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篇1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skill appraisal get approvals by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as the efficients path of reducing school business docking b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ny university's appraisal situation is unoptimistic. This article mainly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vocational skill appraisal'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

关键词: 职业;技能鉴定;措施

Key words: occupation;skill appraisal;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08-01

0引言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职业技能鉴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

1国外现状

进入 21 世纪,国际上提出了培养“关键能力”和“技术人文者”的概念。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特色。德国“双元制”模式:就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各类中学毕业生要谋求某一个职业岗位,就必须首先通过申请成为某一个企事业机构的学徒。学生由企业依照国家标准招收,然后送入双元制大学学习。培养目标是:学士―工程师,即既有大学理论知识,又有从事工程师工作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能担当起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不需要企业再进行适应性培训。这是区别于传统大学之处。韩国政府大力提倡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1994 年韩国实施了“2+1 制”,即学生头两年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第三年在企业接受一年的现场实习培训。1998 年建立了 40 所“2+1制”示范学校。澳大利亚的学校,将教室和实验室甚至生产车间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式上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师傅带徒弟式的手把手教学,还有现代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则在实验室或车间进行,完全按实际工作要求操作。由此可见,技能教育是全球化教育趋势。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特殊能力的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目前各大企业越来越看重“两证型人才”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大学生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通过学习培训再考一两个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毕业生尽快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2我国全日制本科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企业内实施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开始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两证并重,学科性教育和职业型教育两教并举,已成为社会共识,近些年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各大高校得以顺利开展,参加培训鉴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资料显示,我省近三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51%,普通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把它作为扩大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有的大学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至少获一门职业资格证书;有的大学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门必修课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计学分,有的学校创造条件,提供信息,鼓励学生参加适合自己的职业技能培训,无论是哪种形式,目的都非常明确,希望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技之长,学以致用,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所有的在校大学生对职业技能培训认识在加深,热情不断高涨,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大学生所拥有的技术和技能的凭证,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

3改变职业技能鉴定现状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认识刚走进校门的大学生弄不清我国职业资格制度,不知道为什么在取得本科文凭同时还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职业技能培训的含义和作用,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学历”加上“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将来就业最有效的通行证。

3.2 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缺乏规范性,试题库试题陈旧我国1997年开始试验试题库的开发,但是职业技能鉴定中出自国家题库的试题所占比例较少,试题不规范、不科学,与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3.3 考评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考评员队伍的基本情况看,无论是文化技术水平上,还是人员的分布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要大力开发和增加题库的工种量、试题量,保证试题客观、科学、规范。

3.4 资金投入不足,鉴定设施不够完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鉴定的核心内容是技能操作,应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技能鉴定站往往存在着实训基地严重不足,实验设备无论是数量还是更新程度都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技能考核和鉴定的需要,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争取财政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尽早购置健全相应的职业鉴定所需的必要设备,以保证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高等本科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非常重要又有意义的系统性工作,“两证”用人制度已被广泛采用,企业偏爱既有理论知识又会操作技能的大学生,聘用之后能马上上岗,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政策支持,职业技能培训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高,效应会越来越大。因此面对高校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提出一定的改良措施必将推动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并提高高校对人才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崔雪梅.对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1).

[2]陈跃新.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新热点[J].成才与就业,2005,(15).

篇2

一、指导思想 

围绕高校学生的就业需要,坚持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策引导,政府资助,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水平,并提供相应的技能鉴定和技能岗位对接服务,以增强大学生技能来促进他们更多更好地实现就业。

二、目标任务 

2010至2010年3年内,组织在杭高校学生、以及有杭州户籍且未就业的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建立相应机制,实现职业培训与就业岗位的紧密对接,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主要内容 

(一)开展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要结合实际,采取本校培训、实训基地实训和培训机构培训等办法,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要结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突出操作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二)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技能水平认证服务。在各高校积极倡导实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制度。对参加岗位实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有鉴定要求的大学生,由市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鉴定机构提供鉴定服务,对其职业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三)做好就业服务,促进技能岗位对接。各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定点机构和培训项目信息服务;要广泛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特点,选择合适项目参加培训。要继续实施"技能岗位对接行动",面向大学生开展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改进服务方式,切实帮助大学生尽快实现就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任务。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根据在校学生落户杭州的意愿,制定职业培训工作计划,落实目标任务,逐步建立培训、鉴定和就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要引导大学生参加符合杭州产业升级和发展导向的、技术含量高和紧缺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要将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对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实行业绩考核,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要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要动员我市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承担大学生职业培训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条件公开、平等竞争、合理布局、择优认定、社会公示和公布"原则,确定一批社会信誉佳、专业特色强、培训质量高、培训效果好的技工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及民办培训机构作为技能培训的定点机构。要引导定点机构根据企业需要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实现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同时,要加快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在2010年底面向在杭高校开展技能操作训练和技能鉴定服务。

(三) 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定向培训是指用人单位对拟招用的大学生,自行组织实施或由其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的明确就业岗位的技能培训。定向培训项目由具有培训能力且经市劳动保障部门同意的用人单位组织实施,也可由用人单位委托定点机构组织实施。

订单培训是指定点机构针对单个用人单位需求人数较少,岗位较分散的实际,自行开发并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后组织的明确就业岗位去向的技能培训;用人单位也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用工需求,由劳动保障部门有计划地委托定点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组织实施。

(四)完善补贴办法,健全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大学生参加定点机构组织的定向、订单培训和技能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结业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其培训鉴定费用的50%补贴,原则上不超过XX元/人。

参加培训取得当年杭州市公布的紧缺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首次在杭就业的,给予大学生本人培训鉴定费用的全额补贴。

篇3

>> 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素能培养实践与研究 基于工作岗位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培养 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法的探讨研究 数控职业技能竞赛与学生技能培养的关系 浅谈通过技能竞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途径 职业技能竞赛对中职护理学生的专业素质影响分析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融合的困境和路径分析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职业技能竞赛的几点设想 职业技能竞赛引发的思考 日本的职业技能竞赛概述 浅谈职业技能竞赛裁判技能素质基础 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 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 简论职业技能竞赛的职业教育功能 小议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教发[2012]9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教职成函[2013]1号)EB/OL].2013-01-21..

[4]罗尧成,朱孟军,戴正.职业技能竞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对参赛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篇4

经过认真的筹备,春节长假后我县第一期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这标志着我县惠及返乡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喜事、好事全面启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

开展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失业返乡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我县陆续出现失业农民工返乡,截至目前,全县失业返乡农民工返乡(含季节性返乡)已达4.03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数的8.5%,其中,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而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已达到2.99万人,占失业农民工返乡总数的74%。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已成为我县当前就业工作一个新的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县劳动就业部门举办本期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市、县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在对各乡镇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愿望的调查基础上,结合失业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实际需要,举办本期培训班,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失业返乡农民工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民生工程”的具体行动。

“外出务工把钱赚,不在家里当穷汉”,已成为同志们的共识。但我县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技能,没啥手艺,出苦大力的多,真正干技工挣俏钱的少。因此,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稳定就业的实际需要。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全国现在不缺大学生,而是缺有技术特长的工人。现在外出务工,不是用工单位难找,而是技术工人难找。只要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到哪都能找到稳定工作。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促进劳动力高薪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想挣钱多,必须得有一技之长,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的唯一途径。劳动者要提高素质,必须走培训这条路。劳动者只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就业、就好业,农民工也才能真正转变身份,离开土地创业致富,变成产业工人。四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落实国家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的实际举措。

在此,我希望在座的农民朋友,要珍惜本次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虚心请教,确保此次职业技能培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篇5

不断充实细化政策项目,畅通政策落实渠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用好用足现有政策,落实各项补贴1492.2万元。

二是扶持自主创业。

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免费进行创业培训,量身定制创业援助计划,开展“一对一”创业指导和分类创业服务,并推荐一个创业项目,帮助办理一笔小额担保贷款。引导帮扶66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

三是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启动青年大学生创业创新设计大赛,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和动力,吸引及培育优秀青年创新创业。

四是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建设大学生产业创业孵化园,孵化18个创业项目,带动近60名大学生创业。

五是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低收入家庭、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等“五类重点群体”就业,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并在全区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认定就业困难对象1461人次。

六是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实施岗位援助。

将劳动保障协理员、公共交通协管、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协管等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低收入群体。鼓励企业、社区兴办就业实体,开发社会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就业岗位,优先安置低收入群体,开发公益性岗位合计151个。

七是多渠道拓展职业技能培训。

采取“定向式”和“订单式”培训方法,以市场和单位用工需求为基准,与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挂钩,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政策帮扶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700人,创业培训400人,品牌培训150人。

八是开展千人就业援助工作。

积极组织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送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活动,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实施就业援助,真正达到“帮扶到人、岗位到手、政策到位、服务到家、真情相助”的活动目的,援助对象54人。

九是大力开展“春潮行动”。

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求,深入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务收入,农民工在岗培训1200人。

篇6

摘 要:在江苏省建设体育强省的过程中,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其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建设,各体育场馆专业人才的培训对人才培养起到很大的贡献。自实施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以来,江苏省各高校体育院系在学生群体中进行了体育工种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高校体育院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江苏模式”。通过对此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江苏省体育强省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体育强省;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高校体育院系;江苏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31

1 前言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对于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以来,江苏省承办单项体育比赛数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成功承办了第2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顺利举办了第18届全省运动会,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体育赛事日趋活跃,体育科教水平逐步提高,体育对外交流日益广泛,逐步迈入体育强省的行列。

在江苏省建设体育强省的过程中,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高校体育院系在此过程中更是责无旁贷,自江苏省实施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以来,各高校体育院系在学生群体中进行了大量的各类体育工种的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这些合格的人才在取得证书之后,进入了各个工作场所,自身的专业素质对江苏省体育强省建设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同时,专业人才的数量在体育强省建设的指标中也很关键,比如体育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体育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是反映全民健身服务能力的指标,采用覆盖率指标,更多的是考虑公共体育服务惠及城乡百姓,实现全覆盖。目前,江苏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有11万人,每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为15人。为进一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水平,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覆盖到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建设体育强省的“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指标目标值需达到100%。

2 体育强省建设背景下高校体育院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江苏模式”探析

2.1 江苏省高校体育院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概况

2009年以来,江苏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历了试点(2009-2010)、全面推开(2011-2012)以及全面提升(2012至今)三个阶段。截止2012年,江苏共有25所高校体育院系共组织开展了救生员、场地工、跆拳道等8个工种的培训鉴定,共有8000余名学生获得了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占全省获证总人数的70%,成为了江苏开展体育职鉴工作的生源主渠道和培训鉴定的主要方向。各高校体育院系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建设、师资、场馆等优势,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从提高培训质量入手,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江苏省体育强省建设作出了贡献,形成了一套独特高效的“江苏模式”。

2.2 “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创新

开展体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是最具本质意义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图1)。体育职鉴培训工作是促进高校体育院系培养技能型体育人才的一个良好途径,是促进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扩大高校体育院系为社会服务的有效形式。为此,首先需强化职鉴培训的组织领导,成立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领导机构,组织和协调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各项工作。高校体育院系制定体育职鉴培训的工作方案,从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教师的选聘、培训生源的组织、培训教学的安排、培训的日常管理、场地设施的保证等方面明确具体要求,这为顺利开展体育职鉴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力支持。

2.3 体育科教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

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亦明确指出“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把职业能力作为人才使用的重要依据。促进职业院校课程与职业标准融通、教育考核标准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衔接。实行职业院校“双证书”制度,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近年来,江苏省在体育科教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从体育院系、体育运动学校到业余体校、体育中学和体育传统学校,形成了梯度衔接的体育教育网络。实施“人才强体”战略,体育人才素质全面提升,结构趋于合理。体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南京师范大学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已具备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体育师资队伍水平比较高,拥有16个博士生导师,科教水平一流,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报会、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获得总分位居国内前三。江苏省在体育人才建设过程中,实施“人才强体”战略。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江苏体育发展专家库,创办江苏体育科学论坛,健全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加强体育人力资源开发,逐步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交流机制。

2.4 助力体育强省建设战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具体措施

2.4.1 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对院校推进体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试点的组织管理,明确一个部门作为院校开展体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牵头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工作,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制定出院校推进体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试点的实施,制定教师技能培训实施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4.2 大力宣传,选择优势工种进行培训鉴定

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和择业方向,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从学生入学初期抓起,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通过辅导员的班会课、学生现身说法、黑板报、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明确需要掌握的技能,需考的工种,在已开展鉴定的救生员、游泳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美操、跆拳道、网球、武术、健身教练)、体育场地工8 个工种中,选择其中4-5 个条件成熟和学生人数较多的工种开展培训鉴定试点。牵头管理部门要针对各高校体育院系专业学生考证要求,及时提供所需指导信息及相关材料,做好报名组织、考前培训和辅导工作。

2.4.3 深入探索专业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工作相融合路径

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撰写工作总结报告,进行经验推广。同时,加强对各专业对应职业或岗位的市场调查,拟定各工种职业资格证书需求并报牵头管理部门审定,并根据审定的工种,组织专业教研室和专业教师研究相关工种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大纲和教材,对于院校已开设的课程,可采取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相关内容和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技能操作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达到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就能直接参加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

3 结语

江苏省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行,为各高校体育院系的教学改革和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体育经营活动场所提供了可参考的统一标准,为提高体育场所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于高校体育院系来说,开展体育职鉴工作,同时满足了院校发展、学生就业、师资建设、市场服务四个方面的需要,只有积极推进体育职鉴工作进校园、进大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分、进考核,实现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职鉴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才能确保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职鉴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各高校体育院系在推进体育职鉴工作中,一要站在教育强省、体育强省的高度,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高校体育院系开展体育职鉴工作的重要意义;二要积极探索,不断建立完善高校体育院系开展体育职鉴工作的机制模式,将体育职鉴工作纳入院校长远发展计划,统筹规划,加强研究,确保工作开展制度化、程序化、常态化;三要强化服务,充分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实现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体育市场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切实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

政府的要求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为高校体育院系开展体育职鉴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全民健身条例》以及国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都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对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等工作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同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更好的工作基础,为高校体育院系推进体育职鉴工作创造更好条件,营造更好环境。江苏省将体育服务民生、职鉴服务社会、推行双证书制度等工作思路和理念作为科教兴国、人才强体以及拓宽高校体育院系学生就业渠道的着力点,对全国高校体育院系推进体育职鉴工作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优秀职业健身指导人员,实现江苏健身服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高校体育院系开展体育职鉴工作是一项面向社会服务的、人才专项培养工程,是顺应体育强省建设,依托高等教育的强大优势打造的人才支撑平台,是江苏实现人才强体、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强省建设背景下江苏省高校体育院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3SJD890001]

参考文献:

[1] 陈西玲.高等体育院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8,(6):110-113.

[2] 谢霞.基于4P营销策略的江苏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证书推广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51-54.

[3] 王晓贞,玄延军.江苏省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5): 101-105.

[4] 平朋刚,田海燕.基于态势分析法(SWOT)对江苏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环境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9(4):146-148.

[5] 倪会忠.体育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15-17.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 “双证”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08-02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比2013年毕业生增长28万人。这种局面的形成,与全国百余所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是分不开的。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已经对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未来的职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独立学院办学之初,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提升自身素质,但在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之后,独立学院的学生今后的路该往哪里走,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话题。2014年,教育部将包括大多数独立院校在内的全国60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即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

一 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独立院校的学生较之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整体起点低,而较之大专院校的学生整体起点高,与独立学院的培养体制结合,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学生理论体系的形成不如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而实践的掌握又比不上职业院校的学生。体现在就业中,突出理论性研究的工作不擅长,而对动手要求比较高的又没有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信心不足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遇到难理解的知识点,不是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而首先想到的是放弃。久而久之,有很多学生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抄同学作业,长期在宿舍打游戏的情况时有发生,辅导员和教师积极寻求交流,学生却满不在乎。另外,因为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扎实,更没有系统地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的综合素质信心不足,多表现为不敢向招聘单位推荐自己,往往采取“等就业”的态度,陷入不战而败的困境。

2.学校培养机制有待改善

目前,独立学院所开设专业普遍依托母体学院,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借鉴普通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大多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要求进行,不能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并且对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不同的,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学生为目标,围绕目标制订开课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制度等一系列办学方针。培养出的学生要比普通本科学生动手能力强,要比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使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时具有更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3.缺乏正确的引导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本科院校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持“双证”毕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甚至有些院校明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一本职业资格证书。而独立学院对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这些普通本科院校,一般情况下只是鼓励学生去考取证书,而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而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又没有可以咨询的部门,无法确定努力的方向,致使独立学院“双证”培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际施行。

二 “双证”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双证”是指毕业时学生不仅要获取毕业证书,也要持有所从事工作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被高职院校普遍应用,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必杀技”。“持证上岗”缩短了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适应时间,不仅节省了用人单位的培养开支,更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在,应用型本科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独立学院除了要沿袭母体院校的办学文化,还要开创属于自己的独特办学特色,“双证”培养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

1.有利于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与自我肯定呈显著正相关,与忧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调查发现,拥有高职业认同感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业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及较少的担忧。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跳槽、辞职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动不动就以极端

――――――――――――――――――――――――――

* 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A类课题“独立学院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0JGA104);2013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独立学院《高等代数》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13JGB447)

方式解决问题的比比皆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怎样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作出适合自我的职业规划尤为重要。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过程中,融入了更多的职业文化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了解,缩短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过渡时间,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2.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定位

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 数控技术 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47-01

随着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人数高峰的到来,他们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大的课题。地方高校机械类大学生在寻找工作时困难重重,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找工作太难,找一份好工作更难。

一、数控技术人才的匾缺

加工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生产和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基础,这意味着我年每年需要培训和造就数十万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制造设备的大规模数控化,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制造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使企业急需一大批数控编程、数控设备操作及其维修人员。然而,目前数控人才奇缺的尴尬现状在全国各地十分普遍,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广东、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这一现象尤为明显。“月薪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数控机床的加工工艺、编程、操作人员共计短缺60万多。

另外,调研还发现数控专业的毕业生通常在本地有四个以上的岗位可供选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教学与生产实践的严重脱节,是造成这一尴尬现状的根本原因所在。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太脱节,到单位后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补课。我们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有关人士认为:职业技能已经成为目前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遇到的最大“瓶颈”。从今年大学生就业的一项调查看,不少不愿接收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有个共同的“隐衷”:学生所学知识实在不能适应所需,企业又不愿去当“提供培训和锻炼机会”的“新学校”。

二、数控技术教育的现状

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方式、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带来深刻的变化,亦对传统的机制、机电类专业人材的培养带来新的挑战:

1.教学体系脱节脱离市场需求

2.缺乏称职数控师资

3.数控实训设备严重不足

4.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不完善

三、几年来的一些培训实践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1998年下半年在机械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学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加工中心中级技能培训。他们学习成绩优秀,但缺少实践的机会,我们这一举措满足了他们的需要。然而,这些同学在培训之前所掌握的数控技术是非常有限的,要想利用三个月的业余时间达到中级操作工的水平难度是相当大的。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充分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想尽一切办法,在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全省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中以优异成绩一次性通过了考核鉴定,获得了由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第一步的迈出,为能否使在校本科生在短期内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找到了答案,为我们今后面向大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实施“双证”培训奠定了良好基础。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到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至今我们已陆续培训了600余人(数控加工技术),通过与学生的座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感到在大学生中推行职业技能培训既是颇受欢迎的,又是切实可行的。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1.领导重视支持加大投入,为开展技能培训创造条件

为了配合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需要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技能培训工作,学校近几年在数控设备的投入上不遗余力,目前数控实验室已拥有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仿形铣床、数控工具铣床、电火花机床、线切割机床等数控加工设备和机器人、快速成型机等高技术设备近二十台套,丰富了培训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培训的硬件需要。

2.技能培训师资队伍的建立

为了建立一支过硬的技能培训队伍,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教师队伍。

3.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型工程训练

培训中心在培训计划上改变过去集中训练的传统模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开放式实习,给学生灵活的选择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事先预约,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参加培训,为了避免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我们经常利用晚上和双休日进行培训,培训中心在人员调配、设备调度上尽可能做到既合理,又充分。

4.编写适用的培训教材

我们按照加工中心的鉴定标准,针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结合现有设备所使用系统,自编了数控技能培训指导书。由于加工中心的鉴定标准主要针对加工中心操作人员,要求较低,对数控知识的要求重点不突出,因此我们在培训教材中增加了有关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主轴系统、伺服系统、步进电机、机床检测与调试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基础实验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控技术原理、掌握数控机床的结构和维修的技能。

5.校企联合、优势互补

以前我们与企业的联系不很紧密,通过交流我们加强了与他们的联系。如今学校搬迁至开发区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我们这里定为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与开发区企业的数控加工企业的联系已经展开,双方商定根据企业现有设备和系统,由学校和企业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工程师共同组成培训师资队伍,按照企业加工特点组织实施培训。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工作不仅为社会培训急需的数控人才,同时也改善我们的培训条件,丰富培训内容,充实培训队伍,最终促进我们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提高。

6.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

我们在培训人员的选拔、理论教学、实际操作、考核评分等各项环节上严格把关,确保每一名参加培训的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获得数控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每年都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四、结束语

由于我们的培训工作开展得较好,几年来有不少兄弟院校把学生送到我中心接受培训。“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应培养什么人才”。高等教育应从市场出发,改革教学体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解决生产现场问题的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光明.基于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原则及方法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5(09).

篇9

一、大学生就业出现的新气象

1、知识与创业,“官本位”逐渐淡化。在“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问题的回答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同学逐年增加,选择“政府机关”的同学则有所减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重经济待遇,更重发展前途。我们在设置“选择职业时考虑的因素”选题时,共设计了“行业发展前景”、“培训提高机会”、“专业对口”、“出国机会”、“晋升机会”、“薪金报酬”、“福利待遇”、“个人兴趣爱好”、“受社会重视”等多个选项。对“行业发展前景”的重视达66.3%,明显高于选择“薪金报酬”的人数37%,表现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绝大多数同学的个体意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

3、择业目标趋向多元化。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

4、自我评价趋于理性化。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在择业前“正确评价自己的重要性”问题中,78.8%选择了“非常重要”、“比较重要”。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了“自我评价”的同时,选择“社会实践”的比例也占到33%。充分反映了毕业生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二、就业指导中遇到新课题

1、就业指导并未走出“快餐”效应圈。就业指导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对毕业生来说得到了应有的帮助。然而,对就业指导的了解确有明显的界线,没有进入毕业阶段的同学对就业指导知之甚少。说明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数仍停留在毕业前夕的“临时抱佛脚”状态,并没有真正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真正效果仍是“快餐”效应。

2、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对内容缺乏了解。被调查对象大多数认为进行人才测评等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有较大作用,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如何进行,根本不了解,甚至对人才测评这样与就业意识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也缺乏了解。

3、要求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加强能力素质教育。在几个直接关系就业因素的问题回答中,大多数同学重视对专业课的学习,但近60%的同学认为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对专业前景学习的积极性,对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有着迫切要求,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能力素质在就业中举足轻重。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从调查对象回答问题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已从单一政策指导和技巧指导走向职业技能指导,要求学校进行就业指导时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三、学校应努力的方向

1、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即进一步加强我们经常提到的创业教育。这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

2、加强就业指导合力,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

篇10

目前全社会的人才观念正逐步发生变化,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文凭高、动手能力差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越发的困难,相反市场上对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高校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为此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更加全面、系统的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人才,构造完整的创意创新创业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河南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1.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科技创新完整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工程认识课程教学采取了由工程问题导入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的方法,强调形象思维和真实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技术的认识能力。

工程实践课程教学,采用了独立训练单元组合方式,即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工艺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技能的培训,进而达到工程素质的培养目的。

工程综合课程教学强调真实的工程环境和技术资料资源的丰富,学生通过真实的命题加独立的思考,综合锻炼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将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点面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培养新途径。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增加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

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强调现代教学方法(设备仪器、实物、录像片、CAI课伟的综合运用,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1.3完善工程训练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①结合多年评教实践经验,制定更为合理、全面的学生评教项目及评定标准,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

②增加教学资料检查评比环节。(进行实习报告批改情况检查、教学日志检查评比等)

③增加管理人员评教环节。

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教模式,克服以往评教中出现的偏差,结合中心的奖惩制度,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此高校要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德技双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巩固发展根基,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制定和颁布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职业成长的全过程。同时,高校要结合高校建设及专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定期邀请国内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讲学和进行业务指导,为老师们就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传授知识,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班主任和各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赴高校或行业协会培训班进行业务提升学习,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和专业技能水平。

2加强学生后续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工程训练中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对口人才培养,增加工程训练中心选修课的比例,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举办工程训练技能竞赛,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2.1开设工程训练中心选修课

训练中心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在课余组织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创新和创造;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设计具有更强的实用水平和说服力。

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钳工小制作、车工创新制作、趣味电子基础制作、机械创新制作、语音遥控越野车等12门创新性课程;开设数控加工技术、机械产品装配技术、台式钻床的电气系统安装、单片机课题设计制作等18门综合性和基础性课程。

2.2积极组织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展示自我、展示学校形象的平台。通过竞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几年来,训练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了电子工艺艺术设计、车工技能、钳工技能、轨迹车等项目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在第五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参赛作品分获河南选区预赛一、二等奖、国家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2.3开展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 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训练实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后续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又可以减少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见习时间,尽快的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

在课余组织经过相关工种实习的学生,宣传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认识到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重要性。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鉴定咨询和指导,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