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

篇1

一、以学生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

为了配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把教学的中心还给学生,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育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设计些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尽量设计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实现合作交流。

(一)小组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关键理念之一,小组学习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要有核心同学组织小组共同学习,如果有的学生喜欢和某个或几个同学一组也可以成为分学习小组的考量标准。

每堂课应该留给学生10到15分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想法。这样既让学生可以在同学面前没有拘束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有了这样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鼓励。小组内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也不会有什么顾虑而不敢提出来,小孩子之间的交流都是很顺畅的,他们共同研究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着学习的过程从而养成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组学习促进自学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学习是可以让别人代替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的教学,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教给学生一道题目的答案,不如教会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小组学习中教师做好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共同的研究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小组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充分准备时间,充分的思维活动时间,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好及时的评价,针对活动及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表现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三)培养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让学围在一起就可以了,应该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要做的事情和自己想做的事情。学生选择的活动要能够结合教材、生活和自身学习实际的活动,伙伴之间遇到什么问题不能等靠,要鼓励学生共同研究发动脑筋解决问题。遇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才是学习主动的重要表现,学生亲自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极大的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可以互相弥补,在互相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学会质疑才能不断创新,质疑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态度。没有质疑精神的学生对什么事情都不会有热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质疑。质疑可以先从浅显的内容开始,比如语文教学从课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质疑,再从文章内容质疑,最后可以从文章反应的深刻内容进行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养成对周围事物的质疑精神。没有质疑就没有思考,学生在质疑的同时一定会对自己的想法有所思考,不管学生的质疑质量如何最起码他们在思考,他们的思维能力自然得到锻炼。创新精神就是起源于对周围事物的质疑。

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结合生活设计活动内容

探究性学习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活动,这样让学生不要把学习成为一种生活负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内容更易于学生理解和小组探究学习的操作。生活体验帮助学习,而学生的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又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2.彰显个性同时重视集体的智慧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有核心人物的带领,有了核心小组长的带领学生的学习才能更有方向感。但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不能过于依赖核心学生的作用,在发挥学生的特长的同时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这样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学习程度基础上有更加优化的发展。教师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只是重视活动期间学生的表现,还要引导学生为小组合作学习做准备,可以采取阅读课外书籍、查阅资料、使用多媒体网络等为学习活动做充分的准备。

学生的任何活动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当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学习解决策略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解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更好。

三、探究性学习应注意点什么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面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选择好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活动内容。

3.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形成合作的能力,毕竟集体的力量是强调大的。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分析与对策

我国的中职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德育工作极其重要,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德育,就是以人为主体,进行品行、信念等品德教育的活动。学校德育则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自觉的法律意识、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所谓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差距,即实际效果。因此德育过程实效性是指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其中包括:德育是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效果、是否促进了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效益,以及对德育的投入是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的实际效率。然而,目前我国的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并不理想。

1.德育目标定位不明

与普通中学相比,中职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从适应中职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德育目标也应与普通中学有所区别。然而现实情况是,不少中职学校照搬普通中学的定位,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中职生是经过普通高中选拔后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自觉性不够、学习目的性不强等厌学问题,拿普通中学的德育目标来要求中职学生,使得中职的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致使德育实效性低的问题比较严重。

2.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很多中职学校过分重视招生和就业压力,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进行教学时,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视为中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德育方面,不注重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依然沿用老教材和老教案,使德育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难以产生共鸣。同时,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其教育标准和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上经常出现口号空说教多、内容虚实践少的问题,严重脱离实际生活,不能达到德育的渗透性和持续性,更谈不上对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前瞻性改革了。

3.德育方法粗暴简单

因为长期对德育的忽视,中职学校的德育队伍普遍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与途径过于简单。在面对学生时,主要采取“约束、压抑、控制”等粗暴的方法,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教育是否能被接受,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间的隔阂,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抵触情绪。

4.德育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中职学校在对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和判定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依然实行的是传统的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方法限制了德育评价的主体范围,导致评价结果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真实的情况。因此,也不能正确评估学校的德育质量。

二、中职学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学校管理者对德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仅仅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的保障和辅助”,口头上虽然表示重视,实际行动上却缺乏诚意。有些领导甚至认为开展德育工作是浪费教育资源,是放松专业知识和技术教育的“不务正业”的行为。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校方面忽视了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2.生源因素影响

高校、高中的扩招行为,导致了中职学校的生源紧张,为了完成招生和教学任务,中职学校普遍降低了招生标准,导致了招生对象成分复杂,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又形成了社会对中职生的偏见,“低分数群体”、“弱势群体”成为中职生的代名词,加上本身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使得中职生产生了“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也影响到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社会因素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社会转型以及多元价值取向对传统观念造成了极大挑战。受市场经济追求利润、强调物质利益的影响,以及社会不良思潮和网络文化的渗透,学生在树立价值观的过程中变得非常迷茫,使得中职学校在德育方面的工作难度变得更大。

三、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明确德育层次,构建德育目标

在教学工作中,中职学校领导应正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在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构建多层次德育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合乎学生需求的德育项目,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从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整合德育资源,更新德育内容

要实现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必需整合教学资源,积极推进德育课程的改革,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设置德育内容,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职业教育进程以及学生自我成长需要的密切配合。

3.注重德育主体,探索德育方法

学生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体,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落实工作时,必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应选择能被学生认同和接受的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4.完善德育制度,创新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是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调节、优化德育过程,促进学生自我成长有良性的推动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完善德育评价制度、制定评价指标。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应实现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的有机结合,融入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使德育评价的结果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德育学习成果,为学生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四、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1.中职德育应与职业培训相结合,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比如利用比较有影响的真实事件,使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讲解“产品质量法”时,教师可以将著名的“三鹿奶粉”事件的资料进行整理使用,让学生认识到保证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监督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

2.中职的德育要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

如在讲解“通过职业活动反哺父母,回报社会”的课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帮助收集各自父母工作、劳动时的照片,然后使用这些素材制作视频短片,配上如《感恩的心》《春泥》等表达对父母恩情的感动和回报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在动听的音乐中观看父母劳动时的照片,体会父母的辛苦,这比教师在课堂上干巴巴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五、结语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职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教学任务来抓,不断思考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和对策,才能更好地完成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春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v.4;No.2412:29-30.

篇3

一、成人化倾向

在组织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其表现为选题的成人化、研究方法的成人化、结题报告的成人化。儿童有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应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有他们的选择。如果不顾及儿童活动的主体地位,仅仅满足于剧场中演员式的排练表演,以小学生之口讲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势必造成孩子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厌恶。那将是对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摧残。

二、贵族化倾向

在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汇报过程中,简单的图表、朴实的问题,均要有诸如光盘、摄像、摄影等多媒体现代化手段的参与,似乎离开这些手段,就不成其为研究性学习。试想,一个50人的班级,5人分一个小组,每学期每组选5个课题,照此计算投入的成本该有多大?依目前屈指可数的教育经费,有几个学校几个小学生能将其坚持下去?不计成本的投入,最终不可能持久。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是权宜之计,从长远考虑,一定要坚持因陋就简、量力而行的原则。

三、社会化倾向

就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而言,小学生涉猎了环保、交通、环卫、市政、资源等诸多社会问题。笔者不是提倡学生不问国家大事,但小学生受知识积累的局限,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局限,受社会实践经历的局限,所谓的研究可能成为道听途说或人云亦云,很少有认真研究后产生的独到见解。这些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要待成人或他们的将来去研究解决。

四、空泛化倾向

学生对研究出的成果,特别对不满意的社会问题只是建议如何处理之类,缺乏追踪性后续行为,使研究性学习空泛化。这与选题大有关,也与成人替代选题有关。如果选题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学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研究的成果,更关注成果的转化,还会参与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来。当孩子们有了这种迫切的愿望,并积极投身于这种实践,并品尝到了转化成功的喜悦,我们才可以说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五、远离课本化倾向

篇4

一、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季苹说:“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研究性阅读能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研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研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2)从课文中设定研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是:

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研究课题,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研究课题,从课后习题里带出研究课题,在趣味活动中引出研究课题,在插图赏析中推出研究课题在课文中寻找研究课题,其实就是营造研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既达到了解读课文、操练语言的要求,又从中培养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2、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四、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调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研究要点。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过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篇5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2.1知识探究性课题

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2.2知识综合性课题

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新晨

五、结束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4.9

篇6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学生 品格 迁移

随个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新课程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已逐步显现,对中小学教学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已初露端倪。其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对中小学生品格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1 能够增强学校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随个接受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被“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所代替,同学之间关系已不再只是竞争关系,而是逐步变成了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研究课题仅凭一个人的精力、能力和智慧很难完成。只有多人合作,集众人之智,聚多人之力,集思广益,才能更好更快的完成研究新课题。这样,在学习实践中,那些愿意合作,善于合作,能够合作的学生必然收获多,进步快,而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学生必然所学少,进步慢,这必然会激励善于合作者继续努力,也必然会刺痛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学生,促使他们自我反思,弥补不足,积极加入到合作学习的潮流之中。

2 能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交往动机是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合作者敢于、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乐于与人合作,乐于与他人共享信息资源、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增强合作者与他人交往的动机和欲望。对于那些平时不愿意与人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必然会对他们产生良好的影响,能促使他们变得开朗、活泼、乐于交际,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甚至能帮助他们走向成功,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

3 能够提高学生感觉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直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越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很多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都与研究者对外部世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敏锐感知分不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加以列举。

4 能够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间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研究性学习课题都不是简单、容易完成的课题,否则,就不需要多人合作研究。但正是因为课题有难度,才能激发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就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时候,疑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有超常的想象能力,常规思维、惯常思路和方法根本无济于事,所以说,有难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会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从而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5 能够磨砺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的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屡屡失败的打击,这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必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者会不断品尝失败的滋味,也会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中,学生的品格会得到磨砺,意志会逐渐坚强。

总之,随个新课改的逐步实施,随着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的普及和推广,研究性学习会对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产生迁移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开放性 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40-01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

1.关于研究性学习

1.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2.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1.2.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1.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3.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1.3.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3.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2.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2.1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2.2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国在中小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地使用数学开放题以来,数学开放题已逐渐被数学教育界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开放题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80年代介绍到我国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介绍、探讨开放题的理论文章或进行教学实验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个教育界讨论研究的亮点。

篇8

一、误区

误区之一:过分追求自主,忽视了教师的指导。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的方式,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自由度大,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灵活选择自主研究。正是基于此,有些学校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而淡化了教师的作用。这样,在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干脆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只做一个旁观者。

误区之二:随意扩大研究功能,忽视了语文课堂阵地。少数教师随意扩大研究性学习功能,把课堂上用最简捷的方式就能使学生尽快掌握的基础知识也作为课题拿出来让学生进行什么探索。似乎语文教学纯粹就是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做课题、搞活动、写论文,忽视了必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

误区之三:只重表面形式,忽视了研究的实效。研究性学习很多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在一些学校,由于教师指导不够,往往只是少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活动,一些基础较差、自卑的学生,他们对课题大多不感兴趣,而游离于课题之外,成为课题研究的配角。这种只重表面形式、忽视群体参与的情况,教师如不进行协调、进行激励,势必会带来恶性循环。

误区之四:片面关注结果,忽视了研究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它着重体现在“研究”二字上,从而表现出一些与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的共同点。一是二者都十分强调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二者都十分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三是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类似于科学研究,无论是从题目的选择还是从材料的搜集、整理都有相似之处。因此,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错觉:把学生研究性学习看作科学工作的研究,认为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出多少成果,即把结果当成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所在,从而忽视或贬低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对策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过程指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课题,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搜集相关的材料,分类处理材料,提炼观点,和学生商量成果的展示形式。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梳理研究思路,推荐好的研究方法,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当的点拨。所以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并做好角色转换。

2、立足课堂教学,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于学生一切学习活动之中。课堂学习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像、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3、让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结伴而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离不开基本的训练。而通过接受式学习,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精确的间接知识,并与原先认知结构的适当知识建立联系,形成较丰富的知识积累。这种积累,无疑对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篇9

关键词:数学思想;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思想是指导学习的根本要素,具备哪一种思想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成效。”伴随着我国小学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坚持用科学的数学思想指导教学,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诸多方便。同时,学生从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对其个人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不可缺少的。

一、数学思想与研究性学习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1]。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制定的科学、可行、高效的数学教育模式。

二、数学思想的实际运用

1.数形思想

数形思想,即“数形结合”思想,这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思想理念。小学生刚接触数学知识,面对未知的数学世界充满了好奇。顾及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数学教育可联系数字、图形等开展形象化教育,取得的教学成效颇为理想[2]。如:数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字与图形结合,通过“数方块、数圆圈、数线条”等方法,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概念。

2.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相似或相近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坚持转化思想,面对相似的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指导小学生学习。以“数字大小比较”为例,2与5的比较,既可以说“2比5小3”,也可以说“5比2大3”,或者说“2加上3就是5”等,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转化的结果都是围绕着2与5进行的。

3.类比思想

通过两种数学对象之间的对比,可以充分认识其存在的差异性。类比思想能够帮助小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具体特点。在图形教学里,应用类比思想能让学生形象地掌握知识差异。如:三角形与正方形对比,引导学生从边、角、长度等几个要素观察对比,经过观察可判断出两种图形的差异性,并且总结每一种图形在角、边等方面的特点,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推广

1.选定课题

推广研究性学习模式必须有明确的课题,以保证学生研究活动的目的性。根据数学教学进程的需要,教师可适当放宽学习时间,为学生设计更多的研究课题,以满足其数学的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围绕着书本教材,如数字运算、图形对比等,若脱离这一范围则会偏离课程教学的规定。

2.拟定方法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拟定研究性学习方法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的数学思想。如:喜欢图形的学生,可设计画画、拼图等活动,在活动中研究不同图形的特点;喜欢数字的学生,可设计数字游戏,锻炼学生加减算法的运用能力。

3.引导研究

结束研究性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对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真实的参考。如:要求学生结合研究活动,拟写一份研究报告,把整个过程遇到的困难、问题表达出来。作为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研究性报告,也能认识到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以更好地调整教学模式。

数学是比较实用的学科之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其他课程学习是有帮助的。新时期数学教育正积极改革,教师应学会把数学思想与研究性学习模式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1]汪小霞.数学思想与研究性模式联用的分析[J].数学教育参考,2011,33(15):60—62.

篇10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同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的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又成为其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自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享受极大的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大大的改变。网络技术教学就是以网络技术为物质手段,学生自主化学习,对需要的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基于网络技术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

一、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 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 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 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二、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 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实际教育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整个明日的社会”。的确,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随时代步伐,着力教育改革,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1、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思想政治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

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3、)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实践性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在指导学生对研究专题(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着眼强化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感性体验的机会和途径,如社会调查、模型模具的制作和建造、热点问题研究等等;而网络技术教学尤其是泛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到学习网站建立,资源库、网络平台营运,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其中,充分体现实践性。

(4、)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课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要求、目的上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所涉及的面都是相当广泛的,既可以是传统学科,也可以是新兴学科;既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既可以是单科性,也可以是综合性,充分照顾不同学习主体、学习内容的具体学习条件下的不同需要。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综合行为素质,在这个层面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3、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1、)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 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 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研究成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常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方式有研究,论文、多媒体、表演、展览,成果可以同网页(校园网)展示,体现网络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优越性。

(2、)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本文以“加入WTO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例,对在网络技术教学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一简单叙述。

[1]研究课题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了解“入世”对我市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的影响,尤其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网络信息处理与现实生活的体会,着力解剖“入世”后,同学们身边的微妙变化和对未来形势的展望。

[2]研究课题的具体实施:

阶段一:准备和指导。专门安排一节课,介绍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程序,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较晚的学校,可请校外的专家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员做一个专门讲座,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辅导。同时,向同学们展示有关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以便于同学理解和增强实验信心。

阶段二:设计方案,开展研究。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入世”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与为“入世”条款做怎样的承诺。其次,了解本市的经济基本概况,尤其是对本市历年经济的发展,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如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效益如何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研究的方法这里不作赘述,可参考有关开展研究性学习常规方法进行),得出结论,在研究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

阶段三:评价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有条件的学校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BBS、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

[3]研究课题的评价:

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在对课题研究报告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根据可以依据课题的目的、研究过程的积极性、成果的价值与创新等指标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 健 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 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 宏 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1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7]黄秉刚,《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之探索》,《人民教育》,2002.4;

[8]郑晓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杂货内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2.2;

[9]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10]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11]毕作勤 刘 强 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12]童光慧,《研究性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apwsb.myr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