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管理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管理学研究》 基本问题 教学策略
一、引言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2.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著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篇2
对于缺血性卒中后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均应建议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临床研究已经证明缺血性卒中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再发的风险,可选的方案有以下几个。
单独使用阿司匹林,一般为50~150 mg/日,1次/日。此时需要注意阿司匹林过敏、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可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 mg)加潘生丁缓释剂(200 mg)的复合制剂(片剂或胶囊),2次/日服用。
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 mg,1次/日。
抗凝治疗
使用抗凝剂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只有在诊断为房颤(特别是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才适宜应用。过大强度的抗凝治疗并不安全,目前监测INR的推荐指标为2.0~3.0。
对已经明确诊断为非瓣膜病变性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患者可以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为2~4 mg/日,INR值应控制在2.0~3.0之间。如果社区没有监测INR的条件,就不能使用华法林,只能使用阿司匹林治疗。
降低高半胱氨酸血症
由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脑血管并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降低高半胱氨酸血症是非常重要的。降低高半胱氨酸血症除了通过摄入蔬菜、水果、豆类、鱼类和富含维生素的谷类等外,还可以大剂量联合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如可以口服叶酸2 mg/日,维生素B6 30 mg/日和维生素B12 500 μg/日。
中医药治疗
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常常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但是目前这些药物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实。不过其中有的中药已经得到基础研究的支持,比如三七的提取液、银杏叶的提取液等,这些可以在有经验中医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基础疾病的治疗与用药
由于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而如果这些基础疾病控制不佳,会明显增加脑卒中复发的风险,所以控制这些基础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控制血压伴有高血压的脑卒中病人的血压控制原则与一般高血压病人的基本相同。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脑卒中后(前15~30天内)如果过度降压会导致全脑低灌注或脑白质疏松,是脑卒中后痴呆发生的重要基础,因此降压需要平稳。除非存在高血压脑病以及壁间动脉瘤等特殊情况,否则血压不宜降得过快过低,并以控制舒张压为主。
控制血糖有研究,血糖水平>140 mg/dl时,患者卒中复发的风险增加,故控制血糖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与治疗一般糖尿病不同的是,由于脑细胞主要依靠血糖提供能量,所以不宜把血糖降得太低。
篇3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功能。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无定法”,管理也无定法,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开发、配置、使用、评价诸环节。即一是对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指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职工的士气和创造力,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和利益的活动。如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众多教师充实到了高校教学、管理、科研第一线。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已成为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前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突出功能。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资源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主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社会资源一部分,也表现出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性。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其他资源的配置都将以知识为核心,学校人力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不只是具有一般劳动(工作)能力的人,而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和主宰者,是知识资本的使用者以及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WWw.133229.COM二是智力性。想象思维能力是学校人力资源的动力,学校人力资源的工作能力和创造精神随年龄而增长,到老年期会逐渐衰退,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周期性。三是教育性。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源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提高的主要途径。学校人力资源即教职工的责任和功能就是教育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资源。四是育人性。它是学校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人力资源的重要标志。学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知识经济的全面到来,使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纳入了创新的日程。“教无定法”,管理也无定法,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开发、配置、使用、评价诸环节。即一是对学校人力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使用,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指的是学校高层管理者运用科学方法,发现、发展和充分利用教职工的士气和创造力,以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和利益的活动。如何选人、育人、用人和留人,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非理性管理理念
1、一切管理坚持人本管理,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做到人文关怀,发扬人文精神,就能使事业兴旺发达,政通人和,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着其特殊性,但它也是一种用人治事的活动,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与时展的要求相一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学校原有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探索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自觉地创新热情,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树立“以人为本”的治校方略,显得尤为必要。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教师投入的多少。教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导者,在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作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应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认为:人的积极性的激发主要在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个基本方面的正确处理。所谓保健因素主要指工作环境,包括各项政策、条件、福利等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是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创设,首先在于培育一种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热烈而有序的工作气氛。在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工作,人们就有一种安全感,无需谨小慎微,惶惶然唯恐被人抓住小辫子。这样工作起来就心情愉快,热情高涨,工作效率就高。学校的工作气氛应当是热烈的,热烈显示出有生气活力,但不能太紧张,太呆板。要有序,有序就是要有节奏,要宽松愉悦,有弹性,有自由度。教学工作不能光看时间几何,更要看用心多少。
2、重视精神激励。在教育体制创新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人的全部潜力,人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因此激励也应有精神激励。在校本管理中,马斯洛等人的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除了经济的获取外,有着不同的需要水平,他们追求社会交往、自我实现以及发展的机会。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物质待遇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更看重的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有目标激励、信任激励、肯定激励。目标包括群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群体目标是一个群体所在成员在某个时期统一的价值取向,是凝聚人心的基础。个人目标对完美的需求,是个体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信任激励,信任是相互的,领导对群众信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对人只有诚恳、诚心、诚意,才能有对人的信任。肯定激励,要肯定教师的劳动,特别要肯定教师的工作成绩,使做出成绩的教师得到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地位。
学校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的“非理性管理”。使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主体都能各得其所,根据各自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收益,无疑直接决定和影晌着经济运行的质量、规模和效率。
二、采用合理的教师工资机制和薪酬制度
1、工资机制最重要的作用和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劳动者之间展开就业竞争,并通过竞争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在工资机制调节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科学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比素质差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高,这样有利于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掌握专业技术,从而大大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脑力劳动就是多倍的体力劳动,教师人才资源的劳动就是多倍脑力劳动的总和。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专任教师队伍,教师人力资源是人才资源,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是一笔最可观的人才资源。知识经济格局的形成,使知识和知识性劳动正在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教师人才资源理应得到可观的劳动报酬。由于当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教育财政面临着困难的境地,教师劳动报酬的地区性不平衡表现得异常突出,教师劳动报酬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教师劳动报酬方面改革和运行,如实行年薪制、结构工资制,从某种程度上讲,提高了教师的经济报酬,教师劳动报酬也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知识型企业、学校的分配模式将由职务工资向能力工资转变。公司的财富增值,不仅仅取决于管理领导者的领导才能,而且越来越取决于雇员的智慧。同样的道理,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同样的道理,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和效益的拥有者,保持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型雇员与其他人员应有的差距,即使因工龄、年龄等原因在职务上处于同一层次的雇员,所担负职务的大小并非获高薪的理由,更关键的是雇员所负职责的能力和所作的贡献。“岗位靠竞争,报酬靠业绩,重能力,重水平,重表现”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政策。教师人才资源是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学校和效益的拥有者,是保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对个体具有激励性。然而,当前不少高校采取的仍然是“消极薪酬政策”,不重视对教师的激励,绩效薪酬所占份额过小,甚至根本没有。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尤其不利。以在某高校工作近两年的一青年教师薪酬构成为例,其在该校的全部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工资及岗位津贴,没有课时津贴、科研津贴等,绩效薪酬缺失。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实发工资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自然增加了几百元之外,岗位津贴没有任何变化。据了解,虽然该教师所在的某高校去年进行了岗位津贴的调整,虽然该青年教师工作很卖力,一边上课,一边搞科研,还同时担负沉重的学生管理工作,但岗位津贴一年不到5000元的标准丝毫未变。
不考虑工作绩效的薪酬发放办法非常不利于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绩效薪酬的核心是教师薪酬水平随个人、团队绩效的变化而变化。在这种制度下,高校据以付酬的是教师通过努力实现的对学校有价值的产出、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与学校相匹配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及有利于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行为。因此,绩效薪酬与岗位薪酬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相对而言,岗位薪酬提供基本保障,而绩效薪酬则重在激励。当教师绩效能够得到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报酬时,教师对于公平感和成就感的心理需求就可以同时得到满足。
三、遵循教师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基础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从国外引进洪堡学者,重点专业设立博士点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学校对教师人才成长的重点培养。
1.衡量人力资源素质高低的标准,不仅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数量而且包括对社会的认识力、分析力和理解力的综合水平。教师人力资源的特殊性是教师人力资源成长的指导思想。个人或单位应从思想上重视学习和培训,从资金上保证学习和培训,从制度上促进学习和培训的实施,要切实树立起育人是用人的基础。人才的本质是创造,创造不是凭空出现的,创造动机是打开创造能源的闸门,需细心的培养。在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中,要鼓励人才的创造性,要改造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土壤”。创造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进入这种状态后,创造性就会持续高涨。人的才能的发展度与其付出有效劳动以及未成年时期所打下的基础的要求,即必须勤奋。在依据自己最佳才能、选准成材目标前提下,需要过滤信息,集中精力,目标始终如一。只有专注某一专业,才能作出成绩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丁0,为我们设立了与世界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操作平台”。如何操作这个“平台”,对学校教师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增强和转变。对学校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
2、人力资源,有的学者称之为“人力资本”,它是一种活的资源,具有可开发性,所以成为经济活动中,也是办学中的一种最宝贵的要素。目前学校已形成的制度:第一,全员聘用制。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工作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博士除外),均登广告(校园网、招聘会)公开招聘,进行初步考核合格后,经双方同意,签订正式聘用合同,合同期2-3年不等(试用期半年至一年),可以续聘。合同中详细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工作任务与待遇,以及辞聘解聘的条款。
第二,目标责任制。学校每年都有明确的总目标。围绕总目标,对招生、教务、学生、总务等处室都有分项责任目标和公共目标,各处室对每个工作人员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职责,对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效果也有明确的规定。第三,考核评比制。考核评比制。将上述目标量化,如规定教师每周讲授若干学时,重复课学时数要乘以一个系数。对于难以量化的内容,则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考核,也可召开工作对象座谈会的方法考核。每学期结合期中教学检查,由学生对教师的讲授质量进行评教。统考课的成绩实质上也是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考核情况,实施奖励,任课教师每学期评一次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师奖和精品课奖,并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竞赛。
此外,还特别注意进行感情投资,如教师节慰问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春节给教师拜年,开师生联欢晚会、师生运动会等,这些都加深了学校与教师、学生相互间的感情,形成和谐融洽、积极上进的氛围。教师的工作在本质上并不是靠规章、程序的制约进行的,并不是依赖什么样的指令,规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主要依靠他们自己的认识、觉悟和能力,依靠他们的事业心、使命感以及由此而产生对工作目标和自身修养目标的执着追求的热情,以至最终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思想、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籍学历管理 以学生为本 实践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学籍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门,是对正常的生活和教学质量进行维护,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和执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障。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实施了学分制度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给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了的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一、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学籍学历信息管理
应对广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进行维护,坚持服务广大学生的原则。统一领导,切实做好学籍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成立“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负责全面领导和组织学籍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对工作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学籍学历工作的严肃性
高校院校应根据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对学生在校期间学籍变动的办理程序,如转专业、复学和休学等进行明确。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严格审查各类毕业生的毕业资格,规范证书的发放工作,监督学历证书的办理工作,规避毕业证书管理工作中出现各种纰漏。同时,对学籍注册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进行明确,对相关的新生电子注册工作流程进行制定。根据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对学分制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并科学的规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免考、选修、免修和修读课程。为了更好的执行以上规定,学籍管理人员应在醒目之处挂出流程图,对那些有较强手续性的学籍管理工作,如退学、复学、休学、转学和转专业等,条理清晰的列出每一个步骤。同时对于学籍管理工作有较强时间性要求的,应以学期为主线,对每周和每日的工作流程进行制定,并进行张榜公布。这样对规范运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工作作出保证,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高职学生。
三、提高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学籍学历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建设,做到服务周到和满意。实施微笑服务,并设立意见簿,供学生和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应选取稳重成熟的员工做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并要求他们的学历和职称达到一定的级别。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要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学校应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甚至要求他们具备办公软件高级证书,对相关数据库系统的软件、Excel熟悉和掌握。另外,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人员应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好的服务教学活动。
四、对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提高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效率
学籍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密切相关。为了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高职院校应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并组织技术人员,对学籍管理相关软件进行开发。例如,为了方便毕业生对个人信息进行核对,通过对注册信息软件的开发,以预防漏注毕业生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做出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以更好的管理学籍。为了对学籍学历注册信息的安全做出保障,应依据使用年限,实施分级管理。在和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时,可利用现代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等,对相关资料进行传递。利用QQ群,对相关学籍学历的电子注册的紧急信息进行。为了不被别人随意查询毕业证号码,可从数据库中全部转出毕业生数据,并制作这些数据的Excel文档,在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文档里的身份证号码,在重新进行编号后,在数据库中转入编写完后的数据,保证有相对完整的电子注册编号。
五、科学分工,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强化
在学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高职院校各个单位和部门应协同合作、科学分工,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学籍管理工作。作为主要职责部门,教务处应统筹做好汇总、登记和办理学生学籍异动工作,保证没有漏注和错注新生学籍注册信息。学生处应及时向教务处移送学生处分情况统计造册,并积极做好发放毕业生学历证书的工作。各个系统应对在校学生人数定期进行清理,并对自动退学等学籍异动情况及时进行处理。通过教务处的审核后,在登记学籍异动情况。成教部应主动做好在校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并定期做好汇报工作。
六、总结
随着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为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应放到工作日程上来抓。高职院校的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教学工作的重点就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对学生服务水平的最直接的体现。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细致而周到的服务,将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做精做好。
参考文献:
[1]王立杰.高校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1)
[2]别红桂.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探索. 2011(01)
[3]肖毅,刘敏,宗莲松,郭莉.对完全学分制下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02)
[4]郑坤.浅论高校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6)
[5]龙洁,蒲昌玖.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篇5
关键词 本科教学;教学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66-03
Abstract Take the student as this,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ve,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faculty system and system innova-tion, give full play to teachers promot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teach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1 前言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虽然许多人意识到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并已采取行动进行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使得目前教W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教学过程,轻视管理环节,不注重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探索。久而久之,就使得教学管理模式趋于单一化,教学方式趋于呆板、僵化。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管理模式,只会造成教学管理上的混乱无序、教学上的不思进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创新管理模式,解决与学校制度的衔接,适应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减少“管”的作用,突出“服务”意识、宗旨意识。
2 教学管理过程控制
实行二级管理(院、系)、两级督导(院、系),教师、院系二级保障的机制,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供保证。教学管理过程控制如表1所示。
3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
做好质量监督工作,学院由主管本科教学院长、教学督导专家成员、本科教学指导委员等共同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组织教学质量过程检查与监控,对教学实施系统管理。
教学过程监控
1)在每学期的初期、中期、末期进行检查。初期的检查,主要对教学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对课件、教案、教材、讲课、试卷、作业等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会提出整改意见。所有课程和毕业设计有中期检查环节,督导专家组和学院教学评估工作组参与中期检查过程,对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汇总并做分析报告。对于毕业设计(论文),教务处安排抽查工作,由分管教学的院长、系主任对所在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从任务书、外文翻译、设计方案、研究数据、论文重复度、论文格式等方面进行抽查,对于不合格的会提出整改意见。对于暑期的各类实习,带队教师于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工作报告,教学院长根据各类实习报告完成学院实习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2)日常教学管理监控、听课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实践课程的检查和教学经验交流等重要环节。学院设立教学评估专家工作组,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评估专家工作成员全年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毕业论文、期末考试试卷等各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并将检查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务员教师,教务员教师汇总后提交主管教学院长,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及时调整和纠正各类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弥补教学缺陷、完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3)每学期学院从各年级学生中聘任品学兼优者为“学生调研员”,他们每周将本年级或本专业教学中的情况,书面反馈给教务员教师,由教务员教师汇总调研结果,及时反馈给主管教学院长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以上这些措施在全专业形成严格的质量保证制度。
教学结果监控 教学结果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结果的监控包括考试方法、考场纪律、试卷评分、试卷分析和试卷存档等重要环节。考前各班班导师开展动员大会,严格考场纪律。课程设计、大作业、实习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考卷等做好存档工作,教学评估专家工作成员随机检查和反馈意见。此外,学院对毕业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4 教学制度的建立
教授授课制度 学院专业基础课程均由学院副教授以上职称教授承担。要求规定的在岗教授必须具有一门课程以上的主讲教师资格,每年至少主讲一门不少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本专业教授还结合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为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导论课程,如在大一完成新生研讨课的开设。
教学评价互动制度 教学评价互动制度是指由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本科教学指导委员、学生组成的三方评价机制。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是指通过听课、座谈等手段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本科教学指导委员指通过听课、教案检查等手段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评价是指每个学生必须通过学校教务处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所修课程的上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三方评价结果通过教学系主任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任课教师进行改进,同时进行备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依据。
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 各种教学责任事故,特别是重大教学责任事故,不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而且会对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产生破坏性作用。为加强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必须有教学责任事故制定文件,对教学责任事故的划分及范围、教学责任事故的报告及调查、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做出详细规定。
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重视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与跟踪体系建设。通过组织各地校友会、组织毕业生返校活动等措施,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与跟踪体系,定期掌握毕业生的动向,了解其工作生活的概况,调查其对本科生培养过程的建议和意见等。以此来完善现有的培养体系,直接为社会报务。重视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完善毕业生跟踪机制,扩大毕业生跟踪渠道。通过对用人单位走访、座谈、合作、交流等方式,随时掌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和发展情况,为及时调整培养计划、招生规模、招生专业方向提供依据。
5 总结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是一所大学的重要组织机构,是支撑学校的坚实骨架。在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中,建立科学、完善及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制度,才能保证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在教学管理中将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有机结合再一起,认识到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铁,王友群.关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4):145-146.
篇6
主要任务之一,如何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是改革的核心。本文从目前《会计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高校实际和自身所在院校的实践改革状况,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 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
1 概述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等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将理论见之于实践。《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整个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这一环境变化的要求,从原来的理论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得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陆续对传统的《会计学原理》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商榷。笔者长期从事高校《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下面以自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探讨如何形成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原理》实践教学模式。
2 目前《会计学原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不合理 从目前教材的情况来看,通常一般的教材都把《会计学原理》的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这样就人为的把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割裂成不同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一般由教师按照顺序讲解,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掌握到哪里,尤其在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学习积极性较差的情况下,对已经讲过的内容很少再去回顾或练习,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不能将每个会计核算方式和步骤联系到一起,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
2.2 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 有些院校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学生很难得到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的机会,有的学校的实践教学也只是安排学生练习一下记账凭证和账簿的填制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同时实践内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账簿种类非常有限,尤其是原始凭证(例如支票、增值税发票)等的练习更少,从而使学生没有从根本上了解整个会计实践过程,不利于学生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
2.3 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 经过我们调查,当前实践性教学还是以手工实训为主,而手工实训需要大量的纸质材料,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会造成大量纸质资料的浪费,这也是很多院校不愿开展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形同虚设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从长期来看,通过购置会计学原理教学软件可以相对节省成本,但我们调查发现很多院校并未购置相应的教学软件,或者有了软件之后硬件条件达不到要求,另外一方面,社会面向《会计学原理》课程开发的财务软件也较少,使得各高校选择的余地不多,造成软件价格较高,这些都是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不足的原因。
2.4 实践课时较少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许多讲授会计学原理的教师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性。经过我们调查,目前各高校会计学原理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是64课时,其中实践教学占10课时,实践课时较少,这样的课时结构长时间内没有得到纠正。由于受课时紧张的影响,教师为了保证授课进程与授课计划同步,只能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如果想穿插一些案例或课堂讨论内容,就会影响整个教学内容的进度。因此教师在授课期间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
2.5 实训指导教师缺乏 教师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能够将教材和工作实际相结合进行讲授,能够发现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习惯和职业道德。然而在实际中,许多院校都指定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承担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任务,这些年轻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课程授课经验也不足,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对《会计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3.1 教材编写方面侧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应强调《会计学原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断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和本章内容的联系,在讲完所有实践内容之后,应以案例的方式将所有讲授的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对整体学习内容的掌握,深刻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复式记账和记账凭证的关系,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的关系,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关系等,使会计核算方式和步骤联系到一起,从整体上增强学生对整个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理解。
3.2 重视实践教学过程 从根本上改变过分强调理论学习的做法,重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营造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真正接触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原始资料,增加实践内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账簿的种类,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整个会计实践过程,另外,通过带领学生们参观学院的实训室和实习基地,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了解。
3.3 增加实践教学软硬件投入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和教学软件的发展,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软件进行,这种方式更优于手工方式的实践教学并且可以从长远的角度节省实践成本,笔者所在院校购置并安装了厦门网中网《会计学原理》教学软件,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在我院的实训室中进行一周的集体实训,节省了纸质的实训资料,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凭证和账簿的填写和登记方法,为学生创造了填制真实凭证的机会;同时利用该软件的视频演示,强化了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开设账簿、装订凭证、装订账簿等,最后可以通过软件的自我测试功能作为阶段性考核的成绩。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科研和教研经费等方式增加实践教学软硬件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
3.4 适当增加实践课时 与时俱进修订教学计划,在原有的教学计划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实训课时。例如在原来64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笔者所在院校在施行教学改革之后将原来的实践课时由10增加到12,这12课时中有6课时是手工实践,另外6课时是软件的上级操作,通过期末学生调查问卷的效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提升了自己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实践积极性,达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
3.5 重视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 实训指导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取具备丰富课堂授课经验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讲授该门课程,另外应当鼓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通过校外兼职和进修等方式提高实践经验和授课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4 结论
总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是“应用性和创新性”,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主要是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自身不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上应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力度,不断与时俱进,改进自身,才能够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达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田丽娜.本科《会计学原理》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财会月刊,2011(33).
[2]赵淑芳,朱亚琴,郑军.《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路探讨[J].财政监督,2009(06).
篇7
关键词:信息资源,资源共享,图书馆,利益平衡
1. 引言
按照的观点,利益就其本性而言是盲目的、无止境的、片面的。不同的利益彼此之问会存在冲突,而利益的这种与生俱来的不法本能会导致各种利益在不断激化的冲突中同归于尽,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有必要对各种利益进行协调和平衡,使其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资源共享是人类互惠交换行为的一种,是一种打上经济烙印的行为。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资源共享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在这种群体性行为背后,资源共享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
利益共享的关键在于,必须处理好空间利益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艾德加·M .胡佛说过,利益关系处理得好,对于利益共享的相关者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只能是一种负担。
文献资源共享是指某一个图书馆的资源为其它图书情报机构共同享用的活动。实质上指人类以文献为工具,按照互惠互利、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的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1999年1月,全国124家图书情报机构的代表云集北京,商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发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倡议建立全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标志着我国文献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三大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即教育部领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科技部所属的“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共享网络服务系统”、文化部倡议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迅速,我国的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就喜人,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维持共享体的长久性,在共享体内如何维持各方利益的平衡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
虽然资源被利用对社会越有益,但是信息共享不是无条件的。所谓共享,可以认为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的流动。但并不是说共享是无条件的,倘若使用方不需要该资源或其不愿花费代价接受该资源,“共享”是不能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资源共享的条件是:拥有者愿意将资源共享,使用者主动接收共享资源并且不损害彼此的利益关系。不论拥有者共享资源,还是使用者接收资源都是有成本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源并不是无止境、无范围、无限制的全部共享的。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每项资源在进入共享前,都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包括将该资源更新的人工处理成本、硬件设施成本分摊、实现共享的软件成本分摊,这三部分被认为是资源共享预处理成本。
假定条件:
(1)信息资源共享成本只考虑预处理成本;
(2)信息资源共享收益只与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有关,并初步认为线性关系;
构造成本收益函数:
C= C(q)=C
R=A*q
其中:q:信息共享范围;
R:与q成正比;
C:预处理成本,信息一旦共享,不论共享程度如何,都必然产生预处理成本,该成本固定,与q无关。
函数曲线如下:
篇8
关键词:学生宿舍;宿舍管理;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中传统的宿舍管理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以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目前,虽然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学生宿舍管理的改革却没有跟上学校改革的步伐。大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管理的好坏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宿舍管理的原则
第一,宿舍管理要明确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宿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致使高校宿舍频繁的出现各种问题。过去,学校对于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学校管理将走向何方。学校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宿舍作为学校的重要一部分,有必要承担育人的责任。
第二,明确的制度化原则。高校宿舍管理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做到宿舍管理中有章可循。从规章的实施到检查再到评价以及信息的反馈,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过去宿舍管理中,往往采取以人管人的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滞后性以及不科学性。科学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的维护宿舍的稳定与安全,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第三,系统化的管理原则。高校宿舍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一套系统化的管理部门,有的负责组织,有的负责指挥,有的负责协调,使每一个部门都得到有效的运作。明确宿舍管理中每个人的责任和权力,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使宿舍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
二、宿舍管理中的问题
第一,认识水平不足。目前,一些学校仅仅是把宿舍作为学生住宿的地方,宿舍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是粗略的认为是生活上的问题。尤其是在经历了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以后,这种看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错误的以为宿舍的管理不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没有把大学生宿舍的管理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之中。
第二,宿舍条件差。长期以来,高校对宿舍的定位仅仅是住宿,没有与学习、娱乐以及教育联系在一起。大部分学校的宿舍都很简陋,面积小,功能单一,卫生条件以及服务设施上都远远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近些年,高校连年扩招,促使招生规模扩大,人数急剧增多,增加了学校宿舍的负担。
第三,管理不到位。目前,高校普遍没有把学生教育和宿舍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是用行政化的手段束缚学生,缺乏人性化的管理。一些学校甚至把宿舍的管理交给物业公司,使宿舍管理更加远离了学校教育。为了经济利益,管理部门损害学生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加深了学生与宿舍管理方面的矛盾。
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外出租房的事情屡见不鲜。然而学生外租房,也有很多的不稳定因素,他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做一个深层次的分析,宿舍条件以及宿舍管理往往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
三、宿舍管理的探讨
第一,新时期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应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把宿舍管理看做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一部分,予以足够的重视。宿舍管理要转变过去行政化的管理手段,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使之更好的为教书育人服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改建新的宿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宿舍环境。
第二,强化制度管理。大学生宿舍管理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强化服务意识,使大学生宿舍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实行民主管理,管理中要经常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意见以及提出的建议,使管理真正的贴近学生,以求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学校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大学生宿舍中进行调查,可以以问答卷的形式,查看学生对宿舍管理的看法,借助学生的信息,及时了解宿舍管理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第三,开展宿舍活动。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大学生人群的汇集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可以很好的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学校文化的熏陶。宿舍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比如,通过安全知识讲座或者张贴安全图片,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等。
总结:
对宿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创建一个美好的环境,利用宿舍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宿舍有效管理是维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大学宿舍管理包括安全、纪律、卫生以及大学生的行为等,为了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达到管理育人的效果,必须对大学生宿舍实行科学性、规范性的管理。宿舍有效的管理,在维护校园稳定,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盈盈.大学生宿舍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2]彭维.多元化管理: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陈士福,张传新.做好大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4)
篇9
关键词:工程管理 应用型 技能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其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从专业范围、开办学校、招生人数、从业教师数量、专业文献资料收藏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是到企业从事施工、管理等工作。
一、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管理以及通识技能。
1.技术技能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投影原理及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使用AutoCAD进行工程制图,会绘制简单民用建筑的平、立、剖面图,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计算。其次,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工程测量仪器,能够掌握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变形观测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另外还要熟悉建筑材料的主要品种,能够进行建筑材料性能试验;并且掌握建筑结构知识与建筑施工技术,掌握现行的主要规范,能够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能够完成现场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等任务。
2.经济技能
需要掌握工程经济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而掌握工程经济中的重要知识点,即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的工程评价(含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及工程后评价。
3.法律技能
熟悉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具有诉讼、仲裁的一般理论知识,能够就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法律建议。
二、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诸因素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应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把专业课程分为体验型、研究型、辩论型、案例型、咨询型、参与型、再现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放映录像、设置案例、题目辩论、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对学生就业技能的要求,然后提出问题(训练型题目),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来解决问题。
2.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突出重点,建设有特色的工程管理实验室。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性教学和工程实践应相互交叉、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这样使实践教学更体现工程特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4.建设课程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是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技能,可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例如,以百色学院东合校区为测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测量》的校内实习基地。当前,我校澄碧校区将要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也是一个较好的机会。
5.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属于高端科研层次,着力于工程建设前沿课题的研究;另一层次要求教师应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两个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而不同,对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应重视“双师型”(教师、执业工程师)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以增强工程意识和工程经验,并能够把工程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去,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亲自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课堂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专项技能训练。
三、结语
百色学院作为一所刚完成转型的地方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方面还处在积极的探索和试验阶段,这与百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我校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研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尽量做到“量体裁衣”。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百色学院合作科学研究项目(GBK2010005))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57~59.
[3]王进.基于信息化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62.
[4]郭志涛.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8.(3):152~156.
篇10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财会类专业 实训教学过程管理 问题及对策 广西
ISO9000是国际上专门针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的管理体系,它适用于所有的产品和组织。其中“过程管理”是实施该标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中最根本的方法,它主要强调对过程的全面把握和对关键点的有效监控。尽管“过程管理”主要应用于企业,但是作为与组织有相似管理系统的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当然也可以将这种方法移植到自身的实训教学管理中来。
一、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基本概况
截至2015年9月1日,广西共有地方本科院校23所,其中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贺州学院等13所院校开设了财会类专业。在这13所地方本科院校中,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广西大学等3所既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又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等3所仅开设了会计学专业,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梧州学院、玉林师范学院、钦州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贺州学院等7所仅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
近几年来,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招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12年946人,2013年1 596人,2014年1 707人,2015年2 072人(详情见图1,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短短四年间翻了约1.2倍,年均增长32.35%。其中,广西财经学院财会类专业招生人数最多,达到2 520人,约占总数6 321人的40%。
调研发现,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存在不少问题,这与转型期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如何使实训教学过程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是一个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师教学无针对性
除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5所为老牌本科院校外,其余8所均为新升本院校。新升本院校的主要特点是升本时间短,软硬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在这8所院校中,从事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是一些初出茅庐的硕士研究生。与老教师相比,他们理论较为扎实,工作富有激情,但教学水平不高且实操经验欠缺,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毫无针对性,既抓不住重点,又扣不住难点。
(二)实训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广西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所进行的实训主要针对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基本上不涉及商业企业、贸易、物流、金融、税务、海关、保险、证券、互联网、房地产等业务,而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些行业早已成为财会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实训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这是横亘在学生面前的一道“天堑”。如何使其变成“通途”,需要各校大力加强“校事合作”“校企合作”和“校司合作”,不断选派优秀实训教师“走出去”,分赴上述单位财务部门交流和学习。
(三)教学模式单一,实训效果差强人意
迄今为止,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仍然停留在较低层面的“师父带徒弟”的模式上,教师在台上机械示范,学生在台下痛苦模仿,课堂气氛沉闷。另外,实训时,许多教师只停留在“答案”本身,而忽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金融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充分暴露出实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未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根本不具备抛砖引玉和旁征博引的能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四)教学方法僵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目前,大多数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导致学生学习时经常犯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采用PBL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方法,那么学生思维将僵化,甚至处于窒息状态,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便无从谈起。
(五)考核办法落后,学生混日子无心学业
大部分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对于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的考核成绩主要包括考勤、作业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权重分别为0.2、0.3和0.5,等级设定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与不及格(分数)五个级别,最后折算出学生实训总成绩。其实,这种传统考核办法看似完美,其实很不科学。因为学生只要平时无缺课记录且又按时上交了作业,该门课程基本就可轻松过关,导致部分学生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实训。
(六)质量评价缺位,教师教学无责任心
广西地方本科院校一些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师责任心不强,“放羊式”教学是较典型的教学方法。上课前从网上下载一些材料,然后叫学生进行实操,甚至有的还让学生上自习。这充分暴露出部分学校的管理严重缺位,根本未制定出科学、有效、可测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无章可循,抑或有之,也是执行不力。
三、加强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管理的对策
(一)明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实训前,作为一名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师,一定要深谙各门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会计学原理实训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中级财务会计学实训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全面、系统、完整并与实际相符的账务处理;成本会计学实训是让学生理解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流程,掌握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财务管理学实训是让学生了解财务信息收集整理的方法,掌握各项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财务分析方法;管理会计学实训是要让学生明晰与财务管理学实训的区别所在,基本掌握本量利分析及变动成本计算、预测与决策的基本方法,全面预算与标准成本控制等;税法实训是让学生明白纳税的全流程,掌握税务登记、发票领取、纳税申报、变更注销、税收优惠的处理;审计学实训主要是让学生知晓企业会计业务中一般易出现错误和弊端之处,熟练掌握单项审计和综合审计的方法。
(二)紧盯市场前沿,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
要实现财会类专业学生“零距离”就业,广西地方本科院校就必须紧盯市场前沿,以“社会需要”为中心,努力实现与市场接轨。因此,要大力培育三种技能。
1.基础技能。除了让学生掌握工业企业的专业核算技能、岗位轮换技能、会计分析技能、税收筹划技能、财务审计技能和信息处理技能外,还要大力增加分行业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多个行业的需求。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是指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挖掘出有用信息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以达到拨开云雾见本质的目的。如撰写财务调研报告等。
3.人际技能。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必须主动适应社会,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能灵活与仓储、研发、生产、销售、人力资源、供应商、客户、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打交道。
(三)权衡各种利弊,力求教学模式多样化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实训教学的体会,教师在实训中要科学选用以下教学模式。
1.场景模拟。场景模拟是指实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以仿真的财务资料为对象、模拟的财务环境为场景,在学校实训室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如在贺州学院与用友公司合资组建的实训大楼内,通过仿真的工商、银行、税务、海关、物流等窗口,使财会类专业学生足不出校就能熟悉企业的全部业务流程。
2.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指实训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参观并进行现场指导的一种教学方式。许多在课堂上难以阐述清楚的问题,如会计组织核算程序、成本核算程序、存货处理程序等,只要通过现场参观和教师的及时讲解,做到眼见为实,就可让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3.第二课堂。此处的“第二课堂”是指财会类专业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致所在,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实训教师组织的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财务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实训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会计沙龙、会计晚会、书写比赛、点钞比赛、炒股比赛、手工比赛、电算化比赛、审计比赛、税收筹划比赛、财务分析比赛、Excel比赛、ERP沙盘模拟大赛和参与实训教师课题研究等。
(四)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训教学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可视知识点需要灵活运用以下方法。
1.PBL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遵循“重课前精心设计,轻课堂简单讲授”“重关键问题引导,轻教材内容灌输”“重课后自主学习,轻课中被动接受”“重课程学习过程,轻期末一次考试”的原则。如在进行会计学原理的实操时,针对学生自己每个月的收支情况,引领他们完成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成本的计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一系列流程,使学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从而拉近学生与财务的距离。
2.案例式。案例式是指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案例,课堂上对案例作扼要介绍,然后让学生置身案例场景,通过实操寻找答案,最后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学中的“应收款项”这个知识点的实操时,可以ST科龙和四川长虹为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表观点,目的是形成碰撞性思维,让学生有一种“上市公司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3.讨论式。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实训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如对税法中难以把握的问题,可组织讨论,将学生分为稽查人员、纳税人两组,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辩论,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以提升学生对实训教学的参与度。
(五)改革考核办法,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推行以操作技能为主的“过程”考核模式。实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开学初或实训开始时,布置作为期末实训考核依据的实训“作业”,并详细交代每个人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及具体考核方式。学生按实训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工协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最后上交实训“作业”。只有这样,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才会认真对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注重“结果”过渡到更注重“过程”。
(六)创新奖惩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热忱
建立一套科学且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是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为此,应选定实训教学准备、实训教学实施、实训教学效果等三项一级指标和若干二、三级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逐项评分,综合评定。对分数较高的教师,在工资福利、职称评聘、外出进修、学习交流、住房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忱;对分数较低的教师,短时间内不适合在实训岗位工作的教师可采取末位淘汰的办法予以调离,使实训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制度上杜绝庸教懒教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转型期,可以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办法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广西地方本科院校财会类专业实训教学过程的管理,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办法和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苦下功夫。J
参考文献:
[1]周丹,杨晓玉.课程实训过程管理研究――以“管理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7):60-62.
[2]唐际艳.网络教学环境下《会计学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1):118-120.
[3]谢磊.浅谈高职会计专业的模拟实训[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265-266.
[4]李敏.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实训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4,(12).
[5]乐,杨贞斌,刘苏雨.会计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J].会计之友,2010,(30):121-122.
[6]刘弋茜,陈建西.“校司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训探索[J].财会月刊,2013,(10):127-128.
[7]朱庆仙.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9):148-149.
[8]占慧莲.会计实训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财会研究,2012,(05):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