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的作用

篇1

关键词:体育舞蹈;体育教学;创新

一、体育舞蹈在高校女生体育课程创新中的作用

1.提高高校女生参与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

高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以跳远、长跑、跳高等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些课程都是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学习的,高校中的学生对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兴趣,尤其高校女生更是对这些课程非常反感。而体育舞蹈这种新形式的体育课程内容,形式新颖、动作优美,符合高校女生的审美特点。高校女生在练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通过与同学们的相互配合能共同发现体育舞蹈的美,并且非常享受发现这个美的过程,这样可以提高高校女生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

2.提高高校女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课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体育舞蹈也一样具有较高的体育运动学价值。体育舞蹈中各种不同的造型和动作都是符合人体的生理特征的,通过人体肌肉的活动来带动人体的内脏器官等高效地发挥其作用,满足人体肌肉活动的需要,这对提高人体机能非常重要。高校女生在学习和练习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既能实现身体协调性和自身反应能力的提高,也能实现自身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体育舞蹈得到了广大高校女生的喜爱。

3.提高高校女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舞蹈有单人舞蹈、双人舞蹈、多人舞蹈之分,一般的高校更加重视多人舞蹈的学习。多人体育舞蹈中表演者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情况,表演者之间也有可能为了某个动作的标准而发生争吵和冲突。解决冲突和缓解不适的过程就会锻炼高校女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女生在体育舞蹈的过程中既能展示个人的能力,也能通过与同伴的配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在高校女生体育课程中开展体育舞蹈的建议

体育舞蹈在高校女生体育课程创新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必须重视体育舞蹈课程,为高校女生提供场地、器材和专业的教师等,有效提高高校女生体育课程的发展水平。

1.提高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

体育舞蹈对于教师专业性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舞蹈、音乐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平,并有着较多的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才能够将高校体育舞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我国的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在体育舞蹈教学工作中得到更多学生的好评。

2.重视学生在体育舞蹈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舞蹈的基本动作之后,其他的练习活动等就可以完全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去做。高校中有许多的学生社团,这些学生社团在组织学生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鼓励学生建立体育舞蹈学生社团,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学校中组织各类体育舞蹈的宣传和表演活动等,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水平,也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体育舞蹈的推广和宣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学校加强对体育舞蹈的支持

体育舞蹈的学习和推广等都需要场地、资金、器材等外部条件的支持。尽管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获得一些外援,但还是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应该为体育舞蹈的推广投入一定的资金,并配备足够的器材和场地等,为体育舞蹈的推广提供便利,这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舞蹈的发展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为体育舞蹈的各种训练和表演活动等提供便利和支持。为体育舞蹈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学习的机会等,以促进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校本课程 作用

在中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即针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以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的差异,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至此, 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便应运而生, 其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 在此基础上, 体育校本课程及其开发也成为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1.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和宽泛的概念,目前对其进行的界定有多种。这些界定的共同点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个性化课程的过程。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特色,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尽量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开发出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2.体育校本课程与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的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第二,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掌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和技巧,对体育教学有全新的认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当前随着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原先的课程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客观上要求我们冲破旧课程体系,使学生素质教育和全方位发展得到真正体现。

3.体育校本课程的作用

3.1 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办学特色。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不同,给学校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在国家课程改革总目标下,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办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学校是体育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 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体验的地方, 体育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体育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 否则就会落空。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 它正是针对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课程而采取的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 同时, 由于它着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篇3

关键词:合作学习;体育新课程;教学;作用

合作学习是以目标设计为向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性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而对合作学习的评价研究很少,结合具体教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更少。为此,将合作学习引入体育教学,建立适合体育教学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以期为体育新课程教学出点微薄之力。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及特征

(1)合作学习的含义。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斯莱文,在美国的琼斯霍普金斯大学,提出了学生小组学习的概念,并认为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均等是其主要特征。斯莱文在1983年将学生小组学习命名为合作学习。

体育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目前大多数人比较认同国外一些研究者用五个基本要素定义合作学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交往;个人和团体相互负责;人际关系和团体技能;团体进展过程。

(2)合作学习的方法特征。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是2人合作、2―6名学生组成小组一起从事合作学习。第一,合作学习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学到什么,还考察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合作学习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这样更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第三,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合作学习的评价者除了教师外,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参与。这样可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第四,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小组成员的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

二、合作学习的优势

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主动学习为理论依据,以“集思广益,探究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互帮共勉,竞争激励”为原则。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它具有:

(1)高课堂效率

合作强于提问。教学是一种活动,而提问往往把学生当作听众,没有当成主角。有研究证明,只有一半的学生对提问有反应,在一个班里(50人),其中只有四、五个学生的反应是积极的,而大多数人只不过是观众或听众,这样的课效率高吗?在篮球教学中,如果老师一味讲究战术、配合,忽略学生的运动,学生无法体验投篮的和乐趣。另一方面,合作学习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相反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组织、如何指导、如何创新等。

(2)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

小群体合作既有独立性,又有协作性,优于传统的行政小组。通过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是自我认识、自我表现、合作创新的表现,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我认识的阶段。在群体合作交往过程中,心理倾向是体现在相互信任上,开始对群体的信任,发展到同学的友谊,增强了交流、了解的机会,更加认识群体合作的力量。

(3)合作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共同争取小组的胜利或荣誉,就需小组每个成员都要进步,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并肯定在进步中小组每个成员的价值,致使差生受到了其他组员的尊重,提高了差生的自尊心,有助于学生,特别是差生尊重需要的满足。例如我们在田径跳远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按学生能力和身体素质情况设定优秀、良好、及格3级目标,分3个组别,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练习,可以升级,而达到优秀目标的学生要降到及格组或良好组,担负起“指导教师”的职责。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使得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自觉、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

(4)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

合作学习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使学生在充满温情和友爱的宽松学习环境中互相交流,协作学习。通过学习活动满足学生的乐趣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这样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5)合作学习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合作学习阶段里,由于集合了众人的智慧经验,因此学习效果成功之比率较高,而且合作学习属于一个团队,作为成功的乐趣由众人分享,改变以往酸甜苦辣自己一人承担,即使是失败大家也互相安慰、鼓励。正如28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姑娘们经过五局的艰苦奋斗,最后夺取冠军时的情景一样。

三、合作学习的运用及注意事项

(1)精心设计、合理组织

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分组,创设一种民主化的教学思路,但教师课前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合理的组织。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召开体育委员或体育组长会议,提出方案,充分征求各人意见和建议,确定、统计、整理、汇总找出较为理想的方案,确定目标,做好课前必要培训,落实合作学习分组的形式。分组的形式可灵活运用,让学生有广泛的合作、接触、交流机会,多进行变换的分组合作,使体育课既讲求效果,又追求实效。

(2)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钻研教材准备好难度适中的问题,再根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便促使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发展。

(3)做学生的参谋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如站在一旁成了“甩手管家”,不深入到学生中去,这样既掌握不了学生对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的真实情况,更不能及时地调整学生活动的情绪,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便没有了。反过来,教师越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并善于与学生共同探讨或直接参与活动练习,学生们就越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学习兴趣也就愈高。

(4)认可或奖励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如能及时对学生或小组的活动予以认可或奖励,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就会更高涨,知识、技能掌握得也就更迅速主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体育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以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在处理优差生之间的关系上有特殊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成功创新,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互相理解的良好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他并不是唯一的模式,要达到体育新课程教学的最佳效果,应该注重多种方法的配合。

参考文献:

篇4

(安徽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 233041)

摘 要:小组合作式教学契合了体育隐性课程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是完成体育隐性课程目标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小组讨论有助于已有知识的激活,而已有知识的激活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与竞争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体育隐性课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具体策略:采用异质分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积极评价.

关键词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体育;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95-02

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 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合.体育隐性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和规范等非理性文化[1].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同组学生与学生之间、小团体与小团体之间通过互动、相互切磋与观摩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摸式[2].小组合作式教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促进自主地、协同地学习为目的.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合作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顺应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发挥体育隐性课程功能有着较大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在实现体育隐性课程功能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提出在体育隐性课程中的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1 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思想的实践模式,当小组呈现初始问题后,学生们首先会激活头脑中与此问题相关的已有知识,并根据已有知识、一般的观念和逻辑思考来建构解释这个问题的“理论”.当一个成员调动起自己的已有知识的时候,这些知识可能会激活另一位成员在曾经看来不可能的知识.一旦集体的知识被激活了,学习者就会开始详细解释他们知道什么,并尝试建立起他们的知识与问题中所描述的现象之间的桥梁.(Schmidt&Moust,2000)[3].因此,在小组合作式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释问题,形成已有知识的第一次重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由于小组成员掌握知识的不同或者思考的侧重点不同,理论的建构就变成了合作的结果.合作学习从知识观来看,强调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项目进行积极的探究,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学生观来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为目标;从教师观来看,反对传统的传授式或命令式教学,而倡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积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4].

2 小组合作式教学在体育隐性课程中的价值研究

体育隐性课程培养包括意志、动机、兴趣、性格、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主要是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价值、态度和规范等非理性文化.小组合作式教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意志、情感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契合了体育隐性课程着重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特点.是完成体育隐形课程目标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2.1 小组合作式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体育学习的动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式教学中, 教师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不以权威定位,彼此平等对待.在此学习氛围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时会积极的给予情感回报, 反过来更真挚地热爱教师.根据情感迁移现象原理,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爱会传达到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的内容产生兴趣.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2.2 小组合作式教学中的合作与竞争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积极地互相依赖,每个人都要对小组成员负责,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鼓励、辩论等手段互相合作的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有效的从事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为使小组学习能顺利进展,有效的社会交往技巧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技巧包括:彼此认识并相互信任,相互接纳并相互支持,真诚有效的沟通、能合理的解决冲突等.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近景性、直接性的学习动机,这就使他们具有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性格特点[5].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创设出各种的竞争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从而促进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3 小组合作式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小组合作式教学中体育教师的工作作风是民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师耐心细致的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种作风下,学生自信心强、学习兴趣高,责任感强,成员团结互助,自觉遵守纪律,学生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小组合作式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良好体育课堂气氛可以形成一种较强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良好气氛之中的的教学集体,其凝聚力强烈, 成员有良好一致的目标整合、舆论标准、自觉纪律和情感体验,教师和学生明确地理解和接受集体的基本目的与任务,教学集体每个成员都自觉并积极地适应和遵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规范要求,师生处于平等地位,交往得以加强,心理产生“共鸣”,行为出现“共振”,师生情感融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处于最和谐的状态[6].小组合作的课堂气氛满足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在体育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归属感,产生求知的乐趣,唤起并发展思想品质,强化道德力量,在奋发向上氛围中学会动作、形成人格的完善建构.另外优秀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爱好兴趣、能力,处世哲学;言谈举止等都对学生有直接的模范作用,对学生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作用.

3 体育隐性课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3.1 分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合作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合理的分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分组原则为异组同质.既教师把性别、性格、运动技能,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扩大组内差别.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种分组方式让运动技能好的学生帮助技能差的,有兴趣的帮助没兴趣的,学生学会了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培养了合作精神.每个小组6-8人,人数太少不利于集体项目的学习、如篮球、排球等.而且组内角色不好分工,难以形成良好的讨论、合作氛围.人数太多,则会让一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小组活动.合作小组的组长,是小组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一般选择认真负责,组织能力强、运动技能好、群众基础好的体育骨干担任,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选举和竞聘的方式产生.

3.2 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情境

小组合作教学中首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指导小组成员通过自我介绍认识彼此、制定基本的活动准则、营造适合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具有好胜心强、喜欢竞争的性格特点,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时机,创设出各种竞争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通过师生的努力,创设一种互尊互爱,好学深思、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乐于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另外在物质文化方面创造适合合作学习的环境.首先,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应用起来要安全、可靠;体育场(馆)内的色彩不可过于强烈和鲜艳,温度和湿度要适合运动,没有噪音干扰,体育活动空间卫生状况良好.其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保证在数量上能满足活动的要求;再次,科学、合理布置体育器材能提高学习兴趣,对体育学习心理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改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3.3 教师作用

合作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索、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习动机、承认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强化综合体育能力[7].为了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师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科学、合理地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因此,在体育隐性课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将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即要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知识者,转变为指导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一个胜任的指导者应具备学科能力和指导技能两种基本技能,有效的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更少的直接教学,更多指导:更少的教导更多的促进[8].为了更好地完成合作教学的目标,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教材是否适合合作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合理设计合作教学方案,科学组织教学教法.在合作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是否所有学生都进入合作学习角色,小组成员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小组成员是否能处理有效的争论,互相理解,合作的处理问题.当小组讨论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教师能及时介入进行指导、诊断与处理问题.

3.4 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对小组合作过程和效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小组合作教学是对小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尤其是把学习过程评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既要评价组间的竞争又要评价组内的合作;既要评价小组活动的优点又要评价小组活动的缺点;既要对小组总评价又要评价小组各个成员表现即个体评价;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过程、既要评价体能提高又要评价非智力能力的发展.总之,小组合作教学独特的评价方式有利于督促学生不仅注重对体育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也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体育学校教学模式创新与规范化管理及规章制度实物全书.天津电子出版社,464.

〔2〕〔6〕姚蕾.体育隐性课程的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228-230.

〔3〕〔8〕Schmidt,H.G.,&Moust,H.C.(2000).FactorsAffectingSmall—Group Tutorial learning .A Review of Research.In C.E.Hmelo. &D.H.Evensen (Eds.),Problem—BasedLearning:A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Intera -ction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52.

〔4〕汤丰林,申继亮.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国的教育现实[J].比较教育研究,2005(1):73-77.

篇5

【关键词】形体训练;公共体育舞蹈课;艺术修养

一、前言

形体训练作为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公共体育舞蹈教学效果,满足舞蹈学生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形体训练与公共体育舞蹈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从不同方面对形体训练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能够为日后提升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意义。

二、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主要是指人们通过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措施,展开对自身身体的锻炼,以实现对体形的维持和保持。形体训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加以阐述。广义的形体训练主要是指,只要包含形体在内的动作,各种样式的动作均可以称为形体训练,例如服务行业中的送菜、迎宾等动作,都属于广义形体训练中的一种方式。狭义的形体训练主要是指形体美的训练,通过不同的形体动作,实现对身体形态美的保持训练。社会对于形体训练的理解,一般采用狭义的形体美训练,该狭义的形体训练主旨更能够符合多数训练者的意愿。多数的训练者都是以能够实现对身体形态美的塑造为主。

三、形体与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关系

(一)形体训练是公共体育舞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体训练在发展进程中,与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形体训练是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体育舞蹈是近年来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新兴的一种健身方式。公共体育舞蹈开展过程中,将舞蹈、音乐以及形体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属于一种人体运动艺术,将艺术、教育以及体育三者结为一体。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在开展过程中,致力于将肢体语言和人体的舞姿充分展现出来,凸显出特有的艺术风格,此为公共体育舞蹈课程教学下的美特征。

通常情况下,在高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过程中,无论是舞蹈教师、舞蹈设备还是学生,都具备了相应的舞蹈课开设的基础条件,但是受理论教材内容匮乏的影响,公共体育舞蹈课的开展仍存在相应的问题,理论教材内容中有关形体训练部分的知识相对较少。通过对形体训练相关内容的增设,并以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为指导,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形体与姿态的塑造,为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公共舞蹈课是开展形体训练的重要依据

形体训练与公共舞蹈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形体训练是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在其是开展形体训练的重要依据。形体训练通过对训练者姿态、形体的演示和训练,能够使训练者的气质与形体逐渐形成完美的统一,使其在训练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形体魅力,从而促进训练者形体的发展。形体训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具有专业的舞蹈训练课程,而是在公共舞蹈课程开展基础上,容纳于公共舞蹈课程之内的一项锻炼内容。

通常情况下,掌握公共体育舞蹈技术和技巧的重要手段,便能展开对形体的基本训练。通过形体训练,充分改善自身的身体形态,使训练者的身体更加具有柔软性和控制性,从而为体育舞蹈技巧的训练和展现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形体训练是公共舞蹈课程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而公共舞蹈课程则是开展形体训练的重要依据。

四、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作用研究

(一)形体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的控制力

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具有较为显著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其能够充分提升学生身体的控制力。通常情况下,体育舞蹈课程在开展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舞蹈动作的步伐、肢体动作的准确性与和谐性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公共舞蹈课程在训练过程中,要求训练者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控制能力。姿态的控制能力极大程度上决定训练者的动作是否优美。因此训练者要从不同方面提升其自身对身体和姿态的控制能力。比如,在华尔兹公共体育舞蹈练习中,若一人在舞蹈中出现耸肩膀的现象,而另一人在舞蹈中则以沉肩的形式出现,二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后者的优势明显更强些。由此能够看出,对于姿态优美与否的评判,主要表现为其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而对训练者展开形体训练,能够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实现对其自身身体的控制。比如在形体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实现身体及躯干的平衡,加强对学生腿部的控制能力,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指导学生对舞蹈姿态进行规范,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的控制力。

(二)形体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体现为其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一般而言,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实际上就是将体育向舞蹈化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音乐和舞蹈修养是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艺术化的具体表现。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不仅是要从公共体育舞蹈角度上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主要是由于形体训练能够不同程度地提升学生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并使其形体保持一定的美感,从侧面突出学生形体的气质,凸显出其文艺性的艺术修养。

音乐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中,不仅是公共体育舞蹈的灵魂,同时也是形体训练的灵魂。音乐传达出的思想感情能够使学生在开展形体训练时,将其情感融入训练中,并以形体舞蹈的形式再现出来,具有一定的表现性艺术气质。与此同时,通过形体训练,学生能够实现对情感的深刻表达,提升鉴赏能力,为其艺术修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形体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柔韧性

柔韧性是公共体育舞蹈课学生练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身体具有足够的柔韧性,才能够在舞蹈训练过程中,随心所欲地通过舞蹈抒发自己的情感。公共体育舞蹈开展过程中,要求舞蹈的动作幅度要相对较大,给人以舒展和大方的感觉,而舞蹈动作幅度的大小与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具有极大的关系。

柔韧性不仅是提高学生舞体姿态的基础,同时也是在舞蹈中增加其他幅度动作的前提。对学生开展形体训练,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提升学生身体的柔韧性。比如在对学生开展形体训练时,根据学生当前的身体柔韧程度,适当对学生的劈叉动作、压肩动作以及拉肩动作等进行指导。按时定期开展形体训练,能够通过长期性的形体训练,使学生的形体逐渐活动,充分提高学生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在增强学生肌肉力量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大动作的幅度性和稳定性。此外,长期的形体练习也能够提升学生肌肉的协调能力,使其舞蹈动作更加规范,柔韧性更好。

(四)形体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从某种角度而言,公共体育舞蹈是一项具有观赏性的项目,其在艺术表现中主要是针对公共体育舞者的个人表现能力的体现。因此,公共体育舞蹈要求学生在训练时要具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和表现力,才能够充分带动整个形体训练的运动过程。

公共w育舞蹈的表现力,主要是依据舞者舞蹈动作完成的优美性程度,因此应在公共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形体训练。对学生开展定期的形体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具有一定的平衡控制能力,提升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使学生能够在舞蹈过程中发挥出多姿多样的舞蹈姿态,将内在的美丽和外在的气质充分结合到一起。教师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舞蹈艺术氛围中,有效培养自身的优雅气质,从而为其表现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公共体育舞蹈训练中加入相应的形体训练,能够使学生发挥优雅气质的同时,充分将体育舞蹈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凸显出来,从而促进公共体育舞蹈的发展。由此可见,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中的作用也体现为能够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五、结语

就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而言,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发展,对提升舞者的身体控制能力和艺术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进程日益加快,但受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导致诸多的民众对于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形体训练认知能力较低,限制了公共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形体训练和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然后从身体控制力、艺术修养、身体柔韧性以及表现力等方面展开对形体训练重要性的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日后提升形体训练在公共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能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6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二、探索实施办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二)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

高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

(三)激趣。

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最通俗但又宝贵的教育经验,一些老师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点。比如教学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因作者表达感情非常到位,我这样“标新立异”,老师不讲,而让我们同学们做个小书评家,发挥他们的评论水平,给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评头论足”。这样学生兴趣大大增加,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不用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自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7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科学技术馆(简称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活动场馆。主要通过展览,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以培养未成年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质为目的。南京科技馆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南京科技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作用根据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制定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科技馆建设和运营被列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基础工程之一,其特有的形式和作用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一、科技馆的发展历史在我国,科技馆作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从1988年开放至今,引领我国科普事业快速发展。2000年中国科技馆开放后,大批科技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1年上海科技馆建成,2003年黑龙江科技馆开放,随后,四川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和南京科技馆相继落成,2009年重庆科技馆和中国科技馆新馆同年亮相,掀起了极大的科普热潮。人们参与科技馆,体验各类科普活动,增长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目前我国已建设80余座科技馆,它们在我国科普事业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馆使抽象而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简单化,便于理解和学习。这种参与科技、体验科技不仅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二、南京科技馆在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一)南京科技馆(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为南京市成百万未成年人和全省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南京科技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造就了独树一帜的现代科技主题公园。南京科技馆2005年10月20日开馆,目前已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自护教育基地、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是全省规模最大、国内省会城市一流特大型综合性科普场馆。从2008年9月开始,南京科技馆就规定每月第四个星期五为免费开放日;2010年9月,南京科技馆开始对学生团队实行免费;2011年2月22日,开始对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免费。同时,科普日、科普宣传周期间,南京科技馆对所有游客免费。南京科技馆即将实现对社会免费开放。(二)漫游南京科技馆1.“如影随形的辐射”大型科普展览为了在社会中普及辐射知识,帮助公众树立对待辐射的科学态度。南京科技馆于2012年5月至2012年6月举办“如影随形的辐射”公益科普展览。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影随形的辐射”展览专题讲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趣味科学游戏《科学小富翁之淘气电小子》、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辐射常识展览现场答疑等。2.科技影视――4D之旅五一和十一长假期间,南京科技馆4D影片《狂野大雪地》《拯救小猪皮克》将上演。孩子们在观赏《狂野大雪地》的过程中能深刻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内涵,以及不畏艰难,共同战胜顽敌的团结协作精神。《拯救小猪皮克》影片惊险刺激,拯救过程惊心动魄,配以完美的4D视觉冲击动感效果,观众们将亲身体验动人心弦的旅程。3.科技夏令营为响应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应,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技资源。2008年7月18日首届少儿军事科技夏令营。2011年8月13日上午,南京科技馆“科技星天”夏令营启动。通过夏令营活动,进一步拓展南京科技馆科普教育的作用,让“做中学”成为科普教育主要方式。(三)丰富多彩的科普系列活动1.“南京科技馆走近你身边”系列科普活动 2011年7月举办“南京科技馆走近你身边”系列科普活动。活动分“科普大篷车”送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及学校假期科技体验之旅、青少年假期科技馆看世博三个主题。南京科技馆将把迷你展品、机器人表演、科普剧等特色展项带到你身边。2.南京科技馆首届“小小科普辅导员”选拔活动 2012年3月13日,南京科技馆首届“小小科普辅导员”选拔活动。此活动,旨在培养一支引导青少年参观、学习的辅导员队伍,让小小科普辅导员成为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科普设施的利用。3.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科学实验看似神秘,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例如,烧不坏的手帕运用的原理:乙醇燃烧时,有大量的水蒸气蒸发,摇动时带走大量的热,致使手帕的温度不高,所以手帕不会烧坏。通过观察激起我们的好奇心,从而发现问题,进而探究其中的奥秘。(四)挑战科技,战胜自我南京科技馆承办南京市和江苏省及国内各种机器人比赛。例如《碧波杯》和“南京科技馆杯”等比赛,项目主要有:双足机器击、机器人擂台、机器人表演、轮式机器人2对2足球赛等。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机器人的展示和教学观摩课等。在机器人比赛活动中交流,了解各地区的科普教育情况,发现不足,以便给当地的科普教育提供有效借鉴,同时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起到帮助。(五)流动科技馆惠及全省人民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馆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普教育,南京科技馆施行“把观众请进来,再主动走出去”的策略,实现更多人有机会参观体验科普教育。2007年1月15日南京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苏北百乡行”启动。2011年4月8日,南京市启动科技馆进乡村活动。以“创新科普展教项目、打造科普展教品牌”为主题,创新工作思路、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科普展教能力和质量。三、结语南京科技馆建馆以来,虽然在科普教育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北京和上海地区相距较大,更不用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科普机构相比。就拿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等知名科技馆来说,也有许多值得南京科技馆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例如,南京科技馆可以和国外的公司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出版发行南京科技馆科普期刊。此外我们可以运用丹麦西觅亚Lego教育中的先进教育理念(4C,5F等)。我们相信,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京市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南京科技馆一定会在南京市科普教育乃至江苏省科普教育和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篇8

作为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英语写作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英文写作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并培养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写作积极性仍需调动,学生写作质量参差不齐,总体仍需提高,文中语法错误及中式英语较多,写作课对应用写作水平提高不够明显。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1)教材理论较长,内容繁多,课时相对较少,难于消化;(2)就写作练习而言,写作内容时常远离学生的生活,无法满足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有的需要,因此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而学生写作的练习的匮乏和写作指导学时数不足都极大制约了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提高;(3)就教学形式而言,主要还是采取讲解例句和例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4)测验形式较为单一,无法全面综合地检验学生写作水平。对于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现状,我们尝试以英语写作的精品课程网站为依托,建立英语写作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同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不同要求的学生,努力确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期通过研究找出全方位多维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写作实践能力。

1 多元互动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其意义

立体化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这些理论都强调一个重点,就是要摈弃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习者从过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一些必要的手段(例如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书本等),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知识。根据这些理论的倡导,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修养,改进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发现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等教学手段,避免选取枯燥的教学资料,努力创建真实的学习场景,设置真实的教学任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学生纳入学习的整个环节,提供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改变过往的终结性评价手段,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体系当中,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一种综合教学方法,立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总的来看,在英语写作课堂中纳入立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具有以下意义。

1.1改善传统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可以改变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单一的“教师知识传授――学生操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开课堂教学,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把授课信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把重要信息进行分析、提取、重组、综合,学生能够更好地受到启发,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提供给学生清晰的教学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时间来安排学习进度,而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贴近实际的学习内容能够更加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和视野,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的知识也更容易掌握。

1.3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采取立体化教学资料,能够很好地将纸质的教科书、教案、电子资料、习题等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知识网络,这样更便于知识存储的系统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

2 多元视角下英语写作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多元立体化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2.1 整合完善写作教材,实现教材立体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书本、讲义(电子或纸质)、电子课件、配套练习、学生优秀习作及其精品课程网站相结合,教材可以作为教学主线,电子教材和学生优秀习作可以作为补充,精品课程网站的网络教材可作为自主学习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补充学习。

2.2 合理布置训练内容,使写作练习立体化

为了改变过往单一枯燥的写作练习,实现写作练习立体化,教师可以丰富写作作业形式,根据所授内容,采取布置大作业、一稿多改和小组互评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认真完成其作业,同时小组互评的方式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写作的全过程,通过对同伴作文进行批改能够更好地意识自己可能犯的错误并在今后写作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除了纸质作业之外还可以采取presentation甚至视频的方式。例如:说明文的写作可以让学生通过设置一个全新游戏并进行小组合作讲解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之后进行的反馈的写作又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同时也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形式立体化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存,优势互补的教与学的模拟,包括自主学习模式、写作学习模式、数字化与网络化学系模式,并在各模式中穿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

2.4 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实现体验形式立体化

在英语写作课程中整合各类评价体系,采取学生互评、学生小组间互评、小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双向或多向评价,达到检验形式的立体化。

篇9

[关键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育课程 合作教学理论 实验研究

“合作教学理论是以现代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和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基本目标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他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格拉塞(William Classer)所倡导,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

我国合作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却起步较晚,且理论研究滞后,普及程度不高,特别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更是少见报道。为克服与解决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笔者把合作教学理论引入了高职体育的教学中,并就合作教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实验。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检索、搜集文献50余篇,并对其进行详细阅读、研究。

1.2数理统计法。在教学实验中,对实验所需要的原始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

1.3专家咨询法。咨询了多位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以及多名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多年的、有经验的教师,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1.4调查法。2005年1月,在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就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态度,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123份,回收率100%。

1.5实验法。通过进行教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以验证合作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

1.5.1实验对象: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2004级共两个教学班64人。

1.5.2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处理。第一,实验前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和专项技术评定,作为教学实验的基础情况和对学生进行分组的依据。利用SPSS10.0版本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2,表明两组学生的体育基础基本一致。

第二,对实验组再分组,本着异质分组的原则将4至6名不同素质和专项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作为合作教学中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基本单位。

1.5.3实验的内容与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内容和进度相同,实验组采用合作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使学生的能力提高在时间上有保障,我们在实验组教学时数的分配比例上进行了调整,即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116学时),技、战术的教学活动占总学时的45%,这里面教师的活动占70%(约合37学时),学生的活动占34%(约合16学时)。能力培养活动占总学时的30%,这里面教师指导时数为30%(约合10学时),学生自身参与能力提高活动占70%(约合24学时,包括学生课堂的教学实践)。理论教学占总学时的25%(约合2时),经过调整,加大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权重,也明确了教师与学生活动的相互关系的比例,从学时分配上,保证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思想也得到了贯彻。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2.1.1两组学生考试结果的对照分析。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技术测试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然后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0.0版本统计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得出以下结果(如表3、4):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技术课平均成绩要好于对照组。

2.1.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态度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态度”评定结果差异显著(见表5)。另对学生完成课外练习的情况做检查,对上课出勤情况进行纪录,结果也是实验组强于对照组。

2.2实验分析

2.2.1合作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边立体交流,增强了教与学的动力。

2.2.2异质合作小组的利用,为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提供了基础,在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上看,好学生和差生都能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2.2.3改变评价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合作教学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除强调对个体进行评价外,还特别强调对合作小组的评价,把它作为个体最后评分的参照标准,使得所有学生都受到鼓舞,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有利于学业成绩大面积的提高。

2.2.4合作教学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生的应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一些实际操作等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合作教学能提高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参与度,为学生之间的协作互补提供了基础,有利提高整个班级的社会心理凝聚力,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养成。

3.1.2合作教学能使学生学会有效地竞争与合作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竞争观与合作观。

3.1.3合作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其专业素质,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1.4合作教学还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优势互补提供了平台,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资源的潜力,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3.2建议

3.2.1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理论,而体育运动本身具备集体性强的特点。

3.2.2合作教学理论的运用,使学生实践得到了训练,学生教学计划制定能力、材料收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3.2.3合作教学的过程,就其结构而言,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与传统教学相比,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教学过程。

3.2.4尽管合作教学得到一些理论与研究的支持,但在其运用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某些难以避免的缺陷,而且体育教学中活动因素多,不可控因素随时可能出现,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都不可能解决体育教学中的一切问题。我们在进一步研究合作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策略地实施合作教学的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中国教育学刊,2002,(1):32.

篇10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激发探究意识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有能吸引学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或现象,打破了教师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的讲授模式,易于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物理“引言”课时,放映录像带,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神秘的画面:浩渺的宇宙、运行的星球、腾空的火箭、雷电交织的夜空、透过森林的阳光、闹市拥挤的人群……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录像,将自己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认知进程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 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多媒体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笼统模糊的印象向确切清晰的感知过渡。在这种过渡中,学生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去粗到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中把握事物本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有利于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