大幅度提升。通过俱乐部和竞技体育训练课,使有爱好和专长的外招学生得到了发展,尤其在运动能力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推动了学校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2002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锦标赛上我校获得3金、4银,并打破两项大会记录;2003年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8届世界大学生国际象棋锦标赛中获得了男子个人冠军,女子个人第3名,团体第3名;2004年国际武术邀请赛上,获得14枚金牌;2004年、2007年在全国第7、8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总成绩分获“校长杯”第7、第5名。在这些国内、国际大赛上获得好成绩的运动员中,外招生占到了18%。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 教育部办公厅文件,2002-08-12.

[2] 欧阳静仁. 我校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09,16(5):67-70.

[3] 陈天霞,余鲁军,佘钥,等. 高校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的思考[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21(3):98-101.

[4] 王林,潘绍伟,金玉,等. 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 体育学刊,2004,14(6):78-81.

[5] 张达.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5(2):142-143.

[6] 丁宝龙. 试析体育课程模式构建[J]. 浙江体育科学,2009(4):60-62.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 气排球教学 课程实施 可行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苏州大学公体排球普修班2个,1个作为实验班,1个作为对照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邮寄与约定时间回收及委托老师发放、回收的形式。发放学生、教师、专家问卷共543份,回收528份,总的回收率为 97.24%,回收后有效率为80%以上。

1.2.3教学实验法

教学实验前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1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排球技术基础水平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属于同一总体。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排球课运动负荷强度结果与分析

2.1.1气排球课与硬式排球课(全课程)运动负荷强度的比较分析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运动负荷强度的主观表现与客观表现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气排球课全程的学生运动负荷强度比硬式排球课学生的运动负荷强度相比偏低,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1.2气排球课与硬式排球课教学比赛期间学生运动负荷强度的比较分析

教学比赛过程中,气排球的运动负荷强度比硬式排球的运动负荷强度要大,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比赛过程中气排球的连续性较好,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运动负荷强度相应也就变大了。

2.2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效果分析

(1)①实验组1和实验组2平均每得1分,双方触球次数较多,最高分别达9次和5次,分别平均1次和1.35次。

②对照组1和对照组2平均每得1分,双方触球次数较少,最高才各5次和3次,分别平均0.60次和0.46次。

(2)①实验组1和实验组2平均每得1分来回球次数较多,最高分别达5次和3次,分别平均0.390次和0.396次。

②对照组1和对照组2平均每得1分来回球次数很少,几乎没有来回球,最高才各1次,分别平均才0.09次和0.07次。

(3)①实验组1与对照组1平均每局发球失误率相同,为11.5个,占的比重分别为46.0%和43.8%,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②实验组2与对照组2平均每局发球失误率相差较大,分别为7.5个和11个,占的比重分别为28.3%和45.8%,存在显著性差异。

③实验组1与实验组2接发球失误率相对较低,平均每局分别为2.25个和1.50个,与对照组1(4.25个)和对照组2(3个)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分析可知,气排球比赛的连续性较好,比赛效果较好,能够更好的调动参与者的情绪。

2.3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有效发球飞行时间的对比分析

(1)实验组1和实验组2有效发球平均飞行时间分别是4.17秒和3.68秒,比对照组1(3.01秒)、对照组2(3.02秒)分别长出1.16秒和0.66秒,存在显著性差异。

(2)实验组1和实验组2有效发球的最长飞行时间分别是13.77秒和9.22秒,比对照组1(5.41秒)、对照组2(5.43秒)分别长出8.36秒和3.79秒,存在显著性差异。

(3)实验组1和实验组2有效发球的最短飞行时间分别是1.06秒和1.28秒,与对照组1(1.08秒)、对照组2(1.13秒)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分析,与硬式排球相比,气排球比赛的连续性要好的多,同学们的兴趣性自然提高。

2.4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过程中技术应用分析

(1)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比例最高的技术都是双手垫球,分别占43.53%和75.75%,存在显著性差异。

(2)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双手传球的比例分别是31.18%和6.06%,差异25.12%,存在显著性差异。

(3)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单臂击球的比例分别是4.12%和9.09%,差异4.97%,存在显著性差异。

(4)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单手传球的比例分别是6.47%和1.52%,差异4.95%,存在显著性差异。

(5)气排球教学比赛中,还有自己的特色技术,如双手翻顶球技术和双手捧球技术,运用比例分别是4.12%和9.41%。

(6)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比赛中,扣球技术的运用较少,只有气排球教学比赛中运用过2次,占1.17%,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分析可见,硬式排球比赛中技术运用比较单调,没有气排球比赛技术运用丰富。在技术掌握与运用方面,同硬式排球相比,气排球更容易掌握与操作。转贴于 2.5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掌握情况分析

传、垫球技术的考核采用的方式是双人连续对传球或对垫球,记录有效个数,连续对传球或对垫球28个达标,50个满分,同时进行技术评定。发球技术的考核采用的方式是单人在有效发球区域内连续发10个球,记录有效发球个数,有效发球5个达标,10个满分,同时进行技术评定。

2.5.1在传球技术掌握方面,气排球达标率明显高于硬式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1)气排球传球技术达标率为91.18%,而硬式排球传球技术达标率只达到86.67%,差异4.51%,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此可知,气排球的传球技术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相同的时间内,与硬式排球相比,气排球传球技术更容易掌握。

2.5.2在垫球技术掌握方面,硬式排球的达标率明显高于气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气排球垫球技术达标率为77%,硬式排球垫球技术达标率为80%,差异3%,存在显著性差异。

经分析可知,硬式排球垫球技术达标率明显高于气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2.5.3在发球技术掌握方面,气排球的达标率得分明显高于硬式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气排球发球技术达标率为94.12%,硬式排球发球技术达标率为83.33%,差异 10.97%,存在显著性差异。

由分析可知,气排球发球达标率明显优于硬式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教学实验后的测验成绩来看,实验班的技术成绩在传球、发球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班,但是在垫球方面却低于对照班,两者差异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水平。

3结论

3.1气排球课的全程及基本部分的运动负荷强度略低于硬式排球课,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学比赛过程中,气排球的运动负荷强度比硬式排球要大,两者存在显著行差异。

3.2气排球教学比赛中,在平均每得1分时双方触球次数、平均每得1分球的来回次数以及发出球的飞行时间方面,明显优于硬式排球,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3.3气排球教学比赛中,传球与垫球技术的使用次数比例基本相当,而硬式排球垫球技术的使用占主流,同时技术运用的广泛性不如气排球丰富。

3.4通过教学实验后的测验成绩来看,实验班女生的技术成绩在传球、发球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班,但是在垫球方面却低于对照班,两者差异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水平。

4建议

4.1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增设气排球课程,加快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培养骨干力量,以点带面,全面普及。

4.2有计划地组织普通高校的女生进行气排球比赛,推广高校带动全社会气排球运动的开展。

4.3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结合高校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为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4扩大对气排球运动的宣传力度,充分了利用高校这一有利的宣传阵地,发挥师生和体育骨干的作用,推广气排球运动。

参考文献:

[1]蔡志源.气排球基本技、战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88-289.

[2]张永.关于玉林市城区气排球运动的调查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3):99-101.

[3]许翰声.普通高校女生中进行气排球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科技信息,2007,(1):419-421.

篇4

一、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是广大体育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的。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忽视体育教学观念的革新。

一些教师怀着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满腔热情,寄希望于一个可供仿效的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以为这就是向新课程标准的转变。其实这样做是鲜有成效的。因为课堂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看起来是方法问题,实质上是观念问题。观念决定方法,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革。因此,有必要在广大教师间开展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大讨论,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价值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重视体育教法的探讨,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部分教师为使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下大工夫改进教学方法,但对于学习方法指导却注意不够,教学内容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教师的行为,忽视学生的表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这和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反观现在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学生没有兴趣,练习不认真,有的项目是从小学就这样要求一直到大学,没有一点新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无视学生表现、全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不是真正的体育教学。

二、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深刻反思,走出误区,体育课堂教学才会更加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贯彻体育教育新理念,要拓宽教学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健全体育课程理论体系,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结构,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获得终身锻炼及终生受益的能力储备。

(一)构建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

扭转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构建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养成健康习惯为中心的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忽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所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见解,如有的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他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他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宽松的学习环境,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创设和谐气氛,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教师的点拨;反之,教师如果以消极应付或冷若冰霜的态度对待教学,就会引发学生的萎靡不振或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亲切。教师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服务态度就理应亲切、热情,而不应居高临下、不冷不热。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看成是一种鼓励和奖赏,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获取自信和力量,这将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2.民主。教师发扬教学民主,不是要放任学生、撒手不管,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求得心灵沟通,实现师生理解和合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发挥作用。

3.平等。课堂教学中的平等。首先教师对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人格、尊严、个性特长和思维方式要予以尊重。其次,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善待后进生,要爱护而不排斥,鼓励而不责难,说服而不压服。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

(三)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线。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效地施加积极影响,使之处于兴奋、活泼的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为此,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1.创设成功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在课堂上他们渴望表现自我,渴望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中得到心理满足。为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安排练习方法和手段时,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学习、表现自我的机会。

(四)进行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体育学法指导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练的能力。体育学法指导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具体的体育项目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认识具体的体育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在一定的体育学习情景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体育学习方法。

1.依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必须从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出发,指导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学法指导。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不同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学法指导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学法指导的选择与安排,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各部位组织、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3.依据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特点进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从教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的比重和学生自学、自练的比重在不断变化。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知识、技能水平较低,教师教的比重较大,学生自学、自练的比重较小,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许多教材的学习都要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才能完成,此时学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到了中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几乎各占了一半,此时应以指导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方法为主,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向体育的纵深方向发展。到了大学,学生的自学比重大大增大。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促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学法指导。气质类型一般有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汁和抑郁质。进行学法指导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给予不同的指导,培养他们心理特征中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使他们的活动朝着合理而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在每学期体育课表的时间内,安排一定的课时,跳出原有自然班级,不受性别限制,自愿选择体育项目(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设施。如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等9门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然后重新编班进行教学,由教师的“灌压式”变为学生自觉主动求学。

篇5

关键词:目标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课程标准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体育学科领域,2001年9月开始的实验课程标准中,包括了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虽也制订完毕,但为了和整个高中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并没有开始实验。2003年上半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重新修订的机会,并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同时颁布。2003年新学期开始之际,新的高中课程标准的实验也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实验期,此时,我国从小学至高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均进入了实验阶段。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这为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课程目标体系

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三个递进的层次。其中,领域目标是根据课程目标划分的(图1)。

图1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和初中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五点:第一,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第二,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第四,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包括:第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第二,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第四,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第五,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增强体能,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较为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高中阶段(10~12年级)则更强调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培养运动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习惯目标,要求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形成运动的积极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对运动的乐趣、爱好与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目标,要求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要求学生将个人的健康和群体的健康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使学生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的健康。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形成积极进取、不畏困难、敢于拼搏、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

上述五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这是课程理念在对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明确体现,它既反映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又重视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更显示了科学与人文相协调的新课程观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二)课程的领域目标(具体目标)

课程的领域目标,或称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它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描述和体现,两者在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课程的领域目标的分类方法却有利于教师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课程领域目标的分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均相同,学段的领域目标的不同要求并不表现在分类上,而是表现在下一目标层次──水平目标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学习领域目标(表1),根据学习领域目标细分为若干个水平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

表1 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目标

课程领域目标的五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每个方面各有侧重。运动参与目标要求体育课程重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安全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某些体能。心理健康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中发展心理品质,提高信心和调解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适应目标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与健康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领域目标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康主线,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反映了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它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它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虽然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而导致目标的误导,但这是一个必要的程序。

2001年颁布的小学和初中的新课程标准中,并没有把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展示出来,在课程标准中,把领域目标和内容领域两者混用,它们均包括了上述的五个方面。此外,整个目标体系包括了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层次,没有把作为手段和载体的运动主线的目标进一步扩展成为课程的内容领域的分类,使体育教师执行课程标准时产生了困难。如果能原则性地阐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领域两个部分,则能使教师直接地得到领会和理解。2003年新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就展示了课程目标和内容领域两种结构(图2)。

下图中,课程目标的实质结构主要反映了课程的健康主线,代表了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定位,同时也包含了课程的运动主线,它是实现健康目标的手段和载体,它们从本质上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完整结构。它是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密切联系的板块组成的。

课程的内容领域反映了运动系列和健康教育专题两个部分,其中运动系列要求取得10学分,而健康教育专题要求1学分(18课时为1学分,相当于每周1课时,上满1学期得1学分)。运动系列中包含了6个方面的选择板块,其中田径要求1学分,其余板块的选择由学校自主确定。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则包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其内容根据相应的教学用书确定。

图2 课程的领域目标与课程的内容领域

(三)课程的水平目标(内容目标)

课程的水平目标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确定的,它把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水平1至水平4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在小学每2学年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初中学段确定一个水平目标级别;水平5相当于高中阶段,而水平6则是满足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各学段提出的相应水平是基本要求,如有需要,也可以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本学段的发展性目标。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和时数比重,教师可以照章办事而不用多费脑筋,但却不利于考虑各地区之间的不同和学校之间的差别,也不利于学校体育办出特色,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的水平目标明确了选用教材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给予了教师广泛而充实的自主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程的质量。

但是,为了更好地以课程的水平目标为依据,真正地安排好体育教学,使课程的目标顺利地通过合理的操作化程序,使之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还应当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1.处理好水平目标的横向关系。这是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五个水平目标之间的关系。首先,这五个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的要求,它很难孤立地存在。因此,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运动项目的身体练习,都应当综合地考虑如何体现五个领域目标的有效性。整体性并不排斥重点,对一个教学阶段,一个运动项目的学习确定某发展领域为重点,它并不排斥其整体性,这种设计也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机械地把学习某一种运动练习和某种发展领域一一对应起来,如认为球类运动可以和发展团队精神相对应,田径运动可以和体能发展相对应,这就不太合理了。因为球类活动同样也可以实现体能发展,而田径运动同样可以促进团队精神。正确的做法是每一种练习均应综合地考虑五个不同的发展领域,在实践中可以有重点但不应偏废其他。

处理好水平的横向关系还应当考虑水平目标的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实质结构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这在各水平目标中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单单理解实质结构是不够的,了解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利于课程目标得以实施。作为课程目标手段和载体的形式结构具体的反映是在课程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上,该体系与作为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实质结构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区别。体育课程实质结构包含的五个领域目标是系列的整体性要求,各个领域无法互相代替。但是,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却具有可替代性的特征,在实现同样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载体,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来组织学习。因此,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并不要求我们从整体上都要学习,而只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菜单。这样,体育课程的内容将会出现各个学校各有特色的结果,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可能。

2.处理好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对于不同的学段,具有相对应的水平目标。例如,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和水平4相对应,明确临界标准的阶段性纵向结构,这是处理水平目标纵向关系的基本根据。但是,我们决不能割裂水平目标的纵向关系,因为水平4是在水平1、2、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递进性的目标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说,能达到水平4的目标,必然也同时具备了水平1、2、3的目标,这就是必须重视水平目标的纵向联系,使学生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强化,使学生的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体育课程的各学段的水平目标主要反映的是递进性,其次才是阶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水平1至水平6的各层次的目标能联系起来,有重点地给予落实。

二、课程目标的实施

课程目标分步到位的实施模式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这种实施途径以课程标准提出的系统目标体系为前提,同时课程标准中还展示课程内容的分类体系和实施要求,使目标的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分别得到表述。但运动主线只提基本要求,留有更多的空间让学校和教师发挥作用,这种分步到位的途径正是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理想途径。通过对2001年颁布的小学与初中的标准和2003年颁布的高中的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高中段的课程标准更为完善,这不是课程目标上有什么变化,而是对课程目标中的运动主线作出了较好的阐述和分析,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和使课程目标整合化的分步到位的具体要求。如果采用全权委托的途径来实现课程目标,只是提出课程目标的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几乎全权委托由学校和教师来确定,这种途径不容易控制课程基本要求和专业的基础知识,也不容易对课程进行宏观调控,对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也不容易相适应,目前来看我国的师资水平也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除制订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体系外,还应该制订一些补充文件指导地方、学校和教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分步到位地实现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师 教学行为 转型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五大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要真正落实全新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使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良好能力,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下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实现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一、实现教师转换角色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的劳动。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师要成为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心理健康,指导技术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首先,教师要有炽热的“爱”。富有爱心的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善于忍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其次,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育运动能促使学生取得成功,获得承认的愿望。但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和自负心理、消极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意见,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要注意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亮点,并及时给予他们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使运动技术教学成为体育课程关注的中心。忽视了除运动以外的其他学习内容,使体育课程目标和任务难以全部实现。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全局性,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其次要领会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要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体育经验去建设体育课程。教师要成为独立设计、施工的工程师。三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的情意性。

二、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体育教师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体育教师应注重自我形象,从上课开始,就必须保持积极的情绪,以真诚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如体育教师的衣着打扮、精神面貌、姿态表情等都能令学生增添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向往体育活动;其次,在教学中,多用描述性语言,以生动、形象、简洁、有趣、幽默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良好状态下接受学习。三是教师要讲求民主,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些热情,积极发展平等的、友善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无论是教什么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各个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1、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创设体验情景。

好奇心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使学生感到陌生,新鲜好奇。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体验,进而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体育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景。如根据课的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积极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2、抓住学生好游戏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游戏作为一种体育课的重要活动内容,它的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儿童应该在游戏中长大,通过游戏,指导他们初步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难全面理解体育活动对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只是一味从兴趣出发,且习惯于玩游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玩”字上下工夫,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的减少老师讲解、示范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玩”的时间,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抓住学生的好表现心理,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日益强烈。初中年级学生在生理上出现质的转变,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因此,当学生的反映出表现欲望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或者用“你不行”等之类的话语给学生泼冷水、打击学生的热情。尤其是男生,往往要表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和特长。如教学内容《过障碍》,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50*10米场地内,等长的4条跑道,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小凳子、跨栏架、跳箱盖、体操垫),障碍顺序自定。教学步骤分六次进行,第一次由小组中勇敢者通过各个障碍演示。第二次每个学生通过各障碍物,第三次、第四次学生自我体验,第五次小组比赛,第六次各小组推荐“能手”比赛。这样即满足个体学生“我能行”的心理需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也节省了教师示范的时间,有效的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既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们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四、以生为本,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是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和爱为核心的基石,是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的指南。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思想上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教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情操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要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受到体育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

篇7

关键词:体育课程;精神;价值审视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103—04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not only to promote health, but also strongen body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body。 Facing the current students’ mental stat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which present course from sports to the health is “savage” body of course logic, lost the spirit of sports education effect。 Lacking physical strength training and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afety greatly bound course content and the abundanc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Spirit i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dimensions at the current value of the important dimensions beyond course。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pirit;value thoughts;transcendence

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人。近些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所呈现的有关体育课程生活化、个性化、俱乐部化等做法,在本质上降低了体育课程对学生精神教育的功效。健康问题不仅是体育课程的自然学科研究范畴,更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范畴,学者毛振明对学生体质状况的“软、笨、硬”描述不仅意味着体育课程对身体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对精神教育的伦理与社会诉求。

1体育课程精神价值的缺失

1。1课程逻辑中精神的缺失

近年来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快乐化、个性化、生活化一时成为体育课程领域的热词,尊重学生的兴趣、研究学生的体育动机成为体育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目标领域推出的重要依据,符合社会伦理对人权、人性和人文性的诉求。但是现行体育课程所呈现出“太极式”的养护身体、维护身体的课程图式,却遗忘了只有适当的“痛”才能快乐的前提性认识,把健康作为课程“第一理念”,或把“快乐”作为体育课程理念都无疑忽视了体育课程的精神教育功效,是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误读。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固然重要,但作为教育体系一员,体育也要为教育整体功能服务。“体育运动不仅充分表达了人的肉体的直观感觉,体现了人对宇宙力的向往,而且把肉体的感性充分融于灵感、生命意志、欲望和情感之中,强调强健的肉体是坚强精神的载体,体育是精神的化身和载体,在运动中毫不隐讳,甚至是野蛮地表达肉体所寄寓的速度和力量”[1]。对“健康第一”的误读势必将误导体育课程研究问题视域,影响体育课程在学校体育工作的思想根源、话语权和资源配置。

1。2身体力量所蕴含的精神缺失

力量含在具有生命活力、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自信的性格的健康概念之中。“人类的根本性特征是铭刻于身体之上的”[2],其中凝结肌肉和骨骼的最突出特征就是身体的力量性,而力量性往往集中表现在跳、投、攀登、爬跃等身体活动之中。然而现实的体育课程实施却把“健康”概念等同于增强心肺功能,把体育课程价值做以狭义化的生物学理解。体育课演变成为有氧课、跑步课、健身课,学生的运动能力也无疑只剩下了走和跑,具有“野蛮”特征的“跳、投、攀登、爬跃”运动项目消失殆尽,课程逻辑缺少必要的精神超越,造成体育课程缺乏必要的精神内涵。从学科逻辑角度,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发展学生体能,即发展学生走、跑、跳、投、攀登、爬跃、支撑、平衡、悬垂等基本人体运动能力。当代体育课程设计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心肺功能,而且更要关注以体现身体力量性的“跳、投、攀登、爬跃”等运动能力的提高,亟待解决学生体质“软”和“弱”现象。因此体育课程应该把力量型项目作为当前首选内容加以对待,来铸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1。3课程实施缺乏精神教育成分

《中国青年报》刊登的孙云晓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和光明日报刊登的李振忠的文章《大学生“三哭”折射心理缺钙》[3]成为新一代青少年精神状态和社会品质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当代中国教育对精神教育的一种社会愿望。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正义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也在不断滑坡,学生的正义之心、勇敢之心和拼搏之心日渐衰弱,学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坚定意志和信念。体育是赋予极强精神价值的文化体系,然而当前体育课程设计不仅忽视了对学生的攀登、爬越、跳跃、投掷、平衡和支撑等力量性、技巧性、灵敏性的体能类身体练习,而且广大教师对运动规格、运动负荷、运动规范也缺少必要的严格要求,教师的语言“柔”了、要求“柔”了,学生身体与精神又怎能不“弱”?

篇8

关键词:中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课成绩 评价

1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1.1改革不合理的评价体系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曾经经历了几次评价方法的改革,直至20世纪末,体育课程评价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改革者对评价改革理念仍然模糊,尚存在认识的偏差,且评价的实施缺乏可操作性,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依然很普遍,传统的评价体系是以奖惩为目的,它的作用主要是甄别和鉴定;它的评价方式是终结性的忽视了体育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手段的工具化、机械化,缺乏科学;评价主体以领导和同行为主,忽视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的可行性。这种评价体系的存在显然已经阻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1.2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的评价的确立,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是新体育课程的主要评价对象,此外还有学校的校长、教务主任、体育主任等,随着教育的开放化,家长和社会代表也逐渐参加了体育教学的评价,但是他们在客观性、准确性上与始终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和教师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

1.2.1关于学生评价的内容

学生评价的内容应该是综合性的,在强调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和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1)体能的评价:强调与健康有关的因素进行评价,如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结合《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成绩评定。(2)知识与技能的评定,主要是对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以及运用技能的实践情况。(3)学习态度的评定,主要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所表现的积极性进行评定。(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主要是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的心理倾向,与人交往过程所表现出来社会适应性进行评定。

1.2.2教师评价的内容

体育教师的评定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教学活动及其教学活动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对体育课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成为衡量一个体育合格的重要标准。(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对体育教师的道德、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进行评定。(3)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定,主要是指对教学过程和对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行为进行评定。

需要指出的是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的最终确立是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实践中不停地改进。

2对几种教学评价的种类认识

对于评价种类的划分,布卢姆的分类比较适用。他以评价在“干什么”为分类标准从而划定了与学校教学有关的常用的种类与界限,并包括了教师在教学中实际运用的各种评价。

2.1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做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提供一定的依据,这种评价一般出现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候进行。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它具体地出现在某一动作技能学习结束的时候,这种评价方式的用途是:首先,对学生动作技能的成绩进行评定,对学生的进步水平和达到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予以确定,并打出相应的分数。其次是对学生后继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进行预言,再次为学生的后程学习确定起点,最后证明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反馈学生的阶段体育学习情况。

2.2形成性评价

重视形成性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体育教学前进或使体育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有别于总结性评价,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后者具有一定的“回顾性”。通过形成性评价使教师了解学习中易犯的错误和遇到困难,改变教学策略,在修正中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它的主要用途表现在:首先,改进学生学习,形成性测试的结果可以表明学生在掌握动作技能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最后,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

2.3诊断性评价

在现在教育中,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就必须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诊断性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它不仅可以单独进行设计,还可以结合上述两个评价进行设计。它的主要用途主要表现在:首先,确定学生入学准备程度,了解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其次是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安置,为不同特点的学生群安排相应的体育教学方案。最后,能够辨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以便改进教学,以及寻求社会帮助(家长、医生等)。最终,排除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或尽可能降低其消极的影响。

以上三种评价方式,他们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体育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正确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为自己的体育教学更好地完成提供可靠的依据。

3正确对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体育教师能否承担如此细致的评价

新课程中提出了五个领域目标,其中包含了79个水平目标和254个行为目标。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的同时,也给广大体育教师无形地增加了工作难度,评价是随着目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教学目标的实施需要不同的评价与之相适应的,这样就增加了评价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加大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

3.2评价内容需要突出重点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对评价的内容的介绍中,似乎每一个提出的评价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哪个内容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的不确定性,使大一线教师关于评价的参与只能是人云亦云,一头雾水。体育教师不可能在每一节课的评价时把每个内容都考虑进去。需要明确,哪些评价是核心,哪些是可以选择的。这样,体育教学才有比较性,在突出每个体育教师个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体育教师的共性。

3.3评价指标确定的科学性

科学的评价指标的确立是评价成败的关键所在,当前的评价指标可谓是五花八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种局面的出现应该得到肯定。但是,缺乏科学的指导,会使体育教师各自为战,难免会走一些弯路甚至是错路,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成效。

3.4“情意表现”的评价操作难度大

情商出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但是,广大体育教师没有评价“情意表现”的经验和具体操作的方法,大家有一种难以应付的感觉,因此,对此类指标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需要加强,以便使广大体育教师早日运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体育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深刻理解《纲要》中指出的体育新课程评价观的精神。正确认识目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总结,为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方法,从而加快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教学实践中不停地探索,不怕困难。加强学习交流,全面地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动态,及时地调整自己教学的理念。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大胆地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在一个教师、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地范围推广。其次,体育课程的主管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尽快地提出关于评价的科学性指标,协调不同区域的体育教学活动的交流,对成熟的评价方式要进行推广。动员全社会都来关注评价改革,积极参与评价改革,发挥每个人的热情与智慧,倡导合作与创新,把体育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推向深入,推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3]钟启泉,季浏,胡增荣.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8.

[4]季浏,汪晓赞.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篇9

中学体育课“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将受到巨大冲击并发生较大变化。新体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将体现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确立课程的基本理念至关重要。《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等四个基本理念。出发点是为了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益处,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运动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体育——塑造健康体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测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也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重视运动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次体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体育教学的经验与问题,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全新的方面。

二、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是对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使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体育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改变过分强调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空间,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在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今天,掌握多少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怎样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和权利,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产生愉快的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感受,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体育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篇10

一、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的基本理念

传统的体育活动课模式既然不受学生的喜爱,那么改革活动课模式势在必行,应以课程改革为促进剂、剂,明确健康第一的真谛,充分发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把活动的自主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1.要有良好的活动环境

体育运动首先是身体的运动,学校体育,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青少年的激情表露,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欢笑声,呐喊声,这种声浪势必会影响安静的学习环境。学校运动场地的建设,最忌的就是在教室周围。因此,学校的运动区与教学区应有一定的距离,并具有封闭性能。学生在这样的运动环境中活动,无所顾忌,没有心理负担,对身心的发展起着积极地影响。另外,具有封闭性能的运动区,还可解决学生活动时的管理问题,学生进入这样的运动区后就不会随意地进入教学区或教室。不论参与何种运动或观赏比赛或散步,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守活动要求,优化了体育活动课的管理。因此,良好的运动环境,是自主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保证。

2.要有观赏性的运动竞赛

自主性体育活动,给学生留了活动的自主空间,没有强制,没有压力,没有心理负担。但对有些不喜欢运动的学生而言,就等于放弃了活动的机会。因此,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的参与能力,为培养学生对体育竞赛具有欣赏能力,在体育活动课中,有计划地安排具有观赏性的运动竞赛,无疑能起到调节活动氛围的作用,使那些不喜欢运动却喜欢观赏运动的学生参与,或对本不欣赏但却在激情奔放的叫好声、助威声的吸引中不由自主地参与观赏,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赏竞赛的兴趣和能力。

3.要有全民健身理念作支撑

人是有个性差异的,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兴趣、喜好,差异性很大。一堂体育活动课,几百人的参与,运动场地、器材是否能满足学生,这对自主性体育活动课开展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目前而言,众多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基本上仍是按竞技项目设置的,特别是田径场中央的足球场浪费现象严重。因此,对运动场地的布局,器材的设置,有必要重新组合。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学校体育的理念应随之更新,传统的学校体育竞技化观念要转变。场地、器材的布局和设置,应以学生喜好的运动项目为主,并以全民健身理念作支撑,引进全民健身活动器材,设置健身长廊,健身路径等。

三、结束语

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起学生参与运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积累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能力。

自主性体育活动课模式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调节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对竞技运动的欣赏兴趣和能力,对提高国民的竞技体育欣赏水平,促进竞技体育市场化、商业化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