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的功能

篇1

关键字:大学体育教育 价值 功能

没有好的体魄,就没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学习新的知识。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一个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联络学生之间感情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课程,他的存在的价值和功能越来越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本文就针对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以及功能,做如下探讨。

一、强健体魄

经过高中阶段的日夜苦读,由于很少的锻炼,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精神,体力上基本上都已经呈现出一种疲惫的状态。往往很多学生围着操场跑两圈,已经坐在地上直不起腰来了。这个问题相当的严重,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关注。

大学生应该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一个群体,是社会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的同时,强健的身体体质也是必不可少的。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从而利用所学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同时强身健体也是体育的本质精神,在大学校园里,安排适量的体育课程,不仅对那种不爱运动的同学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能对一些热爱运动,但是运动不得法的同学,起到一个纠正指导的作用。调查研究表明,适量的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健康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有时候会听到某某大学的博士猝死等新闻,在我们无限惋惜国家失去了一个人才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深刻反省一下,我们有没有把我们体育教育的宗旨以及价值发挥出来,如果学校重视体育教育,多多监督引导学生进行锻炼,那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

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现在的大学校园,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居多,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所以,在开展大学体育教育的过程当中,老师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比如打篮球,打排球这些团体性的活动,都需要极高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相互传球,投球,以至于最后得分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团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协作的精神。这些东西,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于这种无形的知识财产,我们更应当引起重视。

俗话说,一根筷子掰得断,一双筷子掰不断。不管是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还是在以后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大学不仅是一个教会人专业知识的地方,还是一个教会怎样做人的地方。只有两者同时发展,才能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更大的帮助。

三、娱乐身心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的学生,在刚进校门的时候,就开始打算着要考研,出国,考各种职业技能证书。这些无形的压力,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严重损伤。长期处于一种高负荷的状态下,而得不到放松,让学生的心理变得不健康,容易产生抑郁,嫉妒,不良竞争的心理。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件,以及前段时间的药家鑫案件,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关注。从这写案件的表面上来看,他只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但是归根究底,还是大学生心理得不到正确引导而造成的。

我们学校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错,但是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去娱乐同学们的身心呢,个人认为,大学体育课程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它在同学们学习,生活之余累了的时候,可以让大家放松身体,消除疲劳,在运动过程中,还能够娱乐大家的身心,从而忘记烦恼和不愉快,很好的改善人的心态。

运动过后,出了一身汗的人,往往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之前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很大程度上得到排解。个人有个习惯,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约几个朋友去爬山,当气喘吁吁的到达顶峰的时候,虽然很累,但是从山上往下俯瞰,觉得自己的那些烦恼和不开心,都是庸人自扰之。

不得不承认,体育运动是最好的娱乐身心的方法。

结语: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和功能不是三两句话能够探讨清楚的,他具有多种功能,在促进学生学业提高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汇报社会。这不仅能够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够在走上社会之后,对以后的学习生活进行深远的影响。大学体育教育,应当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重视,把体育教育的价值发挥出来,让体育精神永存在我们每一位大学生心理。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能力达成;测绘工程;课程体系

我国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就业质量不高,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是“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辽宁科技学院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学校结合教育部、辽宁省高校转型指导意见,制定了《辽宁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测绘工程专业列为进行工程认证的转型试点专业,学校将支持该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索与实践。认证标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为实现途径,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的认证理念,与学校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的思路一脉相承。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阈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对于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为确保毕业生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条通用毕业要求,认证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达到这些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达成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工程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学校定位、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能够充分保证学生能力达成。

一、作测绘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分析

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相对老本科,资源配置不高。測绘工程专业是重点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形成了专业教学理念和有效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环节。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实习训练,以及在生产单位的工程测量实践,培养的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在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工程测量、矿山测量人才培养的一些特色,但是,特色不明显,应考虑充分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行业、地方,兼顾原有冶金矿山的特色,错位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教学体系等方面发展自己的特色,提高专业的知名度。

(2)虽然在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课程体系还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教师教为主,无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各测绘企业越来越需要掌握一定新测绘技术的本科毕业生,但当前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

(4)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紧密度不够。课程设置过于松散,相关度不强,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基于能力达成构建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

经过测绘行业发展分析、毕业生调研分析,虽然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岗位群为:各测绘公司、各行各业的工程局、各矿山公司、铁道部工程局、建筑公司和路桥公司等。结合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信息化测绘的特点和要求,对接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方面构建了基于能力达成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学时分配表如表1所示。

(一)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为人文社会类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类课程(其中课程实践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实习分级教学)、体育(实习体育俱乐部形式,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等。

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和生态环境类等课程。

(二)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工程基础类模块和专业基础类模块三个模块。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包括: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B(1)、大学物理B(2)、计算机应用I(A)、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地球科学概论等。

工程基础类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AutoCAD(3)、土木工程概论、采矿工程概论和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基础类模块包括:测绘学概论、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图制图学、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测绘数据处理及程序设计、GNSS原理与应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遥感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等。

(三)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工程测量1(工程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2(线路工程测量)、工程测量3(工程变形监测与预报)、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学、测绘专业外语、地籍与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等测量平差、测绘技术规范、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地球概论、测量仪器学、测绘案例分析、三维激光扫描仪、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不动产管理概论、精密工程测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与水体测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工程规划概论、工业测量原理与应用、低空飞行器摄影测量等。

(四)实践课

实践课包括: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两个模块。

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包括:专项实习1-地形测量实习、专项实习2-数字测图实习、专项实习3-地形图编制实习、专项实习5-测绘数据处理应用实习、专项实习6-控制测量实习、专项实习7-GNSS测量实习、综合应用实习1-工程测量模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2-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仿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3-不动产数据采集与数据库仿真实习、生产实习1-测绘地理信息类企业文化实习、生产实习2-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素质教育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思政实践模块A、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毕业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数学模型竞赛、测绘技能大赛、测绘程序设计比赛和测绘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测绘各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获得各类等级证书,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项目申报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注:各比例計算的分母皆为总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占1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基于能力达成,按照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具体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每个大模块内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任务目标的分析将其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封装后为成为一个个的教学模块。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布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就业岗位群,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首先,根据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大数据分析,以培养测绘工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毕业生能力要求体系设置课程体系。

其次,基于能力达成为目标对已开设课程进行归类。由能力达成与所需支持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构建关联矩阵,确定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将培养相近能力的课程归类,明确教学内容与能力达成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对具有相近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整合,做到课程内容规划不重复、不遗漏,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特点明显。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调整。根据测绘工程实际生产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安排教学,遵守认知过程的自然规律,对教学安排进行合理调整,解决现在专业课内容与专业基础课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先基础知识,后工程应用”的原则。

最后,新课程开发与创新。结合测绘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定义新能力指标,由企业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审查和评估及其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实现课程与课程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篇3

【关键词】高职 工作岗位能力 人文教育 课程体系

2011年6月8日,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教育应从职业技术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方面入手。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在课时、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忽视高职人文教育,出现高职人文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争课时、抢资源、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高职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

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高职人文教育是针对现状而提出的一种职业形态的特殊人文教育,在分析人的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的对原有高职人文教育进行了改革,有助于高职院校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该体系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考虑专业教育对人文教育的共性要求,突出不同行业、不同专业对人文教育的个性化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设计以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二、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

(一)变纵向课程体系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横向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梁春阁·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职教论坛·2003年第2期第19页。]这种课程安排还会使刚进校的高职学生感到迷茫,体会不到高职课程与中学的区别,也感受不到不同专业的区别,还可能导致高职学生的流失。因此,有必要将人文素质课根据专业课需要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特点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各专业自成体系。据笔者调查,高职学院普遍在第一学年集中开设“两课”、高等数学、应用写作、高职英语等人文素质课,其实大可将这些课程与专业课程交替开设。这样既避免同类课过于集中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同时又可让人文教育课与专业课程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围绕专业设置人文教育课程,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打破学科逻辑的界线,抛弃呈现完整的学科体系的思路与想法,在课程体系设计前对相关职业或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并针对专业职业能力构成来组织内容,以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排列顺序为顺序组织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人文素质课,不同专业的人文素质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进行日常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能力和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正确核算的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必须同时具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和应用文书写作能力。因此可以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后紧接着开设经济法基础,并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应针对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增删内容。会计专业的高等数学应设在第一学期,而高职英语为了方便广大学生过级,可在第二、第三学期开设。

(三)整合专业技术课与人文素质课,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契合点,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基础,强调对学习者的行动导向,使其能够在与工作过程相吻合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学习和实践,不仅掌握职业技能,还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提升。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参照专业培养目标,以工作岗位过程分析为依据,将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诚信、合作、责任、敬业等职业人文素质的养成为基础,加强现有专业课程的内容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四)机构联手,实现人文教育课内、课外实施

人文教育的实施由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人文课程”与以课外活动为载体的“素质拓展”两部分组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各自为阵,未能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人文教育需要打破这种“两张皮”的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人才培养新格局。“人文课程”由“核心课程”(公共必修课)和“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组成,由教务处牵头,各教研室配合,统筹安排。“素质拓展”由院级和系级素质拓展项目组成,分别由学生处、团委和各系部职能部门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胡燕燕. 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2]李爱香. 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 财会通讯,2011(5) .

篇4

【关键词】能力本位;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各专业教育领域中广泛展开。我校市政工程专业立足对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分析,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实践“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并对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分析整理,使其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相对应,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相对应。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市政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是紧密结合城市建设行业发展,面向市政工程生产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所要求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熟练掌握市政行业施工、测量、预算及工程管理等相关岗位需求的专业技术知识,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创新服务意识,能够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行业中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 确立职业岗位群和人才培养的规格

为确定市政专业的职业能力,我们对市政行业、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对调研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和论证,了解该专业就业岗位群,并对人员的素质、职业能力、知识、证书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分析,了解从事市政专业应具备的素质、能力,确定职业能力标准。市政专业就业岗位群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施工技术,岗位包括:施工员、测量员、钢筋翻样、顶管操作等技术人员,二是施工管理,岗位包括材料员、质检员、造价员、绘图员、安全员等。

专业知识要求:具有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工程各项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具备继续学习提高的基础。

技术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市政道路施工现场质量、资料、安全和材料的基本施工、管理、质量检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管理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以及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专业素养,安全文明施工的良好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胜任现场管理工作。毕业后能获取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相关资格证书。

3 构建市政专业道路工程施工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根据岗位群确定该专业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建立了职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职业方向技能三个模块。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出发,根据市政职业岗位对人才的技术能力需要,又将市政专业设为二个专业方向(1)施工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学生道路、桥梁、排水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能力,具有绘制工程图、进行工程概预算和资料管理能力。(2)施工技术方向:培养学生从事现场测量放线、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有胜任道路、桥梁、管道施工和质量检测等技术工作,并能进行质量验收等能力。

经过调研和考核证书的要求,围绕就业岗位,确定市政岗位的技能训练项目并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方向技能三个模块。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是必修模块,专业方向技能根据专业方向需要设置。

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突出能力的培养,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从入学开始直至毕业都穿插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主要实践有:一年级的专业认识实习、测量实训、绘图实训、材料检测实习等,二年级的道路工程施工实训、管道工程施工实训、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等,三年级的工地施工管理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的模式,鼓励专业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训练、工学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探索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等新模式。同时结合工程实际和全国技能大赛的能力要求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学校举办的测量大赛、工程算量大赛、CAD绘图竞赛各类技能大赛,部分学生获得全国竞赛奖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和设备的建设,建立了道路实训场、水泥实训室、沥青实训室、路基路面检测实训室,完成土工试验、沥青检测、水泥及砼试验、材料力学试验、路基路面检测、道路CAD实训、GPS及全站仪仿真实训方面教学、满足了科研和培训的需要。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教学与生产实际更紧密结合,我们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还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各阶段工学结合和技能培养,使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有机结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课证结合,考虑到学生毕业考取建造师、造价师等需求,我们把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物等资格认证科目内容融入到《法规》《道路施工》《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所必需的知识,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认证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4 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开展考核与评价

检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学考核与评价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的评价,注重能力本位的评价,注重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在考核过程中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评定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校市政工程施工专业以职业能力考核为重点,结合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技能进行考核,在学校教学考核的同时,结合企业技术人员打分进行能力考核与评价,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我们还聘请企业专家对道路施工、计量计价、道路勘测等课程进行命题,建立市政专业试题库,实现考试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对接。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采用讨论发言、撰写论文、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考核,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绘图、CAD、钢筋绑扎、构筑物砌筑等科目我们采取专业技能大赛,请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担任评委,按照企业标准共同评价的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还在各项实习实训中聘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以企业为主,教师为辅的考核评价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将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也要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将企业和学校的考核标准和评价形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起很好的推动作用,也更符合基于能力本位的道路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和.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黄尧,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作者简介:

宋梅(1968-),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市政工程。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46-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深化和房地产市场的建立,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对房地产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目前,房地产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良莠不齐。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国家经济转型和政策调控的宏观背景下,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任,而人才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各房地产企业能否顺利完成调整升级,并持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与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态势相比,高职院校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相对落后,出现了房地产业红红火火,但高职院校房地产专业发展却“惨淡经营”,两者反差强烈。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一直沿用本科院校学科本位课程体系,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和独立性,造成课程内容不符合技能型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突出,难以适应沿海发达地区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生就业主要面临如下矛盾:一方面,高职房地产专业学生就业范围窄、专业对口率不高;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极其匮乏。因此,以房地产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与企业共同研究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来构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课程体系是行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

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在对珠三角地区房地产行业和企业职业岗位,以及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基于职业行动领域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职业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

(一)职业岗位群分析

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首先建立在社会和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房地产企业可以提供给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营销策划类:销售人员、策划助理、策划专员、市场调查专员等岗位;(2)评估咨询类:估价员、估价助理、行政文员、市场业务员等岗位;(3)经纪类:二手房经纪、产权登记过户员、按揭专员、投资咨询师等岗位;(4)物业服务类:物业管理员、客户服务代表等岗位。

由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涉及面广,就单个高职院校而言,很难全面涵盖该行业的专业知识内容,现实的做法是根据所在地方的社会需求及学院自身优势,选择其中一些方向进行重点培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珠三角发达地区和穗港澳经济区的心脏地带,该区房地产业起步早、发展成熟,成为广州地区房地产开发最活跃的区域之一。随着广州“南拓”步伐的不断加快,整个番禺地区的房地产业仍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课题组通过对我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近五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发现大约60%的毕业生进入房地产开发企业或房地产中介企业,从事销售、策划或者估价方面的工作,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房地产业发展蓬勃,以及房地产交易十分活跃密不可分。再考虑到我校该专业发展的基础及师资资源优势,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主要着重于营销策划类、评估咨询类两大职业岗位群人才的培养。

(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如下页表1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能力本位的高职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一)工作过程分析,提炼出岗位具体工作任务

房地产销售岗位的工作过程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接受委托(包括业务接洽、签订合同等)、销售准备(包括资料准备、楼市采盘等)、销售实施(包括客户接待、楼盘介绍、实地看房、洽谈与促交、签订购房合同等)和售后服务管理(包括客户跟踪、协助交房、权证办理等)。这四个阶段的过程主要集中在销售实施阶段。将房地产销售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总结为工作任务,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房地产策划咨询岗位的工作过程同样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接受委托(包括业务接洽、签订合同等)、策划准备(包括团队组建、资料收集等)、策划运作(包括主题策划、市场策划、投资策划、产品策划、销售策划、广告策划、形象策划)和策划方案执行监测。这四个阶段的主要过程集中在策划运作阶段。将房地产策划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总结工作任务,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房地产估价岗位的工作过程同样可以归纳为五个阶段,即受理业务(包括接受委托、业务洽谈等)、现场查勘(包括拍照、记录、搜集资料等)、实施评估(包括测算价格、撰写初评报告)、审核沟通(包括送估价师审核、与委托方沟通评估结果等)和考核归档(出具报告、资料归档等)。这五个阶段的主要过程集中在现场查勘和实施评估阶段。将房地产估价工作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总结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

考虑到销售岗位和策划岗位的工作任务有许多相互渗透之处,我们决定将销售岗位和策划岗位合并为营销策划类专业方向。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的独立性,估价专业单独成为房地产评估类专业方向。

(二)转换职业行动领域为学习领域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我们根据房地产估价职业情境和销售情况,策划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分别确定两个专业方向的多项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分别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在学习领域,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和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序化,形成专业课程方向的模块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当然除了专门化方向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模块课程之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还设置有一系列通用能力课程,具体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法规、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识图与AutoCAD、建筑材料与建筑装饰装修、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高职房地产类专业相关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拥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要熟悉房地产行业相对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点,并且能够进行示范教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引导为途径、以多元考核为手段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学习型工作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对多项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大体明确基本的工作思路,然后由教师“引导”和“驱动”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运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并且做到互动协作。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进取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以我校房地产专业教学团队开发精品课程《房地产项目策划》为例,课程以房地产策划人员的岗位为中心,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将房地产策划工作任务分为10个项目,并确定23个学习型工作任务,重点突出策划人员的工作。任务教学活动的安排如下页表3所示。

团队合作法 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样也是每个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往往是针对学生个人进行的,缺乏对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的训练和考核。团队合作教学法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因为任何一个学习型工作项目的完成,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成果。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房地产项目策划》为例,课程一共设计了12个实训项目。因此,学生会有多次团队合作的机会。比如市场定位策划这一实训项目,在项目洽谈阶段,先由策划团队负责人(学生组长扮演)跟开发商(教师扮演)进行沟通,了解客户对产品的策划要求和策划目标。在策划研讨阶段,团队每一工作成员(学生小组成员扮演)通过开会进行头脑风暴,来确定整体的策划思路。在市场调研收集资料阶段,每名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例如:有的负责问卷设计工作,有的负责现场查勘收集项目信息,有的负责资料的整理工作等。在方案撰写阶段,大家又分工负责撰写其中的某一模块,最终由策划团队负责人将各位同事的文案进行汇总和完善,最后将策划方案提交给开发商。教师对各策划团队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和科学性评价,并决定是否采纳这一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前得到岗位工作经验,使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房地产专业教学的创新方法之一,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互动教学、仿真模拟为特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体组织过程如下:由教师给出一定的仿真情境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团队合作完成。各小组成员分别从所扮演角色出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图2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房地产项目策划》中的角色扮演教学环节。

(二)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方案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用。工作过程导向和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必须改革传统的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单一手段,而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手段。以本院房地产专业教学团队开发的网络课程《房地产销售实务》为例,课程考核包括“技能考核、基础知识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三个方面,分值比例分别为50%、30%、20%(见表4)。(1)技能考核是课程考核的核心内容,包括过程考核、结果性考核。过程考核是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考核,它是对学生完成各个工作项目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各项目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的权重值,将各项目成绩累加起来得到过程考核的总成绩。结果性考核是对学期末综合实训项目——房地产项目销售策划方案的质量和成果完成过程的汇报答辩情况进行考核。(2)基础知识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的具体考核内容及分值详见表4。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3]郑晓俐,张国伟.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思路[J].地产经济,2011(10).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朱璟.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6).

[6]姜鑫,刘龙江,修学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双证融通”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学理论,2011(3).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

作者简介:彭川(1986-),男,四川南充人,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教;漆波(1976-),男,重庆人,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华大学教学改革基金项目(2010ZZ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4-0052-02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中的普遍应用成为现实,但技术的成熟度和教师应用多媒体的灵活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应用先进的、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结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专业课的特点,创造性拓展多媒体技术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由于我国高校“宝塔型知识结构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学习位于宝塔的顶端,广义的专业课是在公共课完成之后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课程,是高等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环节。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信息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刺激,可充分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在专业课程的应用中,计算机的运用使大量的文字、图像或视频通过投影仪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增大信息量;同时减少板书,充分节省时间。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很多时候都仅仅表现为将书本上的内容照搬至投影仪屏幕上,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来指导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将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程,由于专业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实践性强和应用发展快等特点,因此对专业课程的课堂多媒体教学提出以下有益的尝试:

对专业基础课,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承上启下。由于思维导图是通过带顺序标号的树状结构来呈现一个思维过程,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过程,要求学生思维清晰、突出重点、使用联想。具体应用例如在讲授“传热学”课程中“热传导的数值解法”一章内容时,应用知识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的概念启发学生主动结合《流体力学》的课程内容,将流体的传热流动问题结合起来讨论,同时在此基础上拓展《计算流体力学》基础内容学习。

由于专业主干课程包含较多的知识概念,因此利用概念图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来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从而实现对整个课程的把握。例如在“锅炉原理”课程中利用Inspiration概念图工具,以水、蒸汽、燃料等工质为中心概念,将锅炉各个设备作为节点,通过有序连接和判断决策构成一个整体,方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概念图的应用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以及学生知识管理方面都有更广阔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充分挖掘利用。

而对专业选修课,课时较少,学生选择自由度大,但受限学分制只依靠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通过开展网络教学方面的尝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学生课前课后的充分学习,甚至视频互动学习,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二、开展专业课程网络教学的实践

开展网络教学实践的目的是推动混合式学习,实现线下和在线教学活动的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师生互动的及时性等特点,通过应用网络教学解决课堂教学的课时不足,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课程特点就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拓展多种网络教学方式:如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网络课程、虚拟实验、网络会议系统、在线课堂、社会性软件(微博等)等。

(1)构建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例如,建立专业课程完整的教学文档、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库。这是一种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建立精品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网络教学,也是现在大多数网络教学的普遍应用方式。但现在许多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仅仅作为一个资源平台还不能满足师生交流学习的需要,因此后续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便学生理解最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对“热工测量”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选取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但教材并不能及时反映所有学科知识,随着热工新技术和新仪表的快速发展应用,不断有新的测量技术和控制方法产生,以此作基础的热工测量学科对学生的知识面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信息化。学生可登录课程教学网站,内含各章节教案、课件、讲稿以及课堂上因时间限制而不能展示的热工测量装置的图片、视频等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通过浏览相关热工行业网站、热工设备官方网站等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收集国内电力行业热工装置在现场应用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充实教学内容。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工程应用人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1-7068-03

1 概述

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3月16日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对如何提高多媒体技术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多媒体技术课程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设计三个大的方面,原理是基础,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是提高。由于要求学生掌握的软件较多,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常常觉得多媒体技术内容很多很乱,对于每个软件都学了,但是学的都不精。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状,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具有一定的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能力,且能够将基本操作综合运用到具体项目中,必须对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以课程中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选取工具为例,不能简单的演示工具是什么用,而是要把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灵活掌握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工具,以及怎么综合应用这些工具,以达到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2 选取工具的基本应用

2.1 框工具

选框工具用于创建比较规则的选区。选框工具组包括矩形选框工具、椭圆选框工具、单行选框工具和单列选框工具。以矩形选框工具为例,我们要在图1(a)中把企鹅选择出来,但由于选框工具的选区比较规则,虽然加入了羽化操作,但背景仍然可以看到,因此,如果我们仅仅想得到企鹅,而不要一点背景的话,必须选择套索工具。

2.2 套索工具

套索工具用来选择极其不规则或外形复杂的形状。套索工具组包括套索工具、多边形套索工具和磁性套索工具。如果要准确的选取图像的边界,则可以选择磁性套索工具。从图2(b)中可以看出没有后边的鲜花的背景了,但是蝴蝶的触须没有了,因此磁性套索工具也不是理想的选择,因此要考虑魔棒工具了。

2.3 魔棒工具

当选择某一幅颜色一致或背景一致的图像时,利用魔棒工具就能轻松地完成选区的选择。从图3(b)中可以看出,使用魔棒工具可以把郁金香完全没有背景的选择出来,但是是基于对颜色样值特别了解的情况下,因为魔棒工具的容差是所选择的颜色范围,如果容差值不适当是不能达到目的,图3-b就是容差在220左右选择出来的。

3 选取工具的综合应用

我们以创建卡通小老鼠为例,讲解选取工具的综合应用。

1)制作小老鼠的面部

4 学生实践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要通过学生到教师机上操作来检验。通过学生在教师机上操作,其他学生在下边不仅可以重新学习他做的好的地方,还可以分析他做不出效果的原因,随时准备上去协助,进而杜绝其他学生在别人操作的时候,在下边无所事事的现象。让一个自己感觉学的还可以的同学上教师机自己创作。他根据自己对QQ的理解,画出了如图9所示的图画。

学生上机操作结束,要对操作技巧进行点评。点评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最后要总结回顾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操作中走出来,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和所学内容有联系的作业题,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迁移和升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结

多媒体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质特别强的课程,如果简单的介绍工具的应用,学生学习完后,是没有多大的印象的。通过对比工具的应用,将教学内容整合,从而培养的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在信息社会中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薛为民,宋静华,耿瑞平.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郑阿奇.多媒体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篇8

东北石油大学于2010年成功申请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本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科人才的途径和方法,是培养我国能源化工人才和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一、优化课程结本文由收集整理构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渗透到各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我院省级化学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探索和完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新能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中的应用,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和体制,探索保障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以跟上学科发展的途径,完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经费和实验耗材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四、完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

实行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实行学生科研立项制度,从政策和经费上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能源化工专业发展的学术前沿;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项目,省、校级挑战杯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本专业已建成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大庆炼化公司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保障。

五、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评价是教育管理中实施控制的特殊手段,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传统培养体系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病反映在评价体系上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未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积极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建立专门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和支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六、实践成果

1.丰富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改革和实践。项目在能源化工专业2009级中进行了三年的应用,收到了良好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化工专业类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实践,对促进石油化工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以来,石油化工类专业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9篇,主编教材3部;完成了《分离工程》等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工业催化》3门重点课程建设。

2.促进了石油化工专学科建设。石油化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促进了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主的石油化工类学科建设。目前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艺,1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个省重点(特色)专业—化学工程。已有1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平台—国家级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轻烃加工与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省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级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

3.学生创新实验与竞赛获奖。通过创新培养体系的实施,能源化工09-2班25名学生,8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0余名学生参加国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公开7篇,申请专利2项。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六级一次性通过率80%;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并有40%的学生自愿考试通过国家三级计算机考试。同时该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3名同学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1等奖,5名同学获得全国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人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黑龙江赛区c语言程序设计三等奖,1人获得2011年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校级英语竞赛、物理竞赛,软件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获奖30余项。经过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养和严格的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班级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班级的学风日益浓厚,多次获得校级荣誉。

篇9

【关键词】 功能主义;泛读课程;测试体系

英语泛读课程之现状评价

当前的大学教改如火如荼,顺应国家综合实力而推进的新型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具体到高校英语专业而言,其情概莫能外。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的影响,相当多的教学流派在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找到了生根之处。然而,这一片花团锦簇之繁荣面貌的背景却也无法掩饰一处教改的春风无法吹拂到的地方。在这里,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派别、模式显得拘束不堪。课程改革之风在英语专业建设中已经是平常之事。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英语泛读课(即英语阅读课)却未曾受到任何的泽被与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阅读课程不是具体的语法知识的传授类课程,虽然具有名义上的“素质教育之先行军”的美誉,而在实际上却陷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教学怪圈之中。其两难到底难在何处?

问题之理论症结

相似的教学困境集中地聚集在“现实性较弱,而社会对其又有较高实用性要求”的专业及课程上。究其原因而言,大概源于历史性因素造成的刻板印象与变迁了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脱钩所造成。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出于对于泛读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不清晰,于是更进一步地混淆了泛读教学的功能,同样的,对于学生而言,在当下客观教学氛围及喧嚣的舆论宣传环境下,没有异议地会认为泛读课程的实际功能在于掌握做题的技能。这样,从功能主义角度而言,两者之间产生了功能认识不完全甚至根本不重叠的问题。

三 泛读测试体系中的功能主义观构建

涂尔干被后学之人普遍看做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在其《社会学方法分准则》中涂尔干强调原因与功能分析的区别,但也有很多学者指责其经常将两者混淆,理解这点需要注意的是原因与功能是经常可以相互转换的,一个社会现象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但这个社会现象一旦产生后就具有了一定发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就又可能是其他现象的原因,原因和功能是相互交织的,关键是区分谁是谁的原因,谁是谁的功能。从宏观上来说,涂尔干认为社会是先于个人,社会是外在于个人的,要维持社会的持续存在,特别是在社会分化后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就需要最低限度的集体意识,而这种集体意识是来源于社会的神圣,为保障这种集体意识就需要道德权威的支撑,而个人是要服从于社会和集体的功能。

有是而观之,社会化的神圣可以理解为社会评价的神圣性。按照此一思路,社会评价与泛读课教学之间就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了。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对于泛读课程功能化的理解偏差源自对于泛读课本身与社会评价的互为因果关系认识不足,而各自产生了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讲,教师受制于对于宏观教育政策及国家相关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清,因此传统上普遍习惯将泛读课简化为知识传授类课程,这样的话便将其功能局限为知识迁徙类的。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必然会弱化学生对于文章进行的自主性或者创造性理解工作。而对于学生而言,同样也未能认识到泛读课程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双向影响的关系,进而习惯于将泛读课程理解为能为自己做阅读题提供经验及方法的工具类的课程,同样的缩小或者局限了阅读的原有的扩大视野,创造想法及文化对话等神圣性的社会功能。

而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功能分析方法除了学术的追求外,同时也迎合了英国社会形势和殖民统治的需要。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经验—功能主义的传统,主张的是一种经验的文化论,马在《文化论》中认为“文化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而“功能始终是产生于对于文化迫力的反应。”在其文化论的大纲中,文化迫力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需要:一是生物的需要(基本需要),应此需要产生了营养、生殖和保护体系;二是手段的需要(衍生的需要),应此需要产生了经济、法律和教育体系;三是精神的需要(完整的需要),应此需要产生了知识、巫术、宗教、艺术和游戏游艺体系等。人类的基本需要、衍生的需要以及完整的需要,推动了文化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已经形成的文化布局或制度框架又形成相应的文化迫力,型塑着个体的需求及相应的行动,从而保证了文化的绵延。能够产生制造文化的泛读课程具有精神需要,从而使得精神性的功能有了产生的可能。而涂尔干之关注社会神圣性的观点被后来英国的拉德克里夫.布朗继承了,而且不同于马林诺夫斯基的是他将“功能”的概念,在与“需要”相对时,将“需要”限定在“生存的必要条件”范围内。功能是与需求(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合拍。布朗认为社会有三大法则:一是社会存在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制度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备一定程度的功能连贯性;二是任何人类的社会生活都需要建立一种由各种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社会结构;三是社会结构除了稳定性、确定性和一致性的需要之外,还有一种延续性的需要。布朗是从社会结构的持存和变迁演进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的,与此相应提出社会形态学、社会生理学和社会发展学的研究类别。他在对中国的乡村研究中提出的“一个完整的乡村社区研究”的建议,也颇受启发,主要包括三种相互分别而有相关的研究,即共时性研究(静态研究/社会静力学)、历时性研究(动态研究/社会动力学)和外部关系研究。

测试体系是科学化的能够对于教学活动进行事后评价的一种体系或制度。布朗所谓的“延续性的需要”能够对于测试体系的功能化做出一个公正的判断。测试作为一种体系,在某种情况下又类社会这种大的体系,于是,“延续性的需要”就表现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周延化的测试需要,而此种测试需要又可以转换为测试的功能。测试的功能恰恰是为了给社会评价与教师学生之间搭建最为妥当的桥梁。

四 泛读测试体系的功能主义评价

泛读课程测试体系就是指对于泛读这门课程所单独建立的,包括正式性的考试和非正式性的随堂测验等合拢构成的,以获取信度及效度的课程验证的系统。运用本身起源于社会人类学的功能主义学派的相关理论可以帮助现有的泛读测试体系在下列方便得以加强:首先,可以使得教学的双向功能得以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从而让参与各方有清晰地认识;其次,功能主义的泛读测试体系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测试本身的学习功能持续化周延化的延续,从而不割裂其整体;最后,功能主义化的测试体系也能给予该门课程更为开放的胸襟来看待和接受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思路,开放本体的研究。

结论

产生于社会人类学的英国功能主义的思想对于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论领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其指导下,社会、教师、学生三者会更加清晰地按照明确地功能要求来看待各自的分内的工作与职责。因此,功能主义指导下的泛读课程体系是一个充满功能要求的有机体系,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化提供了形而上的营养。

参考文献

[1]唐热风.《论功能主义》.《自然辩证法通讯》(京)1997年01期第6-12页

[2]张弘. 《试析西方教育史研究中的功能主义》 《比较教育研究》(京)2006年4期第11~15,20页

[3]潘华凌/胡宜平

篇10

关键词:技工院校 电力拖动 校本课程 开发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换代,企业对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高技能、良好的社交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社会欢迎。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体,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当前,相当多的技工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充分体现这一要求,还存在重理论与知识传授、轻实践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倾向,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笔者就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发思路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作为专业技能课,在电子电工类各专业,如电子技术、自动化电气安装与维修等专业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开发该校本课程也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该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维修电工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电力拖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内容。要从对工作岗位的分析出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工作领域要求,并转化为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校本课程的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结构与内容及其评价方式。因此,课程的开发就要以电力拖动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中、高级维修电工的相关工作领域及工作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其对知识结构、技能操作水平、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整合为课程的目标,从而构建课程结构,组织课程内容,确定课程评价体系。

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通力支持和协助。学院领导主要在办学方向、政策、课程开发的条件等方面提供保证,专业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施者。为保证课程的方向,真正做到“理实融合”“知行合一”,还应该搞好校企合作。如笔者所在学院与上海爱登堡电梯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并根据其岗位需求,定向培养电梯维修工,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应建立在教师、学生、图书资料、实验实训设备、校企合作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

二、开发步骤

1.课程目标

紧紧围绕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岗位要求,结合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一体化课程的专业概况、职业能力、培养方案、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的规范性要求,制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要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转换和整合,使其适应岗位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据此,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校本课程的目标可确立为:

(1)知识目标: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结构及工作原理,了解电气控制线路电路图、接线图、布置图的特点,掌握绘制、识读的原则,了解常用生产机械的主要结构及运动形式,熟悉其工作原理,熟悉变频器基本结构、功能、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电力电子器件,了解常用电气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能正确使用、识别和检测常用低压电器,会读识和分析电气控制线路、接线图、电路方框图,掌握实现异步电机的启动、正反转、制动和调速控制线路、位置往返控制、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方法,掌握常用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分析方法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熟悉变频器的选用、安装方法及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掌握变频调速系统的调试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具有良好的工作方法、作风和职业精神与素养,具有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意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与人沟通的协作意识,具有认真、踏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

2.课程内容

内容的确定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既要符合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融合,适应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需求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技能水平、认知特点,以及学校、社会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钻研技能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该一体化课程的内容应以符合典型工作任务、行业岗位特征的教学项目的形式出现,并将其拆分为具体的多个任务,进而在任务中揉入知识探究、方法介绍、技能训练、总结评价等环节,使同学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知行合一、态度养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良好效果。

该课程拟分安全用电、交流电源、低压电器、电动机,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安装、调试与维修方法,以及变频器知识及其日常维护、故障的排除六个项目,内容覆盖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实施要求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是把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在模拟工作情景中实施、展开。因此,与传统学科式教学相比,对教师、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该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作多种角色,既应该是拥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又是生产、学习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教学环境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又是学生实践的场所,教室即实训车间,书桌即工作台 ,讲台即演示台,因此相应场所、设备应具备实训车间的功效。教学方法在一体化课程中至关重要,方法得当才能效果良好、事半功倍,包含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环节的项目教学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方法。

作为一体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评价体系的确定十分重要。它应该客观地反映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既有对学生学习具有甄别、导向、激励的作用,也要有促进其自我学习、增强与人沟通、培养团队精神等的功效。因此,教学中宜采取分组实施的学习方式,项目任务完成后又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填写考核评价表的方式,作为该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表1 考核评价表

班级 时间 场地

项目:

考核评分 学生自评 学生互评 老师评价

知识、技能 熟悉原理(10)

工艺要求(10)

装接线正确(30)

过程、方法 步骤合理(10)

规范操作(10)

情感态度 职业态度(10)

与人沟通(10)

团队协作(10)

总评分

学生(签名): 组别 工位号码 老师(签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