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现“人的城镇化”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也使社区教育服务的责任更加突显。幼儿园作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担更多的社区教育服务的责任。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包括教育对象覆盖面广、与家庭联系紧密、教育内容要求联系社区、教师学科特点多样等方面。结合幼儿园与社区教育服务特征,厘定幼儿园服务社区教育应追求延伸幼儿园教育、服务家庭教育和丰富社区文化氛围等价值。分析了幼儿园主导、社区主导和双主导三条实现幼儿园参与城镇社区教育服务的路径,并剖析了各路径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幼儿园更好地为社区教育服务。
关键词:
城镇化;幼儿园;社区;教育服务
幼儿园作为社区基本设施的重要组成成分,联接着社区的其他多方面要素,是促成“人的城镇化”的重要媒介。幼儿园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在社区教育服务中有哪些优势?作为人的教育的重要机构,幼儿园在实现自身应有价值之外,在社区教育中还应发挥哪些作用,实现哪些价值追求?应通过哪些途径发挥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优势,最大化追求价值完善?对于这些方面问题的厘清与剖析,一方面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也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内涵与认同度。
一、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优势分析
1.幼儿园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使社区教育服务更普及。
由于就近入园的政策导向,使一定区域的幼儿最大化地聚集在该区的幼儿园中,也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架起了桥梁[1],扩大了教育范围。目前大多数社区是由传统的村落发展而成,各家庭之间仍保持千丝万缕的亲缘联系。而幼儿园中的每个教育对象就如同一条风筝线,联系着家庭与幼儿园,一个家庭又与另外一个家庭相联系,这就使幼儿园教育对象形成一张无形的网,将社区从裙带关系上连成一片。通过幼儿园教育行为的实施,即可实现对社区内各个家庭的教育服务,达到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普及化。
2.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紧密性,使社区教育服务更深刻。
随着农村经济向城镇化经济的转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幼儿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家庭的核心任务之一,使家长倾向于紧密联系幼儿园[2]。幼儿园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讲座、家长开放、参观与交流等方式,鼓励社区内的家长参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家长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解答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疑问和困惑,改变传统教养方式与习惯。这样也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提升社区科学内涵[3]。以此,在幼儿园与家庭紧密联系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反映和实践着幼儿园对社区教育服务的优势。
3.幼儿园教育内容的社区性,使社区教育服务更直接。
国家下发的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中,多次强调应将幼儿园教育与社区资源相融合,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幼儿教育服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园教育内容与社区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幼儿了解社区中的公共设施,如各种户外体育健身设施的用途、正确使用方法和保养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内的各种公共部门,如养老院、邮局等场所。通过幼儿园教育内容与社区资源的融合,增强了幼儿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了幼儿热爱社区的情感,体现了幼儿园对社区教育服务的直接性,进一步增强了其作用的有效性。
4.幼儿园教师学科的多样性,使社区教育服务更丰富。
幼儿园教师具备多学科性质,他们不仅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能“能唱会跳,能说会演,多才多艺,文武兼备”。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特长,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如社区范围的广场舞蹈编排、舞蹈基本动作指导[4],也可以开展多样性的文艺汇演,举办各种社区内的书画展览等。可见,幼儿园教师学科丰富的特点,增加了其社区教育服务的丰富性。
二、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价值追求
1.拓展幼儿园教育的范围。
幼儿园产生之初是为了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让女性进入工厂进行生产劳动,其主要承担保育功能。随着教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价值,除了保证幼儿身体健康之外,还具有启蒙教育功能,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基本科学素养的建立等等。然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的价值追求仅仅是这些吗?当然不是,它应该承载改善和优化城镇居民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责任,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教养观念,提升社区整体环境。通过幼儿园参与城镇社区教育服务,就形成了幼儿园以幼儿保育为核心,以幼儿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改善幼儿生活环境为根本的三维教育模式。使幼儿园影响力范围扩大,也使幼儿园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提高教育质量,更能彰显幼儿园教育的独特价值。
2.帮助家长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城镇化使原来的农村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改变了以往收入来源,生活条件改善,也更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家长长期形成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制约着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如“棍棒之下出孝子”、“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分数才是王道”、“孩子回家就问在幼儿园学什么字了?会背哪些唐诗了?会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吗?”等等,家长的这种教育思维方式很难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合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幼儿园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幼儿园应将引导家庭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作为其价值追求导向之一,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科学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行为,使幼儿园教育的阻力成为推力和拉力,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优化社区文化环境。
广义的社区文化指的是以人口、地域面积为参数划定的社会自然地域范围内,以居民为参与主体,通过文艺汇演、科学普及、法律法规宣传、文体娱乐等形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文化形态[5]。此处所谓社区文化包括社区成员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社区教育等等。幼儿园参与城镇社区教育服务,通过幼儿园内组织幼儿家长开展趣味文体活动,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内公共场所和设施,组织相应的与幼儿园相关的科普知识宣传、讲座等,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园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条件,提高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三、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实现路径
1.幼儿园主导型路径。
幼儿园主导型路径是以幼儿园为主体,由幼儿园发起并组织的社区教育服务形式,幼儿园教师和幼儿是服务的主要参与者。这种路径是社区在幼儿园提供的教育资源作用下获得某方面的提升,社区仅仅需要给予幼儿园相应的配合,处于从属地位。幼儿园教育服务“走出去”指的是开放幼儿园部分环节,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幼儿园教育,将幼儿园的教育服务带入社区。其前提是:幼儿园充分认识到社区环境对幼儿园的影响;幼儿园必须打破原有的“单位”观念,增强社区责任感和归属感;坚信通过教育服务的影响,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改善城镇居民原有的习惯。幼儿园可以利用自身科学性和专业性强的便利条件,定期开展相应的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合作共育活动,幼儿家长和其他相关的社区居民可以近距离与幼儿园接触,了解幼儿园教育过程,增进包括家长在内的社区居民对幼儿园的理解。幼儿园还可以通过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宣讲幼儿教育的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行为。应该注意的是,当前幼儿园开展的面向家长的一些活动,大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6]。另一方面,由于幼儿园对幼儿的要求,也间接地促进家长活动重视程度提高。但如果幼儿园据此抬高姿态,过于强势,视家长为幼儿教育的“外行”,不尊重家长和社区的想法,幼儿园联系家庭和社区的优势也会成为劣势,弱化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势必影响幼儿园对社区教育服务“走出去”的路径顺利开展。
2.社区主导型路径。
社区主导型路径是以社区公共组织机构为主体,由社区提出相应的教育服务诉求,并发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服务形式。幼儿园是在社区教育服务诉求的框架内进行教育服务,因此幼儿园仅仅起到配合的作用。社区对幼儿园的教育服务实施“引进来”的路径主要是指将幼儿园的资源引入社区教育服务,促进社区文化氛围提升,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其提是:社区应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在本社区的独特教育价值;放低姿态,请幼儿园开展相应的教育服务;提供时空条件,为将幼儿园“引进来”提供充分保障。社区可以建立相应的幼儿园教育服务引进机制实现对居民素质的提升。通过为幼儿园设立展示区(展示幼儿作品、幼儿园宣传板等)、向幼儿园开放部分公共设施等形式,为幼儿园提供服务社区的物质条件。同时请幼儿园中有舞蹈专长的教师指导居民的舞蹈健身活动;有美工专长的教师可以在居民活动中心进行专业讲解美工技巧,等等。
3.幼儿园、社区双主导型路径。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社区发展并不完善,社区基本设施、居民素质等有待提升。在此背景下,上述幼儿园主导型与社区主导型社区教育服务的实现路径,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升社区内涵的目的。但这些都表现出幼儿园的社区教育服务的“自发”特点,具体表现为,幼儿园主动走出幼儿园的社区教育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达成幼儿园的培养目标;而社区引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提升社区的文化元素,出于“点缀”的目的。其思路是幼儿园和社区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应实现幼儿园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的计划性与组织性,即幼儿园与社区不仅仅着眼于自身发展,还应该看到自己的发展对于双方的积极作用,应该实现共赢,幼儿园与社区的双内涵发展。幼儿园与社区应成为社区教育服务的共同发起者与参与者,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各尽其职,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和幼儿园与社区的共赢。这样才能达到幼儿园对社区教育服务的最佳状态,实现发展的优势互补。但应该注意到,幼儿园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机构,而社区是行政管理的结构体,二者存在状态不同,追求的价值不同。因此在互动中,应找准双方互动的平衡点和结合点,通过顺畅的沟通渠道,保障社区与幼儿园协调合作,共同发展。
作者:张海波 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青.以社区为依托,建构家、园、社区共育平台[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63-64.
[2]李俊刚,郭苹.城镇化背景下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合作共育的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5(7-8):77-80.
[3]黄少霞.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学前教育网络[J].教育导刊,2002(11):50-52.
[4]崔红英.社区广场舞对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5(4):46-51.
篇2
1.师德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知行难以合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这就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时应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体现时代特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师德提升的需要。有学者就提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野下,教师职业道德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意识与精神应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二是协作态度与能力应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力支柱:三是自主观念与行为应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所在。”但正如前面提到的,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使用的大多是各类师范生通用的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教材,内容说教成分重,道德要求相对宏观,选用的案例也较陈旧,没有把时展和教师现实生活需要对师德的新要求纳入师德规范和师德教育的范畴。师德教育内容体系自建国以来基本保持不变,即: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这就导致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现实生活中的师德认识,对师德教育所提出的目标失去兴趣,这样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在认知层面学生体会不到师德的个体价值和意义,师德就不可能完成自律行为的转化。
2.师德教育方法单一,重知识灌输轻情感体验。完整的师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要“推进师范生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初步体验和发展”。这种体验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德育实践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体验,而不是一味地只强调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灌输和说教。虽然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从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资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上,很少采取一些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由外向内的灌输教育,不可能带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内化;另外,虽然每个高校都安排有实习环节,但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实习时间只有8周左右,并且基本都安排在大四学年,这样的时间仅仅只够学生完成对岗位职责的基本适应,但很难让学生在感受感动中实现师德品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时,因为临近毕业,可能已经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该如何提升和完善了,就算思考了,也需要到入职后才有机会去检验思考的成果。而这样一些问题,如果介入较早的话,完全有可能通过学校的系统指导更有效率地解决。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师德职前培养的责任推给了职后培养。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今后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不论在体力、生理、心理,或是价值上,都几乎无力改变或修正教师的行为,除非教师觉察并修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因此,我们才更需要在知识灌输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体验式的方式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形成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情感特征。
3.师德教育观念偏差,重群体行为约束轻个体需求差异。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过分凸显集体主义,引导大众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种文化在师德教育中的影响体现在对师范生个体的教化采用的是规训与抑制的方式。我们以往的师德教育往往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等,明确地规定教师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过分突出未来的教师应该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所有的教师都成为“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精神上的完人,而在物质上却又要求他们必须是两袖清风才堪称师德典范。这些教育理念表明师德教育的目的更多强调的是社会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却在根本上忽视了师德教育还应关注师范生个体的需求差异和个体价值实现,因而不能真正唤起学生在师德教育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事实上,师德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实现师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及其道德要求的认识和领悟程度,其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带。古语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虽然无私奉献与牺牲是师德的至高境界,在师德教育中需要倡导,但是不能作为普遍的行为要求。师德教育首先要让每个师范生达到师德的基本要求,成为“经师”,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成长为“人师”。如果只是笼统、抽象地确立过高的师德要求,或是一味地进行规训式的行为约束而不注重个体情感培养,便很容易让师德教育变得不“可亲”、不“可爱”,进而引起师范生的反感和抵触。特别是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幼儿教师普遍工作辛苦但薪酬很低,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时更要注意“接地气”,才可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二、师范生职业情感低:师德教育的结果实效性不强
知“道”而后行“德”不仅是中国传统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当代师范生解决职业角色认同的起始阶段。教师职业道德的职前培养主要是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判断这种教育的实效性主要依据是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认同和确定。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师德教育的结果并不容乐观。
1.师范生师德学习的意识不强。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多师范生虽然有从事教师工作的意向,但普遍对于师德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认为只要通过师德课程的考试就算具备了一定的师德素质,但并没有去主动了解一些师德知识背后所代表的深刻内涵,也不能充分认识到师德素质在教师个体素质中的重要地位,更意识不到师德层次提升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具体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来说,由于他们对幼儿园教学一线的关注度不够,因此并不非常清楚作为幼儿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师德品质,也就不可能提前做好师德实践的准备。
篇3
一、教育的本质是服务
基础教育系统是社会最基本的公共事业部门,是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关键一环。基础教育系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服务社会,具体来讲,学校向学生提供了在校学习、生活的设施、设备,通过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知识、信息、方法和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校是从事教育活动、落实教育目标的最基层组织,学校也有自己的“产品”,这个“产品”就是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过程的结果,即“教育服务”。教育的产品是服务,教师是生产者,学校是提供者,学生则是消费者。
那么,“教育服务”由谁埋单呢?显然,购买教育服务的是政府和家长,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部由政府买单,可称为公共服务,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准公共服务。从社会服务的角度讲,学校是受政府和家长的委托,为学生健康而智慧的成长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
“教育服务”必须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家长的需求以及国家对教育水平与教育目标达成度的要求,学校教育就要兼顾三方利益;协调三方最佳利益的切分点,我认为是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恰恰反映了基础教育的质量。
在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保障、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条件下,学校的一切工作,如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学校的诸项改革,都要为投资者和消费者服务,都要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能否在这所学校里得到发展,学生是否愿意在这所学校学习和生活;主要看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程度。当然,基础教育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事业。
二、教育服务的质量与品质
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关键是改革方向的选择,如果我们仅仅在知识本位的体系中运作,是不可能取得突破的,因为知识本位的教育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我们必须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本教育,落实人本教育思想,必须有“教育服务观”作为内涵支撑。
这就要求教师从“权威”心态中,从“严格管教”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全面确立教育服务观,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品位,以自己的优质服务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要。
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原有的教育职业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思想与行为的整体转型,即由职业走向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人性化的教育服务是从服务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的,是自然舒适的教育,是一种关注细节的教育,是一种让人放心的高品质服务。在人性化服务的框架下,教育服务的质量与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员服务。
我们理想中的基础教育是与传统的选拔教育、精英教育有着本质区别的,它在教育思想上是以大众教育、全民教育为方向,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我们理想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和谐与持续的发展。
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文化背景、发展节律等众多因素的差异,导致每个学生的起点不一,个性各异,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所以,我们不能像“工业化教育”一样单纯追求效率,将教育视为“批量生产”的“模具”对学生进行“加工”,从而牺牲学生———鲜活生命体的个性。我们应该实施“农业园艺化教育”,充分尊重每个教育个体的差异,从差异中发掘教育的价值。
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上,为全体学生负责,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们不是单纯追求升学率,而是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一个个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
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全面而个性化的优质服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人人都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
2.全面服务。
中小学教育办学的落脚点定位在全面“服务”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上,这要作为一种理念,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既教会学生学习又教会学生做人,全面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作为一名校长,不论你的学校管理再好、升学率再高,只要存在辍学现象,也不能算作是好校长。作为一名教师,即使你教学水平再高,所教的学生升学率再高,只要有一个学生从你班里辍学了,也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教师。所以,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实施无淘汰教育,把全面与全程服务落实于教学的全过程。
3.精细服务。
要体现服务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做到服务的精细化。首先,要对服务进行分工,形成专业化服务团队,并以专业性质来确立服务边界。专业分工愈精细,服务人员愈专业,服务目标愈明晰,服务则愈精准。如,关于初中招生政策的咨询服务,如果有家长问到某教师,该教师又不太清楚,我们不鼓励信口回答,而要做到热情引路,让专司招生的教师来回答。其次,要重视服务细节,服务的成效取决于对细节的把握。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4.用心服务。
用心服务是立足于教育诚信的服务,是发自服务者肺腑的、自然流淌的至情至性的服务,给被服务者以原生态的美感和愉悦感。同时,用心服务更是焕发他人心灵感动的服务,这对正处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尤为可贵和必要。
用心就要动情,因为激情是活力的释放,学生需要生活的激情,有激情的教师,才会不知疲倦地释放活力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有激情,雕塑家才能塑造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教师才能塑造心灵,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积极的情感将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获得有意的影响。相反,教师不良的情绪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5.品质服务。
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带着不同的生命历程、成长经验、家庭背景等来到课堂。现在的学生早已找不到我们小时候的影子了,他们思想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丰富,对知识的渴求无比强烈急迫。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有标新立异的思维、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形成能力、发掘潜能、获得幸福。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让我们的服务富有趣味性、激励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与品质的基本保障
用心服务,既关涉教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悉心引领,也包含着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照、心灵的抚慰和拳拳的善意。崇尚智慧,赞美智慧,追寻智慧,是人类亘古绵长的追求。包含着智慧的服务是更高境界的服务,应成为每位教育者永恒的追求。然而,要使教育服务达到崇高的境界,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保障。
1.努力提高教育产品品质。
学校的教育服务就是包括师资、课程、教材、管理、设施在内的诸要素的有机合成与最优化。我们应多生产出满足学生、家长个性化需求的优质服务,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产品真正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同。
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育的规律,用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建立大教育的观念,所谓大教育的观念就是学校的所有活动都是教育。第二,要拓展素质教育内涵,包括学科内的教育和学科外的教育。在教学中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关注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既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关注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让教师享受工作快乐。
我很赞同李希贵校长“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主张。如果服务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学校领导就应把服务教师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长期来看,不愉快的人提供的只能是不愉快的服务,而最高级别的服务水准是发自内心的。当学校把教职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职工就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对学校领导层来说,教师就是实现学校教育理想的天使,只有当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的时候,他们才会发自内心这样做。
3.让教师掌握服务的技能。
这种服务技能包括高尚的师德、灵活的教学机智、先进的教学方式、高超的教科研能力等。拥有了这些技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使学生在全面提高素养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和活着的幸福,使每一个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塑造学校的“服务文化”。
现代教育是一种实用的、学习的、终身的、文化的教育,所有这些教育理念支配下的教育行为的实施,必然通过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良好有序的教育服务来实现,教育也承担起精神塑造与文化传承的使命。
因此,我们要在教育服务理论与提供方式上不断创新,以理论的创新来创造价值,满足学生对优质高效教育服务的需求。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超职业、超功利的服务理念,激发服务者发乎内心的服务自觉,建设教育服务文化,引导师生员工自觉践行学校的服务价值观,实现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理想,从而达到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职工幸福的理想境界。
篇4
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认清教育发展形势,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层次”,做好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三篇文章,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1、巩固高标准普及义务段教育。小学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分别保持在100%和99%以上;“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力争小学阶段和城区初中无流生,农村初中流生率控制在1%以下。
2、普及高中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达92%以上,中职与普高的招生比达1:1。
3、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抓好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农村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人数达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其中实用新技术、新知识培训达到3万人次;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城区社区教育覆盖率达80%以上。
4、统筹城乡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完成撤并5所中小学的任务;按照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改造5所农村学校。
5、扩大优质教育资源。8所中小学(幼儿园)达到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标准。开展幼儿园星级评定工作,4所幼儿园达到三星以上。
6、师资队伍进一步优质化、专业化。深化“323”师训工程,完成3000名教师轮训任务,新培养一批县名师、学科骨干、教坛新秀。健全“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教师、特级教师”四级培养体系,优秀教师培养总量达到教师总数的20%左右。
7、逐步建立完善的免费义务教育制度。规范收费,义务段学校免收学杂费;积极推进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阶段就学问题。
8、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选择1—2所学校进行六三学制向五四学制改革调研论证,3-5所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试点,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
9、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责任网、校外安全网和安全教育指导网建设,平安校园达标率争取达50%。
三、工作措施
1、做好学生发展文章
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1)明确学生最终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好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加强科技、体艺、社会实践、探究等教育,开好全县中小学生科技节、艺术节和运动会,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2)健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制学校、法制副校长、普法辅导队伍等法制教育资源,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举办图书展览、知识竞赛、组织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加强诚实守信方面的宣传教育,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争做诚信校长、诚信教师、诚信学生的活动,形成浓厚的学校诚信教育氛围。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施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小学重点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初中重点放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高中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中教育学、心理学教师的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
(3)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培养。引导教师从知识的机械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及方法,如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等,使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倡导教师从学生当前真实水平、学习程度出发,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实施“抬头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学有所得,学有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4)创设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认真总结挖掘“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的德育新思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开学生成长助教团活动,在充分总结20*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生成长助教团资源库。积极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现有20余所青少年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的作用。办好校园少儿节目,提高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加大对涉及未成年人领域的整顿和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努力完善特殊学生的立体化帮教体系,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做好教师发展文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是根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理解、关爱、尊重教师,通过培训和搭建事业平台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提高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5)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对现有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有关办法和相关细则加以研究改进,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并抓好深化落实工作。继续加强学校编外用工管理,摸清教育系统编外用工现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清理善后,并制定办法规范学校编外用工。加强教师编制宏观控制,控制数量,平衡结构,提高质量,同时落实农村小学定向录用毕业生措施,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6)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培养。紧紧围绕“爱生敬业,自觉奉献,努力创新”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认真抓好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师德教育,通过抓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学习,培养教师良好的政治素质,引导教师把从事教育工作看成是自己终身从事的一种事业,而不是一时谋生的职业。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把创新能力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精神活动,形成人人关注、人人知晓、人人实践、人人弘扬“*精神”的浓厚氛围,使*精神成为教师专业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7)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展。继续以“323师训工程”为主要载体,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定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规划。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通过开展网上优秀教案评比、名教师课堂教学实录、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考核等活动,不断充实*教育资源库,进一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学科知识,调整智能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发挥校本培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从实际出发,以学校为基础,以教育问题为出发点,开展有计划、系统性、高质量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强调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重视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营造相互信任的学校氛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健全集体备课、教研组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
(8)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开展县级名校长、名教师评选活动,健全“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教师、特级教师”四级教师培养体系,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造就一支能实施素质教育的名校长和名教师队伍。继续深入开展师徒结对和校际结对工作,对师徒结对和校际结对工作进行评估考核,并加强过程管理。举办第二期教育系统后备干部培训班,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9)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特别是要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想方设法为农村教师在住和行方面创造条件,并在职称评定和评优等方面实行更大的倾斜,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
3、做好学校发展文章
学校,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以学校发展为本,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发展创设优越环境。同时,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学校的内涵拓展上,重改革、重创新、重特色,全面提升办学层次。
(10)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20*年制定的《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规划》,遵循“新建高中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和建制镇集中,小学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原则,启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坚持统筹城乡教育,按照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通过整合、改造等方式,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中小学校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以现代化学校的标准为农村学校配备相关教育装备。
(1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学制改革调研试点工作,对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进行充分而严密地调研论证,待条件成熟时,选择1-2所学校进行六三学制向五四学制改革试点,拉长初中教育年限,为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争取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选择规模较小的乡镇中小学,实行九年一贯制,对中小学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规模较小,班额不足的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12)加强学校效能管理。牢固树立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科学管校,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办学理念。督促学校优化人、财、物各项教育资源,合理加以配置,发挥多种资源的最佳效应。使用好、维护好各校现代化的装备设施,切实发挥现代化装备设施对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的作用。进一步改革学校管理模式,由单纯的目标管理转到目标、过程、效率并重的效能管理上,提升学校的管理层次。聘请一批德高望重的领导、老校长以及教育专家担任兼职督学,定期对学校进行督导评价,并将此与学校的效能管理考核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校长、教师求真务实,一心一意抓教育。
(13)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树立起教育的品牌意识,开展学校之间的错位竞争,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的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学校特色和品牌,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的特色教育格局,使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成名,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满足更多人的合理教育需求;精心培植一批具有英语特色、科技特色、环保特色、体艺特色等办学特色的特色校,进一步凸现我县区域性教育特色。
(14)做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切实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步伐,实行骨干教师支教制度,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施对结对幼儿园“捆绑式”考核办法,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领导管理能力和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均衡发展。继续开展幼儿园星级评定、现代化达纲与省示范性幼儿园的创建活动,引导幼儿园向规模办园、质量兴园方向发展,提升办学档次。
(15)做实义务段教育。义务段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以质量法则统领义务段教育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关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学生发展分化问题,积极尝试分层试教、分类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相应提高;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相对侧重对学生学的评价;加强初中教育工作,初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关键环节,也是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毫不放松地抓初中的教学质量提高,逐步实行校长、任课教师教学质量责任制,教研员学科负责制,不断完善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16)做优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输送合格生源的预备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素质的合格新生。要积极探索整体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发展活力。开展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调研工作,加强教研教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17)做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直接的教育。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一个亮点,要继续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我县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的布局与建设,整合职教资源,利用优质资源,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路子,发挥重点职业学校的引领示范作用。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分层教学模式,逐步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进一步抓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制度,加速培养双师型教师;依托职教联席会和职成教协会,在企业和行业中选择专业行家和行业能手,建立社会职教专业指导教师网络,为各职业学校聘请专业技能教师提供方便。
4、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要牢固确立起教育服务观念,强化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努力实现在教育理念上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在办学模式上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在办学层次上从学历化教育向终身化教育的转变,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并在服务经济社会中谋求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18)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职业学校是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大对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调研力度,面向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调整职业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紧贴建筑、针织、海洋、旅游等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做强特色专业。继续开展多元化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东西部合作、中外合作等多种途径,为学生跨校、跨地区,甚至出国学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平台。抓好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建设,制订培养培训与发展计划,发挥基地的主导、示范、辐射作用。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19)健全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充分利用成校、社区教育以及职业学校设立的培训机构,围绕市场,瞄准需求,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与成人教育。重点做好三类对象的培训工作:一是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继续在农村开展“双证制”、“燎原计划”和“绿色证书”教育,二是加强劳动力职业培训,面向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三是深入实施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劳动预备教育,全力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
- 上一篇: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 下一篇:农村初中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