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是“短钱长配”会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险企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不断增加。部分保险公司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聚集资金的冲动过于强烈,尤其是一些寿险公司,大力发展短期限、高回报理财型保险产品,然后用于投资,高杠杆、高风险运作。这些资金成本在6%以上,有的甚至超过8%,而这些资金又投资于股权、不动产等长期资产,导致“短钱长配”。这就会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隐患。
二是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A股市场疯牛疯熊交替,大幅度的市场波动时有发生,继2015年6月A股异常波动后,今年1月份,A股4天4次触发熔断机制,几天内股市下跌近15%,高杠杆的资金在此情形下面临爆仓的风险。这些资金的平仓反过来又会助推整个股市的下跌,产生正反馈的效应,甚至诱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建立健全现代化多层次的资金运用监管体系,应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一是强化举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首先有必要对举牌的目的予以披露。险资举牌意味着该保险公司至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5%,甚至个别高达20%以上,进而成为上市公司举足轻重的大股东。有的保险公司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满足于做上市公司的财务投资者,而是希望控股上市公司成为战略投资者。如果保险公司并购的目的是控股,那么应当告知中小投资者其长期战略规划,包括调整管理层、转变公司经营方针、投资重大项目等情况。其次,举牌的保险公司有必要披露资金来源等情况。一般来说,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3个渠道:自有资金、保险责任准备金、其他资金。保险公司有必要对举牌的资金来源分别予以说明,以便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判断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最后,举牌的保险公司对于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等应当予以披露。如果举牌过程中不披露一致行动人的情况,保险公司很容易通过关联公司共同举牌来规避法律的规定。
二是厘清创新和监管的边界,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举牌行为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管得过死。考虑到我国保险市场实际和市场体制转轨的特殊情况,保监会目前既不是简单地“松绑”,也不是一味地“收紧”。对于险资杠杆收购等行为,只要不威胁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部门就不应该介入其中。
篇2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投资匹配
一、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
由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只允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短期意外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业务范围和保险的特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具有如下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财产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保费和资本金。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增长速度快,促进了我国财产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费规模的迅速扩大,保险资金越来越多,且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保险资金不仅来自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且大量的保险资金来自于个人;从产业来说,财产保险资金来自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构成来看,保险资金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
(二)资金性质的负债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将保险定义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从保险的定义可以看出,保险公司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保费收入,收取保费在前,承担保险责任在后。即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生效后,根据未来保险事故发生与否,决定了是否承担赔付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保费资金具有明显的负债性特点。从保险资金的构成来看,除资本金和总准备金外,其他都属于负债。
(三)对外负债的短期性
从经营范围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除工程险等少数险种有可能保险期限较长之外,其他险种的保险期限都不超过一年;与此同时,财产保险公司可能的支出将在保险期限内完全明确。由于财产保险公司的险种的责任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就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负债大部分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短期性特征。
(四)保险资产的流动性
财产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成本支出时间的滞后性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及负债的短期性,决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支出的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保证保险责任的及时承担,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利益,财产保险公司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以防止债务产生的财务“黑洞”导致公司无法继续经营或破产。
二、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从以上财产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可以看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不仅来自于经营的保险业务本身,同时与保险公司的自身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在当前财产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将直接决定公司经营的成败与否。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保证各项债务按时支付。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
资产负债管理,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为针对某类负债产品的特点形成的资产结构,实行业务条块上的匹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资产负债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它从整个企业的目标和战略出发,考虑偿付能力、流动性和法律约束等外部条件为前提,以一整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技术,动态地解决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匹配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财务控制,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及流动性的实现。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管理是通过了解保险公司的业务特点为出发点,进而合理分析其资产、负债,并合理安排资产负债的匹配关系,以保证企业运行的安全、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的流动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产保险风险发生的时点的不确定性和赔付金额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财产保险公司负债发生的时间的不确定性和支付金额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财产保险公司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以合理化解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来看,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公司业务发展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好坏。只有资产负债管理做好了,财产保险公司才能保护股东及广大投保人的利益,才能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行业、社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1.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
保险,是一种风险预防和转移的工具,它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意外损失或约定事件,保险人按约定补偿被保险人的损失或给付相应的保险金额。保险公司财务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风险转移的成功与否。目前,财产保险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承保利润不断下降,有的险种甚至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充分发挥保险风险转嫁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做好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以满足广大投保人利益的需要。
2.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主动适应保险监管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由市场行为监管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并重的方向发展,并将最终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的监管,就是要求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其外在表现为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高于保险监管机构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而实际偿付能力等于认可净资产,认可净资产等于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根据目前保监会的偿付能力监管的规定,公司负债全部为认可负债,而资产则根据资产的风险状况和变现能力按比例认可,保险公司要想提高认可净资产的比例,就必须在实际经营中提高资产的认可率。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将资产配置到认可率高的资产上,提高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满足监管机构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资产负债管理是财产保险公司降低财务风险的需要
财产保险公司积累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金和责任准备金。责任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保证未来能够及时偿付,而从保费收入中提取的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公司,风险存在具有普遍性,同时风险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这决定了保险公司赔付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安排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提高了财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为此,财产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改造管理流程,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合理提高保险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保证公司的健康运行。
篇3
【关键词】保险资金,直接市场,基金业
一、改变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保险资金投资模式后
随着保险资金运作渠道,拓宽了市场对于原有投资模式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保险公司的直接市场保险资金成本估算,风险控制,人员配备,投资策略,债务结构创造了新的挑战。在基金业,保险公司目前的持有人是基金份额的主要组织,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保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型基金的金额为30.78十亿人民币,占对于基金净值总额的27.3 % ,基金业规模的1/3来自保险业。直接进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险资金,影响了基金业的资金来源,同时也对基金业的现有业务形成冲击。基金业和保险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关系,在过去的重要性,基金市场为保险资金间接方式已减少。随着大型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浇理性股市,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将加强机构投资者在游戏中的角色,这将迫使基金管理公司对建立和保业务策略进行调整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保险资金直接影响市场
保险资金直接影响了基金业的市场基金业,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是一个双刃剑。随着保险资金, QFII等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以保护证券市场,以及国家政策,股市的整体状况正在改善,这将是基金业的机会很重要。直接进入市场的保险资金有利于整个股市的好,经过一个大的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直接干预可以发挥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转。在证券市场基金业的正常运作,以更好地利用其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性能优势。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对基金业所造成的激励基金行业的影响会做出更好的自我管理和运作体系。
中国保险资金投资基金的重要来源,保险资金占基金份额的总体比例约为1/3,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保险资金投资基金业的比例有所下降。该基金的很大一部分的利润正在从基金管理费所得,如果到期后的基金不能保持这部分的封闭式基金份额,或开放式基金是一个显著回购,基金的收入将大幅度减少。随着金融部门继续加强在国外的竞争在基金业,投资理念缺乏特色,面对混合的趋势,投资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的整体水平将逐渐失去了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的基金业的资本市场投资表现的整体环境具有中国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经营机制,持续下降,近年来,证券,基金行业是很难与它的专业财务和出色的表现。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如果不及时做出调整,基金业,将失去保险资金投资更多。
保险资金的直接面对冲击市场,基金业应拓宽其资金来源。基金业在机构投资者的吸收,并应制定一个个人投资业务,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管理的职能。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自身的公司治理机制,结构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设,提高他们的业务策略,以提高投资水平,规范投资运作。基金行业在产品定位,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应该是一个更大程度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其在吸引更多的投资表现出色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
三、保险资金直接与基金业的市场互动
(一)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收益率会比较投资于投资渠道的选择。直接投资的保险资金入市的股市比预期收益率后,只有通过高投入的资金,它可能会导致从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基金的一部分撤出。由于股市波动较大的投资回报不确定的。相比之下,保险资金的其他投资渠道的收益率,目前的投资收益率的基金业还是比较高的。
(二)属于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保险公司,稳健的投资是最重要的经营原则。因为股市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中国股市的特点是随机游走弱势有效市场,股票的低定价效率,更大的风险。相对稳定和有利可图的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和基金有良好的合作传统,在过去的经营实践中,基金间接地通过保险资金入市已经达到一个更好的回报率,有效地规避了风险。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不稳定的早,但长期政策的基础上强力推进,资金闲置资金的巨大需求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市场有着积极的长期趋势。凭借其基金业更专业的财务管理的优势,实现在股市良好表现,从而吸收更多的保险资金。根据需要,以分散投资风险,保险资金仍将保持投资于本基金。
(三)从目前情况看,投资于基金的资金比例的保险资金并不高,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仍然相当有限。保险基金,基金中的基金作为保险投资渠道的年增长率将有助于保护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可以限制该市场的规模是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 %,去年投资的资格,保险公司直接投资流入市场,也有严格的限制,保险资金的比例直接在股市投资仍然是非常小的。
保险资金直接在股市投资,保险公司的主要客户既是基金,该基金也是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的情况之间,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只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基金行业具有成本低规模,高效率的专业管理优势,低风险的投资多元化,本基金的良好表现一定能吸收大量的保险资金进行投资。对基金行业的资金来源,虽然保险资金将直接市场基金行业有一定的挑战,但我们的保险资金已经在最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其在基金投资规模将继续增长。部分资金在保险公司出色的基金表现,能促进优胜劣汰市场基金,该基金的奖励的生存,从而推动基金业和保险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手中的增量流。
结束语: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拓宽保险投资渠道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互动。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以增强游戏,有利于长期利好资本市场的。直接保险资金入市,保险业和基金业的影响将是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跟踪。保险和基金业必须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做出理性的风险管理,投资安排和产品创新。
参考文献:
[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9期
[2]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6期
[3]《税务与经济》2000年03期
篇4
关键词:信贷保险 运作模式 优化选择
“三农”和小微企业是国家今后较长时间内支持和发展的重点。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其对两者的支持必不可少。现实中,由于“三农”和小微企业经营风险高、缺乏合格的抵押品和第三方担保等原因,其很难获得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保险作为一种专门管理风险的手段,其在促进信贷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被给予厚望。国务院总理于2013年6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八项政策措施。其中,特别指出要加大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倾斜,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强调要推广涉农新险种,试办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等。可见,信贷保险在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功能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支持。不同的运作模式由不同的组织结构,在功能的实现方面也有所不同。要想实现信贷保险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预定目标,就要对信贷保险运作模式进行研究和选择。
一、信贷保险运作模式选择的战略思考
运作模式可以分解为运作和模式两个专业术语来理解。运作指运行和操作,是进行中的工作状态。模式可以理解成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描述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内容以及各部分之间存在的规律关系进行把握。
信贷保险运作模式主要是指与信贷相关的保险供给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供给主体、供给方式、理赔形式、风险分担等方面的内容。根据政府、信贷机构和保险机构不同的合作形式可划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商业运作模式、政府支持的商业运作模式和互助合作模式四种模式。
就目前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气候环境以及经济体的保险意识等多种因素差别较大,这四种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同程度的现实基础。但既要考虑这一运行模式的必要性,也要考虑其可行性,还要考虑其社会效益,也就是要确定信贷保险的优化模式。这一优化的运作模式能够最有效地实现保险支持信贷的功能。本文认为可以将以下几方面作为判断模式是否优化的参考依据。
运作模式要具有可推广和可复制性。这一条件要求运作模式要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要求。保险运作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区都能有效地组织起来,不会发生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组成部分无法组合或者组合后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运作模式中保险的技术水平要有高度和不断改进的空间。保险的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作模式能否长期运行下去。有些保险的技术水平较低,只能够满足特殊时期或特殊地区的需求,当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保险技术也需要做出很大的变化,甚至完全不同,这样就会给运作模式带来不稳定性。此外,保险的技术水平要能够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改进,这样才更具灵活性。
运作模式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运作模式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内部经营的效率性以及组织架构的稳定性等方面。资金来运是运作模式可持续的先决条件。如果运作模式的资金来源依赖性过强,一旦主要资金来源出现问题,整个模式就难以为继;又或者资金来源过于狭隘,不能满足运作模式日益发展壮大的需求。内部经营是运作模式可持续的重要保障。运作模式的经营效率低下,或者造成投资主体的持续亏损,或者无法满足需求主体在某些方面的要求,造成投资方或需求方的撤离,从而无法持续经营。组织架构的稳定性是可持续的必要条件。运作模式的组成部分要相对独立且足够稳定,否则会出现模式内组成部分经营变换的情况,降低品牌的社会信誉,最终影响到模式的可持续性。
二、国内外信贷保险运作模式的经验借鉴
相较于小微企业来说,“三农”在信贷方面面临的障碍更突出,反映出来的问题更多。因此,选取农村信贷保险运作模式展开论述更具有代表性。
从国外发展情况来看,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农村信贷保险领域的开发和应用较早,农业保险的运作模式比较成熟;印度、孟加拉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试点工作,逐渐成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保障的有效手段。
从国内发展情况来看,2004年以来,各省市先后积极开展农村信贷保险试点工作,探索适合当地的农村信贷保险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我国农村信贷保险是政府主导、商业运作、政府支持的商业运作、互助合作等多种模式并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上海安信的政府主导模式、吉林安华的商业运作模式、黑龙江农垦区的互助合作模式、重庆市开县和广东省三水区政府的政府支持的商业运作模式。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农村信贷保险运作模式的综合分析,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经验,可以作为信贷保险运作模式优化选择的经验依据。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信贷保险顺利运作的关键。从国外发展情况看,日本和印度政府在机构设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日本政府在农业信用基金协会和农业信用保险协会成立之初派遣理事和监事进行管理,而印度则建立由财政支持的政策性保险机构。此外,日本和印度政府给予涉农信贷保险机构财税方面的优惠力度都比较大。日本政府的补贴力度达到了50%,而印度政府曾给予印度人寿保险公司开展农村保险10亿卢比的补贴,并允许保险公司通过小额保险来冲抵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国内几家试点来看,上海安信模式、重庆开县模式以及广东三水模式属于政府直接主导或支持的类型,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需要过多赘述。黑龙江的互助模式表面上看政府没有直接参与其中,但是相互保险公司在风险承担能力、资金来源方面都比较狭窄,如果没有政府在税收、财政方面的适度优惠是不可能持续发展并壮大的。而吉林安华模式尽管是商业化运作,但其代办了政策性保险业务,即农业保险,因此也得到了政府的鼎力支持。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开展信贷保险的有力保障。日本出台了《农业保险法》、《农业互助合作法》、《农林中央金库法》、《农协财务处理基准令》等法律法规,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保证了互助合作模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印度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涉农保险机构发展,行政、监管法规也对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小额保险提出了硬性条件和业务发展要求。目前,国内试点在规章制度方面成文的还比较少见,全国性的法律尚需不断完善。
最大限度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贷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过于严重会导致保险公司的赔付率非常高,则保险公司的经营难以为继。日本的相互保险制度在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的优势明显。这是因为相互制度下的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只是肩负双重身份的同一个人,且会员之间由于地缘、血缘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声誉成本和社会惩罚成本相对较高,因此能有效遏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国内来看,上海属于发达经济区,在征信系统建设以及个人信用建设方面相对先进,因此信贷违约的社会惩罚成本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吉林安华由于是商业化运作模式,保险公司在控制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主要是通过保单的设计,但成本会相对较高,政府的补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互助保险本身在控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方面的优势相对明显,且成本较低。重庆开县将贷款大户的直补资金与贷款账户相关联,有效抑制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提高生产的积极性。
三、我国信贷保险运作模式的优化选择
根据前述战略思考中选择优化模式需要考虑的三方面要求,结合国内外信贷保险运作的经验借鉴,对现有信贷保险运作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政府主导模式对地方政府实力要求相对较高,且在该模式下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效率可能会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非常低。商业化运作模式的保险技术水平和内部经营效率在保险公司追求利润的目标下将会优于其他模式,但也要看到由于赔付率可能会高于其他类保险业务,保险公司在完全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下很难有持续的积极性。互助保险模式是较容易开展起来的一种模式,但该模式的保险技术以及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各层次经济体的需求,且该模式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相对脆弱。
政府支持下的商业运作模式融合了上述三种模式的可取之处。一是该模式的可推广和可复制性较强。模式中信贷保险产品的设计应由商业保险公司来完成,则产品设计前的市场调查以及产品投入使用后的展业、理赔等环节都相对标准化,容易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复制。二是该模式的保险技术和经营效率相对较高。标准化流程对保险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商业运作模式在内部控制制度相对规范且有一定的社会声誉。三是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较强。政府支持是信贷保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纯商业运作模式的可持续性不够是因为亏损的可能性非常高,而政府支持下的商业运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政府可以在税收和保费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和补贴,能够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开展扶持“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政府支持下的商业运作模式不仅满足战略考虑,也符合保险支持信贷功能定位的要求。首先,该模式在分散信贷需求主体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方面有比较优势。在全国范围内采取政府支持下的商业运作模式,意味着政府只需要提供补贴和政策优惠,而且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进行支持,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承保也更加合理,能够最大限度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散风险;商业化运作还能采取“以险养险”方式,不仅能够弥补保险公司的利润损失,还能拓展其他保险业务。其次,该模式在缓解信贷双方的逆向选择方面有比较优势。政府支持的商业运作模式中,保险公司仍然有追求利润的动机,因此无论是在保费厘定还是承保理赔方面都更加谨慎。最后,该模式在降低信贷的道德风险方面有比较优势。政府支持下的商业运作模式对保险公司仍然有正向的激励作用,同时没有财政兜底,无论是保险机构还是信贷机构在对借款人贷后检查方面将更加严格,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会降低。
综上所述,政府支持下的商业运作模式是符合保险支持信贷功能定位的战略选择。这种模式通过政府与商业信贷、保险机构共同协作,既有商业模式的灵活性,又有政府政策财税资金方面的支持;既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又能在最大程度上覆盖需求主体,有利于今后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熙,林义.印度农村小额保险发展经验及启示[J].保险研究,2008,(2)
[2]孟春.中国农业保险试点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路瑶.日本的互助合作农险模式[J].中国金融,2012,(8)
篇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insurance fund is getting features like rapid increase of investment scale, high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ly strong influe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ies,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operating measures and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fund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is getting better.
关键词: 财险公司;资金运用;投资收益
Key words: property insurance company;fund application;investment income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50-03
1 财险公司资金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风险意识和风险管控措施相对薄弱 由于国内保险资金规范化管理起步较晚,监管制度建设滞后,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淡薄、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内控机制薄弱,这是许多保险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投资决策没有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风险控制观念淡薄,造成一些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
1.2 资金运用总额与保费收入比率依然较低 由于国内保险企业在财务管理和保险精算等方面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国内外保险公司资金可运用数额有很大差异。尽管国内保险公司短期内积聚了大量的保险资金,却面临运用渠道与资产负债不相匹配、可进入的资本市场容量较为有限等问题,资金运用额仅限于本公司部分保险资金。国外保险公司以保险资金为支点,以基金或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等综合金融工具为杠杆,主动直接参与撬动巨大的资本与货币市场,管理着巨额资产,产生巨大的效益,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1.3 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当前多数财险公司采取内部设立资产管理部来运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管理运作方面,部分公司专业人才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反映不快,投资策略调整被动,缺乏主动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二是自主创新方面,一些公司面对快速发展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三是能力建设方面,一些公司的市场判断力、风险控制力、资金运作力、金融竞争力仍十分薄弱,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难以应对自如。
2 财险公司投资收益偏低分析
笔者认为,财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资金来源多为短期资金 从可运用资金的性质来看,财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多为短期资金,为了使其资产负债结构匹配,财险公司投资品种的期限一般都较短。在资本市场上投资产品的收益往往与其期限是互相匹配的,投资期限越短所能获得的投资收益越低。因此,投资的期限短以及高流动性直接影响了投资的收益性,在获利能力方面,财险公司弱于寿险公司,有天生的不足。
2.2 议价能力相对较弱 从谈判能力来看,财险公司的资金规模普遍比寿险公司小,投资议价能力受到很大制约。目前,保险资金仍然过多地依赖银行存款,其中协议存款占了很大比重;寿险公司的存款金额比财险公司大几倍,其在协议存款方面的议价优势不言而语。由于资金量相对少,财险公司在协议存款方面的议价能力弱于寿险公司,投资收益自然偏低。
2.3 组织模式运作上不占优势 从资金运用的组织模式和人才优势上,财险公司相对寿险公司不占优势。目前中国财险公司中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占比不高,许多公司由于保费规模小,都是依靠内设的投资部门来运作,专业人才相对贫乏,导致投资收益率偏低。
2.4 保险资金运作难度大 从资金来源的结构看,由于保险公司自有资本和经营利润在资金运用中的比例较低,在分析保险资金来源的结构时,主要考虑保费收入的结构状况。财产保险公司能够经营的保险产品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相当广泛,但从保费收入的构成来看,机动车辆险的保费收入在整个保费收入中比例较高,基本上占其保费收入的一半以上,除企业财产险和货物运输险的保费收入相对比较大外,其他险种的保费收入则较低。由于保费收入集中于出险率比较高的一些险种,保险资金来源的结构不合理,使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运用的难度增加。
3 财险公司资金运用的主要措施
3.1 充分认识财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来源特征 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构成主要由资本金、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等),总准备金、保险储金以及未分配盈余等构成,而可以进行资金运用的资金主要有自有资本、经营利润和保费收入中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这三项资金来源中,自有资本和经营利润,保险公司能够长期使用,而未到期的责任准备金则由于其固有的特性只能进行短期运用。在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三项来源中,前两项由于受到保险公司规模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在保险资金运用中的比例往往很低,保险公司更多的利用保费收入进行资金运用。财产保险公司目前主要经营的是中短期保险产品,保险期限一般比较短,除了一些具有投资功能的产品外,大部分产品的保险期限都在一年以内,这也使其保费收入以短期为主。保费收入的特点决定了保险资金来源的期限短,保险公司在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更多地需要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问题。因此,财产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中以中短期的投资产品为主,再根据其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进行适当的长期投资。
3.2 合理配置投资组合和持有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司资产、负债的特点、险种结构、出险频率、赔付金额等特点以及紧密联系公司业务的发展情况和经营结果;同时要充分满足公司的偿付能力要求和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从而合理安排投资品种、投资组合和持有期限,确保公司在稳健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公司价值的目的。
3.2.1 根据负债的特点配置投资的期限 财产保险公司是一个典型的负债经营企业,且其保费资金大部分属于短期负债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这是财产保险公司投资首要考虑的因素,并要采用以负债为主导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因此,在安排投资前,财险公司应根据保费资金在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负债的偿还期限与保险期限的密切关系,合理配置与其业务风险相匹配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期限。当保费在总资产的比率较低时,可以考虑以中长期投资品种为主,但要把变现的因素及综合的投资收益作为参考指标;当保费占总资产的比率较高时,并且保费有稳步持续增长的趋势,为满足负债的短期性及资产的高流动性,这是应注重短期投资和中长期投资相结合;当保费增长缓慢,而且比重较大,责任准备金提转差较小,这是不应把投资效益放在第一位,应偏重资金的流动性和现金流的稳定性。
3.2.2 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 财险公司在制定投资策略时应充分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根据盈利能力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投资组合和投资期限。当根据以往数据预测保险业务经营具有盈利预期时,意味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基本不会动用资本金,应将资本金配置到期限较长,收益较高的投资上去,如投资中央企业债、基础设施建设等。根据预测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现金净流量,将盈利积累的资金也配置到期限较长的投资中去,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将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资金,配置在期限短,流动性强的资金上。当预测公司的整体经营为亏损时,公司在投资配置方面应根据预测,减少配置到长期投资上的资产,以保证公司持续经营的资金需要。
3.2.3 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状况、出险频率,配置投资资产 由于财险公司保险产品种类多,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特点、出险频率及对赔付金额的要求,因此,相同收入规模的公司,对投资组合的要求也差异较大。如以车险经营为主的公司,要求投资的流动性高;以财产险业务为主的公司,对资金的流动性要求相对较低,但偶然性更大,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对资金量要求较大,要求投资的整体变现能力强。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配置投资,合理确定投资组合及投资期限。财产保险公司应根据大数法则的要求,充分考虑不同险种的出险概率和平均偿付金额,合理分析单一险种债务平均偿还期,进而计算出公司险种所要求的整体保险业务负债的偿还期,并根据偿还期对称的原则要求,配置投资资产的偿还期限。
3.2.4 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投资组合 财产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投资资产的认可率是不一样的。如在公司业务的起步阶段,由于公司资本金充足,基本不需要考虑公司资产的认可率,可以只考虑流动性、盈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去配置投资。但当公司业务规模较大,资本金接近不足时,就必须将投资配置在认可率高的资产上,如协议存款,可转换国债等。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投资配置需要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阶段,及不同阶段对偿付能力的要求。
3.3 积极探索固定收益类投资领域 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地位是放在首位的,这就决定了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始终是保险资金占比最高的投资品种。发达国家保险资金运用的证券化趋势主要是大量持有各种债券,这种现象的背后要求债券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组合能够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的要求。首先应该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国债、业绩优良的金融债券、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债券。其次,还可以尝试允许保险资金进入一些新的投资领域,比如基础设施投资。因为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其回报比较适中,但受益的波动性小,比较符合保险资金安全稳健的宗旨。同时考虑到投资期限较长,为控制资金的风险,可采用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发行的长期建设债券等。
4 财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风险管控
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投资渠道风险以及保险资金运用的信用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和投资组合风险也更加复杂化。由于新的投资渠道没有以往的数据分析和积累的经验可借鉴,许多都是实验性的操作,增加了操作风险。为维护保险资产安全性,必须把加强保险资金风险管控放在首要位置。
4.1 注重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是风险管控的前期 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是保险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只有准确地定位风险、识别风险,才能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好投资风险。进行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分析必须将投资渠道和风险动因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从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看,运用的方向不同,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不完全一致。目前,保险资金应用渠道逐步拓宽,这即为保险公司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分散投资风险和提高投资收益创造了条件,也为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不同投资产品的风险和收益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实时跟踪资本市场的变化,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4.2 健全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是资金运用审慎经营的关键 对于资金运用采取内设投资部门进行管理运作的保险公司来说,在内部构建投资决策、风险监控、专业运作三位一体的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尤为重要。这三个机构通过设立相应的部门职责、岗位责任、工作流程和操作守则,保持相对独立、职责分明、相互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一是通过组建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公司经营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公司中长期投资政策,对保险资产进行战略性分配。投资决策委员会可以下设投资决策支持部门或小组,分别负责对若干专项投资决策前的重新分析、论证,并对已决策的资金运用项目进行追踪。二是强化专业化管理和运作,巩固专业分工和有效制衡的运用机制,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的执行系统。三是建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及资金运用的考核监控系统,设立资金运用绩效评估和风险控制部门,监控资金运用执行部门的行为,及时发现与控制资金运用风险,考核执行系统的业绩,并将各种结果反馈至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这三个子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增强投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实行资金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专业化,强化风险管控的持续性、全程化,形成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4.3 完善资金运用内控制度是有效风险管控的保证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依据风险控制原则,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结合业务性质及不同环节的特点,从资金归集、管理、托管、投资、风险控制等方面着手,制定一套严格周密的资金运用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理顺资金管理流程,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透明度。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包括各种议事规则、投资管理制度、资产战略配置管理办法、投资人和托管人的选择和管理、风险控制制度、财务制度、业绩评估考核制度、内部审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职业道德操守、日常行政管理制度等,从而确保资金管理及日常行政管理规范有序地进行,做到有章可循、责任到人、集中决策、科学规划。在贯彻执行时做到授权操作、令行禁止、尽职调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做到以规范促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从而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4.4 通过投资组合是降低资金运营风险的首要选择 当前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投资品种的同质性较高,多为利率敏感型,单一品种在组合中的占比过高、占市场规模比例过大,系统性风险呈上升趋势,一旦市场波动,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都将受到严重影响。那么如何保证资金安全呢?科学地使用现资的理论和工具,通过投资组合实现投资多样化,就成为我们降低和规避投资风险,求得安全的首要选择。把所有资金都投在相对安全的利率产品上,必然会导致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然而,冒然进行高风险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此时就要求我们进行适当比例的投资组合,对不同风险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总额不同比例的划分,以便保证安全稳定的投资收益。
4.5 构建资金运用风险预警机制是预防和化解投资风险的基础 保险投资作为风险高发区,对风险的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需要设立对资金运用的监测、分析和评价体系,具有科学的风险控制系统和有效的预警系统。保险投资风险控制程序分为风险预防、风险识别、风险发生、风险消除等。风险预防首先就要建立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做到对风险早知道、早化解,从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确保资产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通过对投资品种进行指标评价,如设置证券购买的最大数量、最高价格等,进行相关技术指标的分析,对风险进行跟踪监控,预防风险发生,从而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通过对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设置量化指标,对风险进行分类、识别、量化和评估,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和控制措施。通过建立与偿付能力评价有机结合的风险资产认可体系,健全资金运用动态信息系统,统一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评价标准,建立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实施动态风险管理。通过建立风险分析和评估系统,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分析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在不同市场、不同情景下的风险状况以及可能遭受的损失,为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风险决策提供定性、定量风险分析报告,做到投资前的风险预警。
参考文献:
[1]王辉.财险公司资金运用浅析[J].新疆金融,2006(02).
篇6
1现有融资途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目前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而且融资门槛较高而无法获得所需资金,虽然政府的政策导向是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缺陷导致其贷款风险大,贷款成本高。如:有些中小企业贷款数额小,商业银行为此类贷款要付出和大额贷款相同的固定成本,两相比较,商业银行更愿意选择向大型企业提供高额贷款;有的中小企业在成立初期,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不完善,银行根本不敢发放贷款。商业银行要求企业提供抵押担保,一部分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提供,这也是阻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原因。中小企业的市场淘汰率远远高于大型企业,银行如果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承担的风险和其所获得的收益不相称,许多商业银行就此放弃了中小企业。从上述分析来看,目前的融资渠道不畅通,极大地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获得机会。除了对现有融资方式进一步挖掘潜力,扫清障碍之外,寻找新的融资渠道,开辟资金新源头才是解决之道。放宽视野,我们会发现除银行、证券市场之外,作为现代三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保险公司也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者。
2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是保险公司经营目标
2.1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作用保险公司基本职能是对保险资金保值增值。在人身保险公司中,该职能格外重要。人身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增值的需求要远远高于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的范畴包括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2008年,人身保险的保险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76%,其中的人寿保险更是一枝独秀,远远领先于其他险种。
人寿保险是人身保险公司的主要产品,其特点包括:保险期限长;保险风险稳定;人寿保险采用“均衡费率”经营,即保险期间内,前期收取的保险费要高于保险人为风险事故支付的保险金,这笔多出的资金即寿险责任准备金。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的原因在于“人身保险合同是长期合同,只有以有效保险单的全部净值为基础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才能充分保证寿险公司履行合同给付义务”。它不是保险公司的利润,而是在保险期间后期弥补按均衡费率而导致的保费收入不足,寿险公司有义务对其保值增值。寿险责任准备金的使用期限较长,可以充分利用责任准备金进行各种投资。
2.2现行保险公司投资渠道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保险公司有充分的资金来源进行投资,也有对保险投资收益的迫切需求,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现有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都存在不足。银行存款安全性高但收益低;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风险大;债券收益较低;不动产投资和项目投资流动性差,因此,寻求新的投资方式迫在眉睫。
2.3贷款是可考虑的投资渠道发放贷款是保险公司可选择的投资渠道之一,前文已经介绍,中小企业资金匮乏,而商业银行和其他贷款方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现有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坐拥资金,急需找到投资方向,如果国务院能够允许保险公司向社会开放贷款业务,无论是对资金需求方还是资金供给方都非常有利。
目前人寿保险产品向投保人提供保险单质押贷款的业务,这种服务只针对购买了保险产品的投保人,投保人以其保单项下积累的现金价值作为质押,向保险公司进行贷款。这类贷款的限制非常多:贷款者只能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该贷款最高不能超过保单的现金价值;贷款时间很短,通常在六个月之内。综合以上情况,保单质押贷款还不是真正符合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含义的贷款。很难想象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了获取从保险公司的贷款而先为自己购买一份高额人寿保险,并为积累现金价值和维持保单效力,不断交纳保险费,这只会给经营者造成更大的财务压力。
笔者认为,保险公司可以尝试进行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这样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也能为保险公司增加收益。那么,究竟如何设计这种贷款制度,在现今的监管体系中会遇到何等问题,下文将予以讨论。
3我国保险公司贷款可行性探讨
3.1经营风险任何投资都会遭遇风险,保险公司进行贷款也不例外。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很大,许多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保险公司对中小企业放贷要冒着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保险公司是否能向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的关键。笔者认为防范信贷风险,减少投资损失,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保险公司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核查,对无法提供担保的中小企业,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来决定是否放款。保险公司必要时可以主动了解该企业生产和销售、资金回收、员工评价等情况,通过这些来考察该企业是否有发展前景。对那些拥有新技术、新产品,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而言,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对该企业的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在无担保的前提下对其贷款。
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做好扶植中小企业的工作。毕竟保险公司是商业企业,为保证资金安全可能不愿贷款给某些企业,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通过减免税款等方式补助保险公司可能失去的利润,效果要好于直接给予中小企业补助。同时,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保险公司会格外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会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要求做到事先防范,尽可能的消除风险。
3.2监管制度贷款业务传统上是一项银行业务,保险公司涉足贷款领域,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从销售保险产品、提供保险服务扩展到了银行业务,这和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并不相容。我国的金融体系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银行、证券、保险三大支柱各行其是,各有各的经营范围,对它们的监管也相应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来承担。一旦保险公司开展贷款业务,这对目前的监管体系来说是个难题,因此,如何克服监管方面的障碍,使这项新业务健康有序的开展,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篇7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资本市场
自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长34咒。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保险从业人员150多万人。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37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投资设立了62个保险营业机构,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92个代表机构和办事处。2003年,全国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同比增长27.12;保险业总资产9122.8亿元,同比增长41.5Z;保险资金运用余额8739亿元。在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保险业在资金运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尽管我国保险公司的可运用资金不断增加,资金运用渠道仍主要为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到2003年末,8739亿元的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中,银行存款占54.3%,国债投资占16.8%,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5.5笼,其他投资(包括金融债券、企业债和其他投资)占23.4笼,银行存款、国债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0.4、3.2和0.1个百分点,其他投资上升3.7个百分点。投资渠道的限制,使进入保险公司的保费难以实现保值增值。银行资金充裕令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保险资金年收益率从2001年的4.3%降至2002年的3.4%.而此前,随着央行的8次降息,我国的利率水平已从原来的10.8%下降到现在1.98%,保险公司以前年度以高利率8.5%—8.8%承保的大量保单所带来的利差损极有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大。我国保险业由此产生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运用保险资金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保险公司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不仅不利于化解利差损等已有风险,还可能产生新的经营风险。三是狭窄的资金运用渠道限制了保险功能特别是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削弱了保险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从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来看,50%以上的保险资金为银行存款,意味着保险业从居民储蓄中分流出来的资金一半以上又重新回流到银行,需要通过银行进行“二次交易”后再融资出去,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增加了银行风险。
二、保险资金运用趋势
国外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广泛,资金运用成为主要利润来源。随着发达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发展,公司的保险业务逐渐成为一种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承保利润微薄,投资业务成为主要盈利途径。有的国家保险市场竞争激烈,保险业务盈利很小,甚至出现了承保亏损,但由于这些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能力强,投资收益成为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不仅弥补了保险业务的亏损,而且成为保险业务发展的动力,给社会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险保障。美国作为保险大国,2001年其保险市场的保费收人达9040.21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的37.54%.美国的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包括:国库券、各等级的债券、各种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投资、政策性贷款、短期投资等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选择,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资金进行投资组合。在投资多样化的总趋势下,保险公司资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等的比例逐渐缩小,而投资于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的比例逐步增大。1920—1997年的58年间,美国500家寿险公司的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银行存款”、“保单贷款”所占比重从45.12下降至12.2%,而“政府公债”和“公司债权”所占比重从45.12上升至56.3%,上升最快的是股票投资,从1.0Z增至23.2%,增加了22.2个百分点;将债券与股票相加,1997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资产中,证券投资所占比例高达80%.因此,保险资金的广泛运用及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成为保险资金运用的必然趋势。我国于1999年10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保险资金可以进入证券市场,但前提是只能以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间接进入,并且资金比例也有严格限定。保险资金的直接人市,是利用股市的最有效途径。首先,可以避免投资于基金的管理费用和托管费用,节省成本;其次,可避免投资于封闭式基金造成的折价损失;第三,可避免投资于开放式基金的申购和赎回费用。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企业补充养老基金、商业保险资金等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比例。《意见》的出台为保险业带来了资金直接人市的政策曙光。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保险资金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必然存在巨大风险,可以结合我国实际,多渠道地运用保险资金。
三、对策建议
(一)大规模增加购买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是保险资金投资的重要工具,在许多国家中,企业债券投资是各类投资中最多的。发达国家的保险资金尤其是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特点的寿险资金已成为其市场融资尤其是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如美国将大部分寿险资金投资于固定利率债券特别是企业债券。我国目前企业债券的发行占各类债券发行的比重还很小,主要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缺乏,因此,我们必须从发行主体人手,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积极推进债券的发行,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更多的企业债券来满足投资者的购买需求,同时,必须鼓励保险基金增加对企业债券的购买。2003年6月,我国进一步放宽了保险资金购买企业债券的范围和比例,允许保险公司购买信用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将投资比例由不超过上月末总资产的10%提高到20%.在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违约风险大的情况下,我国保险公司可投资于信用等级AA+以上的企业债券,这是一个较合理的做法。
(二)增加购买金融债券和国债的比重
金融债券和国债是收益相对固定的金融商品。金融债券和国债的投资具有安全性好、变现能力强、收益相对稳定的优点,保险基金参与金融债券和国债的投资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保险公司在国债市场上的良好表现就是明证。在国债买卖中,保险公司平均收益率维持在52左右,这对于拥有大量资金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的环境。因此,保险基金应增加购买金融债券和国债的比重。
(三)少量投资于股票
一般来说,股票投资的潜在报酬率比其他投资方式高、流动性也好,但也是风险最大的投资。在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属于新兴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系统和非系统风险都较高,因此我国保险基金投资股票更要谨慎,可以购买少量的股票进行投资。
(四)参与银行业务的拓展
例如,同商业银行合作开展质押贷款、金融租赁业务,以及住房和汽车等消费贷款业务。通过开展这些银行业务,一方面可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领域。
(五)进行项目投资
一些市政建设项目期限比较长,正好和保险基金尤其是寿险基金长期限的特点相对应,有稳定的收益。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参与大城市的市政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杨帆,韩卫国,甘露:《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国内外比较研究》,《金融时报》,2002年3月25日。
篇8
【关键词】农业再保险 国际经验 发展模式 经验借鉴
我国发展农业保险已有20余年,农业保险的蓬勃发展,农业再保险也是随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方均意识到构建财政支持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而,我国农业保险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农业保险对农业自然灾害的补偿作用有限,从我国农业保险的实践来看,各地纷纷将大灾风险准备金作为分散大灾风险的主要工具,对再保险方式运用较少。目前,我国农业再保险体系是以商业再保险市场为主,仍处于探索阶段,可以通过借鉴国际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农业保险近年来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农业再保险体系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一、农业再保险制度模式对比分析
各国农业再保险制度可归纳为政府所属再保险机构提供农业再保险模式、政府农业再保险基金提供农业再保险模式、政府与私营再保险机构共同提供农业再保险模式和商业再保险公司提供农业再保险模式。
(一)政府所属再保险机构提供农业再保险模式。美国1938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规定设立作为联邦农业部全资附属机构的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FCIC),负责承办农作物保险业务。从1938年至1980年间,联邦农作物保险是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直接经营的。直到1980年,美国国会第12次修订《联邦农作物保险法》,规定私营保险公司也可以一起提供农作物保险,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则逐渐收缩直接保险业务,转而为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并通过《标准再保险协议》调整其与私营保险公司的关系。《1990年农场法》授权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和补贴。从2000年起,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已不再从事直接农作物保险业务,而是负责管理联邦农作物保险计划,为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农作物再保险,并提供保险费、管理和运营费等财政补贴。
(二)政府农业再保险基金提供农业再保险模式。加拿大等国在其农业保险立法中建立了政府农业再保险制度,规定设立政府再保险基金,负责办理农业再保险业务,可将其归结为政府农业再保险基金提供农业再保险的制度模式。加拿大原《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及现行《农业收入保障法》均规定,联邦财政部设立农作物再保险基金,授权农业部与各省签订再保险协议,为各省提供再保险。根据再保险协议,基金由各省存入资金,在资金数量不敷使用时,财政部长可从收入合并基金中拨付预付款,预付款应予偿还。《曼尼托巴省农业服务公司法》规定,曼尼托巴省财政部设立再保险基金,资金来源包括保险费、其他收益,基金的资金存在缺口时,财政部从合并基金中预付,预付款须偿还。该基金为曼尼托巴省农业服务公司提供再保险。经过财政委员会批准,该公司还可以与具有管辖权的政府和任何人签订生产保险、雹灾保险的再保险协议。
(三)政府与私营再保险机构共同提供农业再保险模式。日本建立了双层再保险制度日本《农业灾害补偿法》规定,由设在都道府县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为市町村的农业共济组合提供再保险。《渔船损害等补偿法》规定由渔船保险中央会为渔船共济组合提供再保险。《渔业灾害补偿法》规定由渔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为渔业共济组合提供再保险。政府根据《农业灾害补偿法》、《渔业灾害补偿法》、《渔船损害等补偿法》和《有关特别会计的法律》等法律设立农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渔船再保险及渔业共济再保险特别会计,由农林水产省负责管理,榕┮倒布昧合会、渔船保险中央会和渔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再保险及相关费用补贴。特别会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一般会计拨入资金及再保险费收入。根据日本的财政制度,这些特别会计的实质就是政府的专项再保险基金。
(四)商业再保险公司提供农业再保险模式。有的国家的农业保险法中只规定农业保险原保险,而未规定再保险制度。实践中,农业再保险采用商业再保险形式,包括向国际再保险市场分出再保险,同时由商业保险法调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尼日利亚、玻利维亚、秘鲁、摩尔多瓦等都是如此。斯里兰卡《1999年第20号农业与耕地保险法》第20条规定,农业与耕地保险理事会可以与政府、国内或国外从事再保险业务的机构签订再保险合同。自1983年以来,菲律宾农作物保险公司(PCIC)通过一家伦敦再保险经纪人为水稻保险购买了损失中止再保险。1999年,又为玉米购买了超过损失再保险。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主要由国内再保险公司提供成数再保险安排。欧洲多数国家都是由私营再保险公司提供农业再保险,如法国、奥地利、德国均是如此。
二、我国农业再保险制度的构建
国外的经验表明,农业大国和农业强国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同时,均重视农业再保险制度的建设,作为其化解农业保险经营风险、促进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尤其是在由商业保险公司或互助合作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原保险的情况下,必须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再保险机制,作为分保主渠道,同时辅之以商业再保险(包括国际再保险)。
(一)以政府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为主渠道。我国目前对农业再保险的探索仍以向商业再保险公司分出为主。但由商业再保险公司(包括国际再保险公司)依托其自有资本金所能提供的承保能力有限,再保险分出成本高,条件苛刻。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自主购买再保险的能力有限。可能形成对国际再保险过分依赖。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应明确农业再保险是政策性保险,是农业保险分保的主要依靠,商业再保险(包括国际再保险)只能是补充。这与农业保险原保险可以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情况是不同的。
(二)合理确定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在我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别确定不同的农业再保险经营主体。在第一阶段,先由国家财政出资设立中央农业再保险基金,并委托有关金融机构负责管理该基金,同时负责具体办理农业再保险业务。中央农业再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再保险费收入、接受社会捐赠、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及投资收益、可以用于基金的其他资金收入等。资金运用包括支付再保险金、提供再保险费补贴、承担基金管理费用等。具体受托机构的确定有两种选择:一是委托中国再保险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和经营;二是委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理。
在第二阶段,待未来积累了一定的办理农业再保险业务的经验,培养和形成一支专业人员队伍,各地农业保险有了较大发展,相关数据资料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国家财力进一步增强时,应由国家财政出资设立国有独资的国家农业再保险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专责管理中央农业再保险基金,并承办农业再保险业务。
在每一阶段,都可同时辅之以农业保险机构向商业再保险公司和国际再保险市场分保。同时,可以借鉴核共保体和航天共保体的成功经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探索成立农业再保险联合体,办理农业再保险。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再保险承保能力,给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提供最大程度的再保险支持,实现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散。
(三)在相关的法律里明确农业再保险。建议在《农业保险法》或《农业保险条例》里,通过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再保险的适用范围,对政府在农业再保险中的作用、农业再保险模式定位和农业再保险的交易规则和支持政策等加以明确,使农业再保险体系的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建立农业再保险的财政补贴机制。具体支持内容和方式:一是对农业保险机构在投保农业再保险时给予一定比例的再保险费用补贴,帮助农险公司减轻分保的财务负担。补贴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比例视情况而定。二是在经营初期对农业再保险经营机构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营管理费用的补贴。补助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当农业再保险费用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中央财政可以取消补贴。三是鼓励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将所经营的其他保险业务向再保险机构投保,增强再保险机构的其他业务能力。
(五)为农业保险再保险提供税收优惠。对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实行减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将所减免的税收直接转人农业再保险费的收人中去。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提供农业再保险的保险机构的其他业务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以吸引和支持保险机构提供农业保险再保险支持,增强国内再保险机构的经营实力。
(六)逐步设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基金。农业保险试点开办期间,在市场条件和业务管理水平不很成熟、政策支持未能到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暂时以商业再保险的方式进行过渡,为建立政策性r业再保险体系积累经验,培育市场。然后在众多的经营较好的商业再保险机构中,由政府指定的专业再保险机构与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签订农业保险成数合同、巨灾超赔合同或赔付率超赔合同。在专业再保险机构内部设立农业再保险专项基金并开展运作,以提高农业再保险的自身造血功能,降低国家补贴的频率和幅度。
参考文献:
[1]袁祥州,朱满德.美国联邦农业再保险体系的经验及对我
国的借鉴[J].农村经济,2015,02:124-129.
[2]朱能.我国农业再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4.
[3]彭春凝,杨玲.论我国农业再保险的法律制度完善[J].理
论与改革,2013,01:181-183.
[4]张长利.农业再保险制度比较与借鉴[J].西南金融,
2013,04:34-37.
[5]高嵩.我国农业再保险亟须经验和数据积累[N].中国保险
报,2012-02-14001.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重点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B078
篇9
风险资本运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是没有担保和抵押;第二是无法从传统渠道获取资金,需要通过新的融资契约,即新的制度安排来弥补这一资金缺口;第三,风险资本是一种权益资本,投资方式以股权形式为主;第四,资金的投入与管理紧密结合;第五,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风险资本的筹集作为影响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风险投资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风险投资属于长期投资,加上它的高风险性,使得风险投资具有明显的融资性。它以风险资本为核心,由风险资本、风险投资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企业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风险投资的过程也就是风险资本运动的过程,是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不在投资,而在融资方面。融资为投资取得投资收益、回报出资人打下了基础。同时,良好的投资效果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和资金,为更好的融资奠定基础。风险投资公司作为连接广大投资者和风险企业的经济中介,作为专门从事风险资本经营的企业,通常自身并不拥有资本,或只拥有少量资本,它主要是通过向社会上拥有闲散资金的广大投资者筹集资金,组成风险资本,与广大投资者一起,共同构成风险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活动中,作为风险资本运营的起点和搞好风险投资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风险投资公司拥有雄厚的风险资本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风险投资公司进行组合投资的实力,也关系到风险企业的成功与发展。风险企业则是接受风险投资的客体。
国外风险资本的来源
在风险资本的运作中,风险投资家操纵着风险投资的全过程。站在风险投资家的角度,风险资本可以分为筹集、运用和回收增值三个阶段。风险资本的筹集指风险资本家如何从投资者手中融到资金,包括从哪些渠道、采取何种手段筹集资金等。
从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实践来看,经过不断地发展,风险资本的资金来源已较为多样化且稳定,主要来源于政府、机构投资者、富裕个人和家庭以及国外投资者。由于各国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不同,风险投资的投资者构成不尽相同。
美国的资本市场包括公共资本市场和私人权益资本市场。前者主要包括公开上市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后者是指不必经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审批登记,在私人之间或各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交易的权益资本。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由风险投资和非风险投资共同构成,风险资本是私人权益资本的组成部分。美国风险投资业资本构成情况除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中有部分政府贷款外,机构投资者占了主要部分,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养老基金、大公司和个人投资者。多年以来,面对来自内部及外部日趋激烈的竞争,促使风险投资不断扩展自己的投资范围,渐渐向非风险投资领域扩张,占据了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的重要部分。
英国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是由大型企业创办的,带有准官方的性质,但总体而言,英国风险资本资金来源仍体现出发达国家的特点,即养老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资金所占比例非常有限。
日本风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证券公司,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基金才加入进来。在日本的风险投资机构中,有52%由商业银行控制,25%由证券公司控制。
在金融市场完善、投资活动开展时间长的欧美国家,机构投资者明显成为风险资本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富裕家庭和国外投资者也起着积极作用。相形之下,政府在风险投资中所能提供的资金量是非常有限的,政府财政不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总体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风险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以富有个人和家庭、企业、金融机构为主,80年代以后风险资本的主要资金来源转为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捐赠基金等。到90年代中期,养老基金占风险资本资金来源的近50%。风险资本的融资对象扩大为:公共的和公司的养老基金、捐赠基金、银行持股公司、富有的家庭和个人、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非金融机构或公司、外国投资者。由于机构投资者的增加,风险资本筹集到的资本有了大幅增长,投资能力大为增强。国外风险资本的来源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1.养老基金
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风险资本来源,约占风险资本的1/2左右。一般来讲,与共同基金不同,养老基金的投资经营活动较为保守,投资领域多集中于低风险的工具,如政府债券、高红利的股票等。这一方面是因为养老基金的特点决定了基金经营者追求投资安全的低风险偏好,另一方面也受政府法规的制约。
养老基金分为公司养老基金和公共养老基金。
公司养老基金由公司管理。由于政府首先放松了对公司养老基金的投资限制,而私人资本市场的巨额回报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司养老基金开始大量进入私人权益资本市场,至今公司养老基金所提供的资金已经大约占到私人资本合伙人总资金的四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对投资于私人资本市场的最大的15家私人养老基金所作调查表明:这些基金平均将其资产的大约4.3%投资于私人资本,最大的8家投资者投资于私人资本的数额在5000万美元到20亿美元之间,平均占到每个基金总资产的6%到7%。
与公司养老基金相比较,公共养老基金属于私人资本投资市场的新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公共养老基金所签订的私人资本合伙协议急剧增加,到80年代末期,公共养老基金取代公司养老基金成为风险资本的最大投资者。公共养老基金的投资动机与公司养老基金相同,也是纯财务性的,即出于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考虑。虽然公共养老基金投资于私人资本市场的规模一般都要比进行同样投资的公司养老基金大,但由于公共养老基金的决策有可能受到公众审查,而公众对于不熟悉的风险企业投资加以限制。因此,公共养老基金有着比公司养老基金更为严格的预算,雇用更少的专家,参与风险投资更为谨慎,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投资于较大的合伙人。如多投资于风险企业的中后期,尤其青睐于后期风险投资和无风险投资,并要求更短的投资回收期。因为后期风险投资的风险可能较小,并可能更快地产生回报。其最小投资额大约在1000万美元到2500万美元之间。但是,对风险和非流动性的规避并没有阻止公共养老基金成为私人资本市场上的主要投资者。根据对56个最大公共养老基金私人资本投资的调查,到20世纪90年代,公共养老基金已经将其5%左右的总资产投入到私人资本市场,其中9个公共养老基金投入私人资本市场的资金达到8亿美元到20亿美元之间。
2.捐赠基金
捐赠基金属于风险资本市场的最早投资者。在捐赠基金中,除了一些最大的大学的捐赠基金是对某些与其本校的研究项目相联系的项目而启动进行直接投资以外,捐赠基金的大多数投资都是通过合伙制进行的。一般而言,捐赠基金为私人资本合伙项目提供大约 12%的资金。
相对养老基金来说,除少数捐赠基金为私人资本市场提供较大数额资金外,一般捐赠基金的规模都不大。到20世纪90年代,在50所最大的大学和学院基金中,仅有9所进行了大约超过6000万美元的投资。其中3家具有最大金额的私人资本投资的大学的此类投资的总额达到10亿美元。
3.银行控股公司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活跃在私人资本市场上的银行控股公司,不但是风险资本市场的早期投资者,而且还是私人资本市场最大的直接投资者。包括一些进行私人资本投资的银行控股公司中的市场新进入者在内,作为小型和中型公司的资金供给者,许多银行控股公司进入风险资本市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介于私人资本投资和提供其他商业银行产品之间的经济上的好处。
银行控股公司一般通过与其资本分离的附属机构而投资于私人资本市场。其直接投资通过特许的小型商业投资公司进行。对有限合伙人的投资通过独立的分支机构进行,据统计,在进行私人资本投资的最大的20家银行控股公司中,前5家占了其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二。可见,规模越大的银行控股公司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也就越大。
4.富有家庭和个人
富有家庭和个人包括退休的首席执行官和由于具有敏锐的商业头脑和大量金钱而被聘用的公司经理们,还包括商业和投资银行的富有客户,他们在私人资本市场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是最早的风险资本投资者之一。但是,由于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投资额的大量增长,这一投资群体在市场上的重要性已经大大减小。据估计,富有家庭的每个协议的投资额大约为 5万到 100万美元之间,其金额比机构投资者要小得多。
和其他投资者群体一样,这一投资者群也是受到风险投资的高额回报所吸引。因为富有家庭和个人所要求的回报期通常比其他类型投资者所要求的要长,因此,他们应该更适合投资于如私人资本特别是风险投资这样的非流动性资产。与免税的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不同的是,税法变化对富有家庭和个人的影响较大。例如,资本收益税的变化对这一类型的投资者就会造成影响。
5.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在私人资本市场上的业务是从私募业务中衍生出来的。多年以来,保险公司通过购买具有资产特性的债务为风险更大的公司客户提供资金。随着其专业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开始投资于私人资本市场上的有限合伙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保险公司成立自己的私人资本合伙公司,并将自身资金与从外部投资者处筹集而来的资金结合起来。80 年代中期以后,保险公司逐步变得更适应于合伙制投资。因此,对于外部合伙公司来说,保险公司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
6.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为大型并购项目提供融资及服务。投资银行主要是以通过投资于其自身充当一般合伙人的合伙公司,特别是风险投资合伙公司的方式,作为其参与私人资本市场最常用的方式。这些合伙公司的金融活动与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属于同一经济范畴。一般来说,投资银行都不会不通过合伙公司而进行直接投资。
7.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是风险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者,这一点和银行控股公司是一样的。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风险投资的积极的投资者。他们不是通过有限合伙人,而是常常通过设立一些特殊的附属机构来进行此类业务,即主要通过其自身的直接风险投资计划进行投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投资于那些符合其竞争和战略目标的,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风险投资项目。从实践来看,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投资的项目中,大约有三分之二集中在保健、制造业、化工以及通讯行业。
风险资本筹集的条件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风险资本的筹集受到外部金融环境和内部金融条件的制约。外部金融环境主要是指优惠的金融政策,适当的金融法规,既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又有一个合适退出渠道的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内部金融条件主要是指发掘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和培养善于融资、能够获得广大投资者信赖的从事风险投资的职业金融家。概而言之,最主要的是市场条件和人才条件。
政策导向对风险投资起着决定性作用。美国是风险资本的发祥地,也是风险资本的集聚地,风险资本的繁荣带来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日本、欧洲等国家尽管也很早引进了风险资本,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投资规模,但其运作效果却远不如美国。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政策导向的差异性。所谓政策导向,就是引导资本流向高科技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广义讲,它包括风险资本进入、退出机制的全部内容;从狭义讲,则指政府的科技战略和鼓励风险资本进入高科技领域的优惠和保护政策。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的科技政策。政府对科技开发的重视程度与风险资本介入高科技领域的深度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政府对科技的支持最终表现为资金支持,除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外,影响最大的就是风险资本的运作。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非常重视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产业的作用,常常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风险投资利益,发展风险资本,也因此尝到了许多甜头。就美国而言,科技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之所以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与政府所实行的一套新科技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建立政府风险投资投融资体系,支持民间风险投资者。政府主要通过提供与民间风险投资相配套的低息长期优惠贷款和为银行的风险投资贷款提供担保等等,来支持风险投资。如,美国政府在1958年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局,并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通过为风险投资提供政府贷款的形式,与风险资本共同支持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发展。同时,政府制订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法案,法案允许政府为每1美元风险投资提供4美元的低息政府长期融资,以此鼓励更多地进行风险投资。
第三,制定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建立鼓励风险投资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风险投资刺激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引发企业结构的更新。税收政策是刺激风险投资发展的重要手段。以美国为例,1969年美国政府将资本收益税税率从29%提高到49.5% ,引起了风险投资的急剧下降,不得不于1978年重新将长期资本收益税的最高税率从近50%降低到28%,1981年进一步降为 20%。可以想象,如果没有1978年税率的降低,也就不可能有以后风险投资的长足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为了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都制定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如英国政府在“投资信托法”中规定,对于将 80%以上的资产投资于未上市新兴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 实行税收豁免政策等。对一些风险投资企业的产品,为鼓励其发展,政府常常通过实行采购制度、制定采购政策予以支持。
对我国风险资本筹集的思考
一、政府资金不可作为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
从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发展过程来看,风险投资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制定相应的法规、市场监管和服务上。政府很少参与风险投资的直接管理,其职责是促进、管理、监督和服务。促进就是要积极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风险投资,同时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管理就是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风险资本的运作、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行为;服务就是要为风险资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人才选拔、市场培育等。一方面充分利用风险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通过调节潜在的投资者的风险收益比来诱导投资;另一方面着力于改善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降低其风险因素。这种间接调控的优点在于:既有力地支持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同时又保持了风险投资公司独立灵活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我国以往风险投资的实践中,大部分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或科技专项拨款,这些资金对于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起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与风险投资运作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不相适应,因而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政府作为风险资本主要来源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
二、国外风险资本来源对我国的启示
风险投资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同时因其是有别于其他投资的新型资本运作,筹资问题必须慎重。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来说,风险投资可能的筹资渠道可以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个人投资,包括富有的家庭和个人的出资、创业者及亲朋好友的积蓄等;二是政府资助,如财政拨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三是政府担保的银行贷款(风险担保基金的变种);四是大企业投资(包括母公司对其下属风险投资机构的注资);五是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六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投资;七是国外资金。可行的融资主体是引进外资、企业资金、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从长远看,风险投资的最佳资金来源应该是包括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投资者资金实力雄厚,资金来源多为长期资金,可以满足风险投资的投资期限长、风险高的特点要求。机构投资者中最有实力的是保险公司,同时,建立养老基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推行、发展和完善,养老基金的数额也会越来越多。从美、日、欧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都普遍加大了风险投资的力度,并已成为这些国家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会更加放松对这些金融机构在投资方向上的限制,允许其将资产总额的一定比例,用于风险投资。这样既能增加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又能使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多样化,同时还能做到不加大他们的投资风险。
大型企业资金也是风险资金的重要来源。大型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优点表现在许多方面。对大型企业自身来说,相当于获得了一个技术窗口和兼并候选人;对风险企业来说,则可以从大型企业获得营销、资金、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多种支持。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资金来源以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外资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国外有大量旨在寻求高收益的闲置资本,期待与国内有潜力的新兴高科技企业进行合作。这二者之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良好有机联系和良好的沟通途径。
除此之外,社会上还有一块非常庞大的资金,这就是居民储蓄。居民储蓄能否成为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呢?第一,考虑到居民储蓄投资如果出现亏损可能会使其积累一生的财富损失殆尽;第二,风险投资属长期投资,流动性差,而居民则要求其用于投资的资金随时可以变现。这些特征决定了居民储蓄不适合作为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风险资本市场不能像证券市场那样发挥转移资金的作用,也不应该希望它能够直接吸纳普通百姓的有限资金。
三、我国政府应通过对风险投资的财政补贴政策,利用“放大器”效应吸引民间风险资本
财政补贴是政府扶持风险投资的直接措施,在国外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尽管民间资本应该成为我国风险投资的主要资本来源,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国情:第一,社会保障体系起步时间不长,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总量较小,增值方式受到一定限制;第二,除一部分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外,大多数国有企业处于困境,难以提供大量资金;第三,大量国外风险资本伺机进入,但还有待于更加清晰、完善的国家政策;第四,社会上正在出现“富人阶层”,他们虽然有望成为风险资本的重要来源,但其中大多数人对风险投资还心存疑虑。在这种背景下,通过适量的政府投入来推动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仍然十分必要。可以通过间接的金融激励方式,通过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以少量投入带动大量民间资本用于风险投资,实现“放大器效应”。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可以借鉴。比如,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发展法》,明确规定年度研究开发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联邦政府机构,必须依法实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每年拨出法定比例的研发经费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英国的创新资助计划规定给低于25万英镑符合条件的小企业项目以1/3―1/2的经费补贴。德国政府于1984年实施了一项对风险企业进行资助的计划。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政府对高技术风险企业的个人入股者给予其投资总额30%的补助金。日本科学技术厅下设的新技术开发事业集团,对于开发风险较大的新技术企业,提供5年内无息贷款,成功者偿还,失败者可不偿还。新加坡政府规定,凡投资于高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则可以给予50%的投资补贴。荷兰、丹麦、芬兰、奥地利等国通过股权担保方式扶持风险投资发展,如果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失败,政府可以对其投资损失的50%左右给予补偿。
篇10
关键词:保险业与信托业的合作;人寿保险信托;必要性和可行性;“保险中介”模式
一、人寿保险信托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业和信托业合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和金融监管政策的逐步放宽,金融机构行业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日益增多,合作方式日益多样。《信托法》的颁布使得我国的金融信托业务已经逐步走上规范发展道路,各金融行业与信托业的合作动向备受关注。
作为金融业的两大支柱,保险业和信托业的合作也逐渐拉开序幕。首先,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入主信托。这是一个明显的混业经营整体布局策略,其目的在于为未来的混业经营搭建框架。保险业与信托业也开始了新的尝试,出现了保险机构入主信托等积极的市场表现。其次,在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背景下,信托机构为国内唯一被准许在金融市场和实业领域同时投资的金融机构,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方面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保险业已经开始尝试利用信托渠道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行业间的合作为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相比于银保合作、银信合作以及银证合作的发展水平,我国保险业和信托业的合作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两个行业的合作主要集中于资金运用方面。
(二)人寿保险信托对促进保险业和信托业合作的重大意义
实际上,信托业能够利用的资金包括保险公司的已收保险费(即流入的资金)和保险赔偿给付金(即流出的资金)。目前的资金管理运用几乎都集中在已收保险费上,保险赔偿给付金这一同等重要的部分尚未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任何收益。而人寿保险信托恰能填补这一空缺。
人寿保险信托(Life Insurance Trust),也称保险金信托,以保险金或人寿保险单作为信托财产,由委托人(一般为投保人)和信托机构签订保险信托合同,当发生保险理赔或满期保险金给付时,保险公司将保险赔款或满期保险金交付于受托人(即信托机构),由受托人依信托合同约定的方式管理、运用信托财产,并于信托期间终止时将信托资产及运作收益交付信托受益人。人寿保险信托的发展能将保险公司所支付的庞大保险金转化为信托财产,将开辟一条保险与信托合作的新道路。
(三)人寿保险信托的研究及运用现状
人寿保险信托业务在国际上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运用,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以避税为主要目的的全面运用;另一种是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主要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的的运用。
1、美国设立人寿保险信托的目的及其发展现状。
美国是人寿保险信托业务发展最成熟的国家。由于美国信托公司对于信托财产内容不公开发表,所以不能准确计算人寿保险信托在信托业务中的份额。但根据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公开的数据。2006年美国寿险公司支付的死亡保险金达532.32亿美元,其中大约3%至4%的人寿保险金交付人寿保险信托,即可达到16亿到21亿美元的可观规模。
美国设立人寿保险信托制度的最初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弥补保险制度的不足,让失去父母亲的子女在受托人和监护人的合作下,仍能依照被保险人生前的意愿妥善运用保险金,避免未成年子女不善管理运用保险金或保险金遭监护人挪用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人寿保险信托的运用目的得到了扩展,成为了一种主要的避税手段。
美国人寿保险的被保险人死亡时,如果被保险人持有或控制保单,或者保单所有权被由被保险人控制的任何实体持有,保险金就会被包含在遗产税的应税财产中。这样就使得继承人不能得到被保险人的全部保险金和遗产。由于人寿保险信托计划,尤其是不可撤消人寿保险信托(Irrevocable Life Insurance Trust,简称ILIT)的运作模式能够帮助被保险人应对这一问题,因此成为美国最常使用的遗产税避税方式。通过订立不可撤销人寿保险信托计划,委托人将一切保单权益转移给受托人。信托公司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为其制定保险计划、签订保险合同,还要负责在被保险人死后受领保险金并依照双方在信托合同中的约定处理保险金。这种模式可以全面考虑到遗产税法的规定,保证受益人对于保险金的收益权成为一种确定的、不可撤销的利益,并将保单从被保险人的应税遗产中完全分离出来,满足美国税收法的保险金免遗产税规定,实现成功避税。
2、我国台湾人寿保险信托的设立目的和发展现状。
台湾人寿保险信托业务的初步实践于21世纪初开始。台湾人寿保险信托的设立主要针对的是近年来地震和空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保险金无法确保使用在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子女身上,或因保险金无法妥善运用,进而引发社会问题。通过银行所办理的“受托经管保险金信托业务”,可协助被保险人预先签订信托合同,将保险金信托于受托人(即银行),交由公正的信托机构来经营管理保险金。被保险人身故时,保险公司将保险金交付受托银行,由银行依照信托合同的规定来管理、运用,并将信托收益交付受益人,使未成年子女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
由于经济和法律环境的约束,人寿保险信托在台湾仍处于研究和推广阶段,目前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两点。首先,保险金请求权是否可以作为财产进行转让,并成为信托财产。根据台湾信托法及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只有在投保人放弃受益人变更权利的前提下。受益人期待的保险金请求权才能作为信托财产。其次是信托业作为受托人仍面临很多问题。目前,台湾银行业是“受托经管保险金信托业务”的受托人。实际上,由信托业担任受托人,对委托人及受益人均较为有利。信托业作为受托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信托业经营范围的界定、开展业务的法律依据的制定、经营方式的选择、受托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相关监管法规的制定等。而保险业作为受托人,则需要对受托人权利和义务、信托资金的运用、具体业务操作形式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
二、我国发展人寿保险信托的必要性分析
(一)发展人寿保险信托是保险业同信托业开展深层合作的需要
保险是通过收取保险费的方式,当未来约定的保
险事故发生时承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实际上是一种信用的托付和对于未来的承诺,具有一定的信托属性。另外,同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公司聚集并对外支付巨大的可用于中长期投资的资金,信托以“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职责进行中长期融投资,为受托人的最大利益谨慎管理信托财产。因此,保险和信托之间存在着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天然关系。
目前,我国保险业和信托业都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2007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038.02亿元,较2006年增长21.93%,人身险原保险业务赔付支出为1244.74亿元,较2006年增长93.83%。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赔付支出出现了更为快速的增长,保险赔偿金的合理使用和保值增值成为投保人和受益人的现实需求。可见,我国保险业的资金供给(指保险金)和信托业的资金需求(指信托资产)均十分旺盛。因此,通过人寿保险信托的方式实现保险金向信托资产的转化,将开辟中国保险业与信托业合作的新领域,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有助于保险公司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险客户的综合需求正在不断增加。除了能够提供传统的保险保障服务外,保险公司能否开发并提供其他的增值服务,成为保险业务创新发展的关键。人寿保险信托同时兼具保险保障和维护受益人合法权益的功能和信托财产隔离和财产管理功能,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
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受益人常常不具备合理处理保险金的能力和条件,例如年纪太小或身心有障碍、挥霍过度,甚至由于各继承人或监护人间利益冲突使得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此时,保险受益人虽然形式上拥有保险金,但实际上并不能享受到保险金的利益,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设立人寿保险信托,保险金将由受托人依照委托人的意愿管理和运作,信托的受益人可以享受到信托财产(也就是保险金)的利益,但是不能也不需要管理信托财产,因此便可确保受益人按照投保人的意愿享受信托财产的利益,还同时享受投资理财的收益。
此外,由于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保险金一旦成立信托,原则上,无论是委托人、受托人还是受益人的债权人或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再对信托财产强制执行。保险信托的受益人一定可以依照委托人的规划,享受到保险金的利益。另外,人寿保险信托还可以为被保险人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可以实现信托保险金的保值增值、防止保单失效、确保保险金及时恰当地得到处置,最大限度地保障受益人的利益。
保险公司通过与信托公司合作,拓展保险产品的保险金信托服务,使普通的人寿保险产品成为结合保险保障、延期支付、个人理财和税收筹划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产品,能同时满足保险客户关于保护未成年受益人的利益的需要、推迟保险金给付时间的需要、保险金保值增值的需要和税收规划的需要等。
(三)有利于保险公司增加业务收入
在传统寿险产品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采取与信托公司联合,提供人寿保险信托这种增值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保险客户,实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拓展信托中介业务,以获得中介费收入。
一直以来。保险公司通常都是利用其他机构的销售渠道来拓展保险业务。这些业务的开展在增加保险公司的业务量的同时,使其不得不支付大量的手续费和中介费,并由此已经出现了种种哄抬手续费和中介费的恶性竞争现象,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开展和营业利润。保险公司通过推出保险金信托服务,搭建保险客户和信托公司联系的桥梁,使信托公司得到了一个庞大且稳定的信托资金来源。保险公司可以根据信托资金金额的一定比例,向信托公司收取合理的中介费用。人寿保险信托使得保险公司在与其他行业和机构的合作中摆脱单纯支付中介费的角色,而化身为金融中介机构来赚取中介费收入。重要的是,人寿保险信托不需要保险公司另外的资本和人力投入,这是一项有效的增加保险公司中间业务收入从而增加利润来源和利润额的途径。此外,更加理想的情况是,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自有的资产管理公司或金融综合服务集团下属的信托公司提供保险金的信托服务,还能增加资产管理业务量和资金运用收益。
(四)便于信托公司拓展信托资金来源
随着银行业、证券业相继推出一系列资金理财业务、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直接投资股市,信托公司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大量、稳定的信托资金是信托业追逐的目标,如何开拓新的业务渠道和扩大信托资金规模成为了信托公司的首要任务。2007年,中国54家正常经营的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共9600亿元,而人身险原保险业务赔付支出达1244.74亿元。如果将这部分保险金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能为信托业的发展注入大量优质的长期资金。
此外,发展人寿保险信托业务,可以帮助信托业拓展客户资源。既可以直接获得中高端客户资源,将大额的保险赔偿给付金转化为信托财产;还可以争取到众多中小客户,通过客户大量聚集的方式获得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进而拓展个人信托业务领域。
三、我国发展人寿保险信托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寿保险信托的设立具有合法性
人寿保险信托的本质是信托业务,因此其设立和运作要受信托法律法规的约束。根据中国《信托法》的相关规定,信托的设立有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合法的信托目的;二是具备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三是采用书面形式。以此为依据,可以探讨人寿保险信托设立的合法性。首先,人寿保险信托同时具备了风险保障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功能,有利于维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安定发展,信托目的的合法性显而易见。其次,作为信托财产的保险金是投保人在支付了保险费并满足保险合同条款约定的条件之后实现的赔偿或补偿金额,属于合法的财产权利。再次,人寿保险信托是以签订书面合同的形式订立,满足了设立合法信托的形式要件。所以,在我国开办人寿保险信托业务是完全合法的。
(二)保险金请求权可以作为信托财产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保险资金是不能够用于经营与证券有关的业务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等。但是在人寿保险信托业务中,作为人寿保险信托的大部分标的是已经给付或者即将给付的保险金,这并不等同于保险公司的准备金或者未决赔款等法律意义上的“保险资金”,而是作为保险合同受益人所享有或即将享有的个人资产。我国《信托法》第七条规定:“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本法所称财产包括合法的财产权利。”因此,保险金完全符合《信托法》第七条所规定的信托财产的条
件。人寿保险合同中的受益人,将属于自己的个人财产转移给信托机构代为接受并管理运用,并不违反保险公司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限制。当然,根据美国和我国台湾的实践经验,只有在委托人放弃变更受益人的权利,和受托方签订不可撤消人寿保险信托合同,保证既定的受益人享有确定的保险金利益的条件下,该信托才能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三)信托投资公司可以经营人寿保险信托业务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的相关规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不允许承办人寿保险信托业务。因此,拥有丰富的理财经验、专业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商业信誉的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了此项业务的最佳经营者。根据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人寿保险信托这种资金信托业务,在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承办的业务范围之内,信托投资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按照信托目的、信托财产的种类或者对信托财产管理方式的不同设置信托业务品种。
四、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
一个行业或者一种业务的发展必须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依托。我国《保险法》对于保险公司的业务领域还存在诸多模糊甚至缺失之处,特别是对保险公司的衍生业务和连结业务均没有较具操作性的规定,导致保险公司开展人寿保险信托业务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在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国家和地区,一般将保险信托业务规范同时写入银行业法、信托业法和保险业法。但我国目前仍处于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背景之下,较为现实的做法是设立专门的“人寿保险信托业务规定”,对经营人寿保险信托业务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明确、严格的规定。
其中,税收问题是人寿保险信托制度中的关键性法律问题。为了推动该业务的健康发展,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利益,给予特别的税收优惠具有必要性。根据我国税法,保险金的受领是免税的。受领后的保险金作为受益人的财产进行投资运用,由此产生的收益必须缴税。人寿保险信托将保险金受领和运用的两个环节结合起来了,因此可考虑适当的税收减免。另外,我国遗产及赠与税法规定,信托委托人与受益人不相同时,必须课征赠与税。因此,我国的保险信托可以以“自益信托”方式运作,即未成年子女既是委托人又是受益人。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他益信托”而面临课征赠与税的问题。当然,如能够像台湾地区一样,对“他益信托”给予税收优惠,将能够更大程度地推动人寿保险信托的建立和发展。
(二)建立“保险中介”型的运作模式
美国的不可撤消人寿保险信托的运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搭建委托人和保险公司联系的桥梁,在复杂的税收制度下达到避税目的。但是,我国信托业起步较晚,民众对信托的认识还很不足,大多数客户不会主动联系信托公司安排保险金信托。因此,采取“保险中介”型的运作模式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保险中介”型的运作模式是指,保险客户作为保险投保人和信托业务委托人,信托公司作为信托业务受托人,保险公司作为人寿保险信托中介人。这种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易于操作,由保险客户和保险公司先签订保险合同。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赔付保险金,保险合同结束。接着,保险客户根据保险合同条款的事先规定或者保险公司的推介,与信托公司签订一个信托合同,将保险金交予信托公司管理。保险客户分别与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协商,保险合同和信托合同也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时间、权利义务和法律效应上的重叠。具体运作流程见图2所示。
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的同时完全有能力提供中介服务,信托公司也可以为受益人设计简单易行的个人信托方案,均符合现实业务发展情况,并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人寿保险信托业务中的作用,实现保险客户、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三赢。
(三)明确保险业在人寿保险信托中的角色定位
在上文所述“保险中介”型运作模式中,保险公司作为人寿保险信托业务的中介人。但随着该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保险公司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包括提供人寿保险信托中介服务和单独经营人寿保险信托业务。
1、中介人角色。
保险公司能够准确了解保险客户实际的保险需求和信托需求,完全有能力依托自身的资源和机构背景,提供人寿保险信托这种增值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保险客户,实现其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拓展信托中介业务,搭建保险客户和信托公司联系的桥梁,使信托公司得到了一个庞大且稳定的信托资金来源。人寿保险信托是一项有效的增加保险公司中间业务收入从而增加利润来源和利润额的途径。
2、受托人的角色。
- 上一篇:制药工程的认识
- 下一篇:实验室高温室管理制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