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制药综述范文

时间:2023-11-24 17:1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因工程制药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因工程制药综述

篇1

关键词:大豆 遗传转化 组织培养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Q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091-02

作为粮食与饲料以及油料的重要农作物——大豆,对人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豆是全世界食用油以及植物蛋白的重要成分和来源。在每一粒大豆种子中都能提取出40%左右的蛋白质,20%左右的油脂等等。从大豆中提取的油脂量占据目前全世界油脂总量的48%。这样的比例占据所有颗粒类型油料农作物的首要地位。大豆产出的油脂有众多作用,在工业中,主要应用于颜料,这些颜料应用广泛,可以在生产绘图中采用,我们日常应用的打印墨也来自于油脂的再加工,还有肥皂、各种消毒以及杀虫的药剂等等。大豆的油脂在工业中的应用还可以产生须有高价值的副产品,例如磷酸卵磷脂,它可以在食品、化妆品、油漆、制药、洗涤等等方面起到保湿以及稳定的效果。大豆中大量的蛋白可以做成纤维、防水、防火等用品。从50年代起,世界上对大豆的需求一直呈增长势头,大豆已跻身于世界主要商品农作物之林。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化的不断发展,农业耕作者对于大豆品种的选择与培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并在大豆品种的改良上效果显著。然而,按照以往模式的培育种子技术受到很大的局限性,按照旧模式来培育年限太长,很难解决性状连锁以及多基因重新组合效率低下、远缘杂交困难等等困扰。随着生物学逐步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应用转基因的新型技术已经在改善不同种类种子的性状上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并应用了以转基因技术为总体核心技术,这样的植物基因工程培育种子的技能已经使生殖隔离,展现了遗传物质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变,这巨大的改变使大豆的育种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同时,由于大豆具有生物固氮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大豆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也已为人们所关注,发展与大豆重要地位相匹配的,高效的大豆再生和分子遗传转化系统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我们再来看水稻与烟草等农作物,从大豆的改良中的再生系统的高效性与遗传转化系统建设的成效就能体会到植物基因的工程领域中难以突破之处,我们要在这重点与难点见不断探究,深入分析,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豆基因工程进展作以综述:(1)大豆组织培养研究进展;(2)大豆遗传转化研究进展;(3)大豆遗传转化面临的问题和展望。

1 大豆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优良的大豆组织培养再生系统是实现大豆高效遗传转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我国才开始研究大豆的组织培养,众观整个发展过程,不同种类的外部植体的组织培养都很困难,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再生植株的培养也非常困难。在困难中前行,通过20多年的探索,到了80年代中后期左右,农业学家终于在大豆组织培养工作中取得的巨大地进展。我们根据再生的途径的异同点来区分:大豆原生质体与单细胞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大豆器官发生与植株再生;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植株再生。

1.1 植株再生与大豆原生质体以及单细胞组织培养

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Cocking利用酶法成功分离出高等植物原生质体,许多学者专家们也开始试验分离与培养豆科植物的原生质体。追溯根源,大豆原生质体培养最早的研究者是Kao等,这些植物学家从从悬浮细胞游离原生质体从而获得愈伤组织,自此,植物学家们以及研究学者开始了大量研究大豆原生质体的培养。在未成熟子叶、成熟子叶和下胚轴游离出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愈伤组织。我们看到大豆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研究的成功报道是Wei和Xu等,1988年世界上首次报道再生植株研究成功是源于大豆原生质体培养而获得的,在中国的植株再生发展进程中,卫志明等来自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学者通过大豆原生质体培养经由器官发生途径从而成功获取87株大豆再生植株。其后,来自美国的Dhir和罗希明等,南京农业大学吕慧能等也经此途径获得再生植株。

1.2 大豆器官发生与植株再生

器官发生再生系统是指通过激素等因素诱导具有不定芽发生潜能的外植点使其再生植株的再生系统。Cheng等在20世纪80年代采用无菌的苗子叶节第一次成功的培育并获得了再生植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后就相继出现了一些大豆再生植株利用一些经器官所产生的相关报道。

1.3 植株再生以及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

在一定的条件下,双倍或者是单位体的体细胞没有经过性细胞的结合只通过与合子胚产生相似的途径发育出相似的合子胚的过程就叫做体细胞胚胎发生(称为体细胞胚或胚状体或体胚的形态发生过程)。体细胞胚可以进一步萌发形成新的个体,并发育为小植株。大豆的未成熟的子叶、未成熟胚胎以及下胚轴等是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常用的外植体。

2 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2.1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

篇2

关键词: 雌激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批准号:2016008博)

中图分类号: R155.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33

雌激素分为两类:一类为内源性雌激素,由机体分泌产生的,包括雌酮、雌二醇、雌三醇等,这类雌激素主要起到调节动物内分泌及促进动物性成熟的作用;第二类为环境雌激素,主要指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或动物有类雌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雌激素对蛋白质、糖、脂类的合成代谢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应用于饲料中。残留的雌激素可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容易导致儿童性早熟、致畸、致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检测农产品及农业废弃物中雌激素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检测方法通常包括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1 化学方法

1.1 色谱法

色谱法为雌激素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通常以GC或HPLC等为基础,结合MS分析,集检测与分析于一体。由于农产品或其废弃物成分复杂,待检样品通常要经过微波辅助提取或固相萃取(SPE)等手段的前处理。丁郭影等以HPLC为基础,结合微波辅助提取法,建立了牛奶中雌激素的检测体系,该体系的检出限在2μg/mL以下,且检测耗时短[1]。刘敏等利用SPE结合GC-MS建立了猪粪中类固醇雌激素的检测方法,检出限在5μg/kg左右,加标回收率在92.3%~137.4%之间,并且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2]。

1.2 化学发光法

化学发光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分析、药物分析等方面。谢良枭等采用KMnO4-邻菲咯啉钌-Na2SO3化学发光体系测定了雌激素含量。线性范围为:为6.0×10-7~8.0×10-5mg/mL,检出限为3.8×10-7mg/mL,此方法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雌激素的检测[3]。

1.3 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类似于抗原――抗体的锁――钥学说。王小如等利用Al2O3模板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孕酮特异性识别的SiO2纳米膜管,可选择性识别孕酮[4]。分子印迹技术也成功用于人工合成雌激素的检测。马金余等以己烯雌酚为模板分子合成检测分子聚合物,用于己烯雌酚的含量测定,回收率在95%以上[5]。

1.4 拉曼光谱法

冯超等建立了拉曼光谱检测雌激素方法,对乙烯雌酚、雌三醇和17β-雌二醇等三种药品进行了检测。乙烯雌酚在724、822、908、1141、1254、1554和1925cm-1处存在特征峰;雌三醇在831、1045、1111、1278和1417cm-1处存在特征峰;17β-雌二醇在865、1031、1075、1257和1432cm-1处存在特征峰,上述峰可作为拉曼光谱检测三种激素的依据。

2 生物学方法

2.1 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法

在畜牧养殖中,母猪早期妊娠的判断可提高繁殖效率。母猪孕后体内孕酮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刘薇等利用这一规律,发明了针对激素测定的新方法。采用与孕酮匹配的抗体,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双抗夹心法检测母猪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以诊断母猪怀孕情况,此法极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

2.2 重组基因酵母测试方法

重组基因酵母为雌激素受体基因整合到酵母的基因组上的基因工程菌。此菌株可用于测定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的底物的活性。饶凯锋等利用此法结合SPE及三步纯化分级处理测得水厂中类雌激素物质的变化规律,此法较传统的检测方法更快速、有效。陈剑等建立了利用重组基因酵母检测牛尿中雌二醇含量的方法,此法可用于监控畜禽生产过程中的激素添加水平。

2.3 免疫分析方法

吴鹰等制备了沙塘鳢血清卵黄蛋白多克隆抗体,并通过免疫检测方法检测了以雌二醇和壬基酚为环境内分泌干扰参照物诱导雄性河川沙塘鳢产生卵黄蛋白原,对这一生物标志物的敏感性做了初步研究,并应用此技术对太湖水体环境雌激素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免疫检测法虽然具有特异性好的特点,但抗体制备通常会限制该方法的应用。

3总结与展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及农业废弃物中雌激素残留也由单纯的食品安全问题变为环境安全、健康安全、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现有的雌激素检测手段即有优点,又存在局限性。化学检测特异性强,但是操作复杂,且需精密仪器;生物检测条件要求较高,尤其涉及到免疫学方法,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往往成为此方法的瓶颈。目前分析及检测手段逐渐向试剂盒检测发展,试剂盒检测自动化程度高、条件要求低,但是雌激素检测还未见试剂盒相关报道,这就要求以后开发向试剂盒发展。另外,在安全监管上,需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从源头杜绝雌激素的滥用,确保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丁郭影.牛奶中三种雌激素的微波辅助提取及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检测[D].安徽农业大学,2014.

[2]刘敏,岳波,尹平河,等.猪粪中典型类固醇雌激素的固相萃取/GC-MS检测[J].环境科学研究,2011,24(07):763-768.

[3]谢良枭.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在雌激素检测中的应用[D].济南大学,2013.

[4]张淑琼,杨黄浩,庄峙厦,等.分子印迹SiO2纳米管膜的制备及其生化分离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4,25(06):1028-1030.

[5]马金余,陈波,姚守拙,等.己烯雌酚印迹分子聚合物合成及其在残留分析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05,33(10):1413-1416.

篇3

科学技术在促进体育发展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从哲学角度引发对兴奋剂、基因技术等带来的深层次思

考,以期从哲学角度辩证地看待科技与体育。

关键词:运动医学;科学技术;体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125-04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提出对体

育科技工作者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纲要指出要认真贯彻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科技工程》和《奥运争光计划科技

工程》,将重心放在帮助运动员身体疲劳消除,促进运

动能力提高,加强运动员营养等领域的研究,同时加强

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世界高水平大赛

竞争中,既是各国选手竞技能力的竞争,也是各国科学

技术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实力已经

成为—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拥有高科技的优势

将在体育领域占有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加速我国科学

技术的发展,努力赶上世界科技先进水平,已成为实现

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一。

运动医学作为当前体育科技的主导学科之一,在

我国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运动员选材,运动损伤的诊断、治疗,运动康复及

医务监督等与竞技能力密切相关的领域。与此同时,

兴奋剂、基因技术等科技也带给体育一些新的挑战,

影响体育追求的公平、公正宗旨。因此,辩证地分析

科学技术与体育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科技,

促进体育绿色健康发展。

1 科学技术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1.1 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的前提或初始阶段,是挑

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争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

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考察、测试和选拔过程。运动员

科学选材是竞技体育的首要步骤,也是关键环节,在

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运动医学领域的科技支撑。

影响运动员成材的因素有很多,而选材是首要环

节,随着科技的发展,运动员选材的方法和手段在不

断更新。早期,运动员选材从单一的某一方面或某几

方面,选择少数的测试指标。近年来,已从运动员身

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等多个层面进行挑选运动

员,而这些方面无疑不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而兴起,

且不断更新测试指标。

建国初期,我国运动员的选材主要是凭借教练员

的经验,根据运动员比赛成绩择优选择。到了20世

纪中后期,身体形态指标作为运动员选材的重要依据,

特别是上海体科所对青少年身体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

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随后,国家体育总

局加大对运动员选材方面的重视度,开展了该方面的

几项重大课题,获得了大量的基础实验数据,为我国

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提供了依据。另外,科研工作

者还从遗传、运动能力、生物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为运动员科学选材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的发展,

尤其是重组技术、蛋白质组学发展,与运动能力相关

的基因已纳入到运动员选材指标内,利用科技手段找

运动密切相关的基因。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长期运动

训练对机体产生的影响,进而评估和挖掘运动员的潜

力。由此可见,基因选材必将成为今后运动员选材的

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研究发现,有氧能力有关基因

有ACE、CKMM、ADRA2A、mtDNA的D-loop和

MTND5等,与肌肉力量有关的基因主要涉及GDF8、

CNTF等。

1.2 运动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运动损伤的诊断过程是一个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过

程,疾病的确诊需要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的科

学技术辅助完成。x片、CT、B超、MRI、心电等先

进设备用于运动损伤诊断中,无疑证实了科技的发展,

促进体育伤病的诊断。

运动损伤的治疗更是离不开科技,传统的物理治

疗,针灸、推拿,关节镜,腹腔镜等治疗手段无不是

科技的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治疗成为新的一

种运动损伤治疗手段。所谓的基因治疗是将功能基因

插入人体细胞以修改遗传缺陷,或者是引入一种新的

功能,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目的的医疗技术。基因治疗

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运用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但对

于改进运动损伤的临床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有

研究证实,基因治疗有利于软骨、肌腱、韧带等运动

损伤的恢复,基因转移可以将基因传递到局部患处,

也可使分泌的基因产物转移到全身各处,特别是靶细

胞的导入,提高了运动损伤治疗的时效性。多数运动

损伤案例表明,一种组织结构受损,局部基因传递的

优点更能凸显出来,它带来的副作用是通过非靶器官

来减小。目前,基因治疗技术已成为体育科学中的研

究热点问题,但仍然有许多难点需要进一步研究,如

转移基因在运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外源基因导

入的靶向性与高效性的统一,基因转移和表达调控技

术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后基因组计

划的全面展开,以基因技术为主导的生物技术将展现

巨大活力,必将把竞技体育运动向更高、更快、更强

的方向推进。

1.3 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也称体疗,是对伤病或伤残者采用各种

运动方法,使其在身体功能和精神上获得全面恢复,

使他们尽快重返社会。特别是对于运动员,运动康复

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要恢复,还要返回赛

场,继续参加高强度训练、比赛。传统的康复手段,

主要有物理疗法、言语、矫正、心理、职业疗法、康

复工作以及体育疗法。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康复

疗法也已日渐繁荣,比如,机器人训练器、等速训练

器等,无不在利用科学技术促进运动康复,帮助运动

员最好、最快恢复。

1.4 医务监督

医务监督是指通过医学和生物学手段,对从事运

动运动员身体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价其运动水平与状

态,为科学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是保证训练正常进行

并取得好成绩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

技水平,运动员要承担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这

就必须运用医学、生物学手段和技术对运动员进行监

测。及时了解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情况及对于训练的

适应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潜

能,又不会造成运动性疾病的发生。

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

率是运动训练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通过合

适的方法监测这些安排得当,运动员或参加锻炼的人

是否出现运动性疲劳,乃至过度疲劳,就需要科学技

术手段。通常可以选择心率、血压、血清肌酸激酶、

皮质醇、睾酮、尿素氮、尿蛋白、尿红细胞、主观体

力感觉、力量、肺活量、连续肺活量等指标来反映机

体的机能状态。近年来,随着肌电、脑电、超声心动

等仪器的出现,判断机体机能状态可采用的方法日益

增多。可以说,运动医学与体育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医学领域的进步,推动运动医学的发展,更促进体育

事业的腾飞,但在看到两者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

也不得不辩证地看待问题。科技促进体育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争议。

2 科学技术带给体育的挑战

2.1 兴奋剂

兴奋剂的产生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产物

之一。兴奋剂是指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兴奋,从而提

高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药物。早期,运动员为提高成

绩服用的药物大多属于兴奋剂药物,后来由于不同专

项的需要,如射击类项目,需要抑制运动员的兴奋性,

从而提高射击的准确性,这些药品属于抑制类药物,

但国际上仍沿用兴奋剂的称谓。如今兴奋剂不再是单

指那些起兴奋作用的药物,实际是对体育运动中违禁

药物的统称。国际奥委会严禁运动员使用兴奋剂。使

用兴奋剂是竞赛运动员应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以非正

常量或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和

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

兴奋剂无疑使体育公平的竞赛机制遭到挑战。

1968年,国际奥委会规定的违禁药物为四大类,随后

逐渐增加到七大类。虽然分类时的表述不同,但基本

上是按照这些物质的药理作用来分类的。1999年11

月10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洛桑成立,该组织的

主要任务是负责审定和调整违禁药物的名单及从事反

兴奋剂的思想教育、反兴奋剂研究和预防工作。由于

反兴奋剂的滞后性,使得反兴奋剂始终落后于兴奋剂

的研制。

实践表明,兴奋剂的使用会对运动员的健康产生

危害。使用不同种类和不同剂量的禁用药物,对运动

员的损害程度也不同。兴奋剂的危害有多种,如细胞

和器官功能异常、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种感染等。而

有些使用兴奋剂的危害具有潜伏期,在数年之后才表

现出来。兴奋剂的使用是一种欺骗行为。不符合奥林

匹克运动会的宗旨与现代体育运动公平竞争的原则。

虽然使用兴奋剂会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优势,但有

悖于基本的体育道德。使用兴奋剂,将对运动员的生

理和心理产生极大的危害,但有些运动员、教练员为

了一时的荣誉,将所有的这些抛之脑后,带给他们的

伤害将是无法弥补的,这无疑不是科技带给人们的一

场灾难。所以,在利用科技服务体育的同时,其带来

的负面作用更应引起深思。

2.2 基因技术的两面性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产生的基

因技术革命是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革命。

基因技术在基因制药、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技术方

面所取得的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商

业价值无可估量。如克隆技术,克隆是指把一个生物

体中的遗传信息基因转入另一个生物体内。克隆技术

的应用不仅可以培育出自然界没有的新物种,而且可

以培养出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生产基因产品,用于

疾病的治疗。如人体脏器器官的移植,从而解决器官

来源不足的问题。但现在动植物克隆已成为现代科技

进步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植物克隆和转基因食物

大量出现,引发了人们对于生物物种混乱和污染的担

忧。但毋庸置疑,植物克隆技术可以为食品的来源开

拓广阔的空间,而动物克隆可以利用动物生产大量人

类需要的基因药物和器官。

与此同时,基因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是令人既

兴奋又担忧的事情,如果克隆技术用于人,会是多么

令人可怕和担忧的事情。转基因技术、基因增强等

技术如果被用于兴奋剂领域,首先其监测是很困难的,

通过这样的技术将那些对运动能力有利的基因进行扩

增,对人的运动能力进行人为的改造,进而提高运动

成绩。通过克隆技术进行基因复制,严重威胁基因多

样性的保持,导致生物的演化出现颠倒,由原本复杂

的生物走向简单,这必将给生物的生存带来不利。克

隆人是对传统两性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

进的自律性,带有明显的反自然特征。与人类所推崇

的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文化相悖。利用克隆技术实

现人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再现之后,极有可能引起人的

身心关系紊乱,带来人伦的紊乱,人的不可重复性和

不可替代性的个性规定因大量复制而丧失了唯一性,

丧失了自我及其个性特征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不仅是观念、制度,包括整个

社会结构都不知道怎么来接纳克隆人。

3 小结

任何事物的出现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不可避免地

带来一些负面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体育的不仅

仅是发展和推动,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在看到积

极作用的同时,不要忽视这些消极作用,使体育在科

技发展的道路上,能够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姜宝华,王俊宝,高宏,等.运动医学的当前

发展及其社会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

18(1):25-29.

[2]罗艳蕊,贺杰.我国运动医学研究力量分布状

况的量化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

(1):55-59.

[3]常芸.面向21世纪的运动医学研究(综述)[J].

中国体育科技,2002,38(4):3-10.

[4]常波.运动、氧化应激与DNA损伤和修复[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6):756-757;

788.

篇4

【摘要】 溶瘤腺病毒是继手术、放疗、化疗后治疗肿瘤的新式方法,它能特异性识别并感染肿瘤细胞,最终导致细胞溶胀而摧毁肿瘤细胞,但无法在正常机体细胞内复制而不具有杀伤作用,理论上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效应和更低的副作用。目前溶瘤腺病毒Onxy-015(dl 152)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文章就溶瘤腺病毒治疗肿瘤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溶瘤腺病毒;肿瘤

溶瘤病毒又称肿瘤增殖型病毒,是指能特异性感染肿瘤细胞并在肿瘤细胞中大量复制最终裂解肿瘤细胞,释放出来以感染更多的肿瘤细胞的一类病毒,同时这些病毒因无法在正常机体细胞内复制而不具有杀伤作用[1]。早在一百年前,已有人发现某些肿瘤患者在感染病毒后出现自发性肿瘤缓解,受这一现象的启发,早在上个世纪初便有溶瘤病毒治疗的研究[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肿瘤细胞的分子异常逐渐被人们揭示。同时,随着对常用病毒的基因结构以及对病毒与细胞、病毒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分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使溶瘤病毒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成为可能。

目前已研制成功并已在肿瘤临床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有:腺病毒(adenovirus)、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单纯疱疹病毒-1(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呼肠孤病毒(reovirus)等,其中腺病毒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调控研究得较为深入。将腺病毒改造成为溶瘤病毒最具代表性的是Onxy-015(dl 152),它是最早被报道的溶瘤腺病毒,首先运用于肿瘤患者,现已成为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溶瘤腺病毒。现就溶瘤腺病毒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腺病毒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约有100个血清型,其中能感染人类的至少有47个型别。腺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其病毒基因组为线形双链DNA,大小约为36 kb,可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含有5个早期转录单位(E1A、E1B、E2、E3和E4)、2个延迟转录单位(Ⅸ和Iva2)和1个晚期转录单位(L1~L5)。根据基因的同源分A~F 6个亚组。不同腺病毒其亲嗜性有所不同,表现出特定的器官选择性[3]。例如,腺病毒D感染眼睛,而A型和F型作用于胃肠,C、E型以及一些B型腺病毒特异性地感染呼吸道。

在早期,大多数细胞处于静止期,病毒蛋白必须与宿主细胞蛋白作用才能激活细胞复制和分裂。E1A是病毒基因组中第一个转录的基因,其产物可以与诸如pRb、p107和p130蛋白家族的许多细胞蛋白结合。从而阻止细胞蛋白封闭E2F转录因子,启动DNA复制和细胞周期。腺病毒E1B基因表达产物阻止宿主细胞早期死亡,从而允许病毒无障碍复制。E1B-55kD蛋白与p53结合诱导其降解,而E1B-19kD蛋白的功能与抗凋亡因子Bcl-2相似,从而抑制感染细胞死亡,允许病毒复制。E2区编码与病毒DNA复制有关的蛋白质。 E3区编码多肽参与病毒宿主相互作用,可减弱感染细胞被机体免疫识别的概率[4]。E4区编码的蛋白质关闭宿主基因表达,使其有利于病毒繁殖,此外,可调节其他区的转录。主要的晚期转录区的转录在DNA复制之后,编码组成衣壳的蛋白质。一旦完成子代病毒装配,可以通过细胞溶解释放新的病毒颗粒。

2 溶瘤腺病毒的种类及应用

2.1 第1类溶瘤腺病毒 是将病毒复制所必需,而在肿瘤细胞中不需要的基因进行剔除,使病毒只能在肿瘤细胞中复制,该类溶瘤腺病毒主要包括Onyx-015和H101两种,能选择性杀Rb或p53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的肿瘤细胞。

2.1.1 Onyx-015(dl 152) 现称CI-1042,它由美国ONYX生化制药公司研制。正常细胞中具有p53肿瘤抑制蛋白,腺病毒E1B-55kD蛋白通过和p53肿瘤抑制蛋白结合使其失活,而使病毒复制继续进行。Onyx-015是腺病毒2型、5型的嵌合体,由于该病毒缺失E1B-55kD基因,不能形成功能性E1B-55kD蛋白,所以它只能在P53抑癌基因功能异常的细胞中复制。人类恶性肿瘤细胞大多p53异常,而正常组织细胞均表示高水平且功能正常的p53,因此Onyx-015能在肿瘤细胞中复制增殖,并最终导致其溶解死亡。目前该病毒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与放、化疗联合应用方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5]。腺病毒E1A基因的产物是一种强有力的化学致敏剂,可在具有p53功能的细胞中诱发p53的高水平表达,并以此增加放化疗对DNA的损伤作用,但正常细胞不受E1A的影响。Dilley等[6]采用肿瘤内注入溶瘤腺病毒产品Onyx-015和5氟尿嘧啶(5-FU),将其结果与单独注射Onyx-015或5-FU相比,受试对象为头部和颈部肿瘤患者,发现联合治疗的肿瘤消退效应增加了27%,且在6个月的观察中未见肿瘤进展。

但是单用Onyx-015疗效不佳,有效率低于20%。单用Onyx-015疗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它缺乏针对癌细胞的特异调控子以启动载体的自我复制。E1B-55kb缺失的腺病毒感染处于G1期的癌细胞,与处于S期的癌细胞相比,合成病毒晚期蛋白减少,繁殖后代少,细胞杀伤率低,Thomas等[7]认为这是由腺病毒E4区的开放阅读框1(E4orf1)所编码的病毒致癌基因所致,因此认为E4orf1限制了类似于Onyx-015的溶瘤腺病毒的溶瘤特性,而废除E4orf1功能则能提高其溶瘤疗效。Au等[8]对Onyx-015的肝功能影响进行了评估,35位结肠、直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接受8个疗程的2×1012病毒颗粒的肝动脉灌注,第1次疗程中,无患者有肝功能的改变,第2次疗程中,1位患者出现转氨酶的瞬间增高,第5次疗程中,出现2位患者胆红素瞬间增高;他认为反复进行肝动脉灌注Onyx-015而肝损害极小,是由于Onyx-015有肝细胞中的复制率低以及肝细胞间的柯萨齐-腺病毒受体(coxsackie-adenoviral receptor ,CAR)空间限制。

2.1.2 H101 又名安柯瑞,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类5型腺病毒进行基因重组得到的一种溶瘤病毒,由中国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国家发明专利。H101删除了人5型腺病毒E1B-55kD区,可在p53基因突变的胰腺癌细胞中繁殖并杀伤宿主细胞,产生溶瘤治疗作用;同时删除E3区78.3~85.8 mu基因片段,使肿瘤抗原信息能通过树突状细胞(DC)的传递而激活T细胞产生全身免疫,从而通过局部应用产生全身性的抗肿瘤效应。H101目前已经过鼻咽癌、头颈部及食管鳞癌等的Ⅰ~Ⅲ期临床试验并初步显示出其优良的抗肿瘤效应和安全性[9-10],并已上市成为世界上首个正式进入临床应用的溶瘤病毒制剂。诸琦等[11]在体外研究中发现H101对人胰腺癌细胞系(BxPC-3)细胞株及BxPC-3荷瘤鼠动物模型的极大杀伤作用,并报道了首例EUS引导H101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尝试,应用计算机CT三维重建及灌注成像对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血流灌注特征的改变进行疗效分析。初步结果显示,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瘤体明显液化坏死、血液供应减少。

2.2 第2类溶瘤腺病毒 是将肿瘤特异性启动子放置于腺病毒某些必需基因(目前主要是E1A)前面驱动这些基因的转录翻译,使腺病毒仅能在肿瘤细胞中复制起到特异性溶瘤效果。

2.2.1 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PSA) 其血清水平增高与前列腺癌的分级和分期有关,是预后的关键指标。Rodriguez等[12]构建了溶瘤腺病毒CV706(又称CN706、CG7060),它是由PSA启动子调控腺病毒E1A基因的表达,同时删除腺病毒E3区。CV706在PSA高表达的细胞系中,E1A基因水平和病毒滴度明显增高,而对不表达PSA的细胞系没有影响;另外,Rodriguez对20位复发的前列腺癌用1×1011~1×1012的CV706病毒颗粒进行治疗,发现CV706能使研究对象的血清PSA水平下降,且不会引起任何不可逆的3级或4级毒性反应。

溶瘤腺病毒CV787保留了E3区,插入了鼠的腺血管舒缓素启动子(probasin)以调控Ad5E1A基因,同时插入PSA启动子和增强子以调控Ad5E1B的表达。用CV787对荷瘤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发现CV787抗肿瘤效应明显增强。CV787与CV706相比对前列腺癌杀伤力以及特异性均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CV787还可以杀伤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细胞。最近的Ⅰ期临床试验证实,应用CV787临床上是安全的,在23位用CV787治疗的激素依赖型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有5位患者血清PSA水平下降了25%~49%[13]。

2.2.2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 hTERT是端粒酶复合物的核心成分,维持细胞端粒的长度,其表达状态与端粒酶活性显著相关,是细胞调控端粒酶活性的关键环节。hTERT 基因的表达主要是从转录水平上调节,在90%左右的肿瘤细胞中转录上调,而在静息期细胞中不转录。因此,hTERT启动子被多个实验室相继克隆出来,并且用来控制外源基因的表达,提高肿瘤基因治疗的靶向性。有研究显示,hTERT在92.0%的膀胱癌细胞中高效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几乎无表达[14]。由此可以推知,hTERT启动子是一个广泛的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能够使外源基因的表达限制在肿瘤细胞中。CNHK300腺病毒增殖必需基因E1A由hTERT启动子调控。李月敏等[15]在研究中发现CNHK300在感染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株(SKBR-3)48 h后,病毒增殖倍数为20 000倍,远强于对照组野生型腺病毒wtAd5,有复制能力;但在感染正常成纤维细胞(MRC-5)48 h后,CNHK300与wtAd5复制倍数分别为63倍和4 848倍,统计学显示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CNHK300能选择性地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内表达,从而调控腺病毒的选择性复制和杀伤肿瘤细胞。

除了上述2种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外,还有AFP启动子、CEA启动子、存活素启动子、黏蛋白1(DF3/Mucl)启动子等通过调控腺病毒早期复制必需基因,均在研究中取得不错的抗肿瘤效果,其应用前景令人期待。不过使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调节腺病毒复制的主要局限是它们不是在所有肿瘤类型中都有活性。即使在一种肿瘤中,不可能所有的细胞都表达一种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因为大多数肿瘤是异质的,这给其余的非表达细胞选择的优势。

2.3 对腺病毒衣壳蛋白进行基因修饰,达到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的目的 腺病毒进入体细胞首先是其表面蛋白与细胞表面特异的受体结合,2型和5型腺病毒对细胞的感染是由纤毛上的结区与其受体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AR)结合而介导的,它们对组织的感染主要取决于CAR的表达水平。在人体中,CAR广泛表达于各种上皮组织。但是,据报道CAR在许多肿瘤组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调或缺失[16]。因此,构建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新配体的外壳基因能增强溶瘤腺病毒与肿瘤细胞的结合,CD46被证明是人B型腺病毒的高亲和力受体[17]。Ranki等[18]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依赖p16通道的溶瘤腺病毒Ad5.pK7-Δ24,它在纤毛蛋白C端多聚赖氨酸的存在下,其亲和力趋向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

转贴于

AdΔ24是腺病毒E1A第2恒定区24bp缺失的肿瘤特异性增殖的腺病毒,能直接吸附至细胞表面的αvβ3和αvβ5整联蛋白上。它不能有效结合RB蛋白以释放E2F,而E2F能有效诱导病毒在静止期细胞中的增殖,而癌细胞普遍缺乏RB蛋白,故而有大量E2F的存在,导致病毒增殖而杀伤细胞[19]。Guse等[20]在小鼠肾癌细胞皮下模型中,用Ad5/3-Δ24、Ad5-Δ24RGD、Ad5.pK7-Δ24以及对照组野生型腺病毒进行瘤内注射,结果显示经Ad5/3-Δ24、Ad5-Δ24RGD、Ad5.pK7-Δ24治疗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的肿瘤体积(所有P值均小于0.001)。

3 结 语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研究均提示溶瘤腺病毒具有确切的肿瘤杀伤作用,而且毒副反应小。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溶瘤腺病毒必将更为成熟,逐步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治疗肿瘤的有力新式武器,而其发展对于我们来说仍将是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相信溶瘤腺病毒治疗肿瘤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诸琦,徐凯.溶瘤病与腺病毒[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7,12(3):295-297

[2] Hemminki A,Alvarez RD.Adenoviruses in oncology:a viable option?[J].Bio Drugs,2002,16(2):77-87.

[3] Madisch I,Harste G,Pommer H,et al.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main neutralization and hemagglutination determinants of all human adenovirus prototypes as a basis for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and taxonomy [J].J Virol, 2005, 79(25):15265-15276

[4] Lichtenstein DL,Toth K,Doronin K,et a1.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the action of the adenovirus E3 proteins [J].Int Rev Immunol,2004,23(1-2):75-111.

[5] Galanis E,Okuno SH,Nascimento AG,et al.PhaseⅠ-Ⅱ trial of ONYX-015 in combination with MAP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arcomas [J].Gene Ther,2005,12(5):437-445.

[6] Dilley J,Reddy S,Ko D,et al.Oncolytic adenovirus CG7870 in combination with radiation demonstrates synergistic enhancement of antitumor efficacy without loss of specificity [J].Cancer Gene Ther,2005,12(8):715-722.

[7] Thomas MA, Broughton RS, Goodrum FD, et al.E4orf1 limits the oncolytic potential of the E1B-55K deletion mutant adenovirus [J].J Virol. 2009, 83(6):2406-2416.

[8] Au T, Thorne S, Korn WM,et al.Minimal hepatic toxicity of Onyx-015: spatial restriction of coxsackie-adenoviral receptor in normal liver [J].Cancer Gene Ther,2007,14(2):139-150.

[9] 曹轶林,胡晓桦,谢伟敏,等.溶瘤腺病毒H101提高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化疗疗效及其可能机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8,15(1):70-74.

[10] Xia ZJ, Chang JH, Zhang L,et al.Phase Ⅲ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E1B gene-deleted adenovirus (H101) combined with cisplatin-based chemotherapy in treating squamous cell cancer of head and neck or esophagus [J].Ai Zheng,2004,23(12):1666-1670.

[11] 诸琦,孙波,徐凯,等.超声内镜引导基因重组人腺病毒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一例[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9):629-632.

[12] Rodriguez R, Schuur ER, Lim HY, et al.Prostate attenuated replication competent adenovirus (ARCA) CN706: a selective cytotoxic for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ositive prostate cancer cells [J].Cancer Res,1997,57(13):2559-2563.

[13] Small EJ, Carducci MA, Burke JM,et al.A phase I trial of intravenous CG7870, a replication-selective,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targeted oncolytic adenovirus, for the treatment of hormone-refractory,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J]. Mol Ther,2006,14(1):107-117.

[14] Zou L, Zhang P, Luo C, et al.shRNA-targeted hTERT suppress cell proliferation of bladder cancer by inhibiting telomerase activity [J].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06,57(3): 328-334.

[15] 李月敏,宋三泰,龙旭梅,等.端粒酶为靶点的溶瘤病毒的抗肿瘤作用研究[J].军事医学科学院刊,2007,31(3):228-234.

[16] Haviv YS,Blackwell JL,Kanerva A,et a1.Adenoviral gene therapy for renal cancer requires retargeting to alternative cellular receptors [J].Cancer Res, 2002,62(15):4273-4281.

[17] Tuve S, Wang H, Ware C,et al.A new group B adenovirus receptor is expressed at high levels on human stem and tumor cells [J].J Virol,2006,80(24):12109-12120.

[18] Ranki T, Kanerva A, Ristimki A,et al.A heparan sulfate-targeted conditionally replicative adenovirus, Ad5.pk7-24,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breast cancer [J]. Gene Ther, 2007,14(1):58-67.

篇5

[关键词] 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曲安奈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中图分类号] R7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5-0065-03

Efficacy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erosive lichen planus

ZHANG Liyua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entral Hospital of Chaoyang in Liaoning Province, Chaoyang 12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erosive lichen planus. Methods A total of 52 cases of erosive lichen planus first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08 to November 2015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herapeutic effect i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6.1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80.76%.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Oral erosive lichen planus;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口腔扁平苔_是一种常见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多数患者有疼痛、粗糙不适等临床症状,皮肤及黏膜可单独或同时发病。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其可能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如免疫因素、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感染因素、微循环障碍、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以及口腔局部刺激因素等。因口腔扁平苔癣长期糜烂病损有恶变现象,WHO将其列入癌前状态[1]。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口腔黏膜出现珠光样白色条纹损害,条纹可呈交织、延伸样形成条网状、索状、环状、树枝状及斑块状等多种形态,严重时会出现糜烂及红斑。患者发病时往往因为剧烈疼痛而难以忍受,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2]。该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发病部位以颊黏膜最常见,其次为舌、唇、牙龈和腭部。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有些患者遇到辛、酸、热、辣、咸等刺激性气味时,会出现局部灼痛,有些患者会出现黏膜粗糙感、烧灼感、木涩感、口干或麻痒感[3],因此如何对患者进行高效的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探讨曲安奈德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的临床效果,以及曲安奈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应用治疗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门诊2008年11月~2015年11月首诊确诊为糜烂型扁平苔癣患者52例,排除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者,患者均为单纯的口腔黏膜病损,其病损部位仅为颊部,不累及牙龈及其他黏膜。病损部位均出现局部烧灼感、干燥粗糙、有刺激痛和自发痛。颊部黏膜在白色斑纹网状浸润基础上出现充血,糜烂和溃疡。其中男28例,女24 例,年龄34~70岁,平均(46.7±5.8)岁。患病时间3个月~2年。上述患者均有良好的依从性,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曲安奈德注射液(商品名同息通,国药准字:H53021604,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 mL:40 mg)1~2 mL加入等量2%利多卡因(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147,5 mL:0.1 g)组成混悬液,对病损区作黏膜下注射,7 d 1次。治疗组用曲安奈德1~2 mL加入等量2%利多卡因组成混悬液,对病损区作黏膜下注射,7 d 1次,并嘱患者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商品名易孚,国药准字:S2002 0112,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20 g)每日早晚各1次适量涂于病损区。上述注射治疗连续治疗3次。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1.3 观察指标

依据糜烂、充血等体征改变,进行病损面积积分(2个以上病损时面积相加):0分:无病损,正常黏膜;1分:轻微白色条纹,无充血、萎缩或糜烂面; 2分:白色条纹伴充血糜烂面1 cm[4]。

1.4 评价标准

无效:患者的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症状,没有出现缓解情况,甚至有加重的情况发生,病症的疼痛感未出现缓解的迹象。有效:患者的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症状,得到良好的改善,疾病疼痛得到显著的减轻,充血范围也极大的降低,白纹变淡;显效:患者的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得以全部消退,疼痛感消失,口腔黏膜恢复到正常情况[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按时复诊,按医嘱局部用药。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治疗后,8例(30.76%)患者显效,13例(50.0%)患者有效,5例(19.23%)患者经过治疗后没有明显变化,其治疗的有效率为80.76%;治疗组患者采用曲安奈德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后,有10例(38.46%)患者显效,有 15例(57.69%)患者有效,1例(3.84%)患者经过治疗后没有明显变化,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6.15%。治疗组患者在疾病治疗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文研究对象是糜烂型扁平苔癣患者,研究对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并除外全身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纯的口腔黏膜病损,其病损部位仅为颊部,不累及牙龈及其他黏膜。病损部位均出现局部烧灼感、干燥粗糙、有刺激痛和自发痛。颊部黏膜在白色斑纹网状浸润基础上出现充血、糜烂和溃疡。采用曲安奈德1~2 mL加入等量2%利多卡因组成混悬液,对病损区作黏膜下注射,7 d 1次。或用曲安奈德1~2 mL加入等量2%利多卡因组成混悬液,对病损区作黏膜下注射,7 d 1次,并嘱患者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每日早晚各1次适量涂于病损区。比较两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一般不具有传染性,患者自感疼痛明显且有灼烧感,尤其是进食的时候更为明显。口腔扁平苔癣长期糜烂病损有癌变现象,恶变率0.4%~2.0%[6],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无明确的定论。扁平苔藓多在30~70岁发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7]。扁平苔癣为上皮不角化,基底层出现液化变性,并在固有层存在密集的淋巴浸润情况。有研究表明[8] T细胞功能紊乱与细胞免疫功能 缺陷或障碍是引发口腔扁平苔藓的重要原因。多数患者感觉不适,糜烂型OLP 患者普遍有刺激痛等临床症状,严重时疼痛会随之加剧[9]。糜型扁平苔癣目前以局部治疗为主。

曲安奈德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长效性,曲安奈德进入体内之后可以很好地抑制巨噬细胞,处理抗原细胞,降低炎症反应,发挥抗炎、抗免疫的作用,有效地缓解口腔局部的充血糜烂现象。曲安奈德注射液通过对T细胞亚群的抑制,阻止细胞的分化和抗体的产生,抑制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干扰体液免疫,抑制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移行至血管外,减少炎症反应,使血管敏感度增高,收缩性加强,减少局部充血和体液外渗[10]。曲安奈德采用注射的方式,可以让药物直接穿过黏膜,直达病变组织,避免了药物在血液中被代谢,药效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11]。注射曲安奈德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简单方便。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由51个氨基酸组成 ,是一种低分子单链多肽,广泛存在于人体,动物体内,动物实验表明, EGF 可促进动物皮肤创面组织修复,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理论下,通过人 EGF 基 因片段充分表达,进一步提取合成获得的。利用 DNA 重组技术生产的 rhEGF,其结构、活性与 EGF 相似,因 此 rhEGF 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 EGF 受体 结合,激活蛋白酶,加速蛋白质的合成。其作用过程是通过合成DNA ,RNA,和精脯氨酸而获得,起到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的修复,以及表皮细胞的增殖增强,进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12]。有报道认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具有促创面修复的作用[1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具有趋向作用,促进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向创面迁移,调节胶原蛋白的降解和更新[14],促进创面的良性愈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为胶体状态[15]。其可在创面可形成一层薄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致病原进一步附着破坏,为溃疡处愈合提供一个良好环境[16]。因此,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药物促进组织修复、治疗。

综上,曲安奈德联合重组人表皮因子治疗糜烂型扁平苔癣的方法简单方便,经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谦明. 口腔黏膜病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3.

[2] 王鑫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的疗效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2014,12,7(12):122-123.

[3] h宏涛,阎晓飞,赵海. 一清胶囊联合转移因子及曲安奈德治疗口腔扁平苔藓108例观察[J]. 河北中医,2014, 36(11):1690-1692.

[4] 刘伟淞,杨奕,徐会. 曲安奈德联合雷公藤多苷及中药治疗口腔扁平苔癣效果观察[J].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394-395.

[5] 李帮辉,万里莉,李健. 曲安奈德治疗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的临床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1):4699-4700.

[6] 陈阵,高平. 口腔扁平苔藓局部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15,(7):1227-1229.

[7] 贺庆华. 扁平苔癣的临床诊治体会[J].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68-69.

[8] 冯炼,李仲贤,刘宇. 硫酸羟氯喹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疗效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6):68-70.

[9] 党宏涛,阎晓飞,赵海. 醋酸泼尼松龙配伍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口腔扁平苔癣55例疗效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2015,44(1):100-101.

[10] 常城. 曲安奈德联合胸腺肽治疗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36例[J]. 淮海医药,2014,32(3):284.

[11] 张丽. 口腔糜烂型扁平苔癣的临床特点及曲安奈德治疗效果观察[J]. 中国农村卫生,2015,(14):29.

[12] 郝怡.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口炎清颗粒治疗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139-140.

[13] 史绍英.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复方氯已定防治鼻咽癌放疗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效果[J]. 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4):88-90.

[14] 方万芬,李会林.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J]. 中国处方药,2014,12(8):25-26.

[15] 蒋美平,方伟红,谢淑萍.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联合复方维生素B12溶液治疗肛周放射性皮炎49例[J]. 中国药业,2013,22(11):112-113.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1-02

21世纪的人才规格强调实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更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能力培养,增强技能训练,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独立学院既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学科体系,更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致力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对于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强化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本文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介绍我院具备基本专业技能是行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生物技术研究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尤其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验性、实践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实践教学因具有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等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围绕课堂进行体验式、验证式的实验,而综合性、应用性实验很少,实验教学模式落后、单一,缺乏对学生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而也实际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行知学院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实际,制定本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计划与实施方案,改变生技专业宽进宽出、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学习没有动力更没有压力的现状,实现学生要顺利毕业必须具备本专业基本技能、能够胜任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以期实现行知学院实基础、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循序渐进,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计划

生物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达标训练,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科研、生产研发和管理达到“无缝接轨”,从而能够在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解决生物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在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分别在第一、二、三、四学期设置4个基础技能训练项目:(1)植物生物学基础综合实验,训练内容包括光学显微镜的结构、规范操作,临时切片制作、观察与轮廓图的绘制等,对接第一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植物生物学”。(2)动物生物学基础综合实验,训练内容包括光蛔虫或蚯蚓的横切片观察;鲫鱼外形、鲤鱼骨骼系统的观察,内部解剖与观察;土壤动物的采集、保存及鉴定,等等,对接第二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物学”。(3)生物化学基础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槽安装、点样及电泳及层析法分离鉴定氨基酸,等等,对接第三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化学。(4)微生物学基础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革兰氏)染色法和油镜的使用;酵母菌大小测定;平板菌落计数法等,对接第四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学”。每个项目都设置有相应的考核要点,如项目Ⅰ的考核要点有:①光学显微镜的结构要点、规范化操作流程;②临时切片的熟练制作、质量好坏与规范化观察;③合适染料的挑选与染色效果;④植物轮廓图的绘制和结构标注等,项目Ⅱ的考核要点有:①观察蛔虫或蚯蚓的横切片装片,并按照所给的装片判断出该装片是蛔虫还是蚯蚓并给出理由;②解剖鲫鱼并绘内部解剖示意图;③利用体式显微镜,根据所给检索图鉴定标本等,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此4个专业基础技能训练项目的考核,否则不能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

在此基础上,大三大四年级设置相应的综合实验及实训项目5项,进行相关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实训,包括生物技术综合实训(内容包括生物样品的制备、含量测定、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等)、发酵工程综合实训(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发酵原料准备、发酵工艺控制及产品分离技术等)、生物工艺实训(内容包括抗生素生产工艺实训和啤酒生产工艺实训等)、酶工程实训(内容包括淀粉酶发酵技术,生物制剂的生产工艺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国家级职业技能证书考核培训等)。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才可以参加后续的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工作。

通过专业技能达标训练,保证学生掌握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现代生物技术基础实践技能,显著增强学生在食品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行业综合技能,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产品研发能力,具有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强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用,将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算入学分,进入学生的生物技术能力评价的标准,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和考证活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1.改变教育观念,在教与学中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形式的改进。要改进过去单纯传授知识、演绎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探索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培养学生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寻求适合于、满足于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实关于能力培养,我们还必须对生物教学中的存在的大量技能、技巧性的知识加以挖掘与开发。上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研究人类知识的形式,提出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类型的知识是通常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种知识是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很难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清晰表达。但是隐性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的,只不过它的传递方式特殊一些,例如通过“师传徒授”的方式进行(波兰尼《个人知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生物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实际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隐形知识,生物技术是多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发酵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基因工程),它所涉及的多种技术(如荧光定量PCR、蛋白双向电泳和分子杂交等)都有非常详细的步骤,有的操作只需30秒、几分钟不等,几十个步骤下来有的要耗时一周左右,而且整个过程的操作对象都不是肉眼所能分辨的,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或者通过染色、或者借助仪器(凝胶成像仪、放射自显影等)才能得出结果。即使是同样的操作流程,不一样的操作者完全有可能得到不一样的试验结果甚至大相径庭。从此方面来看,除了依靠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以外,还需要更多的重复性、个体性的操作演练,这是我们长期教学实践所忽视的一面。

2.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多形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在高考指挥棒下,高校的教学评价也沿袭了用分数评价学生一切学习状况的惯性与惰性,目前高校最主要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分数标注的学业成绩,其他评价机制只能沦为辅助作用。如何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对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为科学评价教学质量,需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此,在专业素质能力等少数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中采用百分制的积分方式,而其他的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课程则尽量采用其他的计分方式,如用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如营养师考核证书、食品检验师考核证书等技能证书)代替课程成绩,顶替学分,用研究成果(如、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等)取代实验课成绩,尽量不用量化的分数评价学生的生物技能。即使在普通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评价,也尽量注重对学生学习及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引导,采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或进行实验才能完成且无统一答案的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考试方法多样化,如采取开卷或半开卷、文献综述、专题论文、案例分析等形式,评分标准则侧重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有独立见解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重视科研,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生物学科的特点,借助仪器进行分析与验证是生物科研的一个特点,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来说,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强化专业素质能力,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食品工艺学等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努力养成学生动手科研的习惯,培养基本的科研操作能力。科研训练与当地生物资源、身边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可获得一定学分,如,每年一度的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13年度就是以“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主题,让学生从保护和开发利用本土生物资源的角度,开展自主性实验或野外调查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关注日常所见的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并与当地的行业企业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服务社会,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在食品生物技术的教学中,始终将科研的焦点聚集在日常的生物资源与身边的生活现象,寻常所见的生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如橘皮、桑叶、乌饭叶、蓝莓等日常并不起眼却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的生物资源,同时关注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将学生关心的问题引入课堂,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与钻研科学的激情,学生们通过生动的具有本土特点的课堂教学的学习,既能够扎实掌握课堂知识,又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专业的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杨,陈美珍,陈洁辉,刘柱,熊继先,魏炽炬,刘文华.章跃陵基于知识―能力―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标准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3,(11):65-66.

[2]荚荣,尹若春.生物技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3,30(1):103-105.

[3]马超,蒋一婷,徐桂娟,郑彩霞.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设生物技术特色专业[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28-32.

[4]郑明顺,柴军红.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52-153.

[5]王芳.基于能力导向的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11,(43):22.

[6]赵凯,唐艳,孙晓丹,马春权,李海英.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16-19.

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