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编导的认识和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概况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在美术、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类高等教育专业,它广泛地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影视导演、影视表演、摄像摄影、空中乘务等多种专业,主要面向各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电视制作机构、报刊杂志社、影视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各种部门单位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1. 播音与主持艺术
(1) 专业概况:根据广播电视业对未来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恪守职业道德、形象高雅、底蕴丰厚、仪表大方,具有较高水平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能以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能在电台、电视台承担采编播一体化或从事播音主持的专门人才及从事与语言应用相关的播音教学、传播、新闻、公关等行业的通用型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即兴评述、主持小栏目、才艺展示等内容。
(3) 报考条件:一般要求男生170 cm以上,女生160 cm以上;嗓音条件好,普通话发音标准,形象气质俱佳。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
2. 广播电视编导
(1) 专业概况: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本专业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分四个方向进行招生,其中电视编辑方向属于电视系,文艺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三个方向属于文艺系。这些方向主要从事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影视作品评论及分析、文艺常识、才艺展示。
(3) 报考条件:具有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感知能力。
(4) 推荐院校: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
3. 戏剧影视文学
(1) 专业概况:本专业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戏剧、戏曲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创作、文艺常识、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写作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4. 导演
(1) 专业概况: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制片机构、广播电视台、文艺团体、节目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影视编导专业知识,并熟练掌握相应专业操作技能,能够在编辑、导演、制片岗位从事电视栏目编辑、影视剧导演、电视纪录片导演、制片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 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故事写作或构图写作、文艺常识、美术基础、综合面试等。
(3) 报考条件:较好的文字功底,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绘画构图能力。
(4) 推荐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二、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分析
大部分院校专业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考试都分为面试和笔试两个阶段,如果考生很多,也可能有三试。下面,笔者以江苏省的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例加以说明。
1. 笔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笔试主要包括命题创作和影片分析。
(1) 命题创作:在历年的专业考试中,各个学校对于命题创作的要求及标准都不大一样,具体表现为考试内容及考试形式的不同,考试形式主要包括:编写故事、画面组合(根据所提供的若干画面,编写成一个画面叙事段落或故事)、编导创意策划等。但是这些形式都意在考查考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考生应特别注重对自己创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 影片分析:考试方法是观摩一部影视作品,然后当场写出或说出自己的看法。影片分析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可以把考官提出的几个问题作为写作提纲,并根据问题的要求构思自己的想法。
2. 面试
江苏省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面试主要包括: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编讲故事、即兴评述、回答考官提问等。
(1) 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如今它又成为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面试的第一个环节。考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2) 特长展示:主要是考查考生的艺术修养。特长的范围很广,某一方面的技能只要比普通人更高,都算特长,如跳舞、手工、武术、书法等。
(3) 编讲故事:考生从考官手中抽取一个故事题目,通过5至10分钟的准备,然后讲述一个自己构思的完整的故事。
(4) 即兴评述: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现场展示及表达能力。要求考生要多关心时事,关注一些社会热点及评论,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 回答考官提问:内容比较随意,专业知识不会很多,主要考查考生的口头表达、心理承受、独立判断、艺术感受、生活观察等综合能力,发现考生一些未曾表现的能力。
三、 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优势
分析近几年的艺考,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艺术专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考生需要一定的特长和天赋,比如,音乐类考生嗓音要好;美术类考生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短期内搞突击的效果也不明显;其次,报考人数不断增多,竞争强度大;再者,就业市场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择业困难。相反,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作为新兴的艺术专业却在考试录取和就业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
1. 报考人数相对较少,录取几率相对较高
相对于报考高考普通类的人数而言,参加艺考的考生人数只占高考总人数的20%不到。而近年来,开设艺术专业的学校占总学校比例的一半以上,因此录取的比例比普通高校的要高。特别是影视传媒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省内报考本专业的学生不过几千人,而全国有几百所院校开设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相对于美术十几万人、音乐两三万人的报考规模,竞争小,拿证率高。同时,考生既可以报考普通类也可以报考艺术类,增加了录取机会。
2. 参加培训时间较短,投档文化分数相对较低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专业,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学习和练习,经过短期培训便可参加应试。高一高二的学生,专业方面零基础起步,只需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上课,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该专业的培训课程。
3. 专业难度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大多数考生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虽然对考生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更注重考生在本专业的潜力,因此,专业考试大多以“写作”形式出现,只需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并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很容易在短期内掌握考试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而现在大多数高考考生都具备适应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基本素质,所以在考生中比较容易被接受。
4. 就业前景好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就业特点是就业灵活,前景较好,收入较高。全国有30多家省级电视台,500多个省级频道,2 000多家城市电视台,1万多个城市频道,每天要播出12个小时以上的电视节目。据统计,异军突起的大众传媒业共需要1 000多万专业从业人员才能保证正常的电视节目制作,而目前从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总共不到10万,由此可见传媒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是多么的巨大。从市场调研的情况来看,现在从事影视传媒类工作人员的收入远高于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即使是普通的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人员,其收入也比一般人要高出许多。
四、 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录取规则
历年各大院校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的考试工作一般分为两步:
1. 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份举行,由各招生院校自己组织。该考试通常按招生计划的3倍确定专业合格人数,发放专业合格证。
2. 文化课考试
专业合格考生以艺考生身份参加高考,按一定录取方式择优录取。考生可兼报普通类志愿。录取分数较普通类低。一般情况下,各大高校的录取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完全按照文化课分数录取,这种方式对文化课的分数线要求最高。如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录取最低分为337分,录取最高分为344分,而浙江传媒学院的编导专业2010年各方向的投档分数也在280分左右。
第二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后,按照专业分数和文化课分数相加总分的方式排名录取,这种方式的文化课分数线居中。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各艺术类专业,按专业和文化课各占50%加和总分的方式从高到底排名录取,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60~320分之间。
第三种:专业课拿到合格证以后,统一划定一个相对较低的文化课分数线,最后按照专业课的排名录取,这种录取方式对文化课的要求最低。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的多数专业,其分数要求一般在200~280分之间。
五、关于影视传媒类专业考试的一些建议
2012年艺考即将拉开序幕,为了使考生和家长更有好地迎接艺考,冲刺名校,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意报考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在孩子具备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相信自己的孩子。家长不要过多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否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其次就是给孩子选择一所正规的培训机构,针对专业考试进行适当的培训。
篇2
关键词:数字电视节目;前期拍摄;视频音频;采集
中图分类号:TN948.6文献标识码:A
随着电视技术全面进入数字技术时代,模拟摄像机、录像机以及基于磁带的线性编辑系统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数字摄像机、数字录像机等前期数字设备,基于硬盘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使用使数字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笔者在近些年的数字电视节目制作工作中,对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现就数字电视节目前后期制作技术和流程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一、以ENG方式为例简述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电视节目制作方式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ENG方式,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这是一种单机采访模式,一般是使用便捷式的摄录一体机,采集日常电视新闻。二是EFP方式,即“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这套系统一般包括3台以上的摄像机,1台视频信号切换台,一个调音台及其他辅助设备。三是ESP方式,也叫“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production)。
ENG方式是电视新闻采访的基本方式。它的流程一般是先进行电视节目的策划和编导,确定节目主题,在可能的情况下编写出文字剧本和分镜头剧本,根据剧本进行前期素材拍摄,对素材进行后期非线性编辑,生成各种需要的格式,最后进行合成输出,节目播出。数字信号制作具体过程可以表示为:光信号通过数字摄像机的成像装置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藕合器)生成为电信号,电信号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存储为数字信号,上载到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后期编辑,合成输出各种格式,再通过不同的播出手段,通过光纤、有线电视、网络等,最后还原成光信号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二、数字前期摄录设备的准备
数字电视前期制作设备使用了由CCD、COMS为成像装置的数字摄像机代替了由电子管、真空管为成像装置的模拟摄像机。数字摄像机可以分为广播级、专业级、家用级设备。广播级前期设备如索尼公司的HDCAM、DigitalBetacam、XDCAM HD、XDCAM SD、MPEG IMX,松下公司的DvcproHD、Dvcpro50,JVC的数字D-9格式等设备,这些设备又可分为高清晰度(HD,分辨率达到1920x1080i)和标准清晰度(sD,分辨率达到720×576)设备。广播级设备图像质量好,彩色和灰色度都很逼真,几乎没有失真,但价格高,适用于广播电视行业以及专业影视节目制作公司。专业级数字设备如索尼公司的DVCAM格式以及松下公司的Dvcpro 25等设备,这些设备图像质量低于广播级设备,适用于一般的电视新闻制作、教育教学、工业、医疗等领域。
三、数字电视摄像技术的基本要求
拍摄前首先要熟悉自己使用的摄像机,掌握摄像机的使用方法,熟能生巧,拍摄要做到:稳、平、准、匀、清。
1.稳――画面稳定,不抖动和晃动
摄像师最重要的技术和基本功就是使自己拍摄的画面保持稳定。看似简单,实际上没有长期的练习是不容易做到的。三脚架是减轻画面晃动的最有效工具。只要情况允许,应尽量使用三脚架,另外可充分利用各种支撑物,如身边的树、电线杆、墙壁等等。持机姿式也很重要,应面对被摄体,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宽,身体挺直站立,重心落在两脚中间。右肩扛着摄像机,右手握住手柄,左手握住聚焦环,眼睛贴在寻像器上,4个支撑点把牢摄像机。做运动镜头拍摄时。如横摇镜头,身体扭向侧面从起幅开始,转动身体回到正面,直至落幅,身体状态是从不舒服的位置到舒服的位置。拍摄时,应尽量屏住呼吸,或呼吸匀而浅,不能作大幅度的深呼吸。移动拍摄时,步法最为重要,双膝应略为弯曲,脚与地面平行擦地移动。
2.平――画面保持水平,不倾斜
平,指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寻像器中看到的景物图形应横平竖直。以寻像器的边框为准来衡量,画面中的水平线与寻像器的横边平行,垂直线与寻像器的竖边平行。摄像时确保画面中地平线平的关键是利用三脚架上水平仪的气泡将三脚架调平,调整云台位置或者三条腿的长度,使气泡水平仪的小气泡正好处于中心位置点上。有的摄像机可在菜单中设定一个正方形小方框位于画面正中以确保画面保持水平。
3.准――落幅要准,取景、调焦、曝光准确
准,一般指落幅要准。当某个技巧性镜头(如推镜头、摇镜头)结束时,落幅应该正好是需要的画面。拍摄中的“准”还包括白平衡调整要正确,聚焦要准确,光圈调整要准确等等。
4.匀――拍摄运动画面保持速度均匀
匀,是指运动镜头的速率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推、拉、摇、移、跟都应当匀速进行,镜头的起、落幅要交代清楚,不能太快,中间必须是匀速的。
5.清――画面保持清晰,不模糊
在摄像的过程中,要保持画面主体清晰,聚焦必须做到焦点清晰。另外为了追求画面效果,可在景深控制范围内保证画面清晰,景深范围之外,画面虚幻,形成对比,突出主体。
四、电视摄像的基本方式
根据文字剧本和分镜头剧本组织素材的拍摄,要掌握固定拍摄、运动拍摄这两个电视拍摄的基本方式。同一素材,不同的摄影师拍摄出的效果大不一样,著名的摄像师善于把握镜头语言,他会用最好的视角效果体现编导的意图。
1.固定拍摄
固定镜头是电视节目中运用最多的镜头。拍摄点和拍摄角度都不变,摄像机在固定状态下拍摄素材。拍好固定镜头是摄影师必备的基本功和学习拍摄的起点。固定拍摄具有拍摄简单、剪接方便、信息集中、观看舒服等特点。因此,在电视节目中,固定镜头最多。
2.运动拍摄
运动拍摄包括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在拍摄过程中,通过拍摄点或拍摄角度的改变,形成镜头外部的运动,或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形成景别大小的变化。
3.综合拍摄
综合拍摄是指在同一个镜头中,综合使用推拉摇移的拍摄方式。在摇动、移动的过程中变焦,或移摇结合、边移边摇,构成更为复杂多变的综合运动方式,形成具有独特意义的镜头语言。
五、重视音频素材收集
在电视节目前期拍摄过程中,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是两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如果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会给后期制作带来麻烦甚至对节目制作带来巨大的损失,有的会造成制作成本的增加(如重新拍摄和录音),有的会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如现场场景无法复制)。在前期音频素材的收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拍摄前,一定要检查设备的运转正常性,确保话筒运转正常,最好是先尝试拍摄一段画面和录音,再回放一下确认视频和音频信号的正常。二是注意采集同期声,同期声是随画面同时产生的声音,具有现场感强,后期不能复制等特点,所以在前期视音频素材采集中应特别重视同期声采集,给后期制作留下充足的音频素材。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工作,电视节目的前期拍摄任务完成了,各种视音频素材采集回来了,将这些素材送到非线性编辑机房进行后期处理,这就是数字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技术了。
参考文献
篇3
群众文化需求是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层次的需求,需要相关文化部门加以满足。为此,本文从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入手,分析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以供参考。
关键词:
群众文化;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生活
看问题的视角不同,群众文化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就历史视角而言,许多人都对群众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因为都是根据其自身的实践经验得来,因此不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较为普遍。我们一般说的群众文化,指的是人们在自己的工作以外,参与的具有娱乐性质和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它以人民群众的活动为核心,以自娱和自教为主要功能,并通过这种自娱和自教来实现和满足自己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需求的特征
群众文化需求具有社会性和成长性两大特征,它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发生变化。这些需求包括视听,如广播电视;看读,如书籍报刊;社交,如参加各类活动等。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四大特点:其一是多元化。根据相关调查,简单的看看电视以及打打麻将等低层次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不再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对于科教、文化、娱乐、健身等多元化的综合性文化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是新昌县现在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各类功能不够齐全,这与逐渐多样的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不一致的。新昌县需要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其二是主体性。农民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既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群众文化群众办”,这个大方向不能更改。根据相关调查,群众文化主体意识已明显增强,已经不再喜欢那种“你来演、我来看”被动文化消费模式,而是希望亲自参与,自编自演自办。如新昌农民“种文化”活动已走出一条“党政扶持、农民主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新路子,农民从文化观众变成文化主角,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创造转变。一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节上,大家自己编导,自己出演,其趣味性和文化性不输专业的演出团队。其三是求知性。农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求十分强烈,希望能够参加各类培训或讲座,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建设,用知识武装自己。典型代表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他们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学习动力,他们不愿意过一辈子打工的生活,希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四是群体性。随着社会发展,公众的社会公共意识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愿意进行社交等活动,对于可以增进感情沟通,并带有比赛性质的集体文化活动青睐有加。例如书法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等,跳舞也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十分的接地气,是群众易于也乐于接受的形式。
二、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
1.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部分群众文化活动比较空洞,不具备相应的精神文化建设价值,思想内涵比较欠缺。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优质的文化产品,无法为群众提供充足的选择。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在眉睫。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更加自觉地增加财政投入,大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博物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广播电视台等,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产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供给。要多组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感受美的价值。通过积极向上,多彩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以自身的努力来换取出色的工作成绩,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丰富的更好的精神食粮。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人、感染人、熏陶人,使人民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滋养和沐浴。要充分认识到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总结这些活动具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时刻以提高群众的精神境界为己任,将文化活动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结合,让其为帮助群众形成更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光发热,让人们接受先进思想的洗涤,感受美的熏陶,向更全面发展,成为更完善的人。
2.努力创作更多能满足各阶层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虽然我国的文化产品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产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比起来,仍然显得十分稀缺,虽然数量多,但是缺精品,大多数产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欠缺,能够流传于世的经典还是较少,缺少能够适合基层人民群众欣赏水准的文学艺术作品。在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由于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重视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在电影、电视剧、戏曲等各类文艺作品数量猛增的情况下,反映基层人民群众生活、深受基层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指战员和青少年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却明显感到缺乏,农民真正喜闻乐见的电影和电视剧题材较少,没有多少是原本的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就得不到满足。以农民为代表的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提示我们要加强对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以主旋律为基调,创作出多种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类型,做到百花齐放。结合音乐、舞蹈、影视等相关文学的经典作品,采取基层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鼓励艺术家们多创作此类作品。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的过程中来实现自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只有不断地增加优质文化产品的数量,才能做到满足各个阶层群众的各种需求,才能让群众不至于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文化产品,才能让群众才让群众能各取所需,真正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作者:梅女杰 单位:缙云县壶镇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若实,薛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基于农民需求导向视角的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2]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3).
[3]杨瑞芬,徐苗苗,霍孟林,王亮停.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建设之路径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5(34).
[4]池浩.论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大众文艺,2015(21).
[5]嵇婷,吴政.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的来源、采集与分析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5(11).
[6]唐品,王景文,高玉洁.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论文计量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3).
篇4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策划;《成功》栏目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25-04
关于已有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的各类文章和课题,无论切入角度还是涉猎层面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研究涉及的范围,遍布理念、操作、制作、风格乃至运营层面;研究的深入程度,细化到谈话节目的界定、分类、栏目的定位、选题、策划、主持、嘉宾、现场观众等要素。本文以策划与“主持人策划”入手,全面剖析“主持人策划”这一创新概念,对谈话节目主持人如何参与节目策划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主持人策划”的界定与特征、分类和作用提出了创新的理念,并以吉林电视台卫视频道《成功》栏目为例,将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策划分为:前期——对策划的参与,现场——即兴策划与策划执行中的再策划,后期——参与节目营销推广策划三部分,以谈话节目主持人参与策划的实例充分分析“主持人策划”对电视节目的价值。
一、电视节目策划与“主持人策划”
(一)电视节目策划的内涵及规律
1.电视节目策划的内涵。电视节目策划又称“策略方案”和“战术计划”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特定的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略方案的过程。做好策划是提升电视节目水准的关键环节,策划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围绕某一重要题材组织大型报道是策划;针对某一具体新闻事实提炼主题,选择具体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也是策划;设计媒体以何种形式吸引受众的“形象包装”也是策划,采用何种手段提升栏目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样也是策划。可以说,在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打造一档成功的电视谈话节目,比拼的往往就是台前拼主持人和幕后拼策划。
电视节目的策划首先应尊重客观性原则。电视策划不是无中生有、不是制造什么,而是更好地配置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使客观信息的效能最大化。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改变不了的,但是节目当中对客体的解读方式和报道角度与事是可以设计的。电视策划是在广泛搜集、细心研究观众收视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拟定出的对电视节目整体战略的运筹与规划。它必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节目制作方案、是为观众设计的能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的,有创意的节目构思是电视节目、栏目甚至频道、电视台工作的重要环节。
2.电视节目策划的核心要求。电视节目策划是要通过特定的手段,使节目的内容特质更加彰显。策划的价值取向,显示了节目的旗帜性与方向性,它为整个节目定位,决定了节目的品格,使节目能够成为品牌的第一要素。因此做好节目策划须突出其核心要求:(1)创新能力。电视节目策划需要将节目信息分析整理,提炼包装,需要策划者的思维在消化吸收信息的同时还要研究受众心理,立意上不拘一格开拓思路、纵横开阖,策划的本质要求就是创新,因此好的策划关键在于创新思维,结合节目特质找到最合适的个性化表达角度和方式。(2)超前意识。电视节目策划虽以信息为基础,但策划本身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把现实看作客观进程的一个环节,注意考察它的发展因素、趋势、规模等,注重综合分析未来发展的条件、环境及变化,这样的策划才更有生命力,才会产生更强大的“磁场效应”,收获更大的影响力。
(二)“主持人策划”的界定、分类与作用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角色特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乃至示范性。因此,主持人在传播媒介的作用下不能仅仅是一个没有智慧脑袋的“花瓶”,主持人也是一档节目策划方案的执行者和把关者。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在前期就参与节目的策划和构思,如果仅仅在录制阶段出现,就无法真正成为谈话现场的组织者、驾驭者。“主持人策划”实质上是将岗位前移,要求主持人了解节目特质与重要细节,主持节目时就不会停留在一种肤浅的状态,而是能够融入节目之中,寻找到主持节目的兴奋点,实现与受众的真心交流。这也是主持人及节目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主持人策划”的界定。“主持人策划”是一种对节目的预期谋划,在了解节目的大体形式之后,主持人要对节目进行整体的规划进行一种前期的预测。“主持人策划”是为了使节目安排更合理,运行更准确的基本条件。其特征就能使节目达到完整状态,主持人在节目中能将节目前期策划的内容,在节目的现场进行有效地执行并将其结合在一起。
2.“主持人策划”的分类。传统意义上理解“主持人策划”是只对前期的一种策划,但是实际上“主持人策划”不仅是前期策划那么简单,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策划,即节目前期的策划、节目现场的策划、节目后期的策划。(1)前期:对策划的参与。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策划方案的执行者和把关者,这就要求主持人应该在前期就参与节目的策划和构思。做好前期的策划是一个谈话节目成功的基础,前期介入是避免主持人与节目脱节的有效方式。如果主持人仅仅在录制阶段出现,就无法真正的成为谈话现场的组织者、驾驭者。(2)现场:即兴策划与策划执行中的再策划。在很多人看来主持人只是整个现场的中心,是协调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情绪,协调整个现场的气氛,感染影响嘉宾和观众,是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的火花,引发嘉宾和观众的语言和思想之光。其实这只是主持人素质中的一部分,主持人在节目中不仅仅是起到控场的作用,他同样也应具备即兴策划的能力。节目在现场录制时,会出现许多在前期策划中没有料想到的情况,这就需要主持人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随机应变在策划中是常见的,要注意对形势的观察和分析,根据情况的变化,果断及时地采取应急措施,争取好的谈话效果。要做好随机应变,就要处变不惊,心里有数,同样有赖于主持人对于整体节目策划的参与程度。(3)后期:参与节目营销推广策划。节目的后期策划是在节目做完后,对这期节目进行一个整体的推广,以便确保节目的收视效果以及得到观众的肯定和认可。
3.主持人策划的作用。主持人与节目之间可谓唇齿相依:节目为主持人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与个性的空间,而当主持人的风格逐渐形成,并与节目逐渐融为一体时,主持人就成为节目的灵魂,成为节目吸引观众的一面旗帜。主持人不仅是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电视节目吸引观众的重要保障。闻一多曾经说过记者应具有“戴着脚镣跳舞的能力”,这实际上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主持人亲身策划(或参与)的节目,才能使主持人在更深层次上把握节目并操纵节目的“议题设置”, 在一个小舞台展现一个大世界,人与节目才不会脱节。“主持人策划”也是检验主持人能力的重要指标,一个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策划能力如何体现了这个主持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二、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对节目前期策划的介入
(一)节目选题的策划
谈话节目主持人需要参与到节目选题的策划,有利于主持人更好地了解嘉宾,更准确地把握节目的脉络。因此谈话节目主持人对节目前期策划的介入重点在于参与节目选题的策划。节目的选题策划又分为:确定选题和确定主题两部分。
1.确定选题。每一个电视从业者最痛苦的事情往往是辛辛苦苦做出的节目却不能够播出。节目被毙的原因很多,比如画面、声音、报道立场、播出时机等等,在诸多因素中,只有选题的因素是根本性原因。因为选题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节目能不能做,做出来后能不能播,播出后社会效果如何。确定选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1)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由于策划者的学识境界、专业水准、看待问题角度等等存在不同,选题的策划过程往往注入了个人化色彩,但是无论怎样个性,选题策划必须摆正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先有客观事实,然后才有选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策划中的运用。策划不能违背这条认识路线,否则就会导致失真造假,失去媒体的公信力。(2)要考虑报道价值与宣传政策的关系。新闻价值是确定选题的一个关键尺度,但它不是唯一的尺度。确定选题还要注意宣传政策,要看选中的内容是否合乎宣传政策的规定与要求。既要注意报道价值,又要注意宣传政策,是策划选题应当遵守的另一个原则。(3)要考虑受众的需要与传播效果的关系。策划选题需要了解受众需要,这样策划出来的节目,受众才能满意。但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还必须要考虑传播效果,如果一个选题策划出来,经过报道后会产生负面作用,那么这个选题策划就是不成功的。比如,法制宣传领域当中的案件报道,如果犯罪过程或警方侦破过程展示过细,即便是故事相当引人入胜,也不能播出。我们在选题策划时既要考虑受众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到传播效果,在政策、法律、道德、文化等方面综合考量,努力做到满足受众需要与传播效果的辩证统一。
2.确定主题。谈话节目主持人在确定选题之后,就要根据嘉宾的特点确定这期节目的主题,这样才能确保以后对节目策划方向的准确性,确定主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时代性。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应当注意把一个具体的内容不离开时代背景,应当分析材料的方方面面,并将这些材料放到历史的横轴和时代的纵轴所构成的坐标系来衡量,找出它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来形成主题。这样节目就有了深度和长久生命力。(2)符合栏目风格。确定主题后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应考虑不同的节目类型,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和风格要求,考虑主题时就要精心研究,做到既与节目宗旨相符,又不落俗套。主题策划好了,节目进行中主持人牢牢把握住主题这根红线,即使张三说东,李四说西,节目也会沿着设计好的主题红线向前推进。(3)针对热点问题。主持人的策划触及社会热点问题是获得观众认可的有效方式。需要我们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受众关心的是什么,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合适的主题,切中要害,引起各方关注。
策划主题还有其他值得注意的方面,比如,根据具体的报道对象和事件,因人因事来策划主题;根据受众的心理来策划主题;根据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来策划主题等等。主题确定后,要让嘉宾有话说,让老百姓能参与,让可能的误会不存在,让各行业的人都能思考。所以,对主题的策划要认真对待,反复研究,力求定下来的主题是最佳的最适宜的主题。
以吉林卫视《成功》栏目为例,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节目组决定策划一期母亲节特别节目,那就一定是一对母女共同出现在节目中,那嘉宾就不再是一对一的形式。节目组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能想到的符合节目要求的母女进行梳理,为了考虑节目的播出效果,再次缩小范围,选择了娱乐圈的母女明星。在这样的范围里,开始对比斟酌,最终将选题定位在车晓,王丽云母女二人的身上。她们都是优秀的演员,是让观众看到了可能叫不出名字,但是会觉得面熟的演员。而且她们当时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女儿车晓参与出演的《非诚勿扰》正是当时热播的电影之一,而她在剧中的扮演的角色也在观众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母亲王丽云在当时许多热播的电视剧中都扮演着让人嗤之以鼻的恶婆婆,所以也有很高的群众基础。这样的嘉宾,让观众看到之后会及时的抓住观众的好奇心,因为她们足够的“新鲜”比那些上过无数节目的演员更具有吸引力。于是车晓,王丽云——《一对母女一台戏》的节目就在母亲节来临之际顺利播出,前期预期的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二)设计节目流程
谈话流程是谈话类节目的重要元素,是谈话类节目展开的基本线索,规定了谈话类节目的内容及其先后顺序。谈话节目进行的过程就是主持人与嘉宾寻求关联语境,进行动态顺应的过程。谈话流程对谈话类节目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推动谈话的进程,而且对谈话内容的深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的谈话流程可以使整个谈话过程氛围轻松而不轻浮,话题丰富又不空泛,内容全面而不肤浅。但是设计节目流程的方案不是唯一的,它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而且在节目的流程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种即兴的策划。
1.节目开场设计。节目的开场可以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根据嘉宾的特点来设计不同形式的开场,而且不同形式开场得到效果也是各有千秋的。(1)交锋型设计。这种情况需要主持人、编导不失时机的在节目一开场的时候,就根据人物与选题的实际情况,有分寸地展开思想上的冲突,我们称之为交锋型开场。(2)寒暄型设计。与交锋型的紧张完全不同,这一类型的开场设计主要目的不在于制造冲突,吸引眼球,而重在与嘉宾迅速建立一种自然轻松的谈话氛围如同两位已经相识已久的老友,或是一见如故,相识恨晚。与平时我们与人见面时的寒暄非常相似。(3)创意型设计。所谓水无常态,文无定法。谈话节目的开场也同样可以充满创意和新奇,以一种异于节目常规的方式设计开场。
以吉林卫视《成功》栏目为例,提起李阳,这位《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有着传奇的奋斗经历。节目组编导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让人极度震撼。在长春的一个万人体育管里,数千名学生和他一起疯狂地大喊英语!
终于知道了何为“疯狂”!不如就在这个词上做文章吧。于是编导打算把 “疯狂”的英文单词“crazy”拆解一下,看看能不能有所收获。捧着英语词典翻了一上午,终于让编导找到了五个单词——confidence(信心),revolution(革命),aberration(离经叛道),zeal(热情)和yell(喊),并把这五个单词连成一段话:李阳被英语教育界认为是一个离经叛道者(aberration),他以极度的热情(zeal),膨胀的信心(confidence),告诉所有的英语学习者,把英语喊(yell)出来吧。这对英语教学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revolution)。这种方法,被李阳命名为“疯狂英语”。编导决定,就用这样的一段话作为这期节目的片花。
文字的部分想出来了,接下来就该体现电视的优势了。编导选择了李阳讲座中一些狂热的场面,配以节奏震撼的强劲音乐,爆炸式地突出这五个单词。最后五个单词同时在屏幕中出现,它们的首字母又重新组合,拼成新的单词“crazy”。这样的开场设计使得节目现场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节目主体的设计。由于在前期策划的时候无法事先预知,节目现场会出现的状况,所以在前期策划的时候要根据嘉宾的特点以及节目中涉及的一些故事点来设计节目的主体部分,而谈话类节目有一个特点,就是参与谈话节目的现场观众不是摆设,有参与表达的机会,这也是谈话节目的活力所在。因此可以设计在谈话现场让嘉宾和观众互动起来,比如答题或者游戏,从而产生现场所有人共享的信息,表达各自的观点看法,形成谈话场。也可以在节目中设计一些道具,是嘉宾更加全身心的融入到节目中来。
以吉林卫视《成功》栏目为例在制作《车晓王丽云——一对母女一台戏》这期的节目的时候就在节目的设计中加入了一些小道具。由于车晓的影迷叫做“小米” 所以在节目中设计了送东北特长小米的环节,希望能够使嘉宾有一种亲切感。而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主持人发现,现场的观众对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偶像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所以主持人临时提议让现场的观众每个人都写一句相对车晓说的话,并将这些话藏在送给车晓的东北小米中。在节目的最后当车晓接到节目组送出的礼物,并且在打开礼物的时候看到观众送给自己慢慢的祝福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3.节目结尾的设计。传统意义上节目的结尾一般都是主持人对节目进行简单的总结,把节目做到“有始有终”而这样的结尾方式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使许多观众有了一种厌倦感。所以就出现许多新的节目结尾设计。(1)开放式节目结尾。这种结尾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使节目变得更加的灵活,主持人可以在节目最后随意的与嘉宾聊一下话题,这个话题可以与节目内容无关,可以是一些轻松的随性的话题,这样的结尾也可以使观众有一种轻松感(2)悬念式节目结尾。这种结尾方式其实是将一个谈论的事情设计成一个悬念放在节目的最后,是观众在看过节目之后会有一些可以思考的空间,对节目和嘉宾有更多的探讨。
三、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现场的即兴策划
电视谈话节目经过选题、策划的周密设计后,最后要通过现场录制(或现场直播)体现出来,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既然是现场谈话,那么就需要一个现场氛围,所以营造出一个“谈话场”是至关重要的。即使前期的策划的非常周密,同样也不能确保主持人在节目现场完全的合理利用这些策划,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干扰因素,会对前期策划的执行有些阻碍。
在录制《王皓——在竞争中成长》这期节目时,由于前期策划中考虑到王皓是家乡人,所以在前期的文案设计上都是以家乡为线索来展开谈话的。并且还了解了许多王皓童年练球的故事,希望这些回忆能带动起王皓,让他把自己的故事表达的更加清楚、全面、丰富多彩。但是在现场录制时,主持人一再的向王皓提起小时候的事,家乡的事,但是这些都未引起王皓的注意。所以前期策划的所有环节都不可能适用现场的情况。这时主持人就慢慢的转移话题,与他聊了很多方面的话题,不断地寻找突破点。最后在主持人的反复提问中,慢慢的走进了王皓的世界,他开始与大家分享他的成功,他的失败,他遇到的困难,他获得的喜悦。就在前期策划与现场效果完全相左的时候,主持人就应该在现场即兴的重新展开策划,以确保节目的顺利录制。
在节目的现场录制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变化,都是我们的节目前期策划的时候不可预知的。所以这就要求谈话节目主持人对现场要有即兴策划的能力。而这需要即兴策划的部分可以分为三类(以吉林卫视《成功》栏目为例,分析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现场即兴策划):
(一)调整与嘉宾谈话的接入点
张亚东,他是一个音乐天才,他将音乐视为自己的生命,所以主持人决定从音乐这个话题入手。在谈话一开始的时候,主持人就提出了几个关于音乐的问题,可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持人发觉他的情绪很平常,没有任何起伏。显然这样的一个话题没有打动他,从他的话语之间主持人意识到,音乐对他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他已经将音乐融入了他的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是吃饭和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所以这样的一种状态,怎么可能引起他的注意?又怎么能达到我们想要的节目效果?可见,这个谈话的介入方式是失败了。
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既不能停止节目的录制,因为这样会影响嘉宾的情绪,也不能再继续顺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因为这样会使嘉宾对谈话的内容越来越感到乏味。主持人该怎么办呢?主持人忽然想到张亚东是很小就离开家里来到北京,一个人在北京“漂”了很久,是不是这样一段艰难的经历,会打开我们走进张亚东心灵的钥匙呢?主持人试着将话题转向了几年前,一点点将问题抛给他,希望得到一个满意的效果。但是对于那段经历张亚东的反映依然显得过于平静,主持人开始怀疑这个话题是不是又失败了?可是一个人不管怎么样的难相处,他的心里都一份情是温暖的,那就是亲情!
主持人问了亚东一个问题:“离开家这么久,有没有觉得陪伴家人的日子太少了?”亚东先是停了几秒钟,然后叹了一口气,说:“当年年轻气盛,离开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怕,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如今真的成功了,也随之失去了很多……但我外婆去世的时候,我没能陪在她的身边,在我爸爸妈妈的病床前,也少了我这个做儿子的身影……”这时亚东的眼睛已经含着泪水了,他的声音也有最开始的平静变得有些哽咽。
(二)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即兴策划
在录制李玉刚节目的时候,他是一位以男扮女装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歌手,人物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特点。在前期的设计中安排了很多噱头,目的就是更充分的展现他自身具备的特色。节目组安排了乐队,只要他开口唱,乐队的伴奏就会更上,这样一来嘉宾就会更愿意唱下去,而现场的观众也会随着哼唱。
在节目录制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切在前期文案中设计的情景,都一一得到了实现,而且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安排李玉刚以一首《新贵妃醉酒》作为本期节目的结束曲,就在李玉刚唱的时候,主持人选择与观众坐在一起,并且及时的与观众进行沟通,因此就有了在第二段开始唱的时候,几位女观众起身拿着麦克风和李玉刚一起合唱的情景。而这样的一次没有经过彩排的演出却得到了一会寻常的效果。李玉刚也在为现在观众能够如此的熟悉自己的作品而十分的感动,就在这样的互动下节目完美的收场。
(三)根据嘉宾情绪变化即兴策划
在对奥运冠军张国政这期节目录制前的策划时,主持人就提议将这期节目的主线定位在“战胜年龄”上,这样更突出这位奥运冠军的与众不同。但是又不想让这期节目变得煽情,更多的是希望他的故事能激励更多的人。
在录制节目的时候,主持人一直在围绕着节目的定位引导张国政,但是张国政每当提起自己在训练中承受的那些压力时,就多次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作为主持人这时既不能阻止嘉宾的情绪,也不能让嘉宾这样继续下去,这个时候主持人将话题转到了他的妻子身上。张国政在获得金牌的时候,在电视机前向他的妻子大声说:“我爱你”的那一幕,对观众来说是太熟悉不过了,所以提起他的妻子,让张国政心中溢满了温情,所以他慢慢平静了自己的心情。张国政是一个唱歌的爱好者,他自己说在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会大声歌唱;在受到打击的时候,他会大声歌唱;在训练时受伤的时候,大也会大声歌唱。在录制张国政这期节目时,节目组就决定让张国政在节目现场演唱歌曲。当张国政在节目录制现场演唱《掌声响起》的时候,当有很多观众忍不住随着哼唱的时候,节目导演临时决定在大屏幕上播放张国政奥运赛场上比赛、受伤、登上最高领奖台、留下眼泪的一系列画面。
这样的画面在平时看来可能只是引起人们心中的一丝敬畏,而在此时此刻的现场,人们在看到这样的画面时,就更能将自己的投入到其中,就更能深刻的理解一个奥运冠军的不容易,一个要战胜年龄的奥运冠军更加的不容易。当然在对节目的策划中夜是会存在许多符合节目预期效果的策划,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在现场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按照预期策划的情况进行节目的录制。
四、结 语
要做好电视谈话节目,必须强化主持人的策划能力。每期谈话节目的主题、结构气氛,都要经过精心策划,着意包装,并通过主持人表现出来。因此前期的策划与现场的即兴策划就成了“主持人策划”中比较受到重视的部分。其实除了这两个部分以外“主持人策划”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部分,那就是后期的推广。
当一期节目的经过精心的策划并顺利录制以后,如何将这期节目更好的进行包装推广就成了“主持人策划”中的重要部分。后期的策划主要是推广即将要播出的节目,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包装,怎么样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都是后期策划重要考虑的问题。此外,在节目播出之后及时听取观众对节目的反馈,并妥当处理观众的意见建议,这也是在今后的节目策划中需要重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振.田方.主持人节目策划艺术——主持艺术系列丛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 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静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许永.电视策划与撰稿——影视传播艺术与技术丛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文化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电视谈话节目大行其道,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出市场化大环境中受众的文化选择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文化特征。传播学者陆晔认为“电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情景。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把传统上私人领域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公共领域交织在一起。……林林总总的电视谈话节目,为我们提供了电视受众和电视节目的关系基础上,一个透视社会文化格局特征的样本,并最终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电视作为社会文化传感器,对于当代社会多元与开放的文化品格表达和塑造的作用。”①
一、人际传播介入大众传播,提高电视文化传播效力
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的有效介入使节目本身具有了独特的视觉价值和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的效力。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以人际传播的方式介入整个传播过程,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人际传播的最优化。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感情、信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神情自然、亲切随和、落落大方,与现场的嘉宾及观众作真诚的交流,在媒介和受众之间营造了一种虚拟的人际交流情境,使大众传播摆脱了媒介机器的冷漠与单调,缩短了荧屏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大程度地拆除了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藩篱与壁垒。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把对观众和嘉宾生活的关注凝聚在倾听中,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谈话的主题逐步引向深入。在她的节目中,经常涉及到性、虐待儿童、吸毒、社会暴力等非常敏感非常刺激的话题,更有与上司不和、饮食过度、缺乏自信、尊严受损这类个体化和心理因素很强的话题。但在她极富耐心和魅力的带动和启发下,来自普通人群的嘉宾和现场观众倾谈出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表露他们个人心中的隐秘,并通过这种倾诉来缓解郁结心底的压力。她非常真诚地对于每一个内心痛苦的在场者都表现出深切的同情,这使得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觉得她更像一个关心他们的邻居和好朋友。美国传播学者唐·库什曼说,“一个人想要进入人际沟通,不需要首肯对方的每个想法,但必须把对方作为一个独特自我或重要的个人加以支持,积极的尊重对这种互动来说是最基本的”。②
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更是一个感情表达和交流的盛宴。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共同参与,无论在观念意识上和情感态度上,还是在传播视点和传播手法的表达上,开放型的电视传播都打破了以往“我传你受”的单向关系,使传播者与受众保持一种平和对等交流的状态,进一步引入了人际传播机制,使得互动性增强,亲和力显现,最终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效力。
二、构建大众话语空间,拓展公共领域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它从一开始就给受众带来了一个健康的交流空间和多视角的文化碰撞。从其本质来讲,电视谈话节目形式是通过建立一种全国或地域性的谈话系统来实现它作为“公共领域”功能的。它为大众提供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古代议事厅那样的大众话语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后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将它发展为“公共领域”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市民可以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其条件是所有人应有相等的表达机会,参与者以私人身份参加自主性的聚会,而讨论的主题以公共事物为主。他认为:“不管怎样,大众传媒充当了个人疾苦和困难的倾诉、生活忠告的权威人士:它们提供了充分的认同机会,在公共鼓励和服务的基础上,私人领域获得了再生。原先内心领域与文学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颠倒了过来:与公共领域相关的内心现象逐渐让位于一种以内心领域相关的客观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私人生活的问题被吸收到公共领域当中,在新闻机构的监督,这一问题即便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也至少被公开化了。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公开化过程,由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领域获得了次内心领域的特征,而私人意识也得以提升。”③在哈贝马斯看来,随着公众由主要依靠阅读书籍(文学)变为依靠画报、杂志、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来进行沟通,文学公共领域消亡了,随着文化批判的公众逐渐转变成文化消费的公众,公共领域本身在消费公众的意识中被严重的私人化了。这主要表现在原来高高在上的公众领域变成了私人生活故事的领域,大众传媒就是理想型的公共领域,尤以电视为代表。
电视谈话节目正是构建了这样一个公共的大众话语空间,让普通人在电视荧屏上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谈论真实生活的体验,倾诉生活中隐秘的部分,从中获得一种心理慰藉和精神宣泄。“电视媒介为大众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说为大众构建了一个可供自由交流的公共大厦,一个谈话的场所,具有社会公共空间的性质,提供了可以发展谈话节目的大众话语空间,在培养观众的话语习惯,给予社会一种良性推动上具有其他节目形态所不及的作用。”④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接近原生态的节目样式,在宽松和开放的聊天气氛中,一个崭新的公共话语空间也初步形成。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盛行,是对逐渐消逝的社会空间的一个拯救,拓展了社会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也大大拓展了社会的公共领域。
三、确立民本文化风格,弘扬人文精神
在电视“平民化”过程中诞生的谈话节目使得电视不再是“一台发号施令的机器”,转而以平民的视角关注生活,以受众的兴趣作为话题设置依据,并邀请受众或其代言人出场。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场,在这个场中,电视从云端重新回归受众,重新成为平民百姓享有平等话语权的平台”,⑤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文化风格。一批以普通大众、寻常百姓为主体的电视谈话节目,如《实话实说》、《往事》、《聊天》、《讲述》、《荧屏连着你和我》、《天下父母》等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极力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不寻常故事,讴歌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努力追求平民视角和纪录风格。节目将平民百姓请进直播室,让昔日隔屏如隔山的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谈话、交流,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谈话”的方式审视着世俗社会人们的悲欢离合,也在探究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电视的传播当中,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困惑走进电视。普通百姓不再是普通观众,而逐渐成为能够向大众传播的电视节目的主角。
对平民主义的追求,是中国电视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下的一种回应,更是人对媒介自身的一种全新的认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老百姓说自己的话”,电视谈话节目以平民化的风格、平等的交流氛围、大众的话题重新成为表述普通人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公共论坛。《实话实说》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题和叙事方式,是一个最大众化的节
目。节目中平民百姓走上荧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袒露自己的心迹和经历。
电视谈话节目除了体现一种对平民化的文化追求,也深刻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关怀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不仅要求人们关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关注社会的变迁,更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
如今的电视谈话节目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体现在创意、编导、制作中的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一种对人的关注”的人文精神。我们从普通人的生存空间、生存境遇中感受到一种对人的关怀,通过节目中人物的日常遭遇、人物的心态和困惑,讲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进而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给观众一种心灵的触动,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感悟,使我们从这种对周围人的感动中体会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与爱,感受到一种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传达出对于人和生活的一种关怀。电视谈话节目不仅在于让人看到人,还在于让人看清人,充分体现了百姓的思想、情感、意愿、性格和情操,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关怀和维护。
四、满足受众文化需求,舒缓精神压力
电视谈话节目一方面满足“倾听”的需求,另一方面张扬“倾诉”的魅力,把关注的视点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谈话”这种方式更是让社会普通百姓通过各种大众文化途径直接参与进来,以对话、谈心等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尽情倾诉心中的喜悦、烦恼、困惑,甚至是愤怒、不平。同时,谈话节目也使普通百姓获得了倾诉的现实空间,以谈话者的角色充分展露自己对平凡人生的种种智慧的洞见以及他们平凡中崇高的人生态度。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把朋友间随心所欲的、没有任何约束的聊天搬上荧屏,同时将丰富多彩的娱乐元素引入谈话节目,从信手拈来的话题出发,肆意发挥,天马行空……无主题的漫谈正如朋友间聚会的闲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人们日常谈话的原生态。“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的节目定位,尽情追求当下世俗的快乐,满足了受众追求娱乐的文化心理需求。
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谈话”这种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与“电视”这种现代最普遍的传媒手段相结合,有效地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现实心理需求,解除了经济社会给他们带来的沉重的道德伦理困惑,让他们从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种种迷惘中缓解和解脱出来,也获得一种文化舒缓。同时,它还把普通人悲欢离合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人也同样有烦恼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表述方式的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即人人都有平等交流、表达意见的权利。总而言之,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电视节目竞争的规范有序,一个真正的公众平等对话、开放交流沟通、众声喧哗的电视谈话时代终将到来。
注释
①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237页。
②朱菁:《从谈话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J】,《电视研究》2001年第1期。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98页。
篇6
喜欢跨专业学生
虽说术业有专攻,但还是有些专业在培养“杂家”,比如新闻、管理等,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把专业做好。电影学也是一个“杂家”,而且是其中最文艺的一个。很多专业的导师不喜欢跨专业的学生,因为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但电影学专业非常欢迎跨专业的学生,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多元的知识背景非常重要。
笔者本科就读于浙江传媒学院,学习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大二时学校开了DV课和剪辑课,一向对纯理论比较反感的我终于有了动手的机会,于是疯狂地热爱上了拍片和剪辑,并希望日后可以读个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艺术类专业,于是打算报考数字电影技术方面的研究生。经过仔细地查询与对比,最终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数字电影技术方向,并如愿以偿。和其他专业一样,电影学的专业方向里有的侧重实践,有的侧重理论,这些都在学术型的项目中有所体现,而非专业硕士(艺术硕士MFA)。
电影学相当大的一部分方向重视理论,这些重理论的方向其实也是交叉学科的“杂家”专业,非常适合跨专业的有复合知识背景的考生报考。如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等,与历史学有所交叉;电影批评、视听文化研究等,与文艺学有所交叉;国际电影文化传播、电影文化研究,与传播学有所交叉;影视制片、电影市场营销,与工商管理学有所交叉……从理论方面看电影学,这也是个“大杂烩”。
如果你想做演员,读电影学专业也是非常合适的。即使是从事理论方面,多角度的知识积累能让你更深刻地了解电影,能让你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电影,通过学习和解析优秀的作品,能知道哪种风格更适合你,该如何去表演。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三年研院生活一定会让你更有气质,更懂得表演的内涵。而在艺术学院的大环境里,你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导演、制片人等,进入这个圈子的概率更大。
如果你喜欢动手,选择实践类的方向一定非常适合,因为你的读研生活绝不是只坐在屋子里埋头苦读,更多的是通过实践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得成就感。这类方向包括电影摄影创作及理论、电影声音创作及理论、影像视觉效果研究、电影表演创作及理论等,如果你有音乐乐理知识、摄像基础等,学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你喜欢在片场跑,喜欢背着摄影机在大街小巷穿梭,那这类专业对于你来说最适合不过,将专业和爱好结合起来,是件幸福的事情。
说电影学是最文艺的“杂家”专业,一点也不为过。笔者的读研生活无比文艺:上午有时候会去上一节课,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导师、同学真正走进片场实践。下午常常与几个同学聚在一起,一人一杯咖啡或奶茶,一起看电影,边拉片子边说自己的看法,有时候常常会引起争论,甚至吵到面红耳赤。导师会在这个时候奇迹般地出现在门口,微笑着看着我们争执,然后缓缓地说:“思想要碰撞才能有火花啊!”然后和我们围坐在一圈,一起谈电影。而最激动的时刻,就是从片场回来,带着满满的素材坐在电脑前剪辑了。从零零散散的片段,到连贯流畅的小短片,也许要耗费几个小时甚至一个通宵,可当那些美好的瞬间呈现在眼前时,满满的都是幸福感。如果你觉得这类专业只是不务正业地整天跑场子,剪片子,而不需要看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虽然这类专业非常重视实训,但是没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审美素养,即使技术方面再精湛,也很难做出好片子。
无论你选择电影学的哪个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都会涵盖以下这些内容:中国电影史论、影视学基础理论、世界电影史论、经典影片解读、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影视造型艺术、影视评论写作、影视营销策划、影视文学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视听语言、DV实践、纪录片剪辑等。从创作到理论,都有所涉及。
就业:痛并快乐着
经历完2到5年文艺的唯美的研院生活,大家都要直接面临一个问题――就业。电影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五花八门,也很有文艺特色。笔者将以五位师兄师姐的真实就业情况为例,来分析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
大师兄在电影制片厂的拍摄室工作,每天都扛着摄影机实操,笑称自己是“片场民工”,过得非常充实,自得其乐。电影制片厂一般包括总编室、导演室、拍摄室、美术室、音乐创作室、制片室、编刊室以及美工、照明、录音、化装、服装、道具、剪辑、特技等车间,甚至还有自己的洗印厂和电影乐团,吸引了很多电影学专业学生,专业既对口,又有挑战性。但是这份工作的获得往往需要过五关斩六将,非常不易。因为更偏实操技能,所以研究生学历未必是个加分项,甚至因为年龄原因受到限制。很多制片厂喜欢年纪偏小的求职者,因为精力旺盛,体力也更好,学习新技术上手快。现在很多职业学校、大专院校等开始开设影视制作相关专业,学生毕业时年龄小,动手能力非常强,是研究生在职场上的有力竞争者。此外,这份工作对体力的要求也比较高,有时候需要彻夜的拍片或剪辑,作息极不规律,常常会黑白颠倒,不太适合女孩或者体质不太好的人从业。
二师兄在影视公司工作,同时做剧本的筛选和后期剪辑,收入颇丰,而且如愿泡在了剧本堆里,感觉良好。但与之相随的是常常会头痛,视力也每况愈下,因为要长期对着电脑工作,从写作到剪辑,都很耗费视力。这类工作和销售的性质有一点相似,就是底薪不高,多劳多得,一般承接电视台一期节目就能赚一万元左右。所以二师兄偶尔会感慨:虽然现在拿了高级白领的工资,但都是拼命赚来的!当然,找到这份工作也不容易,一般公司不太喜欢应届毕业生,也不是很看重硕士学历。这是个纯技术活,只懂理论的人很难胜任。
三位师姐的工作时间和性质相对稳定,也比较符合大部分女孩的理想。
大师姐在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从事文艺理论工作,专业也非常对口。这类研究所一般有创作研究室、理论研究室等。工作往往比较清闲,甚至实行弹性工作制,不用天天坐班,但是因为是普通的事业单位,收入并不高,一般毕业时的工资在两千元左右(三线城市),在一线城市会相对高一点。因为是事业编,招聘的人数非常少,很多三线城市的艺术研究所都出现过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参加应聘而未能如愿的现象。
二师姐在艺术学院做行政。即使是行政,应聘时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因为即便是艺术学院的行政人员也对专业没有硬性的要求,所以相当于你在与所有专业的本硕博毕业生竞争。在高校工作的最大优点就是工作稳定,而且有两个假期,相对悠闲,但收入不高。二师姐正在努力考博,希望可以做老师。有电影学博士点的高校和研究院并不多,如果读到博士,不太挑城市和学校的话,到高校任教还是不难的。主要的问题在于,每年各大高校委培博士的指标少之又少,往往要论资排辈,何时可以读博难以预料。所以如果想以做行政为跳板,转行到教学岗,难度非常大。
另一位师姐在杂志社做编辑,做影视评论方向,多年的积累使她工作得如鱼得水,朝九晚五的工作也很惬意。各类与电影相关的杂志社、报社每年吸纳不少硕士生。编辑的工作时间还算稳定。收入方面,在北京刚入行的硕士薪资在4000-5000,但每年增幅很小。尤其是娱乐记者,要经常在各种会和片场之间奔波,生活极度不规律,有时还要看明星和助理的脸色行事,不过收入较高。
此外,电影学这类专业也可以选择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有一部分人在机关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上手也非常快。或者到各类企业从事文秘、行政等工作的也非常多,通过几年的专业训练,本专业学生往往领悟力极强,文笔也不错,能胜任很多岗位,竞争力一点不比行政管理和中文、新闻的学生弱。
院校推荐
1.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是优秀电影人的摇篮,也承载着太多文艺青年的梦想,如果你有志做电影这一行,那么能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便是最大幸事。该校电影学专业开设国际电影传播、影像视觉效果研究、数字电影技术等14个方向,分设在文学系、表演学院、摄影系、录音系、管理系、电影学系、影视技术系、动画学院、基础部等。近年来日本动画火爆,动画学院的日本动画理论研究方向吸引了大量考生。而随着越来越多优秀国外影片的引进,基础部的电影文化传播(电影翻译)方向也将成为报考热门。
2.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是文化部部属科研单位。如果你向往科研单位的学术氛围,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个不错的选择。2013年招收全日制艺术学学位硕士研究生81名,全日制艺术硕士(实践类)专业学位研究生43名,有明确的参考书目供大家复习。需要注意的是,考取该单位的硕士生应交纳研究生培养费,每人每年18000元(不含食宿费),艺术硕士每人每年20000元(不含食宿费)。
3.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电影学专业隶属于文学院,这也是其特色。南大电影学分为戏剧影视理论与批评、戏剧影视文学、电影理论与批评、电影史等方向,招生人数很少,所以含金量非常高,毕业生广受好评。本校也有该专业的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所以外校考生竞争非常激烈。
4.上海大学
在上海的众多院校中,上海大学并非一流名校,却以文科专业见长,有自己的特色,是“211工程”大学。该专业分为电影理论与批评、中外电影史、电影制片管理、电影导演研究4个方向,2013年招生12人,特别欢迎有实践经验的考生报考。
5.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虽然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其报考热度不是很大,这一点值得考研人注意。电影学专业隶属于美视电影学院,是重庆大学和香港美视电力集团合作办学。不要被公司冠名所误导,它是重庆大学26个学院之一,和其他二级学院没有任何区别。招收电影表演创作及理论研究、导演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影视摄影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电影编剧理论及研究硕士研究生。
2012年、2013年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
全国各院校排名及分数线
分区:
*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考生。
篇7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技术;专业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11-03
在信息化社会中,如何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如何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等综合性技术人才的需求?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理清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1 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社会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赖以支撑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相同目的指向,是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学是构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为信息化社会培养、造就大批站在信息技术前沿人才的重要学科。因而,现代教育技术学的构建必须在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大前提下实现,并与信息化社会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趋势相一致。
现代教育技术学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学分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技术的地位正在从以往单纯的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并将对整个教育基础理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要想尽快适应这一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学必须同时接受日新月异的教育信息技术和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教学模式的双重挑战,并在此二者的结合上确立自身的教学模式和学科框架。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社会信息化迅速融入教育活动和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现代教育技术正快速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过程改革,同时对高校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愈来愈被国家和社会重视。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高标准、综合性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基本能力。这不仅为教育技术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符合高等教学基本规律的现代教育技术学,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 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或学科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有较大距离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确立,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已无可质疑。但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独立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学科或专业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不准等问题。目前一般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或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各高校大同小异,而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也没有多少差异,缺乏差别化的培养模式与目标,而且一些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必须突破教育技术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加快教育信息发展步伐的切合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各个高校由于性质和功能不同,对人才的培养也应注意差别化定位,使教育技术学真正获得独立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2.2 缺乏相应的教育设备的管理体制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相应的设备投入和维护。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设有专门的教育设备管理机构,比如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技术机构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管理体制疏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教育技术机构的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的看法存在差异,比如认为它就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管理配有电教设备的教室、从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等。正是这些不尽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得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足够重视,很多电教人员常常只是维修工,或者课件制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而他们的专业背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2.3 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学,如果过于重理论而轻实践,就会失去其服务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而一味重实践轻理论,学科会失去理论支撑,淡化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价值。教育技术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的构建应充分认识理论研究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服务功能。这样教育技术学才更具有生命力,才能对教育技术的实践起到解释、预测、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应当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科的内在逻辑,既重视学科的理论规范,又强调技术性和实践性是这门学科对于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4 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专业,资金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需要硬件设备、软件的支持,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开办之初,主要是国家投资,现在更多的是学校自筹解决,资金主要来源于教育系统内部。在国外,企业投资教育可以用来弥补教育资金不足。近几年,我国也出现企业投资办学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资金来源的新思路。
2.5 缺乏高素质的师资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和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和影视方面的知识。只是理论的讲解,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难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2.6 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忽视中国国情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理论主要来自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自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引入我国开始,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引入国内。由于在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时,往往是不加改造地使用,而不管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的程度的差异,一味照抄照搬,不仅没有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反,还造成大量不应有的信息资源的浪费。当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人们在教育技术的定义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但是,国际上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等如何本土化,建设和发展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学,培养适应中国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强的教育技术人才,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在信息社会中,教育技术学专业或学科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要,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目标层次与办学条件相适应的原则,构建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结构与学科体系。
3.1 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通晓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和师范人才。毕业生适应各级教育技术中心,各类大中学校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电教管理、校园网络建设和教学软件设计等工作,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到电视台从事影视编导工作,到信息产业部门从事应用性研究与开发工作。
3.2 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结构是指学校所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开设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关系。它是学校教学基本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必须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强化专业基础、实行专业分流、增设特色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方案是符合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培养体系。
总体上看,国内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与技能,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教育技术学、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应用、教学系统设计和远程教育,这些课程全部为理论类课程。
专业限选课分为两个方向,包括电声系统、电视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技术、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大众传播学、数据库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其中大部分为理论类课程,只有多媒体课件制作、电视节目制作为实践类课程。
专业选修课包括学与教的理论与方法、艺术概论、网站设计与制作、数据结构、广告学、动画设计与制作,其中教的理论与方法、艺术概论、数据结构、广告学为理论类课程,网站设计与制作和动画设计与制作为实践类课程。
3.3 重视实验课,加强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验课、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目前,国内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课大多为上机课,缺乏具体的上机任务安排,任由学生自主操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教育实习也只是根据各校具体情况而定,难以实现预期目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实践教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大学目前未能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因此,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重视实验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专业实习基地。
3.4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达到资源共享
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值得重视。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等。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虚拟化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在教育软件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
3.5 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
社会的进步,信息科学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更高的挑战,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在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的师范类高等院校。改革的关键在于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先导。所以,各高等院校应认清形势,发挥自身优势,解决暂时困境,放眼未来,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服务于信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韦海梅.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4):117-118.
[2]乜勇,陈晓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教育技术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9(5):20-24.
[3]吴大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色技能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49-52.
[4]安素平.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2):97-99.
[5]庞秀玲.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构建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149-151,161.
[6]李红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00-103.
篇8
【关键词】孟京辉;校园戏剧;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原生态表演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007-05
孟京辉是中国当代戏剧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通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直观、感性的舞台风格。从1990年代初到现在,孟京辉的先锋戏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1998年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连演三十场,观众达数万;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创下当时实验话剧的票房神话,并不断有新的版本陆续上演;2005年的《琥珀》公演后引起了轰动,并于2008年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2007年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实现了各大城市的巡回演出。孟京辉戏剧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戏剧演出市场份额,使曾经凋敝多年的剧场重新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孟京辉戏剧除了正式的剧场演出外。其更大规模、多到几乎无法统计的校园内演出往往被戏剧界忽视。孟京辉的几部代表作几乎成为众多高校戏剧社团除了自己的原创剧目之外首选的演出剧目。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也不例外。自从2005年成立以来,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先后演出过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2007年6月13日,北校区大礼堂;2012年12月26日,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与本校新闻传播学院南山剧社联合演出,韩紫微、仓媛媛、景方月导演)、《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2013年6月3日,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朱桐、张壮导演)、《琥珀》(2013年6月4日,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马翰墨、马丽莎、仓媛媛导演)(文中使用的部分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资料由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8级本科生谢鹏提供)。2014年5月12日晚,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又在我校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公演了孟京辉的《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樊贵章、孙睿导演)。我们组织了我校戏剧影视艺术系没有参加这次演出的学生观看了这场演出,并在课堂上与该剧组的演职员们一起进行了讨论。下面,我们就这次演出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一、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
《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以下简称《关于》)的内容可以作如下概括:电工陈小龙因为和李蝴蝶的外遇而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守门员阴差阳错地顶替了陈小龙的身份。他享受着本来应该属于陈小龙的一切好处,但却过着与爱情绝缘的畸形生活,最后又与企鹅姑娘发生了莫名其妙的肉体关系。像孟京辉的大多数作品一样,由于人物符号化、内容存在大量的拼贴戏仿,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法的运用,使得《关于》的主题存在多义性。我们对《关于》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其他戏剧社团的理解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我们认为,《关于》首先反映了很深刻的人性问题。剧中守门员(刘汉林饰)偏偏不能守门本来就具有讽刺色彩,陈小龙(翟开元饰)的电工和发明家的身份也带有讽刺意味。陈小龙与李蝴蝶(姬雯雯饰)私奔后,守门员因为车祸整容之后变得跟陈小龙一模一样而过着本来属于陈小龙的生活。但陈小龙私奔后却丧失了创造力,开始厌恶生活。陈小龙与李蝴蝶之间的爱情也逐渐出现裂痕。于是他又抛下李蝴蝶,找到守门员,想夺回原来属于自己的生活,但却被扮成精神病医生的李蝴蝶给逼疯并送进了病院。剧中的这几个人物都在不断地寻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但又在不断地否定自己现在拥有的、甚至是自己原来追求的生活。他们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内心里留下了很多创伤,生活里充满矛盾和痛苦。他们虽然对这个社会失望,却又怀抱希望,苟且地活着,想最终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和人生归宿。但对于他们来说,应付烦琐的人生已是难事,爱情只能作为他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关于》在叙事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爱情线索展开,将爱情的表达与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交织在一起,以此将世间的真爱绝对化。由于该剧极力烘托剧中人对于爱情的渴望,着重表达剧中人内心对爱的呼唤,造成了剧中人物性格单薄、平面化。不过剧中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分别代表着现代人人性中的某一方面。
其次,《关于》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问题。《关于》将“婚外情”作为贯穿全剧的一条线索。这些看似荒诞但却随处可见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喜剧的氛围。《关于》看似一个引人发笑、毫无深意的先锋性喜剧,但当你真正理解它之后,就会发现它反映并讽刺了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如:有的人总是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有的人渴望爱情,却又不懂得珍惜;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有志人士,却因经济拮据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喜欢那些包装过的东西,无论它的实质如何;社会中的骗子团伙愈来愈多,时刻威胁着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等。该剧虽然讲的是爱情故事,但“将戏剧的触角伸向比自我感受与生命体验更加广泛的社会”[1](p236)。因此该剧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问题。
第三,在审美类型上,《关于》属于悲喜剧。《关于》不仅有着全新的视角、跳跃式的思维、荒诞的故事情节,而且融先锋与时尚元素于一体。剧中不仅融入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是如此,比如流行语汇的大量使用和流行音乐的介入等。这些让这部话剧更加贴合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而在演出时营造出浓烈感人的喜剧性舞台氛围。孟京辉喜欢用喜剧的形式去表现苦难。剧中每一个人物的生活都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但在现实与理想的残酷冲突中,我们却没有感受到过多的痛苦,反而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感受。在这样一种风格化的先锋戏剧中,我们体会不到一些西方现代派戏剧表现的那种颓废与绝望。因此,《关于》给观众带来的是悲喜剧的美感。这是孟京辉戏剧与西方先锋派戏剧明显不同的地方,是很多当代青年观众喜欢孟京辉戏剧的原因之一,也是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多次选择演出孟京辉戏剧的原因之一。
二、戏剧结构与演出节奏
传统戏剧在叙事结构上一般都会将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局等情节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普通观众习惯了、也喜欢这种情节和结构。然而在孟京辉的先锋话剧里,我们很难找到这种完整的故事结构。他剧中的故事大多数没有明确的起因或结果,剧中人物的性格也很少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但孟京辉戏剧使用这种结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它与孟京辉所要表达的思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也是孟京辉戏剧的舞台形象留给观众的直观感性印象之一。这种结构不仅是孟京辉戏剧风格的具体表现,也是孟京辉戏剧的最合适的结构。
首先,孟京辉戏剧的这种结构,不仅使得其在舞台上可以表达出更多的主题,同时也给予了表演者更多的表现空间,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余地。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许多像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这样的校园戏剧社团喜欢选择演出孟京辉的戏剧。其次,孟京辉戏剧的这种叙事方式也使得演出舞台与观众不再有距离,让演员与观众的隔阂消退,从而使戏剧变得更加生活化、大众化。第三,这种开放式结构也使得孟京辉戏剧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孟京辉戏剧经常借大量不同职业人员的大段台词来展示生活中的黑暗面,或是借畅快淋漓的独白讥讽人在现实秩序中的失衡与失态。这种结构可以使其进行情节和内容的拼贴,使用富于诗意的大段朗诵,以及演员的即兴表演等。这些都为其在剧目中反映和思考现实社会提供了广阔平台。
孟京辉戏剧的这种结构既为导演和演员提供了广阔自由的二度创作空间,也给导演处理戏剧结构增加了困难。如果处理不好或者排演得不熟练,就容易出现节奏缓慢和结构散乱的现象。《关于》也具有这种结构特点。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在排演该剧时并没有在戏剧结构上作大的调整,他们基本上是按照剧本提供的戏剧结构排演的。该剧公演后,一般观众也看不出其结构上的缺陷。但参与该剧演出的演员们、特别是导演却认识到了这次演出的缺点之一就是大家对该剧的戏剧结构理解得不透彻,处理得不到位。该剧共15场,如果每一场的演员之间配合默契,各场之间的过渡和换场不出现明显问题,孟京辉戏剧的这种结构可能带来的演出困难和缺陷就不会出现。而我校话剧社这次演出的《关于》是由两位导演分别负责排演的。他们二人的导演风格不同,最后在一起合成排练的次数不多。由于时间不够,该剧在公演前仅仅进行了一次彩排。这使得一些观众也发现了这次演出存在节奏缓慢和结构松散等问题。
三、风格迥异的两位导演
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这次公演《关于》所使用的剧本和观摩的视频都是孟京辉2002年在国家话剧院演出的版本。根据导演的要求,细读剧本和模仿视频中演员们的表演是大家在剧场内外的日常工作。因此,无论从艺术实践还是艺术创造来说,在整个排演过程中,导演都是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关于》是一个大型剧目,大家又只能利用课外时间排戏,因此该剧使用了两位导演。《关于》是由樊贵章和孙睿二人共同执导的。具有较多导演经验的舞台监督陈佳歆在该剧的排演过程中也起到了实际上的导演作用。在排演过程中,大家发现樊贵章和孙睿两位导演的风格明显不同:樊贵章习惯反复“说戏”,被大家冠以“唾沫星子”导演的称号;孙睿习惯自己示范后要求演员反复模仿只到他满意为止,被大家称为“魔鬼导演”。因此,排戏对大家来说,不仅是智力活动,也是对大家体力的挑战。但是,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整个演出团队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得艰苦的排练转化成了一种难得的享受。
每一次排练大家都十分认真。虽然是在校内演出,但大家都知道背台词和走位不能出现任何错误,这也是话剧社公演活动的底线要求。而对人物心理的表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则是大家共同努力所要达到的“最高任务”。演员们在导演的提示和示范下,细心揣摩人物心理,寻找合适的潜台词,然后再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把它表现出来。每个演员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导演的要求努力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导演们在舞台调度上都力求根据现有的舞台空间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因此,对大家来说,排戏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但是,在排演过程中大家又遇到了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两位导演分别负责排演的不同场段之间的过渡衔接和风格统一问题。大家一致希望像以前的演出一样,通过最后的合成排练与最后的彩排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这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都一直沉浸在紧张的排练和艺术创造的氛围中。2014年5月12日晚上演出谢幕后,大家如释重负,都感觉演出效果还过得去。但大家长期积累的疲劳也都表现了出来。谢幕后,两位导演当时就趴在了桌子上一动不动了。
但是,由于这次演出是由两位导演分别负责不同场段的排练,大家忽略了各场之间的有机联系。由于时间不够,基本上没有排练过换场,彩排也只是在公演前一天进行过一次,所以使本来就容易出现散慢现象的《关于》在演出换场时有些混乱。虽然有客观原因,但这也是两位导演的失误。而且,两位导演和演员们还有一种无法克服的障碍――就是对剧中爱情的理解。“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2](p200)该剧的演职员都是大学生,他们的年龄和人生阅历决定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剧中的爱情。这当然也影响到导演对该剧的阐释和示范,并进而影响到演员们的表演。
四、几位演员的表演
在《关于》中饰演陈小龙的是翟开元。翟开元是饰演过多部戏中主角的演员。在这些业余演员中,他的演技堪称一流。他不仅表演基本功过硬,而且表演时认真、刻苦。在排练过程中,无论是摔倒还是打斗的动作,他都实摔、实打,以至于身上多处受伤。他还最善于模仿。他所作的动作、表情与大家观摩的视频中陈明昊饰演的陈小龙几乎一模一样,真可以称得上是惟妙惟肖。剧中的陈小龙先是反抗和逃避现实生活,最后又想找回属于自己的原来生活,直到最后几乎精神崩溃。翟开元的表演将陈小龙的这种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细致、真实、感人。该戏公演的当晚,当最后一幕戏结束后,翟开元累得走到后台就直接倒在了地上。作为一个演员,翟开元的优点是善于模仿,缺点是只重视模仿。他不善于在表演的一个个动作和表情中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剧中守门员的饰演者是刘汉林。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平时排练时从来没有说错过台词。他的嗓音也高,演出时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清晰地听见他的台词的内容。他还善于体验角色的强烈情感并把它表现出来。每到情感的爆发点,他都会将角色应有的情感完整地表达出来,并打动台下的观众。因此,在舞台上,他往往成为观众注意的中心;在台下,他有许多粉丝。席辛玲饰演的人物是柳小苗。柳小苗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却个性鲜明。她有一个习惯性动作,那就是时不时地用手摸摸鼻子,这个动作使她那憨憨的样子显得更加可爱。席辛玲把这个角色演得很好。她的表演可以说是本色表演。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席辛玲和剧中的柳小苗有很多相似之处。观众对剧中的企鹅姑娘(彭景饰)也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彭景那略带点沙哑的嗓音很特殊,而且她唱歌也唱得特别好。
当然,演员们表演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误也是很明显的。有的演员在演出时忘了台词,有的演员表演过于呆板。还有个别演员的临场发挥能力不够强,不能及时与其他演员配戏。但是,同是作为大学生的观众很自然地就理解和原谅了这些缺陷。因为这些大学生业余演员大部分都没有舞台经验。“专业演员的表演状态从大量体系化的表演训练和表演实践过程中获得,而校园戏剧的演员则从自己对戏剧直接的感受去获得这种状态。他们没有表演技能要求的训练,却也因此少了许多约束和规则,只是尽自己的真诚表演。”[3](p128)这些演员的表演可以说是原生态表演。他们的缺陷是明显的,但他们的优点更明显。他们对戏剧的热爱和真诚不仅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也在感动着他们自己。
孟京辉戏剧在舞台演出上常常要求演员的表演使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有着大量的群戏和对辩论和广告的游戏性模仿等。语言中往往出现对口相声、小品、俏皮话、谚语,或者通过音乐化的语言处理来充实语言内容。这种表演所产生的喜剧效果很容易受到普通观众的欢迎。当今社会,人们都不愿意做一个倾诉者,而往往想做一个倾听者。他们需要一种能够直击心底的宣泄方式来缓解生活带来的压力。孟京辉直言不讳的暴露,也正符合一般观众的这种心理需要。孟京辉还常常运用幽默的表演来进行讽刺批判,这不仅是为了弱化戏剧中的政治因素,更多地是为了提升戏剧的娱乐效果。孟京辉戏剧还不忘阐释人生哲理、解剖人性,从而使观众笑过之后也思考一下人生、人性。因此,孟京辉戏剧的商业味道虽然越来越浓,但评论界仍然将他的戏剧归类于先锋戏剧。比如像《关于》这类爱情题材的戏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们既融入了编剧、导演对于爱情话题纵向挖掘的深入思考,又不忘把爱情放置于社会横截面与人物内心中考察”[4](p103)。所以,孟京辉戏剧在迎合观众心理需要,给观众带来的同时仍然保持了戏剧的社会批判立场。因此有的研究者说孟京辉戏剧是“先锋派与媚俗艺术的双面体状态,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戏剧的实验色彩与先锋特质,又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群体和物质支持”[5](p48)。
五、关于舞台美术
孟京辉戏剧的内容你也许看不懂,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戏好看。相对于传统话剧舞台,孟京辉更加关注的是舞台画面的视觉效果,追求的是舞台上的视听展示给观众带来的震撼。特别是他的舞台美术常常使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在尽量与戏剧内容糅合在一起起到表情达意作用的同时,给观众带来观看好莱坞大片似的视听享受。他在舞台美术上常常使用多媒体音像、流行音乐和现代舞蹈等等。这些舞美内容在戏中既描述景观、渲染氛围,又传达寓意、强化情感。它们每一次的恰当运用,都极强地作用于观众的内心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孟京辉戏剧的舞台美术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直观性感受,观众也很乐于看到充满动态美感的直观表演和充满创意与多重构想的舞台空间。孟京辉凭借这种舞台美术,不断创造出一出出舞台奇观,生产大众。“大众必定是被压迫者的,这种必定包含对抗、逃避、中伤、冒犯性、粗俗、抵抗等因素。”[6](p135)孟京辉戏剧舞台的丰富多彩正是为了应对产生大众的多种需要。在《关于》的演出过程中,孟京辉在舞美和音效上也做了较多尝试,企图打造多元化的舞台,赢得以年轻观众为主体的观众的喜爱。《关于》在舞台上用多媒体呈现出现代城市生活背景,用移动的场景引领观众了解剧中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并进而审视现代人的生活处境。《关于》还尝试了噪音音乐、音乐与对白交叉等,将舞台上的不同氛围渲染到极致。因此,孟京辉戏剧对演出剧场的条件要求很高,其灯光和音乐往往请国内的一流专家加盟。
但像大多数业余戏剧社团一样,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的演出条件十分简陋。这次《关于》的演出是在我校南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行的。活动中心有一个舞台,但这个舞台的高度和纵深度都不够,而且演出时只有顶光、侧光和追光。这给《关于》的演出带来很大困难。但话剧社的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基本上凑齐了演出所需要的灯光、音响和多媒体等设备。在排演过程中,导演又根据剧场现有的条件对各种戏剧元素进行了合理调整。因此,观众对这次演出的舞台美术总体上都是给予肯定的。其中陈小龙与李蝴蝶扭打那场戏中的灯光运用就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这场戏开始时,白色的灯光从舞台左侧慢慢移至舞台中间,并同时由一个小亮点渐渐拉伸变大,形成一个圆形的光区。陈小龙读着报纸,从舞台左侧沿着这个光区走到舞台中间,观众的视觉焦点也随着灯光慢慢集中到陈小龙身上。但是这次演出的灯光师和音响师都是已经毕业多年的话剧社老社员,他们被临时从校外请来,对剧场情况和设备情况不是很熟悉,因此在演出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关于》共十五场,在暗场抢景时,有时灯光不及时。当需要追光打到某位演员身上时,有几次使用得不准确。背景音乐也存在音高不稳现象。由于剧场音响效果不好,演员又没有佩戴话筒,音响总体效果不好,影响了后排观众的观看。演出所需的服装与道具也没有找齐。因此,这次《关于》演出出问题最多的地方就是舞台美术。
六、余论
孟京辉戏剧是大多数像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这样的业余戏剧社团演出的首选剧目,这说明了孟京辉戏剧在当今戏剧界的巨大影响。孟京辉戏剧让先锋话剧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让原本不景气的话剧剧场再现希望。特别是他让先锋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与传统艺术取得一种平衡。孟京辉戏剧为戏剧理论的深入探讨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可以说,孟京辉戏剧为中国话剧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孟京辉戏剧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欢迎,与他的题材选择、艺术技法及审美品格有关。他说:“戏剧需要眼睛观察审视现代生活,戏剧需要耳朵感觉聆听世间万籁,戏剧需要鼻子嘴巴呼吸时代之气息,戏剧需要舌头发出演讲之辞,褒贬演绎人生状态,戏剧需要身心体味拥抱剧场舞台之瞬息万变。”[7](p256)所以,孟京辉的戏剧与时代共呼吸,与观众共呼吸。这是他的戏剧成为时尚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众多像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这样的校园戏剧社团喜欢演出孟京辉戏剧的原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有人预言孟京辉的戏剧会走下坡路。因为此后的孟京辉戏剧在精神反叛和形式探索方面都不能和以前相比,呈现出趋向主流与自我重复的征兆。但这种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新世纪以来,孟京辉的戏剧不仅越来越受欢迎,而且打造新的主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为孟京辉仍然在不断超越自己。他说过:“戏剧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延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要这个过程对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走下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己、超越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戏剧,才能在将来以一定的高度去审视曾经走过的日子。”[7](p36)我们盼望着孟京辉戏剧有更多剧目成为经典,我们也盼望着孟京辉戏剧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欢迎的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先锋姿态和实验色彩,并同时又能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群体和市场份额。
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这次《关于》的演出和其他戏剧演出活动,不仅有利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演职员和大学生观众们的人文素质,也为我校的两个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艺术实践平台。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的戏剧演出活动是中国当代校园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孟京辉戏剧演出活动也是孟京辉戏剧传播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支持校园戏剧活动。我们盼望着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办得越来越好,能成功地演出更多的经典剧目,更希望西北政法大学话剧社能走出校园公演自己的原创剧目。
参考文献:
[1]蔺海波.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孟京辉.琥珀+恋爱的犀牛[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3]桂迎.回归表演原生态的仪式――校园戏剧表演状态研究[J].戏剧,2004,(4):126-131.
[4]徐艺嘉.在真实与虚妄间疼痛的孟京辉爱情题材戏剧――以思凡・恋爱的犀牛・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为例[J].艺术学院学报,2011,(4):103-105.
[5]穆海亮.先锋派与媚俗艺术的双面体――孟京辉戏剧管窥[J].文艺争鸣,2010,(7):48-50.
[6][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孟京辉.戏剧当然需要脑子[A].先锋戏剧档案[C].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8]席辛玲.评我参演的孟京辉话剧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J/OL].黄世智的博客.http://.cn/huangshizhi05/,2014-5-12/2015-4-2..
[9]贾秋宇.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J].群文天地,2012,(24):85.
[10]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95-414.
[11]桂迎.校园戏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2]吉平,蔡昕蕴,陈阳.陕西高校广播影视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J].新闻知识,2013,(4):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