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运动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艺美术运动总结

篇1

一、方法论的引入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髙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W(PW)史学的方法论,是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史学研究中,许多新成果、新突破往往是由先进而科学的方法论导致的,这是因为方法论的外在形式和内涵同事物的本质是一体的,越是科学的方法论就越能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本质。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要想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引)先进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充分认识工艺美术的“生态系统。”?工艺美术的“生态系统”包括外部的生态环境和内部的种群结构及种类群关系两大部分。外部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包括自然环境(条件)、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而内部的种群则包括中国工艺美术的各种品类及各自的品性。种群结构既有各品类自身的物质结构、功能结构和转化结构,同时又有各品类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结构。在工艺美术生态系统中,两大部分之间并不是分开的,而是由外部的生态环境通过其所引发的社会意识形态、科技水平和人的愿望与种群之间形成对流与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生态因子”包括了人们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形态以及民俗、伦理、心理、审美、宗教、价值观、设计观等等。科技水平主要涉及到应用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方面,而人的愿望则包含了对造物的选择和信息的传达与筛选。工艺美术的生态系统就是自身在其外部生态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在空间上、在对流的深度和广度上,交替地、此消彼长地实现着转化运动,同时也转变着种群结构和种群关系的生态幅度和适应范围,并以此展现出无比丰富的内容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应该充分结合这一生态现象,把握各相关学科的内在结构,在深广的领域里实现其客观性与科学性。谈到深广,还应认识到中国工艺美术的生态系统只是人类生态圈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站在工艺美术的角度去看待其周围世界,不妨也站在其他生态系统的角度上去看待工艺美术。同时,中国工艺美术也是世界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它在影响世界工艺美术的同时也在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

以现代系统论为代表的科学研究成果,使人们认识到事物是一个多层次、多时空的网络交叉结构,它促使人们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工艺美术史学方法论应该在此基础上延展开去,以浑融而有序的研究方法去描述其浑融的历史现象,从中揭示其规律和本来面目。因此,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在充分认识自身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科学而合理地引入新的科学成果,探索出一种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和立体的研究方法,应是时代的必然之举。

二、直面历史的真实

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真实?如何在阔大而浑融的工艺美术现象中找出最本质、最根本的问题加以研究?这些问题是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方法论所必须予以面对的。当代文学史家曾指出,历史的存在具有二重性,存于已经消逝的过去的时空中的历史,是历史的第一重存在,它只给我们留下了层累的遗迹,而真实的历史则依赖于人们对这些存留的理解来复现,由此历史便获得了第二重的存在,即它存在于人们的理解之中,这种对历史的理解和复现必须力求逼近历史真实的第一重存在。M对于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研究来说,如何逼近历史的真实或怎样才算逼近历史的真实呢?我们说历史是泛指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其中含有极强的空间和时间概念。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在社会活动的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中前进着,一旦历史活动形成并随时间消亡后,它就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凝定而永远成为过去的存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与时间同步的,人类并非只是在过去的时空中创造了洱史,人类同样在现代乃至现时无法避免地创造着历史。从哲学意义上说,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由此就获得了历史的一贯性认识,即在过去、现在和现时等主观时间概念的不同界定中,历史由始而终地客观存在着。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真实也就由其存在于客观历史中而获得了从过去到现代及现时的一贯性。由此引发开去,我们可以由对现代、现时工艺美术真实性的把握方法推及到对工艺美术过去真实的把握方法。而这种对现代、现时工艺美术的真实的把握方法就应该是对人和对生活的把握。

在当代,工艺美术及其延展的艺术设计领域比以前更加将人和人的生活放在了首位,并且以人与生活、人与自然及生活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人们的物质需求、精神理想、价值重心、回归自然、休闲乃至文化与髙科技接轨,在,工艺美术中都是以人的要求为中心,以能让人生活得更美好为最终目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工艺美术中得到髙度一体化的实现。因此,现代工艺美术的真实无疑要在对人和对生活的把握中去展现。

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学的研究中,应该充分表述工艺美术在长期发展历程中与生活的必然关系,避免只见历史的物(工艺美术各品类)、不见当时的人,不见当时人的生活的工艺美术史的研究倾向,同时还要避免那种以贵族工艺、陈设欣赏工艺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主体的研究倾向。在认识方法上,既要从工艺美术的自身角度去看待人、看待社会、看待生活;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从社会、从人的角度去看待工艺美术,它们二者的区别是前者侧重于工艺美术自身的品性,而后者则使工艺美术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我们应将二者有机地融合,以科学而客观的方法去考证和论证史实,抓住为人、为生活这一本质,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剖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层面上达到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真实的“再现”。

三、规律的相对性与互动

史学研究的科学性在于对客观规律的探寻。而对规律的认识则是史学研究方法论所要最终解决的问题。“世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运动,我们的认识既然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就只能够反映这个规律性。”M(PI72)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认识,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也就实现了人的认识的科学性。

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蕴含在整个人类历史的运动之中,在其产生、分合、演进、变化的过程中,必然隐含着某种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能决定的规律。例如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夏商周三代的最辉煌的工艺美术品一青铜器,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工艺技术水平外,还是当时政治、宗教、精神、等级制度的象征物,在三代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却在西汉末年乃至以后衰落了下去,其部分实用功能被铁器所代替,其审美部分被应用于其他工艺美术品类之中,而其所含的象征意义也消失殆尽。这种取代与消亡之背后必然有某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所驱使。因此,正如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的发展受到内在规律的作用一样,工艺美术的历史进程也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对于这种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则成为工艺美术史学研究的当然任务。

然而,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又似乎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无规律现象,由诸多因素影响的工艺美术,在其演进中显现出随机性、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例如汉唐等社会经济髙度繁荣的时期的工艺美术都有极大的发展,我们由此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即工艺美术的兴盛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的开放程度“成正比”。然而我们也看到了在宋代政治上屈辱、经济上的相对低滞、思想文化上的束缚和压制之下,却出现了空前杰出的各类工艺美术品,并具有极高的艺术品味、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髙超的工艺制作技术水平,这似乎又与汉唐工艺美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成正比”的律动相悖。于是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工艺美术的发展进程中,人们无法用单一种规律去涵盖工艺美术发展的全部。工艺美术的发展是由许多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规律所支配的,而这些规律中含有许多特殊性、偶然性和随机性。对史学研究而言,人们只能是从其不断发生的偶然性中去发现内在所蕴含的发生、发展的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是相对的,其相对性存在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与规律的无限性之中。中国工艺美术的史学研究应充分认识规律相对性这一特点,避免以单一规律完全覆盖和解释甚而论定全部的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对多种规律的共同作用以及规律中偶然性“逸出”现象也应作出切实合理的、科学的探究和阐释。

从规律的相对性出发去认识和总结规律,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工艺美术各种规律的运动存在于各种为生活的实用与美的相互运动之中。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审美性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但是二者在统一中又各自有不同的规律。实用性的规律是以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的形态变化成为其发展变化的动力,具有进步性。而工艺美术的审美性同其他艺术相联系则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发展形态,艺术的诸多规律在其中交互作用,文化的选择也呈循环式表现出来。由于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和审美性都在各自的规律下发生变化,而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工艺美术的实用性规律和审美性规律之间就必然地形成了互动。总体来说,工艺美术的实用性规律是使工艺美术呈现出进步形态的主要因素,它以适用性和舒适度促进着审美美感的形成;而审美规律则是非进化形态的,但是它以求新美、求异美的追求以循环往复的形式刺激着实用性并使其产生新的变化。工艺美术在这两种规律的互动下形成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相对的、整体的规律性。

篇2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和谐,无论是人与自然、美观与实用、物质与文化、形态与神韵、心灵与技巧、材料与工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谐”与“适宜”。对于完美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事物的外观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物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美学的感性关系与理性规范的和谐统一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对比变化,在对比中又追求统一完美,以达到最佳的和谐效果。单从传统工艺所用的色彩而论,就非常能体现出这一点。追溯到商周时期,由红、黄、蓝三原色加上黑白两中极色所构成的五方正色,奠定了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的基本色调。从汉代之后直至明清则表现得愈加丰富,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色彩体系。尤其在明清和近代的工艺品、建筑彩画以及民间工艺美术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不论是色彩艳丽的五彩瓷、霓衣云裳的云锦、绚丽夺人的景泰蓝还是五颜六色的民间年画、彩塑、刺绣等,无不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北京故宫所代表的古建筑群,更是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特征的集中体现,那些红墙、黄瓦、汉白玉的基石所构成的鲜明的色调都是中华民族美学的集中体现。这些色彩在强调对比变化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一种统一和谐的完美展现。即将色彩中对立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正是诸多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所产生的变化与更新,才能使中国传统工艺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象征性

当中国摆脱了野蛮时期,进入到文明的阶级社会之后,传统工艺美术又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中国传统的工艺思想一直十分重视器物的伦理道德规范,特别强调事物在使用的感受和审美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要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长期受制于强烈的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的造物包含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色彩、尺度、体量、纹饰等方面象征性地喻示这种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的普遍性,常常使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附属品,进而造成矫饰之态或者物用功效的损害。例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代表的儒家思想就十分强调审美与伦理的结合,孔子的“尽善尽美”、荀子的“美善相乐”均是主张美与善的统一,从而强调艺术的政治伦理作用。他们要求艺术不仅要在形式上显示自身的审美价值,还要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颂扬伦理道德。在《周礼》中规定:“皇帝冕服,玄衣纁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又如《宋•舆服志》中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可见,以形态来划分贵贱、等级,这成为了权力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常以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以彼屋比此物,引譬连类,借物托意。如秦汉瓦当工艺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样,就是方位、季节和颜色的综合象征。

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脱离不了情感和意念的表达,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形式的,中国人在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将天、地、人、物以及情感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在造型特点上并不拘泥于现实,而是经过抽象、夸张、变形、寓意、暗喻、双关、谐音等方法结合传统文化思想,加以工艺制造而形成的。如商代的青铜器图案造型中的饕餮纹,则是将传说中的凶兽简化概括为平面形象,夸张五官特征,以表现狞厉之美。唐代的宝相花,是以莲花为原体,结合牡丹等其他花卉,创造出的一种唐代人理想的艺术形态,花瓣层层交错,丰满华丽,富丽堂皇,不仅反应了唐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同时也彰显了大唐盛世的文化象征。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还有许多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如流行与宋元明清时期的缠枝花,以主茎环绕主花并彼此相连,具有连绵不断的续世之意,成为中国传统连续纹样的一种主要形式。

四、总结

篇3

美术 感悟美术 美术学习

一、美术教学首先要感知美术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也称“造型艺术”。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形象,以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

二、分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

1.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中国画又称水墨画,它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在工具材料上,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在宣纸、绢帛上作画的,它讲究笔墨,着眼于用笔墨造型。在表现方法上,中国画采用一种散点透视的方法。在画面的构成上,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在工具材料上,油画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板或厚纸板上画成的。在表现方法上,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在画面构成上,它讲究画面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自然的真实境界。

2.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 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 、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

3.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

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如何巧妙地学习美术,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作画非常刻苦、勤奋,但是技能并没有达到提高,至是在现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这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思路和方法不对。从表面上看,他们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没有做到及时的总结,没有去看到自己的画为什么没有得到提高,只是手法上的熟练,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呢?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多动手,多动脑,实战经验结合理论知识,每次作画后都要认真的分析,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尽量少走弯路,达到学习的最高效率。

其次,要针对性地去学习。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存在哪方面的问题,针对性地去克服与解决。比如,有的同学技法比较熟练,但是色调的搭配上不是很好,也有的人色彩搭配很合理,但是手法不纯属,因此做不出完美的作品。

篇4

第二个时期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这一期间工业设计已有了系统的理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提到工业设计就有一个不得被提到的人-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现代设计师之一。他所创建的包豪斯设计学校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基础。包豪斯总结和发扬了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各种设计改革运动的精髓,继承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统。包豪斯学校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包豪斯学校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强调基础训练,创建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强调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并重。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

包豪斯在设计理论上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以人为本而非产品本身,设计要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在德国产生包豪斯的同时,法国也出现了装饰运动。20时间30年代早期,艺术装饰风格已成为了大众趣味的一个标志。艺术装饰风格起源于新艺术运动,1910年法国装饰艺术家协会成立,其目标是使艺术与设计相结合。一战后,装饰艺术在法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不少设计师尝试将现代主义严格的形式感和富有的主顾对于豪华、时髦的向往揉为一体。法国的装饰风格对于日后欧美的现代风格有巨大的影响。与包豪斯,装饰艺术运动同时期的还有在美国流行的美国式流线型风格。流线型与艺术装饰风格不同,它的起源不是艺术运动而是空气动力学试验。早期的现代主义无视工业资本主义以市场为主导的消费特点,片面强调批量生产的民主理想和产品的实用价值。

在最具商业气息的环境中产生的美国流线型风格正是给现代主义的清高以巨大的冲击。美国式流线型风格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象征,通过出版物、电影等形象化的传播媒介而流传到世界各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设计领域中崛起,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影响十分广泛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

它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传统的融合,以及对于形式和装饰的克制,对于传统的尊重,在形势与功能上的一致。斯堪的纳维亚是一种现代风格,它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即注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可以说,随着工业的发展各个地方根据不同的文化,政治,地域的差别展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之所以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产生是由于战争的前后会产生许多的商业空白和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工业上的巨大缺口,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产生。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时期。由于战争的洗礼,使得人们的思想与各个地方的政治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使得战后工业设计思潮却极为混乱,出现了众多的设计流派,多元化的格局在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形成。其中的重要代表: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设计主流是在包豪斯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1945-1960年美国的商业性设计,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的有机现代主义。1960-1970年英国的波普风格还有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绿色主义等。

第四个时期是信息时代的工业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设计的技术手段有了明显的转变。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辟了工业设计的崭新领域,先进的技术与优秀的设计结合起来,使得技术人性化,真正服务于人类。美国的苹果公司,德国的青蛙设计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工业设计的未来,社会依旧在发展,商业模式的转变,高新技术的产生于应用必将给工业设计这一领域带来重大的影响。世界上已存在许多专门以设计为主的公司,许多大的公司也有自己的设计部。我们知道设计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产物,以前由于地域的影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格与思想差异。但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商业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资源全球化使得人们的交流与互补越来越频繁。人们的观点,理念基本都趋于统一。

篇5

论文摘要:国产化妆品近年来由于产品包装.造型设计,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市场销量一路走低,为了使中国化妆品以别具一格的特点占领中国化妆品市场。在外观设计上。最近几年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得到了国内外人的关注和喜爱.所以,本论文从传统工艺元素中寻找设计灵感.在针对传统工艺品的特点分析后,将其运用到新的国产化妆品线的设计与开发上,使国产化妆品更具备市场竞争性。

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在奢侈品的购买方面,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最新数据的结果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由今年1月份的86亿美元,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27.5%。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开始了由过去简单的“丰衣足食”到高品质生活的转变。

奢侈品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是服饰,化妆品,香水,包具等。化妆品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必需品。女性是化妆品的钟爱者,具近几年统计来看,男性们也渐渐的开始注重化妆品。

随着中国人对奢侈品的热爱,一些外国顶级化妆品品牌也随之涌入中国市场。例如,兰莞,娇兰,香奈儿,迪奥,安娜苏等等。这些顶级的化妆品品牌除了高等的产品质t外,化妆品的外观设计方面更是以外包装华丽,时尚,高贵,个性等特点提升了产品的质感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度。

中国现有的国产化妆品,例如佳雪,隆力奇,大宝,东洋之花,美加净等国产品牌在化妆品市场中处干劣势,据市场调查报告来看,国产化妆品始终未能进入每年化妆品销蚤的前十位。普通被列于3,4线化妆品,通常仅在一些大小型超市里出售,产品质最方面虽有一定的认证,但是在产品外观上的忽略导致产品整体等级大打折扣。国产化妆品在包装以及造型设计方面多以拷贝大品牌,要不就设计简略.缺乏个性,并且使用中下等包装材料而降低成本。多种因素的结合导致中国国产化妆品不但走不出国门,也不能占据国内市场。

中国是千年文化的古国.近年来.中国泛起了传统风。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中国重新拾起传统的东西,把传统渐渐融入了现代生活。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篆刻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生活方面,传统的中国式家居设计一直受到中国人乃至西方人的钟爱。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说明,中国传统的东西始终得到中国人乃至世界人的认证.并且值得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

因此。为了使国产化妆品以别具一格的特点出现,从中国传统工艺元素来看,传统工艺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文化,传统工艺品从古至今一直倍受中国人的追捧和关注,因而在分析和研究传统工艺元紊特征的同时,并将其运用结合到化妆品的造型设计中,从而开发新的,受中国消费者倾爱的国产化妆品品牌线。

中国传统工艺品,如古代青铜器,玉器,陶器,首饰,剪纸等等,将这些工艺品的特征与化妆品外观设计有效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消费者的文化共鸣,它是国人与文化之间的感情纽带。

中国传统工艺品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可用五个字体现出:

1.和。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喻。中国工艺思想历来重视造物在伦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强调物用的感官愉快与审美的情感满足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强烈的伦理意识,中国传统工艺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体量、尺度、色彩或纹饰来象征性地喻示伦理道德观念。

3.灵。中国工艺思想主张心物的统一,要求“得心应手”.“质则人身,文象阴阳”,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中国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

4.雅。中国工艺思想重视工艺材料的自然品质,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造型或装饰上总是尊重材料的规定性,充分利用或显露材料的天生丽质。这种卓越的意匠使中国工艺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优雅的趣味和情致。

篇6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建筑 设计 特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关于“现代建筑”字义上最流行的概念之一,就是它意味着战胜复古主义,或者换句话说,战胜“先前模仿过去风格”的做法。

1现代主义风格概述1.1. 含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1.2发展过程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从思想渊源来看,应该说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这种思潮的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荫芽、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萌芽:在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原来热心于希腊复兴式建筑,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急剧发展的年代,他为寻求新建筑的萌芽,曾多次出国考察。辛克尔认为一味模仿古典是不够的,新的时代需求新的建筑形式,古典的形式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因此,他认为在建筑和建筑思想上应该有一个本质的改革,以新的形式来满足新的时代需求。法国建筑家理论家科萨·达利和德国建筑家戈特弗里德·萨姆帕尔在19世纪中期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应该出现改革,以新的形式和方法来体现新的时代特征。发展:在欧美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遵循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中吸取营养。代表人物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其探索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目的是通过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的三个来源,来挽救在工业化咄咄逼人、装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的设计精神。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装饰中大量运用铁构件。虽然仅流行一时,它仍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以高层建筑得名,它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的风格,明确反映了为适应工业时代的形式。其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等。沙利文对于建筑与整个大环境的协调要求是走在时代前面的。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支持建筑的新思潮,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其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西方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比较早提出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基本思想的包括奥地利人阿道夫·路斯、亨利·凡德·费尔迪和彼得·贝伦斯等人,在以上这几位现代建筑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起来,出现了真正完成了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大师――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德国设计家、教育家格罗庇乌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论家勒·柯布西耶和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五位大师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建筑、传统设计和传统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建筑原则、新建筑教育体系终于得到确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使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2现现代主义风格特点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现代主义风格有如下特点:重视建筑的居住功能,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强调材料特性与建筑结构的特性相适应,并通过设计使其更好发挥;突出建筑设计的经济原则,以最低的开支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性;强调要废弃建筑表面的外加装饰;在具体设计上,空间的考虑最重要,设计应从平面的画面式设计转向立体空间的雕塑式设计上来;建筑设计的基础是逻辑性、科学性,而不是视觉美的装饰性。现代主义风格体现在住宅上有着几何线条修饰,色彩明快跳跃,外立面简洁流畅,以波浪、架廊式挑板或装饰线、块等异型屋顶为特征,立面立体层次感较强,外飘窗台外挑阳台或内置阳台,合理运用色块色带处理,给人简洁、质朴,返朴归真的感受。

3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4建筑的设计形式

以建筑为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以来,就坚持面向大众的基本立场。为了改变传统的、昂贵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方法,而大量采用工业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钢材等,大幅度的降低了建筑的成本,同时,还改变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建筑方法,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等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和达到新时代面貌,现代主义完全取消装饰,实现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鲁斯提出的“装饰即罪恶”原则。在形式上,出现了简单的立体主义外形,色彩基本是白色、黑色为中心的工业化的中性色,建筑由柱支撑,全部采用所谓的幕墙结构,遵守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一种单纯到极点、冷漠而理性的立体主义新建筑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的建筑设计形式简单总结如下: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

(3)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设计,而主张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规划,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篇7

景德镇诞生了一大批擅长瓷雕的陶瓷艺术大师。曾龙升、蔡敬标、何水根、蔡寿生、杨海生、曾山东、张育贤、唐自强、姚永康、刘远长等都是各时期拔尖的艺术人才,为传承和弘扬景德镇的瓷雕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景德镇雕塑瓷厂刘远长大师的《哈哈罗汉》、《天女散花》,周国祯教授的十二生肖和动物雕塑都是景德镇瓷雕艺术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无不结合了精湛的瓷雕工艺和高雅古典的装饰手法,体现了景德镇作为世界陶瓷圣地的价值。

一、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现状

1、定义的问题

景德镇的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之誉。陶瓷的创造之初是为了使用,功能性第一,陶瓷上釉之初是为了追求玉石的质感,温润性第一。由于对玉的追求和模仿,陶瓷行业从一开始就被划分为工艺美术的范畴,陶瓷材料未被当作一种艺术语言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而仅仅展示工艺美和材料美。古代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君主集权政治的社会体制,使陶瓷创作不得不以满足上层社会阶级的品味为目的。这的确是陶瓷工艺发展的推动力,却也使人们形成“陶瓷工艺品”的固定概念。为了满足上流阶层的审美需求,陶瓷需有观赏性或者实用性,上等品是二者皆有。这限制了创作者的艺术思维。而后色釉工艺有了发展,表明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主要为仿玉质的局面,渐渐走上了发掘材料本身特性的历程,由工艺的外向型探索转向艺术内涵的内向型探索。在一千九百多年的今天,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为陶瓷材质专门划分出一个大类别,与油画、国画、雕塑等大类同级参加评比。这标志着陶瓷艺术终于通过了官方的认可,登上了艺术品的大雅之堂。2、艺术不艺术的问题

景德镇瓷雕艺术品到底艺术不艺术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正处于盛产大师也是大师贫瘠的时代。官方的陶瓷工艺美术人才的选拔制度虽能促进陶瓷产业的发展,却很难保证陶瓷的艺术价值。许多作品因为被冠以大师的名称而身价倍增。名人效应使市场价值与艺术价值难以成正比。艺术品是作者个人对内心和世界的理解,不仅只展现纯熟的工艺技巧。提升作品的艺术性需要天赋、学识、经历、实践,但思想是根本。陶瓷雕塑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就看其是否融入了创作者的艺术思想,它必须是唯一模式。虽然是唯一的,却形成了规模,其意义不指作品数量上的唯一,而是作品特性的唯一,以至于别人只可借鉴不可抄袭。因为这些作品已经打上了某一位艺术家的烙印。虽然艺术性可能一时难以被市场认同,直接变成经济价值,但艺术的创作本来就关乎于人的自身,而非市场炒作。3、传统的羁绊

当代的瓷雕艺术难以走出困境主要是国家当前的经济水平还没发展到非要消费艺术品不可。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陶艺虽为后起之秀,却能轻松走出一个“新”字,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大有关系。当我们还在陶瓷商品中追求实用价值和工艺美学时,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了对内心精神和世界的探索。景德镇的瓷雕艺术家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景德镇陶瓷雕塑工艺在早期由于师承关系,使创作者从学徒到独立完成作品的限制比较大。比如,师父做观音就教徒弟做观音,徒弟基木上只做观音,虽有时也会创作其它类型的作品,但是观音题材仍是自己创作的中心和技艺的集中体现。我们可以在景德镇雕塑瓷厂、老厂等陶瓷创作基地看到一个工作室只摆满同类传统产品,而这些传统的瓷雕产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鲜有创新。师承关系中更多是学习师傅的技艺,较少融入新一代继承人的理念,所以造成了景德镇走不出传统的局面。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可是发展却没有大规模体现在当代瓷雕艺术创作中。

另一方面,学院派和非学院派的实际操作时的感性第一经验并未上升为一套完整的理论。把实践经验总结成创作理论的欠缺是另一个瓷雕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创新的不易源于对继承的选择和发展。瓷雕的创新离不开创造性的艺术思想。需要艺术家对周遭的生活和身处的时代有敏锐的洞察力、反思和实践能力,并且敢想敢做,有勇有谋,这是艺术家生命力的保障。

二、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刘伟大师曾说:“景德镇不缺乏陶瓷技术,缺乏的是陶瓷艺术的创新思想。”这句话深刻地触探到当代景德镇陶瓷行业的两大问题:一个是陶瓷的发展需要创新,一个是陶瓷艺术品需要新思想。融入艺术思想和形式与技术的创新将是景德镇瓷雕艺术寻求发展的不变主题。

1、确立景德镇瓷雕艺术的话语权

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发展方向必定随着综合国力的崛起而更强调本民族意识,追求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但不以西方审美为标准。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提出,今后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以两头小中间大—橄榄球式的趋势发展。两头小是指各国不断地从本国民族文化中寻找灵感,中间大是指同时积极参与到世界美术浪潮中,推动世界美术的发展,并体现本民族的价值。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入认识不再生硬地引经据典,而是对中国人文精神的选择性继承,即用现代的语言讲现代的事情。新的艺术思想将为当代瓷雕艺术的发展指引方向。

我们可以用西方当代艺术史作参考。西方的当代艺术可谓是风起云涌,一波接一波的流派和主义轮番上阵,给人们的审美带来巨大挑战。西方的当代艺术让人眼花缭乱,干脆走向极至的虚无,宣扬作品的无意义性,甚至与艺术无关。西方的批判主义精神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不该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后现代的观念、装置、行为、偶发等艺术对传统架上艺术不是继承,是消解。美国的抽象主义画家波洛克的崛起代表这一时代的主流艺术形式的确立。后现代的反美学传统如一般,给孩子洗澡,却连着孩子一起把水给倒了。批判精神很重要,完全摒弃就不对了。

中国也曾因历史原因表现出极大的反叛精神。时期的美术一反含蓄、悠远的意境,直接拿苏联的形式做思想宣传。而今,事过之后,我们的审美该如何重新建立?西方因经济、政治的强势掌握了话语权,迫使我们不得不好好参考他们的发展经验。于是有了著名的八五美术新潮。八五新潮以反对在专制文化背景下所主张的艺术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同律,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我的复出。在这个激动人心的运动中终于显现出中国艺术家的批判精神。这的确给后来的先锋艺术家展示了新的视角,提供了其它表达方式的可能,却不触及中国人文精神的根本。

但从另一方面讲,西方当代艺术流派之形成都是有源之水,与哲学思潮有紧密联系。而中国的哲思已经难以跳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度,人类新有可能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都已经被提出来了,所以我们不再前人,而是寻求有时代性的继承。继承中国本民族的艺术思想才有可能为中国的艺术争取话语权。艺术思想是核心问题,瓷雕艺术的创新,技术壁垒的攻克都将建立在一个坚实的艺术思想体系之上。思想的瓶颈一旦打开,形式和技术的创新都指日可待。总而言之,思想为骨,形式为筋,骨之不存,筋将附焉?

2、材料与技术的创新

①材料的创新 泥土材料的创新可能为艺术家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例如,英国材料学家指出,纳米陶瓷是解决陶瓷脆性的战略途径。它有望成为汽车、轮船、飞机等发动机部件的理想材料,能大大提高发动机效率、工作寿命和可靠性。瓷泥由于精细的质地在高温烧制时容易出现倒塌、开裂的现象,影响成功率。试想如果有可能将纳米技术投入到艺术陶瓷材料中,可能会激发起一系列瓷雕造型上的革命。这只是设想,技术、成本、市场运作等因素并未考虑在内。但大胆的设想有可能成为发展方向的引导。

由于瓷泥的特性,瓷雕中的重心非常重要。窑火中渐渐软塌的瓷坯无法对抗地心引力,导致造型多以重心正中、上轻下重、上小下大的造型为主。例如,站立人物的腿大多隐藏在裙或袍中,动物的腿脚多以蜷缩姿态。若要站立,除非素胎,否则上釉后不可在施釉处打撑,打撑处不施釉又会影响整体效果。重心及重力将会成为下一轮改革的中心问题。瓷雕未来还需更多努力来挑战地心引力对雕塑造型上的限制。

2、烧成技术的创新 瓷雕的烧成工艺的创新也将成为一个大方向。目前景德镇还未进入天然气时代,烧成工艺是以气窑为主导,液化气和焦化气为原料。窑炉结构老式,能源消耗大。我们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技术,制造适合本国需求的窑炉。欧洲陶瓷窑炉由于采用陶瓷纤维与轻质高铝耐火材料,轻体窑炉已大范围普及。连窑车也普遍采用轻型结构,以此减少窑炉体的蓄热与热损失。窑炉内装配式窑具规格整齐,质量好,使用寿命长,当然更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从欧洲窑炉的发展上可以看到窑炉结构与烧成技术相互依存,减少能耗的发展轨迹(摘自Furtech品牌介绍)。日本是陶瓷生产大国。日本陶瓷窑炉业扎根于本国的实际需求,坚持以高新科技创新,独立自主开发研制新型窑炉,在许多方面做得很成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景德镇如何开发节能高效的烧成工艺也是关系到未来瓷雕质量的关键因素。

瓷雕行业的革新不是任何一个艺术家能单独完成的工作,需要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相互协作配合。

篇8

关键词:感觉意识;现代设计;驱动力;趋势

0 引言

感觉是人作为生物最本能的反应,是人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让原始人类脱离蒙昧阶段,以主观能动性改变着周边的生活环境。自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科技革命、信息革命,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变,人类也在变。在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技术成为发展的驱动力的时代,伴随的是人的感观的退化、异化,而有“感觉”的情感化设计将会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新方向。

1 感觉意识

“感觉”是指动物及人体接受外界传来的及发自体内组织和器官刺激的特性,包括内在的感官知觉,和对外界的感应察觉。人的基本感官功能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意识引导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发明工具,改造着周边的生活环境。当人类第一次把石头握在手心,感受它的硬度,就注定了它要成为人类最早的使用工具。原始社会的人类地面对大自然,所有的感官都是开放的,感觉、感知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媒介,保护自我的手段。

在《感味回归》中,艾伦・姜索写到,“我们会对某地害上‘乡思’,会不经意地想起它,想起它的声音,它的味道,它的景色,它令我们着魔,而我们也会以它来衡量自己的现在。”这里描述的就是人对感觉的依赖。

2 感觉体验在不同时代的变化

2.1 感觉作为人认识外界的媒介

中国先民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硬的石头可以用来做工具;火可以让身体在寒冷中感到温暖,火煮过的食物也更美味、易消化;木头的易燃性让人造火变得更加方便;木头和泥土的可塑造性让它们成为建造房舍、制作日用品的重要原料;在大江河岸,孔夫子曾望着川流不息的河水而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水的持续的流动性的带来的感受。那个时代没有钟表,人只能对自然物――太阳、星辰、植物、水等的变化来感受时间的流逝,先民们置身于未开化的环境中,能够察觉一年的节气,什么时候适合播种,知道月亮每晚什么时候出现,因为他们的感官和大自然的节奏协调了。

2.2 现代社会中的“感觉”

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后,伴随的是人的感觉体验的变化。现在,各种人造的复合材料改变着我们生活环境的面貌,那种来自自然环境的原材料越来越少了,随处可见塑料、玻璃、人造木,常闻到装修材料的刺鼻味,有些现代材料给感官带来不愉快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麻木着人最本能的感官意识。

2.3 技术的进步与感官的退化、异化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在变,人类的感觉体验也在变,自十八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历了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科技,电子产品“奴役”着大多数人,在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技术成为发展的驱动力的时代,伴随的是人的感观的退化、异化。

“宅”成为大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缺少与自然、周边环境的接触,人的感官也必然会退化。爆炸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耳目;网络上全球各地的劲爆新闻事件刺激着我们情感的承受能力;传统的审美疲劳转而趋向审丑;网络术语流行“错别字”等,感觉体验开始异化。

3 “感性化”的设计与“理性化”的设计

现代设计伴随着工业化的经济发展而产生,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较量,设计师们探索过主流的发展方向,从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运动到现代设计运动、后现代设计运动,在欧美及日本上演,形成以英、法为代表的追求感性化的传统主义和以德、荷兰、瑞士为代表的理性化的现代主义两大设计艺术阵营。

3.1 “感性化”的设计

现代设计萌芽阶段,不少西方艺术家排斥大工业化生产,尝试在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设计,吸收各国的艺术特点,从自然界寻找灵感,由此产生了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它们诞生在工业化时期,想与现代主义的产品抗衡,以有着悠久的艺术文化历史的英、法为代表,法国的现代设计要追溯到“新艺术”运动,这是一场装饰与现代的妥协的产物,包括后来的“装饰艺术”运动都是以装饰为主题的,这个浪漫的国家一直无法舍弃对华贵优雅的形式美的向往,不热衷于追逐快节奏、高效益的发展模式,情愿沉淀在传统美的生活方式。

3.2 “理性化”的设计

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特点是理性主义、冷静、缺少人情味,现代设计诞生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背景下,以大众为需求对象,是大势所趋。这种设计意识最早在德国萌芽,可以说当英法排斥工业化大生产,对装饰艺术恋恋不舍的时候,德国似乎预见了现代设计发展的方向,所以成立“德意志工业同盟”,并办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在全国探索现代主义的设计实践。然而现代主义的设计过渡强调功能和极简形式,忽略了人对产品的情感需求,从而导致20世纪六十年代的反设计运动的爆发,引来一股怀旧风,然而怀旧的风格终究是不合时宜了,并不能再次成为时代主宰。

4 感觉的回归

不论是偏理性化的设计,还是偏感性化的设计,都是现代设计发展过程追求的形态。理性化的设计注重功能和实用性,感性的设计较多考虑产品的艺术美感,可以成为情感的依托,然而这两种设计都是极端的设计,过度理性的设计造成人的情感需求缺失,不是长久之计;艺术化的感性设计需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是少数乌托邦分子的追求方向,在现代社会也不是权宜之计,这个时候需要有一种新的设计意识来弥补这两者的不足,来唤醒现代人在物质社会中沉睡的人的主观感觉。

4.1 感觉驱动力

感觉是人作为生物的最本能的生物反应,而人的感知力在这个技术驱动的年代已经在退化、异化,用什么来刺激在身体内沉睡的感觉,让它成为设计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将会成为一大课题。原研哉说过,“以我们的感觉为基础重新审视世界,这对技术也是合理而有意义的。”

4.2 有“感觉”的设计

原研哉提出了“感觉”的概念,他把感觉指代能激发我们感觉认知的熟悉的东西,在二零零四年的“触觉展”中,展示了一系列以“感觉的设计”为主题的设计作品,涵盖了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作品,都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每件设计作品都能触动身体的某种感觉。有些设计师以水果的形态和肌理制作果汁的容器造型,使果汁的味道与水果的印象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木屐鞋底采用人造的自然形态的材料――木屑、青苔、沙石等,唤醒脚底对大地的感知能力;用毛发做灯罩,营造一种诡异的气氛。

5 总结

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感觉作为一种抽象的姿态,它的体验方式也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变化。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化是大势所趋,然而作为有感觉意识的人类依然对艺术化的美感依依不舍,一种突破这两种特质的设计方向将会成为时代潮流――那就是回归到人自身,唤醒沉睡的意识,借助现代化材料和技术,设计生产现代而富有“感觉”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沃克・莱斯利.笔记大自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设计;以人为本;社会效应;经济效应

1.什么是设计

作为一名设计者,我无时无刻不在问自己:什么是设计?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然而我认为时代的向前发展,却并不等意味着文明的进步,我们置身于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此种境地使我们感到迷茫,到底该如何不断地获得创造力,来满足现今高速发展的设计需求呢?其实,在这种时候,我们盲目的追逐着时代的前端,倒不如停下来,侧耳倾听设计的哀声,需找设计的本质,放远目光,也许在我们的身后,同样会有许多的创意。

也许未来就在眼前,但我们的身后,却有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梭,又怎么会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因为创意的匮乏而迷茫呢?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和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2.现今设计现状

自从在思想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或同样是思想家也是艺术运动家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形成了“设计”的思想,其间经历了立体派、直线派、未来派、达达主义、新构成主义、造型主义、绝对主义、现代主义、包豪斯运动,等等,至今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了。虽然我们无法亲身经历那个时代,去感受工艺美术运动时的情况,但从各有关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书装设计和墙纸设计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这场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制作具体的物品,反对那些没有生命力的东西。

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当时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所经历的时代情形相仿,一样在经历世界剧变带来的痛楚。那我们是不是也理应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思考一下现今设计的思想与感受性该从何起源呢?

现今,设计风格多样化,地域色彩浓厚,导致设计者对于设计的概念变得模糊,有的认为设计应该形式追随功能,有的认为形式追随市场,有的认为奢华唯美,有的则认为简单为美等等,总而言之,一个好的设计的没有一个有权威的评判便准,再加上消费者或者是广大评判者喜好及观点的多样性,导致现今设计优劣的评判变得更加的模糊和混乱,进而更加的扭曲了设计的本质。

3.设计的本质

设计风格的多样化让我们迷茫,于是我开始寻找设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产品设计的学生,我开始从我所设计的产品方向对设计的本质进行了分析:作为一个连接消费者和制造者的服务产业,我们的任务是研究消费者喜好、习惯、等,并将其整合,去糟存精,并结合当今科技对现有产品进行再设计或者是开发新产品来填补现今空白,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进而达到增强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产品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可以看出,设计的目标是广大消费者,也就是人,其本质是为人服务,正如柳冠中教授说的那样,我们要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而设计。

4.日本设计回顾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历史最低谷,可是他们却在短短的20多年中,赶超众多老牌强国,成为了世界经济第二的国家,被世人称之为“日本奇迹”,虽然说,“日本奇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经济援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才是它的出路,而在这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下,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的日本,人们对于“之友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到到一定水准,充足的生活才会实现”,在这一前提下,日本的产品设计行业高速发展,并融入了产业的发展潮流中。另一方面,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不少日本设计师吧欧美的现代主义设计照搬到日本,但这些具有浓郁西方文化的东西在日本这块土地上发育不良。这也就促使了日本设计师开始反思,到底什么东西才是日本的。

如今,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关注日本设计,可以发现它完全是明确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纵观当今日本设计,除了极少数情况外,绝大多数都是规格化、量化的产品,虽然使日本经济告诉的发展,却也导致了产业设计与文化的分离。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个性收到了极大地压抑,所涉及的产品只反应出企业的意志和战略,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时的日本设计素材与技术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并能制造出近乎完美的设计品来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但却失去了个性和人性。

5.真正的设计

说了很多,结合设计的本质来看,设计不应该被划分为“国际性设计”、“中国设计”或者是“日本设计”等等。关键在于:最优秀的设计可以跨越文化、风格的壁垒,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不做过分的设计。

作为一个设计者,我们不应该特意去创造一种风格,而应该培养自己观察敏感性,以及对不同事物的不同解决方案。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公司的企业文化、新的社会需求以及市场跨度,随后再提出可行的,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风格会不自觉的体现出来,这样的设计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好的设计。

因此设计应该脱离风格和文化的驱使,而只为目标而驱动,创新设计应该产生社会效溢以及经济效益。好的设计之中,应该充分融合创造更好生活的思想。

6.总结

那么中国的设计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坐拥身后的历史积淀,我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呢?丰富的传动文化造就了丰富底蕴的中国,然而现代设计史植根于欧美文化之中的,因此,对于中国设计来说,丰富的文化底蕴不应该成文阻止设计师们进入领先设计文化的负担。不仅如此,中国设计师们更应该像前面说的那样一边回顾自身文化的历史积淀,一边将他们融合进现代应用中之中,使其与现今生产生活相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将中国自身文化融入现今设计并不代表形而上学的添加堆砌中国元素,而是要有选择的,有意义的融合,不可将中国式的解决方案和观点用在形成中国设计思想之中或组成全球文化的一部分。

没错,我们只有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时刻抓住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不为刻意营造设计的风格和流派而肆意堆积设计元素,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屹立于现今纷乱的设计思潮,真正的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 柳冠中.工业设计学概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篇10

关键词:标志设计;发展;重要性;创意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77-01

一、中国现代标志设计的发展

设计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从没停止过脚步,设计风格和表现形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改变不断的发生变化。现代标志设计从民间美术时期发展到工艺美术装饰图案时期后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又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现代平面设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标志设计形式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并且涌现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优秀设计师和设计作品。例如陈幼坚、韩秉华、陈汉民等,他们的设计成功之处源于创意新颖让人过目不忘。目前我国标志设计被程式化的标志构成方法和表现形式束缚,这些所谓的技巧反而变成创造力的桎梏,整体设计水平仍旧与西方有很大差距,这些差距主要来源与受限于西方设计思路,过分追求作品的形式感和时代感,力求简洁的表现,缺少了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设计成了一个仿造的过程,没有灵魂。因此,创意是现代设计中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的重要问题,从设计创意的角度来说,需要做到既善其“形”,又达其“意”,让标志的表现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的同时,具有文化内涵和地域认同感。

二、标志设计的创意研究

(一)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重要性

创意是设计的灵魂,设计中的是对传统的突破和叛逆,旨在是打破常规,寻求独特的视角来表达设计主题、传播信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创意的实施需要将思维与行动结合起来,它来自生活中总结和提炼,又取决于不经意间闪烁的灵感,是我们设计的源泉。标志设计中,好的创意会使原本生硬的概念变得有生命力,说服力,并且吸引人们的注意,不仅是视觉上的吸引观众,还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标志设计创意的实现基础

标志设计中的创意能力由设计师的个人审美能力、设计能力所决定的,创意的灵感来源于设计师的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设计方法、设计思想、设计基本知识的积累。标志设计师能够灵活的运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设计的元素,才最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设计师靳域强曾说:“我不是天生的设计师,只是自然地从生活中培养潜能。热爱生活帮助我领悟宝贵的人生观,同时给予我神妙的创作动力。”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首先要锻炼自己从普通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设计的灵感和方向,并以新的视觉对其进行组织和重构,从而展现出新颖有张力的另一面。其次,标志设计一方面可以按自己的设计特点进行大胆的创新,为另一方面还要满足观着和甲方的需求,要求设计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开阔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等。能够合理的利用美学、心理学、色彩学、广告学知识,将标志设计展示出来号召力和感染力。

(三)标志设计的创意方法

1.以设计要求的主题理念为创意点进行设计。例如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会徽“运行之星”的标志设计,画面中十三虚线,使星显出运行状态,寓意为运动,进取,又象征美国独立时的13个州,红白蓝三色,则是美国国旗的颜色。

2.以标题名称为创意思路进行设计。标题中包含与设计内容相符合的主体信息,不能忽视。可以利用标题内容作为创意的切入点,使标志设计紧扣主题要求,达到“形”与“意”紧密结合。

3.以象征物、吉祥物为设计母题的创意方法。象征物与吉祥反应了了一个国家、地区、企业的传统文化,在标志创意的方法中我们可以用具体的物体去表现特定的意义和事物,例如说起龙、熊猫、瓷器我们就会想起中国,说起自由女神就会想到美国。标志设计中,可以重复利用这些母题,结合创意思维和新颖的设计手法,为标志设计服务。

4.以地域特征为创意思路。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人情,在标志设计的创意中加入地域性的特色会使得标志更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如1960年意大利罗马的奥运会会徽,是以罗马城徽的标志作为主体,标志具有典型的罗马地域特征。

5.以表现形象特征为创意思路。这种方法旨在从特征方面抓住创意的切入点进行思考和创作。例如,苹果公司以咬了一口的苹果作为其标志,苹果在希腊神话中象征着智慧,传说亚当与夏娃就是吃了口苹果才变得有思想,也寓意了苹果公司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结语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文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理念也层出不穷,标志设计也在这种变革中受益匪浅,我们在设计中应注重思想性与形式感之间的关系,设计离不开创意,创意是设计的源泉,标志的创意在于独创性和想象力,在于巧妙的结合,在赋予商品新的价值与意义的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