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德育工作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初中德育工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初中德育工作

篇1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63-01

就孩子成长的各个年龄段教育而言,初中生思想教育工作是最为困难的。首先,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上涉世不深,认识问题不够深刻、全面,从而造成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其二,由于初中生心理成熟不尽相同,形成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三,由于初中生心理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的,形成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其四,由于初中生阶段属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出现反复,形成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复性。

纵观现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与城市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农村在信息获取上相对少,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但另一方面又由于初中生天生共有的特点,他们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利用一切能用的渠道去获取信息,盲目的无选择的学习,加之父母大多外出打工,长期处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中,这种种都使得他们思想变得复杂。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效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标,下面就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对当代农村初中生思想状况的再认识

当代农村初中生思想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与此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有难度,这是由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和过去相比,现在的社会环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市场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很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开放带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对目前尚不富裕的中国人,特别是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这些农村初中生的年龄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由于他们接触面窄,心理成熟期要较之城市学生晚。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时,主观地认为社会对自己不理解,积极性受挫,美好愿望不能实现,个性得不到发展,从而表现对社会、对成人的怀疑,内心痛苦、焦虑,甚至走向极端,表现出农村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对自我的封闭性;对事物的质疑性;对社会的叛逆性。近年来,学生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不让做的事他们偏做,不让看的书他们偏要看。再加上网络的诱惑,青少年吸毒的、抢劫的、盗窃的、自杀的等等越来越多,问题少年呈上升趋势

最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在很多人的思想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被看成是一种说教,在很多地方,政治思想教育也往往仅仅留于形式,照本宣科。所以,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人就立刻把它和"枯燥"二字联系起来,这使得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难度。

2.对农村初中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日常做法

德育工作也是一门艺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针对中学生思想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做农村初中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做好几个结合。

2.1教育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我们主张在对农村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中应做到德育渗透在先,教育引导在前,使教育引导与纪律约束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2批语教育与表扬鼓励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从热爱学生、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批语教育与表扬鼓励相结合。我们提议,在表扬鼓励我们的学生时,请不要吝啬我们的辞藻。

2.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学生是平等的,我们对学生的道德规范要求是一致的,特别是对共性的、全新的、统一要求的内容,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显得庄重、正规。在集体教育过程中,个别学生自省自律能力差,不能意识到是对自己的要求,或认为与已无关,对个别人集体教育的效果不很理想。这样就有必要进行个别教育。

2.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爱。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决不是对其放任自流,必须做到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5信任学生与监督控制相结合。充分相信学生能做好,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和激励。在给学生充足的个体发展空间基础上,我们教师还应认真做好监督控制工作。

3.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部署

3.1德育工作要以"五爱"为基本内容,以"四有"为培养目标,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准则。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科学规划各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形成序列。在实际工作中要贯穿"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思想。只有每位教师都履行德育职责,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3.2德育工作要以活动育人为主要形式。一是要广泛开展常规性教育活动。如:"五爱"系列活动、主题班会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文艺联欢活动等。二是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社会情况调查、参观采访、义务劳动、春游、进行环保宣传等。三是抓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如胜利七十周年庆祝活动等。四是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如在元旦、国庆、青年节等开展各种活动。五是组织竞赛活动。如体育比赛,法律知识竞赛,读书征文比赛,科技制作比赛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受到教育,使德育取得实效。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使学生置身于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培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如悬挂伟人画像,名人名言,设立宣传橱窗,兴建花坛、花园,植树种草,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开放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团队活动室,播放德育教育影视片,举办图片展览等。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需要广大教师适应新的形势,采取恰当的方法,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取得成效,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德育教育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程,恳请广大有识之士不畏艰难不断探索不断思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由于目前农村初中的德育工作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才是解决农村初中德育教育问题的最好方法。自我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在农村初中德育教育中,学生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使德育成为一种自我学习需求。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对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一)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发展

农村初中德育应该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激励,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仅可以让自己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更好的发展,也可以让自己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还可以突破自我,进而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全方位发展。而且,这也较为符合课堂改革的教学理念。(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而且部分地区的经济特别落后,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很多学生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或寄宿在学校,祖辈对学生过分溺爱,加之父母出门在外,疏于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教,使他们容易受到外面各种因素的干扰,进而导致他们出现不良行为及因长期缺少关爱而造成许多心理问题。要想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向学生讲解一些蕴含良好道德的故事,以及生存不易的道理,让学生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并深刻体会和了解父母的用心[1]。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不让自己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好好学习,进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

二、农村初中德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方法

(一)学校为学生创建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给学生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明的校园环境逐渐影响自己的道德素养。农村学校要给学生打造一种健康、文明、整洁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可以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在遇到问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且在构建德育氛围的问题上,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农村初中,学生劳动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但可以与道德实践活动紧密连接在一起,通过劳动的辛苦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最终形成,在劳动中向学生强调道德品德的内容,通过两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2]。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必须要加强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才能积极地引导和影响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二)教师以关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关爱学生,不仅可以与学生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而且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农村初中许多学生都是留守在家,这就需要教师多关心学生,使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在教师面前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这样不但可以解决留守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开心愉悦的心情。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进而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兴趣。由于农村学生的生活空间较为狭小,很少与外面的世界有所接触,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多观看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影片,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自己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差距在哪里,自己如何才能和高科技人才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等等。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并最终明白自己该怎么去做。通过两者的结合,学生明白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之间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发展自己和产生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进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并慢慢对自我教育产生积极性和自觉性[3]。

三、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使农村学生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最终使学生在学校中实现全方位发展,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鹏涛 陈永康 单位:商洛市商州区麻街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春立.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7):76.

篇3

一、农村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现状及成因

1. 个别班主任素质能力落后,德育工作质量不高

班主任作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班主任德育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的成败。在德育工作中,利用班主任自身高效的道德素质来诱导和教育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一所质量高的学校往往需要依靠班主任付出大量艰辛有效的劳动;优秀的学生的培养也要依靠班主任开展高效的德育工作。但在现实当中,一些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行得并不理想。有些班主任对待工作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特别是在潜能生方面,用批评、斥责,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法来“控制”学生,处理问题方法简单而粗暴,流于形式;有些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过于冷漠或严厉,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性,类似这些滞后观念来进行教育、管理学生,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无疑给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滞。

2. 农村学生问题行为多发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农村孩子本凸显的良好品质,如淳朴善良、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节俭吃苦等已不再如从前一般;相反,孩子们渐渐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讲粗话、为了狭隘的哥们义气而打架、自私虚伪、娇气任性、好逸恶劳等等。在农村初中,学生拉帮结派、以大欺小、索要保护费、早恋、与教师发生冲突等不良现象日益增多。有的学生经过教育却不能停止这些问题行为,反复再犯。学校不能开除这些学生,教师也不能体罚他们,从而造成个别学生影响一片学生,一人带坏一批的现象。学校问题学生的增加,无疑是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难题,也给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仍旧摆脱不掉偏重物质的陋习。家长们对孩子们的补偿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关爱却很难获得。这使得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增加了学生发生问题行为的几率。学校不够重视德育,一味地强调智力发展,只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而忽视使学生“成其为人”。让学生变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学校的德育形式呆板,班主任跟着形式走,很少开展多样的活动进行品德教育。最后是社会方面。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够坚定地抵制社会的不良诱惑,不能正确地分辨是非。如今社会上文化多样,不健康文化也在悄然发展着。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极强的好奇心使得他们不能抵制社会上不健康文化的诱惑,最终逐渐染上了不良风气,并以之为时尚。

二、农村初中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1. 加强班主任建设,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从。”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前提是其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身教重于言教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正面健康成长。因此,教育部门必须加强班主任自身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教育,加强了对班主任的选拔、激励、考核管理,培养班主任先进的育人理念和高尚工作作风,提升班主任高度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 爱与责任

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的最有效、最长久的途径是“爱与责任”。班主任要全心全意地去关爱学生,尤其是兼具“潜能生”身份的学生,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爱是一剂万能的药水,它能治愈学生心中的创伤,能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能把恶魔变成天使。班主任就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长,是学生的父母,德育工作的进行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关爱。班主任也要挑起“育人”的责任。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本职工作,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是德育工作的目标。在进行德育工作时,班主任要把爱奉献出来,把“育人”的责任承担起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生。

篇4

一、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只有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和他们的心理状态,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转化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不但不能转化后进生,反而会使后进生产生对立情绪。因此,了解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一是要开展调查,了解后进生的非智力因素状态,特别是家庭情况、习惯、性格、心理状态等;二是在诊断的基础上对语文后进生进行分类,对每类后进生作整体转化研究。经过调查了解、基础测试,我发现后进生除了成绩低下、知识缺乏、兴趣低落、思路不畅的这些共同外部特征外,还有不同的外部特征,有的态度不端,有的死记硬背,有的错多且慢,有的持续性差,有的有火热的上进心却缺乏意志力,有的要求自尊却又自暴自弃,有的争强好胜又有诸多的干扰。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一种是自身原因,如智力基础、身心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另一种是外部原因,如教师水平、班风班纪、学校环境、家庭素质等。

在搞清楚它的特征、形成原因,对它进行诊断和分类后,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转化。语文后进生,只要不是弱智或有病患,都是可以转化的。

二、转化语文后进生的具体措施

从基础训练测试和观察所发现的薄弱点入手,抓住后进生当前学习的最大障碍,针对关键,采取措施。

1.促成家长与学生、家庭与学校的沟通。

农村初中学生家长外出经务工的较多,这些家长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全盘交予学校教育,其结果多数是爷爷、奶奶照管不了,学生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关爱、监督,他们养成了任性偏狭、爱玩逃课的个性;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重视子女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子女读完了义务教育就可以了,将来根本不去考虑,学生回家以后根本不敢向家长开口要钱,连最起码的作文本都买不起,这样一来,学生自己觉得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与其这样还不如不上学;更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干脆不让他上学了,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学生哪里还考虑如何进取。我坚信促成家长与学生沟通,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必然会对后进生成长带来良好的影响。我通过电话保持与后进生家长的联系,要求他们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落实好监护人,我也时常把学生的在校情况通报给家长,共同担负起转化工作。

2.营造尊重后进生的校园氛围。

批评和处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但是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歧视后进生、伤害后进生自尊心的现象偶有发生。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讲甚至搞恶作剧属正常现象,但如果当众羞辱他们,必然会伤害他们的自尊,使他们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转化工作也会难上加难。语文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单靠语文教师,全体教师都要用爱心呵护他们,我们应该用崇高的职业道德,博大的胸怀,共同营造尊重后进生的良好校园氛围。

3.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语文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如同良医用药:要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也就是要找到“差”的病根。因此,首先要“诊断”,对后进生进行全面了解,全面分析,从中找到后进生的形成根源及主要因素,了解后进生的性格爱好、主要优缺点与落后的原因,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如何?然后有的放矢,帮助他改正。如九年级一班有一个学生一上课就走神、打瞌睡,中午、晚上经常外出,从来不交作业,成绩处于班级末尾。我找他谈话,他却闭口不言。我从其他学生、家长、好友中了解到,他在家表现一般,经常向家里要钱,要不到就偷,乐于和社会上的“伙伴”去玩。我多次观察证实之后,不急于批评他、惩处他,而是摸索他的心理特点,发现他具有逆反心理并且胆小。我寻找机会和他心平气和地谈,一次不够,两次,三次……几番交往之后,他说起初是欠某商店几十块零食钱,店主总是追要,无奈,只得向家里要,由于经常想这件事,因而不想学习了……后来就喜欢到处游荡,交了几个校外“伙伴”。针对这些,我连续找他谈话,帮他认识错误,还了钱,并在班里有意识地表扬他,结果他逐渐上进了。

4.晓之以理,施之以情。

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后进生更需要集体的温暖与师生的爱和信任。因此师生关系融洽是转化后进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后进生,做到“四不”、“三会”。即不歧视,不排斥,不粗暴,不揭旧病,与优生一视同仁;会批评,会谈心,会表扬,然后晓之以理,施之以情,与全班同学及家庭、好友密切结合,达到交流、融洽感情的目的。如九年级二班有一后进生喜欢看小说,根据他的这些特点,我尽量鼓励他去写作,甚至鼓励他写小说,这样一来,慢慢地他喜欢上了小说,当然也就喜欢学习语文了,他心中的“秘密”也全告诉我了,我乘机多对他教育,帮他改掉了经常旷课的毛病,他的成绩也迅速赶上来了。所以师生之间感情加深了,信任也就更高了。

5.选取优点,因势导之。

后进生的缺点很多,暴露得比较充分,但我们绝不能只看缺点而觉察不到他们的优点。我们要善于选准他们身上的优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发扬下去并因势导之,促使其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思想的立足点之一。我们要使后进生获得成功,使他们受到鼓舞,树立信心,看到自己的长处。例如飞飞,大家的印象是有他的班,班上必大乱,无他耳根清静。但我通过细心观察和了解,发现他的两个长处:喜欢体育运动和看小说,并能绘声绘色地讲述。于是,我在班上办了一个“故事角”让他来负责,学校搞体育活动由他全面负责,结果“故事角”办得有声有色,参加学校里的体育比赛我班次次榜上有名,慢慢地他热心工作和学习语文了,因为他负责的就是讲故事。

6.趁热打铁,持之以恒。

篇5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农村中职学校;应用

湖南省永州工贸学校是湖南省示范性中职学校,有两个专业群被列为精品专业,同时就我校农村中职学校的特点,为促进专业建设和持续发展,使其更具有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本文对我校专业课程如何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进行了探讨,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新型中职课程开发的框架。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含义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整合。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流程的过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目的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大部分采用的仍然是忽视了职业学校学生智力结构特征的传统课程。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其目的是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基本要素

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取向问题,其次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依据学生认知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编排应是串行结构,要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在此结构中,要确保实现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组织方式的整合,知识排序方式与知识习得方式的整合,这正是中职课程开发中改革与创新的主要目标。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过程

1、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重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通过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技巧。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

五、关于职业能力定位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知识;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新方法的基本发展能力;社会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关系、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等。

六、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步骤

1、社会需求调查。现有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对课程现状的分析研究,对课程数据的收集整理等。

2、分解岗位工作过程。针对一个岗位和一个岗位群进行调查分析,将其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规范一一进行排列。

3、分析工作任务,即进一步对工作职责进行分解,成为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专项能力。

4、进行教学转化分析,将一系列的专项能力转化为教学单元。

5、确定课程门数,将教学单元归为课程。

6、编写课程标准。

7、制订课程方案。

8、教材的研发。

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在我校的应用

近年来,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时俱进,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之路,深化教学改革。

1、师资培训。学校要发展,每位教师都要具备最新的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的进修,每年均有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今年暑假更是派出8位教师到湖南各个高院进修,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系统地学习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流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我校一方面积极与大企业办班,一方面在县工业园创办“深永发”电子厂,把课堂放进工厂,创造效益的同时,使学生快速地掌握技能。同时,紧紧抓住农村中职的特点,坚持服务三农,创办了道州灰鹅养殖和加工基地,为涉农类专业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学生一毕业即能成为养殖专家、养殖大户,造福农村,立足我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种模式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要求。

总之,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是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职业学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要加强课程开发与建设。职业教育者要积极思考与探讨,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以开发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职教课程,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4。

[3]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10)。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

篇6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是位于第一位的,可见德育对于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过于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追求升学率,却忽略了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农村,学校的德育教学往往会被忽视。这就给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笔者就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进行分析,旨在为更好的做好德育教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农村初中 德育工作 现状 对策

一、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村由于教学师资配备不足,教学设施不足的原因,对于德育教学往往是一个空白。很多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仍在过多的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依然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某些地区或学校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评价的单一,致使教师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另外,家长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甚至是一些错误的做法,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影响。

2、德育教学的方法简单

受传统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德育教学的方法也相对较为简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以管代教,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或班级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帖,德育成了高压式教学。其次,单向灌输,具体操作为:一是过于知识化,即仅仅把政治思想教育作为某种知识来介绍,而不是在如何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准则、思想文化修养、内在信念上下功夫;二是外在制约化,即过分强调德育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外在制约作用,而未看到它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

3、缺乏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整合教育

德育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方面,只有综合进行才能有效,但是农村由于条件限制,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中缺乏研究,所以,长时间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这样做的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德育教师的地位大大消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德育教师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

二、做好农村初中德育教育的对策

1、首先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教师队伍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德育教育效果的好坏,所以加强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管理素质。初中学校的德育干部,在德育工作中起领导作用,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进行合理布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计划。因此,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德育的有关理论,研究并学习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要求他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德育管理体系,用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的作用。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要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三是要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德育工作服务。四是要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评比、表彰活动,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带动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其次要重视生活教育

生活是一个大百科全书,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素材,同时也比较接近学生的实际,从生活中做好德育教学,意义重大。所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德育工作要贴近学生生活,要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等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训导。如通过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等活动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从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讲粗话等入手,进行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在班级中开展结对子、互帮互学、献爱心做好事、为班级添荣誉等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协作精神教育。这样由近及远,以小见大,才能使学生感到实在、亲切而对我们的德育工作产生好感和兴趣。

3、加强班风班纪的管理

学生在学校时间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班级之中,班风班纪的情况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影响甚大,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学习和活动场所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良好的校风、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4、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育如果只停留在理论阶层,那么就很难发挥其真正意义。当代教育学理论提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的核心。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要在实践中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当然,道德评价的获得并非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所需要的是让道德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性。因而,实践锻炼还必须经反复进行予以强化,方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篇7

一、农村初中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学的标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落实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的教学水平,但是总体来看,有关德育方面的教学工作仍然尚显不足。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开拓,特别是互联网信息容量大、信息质量参差不齐,这其中夹杂着一些黄色、暴力、不健康的知识内容,特别是部分农村地区贩售该类音像书刊,这些信息对农村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原本具有的道德思想和人格品质有所削弱,许多学生的精神意识和学习状态越来越差,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由此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恶习、习惯。比如有些学生受暴力信息蛊惑,荒废学业到处惹事生非;部分学生在拜金思想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支配下,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不良习惯;有些学生颠倒事非、混淆黑白、出口成“脏”;有些学生对幼童、老人无礼,出口顶撞老师,与父母意见不合,叛逆十足。除此之外,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小事处理不好、大事能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具备抗压能力,种种因素致使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德育教学工作很难开展下去,如果不及时有效的进行改正,加强德育灌输,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有关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德育教学关乎学生的一生,农村初中德育问题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剖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将德育工作逐渐渗透到教学环节中。

(一)明确教学目的,开发德育内容

教学目的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先决条件,从现有的教材中不难发现,存在着许多与德育相关的艺术作品,因此,相关教师应该对这些作品进行类别划分与归纳,看看哪些作品与哪种道德教育相符,整合教材资源后开展教学工作。以湘教版(2012)为例,有些作品包含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情怀,如《光荣少年》、《在灿烂阳光下》等等,通过对这些传统音乐曲目的学习与了解,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对祖国充满强大的信心,保持着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心态,进而不断完善个人爱国情操;还有一些作品曲目彰显了西方管弦乐的魅力,如《两个犹太人》、《卡门序曲》等等;还有一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歌曲,民歌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洗衣歌》、《放马山歌》等,通过对民歌的学习与演唱,使学生感受到了原生态的音乐气息。

(二)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德育渗透

音乐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往往具有严谨性,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可以将分层学习法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分层学习是一种人性化教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资质能力给出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教师在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学习需求,并结合具体课时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学生的资质条件优秀,可以让他们适当接触一些高难度的发音技巧;如学生音乐底子薄,则应该加强基础方面的练习,并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

(三)确保德育工作的持久性

德育工作能否持久,与教学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建议每逢传统节日或是按周、按月进行演唱、舞蹈等形式的表演活动,按季度举办乐器竞赛、合唱大比拼等等,积极参加校校之间的演出和比赛,让学生突破自我、展现实力,形成良好的合作、竞争意识。学生获奖后可以体会到成功的与喜悦,对学生、老师充满感激之情,在不知不觉间集体意识有效形成,是德育工作持续进行的有效途径。

(四)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落实

加强义务教育均衡的落实,对农村初中音乐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义务教育均衡指的是科学搭配教学资源,加强教师资质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施,提高乡村地区办学能力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就当前农村初中音乐教学而言,完善各方面办学条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重点构建现代化教学体系,当地政府发挥统筹管理职能,积极开拓各乡村院校信息化教学之路。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围绕“素质教育”开展音乐教学工作,可以将微课视频引入其中。微课教学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视频播放教学内容,通常一个视频的时间为5至10分钟,具有短小精悍、精益求精的特点,展示知识点的同时,相对传统教学来说更容易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助于德育教学的渗透。比如在教学《我爱你中国》一课中,教师首先将自己录制好的演唱视频展示给大家,待播放到比较难于理解之处将视频暂停,此时教师对这一部分进行具体讲解。然后在接下来的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演唱的机会,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分析讨论促使教学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对这首曲目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

三、结束语

就实而论,就农村的音乐教学现状来看,普及德育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需要相关教师、领导给予足够重视,优化教学结构,加强师资建设,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新叶.为他们打开那扇拓展素质的门——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5(11).

[2]苏冲.农村中学音乐美育教育探究[J].当代音乐,2015(15):128-129.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原因途径;新课改

当前农村中学生德育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学校社会各方各面的原因。中学生,这个我们所说的“八九点的太阳”的群体,本应在家长的精心呵护、社会的密切关注、学校的良好教育这样良好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但是现实的种种问题,让他们纯洁的心灵受到玷污。虽然存在问题的学生占小部分,但是这个问题却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而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德育问题

中学是一个懵懂的时代,很多学生自制力不是很强,在学习时间打扑克、上网、打游戏、唱歌、打台球等。特别是面对当今网络的诱惑,很多学生不仅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最重要的是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断送了大好前程。打架、盗窃、勒索、赌博、喝酒,甚至吸毒,这些现象在中学生身上发生的例子不是少数。因此,一个好的教育对于初中时代的学生是很必要的。

二、中学生存在问题所产生的原因

究其本质,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的自身问题,更是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各面综合产生的结果。首先,学校教育的缺陷和疲软,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道德观念不是很成熟,法制观念更是淡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校的唯一宗旨是升学率或分数。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一些德育方面的任务,学校采取置之不顾的态度,所以学生的素质教育几乎没有成果。其次,社会这个大熔炉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中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转型中的社会,重工业以前一直是我们的重点,随着现在与世界的接轨,网络在生活中的频繁使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国际化。中学生由于在学校中学到的道德教育、法制意识淡薄,对于这些不健康东西的辨别力不是很强,且自制力较差,对其身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尤其对于学生的学业道路,很多农村学生就是由于外界社会的不良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学业。最后家庭的因素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家境好的一些农村家庭,对于学生过于溺爱,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独立能力都变成问题。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况又盛行于其中,而对于家庭不是很好的一些学生,从小父母外出打工,每年见面的机会少之甚少,父母对其的教育更是少得可怜,这些“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只能靠着自己、靠着身边的同学、接触的人群来决定,一方面他们接触的人群比较少,另一方面,这些群体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也不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有一些有家庭暴力的父母,从小对于孩子的身心就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学生对于家庭、社会,从小就带有一种阴影。这些因素,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都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新课改下的中学生德育教育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学生特殊对待。

1.加强学生的实际思想教育

纯理论的时代已经过去,况且思想教育的理论知识本来就是很枯燥的,因此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一些实例,最好是贴近生活的那些例子,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例子,这样对于学生整体把握这些抽象的理论是非常有帮助的。中学时代,学生的价值观是最容易变化的一个阶段,他们自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很多只是限于表面现象。很多都是简单地把事情分为对与错两种,很容易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扭曲。

2.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对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像参观博物馆、历史名迹,开展一些班会、团日活动,以及观看一些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熟知的一些英雄事迹相互交流。

3.学生综合素质自评互评研究

学生之间的德育互评、自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在学生之间组织一个德育自评和互评的活动,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对自己的德育表现进行评价,客观地反省这一段时间内自己不足之处和取得的进步,并且为自己定制下一阶段的德育目标,以书面的形式写成目标书,由班主任教师进行保存,待下次自评时拿出,检验自己是否达到目标;同学互评则是让同学们自由地评价同伴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德育表现,因为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彼此之间的了解也更加深刻,相信互评的效果也会非常好。

4.拓宽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

青少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群体,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教育形式继续为他们规划。新颖的教育形式必须及时提出,这对学生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渠道的教育活动是有益的。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通过一定的正确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对于学生的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初中德育教育的工作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相对来讲,新课改背景下的德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中还是不免有一些问题存在。时代不断变化,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变化,教师要将自己的教育课程与时俱进,这样才有利于“四有”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红艳.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2012.

[2]范晓.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论坛,2008:82.

[3]夏立坤.论当代农村中学生德育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篇9

一.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树立道德榜样

由于教师是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经常与学生联系沟通。老师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及道德品质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价值评价体系也不成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影响者,要时刻认识到个人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言传重于身教”。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现在仍处于薄弱阶段,教师要通过定期研讨和培训,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和巩固教学方法,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和心理学相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迈入人生的转折关键期。这时的青少年,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是,又不满足于简单说教及现成结论,因为还不太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固执及偏激。因此,简单的道德说教,很显然是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中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他们情绪不稳,心理多变,思想上也活跃,既轻易能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丑恶现象的侵蚀及危害。因此,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针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特点,采取各种各样的、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及理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传授专业知识与陶冶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把学生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历史方面教育及当前政治形势教育想结合,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德育工作要有灵活性,掌握运用好“无声”和“有声”的方法。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老师并不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另外,由于初中生身体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学生也把自己当成成年人了,同时,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对教师及家长产生抵制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对待这个时期的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于有心理挫伤的学生,老师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及时机,与学生诚恳的沟通谈心。教师要用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年龄的优势,体现友情和亲情的关照。帮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和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教师家访及沟通

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参与。但是,有很多学生极其厌烦老师作家访,怕老师“打小报告”,也有的怕老师,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由此,教师要变换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逐步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沟通交流感化,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坦然面对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加强社会生活参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教育;教学改革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阶段。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走向,不仅对他们自身起着重要的导向、驱动和保障作用,维系着其一生健康发展,而且关乎整个国家的思想道德面貌和未来发展走向。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

一、加强生命教育是前提

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类传递生命的信息”。 德育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点。学校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为此,学校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制订了福星初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因此,生命教育将珍爱他人和自己生命的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才能让青少年从小就懂得珍爱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这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的根本。

二、提高校长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水平是关键

“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校长的教育思想往往是一所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乃至每一名教师和学生。因此,校长不仅要成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督导者、落实者,而且首先应是一名教育家、理论家。现在各学校的管理制度,受各种因素影响,人治的现象依然存在,法治的观念仍较淡薄,不尽科学、不尽合理。在办学理念上仍然是重智育轻德育,把高升学率作为追求政绩的砝码,教育方法上仍然是空洞的说教多,体验教育少、实践活动少,这样势必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水平,首先要提高校长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水平。

三、做到立足根本,狠抓当前

立足根本,就是要明确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敏感年龄段,因而抓好当前教育尤为重要,可以说这是打基础的教育。近年来,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对青少年道理讲的多,实际行动少。为此,学校必须坚持以党的十精神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前提,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落脚点,把当前各种形式的教育做到入耳入脑,落实到青少年的行动中去,教育青少年遵守“守则”,用“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明确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形成青少年正确的观念意识,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

四、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各科的教学内容中,都隐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元素,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找“结合”和“启发”的契机,做到适时的引领和科学的指导。为此,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教师的灵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显性渗透德育教育。一是制定并落实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目标责任制,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相应的做人、做事方面的引导,把教师执教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情况作为推荐优质课、评价教学能力、评选优秀教师的重要内容;二是积极开展寓德育教育到各科教学中的研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色,各教研组要定期对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讨论。如: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予以指导解决;利用班主任例会总结各班级上一月的德育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布置下一月的工作。

五、统筹协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校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特征,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参与道德实践。如:诚信教育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等。抓住各种契机,利用节假日开展“手拉手”活动和到革命老区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